在线客服

事业单位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事业单位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事业单位技术

篇1

(三)职称情况。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直事业单位。县直事业单位中,高级职称147人,占11%;中级职称547人,占40%;初级职称676人,占49%。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中,高级职称14人,占1.4%;中级职称200人,占20.3%;初级职称770人,占78.3%。

(四)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发现,一些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如县环保局急需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住建局急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建筑学、测绘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水利局急需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县直事业单位需求专业技术人员184人(在核定的编制限制内),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在农技、畜牧、财经类等专业方面共需124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8人左右。

二、存在问题

(一)学用错位,学非所用。近年来,全县事业单位引进的86名研究生中,有32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约占37%。如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城建工作,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水利工作,其他单位也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一致的现象,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无用武之地、单位急需人才引不进来的尴尬局面。

(二)水平偏低,人才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第一学历较低,虽然通过进修提高了学历、晋升了职称,但实际专业技能并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少,但真正技术精、业务强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业务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结构矛盾,队伍断层。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硕士研究生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仅占1.5%,本科以上学历占31.4%,不足三分之一,其中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少。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仅有161人,占6.8%。从专业结构来看,乡镇财经类、农技类、计生技术类人才缺乏。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仅占13.8%,这其中乡镇更少。县直单位普遍缺乏与工作领域内的专业人才。近年来,由于很好地坚持“空编进人、凡进必考”的原则,县乡招聘、录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比较少,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另外,县乡基层事业单位还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等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招考政策不完善及个人价值多元化等原因造成学用错位。一是招考中按学科类别划定招聘岗位,专业划分不细,针对性不强;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调配机制不灵活。调整学用错位人员,除编制许可外,还需调出单位、调入单位及被调人员三方同意,同时满足这些条件调配人员,存在一定困难;三是考生价值多元化,岗位选取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与岗位适配。嘉祥县实行按分选岗,高分考生优先选择单位和岗位。部分考生考虑的不是学以致用、发挥专长,而是片面地看工作单位和岗位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而单位没有选择权,势必造成专业岗位错配、学非所用、人才浪费现象。

(二)历史原因和重使用轻培养的方式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一是在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分流及原有人事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一部分缺乏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事业单位,占用事业编制;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三)管理激励机制不规范造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断层。目前,事业单位改革还未到位,事业单位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还不健全,奖惩和绩效考核机制并未真正建立,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不够科学,还存在“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造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差,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历史上因缓解改革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人员进入滞留在事业单位,占用着事业编制,影响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影响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正常更新,造成人才断层。

(四)待遇与期望值之间的落差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毋庸讳言,县乡基层事业单位待遇偏低,一部分人才有较高期望值,往往把县乡基层当跳板,不能安心工作,只想过渡一下,弄个编制就走。近年来,引进的研究生有27人考走或调离,4人被借调到县外,占引进人才的27%。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编制许可审核,优化编制结构,强化编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预控作用。在编制使用许可审批和制定编制使用计划工作中,突出岗位的专业性。优化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编制比例,将专业技术人才的编制比例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贯彻到编制管理工作中。运用编制使用许可审批和科学的编制结构指导人员招录、聘用、调配,发挥编制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预控作用。

(二)完善招考聘用模式,建立灵活适用的引才机制。招考计划应充分尊重需求单位意见,按照具体单位、具体专业、具体岗位有针对性地招考,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可加试专业知识。恰当设置招考岗位,按照专业技术和普通管理分类报名,专业技术类设置严格的专业限制条件,普通管理岗位可以适当放宽专业限制,尽量限制录用人员跨专业选择岗位。不拘一格选人才,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特殊岗位可适当降低学历和身份门槛,采取相对灵活的程序招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教育培养力度,促进人才素质提高。注重强化培养,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可采取集中培训、外派深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鼓励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高层次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对招录分配到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从事岗位与所学专业差别较大,不能适应现有工作岗位的,可以申请到专业对口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及时优化调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技术优势。

篇2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1.忽略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式陈旧,特别是绩效指标的制定上,并未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由上级领导决定,等待上级命令的下发,即坐、等、靠,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其是单一的个体,没有与单位内部的其他管理建立联系,比如薪酬、职位等,甚至有的人会认为绩效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等,使内部的绩效考核存在很多漏洞。

2.绩效管理无据可依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制定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时,因为缺少经验,又没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依然采用原有的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或是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得不到单位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抑制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没有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未上升到战略层面,缺少战略性的计划,由单位领导决定,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下发到各个部门,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造成给部门下发的目标得不到认可,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不再积极,与绩效管理的本质不符。

4.绩效管理没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事业单位会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把经济指标作为导向,失去了事业单位具有的公益性,以定性指标为主,并未采用定量指标,缺乏可行性,同时,指标包含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事物制定,考核者很难根据这些指标管理绩效,给出客观的评价,使绩效考核变成一种形式。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完善

对于上述的几点不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更新管理观念,对绩效管理有正确的认知

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真正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对此,领导者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内容与标准,并加大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强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绩效意识,使绩效管理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把工作细化,把工作内容下发到每个部门。

2.进行工作分析与总结

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发现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信息,确定数据标准,保证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认同。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以及影响工作进行的各个要素,了解各自工作内容的性质,编写岗位工作说明书,最后总结工作,综合工作中的各项信息,给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

3.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类

绩效考核指标共有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从科研与学术的角度分析,包括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考核者和绩效目标五点,人们会对这五点进行考核,以得到客观的评价,而定性指标则是从技术人员的日常表现与工作素养两方面分析,其包含的内容与定量指标相同,只不过其目标是定性的描述,不是数字。根据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指标的种类,使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商讨,再由领导者综合意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新的考核标准,用准确的词汇表达,不再使用模糊的字眼。

4.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制定,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专业性较强。要求事业单位在原有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灵活运用,具有实效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带有政治性的特点,可以展开年终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从个人自评、领导考核与互评的方式,收集日常考核的结果,最终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考核,适当增加新内容,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完善,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绩效管理的制定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按照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事业单位独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考核标准及标准的种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高绩效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增加个人绩效,以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周琪.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3):216

篇3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现实需求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专业技术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成效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事业单位发挥的效益与发展的前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人事管理方式行政化、用人机制制式化、办事效率程式化等问题。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自2015年以来,北京等地相继完善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但由于跨行业、单位多、人员广,其间绩效考核指标的原则性、片面性距离绩效考核方面的现实需求,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绩效考核指标对专业技术人员而言,是对其科学的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从而提高工作业绩,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而言,是客观的鉴别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效,不断完善组织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需要。绩效考核指标是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主要问题

1.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性未得到认可。目前大多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还停留在遵循上级指示、参照上级文件的“坐等靠”阶段,当前仍然有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领导在绩效考核方面仍存在片面认识,将绩效考核指标简单等同于“德、能、勤、绩、廉”,也未与薪酬、培训、职位挂钩;甚至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年终考核。多年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平均主义氛围,导致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文化缺失,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未得到重视。2.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缺乏依据。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缺乏工作分析,没有对被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内容、环境、条件等进行研究,停留在简单的沿用老的绩效考核指标,或者借用上级、同类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没有得到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同,不能起到促进个人、单位事业发展的效果。3.绩效考核指标的目标不清晰。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还是停留在“非战略层面”,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往往还是单位主要领导说了算。目标必须由上而下分解,但由于基本没有给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反馈的机会,这样强加的指标和目标值,往往得不到认同,只是被动的年复一年的签订留于形式的“责任状”,专业技术人员失去了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偏离了绩效考核的目标。4.绩效考核指标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大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过度模仿企业考核指标中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量化指标,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或是过多采用定性指标,缺乏客观依据,可操作性不强,或是大多用一些模糊、无准确定义的指标,导致考核者无法正确指导与准确评估,或是考核指标缺乏实效性,长期固定的使用某些绩效考核指标,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5.绩效考核指标抓不住重点与关键。事业单位现行的定性、定量绩效考核指标和指标总量配置不太合理。考核指标量太多,使得指标权重稀释,绩效考核的导向性不明显,点太乱,使得重点不突出,绩效考核的目标不清晰。特别是对“绩”的考核权重较低,不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三、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对策分析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内涵、功能、目标等的学习,积极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沟通和鼓励等方法,提高广大职工对绩效考核指标的认识,让广大职工意识到绩效考核指标并不仅仅是形式、面子工程,而是单位的今后发展目标的细化。2.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为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提供信息来源,为绩效考核指标找到了依据,使绩效考核指标更加客观,大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同感。工作分析对组织中所有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条件等因素做全面、详实、系统的描述,从而了解单位职工在该岗位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采取的工作方式等,形成了最终的岗位说明书,说明了各岗位工作的性质、内容、责任、方法,以及担任该岗位工作的基本任职条件。基于岗位说明书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各项要素。3.合理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分类。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针对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定性指标主要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道德进行评价。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目,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制定各级分目标,并与专业技术人员、领导层共同协商后,在原有的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框架下设计新的考核指标,其中绩为定量指标;德、能、勤、廉为定性指标。坚决杜绝诸如“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积极性”之类模棱两可的词用于绩效考核指标。4.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绩效考核指标权重是每个考核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的体现,准确、合理的权重可使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完成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目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岗位特点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岗位名称、要求虽大致相同,但对同一个工作岗位而言,权重设定的不同,就会导致其工作重心有所不同,进而就会导致单位整体是否会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一般来说,指标之间是相关的,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通过抓住关键指标将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引向单位的目标方向,单位的发展阶段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也有所不同,因此权重的设定要定期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主要事物发展,使得工作更加有效率。5.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绩效考核指标地制定、执行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工作。建立灵活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指标地灵活性、实效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法定性,适当采取年终绩效考核与平时绩效考核相结合、个人自评与领导考核、群众互评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绩效考核周期可根据工作实际确定为年、半年、季度或月度,将平时的考核情况纳入职工年度总体绩效考核结果,并适时对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同时,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程序,为绩效考核指标严格统一执行提供良好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霞.把握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特点[J].中国卫生人才,2011(9).

[2]李静.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设计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3]盛力.完善科研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对策分析[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3.

篇4

一、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制定原则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专业技术岗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是搞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用人机制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单位存在人员职责不清晰、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激励作用不明显的现象。在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中要实行评聘分开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试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聘用机制,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的,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才能相应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有利于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技术队伍的梯度成长,可以有效地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积累单位人力资源资本。从而,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方面提高的单位的综合实力,完成单位发展目标,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

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竞争体现

竞争本质上包含着一种更新更高的追求,正是这种更新更高的追求,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进行科学的、多层次的、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是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际工作当中,评聘的过程就是一个竞争上岗的过程,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政策及其工作的实质作用,才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才能。一是要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工作水平,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二是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申报与聘用是单位职称评聘工作的主要部分,制定方案、有序实施、有章可循,使评聘工作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三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评聘工作的透明度。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的评审和聘用,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工作和效益的需求,一方面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尊重,一方面还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报名、申报材料、量化赋分和岗位聘任这四个关键步骤,进行公示,接受专家评审和群众监督,把工作业绩突出,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选,聘任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最大化地挖掘专业技术人员的潜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通过竞聘上岗,实行利益驱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激励作用的体现。竞争机制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原动力,通过竞聘上岗,可以发现人才、造就人才,激发人才选拔机制的活力。

三、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机制完善

事业单位是从事精神生产,提供公益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类型较多,职能各异,差别性大,专业性强。在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方案时,要从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和特点出发,选择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方式,从而提高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的实际效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把现有的事业单位化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中因受岗位设置限制可以采取灵活设岗的方式,对评审通过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而受聘任指标限制没有聘用的人员按等级由单位自筹资金兑现职称岗位工资,也可严格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可要求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再进行岗位聘任。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因为单位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要严格按上级批复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人数进行评聘。专业技术人聘用制,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才能使制度逐步完善。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工作,一定要秉持“按岗申报、公正评价、择优聘用”的原则,严格把关、严格程序,才能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工作。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单位人力资源的精华,是有积极性、主动性的力量。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的实施,为专业技术人员展示自身专业素质和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事业单位构建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撑。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工作,是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金体系结构,经过多年实践运行总体上趋于稳定,为践行公益性要求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通病—长期的旧模式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离,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淡化,失去根本原则—公益性。其在职工薪酬上具体表现为:首先,个别计量所无视财务制度,违反绩效工资发放规定,将自身单位体制(差额/全额)故意混淆,违规将公用、专项经费挪做30%绩效工资等他用。第二,单位考核形同虚设,走过场、走形式现象广泛存在,平均主义在计量所内部长期存在。基于工作考核表现的30%绩效部分长期不变,都是默契的按照标准的最高限额发放,根本没有体现考核的制约作用。第三,目前的职称管理体系过于死板僵化,仅靠发论文,考试等方法严重不适应当前技术的发展需要。导致基层存在为薪酬而过于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和经验的情况,对于实际工作的计量技术水平没有充分体现和认识。最后,由于一些专业技术事业单位通常挂靠在某行政单位的二级单位,造成人事、财务不分,导致专业技术事业人员的岗位发生严重偏离,存在事业干行政,行政干事业,行政人员的领导地位又让计量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服从安排,个别职工甚至从入职起根本没有接触多本职计量技术工作,导致职称、考核、薪金、升迁等问题都长期无法解决,影响计量技术发展。

篇6

二、实施范围、对象

(一)范围:重岗街道事业单位。

(二)对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在编在岗人员。

三、聘用及晋级条件

(一)政治思想品德方面

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会议精神,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思想上与街道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模范遵守本街道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勇于担当。

(二)工作履职方面

符合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爱岗敬业,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完成街道党委政府安排的其它工作,任期内年度考核均在合格等次以上。

(三)其他方面

具备职级晋升要求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其他职级晋升条件,任期内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

四、操作方法

篇7

2、会计管理职能的转变。

以往的会计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核算,另一个是监督,会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记账、算账和审核,但是,这些工作集中的重点就是会计事项本身,最近几年,我国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也不断发展,对预算管理和运行资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以前互相分离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职能上一定要相互借鉴,对相关工作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前分析、事中管理和事后的监督等等都要求其在职能上必须要逐渐的改进和完善,在预算的过程中要对各项支出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也能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变革。

当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延伸和扩充,由原来的检查舞弊,检查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错误、保护单位的固有资产延伸到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和制定正确的管理目标从而也能够使得单位的预定计划能够圆满实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中,为了能够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投放的资金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

4、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将相关数据以电子形式录入和管理,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对会计信息进行集中化的管理,提高了管理质量的同时也扩大了管理的范围,从而也加强了会计管理的实际作用,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能对会计信息出现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变更,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也为会计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5、财务目标的变革。

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会计工作也由盈利性质向非盈利性质转变,这些都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目标的制定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加灵活也更加全面,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相互平衡,同时也能够将更多非财务性的指标有机融合,对政府的指出进行了有效的优化,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1、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也得益于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发展和革新,这种制度对于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虚拟会计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通常不会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管理,一般情况下是将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和管理。

3、信息技术对会计集中管理模式的作用。

会计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支持,这也显示出科技对这一模式的巨大影响,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进行具体的阐述。

(1)有助于提升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会计核算效率因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应用而大大提高,工作水平大大改进,节省了大量人力。

(2)促进了行政秩序的有形化、法制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到位,有效遏制了过去单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降低了行政成本和费用。会计人员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日常监督,严格审核,做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堵住了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3)有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管理。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前,各执收执罚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有“三乱”现象,坐收坐支现象也比较普遍。集中核算后,借助信息技术,对收费项目、收费程序等做出刚性规定,通过加强财务监管,各单位收入直达财政专户,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过程的影响

在公共财政改革前,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过程重点倾向核算层面,每年结合预算支出情况,基于一个增长基数确定下年度的年度预算,年度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财政部门会按期把经费拨付到单位的银行存款帐户,单位安排支出,完成支出后进行帐务核算,按期编制财务报表和年度决算报表。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支付控制方面比较简单,完成支付后进行会计核算和出会计报表占比较大的工作量。随着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代表的公共财政改革的进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需要提高,需要把会计管理过程重点从事后的会计核算发展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几大工作共同发展,实现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这也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稳步推进,各地区开始逐步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对预算单位进行“零基预算”管理,单位根据人员、资产、所开展的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定额,编制预算。因此需要单位部门预算会计全面掌握单位的各方面信息,准确及时编制单位的下年度预算,为单位开展年度工作提供保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细化到具体的支出科目。

2.对资金支付管理的影响。

实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性资金将不再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而保留在人民银行国库,但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形成了资金使用的制约机制,因此预算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会计管理工作,规范资金管理程序,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预算单位需要随时掌握预算指标和资金支付信息,具体支付时,通过财政部门办理支付。单位根据开展工作的需要,按照单位的预算指标信息,及时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支付后根据财政信息系统反馈的信息,自动产生账务核算凭证,完成财务核算工作,极大提高了单位会计人员办理资金支付的效率。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深化,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转为事中的动态核算,核算业务活动的反映由定时转为及时,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可突破原有的会计周期限制,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并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及时传递会计核算信息、指标执行信息、指标结余等信息,这极大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单位编制的用款计划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解决单位挪用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问题,达到加快资金运转和降低资金风险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篇8

1.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共机构能耗底数不清,资源消耗没有定额限制,缺乏用量标准和计量分析,对已有的定量标准有些也执行不严。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用品随意领用,有些土地资源、设施资源随意购置却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因此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应该以计量为基础,通过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标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这种资源浪费情况很难迅速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市场护组织管理驱动,单位领导和职工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来看待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基本特性使得单位很难融入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中,无法形成自内而外转变浪费的观念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监管机制,无法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地控制浪费情况。

1.2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部门其本质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因此,事业单位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业部门的效能监督机制无法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形成监督机制,提供更为高效率的服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经历过多的分化和剥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以后,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社会权责利关系,转换和明确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单位部门的内部责权情况来讲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建设。

2.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集成管理的理念来自于企业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化的综合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模糊部门界限,进行整合式的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化的发展,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作用,其优势情况在于:

2.1综合监控和开发资源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事业单位的集成效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实现对单位内部各项服务环节的综合监控,以此来制约职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同时,计算机的监控和资源开发性能能够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保证所有的物资均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使用或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能够保证对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进行成本估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出现。

2.2问责制激发协同合作意识

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链条式的追踪,保证问责制在单位内部的全面实行,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实现全面监管,对给使用单位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使得逃避责任,任意对待工作的情况消失,也使得所有人员都明确表现出为单位发展积极工作的态度。另外计算机集成管理提供了工作服务的记录,保证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依循,推动了问责制更好地推行。另外,计算机技术对问责制的推动作用使得单位的人员明确了一项工作的责任其本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责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协同合作。

3. 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

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能实现全面化的有形资源管理,也就是对单位内部的物资资源、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集成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位内部这些资源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资源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著录,著录是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前提。而且要对资源的现有情况进行存贮,有赖于高密度的存贮介质,如光盘、缩微胶片等,形成更为直观化的资源管理分析,确保有形资源的价值,在这些存贮技术尚不能应用之前,必须首先将档案文件加工处理成二次文献,输入计算机,实现线索检索。而针对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对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进行开发,集成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招聘录用新成员、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管理职工的薪酬福利、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企业员工社保业务、建立员工考评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调动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奖惩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人事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每部分均配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

篇9

 

1 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采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是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了不断适应这一变化,就需要积极的应对计算机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安全威胁,对事业单位信息的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称得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进行解决,我国也不例外,虽然当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认证体系,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为事业单位的办公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可以实行网络犯罪,通过黑客的入侵而窃取重要信息。

 

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机关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中涉及的信息关乎到我国的整体发展,所以保护信息不泄露是当前事业单位办公的重要任务,既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更要保证其能够安全的使用。

 

2 事业单位应用计算机时常见的安全问题

 

因为当前信息资源普遍共享,所以在数据的传输上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事业单位在运用计算机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2.1 在事业单位内部缺少必要的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这是造成事业单位计算机经常受到不明攻击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没有定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查杀,一旦受到感染,就会使整个计算机瘫痪,以至于影响到其他相连接的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极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丢失,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也极容易带来不安全的因素。移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管理便与事业单位中的计算机设备相连接,就会将移动设备中的病毒间接转移到计算机设备中,由此产生计算机瘫痪的后果。

 

2.3 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在使用时缺少对终端的有效监控,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出现了安全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计算机内的应用软件在使用时也缺少统一的管理,由此才会造成办公时的安全问题。

 

3 计算机安全技术措施在事业单位办公中的应用

 

上述的问题仅仅是事业单位在应用计算机办公时出现的一小部分问题,要想更加安全的应用计算机,就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保护计算机的应用安全,使工作人员意识到加强计算机应用时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加强计算机的应用管理,就要从安全技术入手,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为计算机设置足够强度的密码。电脑操作系统是将密码作为第一道的防御线,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计算机设置足够强度的密码,设置的密码应该不容易被破解,要有一定的复杂性,最好是字母、数字、大小写、特殊符号等的组合形式,而且还要定期更改密码,缩短密码使用的周期。

 

3.2 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加强对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这里的物理隔离主要是针对信息泄露问题而言的,为了进一步确保计算机在使用时的安全性,更加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安全保护意识,采用隔离卡的方式将一台计算机分离为两台虚拟的计算机,并且对事业单位中的内网和外网进行隔离,当出现网络攻击时,物理隔离的方式会有效的阻挡这一攻击,避免数据在交换过程中出现恶意的袭击,起到有效的安全防护作用。

 

3.3 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安全防火墙。网络防火墙其实是一种维护网络安全的策略和行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传输都要通过防火墙,可以对不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阻隔。将计算机的主机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相应的划分,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的进出口处设置防火墙,限制信息的进出。通常事业单位采用的防火墙结构是屏蔽子网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外部攻击的难度,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4 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定期杀毒,避免病毒感染。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病毒的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在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安装全面的杀毒软件或者网络防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中存在的病毒进行查杀,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3.5 对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管理。事业单位的信息数据有许多都涉及到机密,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管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增加数据的安全系数。对于重要的数据在进行存储时,要设置相应的密码,并且进行及时的更新,在数据传输时,采用适当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避免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数据泄漏。

 

3.6 采用更加安全的操作技术以及系统。自从计算机网络暴露出安全脆弱问题且受到攻击后,人们就一直在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以求把安全漏洞和风险降低到力所能及的限度,因此出现了一批安全技术和产品。如安全内核技术。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出去。使系统更安全。如Solaris操作系统把静态的口令放在一个隐含文件中,使系统更安全。又如Kerberos系统的鉴别技术。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Kerberos系统在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特点是:安全性高、明性高、扩展性好。

 

3.7 在事业单位中设立计算机网络安全部门或者领导小组,对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安排专业人才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将网络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避免由于操作上的失误,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泄漏。

 

结束语

 

篇10

2.人才激励和约束效果不佳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事业单位有较大的分配自。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已经建立的激励机制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式和严格的考核体系。通常情况下,人员配置主要由领导说了算,不能在实际中做到职能匹配。并且事业单位对于薪酬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锅饭”现象。在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仍然保持着统一的模式。长期发展,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个人贡献、经济效益相互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利益的动力,难以充分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专业技术人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实践可知,人才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在一系列管理制度中得到直接体现。例如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一些人才便缺乏相应的发展机会;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那么就可能使得事业单位难以引进实际所需的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在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中,应对上述多种要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否则出现一系列问题,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不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

科学的选拔机制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事业单位首先应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充分改进人才引进的不足。事业单位需建立并利用好内部与外部选拔两种机制。其中,内部选拔可有效激励职工,具有较高的选择准确性及较低的招聘成本,但选择范围窄,且质量难以保证;而外部选拔具有比较广的招聘选择面,有利于事业单位活力的激发与形象的树立,但会对职工内部积极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且成本较高。因此,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岗位职工采用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法。

2.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制

人才使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人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首先,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关制度与政策,为职工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具备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得到实惠,名利双收;其次,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适时在重要岗位开展公开竞聘活动,及时发现并任用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加强人事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充足的用人自,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得到重用。

3.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创新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就应当树立人才管理新理念,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水平。事业单位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从强化人本管理的思想着手。在对事业单位职工激励与约束方面,以人本性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健康管理。转变事业单位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在事业单位各项职能中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职工的自我成长。

4.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为有效改善自身人才管理的效果,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尤为关键。首先,明确事业单位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以学历、职称、资历为主的评价观念,将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其次,强化各级人才岗位职责,注重职工创造的业绩及作出的贡献,强调人才取得的业绩必须得到单位内外、同行同事的公认,经得起实践检验;最后,将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各类人才实行透明公开的业绩评价,同时注重得到同行及社会的肯定与认可,确保人才评价公平公正、客观进行。

篇11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社会各界都带来了便利。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事业单位工作时也能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促使工作处理更加完善。本文不仅讲解了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应用的重要性,也为事业单位加强建设计算机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科技至上的时代,科技革命已在悄然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信息高速发达的21世纪,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整个世界都在科技潮流中蠢蠢欲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它是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动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世界向多元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事业单位仅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管理需求,计算机技术可解决这一难题。目前,事业单位对信息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分析处理工作量巨大,但传统手工工作效率低下,易造成信息处理混乱。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最大化处理信息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各界带来优质服务。

3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

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应用了计算机技术。

3.1实现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

调查以往资料发现,事业单位储存资料工作时一直采用手工方法。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手工方式略显不足。首先,由于工作量大,运用手工的方式处理资料、档案会造成工作拖沓或工作人员投入过大。其次,无法避免资料混乱问题,造成工作失误和信息缺失。最后,手工工作方式储存资料和档案时需占用大量空间,且如果天气干燥,纸质储存方式易引发火灾。计算机技术避免了以上缺点,它降低了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使档案资料的储存变得更加便捷,档案资料的保存更加安全。从这些角度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1]。

3.2计算机应用技术使资源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事业单位的资源浪费现象已是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和经济的单位,必须做好资源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资源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现象。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资源管理问题都在公共设施资源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单位可加强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监测各种资源,实时报告使用情况,并调整改进资源管理方法。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事业单位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分析资源,科学处理资源信息,节约资源成本。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使事业单位的资源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

3.3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管和控制

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内容广泛、部门事物繁多等现象,处理各种事物时难免出现一些疏漏。面对众多的环节,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解决工作上的漏洞。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管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流程,从而避免出现怠工现象。此外,计算机技术能够约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避免其工作时利用职务谋求自身利益。

4加强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建议

目前,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但仍有一些事业单位意识不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这些事业单位拒绝建设计算机技术,或者在建设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阻碍。因此,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4.1提高工作人员意识,注入信息时代新观念

时代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大多是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稍显不足。他们可能尚未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或由于学习能力较差导致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下。面对这些问题时,首先要革新观念,让管理层明白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可请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教授计算机技术。最后,保证工作人员的意识紧跟时代的发展,工作人员的技术紧跟时代的要求。

4.2提高事业单位计算机素养

既然信息时代的潮流已不可阻挡,那么事业单位就要顺应潮流发展。在信息时代加强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素养。首先,可以请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教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其次,设立计算机考试,通过考试考察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一定能取得明显提升,日常工作中也能够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更好的工作体验。

4.3加强事业单位计算机安全建设

调查显示,一些已经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事业单位存在诸多安全问题。许多单位的计算机安全建设不达标,导致单位的档案和资料处于一个危险境地,易被有心人攻击、盗取信息。面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要请专业的团队建设单位的网络环境,保证网络安全。因为事业单位的资料和档案对于资源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加强事业单位计算机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5结语

信息时代使事业单位的工作变得更加便利,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事业单位应抓住机遇建设安全防护机制,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为自身谋求进步。计算机技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终究会成为单位建设的动力,鞭策单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12

The Management and the Latest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 Institutions

Qi Delin

(Langfa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Langfang065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e computer work and management style,with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of public institutions gradually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to the network work technology in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o the challenges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a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technology.

Keywords:Institutions;Network technology;Management;Application

一、网络技术在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为事业单位的自动化工作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事业单位的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效率逐渐提高,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自动化工作模式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传统经济的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迫切需求以网络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办公室自动化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办公室自动化体系为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节省,并且有利于事业单位的效率和单位的竞争力。

(二)为事业单位工作沟通提供了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事业单位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便利,在事业单位未应用计算机技术作为沟通上时,事业单位的沟通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或是手机电话联系。事业单位的共同方式并未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中,公司内部通过建立企业自身的局域网,从而实现了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模式。这样的方式既能建立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三)为事业单位掌握有利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事业单位掌握有利的信息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事业单位掌握有利的外部信息,从而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事业单位能通过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搜集,建立了实时发展的网络信息的获取。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在对相关信息掌握的基础之上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网络技术给事业单位带来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给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重要的信息资料被窃取。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以及事业单位中设备的限制,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常遭到入侵,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存在威胁。事业单位应重视网络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保障信息的安全。

三、事业单位网络技术的管理方法

(一)合理规划网络结构。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管理首先应合理规划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规划和调整将影响事业单位网络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通过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网络结构的改造包括改变网络拓扑结构、增加或者更换网络设备、增加网络带宽、重新划分网络、布置机房网线等。

(二)建立网络问题的检查机制。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管理应建立相应网络技术问题的检查体系。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管理应建立统一的方式,从而能在问题存在时尽早发生,从而能有效排除网络系统中的潜在安全威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网络管理软件。其选择的网络管理软件应优先搜索发现网络的所有设备,并通过绘制事业单位中的设备地图,从而能建立有效的网络故障的排除机制。

(三)优化网络设备。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管理应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网络设备。在虽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网络系统流量以及用户的不同需要,建立网络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并规范故障记录、故障排除的流程和体系。同时还应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监控体系,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相应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在网络、系统以及应用和数据等层面建立统一而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通过采取灵活的管理体系,建立稳定安全运行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四、网络技术的最新应用

(一)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SOA近几年产生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趋向成熟。被认为是下一代Web服务的基础框架,已成为当前计算机信息领域的新的发展方向。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以服务为中心,实现事业单位信息资源整合,将相应的资源整合为可操作的、基于相应标准的服务体系,从而能使相应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应用。在不改变企业应用底层的构架基础之上,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有红ing用集成开发方案能有效消除异构性,减少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建立无缝集成的应用系统。

(二)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es,SaaS)。SaaS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兴起的新的软件应用模式,软件部署为托管服务,经过互联网的存取,与引用服务的供应商,以租用和在线使用的方式提供软件服务。软件厂商或是供货商将相应的应用软件统一装置在服务器上,客户能根据自身需求,并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所需要的软件应用服务,用户不需要购买软件,而是向供应商租用以Web为基础的软件实现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并且不需要对所应用的软件进行维护。

(三)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云计算的实例早于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网络技术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模式中,而相应的业务模式以不同的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但这些业务具有相似的属性,也就是能通过互联网提供数量较多且成本低廉的服务。云计算的概念将业务模式统一起来,建立了相应业务处理的统一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篇13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政府预算管理透明化也是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自06年深圳市政府开创了全口径部门预算的先河,与之配套政策如收支分离改革、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也相继出台。回顾近几年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看出全口径的管理框架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基本成形了,而且,这种框架下的预算管理模式也体现了它的影响力,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可以说集中的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预算编制与执行更高的公正性,使其更加透明化,解决了以前预算管理内外冲突的状况,并逐渐促进二者的一体化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整体上我们把握住了方向,预算信息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既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我们在预算管理上要科学要透明,首先就应该要摸清自己的家底。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收付实现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现有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计量单位的制约。现行的会计准则在计量单位的选择上片面注重货币单位的主体地位,对于有些支出项目的反映过于笼统,可以说是只看到货币性的财务信息而忽视了非货币性的财务信息。除此之外,在资产采购方面也同样具有资源配置无法实现物尽其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大量的预算外支出。而且在实务工作中,我们若是想要实现预算、核算、决算、支付、采购、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的独立,就难免会出现重复劳动的现象,而且也不能保证数据质量百分之百的合格。为了将预算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就要敢于突破,大胆地探索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 如何以计算机技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说不必担心这项技术有朝一日会发展到极限,既然如此,可以将这项技术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集约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实现货币性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的一体化。而且这个尝试实现起难度也不是很大,我们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单位内部职工可以通过授权登陆到这个平台上来共享数据资源。被共享的数据资源来源于该平台上的数据库系统,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数据库系统,系统内部各职能都以独立模块的形式存在,但是总体来说,它们被统一在这个数据库当中,各职能部门业务间的交叉部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就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这样一来在避免了重复劳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这个内部信息共享系统,我们首先要捋顺内部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管理程序,要保证自动化核算可以实现在主要的业务流程之中。而且,这个系统建立后,我们只需要将有效数据对照相应的模块系统输入一次,数据就会永久性的保存在系统之中,各职能部门就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共享。这样我们就为实现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一体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在整体管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预算管理又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说该数据库系统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建立的核心目标,而共享平台应当以辅助核算为建设的根本目的。集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单位发生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为数据来源依据,而建立的基础则是基础的执行项目和执行部门。功能是记录发生过的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数据。按照不同的职能划分,该系统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模块。 1 预算管理模块

按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该模块下要包括预算编制、分解、执行、调整和绩效反馈在内的五个子模块。预算编制模块就是按照预算编制的格式,将每个年度单位的预算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模块。基本支出模块比较好理解,它反映的就是单位的日常支出和职工的薪资福利支出。我们要将这些项目量化就必须了解单位现有的在编人数、在固定资产范畴内的车辆数、公用费用的额定值等信息。职工归人事部门管,车辆归资产管理部门管,它们都是非货币性信息。那么财务部门就需要共享人事部和资产部的数据信息。项目支出,简单地说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发生支出的反映。其中各项项目的预算编制要由相应的执行部门提供,经由预算决策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金额进行重点把关。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以求平衡资金流向。其中常年发生的项目或是跨度超过一年的项目可滚入下一年的项目库,同次年的新一批项目一起申报预算。为方便各个执行部门的操作,在预算项目下都会有一个链接,操作时可通过此链接直接进入预算立项模块。同时,经过审批的预算项目,财政部门会直接将分解后的数据下达相应执行部门的支付系统之中,项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实际发生时,由国库支付相应款项。

事实上,同传统的预算编制一样,到每年的年终,都会对执行部门提供的预算数据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耗费的人力、财物资源进行一个直观地比对,从这个比对中我们就可以判断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

3.2 审批模块

看待一项经济活动,我们首先要判断该活动是否在预算计划内。属于预算内可以通过审批,若不在预算内,原则来讲是不可以通过审批的。但是特殊的项目在经过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可作特殊处理。通过审批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或是完成后,其录入数据必须是最基层项目的最基本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我们以采购业务为例,假设我们完成了一批预算内的办公用品采购。录入系统的就应该是这批采购品的名称、型号、单价、数量和供应商的名称、开户行及账号,而且采购模块连接的应该是库存管理模块,功能是验收入库并提供入库手续,接下来要回到审批模块进行审批,通过审批后进入支付程序。 3 支付模块

得到审批后的收款单位的信息,负责支付操作的财务人员只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分类等补充,就可以以网上支付的形式进行支付,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银行进行对账。 4 核算模块

在该系统下,只要通过凭证、报表、人事信息、往来账务、固定资产、办公设备和资产维护等管理模块的衔接,就可以自动生成核算报表,需要手动的部分就是财务人员的检查与修正。其中的报表模块,它所涵盖的数据是多维、多层次的。这样的数据为预算管理提供的依据可靠性和实效性很高,而且财务核算模块与其他各大功能模块之间都建立链接,高度的共享让生成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更具有说服力。 5 分析模块

我们首先要在该模块上设定一个分析的标准,在接收到核算模块生成的报表后,该模块就会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标准对该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并形成反馈。反馈的内容将作为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结论

处于这个时代,我们就要与时俱进。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我们就应充分地加以利用,更何况,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工作上的便利,工作效率、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充分有效地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将对该工作起到更加出色的推动作用。

[1]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