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篇1

一、课件制作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件制作知识贫乏、制作水平低

目前,我市多数学校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的知识了解太少,课件很少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较低。笔者在对我市不同学校教师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4%的教师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一)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制约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虽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学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不善,教师因为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乏。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或电教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过硬,制作的课件水平低,质量差。其次是多数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知识贫乏。(三)现有的课件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课件具有特定性,别人的课件是基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执教者和特定的受教者等特定因素的产物,具有执教者特定的思想、意图和思路,借鉴可以,但完全“照搬”就不太适合。(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需要重新学习,客观上使一部分老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技术。

误区二:重“技术”轻“艺术”

部分学科教师自行设计的课件主要注重应用,对艺术性的问题考虑较少,课件的艺术性不高。只是满足于做出来,在背景、布局、媒体配合方面不协调。

误区三:信息超载,轻设计

(一)信息超载。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来展示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教学设计,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要求。但现有的大多课件只是教学内容的翻版和各种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虽有华丽的外表,但不能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课件中信息量过大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 令人头昏目眩。实践证明,学生连续注视电脑屏幕20分钟后,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理解与接受能力显著降低。加之教师在不停地变换课件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和有效学习。

(二)轻设计。主要表现在:1.课件不能反映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一会儿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图画、一会儿是动听的优美音乐、一会儿是动感十足的FLASH动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变成了“魔幻”天地。2.课件缺少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的根本特征。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然而,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课件对此开发利用不够,或者说它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我们必须跳出固定的套路,设计出开放型的课件,能互相交流,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的课件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

虽然,许多学校对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但都是以普及为目的,大部分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没有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开发、制作课件。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的培训,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让每位教师都充分参与课件制作,并制作出有效课件,开展交流活动,要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课件制作评比活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课件的艺术性

一个优秀课件的展示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注重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一个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三)重视课件制作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需要教师具备使用制作课件所必备的工具软件能力,正确选择软件类型,保证课件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交流等。2.适应性原则。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教学理论、学习原理、学科教学方法应用于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之中,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3.艺术性原则。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精彩内容与美好形式的统一。4.交互性原则。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语言反馈的信息插入相关的话题或提出问题,尽可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提高授课效果。它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应该从课件设计一开始即进行总体设计时就要高度重视交互设计,并加强测试和评价。

结束语

目前,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应多钻研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恰当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实现两者优势整合,多媒体课件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愈显迫切。在我校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科研工作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画图》时,在简单地介绍这款软件之后,我只提出了几个要求,就把这个新软件完全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试。此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或闲着,各小组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俨然一个个科学家。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的按照课本要求完成操作并且质量很高,而有的同学由于对计算机不熟悉甚至对于操作界面的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也很陌生,当自学自练环节结束时其操作过程才刚刚开始,既没有完成自学自练任务,也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小组交流中非常盲目,学习效果不好。信息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要从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一致公认的规律,我觉得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秉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中的人(教师、学生)、物(教室、教材)、环境等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使师生充分、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抱着一种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态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情化繁为简,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趣是青少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愿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都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玩游戏、上网,因此,我为了迎合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我在教学“我的好伙伴鼠标”一课时,我精心选择了二个游戏,一个是练单击、一个是练双击。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这种在玩小学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优化课程实施,促使高效课堂水平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教学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以便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称象》一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媒体提供信息时候的专注程度明显要强于平时“读书、讲课、练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能力目标,并让学生了解,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只有在学生方面想的周全的教师才能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能更好的去驾御课堂。作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备课之时把心思和精力多用于备学生,我想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只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浓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创新化,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科技发展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也需要做得更彻底。小学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习生涯的起步和奠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快乐学习法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其有效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思维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实践性的研究结论和创新措施。

一、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理论基础

1、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于刚刚入门的小学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在这个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快速进步的时代,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仅仅教会现在的小学生如何熟练地对一些基本的现代化软件进行运用,还教会了小学生如何去简单的获取信息,自主对信息进行辨别。因此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理论基础就变得至关重要。

2、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意义

加强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而采用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强信息技术的教育质量,促进初等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育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特征愈加明显。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能有效增强教育理念的更新,加速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质量提高。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注重保持教育信息的实效性,确保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及时更新,使得小学教育相关资料数据保持在较前沿的发展领域。

3、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方式

可以运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知识点进行分层剖析整合,从不同角度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传授,从而使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信息技术获得的方法,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学习能力。

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情境学习,通过模仿学习是发生于特定情境之中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在适当的情境演示中,讲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在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苏教版的《复制粘贴图形》这课为例,在教师了解学情、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将课文内容与网上正流行的一款名叫《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设计。设计如下的情景:

教师:大家都玩过植物大战僵尸吧?喜欢玩吗?

学生:玩过,喜欢。

教师:这一天,僵尸队伍里来了三个新成员,他们迫不及待想加入进来了。你有办法把它们移动到队伍中去吗?

(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顺利提出利用“选定”工具进行移动,教师在肯定其想法后学生进行集体的尝试)

教师: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可能回答,将把1号僵尸移动进去了以后,发现后面有白色的背景,不和谐。或者是在利用“选定”工具选定2号僵尸的时候,把3号僵尸的上半部分也选进去了,等等问题。

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进行课堂的正式引入,向学生介绍“裁剪”这一工具的应用 ,以及如何对透明背景进行设置。利用这款受欢迎的小游戏来提高课堂内容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也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高度的达成。

三、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有效途径

1、把握课堂气氛,注意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都师生进行互相交流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课堂科技含量

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大了资金投入,为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闭路电视联网,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一些最新的教学咨询,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保证了小学课堂信息技术实效性,使信息技术切实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做出贡献,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充分提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它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术,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年龄普遍爱听故事、爱玩游戏的心态,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一些游戏或故事的情节发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根据教材上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思维发散,由此进行诱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真正进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同时,在素材选择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考虑故事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故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益进步,我国的信息技

术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也需要做得更彻底。信息技术于刚刚入门的小学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随着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时效性的学习贯彻在初等教育科研生活中,最大程度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成为现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问题。此次研究通过对教育和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探讨,合理的提出正确发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2.原因简析 信息课是考查学科,不需要考试,在信息课上不可能像对待主学科那样认真。这是大教育环境造成的,我们暂且搁置不谈。我认为信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有效调动起来。就像看小说,学生也就是看看而已,但是却能迅速记住、记牢其内容,为什么?是因为学生有兴趣,学生想看,自然就能记住。信息技术课程既有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又包含很多的实践操作性知识。在课堂上教授这些内容时,没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学生觉得学了也没用,从而打不起精神,不愿意学,只盼着老师能让他们上网聊天、玩游戏。

二、几点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的现象,分析之后就要想着如何解决。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仅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想法,和大家探讨。

1.课前认真研读教材 只有教师真正掌握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师自己都是对内容一知半解,只会把学生给教糊涂。其次,只有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其内容准备合适的、精致的教学课件,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图片处理》这节课时,如果教师提供的待处理图片是学生自己的照片,就能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而如果随便找了张照片,让学生去裁剪,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在课程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教学中也适用。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注意力被课堂教学所吸引。课程导入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兴趣,产生心理期待。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心重,教师多选取优秀的、新鲜的内容呈现,再通过一些比一比的小游戏就会让学生跃跃欲试,那自然就不太容易走神。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多个任务 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能进行识记,理解不深,只有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3~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并努力抓住它,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不感觉乏味,被合理刺激而始终保持兴奋。将整个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各个小任务,对每节课中的小任务设计不同的操作练习,自然地将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划分,让学生在一个个小任务中掌握知识点,提高动手能力。当然,任务也不能设置过多,2-4个比较合适,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且课堂时间被过多地分割,显得零散,反而不利于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4.利用“玩”的思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有了一定的信息能力之后,就要在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充分利用“趣味性”来指引学生。在word单元实践课中,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让他们先浏览关于一些人文景观的网站,欣赏美丽动人的风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这样可以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然后在复习了word的基础操作之后,不限定内容,不限定对象,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际的电子小报创作,最后评比出优秀的作品,这样既能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美的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互相取长补短,在“玩”中学以致用,有效的学习word文档的操作。

5.贴近学生实际 上课最怕学生喊“这有什么好学的?”、“学这个有什么用”。所以我尽量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比如上《音频的获取和处理》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向同学们“倒苦水”:找不到好听的手机铃声。这一下子就让教室炸开了锅,学生都争着告诉我怎么办,当然我没有装作什么都不懂,那样有点假,我说“我也知道从网上下载啊什么的,但是找不到好听的”,然后建议同学们帮我找一个。一听这话孩子们就立马开始动手了,不会的也赶紧跟身边的同学学习,所以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就把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这样的实用知识掌握了。接下来我试着听了一首歌,又告诉同学们我只想要中间部分,这时候就顺利过渡到了“音频的处理”这个知识点,我问他们想不想学,学生们都直点头,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授课非常顺利,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很高。

篇5

现代社会以信息为主,信息技术变得越发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内容“满堂灌”,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大屏幕成为信息的海洋,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呈现速度快,往往超过了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因不能及时地阅读和消化,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由于不能达到学习效果,学习信心受挫,于是学生逐渐开始逃避学习,自暴自弃,原有的进取心被逐渐击碎,随之产生的便是厌学心理。学生厌学心理一旦蔓延,便会影响整个班级甚至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学习风气,所以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厌学现象,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纠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待学习。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的态度,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潜意识中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放松游戏的,通常在课上聊天、逛网页、听音乐、打游戏甚至睡觉等。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习无用论和学生本身学习目的迷失等各种因素都是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1. 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既不是中考科目也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校课程的安排往往不尽人意。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身心疲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用信息技术课上时间来放松,因此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和任务常常不予理睬。而有个别教师则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将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结果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帮助学生思考,反而代替了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满堂灌”和“填鸭式”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的发展。面对高强度、机械性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能体会到的只有压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大多是将兴趣转移到网络游戏上去了。

2. 错误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小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个个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处在成长阶段中的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我控制能力却很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今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加之校园言情小说的泛滥,也给他们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大量的社会不良现象充斥在他们周围,影响并诱惑着他们。此外,家庭的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漠视和不合理的教育方法都会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感受不到关怀便会轻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谋生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而求学再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便滋生了“知识无用论”。小学生正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知识无用论的影响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现象,便会认为知识无用,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尤其是现在“草根一族”的成名事迹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不努力也可以成功,只看到别人光鲜的外表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辛苦努力的过程,潜意识里自暴自弃,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厌学心理便由此产生了。

4. 扭曲的师表形象和片面的教学评价

师生关系的冷漠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之一。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期望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影响非常重要。在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大趋势下,教师重视优生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感受不到教师应有的慈爱,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不健康的,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克服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克服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情景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最后,全面的评价更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1. 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另辟蹊径,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然之路是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鲜明和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充分体现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和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足的缺点。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的趋势,积极跟学科整合,达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教学艺术,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消除厌学心理必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打破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为此要学会艺术性开讲,把握课堂的前三分钟,善于创设情景。情景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上课之初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创建乐学课堂。如学习Word时,可以先呈现给学生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匆匆》,再把经过艺术处理的课题题目以及相关的图片插入配套的音乐、优美的散文朗读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曾强调,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大多只是上网聊天、浏览网上信息、听音乐、玩游戏等,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却很少,对电脑软件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普遍存在着“会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的现象。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知识有所掌握,适当的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学维动画的制作时,首先应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接触过flash软件,如果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接触过,那么教学时设应计三个层次,依次为基础任务、中等任务和高难度任务。在实现大任务的前提下应制定一个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层次,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避免了学生沉迷于游戏的问题。

4. 立体评价,及时奖励

心理学家w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取成功的努力。全面评价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可以设置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经历,做到逐渐淡化和模糊信息技术在升学中的影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便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课要求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达到了共赢,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厌学的现象自然不再发生。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多种多样,为克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创造成功的喜悦,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因此要消除厌学现象,就要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厌学现象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厌学现象消灭在苗头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袁京莉.信息技术教学中克服厌学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

[2] 庞晓峰.浅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

[3] 李红欣.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下,2016,(10).

篇6

引 言

随着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中学。农村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由于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高效课堂性。如何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在中考中只是过关考试,所占比重小,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许多学校都把信息技术课看作“豆芽课”,“鸡肋课”,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甚至每到中考冲刺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作为“副科”,常常被挤占挪用。

大家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演示、 然后学生上机操作。 其实就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并不十分理想。

(二)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落后

在当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普遍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上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执行教案的过程,许多教师沿袭自己多年的授课思路与过程,不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善于根据学校情境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思路,其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中最理想的教学设计。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一旦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就会一直加以引导,直至完成预期的目的,得到预定的答案。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课程地位和观念上来说

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小学科,更是一门新学科,有着先天不足的背景。虽然在新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被不重视,甚至是遗忘的学科。这些因素使学生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从学科特点上来说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另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

(三)从学习环境来说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三、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配置高水平的计算机,并保证计算机的数量,从而保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常开展。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享,使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更强,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最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更适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要求的教学模式,形成真正行之高效n堂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以相比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的主角。真正打破“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为学生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从精彩的课堂教学入手、为课堂注入生机

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精心设计的导入应该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让学生在“欣赏、赞叹”之后,不知不觉进入教学环节。在photo shop套索工具教学中,教师提供自己照片,使用套索工具进行抠图,更换不同地区旅游景点背景,合成“不出门,游天下”合成效果,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以兴奋的状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总 结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将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保证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险峰,杨玉胜 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年10期

[2] 李蓉 浅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年07期

[3] 杨兵 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年09期

[4] 薛荔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55期

篇7

国家提出了“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那么何谓和谐课堂?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不和谐现象及原因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不和谐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的还是如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主要场所――电脑房,环境难与人达成生态和谐。

现在电脑房桌椅使用的材料大多为刨花板,刨花板是木屑碎粒为主料加胶水压制而成的一种人造板材,若胶水中甲醛含量超标,将会散发过多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其次刨花板又是以木屑碎粒为主料的产品,其牢固度是不高的,键盘板要经常活动和受压,有些学校的年损坏率竟高达15%,桌面的损坏也时有发生,损坏后若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影响电脑房的美观,也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在一些电脑设备外壳和桌椅表面,因有些学生爱护公物意识淡薄,乱涂乱画的现象随处可见,破坏课桌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课堂主要工具――电脑,硬件配置与软件设置难与时代同步。

开机慢,从打开电源到正常使用往往要一分钟时间;运行速度慢,打开或运行一些软件反应慢,如打开Word软件要半分钟,运行PPT软件几乎要死机;网络速度慢,打开网页要等老半天,要是有多个班级同时使用网络,网络就经常要断线。

(三)课堂的首席――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信息化的绝对优势与低效教学不相称。

信息技术教师也因学科特点,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许多教师能将课堂教学设计得非常新颖,探究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结构不合理,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启而不发”,课件辅助功能不强,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缺乏,板书设计无条理,教学效果低下。这与拥有信息化绝对优势,而不能开展高效教学是不相称的。

(四)课堂的主体者――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与学科本身的重要性不对称。

学生的重视程度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却不对称,如有些学生认为上网、游戏、聊天才是信息技术课,若教师禁止他们的行为,有些学生就不理会教师的讲课而变得无所事事,甚至会与教师产生某些冲突;有些学生即使没有掌握好课堂内容也无动于衷;有些学生经常拖欠作业却还心安理得。

三、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不和谐的现象是多样化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本人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人文化生态化的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电脑房内外还可以放置绿色盆栽,既可以吸附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也可以给电脑房增添活力与美观。电脑房内可能存在着有害气体,因此要经常性地开窗通风;天气炎热的时刻,教师应提前开启空调;上课前为学生开好电脑,展示一些时事新闻或播放一些优美音乐。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以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优化电脑设置,促进人机和谐。

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形势,改Windows98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为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电脑内存容量至少为512MB甚至1GB,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电脑房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如果学校同意拨款,将内存升级到512MB或1GB以上,那问题就解决了。

(三)健全落实各类规章制度,使和谐课堂有章可循。

健全落实学生上机操作制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要借助多方力量,如一些局域网控制软件、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学校的奖惩制度、信息技术教师的监管等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为得到规范。健全落实电脑维护制度,电脑房多的学校可以采取“一对一模式”,即一人负责一个电脑房,因为维护人员熟悉课堂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维护。健全落实电脑房的卫生制度,进电脑房换鞋的方式应改为穿鞋套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课前下课后的杂乱秩序和课堂上的怪味。

(四)合理化解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矛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信息化,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变得杂而忙。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向学校领导反映,征得师资上的援助,另一方也要多出思路,多想办法,如培训一部分老师、培训一部分学生等等,还有就是要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时间,使得教学、工作两不误。

四、结语

我们要为构建和谐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和谐的人才而努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并借此来影响其他领域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教师在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快地成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建设和谐的社会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邢真.《和谐教育》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8期.

篇8

一、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思维阶段,往往更容易对图像、音乐等有更多的感知,更注重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取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记忆,另外,低年级学生通常对实物及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相关的教学材料获取技能和知识,使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积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创造一个合理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在如今时展,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便捷的教学手段打造一个网络教学课堂。在课余时间组织聊天室、留言板,以及教学邮箱等,使学生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送到邮箱里或者公布在留言板上,大家在网上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引导的作用,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最后解答学生的疑问。这就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资源,以及练习的方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现如今小学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原则,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与任务和问题结合在一起,用探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一个真实、活跃的教学课堂,而这种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即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当讲解到“动画自己做”这一节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及相应的材料等,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一程序作画,这就使学生的操作变得轻松、容易,更加简单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对所给材料进行拼凑,没有掌握制作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从而导致制作出来的动画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和点拨,合理分配任务。例如设计这样的任务,首先使一个同学从A点跑向B点,然后让两个同学同时从A点出发,进行赛跑,最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同时进行接力赛跑,这三个步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在动画设计过程中,从一个角色到两个角色的添加,并使学生掌握每个角色进入动作的时间,最后把这些动画的角色转换过来。在这一系列的任务驱使下,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创作当中,按照清晰的脉络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教师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熟感和满足感。

三、利用小组学习法,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应看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更应“因生而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自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学生往往由于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另外,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学生自身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也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对知识的学习一点即通,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举一反三,但其他一些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差异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内容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课程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安排小组学习和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编排,进行角色的互换和安排,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例如在学生制作PowerPoint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即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其中包括负责材料收集的小组、负责课件制作的小组,以及负责策划的小组等,这就把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和部门,落实到每个学生上来,使学生都自愿结合,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语

现如今,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来说,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更应从学生的基础阶段抓起,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小组学习法及任务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

[2]沈俊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9).

篇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时代活力,信息技术里面蕴藏的教学资源更是浩如烟海。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老师的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的局限性。充分展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的全新视野,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改变传统的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提倡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具体改变呢?

1.1 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互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环境中主动、自觉、自主的学习。如在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模拟代表六个地方的客人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活动情景。学习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在网上查找汽车、轮船、火车时刻表,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所用的时间、所走的路程等资料。其次,观察分析网上查到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因为网上一般只能查到其中两个数量,另一个需要自己计算出来。然后,将搜集到的数据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再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检查学习效果。如:查找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你如何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参加活动,并且说明理由。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这样就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如在复习《约数和倍数》一课中,教师通过电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创建花园城市,市政府决定在一条长 600 米,宽 26 米的人行道上铺方砖,现在有六种花色不同,边长不同的方砖(分别是 12分米、10分米、8分米、6分米、5分米、3分米)。屏幕显示:人行道生动逼真的背景画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这时学生的兴趣倍增,精神饱满的投入到设计中,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后,分别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有的学生考虑方砖的大小,有的学生考虑方砖的花色,还有个别学生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通过多媒体问题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为学生提供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但这些方法难免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随时开放,教学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得小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例如:在《比较分数的大小》课件中设计了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分西瓜。"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八戒吃西瓜的二分之一,我吃西瓜的六分之一。"八戒一听瞪大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老师通过这段新颖有趣的动画,创设情境,布下疑问,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完新知识后要求学生用今天学的知识编一个故事。学生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展开想象翅膀。有的写到:"猪八戒不满意唐僧给他分的三分之一,唐僧就给他六分之二,猪八戒还认为自己吃了亏,于是唐僧就决定分给他十二分之四,这下猪八戒可满意了。"接着老师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作业,并且说给大家听,学生的想象力随着争相表述的过程,越来越丰富,创造性越来越强,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篇10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成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创建的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任务、教学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自主地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实践过程。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教师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控制者、支配者,而应该成为学习情境的创建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参与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者。

1.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关注学生。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除了要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外,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注意时间短的特征,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教师要“蹲下来”认识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去设计任务。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用PPT制作课件》一课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属于自己的ppt课件。对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与教师共同探讨等方式进行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技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维方式等有进一步了解。

2. 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 “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于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儿童感受到的自己所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抓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入智力兴奋的良好状态,营造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习课堂。例如,学习《internet信息搜索》课程前,播放一段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400M自由泳决赛上的视频,就孙杨这一奥运热门人物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孙杨一共获得了多少枚奖牌,分别是什么项目的等问题,激发同学对于问题答案的渴求,活跃课堂气氛。之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用Internet搜索关于该问题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关搜索知识的重、难点,如何巧用关键词优化搜索结果。最后让同学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自主搜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信息素养。

3. 鼓励学生多实践,勤用激励性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让他们能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实践练习中掌握知识,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甚至是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走向讲台,给自己的同学进行某种操作演示。并在每次实践练习后的第一时间给予客观的反馈,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感受,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多给学生鼓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起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自我开发的潜能,有明显的向师性和依附性,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1. 回归课本,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

篇11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1 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1.1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1.2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2 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2.1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2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3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2.4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12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2003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Word的基本知识:Word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板书课题:认识Word]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Word的教学铺路。同时这是Word单元的起始课,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学习、工作的新伙伴。

(二) 迁移比较,掌握新知

1. Word的启动

(1) 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

(2) 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启动Word软件。谁愿意来接受挑战!请生示范。

(3)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4) 学生上机尝试、交流。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作示范。

[板书:Word 2003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命令]

(5)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认识Word的界面

(1)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玩“喜洋洋来找茬”的游戏)

(2) 老师下面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你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它们的异同吗?(老师适时请生再表述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输入文字 保存word文档

(1) 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和写字板很相似,老师下面布置一项作业:在Word中输入一句介绍自己的话。(时间一分半钟)

(2) 下面我们要保存刚刚输入的内容,想一想:如果在写字板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自己的文章的?

(3) 在Word中,我们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保存文章。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或者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选项就可以了。

(4) 练习:以《姓名+课题号》(师讲解规范要求)为文件名,保存自己的文件到D盘。

(5) 师生小结:文档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件名、保存位置,并提示到保存的位置打开文件看看。

【设计意图】文件管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操作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实效的尝试。学生迁移以前所学知识,并促使养成操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

4.退出Word

(1) 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Word,你会吗?

(2) 拓展:探索其它退出Word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促使学生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

篇13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哪些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哪些学生需要加强指导等,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学生具体表现给出具体指导。例如,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要求他们透彻理解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开动脑筋,让学生切身体验课后知识,指导学生解决高层次练习题;对于中层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点,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践操作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达到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模仿完成相关操作即可。例如,在操作键盘打字练习中,对于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不局限学生的打字方法,激励学生勤奋练习;对于中层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键盘的指法,能达到一定熟练度;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键盘指法,鼓励学生端正态度,能够严格按照正确指法进行输入。

二、创设游戏、竞赛情境,促进高效课堂生成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内心都渴望展示自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式营造积极的竞赛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竞赛情境:引入“七巧板”“连连看”等益智类的小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活动,创设紧张、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复制与粘贴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看谁植树多”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再如,在教学“输入文字”时,教师可以安排两次竞赛,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输入知识,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看看对于同一段文字,到底是教师的打字速度快,还是学生的打字速度快,并使用相应的奖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当然,这样的竞赛结果可想而知,当学生感到沮丧时,教师可以用质疑的语气引导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打字高手吗?”这样的问题自然可以引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而且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当学生完全掌握输入法技巧后,再开展第二次打字竞赛,这一次竞赛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自己的打字速度。

三、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积极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心理趋向,是一种以创新为荣,推崇和追求创新的观念与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动机,设立创新目标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将创新激情释放出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创新。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事物,为此,学生必须掌握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要想具备创新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掌握获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培养了持续获取新知的能力与意识,如果在课堂上对这种能力与意识进行有效引导,必定会大大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如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时,学生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经常会不知如何取舍。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和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如果学生无法进行信息的合理筛选,就会迷失在各种信息中,也就无法谈什么创新。学生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