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结合学习实际,敢于创造性地设计环节。把学生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设计应用”课型特点,敢于创造性的设计课堂环节,注重师生互动,敢于放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居室色彩的搭配一课》中,采用“尝试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实践)——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作业)——评价反馈”的课堂模式。导入部分设计为师生互动活动,让同学为特定人群设计居室色彩,教师采用Photo-shop软件直接操作,根据学生的想法为设计图填色,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很快便发现了问题,居室色彩的搭配不能毫无规律、随意搭配,同学们探索新知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自主探究环节同学们小组合作,通过图片对比分析,经过教师适时、有效地引导,总结探索成果:居室色彩设计考虑的因素、色彩之间的搭配规律等新知,这样学生探索出来而非教师讲授的知识,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2.丰富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理解接受的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学中用到的资源(设计图片、视频资料、现代产品)尽可能是新颖、时代感强且富有创意的图例,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3.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在设计应用课型中的应用体现在电子白板的交互利用方面,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带来丰富的共享资源,同时,强大的设计软件的普及使用,更是为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展示现代设计工艺的最好途径,同时,新颖、现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产品设计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设计软件,直接为同学们演示现代产品的着色,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内容按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在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说明中,“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不妨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各取所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实践性教学,使“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成为同学们“做中学”天地,这样不仅能够让同学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的认识,同时也对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也会更深刻。
三、注重有效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篇2
2)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有本末倒置之嫌。
2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不可替代。
2.1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强、自律,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篇3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篇4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篇5
1.注重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课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建设,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项活动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所理解的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传承。课程文化以教材与活动为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经历一切,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指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的决策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传递与引领,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和彰显的课程价值的影响力,服务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素养。
2.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将剪纸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融合,进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将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获得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其价值有以下方面:剪纸教学有利于创设育人情境,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纸教学有利于对濒临绝迹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走以文化发展为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调查小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研究剪纸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纸在创作环节中的运用方法及对学生理解,在剪纸指导过程中,采用“一看、二设计、三画、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能力:了解全国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总结剪纸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为了构建以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除了把美术课作为传承剪纸途径之一外,还尝试在晨会、班队活动课、语文(说写训练课)、校本、综合实践等课中渗透剪纸教学。此外,我们重点研究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开发。
3.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4.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篇6
(二)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从教学目标来讲,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既要像学历教育学校一样,必须以美术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感及审美能力,又要突出实践运用,将美术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将美术运用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实践中,美术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对CAD等图形处理软件的实操能力,而忽略了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职生个人情操、思想境界、修养品位的重大影响作用,导致中职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中职生的美术作品缺乏新意、鲜有灵魂。
(三)教技教法趋于僵化。
中职美术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固化模式,一本教科书、一个讲义夹、一支粉笔就是一堂美术课。尽管近些年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丰富,多媒体教学走入了中职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然而,一些老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愿轻易尝试好的、新的教学方法,时到今日,中职学校美术教学很多依然是三尺讲台上老师不停写画、台下学生反复的描摹,纯正的“灌输”模式;一些年轻的教师虽然擅长多媒体美术教学,但表现出了过多的依赖性,逐渐丢弃了简笔画等手绘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上显得过于单一和枯燥,中职生们难以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让美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培养鉴赏能力不足。
虽然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美术教学的侧重点应突出在理论与技能的教学上,但绝不能否认美术作为艺术的根本性质。在中职美术课堂实践中,老师们往往不看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一上课往往自顾自地按照备课本进行讲授,即使是在美术鉴赏课上,也是直接抛出自己的赏析见解,学生们普遍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维定势被动地学习,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持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创新思维等都难以展现,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就是直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中职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具有极大的副作用。
二、走出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误区的路径
(一)坚持正确的中职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们的工作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取向,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中职学校和中职美术教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主动摒弃“高考至上”、“技能至上”等错误的美术教学认识,将美术教育教学视为推动中职生素质教育的强大武器,确保中职美术教学始终保持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二)确立明晰的美术教学目标。
确定清晰明了的中职美术教学目标,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快速走出误区的关键所在。中职学校在科学定位美术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宜整齐划一,应重点统筹好美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总体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情操高尚、善于创新的中职生上,而细化的教学目标则应有所区分:针对美术专业的中职学生的教学应体现扎实的美术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着重体现一个“专”字;对于其他专业的中职学生教学目标则应强调运用与欣赏,教学的重点在于融美术于生活、于技能之中,以美术教学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老师们目标清晰,在课堂上方能精准教学,从而保证美术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探寻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多下工夫,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灵活选择教学重点,可将美术与书法、工程制图课等有机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学生们所喜欢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挂图、PPT等,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要注重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育的综合运用,课堂上应多运用讨论、问答、即兴创作表演等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走出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现场延伸到大自然之中、展馆之中、社会实践之中,展厅欣赏艺术珍品等。只有在教技教法上不断创新,才能让活跃且好新鲜事物的中职生们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造诣。
(四)突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中职生出生社会之后,不仅仅是劳动者、生产者,更是社会生活的亲历者、欣赏者。因此,对中职生的美术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美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上,还应在美术鉴赏课上下工夫,着力提高其审美能力。要在美术课体系中增加美术鉴赏课的比重,精选适宜的美术鉴赏作品,让广大中职生成为美术鉴赏课堂的主角,鼓励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欣赏优秀作品、直陈观点、各抒己见,辅以恰当的老师点评,让广大中职生们在活跃的氛围中赏析美的存在,增强发现美的能力,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篇7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原理。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篇8
一、明确美术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定位
美术教学是因我国艺术领域发展需要而存在的科目,目标在于培养出更多在艺术领域能够有所造诣的人才。在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对于内部美术科目的定位及教学策略更应进行深入思考,为美术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艺术造诣的提升,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我国多数中职院校对美术教学的定位来看,美术教学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美术教学对于艺术领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术体系中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绘画风格,更是我国艺术实力的体现,所以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但就发展概况来看,我国多数中职院校为确保学生就业,通常都是以社会主流行业为方向来规划教学的,而对艺术科目则并不作为主要科目来看待,这对于学生艺术专业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是教学定位的偏差。所以为确保美术教学对于我国艺术领域发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校方与教师首先应当将美术科目与其他科目进行区分思考,以专注艺术领域发展的角度,去定位美术教学,将美术教学提到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使这一科目的教学真正具有意义,发挥出作用。
二、规划核心课程
要确保美术教学有准确的定位,发挥出作用,教学领域、校方及教师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与针对性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始规划前,教学领域需要先意识到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对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学领域在思考艺术教学规划时,应当对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同等看待,并注重对这种思想的传达。而各大中职院校在领会精神后,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美术相关专业,并将美术课程作为核心科目贯穿于每个相关专业当中,以美术基础的奠定,促进相关领域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未来的目标无论是美术教师、平面设计人员或是动漫行业从业人员等,都能够具备相应的美术专业素养,在相关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准确定位、细致规划的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改革的工作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
三、充实教学内容
美术是一门注重学生个人潜力体现以及个人理念表达的科目,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被陈旧教学思想所影响的情况下,美术教学的灵活性显然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要确保美术教学作用的发挥,校方与教师首先都要充分理解美术教学的精髓,美术科目是一门注重艺术理解的科目,而要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就要让学生的思想先解除限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针对性规划,让绘画内容与对象跳脱教材,让绘画形式不拘一格,拓展学生的眼界,才能强化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进入到新的境界。例如在素描环节中,按照陈旧的模式去思考,教师通常都会使用静物或石膏像作为参照物,而为了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则应当排除这些不变化的思想,让素描环节出现一些新鲜元素,让学生的素描绘画过程更有多元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更多以写生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素描对象进行选择,对一些存在于生活中各处的细节进行描绘。例如在树荫下读书的学生,坐在路边休息的人,只要是学生能够捕捉到的片段,学生所在意的每个片段,都是其艺术理解的体现,而且素描的颜色也应当不拘一格,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为素描作品添加颜色,才是教学灵活性的体现。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信息化元素来改革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针对美术教学中涉及三维描述的环节,只利用二维化的描述是无法确切展现出来的。利用Blender、ArtofIllusion、K-3D等建模软件,教师可以将3D结构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3D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美术科目的作用发挥,取决于教育领域、校方以及教师对其准确的认知与定位,而其定位是否准确,取决于对其重要性的了解,在当前艺术交流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美术科目更应当得到精准定位以及适时改革,才能体现出其作用,促进我国艺术领域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在国际艺术领域中奠定地位。
作者:张怀文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要确定自己教案面对的学生群体,如学生这一参与主体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等,如果涉及的学生群体总数过多,可以采取层次化教学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2.选择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研究过程的方法与结果的检测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测量法等,而研究结果又涉及到各种评估方法。一线的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到一起,定期进行教学研讨。
3.确定方案的具体内容
美术知识比较杂乱,在搜集和参阅材料,不断了解研究教案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新的认识对研究方案做稍微调整,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制定每一部分切实、可行的计划。
4.确定方案设计的变量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干扰因素等。比如高中课程时间少,美术课题组人员较少属于不可控因素,美术教师需要清楚方案设计的变量中哪些是可控的因素,控制的具体条件,还有存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误差等,尽量使变量造成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有效性美术教学方案的科学和准确性。
二、设计科学、周密、合理的有效性美术教学方案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研究都是从简便的、周期较短的、与教学实践结合密切的工作做起。广大一线的人民教师,在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下只要注意用心观察、不断积累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具体的教学方案有很多,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1.课程目标细化分解
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概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了解美术作品的类别和种类划分;学生通过学习能总结出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意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一件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课下的交流,用“审美的眼睛”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是采取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挑选大家都不懂的问题,然后分开讨论,最后再互相分享经验。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的确实有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益。但是需要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力,不能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经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摸索和与同行们教研的交流学习,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也可以来个基于标准的教学。
3.把握好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设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模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对要学习的美术知识互相补充,而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每个环节上又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有不同的发挥。
篇10
二、 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篇11
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能与潜能的调动,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情境,激感,使学生受到高尚品质的感染,受到良好的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一夜的工作》时,我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生前劳苦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图片,在刘欢《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歌曲中播放这些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伟人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延伸处,出示总理去世前的感人工作事迹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举国同悲的场面,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际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要认真把握,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只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
1.科学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结构带来的冲击,应该充分肯定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可盲目,被动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能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超文本的交互方便和丰富的信息绝不等于探索、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享受感官的愉悦,学生通过讨论,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仍然是语文教学智能训练的主要途径。
篇12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深入地开展,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相对单调,沿用着“教师黑板讲,学生主要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地位,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去听。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相对不高。
2.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创新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以教材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自主教学的内容补充得相对较少。常规的教学内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新鲜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等工具提前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倾向于课外知识的补充,因此,这使教师在使用传统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引领学生学习的热潮。
3.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互动
小学生是一个更愿意通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群体,而美术教学又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活动,只是采用简单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简单的互动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美术课堂中学生对于美术教学互动的要求,因此就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相对凌乱散漫,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4.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不够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大力投入,许多小学的教学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先进的信息化时代教学工具的出现,可以使得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于相关教学工具掌握不足,而且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使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不足,导致许多教学方式和方法无法科学的改进。
二、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等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既能丰富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法,又能带动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逐渐增强。
2.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途径更加的快捷、方便。同时,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也促使许多家长提前让学生学习完校内的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已经提前掌握,常规的教材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要加大力度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教材讲解的同时,不断地引入课外拓展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
3.良好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体制
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讲,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坏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体制来为其衡量。因此,建立适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对于小学美术学科的发展极其重要。特别是,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既需要任课教学、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士等共同加入这个体系的设计中。
篇13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