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却没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教学目标单一,教师教法僵化,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尝,尝到“甜头”后自然可以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文课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摹拟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相信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准、读懂。
2.读出神韵。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灵活教学。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篇4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这份资料课前已请同学们做好并根据印发答案订正好,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做过的这份试卷来讨论、归纳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师板书:文言文阅读 题型)
师:中考文言文的第一类题型是?
生(齐答):解释词语。(师板书:解释词语)
师:第二类呢?
生(齐答):翻译句子。(师板书:翻译句子)
师:第三类有点难概括吧?
(一生插入:课文分析。)
师:恩,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文意分析题。(师板书:文意分析)那第四类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一生说: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启发:是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题型的特殊性?它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得还是很紧密的,我们就姑且称它为拓展延伸题吧。(师板书: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常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四种类型我们已经归纳出来了,就像射箭我们已找到了靶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来寻找相应的、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了。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找出你们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讨论时,每小组推派一名同学执笔记录,再派一名同学作主发言人,时间十分钟左右。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十分钟后)
师:我看见刚才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得相当热烈,想必同学们已找到了很多金点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先看第一类,针对这一类题型,你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生1:熟悉课文,在句子里面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多读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词,可把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语境的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对于重点字词,我们首先要紧扣注释,认真识记。(板书:紧扣注释,认真识记)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03-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一共考了16个词语的理解,其中有14个能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找到,(学生翻看中考卷,教师略做强调)可见熟悉注释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解释词语时别忘了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另外,老师建议你们对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个分类整理。(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学生跟着一起说)
(1)实词:
通假字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一词多义
如: 朝服衣冠 (早晨)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古今异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
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可以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类,最后实现资源共享。
师:同学们又是如何来应对句子翻译的呢?
生4:抓住关键词。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2006年的19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到题目的评分标准?
(生翻看试卷,小声地说:“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师:对呀,可见,抓住关键词翻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吗?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不通,就要稍加添改 ,直至流畅为止。
生6:重点句子背下来。
师:背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其实,句子翻译也是有一定的诀窍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2)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曹刿论战》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就可以翻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就保留了“十年春”这个时间名词。
增:补出省略成分。例:《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就应该把句子补充成:“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 (鼓)而(气)竭”后翻译。请生7翻译。
生7: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删:无实义的虚词。例:《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可以不译。
调:调整特殊语序。例《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就应调整为“于长勺战”后译。
师:翻译句子的五字法同学们有没有记住?请响亮地齐声说一遍。
生(齐声):对、留、增、删、调。
师:第三类题型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那么,同学们针对这种题型都找到了哪些“必杀技“呢?
生8:熟悉课文。
生9:能大致了解写作背景、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等。
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想再补充一点自己在解答这种题型时的一点心得,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3)文意分析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板书:明确指向,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表达完整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分别问了什么,有无特殊要求。例:2006年中考卷的20题,这里显然是两问,问蒋氏的两次“戚”和作者的两次“悲”的原因;特殊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要求看清后,我们再结合语境,到上下文中寻找答案,经过搜索,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我们再把答案稍作整理,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即可。
师:问言文四大中考题型我们已攻克了三类,剩下最后一类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看能不能一举攻破?
生10:注重平时积累,同时结合课文,增加课外积累。
师:确实,要做好拓展延伸题,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
答题技巧: 通读材料,整体感知; (板书: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师:讨论完四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我看同学们都有点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就来练练兵, 请同学们根据中考题型就《出师表》出一套题 。(教师分发资料,学生动笔出题,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8分钟后)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吧?请把你的作业放到展台上。
(投影一生作业,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见附录)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附:学生出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后值倾覆(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目的;三个环节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教改的研究十分乏力。与现代文阅读、作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研究呈繁荣景象相比,文言文教学、教改更是需要增强它的广泛研究的力度,以促进它的繁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定位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熏陶的目的: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认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第二,借鉴的目的:即古为今用。在教学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豁达宽容、襟怀坦白的人生态度等;以及学习古人的文章写作技巧及推敲词语的技巧。第三,评价的目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评价过程便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评价的结果则利于我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在此教学目的基础上,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一、把握好古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在引导和点拔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引发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放得开,又要收得紧。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就应当好“舵手”的角色。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们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二、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注意引导、督促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使他们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真的不太难。
1.注重方法,授人于。巩固积累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学习是文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学习学习离不开文言词语。学生不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阅读、翻译都无法顺利进行。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识记一定文言词语,每学完一单元后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文言词语汇总表,举行文言词语背写大赛,看谁能熟练地写出这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并自觉扩大自己的文言词语量。这样长期坚持,所有学生的文言词语量都有了增加。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其次,是整理归类。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
2.善于引导学生“读”,培养语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明确字音,把握节奏,感悟文句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二是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常用词语,体会妙处,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三是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四是美读,引导学生了解文言的特点,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点也不假。初中课文所录的文言中大部分录妙语连珠,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从学生心理角度观察,熟读成诵,是使记忆由识记至保持,并且能较长时间再认与重现的方法之一。《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马说》等文章篇幅较短,语意明了,有很强的韵律感,采用此法,学生成诵,其理自明。类似《爱莲说》《陋室铭》等篇寓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采用此法,让学生在记忆基础上不断的“反刍”。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收获在不断诵读中发掘出来,使学生不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于中。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通文意到推究文理,最后实现对意境的体会,“读”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类。“发之于口,出之于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提高表达水平,而且还可能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
三、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真懂
篇6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数量,选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各重要朝代的诸多佳制,其中当以先秦阶段最为突出。就人教版而言,初中的文言文篇目达三十八篇之多,不仅选篇精致,典范规制,而且历史感突出,古风雅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水平,多为文言启蒙之佳作。可见,教育改革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文言文作为传承国学的良好载体,受到关切。
(三)初中文言文的考试现状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具体层次。文言文教学与中考二者之间,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年命题的特色与趋势,规范和引导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文言文考试一项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趋势:首先,试题的分值加重、内容广博、设计独辟蹊径。其次,试题强调学生的平时积累;更突出运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彰显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可见,在教学中,一方面需革新教学思维,另一方面需突出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立足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具体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提升中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因材施教,就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繁多,它是一项多角度的系统性工作。因材施教,核心目标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授课手段,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对必要的知识进行普及,因材施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它对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影响深远。因材施教能够培养独立思维,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材施教不可避免彰显出卓越特色。
三、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举措
(一)课前教学策略
课前的应对举措,主要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双方进入一种备课的状态。首先是教师选材的问题,即遴选出一种辅的教材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遴选原则应遵循难度适中、讲解详备、质量较高标准,除此,学生可以自备自选辅助资料,让学生自发遴选,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每一课设置PPT,诸如“导语”———“图表”、“视频”———“资料包”、“拓展阅读链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本转化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学生必须课前规范诵读,亦要达到默写的要求,默写是考试的常用测验手段,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语句顺序和错别字,又有助于学生调节状态进入文本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较为繁富,它是以发展个人优势为目标,尽力挖掘个人的闪光点或长处的思想,鉴于受众较为繁多,一一专项指导不切实际,但可充分考虑给予学生个人的表现机会,发挥众人之智[3]。首先,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所谓“教无定法”。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诸多形式,动态展示课文内涵,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画面、音乐、物品等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多方位感知莲花,增加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户外教学,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公园或荷池,实地感知,发挥实践出真知的优势。莲花在目,可以集体讨论对莲的认识和态度,是放松神经,发挥学生众智的有效方式。其次,积极诱导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狼》一课时,灌输式教法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成五个组,各负责朗诵、翻译、词类活用、课文解析、“挑刺”,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尊重了课堂主体角色,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反弹琵琶,彰显创新思维魅力。在讲授《愚公移山》与《曹刿论战》时,教师大多偏向于贬斥智叟或忽略鲁庄公,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二者的作用和意义,发掘出新的观点,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人不敢想,发人不敢言。
(三)课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