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影像诊断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篇2
1.3适用人群本教材适合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进行了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与《影像影像诊断学》相关的医学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及自学能力。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大一阶段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疾病概要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学好《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前提。只有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大体解剖和断层解剖的知识,影像专业人员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像学解剖,才有可能正确地鉴别和区分正常、异常或变异;正确地理解影像学解剖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影像诊断结果。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感到学生对前阶段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特别是断层解剖学部分,因为,CT和MRI图像是以断层解剖学为基础的。由于学时有限,影像诊断老师不可能在课上详细讲解断层解剖知识,导致学生对CT和MRI的学习只能处于了解的层次,难以深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3.1打牢基础对影像技术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教师就引导他们注重大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造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氛围。课堂授课以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为主。教师每次课前向学生明确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学习;课后及时小结,布置复习、预习作业,便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对一些少见病,疑难病及临床已不具备优势的检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统的X线检查,可作删减或指导学生自学。
3.3原理和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以病理改变联系影像表现,各种医学影像成像的内容无外乎是器官组织的密度、回声、信号强度的改变,当然还包括血流的改变。比如肺部渗出性病变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肺泡腔内的气体被血管渗出的液体或细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内含空气,在X线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现为低密度影;液体或细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气体,所以肺部渗出性病变在X线和CT片上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较高密度影。教师将病理基础与所见影像表现有机地联系,采用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3
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作为临床教学老师,就如何教好和学好X线诊断学,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探讨、阐述个人观点:
1 第一方面,就教学老师而言 作为影像诊断学教学老师,首先要精通解剖学专业知识。因为X线成像是大体解剖部位对胶片及荧光屏的投射的结果,如果教师自己都搞不清解剖及毗邻关系,无法谈及与X线胶片的对照及对比。其次,还应当懂得相关疾病的病理学改变知识,因为X线的改变结果来自器官系统病理病变形态改变的结果,因此要求影像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病理学知识。再次,要求从事X线教学老师自己要吃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 X线成像原理、X线形成条件、X线的自然对比与解剖关系,及为什么要提倡X线的人工对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影像教学老师要领会各系统器官疾病最基本X线表现及各种疾病的X线特点表现。以上是针对专业知识而言,对于非专业知识,对X线教学老师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如果仅仅停留在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称之为合格的X线诊断学教师。因为X线教学牵涉许多非专业方面的点点滴滴。例如,要说清或理解X线成像原理,得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如,低电压使灯丝发热并产生电子云,高电压驱赶聚集的电子云沿一定的方向高速前进,遇到钼靶被阻挡,99.9%的电子被吸收使其发热,不足1%漏出使荧光屏发亮和胶片感光的才是我们要用的和学习的X线……。再如,在X线成像条件中,充分的理解和说清物体与密度,以及密度与物体的关系。要说清楚,密度越大,该物体紧密度越大,物体就越“坚硬”,越是坚硬的物体X线越是不易穿透,荧光屏上可见该物体“影子”,而胶片不被曝光成“白色”,及“高密度”。反之,低密度物体“松散”穿透的X线多,胶片被曝光成“黑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密度影”。这样教学结果使学生们易接受、易掌握和终身难忘,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结果无论是师生都受益匪浅。
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新兴技术已经取代或即将取代X线检查。那么X线检查技术及诊断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或有无必要学习?尽管如今已经普及了CT、MRI等新型检查技术,但归根结底,它们的基础是X线,如果没有X线的知识CT、MRI等新型技术也是空想,至少是不完整的医学。尽管新兴技术的不断问世,弥补了X线的不足之处,或对其的扩展,丰富了诊断,但在许多方面却仍然不能完全取代X线。如,在呼吸系统、骨关节外伤等方面的基础病,仅以廉价的X线就足够已,何必要代劳昂贵的新型技术手段呢?此外,在有些形态方面的直观性还不如X线诊断技术。当然笔者并没有抵制新兴技术的意思,至少像我们国家现状,现阶段X线检查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而已。因此学习X线基础知识是学习和学好其他先进技术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更好的讲解X线诊断技术,除了本文开头谈到的教师所必备的知识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方式、方法。例如,临床医生可以不知道“渗出”、“增殖”
的X线表现,但他们不能不知道“渗出”、“增殖”的临床意义,因为这些意义直接导致病因的诊断和对治疗提供依据。就像一般临床医生不会看和分析心电图,但他们一定知道心电图结果和针对其结果进行抢救和处理,如,“心律不齐”、“房颤”或“室性早搏”等结果的处理。但对我们心电图医生和从事X线的医生而言,不但会操作而且一定会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结论供临床医生参考。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影像诊断学老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先说什么后讲什么。如,讲到“胸部疾病”首先交代和涉及基本X线表现,如“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等。而且要形象讲透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下的表现,如,“渗出”表现为:中等密度的片状阴影或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见于肺部病变的急性炎症,自然是“肺炎”了;“增殖”表现为:密度较高的结节状或梅花瓣状、边缘清晰的阴影……,见于肺部慢性炎症,(因为没有慢性肺炎说法),当然是“肺结核”了,结核也是炎症啊!这样教学结果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云雾、梅花瓣等形状,致使学生容易记牢,从而得出正确的X线结论。再有,在讲述肺结核时,特别是二型结核,让学生搞清“三个一致”和“三个不一致”的关系,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目的。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言 作为教师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如何教好学,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接受知识,如何将死板的、静态的X线变的动态而有活力,而灌输于现代年青人脑海里,恐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起码不利于现代教学。
如今是一个数字时代,如何将我们的教学融入到数字教学中去呢?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十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令教学人员深思的问题,本段重点探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多媒体终究一定会完全替代“黑板粉笔”
时代的本人的观点和理论,以供同行参考。
当前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它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以及活动视频信号的功能。它能通过显示器清楚地显示文字、图像甚至动画,并将声音同步播出,不但可以使授课形象化、具体化,增加趣味性;而且可以减少对时间、空间的依赖;还能够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必要时还可以人机互动。因此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合理构建物诊的教学结构,运用多媒体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形成。有必要大力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作为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的放射诊断学,传统的医学影像学一般通过老师黑板、挂图、影像图像演示、语言讲解来进行。尽管教师想方设法在语言描述、画图,幻灯片制作等方面作了很大改进,但常常感到“影像影像,有影不象”,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材将教学内容提纲、重点制成幻灯片,结合图像信息库中大量图像,配上背景图案、声音、动态效果,进一步扩大表现手段。通过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同步演示,书本上的知识就具体、准确、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演示中,根据内容需要随时调动多媒体资料,如需要图像演示,可调出储存在电脑硬盘、光盘中的各种图像,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胃肠道造影演示可通过多媒体系统调出录象、VCD的有关资料,需要演示实物标本,书本资料,可通过实物投影来完成。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轻松自如,理论联系实际,动静结合地进行讲解和演示,讲得生动活泼,得心应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1]
在我们周围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通常的做法是,把书本上的文字扫描到电脑,外加仅有的1-2张图片,上课坐在电脑前念事先扫描好的文字给学生听,久而久之,老师舒服了,学生睡着了。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都没有记住和掌握,还不如传统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写讲,学生在下听记。为此许多学校提出适当限制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结果是,多媒体教室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现有的教学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本人从事教学二十余年来,经历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学。由于各级人员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够,导致素质教育也不尽人意,或起码没有起到她应有的作用。当然,本话题不是本文的主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的工作进行到底,数字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显得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在上面提到了“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许多弊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未来的教学逐步走向“电子教学”、“数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可非议的使“多媒体教学”融合于素质教育中去。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呢?本人就近几年仅X线多媒体教学谈谈一些看法:X线是死的,胶片是静止的,如何将这死板、静止的教学用多媒体讲活呢?
第一步,就是收集素材,把对X线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素材准备好、准备齐,也可以边教学边扩充。
第二步,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在你的脑海里构思,在草稿纸里设计,构思出你要教学的轮廓,最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展现在你的脑海里,一旦构思成熟或构思成型,立刻进入以下:
第三步,既然是作为多媒体教学,就要牵扯到一些教学相关软件。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到,多媒体软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可展现出令人惊讶和学习者受益匪浅的教学效果。要选择什么样的软件,每个人的水平、文化层次、嗜好等不同,择取的软件不经相同。本人在同学中做过调查,PPT使他们厌烦,令他们入睡。既然如此,要想展示丰富、多彩、易学、爱学、易记及终身难忘的一堂课及课件,对于现时代的教学人员略有所要求: 要学会Photoshop基本知识―自己构图,要学会Flas制作,要让你的图片及教学素材动起来,或让你的水、电解质、血液流动着,让你的心脏舒缩起来……,要展现出瞬间的体内或组织脏器的动态变化,如:肺循环、体循环。如果学会后期制作(如 最简单的会声会影等)会令您的多媒体锦上添花,课件更加丰富。至于课件主题,本人经多年实践认为Authware为主,其他为辅。当然本人没有抵制PPT的意思,其实若能挖掘出PPT潜在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做出令人惊讶的课件来。当然如果两种以上软件配合一定会产生令人意识不到效果。都到了这个时代了,老师该和粉笔拜拜了。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多媒体也能做得到,即不费时,又可使知识量倍增,边讲课边写的知识传授量,远远不及一边展示,一边翻页的知识量和时间,加上图文并茂、动画与视频外加音频效果,同学们乐于接受,使您的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第三大方面,就学生而言众所周知,中专学生年龄偏小,因为我国现状,中专招生困难,只有降低标准来招生,使考不上大学、高中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因为底子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差,给我们中专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要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教育好我们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最终掌握医学相关知识,使之成为合格人才,而推向社会。特别要说的是,针对我们X线教学,招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中学时代基本课程的内容,很难衔接或继续学习中专专业课。X线教学中牵扯到许多相关学科,如物理学、光学等,因为前果后因,也不尽人意。所以要求X线教学老师知识面要广、全面,只有装备好自己,才能够教好学生。除了对教师前述的要求外,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也颇为重要,同时还要关注现状,量身打造。从现年龄接受和理解程度加以设计所授课程,要简单易懂,过深的理论知识可以作为自学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外学习活动,为吃不饱的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使最终教学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听不懂、接受不了转为“吃不饱”,这样,既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又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上展示的典型教学片和多媒体“板书”拷贝给学生,以备课余时间加以复习和强化学习。
篇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Imaging Diagnosis"
LI Yusu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of image process, combining the new tendency of orthopedic clinical imaging diagnosis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especially to train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has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image diagnostics; teaching reform; heuristic teaching
0 前言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重要学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快,临床地位日益突出。由于骨科影像诊断的范畴不断发展和扩大,授课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涵盖了普通X线诊断、CT、MRI及超声诊断等现代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与教学学时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需要。教育追求有效,为此,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考核形式的变革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本科中医骨伤专业“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以教材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现状与需求,合理取舍、丰富精炼教学内容
骨科“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原理、图像特点、骨肌系统伤病的影像表现、诊断原则等,是骨伤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基础必修课程。影像诊断发展快,知识不断更新。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骨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影像诊断教学始终遵循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动向,紧密结合骨科临床这二个原则,坚持每3~5年对讲课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1.2 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在“两个重视、一个突出”
“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打牢影像诊断学的根基;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用典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讲解,直观地将诊断思路、逻辑推理传授给学生,增强实践性。“一个突出”是指突出重点、难点。对于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既要讲解清楚、生动、深入浅出,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配合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能铭刻在心。这种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多、效果好。
1.3 钻研业务,求精求效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学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钻透、钻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才有真知灼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学会提炼核心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提炼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①经验多了,与教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讲起课来才能精辟生动、妙趣横生,既简单、又独到,即所谓的“深入浅出”、“一语道破”,能吸引学生,教师一句精辟的总结,常使学生眼明心亮而终生难忘。
2 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②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其基本要求一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围绕上述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易学易懂;以突出重点、难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1 案例式教学
教学从临床病案入手,通过介绍典型的临床病案影像片,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临床病案,并布置类似病案的作业,课后学生进行阅片分析,下次课抽问解答。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掌控教学内容和时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并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其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影像,更为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且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收音机”,忙于记笔记,而是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调动起整个课堂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更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问题式教学
将教学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共同探讨,最后逐步引入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好的问题,以引起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是实施的关键,根据教学内容,三学时的教学时段一般设计2个问题,并控制好时间,每个提问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利于启发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好的问题,以引起积极思维。③可以先让学生自问自答,老师再进行补充、纠正。通过问题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3 比较式教学
影像诊断有时会出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情况,如何去认识、判断它们,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伤病影像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以影像对比或列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区别、判断相似伤病的影像特点,教学成效明显。
2.4 讨论式教学
将部分阅片实验课改变为阅片讨论课,师生共同阅病案片,平等交流探讨,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时数少,但仍需要掌握的章节,如骨关节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等,在课堂预留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上台读片,分析和讲解图像,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对于教学时数较多的重点章节,如骨关节损伤、慢性骨关节病及骨肌CT、MRI阅片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阅片讨论、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开小差,便于教师掌握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的同时,临床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提高。④
2.5 利用互联网课外交流互动
学院校园网开设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每月定期影像作业,学生限时完成后在网上进行批阅解答。通过互联网丰富的影像资源,与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和相互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课堂空间,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突破常规,丰富考核形式
3.1 考核目标明确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考核、阅片能力考核、综合能力考核。
3.2 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形式上采用多种方法,避免传统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现象,平时考核由1次增加到3次,分值增加到40分,期末考核分值降低到60分。课程考核总共分为4个方面,一是骨肌系统正常影像观察描述,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骨关节损伤阅片分析诊断,以书写阅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影像病案的分析、诊断,以分组讨论发言的形式考核;综合知识部分,以试卷的形式期末考核。
3.3 推出激励机制
现今90 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推出激励机制,在总成绩里面增加激励分(共5分),分数直接进入总成绩。展示平台通过下面的途径实现:一是在课堂上有意识的提问,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回答问题正确、分析问题逻辑清楚、语言表述准确流畅、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可获得激励分0.5~1分。二是设立小课堂制度,选择几段讲授10分钟左右、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分组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影像图片,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展示,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分者,优胜组每人可获得激励分0.5分。将这些实践活动与精神鼓励、课程成绩挂钩,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 结语
高质高效的教学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教师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教师首先要“会教、好教、乐教”。⑤在教学设计中处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启发点拨学生,学生能真正掌握该门课程,因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查有梁.教师要学会提炼核心经验[J].教育科学研究,2015.4.
② 曹洁,潘卫,戚中田.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育,2003.8.
篇5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edical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in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Methods:PACS used to construct the databas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ing the multimedia network practic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could read images with the help of the browsing software and analyze them with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the software.Results:It reduced teachers’work intensity and aroused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Conclusion:PAC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It has made imageology teaching real time and diversified,which is important to rais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lity.
Key Word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medical imageology;teaching
PACS系统的出现,为教学图片的收集、观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因此,充分利用PACS系统来开展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已成为目前提升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以传统观片及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一贯采用“医学影像胶片+观片灯”的方式进行,已经明显落后,现在已基本被淘汰。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增多,课堂教学内容也急剧增多,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教学效果没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大学扩招后,各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人数明显不足,根本不可能延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例如,胶片的反复使用必然会造成损坏、丢失、污染、错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把现有典型病例的DICOM格式的数字图像经过软件转化成JPG格式,再将图像按系统、疾病、部位或检查设备类型进行归类,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且经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或软件转化的图像会损失掉大量信息。经过转化的JPG图像无法进行窗宽、窗位的调节。所以充分利用PACS系统,及时通过PACS系统整合网络资源并结合多媒体,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基于PACS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材料: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是开展影像学教学、实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PACS的使用为电子图片的收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方式,为电子片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基础[1]。我院的PACS教学系统由附属医院PACS系统和影像多媒体实验室组成。附属医院PACS系统体系架构采取混合式体系结构,即在临床浏览和影像多媒体实验室服务器设计时采用B/S模式,PACS系统管理和诊断工作采取C/S式。多功能多媒体实验室2个:由电脑终端120台,多媒体投影系统、扩音系统等组成。
医学影像资料的准备:经过多年的临床病例总结积累,通过PACS系统强大的录入、存储、读取、查询功能,采用简单便捷的系统分类和病名关键词查询方式,就可以极方便地调用所需图像,可以节省查找、存储图像的时间。为了方便教学及快速查询,我们将所选择典型病例的检查ID号及病名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系统、病种等分类,编写成《医学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图库》便于学生查询。
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PACS后,由于影像资料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服务器上[2],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实验室电脑终端的浏览软件观看影像资料,并借助软件多种功能分析图像。计算机网络教学强调的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教育。运用PACS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电脑终端阅片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培养良好的阅片习惯,有助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最大限度减少错误的发生[3]。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加深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基本的、重要的知识。[4]。
结 果
PACS系统的教学软件的方便使用,既可减轻教师负担,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紧凑连贯,可以加强难点和重点内容的学习,拓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讨 论
医学影像学已从传统的胶片显示、存储与交流向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必然趋势。PACS系统的运用将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及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影像教学水平。旧有的教学方法也不适用于现代医学发展及教学需要,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新的影像学知识。PACS可以很好地解决现阶段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各种弊端。PACS系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而且操作方便、简捷快速,节约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PACS系统的应用为医学影像诊断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在今后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对于提高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文亚,赵圆,邢艳.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41:492-493.
篇6
1.1 硬件系统: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
1.2 软件系统:(1)操作系统:Window2000/XP;(2) 文字处理软件:office2000/XP;(3)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CoreDraw;(4)声音编辑软件:WavestudiosoundEdit;(5)动画编辑软件:Flash、 3D SMax;(6)CAI制作软件:Authorware等工具软件进行制作。
2 软件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1 软件的内容:多媒体系统设计的医学影像教学过程分为:实验教学和实验考试两个方面,因此设计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由主控系统和数据库两部分组成:(1)主控系统分为实验教学系统和考试系统。①实验教学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把人体的6大系统,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X线、CT、MRI、超声、核素显像的图片分别制成6个多媒体课件,独立挂在实验教学系统下,代替教师完成实验教学;②考试系统:把影像试验设计若干套试题,存入考试系统中,设定密码,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实体进行考试。(2)数据库:由影像图片库、临床资料数据库和相关理论知识数据库构成。①影像图片库存放X线光、CT、MRI等各系统的教学片、录像片及影像说明,供学生实验时使用。②临床资料数据库存放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生理变化参数、临床表现以及体征等数据,供试验过程中参考使用。③相关理论知识数据库存放各个疾病的基本理论、要点、思考题以及本学科的科研动态和最新进展。此外还存放一些标准的试验报告样板,供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参考。
2.2 软件制作方法:(1)文字输入:文字资料用文字处理软件制成纯文本文件。(2)图像采集:①将平时收集的影像资料(教学片)通过数码相机摄像后,用photoshop7.0工具软件进行编辑生成MP、JPG文件后存储。②直接利用一些数字图像,如DR/CR图像、MRI图像、DSA图像。③通过Internet获取。(3)声音录制:腹部和心脏的彩色多普勒检查所采集血流声像图和心音声像图等声音资料制成WAV文件,通过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压缩成MP3存储备用。(4)最后按教学软件制作脚本进行各种素材对象的连接,并进行调试修改,形成聚文字影像、动画、声音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
3 结果
本设计最终生成应用软件,可脱离开发环境,在Win95/98/2000/XP下运行,系统总容量为800MB,可以光盘或拷贝到硬盘使用。可用于实验演示教学、学生自学或实验测试。根据目前使用情况,本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直观、形象、动态地观察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同时也方便了教师,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使教学质量走上一个新台阶。
4 讨论
4.1 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1)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合理安排,决不能用课件完全取代教师胶片示教,对于那些重点掌握的内容,需两者结合进行;(2)制作课件所选用的工具软件以易学易用为宜,最好是教研室教师都会使用的软件,这样可以集体参加设计制作,既保证了课件质量,还可以提高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3)画面背景以深色为佳,文字要少而精,字体宜大,这样可减少学生长时间使用引起的视觉疲劳;(4)注意多媒体播放速度,应以学生能看得清、听得见、记得下为标准,留给学生充分地观察时间。(5)注意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速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重复示教和多角度观察。(6)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最配套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2]。
4.2 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涉及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实验课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适应、熟悉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把课件中的教学信息以最佳方式传授给学生[3],并且要定期修改、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开发出更多、更适用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 何家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88.
篇7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优势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部分,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学效果更佳显著。对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同一教学场所完成,既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巩固,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参观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1]。一般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既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学习,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完成,达到真实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以往死板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所应做出的努力
对影像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时还需要对其他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革及调整,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介绍。2.1教学环境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必须辅以影片的分析及判断,课堂教学时通常会引入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教学。而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保证足够的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的实训环境。为保证理实充分结合的教学,需要配备投影仪、数码摄像机、PACS系统、超声或核医学诊断影片、各系统教学用MRI、CT或X线影片等[2]。2.2配套教材的一体化改革在进行影像诊断学的一体化教学时还需要有匹配的教材。以往理实分开的教学模式在教材上多偏重理论知识,具有十分系统化的知识点,而缺乏实践课程的设计及安排,一体化课程无须过多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扩展更多的知识点。教材改革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细化分类,例如超声诊断、放射线诊断以及其他影像学诊断的内容,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科学合理地开展技能训练项目[3]。同时,还可编写配套的电子教材,在其中分享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图片分析,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更强。2.3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对病患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进而作为病情诊断的依据。在教学时,需要依靠实际的临床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为保证理实一体化的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借助多媒体资进行病例及图片的重点评析,还可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模拟临床医师对病情诊断的过程,设计出病例分析的实践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以及引导,激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对病情特征进行分析[4]。学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实践探索
3.1研究对象该文对影像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验主要针对2014级影像专业2班与3班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施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每个班级均有35名学生。3.2实践方法将教学内容《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该次研究的实践课程,对两个班级均进行X线诊断环节的学习,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任何疾病,总结归纳各种影像学特征,做出病情评估,并完成实验报告[5]。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训练,3班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班采取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最终以调查问卷的模式评估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比较在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两班学生认为所采取教学模式对临床指导是否存在意义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共安排40个课时完成,主要具有下述几项任务:(1)在明晰此次实验目的后对影像学检查进行模拟演练,进行检查申请单的填写;(2)分组完成影像学检查及拍摄;(3)完成影像学资料的后期暗室操作工作;(4)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总结影像特点,并判断是否异常;(5)对影像资料进行报告的书写,做出正确的评估判断[6]。3.3实践结果此次实验完毕后对两个班级的实验完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从表1可知,3班学生学习成绩达标的占比71.4%,明显高于2班的34.3%,且未达标的占比0.0%,明显低于2班的2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实用性。从表2可知,3班学生有80.0%的人认为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未来的临床指导意义重大,而2班对课堂教学的临床指导意义仅有28.6%的学生认同,其中34.3%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独立开来的教学模式无临床指导意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在学习效果上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还可保障教学的实际价值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与时俱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隽.循证影像诊断学在影像实习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72-1873.
[2]唐曦,吴少平,黄丽,等.《医学影像诊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0):1002-1006.
[3]李小虎,张国兵,余永强,等.PBL教学模式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6):563-565.
篇8
一、PBL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及在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引入了PBL教学法,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教学环境与资源不同,以及实施者对PBL教学法解读的偏差,使得在国内各高校在开展PBL教学时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当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PBL教学法,充其量是学生病案讨论、小组学习。作为经典的PBL教学法,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资源配置有以下特点:
1、学科知识融合。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 )是分门别类的进行组织胚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诊断、临床等各学科的教学,学科界限清楚。PBL教学法摒弃了按学科或课程传授知识的模式,而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应用到基础、临床学科甚至包括人文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PBL教学法中学生6~10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专家咨询、反复讨论、建立假设、给出答案、总结反思,整个过程体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主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监控者和协作者,其角色由主导地位转换成引导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唤起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提高了教师的探究能力[10]。
3、教师形成团队。PBL教学法提出的学习问题、对学习小组的引导、各教学模块所涵盖的知识范围等,无论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进程的管理还是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及技术层面的指导都需要组成一个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块,这个团队需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共同搭建。
4、案例设计科学。在PBL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触发器,案例是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案例的设计既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能够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求设计的案例涵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应用,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同时真实生动。
5、教学资源丰富。PBL教学法的应用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图书馆藏书、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都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习、讨论、实践、信息获取的需要。
PBL教学的这些特点,在体现其本质属性的同时,对其应用的客观性也提出了要求。综合国内报道,在我国医学高校开展PBL教学除了需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深刻的革新外,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①招生数量过大。一些医学院校的一个专业每年就招收学生几百人甚至过千人,尤其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更为突出;②师资力量不够。目前很多高校的生师比例过高,不仅仅是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的医学本科教育生师比9 :1的比例,不少学校远远高于这个比例;③运行体制不顺。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组建中,很多医学院校在合并过程中分解成多个由学校直接管理、相互平行的学院,学科相互独立,资源调度难度大;④案例教材缺乏。国内一些高校PBL教学病例大多是随意选择的临床病例,缺乏从人文到医学基础、临床知识的有机衔接,没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更没有成熟的教材;⑤硬件设施受限。如前对PBL教学特点所述,PBL教学对教学资源要求甚高,但由于国内高校办学经费总体投入不够,生均教学资源特别是用于PBL教学的很多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⑥考核不匹配。国内高校都习惯于应用试卷考试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评价手段,只能“一考定音”,如此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质量,甚至流于形式。
篇9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57例全部经过X线常规检查, 男46例, 女11例, 年龄13~74岁。溃疡引起穿孔46例, 外伤穿孔8例, 肿瘤穿孔3例。发病后来我院就诊时间为1~72 h。X线检查发现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影48例, 其余9例无特征性影像而做CT扫描检查, 均能确诊。
2 结果
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内异常影像, 因为气体具有向高处游动性, 故在X线下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影, 周围无肠管影相邻, 如果肿瘤引起的穿孔, CT可以检出穿孔的异常影像。
3 讨论
3. 1 胃肠道穿孔诊断 胃肠道穿孔[1]是一种并发症, 一般有明确的病史, 发病时以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 体检时患者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呈“板状腹”等。胃肠道穿孔原因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最多见, 肿瘤及外伤也可引起。怀疑胃肠道穿孔一般先做常规的X线检查, 即立位腹平片发现一侧或双侧膈下新月形气体影来诊断, 即使是10余ml的气体也能显示。但是少数胃肠道穿孔患者因穿孔口被食物堵塞或较小穿孔口受外泄物的刺激挛缩使气体不能外游而局限在穿孔区周围, 因此就有一部分穿孔做X线检查时无特征性影像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在由于CT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使胃肠道穿孔诊断准确率得到显著的提高[2]。对一组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了分析:CT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5%以上, 而CT检查之前临床及放射线诊断正确率是80%左右, 对9例首次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影像学改变而临床表现高度符合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再进行CT扫描, 发现CT显示为肝脾周围以及肝门区裂隙样新月形气体影, 且在连续层面观察该气体影与肠腔无关, 成为“孤立气体征”, 该征在实际工作中应与膈下游离气体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总之, 对于胃肠道穿孔的患者X线检查方便、快捷、经济均优于CT检查, 尚属于不可替代的辅助检查手段。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或X线检查无明显影像改变的患者提倡CT检查, CT检查不仅快速准确, 同时也可以对胃肠道穿孔的部位性质进行诊断。
3. 2 胃肠道穿孔鉴别诊断 X线检查时, 膈下出现透亮影可见于多种情况。
3. 2. 1 胃泡 仅见于左侧膈下的游离气体应与胃泡影鉴别。胃泡影有固定位置, 在气体衬托下可见胃底部的粘膜。必要时, 加拍右侧卧位前后位片, 如果该透亮影位置没有变化, 就是胃泡。
3. 2. 2 间位结肠和间位小肠 在透亮气体影内可见结肠袋半月状皱襞或小肠环状皱襞影像。
3. 2. 3 妇女严重的呕吐 严重的呕吐可在腹腔内形成高度负压, 经输卵管吸引外界空气至腹腔内。
3. 2. 4 急性腹膜炎 由产气细菌所致的急性腹膜炎, 可在腹腔内产生大量的游离气体, 称之为“产气性腹膜炎”, 胃肠道并无穿孔, 极易误诊。
3. 2. 5 横膈下脂肪垫 膈肌下方附有脂肪组织, 其厚度因人而异。肥胖者脂肪垫较厚, 在X线上呈条状或带状透亮影, 酷似少量气体影。但在变换时, 该透亮影始终固定不变, 无移动性。
3. 2. 6 膈下脓肿或肝脓肿 多可见液平面, 患侧膈肌抬高, 动度减低。
3. 2. 7 腹腔手术后残留气体 成人腹腔手术后气体一般可持续7~14 d;婴幼儿腹腔内气体吸收较快, 一般24 h内吸收, 若术后24 h仍有气体时, 应想到胃肠手术缝合处有渗漏, 须考虑再次手术。
3. 2. 8 子宫穿孔[3] 子宫或输卵管病变可导致自发性破裂, 影像学表现与胃肠道穿孔一样, 容易出现误诊。
参考文献
篇11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输尿管囊肿的临床资料,就有关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6~53岁,平均39.5岁,囊肿大小1.0~2.5cm,临床表现:尿频、尿痛7例,反复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间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难2例,排尿不尽感1例。
1.2检查方法本组12例患者检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声检查12例,CT2例,MRI2例。
2结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仅3例在患侧肾区及盆腔中部见结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确诊断。表现为膀胱内一侧或双侧圆形充盈缺损7例,随膀胱内造影剂充盈完全,充盈缺损越清楚,边缘越光滑、锐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2例左侧,1例右侧;4例囊肿侧输尿管下段扩张;2例囊肿内含结石,此例临床上罕见,另外5例显示“蛇头征”样充盈,大小在1.5~2.2cm,边缘见环状透亮影。
2.3B超检查B超12例,11例明确诊断。6例见患侧输尿管下段明显扩张,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呈液性暗区,大小在1.0~2.1cm,5例囊肿者有间断收缩及膨胀。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1例有肾盂积水。2例发现输尿管下段结石。B超11例明确诊断。8例为正常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内膨出,3例为异位开口的膀胱内膨出。
2.4CT表现CT检查2例,CT平扫囊肿为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光滑,位于膀胱轮廓线以内,囊内密度均匀,与膀胱内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匀一致,为环形。
2.5MRI检查MRI检查2例,患侧肾盂扩张,全程输尿管扩张,患侧输尿管末端可见约1.0cm×1.2cm大小类圆形病灶,边缘呈环状T2低信号,中心部分呈等信号。
3讨论
3.1分型、病因及临床表现
3.1.1分型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输尿管囊肿多发生于单一输尿管,囊肿常常较小,多见于成人女性;异位输尿管囊肿的开口于膀胱内或异位开口于膀胱颈或更远端,囊肿多较大,常见于女性婴幼儿,左侧多见,80%发生在重复肾上极肾的输尿管异位开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极肾的发育不良和积水。
3.1.2病因关于输尿管囊肿的发生,儿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则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学说有:(1)在胚胎第4~7周时,自中肾管分出的输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输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况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输尿管异位开口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继而逐渐形成囊肿。(2)输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输尿管开口狭窄。(3)输尿管膀胱壁段过长、过斜,过于弯曲。(4)输尿管口本身和周围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瘢痕狭窄,因为本病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畸形,特别是异位输尿管囊肿者[1]。
3.1.3临床表现此病早期无症状,如果有则为囊肿梗阻及其继发感染引起,输尿管及肾积水能导致腰腹胀痛,囊肿增大阻塞尿道内口可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溜,女孩由于异位性输尿管囊肿的开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约肌,常因不断滴尿而裤裆常潮湿,而男孩异位开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约肌,往往不见此现象;有的学者将正常排尿、持续尿淋漓及一侧肾功能低下列为此病的三联征,认为有此表现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见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现脓毒症、脓尿、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副睾炎以及因肾盂积水而扪及“肿包”,女孩若囊肿脱出可见粉红色“肿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无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若囊内形成结石,可于平片上相当于输尿管末端部位发现结石,并根据结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随改变发生移动的征象,提示为囊肿内结石[3]。
3.2.2IVPIVP是显示输尿管囊肿的基本方法,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可以清晰的显示膀胱三角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异常密度影,其密度取决于囊内尿液的所含造影剂的浓度(与膀胱内尿液所含造影剂浓度对比),浓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内造影剂与囊内充盈造影剂的衬托下,囊肿的壁所形成的环状透亮影即光晕征,加之输尿管下端扩张,全长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4]。本组5例可见此征象。当肾功能受损时,囊肿显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异位型输尿管囊肿:膀胱内仅见透亮的充盈缺损,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时可见异位的输尿管开口。患侧重复肾下肾之肾盂肾盏向外下移位,肾盏数较正常少,其最上缘与肾上缘距离增大,输尿管偏离中线较健侧远等表现,提示输尿管囊肿合并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IVP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形态、功能,输尿管的走行全貌还能借助监视系统观察其排泄情况,可作为诊断输尿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3.2.3超声检查输尿管囊肿表现为光环出现,呈圆形、椭圆形位于膀胱三角区偏一侧,光环时而膨大,时而缩小,有节律性改变,光环内偶尔可见一移动性虚线光点,是由输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价格经济并可观察囊肿变化,诊断正确率亦较高。但有时受仪器性能及检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时;对于异位型输尿管囊肿与来源于盆腔的囊性病变,如附件的囊性包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肿等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其诊断价值不如IVP[6]。
3.2.4CT表现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肿内并发结石可一起显示。CT检查不做为常规检查项目,因其检查费用高,无法动态下进行观察,不能显示囊肿的舒缩变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检查可清楚显示肾、输尿管、囊肿大小及囊壁厚度,可准确诊断囊肿开口及囊肿分型,当囊肿内液体与原液信号相同时,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检查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VP和B超联合应用,相互补充,可对此病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吴恩惠.贺能树.李景学,等.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7-218.
篇12
1中医院校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去影像诊断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不同教学改革的方法。蓝江等认为应该结合中医特点,编写适用于中医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材[3]。毛金媛、李圆等认为“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影像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4-5]。孙轶等针对影像学科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采取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并更加注重见习、实习教学时间,帮助中医院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影像诊断知识[6]。郑运松等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促进医学影像各分支学科之间知识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影像诊断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7]。宫媛媛等通过灵活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PACS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大大缓解影像诊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8]。通过对已取得效果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以往大部分教学改革是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换教学大纲、改换教材、延长教学时间等方法改革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
2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实践性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向“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方式转变[9-11]。案例教学法(CBL)是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老师引导学习具体医学案例,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具体临床诊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教学,CBL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与以往从理论基础迈向解决实际问题途径相反,倡导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出现和发展的MDT模式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址、固定团队组织会议,汇集不同专业医生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种类、身体状况及心理、经济承受能力,权衡利弊后为患者确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新模式[12]。影像诊断是MDT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像医生可以从影像征象出发,串联病人病史及病人整体情况,明确诊断方向,指导治疗方案。MDT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将CBL与疾病MDT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影像与临床、中医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
3.1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每个人一生中始终在锻炼如何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不例外,医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应于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认为:“临床工作中,医生无时无刻不在依靠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的结合。医生的才能取决于这三者结合的成熟程度,医生的成长与三者的结合紧密相连。对三者结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大量医学人才的成才实例,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真理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现代医学知识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已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拓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模式应改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其在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道路上受益终身。“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13]。培养医学人才只有达到了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才能使其具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领;才能适应于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和公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3.2重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内容多、课时少是现代中医院校中放射诊断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影像诊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4]。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多数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教师根据预先制作好的课件照本宣科,讲课缺乏灵活变通,令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教师授课速度显著加快,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课堂吸收率降低,使课堂教学成了过眼云烟,不但影响学习效果,大量的学习任务留到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学前对讲授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应地,对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重组和整合需要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能使授课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求教学者在课前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并把握好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切忌“贪大求全,倾囊相授”。3.3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培养出良好的受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明显缺乏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力所在并激发他们实现潜能的教师会非常信任和尊敬,即学生希望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成就感。因此,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可能。CBL要求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将教学重点中需要掌握的具体病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MDT是建立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影像诊断是MDT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的协作能够减少因某个专业知识面的局限而使患者遭受诊断过度、治疗过度或诊断不足、治疗不足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又促进不同专业的人员获取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进而促进学科的融合发展。MDT诊疗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将CBL与疾病MDT诊疗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4加强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本领的能力放射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要求运用“影文并重,以影为据”的教学法,避免单一抽象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变示教式读片为讨论式读片,学生根据典型病例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就病例进行讨论学习,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总结。此法不但可巩固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使思维更加有条理[15]。另外“鼓励自学”,介绍参考书和知名医学影像学网站,将授课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网络上,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4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使用CBL培养MDT临床思维的教学模式较为复杂,因此顺利开展该项教学改革,不但需要教学单位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如充足的病例资源、优良的教学设备、完备的教学设施,其中包括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检索、多媒体教学等;同时也需要教师、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素质。影像教学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持续的教学热情,需要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把医学知识纵向与横向融会贯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掌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善于依据典型案例,对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思路以及治疗预后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制定讨论主题并督促学生讨论剖析;并且课堂表达能力强,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向以及个性特点进行诱导、启发及归纳、总结;善于掌控教学时间、讨论方向,指导学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模式。
篇13
1 传统X线检查
1.1 胸部平片 可发现主动脉夹层的征象有:上纵隔增宽,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宽度差异明显,双主动脉影,主动脉内透X线的假腔,主动脉轮廓不光滑和主动脉内膜钙化移位。但平片尤其是床边平片或卧位片显示的征象特异度不高,多次摄片、动态对比,可提高特异度。透视发现异常扩张的主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考虑本病,而搏动异常增强多见于真性动脉瘤。
1.2 主动脉造影 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可确诊率为90%~99%[3],不仅可显示夹层的范围、破口和再破口的部位,还可估测主动脉血流反流的严重程度和内脏分支及冠状动脉的状态。主动脉造影的导管入路常选择股动脉,该入路插管较易且安全。主动脉夹层的造影征象有:内膜瓣征,主动脉双腔,主动脉真腔压缩,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大分支不充盈和主动脉血液反流。Eisenberg等注意到主动脉造影显示真假腔之间可透X线的内膜瓣是本病确诊的主要征象。若假腔内充满凝血块,对比剂不能充盈,诊断需依据主动脉真腔的狭窄和受压征象。
1.3 DSA 用于本病诊断可估测远侧假腔的手术后效果,作为随访观察方法较初步诊断价值更大。Pougt等研究发现DSA对血管疾病包括动脉夹层较安全,尽管未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特异性DSA征象,但认为DSA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并为进一步确诊提供方向[4]。DSA显示破裂较小的血管损伤或较小假腔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较困难。另外空间分辨率低和运动伪影仍是DSA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困难。
2 CT检查
CT能显示主动脉的横断面解剖,分辨率高,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可显示内膜瓣、真腔、假腔、心包积液和血管周围血肿。一些学者报道,CT发现主动脉夹层较主动脉造影敏感,假阳性、假阴性少,创伤小,还可显示纵隔其他结构的解剖细节。所以CT已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个基本影像学方法。另外,CT的可重复性可用于手术和药物治疗的随访观察。若发现内膜瓣钙化随主动脉壁移位,无需增强扫描即可确诊。
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于团注对比剂后一次屏气可扫描一个完整部位。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迅速做出诊断。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可对血管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可与血管造影相媲美,较常规CT或血管造影成像迅速,对比剂量小,60ml 60%的对比剂产生的增强效果优于常规CT二倍剂量的增强效果。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5]。
3 MRI检查
MRI已成功地用于探查和估测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和程度,以及主动脉的受累情况。Geisinger等确信MRI可减少主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可从多层面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影像。多方位观察不仅有利于确诊本病,还可明确显示主动脉血管分支有无受累。MRI已能够准确观察到主动脉反流现象,真腔和假腔内均存在快速血流时,主动脉夹层诊断较可靠。内膜瓣的MRI表现为真假两腔流空信号间的线状信号。不过,MRI难以区分血流和假腔内的血栓信号。FEER有利于主动脉夹层的解剖诊断和功能评价。Kersting-Sommerhoff等认为,MRI经验丰富的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正确率可达96%,阴性确诊率为100%。Eisenberg等注意到当内膜瓣显示不清时,主动脉夹层与动脉瘤并发附壁血栓时的MR信号相似,需要CTA或MSCTA或主动脉造影相鉴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有创检查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已不必要。诊断主动脉夹层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常规胸片主要作为初检手段,CT、MRI能快速诊断,CTA、MSCT、MSCTA和主动脉造影可确诊。熟悉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是临床医生的职责,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Dowd SB. Radiol Technol,1996,67(3):223-230.
2 Arrive. AJR, 1995,165(6):1481-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