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探索创新,形成比较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计划有步骤推开,做到分类施策,梯次推进。
注重基础建设。坚持从农村厕所粪污清掏队伍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技术模式确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强化要素支撑,确保取得扎实成效、长久成效。
实行一体推进。坚持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利用和农村改厕一体谋划设计、一体组织推动、一体督导落实,实现同步推进、系统化运行。
健全制度机制。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体系,确保工作运行制度化。
三、目标要求
2020年12月底前,健全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市场化粪污收、处、运、用体系及厕所维修队伍全面建立,运行良好,做好改建厕所后续服务,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巩固和扩大农村改厕工作成果,建立起“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入安排的支出预算(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使用方向)的通知》,2020年中央共安排我区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专项资金174万元,主要任务为:
(一)建设集中式粪污处理点
本项目建设16处三格式集中式粪污处理点,其中镇镇建设7处(含生物制肥厂1处,三格式集中式粪污池容积不低于1200立方米),南堡乡建设7处,工业园区建设2处。每处粪污处理点至少覆盖2个村以上,或覆盖1个人口密集村、至少1000户居民。
工艺上,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户厕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等标准要求建设,采用100m3玻璃钢材质储存罐作为三格式处理装置,采用调节+生物+沉降过滤处理工艺,无动力型。地表做好硬化、绿化、美化及标识设置。在粪污中加入好氧与厌氧微生物,使粪污进行绿色生物降解,其残留固体发酵做成有机农家肥,出水液体达到国家地表二类水体标准后,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采取奖补办法建设,由乡镇组织建设,负责验收、维护并运营。
(二)建立改厕长效管护、后续服务制度
各乡(镇)、工业园区要加强监督,确保移交给各村的罐式三轮车用于厕所清掏、运输,不得挪作他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利用建成的集中式粪污处理点,要确定合适的改厕长效管护、后续服务的运营主体,切实承担起粪污抽取、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及厕具损坏的维修和管护,减轻群众清掏成本,保证厕具坏了有人维修、池子满了有人掏、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建立“一图、一码、一册”制度。建立完善农村改厕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图”是指绘制村庄改厕平面示意图。“一码”是指对改厕户实行二维码管理。“一册”是指建立改厕区、乡、村三级分级工作台账。
2.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全区厕所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区厕所改造信息平台。使用厕所改造管理软件对改厕进行过程实施信息管理,确保每一座厕所都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实现联系清掏或维修业务。加强对信息管理平台的维护、升级、管理和使用,加大户厕的实地巡查和对管护工作的督导。
五、资金使用安排
(一)建设集中式粪污处理点。采取奖补办法建设,利用上级专项奖补资金,镇镇生物制肥厂奖补金额为13万元,其余集中式粪污处理点奖补金额为9万元,资金不足由乡镇、工业园区予以补齐,16处需资金148万元。
(二)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全区厕所改造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专业公司开发的厕所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改厕信息化管理。此项资金约需20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后续管理维护更是“小厕所”充分凸显“大民生”的关键。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改厕后续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实施,各乡镇、工业园区要积极配合,充分认识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确保农村改厕后续工作顺利实施。
(二)认真组织实施。各乡(镇)、工业园区对集中式粪污处理点进行选址。要结合区生态环境分局、水利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对选址进行现场勘察核实,确保不污染环境。
各乡(镇)、工业园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建设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建设和验收,建设单位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集中式粪污处理点建设。申请奖补资金时,各乡(镇)、工业园区要提交以下资料:
篇2
需验收村:
项目包括:2019年上述村实施的户厕室内、室外三格化粪池改造,生活污水处理,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建设项目(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项目文明村已验收,红星、同乐不涉及)
(二)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和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提档升级项目
需验收村:
项目包括:2020年上述村实施的户厕室内整改、室外三格化粪池改造和沼改厕项目
(三)2020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
需验收村:
项目包括:2020年上述村实施的户厕室内整改、室外三格化粪池改造和沼改厕项目。
二、验收标准
农村无害化厕所达标标准:一是无害化厕所室内标准。厕屋整体结构完整(有墙、有顶、有门),室内有标准便器、清洁卫生、无蝇蛆、基本无臭,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二是无害化厕所粪污处理标准。具备有效降低粪便中生物性致病因子传染性的设施,处理后的粪污应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能够直接用于农业施肥等资源化利用。(具体标准见附件)
三、验收组分工(下列村为合并后的村)
项目由镇干部、村干部和施工方共同验收,由综合组统一协调,同志负责资料审核把关。
四、有关要求
(一)把好质量关。各验收组要严格对照项目具体标准进行验收,项目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合格、实用,严禁使用废旧材料改造。各验收组入户时首先初步看是否合格,合格的进行验收;不合格的不予验收,在验收表上工程评定结果栏记录好不合格原因并于当天反馈给村上限期进行整改,同时报镇政府处备案,整改合格后再验收。
(二)把好验收关。各验收组必须逐户入户验收,实事求是登记好工程量,并由镇村干部、施工方当场签字,农户本人签字按手印确认,验收合格的验收表请于当天交村文书汇总录入。严禁以施工方或村上提供的收方数据作为验收基础,必须由镇干部入户测量、记录工程量,村干部协助,严禁由施工方测量或记录工程量。对于户厕、三格化粪池地下部分隐蔽工程,由施工方提供施工照片和村上认可的工程量清单,经现场查看后记入工程量。
(三)把好进度关。由于“厕污共治”验收工作涉及农户多、时间要求紧,请参与验收的同志妥善安排好各自手上工作,统筹保障好验收时间,于12月11日完成农户户厕和三格化粪池工程验收。
篇3
二、主要做法
阿得博乡成立了无害化卫生户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指导性文件给村委会,召开2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活动并开展相关工作,入村宣传政策4次。
三、存在问题
(一)2018年省、州文件下了农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新建有明确的补助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兑现下来,好多老百姓都来反应。
篇4
今年以来,瓜州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紧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集中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提升乡村生态宜居环境。
一是制定措施抓落实。根据《酒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集中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制定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瓜州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扶持办法》等政策文件。动员全县农村乡镇制定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工作原则,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突出重点抓整治。按照“示范带动、试点实施、有序推进、逐步覆盖”的原则,采取“拆、改、建、管”相结合,压茬推进农村“风貌革命”。积极争取375万元专项整治资金,以“三清一改”创建标准,动员全民集中排查整治村庄内外、房前屋后等卫生“死角”和“顽疾”,全面清理垃圾堆、柴草堆、粪土堆等三堆,切实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目前已完成清洁村庄创建38个,完成任务100%。
三是示范推广抓厕改。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质量的重要抓手,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以“卫生旱厕、入网水厕”为主,“一体化生物处理、三格化粪池、入网水冲、双坑交替式”为辅的户厕新改建模式,整村实施“厕所革命”。2020年,全县新建农村卫生厕所7400座(其中:水冲式厕所303座,卫生旱厕7097座),占任务数的101%,全县累计改造卫生户厕1370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4%,建成农村卫生公厕32座,乡镇污水处理项目12个。
篇5
针对此次“回头看”工作,XX镇建立了爱卫办落实、人大监督、纪委问责的农村改厕“回头看”推进机制,以及包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村干部为户联系人的责任联系机制,将责任压实到人。
镇爱卫办根据工作安排,按照《XX镇2019年度改厕实施方案》、《XX镇农村改厕管护机制》等相关文件部署,将工作人员按片区进行分工,指导村居开展摸排整改工作,保障自查整改工作有序开展。
二、逐户摸排,查找问题
我镇本次“回头看”工作,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建成厕所的使用、规范、管护情况。主要检查三类潜在问题,一是建成厕所使用是否方便、卫生情况、是否通水电,二是化粪池是否渗透损坏、管道是否存在不畅、堵塞现象,三是厕屋质量是否合格。
根据“摸清底数、汇总问题、精准施策”的工作原则,爱卫办组织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组走访入户,将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度相结合,通过一户一档、设立台账,摸排查找具体问题。
同时,镇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例会,镇主要领导听取关于“回头看”工作推进进度的汇报,督促后进村居,协调相关业务部门予以配合。
通过本次“回头看”工作,发现问题主要是未通自来水、电,致使水压桶无法使用。此外,部分厕屋仍未充分利用,存在乱堆放现象,卫生较差。未发现厕池渗漏,下水道堵塞现象。
三、精准施策,整改落实
在对全部改厕户回访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我镇组织相关镇直部门、村社区、施工方和改厕户等多方进行对接,按照一户一议的工作方式,逐一解决问题。
针对水电不通的问题,已对接建设办、水电业务单位进行先期规划,力求水电入厕,同时专门调研了兴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可行性,确保农村改厕,不一建了之。针对卫生不过关问题,已安排村社区两委和保洁公司,为改厕户免费提供了卫生清洁服务,并进行了全方位的卫生健康知识宣传。
篇6
二、工作目标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20年1月—3月)。组织镇政府、包保单位(部门)和行政村乡村振兴召开一次专题对接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列出任务图、进度表,实施“网格化”包保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行政村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厕所改造和宣传工作,确保顺利实施并完成目标。各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须报镇政府审核把关后再做实施。杜绝举债建设,各行政村要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经管站做好资金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在时效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20年4月—6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全员参战开展春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整治范围覆盖中心村、社屯和庭院。落实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民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实行网格化工作机制,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不断推进“三治”体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继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展演等群众参与性活动。全面建设“一谷一城”,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工作指标。完成春季栽种植花卉和绿化美化工作,提前谋划好种植地块、种植品种和种植设计。各村落实好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20年7月—9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畅通沟通渠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分析解决。重点围绕“四好农村路”工作要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开展夏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实施秋季花卉栽种植工作。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形成“比、赶、超”工作氛围,全镇乡村环境基本达到从“整洁”向“美丽”目标提升。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引领农户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活动,院落达到“五净一规范”标准。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村屯历史禀赋,发掘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结合村屯实际建设“村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打造以本村历史典故、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英雄名人等为主题的村史馆。
(四)真抓实干,实现目标(2020年10月—12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开展秋冬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完成好市委、市政府年终考核工作任务。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常态化保洁与管护工作得以加强,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积极谋划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各项工作任务筹备工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包村领导、包保单位(部门)主要领导、村书记要亲自抓,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落实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要及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工作部暑和要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完成任务。
(三)精心组织实施。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要按照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和完成好本实施方案制定的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
四、工作内容
(一)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省委、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20条标准开展工作,镇域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道路两侧、河道河岸、沿街店铺、农贸集市、景点公园、群众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确保规范有序、应拆尽。各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点(社屯组所在地、农户庭院)—线(道路两侧、河道河岸)—面(中心村所在地、村民居住集中区)相结合原则,做到视野范围内无杂物、垃圾清运及时、日常保洁到位、环卫设施完好外观整洁,边缘地带积存垃圾“清零”。各行政村要落实好辖区内的绿化工作,按照年初定购计划,完成花卉栽种植工作任务。对公路、村路和巷路沿线围墙、栅栏、房屋等进行整修和美化,精心打造图文并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的文化墙。加强亮化设施的维护保养,行政村要消除街路的照明死角。进一步强化保洁员作业监督,增加环卫设施建设和投入,抓好设施管理、维护和使用。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
全面加快“一谷一城”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要结合当地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多重渠道切实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发挥好农村电商平台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与意识,提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集体经济收入
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村级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全镇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继续保持在10万元以上。
(四)乡风文明建设
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体系建设,使乡村治理取得成效。继续推进党员“双联”工作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注重培育新型农村带头人,加强村三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大力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等创建评比活动。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注重村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结合村屯实际建设“村标”,打造主题村史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推行家风家规家教和文明创建活动等,用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体现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五)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厕所革命”,2020年整村推进村、村厕所改造。同时,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围绕“四好农村路”工作要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村积极申请资金和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六)绿化美化亮化
推进完成花卉定购工作,充分利用镇村道路两侧空地进行栽种植花草,确保统一协调,实现整镇、整村、整屯绿化美化全覆盖。同时,完成绿美示范村建设工作任务。按照安全、节能、实用和便民原则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加强设施管护力度,力争实现街路照明全覆盖。
五、工作职责
(一)镇包村工作组职责内容
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行政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行政村工作负责。将本年度的工作内容制作图表“挂图作战”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和“路长制”责任沟通包保单位(部门)和行政村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在常态化整治的基础上,每季度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落实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实施方案。帮助包保村谋划、研究好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帮助行政村收集整理好大会战行动时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制作全镇乡镇振兴VCR的素材使用。
(二)包保单位(部门)职责内容
包保单位(部门)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好包保责任,完成好包保工作任务。帮扶好包保行政村工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每季度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和栽种花卉等日常工作任务。加大资金、项目和物资帮扶投入力度。
(三)行政村职责内容
行政村对辖区整体环境卫生负总责,负责村屯环卫设施建设,对村属垃圾清运车辆及环卫设施日常管养。通过村规民约等有效形式宣传、引导、教育农户做好“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工作。村三委成员和党员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从自家做起,庭院环境卫生达到“五净一规范”标准。做好保洁员作业监督巡查工作。谋划和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六、资金来源
篇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1年上半年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欢迎参考查阅。
一是绘农业活力之卷。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xx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创新绩,上半年我镇三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基垄、红星、竹涧)已初步完成规划设计共计1070亩。前期共开发高标准农田899.07亩,机耕道280米,沟渠清淤160立方,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300余亩,香芋南瓜、玉米等经济作物400余亩。推进现代产业园构建。报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示范园面积2400亩,分四个片区,杨山片区面积达到500亩,产业特色有商品桃、苗木、水稻,已完成建设;xx桥片区面积达到800亩,产业特色有油茶、苗木、水产品、水稻,已完成建设;长垅片区面积达到500亩,产业特色有油茶,已完成建设;红星片区面积达到600亩,产业特色有广昌白莲、水稻、蔬菜大棚、香芋南瓜、茶叶,预计在2021年11月完成建设。聚焦农产品品牌建设。注册了“悦胜福”、“黄茅潭”等绿色食品商标,瓜蒌籽、水蜜桃、土鸡蛋、稻鳅米和水晶葡萄畅销远近。
二是绘农村秀美之卷。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投入300万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厕所革命”,举办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推进会、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全面摸排我镇各村户厕问题,边查边改、立行立改、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包片分村督查指导各村摸排整改录入系统工作,截至目前已录入国扶系统6755户,完成比例87%。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xx镇辖区责任范围有黄茅潭水系,xx港水系,莲花水库—方湖水系,xx镇出台了相关的河(湖)长制度实施方案,详细部署了水污染防治措施,水生态环境治理,今年对xx港水系内进行清淤处理8万立方,拆除泄洪房屋5间,同时对xx集镇污水处理进行全面的改造,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化。
三是绘农民富裕之卷。壮大村集体经济。我镇在全县率先探索壮大村级经济新模式,围绕“全面消除空壳村”目标,通过成立劳务公司、土石方建筑公司、土地流转服务站、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精品家具制造安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全面消除空壳村。预计今年我镇将有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实施三权分置。我镇杨山四、五组(牌楼周家)试点工作已完成方案、总结,全村共计53户198人,土地流转571亩,将进一步深化举措扎实推进。
篇8
目前,广丰区区农户总共149330户,2019年全年需要完成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900座,普及率要达84.69%,2020年全年需要完成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9288座,普及率达90%。新建公厕30座,改造公厕22座,目前进展顺利。到目前已经完成124251户,改厕完成率达86.55%。2019年以来我区把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着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村改厕工作,并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最终实现农村改厕全覆盖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广丰区区始终把农村改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来抓,坚持在压实责任分工、强化投入保障、创新举措机制等多方面深入发力,具体是做到了“三个三”。
第一,打牢“三大基础”。
一是打牢责任分工的基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了《上饶市广丰区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和《上饶市广丰区农村改厕督查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委,由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管局等主要部门组成,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统筹协调,每月2O日至25日,区里组织专家组对各乡镇农村改厕进行检查和技术指导,并在全区范围内排名,确保农村改厕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二是打牢数据信息的基础。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广泛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由各乡镇(街道)牵头,充分发挥村(居)队伍数量多、熟悉情况、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由乡镇把改厕任务数下发各行政村,组织村干部扎实开展入户调查,为了确保改厕数据的真实性,我区开发了一套改厕采集软件,方便改厕资料的收集。全面掌握,确保改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落到实处,为针对性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打牢数据信息基础。
三是打牢宣传发动的基础。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将宣传发动贯穿于改厕工作的全过程。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座谈会形式,与他们细算改厕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四本帐,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改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乡镇都抓好了三个行政村以上的农村改厕示范点(每个村一个点,原则上每个点不少于30户),建设标准按区爱卫办下发的图纸标准实施,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宣传改厕的科学道理和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农民的卫生意识,改变传统的不卫生、不文明的陋习。再是印发改厕宣传资料,宣传改厕益处,教育群众转变思想。最大限度提升群众对农村改厕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第二,落实“三大保障”。
一是通过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农户改厕工作。按照“地方为主、中央补助”政策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经验收合格后,每座奖补1000—1600元,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厕所改革,区里根据改厕建设情况,对工作推进进度靠前的乡镇(街道)还 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二是通过优化举措机制,保障政策扶持。相关资金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厕所革命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整合更多的资金用于项目实施和后续管理。要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文明创建和卫生创建的重要内容,改水改厕不到位、不彻底的,在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社区)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通过注重跟踪服务,保障改厕的规范管理。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认真执行《江西省农村改厕项目三格户厕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现场施工。不得变更三格式化粪池结构及技术标准,未经统一培训且未取得相关资质的人员不得承包施工项目。要按照编号造册的要求进行编号和造册备案,并统一拍照备查。每座化粪池均需提供显示该池编号的照片作为申请验收的必备资料。
第三、强化“三项管理”。
一是强化质量管理。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严把质量关,确保把农村改厕工作做好、好实。请改厕专家对全区乡镇(街道)、村(居)具体负责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在建设初期到现场讲解指导,放好样板,打造示范村,其他项目村再以样板村的标准进行推开。
二是强化督查管理。区卫健委、农业农村局对全区改厕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明察暗访。同时乡镇(街道)、村(居)明确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乡镇(街道)、村(居),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区分管领导不定期到现场督查指导改厕工作。
三是强化管护工作管理。农村改厕“三分建、七分管”,建好厕所是前提,用好、管好才是关键。卫生厕所设计再科学、施工质量再好,如若使用不当,不进行维护,也会出现卫生厕所不卫生的问题,并且影响使用年限。要防止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各乡镇(街道)在加快改厕步伐的同时,做到加强对农户的指导,让群众掌握科学的使用和维护方法。要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把为民服务零距离体现在工作细节上,定期组织农户维护清理,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经过实地调研,部分乡镇农户由于传统观念,不愿将新建厕屋置于院内,宁愿选择位置较远的院外,甚至将改厕工作视为包袱,为改厕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农村改風宣传力度需一步加大。部分农户改厕意识不强,仍执拗于千百年的传统习惯,卫生意识不高,不知道“三格式”化粪池的原理,仍不知道从第三格中取肥施用,未真正认识到农村改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三)需要进一步加大改厕资金投入。由于目前人工工资、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现有补助标准显然不够,加之少数农户不愿自筹,村里又没有实力补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具体将做到“三个进一步”。
篇9
(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印发了《春节灭鼠活动方案的通知》,召开推进会议安排部署此项工作。二是做好消杀工作。今年通过采购灭鼠药具全部分发到城镇社区,进行了统一消杀,降低了鼠密度。三是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重点加强城区内积水坑塘、垃圾、粪便及废弃物等蚊蝇孳生地的清理整治,减少蚊蝇孳生场所,确保广大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控烟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控烟宣传,长期向广大群众传播卫生知识。二是印发了《青龙满族自治县控烟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领域控烟职责,确保控烟工作落实到位,并联合文明办定期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均成立了控烟门诊,明确职责,做到吸烟有人劝导、戒烟有人指导。
(五)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工作。一是对全县各个乡镇分别进行了改厕技术指导(乡镇会议室模型讲解、村内现场技术指导)。二是配合农业农村局对全县所有乡镇进行了改厕进展督导和改厕技术再指导。三是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农村环境整治联合督导抽验活动”,爱卫办分五个组负责对全县396个村进行了改厕抽验。
篇10
四、努力提升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一是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二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藏红花椒产业园已评为州级现代农业园。三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五、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六、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工作。在做好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等各类资产复核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完成了全县122个村(其中:12个社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和股权量化工作。
七、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大力培养农村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合作社+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0余家,家庭农场11家,种养殖大户257户,全年,培育专业示范合作社1家(正在申创),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州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1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
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套),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九、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乡下河坝村、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十、夯实品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围绕“净土”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申报中),绿色农产品2个(申报中),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申报中)。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三是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篇11
2013至2019年,***共实施建设了1386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共涉及省级财政资金2.079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属于民生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是以项目属地乡镇作为项目建设主体和实施主体,以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集成资金,村民投资投劳,企业和社会捐赠等作为项目资金来源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三拆三清”(拆违建房、危旧房、围墙;清垃圾、 塘沟、废弃物)环境综合整治和“七改三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完善电力、广电、电信网络)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等。
二、项目管理情况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于2006年就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及时进行了人员调整,现在已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为***新农村建设领导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专门领导负责,由专门科室承担各项职责。对照省市县要求,各乡镇(管委会)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了乡镇(管委会)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新农村建设点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负责落实村点新农村整治建设任务。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组织,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选好点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此,我办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每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从选点规模、选点原则、报点要求、建设内容、推进时序、竣工验收等方面对全县年度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的选点报点和组织实施等工作进行了明确。为督促乡镇推进项目建设,我办通过全面督促检查与重点跟踪督促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共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项督查4次,年底还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县范围的考评验收,有效保障了全县新农村点整治任务的顺利完成。各乡镇(管委会)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组织开展督查考核,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资金使用情况
***共实施建设了1386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总财政资金投入达4.158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079亿元,市财政资金8316万元,县本级财政资金1.2474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100%,实际支出省级财政资金2.079亿元,,预算支出比率达100%。
为有效规范我县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效益,我办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制作并填写了《新农村建设点项目资金预算表》,下发了《***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下拨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不截留、不套用,不挤占、不挪用和不虚列支出等情况。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实施,切实防范和杜绝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违规问题。***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本级预算批复后六十天内拨付至县级新农村建设专账,通过县级财政国库支付系统支付。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拨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实行分批下拨制,原则上按资金总额3:5:2的比例分三次下拨。对已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村点(中心村点需提供项目中标通知和施工合同),经村点申请、乡镇(管理处、管委会)新农办审核,报县新农办、财政局核实后,拨付总补助资金的30%用于项目启动;在建设项目完成70%时,经乡镇(管理处、管委会)新农办审核,报县新农办、财政局核实后,再拨付50%的“以奖代补”资金;余下的20%部分,待整个建设项目完成并经乡镇(管理处、管委会)新农办、经管站(或财政所)检查验收合格后,报经县新农办、财政局核实后,于程序核实结束2个月以内拨付到位
四、验收考评情况
篇12
1.2公共政策
管理公共事务的相关公共部门为了解决某些社会公共难题,指导有关机构或个人的行动,在部门公职人员和公民的广泛参与下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是国家为了管控社会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实施的行为策略。
1.3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较强的作用,但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尽管具有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无法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而政府适时地参与市场运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政府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4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指的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条例等,使用具有广泛约束性的公共权力对组织和个人等主体进行限制和调控。根据规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主要是行业限制,社会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设立社会生活相应标准、收取社会各行业各种费用等途径,制定针对经济活动的各项外部性政策。
2乡村振兴方面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政策
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在设计土地资源优化方案时,在实施方案细节上没有考虑到实施地农村具体的适用性,导致制定出来的部分土地资源优化方案缺乏匹配实用价值。另外,农村部分地区土地状况差异较大,个别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土地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整治,致使农民使用土地前需要投入一定的整治成本,而政府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土地成本补贴政策。
2.2农村财政政策
部分农村地区财政补贴政策普惠力度不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繁多,但农作物补贴多集中于少部分作物种类,且各农耕地区或多或少存在补贴实施覆盖面不全的情况,补贴所带来的种植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有些地区没有考虑农村实际需要,缺乏有针对性的支农财政机构,因此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得不到高效有力的财政支持,阻碍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3产业政策
在贫困地区建立支柱产业能够拉动就业并带来长期收益,但产业鲜明的地区多数经济水平并不低,不在扶贫范围之内,而贫困县往往缺乏特色产业,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缺乏落实针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帮扶政策的有效机制,致使贫困地区想脱贫却难以寻找经济增长点,部分地区的扶贫人员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3完善乡村振兴方面公共政策的建议
3.1完善土地政策
对各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对农村土地的使用进行合理化配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各地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为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的合理化配置。加强农村地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质量改善。部分地区土地的类型混杂,参差不齐,利用土地的产出效率不高。对于这种情况,积极进行相关的设施建设和改造,对林地、乡间道路、农业水利进行改造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对于质量较差的土地以及整改后依然出产率不高的土地对使用人进行一定的补贴。
3.2完善农村财政政策
在财政补贴方面,应当建立有侧重的财政补贴政策。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收益情况,明确未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对侧重的农业产业实施倾向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龙头状况,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对各地区进行实地分析,建立财政长效机制。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方向,出台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小型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需要资金支持的小农企业,资质符合标准并审核通过的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实施宽松的贷款政策并对相关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在财政机构的配置方面,成立专门制定乡村产业财政政策的机构,对于性质相近、用途相仿的财政补贴资金进行统筹合并发放,避免出现交叉多次方法或者推诿发放的情况,最大化地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3.3产业政策
篇13
1构筑生态农业屏障
织金县的地貌特征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地多、平地少,生态极为脆弱。1988年试验区建立以后,提出了生态农业的“五子登科”战略,为织金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织金县不断推行石漠化治理的坡改梯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并结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支援的3356项目的开展,实施了退耕还林建设。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织金的生态正逐渐恢复,农业生产与保护青山绿水和谐发展,构筑起了生态农业的绿色长城。
1.1科技兴农发展大农业
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前,织金的农业科技运用也在纵向上有着缓慢的发展,但近20年来,结合试验区确立的一系列立足于黔西北实际的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路,无疑给织金的农业大发展带来了春天。20年来,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方兴未艾。在织金县金龙乡关心村白泥窝村民组,大部分地块里长着优质牧草,家家户户都改圈、改灶、改厕和配套沼气。全组23户110人口,2002年底仅有3头当地母猪和30头架子猪。现在,存栏杂交母猪达到118头;生猪400头,优质纯种公猪3头;预计2010年下半年可向市场提供仔猪3 000多头。
1.2实施粮食增产工程
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大,2007年织金县全县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4.29万t,持续保持了连年增长的良好势头,为1988年总产量的20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4 kg,为1988年人均占有量的157%,农民人均收入达2 246.5元,比1988年翻了将近4番。2004年,按照《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实施安排意见》和毕节试验区粮食增产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织金县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在全县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13 万hm2,其中玉米种植9 333.33 hm2,安排在全县32个乡镇实施,建立了三甲乡大嘎村、干坝村,自强乡二坪村等十几个6.67 hm2示范样板,推广农业科技。当年,全县的粮食产量达到了31.2万t,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织金县全县种植玉米2.8 万hm2,杂交品种就达到了1.8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4.3%,杂稻种植面积达8 666.67 hm2,占总种植面积(1 008万hm2)的85.98%,农户应用新品种和科学种植的热情高涨,自2004年以来,织金县的农业系统连续4年在全区综合考评中荣获一等奖。
2开辟农村循环经济市场
以“农村家庭为载体,以绿肥为基础,养殖为关键,沼气为龙头,增收为目的”为核心内容的“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在推进种植、养殖业一体化过程中,走农村能源循环转化利用之路,通过各个生产与再生产环节的增收节支,集合成生产链条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及毕节试验区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2001年起,织金县在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的同时,逐步在全县开展了沼气池建设项目。项目运作开始,织金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绿肥转化利用既能解决养畜饲料问题,也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2]。于是确立了“绿肥—养畜—沼气—沼肥—种植”这一循环生产经营的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把正在全县铺开实施的的农村厨房、圈舍、厕所改造及沼气池建设(简称“一池三改”)项目与绿肥种植、发展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农村新的产业链条,既促进了农村圈、厕、厨的改造,又推进了沼气工程建设。2002年以来,作为“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链条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沼气池建设有了迅速发展,共建池16 585口,连续5年荣获毕节地区沼气池工作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沼气池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在干部和群众的不断探索中,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织金县日渐成熟起来。2005年8月8日,织金县委了《关于认真抓好农村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决定》,于是,一场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农业产业革命,逐渐在织金县的数万农家辐射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织金县的农民终于尝到了绿色革命带来的甜头。2006年10月19日,《农民日报》以《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为题深度报道了织金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3特色种植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由于对环境、气候的苛酷要求,竹荪这种食用菌类非常稀有,以致有“真菌皇后”的美誉,价格极高,一度达到1 kg与60 g黄金等价的程度。由于织金县特殊的地理以及气候条件,该县历来是野生竹荪的富产区,因此,织金县有中国竹荪之乡之称。
随着织金县竹荪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织金县农业、扶贫等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新产业的扶持与培育,一时竹荪种植在全县得到了全面发展,竹荪种植成为织金农业特色产业项目,为织金县带来了继烤烟产业之后的新的、巨大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织金县也藉此成为全国清香型竹荪最大的制种、种植和贸易基地。如今,织金竹荪的产量每年均在300 t以上,占全国产量的86%,年创产值近亿元。在2007年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博览会上,织金竹荪荣获金奖和优质产品奖,织金县也因此被组委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和“中国食用菌百强县”称号。除了竹荪种植之外,织金县的农业特种植、养殖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织金的中药材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特种种植也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惠农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建设工作进程,实现“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目标,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促进织金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织金县农村信用联社充分站在政治的高度,践行科学发展,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本社的相关管理规定有机结合,灵活变通,出台了《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信贷支持实施方案》,共投放信贷资金500万元支持该县生态文明家园的建设。根据方案,对贷款对象和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均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对外出务工户、不良贷款户、违反计生户在信贷中,可以由试点乡(镇)和信用社共同协商解决。另外,还对贷款的期限、额度、用途、利率和方式予以明确,对贷后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在信贷过程中涉及的新村办、信用社、乡(镇)三方面的工作职责。信贷支持方案的出台,彻底解决了该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农户缺少资金的难题,为该县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夯实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推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帮助。
5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5.1领导重视,措施具体,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的关键
在织金小流域治理中,项目乡镇主要领导始终把实施好项目工程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各村签订了责任书。在此基础上,镇书记、镇长和水保办领导还经常亲临第一线现场办公,为工程排忧解难。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项目指挥部的正常运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领导专抓,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5.2搞好规划设计,技术到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为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织金县在各条小流域治理中,坚持“三结合”的设计原则,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造册登记落实到组、到户。为保证能照设计内容施工,从启动开始,就确定施工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把关,对不符合施工质量和要求的,督促返工,限期完成。从开工到工程结束,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坚持在施工现场。
5.3引进利益激励机制,加强工程的后续管护
织金县水保部门通过与分管县长、乡镇主要领导协调,将治理工程与农民易接受、见效快经果林种植结合起来,既使工程配套实施,又促进综合治理任务的完成,大大地激发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的实施效益[4]。抓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资金报账制等“六制”的落实;提高了规划设计质量,争取项目审批,扩大了治理规模;加快了小流域实施工作步伐,一方面组织乡(镇)和织金水保部门领导巡回检查督促管理,帮助拟定管护措施,给予技术指导,促进管理;另一方面对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或影响苗木成活的责任人,责成赔偿和购苗补植。
6参考文献
[1] 徐开平.丽江三农工作呈现五大亮点[J].云南农村经济,2010(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