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林业企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林业企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林业企业论文

篇1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推动和有力支撑。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约束林业企业的行为,使林业企业能够正视环境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必须要让众多林业企业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政府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开展工作。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滥砍滥伐等现象进行更严厉的打击,对企业进而保护林业;其二,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例如,税收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其三,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宣传,避免法制法规没有认真落实与贯彻。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监督和管控力度,要加强对在职的督查人员进行考核及监督,对林业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民主监督机制的发展,通过群众的力量对林业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受到更有强度的约束和限制,避免其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环境效益。

篇2

2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可能降低模型稳定性,甚至影响最终结果。其次,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重要程度,即变量的内在结构对于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离散指标的信息浓缩为预测所需的主要指标。

2.1KMO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用以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获得KMO统计量为0.556。考虑到样本量的影响,此数值在接受范围内,可以利用上述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2公因子方差比(Communalities)公因子方差比反映了提取公因子过程中,各变量被提取出信息所占比例,即原变量的信息量中由公因子决定的比例。本文对变量公因子方差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多数变量提取的比例在70%以上,可知所提取公因子对变量的的解释能力均处在较强水平。

2.3解释的总方差为保证因子的可解释性,本文运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将信息量重新分配。该操作将17个变量划分为5个特征根。特征根可以被看做体现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代表引入该因子后对原始变量信息的平均解释量。分析表4中各成分方差及其累积程度可知,前五个特征根的总贡献率已达到79.48%,即可利用前五个特征根描述足够信息。

2.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成分矩阵可以得到各个主要成分的表达式如下分析各成分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个因素中最主要的变量。F1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与资产相关的指标;F2主要包括与现金流量相关联的指标;F3主要包括与负债相互关联的指标;F4则包括了净利润增长率以及营业收入;F5主要包括与存货相互关联的指标。

3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及预测结果

3.1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Logistic模型又称增长函数,于1838年由比利时学者PFVerhulst首度提出。1920年美国学者珀尔和利德的研究使其在人口估计和预测问题中推广。Logistic函数原型为:P=L/(1+exp[-(a+bt)])。t为时间,P为时间t的人口数,L为P的最大极限,a和b为相关参数。

3.2预测结果依照正常和存在信用风险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类,使用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正确率为83.8%。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对我国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较为理想的预测。

篇3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篇4

2.1提高运用园林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的各级领导都要树立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而且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主要有:

(1)市场理念

企业有市场才能生存,要绝对重视市场的理念,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这指挥棒来经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企业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并且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知道了市场所需才能为自己找好位置、想好应对的策略,才能站稳市场。

(2)战略理念

企业策划者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着眼于大局,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对未来要宏观调控,要有长久的规划,要放眼未来,规划出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朝着目标努力。园林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思维要去社会同步,还要有发展的目标,顺应社会潮流与市场需要。

(3)效益理念

效益是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每个园林施工企业都想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对内要缩减成本,减少开销,但是要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对外要多联系工程,有活干才会有饭吃,以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

(4)用户理念

园林施工企业管理者要时刻灌输员工用户至上的理念,能够换位思考,为用户考虑,才能换得用户的认可,赢得口碑才会赢得更多的市场。

2.2完善园林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园林施工企业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管理体系,把企业的经营理念灌输给企业的各个层次,企业上上下下的员工都要与企业理念一致的去执行,在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施工后的全方位监测,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系统,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理念要随着市场的脚步适当调整,不断的更新,或者说要有超前的理念服务于市场。在施工过程中以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尽量减少纰漏,改造落后的业务流程和动作模式,运用新技术的打造新理念。

2.3加强园林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抓好对企业内部成本的管理,减少内部的消耗,施工企业要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开源节流节省开支,落实成本的管理责任,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和组织,严格控制成本核算,对不必要的浪费要严格控制,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价值。这样企业才有发展的基础。

2.4重视园林施工企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园林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要有新鲜的活力,只有大批人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具有高水平的管理的技术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活力,重视有能力的人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以能力来立足靠实力来说话,营造出一个重视人才、依靠科学、不盲从、不跟风,理论结合实际、团结合作的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壮大企业、发展企业。

2.5建立园林施工企业考评体系

园林施工企业对于员工要有一套考核体系,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项目管理人员发挥潜能为企业做事。想出新方法管理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考核体系的建立,让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上下齐心,为企业拓展业务。企业的多元化要与企业自身业务相关联,如要做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前的预算评估、施工期的工程管理、工程结束后的园林园林管理、园林经营和园林维护等业务,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潜力会为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益处。

2.6专注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执行差异化的战略

园林施工企业要对自身企业的某一项特色产品特别注重培养和打造,培养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为自己赢得市场赢得词语权和谈判的能力。企业差异化战略打的是要降低企业项目的成本,这需要个底线,不能盲目降低,影响自己企业的效益也影响项目的质量。园林施工企业的战略管理要不断的提升企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宏观发展的眼光去管理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时刻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这样企业才能稳定发展。

篇5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篇6

2.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汽车租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有些问题按照原有法规和政策尚难以解决。例如:运营车辆不能跨地区经营使得异地还车、联网运营难以付诸实施;承租者发生交通事故及丢失、损坏车辆所造成的停运损失如何向租赁企业补偿?诸如此类问题等等。

3.信用评估、咨询体系尚不健全。用户信用状况的不明使得租赁公司在开展租赁业务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国内的汽车租赁企业对本应是消费主流的私人租车者和中小企业,既要求其提供招保、缴纳巨额押金,又要办理繁琐手续,人为地阻碍了汽车租赁的更快发展。

4.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相关行业的配合。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基本没有介入汽车租赁业,造成了汽车租赁企业前期投入过大,负担沉重,规模起点较低,普遍缺乏车辆更新能力。此外,金融、保险机构对汽车租赁企业的信贷、保险机制尚未健全,汽车租赁业难以引入金融、保险支持。

5.法制与道德环境不尽人意。汽车在我国还是一种贵重商品,一些不法分子恶意骗租车辆,给汽车租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国内法制环境尚不健全。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有关部门往往因缺乏执法依据,在对此类违法案件的处理、打击上缺乏力度,难以形成应有的法律威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个究的司法腐败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骗租”、“骗盗”租赁车辆问题尚需时日。此外,一些承租人道德水准低下,偷拆、偷换车辆机件,人为损坏车辆,也给汽车租赁企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二、国内汽车租赁业的发展对策

1.改变目标客户群。目前,国内的汽车积赁公司大都只着眼于本地客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客户会逐渐退租自购车辆,于是租赁公司的利润缩水也就在情理之中。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开发异地客户,使之成为主流,将是以后的一个利润增长点。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那些工作地点不单一,并与家庭分隔两地的商务人群正在不断扩大,他们一般在工作时间来到当地。如果他们能很方便租到车,肯定会养成一种租车习惯,毕竟自驾车比乘坐出租车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

2.实施多元化经营。原来汽车租赁业的各种税费、保险,以及平时对汽车的保养、维修、人员开支等费用本来就很高,再加上目前中低档车纷纷降价,消费者买车欲望高涨,车辆租赁率急剧下降,使汽车租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许多公司面临生存困难。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从多元化经营入手,就是不但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还从事新、旧车的销售服务。

同时租赁公司还可以给客户提供一种可逆性的汽车消费方式。传统的经销商在把车销售给客户后,如果客户不喜欢也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消化。但如果从租赁公司购买后,客户不喜欢则可委托租赁公司把车租出去再换一辆车,变不可逆消费方式为可逆消费。目前新车型的推出速度比较快,价格不断下降,令许多消费者购车时比较犹豫,但如果有一个很容易换购方式,对于客户买车将是一个促进。3.增强产业关联性。欧美国家的大型汽车租赁企业都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销售企业、金融企业、旅游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或者互相控股、参股,或者汽车租赁企业本身就具备前后关联企业的某些功能。现在已经入世了,国内的汽车租赁业绝不能再孤军奋战,必须形成关联资源优势,互相扶助。

篇7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篇8

许多出口企业一听说国外反倾销就紧张,其实用不着紧张。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鼓励公平贸易,所以绝大部分的出口商品不会引发反倾销,或者其他的贸易纠纷。比如资源性的,不可再生的产品出口,一般就不会引起反倾销。

一、反倾销概述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股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虽然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1979年8月,发达国家频繁对华启动反倾销措施,到2004年6月底,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累计高达584起,直接影响国内500亿美元的出口。对华反倾销所涉及的商品类别也不断扩展,涉及产品约有4000多种,涉案金额不断攀升,到目前为止,超过l亿美元的大案共约20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连续9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

美国商务部于2008年1月初步裁定,对来自中国和阿联酋的部分钢钉品种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额度分别为20.77%至ll8.04%和4.47%。此外,对部分中国公司的反倾销税将追溯90天前执行。除了传统的发起反倾销的发达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自l979年第一例对华反倾销案开始后的十年中,只有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增至26个,除欧盟、美国仍然保持对华反倾销最高比例外,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将反倾销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成为对华反倾销的另一支需重点防范的新生力量。

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直接原因和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胜诉率低的原因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应诉不力和应诉能力差。l997年3月我国首次颁布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并在同年l2月对进口新闻纸发起了首例反倾销调查。l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完善了反倾销法律制度,组建了反倾销调查机构,并开始了反倾销实践。

二、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

(1)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尚不合理,行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某个企业在国外哪个国家或地区销售不错,其他同类企业马上蜂拥而上。中国企数量众多,行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经常出现自相压价的现象,最终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发生。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最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竞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在出口价格上,香港某刊物对我国l60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l20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由此可见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外国销售我国产品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出口商的低价销售给进口国的国内同类产品工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2)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是以我国国内的价格为依据,而往往由进口国采用“替代国”标准计算倾销幅度,并且在选择替代国时一度故意选择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巨的国家。国外对中国的歧视性反倾性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一国一税”政策,无分别裁决。通常说来,在确定倾销产品的反倾销税时,应以同一商品的不同企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征收不同的反倾销税率。其结果是我国被认定为高幅倾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我国商品不得不退出该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国标准的确立,不仅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且也制约我国外资的引进,外资企业对其出口商品无法得到市场经济待遇,甚至被征收巨额反倾销税,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3)我国企业对国外倾销指控的应诉不力

反倾销法规定,在被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被控方有申辩权和诉讼权,如果能够积极应诉,尚有可能挽回败局。一个普遍现象是,我国涉诉企业大多只是消极等待,而不愿意积极应诉。从而带来的结果是以“不合作条款”为由单方判输,不战自败。

遭受反倾销诉讼后,中国的一部分企业采取消极应诉。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没有胜诉的信心,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其二是高昂的应诉成本,一个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成本在400万至800万人民币之间。比如2003年美国对中国28个省、市的253家轴承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对此我国200多家轴承企业拒绝应诉,唯有浙江慈兴公司积极应诉。

三、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1)要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当一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准备进入一个成熟的市场,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个时候就要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对对方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都要做好准备。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以外经贸部我驻外经商机构——外国律师事务所——中介组织一进口商为主渠道的预警机制,驻外机构对于国外市场的供需状况要跟踪掌握,如有异常要及时反馈到国内,外经贸部要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各企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应建立专门的部门,搜集和接收与所在行业有关的进出口情况及国内外法律法规的变动情况。:

(2)完善反倾销专门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于l997年3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关于反倾销的第一部专门法规。针对我国进口反倾销的专门立法比较粗疏的不足,在具体制定法律条款时,应采取“宜细不宜粗”的立法原则。关于“公共利益”条款的完善、反倾销时效的完善、“反倾销规避”条款的完善、“司法审查”条款的完善都应予以具体的考虑。实践表明,通过依法、公正、合理地实施反倾销措施,遏制了境外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维护了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大部分受损害产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

篇9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篇10

当前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1.招投标计价概念模糊。

企业除负责招标工作的人员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篇11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因此,在企业决定重要事务的时候,都是由老板的个人意愿来决定的,这就使得企业的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并且这些私营的企业大多都是对销售要求较高,而对理财却不够重视,总是盲目的认为,只要企业的业务量够大,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质量,企业的质量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甚至和财务管理都没有多大的联系。并且,有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失去监控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中小型企业投资能力弱,缺乏科学性

作为中小企业,他们大多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支持,但是一些金融机构觉得中小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没有稳定性,因此,不愿意投资和借款给中小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投资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性。而且就算一些金融机构或者银行愿意借款给中小企业,他们也会开出比其他大企业高的贷款利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大多都是看重眼前的短期目标,为了能够减少他们投资的风险,他们都是希望尽最快的速度收回投资金,所以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的情况,造成中小企业一直停滞不前,无法真正的提高企业的效率。

3.管理薄弱,内控不严

中小企缺乏一套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去向没有严格的把控,从而造成资金出现闲置或者不足的情况,并且企业的资金在周转的时候,会出现周转缓慢的情况,使得企业回收资金困难。此外,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人负责资金的赊销政策,因此,使得应收账款无法及时的兑现,以致形成呆账和死账,而且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到位,当出现资产变少的情况,却无人追究,使得原材料、半成品出现资产浪费的情况。企业内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有些甚至不是财务专业的人才,这就会造成财务管理力度不够,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应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调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以身作则,要及时的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意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制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时候,应该和企业管理的目标保持一致,并且要对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切实发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把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企业要聘请具备专业财务管理素质的人才,来强化财务管理在资金筹集、投放、运营及收益分配中的作用,并且具备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以此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使中小企业能够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的困难,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高融资的能力。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完善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一些在金融机构借款的中小企业,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补助,减少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一批定位于与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的信贷业务。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快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素质

近两年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使财务人员具备财务管理的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决策当中去,让他们明白财务在整个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对会财会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会计人员自觉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同时,紧密结合现实举办一些违反财经法纪及经济犯罪案例分析讲座,使会计人员从中汲取教训,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增强对各种不正之风的抵抗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起着决策和参谋的作用,但是想要做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就应该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的动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解决的对策,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大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今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研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现就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

一、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混乱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偏低,管理思想僵化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会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使会计管理失去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空有名号,没有实质作用。

如在现金管理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计划,因此时常会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对延期付款没有具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缺少强而有力的催收措施,产生较多的坏账,阻碍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或者因没有取得发票而无法入账;增加、减少的固定资产无法按现有的会计制度要求采取分类折旧;减少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清理,造成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在应收账款控制方面。由于供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的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不被淘汰出局,采取垫资发货的销售方式,造成应收账款高居不下,从而增加了坏账的数量。是企业的生产循环滞留,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2.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会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会计制度,不但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等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可言,而且在会计部门职责权限、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方面也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正因为这样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会计管理的混乱。

3.财务控制环节比较薄弱,缺乏严格的资金监控

(1)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往往缺乏优势,它们没有资金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因而资金管理技术较低。作为现代中小企业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会计核算太过简单,不满足核算的系统和全面性,最终导致会计提供出的信息无法实现正确的资金监控和决策。

(2)缺乏风险预警机制。会计管理的关键在于资金管理,现代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有短期内的利润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有没有充足的现金来支持各种支出。资金的短缺,难免会造成企业的倒闭,因此,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不足现象的突然发生。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对策

想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该体系必须明确适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控制,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发展、强大,那么财务上的管理必不可少,相信在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这块制度上能更加完善。

1.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目前,中小企业单靠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很难实施的,因此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督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而社会监督则以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如在执业过程中,发现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应及时上报财政、税务等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企业应该加强了外部监管力度,每年年末应聘请审计机构对本企业会计工作业务进行审计及其验资,弥补本单位会计工作中的缺漏,完善了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2.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企业会计秩序

面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聘用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规范财务人员的聘用制度,每个岗位应具备相当能力的人来担当,避免“家族式”管理,大胆、积极引进职业经理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改善经营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是会计人员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财经纪律和制度与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管理者相应素质。

3.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减少预付款项,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在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方面,要对客户信用度以及经营状态进行事前全面调查。企业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赊销政策,并尽量要求客户使用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以减少坏账的产生;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财务部门对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定期与客户对账,要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并将对账结果适时反馈到销售部门,以便及时追讨以及制定下一步的赊销政策;最后,应收账款一旦逾期拖欠,企业应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催讨;另一方面应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财务控制环节薄弱,缺乏严格的资金监控;资产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健全;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强化会计管理,合理控制资金;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会计秩序;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促进当代中小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企业外部环境:由实体向虚拟转变

传统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设备的采购,车间的生产,到市场的销售,都是一种实体的转换。而知识企业,其重要特征表现在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运用。这种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载体就是网络经营。网络通过在全球的日益普及、发展和延伸,通过把世界市场的空间、时间与模拟形态组合在一起,既对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活动进行在线模拟,又不断地营造着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经营方式和运行环境,从而将传统工业企业的实体经营模式逐步推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虚拟经营模式。目前国内外正在日益盛行的电子商务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的最初含义是指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当时主要指网络零售业与消费者之间所进行的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活动。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是将买方、卖方,以及服务于他们的中间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交易行为集成到一起的电子运作方式,或者说是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将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同外界信息沟通与处理一致化,并使内部业务运作模式同互联网信息交互方式相统一的动态协同过程。由于网络通过的无地域性和无时间性特点,企业上网和网上运作,使得企业置身于一个大跨度的全球性经营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和商务平台,可以在跨国、跨地区、跨企业、跨消费群体之间广泛和方便地进行经济、技术、产品与市场等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从而可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水平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增强企业创新与市场应变能力。

二、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向联盟转变

新经济加快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企业竞争的优势从掌握自然资源转变为掌握信息资源和智能知识。而任何单个企业是很难独占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源的,因此,需要许多相关企业组成一种同盟,来共同研制、分享这种资源,由此传统的企业便演变成现在的虚拟企业。这种虚拟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企业体,各自专门负责整个企业流程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活动,并透过彼此间的合作网络,完成全部的企业成果或职能。

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形式。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互补性。这种联盟与合作的过程具有合作方式灵活、合作内容以高技术性项目为主、合作范围广泛等特点。联盟主要具有以下优质:竞争优势急剧扩大,其整体优势远远大于各联盟成员的优势简单叠加;分散了各联盟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能够广泛拓展市场,快速敏捷地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各企业的资源得以共享,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防止由于组织膨胀、机构臃肿、投资巨额而产生的.“大企业病”,减轻企业负担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大规模经济等。

从当前国外的实践来看,虚拟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这三个行业。其中最经常被虚拟的功能是生产功能,即把原来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全部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的工序,这些工序由不同的企业去生产,然后再把这些不同的零部件组装生产出完全的产品。世界著名的运动鞋“企业”耐克和锐步就是典型的虚拟企业。这两家公司一向被认为是制造运动鞋的厂商,然而实际上耐克只拥有一个很小的生产单位来生产备用的零部件;锐步则更是不从事任何制造活动。它们是通过与亚太地区如台湾、韩国和中国的运动鞋制造商签定生产合约而交由它们去生产制造。这样的虚拟式的组织结构使他们能够对迅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从而赢得优势,取得成功。

企业的虚拟运营及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企业也必须适应这种全球性的技术发展和变革趋势,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积极导人电子商务,大力推行网络化经营与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企业组织结构: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传统大型工业企业在同一时空聚集了数万甚至数十万人从事着不同工序的加工与生产。要使这些人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就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并在这种分工的基础上,由高级管理者来进行指挥和协调。因此,传统企业组织结构虽然形式不同,如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