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少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主办单位:山东省团校;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7-1322/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高能少年团观后感2爱,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它同样能够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它更能够让社会多一层光彩……当我看完《高能少年团》第12课后,我就情不自禁地觉得爱心是最可贵的。
你们知道《高能少年团》的第12课主要讲了六位少年迎着朦朦胧胧的月色起床,为环卫工人们买了早餐,并且主动帮他们干活,共创新城市。
是呀,环卫工人多辛苦哇!他们为了能让我们的城市多一些绿色,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骄阳似火,总是在天还未亮之时,就把城市“打扮”得令人赏心悦目,让我们迎来新的一天,憧憬未来,自己却不辞劳苦。以前,我还会随手乱丢垃圾,并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现在想想,当时的行为真是太可恶了,让我愧疚得无地自容。以后我一定不会再乱丢垃圾了,也会号召身边的人一起为城市增添光彩,让环卫工人能减轻点负担,别让他们太辛苦了。
再看看六位少年们吧,他们不仅为环卫工人买了早餐,还主动帮他们打扫,这是多么的难得呀!当看到这一幕,环卫工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感谢他们的好意。我也不由自主地被他们的执着所打动了;更被他们的爱心所打动了。他们必将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诚然,爱心是最可贵的,最可贵的……
高能少年团观后感3在前几天火了一部电视剧《少年派》,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
林妙妙的父母,由于林妙妙的学习下降就直接把房子换了,学霸钱三一的母亲,之前是一位歌唱家,因为儿子要上高中了,所以就告别了舞台,跟着儿子陪读。邓小琪的母亲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过好,也是非常努力。虽然之前姜天浩的父母非常有钱,可是,当他们破产后,对儿子的学习也是非常上心的。这四位主人公都身处不同的家庭,但是都有一个相同点,都是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
有一段时间,林妙妙因为直播没有学习,每天晚上熬夜搞直播,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滑,而这时邓小琪因为想要报考中戏,就开始非常努力的学习。他们三个都劝过林妙妙,让她好好学习,可林妙妙不听,她认为直播可以赚钱,可是在年会上林妙妙也没有穿礼服,粉丝大跌。后来,/林妙妙想要跳楼,直到自己的妈妈被吓晕了过去之后才开始知道努力学习。本来可以考上一本的林妙妙,最终却考上了二本。而钱三一不出所料,考上了清华大学。邓小琪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江天浩为了帮父母开饭馆只考了当地的江州大学,林妙妙也考了那个学校。
我们先看看他们原来的学习状况:邓小琪的成绩原来非常不好,和林妙妙是全班倒数一二,可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可见,努力多么重要。林妙妙因为一时的兴趣,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到后来才开始努力,这又让我知道在接近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不能松懈,要一直努力。
《少年派》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在我们上学时,不能因受别人的诱惑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要不能受别人的干扰,自己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砥砺前行,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高能少年团观后感4“何为少年?”随着一声喝问,《高能少年团》今日曝光的古装大片将观众引入一个古代少年世界。整部宣传片一反以往综艺节目以节目内容为表达核心的套路,而是用古风大片带出中国少年的主题,一经上线就点击爆表,引发一片热议。王俊凯蓝衣飘逸出尘,一箭凌空尽显少年潇洒;董子健白衣诵读,一派“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志书生模样;刘昊然文武兼备,手执判官笔刚正如剑;张一山红衣持剑灵动无比,玩世不恭中自有少年意气;王大陆则演绎少年战将,“初生牛犊”般的刚猛震颤人心。从朝廷到江湖,从书院到沙场,几位少年间秉承不同的理想激烈碰撞,锋芒毕露令人对他们之间的故事浮想联翩,而华夏少年的凛然风骨也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有网友感叹:“美哉我中国少年!”
高能少年团观后感5亲亲挥别无畏的童年,和着青春的步伐,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跌跌撞撞……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15岁那年,他为了抓紧时间创作一道曲子,连续三晚他都在寒冬中伏案创作,手冻僵了,呵一口热气暖暖。但后来,他的曲子被淘汰了,他的希望瞬间变成了泡影。但他并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还是一如既往地在音乐事业下苦功。最终,他终于在世人的敬仰与羡慕中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在历史的篇章熠熠生辉。
我们对电灯的使用评价甚高,可谁又能明白他——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经历了多少苦难,失败与挫折。
篇3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Individual Counseling in Enhanc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Minority Undergraduates/LIU Gui-fen,WANG Zhi.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Baise(533000),Gu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individual counseling in enhanc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minority undergraduate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was conducted among 61 undergraduates in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in the way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individual counseling. The result was evaluated objectively and subjectively. ResultsAfter training,the trainees' self-confidence and their scores on 16 PF improved obviously,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ounseling;Assertiveness;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Students;Minority groups
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受生长环境、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在帮助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群体,与一对一的个别咨询相比,团体咨询的长处在于高效率[1]。但我们在团体咨询的实践中发现,因问题的特殊性,有的同学在团体咨询中需要咨询员进一步个别引导。为此我们采取了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广告向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校全体学生招募成员,根据16PF人格因素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小组成员调查表测试及面试结果,选出自信水平较低、希望增强自信心、经济比较贫困的61名同学,按时间顺序组成5个小组进行培训,第1组11人、第2组6人、第3组8人、第4,5组各18人。61名大学生分别来自大一~大三年级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专业,其中男生16名,女生45名;少数民族学生36名,汉族学生25名。
1.2 方法 依据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2]团体咨询的理论与模式,参照孙时进等[3]关于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效果研究的经验,结合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团体咨询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1.2.1 制定方案 见表1。
团体名称:自信为成功引航;团体总目标:引导成员了解自信的意义,探索个人行为模式,并由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缺乏自信的原因,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团体性质:结构式;团体规模:6至18人;活动地点:右江民族医学院心理咨询室;活动时间:每周2次,每次120 min。星期六、日晚进行个别咨询,同学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指导教师约定个别咨询时间。咨询员为右江民族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活动分9个单元。
1.2.2 组织实施 第1单元为团体的创始阶段,让成员在无压力状态下相互认识,营造温馨气氛,建立团体规范,为开始团体活动做好准备;第2,3单元为团体的过渡阶段,通过活动,增加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激发群体动力,为开始工作做准备;第4~8单元为团体的工作阶段,通过活动,引发成员深层次的自我表露,让成员之间进行正负双向的反馈,学会面对现实、压力―动力转化,挖掘自身潜力,树立成功信念;第9单元为团体的结束阶段。每次活动都包括一些精心设计的游戏、讨论、行为训练等内容,活动后布置家庭作业,写出自己在团体中的感受、对团体的建议、练习团体中学会的行为等。9个单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终目的是使团体成员正确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
1.2.3 应用理论与采用工具 应用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人际互相作用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1]。
采用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 PF人格因素量表及训练后成员能力改变自我评价表。
1.2.4 效果评估 采取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客观评估为团体活动前后对学生进行16 PF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将测量得分进行前后比较;主观评估为训练结束后采用开放式问卷及成员能力改变自我评价表,对训练结果进行主观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前后16 PF各因子得分比较 由表2可见,活动前后成员自信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责任性、独立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7项因素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16 PF双重人格因素得分比较 由表3可见,活动前后成员在适应与焦虑方面,焦虑度显著降低,适应性明显增强;内向与外向显著向外向型方向改变;感情与机警性方面也有显著改变。
2.3 主观量表测量分析 训练后,成员根据自己参加团体活动后的主观感受,评价自己在自信心方面改变的方向和程度。以成员刚参加时的状态为0,变化尺度为+5至-5分[2]。训练后成员自信心改变自我评价得分见表4。经过活动,成员主观认为自己发生了积极的变化,11项指标均向积极方向发展,由成员刚参加时的状态为0,变化到+3以上。
3 讨论
结果显示,在实验前测试16项人格因素中,稳定性、责任性、敢为性3项得分在4分左右,得分接近7,说明实验前成员存在一定的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实验后被试的16项人格因素得分都在5分左右,也就是在低分特征和高分特征中间,说明本实验对成员人格因素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得分实验后有显著提高(P
16 PF双重人格因素比较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在适应与焦虑方面,焦虑程度显著降低,适应性明显增强;内向与外向显著向外向型方向改变,情绪趋于稳定和成熟,更注重实际,更富有冒险精神,处世更为轻松兴奋,也更为果断和自信。从主观量表测量分析看,成员主观认为自己发生了积极显著的变化,在自信心、与人沟通、成长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改善。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滞后性,易产生固执、自卑、防御和压抑等心态[4],缺乏自信,情绪易激动。因不能够获得家庭系统的有力支持,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将来的命运,由此带来较大的压力……这些因素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团体咨询有独特的影响机制,如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成员之间形成很亲密的关系、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学习社会交往技巧、在团体中重建理性认知等,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人际支持。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也为成员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互促进,使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著.团体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0,65-98.
[2] 樊富珉,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62-293.
篇4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对象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2006级学生。首先通过召开宣讲会,共招募愿意参加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60名,接着进行每人15分钟的单独访谈,最后确定被试少数民族学生48名。再通过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效果,从该校2006级的汉族学生中随机抽样24人,作为汉族学生对照组。
2.研究工具。一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彭永新、龙立荣(2001)参照Betz和Taylor的“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 Scale(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每个项目分别回答完成任务的信心程度,1一完全没有信心,2一有一点信心,3一有一些信心,4一比较有信心,5一完全有信心。总分为195分,分值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7657、0.6304、0.8260、0.6081、0.7097,总体为0.94050。二是团体辅导效果评估问卷。自编问卷,共有十个问题,让实验组的成员在团体辅导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估“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学到的内容实用性如何”“对于自身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是否有提高”“对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是否有帮助”“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否喜欢参加这个团体”“本次团体的凝力如何”“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是否愿意再参加”等。三是团体辅导满意度问卷。自编问卷,主要了解参与干预的被试学生对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满意程度。
3.团体辅导方案。本辅导方案以班杜拉(Bandra)的自我效能理论,特别是有关提高个体自我效能途径的理论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方案,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设计而成。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每个单元有不同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所有的活动均是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而展开,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团队训练活动,如“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镜子”“我的成功”“微笑训练”“形体训练”等自信训练活动,“棒打薄情郎”“20个我活动”“他人眼中的我”“头脑风暴”“热椅”等催化性活动,“背摔”“猴子捞月”等团体协作活动,“毕业生访谈”“SWOT自我分析”等团队分享活动。
4.研究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组的互动性、实效性,根据一般团体辅导不超过20人的原则,研究者把24人的实验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12人。为了排除干扰变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抵消平衡法,对小组A、小组B的辅导,采用A—B,B—A…A—B,B—A的顺序进行辅导,对两小组同一单元的辅导在同一天完成,控制次序误差和遗留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共8次(每周一次,时间具体为周六),每次活动约2小时。对照组无干预,实验组辅导结束,马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检验。对实验组前后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现实验组前后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2.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结果见表2。
3.实验组和汉族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汉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汉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说明团体辅导在自我决策效能以及各维度上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效果明显,而且与汉族学生相比同样效果明显,结果见表3。
4.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实验组成员对本次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是非常肯定的。从对辅导内容的评价来看,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在团体辅导中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多,87.50%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团体辅导中学到的内容”非常实用。从对辅导的感受性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辅导对于自己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有很大帮助,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使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很大提高,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于本人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有很大帮助。从对辅导的目标达成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对于自己的帮助”很大(比较大的占20.83%),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非常好(比较好的占25%)。从对辅导过程的认同感评价来看,66.6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的凝聚力”非常强(比较强的占33.33%),87.50%的实验组成员表示“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肯定愿意参加”。
5.实验组对本次团体辅导满意度。实验组成员对八次活动的满意评价接近80%或以上水平(评价“非常好”与“很好”两项结果累加),说明他们认可团体辅导的整个运作过程,说明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结束阶段较为顺畅、有效,具体见表4。
三、建议与思考
1.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生涯行为的了解,影响着人们职业生涯抉择方向及信心,影响着人们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高,能有效提高其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的水平及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意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但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大学生当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职业生涯辅导应关注不同的群体,从每个群体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本研究就从民族、年级的差异人手,基于大学少数民族低年级本科学生的特点展开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干预是积极的、有效的,这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例证。
篇5
2、少先队的社团文化作为少先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他们的求知领域、增加了他们的交友范围、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健康向上、正面引导的作用。它体现了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状况的少先队各自的特色,开发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3、少儿科学院是我们月浦新村小学少先队的社团。自年成立至今,已从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了成熟。学校少先队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学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展开的,对各个发展阶段都起着“总结——反思——提升——发展”的作用。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昂扬向上的、自主自动的少先队文化。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各校少先队的特色,属于少先队的特色文化范畴。社团文化作为凝聚少年儿童的重要力量和激励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体现着新世纪、新阶段少先队发展的要求,实现着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是少先队完善组织机制,突显自我管理,实践自主生活的需要。
2、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实现“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这一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将“文化”置于教育发展的空前高度,视之为教育灵魂的所在。作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少先队社团文化也散发着独特的塑造教育灵魂的魅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体现本区特色的现实意义。
3、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是顺应“科技教育是一项基本校策”而于年成立的。十多年来,少先队一直以“科学普及”为目标,实现社团活动的自动化建设。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相关的“模式”、“机制”等,但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因此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来对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作一个全面的反思与提炼,为形成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文化理顺思绪。
二、课题研究组织:
(一)顾问指导组织:
1、进修学院:本课题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将聘请区进修学院科研室、德育室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过程进行专业指导,及时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难点加以解决。
2、区少工委、区少科站:本课题有许多方面涉及到少先队的科技活动,因此将聘请区少工委、区少科站对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
(二)研究实施组织:学校确立了以大队部、德育室、科技室、科研室为核心力量的研究组织,将分工合作进行本课题的实施。
三、课题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来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四个层面对学校少先队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本课题从以上四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少先队的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实践。
(一)进行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少先队的标志性环境建设:学校“领巾苑”的创建。
2、围绕少科院活动的“五园两线”的规划与创建。
3、开辟学科探究的网络环境:网上少科院的创建与发展。
(二)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研究: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儿科学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规范少科院的三大组织机构:顾问机构、辅导机构、行政机构。
2、与快乐中队建设相结合,完善少科院小分院的建设。
3、建立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进行活动文化层面的研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探索少科院与网上少科院活动的交互方式。
2、探索网上少科院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模式。
3、研究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行为对策。
(四)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1、队员成长的个案研究。
2、科学品质培养的活动个案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从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实施,至年9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课题相关的成果。主要研究过程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年9月——12月)
(1)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已作的一些研究
(2)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3)组织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
(4)组织群体和个体的专题学习、交流,完成相关的研究综述
2、实施阶段:(年2月——年2月)
(1)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及实施细则
(2)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
(4)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汇报
(5)探索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
(6)进行“全童性”为宗旨的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年3月——6月)
(1)收集、归纳、调整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及专家鉴定
(4)修改研究报告,编撰研究的相关成果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实施的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到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研究手段更好地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七、研究条件:
1、学校少先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
2、研究的主要成员均参加过相关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包括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沈文文副校长、多篇论文获奖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王燕平老师、区十佳科技总辅导员顾海滨老师和长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并多次获奖的少科院辅导员赵金老师等。强大的研究队伍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少先队坚持十多年开设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以“自动化管理”和“普及教育”为目标,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宣传科普知识、普及科学活动、启蒙科学志向,是少先队的窗口学校之一。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4、区少先队的科研意识较强,科研能力进步较快,区科研室为基层少先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的指导,确保了学校少先队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
八、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的成果有:
1、研究主报告
2、“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少科院分院建设个案
4、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辅导个案
篇6
少艺校男童合唱团成立于2008年,由该校一到六年级的40多位男孩组成。在指挥陈巧姑老师与声乐指导刘慧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快速进步,曾获全国中小学合唱比赛小学组头名、中国第四届童声合唱比赛金奖等荣誉,也曾受邀参演央视六一晚会。以往的辉煌成绩使得这个团队直接获得了参加锦标赛的资格。“这是我们首次参加国际大赛,赛前大家多少还是感到些许紧张。”男童合唱团指挥陈巧姑介绍。
去年底,学校在得到消息后就组织学生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尤其是在临近比赛的那段时间,学校刚好放暑假,老师和孩子们都放弃了休息时间,冒着酷暑,坚持到学校排练。学校的这次参赛选择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41位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合唱排练做好暑期学校安排与接送工作,数十次的排练无一人请假、迟到。
离冠军只差一步
由于组委会的安排,少艺校成了锦标赛中首支登场的团队。这让全团上下又增添了一点压力。
不过在登台时,孩子们很快用出色的表现征服了评委。“在唱《说唱脸谱》时,孩子们一开口,现场一片掌声,连评委席上的7名评委都鼓起了掌。”陈巧姑老师自豪地说。在现场,温州少艺校男童合唱团的团员,演绎了《沂蒙山歌》、《说唱脸谱》等四首不同风格的曲目,获得了来自美国、丹麦等7国评委的好评。最终,他们一举夺得了儿童组锦标赛的金奖,成绩排名第二,仅次于冠军爱沙尼亚。在颁奖仪式上,看着各支获得冠军的团队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很多孩子为离冠军只差一步而惋惜,也有孩子说:“下一届比赛,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国旗高高飘扬。”
参赛之余,孩子们还观摩了其他组别的比赛。在悄无声息的剧场,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音乐。风格迥异的演唱,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演,让他们大开眼界!为体现“让全世界人民一起欢唱”的活动宗旨,世合赛组委会从400多支队伍中精选出最优秀,最有特色的团队举行友好音乐会。少艺校男童合唱团受邀参加了17日晚在中心城区城市广场的友好音乐会。这份邀请让孩子们非常兴奋,倾力倾情的表演获得其他国家团队代表与绍兴市民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孩子们感受到友好的热情与音乐的魅力!
对于本次比赛,学校艺术总监应真认为:“此次我们参加比赛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世合赛’的舞台,与世界优秀合唱团队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以歌交友’的快乐,合唱团收获专业提升的启发。”陈巧姑也颇有感触地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包括老师在内的整个团队。”
父母被孩子“赶走”
“孩子们在比赛之外展现出的自立精神,也让我们很欣喜。”陈巧姑评价。孩子们在艺术上的成熟固然可喜可贺,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也让老师刮目相看。
此次参赛的41名团员都是温州市少艺校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为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少艺校决定不安排家长随团前往绍兴,由校长陈盛东亲自带领8位老师随团,负责台前幕后的相关事宜。
篇7
1、根据我市电信分会场实际容纳量,参会人员范围初步定为各县(市、区)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负责同志、学少部部长或负责人;各县所辖区内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团委书记参会人员4-6名(
区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团委书记参会人员为10-12名);同级教育行政部门1位负责同志;中学校长1-2名。
2、请各县(市、区)团委、市直中学团委在20日上午9:30前将参会人员的数据(表格1)上交至团市委学校部.
3、请各县(市、区)团委、市直中学团委具体参会人员名单(表格2)在21日下午下班前上交至团市委学校部。
4、会议重要,请各县(校)通知各参会人员务必在24日上午8:40分进入会场并签到。
各县(校)团委负责同志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事由不能参会,请以单位名义向团市委请假。参会人员差旅费回原单位请回报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篇8
2.兴趣未稳定,自主能力低。中学生兴趣爱好还不稳定,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过早就为学生定向。社团强调自主性,但高中生的自主能力、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能力远低于大学生,如学校完全放手,必然行不通,而学校“一把抓”,社团又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3.社团管理难,指导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重视和投入不够;难以把握好社团“自主”管理这个度;活动参与人数多,要想有效组织难度大;指导老师不明确社团到底该教些什么,该如何教。
4.发展不均衡,延续性不够。高中生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技能,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基本功练起,时间又不足,刚有点起色,又进入了高三面临高考,导致社团难以产生成果,形成社团传承和发展不够。
5.社团多而不精,发展不均衡。社团成立时不假思索,不做调查,不问困难和发展前景,只追求量,导致学生社团建设多而不精,具有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更少。
6.广泛交流少,资源整合难。鲜有机会与本校之外的同类社团开展活动,而很多的社团也没能走出校门,未能很好的利用外校、社会、家长等其他资源。
二、四条原则
第一条:不盲目,讲量力而行。无论是体育类社团或其它类型社团,在规划之初一定要先做可行性分析,包括学生基础、参与范围、学校物质条件、师资力量、活动内容、组织与管理方案等等,不然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条:不冒进,讲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任何急功近利的行动,注定都是要失败的。社会生产不能搞,教育更不能,只有充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条:不浮躁,讲脚踏实地。很多学校成立了很多体育类社团,可无论是学校还是指导老师并不十分了解社团,有的根本不具备成立社团的条件,纯粹就是跟风,最后将社团办成了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要不当作一堂常规课,要不就任其自然。
第四条:要舍得,讲长远目标。这里所说的舍得,包括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必要的物质支持、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团活动近看能提高学生技能,陶冶身心,远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习惯,提高自主能力,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真义吗?还有什么不舍得。
三、实施策略
1.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不仅学校领导要把握社团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更要全体师生能统一正确认识,如果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再好的方案和决策,也是纸上谈兵,强制推行不仅无益于我们的初衷,对学生对社团的伤害更大。
2.优先发展,树立品牌。集中学校资源,优先发展几个,树立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让学生心动起来,让加入社团成为学生的渴望与荣耀。对外能为学校添光增彩,对内树立榜样,激发广大师生真正热爱社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
3.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规划之初,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开展活动范围内,比如篮球与足球社,不宜超过一个球队人数。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再逐渐扩大规模,或者是让骨干去成立分社,实现社团由小到大,社员由少到多。
4.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成立“官方”社团,为社团活动提供充分条件,优先保障社团活动,像场地、师资、经费等都向社团倾斜。所有对外比赛和展示,都由社团组队参加,并且常和外校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官方”社团引领,促进“民间”社团发展。
5.长远规划,形成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载的事,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而这条路,必然是一条不断尝试、反思、改革、总结,然后再重复的坎坷路。
6.理清概念,区别对待。体育社团有别于体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组织形式是“自上而下”,主要以教师参与管理、组织、指导为主。而社团是“自下而上”,社团活动提倡学生的“自治”,自治包括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服务。
7.教师指导,得理得法。体育社团活动不同于一般体育课,内容应当更细化更系统,标准与要求更高。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以点拨、共同探讨为主,一定要摒弃“师道尊严”,尽可能融入学生中,成为他们的朋友,将课堂变成相互学习、相互竞技的乐园。
篇9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总之,大学生社团建设必将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更好发展。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和衷共济,是要营造一种自由、全面、整体、协调的多元化的育人氛围,从而保证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通畅运行,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和谐发展的合力,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科学、民主、人文、开放是和谐校园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激发师生创造愿望和创造活力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体制建设的和谐、思想道德水平的和谐、学习和创造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学校和社会的和谐。
1 大学生社团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起到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由一群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学生,在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后自愿组成的,按照有关章程自己进行活动的学生组织。
1.1 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高校的德育教育已大不如前,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也没有以前那么多,可大学生们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以及期望被关注的渴求因时代和年龄特点又更加强烈,大学生社团组织就要作为高校重要的德育载体填补薄弱环节,社团进行一系列活动,诸如对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树立全局观,获得集体荣誉感;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世界,改变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从而更多的融入时代和团队中。
1.2 学生社团可以起到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用
第一,学生社团可以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开辟广阔的场所。学生社团让不同年级、不同系别、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交流,一起探讨,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全面认识。第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社团组织可以对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广大学生在社团中学会竞争、合作和沟通的机会很多,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克制,学会勇敢。最后,社团活动的开展,利于大学生适应将来充当的社会角色。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社员们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主动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这样才能及时修正自己以前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想法,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成熟起来,跟上时代步伐,与社会协调一致,也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机会。
1.3 学生社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促进他们理性思考
高校大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举办的各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充沛的精力和学习之余的时间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活动,保护身心健康。其次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再者,社团的学生都是来自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当他们加入到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接受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影响,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1.4 社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性,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大学生社团是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组织活动的,所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社团活动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学术科技类社团,更对社员的创造能力和技能培养起着促进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为大学生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1.5 社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精神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正逐步走向心理发育成熟的阶段。构建社团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和爱好兴趣相同的社团成员进行沟通接触,对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帮助作用,促进其心理快速成熟。加入某类社团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发展爱好,还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爱好以及特长,展示给他人的时候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同,进一步获得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加强,奠定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1.6 社团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开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人文保证
在捡着高校校园文化中,社团的作用是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社团组织是校园建设最终建设的项目以及层面中一种很好的选择。
2 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社团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学生多,管理力量少;社团成立得多,坚持规律活动少;娱乐性社团多,学术科技性社团少;追求轰动效应的多,考虑长期规划的少;社团建设随意性多,制度性少;社团活动自发性的多,指导性的少;社团数量多,场地和经费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 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社团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和影响是独特的,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才是建设和繁荣学生社团的关键。首先是加强行政领导力量,现在高校社团的主管部门一般是团委,单靠团委来管理社团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团委本身要承担着大量事务性的工作,而社团建设又是一项纷繁复杂、耗时耗力的工作。投入少,难出成果;投入大,又难以承担;另一方面,许多上档次、专业性强的大型社团活动,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单靠团委单部门的协调、操作远远不够,因此,社团管理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其次是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社团的政治鉴别能力,切实做到学生社团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活动形式多元化的结合。
3.2 科学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社团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实现社团规范化管理的保证。首先要健全学生社团的组织系统。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社团规模快速扩张,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高校应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全校性学生社团组织系统。就高校目前的管理体制而言,建立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校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系团总支+系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模式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学校对全校学生社团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其次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监督制度。学生社团的特点是广泛性、松散性、自由性等,需要通过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来达到强化管理学生社团的目的,可以指定一系列的社团联合会章程、组织管理制度、社团干部制度、社团奖惩制度、社团财务制度等,这些将会明确规定社团成立运行中的活动、财务、惩罚等,社团发展的环境制度将会进一步优化。
3.3 加强指导,引导社团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首先,要确保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建设中重回发挥其指导和服务功能。团委应该讲学生社团作为大团建以及第二课堂的建设,发挥好引导和服务功能, 既保障其自主性, 又不能放任自流;其次学校选派部分德高望重、有专业特长、教育有方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社团指导者。如苏州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实施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导师制,专业导师,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侧重于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组织的指导,两方面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了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3.4 制定社团总体发展规划,注重品牌建设
现在一些高校社团类型布局不合理,存在设置分散、专业不足、内容交叉等问题。虽然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组织,但学校按照学校发展的规划及和谐校园建设需要,遵循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生团体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打破系别、专业、条块的限制,对现有学生团体进行整合,逐步形成横向结构合理、纵向层次清晰的结构体系。结合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活动作品大赛,大力倡导和组织知识型、学术技能型社团,加大社团的科技含量,拨出专门经费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其次,注意引导社团之间的竞争,竞争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脱颖而出的过程,通过对精品社团进行培育、选拔,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榜样,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的带动示范效应;再次,社团管理部门每年对学生社团进行行评选,评选中注重过程建设和指导,同时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成果展等活动,努力创造社团活动品牌。
3.5 建立社团干部责任制度,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一个社团要有生机活力,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其次,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专门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再次,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每一届干部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任期内要接受成员的民主评议,离任时要接受财务审计,同时推荐下一届拟任干部,从而确保社团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最后,要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团组织和学生管理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所从事的社团工作及业绩。
3.6 加大支持,保证社团经费的投入和场地的配置
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经费支持需要增加,其一,学生社团的发展经费学校可以单独设立,列进学校整体经费预算;其二,社团主管职能部门自身在对外的交流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积极接收社会赞助以及有偿服务的形式筹集社团活动费用。
3.7 巩固社团活动主阵地,积极占领网络新阵地
建设良好校园文化,还需要依托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既可促进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可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要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允许优秀社团建网页,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开展社团活动和展示社团风采的阵地窗口,为社团风貌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 [N].光明日报,2007-3.
[2] 翁成理,苏静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6(1).
篇1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非常多,高校学生社团就是新途径之一。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涌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社团和社团负责人。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众多学生管理教师的无奈和众多学生社团成员的不满。针对这种社团管理现状,尝试探索适合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社团运行和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1 国内外高校学生社团现状
1.1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现状
国外学生社团发展时间早,各方面机制比较健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社团的想法和观念深入人心,不需要学校刻意动员和宣传,主要依靠社团组织自身的魅力吸引成员的参与,完全是主动、自愿的,就能达到较好吸收新成员的目的。其次,国外学生社团经费充足。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外学生社团组织通过自己支付、想办法募捐、学校支持等途径,获得较为充裕的活动资金。再次,国外学生社团管理规范。从设立申请到监管都有详细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这些制度规范社团活动范围和活动性质。
1.2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现状
国内高校的学生社团起步较晚,运行和管理各方面尚处于摸索和计划阶段。呈现出以下现象:首先新生参与社团人数多,高年级学生几乎不再参加学生社团。新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最高,刚到大学觉得一切很新奇,就不管不顾,报名参加很多个社团。实际上,不少新生仅仅局限于报名而已,没有真正融于社团组织。到了二年级,除了个别负责人之外,学生基本上不再参与社团活动。其次,在活动过程中,签个名,摆个展板,开个讲座,参与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国内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 国内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
2.1管理者思路僵化
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思路都是把学生社团当作学生会一样来进行管理。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体现社团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社团做学校安排的活动多,自己的活动少。长久以后,就形成学校安排“大动”,社团“小动”,学校安排“小动”,社团“不动”的不利局面。
2.2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其中包括社团设立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经常依靠老师个人判断,这就导致有些社团成立困难,例如拳击、跆拳道等有可能产生身体伤害的社团,因为在缺乏相应管理条款的情况下“谁批谁负责”,审批老师个人承担风险太大,学校学院的老师就难以批准。另外在社团监督管理上,校院管理权责不清,导致对社团监督不到位。其次是社团自身制度不健全。许多学生社团仅有简单的章程,缺乏相应的详细运行制度,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划、财务运行都受到大的影响。
2.3活动设计水平亟待提高
社团的吸引力决定着社团人才的质量。社团人才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社团的吸引力。有些社团缺乏高素质人才,对活动的设计能力有限,仅仅局限于办宣传板、签名、拉条幅等简单的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有人这样形容社团活动:第一次新成员全到,第二次剩一半,第三次四分之一,没有第四次。因为第四次没人参加,要等来年新成员参与。这说明,要想办好社团,首先要把活动策划做得好,有吸引力,这样社团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方案设计
从社团管理思路着手,要做到社团管理重设立、重规范、重监督、少干预。摒弃传统的计划和包办式管理,充分发挥社团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社团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自由运行。学校学院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不参与社团日常管理,尽可能减少对社团的干预。但是少干预并不代表完全放任,而是通过社团活动申报和活动效果来评估和监督社团的运行情况。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愿意长期参与的、并能得到锻炼的良好素质教育途径。
社团运行重制度建设,包括学校的社团设立章程和审核制度、考核制度、社团自身日常管理规范、社团成员行为规范、社团发展规划等制度要健全且落实到位,是社团发展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社团管理方法上,指导与考核并重。重视活动前期申报的指导工作和年度考核工作,使社团活动和发展方向不脱离思想政治教育主流。
校院对社团物质支持上“以奖代补”。为了改善现有的社团经费仅靠会费维持的局面,采取两项措施:首先是放开社团管制,让社团可以自己到企业或其它地方募集所需资金。其次是通过社团活动的前期指导和考核效果,确定社团考核等级,进行资金的奖励,用来补充社团自由资金的不足,也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在对比了国外和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高校学生社团出现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管理机制方案,重点强调了高校学生社团的规章健全、运行相对独立和社团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参考文献:
[1]石国亮.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J].青年探索,2009(03).
[2]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7 (03).
[3]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 2006(06).
篇11
一是职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生活适应、角色适应、观念适应、规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良好的抗压力和耐挫力,容易产生逃避和抱怨等失衡心态;缺乏诚信、脚踏实地等职业精神;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较弱。据学校追踪调查,由适应不良引发的学生焦虑情绪、自卑情绪等十分普遍,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从毕业生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你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许多毕业生尚未满实习期就换了单位,给单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对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一小部分学生游走在职业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边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初次就业就如此不顺利,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职业决策能力不高。目前,中职学校大都实行了校企合作,所以学生进校时已经有了职业方向,但这个职业方向基本上都是由父母代替孩子做的选择,就业时,只要按照学校的安排到企业实习就业就可以了。但即便如此,学生还是必须在学校提供的众多企业中进行选择,而决策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无法自己做出决定,不得不依赖老师和父母。进入职场后,也会面临多种岗位的选择、甚至企业或行业的转换等问题,学生想要摆脱依赖,自己做出决定,却又不知该怎样决定。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出现烦恼、焦虑、迷惘、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中职生有其独特性。中职学生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足。多数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就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导致其在校学习的盲目性。在年龄上,中职生进入职业的年龄相对较小。中职学校大都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学生在三年级进入职场顶岗实习时,年龄大多数未满18岁。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心理成熟度低,知识面不够丰富,社会阅历浅,对自身、对职业、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受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学校在生涯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把生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有专家形象地表述了目前这种重就业指导、轻职业生涯教育的状况: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毕业班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从入学起始终引导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少;每年邀请的招聘单位多,深入调研聘用后学生就业状况的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仅在一年级上学期根据国家课程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下学期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几次就业讲座,此外,就靠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班主任一对一咨询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并未形成科学化的体系,专业师资配备不够、生涯教育普及层面不广、辅导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及方式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运用何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呢?这也是中职学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此形势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辅导形式,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日益凸显。
团体辅导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专家预言,个体对团体辅导的需求将超过对个别咨询的需求。大量实践也证明,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的生涯辅导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一,团体辅导符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传统职业生涯辅导是接受式教学模式,很容易变成枯燥、空洞的说教,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团体辅导正是以体验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模仿学习、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打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开放接纳的气氛中探索团体成员的内在冲突、感受、态度和价值,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此外,学生们在团体营造的积极氛围中搜集职业信息、获取技能训练的资料、练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等,更容易激发个人智慧和潜能。
其二,团体生涯辅导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很强的交往需求,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聆听、表达、互助、分享、探讨的人际互动和情感支持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中职生在自我认同、职业成熟度、生涯决策效能等方面会有个体差异,但由于他们在生涯发展阶段上都属于探索期,因此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涯发展需求,如职业自我认知、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选择能力等,所以团体辅导的成员是基本同质性的。这就使成员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生活体验,相互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成员通过互动,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生涯规划意识,而且每一名成员也都可以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运用中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注重评估与挖掘团体生涯辅导的长期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次团体生涯辅导活动的即时效果都是很好的,成员更加了解自我、提高了职业认知、增强了就业信心等。这是根据辅导后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短期得出的评估结果。那么,团体辅导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效果呢?会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这类带有个人心理特质的维度,以及“就业信心”“决策能力”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影响的维度,这些维度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应重视团体辅导的延后效应,可对辅导对象进行定期的评估,
第二,团体生涯辅导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团体的领导者是重要因素。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运用不熟练,就不能有效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辅导低效甚至无效。团体领导者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备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技术外,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及团体辅导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具备团体领导者的特质,包括积极关注、接纳、开放、弹性、温暖、中立、自信、感染力、影响力、亲和力、洞察力、觉察力以及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
篇12
在管理的措施上,我校认真贯彻市教研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积极开展学校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定期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让教务处组织进行备课检查三次,教研组自查多次。还根据实际完善修订了《郭连二中“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实行量化管理,按照标准进行了严格认真的督促和检查工作。每个星期,学校除有领导值周外,还安排了全体教师课间、午间在各楼层进行巡值,并在校内重点时间段重点区域设了“共青团监督岗”,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常规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了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道风景线。
对学校的日常服务管理紧抓不懈,在水、电、门窗维修等方面做到及时、快捷,未造成影响教学现象发生。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学校的厕所进行了美化改造,完成了学校大门的改造的更换,学校围墙粉刷美化,校园部分地面用彩色地面砖的铺设和美化,主席台周边绿化,校园网外线安装,新设校园路灯8盏、照明灯1个,并准备更换安装教学楼、宿舍楼的门窗,大大改善了校容校貌。另外创造条件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添置了新的食堂设备,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学校环境和办学设施的改善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活动创新,拓展德育途径
本学年,我们多方位组织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提高综合素质的主题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出发点是同学们的心有多大,我们就应为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
如组织学生进行了“爱我中华”大型演讲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青春主旋律;通过“国学.三字经”读讲背赛活动,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通过“我爱家乡”征文活动,培养爱家乡、爱学校的优良品质;组织了“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广播操比赛”,加强了集体主义和合作拼搏精神的培养。开展了“我为二中唱支歌”的合唱比赛,增强了主体意识。学生们经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和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树立。
同时还结合一些节庆日,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植树节,为校园绿化,爱护校园一草一木;三月学雷锋活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做好事;清明节组织扫墓踏青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5.12,开展纪念5.12应急演练周活动,进行全校性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多次消防、地震演练,增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及本领;结合九年级的特点,还召开了百日誓师大会及主题班会。我们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法教育。通过讲座、知识问答、晨会教育等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去学法、懂法、守法。政教处还组织了“安全教育进家庭活动”、“家校合作活动”,安全警钟长鸣。
学校还开展了对学校环境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精心布置了阅报栏,在楼梯过道布置了艺术名画、宣传标语,各班级也重新布置了名人名言,布置上了学生自己撰写的励志明理的警句。学校门口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展示教学业绩、表扬优秀学生、宣传相关知识。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给同学们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同学们留下美好的记忆。一学年来,学生中未出现违法犯罪、学生群架、意外安全事故。学生在学校、社会的表现有明显进步,社会普遍认同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严于律己,提高工作能力
篇13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上海市马桥强恕学校5个体育类社团开展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阅有关社团开展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参考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马桥强恕学校各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协助,将问卷发放至每位社员。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122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5.2%。
2.2.3访谈法
对马桥强恕学校5个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干部进行了访谈,以了解目前马桥强恕学校体育社团发展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规模、人员及场地
表1 马桥强恕学校体育社团名称及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马桥强恕学校体育类社团共开设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乒乓球五个项目,社团规模各异,其中乒乓球社团有43人规模最大,而田径社团仅有6人规模最小。
表2 社员组成情况
注:社团主要面对初中学生开放,鼓励小学段学生参加。
3.2社员对体育社团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对于社团的活动频率及单次活动时间,5个社团的成员表现出的满意度都不理想平均值仅为32.4%,除去此两项后从大体上来看,篮球社团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最低,除开社团规模外其余6项的满意度均保持在30%以下也是唯一一个对于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职业态度表现出不满意的社团,另外对于活动所需的器材及场地更是不到10%的满意度,足球社团是整体满意度最高的社团,7个项目的平均满意度在72%左右,这与其自身合理的规模、适当的活动场地和器材及其所配备的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密不可分。另外3个社团满意度水平相对一般,田径社团因为自身只有6人的较小规模外,其他项目的满意度都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网球社团和乒乓球社团在运动形式上类似其对于场地及器材的要求也几乎相同,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网球场地与相邻的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等场地有距离。
3.3学生参与动机及社团影响因素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主要有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等,所以马桥强恕学校在今后开展社团活动是应当从体验体育乐趣,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质健康等方面着重考虑。
高达93%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仍是阻碍学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最大因素,其次80%和79%的学生认为成员自身的积极性及活动具备的场地器材也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关键,61%的学生则认为校方领导对于社团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社团的发展,另外还有44%和32%的学生则坚持社团的活动经费及所配备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社团的长远发展起着影响作用。
4.结论
4.1马桥强恕学校共有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网球5个体育社团,其中乒乓球社团规模最大,田径社团规模最小。在社员组成方面男生多、女生少、初中学段多、小学学段少。
4.2男生喜欢对抗激烈的如篮球、足球社团,而女生偏好对抗强度小的乒乓球社团。除乒乓球社团外,其余4个社团活动场地皆受天气因素影响。
4.3大部分社员认为管理模式应当为学生自主管理及师生共同管理。学生认为社团干部最应具备的素质是较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其次为组织领导能力。
5.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