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馆结对帮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国外早在17世纪,就有许多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对公共图书馆的帮扶。高校图书馆利用它们先进的设备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源,及时准确的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如:美国公立大学的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公民可以自由进出阅读;英国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向社会开放,大学图书馆里大约有10%的读者是市民;日本为了满足校外读者的需求,1990年就有95%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公民只要有个人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借书证。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一些高校图书馆也不同程度的担负起公共图书馆的任务。
由以上可看出,国外起步比我们早,我们虽然在这方面有点成绩,但跟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本文以宝鸡地区为例,再次对此做以探讨,以加大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结对帮扶的力度。
二、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结对帮扶实践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论从馆舍、设备、经费和人力资源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作为教学评估项目之一的高校图书馆,经费拨款剧增,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增大,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电子资源建设方面也在提升,不用说高校图书馆的平均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公共图书馆,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差距在增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存在一定资源的闲置浪费情况。[3]鉴于这种现状,高校图书馆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尚有余力承担帮扶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图书馆这种闲置资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两馆的经济交流合作,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帮扶支持,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结对帮扶的途径
1、高校图书馆要向社会提供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好自己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接纳社会读者,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直接参加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师生服务之外,适当为社区服务,承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延伸。早在17世纪,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向社会开放服务,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内外的差距,我们有必要探索一条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之路。首先,改革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要由封闭转为开放,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和业务往来;其次,树立正确观念。要把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看做一个整体,要有一个大图书馆的概念,而不是高校专享的场所,向社会开放,要将大量闲置馆藏资源服务到公共图书馆中去;再之,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程序、借阅证办理的流程、馆际文献传递路径;最后,提高馆员素质。公共图书馆需要优秀的馆员,所以高校图书馆应为公共图书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化要求。
2、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差距比较大,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减轻公共图书馆的负担,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帮扶公共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4]首先,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双方建立一个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方案和计划落实;其次,构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公共图书馆搭建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公共图书馆随时随地检索到他们需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最后,建立特色数据库。建立具有本馆特色和本地特色的知识服务网站。特色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资源,地方文献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学术支持和学术指导
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高校图书馆开有专业课程,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这些学术资源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学术支持和学术指导,一方面鼓励研究人员积极申报项目,另一方面共同申报项目,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科研能力。
4、高校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人才支持
篇2
1.倡导阅读,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享用文化服务的平台,是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和能力的主力军。在提供普遍的大众文化阅读服务的基础上,可以深化阅读服务体系,提供少儿文化阅读服务、学人文化阅读服务、工商界人士文化阅读服务、官员文化阅读服务、文化工作者阅读服务等,倡导全民阅读,提高人口素质。
公共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通过搜集、整理、开发、传递向社会各界提供项目咨询、课题检索、科技查新等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提供信息支持。
2.文化休闲,促进和谐社会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其休闲娱乐功能日渐丰富和活跃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舒适的人文环境,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观影、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正能满足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图书馆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极好的诠释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特征,切实保障了公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弘扬文化,承担社会教育职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保存和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通过收集、保存、整理文献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文献数字化等工作,进行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图书馆也历来承担着教育的功能。正如先生所言“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在共享工程远程教育、建立流动阅读点、儿童启蒙教育等方面,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始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措施
1.依托馆藏优势,引领全民阅读
书房建设,阅读近在身边。从2011年7月开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百姓书房”和“学生书房”建设项目,根据各自不用需求,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部队、派出所、村镇、街道、商场、宾馆、学校等地配备图书、报纸、期刊,并定期更换,让公众能随时感受到近在身边的阅读。
图书数字化,阅读触手可及。2011年9月14日,吉林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式启动,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2012年11月28日,吉林省数字阅读联盟平台启动,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在线学习、培训等基本功能。2014年9月23日,?⒍?“吉林云图”,省内49家联盟成员馆的逾十万注册读者均可登录“吉林云图”阅读百万册电子书、300多种报纸、近3亿篇中外文期刊元数据以及丰富的音视频资源。
快乐阅读,从此爱上图书馆。“小小图书管理员”、“青青草”英语绘本沙龙、“在阅读中遇见美丽的自己”――作家进校园活动活动,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爱上图书馆;经典美文朗诵会,可使听众在韵味悠长的节奏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无限欢乐。
2.开发特色馆藏,传承文化全民共享
特色数据库建设。目前吉林省图书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已建成20个特色数据库,包括吉林二人转数据库、东北抗联数据库、萨满文化数据库、打牲乌拉数据库等等。以详尽的文字、图像,系统展示了吉林省的地域文化、民风民情。此外,松花石、建筑遗迹、吉剧等数据库业已完成即将呈现给广大读者。
文献数字化。吉林省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民国文献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文献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拍摄30余万拍。
3.创建品牌活动,打造文化休闲中心
电影放映、音乐会、演奏会、展览、公益讲座等,是图书馆送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免费文化大餐。吉林省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为观众奉上7场音乐会和1场话剧演出。2016年举办各类展览展示20项,定期举办“文化吉林”讲坛31期,还与省社科联共同举办了吉林社科讲坛15期,协同其他单位开展讲座6期。
4.加强基层服务,关注弱势群体
加强基层服务,是图书馆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发展的重点。吉林省图书馆一方面立足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向各基层服务网点提供讲座资源、致富信息等,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技术骨干培训班,培养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与县级图书馆结成帮扶对象,送图书,建学生书房,邀请学者到当地做讲座,一对一为县级图书馆培训业务骨干。
吉林省图书馆非常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请高校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建立农民工子弟校学生书房,邀请儿童作家为农民工子女授课,连续举办六届农民工子女书画精品展,提升了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此外,吉林省残疾人书画摄影艺术展的展出,观者在赞叹其才艺精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残疾人士的社会认同。
三、努力的方向
1.合理结构布局
基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就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的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吉林省图书馆在巩固现有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力度,以点带面,让帮扶成效逐步扩散。
在网点布局方面,省内各图书流通站和书房,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不能成为死棋,完善网点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优化图书馆结构。
2.精深服务对象
从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而言,成人服务重于少儿服务,少儿服务重于低幼服务。吉林省图书馆少儿馆将低幼儿和少儿的绘本阅读分区管理,年龄分层服务正在加强,少儿馆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篇3
2.完善高校图书馆捐赠工作措施
2.1建立完整的捐赠图书入藏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色和馆藏布局,建立健全图书捐赠管理制度,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高校图书馆接受赠书必须符合本馆的藏书体系[2]。以我馆为例,所赠书籍限于纸本图书,可以是医类专著书籍,也可以是社科类娱乐性书籍。由于我馆以收藏中文医类书籍为主,外文医类书籍较少,尤其欢迎赐赠外文医类书籍。其次,应根据各自馆藏的特点制定出严格入藏标准,如对接受捐赠图书的范围、内容、品相等。对那些不适宜收藏的图书要委婉的谢决,如时效性较强的文献,内容已经明显过时;盗版、盗号、内容非法的文献资料;污损、内容不全、无法修复的文献资料;不明个人或团体捐赠的文献资料。再次,捐赠前与捐赠者强调,图书捐赠后所有权归图书馆,图书馆有权对赠书进行适当处理,如对复本量过大的赠书进行“漂流”,对过期赠书进行剔旧等。最后,对于已经确定的赠书管理制度,高校图书馆应进行多途径广泛宣传,如通过本馆网站公布,通过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在校内醒目位置长期放置宣传通告等,以引导捐赠。
2.2做好捐赠图书的管理和利用
在图书的管理和利用方面,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运作。首先对图书质量进行评估。其次,设置专人对获赠图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将受赠图书分流为:珍藏特藏、入馆流通、图书漂流和转赠四个去向。最后,为捐赠图书加盖捐赠公章、统一编目,为建立图书捐赠管理系统做前期准备工作。
2.2.1珍藏特藏
文献特藏:以我校师生或校友名义捐赠的图书,无论是专著还是个人传记亦或是其它以本人名义编撰的教材等,图书馆进行特殊加工后,列入特藏专刊室加以永久保存与利用,同时不定期地在图书馆显要位置展出作者简介、著作简介等以供读者观瞻与使用,在弘扬校友业绩赠书时附捐赠者本人照片,图书馆编撰其在校经历以及基本学术成就等信息,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的同时,教育青年在读校友励志成才。
善本珍藏:对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善本图书或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类图书、古籍等,图书馆将其收录古籍阅览室,以特殊方式加以珍藏。
2.2.2入藏流通
单册入藏:对以个人名义捐赠的少量不能自成体系的图书,图书馆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加以分类编目,由图书馆相应阅览室加以收藏(即将捐赠图书融入图书馆相应类别图书之中),在接收时尽量鼓励捐赠者留下捐赠图书的读后感,以利后人。
冠名收藏:对以个人名义或团体名义捐赠的大量自成体系的图书,图书馆将根据捐赠者本人或团体要求,以捐赠者本人或团体的名义单独设架,以示图书馆的重视。
2.2.3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分为馆内漂流书架和校内漂流站。对于毕业生捐赠的各类教材、考级图书,由于其复本率高,且馆内收藏复本量满足不了学生借还需求,为了提升其再利用价值,图书馆组织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漂流图书的管理由图书馆老师指导大学生读者协会的同学负责完成。校内漂流站也做为接收捐赠站使用。接受回漂图书的同时,接收来自校内师生捐赠的图书,变被动受赠为主动索赠。
2.2.4转赠
对已接收捐赠图书进行质量评估,对不适合本校图书馆收藏或收藏后借阅率低的图书,通过各种渠道分批转赠其他图书馆收藏,例如转送给有需要的其他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村书屋、希望小学等,或借鉴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与基层公共图书馆结对帮扶策略[3]。以保证捐献图书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再利用,让这些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得以继续传播。
2.3加强图书捐赠的宣传和信息公示
篇4
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室)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较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如下:
一,国家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全靠社会捐赠等情况,从而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整体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非常差(如馆舍严重不足,藏书长期不能得到补充等),缺少可持续、长久发展的条件。
二,部分领导不重视,使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遭到忽视而被边缘化。不仅硬件投入没有,软件也不具备。一方面对本来就很稀少的专业人员只是单纯侧重于编制管理,忽视人力资本管理,严重挫伤了他们主动进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岗的工作人员中有许多是兼职或临时安排的,几乎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三,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上班只是混日子,就象时下所说的“上班是条虫、下班是条龙”,工作效率低下,致使服务对象不满。
四,学校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都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致使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到图书馆来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互联网,人们所需要的许多资料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造成图书馆里的读者寥寥无几。
针对这些现象和情况。笔者作为一名西部农村中小学图书工作者,除了感到担忧外,更重要的是出于一份责任。为此谈一点自己初浅的想法,不知是否正确,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1.寻求公共图书馆(室)和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帮助。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大多是小学和教学点,在这些地方的学校里是没有图书馆(室)的,他们这里文化生活相对落后,信息来源渠道少,其阅读需求则更加旺盛。这些学校就可以依托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室)、文化站和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图书馆(室),和他们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建立流动书屋或信息咨询站点,以满足这里师生旺盛的阅读需求。
2.对于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或中学以及区县中小学,各级政府首先要切实加强对这些学校图书馆(室)的投入。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经费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民间组织、慈善机构、企业等,他们提供支持的方式可以是无偿捐赠、创办图书馆(室)、义务培训专业人员等。
3.加强对中小学图书馆(室)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员的管理。图书馆(室)仅仅是物质的投资者,员工则是知识资本的投资者,其状态决定着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开发状况。学校要用对人力和智力的投入、产出、创新和发展的思路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对中小学图书馆(室)人力资源建设,将岗位的要求与人才的特点结合起来考虑。另外,除了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外,还必须做到三个要:一要保证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图书馆(室)工作人员的稳定;二要为其搭建起参加业务培训的平台,大力引进和招聘专业型人才;三要保证其合理的调资晋级制度的落实,使图书工作人员有发展的空间。
4.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文献资源建设。由于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国家“普九”验收的一个项目,为了通过验收,许多学校都在为数不多的经费中挤出了一点资金,购建了一些必须的硬件,但其馆藏文献资源多数是由学生和社会人士捐赠的,内容陈旧杂乱,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用途不大。为此,我认为每年学校要把投入的有限经费用好,在补充新的文献资料之前要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使购买的新文献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
5.加强对图书馆(室)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图书馆(室)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性质的服务机构,其社会角色从传统的以馆藏文献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分化成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搜集、整理、存储信息;服务内容也从简单的文献服务发展到揭示文献内涵,并直接联网,为用户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呈现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化、集成化、高速化、增值性与个性化、动态的,即专业性的内容,人性化的服务的特点;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由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信息的获得不再是仅仅是印刷载体,而是发展到包括胶片、磁带、光盘机读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各种载体文献。为适应这些变化,就要求工作人员与读者保持互动关系,根据读者的要求,对馆藏文献资料和纷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采集、存储、组织、控制和提供利用,让读者获得优质、可用的信息。
6.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图书馆(室)的服务能力。中小学图书馆(室)作为学校文化的服务机构,那么其服务内容和范围就应该是:①读者的组织、研究工作;②读者的服务工作;③宣传辅导工作;④服务管理工作。针对这些工作,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室)工作人员不断学习,精专业、广知识、乐奉献,拥有高科技知识和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同时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服务理念,针对学校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读者的需求,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好务,使图书馆(室)名符其实地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篇5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74-03
1 引 言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或个人原因造成的对于现实社会不适应,在经济上贫困、政治上影响力小、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社会资源少的人群共同体。作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不仅是其服务内容之一,更是社会赋予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内容。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及信息专业人才,图书馆有针对性地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信息援助,让他们及时了解应该享受的政策和权利,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服务模式。在开展阵地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已有的条件,借助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和网络及各种通讯手段使弱势群体不必亲临图书馆就可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延伸服务。3)服务手段。结合各种新兴技术和弱势群体特点,在技术层面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用户体验活动。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文献阅读、查询、咨询等服务,引导并指导弱势群体体验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实践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加大弱势群体服务力度,完善和改进服务方式,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2006年,我馆开始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服务倾斜,为他们免费办理借书证。2009年,随着我馆陆续全面实行免费开放,采取了取消读者借书证工本费、年服务费、自修服务费,免费开放部分商业数据资源等一系列降低读者利用图书馆费用的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完善服务结构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项目开展,承担起“文化共享工程”及“送书下乡”活动等。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为残疾读者服务
据广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广西现有各类残疾人300多万,南宁市约50万,占市区人口的7.23%,他们在学习、就业和生活各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我馆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残疾人读者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使残疾读者最大限度地共享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果。
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残疾人阅读活动的开展。2011年我馆和广西残联共同成立了广西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以帮助残疾人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面向广西残疾人推荐了多本反映广西情况以及广西残疾人事业的图书,开展了“知识共享,光明随行”系列读书活动,利用汽车图书馆为残疾人开展送书、送刊、送听书机等上门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第二,健全服务设施及设备。为方便残疾读者利用图书馆,我馆对馆舍进行了全方位无障碍改造。馆外出入口大道设有轮椅通行坡道和带有凹凸条纹的盲道;室内设有电梯、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建立了“广西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内设8台盲人专用电脑,助视器、点显器及盲人听书机38台,刻录用空白光盘一批以及服务用光笔等,为视障读者免费开展有声资料的借阅、刻录、录音等服务。第三,加强资源建设。购置了符合视障读者阅读需求的期刊,如盲文版《读者》《家庭》《故事会》等热门期刊,并在原有视听资源基础上,新增视听文献7 000多件。在实际工作中,我馆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如,当我馆了解到后天失明的南宁市四十二中盲人英语女教师廖燕的特殊情况后,为她送去了听书机,并专门为其下载了盲人作家李东辉文集及有关历史、地理类的图书。在2010年中国盲人协会举办的“我读书,我受益,我快乐”读书征文活动中,她的文章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2.2 为少儿弱势读者服务
近年来,我馆针对少儿弱势读者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南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明天学校(孤儿学校)及开明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都是我馆长期重点服务的对象,除了在这些学校内建立汽车图书馆服务点,免费为他们送去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阅读资料外,每年还不定期在这些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例如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帮扶“结对子”、游园联欢、为孤儿过生日等。虽然生理上的弱势难以改变,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活动,在心理、知识上逐渐变为强势,使自己的人生同样活得精彩。此外,我馆还积极开展为边远山区和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先后为贫困学生、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捐赠了数千册书籍。同时,为了进一步增进城乡少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还举办了城乡小朋友“手拉手”活动,邀请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那坡县龙合乡忠合村小学、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到南宁参观、交流和培训,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这些弱势少儿感受到了社会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
篇6
第二,建立爱心书屋,拓展智力助学新形式。杨征宇专门拿出3万元积蓄,买了上万册图书,成立爱心书屋。为了提高书籍利用率,他将全部图书捐给团县委,把爱心书屋搬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更多青少年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篇7
一、新时期加强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既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但只依赖个人的购书去学习和掌握新的观念、技术、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各社区通过建立并加强建设图书室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是紧迫性问题。一方面,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日益受到关注,社区图书室则能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包括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健康医疗咨询等,并举办各种主题和形式的讲座、读书座谈会,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加基层社区图书室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在快速转型,企业改革力度越来越大,职工下岗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社区图书室则能针对下岗职工开展就业服务工作,联合就业服务机构在下岗职工的知识更新、观念转变、就业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下功夫,把社区图书室建设成居民身边的课堂、学校,这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下岗职工的出路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图书室地位、扩大社区图书室影响等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知识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基层社区图书室可在知识的广泛性、普及性等方面做文章,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的读书需求[1]。如今,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不但能进一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动社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有积极作用,加强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至关重要。
二、新时期加强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保障图书室建设经费来源稳定
经费来源是建设基层社区图书室的必要保障,是制约图书室发展的第一要素[2]。为稳定图书室建设经费的来源,具体可从三个主要的方面努力:一是财政拨款,即把每一年建设社区图书室所需的人员工资、购书经费、活动费用等依据一定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起社区文化建设经费,增加正常预算,保证图书室建设资金的投入;二是社区的居委会及物业管理部门要共同筹建图书室,可由开发商承担建设资金,把建设社区图书室列入开发成本,并在物业管理费用中列支图书室的运营管理费,在公共物业维修基金中列支图书室设施的更新与维护费用;三是联合企事业单位举办社区图书室活动,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成立图书室建设基金,同时实行文化结对帮扶政策,将文化帮扶视作加大社区图书室建设投资的补充举措,既扶贫又扶志。
(二)实行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金
要想加大建设力度,基层社区图书室首先就要将地位尴尬的问题解决好,把基层图书室纳入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的系统管理,并采取总分馆模式,将辖区的区图书馆作为总馆,各个基层社区的图书室作为分馆,由专业优势极强的总馆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各个社区图书室,站在整体的角度规划建设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建设基层社区图书室统一配置资源,增加技术支撑,优化配置并集中使用各个图书室的建设资金,从而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同时,总馆要宏观把握各个社区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帮助社区图书室建立起合理的馆藏,打造专业化队伍,通过规范的、科学的网络化管理集中使用资金、统一安排人员、合理配置文献资源,促使社区图书室的管理与业务逐步趋于规范化、标准化,针对文献资源实现各社区图书室与总馆的通借通还,方便读者就近借阅,在充分发挥社区图书室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推动“图书馆城”项目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
(三)丰富基层社区图书室服务功能
基层社区图书室是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的平台,不仅要方便惠民,还要重视自身服务的多元化,丰富服务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夯实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基础[3]。一是针对社区居民定期、不定期开展深受其欢迎的图书阅读活动,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社区居民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多方位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居民读书意识,增加社区图书室对读者的吸引力。二是或个人参与图书的捐赠、交换等活动,以此增加图书室的馆藏,提高图书室的自养能力。三是针对年龄基层不同的居民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可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经典影视播放、科普宣传等活动,针对青壮年开展文化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针对老年人开展读书交流、养生讲座等活动。四是融合社会资源,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平台积极创办社区电子阅览室,为居民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丰富图书室功能。
当然,基层社区图书室还应突出建设特色,提升图书室的人气。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与个性,社区不同,其经济文化建设、地理人文环境等也存在差异,保证社区文化的特色是社区建设较独立、较完整的图书室的条件,这就要求图书室要立足社区实际,按照读者群体的实际需求把图书室办出特色一是社区图书室在采购图书时要按照社区居民年龄的大小、职业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进行,做到藏书的多样化、多层次;二是社区图书室要注重为居民提供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志、文献、本土作家作品、本土人物传记等特色学习资源,大力传播社区特色文化,通过本土化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集体感、荣誉感。
(四)提高基层图书室人员素质水平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的核心,因为图书室人员和社区居民直接接触,他们的素质对图书室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有直接影响。所以图书室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学历、职业资格认证,还应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掌握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保障社区图书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在建设人员队伍方面,社区图书室应加强培养,努力做到四要,即一要配齐,每一个社区图书室都要配有专职图书管理人员;二要配强,将文化水平高、素质好、年纪轻、热爱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选配进图书室人员队伍;三要懂文,要加强对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促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提升素质水平;四要姓文,要求社区图书室管理人员尽可能少兼职、不兼职,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到社区图书室工作上,保证基层社区图书室建设有人管、有人抓、有成效。
三、结语
社区是各类读者最集中的地方,为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提供有利条件。基层社区图书室是公共图书馆在新时期里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的最佳基地,加社区图书室建设是各大图书馆真正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贴近群众的最佳切入点。在日常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社区图书室建设,才能大力挖掘其潜力,为老年人、学生、下岗职工等读者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基层社区图书室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泥洲村位于四面环海的立沙岛上,东与洪梅河相隔,南濒临东江南支流出海口处,西濒临珠江狮子洋,北靠沙田大流村。该村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该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实,部分村民的生计都成困难。统计数据显示,该村有困难户40户,低保人数78人。
“在外地人眼里,东莞处处都是繁华,其实也有泥洲这样的‘穷小子’,听到东莞海事局主动来帮扶,我们都很高兴。”泥洲村村委会主任郭树森说到。
在帮扶之初的一个周五下午,泥洲村的村民发现,这次的帮扶和以前送米、送油的帮扶有点不同。这一次,海事局的帮扶人员在送米、送油之后不仅没走,还在接下来的周末两天时间里,在村子里走家串户的与村民们闲聊。
几天以后,疑团揭开。东莞海事局的同志再次来到了村委会,并递上了一份详细的扶贫方案。该局纪检组长马娟说:“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只有依靠正在快速发展中的虎门港立沙岛化工作业区,充分运用海事特色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泥洲村的脱贫致富。”
东莞海事局局长羊少刚说:“泥洲村共有40个贫困户,为了落实责任,我们安排了40名正科级干部与每一个贫困家庭进行结对子,并选派了驻村干部,规定他们必须经常到村里去了解情况。”
除了这样特殊的举措之外,东莞海事局帮扶的“固定”动作,也让很多生活困难的群众感觉到了温暖。
81岁的张玉英老太太是孤寡老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海事局的帮扶人员隔三岔五就会过来看看她,给她送米、送油过来,对此,她非常感激。
郭树森介绍,在泥洲村,像张老太这样无依无靠、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还有好几户,多亏了国家的低保政策和对口帮扶单位的救助他们才能够生活下去。仅过去的两年时间,东莞海事局干部职工就为该村贫困户捐款十余万元钱,解决了困难户们的燃眉之急。
激动,只因幸福渐近
扶贫是一个体力活、技术活、更是一个智力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东莞海事局形成了扶贫工作“三大机制”——任务到人的责任机制、因地制宜的帮扶机制、全员参与的投入机制。而扶贫方式也从传统送钱送物的“单轮驱动”扶贫,到“多轮驱动”扶贫。所谓“多轮驱动”扶贫就是以临港产业为平台,实施就业帮扶;以发展文化为抓手,实施智力帮扶;发挥海事专业优势,实施安全帮扶;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实施造血扶贫。这些扶贫举措,最终让村民获得了久违的幸福感。
高中毕业的黄福(化名)再过几个月就要上船当船员了,这让他无比兴奋。他说:“由于学历不高,高中毕业后我只能在企业当保安,工作辛苦不说,收入也非常低,但是,由于海事人员的帮助,我马上就要上船当船员了,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元的工资呢。”
黄福的这次华丽“变身”,还得从海事局举行的一次就业讲座说起。
东莞海事局通过调研发现,虎门港临港产业的发展,给该村脱贫致富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此,该局邀请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的院长罗振林、招生办主任熊琪以及东莞丰海海运公司船长崔寿连等为泥洲村80多名高三学生及家长进行了一场生动的面对面就业讲座。一批像黄福这样的泥洲人因为这一场讲座将逐步或马上实现航运、码头管理等“高端”就业。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郭树森等人正在盘点村里的经营性纯收入。此时,他额头上的“愁”少了,“喜”却多了起来,根本原因就在于计算器上的数字正在呈现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变。
郭树森说:“这几年,泥洲村的集体经济借力港口经济发展很快。而这个成绩,东莞海事局功不可没。他们牵线搭桥,主动协调了中威等6家航运企业、船舶修造厂进驻我们村,创造就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我们还在海事局和镇扶贫办的沟通协调下,将市财政下拨的帮扶款项全部用于入股投资东莞源礼灯饰有限公司宿舍项目建设,效果也比较明显。”
9月2日,正是学生开学的高峰期。泥洲渡口,渡工林金宁并没有慌乱。沙田海事处的赖万群、康有良在渡口边维持秩序,防止渡船超载。林金宁与海事人员十分熟悉,他说:“每逢开学等高峰期,海事的人都会来,也让我们轻松了不少。”而最让家长们觉得放心的是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不少。
篇9
二是新春慰问送温暖,浓浓关怀暖人心。区文化旅游部门心系群众生活冷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以及扶贫干部,走进困难群众、老党员家中,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及慰问金。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洪集镇综合文化站、孙岗乡综合文化站、史河街道综合文化站还分别组织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街头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免费送出春联千余幅,为群众喜迎新春添一抹年味。洪集文化站邀请区摄影家协会为群众义务拍摄“全家福”,帮助群众把合家团圆的欢乐时刻记录下来。
(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自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结合部门实际,守阵地、严监管、抓服务,全力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一是关闭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单位。自1月23日以来,督促引导全区7家KTV娱乐场所、2家电影院、2家室内健身场所、16家书店、2家音乐酒吧、10家网吧全部停止经营活动;全区1家文化馆、1家图书馆、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农家书屋全部关闭;全区1家旅行社、5家旅游网点未开展组团和旅游接待业务。二是暂停一切群众性文化活动。元旦、春节前夕,区策划了迎新文艺演出、乡村春晚、元宵节文艺踩街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避免人群聚集,我区取消了各类活动,阻断疫情的传播。三是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的巡查力度。专门成立2个巡查组,自1月26日开始,每日督查全区KTV、电影院、网吧、书店、健身中心、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场所是否全部处于暂停营业中,并将情况上报到相关部门。四是做好节后返岗的日常防控。春节假期结束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安排专人对局机关以及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电梯、楼道等公用设施进行日常消毒,对每个进出大楼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情况登记。五是抽调专人协助联系小区做好封闭管理。自2月6日起,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抽调1位职工到锦绣城协助社区和物业单位做好住宅小区的封闭式管理工作,后又抽调4位干部职工到皖西市场做好疫情防控服务工作。
(三)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任务是: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8个(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补助资金19.6万元,开展农村演出98场,开展体育活动98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升级改造。目前,免费开放8个各类场馆,包括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用地。农村文化活动即“送戏进万村”活动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待上级指示可以下乡演出后,将在全区送戏演出98场。农村应急广播升级改造方案已得到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申请上报了246.389万元,待资金批复文件下来后开展招投标工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农村体育活动补助资金31.36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30万元,已上报到财政部门,即将完成拨付。农家书屋退出民生工程考核,转为部门日常工作。
(四)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拟投资150万元用于基层基本服务大提升建设,在9个村建成“七个一”或“八个有”,即每个村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保障。投资530万元在孙岗乡、三元镇、姚李镇实施乡镇体育“三个一”,即乡镇1000m²室内健身中心、乡镇2000m²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2020年继续推进全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2A级旅游厕所2座,标识牌10块,停车场1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目前旅游厕所已完成选址布点并开工建设,标识牌、停车场等正在筹划摸排中。
(五)体育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上半年完成民强公园足球场建设和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配套一期工程,预计二期工程在7月底前完成,同时运营公司进场,正式开馆运营。5月,开工建设体育中心足球场,预计7月份完成建设。姚李镇体育公园施工单位进场,预计9月初完成建设。完成2020年全区行政村、人民广场、未名湖公园、未名广场新增及损坏体育器材调研统计工作。完成全区2019年新增体育器材统计工作。做好2020年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为省运会做好准备。对援鄂医务人员进行慰问。
(六)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对沿岗河生态公园进行文物挖掘,考证结果为明代倒塌古建筑,此次挖掘出土石佣一件。认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督促文物协管员落实责任,每月不低于4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巡查工作。
(七)旅游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列入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库的项目有4个,分别为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集镇二道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及未名纪念馆项目,全年计划投资757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实际投资额2000万元。二是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创建。按照省、市相关要求部署,扎实推进全区“四级联建”创建工作,推荐村、村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果岭山庄生态酒店申报市级四星级农家乐,大别岗庄园申报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完成了一批三星级农家乐及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评定,认定姚李镇金蓼葉庄园、平岗果岭山庄为三星级农家乐,认定史河街道兰园酒店、平岗果岭山庄为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三是文明旅游。抓好年度文明旅游创建工作,指导星级酒店开展文明餐桌、公勺公筷等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内文化旅游企业及综合文化站开展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手册千余份,倡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
(八)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措施有力。我区目前有网吧12家、KTV娱乐场所7家、书店20家、音乐酒吧2家,全部办理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做到两证亮照经营,没有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一是开展执法检查。半年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执法检查7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50余人次,重点对网吧、KTV娱乐场所和书店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下达整改通知书2份。二是做好疫情防控。为加强对疫情期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我局于下发暂停营业通知书,并派出执法检查组每天对文化市场停业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责令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省、市、区防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人员聚集事件;文化场所复工复产后,要求各经营单位做好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派出执法人员对各经营单位进行核查,核查通过的发放《复工复产核查确认书》,确保各经营单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九)全区中心工作配合有力。一是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根据我区目前旅游产业扶贫发展实际情况,2020年计划在旅游扶贫重点村(、、)继续实施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做好全区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2020年拟投入5.5万元用于三个村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拟带动23户贫困人口减贫,摸排支持11家旅游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拟带动44户贫困户增收。目前,项目实施路段及参与结对帮扶旅游企业已全部开工,总体路段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高。二是对照创城标准,对文化馆、图书馆进行了服务提升,完善文明宣传标识牌,开展了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宣传等等。三是积极开展征迁工作。配合全区征迁工作,完成18户包保户征迁。
二、20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0年下半年,在推动全局职责职能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扶贫、双创、征迁等区级中心工作。
(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大提升的年度任务,积极推动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建设乡镇体育设施“三个一”。完成姚李镇和健身中心2处11人制标准足球场建设工程。完成2020年度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二)继续推进文体旅惠民活动。扎实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举办全区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组织人员参加市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品调演等省市文化活动。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等活动。
篇10
5月30日,贵州应急救援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艺术团的志愿者们来到了云岩区野鸭乡茶园村筑城学校,为这里的农民工子女带来自护教育演练和精彩的文艺演出。
“有好看的节目,还有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陪着我们做游戏,这个‘六一’儿童节过得真开心”,一位坐在志愿者身边的农民工子女一句感言道出了众多农民工子女的心声。
5月31日,两辆爱心大巴车载着来自平坝县和龙里县的50名留守农民工子女来到了贵阳,孩子们身穿由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为他们准备的新衣服,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带领下手牵手一起参观筑城广场、省科技馆、大学城,让孩子们感受城市的发展、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为表达对参加活动的期盼和开心,孩子们在出发前,还与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一起剪出了“中国梦·七彩梦”剪纸。
篇11
重点举办好市第二届全民读书节相关活动、全市戏曲(戏迷)大赛、“喜迎十”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等。开展“做文明崇德人”巡回演出。完成全年400场公共文化配送演出和“2131”送戏送电影下乡任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40场、文化演出40场、公益讲座45场、公益展览45场。
(三)提升文艺精品创作。
精心组织参加市第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市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等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争取取得好成绩。姚剧《五月杨梅红》争取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参加省戏剧节演出。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市民人数突破100万。新增健身路径100条,新建改建各类球场30个。制定出台《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管理。拓展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面,再新增5所开放学校,使全市开放学校达到68所。做好省体育强市复查的迎检工作,创建14个省体育先进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下半年承办1-2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
(五)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提出创建口号、成立创建组织、制定创建计划,并着手开展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实施黄宗羲墓等两处国保单位的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两划”工作和各级文保单位“四有”建档工作。协同乡镇(街道)规范实施10个文物修缮项目。完成王阳明生平史迹陈列改造工程、田螺山遗址现场馆陈列改造工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临时展览厅陈列改造工程和河姆渡遗址二期展示设施整修工程。组织召开“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座谈会。积极筹建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继续开展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职能,各文物景点参观人数突破100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六)以“十”召开为重点,加强文化市场“扫黄打非”工作。
加大文化市场监管惩治力度,全年办理各类案件不少于50件。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推广中心镇“驻点管理”模式,督促指导陆埠、梁弄建立文化执法中队。筹建网吧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
(七)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扶持。
篇12
1 射阳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射阳县地处苏北沿海,全县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人口96万,是全国知名的粮棉种植、水养养殖大县及国家和省新确定的沿海开发县,全县共辖18个镇(区),245个行政村(居)。2009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尤其是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目标,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成立组织,群策群力;制定规划、因势利导;典型示范,重点突破;规范管理、整体推进,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距省新闻出版部门的要求提前一年村村建成藏书达千册以上的“农家书屋”。实现全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的需求,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对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害怕一阵风,出现“春办秋,来年再重来”的现象。二是条块分割,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三是图书总量偏少,质量高低不一,利用率普遍偏低。四是维持经费短缺,县、镇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对“农家书屋”投入的经费有限,已成为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要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的知识宝库,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作用,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
2 射阳“农家书屋”发展之对策
2.1 深化认识,大力营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氛围
一是召开会议,层层发动。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各镇区党委、政府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县长到会就该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局、农林局以及合德镇等镇(区)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会后各镇(区)迅速贯彻落实县会精神相继召开了动员会议,成立了镇(区)筹建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我局也多次召开县直文化单位负责人、文广中心主任和文化站会议,明确了局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县图书馆负责具体业务指导,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把关图书质量和镇区文广中心主任为该地区第一责任人、文化站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二是下发文件,合力推动。为了推动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射委宣[2009]13号《关于组织实施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的意义》的文件,对农家书屋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标准、时间安排、工作措施等做了明确的要求,还明确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奖惩罚劣。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捐助图书援建农家书屋的通知》等等。通过层层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
2.2 群策群力,努力开辟“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渠道
一是县镇联动,结对援建。县里专门召开援建会办会,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县直单位挂钩联系一个镇(区),每个县直单位援建联系镇不少于2个村“农家书屋”所需的书橱和图书。各镇区也充分发动镇直镇办单位挂钩支持村农家书屋建设,如兴桥镇就明确要求每个援建单位支持结对村不少于200册的图书等。县镇组织开展的结对帮扶行动有力地缓解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压力。
二是统一采购,配送助建。在建好省建农家书屋的前提下,我们千方百计自筹资金150多万,通过招标采购为每个自建村配发书橱4组,图书300册,统一制作管理制度、铜牌标识以及书屋所需业务管理簿册等,对统一选购配送的出版物我们严格按照苏新出行字[2009]27号规定执行,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的质量。
三是层层发动,爱心捐建。开展社会捐书献书活动是我县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另一举措。县里通过文件、会议、报纸、电视广泛宣传农家书屋建设意义,鼓励个人和集体社会力量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如县教育局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文化惠民的意义,认为智力支农教育系统责无旁贷,专门行文各学校,发动师生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通洋镇开展了“现时注入文化一滴水,他日拥有知识太平洋”捐书献书活动等,均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捐书活动中各发起部门事先对捐献图书类别和质量甚至新旧程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所捐图书绝大多数是文学艺术、农业技术和卫生保健等完全适宜群众阅读符合书屋建设出版物上架要求的图书,其中不乏精装本和中外名著。这些图书成了一颗颗爱心汇聚在我县各村“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四是积极主动,全力自建。作为村“农家书屋”直接责任主体的各村(居)委,都能够按照县、镇要求,克服场地缺点、人员紧缺、时间紧迫等困难,积极主动把“农家书屋”创建纳入村为民办实事工程,特别是在书屋场地落实、图书管理人员选配以及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援建、环境合理布置、开放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不少村(居)领导还亲自把自家及亲朋个人收藏的有价值图书,无私倾囊捐送到村书屋,为全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指导,全力规范“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要求
一是完善制度,有章可循。为了认真贯彻建管并重的原则,促进村“农家书屋”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制定了《射阳县村“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图书外借制度》、《农家书屋书报刊损坏赔偿办法》以及《农家书屋借阅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书屋的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我们对村“农家书屋”建设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必须达到“八个一”,即一间图书阅览室,一组书橱,一套阅览桌椅,一千册以上图书,一名专(兼)职管理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套图书登记、借阅、需求及成果记录簿册,一块读者园地。同时在书屋场所的选址和面积、书橱的数量、图书的品种、管理人员的选配等各环节都按照省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要求严格把关,既保证进度更要保证建设质量。
三是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农家书屋”建成后管理得好坏,能否长久发挥作用,普惠于民,图书管理员是关键。我们注意选配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在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不定期下镇到村到各书屋指导和随时解答基层书屋咨询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图书管理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管理好图书、为民服务的本领。组织全县各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先后培训管理人员400多人次。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从书屋的环境布置到图书的分类、编目、登记、上架到借阅手续等等逐一讲解并现场示范,确保参学人员搞懂弄通。为了能随时解决管理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印发了业务辅导名片,发给每位图书管理员,名片上有我们辅导人员的单位、家庭地址和联系方法,碰到问题随时都可以和我们辅导人员联系,极大地方便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业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4 建以致用,充分释放“农家书屋”的建设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在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建设村农家书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和组织农民读书用书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图书讲座、读书成果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和读书有奖征文等活动。
4.1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学到了致富本领
在我县,“读一本科技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已成为很多农民的一种追求,先读书后致富,怀揣书本奔小康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县各个镇区都有一批既是读书状元,又是致富标兵的典型。洋马镇友盟村青年农民陈士新,潜心钻研关于蝎子养殖方面的图书资料,总结出一套养蝎新技术,他的家庭养蝎场总资产近百万元。阜余镇六份村养殖大户张志义,识字不多,但每天都要看看书报,是村农家书屋的常客,凡是养鱼、养蟹的书,他都读,对育蟹苗、养河蟹以及卖蟹方面的“三蟹经”说得头头是道,每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陈洋镇阜洋村农民在读书用书活动中学到了先进的花草种植技术,促进了全村苗木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铺就致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甜头使农民更加勤奋地读书,一个读书致富、致富读书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地形成。
4.2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增强了法制意识
读书用书活动,净化了村风民风,净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过去,海河镇群众中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的有之,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有之。而今,农民的观念更新了,自觉推崇新事新办。广大农民在操办喜事时,不是大摆筵席,而是有偿邀请乡、村电影队放映1―2场电影,表达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感激之情。读书用书活动,还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夏,盘湾镇南盘村养牛户杨某不听养蜂专业户倪某劝阻,把牛拴在峰箱附近的树上,结果群蜂而至,牛被蜇中毒死亡。事情发生以后,村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要求蜂主倪某赔偿牛主杨某损失。倪某就是不服,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后来,他向村农家书屋借阅了法律书籍,按照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结果倪某反败为胜。这个故事一时间在我县传为佳话。
篇13
一、全民阅读立法
全民阅读立法在国际社会早有先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2012)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3]。
在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在逐步推进,全民阅读立法一度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而江苏省、深圳市更是走在了阅读立法的前列。2014年,江苏省实质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全民阅读日。
对于阅读立法,在社会上也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阅读不能简单靠法律约束。笔者认为阅读立法颁布的意义在于:一是应对当前的形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快餐文化占了主导,它讲求的是速读,人们在阅读时留在脑海的更多的是文字的碎片。二是阅读的意义重大,它对于提高人的素养,陶冶情操,提升知识水平都必不可少。因此,全民阅读立法是倡导民众阅读的一种良好方式。三是从目前的立法看,阅读立法多是对促进阅读的政府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加强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图书资源等,这给全民阅读提供了基础保证。因此,全民阅读立法应该是从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全民阅读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二、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调研
全民阅读立法在全国范围的推进,对农民工子女阅读无疑也是一种促进。那么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怎样呢?笔者对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团委驻地所在的相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如社会实践基地焱阳小学等学校进行了走访,并利用7月份赴浙江丽水市黄村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当地的留守子女通过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走访、调研对象既有随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又有留守农民工子女。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具体包括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展开了调研和访谈,并随机抽取其中14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少、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
通过抽样分析发现,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数量、阅读时间都难以保证,而就客观条件来看,也确实存在占有的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的现状。
阅读时间少: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中,选择双休日进行阅读的为42%,午间休息的为19%,晚上睡前一段时间的为27%,其他的为12%。有阅读习惯的抽样对象中,每天能确保15分钟左右时间花在阅读上的为24%,30分钟以上的为51%,一小时的占到24%。
阅读数量少:抽样显示,一学期能阅读1-2本课外读物的同学占19%,3-5本的为45%,6-10本的为19%,更多地为17%,可见大多数同学课外阅读量较少。
阅读资源少:关于农民工子女能否主动去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阅读或购买的调查中,数据显示,经常去逛书店的占24%,偶尔去的占53%,不太去的占23%。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占17%,偶尔去的38%,不太去的占45%。可见,学生主动利用公共图书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
师长督促少:教师、家长的督促与城市父母比相对较少。受访对象中,32%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有时会的为41%,很少布置的为27%。父母会否经常督促进行课外阅读,经常督促的仅占36%,偶尔提醒的为46%,不管的为18%。父母在家有阅读的习惯吗?“有,我们有时会一起看书报”的为26%;“偶尔有”的为48%,“从来没有的事”的为26%。
(二)阅读质量不高,阅读内容有待调整
调查取样中,农民工子女课余时间阅读较多的书分列前三位的是“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文学书,学习辅导用书。而家中书柜存放种类最多的书籍由多到少依次为“与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作文书、各种漫画、老师推荐的中外名著、小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内容很大程度上一是受限于应试压力;二是阅读层次不高,受访对象更偏向于娱乐性阅读,对经典名著阅读、人文类、科普类书籍主动阅读需要提高;三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选购书籍的层次有待提高,以给孩子提供阅读内容的引导。
(三)阅读习惯有待养成,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阅读习惯有待养成:抽样对象中,32%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课外阅读,45%的表示比较喜欢,20%的表示一般,3%的表示不怎么喜欢,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外阅读还是有兴趣的。那么阅读时间能保证吗?抽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都能安排一定时间阅读的农民工子女占到采样对象的30%,“有时读”的为54%,“很少读”的为13%,也有3%的同学表示“不怎么喜欢读”。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的情况的为24%,有时的为60%,没有的为16%。
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抽样对象中,68%的农民工子女认为老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比如做读书笔记“很好,可以把我阅读的内容做个记录,也能提高阅读效率”,20%的“不喜欢,认为没有必要,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7%的“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我都是随便摘录一些应付作业的”,其他的占5%。“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能经常写的”农民工子女占38%,有时会写的为40%,22%的基本不写。高达49%的受访学生认为老师有必要在学校教课外阅读的方法,14%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另有15%的学生认为“有些书比如长篇小说之类的最好能介绍一下”。
三、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教育状况与城市孩子比,受限于户籍、学区、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
(一)受限于城市户籍、学区制度。
鉴于来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取得所在城市户籍,按照入学制度,他们的孩子不能与城市孩子一起进入公办学校受教育。但是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越来越受到保护,因此,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了大多数的选择。这些孩子家庭背景相似,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基本相同。
(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与城市父母有差异
一是受限于父母的文化层次,他们对子女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在个人素养提升方面,农民工对子女的期待与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期许、投入有落差。二是受限于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农民工务工时间三班倒、单休的现状,让农民工无法保证时间、精力进行亲子阅读,哪怕是单纯的陪伴也较少。当然,也要看到,虽然跟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有落差,但是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城市,就读的学生比留守儿童有稍好的条件,加之在父母身边,比在农村留守隔代抚养条件也稍好些。
(三)受限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就目前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看,首先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像校园图书馆这一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部分学校不能提供,部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数目年代比较久,藏书量也较少。其次,班级人数太多,教室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放置图书。最后,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之一是学生想看书但是有时作业太多没时间看,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四)受限于快节奏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新媒体时期,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电子游戏、电视节目、动画片等短、平、快的休闲方式,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纸质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孩子们对阅读的价值判断。
四、改善现状的对策
全民阅读立法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引导孩子们“好读书”与“读好书”。
(一)好读书。
1.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保证地方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以学校为例,一是保证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馆藏数量,按照要求每年都投入资金,适时补充适合孩子们的新书目。为方便借阅,还可在教室开设图书角,图书角的图书的来源一是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分享,二是学校可以让每个班级订阅1-2种报纸杂志。
2.在社会上形成阅读氛围,家长倾心关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一是社会风气的引导。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的录播,在青少年中倡导阅读风尚。二是家长高度重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保证阅读时间;家长借阅或者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三是共青团组织等社会志愿者、公益活动要关注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如苏州大学惠寒学校定向捐赠图书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二)读好书。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孩子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有时并不能分辨书籍质量,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对学生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指导的重任。
(1)阅读内容的指导――开列书单。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团队,开列了中小学课外阅读书单。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这些书目。阅读内容要丰富,既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又能有历史、地理、人文、科普等方面书籍的阅读。
(2)阅读方法的指导――读书笔记。
有了好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呢?阅读方法很重要。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知识养分。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读书心得。
2.校园里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在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通过兴趣小组、读书心得评比、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定期交流、展出阅读心得。每年订阅有助于学生阅读拓展的报纸杂志,让学生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进行零星阅读。65%的受访对象表示喜欢同学推荐课外读物,52%的抽样对象表示喜欢和同伴一起看书。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漂流、阅读心得征文等,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好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状况的改善是个社会化的问题,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充足的阅读资源,并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引导,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阅读兴趣和素养,助力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N/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