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说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2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 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 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篇3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篇4
1.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高职高专生差异性大是他们学习的一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就是将学生分成三组,教师也要准备三种教学模式、内容等,很难兼顾全局,所以实际操作性较低。面对现前统一的考试标准,因材施教教法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多媒体教学轻松地解决了困扰教育者多年的难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最佳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提供学习内容、上课模式等供学生选择,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教师可以同时监控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辅导。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为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找到了最佳的学习途径。
2.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无法关注每一名学生,更不能同时帮助所有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等缺陷。而多媒体软件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音频、视频,帮助每名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计算机可以向学习伙伴一样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该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这使外部电脑学习软件的刺激与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英语听说课程在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提高教学的灵活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度较低,离开了教师、教室也就离开了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只要学生登录学习网站,随时可以在网上上课,无论在哪里,学习无限制。不懂的重点、难点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练习,随机给分更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所以,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值得各大高校引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高职高专生来说更是最佳的学习工具。
篇5
二、当前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传统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在教材方面,直至2006年上半年,市场上还没有一套专门服务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级视听说教材,许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采用的听说教材或摘自《剑桥商务英语》、《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或采用本科层次的教材,或自编教材。而且,在教学模式方面,大致只有两种:1.商务英语听力和口语作为两门课程分别由两名不同的教师授课,听力在语音室上,口语在传统教室上,听力任课教师和口语任课教师各持各自独立的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和考核体系。2.商务英语听说作为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任课,授课地点语音室,授课方式机械、单一。很明显,培养该专业学生听说能力教材相当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严谨性。第一种传统教学模式割裂了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有悖于语言学习规律,同时也存在相同知识点重复授课的可能,浪费教学资源,影响教学效率。第二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点设在语音室,语音室特有的座位隔断排列特征使得交际双方或多方缺乏利用表情、姿态、眼神、手势和其它身体语言进行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渠道的综合交流,这种交际氛围会抑制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得听说教学事倍功半。尽管许多一线的教师已意识到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但囿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无法展开实质性的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整合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为了弥补教材方面的缺陷和开展生动、形象、科学的教学,进行实质性的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院系,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了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运用教育过程中各种关联课程因素。基于我院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课程设置、教材、师资、环境方面探讨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整合优化。
篇6
说课,就是让对教材的某章节有准备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简练精辟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由评委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授课教师修改,完善其教学设计的教研形式。即说课就是全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说课的方法简述
在教学工作中,我把说课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四说”即“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二写”指“写出本课课题及板书设计”,“一展示”指“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具体简介如下:
1.说课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要求,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大纲要求,说明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要说明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关键。
2.说教法。说明在本课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其中有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3.说学法指导。说明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调动后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要说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4.说教学程序。按照教学的先后顺序说明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重点说明主要环节的教学双边活动,要致力于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5.在黑板上写出本课课题,展示您的粉笔字功夫。
6.在投影片上写出一份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结束时,应在黑板上保留的板书内容。
7.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辅助课件。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课重点,降低本课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
二、说课说些什么
“说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什么叫“说课”?“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教学课题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打算这样上的教学分析。也就是说,"说课"是讲课教师对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分析。
“说课”是“讲课”的基础和保证。一般地,“说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讲课”质量的优劣。通过“说课”完全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说课”与“讲课”是有区别的:“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讲课”是一种课堂行为。“说课”在于说明对一定的教学课题“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概括,原则上是对教案的设计阐述;“讲课”是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技能。也就是说,“说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讲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的实施;“说课”重在阐述、说明,“讲课”重在讲述、解疑;“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人员,“讲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听课人数和场地不一定严格受限;“讲课”的听课人数和场地严格受限;“说课”花费时间较少(不超过20分钟),“讲课”用的时间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说课”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讲课”属于课堂教学范畴。
“说课”阐明的是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的教学分析。所以,“说课”的内容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即教学课题打算如何上;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即为什么打算这样设计,也就是阐述这样设计的原因、依据。前者是“讲课”的假设,后者是“讲课”假设成立的依据。“说课”的重点是“说”,“说”的内容是“课”(即课本内容)。“说课”要说的内容是:教材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因。如果我们把“说课”作为一个系统,那么“说课”内容中的每一项内容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我们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说课”的。
三、说课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使用普通话。目前,都在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师要首当其冲。在说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您的成功。
2.充满激情,慨慷自然。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评委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课的决心与自信,从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呜。
篇7
初中语文作文义务教学阶段重要的人文课程,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早就提出了美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审美教学也淹没在程序化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小说中的美育因素不够重视,仅仅重视考试的目的。与学生在小说教学中的审美预期和美感体验相违背,使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文学之美和人性之光成为了一种机械式的教学形式。
在语文小说教学中应当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在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沉闷的重点字词的讲解发现,对于小说中精彩的语言和协作的技巧则忽视不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小说的语言和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没有联系到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背景。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缺乏激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缺乏情感上的张力和动力。部分教师在小说审美教学中常常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依然沿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遵循着教条式的教学,特别是考试压力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成绩更加的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兴趣、情感需求等不够重视。特别是小说教学中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分析,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无动于衷。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感情,也将不能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美的元素。
二、开展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的重要功能所在。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应当积极地开展小说审美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1.注重课堂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学,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审美教学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安排计划,对课堂精心设计。为了更加顺利地实施审美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小说背景和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审美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看待小说中的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例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能力。
2.通过环境描写,感受小说人物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一部分,也是蕴含审美因素最多的一部分,表现最多的一部分为语言美、人物美、情节美等。其中,小说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而且其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到小说的美,而且还能够引起学生与人物的共鸣,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学习小说《骆驼祥子》时,小说中有大量笔墨通过典型的环境塑造小说人物祥子的形象,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进行分析祥子的形象,如在小说中描写烈日无处不在时:“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而在描写暴雨时写到:“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成了水世界……”通过这些典型的环境引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祥子仍然一如既往地干活挣钱,没有任何的畏缩和懈怠,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和吃苦耐劳的人,其实像祥子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通过询问学生后又将学生引导人物形象分析中。经过和学生分析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祥子是一个勤俭、吃苦耐用、要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对人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说的整体美
在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要将小说中的美扩展到课外,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情感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常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语文小说审美教学中,重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小说是对生活的艺术处理,提高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审美实践性,使语文小说教学延伸到生活中。那么,语文小说教学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学院式的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能够用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小说从生活中来,它包含了生活中的种种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强化。这样不仅达到了美育的效果,而且也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小说中所蕴涵的美,强化了没在语文课堂外的渗透,能够有力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秦文君的《选举风波》一文时,在学生们讨论“贾里共经历了几次风波”“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后,提出“你有没有参加过班级选举?在选举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在面对选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你是怎样解决的”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生活是五味瓶,有苦也有甜,有掌声也有泪光,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困难和挫折。除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学生周围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均可成为语文审美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与学生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适当地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三、结束语
审美教学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当在语文小说教学中积极开展审美教学,将审美教学作为初中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中的人物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发现、体验美。
参考文献:
\[1\]彭映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小说的审美教育\[J\].民风,2013,(02):124-125.
篇8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篇9
二、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写法类似意在传神的“写意画”,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艺术效果,而是精心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可以收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如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咸亨酒店的一些情况后,只用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样一句话,就勾神摄魄地指出了孔乙己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的特殊性。而且,文中先后两个自然段对孔乙己所进行的肖像描写,就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让孔乙己的神情气质跃然纸上。
再如《故乡》一文里:“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在这里,鲁迅先生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月夜海边瓜地上手持钢叉的小英雄形象,简洁明快,清新美丽,仿佛一支充满童趣的梦幻曲, 回荡在读者心间。
篇10
一、说教材
1.简述教材,简明全面
主要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属于哪种版本的教材、哪册书、哪个单元、哪课应做以简单介绍。再简单概括单元的重点,突出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写作背景、材料选取、写作意旨、行文思路、语言特色和突出的表现技法,以上的内容要求简介。然后再说明学习课文的文学和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方面的作用。大部分文章学习能突出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和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突出文学地位和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2.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充分利用教材的能力也要有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拓展的能力,达到对教材使用的二度开发。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好教材已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情况和自己理解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引申、和改造,使之有更深厚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
3.说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靶子”射手无靶子不成射,教学无“目标”必迷茫。教学中,环节的设置、方法的选择、媒体的使用,都要力求突出教学目标,以目标为理论依据,用教学目标来决定和推进教学的每个程序进展。三维目标确定要合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目标设计体现语文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1)说知识与能力
知识主要指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写作专项知识等;能力一般指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和方式等文章形式。通过教学到达初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在这部分中注意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绝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识和能力目标多用“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等句式来表述。
(2)说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是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在这一环节中,突出语文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多用“通过什么”、“掌握什么学法”等句式表示。
(3)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它主要是针对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的理解和体验。这一目标是与课文内容和谐统一。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多用“体会什么”、“理解什么”、“感悟什么”的句式表述。
(4)说清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其依据的理论根据
二、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1.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情境教学法
它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充满愉悦的氛围里去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问题。这种设计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它是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感受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诵读法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诵读就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注重朗读,更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感悟,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情感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能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口述能力。
2.教学手段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播放根据课文内容模拟的情境,体现语文的形象特点,把学生带进现代化教学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感知,增强教学效果。媒体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吸引了学生,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想象之中,激发了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使学生身心愉悦。计算机的课件利用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容量,巩固学习内容,方便教学,节省时间。
三、说学法和学习方式
学习是无定法的,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方法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这种方式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运用这些方法方式,可以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文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感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全面培养语文素养。适应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程序,不同文章有不同的教学过程。但具体说起每种文体的也有不同的程序,即使是一种文体也不会有相同的教学程序。因此在语文说课中要说教学程序,分别按文体进行说程序。
写景抒情的程序:教师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品析;合作探究;知识的延伸或学生的独特感悟;课文主要表现形式的把握认识阶段。
说议论文的程序: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主要表现形式的把握认识阶段。
说记叙文的程序: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走进真实情境;概述故事;真情朗读;精度品味;问题探究;发现悟读;中心深化;课文主要表现形式的把握认识阶段。
篇11
读初中时,周银娣老师经常用圆润的普通话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给我很大的鼓舞。到了高中,贺俊佳老师在作文本上批阅“我愿意做你的第一读者”的评语让我至今仍心怀感激。
或许是受老师的影响吧,抑或是对语文仍有期待。读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系。但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在语文方面与同学的明显差距。其他同学很快就能完成作业,而我得比其他同学花更多时间去搜集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有时还不得不熬夜赶作业。记得有天晚上,我在宿舍赶论文,直到半夜还没有头绪。为了宣泄压力,焦躁的我跑到宿舍楼尽头的洗手间,大声唱许巍的《我的秋天》,唱《故乡》。就这样,我在手忙脚乱的匆忙中走过了大学,没有摩登,没有浪漫。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赶作业而阅读的那些书籍,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北京文学》上刊发的一组声讨语文教学现状的文章,让我对“语文”的“误尽苍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回想起我大学以前经历过的语文课,满堂灌、题海练、肢解课文、扼杀性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好的语文课。
2
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一所农村中学教语文。刚站上讲台,我就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语文课。特别在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语文课更要在学生心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居多,当我在校园中看到他们那自以为是、肆意妄为、不懂礼貌、不知敬畏的表现时,很为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而扼腕。记得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门外谈》里说道:“我们的语文,应该要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而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学生,是多么需要语文的熏陶和滋养啊。
为了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站立的教师,用独立的人格去感染他们。我想,只有教师挺直腰板,学生才能抬头审视世界。如果教师跪着传教,那么学生只有趴在地上匍匐。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自己坚持用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和教学,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听课时学会质疑和批判。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本挑刺本,鼓励学生给我的教学提建议,挑毛病。在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下,我的语文“讲堂”逐渐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我努力把众多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研读消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并积极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我曾先后获得阳新县、黄石市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中学语文说课竞赛二等奖,全国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这里,我要感谢阳新县教研室胡家朗老师和吕毅平老师给我的关心与指导,感谢陶港中学罗光勇老师给我的鼓励与帮助。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我努力让学生成为疯狂背诵的“狂人”,专心阅读的“呆子”,痴情体验的“情种”。在班上,为创建图书角,我带头捐书、写读书笔记。几年下来,图书角里数百本书共同见证了学生在阅读上的收获与成长。他们在蒙学经典中熏染,在唐诗宋词上泛舟,在中外名著间神游,在美文小品里徜徉……广泛的阅读逐渐在学生的体验中沉淀为他们独特的精神。而学生在阅读中沉淀的独特精神,会在不经意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照亮他们前行的人生路。
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我努力将自己的写作体验、获奖(发表)文章带到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分享。我不仅在博客上写诗、作文,后结集取名《在路上……》给学生传阅;还参加各种教学征文比赛,多篇论文获国家一等奖;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常有文章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语文周报》《文学教育》等刊物发表。
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我努力把各种语文试题分门别类,琢磨研究,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命题。在班上,我们始终有两个类别的语文练习本。一本是我设计的习题,供学生自主设题时参考;一本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习题,供同桌练习时使用。别出心裁的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中巩固了知识,还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为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我努力消除师生关系的隔膜,主动分担他们的烦恼,真诚分享他们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晨练,一起看电影,一起过愚人节,一起打雪仗,一起祝福新年……
看着班上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我很庆幸,没有把他们变成考试的机器。
3
2008年,我有幸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培训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10天的培训中,我为教授们的深厚学养而折服,并萌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在离开华师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念,一定要考到华师来。
顶着各种压力,经过紧张的复习备考,2010年,我坐在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室里,成为了一名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在华师的学习,让我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能近距离向教授们请教,惭愧的是,在课堂里,我越发觉得自己学识的浅陋。
记得做王先霈老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作业时,我自信满满地交上“‘互文性’分析”作业,以期得到表扬。但当王老师讲解“互文性”时,我才发现,我连“互文性”的基本内涵都没弄清,真是羞愧难当。后来,通过研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小说鉴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和评论家金立群、李遇春在《文学教育》里的小说评论文章,才在期末分析《心随野蜂飞》时,少了些窘迫。
金立群老师讲授《阅读教学论》,他的课新锐而率真。有一次,他向我们征集教学设计以作教学分析。课后,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用邮件发给金老师,并从心里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第二周刚上课,金老师就直接用他那犀利的刀法剖析我的教学设计,并指出诸多缺陷,且展示了他自己的创意,特别是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里“数字化抒情”的发现、提炼和拓展延伸,堪称典范。惭愧的是我当时没有勇气站起来承认那是我的教学设计,但对于金老师一针见血的剖析和精辟独到的创意很是心悦诚服。后来,在金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增强了反思语文教学的勇气,也提升了理性诊断语文教学的能力。
梁卫星老师教授《课堂教学设计论》,他的课理性而自由。在梁老师那直抵语言内核与本质的讲授中,我深感自己仅仅带领学生在语言表面滑行的浅陋。特别是在阅读梁老师的《成人之美兮》后,我对“海无言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无限向往。
篇12
本教学改革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强化教学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改实践。我们在本课程为重庆巿重点课程的基础之上,2007年正式开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获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辅助本门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本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同年又开始了“211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2011年成为重庆巿高等教育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现已编写完成课程的配套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2012年5月正式出版,特总结报告本教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改实践的价值意义
“211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做”为切入点,围绕“做”去研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做什么而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去确定怎么教与学。它是以“做”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过去重“教”轻“学”“做”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的“学”与“做”。但也同时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绝不可能忽略教师的“教”。因而,其教改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于:
1.“2115”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于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文科其它课程的教学,比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应用型普通高校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其普遍推广的价值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当今,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其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这在我们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中得已证实;
3.本教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师学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角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现在师范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以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4.本教改实践研究,植根于当前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出现新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改实践研究,这将对本课程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改实践的目标、对象与方法步骤
教改项目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为目的的教改实践,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对语文教学难做、怕做、不愿做转变为敢做、愿做、乐做,达到了让学生“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10%)”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改实验的预期目标。所谓艺术做,是指潜创造力(中级创造力)的做,即能独立改造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案,能上好具有自身个性风格特点的语文教学课。教改项目,是以汉语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2009届、2010届、2011届三个年级共二十六个班中进行教改实验的。我们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强教改实验的效度与信度。分三步三阶段实施:第一步调研分析阶段(2007.1-2008.12)调查分析,准确定位、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定教改实验方案;第二步教学实验阶段(2009.1-2011.12)选择两所学校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验证、总结与完善教改成果;第三步总结撰写阶段(2012.1-2012.12)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撰写教改实验报告,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教改成果。
三、教改实践的具体措施
1.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115”课堂教学体系,即每节课45分钟:20分钟教师讲述;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操作练习;5分钟反思总结。大学课一般为2节或3节连上,可以从整体综合安排、灵活分配每次课的教师讲述时间,但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课堂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强化“教学做”中的“学与做”的部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彰显高素质教师培养。本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在突出“学”与“做”的同时,又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教不能没有学,学不可能没有做,做又离不开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以凸显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只是能做会做,还要成为艺术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这只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下面列出本课程“教学做”三部的内容,同时它分别又是,教师20分钟讲述的内容、学生10分钟阅读的内容与学生10分钟操作练习的内容。(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为教师理论讲授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指导学与做,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者。(2)“学”的内容。学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包含着大量做的练习。引导自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倪文锦、王中敏、黄麟生等主编的教材为自主学习材料。同时从图书馆资料室列出80余种书目与报刊杂志,供自学选读,以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夯实理论基础;网络教学,微格训练。微格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教育见习。每学期2周,通过观看语文教学录像和到附小附中与我校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观摩现场教学,加深对教学的感性认识。(3)“做”的内容。本教改强化操作实践以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做的部分,是教和学的最终结果。做的每一实践环节,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要求做的内容,都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严密的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实践,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去做去操作实践。①教材钻研。按照10条《语文教材阅读与练纲》要求,让学生研读中小语文课材。②教学计划设计。按照10条《语文教案编写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先自我编写自我评价,再互相对照标准互评,最后由指导老师照标准评价。③说课训练。教师说课要领指导,请一线语文教师示范说课;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之后,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根据6条《语文说课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④试讲。照8条《语文教学授课质量标准》试讲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5~25名学生。⑤试教。共20周,分2学期进行。照8条《语文试教授课质量标准》试教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3名学生。⑥毕业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论文撰写为毕业设计,它要求先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再阐述所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理论的高度给予阐释,以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照10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写作验收。
3.加强多元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本门课程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学的广袤土壤,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兼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加强了8个方面的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1)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融入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2)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3)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融入高等教育的教改研究;(4)将观摩名师教学教改实录研究融入高校教研教改研究;(5)将传统实践手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6)将课内实践培训融入课外教学活动;(7)将课程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融入能做会做艺术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8)将期中期末的综合性考核评价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分散性考核评价。
四、教改实践的成果
1.已出版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评为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已《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校外教育》2011.7;《新课程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1.7
2.编写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由中央编绎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3.取得系列教改成果:(1)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见前三部分内容);(2)作业练习改革(教案设计、说课设计、试讲试做、机智类口语作业、说课演示、微格训练、即席评课等);(3)考试方式的改革(口头实践性作业练习、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半闭卷考试相结合);(4)检测评价的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由注重知识转向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平时作业类20%;实践设计类30%;期末综合类50%)。
4.学生层面的成果。我们从3届学生调查分析,普遍认为他们已经转变了过去怕做、难做、不愿做为敢做、愿做、乐做;既能从理论上认识提高,培养自己教学艺术的意识,又能指导自己的教学操作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下综合分析考核对比结果看出,已实现了“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8%”的预期目标的良好效果。
近几届学生获得系列成果:2009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09届学生获得2009年省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届学生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09届学生获得重庆市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重庆市讲课比赛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总之,这都说明实行“1215”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实现了预期的教改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是成功的,是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篇13
1组织教师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为了鼓励教师广泛学习,学习为每个办公室征订了《教学月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杂志,还出钱为每个教师订阅教育杂志,让教师能不断去汲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做好教学摘记,并撰写1~2篇心得体会,让自己的思想与名家碰撞,增强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蕴。在校长室领导下,我们为教师安排了多层面的培训:语文、数学骨干教师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名师观摩活动,使教师与名师进行零距离接触,汲取名师的教学精髓;继续安排徐玉环、陈佩佩、Xx参加Xx市中心组学习;组织各学科相应教师参加Xx、Xx及各学区举办的各级各类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加强新教师培训。注重理论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让教师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深化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时俱进,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利用教研组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在各教研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各教研组的活动也是搞得有声有色,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有主题、有目的,比如低段的语文教学围绕“识字教学”展开研讨,高段的语文教研组就“同课异构”、“读写结合”展开了教学研讨,数学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再围绕主题上课研讨,大家针对各类教学问题,畅谈自己对教研教学理论的探讨、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方法分选择,气氛轻松和谐,话题明确集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得到提高。本学期Xx老师撰写的《钓鱼的启示》入选《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Xx、Xx老师分别在Xx市、Xx学区音乐研讨课中诠释自己的音乐教学理念,Xx老师在学区低年级看图写话主题研讨课上另辟蹊径,Xx老师在学区研讨会上就低段看图写话指导作了主题论坛。新教师Xx老师向进修学校作了汇报课,由于该新教师表现突出,在市新教师汇报课上开出一节较为精彩的课,赢得了进修学校领导好评;在Xx市举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的Xx、陈仁核、徐瑞云等十五位老师的论文被推荐到学区参加评比;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叶爱珠老师荣获二等奖,徐玉环、Xx老师分别荣获三等奖。黄丽丹老师在学区体育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
二、教学管理求规范
1、重视教学常规检查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规的建设与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本学期,我们依然遵循此规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根据教学常规的流程,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考后分析和后进生转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克服了“重结果,轻内容”,“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弊端。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行政人员分段落段听课,并且与教师及时进行交流。
本学期教学常规检查采用集中检查方式,共进行了3次,分别对每位老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测试情况、后进生转化情况等进行检查,先由老师自评,再由校委成员分学科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进行横向对比。经过检查Xx、Xx、Xx、Xx、Xx、Xx、Xx、Xx等大部分的老师都能自觉贯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Xx、Xx、Xx、Xx等许多老师都能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同时,通过检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备课教学过程较简单尤其对于学生活动预设不够全面。并通过教导处在周前会上反馈,及时吸取精华,弥补不足。
2、考勤管理
不管是一天的出勤情况,还是平时的会议情况,我校大部分教师时间观念强,工作认真负责,极少出现懒散现象。教导处也对教师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会议情况、教研活动情况等进行记录,按周、按月进行统计,并作为原始材料存入档案。本学期,学校加强早自习、中午教师值班的管理。上午、中午、下午学生上学、放学期间还要求当天值日教师配合门卫做好校安工程。大多数班级都能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古诗词背诵、口语交际、语言积累等,中午也有值班教师进行值班和辅导学困生。此外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巡课登记,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特别是综合课的课堂,在学期结束期间特别关注。
三、教学质量求提高
1、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举措。
开学初,我们一如既往抓好此项工作,积极探索转化途径。做到对象明确,内容落实,辅导到位,记载详尽。本学期,教导处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开学,就要求各位语数英任课教师,看一看自己所任学科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跟兄弟学校比一比自己在什么位置,找其中得失成败的原因,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学科教学,学科成绩是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加强提优补差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刻不容缓。订培优补差的具体措施以及目标。并且每周具体落实培优补差工作,教导处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朗读、阅读、写字等习惯、能力的养成教育。
3、坚持学科教学质量测试。本学期,校长室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联合学区的其他兄弟学校,对六年级语文、数学进行了三次联考,并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的阅卷分析。教导处人员分别针对各科的调测结果,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然后在全体教师会上反馈。其他年级的学科测试,要求教师做好测试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各项活动求丰富
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