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交流轮岗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篇1

轮岗交流工作总结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在线视频)

[标签:内容11]

篇2

通知强调,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跨省招生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

(来源: 2016年5月6日新华网)

山东:

第三方评估助力青岛教育发展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基础教育三年跟踪评估项目总结会上,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根据对青岛市8所学校追踪三年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估,提出多项发展性建议。

青岛市市南区为推动管办评分离,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携手对青岛实验幼儿园、湖南路幼儿园、实验小学、金门路小学、太平路小学、第七中学、第五中学及市北区第五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式教育发展评估项目。此次评估项目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配以专业的评估团队,以跟踪发展的评估模式执行评估项目。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参评学校的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经过三年深入开展评估工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产生了较大跨越。大会在总结青岛市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的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青岛教育教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实现由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的递进式发展的路径。

(来源:2016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交流轮岗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自2014年江西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有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相关改革,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39人。2014年,江西省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2015年,试点工作扩大到52个县(市、区),其中南昌市和宜春市已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两年来,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篇3

上海:推进小学兴趣化体育课改

上海将组织专家编写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展体育教师专题集中培训,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推进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

从2015年6月起,上海在22所学校开展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成立课题项目工作组,以项目引领教学实践。学校开展以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和游戏教学为主体的兴趣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在游戏中凸显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体现体智结合。

目前,上海已编写完成《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内容游戏化资料汇编》,小学三至五年级教学内容游戏化资料编写正在推进。今后将通过区教研员的引领,立足学校体育教研联合体所包含的周边10所学校,建立更大的学科研究团队,扩大兴趣化改革范围。

四川:教师评优应有交流轮岗经历

四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明确,2016年确定部分县(市、区)开展交流轮岗试点,2017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实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四川省规定,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3届(每届任期3年)的校级干部、任教满9年的教师原则上应当交流轮岗,且校长交流轮岗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1届,教师交流轮岗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各县(市、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不少于应交流轮岗教师的10%,其中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从2017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加省级评优表彰,原则上应有1年以上的交流轮岗工作经历或3年以上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江苏:丹阳建立德育协作片区

本着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共进的德育工作新格局的原则,近日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将全市中小学划分为7个德育工作协作片区,由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引领,设立片长、副片长学校,每个协作片区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其中小学东片主题为“锻造班级精神”、小学南片主题为“本土生活德育研究”、小学西片主题为“一班一品,以校训铸班风”、中学东片主题为“传递关爱,铸造未来一一关爱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活动”、中学南片主题为“八礼四仪行动研究”、中学西片主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中片主题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丹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春华在2016年全市政教(德育)主任会议上指出,整个年度教育局德育科将以片为单位定期围绕主题开展层次性、开放性、实效性的观摩、展示活动,各校一定要有传承、有抓手、有引领,真正明确目标、大胆创新、认真落实,依据学校传统和特长,做到灵活高效、优质辐射,从而真正推动德育协作片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

广西:148所农村校试点“双师教学”模式

广西将在74个县(市)148所农村学校开展“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工作,使这些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精准提高一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

篇4

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那么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后有没有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对此,笔者对江阴市亲历交流轮岗的50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走访了部分交流学校的校长和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的领导,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梳理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现状

1.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已普遍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地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比如,江阴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苏教人〔2012〕19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行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2012、2013年交流的专任教师达1128人次,比例大致为11%;轮岗交流的正副校长总数达45人次,比例大致为9.1%。

2.校长教师交流的实际效果一般。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预设目标,但从实际效果看:只有约15%的受访人员认为效果较好;60%以上的人员认为交流轮岗效果一般;更有10%的交流学校的校长认为交流效果较差,认为有些城区学校“淘汰”下来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去后,虽然能解决农村学校部分紧缺学科的师资,但他们的工作绩效难以让人满意,对接受学校所能获取的效益不大,甚至起到负面影响,对学校管理还可能会带来诸多的麻烦。

3.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是标不是本。尽管校长教师交流是以“抬高底部”促进均衡为总体思路的,但在访谈时不少校长教师却认为:校长教师交流是标不是本。他们认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仅靠校长教师交流是不够的,多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才是合理的。更有部分交流对象比较“偏激”的认为:削“尖”补“底”,貌似对“底”很公平,但对“尖”又何尝公平?我们又要削多少“尖”,才能补起“底”?即使“底”补起来了,难道这就是人们要的所谓教育公平――低位均衡?所以校长教师交流更应该“关注交流的成效问题,更应关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影响教师轮岗交流的因素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一件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并非易事。目前,要将校长教师交流常态化、制度化,还存在不少阻力和制约因素。

1.政策价值的认同问题影响校长教师的交流。校长教师交流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校长教师个人主动性和专业才能的有效发挥。但当前对交流轮岗制度的舆论氛围偏向于交流的强制性,大多是把参与高一级职称的评审和职务提升等功利性目标作为制约手段,来推动教师交流。由于对此项政策的价值和积极意义的认同不足,教师和派出学校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选拔交流教师的标准不高,专业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影响力大的教育教学名师很多学校一般不会主动纳入派出交流对象之中,但这些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名师恰恰是农村学校最需要的,仅是为完成交流指标任务,这对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目标达成度而言可能会大打折扣的。

2.交通、生活等后顾之忧影响校长教师的交流。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成为被交流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以江阴这个县级市为例,区域范围较大,东西距离近70公里,南北距离近30多公里,这一地域特征对于较大范围的教师交流在客观上形成一定制约。绝大部分教师的居住地距原学校相对较近,交流后交通不便、上下班路途时间变长、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照顾不到家庭及费用支出增加等成为交流校长教师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江阴市目前教师交流的广度还不够,主要局限在镇域内交流,跨乡镇、跨区域的交流由于体制等原因,很难有效地开展。

3.办学条件生源状况等影响校长教师的交流。由于城乡办学条件、生源状况的差别较大,尤其是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文化氛围也各不相同,有的差异甚至还比较大,实践中有部分教师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交流学校的生源及工作环境,等到适应,轮岗期限又将至,教学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所以,“无论是从薄弱校到优质校,还是从城区校到农村校,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方式,成为摆在很多交流校长教师面前的‘拦路虎’”。特别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校长或骨干教师,在交流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通过自身努力很难带好一所学校或一门学科的建设时,就会觉得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失去工作热情和信心。

4.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校长教师的交流。在与亲历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被交流的教师从服从安排去交流学校工作到逐步产生对交流轮岗的抵触情绪,其重要的因素在于交流轮岗的配套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城区教师到农村校工作后,生活保障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乘公交或自己开车上班,每个月的交通支出很大,在现有绩效工资发放政策的限度下,无形中冲抵了工资收入,降低了生活水平。也有受访者反映,交流派出时原单位承诺的优惠条件落不到实处,如评优评先两头不着落;原是学校中层的,回去后别说提拔,可能原先的位置都没有了,成了其他同行的笑柄,令他们对自身发展的前途担忧;教师派出交流后,派出学校从此对你不闻不问,你如同一个路人!失去“娘家人”的关怀与支持,你这个“外嫁媳妇”还有什么颜面可存?你会感觉如何?因此,教师交流派出学校和接受学校是否关注配套保障措施和交流教师的管理等实际问题,是影响教师交流的重要因素。难怪有些被交流的教师呼吁:要明确交流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领导安排任务时的相关谈话要留有笔录,签字为准。

三、推进教师轮岗交流的建议

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然,要达到省定的15%教师流动比例标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机制和措施才能保证校长教师流动的常态化、制度化。

1.着力进行价值引领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前提条件。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应在充分调动校长教师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得不偿失。为此我们在政策设计和工作组织上,应着力进行价值引领。作为一名校长或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的管理或教学岗位上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了价值感才能具备崇高的职业感,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

价值引领首先要帮助校长教师明晰交流的目的意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宣传和展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典型事例,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让交流的校长教师从中获取专业自信和成长的快乐;还必须加强流动校长教师的培养,以缩短他们交流后对新坏境的适应期,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区域文化较好的对接和融合。一旦校长教师自主自愿流动的积极性被调动,就有可能使得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顺利的推行。比如,江阴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通过几年的价值引领和扎实的工作,使得这项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势头:2012年骨干(市级教学新秀以上)教师交流138人,占全市1320名骨干教师的10.5%,正副校长交流11人,占全市240名正副校长的4.9%;2013年骨干教师交流181人,占全市1559名骨干教师的10.5%,正副校长交流34人,占全市257名正副校长的13.2%。

2.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关键措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的关键因素。可试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任期或聘期年限,设定交流的期限和交流的对象以及按照教师总数划定交流的比例。访谈中了解到目前教师比较认同的交流期限为1~3年,交流教师恳切希望教育行政部们要明确交流期间教师的人事关系。今后可逐步试行将教师从“单位人”变为“系统人”或“区域人”,以推进校长教师的交流。

二是尝试学区管理改革。各地可以以乡镇或一定的行政区域设定学区,试行学区管理,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新举措。学区的设定有利于实行区域内设施、设备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可以建构教育共同体,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三是创新学校办学模式。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还可以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比如创建教育联盟或教育共同体、实行集团化办学、捆绑式办学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并带动校长教师的自然流动。江阴市还将根据地域特点,继续做好中心校和非中心校 (完小、办班点)教师的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前往任教或任职,帮扶非中心校的发展。

四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的同时,更要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调动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校长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在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基础上,要明确交流校长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系数,给予流动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以适当的补贴。妥善处理好交流校长教师合理的利益诉求,调动和保护好交流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江阴市教育局还拟定相关政策,对交流校长教师在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职称晋级、学术荣誉的评定等定出具体的加分细则。

3.着力建构信息平台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辅助手段。校长教师交流难就难在城区教师派到农村难,难在大部分校长教师对原有学校有较强的归宿感,存在不愿交流的情绪。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畅通信息交流平台,了解交流校长教师的个人关切,加大人文关怀。加强流出学校、流入学校和交流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慰藉,尽量减少对派出人员生活、工作、心理上的干扰。教育工作是良心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合理流动方能取得实效。

另外像江苏苏南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还可以通过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把远程教育作为校长教师交流的辅助手段”。可以构建信息化平台,利用远程视频系统、电视网络、名师课堂、疑难解答等手段加强远程资源的辐射,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样也可以减少校长教师因刚流所造成的压力,任职交流、挂职学习、结对指导等柔流不失也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常态化、制度化的辅助形式。

当然,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从艰难起步到有一定成效,从行政强制推动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然要经历“探索――总结――反思――提高”的推进过程。相信各地在政策、制度层面的设计上一定会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校长教师交流办法,以取得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实效!

参考文献:

篇5

Cheng Xiao-ling,Zhou Qing-hua,Liu Qin-juan,Wen Yi-ling

【Abstract】Current education resources of unbalance not only body now hardware facilities up, return body now teachers equipment up,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choose a school" have become society of a little bit hot and crux problem.The writer think result in this problem of the source lie in people to the superior quality education of need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balance of creation of antinomy.Current the purpose promoting university area management to make be for the sake of extension superior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e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This text how exertiv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area talked 2:00 thinking:The allied school study an activity of the normalization open an exhibition;Intercollegiate teacher round Gang exchanges of reasonable imple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area;The allied school study an activity;The network study;Teacher round Gang

“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差距,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去托人、送礼、花钱为孩子择校”,一位家长如是说。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师资配备上,中小学“择校”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产生的矛盾。当前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大学区要真正发挥其被赋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着力解决,首先是联校研修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其次是校际教师轮岗交流的合理实施。以下我分别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我的思考:

1. 关于大学区联校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

《碑林区教育局关于大学区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实施指导意见》[1]中明确提出了大学区教科研活动的四项基本原则:实效性、开放性、多样化、特色化。还强调“要完善联校教研制度,引导学区内各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对话、合作和互动,通过同伴互助,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经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上表述为大学区研修工作给予了准确的定位。

大学区联校研修活动如何开展?别说是不同学校之间的老师,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们,想开个全体教师会、或者教研组会,甚至备课组会,往往都只能安排在学生放学以后。学区内各校想把相关老师聚集到一起自然是难上加难,到最后,所谓大学区联校研修就只能是形式重于内容,甚至连形式都没有了,只剩下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些看似丰富实则空洞的文字材料。

如何把联校研修活动做实?我们需要激活头脑、拓宽思路。我认为,网络研修是不二之选。众所周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对教育的辅助作用早已不容忽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上备课、教师远程培训、课题研究博客、班级QQ群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态化的形式。而网络研修[2]正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的方式,它借助网站、论坛、博客、飞信、QQ群等各种网络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可以放开手脚,随时随地探讨、交流。作为传统研修活动方式的有效补充,要切实发挥网络研修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监督管理,完善评价制度

人的需要分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内在需要只要有兴趣就够了,外在需要则必须靠制度来约束。网络上有很多东西是虚幻的,但网络研修不能被虚幻掉。所以,为了规范网络研修活动,促进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教师投身网络研修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该加强监督,并完善评价制度。

这其中至少要包括:(1)学区内各校必须有主要领导专司其事。相对于传统研修,网络研修管理难度更大,校领导理应引导着教师研修工作的努力方向;(2)参与网络研修的数量(篇数或者次数等)应该是网络研修质量的保证。量的积累是质提高的前提,或者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如何,首先体现在网络研修素材的多寡上;(3)以评价促进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一团和气,是不可能触及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的。网络研修也要实名制,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都摆出来让大家看,共同评价,以评促研,提升研修工作的科学性。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技术学习

就好像很多老师一提到“网络培训”就认为不是正规培训一样,很多教师仍习惯于一支笔一本书,对研修的态度也是如此。对“百度一下”的行为不屑一顾,对网络研修更是敷衍了事。这主要是思想观念未变,忽视网络研修强大的能量及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博客为例,西安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小课题”两千余项,从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过程性资料、结题报告等,全部都是通过教师博客完成,2012年4月顺利召开了结题总结及表彰会。“博客”是教师们存放、整理个人资料的最佳空间,也是教师的公共资源库。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毫不费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发展,开放的空间也会助力同行的成长。

认识了网络研修的重要性,还有必要学会有效使用网络。电子邮件、博客、QQ群、视频会议等网络工具,其实使用难度都不高,只要我们感觉到有用,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以此来拓宽联校研修渠道,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就一定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三)构筑良好氛围,鼓励网络对话

网络研修的最大魅力便是无限制交流,是一项参与程度越高效果就越好的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学习的过程;那么,网络研修就是基于网络,通过分享共同提高的过程。试想,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自觉地把博客当作一种乐趣。即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也会随时点开网页浏览他人的博客来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此,学区内各校间要构筑良好的研修氛围,打破校际界限,让老师们的心胸更开阔一些,交流的圈子划得再大一些。当你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别人时,对方也会张开双手拥抱你。

网络研修,是联校研修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研修活动,但对于打破校际界限,避免高耗低效或者有名无实的研修活动,毕竟拥有它无可替代也无可忽视的优势。我希望,网络研修能够促进大学区研修活动的积极开展,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思想的碰撞和特色的形成。

2. 关于大学区校际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施

“好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好教师”,校际间教育发展的均衡,直接受制于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日本之所以没有择校现象,因为他们推行的教师轮换制发挥着有效作用。同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一般3到5年内要进行一次校际间的轮岗。日本的教育法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的任期也只有2年,如果连任,必须在校际间轮换[3]。通过教师、校长的校际轮换,保证了各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从而保证了各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在大学区背景下推行教师轮岗交流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而学生能否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得到结果的公平,关键要看能否有相同师资水平的引导。长期以来,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价值观引导下,总是想方设法找“门路”往重点学校调,加上一些好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留在普通学校,形成了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远不如重点学校的局面。由于师资力量的差距,造成学生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如甲、乙两学生同是一所小学毕业的,当时两人学习成绩差不多。后来甲到了重点中学读书,乙在普通中学。六年后甲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乙只考了一个大专。之所以是这样,正如学生乙所说:甲有好的教师辅导,而我没有。客观存在的师资力量差距,不仅造成甲、乙两学生教育过程不公平,更造成了参与高考结果不公平。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教育行政部门正确指导下,使重点学校的好教师向普通学校合理流动,让普通中学的孩子也和重点中学的孩子一样,得到好教师的辅导,这必然会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

(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

取消教师岗位一校固定制,制度化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不仅能盘活教师资源,打破重点学校对优质师资的垄断,更能促使教育硬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少地方年年都发生“择校热”,特别是到了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更是如火如荼进行“择校大战”。“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择师”。家长总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读书,他们除了考虑学校环境外,更希望有一批好的教师和管理者栽培自己的子女。由于家长“择师”,使现有的学校硬件资源不能合理使用,甚至在有些学校出现较多浪费现象。其实,在一些普通学校,校园环境、教室桌椅、教学设备并不差,只是师资力量跟不上,使得学校生源越来越少,造成硬件资源大量闲置,不能充分利用。而在一些重点学校,由于好教师多,引来生源爆满,一个教室竟然挤了60多个学生,并且多媒体设备往往也不够用。如能实施教师流动制度,让重点学校的好教师向普通学校合理流动,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差距拉大、择校现象难以解决的问题,更能有利于均衡使用教育资源。因此,加快推进教师轮岗制度的建立,是遏制“择校热”的关键环节,更是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的重要措施。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如办学思路、育人理念、校风、教风、学风都有较大差异。一个教师长期在一个学校,仅仅只适应这一学校环境,缺少开放性,思想容易僵化,不利于个人发展。“一方水土一方人”,实施教师轮岗制度,让教师变换环境,必然使自己增加见识,使得不同的学校对他有不同的影响,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本人综合素质。一位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坦言:“上了一星期课,感受最深的就是压力更大了。因为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生源等都有差异,刚开始还真不适应,但交流轮岗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成长很有好处。”教师交流轮岗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好教师建设好学校,好学校也成就好教师。如果实施教师交流制度,一方面好教师流动到普通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不仅他的业绩仍然突出,更能带动其他教师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普通学校教师流动到重点学校去,在好的学校进修、学习也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他要比前任老师教得更好,至少不能差。因此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员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方法的切磋,让教师轮岗“轮”出了新气象。当然教师轮岗也有弊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教师的轮岗。

其一,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很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各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教学个性。如果实行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势必每年都要受到冲击,教师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由于教学环境的频繁变动,很多教师的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谁还会有心思和精力潜心于教学,极易出现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反常现象,教育教学质量受影响甚至下降很难避免。

其二,教师频繁轮岗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轮岗频繁,很多班级的学生每年都可能面临更换任课老师的情况,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甚至悲观的状态中,容易产生厌学、紧张的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其三,教师“流动制”还会带来更多的教育腐败。对很多早已习惯在一个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被“流动”到其他学校,肯定是不愿意的,而要摆脱被“流动”的命运,教师们很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不被“流动”。于是,教师们不但不会安心教书育人,教育腐败由此可能会越演越烈,从而引发不良人际关系。

其四,教师轮岗不同于简单的支教,现实操作难度较大。如果教师轮岗作为钢性要求,不考虑教师个人诉求,难以保障教师流动的权益,有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不公平;给教师家庭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教师安居乐业。

教育专家指出,教师轮岗制度[4]是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让教师在经济利益上尝到甜头、业务提高上看到希望、职业发展上有奔头。这样,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才更有希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轮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为了公平而公平,为了均衡而均衡,盲目、冲动地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轮岗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师、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不同体制学校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通过集体备课、研、名师讲座等形式使教师交流形式多样化,同时建立健全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保障,增强教师流动的合理性、规范性,让教师流动程序化、制度化。在实施教师轮岗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轮岗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轮岗制度尽快踏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以上是对大学区推进工作中关于网络研修和教师交流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共同关注大学区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集思广益,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而让各个学校在大学区工作中真正得到发展,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篇6

重重规定之下,问题企业依旧能够过关斩将,监管工作中的缺失与疏漏难辞其咎。问题企业顺利拿到招标项目,究竟是责任心的缺失、工作中的无意疏漏,还是存在钱权交易、潜藏利益链条,应当及时进行清查,锁定相关监督者的责任,并给予令人信服的惩处。

封堵好监管环节的疏漏,需要用好现有法律和规章,厘清监管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同样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监管制度体系。防患于未然,能让学子们的营养餐不仅能“吃得上、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安心”,是全社会的期待。(梁建强 吴小康)

增加投入是交流轮岗前提

有人认为,优质校的校长教师就“优秀”,薄弱校的校长教师就“薄弱”,并以此来作为交流轮岗的依据。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只要对他所教的学生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单纯是由校长的管理水平或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决定的,学校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前,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还是更多表现为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政府对薄弱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薄弱校发展受限条件太多。如果投入上的不均衡不能彻底扭转,只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只能从一个侧面凸显教育部门对均衡教育的无力感。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人事、职称、薪酬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质问题上,确实缺乏足够的发声权。如果在没有实质性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最后的结果可能与均衡的初衷恰恰相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从县域率先开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城市师生与家长反弹的回避?

具体来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还需要面对许多细节问题。首先,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师的调换都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反弹,当一位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或教师,与另外一所学校不熟悉的校长或教师进行交流轮换时,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其次,还要考虑校长和教师的愿意度。校长教师从优质校到薄弱校交流,其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交流,其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且牵涉到家庭、工作、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巨大变化,这些都需要谨慎应对。

(郑其强)

校训承载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所谓校训,即学校告诫学生应遵守的原则性准则。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和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述,是对学校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浓缩,也与该学校所属国家民族、所处时代及所在社会紧密相连。

篇7

2、通过共同体建设,两所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各校在建设高效课堂、推进有效德育、发展校园文化诸多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

3、两校教师通过业务上交流,思想上沟通,工作上合作,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名教师的比率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

4、通过校际间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5、统筹校本课程建设,设置两校共享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优质的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1、成立组织机构,由两校校长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共同体建设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发展组,课程建设组,德育工作组,体育艺术组。

2、两校之间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互为一体,荣辱与共,通过共同体建设,推动学校优质发展的同时,为我县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积累经验。

3、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合作效能,保证合作的广泛性和连续性。共同制定《发展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规划》,落实好《发展共同体管理常规》,细化每一学期工作目标任务。

4、实行校长、教师的随机交流和岗位轮换。学校每年至少安排两名教师在对方学校进行轮岗交流,鼓励学校领导在对方学校进行兼课兼职交流;两校校长每学期在对方学校挂职学习一星期。

5、研究和解决当前学校发展的六大突出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高效课堂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德育的推进、艺术体育的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两校要以上六个方面为合作交流重点,创新思路,讲求实效。

6、建立“六个一”工作常规:两校每学期要做好六件事:校长在对方学校为期一周的课堂调研,为对方学校教师做一次专题报告;双方安排好为期一周的校际课堂交流,组织一次师生联谊活动,一次德育工作论坛,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1、成立指导小组。由县教育局、教育督导室、教研室、进修学校领导管理和指导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建设有了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2、重视激励评价。严格执行上级文件关于教师交流轮岗的精神;自我加压,形成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

篇8

教师轮岗制,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是指由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以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为目标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学校和周边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的一种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应该说,教师轮岗制的实施在优化配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当前教师轮岗制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轮岗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制度都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教师轮岗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正面临着由制度体系不完善、实施过程不合理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消极应对或抵抗,实施难度较大。

1.教师轮岗政策没有得到深入执行

一项教育政策要想得到很好的执行,需要执行者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够深入领会政策的精神,担负起执行政策的责任。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教育政策执行者往往同时也是利益关系人,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因此也就无法深入地执行教育政策了。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重点学校的校长不愿意把优秀的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留下,而把一些教学水平较差的老师交流出去。即使是普通学校的校长也不情愿把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交流出去。因为对于很多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而言,教师轮岗政策涉及到学校自身的利益,为了不让自己学校的利益受损,管理者对于教师轮岗制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并没有认真地执行。因此,教师轮岗制未能发挥优化配置师资等作用。

2.轮岗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教师积极性不高

推行教师轮岗、教师流动所遇困难之所以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在我国现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是直接表现在工资上,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学校内部的预算外收入分配所得导致的差距。[1]而教师轮岗制在现阶段也无法做到统一工资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执行轮岗制度的积极性。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重点学校、城镇学校的老师显然不愿意去一个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学校任教。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则总是想方设法调入优质学校、城镇学校工作。因为在重点学校、城镇学校任教,不仅有更好的收入和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结果,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甚至发展为向优质学校、城镇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区域、校际之间的师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很可能出现“马太效应”。这就偏离了教师轮岗政策的初衷。

3.良好师生关系受到影响,师生之间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关系的构建是师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学生。而教师轮岗则意味着老师和学生需要不断地认识新的学生和老师,不断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心力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学与效果之间的滞后性、师生相处的过程性,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较为稳定的师生关系。轮岗往往给教师造成一种短期心理,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薄弱学校的教学中去。如果说在官员轮岗中,上下级之间只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轮岗对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那么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处则是是一种逐渐建立信任和关爱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和升华。因此教师的短期心理很难让薄弱学校的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难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了。

二、教师轮岗制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师轮岗制的政策目标超出其政策能力限度

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是指教育政策力所能及的范围和解决教育问题所能达到的程度。教育政策能力存在着限度,能否认识和把握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执行政策产生的结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行教师轮岗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师轮岗来解决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不只是师资分布不均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教师轮岗这个单一政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远远超过了教师轮岗政策的能力限度。要想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除了实行教师轮岗外,还需要制定其他政策以及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教师是“学校人”

《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方面的权利。由此可知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聘任合同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聘任合同关系,学校就有权对教师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日常管理以及对教师进行任用、安排教育教学任务、依法进行续聘或解聘等等。学校拥有的这些权利,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干涉的。因此,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教师人事关系是属于学校的,学校有权安排教师的工作。在执行教师轮岗制过程中,学校有权自主决定参加教师轮岗的人员、教师参与轮岗的先后、教师轮岗的时间及其回原学校的时间、提供给轮岗教师除国家所拨工资之外的相关待遇等等。现行的教师轮岗制受制于现有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而无法真正使教师合理流动起来,也就谈不上达到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目的了。

3.教师轮岗政策缺乏人文关怀

学者周继坚说:“推动教师流动知易行难,如果不考虑教师个人职业和生活诉求,不明确教师流动的权益保障,有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不公平。”教师轮岗涉及到教师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变动,针对这种情况,政策实施者应该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使其自愿加入到轮岗的队伍中。但事实上,很多政策执行者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地方甚至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轮岗的人选,被抓到的教师必须去,也有些地方硬性指派某些教师去轮岗,这都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轮岗教师的权益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加以保障。

4.教师工资没有达到统一标准

很多教师不愿去薄弱学校或是农村学校轮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差距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教师的工资水平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在同一个地区内都存在着多种工资标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而在西部或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多教师甚至无法按时拿到工资。不能做到同工同酬,教师显然难以接受轮岗位制度。

转贴于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教师轮岗政策的制度建设

现行的教师轮岗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保障措施,政府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政府应加强教师轮岗的制度体系建设,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实施程序、流动的定期性、流动老师的待遇等,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和有效。在完善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如对于流动对象的规定:(1)凡在一线连续任教10年以上及新任教师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3)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对不应流动者也作了相应规定,如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60岁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长期缺勤的教师等。当然在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可生搬硬套。

2.建立健全政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机制是教育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一项教育政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政策执行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对该项教育政策的错误理解,或者由于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使得教育政策的执行偏离原来的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对教育政策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教育政策的正确、有效实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讲,提高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素养,加强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畅通沟通渠道,提供民众发表意见的平台,这些都是保证教师轮岗制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3.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无后顾之忧

在教师轮岗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解决与教师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关注教师的需求和精神体验,改善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才能激发教师对于轮岗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应该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例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只有切实解决好轮岗教师的实际困难,才能顺利地开展轮岗工作。

4.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确立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地位

教师应该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通过修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赋予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的法律地位,这既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师资的均衡配置以及择校问题的解决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可以进一步理顺教师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如果中小学教师成为公务员,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便可在其管辖范围内统一招聘教师、统一同级别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有权要求教师接受政府规定的轮岗和调动安排,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国家人”。这样,教育轮岗就属于公务员的人事流动,具有强制性。在此前提下,学校就必须服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调配,轮岗教师的权益也就有了法律保障。

5.规范教师工资标准,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篇9

一、准备阶段

(一)开展企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企业走访和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突出社会实践的特征,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生产活动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社会经验,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对社会负责的作风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凸显企业要求,如将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若干具有竞争性的小组,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企业化的班集体。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实行“班长负责制”管理,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班长对组长负责,组长对组员负责的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间定期开展总结和批评。 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制度、公约,严格考勤和奖惩制度,可以建立班级公共基金,以一定经济手段进行惩罚和奖励;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培养团队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项目的理解。

(三)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结合企业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职业道德的灌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项目式的训练等。

二、实习阶段

(一)实时跟进实习进度。要实时跟进实习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与指导,以及即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学校应该通过实习生定期返校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实习经验,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实习学生进行在线或非实时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定期回访企业。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是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访,可以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可以及时向企业表达校方的感谢,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变化,以及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校企互动平台,从企业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调查了解学生实习状态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回访企业,最终结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多方面反馈的信息,修订和明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借此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顺利对接铺平道路。

(三)构建实习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公用的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宏观管理和远程指导,加强校企间信息的反馈与共享。通过数据库技术、网络应用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依靠先进、可靠、开放的网络平台及软硬件资源,搭建安全的网络资源建设体系,进行资源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实现文件上传与下载、信息录入与修改、远程审查、统计分析、在线交流等功能,从而加强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传递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评测与总结的良好学习方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实行“2+1”教育模式的院校共享资源,实时交流,相互借鉴管理经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四)建立企业教师轮岗制。企业可选聘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让教师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企业文化宣传中的主导作用。轮岗教师由于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方法,比企业方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自然过度给学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文化,以实现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

三、总结阶段

在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遵循客观的原则,可以根据定期回访企业反馈的信息,校园建立的实习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等情况,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评定。同时,请企业方导师给出学生的技能评定和效果评定成绩,从外置课程、实结、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评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最终考评成绩。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环节的成绩评价手段,在实践中使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有机贯通,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进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今后高职院校基本的和主要的存在方式,探索新的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模式有助于加强新形势下校企间文化的融合,对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度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学生能够从校园顺利过度到企业,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2] 张悦.浅淡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途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

[3] 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篇10

(三)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实习期间,企业应制定详细实习计划,如分期分段的时间、人员分组、明确的实习目的等,并提供给企业生产部门,以便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安排,按周期进行人员岗位调整、互换或个别调换,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掌握较多的生产实践技能。企业在学生校外生产实践实习中按照协议统一安排学生的食宿和交通等,分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与管理,间隔一定时间,调换工作岗位,发放生活补助或见习工资,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岗位知识,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实用技术的主动性。

二、畜牧兽医专业轮岗实习模式创新

(一)根据学生实习人数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轮岗人员和轮岗时间由于养殖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及工作环境卫生防疫的特殊性,要求全年均有员工在岗、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人员不能频繁更换,因此,我系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的周期确定学生分组数量和各组轮岗实习时间。例如,在承德石创养殖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多在育雏工作岗位,蛋鸡育雏期为60天,因此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实习2个月。学生不间断的轮岗实习使每批学生都参与蛋鸡育雏全过程,尤其对雏鸡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等生产过程能够完整体验,企业也能保证生产人员及生产秩序的的稳定。实习小组轮换时留下两名学生帮带新一批实习学生一周,使新到的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生产要求,顺利进入生产实习状态,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分组轮流到企业进行体验式顶岗实习。大一在校内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如动物微生物、动物药理、动物病理等课程;大二校内开设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兽医实验室诊断、动物群发病概论等课程,这种有计划地分组轮换到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管理,实施过程监督轮岗实习指导教师在每批学生实习前2周内向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召开实习动员会,发放实习指导书。由教研室主任进行轮岗实习动员,提高学生对实习活动的认识,介绍轮岗实习岗位概况、轮岗实习安排、轮岗实习要求和注意事项,重点介绍相关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及时与轮岗实习单位取得联系,落实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学生轮岗实习过程中,专业老师同时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对轮岗实习进行巡查,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实习中出现的困难与矛盾。学生要写实习日志,记录每天实习的主要内容、出现的错误、取得的经验、个人收获和体会等,真实的反映一天的实际工作情况;实习报告主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每天的实习工作对实习进行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轮岗实习活动结束后,实习基地岗位的直接领导对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分,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作出个人实践活动总结,包括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需及时收缴实习报告和实习成绩考核表,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写出实结。

(三)制定实习单位与师生共同参与的实习成绩评定制度轮岗实习成绩评定以往仅仅是通过最后实结来评定,过程监督机制并不完善,经过我系领导及指导教师与企业领导多次协商,制定了考评方案。使轮流顶岗期间轮岗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评定成绩、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三部分组成,该评价办法受到师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实习单位评定成绩占实成绩的50%。实习单位按照顶岗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实习学生的具体考核方法,真实客观的给出各岗位实习成绩,并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排序;同时,实习单位根据每批学生的实习情况对每批实习学生做出总体评价,依据总体评价结合个人表现排序,评出每批学生的实习成绩。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成绩占实成绩的20%。学生轮岗实习结束,由实依据本组成员完成实际工作、服从领导、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吃苦耐劳等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自评分;学生回到学校后,本专业内及时召开实结交流会,即相互之间交流实习期间的收获、心得、体会等,实习小组成员结合顶岗期间每个人的表现,对本组内的成员做出客观准确评价。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实成绩的30%。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日志、实结报告、实习表现考核评定成绩,其中顶岗实习日志占教师评分的35%,实结报告占教师评分的35%,实习表现考核占教师评分的30%。

篇11

在这种背景下,我县开始推进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一、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三个阶段

1、试点

2005年,我县按照市教委要求,实施城乡间、校际教师的双向流动:安排3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

2、全面实施教师交流

在总结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交流工作力度,将交流时间由1年延长至3年;计划用4年时间,分期分批安排450名没有山区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到山区支教,抽调600名山区青年教师到县城学习。2006年9月,首批312名(小学115名、初中175名、高中22名)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其中,149名山区教师进城学习、135名城镇教师到山区交流、28名教师在城内校际换岗。2007年9月,又有234名教师踏上新岗位,其中到山区交流的教师105名,到城内学校交流的教师129名。目前,共有62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交流工作,我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

3、干部交流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2007年初,首批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轮岗。县教委对参加岗位交流的校长按照德为先、绩为重,注重社会舆论、教师公论,突出管理能力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此举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内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主要措施

1、严格规定交流教师的条件

选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男57岁以下、女52岁以下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地区高中教师到平原及山区学校交流;45岁以下的山区学校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我们要求县城和平原地区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一定要把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优先安排到城内交流。

2、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任课教师在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享受接收学校的交通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交流的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先活动。到山区学校交流的教师,累计两年(含两年)以上考核优秀者,晋升一级工资。

3、落实交流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

县教委制定了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评价细则、各项评价指标。接收学校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评价细则对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出勤、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评语。每学期,县教委到各校了解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各校执行评价细则的情况,审议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各项记录与评价意见。

接收学校建立交流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交流教师登记表,本人的3年发展目标、计划,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日常工作的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撰写的论文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获奖情况。

4、加强对交流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按学科成立交流教师业务提高小组。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三、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基本经验

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现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很多做法成为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工委和教委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密云县小学山区骨干教师到城内学校进修学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选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县教委批准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县教委要求:第一年,接收学校尽力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第二年实行竞聘上岗。对交流到山区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可以将其转岗;对交流到城内或平原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报教委审核同意后,可以将交流教师退回派出学校;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重视宣传,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思想,在交流工作上形成共识,县教工委在2006年暑假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在2007年暑假前召开了第一年交流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使教师充分理解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交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成绩和先进典型。

3、加强督导,总结经验

县教委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岗位交流工作进行督导。在学期中,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专门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接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了解、研究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流教师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工作状况及对交流教师的管理问题等,认真总结经验。在学年结束时,召开交流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交流教师表彰会,及时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

四、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来,交流教师做研究课45节,进行讲座120余次,听课2500余节,直接指导山区教师150人。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后,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城内骨干教师与山区青年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听每个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每个徒弟备课不少于15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开放,各校教师可随时听课、研讨。

从山区到城内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城内接收学校按2:1的比例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为每名交流教师安排了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对每位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从东邵渠中学交流到六中的贾小丽教师说:“是交流,使我看到了世界之外的世界,我的眼界更宽了;是交流,给了我博采众人之长的机会,使自己有了提高的舞台;是交流,让我感到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2、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双方学校的教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六中交流到新城子中学的王青老师承担了3个班的体育教学,这3个班的体育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7%,及格率100%。教师交流提高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有些山区学生的家长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可是听说城里的老师来到山区教孩子,还费那个事干啥!”

3、加强了校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这一纽带,互动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用互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及教育信息。

在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同时,山区学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与城内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实现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4、初步形成了交流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优质的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一年多来,在县教委和各校的努力下,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被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交流教师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县教委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实施交流计划,检查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交流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接收学校共同做交流教师的考核工作。县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负责制定并实施交流教师的培养、提高计划,了解、掌握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派出单位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制定派出教师周期计划;定期了解派出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协助接收单位做好派出教师的日常管理;按照派出教师所在接收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课时工资。各校在接收、安排、管理、引领交流教师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心安排,在关系不变、薪金不变的情况下,对交流教师像本校教师“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

篇12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1.实训准备阶段

(1)实训动员准备。主要内容包括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时间等,让学生对实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及实训环节的评分标准。这种思想上的动员相当重要,因为会计实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开课之前,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实训是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条件。(2)分组准备。采取按岗分组,每3~4人为一组,分别模拟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岗位,并且要求定期轮岗。(3)实训物品准备。主要包括实训教材、凭证、账薄、报表、科目汇总表、大头针、回形针、直尺、小刀、胶水等资料和物品。

2.教学实施阶段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模拟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核算过程程序进行系统的综合训练。从建账开始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最后编出会计报表,完成一个会计循环过程。具体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内容:(1)建账:主要内容是熟悉企业基本情况,了解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开设账户并登记期初余额。(2)填制会计凭证:主要内容是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这一过程很重要,影响到下个环节,要求学生填制完凭证教师应与学生核对,保证凭证填制正确无误。(3)登记会计账薄:主要内容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据以登记总账,并进行对账和结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操作规范、账薄整洁。(4)编制会计报表:主要内容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报表的仿制方法,熟悉各种报表格式。(5)整理装订凭证、账页和报表:主要内容是学会会计凭证的装订方法。

本阶段是整个实践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关键,每个环节集中体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特点。因为涉及内容多,授课时间长,在内容的安排上,可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操作和演练,如将一个月的业务分解为上、中、下旬,每个部分作为一个单项实验,便于每组学生同步进行。

3.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学生对自己在实训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写出书面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找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实习纪律、实结评定成绩。

二、课程教学特点与方法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实训目标、方法、进度、要求以及考核方法,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实训的有序性。(2)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从建账――凭证――账薄――报表的全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随时提醒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由于该门课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因此很可能出现遗忘的情况,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专业各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每一步骤的操作。

2.分组轮岗,力求有序有效

以往会计模拟实训往往是给学生每人一套实训资料,学生一个人充当企业各种角色,既是会计、出纳,又是会计主管,给学生一种混乱的感觉。从实训教学效果看,采用分组轮岗形式,即数人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轮流变换会计工作岗位,定期变化操作内容,大大提高模拟实训的效率和效果。(1)分组轮岗,可让学生体验到企业财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通过交叉变换了解各个岗位的职责,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2)分组轮岗,在每个小组内实行分工协作,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帮助、交流,取长补短,从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3)分组轮岗,可提高实训效率,每一次的实训内容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内容。每次岗位轮换可与教学内容同步,即按上、中、下旬每旬轮换一次,让学生亲自尝试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不同会计岗位的每一具体工作。

3.手工、电算化相结合

一方面,手工实训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综合实训的重要环节。通过手工制作,掌握手工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基础课和各专业课曾经进行分阶段专项训练,但在综合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对登账及账户性质、结构及账户对应关系和成本计算知识生疏,反映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缺失。因此,综合实训要重视手工的账务处理,加强手工账务处理的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盘账务处理程序。(2)目前有许多企业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因此,手工实训结束后再安排电算化实训,把手工实训资料作为电算化模拟实训资料,学生手工记账结果的准确性再通过电算化的验证,从而比较手工会计系统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操作循环过程。可选用当前常用的一种财务软件,如用友或金蝶软件,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能熟练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实务操作,做到一套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成绩考核与评定

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指导教师要根据训练时学生的实训态度、动手能力和实训结果进行评定,把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考核要素中。(1)实训态度最重要,它影响到整个实训过程,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把它纳入考核内容。(2)动手能力是关键,它反映学生现场动手和操作能力,包括能否正确、协调、快速完成实训,能否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分析和处理,因此它是成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3)实训结果是最终,它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包括实训作业是否规范、清楚、整洁,能否按会计各个岗位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因此它也是成绩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教师首先根据学生交来的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情况,给出每个小组的基准分,然后根据实际训练时学生的考勤情况和认真程度、参与程度等对个人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分数等级:优+:90分以上;优:85―89分;良:80―84分;良-:75―79分;中:70―74分;中-:65―69分;及格:60―6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2.扣分标准:(1)正确性。要求正确进行实习,每错一笔分录扣5分。(2)及时性。要求按时交实习作业和报告,每超过规定一天扣2分。(3)整洁、规范化。填制凭证、登记账薄及编制报表,要求书写整齐、清楚,不得涂改,必须按规范化要求,如不合格要求,每处扣1分。(4)实习态度和纪律。必须自己动手做,不能抄袭,上课时不能迟到、早退、旷课,迟到、早退每次扣1分,旷课每次扣2分。

四、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1.实训课的实际容量超过实训教材容量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对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一次检阅,综合了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系列课程,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的内容,而大部分学生已将所学不少专业知识内容遗忘,基础也不够稳固,学生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时感觉比较吃力,故教师在指导实训过程中不断要进行重温知识,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1)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重点讲解、指导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及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对如试算平衡、科目总汇表编制、账簿的登记、重点说明其理论原理,让学生能在课余进行操作。(2)教师在巡回观察学生操作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用5―10分钟时间进行集中讲解指导,对每个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操作技巧过程中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从而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完成实训内容。

2.会计制度变更制约实训教材使用

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先后颁布并修订了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实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存在着时间性差异和内容的差异,受会计法规颁布与实施及会计教材更新期的制约,教材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实训教材的选用应定期修订或选订,注意知识的更新,选用教材尽量采用以真实的或者仿真模拟材料编写的教材,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和报表进行演练。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变化,会使学生知识僵化,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

3.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提出要求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会计专业学生实践的综合训练,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检验,该课程涉及会计专业各门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实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即需要比较全面的素质,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样需要扎实的会计实务能力。我国会计处于转轨时期,政策变化较快,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一些与财务有关的制度、法规、规章。作为财会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拓宽自身的业务技能,认真学习有关会计方面的法规政策,多渠道了解会计信息,注重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之能胜任教学相关工作。

4.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实训成绩的高低,除了与学生自身有关外,还与成绩评定者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的整个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好考勤以及各组记账情况记录,了解学生完成进度情况,从而在心中给每位学生“定位”打分,对于最后的分数注重“过程”和“实践”的评价。

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策略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

(1)要求学生操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积极地动口动手。(2)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操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有探究学习精神。

2.对教师的要求

(1)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技巧,熟练操作,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操作内容能贯通全局地开展;(2)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仿真的实训环境

(1)实训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改变“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状态。(2)应在实训室按会计操作工作规范要求,配置全套模拟手工会计操作的软硬件,包括会计处理程序挂图、工作台、投影仪、装订机、图章等,实训用的凭证、账簿、报表都应和企业财会部门使用的一样。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良好的氛围、真实的会计用品,为完成会计模拟实训提供必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逸平:对会计学科实践性环节的评价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06,(3)

篇13

为帮助新员工寻找工作与个人兴趣的结合点,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尽快了解进而熟悉供电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经营管理流程,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在逐步认同企业的同时,也获得企业的认可,由此融入企业员工队伍主流、同呼吸共命运。公司在完成新员工入职培训后,适时导入新员工轮岗实习——组织新员工到生产一线开展为期6个月的轮岗实习工作。

精心组织、专业策划

新员工轮岗实习已不再局限于课堂集中教学,而是分散于各生产单位相应的生产环节现场,涉及多家单位的管理协调、轮转过程的衔接和全过程安全保障。为此,在筹划开展此项工作之初,公司就成立了由总工程师挂帅的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人力资源部和相关职能部室的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加强对开展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在全公司范围内精选了调度所、变电运维工区、检修试验工区、输电运检工区、供电营销等6个生产单位作为年度新员工轮岗实习单位。将新员工分成6个轮岗实习小组,结合各实习点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实习方案并细化到所对应的实习时段内各环节的具体策划中。

创建制度、强化过程

为确保贯穿地市级供电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流程中主要环节的轮岗实习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6家实习点单位商讨确立开展新员工轮岗实习的工作目标、制订《新员工轮岗实习管理办法》,具体细化了工作要求,明确实习日程、内容安排和实习考试、考核形式及标准。加强新员工轮岗实习的整体组织协调、强化过程管理,推行新员工轮岗实习月度工作会议制度,确保轮岗实习工作有序推进、持续改进。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在分组轮岗实习安排中,充分考虑到实习点单位的现实条件及指导能力,需要合理控制新员工分组人数、性别和学历专业背景组合,尤其注重实习点单位能提供的实习环节与整个轮岗实体方案相匹配,确保阶段递进、整体协调。突出三个重点:轮岗实习点单位业务层面的职业道德认知和感受;轮岗实习点单位所涉及的业务流程概况体察和现场安全教育;轮岗实习点单位业务涉及的专业技能基础。

各轮岗实习点单位也都相应成立了轮岗实习工作小组,配备了本单位的生产技术、技能中坚力量,指派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技能带头人作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带教师傅负责实习指导,确保各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效果。

阶段考核、标杆示范

人力资源部作为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的牵头部门,通过加强实习期间与实习点单位的联络和跟踪,列席轮岗实习点单位的月度实习评议,及时了解各实习点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新员工轮岗实习体验的反馈信息,共同商讨需及时微调的实习环节,解决实习现场新出现的问题。推行“新员工轮岗实习月度工作例会”制度,交流经验、畅谈体会,表彰每月评选的月度优秀实习员工,树立阶段实习标杆,强化优秀激励示范。

采取背靠背双向评议形式,从新员工轮岗实习分组代表和实习点单位代表两个侧面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既是此项工作年度综合评价的环节,更是下一年度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多年来持续开展的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基础培养方式,丰富了新员工实习内容,有力推进了新员工职业生涯的起步,对员工成长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影响轮岗实习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要确保有效开展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达到预期目标,避免实习点单位对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安排的不平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前提;各个实习点单位突破本位意识,统一认识以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热情和责任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是基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用切实有效的阶段考核手段是保障;拟定一套详实可行的实习计划是关键。为此,分层分级设置公司级、实习点单位的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小组,按照新员工轮岗实习工作总体要求,要求各实习点单位编写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和生产环境的《新员工轮岗实习教学计划》,组织落计划所确定的各项实习内容,并做好实习过程管理,为了加强轮岗实习整个培训环节的质量管控,实习点单位须综合新员工“实习态度”、“实习综合能力”和“实习小结”等维度进行考评,并按照实习教学计划的知识点、技能掌握要求组织现场考试,将阶段考试成绩按适当权重计入综合考评成绩。

在加强对新员工轮岗实习综合考评的同时,推行对实习点单位背靠背双向考评和评议,要求每个新员工轮岗实习小组也须对实习点单位的轮岗实习工作安排进行评价,具体反馈:实习组织——对邻接实习点的衔接管理、实习点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实习期间归属感的评价;实习内容——实习点具体实习内容的针对性、相关专业的结合度、实习内容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的评价;实习指导——有专人指导的过程化接续、对讲解指导的理解程度的评价;交流沟通——实习安排预先告知、有通道传递实习员工的需求并有合理的回应、在本实习点交流沟通顺畅的评价。

通过实习点单位轮换和实习场景的交替有助于提振新员工的实习热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实习安排能持续激发新员工对职业的关注度和兴趣。轮岗实习点单位围绕实习计划,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资源融合于实习项目的实施中,以身边现实能感受到的人和事激发新员工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热情。以走近劳模、感受劳模的方式,在“阿斌服务”实训基地和劳模工作室聆听全国劳模、省公司劳模新颖独特的现场授课;听师哥师姐讲述职业发展历程、分享职业成长感悟;新员工进班组同吃同住融融师徒情、冒严寒生产现场师徒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