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职毕业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职毕业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职毕业总结

篇1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有关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汇总表、总账、明细账

4、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12月的利润表。

三、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从2006年设立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对首届招收的学生实施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四年来,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符合毕业设计纲要的要求,毕业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回避问题,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举办毕业设计专题介绍,详细介绍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2、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信息化实训结合相结合。该课程可以为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前期准备,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也应有意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及要点。3、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系统全面介绍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报表编制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用毕业设计加实习代替毕业论文加实习不但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目标相适应,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它不仅是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开展毕业设计对我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薛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篇2

二、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本领

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群众开展扶贫工作。实现科技致富,人的素质是关键,当前人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技术,希望我们能指出致富门路,人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努力把学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深入村、组指导生产,增加社会实践,确保生产技术及时准确传递到群众手中,同时积极向基层老同志和各领导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水平,与村支部、村委会一起抓好生产培训,推广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推进农村生产、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3

现实工作能力是构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力的首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关注的都是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程度、对企业业绩的贡献率。这就要求毕业生有现实的工作能力。到了企业当中,边工作、边熟悉工作那只能是毕业生和学校的一厢情愿。高职学校设置的专业应用性一般都很强,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比如,酒店管理、网络游戏、家电维修等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能上岗,在工作一线发挥出作用。这一点也正是高职学校竞争力的所在。近些年来,在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普遍较好。近年来,一般性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能达到85%,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已达到95%以上。这与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教育目标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有些高职院校出于增加生源、增加办学经费等考虑以多种形式举办学术性的本科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高职学校根本没有实力与学术性的大学竞争生源,另一方面,这种毕业生就业能力很差,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

二、工作能力潜质

企业录用高职毕业生,现实的功利性是首要的,但一些具有战略眼光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企业也会注重高职毕业生在未来会给企业创造什么。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潜质。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潜质主要表现为:创造力、异向思维力、向心力、团结力、领导力等。员工的这些素质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一个平庸的企业员工会把一件事情做的稀里糊涂,一个合格的员工会把工作做的井然有序,而一个有创造力的员工会举一反三,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会不断改善工作的方法、提升工作的质量。如果这样的员工多了,就会给企业带来全局性的利润。一些规模化的企业每年都要招进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其战略思考也正在于此。时下的招聘,“很多企业都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学校文化资本

学校文化资本也就是学校的人文精神及其影响力。高职院校是一个新事物,它的目标是培养一线实用人才。但我国高校形成的传统精神却是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并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这尤其在高职院校刚诞生的几年里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于当时产生一种情况,每到春季,“专科、高职、自考、民办等几类‘弱势文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均在此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学术性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差,用人单位歧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另外一种情况又出现了。高职院外已经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个体积累的文化资本开始作用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形成的是踏实、务实、实干的文化氛围,有些高职院校形成的是夸夸其谈、轻视实践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进而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

资本本身是一个经济学的词汇,后来又进入了社会学的领域。布迪厄认为社会中人就如同经济领域中的企业,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构成了个人的资本要素。一个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资本。目前比较普遍的是,“大学生缺乏真正能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经济资本是指高职毕业生家庭及本人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比如,同是学习电脑软件设计的毕业生,在遇到对口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经济实力差的那个经济条件只允许他坚持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他被迫去做饭店服务员,结果后来他的电脑软件设计专业知识就荒废了。而经济实力好的那个经济条件允许他长期坚持下午,结果五个月后他找到了做电脑软件设计的工作,他在工作中接受了越来越多的锻炼,结果他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资本是指高职毕业生家庭及本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比如,银行行长的子女、政府局长的子女很容易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而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一个高职毕业生即使再优秀找工作也要费很大的周折。

总结

高职毕业生就业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来自学生个人的影响,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是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差的学生和家庭就越重视工作能力因素。但实际上,工作能力因素只起到一方面的因素。在有些垄断性的行业里,甚至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因素对于就业甚至不起任何作用。高职毕业生家庭及本人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他们的就业发挥着现实的、重要的影响。此外,高职院校的文化资本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

1.毕业设计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和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的毕业设计,既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环节,又是毕业生在就业前一次职业锻炼的机会。

2.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每年省教育厅、学校都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督促、检查与评批。

3.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后职称的评定都需要撰写论文,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它有利于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近年来,每到3~4月份,指导教师就要打电话给学生催交毕业设计(论文)。许多指导教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够主动,抽一鞭子走一步;学生也抱怨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不会做毕业设计。笔者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时间短,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一般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充其量只有2个月的时间,而这时候许多同学都在纷纷找工作或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根本不能安心做毕业设计(论文)。要用这二个月的时间确定方案,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肯定是一种奢望。

2.老师指导人数多

最近几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师生比不断下降。一般初级职称的指导教师需要带10多个学生,而高级职称的老师可能要带到20人。指导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指导这么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所以要想指导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来一定心有余而力不足。

3.选题的质量不高

合适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基础,但大多数指导教师给的选题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理论性偏强,结合生产“真题真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毕业设计选题缺少具体的、多样性的参考范本,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因此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创新性。

4.选题没有针对性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比较,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但对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职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很好地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岗位需求相结合,涉及的专业知识的范围不能太广,是什么样的专业就应做相应专业的课题。

5.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调查,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学生因找工作根本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由于目前指导教师带的学生多,在选题大方向上可能是一致的,有些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只要拷贝一下总会能通过。还有如今的网络给查找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少同学认为到网上去搜搜,可能就有现成的。

6.硬件条件缺乏

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当前学校大规模扩招,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扩招的要求,这也是当前学校普遍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只能去网吧上机,可网吧没有专业的应用软件。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排长队,而且学校机房开放的时间有限。

7.答辩环节尚待改进

毕业答辩现在流于形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总认为此时不必更不会让学生不能过关。对毕业答辩做的准备工作学生不重视、不明确、不充分。论文自述时条理性不够,回答问题正确率不高,稀里糊涂的就过了关,这给下一届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留下了隐患。

三、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手段。它是进行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

2.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发放、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

现在的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第六学期初进行,而这个时期高职毕业生往往开始忙于找工作,根本安不下心去做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就造成了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纠正过去的认识和做法,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能力,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安排。在学习专业技术上,可以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毕业设计课题可以在第五学期初就确定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确定方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五学期学生已学完大部分专业课,剩余少量的专业课正在进行,及时地安排设计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如果在最后一学期前已经实现了师生共同确定的目标,那最后一学期学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工作和顶岗实习中去了。而作为学校方面,重要的是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对于毕业生,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实训工厂应该一直是全日开放的,以便于学生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工艺设计和加工零件。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易程度要适宜,针对性要强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职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在校学习的时间短,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所以对于高职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应不同于本科生。我们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具体要求,具体表现在论文理论深度、专业知识的广度要求降低,更注重其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查。对高职学生的主要要求是,利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利用到实践中,学会查找资料,参考别人的文献,但必须将别人的东西彻底消化,再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等同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4.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现在大多数单位在与学生确定就业意向后都要求学生能够提前来单位顶岗实习,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实现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做到真题真做,把企业的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

5.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在学校、系领导的指导下笔者从2008年起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二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个专业的第五学期全部是专业实训,我们在学期开学时就布置好了毕业设计的任务,充分利用专业实训条件,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业设计就是实训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形式可多种多样,这样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传统的不尽相同。比如学生拆装发动机实训时,我们让学生把拆装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机械装配工艺过程卡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提高,形成一整套发动机装配的工艺文件,还可以对某总成或零件进行测量、计算,然后用CAD软件绘制出这个总成或零件,最后制定这个总成或零件的工艺过程。学生进行汽车电控系统检测和故障诊断实训时,可以对应写出有关电控系统整个检测过程和故障分析的论文。

6.允许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一些在生产岗位上实习的学生,通过实践对一些技术问题有了新的体会和兴趣,希望能自行拟定设计(论文)题目,我们认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高职毕业生自行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所针对的技术问题会更具体化、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和满足生产需要。指导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帮助他们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拓展,鼓励创新意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有时会出现新的想法,同时那些自行拟定的设计题目,有时也使指导教师感到意外和惊喜。对此,我们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认清在专业的范畴内,哪些是积极可行的,哪些是幼稚和暂不可行的。对于那些积极可行的新的想法与做法,一旦在设计(或论文)出现,我们都给予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毕竟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永远值得倡导的。

7.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价体系,把好答辩关

为了做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做切割,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体系,不能照搬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一份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高职学生不一定适合,因为高职学生根本做不了,最后对本科的课题高职学生就只能去复制,那样的话起不了任何作用。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性可以差一点但实践性必须强。

最后必须把好答辩关,对毕业设计(论文)不能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我陈述乱七八糟、答辩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必须进行再次修改和二次答辩。尽管老师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但可以保证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否则会恶性循环,一届不如一届。

篇5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材,与大学本科生比较,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但对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很好地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实际相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就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我们认为应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实际。高职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输送工作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包括毕业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学生的就业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地区的不同,对某专业人材的需求量、具体工作和要求都是动态变化的。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实际,就要对近一、两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例如,近年来,数控技术专业被公认为是个热门专业,但各个地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具体要求还是有差别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较多的数控加工人员和一部分数控设备维修人员;经济欠发达的内地,数控加工起步较晚,数控设备较少,用人单位希望能招到综合能力较强、能担任职工初、中级培训的实训(实习)指导人员,以帮助单位发展数控技术。掌握了这些具体情况,我们的题目设计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时,我们将这些具体情况告诉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就业设想进行选题,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题目范围要宽。难易程度要适宜。高职学院过去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题目类型比 较单一,闭门造车,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从学生的就业实际来设计题目,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前经历一次职业锻炼,这当然比总结知识更有意义。例如,我院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就是结合学生的就业实际,分别设计了数控加工方向、数控设备维修方向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自行选择,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法是受学生欢迎的。

题目难易程度要适宜,是指要根据高职生的特点来确定具体要求。例如,数控加工的设计,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加工工艺流程并写好工艺卡片外,还要求学生操作机床,按技术要求把零件制造出来。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符合高职生的特点,使他们感到真正有所收获。

3、要允许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在当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课程结束后会立即进行生产岗位实习,一些学生在生产岗位上通过实践,对一些技术问题有新的体会和兴趣,希望能自行拟定设计(论文)题目。我们通过讨论,认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高职毕业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成年人,他们的基础理论虽然薄弱一些,但在思维方式和能力方面,和本科生一样,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目前,一些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采用了开放式选题的方式,我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同样适合于高职毕业生。当然,高职毕业生自行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对所针对的技术问题会更具体化、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和满足生产需要的。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拓展。

二、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

如前所述,高职毕业生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就忙于找工作,而过去的毕业设计也往往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所以就造成了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使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纠正过去的认识和做法,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能力,因此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安排。在学习专业技术上,“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应该没有错。另外,高职毕业生是成年人,学习上比较自觉,因此,毕业设计的过程安排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适时安排设计任务。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在数控技术专业进行了试点,我们在该专业三年制高职的第五个学期开学二个月后,即该专业学生已学完大部分专业课,剩余少量的专业课正在进行的同时,及时地安排了设计任务。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题目分为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学生自行选择题目,教师根据实际进行综合平衡,二周内就可以落实到位。事实证明,这个时候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是有利的,除了上述“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学习情绪尚属稳定,对渐行渐远的学校生活抱有留念,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感到迷茫,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和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下降。此时结合学生就业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出现,无疑对他们摆脱空虚,唤醒其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是大有帮助的。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过去的毕业设计,往往是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固定在一个时段全日进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而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是在部分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而作为学校方面,重要的是要提供充分的条件。我院对于毕业生,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中心一直是全日开放的,以便于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对于数控专业毕业生,我们还全日开放了数控编程室和数控加工实训中心,以便于学生设计和加工零件。当然,学生使用数控加工设备,要征得值班的实训指导老师的同意,以确保安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3、教师跟踪指导。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改革后的毕业设计要求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题目类型选派指导老师,先由指导老师召集全体学生,讲述统一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程和碰到的具体问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QQ通讯等各种方式,向各自的指导老师进行请教与汇报。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三、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应具有科学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由于设计题目类型单一,教师跟班全程指导,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容易确定。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由于题目范围比较宽,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交时间的早晚都有一定的差别,如何客观正确地评定成绩,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我们认为要科学地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1、坚持以质量为标准。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各类题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坚持以质量为标准来评定成绩,就必须对各类题目制定各自的优质标准。例如,对数控加工方向的设计,我们规定学生必须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制定工艺卡片并将它加工出来,而且零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要符合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对多媒体课件制造则要求使用较为先进的软件类型,并要求一定数量的动画设计等等。

2、适当考虑题目的难易度。为了避免雷同,各类毕业设计题型下,又分别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题目,这里面难免会有难度的差别,为了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的成绩,我们采用了在坚持以质量为标准的前题下,适当考虑题目难易度的评分原则,这样做在于鼓励那些知难而进,对毕业设计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

3、鼓励创新意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有时会出现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同时那些自行拟定的设计题目,有时也使指导教师感到意外。对此,我们采用了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认清在专业的范畴内,哪些是积极可行的,哪些是幼稚和暂不可行的。对于那些积极可行的新的想法与做法,一旦在设计(或论文)出现,我们在成绩评定时都给予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永远值得倡导的。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学院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参与探讨,为提高高职学院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燕,陈宁.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与管理[J].太原科技,2004;(5):88-89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7

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让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自由发展,但由于多数学生对就业市场缺少正确的了解,在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社会安定的发展,但随着就业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受自身因素等方面限制,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信心理

盲目的自信心理是许多高职优秀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在学校中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各项荣誉证书,使得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标准要求得更高,如工资待遇、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同事间友谊等。这些条件使得他们忽略了自身的缺点,所以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因此受挫。所以,应帮助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结合自身学习水平和价值进行择业。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职毕业生在自主择业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受教育条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在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以在对同一岗位进行同台竞争时,这些高职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身心懦弱的体现,与自信、自强心理不同,自卑心理会使个人丧失原有的特长和本领,因此在竞争岗位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常常因为缺乏自信而与岗位失之交臂。

3.学校和家庭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学校和家庭因素也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与自卑和自信心理不同,学校和家庭因素属于外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培训、就业指导不足等情况,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使这些学生在毕业时未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家庭因素也给高职生择业带来影响,一些家长过度期盼高考失利的孩子能在职场上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却忽视了子女的感受,一味期盼只会增加子女的压力,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权衡自己的实力,从而受到很多挫折。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高职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自傲、自卑心理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强,所以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期望也就自然很大。但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使得现有的经济市场很难满足高职毕业生群体的需求,所以,在择业期间高职毕业生一定要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不攀比、不骄傲,使择业观能与人生价值观有效结合,这样才能避免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因自我认识心理问题而影响就业单位的选取。

2.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学生心理

高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在学校期间,高职院校应强化大学生对择业的正确认识,积极组织各项招聘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使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招聘时能够超常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就业的几率。作为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各项领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摆脱心理负担。总之,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加强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优化并解决学生因家庭和学校等方面产生的心理负担。

三、结语

高职毕业生择业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一定要切实解决高职毕业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就业负担。在大学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积极帮助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整合社会各种优秀资源,为高职毕业生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之一(编号:GJA1040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88-02

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为准确把握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状况,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优势,笔者就职业素养分别对全国部分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本研究认为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品质和行为习惯,它包括专业技能、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先生在总结自身和著名人物的成功历程后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职商”,即“职业素养”。很多企业也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人才筛选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评价

(一)高职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评价

调查中,我们向重庆、四川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5份,得出以下结论:

表一 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自评(n=1425)

将表一中的指标按“好”赋值5分、“较好”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较差”赋值2分、“差”赋值l分(表二、表三赋值相同,不再做相关说明),计算1425名高职毕业生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自评中,平均分排在前二位的依次是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指标中,44.91%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一般,43.16%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好,42.25%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好,43.65%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敬业精神较好,40.42%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较强。

在问及“自己应聘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时,19.14%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23.42%认为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25.87%认为是工作态度,22.51%认为是综合素质,4.91%认为是工作经验。

(二)高职院校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我们向全国500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1份:从表二可看出,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中,“专业技能”平均值最高,其次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岗位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相对最低,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在具体指标中,在“好”的评价栏中,“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分值最高,分别占34.19%和25.48%;在“较好”的评价栏中,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岗位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在问及“高职毕业生应聘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时,12.31%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35.88%的学校认为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30.15%认为是工作态度,15.07%认为是综合素质,4.03%认为是工作经验。

(三)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我们向全国500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6份。从表三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中“敬业精神”平均值最高,“专业技能”平均值最低,整体上看都处于中间水平。

表三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n=496)

在“具体指标”中,52.42%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程度一般;54.03%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好;48.39%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好;33.48%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好;53.83%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好。

三、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

通过我们对全国5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心是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必备条件。企业需要实干的技能型人才,在有重大生产任务时,常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抗压抗挫能力是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的。

(二)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篇9

一、高职毕业生创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创业是改变其自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自己以及团队的努力,用筹资、团队合作等形式,在一定的就业环境中创造新的岗位,使自己变成创业者。现阶段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创业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实际与理想相差甚远

根据调查,高职毕业生想创业与真正从事创业的人数具有很大的差别,高职毕业生具有矛盾心理。一方面想创业,另一方面则是接受了学校安排的招聘会以及传统的就业方式。实际上,我国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为其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但是毕业生真正创业的热情并不高,仍旧把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大型企业看作就业的目标,高职毕业生创业进程比较缓慢。

2.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了高职毕业生创业的脚步

据调查,高职毕业生中,53%以上人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其选择进行创业的最大动机,还有人认为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锻炼自己的能力,不用看别人脸色,同时可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有些自我意识非常强的学生,想通过创业的道路来证明自己,在企业、事业单位中,由于被相关制度束缚,无法使自己的想法得到表达和实现,创业则给了他们尽情发挥的空间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高职毕业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从业”能力,但是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渐渐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开展的创业教育进程相当的缓慢,创业教育中存在漏洞,使得高职毕业生缺乏创业的综合能力,无法应对创业中的各种问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高职毕业生创业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宽容的创业环境在社会中比较缺乏

宽容的创业环境的缺乏表现在:①社会比较缺乏宽容的创业环境,大部分人不愿意给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机会,对他们的能力表示质疑。②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并没有形成鼓励新生代进行创业并给予其支持的良好的创业氛围。③家长对孩子创业不理解和不支持。许多家长都喜欢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不支持孩子进行创业,难以承担创业风险。④虽然政府对于高职毕业生创业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许多地区并没有明显的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即使有优惠政策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2.高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强

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创业具有制约作用。其表现在:①创业动机与创业实践不相符。90%以上的高职毕业上想创业,但由于受到资金、环境的种种因素,实际创业的人不到1%。②心态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习惯在家长的照顾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比较弱,对创业以及竞争具有恐惧感,承受能力不够强。③缺乏知识。许多高职毕业生对竞争对手与目标市场不够了解,在涉及专业化的数据时,其数据没有说服力,自己的创业计划不能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创业知识比较匮乏。④缺乏经验。在社会经验以及知识的限制下,高职毕业生往往对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缺乏了解,没有开拓市场的知识和经验,很难承受市场带来的风险。⑤缺乏资金以及对其不可理利用。高职毕业生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筹资困难,没有过硬的攻关协调能力。而且高职毕业生不能正确的吸引资金,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甚至过于挥霍,由此可见,对资金的合理利用,是高职毕业生创业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促进高职毕业生创业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的高职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时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创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创业的发展进程。主要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

1.增加创业,提高综合能力

丰富的创业知识与综合能力是高职毕业生进行创业的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以及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组织协调、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2.加强创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信自立、乐观开朗、大胆创新、意志坚强、心思缜密、善于交际等良好地心理素质。

3.创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高职树立市场意识

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师资的培训与选拔,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并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带动高职生树立市场意识。

4.拓宽融资渠道,创建宽容的创业环境

利用银行贷款、典当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宣传对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把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人们的宣传力度,为毕业生创建宽容的创业环境。

四、总结

创业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表率和合作,它要求高职毕业生既要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也要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以及市场意识和心理素质等。同样,只有在宽容的创业环境下,并且受到毕业生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支持,高职毕业生创业才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Graduation Design Guidance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AO Jianju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mmarizes experience of guiding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adopted mode of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ion design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embodi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s; integr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practice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篇11

对高职学生就业诉求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最关键的是政府因素。因为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以及决定招生规模的时候都受到政府相关规划控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果某专业的招生规模如果过大就会因为就业社会环境的压力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如果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宏观方面的调控有可能也会让学校错误设置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并由此产生并不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

(二)校方因素

根据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就业诉求差异分析总结,校方因素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诉求差异产生的缘由之一。统计分析该校近几年的就业率和就业分布状况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师资状况表明,建院时间61年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稳定并一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之中。这主要归结于院校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贯穿高职学生3年受教育过程中的就业指导,尤其是院校2+1模式的培养方式让高职学生在3年的学习生活中除了2年在校学习时间以外有了足足1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可见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学生就业诉求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学生自身因素

面向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以后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表明,其实学生自身因素才是高职学生就业诉求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学生对于学习方面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个体天赋差异决定了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而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产生不同影响,而就业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不同就业行为也是直接关系着高职学生是否顺利就业的影响要素之一。

二、产生高职学生就业诉求差异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社会认可度偏低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偏激的认定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应届生。因此该校立足于信息技术行业优势,紧密结合和联系信息技术行业市场,根据江苏当前阶段信息技术行业劳动力市场实际发展状况培养人才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院毕业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认可度。

(二)单一的培养模式中就业指导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却因为专业设置不能科学随社会人力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而且大多数院校并非像案例中一样采取2+1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实习),仍然采取传统的课程为主培养模式,导致高职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不够因此降低了就业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都因为师资力量限制缺乏专业性,并且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在学生毕业前一年才开展进而不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也会对学生的就业诉求产生差异影响。

(三)就业地区结构失衡造成学生就业诉求的地区性差异

受各方面原因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的情况。例如江苏省就一直存在着苏南和苏北以及苏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别,这样的发展差别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就业诉求方面因为地区结构失衡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下图表一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学生就业诉求的地区性差异:

表一 2003-2006年江苏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地区统计表

从表一的分析结果不难看出,苏南地区对于高职毕业人才的需求总量超过了当地的生源数,造成苏南地区高职毕业学生扎堆现象,而苏北地区对高职毕业人才仍然存在着需求却难以招到合格人才。据调查,江苏省地区结构失衡让高职学生产生就业诉求差异主要是因为相同专业和学历的高职学生在不同地区和工种以及行业的就业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成效更好的城市地区工作的现状。

(四)学生“眼高手低”因此自我认知和实践能力不高

通过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学生的调查访问不难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诉求方面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些高职学生受限于各种原因缺乏实习机会或者实习经历较少,还有的学生闭门造车仅以找关系在作弊产出的实习报告上盖章了事,因此缺乏就业实践能力在就职的过程中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诉求问题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树立理性职业价值观

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应现实就业形势和环境,调整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或者过于理想化的就业期望。高职学生应该理想的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就业诉求不能仅仅关注工作收入和环境条件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空间的存在。

(二)重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引导

篇12

随着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五年制高职,但是三年制高职院校更加具有优势,同时我国高校扩招对五年制高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五年制高职开始向三年制高职转化。目前,针对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学界和社会各界都存在诸多比较,本文就以毕业生的质量差异为切入点,对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造成毕业生质量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各自的办学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 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质量对比研究

1.专业修养――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更高

我国五年制高职因为在课时时长上具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更加具有优势,这样,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就更为扎实,其专业技能更高,从而有利于对毕业生培养职业观念。笔者对多家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的毕业生所取得证书数量进行了对比,发现大多数三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取得的证书在数量和级别上都是低于五年制高职。而在笔者对几家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中,对方表示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超过了本科生和专科生,其知识结构比中专生更为优秀。同时,因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所以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念。

2.就业能力――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更高

五年制高职普遍更为重视就业教育,其就业率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高于三年制高职。笔者对一些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他们大多对孩子未来的就业状况表示乐观,这远远高于三年制高职的学生家长。在针对两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中,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就业时的自主性更强。根据教育部门所公布的一项数据调查中,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就业指导没有兴趣,仅仅不到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综合素质――三年制高职院校更高

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院校相比,其明显的优势就是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更强。笔者对两种形式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调查,发现教师对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评价要好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例如在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中,三年制院校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态度一般、学习态度不好的比例分别是33%、36%、14%和17%。而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分别是22%、26%、32%和20%,从这一比例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更高。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结果的调查中,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良好、普通和不及格三个层次上的比重分别是47%、43%和10%;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结果则分别是33%、39%和28%。从这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上都明显的好于五年制高职院校。

总的来看,三年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优于五年制高职院校。三年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生源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都优于五年制高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面对市场完善了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三年制高职不仅在面向市场上更为成熟,同时面向区域合作和校企合作等也更为先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三年制高职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我国大多数三年制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辟了校

外实习基地,在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比例更为科学。但是五年制高职却没有在这方面实现与三年制高职的差异化发展,笔者发现我国大多数的五年制高职在培养目标上都与三年制高职基本一致,但是五年制高职在资金、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所以其很难与三年制高职进行竞争。

4.职业发展能力――三年制高职学生更好

尽管在就业阶段中,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弱势,但是在就业之后的职业发展中,也就是在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方面,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得到了更高的评价。笔者就毕业生的文化素质、综合能力与未来发展三个指标,对三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五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到12家用人单位。其中,在文化素质方面,58.4%的用人单位表示三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在综合能力方面,73.3%的用人单位表示三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在未来发展前景方面,67.8%的用人单位表示更加看好三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三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中,非常满意和满意、一般、不满意的比重分别是36.4%和33.6%、21.2%和8.8%;针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调查中,这一结果分别是23.5%和36.5%、20.9%、19.1%。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非常满意这一选项中,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明显高于五年制毕业生;而在不满意的结果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多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年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了工作环境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并且在职业环境中会得到用人单位更高的肯定,并且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 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1.三年制高职的办学优势分析

三年制高职院校相比五年制高职院校来说,其办学条件是更好的。目前我国很多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不仅有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可以依托本科院校来形成教学优势,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教师队伍都是远远高于五年制院校的。笔者对两种学制院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在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和住宿环境、伙食环境以及学校图书馆等设施的满意程度上,三年制高职所获得的满意度都是远远高于五年制院校的。

从办学模式来看,五年制高中尽管形成了与初中的贯通性设置,但是三年制高职的办学模式更加接近大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更加接近高中,而三年制高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尤其是我国的三年制高职,经过了多年发展,其本身的办学思路和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美誉度和高水平教学队伍的院校。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则显出一定的尴尬,其本身定位于高职,但是其办学所针对的却是本该接受高中教育的未成年人,其本身更像是中职教育。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容易管理。从对象的成分来看,三年制高职的学生都已经进入了成人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自控能力和法制观念,所以学校可以不用花费大的力气来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可以将重心用于教学工作。而五年制高职院校所面对的是中学的毕业生,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年龄较低,所以五年制院校还需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笔者对五年制院校进行走访时发现,大部分院校老师表示,学生入学的前三年基本上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毕业前的一年或者两年进行专业技术的突击。在“是否认为自己虚度学习生涯”的调查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有22.7%认为自己虚度了光阴,而在三年制高职院校中此类学生的比重仅仅为14%。

从政策来看,我国三年制高职有更大的办学优势。三年制高职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我国各级的教育部门对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诸多文件来鼓励三年制高职在培养和就业上的发展。

2.五年制高职的办学优势分析

首先,五年制高职在办学模式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其办学模式是更为先进的。呈现出了与高中的贯通性。从初中毕业到高职毕业,其学制比起初中、高中到三年制高职毕业来说,学制缩短了一年。并且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从而避免了学生为了高考而学习多个学科的文化知识,直接开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三年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中课程设置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这导致学生需要在同一个课程上花费一倍的时间;而五年制高职就避免了此类问题出现,所以其教育效益是更高的。五年制高职呈现出与中学的贯通性教育模式,其本身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却正好赶上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五年制高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其次,从学生来看,五年制的学生大都是结束了初中学习之后,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且这些学生大都来自普通家庭,所以他们面对学习更为务实,可以安心的接受自己就读专科院校,并且取得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但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没有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而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所以他们通常都有较强的挫折感,对学校没有较强的认同感。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很快的适应其学校,并且对其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但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学校不够好,对其培养难度更大。

篇13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认真的提出,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高职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同学普遍存在就业误区和观念

高职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同学在对其高职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高职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因此,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在完善高职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中,意义重大。

(一)、高职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评价不高

加强高职同学高职生涯规划指导,规范和引领同学的就业行为笔者在高职商务学院从事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多年,并结合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改要求走访企业,进行专业调研的任务,对用人单位对高职应届毕业生评价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的结果是过半的用人单位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评价一般,应届毕业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有

(二) 高职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攀比心理

同学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别人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三)高职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功利性强

同学选择专业时功利性较强,很少考虑高职兴趣和能力倾向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比较重视高职生涯的规划设计,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设置了“高职设计辅导”课程。美国的孩子上八年级就要请专家为孩子进行高职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高职兴趣虽然没有定型,但通过系列高职实践活动,专家和老师会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对其进行引导,从而达到以兴趣、个性、能力帮助其选择专业和高职的目的。

二、高职同学普遍存在缺乏就业观念相关规划

( 一) 高职同学高职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职同学普遍缺乏高职生涯规划意识,约有95%左右的同学没有明确的高职生涯规划,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高职生涯规划,只有 5%左右的同学有明晰的高职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同学的高职生涯规划意识急需加强。

( 二) 学校没有将高职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许多高职学校没有将高职生涯规划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列入教学计划但缺乏规范化和针对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高职生涯规划教学上,要么是敷衍了事,只对毕业生进行临时性的指导和教育,要么找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随意的辅导一些应试技巧、面试注意事项、就业政策等内容,没有对同学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学校的不重视一方面造成同学高职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影响了同学的就业率和就业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在政策上要切实保障高职生高职生涯规划教育,把高职生涯规划教育经费纳入学校总体预算,完善高职生涯规划教育的软硬条件。同时要积极搭建院系两级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网站、主题班会、规划大赛、教育论坛、专业讲座、咨询室、现场招聘会、青年学习节、创业基地等载体的教育功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群体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确保高职生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取得实效。

( 三) 从社会角度来看,应当注重企业与政府部门的重要性

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应当为高职同学提供实习机会,使同学在实践中了解工作职能,积累工作经验。从政府部门来看,应当对高职同学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增加就业途径、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对于暂时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进行就业指导或生涯规划服务; 通过与人才市场的合作,为高职院校同学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技能培训。

(四)鼓励同学参加有益的高职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

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对高职生高职发展与人生规划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甚至所悟,都是他们潜意识里赖以依托的高职规划参照。高职高专院校应鼓励同学走出校园寻访行业人士,收集创业成功经验,为个人高职生涯设计提供借鉴;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同学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为同学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组织同学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培养高职道德,巩固高职技能。通过实践锻炼,使同学体验社会的纷繁复杂与生存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的职场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指导是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生命线”, 必须贯彻始终。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人的整个高职生涯发展中, 高职指导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同学而言, 将高职指导作为其接受高职教育的起点教育, 是促使其顺利成才、成长和就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