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经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经验

篇1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1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篇2

一 紧密结合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学生习惯,在集体中养成统一的好习惯。

农村学生陋习、旧习、恶习诸多,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中规范学生的习惯,从习惯变成自然,实现“无为而治”。往往从集体统一习惯开始,从集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上而下,一般比较容易比较取得实效性和时效性。一个好的集体肯定有好习惯,这种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力量巨大而无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影响到集体的荣誉,以强烈的集体主义来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法有:

1、在管理上坚持用制度评估量化,形成对学生的管理习惯,促成学生的好习惯统一养成,是农村习惯教育的基石。一是对整体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用一个根本制度-《值日管理制度》来去进行评估量化,但每日突出一个环节来重点管理。比如今天检查课堂违纪问题,明天抽查课间管理死角学生非正常不良集中问题;二是多年来定期实行重点管理区域常态化管理。比如:对学生的头发、首饰、装扮等仪容仪表每四周检查一次。“禁止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学区域,每2周突击检查一次。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专门买了探测仪,每4周突击检查一次,违者学校统一收缴保管,期末后家长陪同取回。晚上时常到围墙下突击检查学生爬围墙情况。等等。三是在课间、自习课、晚读课等在学校没有教师统一管理和组织的时段和区域,加强了对是否有良好的遵守校纪校规习惯监管和巡查,尤其是仪容仪表、穿拖鞋、使用手机、处理学生矛盾的良好习惯问题,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进行了特殊主题的量化总结,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多正面牵引,把国旗下讲话变成是学生习惯成长的指挥棒。

2、坚持每4周在制度量化下得出的各班评估成绩进行“十佳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促进班级在制度中、在原则中习惯成长,发挥班级的阵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管理中,很多学校往往会习惯用扣分制,而我们发现通过检查一项工作后使用零扣分的班集体给予加奖分的办法,效果较佳。我们也正在尝试所有的项目往这方面去努力实现管理调整。

3、每一次颁奖时,对突出的班级为何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好事例好现象好习惯坚持进行类总,进行全校通报,尤其是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为取得班级优秀成绩而付出努力的良好习惯表现,要加以充分肯定。让学生养成一个强烈的意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决定了集体的荣誉。

二 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为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学生的有些习惯可能和大人的培养意图、集体统一要求会有所偏离,甚至是格格不入。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否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和用期望的目光关注其习惯发展很重要。不能盲目对待,单一处理,更不能以“另类”“异物”而一棍子打死。

1、从认识上做到牵引教师从一些科学家、成功人士、名人的成长“缺点”中入手,比如牛顿、华罗庚,善意看待学生的某些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正视学生的习惯,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习惯形成对过去而言不存在对与错,不同的学生的成长历程会存在不同的习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2、从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出发,开启人生成才大门。我们经常在教育管理常态会上引用香港教育年会中的案例:“一学生长期关注蚂蚁的习惯,时常迟到,甚至有时忘了作业。很多学校和很多老师眼中的差生,但是后来经过某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习惯牵引:鼓励他在完成学业的时候继续深入关注蚂蚁,安排专业老师专门辅导,甚至让他在学生当中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最后变成是地区性的灭蚁专家,他的团队成员很多成为和灭蚁相关联的知识区域人才。”“一学生长期至关注科幻片,其它的一塌糊涂,经引导关注应急问题,并养成习惯,后来成为一个国家的应急专家。”作为个性习惯教育的启迪,让教师在学生的某些习惯中加以甄别,从学生的语言、读写、绘图、组织能力等方向加以培养,加以开发,创造平台,通过比赛、活动来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寻找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小集体,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给以帮带扶。学生的成长往往从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引起兴趣,坚持深入变成一种习惯,最后成功。这种个体的习惯教育发展成功,远远不如一个小集体或者是大集体的个性习惯的整体成长。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学生经常赌博,而且会千术。为此也不知所措,后来我们改变策略,让他经常在特定的场合给师生表演千术,引导他关注魔术表演和军人的战术伪装,让他以后变成在文艺节目上表演魔术,时常和他交流看法,后来他参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侦察兵。

三 纪律教育手段,在习惯教育中可以形成更好的成效,用纪律强化学生的习惯。

坏习惯将贻害无穷,根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更是高发期。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1、把法制教育变成习惯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通过一些举措,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入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联合政治思想课程教育、法制班会课、法制知识宣传等,让学生懂法知法学法用法守法,教育学生在犯罪案例的反面材料中警惕、警示,从法律中养成习惯。

2、建立纪律教育制度,严格履行纪律教育程序,建立纪律教育档案,用纪律教育手段保证习惯教育。一是学生的问题教育中,形成了以“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挂级领导-纪律处分”为主轴的纪律教育梯队,让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谁找我谈话了,我自身的问题严重性到了哪个层次了,要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在潜意识上有所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二是对学生出现矛头和不良习惯现象由纪律教育手段进行强化,强化习惯养成。建立了相关的专项违纪制度,坚持“从重、从严、从快”的专项违纪处理制度,变成学校管理的底线管理习惯。比如:在《出勤管理制度》中虚报住址、虚报家长联系电话、无故旷课、冒充家长和老师签批请假条;重大安全违纪;七大违纪,实行个人和班级评优奖优一票否决;不尊重老师和不服从管理;打群架、打架使用器械、引入社青介入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发生矛盾,不报告学校又自行处理且处理不好,引发更大矛盾的等等。

处理学生突发偶发事件中,我们必须记录:什么矛盾?发生矛盾后怎样做了?后果如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否喜欢打游戏?事后我们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违纪习惯:常打游戏的,一般都常打架,有潜意识的暴力倾向,我们就针对游戏有哪些利弊开始教育。打架现象很多都是在小矛盾发生后,没有处理好,导致更大的矛盾。我们就针对这一习惯进行学生如何处理矛盾进行专项教育,一路坚持下来,并列入专项违纪,学生一旦有了小矛盾,就有了如何处理的好习惯,效果很好。

对受过处分的学生安排跟踪转化工作,尤其是改过自新,采用跟踪成长,使用统一做法“满一个学期后,经过全体老师、全体学生、年级组长的认可后,撤销处分”、每4周表彰一期“进步新星”等,使学生从心里阴影中解放出来,正视自我,看到进步的力量,养成改过从善,向上发展,追求进步的习惯。

在平时的不良习惯教育中很常采用反面材料,特别是因为打架造成的经济责任和被判刑的案例。让学生形成“一种因为自身的不良习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负担相应的后果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 高尚师德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风向标。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在习惯教育中作用巨大。为此,做到:

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按照“紫金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管理教师队伍;

2、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文化、专业素质;

3、加强教师常规工作检查和推进工作;

4、教师不良教育教学习惯和学生的习惯教育定期不定期共同研讨,经常在会上查摆问题,诸如“学生为什么讲粗口?老师也一样。”“为什么抽烟?老师上课也抽。”……让老师深知自己的不良习惯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取向,予以纠正,加以跟踪,师生协同推进、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五 榜样的力量是习惯教育的一种助推剂。

一是用教师的评优奖优来带动。在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科组和优秀科组长评选出来后,在全校进行张榜表彰,树立典型,起到“以师带生”。老师相约坚持每天下午去锻炼身体,有时候叫上一些学生,学生产生了蝴蝶效应,很多小团体坚持锻炼身体。今期计划推出“最受欢迎的老师”和“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同步评比活动,刚开始推动,预期效果都比较理想。

二是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十佳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进行张榜表彰、专题汇报会等形式扩大影响,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榜样,使习惯教育变成学生内部的自发动力。

三是通过法制、制度、成长成才等德育知识竞赛,在理论上提高学生的习惯文化,达到大众统一提高和获奖者进行表彰。

六 班会习惯教育,让故事来说话。

近几年来,我们尝试通过个别班级组织班会让学生通过自我准备参加故事会的素材、演讲、讨论、形成共识和共鸣,让故事来说话,它所起到的作用比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从《丢掉的点铁成金石》“原来习惯这么重要”“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否则坏习惯可能会使我们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他们懂得了: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刷厕所的邮政大臣》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做法,既惊愕又敬佩,纷纷表示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事;

《一个简单的甩手动作》“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这些看来比较深奥的道理是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的。等等。在恰当的时间讲恰当的故事,可以化呆板的机械式的说教为生动的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更受到了震撼心灵的教育。让故事说话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以它生动形象的特点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故事在育人中的神奇魅力。同学们都在自觉坚持自己的好习惯。计划在今后推广在年级组组织年级会、全校统一组织德育习惯故事会或者比赛中来进行。

篇3

2.协助校长室搞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包括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组织班主任学习上级相关德育文件,开展相关德育活动,检查、指导和督促班主任工作等。

3.会同少先队大队部,通过班主任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包括日常行为规范的查评、晨会班队课的管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等等。

4.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如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科技教育等等。

5、搞好家长学校工作,组织班主任开展家访,促进家校沟通,帮助家长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

6、其他,如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德育论文;学生的评优工作;后进生工作;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意外事故的处理、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这些工作虽然细小和琐碎,但“育人无小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今天我参加竞聘这一岗位,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怕自己说得好却做不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一个分管德育的副教导,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和师德,一定会被大家耻笑。我想我身上肯定有很多缺点,有很多不足,有些甚至已经养成了习惯。我想这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也不想做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有一条底线,我一定努力去做到,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不做亏心事,每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少想想自己的利益,多想想别人的感受。心胸开阔一点,心情开朗一点,不要为一点点小事生气,不为工作上的事与人结怨。

篇4

一、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

1.英语写作教学体系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二十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把《英语写作手册》(a Handbook of Writing)作为写作的基本教材。它仅仅是一本手册(handbook),而不是一本教程(course)。教程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着眼训练。对教师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而言,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该手册面面俱到,重点并不突出,教师和学生都不知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2.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在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写作教学模式。教师先在写作课堂上讲授一些写作要领,分析教材上的范例,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练习。如此一来,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学生成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完全被忽视。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如何问的麻木习惯。

3.“轮回”模式徒劳无功,程序化教学效率低下。我国众多高校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基本一致:教师讲解写作要领――教师命题――学生按要求写作――学生交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师讲评作文,然后又是一个新的来回。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写作教学效果较差。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工科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环境下,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媒介往往是孤立的或线性的,教学信息传播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动,而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互动的、多向交流的,写作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是整合的。充分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英语写作教学就具有以下优势。

(一)提供丰富、新鲜的写作信息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查找和浏览本课程的资源库,搜索相关主题的资料,学生获得了传统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大量的新信息和新材料。这就突破了教师、课本及有限范文资料的局限性,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积累了更多的写作信息,为学生顺利写作打好了基础。数字化的写作课堂以网络的高速度和资源的丰富性激发了学生表达自我的内在动机,满足了学生写作中借鉴间接生活经验的需求,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间接体验生成自己对信息资源的意义理解,从而摆脱无话可说的困扰并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二)创设生动的写作教学情境。网络技术不仅链接、传播并丰富了写作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网络通过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虚拟现实,在互联网上创设出生动的写作教学情境。无论是现实生活情境,还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境,尤其是学生没有体验过的异国情境,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找到并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的兴趣和灵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不再是教师的写作技巧讲授、范文分解,以及学生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

(三)开启互动的写作进程。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写作教学活动是多边交互传递信息的。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分散在学生家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互动。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获得和整合新的信息,明晰写作思路。在互动中,学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智慧,降低了写作任务的难度。在构思阶段,网络信息呈现、网上信息搜寻、网上交谈等可以启迪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有益,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结语

在生活中,学生拥有强大的各种多媒体媒介,他们分享网上文件,进行随意的文本交流,这一切都不会轻易与传统的学校的课堂教学相适应。传统正式的课堂话语及活动与他们在校外通过手机、短信、电脑信息、网上交互等丰富的交流话语和活动差异很大,因特网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并且从中受益,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教学,使之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海量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面前,并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有时可能会在作用不大的信息上浪费时间,错过了真正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因此,在这个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信用度高的信息,利用资源,使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我们大学的英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那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终生学习的大门,增强他们学习的力量,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运用因特网,是在教学生英语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Belis l e,R.E-mail activities in the ES L writing class[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1996.

[2]Lee,E-K.The effects of e-mail mode on Korean high school students’task- based writing in English.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summer conference[D].Seoul,Korea,1998.

[4]顾佩娅.Internet与英语学习环境[J].现代外语(增刊),1997:171-176.

篇5

[思考一]专业发展的驱动策略。

1.实行目标管理。学校应重视改进和加强“青蓝双馨工程”,努力使之成为整合学校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青蓝双馨工程”活动,促进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老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多年形成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到与时俱进而不固步自封;让中年教师勇挑重担,业务上屡屡求进步,科研上累累结硕果,并确保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业务熟练,五年成为骨干”的管理目标。此外,还应定期对老年、中年教师进行定级考核(即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并颁发荣誉证书,这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2.促进学习内化。学校还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新分配到校的教师都要经过至少3场课堂组织教学的培训会,3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培训会。指定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学骨干结对子,开展20节以上互听互评观课。组织名师、骨干教师公开示范课,通过观摩、评课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材料,两周检查1次听课记录,1个月检查1次教师教学详案。学校领导带头经常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检查,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反馈,使青年教师坚持将学习作为自觉行为。事实证明,青年教师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

3.提倡研训一体。在教学中提倡“研训一体化”,即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中留心教学问题,发现自身不足,吸纳他人经验,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更应重视引导,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理解教育教学科研的必要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鼓励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明白问题即课题,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论文写作为抓手,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抓实。学校把每周二第7节定为教研活动时间,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严格考勤教研组的活动,使活动运转基本常态化。开展以新教师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理论学习,观看课例光盘、教学案例分析、说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教师喜闻乐见的问题,增强教师的参与热情。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专设教研沙龙,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教学心得,以实现资源共享,且每年进行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与汇编,让教师有展示才华的空间。

学校还应重视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成立教师外出培训汇报制度,即要求每一位外出学习者必须带回“四个一”,包括一套清晰详实的培训材料,一份发自内心的学习心得,一次准备充分的汇报会(在教研会或教师例会上),一节解决困惑的示范课。这样就让个体学习成就群体学习,让个体进步成为群体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别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对于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作用。

现象二:中学教师往往认为做研究是大学教授、专家的事,自己不愿意或不善于做教学研究。新课程环境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使一线教师人人可以做研究,人人都可能成为专家。

[思考二]教师如何做研究?

1.加强问题意识。问题应当被看成一切研究工作的直接出发点,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开展教师教学研究并非指漫无边际地空想、乱想,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切实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被看成教师教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源泉。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途径或普遍模式为“问题――分析、学习、思考――结论――新的实践”。这一模式揭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即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一教学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做的研究。

2.努力做到“小中见大”。这正是国际教育界关于“教师研究”的一个共识。教学研究不仅应当立足实际的教学活动,而且也应采取更为广泛的视角,即应当从更一般的角度去指明研究工作的普遍意见,从而真正做到“小中见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研究较为严重的一个弊病,就是普遍充塞着一些“大而空”的文章。也就是说,这些工作并没有真正立足于实际教学活动并以改进教学作为基本的目标,而是希望依托某些“宏大理论”(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理论等)就能“短、平、快”地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往往就以相关理论的简单表述作为开端,而真正的工作则只是提供了几个简单的例子。然而,仔细分析又可看出,不仅这些例子有牵强附会之嫌,人们甚至不得不因此怀疑作者对于所说的理论是否真的有了很好的理解。

3.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学习显然应被看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就当前而言,这更有利于教师判断(批判)能力的增强,从而切实防止对于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

加强学习也应看成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需。教师不应被看作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像医生、律师等一样,是一种“知识性的专门职业”。因此,必要的专业学习就成为了合格教师的一个必要条件。

现象三: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还仅流于形式,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思考三]良性的机制是关键。

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风气。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与学习风气,一定是机制上的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充分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良性机制。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愿意,更不善于自觉“充电”呢?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机制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改善:

1.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推陈出新,共同成长。学校可设立教师论坛,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活动。教学叙事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持续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当众公开演讲,每个人的形象、谈吐、口才、学识、感召力等一览无余。演讲得好,会产生“轰动效应”,有利于树立个人威信,并赢得师生尊重;讲得不好,其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哪一位教师会不认真对待呢?他们广闻博学,精心准备,而准备演讲的过程正是教师积极“充电”的过程。

2.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考评制度是引导教师发展的最有力的指挥棒,因此,要充分发挥考评制度的导向功能,引领教师不断发展。在激励教师学习上,要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每学期初,要求教师们结合个人实际,制定各自具体可行的学习成长计划。学期结束,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内容,或笔试,或演示,或讲演,或答辩,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考评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增大了考核难度,加大了工作强度,却适合教师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识水平、研究领域、爱好需求等。在尊重个性,激发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了教师的多样性发展,也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人才储备。

3.建立一个催人奋进、争优创先的激励机制。严格考核,推行教师职级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水平、授课艺术、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师生关系等进行综合评定。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研组评定产生数据等级载入电子档案,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分别设置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等不同等级,并发给等级荣誉证书,然后张榜公告。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不同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成就,对应着不同的待遇,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成长,从而求得积极发展。

谁不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呢?谁不想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呢?良性的机制是激励教师如饥似渴,源源不断地“充电”的催化器和发动机,有利于推动教师从学习、做研究中得到乐趣。

篇6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实现两个有效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实现两个有效提高,就是通过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实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双提高。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通过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吸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又间接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了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科研机制做保障,促成三个良好习惯的形成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科研机制做保障,促成三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学校要在制度与管理上明确规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遵从科研动机是学校需要、科研过程要创新提高、科研评价要注重实效这三大原则,使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逐渐形成主动自觉的研究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校逐渐变成自觉从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的良好管理习惯。三个习惯形成后,就彻底克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课题立项时的“功利”思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盲从”心理和课题成果评价时的“浮华”之风等问题,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了兴师、兴校、兴教的驱动力。

篇7

高职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级技能型经管类人才的任务,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双重性。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数学理念活动中数量的变化,作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特别是对于许多经济现象都用一些经济模型来加以说明;但是经管类专业又是关于经济与管理的学科,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因此,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性质。正因为经管类学科的双重性,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验室模拟实验又包括进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当前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

一是分析型的实验实习。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是演示型或验证型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的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

三是设计型的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自身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的设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四是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学生职业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单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理解;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作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最后以学生的营销实绩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经管类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学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出率不足、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教育观念转换滞后性的影响,使得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会随之创新,经管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更难于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生产性的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提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高级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核心。“工学结合”是指在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联。“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企业深入专业及教学计划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学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甚至将课堂移到企业,双方在产学研领域深入合作,实现双赢效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有着一定的传统,古代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紧贴市场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起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进行“零距离”互通的桥梁。学校的办学适应了企业的最新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企业和学校均从中获益,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多赢的效果。

2.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

经管类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充分依托各个工作岗位,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中介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公有私有企业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到私有企业参加实训;二是校外实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功能完善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兼顾公共培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与人才市场合作,为企业作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和订单培养;四是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如案例刨析、参观、专题讲座等;五是采取轮岗制,让学生在本专业不同岗位轮流上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管理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 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篇8

到80中学工作站研修学习的一共7位学员(包括英语、历史、地理3个学科),教龄都在10年以上。工作站在了解学员所任学科、执教年级等信息后,根据第80中学对应年级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特点,为每位学员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都是学校十分优秀的骨干教师或者年级组长,个性特点鲜明且教学成绩突出。教师在教学上对学员悉心指导,学员全程参与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进站的前两周,学员首先需要上一节公开诊断课来展示他们自己的原始水平,同时也是帮助指导教师更快地了解学员特点,发现他们平时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且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而为他们制定详尽的研修计划(见表1)。学员进站后的思路更加清晰,提高研修学习效率。

由于很多学员所学专业并非所教学科,学科专业知识有待加强。针对这种情况,工作站充分听取指导教师建议,在尊重学员意愿的基础上,推荐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并且需要不定期的与指导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学科专业功底。

2.观摩与实践并行,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观摩是整个研修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员学习最直接的途径。指导教师在研修计划中要求每位学员一学期听课数量不少于60节课,而学员们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按时进入自己指导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主动要求观摩学习其他指导教师的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听课数量远远超过计划要求。

课前,指导教师会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告诉学员;听课时,学员会认真思考,回想自己教学时会如何处理,对比自己的处理方式与指导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这么处理的闪光点和局限性在哪里,是否可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哪些环节可以改进等等。这一系列的思考与体会在听课的过程中都会记录下来;课后,学员会就自己记录下来的想法与疑问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指导教师在充分听取学员的想法后给予指导与解答。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对上一周教学效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周教学内容的讨论——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进度。以地理学科为例,每次备课活动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研讨,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节,主讲人负责分析和归纳本节的知识点,提出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上易混淆的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配以目标检测习题。当一名教师提到某个重点内容时,其他教师会认真记录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资源共享,经过认真讨论确定教学重点以及解决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大家共同制定计划,统一进度。每位教师则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调整,进而形成体现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学案和教案。有些学员反映由于地理学科属于非中考科目,在学校得不到重视,整个初中年级只有一位地理老师,无法实现集体备课。因此在第80中学参与集体备课不仅让自己在专业上有很大收获——更深地挖掘教材,拓宽思路;而且更被第80中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探讨、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氛围所感染。

学员在经过大量听课、参与一系列教研活动后,就要准备讲一至两节研究课。在上课之前,指导教师首先会让学员独立写出教学设计,同时帮助他们检查专业知识方面的瑕疵。例如:一位地理学科的学员在讲“北京市的天气”一课时,对天气概念的主要指标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还没有讲清楚。经过指导教师的及时提醒,他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吃透。另一位学员在教学设计上显得十分平淡,整节课几乎都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此时指导教师建议“可以再增加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通过观察、分析中获得知识,并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对自然(天气)的观察、认识过程。”这一点拨,学员不仅感觉自己的课堂活动丰富了,而且思路也比以前更加清晰了。

此外,第80中学每学期都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家长和教师可以进入学生所在班级同他们一起听课学习。学员们也利用这个机会听了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可以说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学员们普遍反映“工作站真的为我们农村教师搭建了一个可以和城区名校名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摆脱了家庭和工作负担,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尽管这段时间日程安排很密集、学习很辛苦,但真的收获非常大,很多教学方法以前从没想过。”

3.专业学习,参与城区教师进修活动

学员进修期间,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中心每周会聘请名师专家开展讲座、或者特、高级教师讲示范课、教研员解读考试大纲等。这些内容丰富的活动涉及教师的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管理、教学管理等与教师成长息息相关的多个主题。学员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被专家和名师那种精湛的教学艺术、高站位的学科视角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样的进修活动不仅让学员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而且也使他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体会教师这份职业的内涵和价值。

二、研修工作站的培训效果

1.学员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研修工作站的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培训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与学员的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尽管有些学员也参加过城区的一些教研进修,但每周一次的活动让大家普遍感觉不解渴,而且不够深入。学员在正式进入工作站以后,每天都可以和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同时在指导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员的教学理念也会显著提升。在与学员们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多数学员来自偏远的山区学校,学生层次相对偏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教学水平也逐渐退化,思想日益封闭,最终导致停滞不前,认为自己原有的教学水平足以应对学生的需要。而工作站的这种研修方式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直面城区顶尖学生、顶尖教师的机会,重新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

一位英语学科的学员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写到:“以前我讲解阅读理解时,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是怎样的。还总埋怨这么掰开揉碎的讲,为什么学生的阅读成绩还是上不去?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教学真的是要授之此‘渔’而非彼‘鱼’。”

2.指导教师教学相长

指导教师在工作站指导学员的这段时间也感到受益匪浅,用“双赢”一词表达了他们的收获。在访谈的过程中,一位指导教师谈到:“有人天天听课,无形中也在督促我不能懈怠,每节课都要认真对待,而且课后还要与学员交流,有理有据地说出设计思路,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学结。另外,每位学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就要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不断打磨自己的指导方法,逐渐积累培训经验,这也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提升。除此以外,农村教师身上那种特有的朴实、刻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

篇9

两天四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田金辉老师的演讲,精彩绝伦,田老师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演讲之初,独唱一首优美歌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位乡村教师并没有被大山所束缚,而是走出来不一样的教育之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他的一句话仍在我耳边环绕“你若想做,总能找到办法;你若不想,总能找到借口;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去做”。简单而质朴的语言道尽了现在我的心境,有时候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己之前的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坚持下来。通过专家的讲解,对以后的教师成长之路又有了新的认识。

篇10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更是为人生奠基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学校工作还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先进的办学理念,长期持久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所以,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真正建立一套健全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社会联动,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网络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科学、顺利、有效开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德育教育管理计划

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制定比较详实、可操作的德育教育管理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德育计划是在国家有关德育指导方针的引领下制定的,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

所有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德育目标,缺少了德育目标就像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了归宿和出发点,一切德育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施,还要把总体目标不断分解,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短期和长期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步骤

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首先,要把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料号的行为品质和规范。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切勿追求速度,而失去实效。

3.确定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直接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方法,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

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统一的指挥系统,在德育校长带领下,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协调组织,积极做好德育教育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这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前提。

其次,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教师的引领的作用,把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另外,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立体的、完整的德育覆盖网络体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性,手段不要简单粗暴,仅凭强压硬管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是检测德育工作成果的标尺,其应该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制定,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等。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非常标准、系统化的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为了便于检查检测评比,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层次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强化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评比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和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手段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四、总结创新

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惩前毖后,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参照德育目标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另外,在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篇11

(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德育工作的质量,开展德育教育也只是应付检查,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方式过于被动.很多学校只是在示范教学、评课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让德育教育工作成了“面子工程”.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不满,不愿意配合教师推进德育教育的进行.

(三)只局限学校,忽视家庭教育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是部分家长学生因为一些原因对学生的管理力度较低,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成长教育,有些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上一辈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常常对孩子过于溺爱,更加阻碍了德育教育的进行.还有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甩给了学校,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是否有提高.如果孩子的品德出现了问题,这些家长会认为都是学校的责任,丝毫不思考自己应在孩子教育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四)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我国的德育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很多工作都是摸索着开展,没有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也缺乏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教师在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会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对教育内容的把握有所欠缺.

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育人先育德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之前,学校和教师都要对教育的观点进行转变,树立起“育人先育德”的教育观念,让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此,为落实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的管理层要正确树立德育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工作要先于加强学生书面成绩的工作,切忌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为有效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思想道德的培训课程,让教师能够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视.

(二)尊重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成长状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选取最为合适的教育方法.目前,学生缺乏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过于感性,为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尊重学生的特点,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与所教学科的关系,在学科教育的课堂上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进去,让学生的成长发展受到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与工作时要注意:第一,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形成“要做事,先立人”的行为思想.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教师要在学科知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素质.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就坚实的地基.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科课程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展现.与此同时,要拉近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教材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媒介.

(四)学校与家庭要配合协调,落实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所以,学校要主动拉近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家长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学校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也可以彼此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为透彻,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品德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拉近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关系,让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五)丰富德育教育手段,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12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观念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作风,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断塑造优秀的人格。

其次,通过德育教育促进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即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谈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放在平等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使他们学习、 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理解方法,让学生在平等、 轻松、 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培养良好、正确的做人做事行为。

最后,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活常识。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判断力低, 对社会及周边环境的了解认识不足,对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匮乏。小学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小学生更加充分、 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潜在的一些客观或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 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在应对危险问题时的反映能力和自救能力,进而更好地确保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2.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2.1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要追求表面,而是立足于简单实际的工作,这才是德育的重点。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方法利用好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为一名班主任,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永远追求。经过多年的德育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方法技巧,例如要非常注重班级班风的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再把这些正能量好好利用,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各项活动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阵地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德育教育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增强。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一样,都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大的成效,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班主任工作是怎样的复杂,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而班主任工作效果如何与学生的主观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接受与认可是班主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得到健康成长的情况下,才能促进班主任工作发挥实效。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体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并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提高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乃至参与到班主任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2.3 德育教育有助于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班主任工作应该实现科学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贯穿在班主任工作中,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教师自身。德育工作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方面德育的工作对象与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 这有利于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把班主任工作渗透其中, 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时,自觉主动地做好自我管理和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去,促进班主任工作有步骤有条理地开展。

3.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首先,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动力源泉,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尊重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建立沟通和互信的基础学会尊重的关键是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在自觉参与德育中感觉到尊重,在尊重中感受到理解、肯定、支持、鼓励,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并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成共识。

其次,不断丰富与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不变主题,已经在学生心中产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要想实现德育工作的新发展,就必须赋予德育工作新的灵感、注人新的力量要结合学校教育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出发,开拓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开发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善于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实践活动都要融人和体现德育主题。

最后,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是有效的催化剂,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善用激励、合理激励、科学激励人都有渴望获得认可、获得同事尊重、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这种心理需求是激励的基本出发点和实现有效激励的根本保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教要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3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优先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学校抓教学成绩能够看得见,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学校唯分数评价教师等,德育教育显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德育教学就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德育教育没有什么用,可有可无,完全没有德育优先的意识。

(二)德育工作队伍不优

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德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又以其所任教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主。多数教师只是凭工作经验教学,没有专门为德育教育总结教学方法,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目标空泛

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学有时候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口号多,行动少,对学生实际德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小,表面上看起来强化了德育教育,本质上并没有。

(四)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通常也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参与体验培养、提升德育水平。由于部分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思想观念陈旧,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不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阻碍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觉得枯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差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和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歌曲、影视作品等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即使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状况。

三、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德育意识,增强育人责任感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需要从根本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只注重分数的现状,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把德育工作的教学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学校德育教师素质有直接因素。学校要做好班主任教师的选择工作,班主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作用不能忽视。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更新年龄较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青年班主任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三)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

学校要对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要懂得爱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要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主要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具体,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行动目标,从而有进步的动力。二是要不断与时俱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三是德育教育要有可操作性,从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出发,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

(四)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