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

篇1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飨赣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篇2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篇3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大漠沧海,古道老树,夕阳明月,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分别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景,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再看诗歌的全文,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来赞美伟大的爱情,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考点很多,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在我国,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韵律整齐,讲究对仗公正,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想象着月光的美好,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篇4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篇5

一、抓“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明、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一首诗,总有一、二个或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词或语句,这些词和诗句或议论或抒情,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诗眼,那么,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有迹可寻。我在教杜甫的《月夜》一诗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写诗人对妻儿的思念)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诗中的“独”字看出来的)3、诗中的“双照”是什么意思呢?(指二人在一起看月)4、作者和妻子在一起看月了吗?(没有)5、既然没有,那“双照”一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6、那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独”和“双照”)7、现在你们能概括它的主旨吗?(它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从而表达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再如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词写的对象是什么?(海棠)2、写海棠怎样了?(海棠在狂风暴雨中凋谢了)3、词中哪一句是词眼呢?(应是绿肥红瘦)4、暴风雨夜,海棠被摧残时,词人在干什么?(借酒浇愁)5、那这首词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词人在海棠的凋谢中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诗眼判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主旨的判断也越来越准确。教会学生抓诗眼,就能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较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从而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这三首关于项羽的诗,由于作者不同,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诗中表现出来的主旨也完全不同。讲析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然后提问:1、这三首诗的主旨一样吗?(不一样)2、你能说说它们的主旨和原因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杜牧的《题乌江亭》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的《乌江亭》则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王安石这样写,其实是跟他的身份、地位有关,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他更关注的是民心和形势。李清照的《乌江》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作为女人的李清照,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男人气概呢?那是因为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随着大批逃难人群来到乌江,她想起楚霸王兵败后不肯忍辱偷生,在此自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讽刺宋朝统治者懦弱无能,不敢抵抗金兵入侵。古人写诗,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会借他人之口发表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如讲析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这首诗看内容是一首表现―个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前的娇羞之态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结合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当时有名望的人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够先得到他们的赏识并请他们帮自己到主考、主管大人那里推荐一下,求个好印象。这首诗其实是作者在献上自己的文章却久久得不到消息的情况下探问结果的小诗。如果在鉴赏时你没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就很可能导致学生曲解诗意并闹出笑话。因此,鉴赏诗歌时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不仅能起到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的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鉴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去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如讲析张籍的《节妇吟》一诗时,我把诗歌内容抄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朗读后讨论: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写一位妇女接珠又还珠)2、它的主旨是什么?(表现妇女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学生回答后,我向他们出示了诗题,并提问: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学生这才恍然大悟:这首诗是诗人张籍借节妇之口来婉拒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一封信。再如讲析柳中庸的《征人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题看,全诗却是围绕征人的怨情来写的,他们既怨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恨时时刻刻都要练兵备战,也怨恨边地的酷寒气候和景色的单调。由此可见,关注诗歌的标题是判断诗歌主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注意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分析杜甫的《其一》的主旨时,我问学生:1、这首诗写的是一幅风景画,你知道它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春天)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太阳、春花、春草、燕子等)3、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明净绚丽)4、这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显示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愉悦心境)5、它的主旨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意境图来表达诗人在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心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典诗歌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做到“身临其境”,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会学生解读意境,就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篇6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词中“逐画船”“出秋千”“戴花”等词语所交代的都是关于春游的,将这些零散信息组合起来,可以想象描绘出春游热闹的景象,也可借此进一步感受到词人寄情山水、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这就基本上把握了该词的神韵了。

此外,这首词还有两处信息值得组合感受。“盏频传”“似尊前”,“盏”“尊”都是酒器,与饮酒有关。结合上述春游乐事,可以进一步想象到词人兴至高处,借酒助兴的情形。但再融入另一处信息“人生何处似尊前!”却又品味出似乎在排除否定游乐、饮酒之外的一切,给人以好酒之徒的感觉。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可以领会出,这显然是词人的激愤之辞!据此,可以深化对此词的解读:纵情山水,以酒助兴不过是词人生活情态的一面;心有不平,胸怀郁闷则是词人真实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们对该词的解读就是通过逐层组合分散信息来完成的。上述解读过程,基本上是组合信息,带有猜读性质,虽不合阅读鉴赏的本质规律,但作为一种应考方法,对考场快速理解作品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二、充分利用注解,知人论世

作品后面的注解有着丰富的暗示性,所以考生不妨先快速阅读注解,将其视为解读作品的突破口。下面看对一首唐诗的解读。

出 塞 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姚。

【注】①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②〔猎天骄〕天骄,汉代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猎天骄指吐蕃正在进行打猎活动。吐蕃人常常在秋天围猎伺机入侵中原。③〔霍姚〕汉代曾作过姚校尉的霍去病。

前面四句诗写景、写人,离开具体背景材料很容易这么理解:以绵绵无绝的白草、漫天燃起的大火、空阔的沙漠烘托“天骄”打猎时纵横驰骋的飒爽英姿。按这种常规的思维理解,前面的诗句就是在展示并赞美“天骄”的形象了。但看看注解中“天骄入侵”“战胜吐蕃”等信息,就可基本领会诗人讴歌赞美的应是唐王朝将士。以对注解的这一理解为前提,就可以明白:前面景物描写是要渲染紧张的氛围,“天骄”驱马射雕也是衬托唐王朝将士的勇敢、善战。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背景可以显示作者的感情态度,而作者的感情态度则是作品的的灵魂,也是解答各类题目的依据。

三、巧借传统意象,读出其暗示意义

诗歌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意象。因此,就应考来说,积累一定的常见传统意象,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也是解题的一个突破口。见下面一首诗。

上 李 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这一意象出自《逍遥游》,其形体庞大,志存高远,有着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又为自由而不断搏击进取。学生对此应该是非常熟悉的。那么,这一“常见”意象就成为解题的一个突破口。考生可以此为参照,结合所了解的李白生平经历、处世态度,就可以清晰地感受该诗所刻画的诗人形象:胸怀大志,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自信又桀骜,少年锐气正盛。

类似的传统意象很多,大多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而月则会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常见传统意象因其“常见”“传统”等特点要求学生必须理解、领会,并且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俗地说,多积累一点,就可能多了一条解题的捷径。

四、总体把握作品的氛围特征,缘景入情

进入考卷中的许多作品都有景物描写,而景物的特征、环境氛围基调对于作品的主题内容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所以,抓住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氛围基调,也是领会作品主题内容的切入点。以一首宋词为例来感受这点。

御 街 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篇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唐武宗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公元846年9 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从这首诗中你能得到有关白居易的哪些信息?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材料,材料内容是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反复讲过的,理解上没有难度,关键是材料后的这首诗,而题目要求中又有“从这首诗中”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被材料前面的内容所干扰,因为前面的内容虽具干扰作用,却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例如“语言平易通俗”与诗中“童子”“胡儿”有相关性,“享年75岁”与诗中的“六十年”不能划等号)的。

首联出句“缀玉联珠”是一个比喻,把汉语词汇、诗文元素比作“玉、珠”, “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白居易从事诗歌创作60年;对句写白居易到冥路上做“诗仙”去了,“仙”是婉辞“去世”意,“诗仙”意谓白居易这个诗人成“仙”了即去世了,所以说,对句是对白居易去世的委婉说法。颔联出句是说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没有办法挽留住名叫居易的人,天地造化也没有回天之力帮助挽留字叫乐天的人,当然也暗指白居易视功名为浮云,追求无为、道法自然的天性,所以说,这两句其实是明确指出白居易的名、字,以及暗示白居易的性格。颈联直接点明白居易两篇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长诗可以说是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成就;而“童子解吟”“胡儿能唱”指出白诗的特点――写实尚俗及流传之广――小孩子就能听懂,“尚未开化”的“胡儿”都能吟唱。既说明白诗的通俗易懂,也暗指白诗流播的地域之广。尾联出句则写白居易的作品已经深入“行人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对句则写自己一想到白居易就心下“怆然”,对白居易之死的悲痛由此可见一斑。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的崇拜,对其诗歌的喜爱、赞美,对白居易去世的哀痛,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其诗歌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那么,我们再回到题目上,题干问的是“从这首诗中你能得到有关白居易的哪些信息?”所以,我们在做答的时候,要紧紧扣住诗歌内容,不能偏离于诗歌,把自己所知的有关白居易的知识一概“拿来”,也不要被材料前面的提示所干扰(例如答案中不能提取“晚年号香山居士”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这些知识就不能成为我们的答案)。当然,做这种题目,无需像前文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去详细解读,只要抓住主要信息即可。也可根据题目赋分来精选信息(一般地,语言表达题的赋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即一分或两分暗示一个信息)。所以,答案可以这样组织:

①白居易从事诗文创作60年,去世。②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视功名为浮云,追求无为,道法自然。③白居易诗歌的代表作是《长恨歌》和《琵琶行》,其诗歌通俗易懂,流传非常广。④白居易的“文章”妇孺皆知,皇帝为白居易之死深感悲痛。

最后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在做这类题目时,要厘清语言表达题和其他题目之间的关系。这类题目虽然综合性强,融合了多个考点,但它毕竟还是语言表达题,与诗歌鉴赏、文学常识等传统题目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在作答时就不能把属于诗歌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作为答案,也不能为了让答案更全而把自己所知的文学常识都搬上来,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但是如果题目设问隐含了其他考点,我们则要严格依据相关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的高考必然要从综合素质上来考查我们的能力,所以说,这种题型将会在各地高考中逐渐出现。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莲花是澳门的区花,是澳门的象征。2014年12月20日,在庆祝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尾这样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中央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必将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

请就此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所引用的古诗名句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②请你展开想象,描绘所引用诗句的景象。

③引用这两句诗文的用意何在?

④莲花除了在澳门广泛种植外,还有什么理由成为澳门的象征?请结合你的理解加以阐述。

①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8

在大展里,70后的有2位,分别是吴艳林、陈炜。关于70后这种提法,诗歌界一直存在一种观念:游离60后和80后之间的过渡代,70后常常是被人忽视的群体。吴艳林的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打量着生活,反映了一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独语姿态。如《周末,我成了一条鱼》《逃离与亲近》《那些事情》等。听听《逃离与亲近》里倾诉吧:“如果愿意/允许拉上你的手/就让我们/在今夜出发吧/你看月光落在雪峰/该有多么好/漂浮的云朵/那是梦的天使……”不难看出,女性内心的个体流露,婉约里甚至几分的凄清。陈炜的诗歌关注现实,诗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如《儿子》《退房》《伤害》等。如《儿子》:“未来是一副没有翻开的底牌/选择比难产的分娩还要阵痛/没有选择/成了最容易的选择。”诗句里仿佛是在撕碎着传统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诗歌应该是永远的语言艺术,这在两位70后诗人里得到诠释。

篇9

皎然,字昼清,是谢灵运十世孙。从小出家为僧,和书法家颜真卿、诗人韦应物、皇甫曾、秦系、顾况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多有交往,常有诗歌唱和,被时人称作“江东名僧”。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云:“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伴,时余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幼年的刘禹锡即得到皎然与灵澈二诗僧的亲自指导,皎然可算是刘禹锡的启蒙老师了。而大诗人孟郊也常常称赞皎然为代表的“江调诗风”清新玄远,隽永脱俗。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评论:“释皎然之诗,在诸唐诗僧之上。”可见,皎然在唐代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

然而,皎然的诗并没有其诗论有影响力。胡震亨《唐音癸签》中指出唐人诗话,“唯皎然《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对《诗式》、《诗议》评论道:“往时住西林寺,定余多暇,因撰序作诗体式,兼评古今人诗,为《昼公诗式》五卷,及撰《诗评》三卷,皆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而在皎然所做的三种诗论中,《诗式》有是最受好评的一本。因此,综上来说,《诗式》应该是皎然对中唐诗坛最有价值的贡献。

《诗式》有一卷本、五卷本两种,《四库全书》收一卷本,以清人陆心源《十万卷丛书》中所收的五卷本最为完备。皎然《诗式》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公元785)―贞元五年已巳(公元789)年,是时,大历诗人已步入晚年,而中唐各流派诗人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除孟郊39岁稍长外,韩愈22岁,白居易18岁,柳宗元17岁,刘禹锡18岁,李绅18岁等等。可见,正是中唐诗人刚刚步入诗坛的时刻,踌躇满志的寻找诗歌创作的成功之路。因此,《诗式》作为一部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对年轻的中唐诗人产生影响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唐时代。

1 齐梁诗风的复兴问题

大历时期,已经初露回归齐梁诗风的迹象。到了中唐,更是出现了齐梁诗风复兴的态势。有的学者认为是《诗式》从理论上倡导齐梁诗风的结果,但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皎然赞美和提倡的是齐梁间诗风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而不是基于齐梁诗风的“丽”与“艳”。

从整部《诗式》所表现出的倾向来看,皎然强调一个“变”字,着重在于积极追求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发展创变,而这种倾向,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他对陈子昂和齐梁诗的评价之中。皎然认为,与建安诗歌相比,尽管齐梁诗歌有“格弱”的表现,缺乏建安风骨那种刚健朗畅的精神气质,但它确是诗歌艺术形式的创变,可以说是“体变”,而不能说“道丧”。对于一味的依据、模拟古人之作,皎然大不以为然,他反对依傍、模拟,但并不排斥学习与借鉴古人。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皎然主张“复”与“变”的统一,强调“通于变”。他说:“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唯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道,亦诗人之造父也。”而中唐时期齐梁诗风的复兴则纯粹是对齐梁诗风的模拟与再现。权德舆的《玉台体十二首》,白居易的“格诗”、“半格诗”,元稹的诗……这些诗都没有跳出齐梁诗风的狭隘圈子,仅仅是对齐梁诗风的简单效仿与追随,在艺术形式与内容方面都没有进步和突破,远远没有达到皎然“复”与“变”的统一要求,更谈不上“通于变”了。另外,皎然在《诗式》卷一《三不同:语、意、势》中就学习借势分为“偷语”、“偷意”、“偷势”,“偷语”是直接抄袭,“偷意”是在内容袭前人之意,“偷势”则是内在的精神旗帜相通,取前人而不露痕迹,且能自创新意,贴切自然。如果按照皎然的这一要求来衡量,那么中唐对齐梁诗风的复兴只能称之为“偷语”又“偷意”了。

由以上可见,皎然并不是倡导齐梁诗风,而是要诗人从中学习艺术上的发展与创新,但客观上又确实起到了推动齐梁诗风复兴的作用,在这点上,恐怕是中唐的一部分诗人应负主要的责任吧。诗人们面对盛唐诗歌已经发展到鼎盛的局面,在无路可走的无奈与无法突破的压力下,求新求变心切,以至于对诗歌理论中的个别段落产生了曲解,这点是讲的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就是一部分诗人自身在创作中存在问题,即使主观上有创新的念头,客观上却欲突破而不得,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或者有的诗人干脆就是在走齐梁诗歌的老路,完全背离了皎然在批判齐梁诗时的积极把握,没有真正领会皎然的主张。例如诗人权德舆,当然,权德舆做齐梁诗也是其馆阁生活的反映,但不管怎样,不可低估权德舆在掀起中唐齐梁诗风复兴潮流中的作用。所以,齐梁诗风在中唐复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离不开皎然的《诗式》,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诗式》的倡导,因为皎然称赞齐梁诗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是完全相悖离的。

2 诗与禅的结合

佛教的盛行是诗歌与宗教结合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中唐时期,儒学衰微,佛道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教思想与宗教文化渗透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诗人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世界。皎然的《诗式》进一步将诗与禅沟通,借(南宗禅)禅宗来阐发诗理,最终发展为严羽“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

南禅宗的悟是一种当下直觉的心理体验,这和诗歌产生过程的心理状态是相同的,诗人内心情感因某种机缘的触发而与外在的客观事物产生交流契合,诗就在这种直觉的审美体验中产生。诗歌创作的主动取境与禅宗的心可以能动的待境取境变境是相类似。

皎然的意境论,就是建立在禅悟之境的基础之上的。他根据自己对禅境的领悟,认为诗境有实有虚,虚中有实,实中见虚,难以分辨。他解释“静”境为“意中之静”,解释“远”境为“意中之远”等等,都是用禅境来论述诗境的。皎然的这些关于诗境的论述,无疑在诗歌创作这一更深的层面上拉近了诗与禅的关系。盛唐诗人的创作也明显的受到禅学的影响,但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而中唐诗人在《诗式》的影响下,自觉的将诗与禅结合,以诗写禅,以禅写诗。白居易的《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绝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全唐诗》卷446)。再如刘商的《酬问师》:“虚空无处听,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全唐诗》卷304)。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佛教对世俗诗人的主观引导和世俗诗人向佛教的主动靠拢。

另外,诗与禅的相结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诗僧”这一群体。他们既是诗人,又是僧人,有双重身份;既懂作诗,又懂禅学,有双重学问,是最符合诗禅结合的要求的,恰哈能够直接运用《诗式》中的创作理论进行创作,这就推动了僧人作诗的社会风气的高扬。事实上,出家诗僧自中唐后差不多成为诗坛的盟主。《新唐书》中记载:“天宝后,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不能否定,禅宗于中唐的确立是中国诗禅结合、诗僧发展到的最主要原因,但诗禅结合、诗僧的出现决非一种纯粹的宗教产物,而是诗性文化与佛禅精神双向遇合的结果。《诗式》在诗禅双向遇合的过程中是一个宣传者、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3 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中唐之前,除了《文心雕龙》,几乎没有一本专门论述诗歌创作理论且有影响力的著作,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萧统的《文选序》、杜甫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等,因此很难从整体上对诗坛的创作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以盛唐为例,在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完全是为情而写诗。多是诗人的诗兴被引发后,便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有清水芙蓉之妙。李白的诗歌就是典型代表,其创作无法可循,无技可求,一派天真烂漫。《诗式》作为一本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在诗人们急于在创作上有所新变的时代,必然为诗人们所重视。当作诗有了一定的章法、技巧可循,有一定固定的要求和理论时,诗人创作便会产生顾忌的心理,常常是为了作好诗而作诗。在诗兴过后,对所作的诗歌反复的修改与润色,或者作诗的时候字斟句酌,以致迟迟不下笔,一首诗要很久才能完成,可能诗作完成的心情早已异于创作的初衷了吧!韩愈、孟郊、李贺皆属于追求人工美的苦吟诗人之列,无疑受了皎然“至苦则无迹”、“苦思”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说,中唐诗歌人工雕琢的痕迹明显,与盛唐的天然美相反,呈现出一种人工美,推敲锻炼之美,这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现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另外,中唐诗歌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有关诗教方面,重视诗歌的内容,从元结的尚“风雅”之道到元白的“补察时政,泻导人情”;另一条则是有关诗歌艺术形式与技巧,重视诗歌形式,从王昌龄的《诗格》到皎然的《诗式》、《诗议》。这两种诗歌理论分别影响了以元白诗派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和以韩孟诗派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共同构成了中唐诗歌创作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体系内部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诗歌创作理论的对立恰恰形成了中唐诗歌理论二元对立的平衡状态,二者互为对立面,又互为依存者。不能想象只有一种诗歌创作理论的中唐诗歌创作该是多么偏颇与单调!诗歌理论的多姿多彩是中唐诗歌创作多姿多彩的原因之一。因此,从诗歌理论体系内部来看,《诗式》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总之,皎然在《诗式》中强调一个“变”字,倡导积极追求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发展创变,倡导诗人在艺术上的发展与创新;皎然在《诗式》中进一步将诗与禅沟通,在禅悟之境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意境论;同时《诗式》作为一本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使作诗有了一定的章法、技巧可循,有固定的要求和理论,不仅在诗人们急于在创作上有所新变的唐代备受推崇,对后世的诗词创造也产生了和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古人写诗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关注景物描写,要求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画面;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图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

描绘画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切忌直接引用。

比如,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特点的理解,诗的第五、六两句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不仅写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第(2)题考查对佳句的赏析。解答这种题目应该从句式、修辞的角度加以评析。表述的格式一般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接着讲清它的表达效果。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

二、关于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两点,一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心聆听老师的介绍,同时自己也要主动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二是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欣喜,欢快,激动,悲愤,哀伤,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政治失意、抑郁不得志,等等。

还以上面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为例,问: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秋风萧瑟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此题参考答案:“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三、关于艺术手法

明确诗词的艺术手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诗词鉴赏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静互衬法。如:“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2)虚实结合技巧。如:谈谈“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的艺术效果。(3)情景交融运用。如:陶渊明的《饮酒》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点作简要的分析。(4)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空白技巧)。如:谈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效果。(5)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想象。如: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象征、衬托、对比等,它们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的,在复习备考时,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我们面对各种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解答时使用一些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分析诗句作用: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境幽远、耐人寻味等;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清新隽永、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等。

如道潜的《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问题: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当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下面就用赵健峰诗作《用心感悟》的最后几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用心感悟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篇11

1.性别歧视的表现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存在于诸多方面。下面着重于从称谓、词汇意思、词根her与man、赞美女性的角度以及代词的使用等方面来介绍。

1.1称谓上

在西方日常交际中,常见男性用原意为食物类等的词来隐喻女性,称呼女性。“隐喻实质上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以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或具体的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另一个相对陌生或抽象的领域的经验。”[1]而构成隐喻的基础便是这两者有相似之处。男性常用sweetie(糖果),sugar(糖),honey(蜂蜜)等昵称其恋人或是陌生女性,以表达其喜爱之情;用tart(甜果馅饼)作为女性贬义的称呼“放荡的女人”。但无论是哪种女人,在男性的角度看来都只是食物而已。这些称呼也都是基于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感受。

另外,当我们称呼男士时,我们用Mr.。但是对于女士则有Miss、Mrs.和Ms.三种来区分该名女士婚否或是不知婚姻状况。并且当女性结婚后,都是以Mrs.加上其丈夫的姓氏,尊称其为“××夫人”,但同时也将配偶等较私人的信息公开了。反观男士,因其婚后称谓不变,还是用Mr.,不仅不知其婚姻状况,而且也无从得知配偶的信息。

1.2词汇意思上的歧视

英语词汇中,有许多词汇对女性十分不敬,但对男性不敬的词却是罕见。单词hen, 意思为母鸡,雌禽,但其也有女性的意思。曾经在许多人眼中,女性与自然界中雌性生物无异,她们与男性并没有同等的地位,乃至人格。又如表示女巫意思的witch,其同时可指丑陋的女子,是一个贬义词。但与之相对应的男巫wizard,除却其表示魔法很高的男子外,还指奇才,并无其它贬低意义,是一个褒义词。男巫与女巫本应该是词义相对,地位相当,但人们却使用女巫来做贬低的词汇,这又可证明男性地位是高于女性的。此外,英语词汇中,经常用bitch, whore等词来辱骂女性。每当见到或听闻此类词汇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某一类的女子,但却鲜少有一些辱骂性的词让我们联想到男人。

1.3词根her与词根man意思的不同

一个单词的可由词根、前缀、后缀等构成,但它可以缺少前缀、后缀等的任意一部分,或者两者皆不使用,唯独是不能少了词根。正如张维友[2]所说:“the root, whether free or bound, generally carri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meaning in a word.”词根是决定一个单词意思的重要部分,当我们猜测一个生词的意思时,往往可以从其词根入手,根据词根,再辅以前缀、后缀,知晓大意。因此,我们也可从一个单词词根的意思及单词意思来分析其中体现的性别差异。

单词coherent(黏在一起的)的词根为her,hesitate(犹豫)的词根为hes,这两个词根为同义词根,相当于stick(粘附)的意思。但her本义则是指“她的”,是she的物主人称代词,而“hes是颠倒书写的she”[3],依旧有“女性”的意思。由此看来,阴性代词her成为词根后,它的本义也随之变化为“粘附,黏”的意思。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源于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女性是依附着男性而生存的,因而阴性代词her取义“粘附”便象征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并且阴性代词her本身在构词上与阳性代词he有着密切联系,her由he派生而来,更显出了男性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如意思为“男人”的单词man在成为词根后,意思却与手有关,多为管理、制造等意。manage(管理)、mandatory(强制的)、manufacture(制造)等,这类有man作词根的词,体现的是一种权利或能力,便显示着男性在社会上的优越感。

1.4对女性的赞美往往基于男性视角

诗歌是一种抒感、表达赞美之意的很好方式,好的诗篇其词汇的选择往往也增色不少。古往今来,有很多杰出的诗人留下许多优秀的诗歌,至今仍广为传唱。他们有的歌颂上帝、风景或是万物,当然也有的赞美女性。但是所有赞美女性的诗歌或是文章基本上都有个共性,那便是他们是以男性的角度来欣赏女性的美。在男性角度欣赏女性的美时,总是先关注其外在美,其次才会是女性的内在美,但当女性赞美女性时却会先从其内在美入手。英语中大量诗歌对女性的赞美都先描述其外表,也是男性主体地位在语言中的重要体现。

仅以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人物拜伦为例,他在诗歌中所刻画的女性人物形象就体现了该特点。《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是他在首次见过其表妹霍顿夫人后,被她美丽而优雅的仪容所打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赞歌。在《She Walks in Beauty》[4]中,他塑造了一位天仙般美丽的人物:“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明与暗,最美妙的色泽呈现在她的仪容和秋波)“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但拜伦在诗歌中对“她”的赞美是在外表基础上的,他词汇选用、对女子美的描述是对她外表的一种概括、仪容的一种赞扬,“她”是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存在着,是一种美丽的事物。当然,这观赏对象的主体就是男性。所以,从拜伦诗中可看出,诗人在创作关于赞美女性的诗歌时,总是倾向于从男性的审视角度出发。这便是性别歧视现象的又一体现。

1.5代词的用法

首先,英语中有一些通用名词,如baby,doctor,lawyer,scientist,instructor等,它们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当这类名词是以单数形式表示类指的时候,通常则用阳性代词或是相应的限定词来指代。

例:An instructor should offer his students challenging projects. [5]

例句中并未明确说明instructor的性别究竟是男是女,而是指的这一类的人。当然这类人中必然是有男有女的,但是按照语言习惯,我们通常在这类词出现后使用阳性代词he或his在有需要的地方来指代,而从不用阴性代词she或者her。

其次,对于正式文体中常用的不定代词one,在有需要重复one/one’s的地方想避免重复使用它们的时候,便可用he/his来取代,这在美式英语中尤其突出。在英语语法中,指代物性别不明情况下,多采用阳性代词而不采用阴性代词,便是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映射。

2.英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许多人开始对其追根溯源,找寻导致其产生的各种因素。

2.1男女在生理上的不同

男人与女人就其本身来说在生理上就存在着差异。奴隶社会以来,由于男人体格健壮,更适宜于从事体力劳动,成为了社会上主要的劳动力,而女人相比较来说比较柔弱,多承担着生育及照顾孩子等的责任。这便决定了女人在社会上是以弱者的地位存在,她们需要男人的保护和从男人劳动所得中得到再分配的食物。因而,女人因其自身先天条件总受到男人的歧视,她们不能像男人一般因工作获得食物,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往往为教育和抚养等,不能直接为社会带来食物等必需品。长此以往,女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女人基本上等同于食物,成为了男人的所有物,女性也越来越不被人尊重。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维护着男性的主导地位,而在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也因此产生。

2.2《圣经》中的来源

在《圣经》中曾有记载,当上帝创造了亚当后,又觉得“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6],于是在亚当睡着后,从他身上取出了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而神将夏娃带到亚当面前时,亚当也曾说“这是我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6]。在此,我们可以说亚当是作为男性的代表,而夏娃则为女性的代表。在男人的眼中,女人是由男性所衍生而来,本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所有物,女性理应服从男性。此外,在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后,神对女人的宣判除了有肉体上的痛苦外,还有“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6],剥夺了女性的自由,束缚了女性。

基督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对基督教徒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多数信仰基督教,这便强化了男性地位是高于女性地位的观念。

2.3传统对女性的教育是为男

近代以前,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被认为是没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她们或是在教会接受教育,亦或是从父母家庭中得到知识。但教会对女性的教育也仅限于女红等方面,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十分匮乏的,而家庭中对女性的教导更是体现在做一个好的妻子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认为女性是作为男性的财产的一种存在,而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巩固男性之于女性地位的这种存在,通过法律法规等约束了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其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物质水平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运动也逐渐兴起,大学逐渐对女性开放,专门的女子学校也随着成立,女性有了一个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那时的学校教育目的仍然是为男的。学校安排的课程中包括烹饪、礼仪等课程,并且在校期间女子若结婚后缺席部分课程,学校也是予以谅解的,是默许其存在的。许多女学生在毕业后都是尽快成婚,很少有女子工作或者是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教育是影响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对女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男性打造更好、更完美的妻子时,女性的地位将永不可能与男性平等。

3.结语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受长期以来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可避免,英语也不能例外。但现代社会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性别歧视这种极端的思想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和谐及人类的和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女权运动者为了女性的平等权利而奋斗努力。女性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不再处于从属地位上。维护女性的合法权利也日趋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交流的通用语言。而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也并不是一个地域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分析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成因,了解其表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对女性性别歧视的社会根源,也有利于我们在交际中合理地使用英语词汇,避免日常生活中因词汇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尴尬场面以及对女性的不尊重,打破男权社会以来语言中一直存有的对女性不尊重的局面,以便进一步从思想上解放女性,也在语言中减轻对女性的迫害。

参考文献:

[1]俞米微,通过对女性的隐喻性称呼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 鸡西大学学报,2011.

[2]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3]刘一男,考研速记词汇指南[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9.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7.

篇12

二、一线串珠法

诗歌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往往作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要依附。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诗歌神情飞动,意味深长,这样的词句,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尾句“能不忆江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首尾,一呼一应串起对全诗的统整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当属“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牵着它可上寻愁闷的情境:寒霜弥漫,凉月如水,乌啼声声;下探愁绪的深沉持久:古刹钟鸣,穿透静夜,直抵心灵。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的最好诠释,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是全诗感情和志向的浓缩。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诗溯流而上,引导学生把石灰的冶炼和作者高尚节操的修炼相联系,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形神交融的境界。

三、曲折迂回法

一位教师在解《渔歌子》一诗中也处处体现完形理念,先是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歌的朦胧的图像美、色彩美,接着教师采用侧面迂回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想象与诗句有关的情境,春天的西塞山是怎样的?桃花盛开、春水上涨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在学生充分想象言说后,通过到黑板组画的方式感受画面中动静结合的美,相对静态的有西塞山、悠闲的渔翁、盛开的桃花、水中的倒影等,动态的如白鹭展翅、碧波漾漾、流动的花瓣、水底的游鱼、斜风细雨等,最后通过引出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篇13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人情世俗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语文教材中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美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和风云人物的篇章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中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和良好题材。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深化美育的内涵。高职高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老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能使美育教学事半功倍。

一、利用有声语言更深入地感受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视听感官并用时,能入情、入境,激发愉悦的心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课本上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的无生命的文字构成,一般地朗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情绪的感染,只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一定的高度,才会驱动着他们去探索语言背后的生活美。如在教席慕容的诗作《出塞曲》时,我尝试利用了录音教学手段。《出塞曲》是席慕容乡愁系列的代表作,诗歌中流淌着无法克制的民族情和草原爱,如果仅仅靠学生朗读可能不能深刻感受到诗歌之情。于是我先让学生听了蔡琴的同名主打歌《出塞曲》,她磁性又沧桑的嗓音把草原的雄浑与辽远演绎得大气磅礴,唤起了大家对草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惦念。通过歌曲再去朗读诗作,透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那清透的蓝天、美丽的草原、圣洁的河水,听到了那悠扬的长调,于是就更能理解浸透在我们生命中的草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关音乐,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伤感之情,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悲伤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真切画面更直观地理解美

有声的语言教学只能激起学生的听觉而产生形象思维,直观的画面则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立即产生一个完整的图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便于学生对内容的迅速了解与把握。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初步感知开始的,如人在感受到悦耳的声音、清晰的画面、优美的形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然后再逐步上升到内在的美育感受,从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教材上选择的作品王维的《终南山》,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仅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的阴晴不定。我在讲授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把诗中的图像投影出来:宏伟的高山、飘渺的白云,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学生眼看画面,口吟诗句,迅速地掌握了诗人的意境并了解了诗的主旨,对照画面几分钟便可成诵。

三、通过自我实践更全面地创造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叶圣陶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实践创造美。比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同学们深深陶醉于大自然的灵秀美景,陶醉于诗人们如痴如醉的真情,于是不再满足聆听诗人的歌唱,而要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灵去歌唱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以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了诗歌、散文等作品,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以自己动手创作有关自然的诗歌为主,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富有美感的语言,也就同时流入了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朗诵时再配上多媒体的音乐、图画等效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参加,有的热衷于诗歌创作,有的热衷于多媒体制作,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堂变成美育的殿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几百年来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加了课程容量和课程密度,从而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使审美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M].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