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色彩课程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优化课程内容
色彩教学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色彩运用的意义以及课程教学范围,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色彩,在自己的作品中驾轻就熟地运用色彩。因此,根据色彩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应该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做出相应改变。将基础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专业特征为出发点,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添砖铺瓦。例如,加强对学生色彩表达的理性培养,增强对色彩的理解力与观察力,同时归纳总结色彩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色彩的整合、提炼与深加工等,摆脱过去对色彩的表面化、单一化认知,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长的灵魂所在,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创设良好环境氛围,从中体现强大的创造力,而不是对事物的客观再描述。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力,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树立创新精神、不断丰富想象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基础,进而深入探究、总结色彩规律。强化以实际对象为出发点,多思考、多观察,鼓励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描绘对象,包括其固有色、对比色、环境色及光源色等。在总结色彩规律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对象、具体的要求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进行适当的理性引导。
3、多元化教学
以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学生往往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因此,教师应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色彩教学课堂。
(1)、重组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常用的真实性、模仿性写生以外,还可组织开展色彩重组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体会需要描摹事物的具体特征,适当进行夸张和变形,以改变原有的结构与形态,重组图像画面;同时根据不同的构图模式,以共用线、重叠、分离、分割等方法进行处理,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觉画面。
(2)、归纳总结法
所谓归纳总结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以获得对色彩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为写生过程中表达自然色彩及装饰色彩奠定基础。有关色彩的客观归纳,主要对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的转变,将原本较为复杂的事物,转变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形象,提高条理性,对物象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形成画面、色彩的条理化、秩序化,摆脱传统的物象限制,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
由上可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停留在色彩基础理论、色彩结构教学层面,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一方面以学生能力水平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应用与创作;另一方面以专业特征为出发点,从传统的基础色彩训练转化为实际的配色设计实践,以培养更多实用型、综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华斌.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2]汤佩文.关于高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张璐琪.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0,(17).
篇3
一、色彩课程在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永远不能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所培养的都是现代设计人才。现代设计是指起始于上世纪的德美日等国的实用设计,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美洲国家一直以来追求艺术的写实性,写实油画曾经是欧美国家的艺术象征。因为这种艺术的写实观念也造就了设计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设计自然依附于传统的写实艺术基础。所以诸如素描、色彩这样的传统课程在现代设计专业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等都在学习欧美日先进的设计理念、教学理念,因此学习西方写实素描、写实色彩则自然地成为不可逾越的艺术堡垒。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的建设重点是专业课程的建设,而专业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设计作品的展示,而要展示最终的设计作品,色彩课的基础地位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不能有半点含糊。可以说,没有扎实的色彩基础就绝对不会有优秀的后期设计。因此色彩课程的基础地位还是不能动摇。
从业设计师都知道色彩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而且也都在努力的学习研究色彩,那为什么最后还是都在色彩问题上栽跟头呢?究其原因就是色彩基础理论的缺失和色彩实践检验的不足,以及色彩相关课程知识的积累不够。如果设计师在前期的学生时代在色彩课程上欠缺了相应知识,那在后期的设计生涯中将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所欠缺的知识,否则色彩问题将困扰他设计生涯的一生。
二、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中色彩课程应作为改革的排头兵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有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目前的商品竞争环境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能起到推手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推出去,可以有力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要很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对广告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改革。而广告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先锋就是色彩课程的改革。以往我们的色彩教材都是针对宏观的广告设计制定,面向的是现代设计或者更多的是西方设计,评价色彩教学的好坏也基本是用西方现代设计的标准来衡量,而现今我们专业建设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尽早改革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具体如下:
1、教学方向的制定对于一个专业来说至关重要,既然广告学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那教学方向就必须要以地方经济、文化为指导,真正学习了解研究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等有自己特色的案例和素材,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支撑、以地方特色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方向来改革专业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向的制定才能真正起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欣赏中西方经典色彩画,以西方写实色彩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若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则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勇敢地打破西方写实为尊的模式,大胆的加入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思想,大量的学结身边的案例,课堂训练更多的练习具有地方特色的写意作品,在西方绘画材料的基础上更巧妙的寻找表现中国地方特色的技巧。
3、传统的色彩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色彩关系处理,较为忽视民族、地域特色。所以适时科学的改革评价机制将能更好的建设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我们可以大胆的把地方产品引入课程,把地域色彩引入课堂,并且改以前的写实色彩评价为现在的写意产品色彩设计。这样既在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基础色彩知识,又体现了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宗教等文化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中色彩课程与辅助课程的关系
高校专业课程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必有其先后顺序,这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接纳和传递才能顺利进行。而广告学专业的色彩课程更是要注重这种前后因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色彩知识,巩固基础的色彩理论,服务广告设计中色彩各环节的问题。
众所周知,素描课是色彩课的先导课程,因其能解决学生的造型问题,而色彩构成课则是色彩课的后续课程,学生通过色彩课程学习了解色彩理论及基础应用技能,色彩构成课则是在色彩课的具象色彩基础上引领学生研究抽象色彩及其应用技巧。所以,巩固色彩课程的基础地位、改革色彩课程教学考核模式及辅助课程的设计安排,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将最终决定色彩课程的教学成果。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轻视,更不能删减。
现阶段应用型专业建设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广告学专业要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就必须要重视地域色彩的研究和教学,在色彩教学中应着重地方区域色彩知识、文化的总结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地方色彩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大放光彩,又能使区域色彩和现代设计巧妙结合。
四、结束语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的建设最终必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每门课程的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改革的成败都将直接影响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程度。而广告在信息传递中色彩是第一语言,因此,色彩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辅助课程的改革将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地方经济要发展就要依靠优秀的广告,而优秀的广告创意则依赖于色彩、素描、色彩构成等这些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所以,在建设应用型广告学专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重视色彩课程的地位和改革先锋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以上原则,广告学专业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篇4
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设计师往往能够从自然、建筑、生活中抽取色彩,抽象组合,再现为富有艺术感的设计色彩。原创的色彩设计运用是优秀设计作品重要的构成,也是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在色彩运用能力培养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方向。其中风景色彩教学是色彩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使学生深入生活、理解自然色彩的基本规律以及表达方式,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迅速提升整体观察和捕捉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学会对自然色彩进行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是收集设计素材的必要手段与获取设计灵感的重要渠道,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但当前很多高校在此课程教学中中,常常出现基础色彩教学与设计色彩运用教学不能兼顾的情况,造成学生后期设计色彩能力缺乏,且视觉传达专业的新生,虽然基本掌握了绘画基本技能,但是美术观念淡薄,表现方法和形式都偏向应试模式,对专业概念模糊,绝大部分没有接触过风景写生训练,这给色彩风景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就如何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力求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上突出专业课程的内涵,促进专业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风景写生表现,如何让设计融入色彩风景教学中,一直是笔者思索和探寻的课题。所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异同
无论是对自然色彩进行绘画再现的“绘画色彩”,还是设计艺术创作中色彩表现应用的“设计色彩”,其本身都是运用色彩构建艺术美的色彩形式。色彩运用者在把握色彩艺术的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色彩的和谐、美感,尊重色彩与场景、作品的匹配。“绘画色彩”来源于绘画者从自然中的直接提取,和原色表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复制和真实表现,不需要绘画者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抽象。而“设计色彩”是色彩组合与表现的过程,是设计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客观存在的色彩抽象加工,使其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美学特征的色彩创造过程。“设计色彩”追求的是色彩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设计者运用色彩时的创造力。
虽然“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对色彩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不同,但艺术性美感却是共同的色彩表现目标。具有基础性色彩应用特征的“绘画色彩”在早期积累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培养潜意识中的色彩感觉,积累色彩美感经验,对“设计色彩”应用中色彩的抽象组合和表达有所助益。所以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一般都应开设有基础性的色彩风景课程,以挖掘学生的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思维能力。
二、色彩的“再现”教学与“表现”教学
“绘画色彩”具有色彩“再现”特征,而“设计色彩”则是色彩的应用“表现”,虽然当前众多高校有开设有独立的色彩风景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融合两种色彩教学的特点,或高调重视“绘画色彩”训练,不重视色彩“表现”能力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的色彩设计能力,一些学校则是直接导入色彩“表现”课程,忽略了基础性的色彩“再现”培养,牺牲了学生发现美、认知美的早期积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色彩“再现”与色彩“表现”教学必须并重,才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全面扎实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
(一)写生中解放“色彩”表达
色彩风景教学中,写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有效方式。写生本身是色彩“再现”的过程,是学生对自然颜色的直接感知与理解,而为了融合色彩“表现”艺术,可以在写生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色彩解放。首先,鼓励学生在真实还原原有色彩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理解到的色彩美感,对自然界的色彩进行主观调整,将绘画中的色彩多元化。绘画写生的艺术有多元化,色彩抽象的案例本身就十分的丰富,例如传统水墨艺术以简单的黑白概括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构建了独有的含蓄、典雅的艺术,梵高常常用反色表现绘画,抽象表现事物,而绘画中的热情和解放感却点燃了独特的艺术美。很多优秀的画家也都有为了保持整个画面的艺术美感,而适当调整画面中部分景物色彩的做法,这些做法应用到“写生”中,在老师的鼓励下,让学生以设计思维对“写生”进行色彩再加工和优化,则能够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色彩“再现”和“表现”培养的目的,积累学生从自然色彩中抽象提取设计色彩的经验,而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色彩风景教学的目的。
(二)设计训练中融入写生元素
在设计色彩的提取与加工的过程中,自然色彩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色彩来源。当前的色彩设计教学中,常常是单角度的指导学生色与色组合与匹配,或以原色作为设计色彩进行应用,这本身就与基础色彩的认知与应用存在脱节。自然界绚丽多样的色彩,有丰富的天然的色彩组合,其鬼斧神工之巧妙是狭隘局限的色彩搭配难以企及的,而这些色彩组合在写生中的体现,却无法建立“再现”色彩与“表现”色彩的对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指导学生应用写生元素整合进行色彩设计的实践,培养学生将自然色彩转化为设计色彩的能力。
三、风景色彩写生教学的形式手段
基于“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 的认知和融合色彩“再现”与“表现”的教学构想,在培养学生基础色彩感知能力的色彩风景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对应的教学目的:
(一)汲取优秀人工艺术思维
在生活中除了大自然勾勒的美,还有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结晶,例如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建筑艺术、工业艺术等。这些艺术本身就有很多是从自然形态汲取灵感后,为适应不同人群美学认知差异的再创造,具有天然的设计色彩特征。例如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不仅有多样化的色彩组合,色彩匹配中的和谐统一考虑,更有结合不同的受众群体的特征。建筑设计、家居设计上也都有类似的色彩设计特征,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特征、不同生活习惯的考虑深刻而实际,且作品色彩设计实用又美观。在风景色彩课程中,对于写生题材的选择,可以选择这些成熟的设计艺术作品作为写生对象,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的对其中运用到的设计思维进行总结和再思考,积累自己关于色彩“再现”的经验,构建学生通过“绘画色彩”,寻找“设计色彩”的能力。
(二)加强大师作品中“养分”的汲取
优秀的作品始终是绘画训练和设计作品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从“绘画色彩”中积累“设计色彩”的能力,在色彩风景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加强对大师作品的临摹与赏析,尤其是西方立w主义、表现主义、解构主义的作品。例如西方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其作品中常常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和色块组合表达艺术思维。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临摹这些大师的作品,相当于在“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来回穿梭思考,品味绘画中的设计和设计后的绘画,自然而然的建立起色彩“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对接,积累自己的色彩设计经验。
(三)色彩归纳在风景色彩写生中的运用
色彩写生中,很多风景并不是单一色彩所能够表现的,例如朝霞时斑斓的天空、水中万象的倒影等,这个时候就需要以概括、提炼、表现出景致的特点,即色彩归纳。在写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停留在自然客观形态的束缚,着重于主观的“悟解”。色彩归纳按照归纳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立体归纳、平面归纳、解构归纳、意向归纳等几种归纳形式。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写生风景的差异,或者设计课程延伸训练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写生归纳方法进行训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归纳方法进行艺术创造。因为在色彩归纳的过程中,学生经由老师的引导,主动对色彩进行概括与提炼,并创造性的进行色彩表达,其对色彩的感知也就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再现”,而是“再现”基础上融入自我思维之后的色彩“表达”。而同时,因为色彩归纳写生,融入了一定的创作与设计成分,给予了学生开放的空间,作品呈现多元化特征,又直接训练了学生将色彩应用到设计作品中的实践能力。色彩归纳是色彩风景写生课程的一种主动型的探索尝试,也是高校色彩风景教学中值得开展的教学方法。
(四)风景色彩写生中的教学手段
最后,是在色彩风景教学中的教学手段上面,因为希望学生能够从写生中感受到设计色彩思维,积累色彩设计经验,所以开展的课堂教学最好采用开放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大家收获的经验和遇到的困惑,而教师在其中转变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存在问题的想法给出建议并给予鼓励。在交流式课堂的组织中,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鼓励学生将自己积累到的色彩经验提炼,以产生更具价值的观点。
本文针对当前对视觉传达专业风景写生课程的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重新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色彩“再现”与“表达”并重,以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作为切入点,对风景的造型与色彩进行重新解读,用设计理论武装头脑,用设计的理念表现物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视觉传达风景写生教学既要与时代接轨,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也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绘画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方法之实践[J].西北美术,2015,01:114-116.
[2]张胜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54.
篇5
一、色彩调配尝试,让学生自主发现色彩调配规律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或者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内完成为主要形式,这种方法下,学生能够接受大量的美术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做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不强,对于知识的印象不深,因此,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下,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美术色彩课堂中,如果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尝试色彩的调配,并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补充,则学生对于美术色彩方面的知识印象将更加深刻,其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色彩教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美术色彩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等等,同时对于颜色中色调、透明度和饱和度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色彩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尝试色彩的调配,并在其过程中进行指引纠正。例如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色彩,制作成图画,让学生进行赏析,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一类色彩在调制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颜色比例、色系、调和工作等,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始摸索颜色的调配,按照教师的步骤逐步进行,并在其中慢慢总结实际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是指导的工作,帮助学生把握基本的方向以及正确的调色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尝试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色彩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色彩调配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自身的收获进行补充总结,来进步一填补课程内容的空缺,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知识。
二、体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色彩的差异性
对于在美术色彩课堂中经典案例的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下,美术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某一画作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其完美的色彩搭配。虽然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感受色彩搭配的美妙功效,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于利用色彩展示风景特色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对比性,学生很难更加深入的发现某种色彩搭配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差异,因此也很难更加直观的了解其中的奥秘,故对于色彩搭配和创作的知识技能掌握也仅限于表面。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相似作品的对比,或者是不同时间点风景的作品对比,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颜色对于事物美感表达的差异性,则对于色彩作用的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对于某一街口风景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通过一年四季,街道边上一颗树木树叶颜色的变化来展示四季的景色,虽然街口其他事物都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物在其中显现,但是学生通过树叶颜色的对比,能够很好的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甚至能直观的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这种对比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色彩的作用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对于应用色彩知识以及色彩调配的方法展现同一载体不同特色的技术掌握的更加深入。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尝试性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文章前期的研究,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为主导,因此学生在色彩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关于色彩应用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困难,课堂上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因此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跟随课程知识的安排来进行一步一步的学习,不能有效的通过课堂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尝试性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主的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在美术色彩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好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前期课程知识的丰富以及课程任务的提前设定,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美术色彩的尝试和创作,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色彩应用的经验以及问题,而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使得师生互动有了更多的主题,同时也加强了课程教学的目的性。
总之,高中美术课程能够帮助高中阶段的学生提升想象能力,加强对于艺术创作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在文体方面的综合能力,美术课程的教学经常被不断的革新研究。而色彩课堂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传统的美术色彩课堂的不足,引发对于美术教学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色彩调配尝试、采用对比性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色彩知识,同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美术色彩课程完美的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篇6
虽然我国大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较之德国等欧洲国家有近100年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的设计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然而,在设计学院的整体基础教学中,对负责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师而言,其色彩基础短暂的三四周的学习课时安排太少,虽然用尽浑身解数施教,却达不到预期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有的教师往往也只能竭尽所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师又会觉得,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无法与今后的各个实际设计专业相结合,难以达到设计教学当中打好色彩理论基础的目的。在诸多的色彩教学摸索当中,色彩归纳从概念上更加符合设计专业,因为既结合对象进行写生,描绘过程有感性认识,又不是被动摹写,要求理性概括,训练由浅到深,教学很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的理性认识,其简洁的色彩关系更接近设计色彩理性配色的本质,多样的表现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对色彩归纳色彩理论的理解训练,能够提炼出的色彩规律,更适用于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色彩教学。
二、归纳与传统写生色彩的异同
色彩归纳,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概括、简练的色彩表现对象的形象和色彩,当然相应的造型及构图都会随之变化,由此创造出统一、和谐的色彩作品。它训练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色彩进行夸张、概括、简化,主要是运用人们对色彩关系的理解表现对象,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与常规色彩写生有很大不同。过去传统色彩基础写生教学是为纯艺术打好写实基础的,如油画、版画和国画等,抓质感、体量感、空间感,注重色彩的真实表现,画家情感的表述也是重点,讲究笔法和技法的运用,色彩变化过多,需要多次、反复、长期、深入训练,才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然而,设计专业又无法安排长时间、多层次的训练,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把握色彩关系理论。传统写生不是为设计专业进行的色彩理论教学而设计的,设计专业又大多是在传统纯艺术院校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商业需求而分离出来的专业,即使是新的设计学院,往往教师也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分出来了,但基础色彩教学模式又没有进行相应符合现代设计专业性需求的改革。对于设计教学体系来说,基础课程都是为各个专业设计课程打基础的,没有相互联系和延续的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必然是失败的。然而,很多学院是将基础与设计内容截然分开,教基础的教师被普遍认为就应当是有坚实造型和色彩基础,学油画专业的,懂不懂设计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很多设计专业今后并不涉及写实的绘画创作,因而所学没有实际的应用,专业教师在学生大学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设计课程,往往又要再次从专业方面的用色,进行设计色彩理论知识的讲述,这就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这种教学体系是不科学的,没有与时俱进,设计出与现代设计专业协调的基础色彩训练方式。
色彩归纳理论是:在造型上要求理性,块面大小的合理分布,块面与块面之间协调的关系都带有一定的创意性;色彩上色块概括,色阶差别较大,这都需要理性处理;构图上理性而带有装饰创意感,相应的理论指导是必要的,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这是一门重理性的教学课程。色彩归纳从字面上看,重在归纳二字,它以客观对象为主,是从客观对象概括、归纳而来,通过感受,运用色彩提取和推移,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并总结为以后理性运用色彩,寻求画面的整体统一和谐。
三、色彩归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科学性
笔者从1993年第一次采用色彩归纳教学,初次教学探索是学校所安排的“装饰色彩”课程,当时“装饰色彩”还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时尚的课程,然而对于笔者来说,刚毕业不久,在学生时期并没有涉及该课程。没有课本,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范例,又没有可参考的书籍,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参考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在清华工艺美术学院所学图案教学体系当中的限色写生、色彩采集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用的色彩装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为今后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从单色固有色入手,注重固有色的调色训练,到单体两三个色,开始训练光对物体照射时色彩的变化关系,由简单再扩展多色的过渡,寻求色块之间的变化关系,注意环境色和物体质感的表现,最后发展到归纳超写实的研究,这样联系就形成了色彩归纳训练的体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教学,从而初步探索出了单色明暗推移表现法、单体固有色表现法、勾线色块法、色彩归纳推晕法、限色归纳法、装饰色彩归纳法、写意色彩归纳法、设计色彩归纳法等训练方法。这一系列的训练法,具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画出视觉效果好、有设计创意感的作品,又能够掌握简单实用的色彩理论。由此可见,色彩归纳的教学,其训练是具科学性和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课程。色彩归纳训练内容丰富,有静物、人物、花卉、风景、动物等,可以根据设计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例如,服装和动画专业侧重人物归纳训练、平面装潢专业侧重静物归纳训练、环艺专业侧重风景归纳训练、染织专业侧重花卉归纳训练等。这些与专业相适应的色彩归纳训练作品的效果,更加接近各个专业的设计效果图表现,显而易见,明确的专业教学目的,就为各个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篇7
1.1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篇8
重要性色彩的构成主要是根据构成的原理,把色彩按照一定关系法则调配与组合出与美好的色彩关系相适合的色彩构成。它主要由色彩生理性、物理性与心理性着手,深入研究色彩调和与配色原理,同时经位置、形状与面积等搭配的关系,分析色彩构成的规律,以提升色彩的敏感度。主张由科学角度去研究色彩,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色彩,但是学生只可以掌握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理解色彩构成真谛。色彩构成的课程强调的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传统思维,使得学生充分理解理视觉的规律。
二、色彩构成的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效果
在学生学习色彩和心理、色彩基本的原理、色彩调和、色彩混合以及色彩对比以后,可以完成与色彩构成相符的作业。然而,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也不积极思考各种知识间的相关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固有的色彩知识进行学习,而且需要重视后续学科延展性。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专业课程中结合色彩构成,具体如下。其一,使学生在杂志社寻找服装模特的图片,然后复印成规定图片,进行剪裁。其二,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同类色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互补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强度比指的是高纯度的色彩对比,而弱对比则指低纯度的色彩对比。上述作业不仅考验了纯度、色相与明度对比的关系,而且考验了学生掌握冷暖与鲜灰调的情况。同时需要学生配置图片中模特服装色彩,但是这个过程要学生重视的是色相的对比准确性,服装和模特之间色彩搭配的关系协调性。其三,在搭配好色彩的整体关系以后,需要重视细节搭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练习服装花纹、衣服配饰以及头饰等色彩的配置。
三、把色彩构成作为实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对策
1.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1)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水平与能力属于课程建设关键因素与前提,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有自身特色,加之存在职称结构与学历偏低的问题,所以在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时,需要分析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情况。在建设色彩构成的课程过程中,需要从崇高的职业道德、学术的水平高、结构科学合理以及教研能力强等目标着手,建设一支高学历与高职称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实时组织教师去国外交流学习,提高教师团队业务能力与研究能力,进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2)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顺利地进行。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时,不仅需要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而且需要落实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关的项目,给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联系课程建设、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以及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系统,确保课程建设正常进行。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发表教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对阶段性课程教研成果进行总结。
2.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
(1)建设课程教材。教材建设与课程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教材属于课程教学前提。现阶段,我国教材的出版业发展比较迅速,艺术设计的基础教材越来越丰富,教师选择的范围比较广。尤其色彩构成的教学建设情况比较好,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选择教材时,需要按照学校艺术设计的专业适用性,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色彩构成教材。另外,在应用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加设色彩、设计等周边辅助的教材,应积极进行电子教材的建设;还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色彩构成的课程讲义进行编写;对色彩构成的课程教材进行改编;拓展艺术设计的专业教材知识;对色彩构成作品库与习作集进行收编。(2)建设实践教学。学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近几年,在应用与理论方面艺术设计的专业均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新时代。相对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属于一种新专业,不管是计算机硬件设备,还是相关项目实施,都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就目前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无法与新时代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置,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有机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应用性与综合性强特点,对课程实践的教学环节进行规划,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艺术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建设
(1)重视知识综合性与系统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合作精神。由于色彩构成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学生在学习基础原理与理论知识以后,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实际创造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色彩构成形式美的法则、色彩应用方法当作主导,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明确创新的重要性,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创新情况。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5~6个人组成一组,通过课题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经课程实践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得每个小组都可以完成一套设计的作品,教师还要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对学生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锻炼,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2)对艺术设计的科学教学手段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在传统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主要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只可以被动地听课,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只可以是主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增色训练实践、课堂交流与作品鉴赏等环节,实现学和教共同进步的目标。此外,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把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必要时鼓励学生结合色彩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广告、环境艺术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的专业中,均可以应用课程结构建设与延续性教学的手段,改善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创意发挥,调动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培养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有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设计[J].艺术科技,2014
[2]杜英蓓.凸显创意色彩——绘画基础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必要性[J].教育界,2014
篇9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色彩构成的概念
色彩构成是艺术与设计的视觉造型基础,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是按要求将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而色彩构成就是在正确的色彩原理指导下,利用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传达情感,构造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色彩效果。
3.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
3.1色彩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系统地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以及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思方法和色彩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色彩的性质并掌握色彩艺术创作的应变能力,把握色彩调和与组合的多种途径,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色彩构成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依靠学生的手工制作来掌握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先通过知识的讲解,进而穿插色彩基础图片的观摩及设计成品与色彩构成的关系之间的观摩分析来理解色彩构成课程,最后通过学生的色彩基础,例如:色环、色谱、渐变、明度变化、纯度变化、色相变化、色彩间的变化等训练来达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的目的。
4.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流程,例如色彩的基本认知、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以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和与设计实践的关系等构成了普通的教学流程,以下是对教学流程的基本认识。
4.1基本认识
通过对色彩的原理、分类、色彩的混合及色立体的解释来认识色彩。
4.2形式法则
对色彩本身所具有的均衡、节奏、韵律、单纯化、主次、呼应、点缀、互补等现有形式法则进行逐一介绍,使学生认识各种色彩之间的基本关系。
4.3对比构成
通过举例说明和解释色彩之间各种对比的效果,如色彩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及三要素的对比,在三要素对比中强调: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对比及所表现出的长短色调的调和变化。
4.4调和构成
通过对色彩调和的说明、色彩调和理论的解释及色彩调和构成方法的介绍来阐述色彩通过调和所表现出的调和关系。
4.5色彩的心理效应
各种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色彩感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另外,不同的色彩及通过色彩的调和能够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也是色彩心理效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4.6教学流程的优缺点
色彩构成教学从色彩的定义、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认识、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构成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学习色彩构成的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色彩构成及色彩构成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构成效果。在课程的讲述及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通过每一章节课后的作业训练来达到掌握每一章节授课内容的目的。
通过课后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一般情况下因为学时的限制,或者作业数量的限制,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及构成知识比较凌乱,掌握一般情况下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基本了解色彩构成的原理及基本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色彩和构成法则做到整体的认识、了解、掌握、熟练运用,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举一反三,这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色彩构成有着极高的要求。
5.色彩系统训练方法的提出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色彩构成书籍在系统地讲述了色彩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列举了很多图例,之后在每一章节的课后都制定了一些作业,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色彩构成,通过制作课后作业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构成知识。从多年色彩构成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不能完全明白色彩构成的实用意义,以及在其他课程方面的作用,如图案设计课程、包装设计课程、VI设计课程、环境艺术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针对色彩构成学习的实用性问题和它对其他课程的作用,我们总结出一套色彩构成学习的方法,即将整个课程的学习通过某项固定的设计方案表现出来,这个设计方案可以选作图案设计方面,也可以选作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通过色彩构成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再加上色彩构成课程的讲述,学生在明白色彩构成原理的同时,也能达到色彩构成与其他设计综合运用的实际效果。
6.训练方法的运作方式
为了清楚地表达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步骤及重点,在这里对方法论进行了有步骤的顺序排列。
6.1先将色彩的基本知识即色彩原理进行讲述,通过某些小实验使学生看到色彩的来源及色彩在大自然中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然后将色彩的分类、属性、色彩的混合、色立体等色彩原理进行图片讲述。
6.2作为色彩构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重点,在讲授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需要进行形式法则训练图形的确定,运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形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图案的基础上因为色彩的变化,图案的效果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来自于对视觉的点缀、冲击、偏差、隐晦,也有可能来自于对感觉感情上的清爽、开朗、明亮、苦闷等。
6.3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将固定的主题或者图案进行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训练,例如在对色彩的认识训练中,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将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色彩的单纯化、色彩的主次、色彩间的呼应、色彩的点缀、色彩的互补等进行逐一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主题图案中通过色彩构成法则的形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假设所固定的主题图案是为了某项环境艺术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所固定的图案,那么通过这样的色彩构成训练就可以使这些效果变化丰富多样,同理,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使学生随心所欲地对内心所向往的图案进行描述。
6.4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对比训练,让学生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对比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三要素对比的训练,明白在同一主题图案中三种不同对比所表现出的不同颜色效果。
6.5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还是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调和的训练,这其中既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有秩序的调和,又包括类似调和中的同一调和、近似调和,以及对比调和中的主色调调和、面积调和、隔离调和等调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并掌握在同一主题图案的情况下因为色彩的调和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6.6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同样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心理效应的训练,将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进退与缩胀感、兴奋与沉静感、华丽与朴实感,以及色彩联想的色彩表现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同一设计主题图案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手段能达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理效果。
7.训练方法的连续性
篇10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我校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整合了形态色彩的认知和表达两个部分,是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的结合与过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通过研究形态的色彩基本属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表达,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色彩表达技能,锻炼学生科学的色彩认知方法和空间色彩综合应用能力。多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已不适应当下应用型转型专业的目标培养。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与学科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如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形态色彩与表达》是一门由学科基础向专业过渡的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承接原有的设计基础,又要对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要求。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从色彩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性,在传统的色彩能力训练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空间色彩运用能力训练,增加表达的比重,突出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应用性的特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目标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课程本体,色彩的构成基础并不是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寻找观察、认识和表现形态色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2.强化学生空间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中应强化对学生色彩表达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要与实例教学进行结合,色彩理论教学要与空间应用进行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重视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形态的色彩属性达到深度认知, 能够在具体环境设计中熟练应用色彩进行表达,突出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培养。
三、应用型转型要求我们教师身份和课堂主体应随之转变
目前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听”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当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身份应该有所转变,课堂主体应该及时向学生转移。针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讲述,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形式应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色彩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好学生创造应用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自我生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着重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创造应用的能力,做好从过去的讲授课程内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的身份转换。主动积极丰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倡自主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学习的内容,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性。面对当下的应用型转型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实践性教学。充分做到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实践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在实践去积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的体验,进行反思性观察,然后提取抽象概念,最后积极参与检验。这四个不断循环的步骤,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要结合色彩基础理论,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例如:让学生走出去,在大自然中进行色彩观察与搜集实践;观察周围室内外环境的光色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有选择的做色彩实验体验项目,加深实践感知;结合色彩人文内涵进行色彩实验;安排学生加强室内外环境的亲历体验,形成色彩环境示例应用的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的生成自己的色彩应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自由的教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和色彩应用的能力,在传统教W中寻找突破。
结语
应用型转型的目标培养决定了学科基础课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应随之进行转变,以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不断自我生成的学生。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辅助学生探寻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对色彩的空间综合应用能力。在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要大胆实践,不断调整,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应用特征和时代特点。
篇11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形式要素,它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与感觉,它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审美需求决定了服饰必须具有造型美,而服饰色彩是服饰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色彩关系能更好地作用于服饰造型,使服饰的价值更具可视性与实用性,对服饰色彩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对服饰的视觉感知及接受过程中,服饰色彩信息传递最快,情感表达最深,视觉感受的冲击力最大,且最具美感诱惑力。色彩能够迅速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形成色的感觉,并迅速而敏捷地左右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各种感情的变化和反应。
通过对服饰色彩课程的学习,从一个“自然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设计者”的思考状态,建立起初步的服装色彩设计思维模式。在色彩原理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视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创造,用视觉思维理性地创造色彩空间、色彩意象。能够从整套服饰或是整个系列的色彩搭配上运用人的视觉流程因素,突出服装款式的重点部分,从心理感觉上诱导人的视觉。
1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现状
服饰色彩课程作为一门专门对服装设计三要素之一的色彩进行理解掌握的课程,与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色彩构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服饰色彩是在色彩构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色彩设计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的课程。总的来说,服饰色彩是在色彩构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其重点在于在色彩学理论基础上增添服装设计的内容,使之与服装的款式、面料相融合。以色彩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人体为直接客体,以服装面料的肌理组合表现进行色彩造型和创造。利用色彩原理和点、线、面的结合,使服装的材质形态有机地组合起来。而现实教学中服饰色彩的课程内容经常会与色彩构成的内容相重叠,因此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色彩属性、色彩的推移与渐变、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各方面,以致给学生造成服饰色彩就是一门改名换姓、换汤不换药的色彩构成课的印象。
同时,在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由于服装设计具有独特的时间性、潮流性,如何从自我设计的角度找准当前的色彩流行趋势甚至预测未来的色彩流行趋势,并将其有见解运用到设计中,而不是盲目使用,随意拼凑,成为没有自我思考价值的嗟来之食,这是服饰色彩教学中最为难以解决的。第二,服饰色彩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怎样在有限的课程练习中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在课程作业中体现本专业前沿研究现状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色彩构成的练习内容,如流行色的产生、色彩企划方案的制作,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第三,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审美艺术,更是需要与人体及人的心理密切结合的实用设计类型。怎样在万千色彩中找到适合各种体型人体、各种肤色类型穿着并且能体现出一定设计思想的色彩是实际服装设计的迫切需要。第四,服饰色彩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怎么向学生阐述一件设计作品中所运用色彩的“好与坏”,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此标准并且能在设计中进行自我评判,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2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于服饰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以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教学上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与建议:
2.1 改变教学思路,从生活入手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应改变单纯的老师理论讲授、案例演示,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调换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而采用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教师分析评价、理论讲授――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
篇12
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适应现在艺术设计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将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参照,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1课程性质与任务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色彩表现以及色彩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2.1能力目标
A1.能够运用色彩的基础知识进行静物写生;
A2.能够平面归纳色彩静物、人物写生;
A3.能够主观运用创意方法、表现色彩;
A4.能够评价画面的设计色彩构成关系。
2.2知识目标
K1.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
K2.了解色彩静物写生平面归纳的基础理论知识;
K3.了解色彩静物创意写生基本理论知识;
K4.掌握色彩静物写生方法与步骤;
K5.掌握色彩静物写生平面归纳的形式与方法;
K6.掌握色彩静物创意写生的形式与方法。
2.3素质目标
Q1.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合作,具备协作精神;
Q2.自我学习能力――会使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找各类资料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Q3.自我展示能力――讲述、说明、提问、回答问题;
Q4.信息处理能力――查阅、收集资料能力。
3课程开发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是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艺术设计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3.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贯穿项目教学,通过4个子项目、11个训练任务,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知识重在应用,通过能力来检测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训练形成知识体系。该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4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5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法,每个项目成绩按难易程度不同分值计算,共计总分的40%(考试项目与分值详见表2);该课程重视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单独笔试。考勤(20%)、实务考试(40%)。
6.2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示范、作品图片演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设计操作方法。
课程根据教学任务要求设置工作步骤,从简单到复杂,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思维的转变,结合色彩基本理论知识,到具体写生色彩,归纳色彩、再到创意色彩的全过程的任务训练,学生通过理解任务要求,对任务中包含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行整理并完成任务,让学生深刻体验任务中的典型内容,发现工作岗位技能的特色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1)案例分析。
篇13
从视觉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色彩被看作激发创作情绪的一种要素,它不仅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元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色彩与传达媒介紧密关联,新材料和新媒介的出现往往对我们既有的色彩理解力提出挑战,继而引发艺术形式革新,促成新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学中,现代色彩观念的成型直接得益于20世纪上半期包豪斯的实践探索。伊顿、克利和阿伯斯等人的色彩实践不仅接续了塞尚以来让色彩脱离对形体的依附,构建画面独立主观色彩系统的观念,更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规律进行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的实验方式累积视觉经验,构建新的视觉原理,独创了“色彩构成”这一专业基础训练课程。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在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色彩构成教学已然成为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经阶段。但《色彩构成》课究竟怎样设计才能达成其与时俱进的有效性,避免模式化;教学执行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课程与最终艺术创作、设计项目的有机关联,才能使学生将基础训练中掌握的视觉原理和技巧顺利运用到今后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去,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天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综合色彩研究》介入基础教学
公共艺术专业采用综合色彩的训练方法,将色彩学看作系统的、多元叠合的、综合的、更具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开设《综合色彩研究》课程,以实证性、科学性为基础,旨在解决艺术创作中的调研方法问题,着重探讨专业范畴中有针对性基础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独立研究能力,将《综合色彩研究》课程打造为可为多领域实际应用的带有色彩分析性质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综合色彩研究》共设计有前后两部分共五项训练课题。
前期课程集中于色彩关系探索,由“经典名画色彩提取练习”,“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立体形态中色彩组合实验”三项训练构成。将色彩从写实造型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色彩不再只是传统绘画和二维视觉图像的叙述;以理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建构科学的色彩系统。我们探求有关色彩的知识,积累有关色彩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但绝非概念上的公式化。对色彩近似科学的分析、对比,对色彩组合关系近乎实验的记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累积色彩感受,创造、发现新色彩关系与效果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方法贯穿课程的始终,一方面,课程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学习者对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打开学生对色彩原理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色彩分析的方法、色彩体验的记录为学生以后在具体创作项目中发现色彩问题、解决色彩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综合色彩研究》的主体课程是“环境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环境色彩的更新主题创作”两项。环境色彩,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创作方式,体现着理性色彩系统的影响力和价值作用。将前期课程中学习积累的色彩调研、采集与分析方法运用到环境色彩更新项目中去,理性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提出建设性设计改进方案提供了可能。色彩,从一种设计手段变为设计目的,建筑与环境色彩改变了城市附加装饰者的身份,成为城市长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色彩关系探索
色彩关系探索是课程安排中学习者运用色彩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基础。
对色彩的准确命名依赖于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数据描述,而色彩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和文化联想却无法得出恒定的说法。色彩在不停地流动,只有环境才能给予色彩一定的限制性;色彩与环境相互依存,通过色彩关系达成视觉呈现。
色彩的分类、结构、范围、秩序、搭配、比例、调和、冷暖以及色彩与空间、时间、光、材料、表面等等的互动都存在于色彩关系的探索之中。
色卡是进行色彩研究的有效工具,一方面它避开了调配颜料耗费的时间,使研究者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观察和记录色彩搭配;另一方面,色卡的标准化、数字化为大量实验研究增加了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便于研究者将所积累的色彩模型与实施制作相衔接。
1. 经典名画色彩提取与范例存储
艺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历代绘画大师对于自然色彩博大精深的探索与表现。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一幅名画图片,对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以简化图像色彩和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相互关联的一组色块对原有作品色彩特征做出归纳和提取。通过学习优秀作品的最佳色彩关系组合方式,增强对色彩范例的记忆,提升对自然界色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对象中提取基本色块组成色谱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注重思考所选作品的色彩系统形成因素――是什么导致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选择此色彩而非它色彩或它材质进行表达――其所涉及的历史与文化、象征与情绪、民族与时代等多重内容;注重色彩结构分析,主导色、对比色的分配和色调提取,整体格局与局部色彩关系的研究。
2. 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
自然界中的色彩既相当丰富又异常微妙,而传统视觉习惯使观察者难以从特定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看待事物,因此也就无法发现超出“常规”的色彩。课题要求学习者选择花卉或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自身特点、光源因素、季节因素、背景比例、花叶比例等做出细致记录,提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系列化的色彩层次,对微观色彩进行有序归纳、色卡比对,确定主体色调和色块取值,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训练,学习者得以发现细微差别,提高微观的色彩感知力,理性地解释外部色彩印象及颜色个性。
3. 立体形态中的色彩组合实验
现实世界中形体(尤其是建筑、雕塑等大体量物体)的外观色彩总与其所处空间产生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观感。深入理解三维空间中形体的色彩存在状态,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创作中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色彩表现技巧。
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三至五件现成品分别进行色彩涂装,并设置一定的空间环境颜色条件实施限制,实验其在不同光源、光照角度、改装品组合方式以及改装品与背景多种组合方式条件下的色彩氛围变化。这样的形体外观色彩存在状态观察,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对“单体形态与系统组合之间关系色彩”的认识。
三、环境色彩调研与更新
经过前期对色彩的采集、量化比例、色卡比对、确定色块、色调和色谱等一系列具有实证性的色彩分析与存储方法训练,学习者对色彩运用原理和色彩调研方法有了基本了解,获取了一种深入研究色彩规律的基本途径,为未来不断储存色彩组合范例、积累色彩表现经验奠定了能力基础。其所积累的各种色彩知识和审美经验最终都是为了在综合创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色彩控制力和表现力,在解决具体的艺术或设计问题时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色彩手段。课程最后在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和媒介中选择“建筑与环境色彩”作为《综合色彩研究》的核心训练和主题研究与创作课题。
“建筑与环境色彩”承载着《综合色彩研究》课程的多向深化考量。
首先,环境色彩调研以户外群组环境(如:建筑群、街区、商业区、厂区、社区等)为主要调研对象,研究对象选择涉及建筑单体、单体之间的组合、建筑物与地面、天空、周边建筑环境等丰富的关系色彩,为课程学习者的最后色彩能力提升提供了复杂的色彩研究综合对象。
从课程渐进式深入的教学角度看,从简单的抽象形体空间向现实环境中复杂的关系色彩进阶,调研环境色彩可望实现与课题“对立体形态的色彩组合实验”的积极有效衔接,而学习者的色彩认识与调研方法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要面对许多现实的城市色彩问题。城市快速发展,各式亭、杆、箱等公共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商业广告和店面店招杂乱等造成色彩混乱,大量新建筑的兴建并未保证视觉品质反而造成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审美特征的现象,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无法和谐共存……公共艺术除了以雕塑、装置、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为城市增添视觉趣味外,要从更现实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美学氛围入手进行创作和更新。
“环境色彩更新创作”基于一套具有科学、实证特色的调研方法和理论模型――现场色彩特征取样与评估、环境色彩导向性因素分析与区域历史条件形成因素分析;以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 色卡中色谱系统为基本比照工具,通过调查、测色记录、色卡比对、取证、归纳、色彩编谱等步骤,完成对环境色彩现状的调研、问题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色彩更新计划和未来可行性色彩规划手册。整体规划后的理性色彩系统不仅能够重组城市色调,构建和谐、均衡有节奏感的城市空间,还可以运用光照明和数字化媒体等新科技手段带来色彩影响,使环境具有更整体的色彩传播力。
附录1 学生课程作业:《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大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学生 吴韵珑
指导教师:丁乙
一、色彩调研分析
1. 目标建筑在大区域中所处位置
2. 目标建筑及环境色彩调研
东南西北墙面、地面、门的取色分析;户外娱乐设施取色分析;周围环境取色分析。(图1~图5)
3. 色彩调研总结
园内总体色彩比较丰富,操场在浅色背景下运用对比性较强的鲜艳明快色彩,提升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幼儿园主楼以中性色为主,缺少鲜艳的颜色,虽有些许点缀,但气氛显单薄。
主入口色彩过于沉闷,没有活泼、有序的色彩气氛。
外观色彩设计没有清晰表现出其办园特色。
园内绿化不少,但未有效分配土地面积,略显杂乱。
二、色彩设计建议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她认为,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色彩,在幼儿的世界里无处不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然而色彩却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
建议:
1. 主建筑入口与正门的色彩更加丰富。
2. 增加暖色调,使儿童获得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3. 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来表现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色彩设计分析解说
1. 幼儿园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健康性原则:已有实验证明,儿童确实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幼儿园建筑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有其必然。
特殊性原则: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符合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满足儿童的特殊心理。
趣味性原则: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于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以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与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图6)
2. 周围环境的处理
法办色彩垃圾:对破坏景观的色彩垃圾进行经济处罚。
大力推广职业环境色彩规划:城市建筑的色彩运用离不开专业的指导。
建筑规划前需对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调查:建筑色彩需注重整体的和谐。创建一支保护建筑色彩的小队,定期检查、修补及维护。
3. 总结
建筑色彩设计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
不能过分关注单体的色彩使用,而是要和周边横向比较,尽量寻找色系相近的颜色搭配,这样看起来比较和谐。
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对颜色进行丰富和扩展――如果颜色太过于统一,会显得枯燥和乏味;在局部添加一些色彩变化,既照顾整体和谐,又使建筑不乏活力。
附录2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点评
丁乙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吴韵珑的课题作业。调研使用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色卡系统,通过现场色样比对、采集进行色号确认,以实证方法对色彩进行编谱分析和主体色彩的取值。
报告以图片、色标、列表、文字小结与更新建议作为研究框架,以整体建筑区域、不同立面、空间与周边环境,局部元素与设施等对象的调查作为基本的涉及面,以深入观察、分析为基础,提出“幼儿园色彩设计健康性、特殊性、趣味性三原则”;为业主提供“色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关系”的区域色彩管理建议及更新计划。
该报告的论证结构和研究方法可行,提出的色彩更新建议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