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古代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最常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画十分注重线的力道和墨色的变化及组合韵律。线恰恰也是雕塑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可见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注重表现线条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都十分注重表现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像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加工而成,每根线条都有用处,多一条则繁琐,有画蛇添足之嫌,少一根则残缺,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并且粗细长短各有讲究,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且短、力道坚硬、颜色重的线条达到外形上的夸张,刻画出面部狰狞身材威猛的天王形象,多以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理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线条的表现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更绝妙的是在人物的五官乎上近似与工笔画的描摹。值得一提的唐代杰出雕塑家杨惠之,由他创造的“山水塑壁”的形式。中国寺院中常见的以连绵山水树木为背景安排人物或故事的一种塑壁,便是从杨惠之首创的山水塑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表现形式显然饰受到山水画的影响,与写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色彩看:三分塑,七分绘
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妆銮”并把这一特色一直保留下来。从原始时代起,以及此后历代雕塑多是“塑容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做“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及佛像。而真正彩塑的出现还是于佛教艺术大量塑像有关。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东晋的戴逵。作为一个文士和丹青高手,戴逵第一次对传入中土的佛教雕塑进行改造。他的改造可以简单的用“藻绘雕刻”四个字来概括。他不满意传入的佛像的简陋朴拙,遂应用中国绘画的手段和色彩进行彩绘和装饰,以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样式。他这一样式被后齐曹仲达、南梁张僧繇、唐代吴道子和周昉几位大师继承发扬,形成了中国曹、张、吴、周、四大佛画体系,泽被后世。就泥塑而言,彩绘主要是两大风格,一是用色工细浓艳,一是用色疏朗清淡。这两种风格正好就是曹家样和吴家样的画风特色。故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愿者中指出:“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现在的美术学院里雕塑艺术学习西方,注重体积结构,光影对物体对影响,不再加彩,使得中国古代雕塑对这一优良技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民间彩塑以“三分塑,七分绘”为主,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饰以大红大绿等各种鲜艳色彩,简单的造型,明亮欢快的色彩,寄以美好愿望和祝福,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
篇2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 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 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苏州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倾注了园主的主观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时园林的呈现也是客观艺术规律性的反映,对于艺术的共同感,在园林之中,一个合格的游赏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触动的,但感受的强度则与游赏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体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对园林艺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忽视这种审美的无功利性,从而提高实践艺术审美的自觉性与体验性。当代,作为旅游形式的苏州园林实地游赏或是通过现代传播的书刊、图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风光。这一变革为传统审美活动增添了消费性和泛娱乐化的变革。现代旅游是商业行为,那么对于游赏者就是消费行为。消费和娱乐有本质上的联系。由于当代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对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读体现为世俗化,重视感官放松的视听愉悦,或休闲放松与陶冶情操交织于一体。
从本质上看,当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活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 进而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审美特征广泛地渗透到园林游赏之中, 可以使游赏过程更具有艺术性, 增强在其中培养性情、志趣、休闲的功能。
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转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审美本质和时代特征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特征变化会引起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品,它的审美功能不会褪色。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上文已详,在此就不做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渗透在以下将详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渗透于游园赏景之中,同时此功能会通过园林的图像、影视及书刊传播得到更好的发挥。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园主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不论是游赏者的实地体验还是通过媒体形式体验,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文人人生态度和生活志趣会给文化主体(当代游赏者)提供行为模式上的参考,这为当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苏州古典园林有休闲功能。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满足于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礼仪、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园林艺术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娱乐和丰富闲暇生活的低层次需求, 也能满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全面提升的高层次需求。最后,苏州古典园林有符号功能。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当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实体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如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所揭示的“ 一个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为有意义和合乎科学。它供给研究社会的人作为辨别各民族的一个根据, 比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及所谓民族特征更为合乎现实”。作为有形的文化实体,亭台竹草、墨香诗画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化标记, 象征着江浙的文明和繁荣。营建私家宅园这种于市井中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情趣作为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地起着确定人群类型、文明程度的符号象征功能。这些文化符号都会形象的在中外游园者的头脑中形成文化印象。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画传统临摹教学课程中,掌握古绢纸的制作方法和技术难点是国画临摹教学课中的重点任务,学生在掌握传统国画专业临摹绘画的基础上,还应学习临摹传统绘画复制的古绢本方法,古绢本制作运用是国画专业教学重要内容,同时也给国画专业师生提出更高的学术要求。古绢纸的研究在于更好的复原古人绘画作品,能有效的在融会古人绘画技法同时,加强了古画历史年代的痕迹符合,对描绘古画的质地纹理及古时印记相符起到积极作用,为制作完成古画的整体效果达到作品高度统一。古绢纸的研究也会延续文化历史,把古人留下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对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具有现实作用,所以中国画传统临摹课的绢本和纸本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对古纸本和古绢本教学研究势在必行。古绢纸是指纸本和绢本,它们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重要载体,还原作品年代旧貌,符合古时的绘画作品意境起到积极作用。学生掌握制作古绢纸,学生首先临摹作品时要学会制作古纸、古绢。古纸、古绢的制作过程实际就是研究过程,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掌握,主要是:古绢纸的旧色还原、古绢纸的旧色渲染、古绢纸的污旧处理、古绢纸残旧还原四个方面。
一、古绢纸的旧色还原
学生在临摹古人绘画作品前,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仔细查验绘画作品的旧色程度,对作品画面进行详细观察了解,对古画旧色还原做到心中有数。古绢纸的旧色还原,主要是制作复制作品的旧色纸绢,还原古人绘画作品一致的古旧色。在教学中应积极多角度了解古人的做旧的特点,记载有明代的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卷十五载中有描述,原文如下“染宋笺色纸,黄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煎熬至二升止。听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橡斗子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再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学生在掌握古绢纸的旧色还原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绘画技巧的融会,不要完全依靠旧色还原方法来单纯去做旧色,要学会自然为上的法则,贯穿整个古画画面,达到旧色和绘画技法完整和谐的统一境界。
二、古绢纸旧色渲染
学生在掌握古绢纸旧色还原的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学习了解和实践古绢纸旧色渲染方法,它是古绢纸的研究重要步骤之一,对古画的作品的旧色渲染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做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认真指导,必要时要帮助学生完成好古绢纸旧色渲染的环节。古绢纸旧色渲染也就是染旧绢纸法,分为绢本染旧色和纸本染旧色两种。古绢染旧色:绢帛染旧色是高校中国画教学临摹早期古人作品重要教学内容。绢本还分为素白绢和仿旧绢两种,同时还根据临摹古画的特点需要分为生绢和熟绢。古纸染旧色:纸本染旧色是高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古人绘画作品主要教学内容。纸本根据临摹古画的特点需要分为生纸本和熟纸本两种。根据纸质的程度分为薄质纸类和韧性纸类。一般薄质纸类适合用排笔直接染旧色;韧性类的纸本一般采用水捞法。最后辨别古纸染旧色是以褐色、黄褐色及淡灰色为最佳,气味有淡淡的烟气气味和灰尘气息,无颜料和胶矾的味道为佳。学生在掌握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材料的真假,对材料的运用还要适可而止,根据画面和作品年代的长短去调节浓度,尽量用原材料,少用已加工过的绘画用品。
三、古绢纸的污旧处理
古绢纸的污旧处理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教师应充分给学生进行说明,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在熟练掌握前二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掌握古绢纸的污旧处理,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深度复原具有一定的意义。古代绘画作品由于时代久远或保存不当,使得作品的古纸和古绢出现污损,这样的情况越是早期作品出现越频繁,高校国画教学临摹课中不可回避的教学难点就是临摹早期绘画的古绢纸本作品,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更是难掌握的教学环节,所以要求学生大量了解其做污旧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临摹的古代绘画作品时更容易接近作品原貌。做污旧的方法一般分为做污点和做污迹两种。做污点:做污点是指在古纸、古绢上把发霉的污点、虫吃腐蚀变质的污点,化学物质灼伤的燃点及尖锐硬物留下的锈点等进行污点制作还原。腐蚀污点法:就是将制作临摹的古纸绢的污点处进行适当的腐蚀。做污迹:就是将制作临摹的古纸绢的污迹处进行还原,由于古绢纸绘画作品年代久远,保存不当或未及时修复等原因,伤害古纸绢画面内外,因此而产生画面的污迹。水痕污迹:一般先调好旧色水,最好采用植物性水状液体,浓淡可根据画面需要而调试,采用喷、倒、洒、点、吹等方式。墨痕:墨痕的制作一直是高校中国画临摹课的研究重点课题,学习掌握其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制作古纸本、古绢本墨痕时要认真掌握其特点。要了解所要临摹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年代,因为年代的不同,墨痕的颜色倾向就有不同。
四、古绢纸残旧还原
学生在学习掌握古绢纸的残旧还原方面要充分注意,不要对古代绘画作品“过分”残旧。要了解古人绘画作品的残旧原因,是什么情况造成的残旧。古绢纸残旧还原一般分为做残损和做残洞两种方法。做残损:做残损一般是指将临摹的古代绘画作品的古纸和古绢制作残破状,使其形成损坏状态。做残洞:做残洞一般是指临摹绢本或纸本制作出虫蛀的小洞,临摹修复时要用食物残渣,利用小虫蛀食的特点进行还原残洞为最佳。也可用染旧色还原残洞特征,但效果不好,有色味道及气味,而且容易被识破。学生在最后的完成过程中要做到自然如旧,残旧的过程要有偶然因素,少些人为的绘画技法贯穿临摹古画作品之中。
总之,中国画教学临摹课不仅是简单学习古绢本和古纸本制作复制方法,更主要是培养优秀的国画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保护好祖国古代绘画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中国画教学临摹课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教师的一份责任,因此,中国画传统临摹课的古绢纸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66.
[2]伍蠡甫.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葛路.美术史论[M].北京:文艺艺术出版社,1982.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张强.中国画论体系[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篇4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city;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园林植物,是指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或是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的总称。其中室内花卉装饰用的植物也属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可以分为木本园林植物和草本园林植物两大类。此外还包括了蕨类、水生、仙人掌多浆类、食虫类等植物种类。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因此,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以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同时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这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和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我们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可以合理配置园林中的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可以说,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正如刚才所说,园林植物,以植物特性及园林应用为主,我们结合生态进行综合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是园林树木。这种树木适于在园林绿地及风景区中栽植,为应用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藤本。
二是露地花卉。其中包括一 、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岩生花卉以及水生花卉,草坪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等。
三是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这种植物一般是指温带地区须常年或一段时间在温室栽培者,又可分为热带水生植物、秋海棠类植物、天南星科植物、凤梨科植物和柑橘类植物等。
每种类型的植物都构成了不同的空间以及结构形式,这种空间形式或是单体的,或是群体的。
而作为园林工程中的重中之重的园林植物配置更是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那么,园林植物配置首先应考虑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而要做到生态配置,主要做法包括了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的配置
重视生物的多样性
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应遵循美学原理,同时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
重视植物多样性。
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
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最后,园林植物配置还应该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从而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下面,我们再从整体到部分来分析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从整体而言,一、配置要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对于园林种植设计,先是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每一块园林绿地都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
二、配置要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
(一)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
(二)考虑四季景色变化(三)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四)配置植物要从总体着眼 三、配置要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四、配置时要考虑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五、园林植物配置还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都表现有不同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在局部景区往往都突出一季或两季特色,都以采用单一种类或几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为多。举几个苏杭园林工程的例子吧,比如杭州西湖中苏堤的桃、柳都是春景,曲院风荷是夏景,满觉陇桂花是秋景,孤山踏雪赏梅是冬景。又比如无锡梅园在梅花丛中混栽桂花,春季观梅,秋季赏桂,冬天还可看到桂叶常青。下面,我们再从个别的种植来谈园林种植的配置,一,乔灌木的种植设计
乔灌木都是直立性的木本植物,在园林绿化综合功能中作用显著,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园林绿地中所占比重较大,是园林植物种植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是园林绿化的骨架。一般而言,乔木树冠高大,树冠占据空间大,树干占据的空间小,枝叶的分布比较空透,在改善小气候和环境卫生方面有显著作用,同时在造景上乔木也是多种多样的。而灌木的树冠矮小,多呈现丛生状,树冠虽然占据空间不大,在防尘、防风沙、护坡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以及在造景方面都有显著作用。所以。对于乔灌木的种植,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孤植。这是指乔木的孤立种植类型。二是对植。这是指用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主要用于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等入口。 三是行列栽植。这是指乔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的种植,或在行内株距有变化。其主要形式有两种:等行等距、等行不等距。四是丛植。这是由二株到十几株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五是群植。六是林带。七是林植(树林)。八是绿篱及绿墙。
二、草坪的种植设计。所谓的草坪是指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经人工修剪成平整的人工草地,而那些不经修剪的长草地域称为草地。儿用于城市和园林草坪的草本植物主要有结缕草、野牛草、狗牙根草、地毯草、钝叶草、假俭草、黑麦草、早熟禾、剪股颖等。
所谓的草坪一般设置在房屋前面,大型建筑物周围,广场或林间空地,大多都是供观赏、游憩或作为运动场地之用。西方古代园林中已有规则式草地。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自然风景园出现后,园林中开始大面积使用自然式草坪。比如草坪种植的最成功工程,中国古代苑,就有大片的疏林草地和草坪。
草坪按植物材料的组合分可分为:纯一草坪。这是用一种植物材料的草坪。混合草坪。是由多种植物材料组成的草坪。缀花草坪。是以多年生矮小禾草或拟禾草为主,混有少量草本花卉的草坪。 草坪要是按照用途可分为:游憩草坪、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交通安全草坪、保土护坡的草坪。草坪主要用于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保护方面。在园林绿地中草坪和树木都起着净化空气、防暑降温以及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的作用,还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第二,园林艺术方面。草坪能开辟宽广的视线,引导视线以及增加景深和层次,并能充分表现地形美。
第三,城市建设方面。草坪常用于现代化城市需要低矮的绿地的地方,比如道路沿线,强电力网线下方,地下设施上面土层较薄的地方等。三是花坛的种植设计。所谓的花坛是在一定范围的畦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式的图案栽植观赏植物以表现花卉群体美的园林设施。花坛主要用在规则式园林的建筑物前、入口、广场、道路旁或自然式园林的草坪上。比如说,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形式是花台,多从地面抬高数十厘米,以砖或石砌边框,中间填土种植花草。有时在花坛边上围以矮栏,如牡丹台、芍药栏等。
四是植篱的种植设计。所谓的植篱。是指用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而形成的篱垣,又称绿篱、生篱。植篱在园林中的主要用途是:围定场地,划分空间以及屏障或引导视线于景物焦点,有的还可以作为雕像、喷泉、小型园林设施物等的背景,采取特殊的种植方式构成专门的景区(如迷园)。近代又有“植篱造景”,那是结合园景主题,运用灵活的种植方式和整形修剪技巧,构成有如奇岩巨石绵延起伏的园林景观。
因为植篱用的树种必须具有萌芽力强、发枝力强、愈伤力强、耐修剪、耐荫力强、病虫害少等习性,因此也是普遍使用在园林种植的配置中的。
五是攀缘植物的种植设计。所谓的攀缘植物,通俗地说,就是能抓着东西爬的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并没有攀缘植物这一门类,这个称谓是人们对具有类似爬山虎这样生长形态的植物的形象叫法。而在实际上,人们的生活中就有不少攀缘植物。扁豆、丝瓜、牵牛花、茑萝、葛藤、常春藤、葡萄。
利用攀缘植物装饰建筑物的一种绿化形式。攀缘绿化除美化环境外,还有增加叶面积和绿视率、阻挡日晒以及降低气温、吸附尘埃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攀缘绿化有下述特点: 1,用途多样。2,占地很少。3,繁殖容易。攀缘植物的选择
攀缘植物有很多攀附器官。例如,扁豆、牵牛、西番莲、忍冬、紫藤等是有缠绕茎;而爬山虎、五叶地锦是有吸盘;葡萄、丝瓜等是有卷须;薜荔、常春藤等有气生根;而像是木香、野蔷薇等有拱形蔓条或钩刺。攀缘绿化还可以根据攀缘植物的吸附是或攀附能力作出安排,例如有吸盘或气生根的植物,其吸附力强,宜作墙面绿化覆盖;有缠绕茎、卷须或钩刺的植物,其攀附能力较强,宜作花架、阳台、栏栅等的绿化装饰。也可以根据攀缘植物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耐寒性较强的爬山虎、忍冬、紫藤、五叶地锦、山葡萄等适宜于中国北方栽培;而在中国南方,除上述植物外,还可用常春藤、络石、凌霄、薜荔、油麻藤、木香等。喜阳的凌霄、紫藤、葡萄等宜植于建筑物的向阳、面;耐荫的常春藤、爬山虎等宜植于建筑物的背阴处。
篇5
(一)广西的傩文化概述
“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随着长时间的社会存在,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我们常说的“傩”即是所指的“傩文化”。所谓的“傩文化”是指傩的全套祭祀活动和在祭祀活动中唱、念、舞、面具、陈设等多种艺术形态以及在这些形式中附加的傩戏。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它包含音乐、舞蹈、面具、戏剧等,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即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信仰。“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我国的汉族和壮、侗、苗、毛南、仫佬、瑶、水、仡佬、彝、土家、藏、门巴、蒙古、布衣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十分丰富。
广西傩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越巫,直至秦汉唐宋,当下傩从桂林到全州、兴安、平乐各地,并在桂中、桂北、桂南等地广为盛行。广西境内居住的壮、瑶、毛南、仫佬等10 个民族地区的“傩文化”成为当地群众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一。“傩文化”也是广西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花山岩画、铜鼓艺术、壮剧艺术、壮锦瑶绣等众多艺术文化瑰宝中的一帜,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二)广西傩文化内蕴
数千年来民间自发流传的祭祀仪式与祭祀仪式中的戏剧、舞蹈,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傩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它的主体由各种法事活动组成,其中有大量迷信的、非理性的巫术行为,这使它具有极大神秘色彩,但也蕴含了许多智慧,与民众生活、风俗、思想、感情等方面联系紧密,它是广西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因而具有多重的文化价值。
1.思想特征
以傩仪式中的傩戏为例,广西的傩戏多以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点以及欣赏习惯为依据,因此在艺术上也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突出的一点便是善于运用神话来体现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在主题和内容上往往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精神理想,它们或者通过社会生活故事,反映壮民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和勇武精神,或者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总之,傩戏故事多颂扬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宣扬孝顺、勤劳和感恩等美好品格,体现了宝贵的传统精神内涵。如:激励人们与天与神斗的民间传说布洛陀的故事《盘古》;描写人们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傩戏《特辽》《百鸟衣》;描写赞美坚贞的爱情的傩戏《二姑》《达七》《花王张达环》;描写人们改邪归正,歌颂劳动致富的典范的傩戏《灶王》;宣扬伦理道德的傩戏《妹梭与勒梭》等。
2. 艺术特征
在广西傩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
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演变,其表演形式也有最初的傩祭到傩舞再到傩戏的衍变过程。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
广西傩面具主要集中体现在桂林傩、环江毛南族的傩面、仫佬族傩面和壮族的师公傩面几种表现形式上。这些傩面具风格多样,造型丰富,它通过典型化、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色彩体系勾画出艳丽瑰奇的颜色,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无穷的艺术美感。广西傩戏面具造型整体写意的雕刻,不追求逼真的细节且种类多样,“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如图2)。造型常常以夸张的手法加强角色神韵,整体粗犷豪放,古朴传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和活灵活现的神像一般,显示了人们质朴的生命意识和浪漫的想象力,是一种古朴思维的艺术体现。根据桂林傩面具、环江毛南族傩面具、仫佬族傩面具和壮族师公傩面具中所刻画的这些傩神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善相的面具,男造型多肃穆、庄严、慈祥、英武、俊俏;女造型多是梳鬓、细眉樱唇、粉面妩媚。
如:三元、三光、社王、关公、盘古、功曹、土地、广福王、观音、哪吒、白马三姑娘、灵娘、花王等;第二类是具有凶相的面具,这类数量不是很多却非常有特色,大多黄金四目,呲牙咧嘴,凶神恶相,更有甚者刻画成青面獠牙或免冠长角,给人威严、凶恶、恐怖的感觉。如:开路神君、雷王、灵官、邓帅、山魈、龙王等。第三类是具有丑相的面具,虽然形象丑陋但并不是极恶之人,大多刻画成调皮、诙谐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机智、滑稽的感觉。多是挤眉弄眼、笑容可掬,或有麻脸、单目、歪嘴巴等,如:鲁班、挑夫、特瑶等。
广西傩戏面具在色彩运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稚拙走向娴熟的过程。广西傩面具的色彩特征长期以来受宗教、民俗和审美的影响,在色彩使用上所形成的程式化规则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色彩体现有所不同。在早期傩面具对色彩的运用上多是以自然本色为基础,并没有体现出色彩的装饰性、寓意性和审美性。到了后期,傩面具在色彩的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自然本色的基础上,同类颜色互相启发,引起联想,因而使得各种色彩都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包括宗教的、道德的、民俗的、性格的等。广西傩戏面具大多运用红、黄、白、蓝、青等强烈而多变的大面积对立色块,再以补色或中性色来勾画五官或图纹,颜色对比鲜明强烈,颇有风趣。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在搭配上呈现出强烈而富有跳跃感,使角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强化,同时又遵循了色彩学中色块的分割、穿插,色彩的对比、呼应等原则。傩面具上色的典型化手法对传统戏曲影响很深,和京剧脸谱在色彩使用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色彩的情感诉求中可以体现出,红色象征着忠勇的性格;黄色为基本肤色,象征着温暖;白色表现人物的文静善良;蓝色或者绿色表现人物的阴险可怖;青色多为凶狠骁勇之将。
傩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艺术表征,还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有傩舞淳厚古朴的艺术风格,以及特有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壮族乐器伴奏等,这些古老珍贵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朴素的艺术审美观念。
3. 民族特征
傩文化非常古老,傩仪式及傩戏唱本涉及了地方历史发展、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社会观念等内容,从中显现出对神灵的表演和塑造及对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祈盼。广西傩戏剧目真实地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和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人民的心理素质。这些由民族宗教发展而来的祭祀形式在传承中无疑成为了本地域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者,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可见傩文化既是当地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三)广西傩文化的社会价值
仪式是社会团结的表现,仪式使个体间的情感联系得以强化,通过对情感的强调来重塑社会或社会秩序,仪式就是强化社会凝聚力的手。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文化,对地方社会有着多维的意义和影响。它在长期的流传中,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和社会整合的纽带。傩仪式的社会功能也在于维系社会的凝聚力,强化社会集体认同感,维持社会平衡。傩仪式是通过多种符码和途径来进行交流,是一种隐喻思维,比如,法术、化妆、面具等会直接产生象征的、隐喻的结果,营造出使人畏惧的神秘氛围,实现从世俗到神圣的转换,使人们实现对情感的展演,并通过这个机会巩固他们的社会认同。
二、广西傩文化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与传承如何将广西傩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创作中,我们必须提取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元素结合动画的剧本、造型设计、美术设定、动作设定、配音配乐等环节进行动画创作。
(一)傩戏故事的借鉴
傩戏中具有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这些都为我们编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傩戏中各种神灵的原型进行加工改编,提取塑造有艺术生命力、有艺术价值、市场需要的动画神话形象,并将这些题材合理地改编、创新,融入到自己的动画剧本设计中。如:《盘古》《百鸟衣》《灶王》《妹梭与勒梭》《土地公》《四帅》《甘王》《花婆》《雷王》《前市》《三祖家仙》《白府,白马》等(如图3)。
(二)从傩面具到动画造型设计
我们在现代动画创中可以通过傩面具的造型特点提取动画设定元素,尝试提取傩文化中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设定,其中包括傩面具造型以及器具造型等。如: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李令公、广福王、武婆、梁吴、莫一大王等。这些粗犷豪放,古朴传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的造型都为我们动画造型设定提供了灵感与启发。
(三)从傩舞中提取动作设计元素以及动画设定元素
在动画原画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傩舞中提取出许多动作特征进行动作设计。傩仪式中的头戴面具的傩戏表演,当地群众称为“出相”或“演武”,每个面具代表一个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唱本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时而沉稳健壮,时而活泼潇洒,时而含蓄虔诚时,而滑稽逗趣。仪式舞蹈步伐主要有前点步、后点步、点跳步、观音步、明灯步、八字蹲跳步、丁字立掌步等。手的动作有绕手、拍手、推手、划圈等。舞蹈动作与身段,随角色的需要进行变换,如:三元祖师的三元舞,土地公的土地扫坛舞,灶王的卜卦舞,鲁班先师的砍山舞,花婆的置花奉花舞等。舞蹈除了单人、双人外,还有多人的舞蹈,如:四帅、五海、八仙等,其舞蹈动作往往刚劲有力、敏捷明快、风格古朴。这些傩舞和一些壮族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都为我们进行动画动作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运用傩歌给动画配音配乐
动画配乐作为构成动画艺术的几个要素中占据重要作用。动画配乐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气氛,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变化,更可以描绘时代背景。傩戏演唱以唱为主,演唱的曲调有两种,一为传统的师公腔,用壮语或汉语唱,一般为七言体,二句一段,段中押脚韵或腰韵,每段唱完时要击鼓打锣、踩台过门。另一种是壮族民歌壮欢腔,用壮语演唱。欢腔的唱词由五言四句为一段,唱词讲究押韵,第二句前三字中有一字押首句末字的韵,二、三句同压脚韵,第四句前三字有一字押二、三句脚韵。傩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音乐形式的呈现,如:傩仪式用鼓和锣打击乐器伴奏,其中有蜂鼓、天琴等。常用鼓点有开场鼓、长鼓、短鼓、朝阳鼓、三座鼓、急鼓、武打鼓和慢鼓等。这些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给我们动画配乐提供了一个艺术宝库。
结语
我们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可以看到其融入了大量日本民族文化,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故事趣味与视觉的享受,更带给观众贴切的人文关怀,甚至能够让人从作品中得到反思。从中可以看出,结合本国文化去创作,抓住文化根基,在细节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给动画作品赋予真实的文化魅力,是我们可以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广西傩文化中包含众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我们今天的动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顾乐真.广西傩文化摭拾[M].广西艺术研究所民族艺术杂志社,1997.2
[2] 李路阳.广西傩文化探幽[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
[3] 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傩艺术论文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
[4] 申秀逸. 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看现代与传统的融合[J] .作家,201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