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学实践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实践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实践活动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农村小学与大自然的关系,远不如以前来得密切。让学生放飞大自然是我们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是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有利场所。让学生放飞大自然,走向田野,探索大科学中无限奥秘,在走向大自然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享受到大自然中无穷的乐趣,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组织学生野游是一种行知有效的最佳方式,如:踏青、春游。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鲜花竟放,正是观察植物,认识植物的最佳时节之一。

组织学生搞小秋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秋天到了,组织学生采集植物种子,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实地考察”是放飞大自然的又一种形式。对于环境污染,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通过实地考察,真正地让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放飞大自然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笔者只提供几例,力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亲历过程

听来的记不住,看来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这就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这里学生“做”“亲自实验”尤为重要。

种蓖麻如果不是学生动手实践,亲历过程,亲自种,就没有收获的喜悦。

养蝌蚪是一个比较长的实践过程,要每隔两三天换一次水,加一次水草,还要认真观察,做好饲养记录。通过养蝌蚪,学生亲历了蝌蚪的发育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长期的实践的毅力。

三、大胆探究、勇于创新

新课程理论中提到: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玩电动小赛车时发现外表看起来形状一样的两个马达,转速怎么就不一样呢?为了揭开这个谜,他们拆开马达,仔细研究,结果发现里面铜丝的粗细不一样,从而导致马达转速不一样,铜丝的粗细决定马达的转速(功率),这实际就是他们以后要学的《电产生磁》《电产生动力》两课所涉及的知识。赵海峰同学利用赛车马达改装了一个缠线机,这是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成果。这无疑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在再三感知弹簧、锯条等物体的弹性,同时感受弹力的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弹性”和“弹力”有区别这一独特的见解,在提到弹性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问题后,同学们讨论热烈,五花八门,由弹簧想到车减震、床垫、沙发,由弓箭想到各种枪的撞针;由足气的球想到各种车的轮胎,同时提出并回答充气的轮胎比木轮先进在哪里的问题。

四、学习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他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篇2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们学习最快的最好的方法都是自己发现与总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发现最深刻,最难忘,同时自己也最容易理解,能够更好的明白这种方法的内在的规律,得到更好地应用。”确实,只有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深入地研究与理解。同时,对于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寻求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各个企业或者工厂中参观学习,同学们既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能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用知识指导实践,但是又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收获在书本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科学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他们会希望尽快得到答案,证明自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更加认真,对结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更好。科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近科学,探索真知,学会动手,动脑,教师应该适当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我国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个问题“铁的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很多学生为难,有的人猜想铁生锈不仅与空气有关,还与空气中的水有关,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引导同学们自己设计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我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验的修改和完善,改变实验过程中的材料的选择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改变,完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实验更加严谨。

三、提高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新时期,探究性实施策略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主要通过给予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任务,让他们自身去发现,去关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或者遭遇困难挫折时,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点点的引导,给他们启迪,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记忆才最深刻。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给他们一点提示,让他们自己思考改进的措施,让他们以此为戒,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小学生学习《观察蜗牛》时,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对他们说了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寻找蜗牛,带回来自己喂养,让他们仔细观察蜗牛的生存条件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在玩耍中了解蜗牛,学到知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合作实践的方法措施

在学生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中,要经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先独立学习发现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用小组合作的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激励合作学习的风气。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与同学合作构建知识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小组合作共同实践的巨大作用还体现在再有复杂问题时,同学们不会感到彷徨,而是会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为将来到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并且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都能被多人分享,不断地被别人完善,渗透进别人的思维,更容易理解,并且也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的目的。

五、结束语

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勾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主动探索是活动的关键之处,积极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进行实践,以此来丰富自己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涌现,只要坚持走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道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高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篇3

初一学生通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仅限于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的了解,而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还有那些,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设立课外实践活动――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还有那些?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总结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还有水分、氧气、营养物质、时间、用食盐腌制等,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课堂的分组实验继续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共同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时,可做如下引导:

教师:提出问题: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是否有关系;建立猜想: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有关系;设计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把两片等大的面包片分别放在A、B培养皿内,将A培养皿放入冰箱、B培养皿放在常温下,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五天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常温下的面包容易产生微生物,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高低有关系。应用实际:保存食物的方法可以用冷藏法,如果我们还想了解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还有什么?这个实验由学生课外分六人一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第1、2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水分的关系;第3、4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第5、6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第7、8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是否用食盐腌制有关系。各小组根据记录的情况分析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研究方案,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猜想。

各小组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1)你对所研究课题的结果有什么猜想?2)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依据是什么?3)你将测量哪些数据?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4)你会面对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并如何处理?哪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

每一小组经过讨论有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方案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由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实验装置图以及自己制定的实验测量数据记录表。

学生的方案可归结为四类:

1、2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培养皿2只,同种等大的干鱼、鲜鱼各一条,镊子。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新鲜的鱼、干鱼各一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培养皿中,

2)将 A、B培养皿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教师提示:一、二小组样品应取同种鱼类,两条鱼的质量要大致相同,否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怎样修正判别?

3、4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塑料袋2条、同种等大的鲜鱼2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等大新鲜的鱼两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塑料袋中,密封A塑料袋,并抽出A塑料袋中的空气;

2)将A、B 塑料袋一起 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教师提示:3、4小组A塑料袋的密封性要好,A塑料袋中的空气尽量抽干净。

5、6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塑料袋2条、等质量的鲜肉1块、鲜鱼1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等质量的鲜肉1块、新鲜鱼1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塑料袋中,

2)将 A、B 塑料袋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7、8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食盐1袋,塑料袋2条、同种等大的鲜鱼2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等大新鲜的鱼两条作为样品,将一条用食盐腌制后放入A塑料袋中,没有用食盐腌制的鱼放入B塑料袋中;

2)将 A、B 塑料袋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教师提示:七、八小组注意A鱼腌制时间长一些。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与评价这一方案原理的科学性、图表的合理性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学生针对此方案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l)各小组所取的样品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选择,也可以多取几种样品进行多次实验,比较那些样品现象最明显,操作最方便;2)注意及时进行观察、及时记录,不要错过观察时间,否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怎样修正判别?3)记录的微生物多少是定性的,不能确定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问题,学生提出的建议有:为了实验现象明显,1)一、二小组的两条鱼新鲜时的质量一样的话,晒干的那条质量就变小了,可以取晒干后的质量与新鲜鱼质量相同;2)三、四小组的抽气机的选择较难,用针筒抽气要反复多次重复抽;3)七、八小组腌制鱼时,可以将食盐均匀擦在鱼的整个表面,不要放在盐水中浸泡,这样会影响对照组的水分含量不同;

2.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策略

当前,要把科学实践活动切实开展起来,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科学实践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努力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与实际困难。比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时间安排的问题,学生安全的问题,经费与物质条件保障的问题,以及家长的支持与认同的问题。

学生经过交流方案,相互启发,思维广为扩散,激发了实验探究热情,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准备。

3.实验与论文撰写

学生各小组确定了最佳方案后,分配任务,有的小组还给成员分配任务,开始筹备实验器材,为保证学生实验有序地顺利完成,教师辅助安排如下:

1)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提供所需器材;

2)实验所用的生物材料由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购买,集体备制;

3)为学生开设1节实验课,学生分组并按自己的设计方案集体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操作要求:学生要协作完成。

教师在实验中应指导学生如何避免错误,启发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完成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与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对论文的要求有:①写出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的猜想。②所设计实验的原理及步骤。③实验数据记录表及数据的分析、实验结论等。

4.成果交流与评价

用1节课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各组派1名代表上台演讲实验论文(图表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演示),说明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学生的结论主要有:

1、2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水分有关,食物上水分越多,微生物越容易生长;3、4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氧气有关,食物周围的氧气越多,微生物越容易生长;5、6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营养物质有关,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的滋生程度不同;7、8小组:用食盐腌制的食物不容易滋生微生物。各小组的共同结论是:时间越长,微生物越容易生长,食物越容易变质腐烂。

每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论文后,还回答了其他同学对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测量误差、技术处理等问题的提问,并且在交流中评价了各组实验的优缺点,畅谈了研究体会。最后教师可作进一步的引导及总结。这次活动的结论应用于实际,食物的保存方法可以有:冷藏法、干藏法、真空包装法、腌制法等。

这次实践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收集及交流汇报等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显然,不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难以有效开展的,本轮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望与高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学实践活动必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为课堂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生活打开了门、架起了桥,也为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篇4

课外实践活动在一线教师眼中往往成为一块“鸡肋”,许多老师把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探究之余的调料,布置一些使一节公开课看起来好看一些的课外任务,至于课后的研究活动,由于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就很少有人真正在做。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的被教师和学生重视起来,缺少必要的指导措施,从而导致了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措施有许多,我们在结合以前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有如下一些建议。

一、建立家庭活动基地,体验生活科学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甚至是家长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生活中度过。因此,建立家庭活动基地,可以弥补常规科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教育价值。它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大大改善了各个年级段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此外它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资源、素材,体验生活科学。在家庭活动中参与科学活动,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有了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学生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更多地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改变孩子们一有空就看电视、玩电脑的单一不良兴趣。为孩子准备一部几百元的显微镜去研究花草、昆虫,总比为孩子买一部几千元的平板电脑有意义。通过研究家庭中的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课外科学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并积极地整理、加工、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主题活动生本化,以“兴趣”激发“创意”

“生本化”即以学生为本,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生本化”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追求过程。具体体现为: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赋予课外实践活动以学生生命的意义。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生态群落的概念后,引出了我们来创建一个生态群的任务,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生态瓶,交流讨论后再修改,明确制作要求后,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在交流中,教师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帮助引导学生适当修改自己的计划。在接下去的活动里,就完全依靠学生们自己了,事实上学生们在自己浓厚的兴趣下,都积极地准备了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高的,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是教师所预想不到的,在活动的交流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客观评价,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我们在评比活动中,在实验室开辟场地让学生放置自己的生态瓶,供同学们参观欣赏,还让学生们自己评比做得好的10只生态瓶。为了充分地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兴趣,教师下意识地把学生们制作的生态瓶以照片形式记录,在学校网站展示。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乐趣,活动就能顺利开展。我们科学教师最怕的就是布置的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去实践,只是应付性地去草草了事,这是最大的悲哀。有了兴趣,教师在这里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有了明确方向,更有利于活动开展。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致高涨,很有创意的发明了“家庭分类垃圾桶”(获惠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比赛二等奖),设计“保护红花湖,清除薇甘菊”活动方案(获惠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比赛二等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生活能力,并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里起到的不是教书匠的作用,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活动成果,才能使学生制作、创造的欲望不被扼杀掉。这是多好的创造原动力啊!

篇5

教学实践说明:“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得到一个小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多产生一些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人体奥秘》一课中,我先介绍了人体中各器官都有一定的功能,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器官都是一样重要的。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它们都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有一个学生说:“缺了眼睛,还可以活下来,但鼻子没有了就不能呼吸,所以鼻子最重要。”另一个学生认为:“嘴巴也可以用来呼吸,并且嘴巴还要吃东西,所以嘴巴最重要。”……学生就这个问题讨论得十分激烈,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而且大胆讲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认识,而不局限于一种看法。这种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如果仍按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创造思维必将受到压抑。

二、激发兴趣,训练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究求知。

例如:“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一分钟呼吸几次?怎样知道鱼的年龄?如何分辨鱼的雌雄?……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力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三、融洽情感,训练创新精神

“亲其师信其道”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

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拉绳子、搭架子或绑东西,都需要打绳结。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绳结的各种打法,培养劳动技能,我为地处农村的学生设计了“绳结打法”的活动。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活动,了解绳结的来历及各种结的名称,学会打绳结的一些基本方法,接着大胆放手,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互相学习。有一女生在观看录像时,因看不清录像内容而与别人打的不同,我却及时地表扬她,和她一起探讨,并请她做小老师和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在作品展示中,她的作品与众不同,深受大家的好评。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四、动手实验,训练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况且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本身,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

篇6

把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和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再作适当的开发和创新,以挑战的形式开展面向各年级学生的科技吉尼斯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路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本文笔者以“凤仙花之最”活动为例来谈谈具体步骤及做法。

一、方案制定

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的成功开展,取决于选定难度适宜又富有趣味的挑战项目。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定具有普适性和挑战性的活动项目,使之难度适宜而又富有情趣。为确保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的成功开展,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同时对挑战项目进行适当包装,再拟定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参加挑战活动。

“凤仙花之最”活动方案简稿

本学期的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我们将面对的是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凤仙花种子。看,它们黝黑的身体已经蠢蠢欲动了,似乎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手捧这一个个小小的生命,你是否对它们充满期望和幻想?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子?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吗?能结出甜蜜的果实吗?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呀!

那么就来挑战吧!挑战“凤仙花之最”。本次挑战项目设立以下几个奖项:

1.果实(种子)总数之最:单株结出果实总数全年级最多。

2.植株高度之最:单株植株高度全年级最高。

3.观察记录之最:最真实又最特别的观察记录。

4.班级果实(种子)总数之最:合计果实总数最多的班级。

二、宣传发动

作为一项全校性的活动,除了学生的参与,需要家长、其他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那些周期性较长的种植、养殖项目以及那些需要丰富材料支持的活动项目。在活动开始前,要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形式,如校讯通、微信、QQ群、短信、学校宣传窗口、海报等,把活动方案及历届挑战活动积累的精彩瞬间呈现给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在宣传到位、形成合力的前提下,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才能成功开展。

“凤仙花之最”活动宣传方案纲要

1.给每位学生和家长写一封热情洋溢的倡议书,对活动的开展进行预热。

2.给学生以必要的技术支持,保障挑战活动的顺利进行。

3.举行一个隆重的凤仙花领种仪式,引爆学生种好凤仙花的热情。

三、活动保障

(一)提供技术支持

以往,课外的科学活动大多无果而终,最大的原因是教师仅仅给予口头上的支持,缺乏持续的全程关注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为此,教师应该改变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从种植瓶的设计、土壤的选择、浇水和施肥的时机及数量、病虫害的防治、生长过程的图片拍摄、观察记录表的填写等方面,提供真刀真枪的帮助和指导。

(二)培养探究核心

核心人物是挑战活动小组中不可或缺的。小组内各成员在其带领之下,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挑战任务。教师要注意发掘和培养核心人物,指导其组织好小组讨论,协调好组内的分工与合作,确保小组挑战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克服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针对科技吉尼斯挑战活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挑战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小组给予奖励。学校设立了“科技吉尼斯挑战之星”“科技吉尼斯最佳合作团体”等奖项,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奖状和奖杯,并由校领导在集会时颁发给挑战者。这样不仅能提升挑战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挑战活动中来。

四、活动实施

“凤仙花之最”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观察了凤仙花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才能顺利开展每一课的学习。教师要结合挑战活动设计每节课的交流内容,发现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有了挑战活动的支撑,学生对待自己的凤仙花格外用心,经常一起研究比较凤仙花,会因为种子久久不见萌发而着急,会因为新长出的一片叶子而兴奋不已,会因为率先开出的花朵而扬扬得意。不少学生把自己的种植心情写进了作文,把自己的凤仙花画入了美术本,把自己的观察发现与家长分享。于是,家长、其他教师也不自觉地关注起了“凤仙花之最”。

历时数月的活动过程(如表1),随着凤仙花越长越高,学生的热情也步步升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常给凤仙花浇水、除草、施肥和灭虫,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凤仙花的果实,还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评价与展示

篇7

1.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更多关于家乡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自然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任务分配,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通过实地采访与调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与想象力。

3.通过活动,了解乡土地理发展,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三、活动内容与步骤

活动一:安定区各个乡镇自然地理特征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平均海拔1896.70米,年均气温6.3℃,≥0℃积温2933.5℃,≥5℃积温2782.8℃,≥10℃积温2239.1℃,≥15℃积温1281.9℃,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436.9小时,最高年值2582.8小时,最低年值2174小时,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雨量425.1毫米,西南部500毫米左右,北部3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蒸发量平均1526毫米,是降水量的3.6倍,年最大蒸发量1750.6毫米,年最小蒸发量1173.4毫米。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夏季不太炎热,冬季不太寒冷,并且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蔬菜生长。

根据农业生物学特性和积温、气候特点,我认为北部干旱区的f口和鲁家沟气候干燥,降水量在300~350毫米,适合于西瓜、辣椒、茄子、大蒜、西红柿的生长发育;中部半干旱区的凤翔,气温较北部乡镇低1~2℃,年降水量380~400毫米,适合种植萝卜、韭菜、大葱、蒜苗等速生类叶菜;西南部的内官、符川、香泉、团结,气温冷凉,年平均气温5~6℃,比北部低2℃,年降水量450~500毫米,适合于甘蓝、大白菜、辣椒、芹菜、胡萝卜、花椰菜、西葫芦、洋葱的生长发育。

全区气温大致由南向北递减,降雨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又多于北部,随着水热条件从南向北变化,使土壤在水平方向上由西南向北依次呈现黑麻垆土、黑垆土、淡黑垆土和灰钙土的分布特点。此外,我区土壤有较深厚的耕作层,并且是全省肉羊生产大县,畜牧业也比较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加之引洮一期工程很快就要竣工投入使用,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水质优良,是天然的矿泉水,土质熟化,腐殖质多,土壤富含钾素,属微碱性土壤,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活动二:安定传统蔬菜种植状况

定西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大气和土壤没有工业污染。由于气温偏低,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对病虫害起到了天然隔离作用,病虫害少,是高原夏菜种植的理想区域。并且我区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1985年开始由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过度,1985年种植蔬菜1862亩。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到2009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6395亩。其中日光温室种植面积为1601亩。双拱架无立柱组装式温室1367亩占85.38%,二代温室201亩占12.55%。其中内官、符川、香泉、团结一带主要种植甘蓝和大白菜,f口和鲁家沟一带主要种植西瓜和大蒜,凤翔主要以速生叶菜类为主。近年来,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从中央到地方都进一步加大了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农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办法,为我区设施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内官营镇从80年代开始由零星种植逐渐向规模种植过度。之后,内官镇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到2009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产量达到了300多万吨,产值达到3亿多元。近年来,内官营镇坚持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清洁文明、绿色环保、平安和谐”的“五镇”发展战略原则,按照“绿色生产、品牌营销、诚信经营”的发展理念,在水川区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活动三:种植空间布局的设想

根据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和水量分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灌溉系统在安定区境内布置干渠2条,总干上布设支渠7条。受益区辖内官、符川、香泉、凤翔、团结、f口、鲁家沟7个乡镇,规划灌溉面积12.25万亩。为此根据以上坚持原则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农业研究成果,参照武山、靖远、古浪和甘州县区发展蔬菜的经验,充分发挥水、气候、土壤等禀赋要素,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布局,提出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空间构想,计划发展蔬菜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0000亩),建立三大基地,即高原夏菜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和高档蔬菜基地。

篇8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篇9

我向学校递交了经详尽论证的活动计划后,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并且表示大力支持。同时,希望做出突出成效,以此作为参加四川省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申报项目。

经精心设计,认真动员、组织和指导,参与活动的24名学生,通过大量观察、调查、咨询等广泛搜集素材,填写调查表;然后再借助资料查寻、网络搜索、专家咨询、请教老师 观察、实验等方法自行验证所搜集的现象是否属于不科学现象,同时探明造成不科学的原因;最后,再指出改进的方向。

从2012年5月到10月的近5个月时间里,活动共搜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58种不科学现象。

篇10

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围绕“认识学校里的植物”这个主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读物,了解学校里的一些花草树木。例如:观察小草是怎么成长的,来设计小草成长记录卡,然后报告研究的成果。或者成立“科学植树小队”,开展“一队植一棵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习植树的方法,并设计研究的问题和活动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开展制作叶贴画等系列体验活动。并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开展给树木除草、浇水,以及设计广告语、制作环保宣传小报等活动。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

二、挖掘乡土资源,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课外活动,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资源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几项学生感兴趣的、适合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开辟种植基地,搭建科技实践平台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教学“植物”单元时,在科学老师引领下,各班同学纷纷认领小树,与树为友,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定期观察植物。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劳动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他常识,平时还经常不定期地为植物松土、捉虫、剪枝等。在种植、管理、观察中掌握各种花木的生长特点及管理技术,并懂得养花、种树能美化环境、美化家园。通过参加种植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在自家小院种植花卉、果树,从小积累劳动经验。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像朋友似地精心养护花草,花草才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你,从而激发起学生精心养护花草的欲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劳动最光荣”观念的理解。

2.开展“小科学家”社团活动,搭建探究舞台

课堂是个小空间,生活才是大舞台。我们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带领学生把科学实践活动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究、体验生活、学用结合、服务生活。

我校为了全面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展了“小科学家”社团活动,科技小论文小组、小发明小组、科技实践小队等。利用每周四中午休息时间,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团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喜欢的科技探究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无处不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结合少先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意识

少先队活动以课外、校外为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同样具有开放性。

1.主题比赛,全员参与

每年一次的科技节系列活动,如,科技实践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每年一个主题。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比赛,全员参与。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的“科学小能人”比赛也是全员参与的一次大型的主题活动,这些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上街宣传,体验快乐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积极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活动的同时,又做到了利用学校的文化优势,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学到的节能减排知识,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体验到处处有科学的魅力。

3.展示成果,品尝成功

为了展示同学们的时间活动成果,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成果展示,引发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分享大家的活动成果。让学生根据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和活动心得写成小论文,结合信息技术课,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比赛,在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科技实践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课内外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些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相信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万兴,韦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与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5.

篇11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索创新,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学生可以按照课程的一般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看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有权利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在让学生研究子课题之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只需适度引导和组织,注重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更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和指导也要安排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意义。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方式接受他们无法感受,不能理解的东西,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推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进步。

三、勇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篇12

首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来诱发好奇心。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引以为豪的。暑假前,老师通过谈话启发学生: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将是“科技奥运”的集中体现,全世界都在关注那一刻。你看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在开幕之前学生就对奥运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基于这一热点问题来引发孩子们的关注和好奇。假期结束后就进行了“科技奥运”的调查问卷,100%的同学都想了解奥运开幕式、火炬传递、奥运场馆及奥运冠军背后的科技故事。根据同学们对奥运知识的好奇心,特意设计了活动主题――科技点亮奥运。

其次,倍加呵护好奇心是活动纵深开展的前提。创设好问题情境,要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求知。在“探索珠峰火炬成功点燃奥秘”的视频讲座前,教师出示一个“祥云火炬”的模型,提问:“谁能将平时了解到的奥运火炬知识讲给大家听?”起初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发现老师在做吹风机吹火炬的动作时,立即放下手;这时老师又拿来一杯水做出要浇火炬的样子……创设的情境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火炬知识发生了“冲突”,便使学生产生了疑惑: “奥运火炬能顶住珠峰上的大风和雨雪吗?” “奥运火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的地方点燃?有什么科学意义?”……带着对火炬的好奇与关注,学生提出了富有创意的问题,萌生了探索这些现象的愿望。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从“确立主题一搜集探究一畅想奥运”都紧紧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主题,带着对奥运比赛的好奇与关注。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繁重而枯燥的任务:科技奥运探索记录500多份,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感受奥运科技的魅力,赞叹科技的神奇力量。这充分验证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道理。

二、善于质疑――科学的使者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经历了大量的材料搜集后各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美丽的开幕式的“巨幅画轴”出现了许多次并且大小不一?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游泳池里连续夺得八枚金牌?国家体育场为什么叫“鸟巢”?万一地震来了它的构造坚固吗?北京春天沙尘暴多,“水立方”脏了怎么办?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29个“大脚印”是谁的脚印?它是怎么走到鸟巢的……质疑,激发了孩子们心里探索科技奥运的涟漪,泛起了认识科学的微波――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发地广集资料,寻求答案,把科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学习延伸到课后。在接触科技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从小迸发出研究科学的思维火花。

三、倡导探究――科学的源泉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科技点亮奥运场馆小组通过搜集报纸、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他们绘制到资料搜集表格中,并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悟,字数达2万余字。小组成员了解了这些奥运场馆的设计、施工、使用的便利环保之后,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发现ETFE新型环保材料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在“水立方”和“鸟巢”都有广泛地应用。其实在德国使用这种耐腐蚀性、保温性俱佳、自清洁能力强的ETFE薄膜建造的建筑已经安全使用了近30年,所以项目经理孙洪庄说,“水立方”的自然寿命至少为100年……同学们有感而发,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展现了丰富的想象:王梦佳同学写的“水立方畅想”:下雪时,雪花落在水立方上,就化了,像露珠一样落下来。雪下大了,多了,就像一个雪城堡,非常美丽。下雨时,落在水立方上,水立方的四氟乙烯就能把雨点弹起来,仿佛一个个小雨点在玩蹦蹦床,水立方多美啊……这就是探究。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并且探究的过程不是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质疑,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生成新的问题。

四、乐于合作――科学探究的翅膀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十个方面,这些技巧和品质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本次实践活动的四个小组每组设组长、记录员、采访员、设计员、考察员等。小组长带领成员做好计划,将有针对性地动手搜集材料。我在做活动指导的时候,通常是分阶段来进行的,每个阶段制订这个阶段重要的训练内容。在每个阶段开始实施前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些合作技能,应该怎样做,并在平时的课上有意识的渗透、强调,通过评价机制来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些技能,并在合作探究中体现出来。合作小组内进行分工,分为实验员、材料员、记录汇报员、观察员。成员必须定期采取角色轮换,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各种角色,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自组织、亲自实验、亲自讨论、亲自整理记录,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都得到锻炼,使每个学生的合作技能均衡发展。让合作学习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的活动插上翅膀。

篇13

化学学科有其独有的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内容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以科学的态度探究物质世界的奥妙;全面体现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接受自然,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水质调查”活动中,教师指导就张掖水质现状开展调查活动,请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竞相讨论,提出了如下问题:1.张掖水质现状怎么样?2.自来水和黑河水的酸碱度一样吗?3.自来水中有哪些主要离子?4.城北面流淌的水为什么是褐色的……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就以上问题进行调查与探究,学生们群情激奋,自觉分组,克服困难,积极探究。一个星期以后总结,学生高兴地阐述了探究的过程、遇到的疑问、采取的方法。每一个问题都有了一定的结论。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体现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内化、演绎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没有充分的知识基础,较高的思想认识,较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无法创新的。化学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思维,实践中理解,将所学知识、思维和理解生活化,不断积累、对比、应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将各种化学知识应用得淋漓尽致,设计出了自动升温水杯底座、自动降温水杯底座(清一夏)、咀嚼式牙膏、节水型冲水牙刷、自动洗筷机、电子洗头帽等作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作品均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三、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合作与共享是学生成长中一种优秀的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互相之间充满着竞争,因此合作不是很多。许多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彼此之间缺少信息交流,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只是一种形式。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讨论、分析,从而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活动中要携带实验用品和食物,需要共同克服困难,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共享学习成果,共享学习的乐趣。如在火电厂、农药厂、气象站的参观活动中,学生带着渴望走访,带着喜悦回归,没有辛苦的疲倦,有问题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争议但很快就可以达成一致,平时不说话的学生也能够交换思想,谈谈心得,学生放开了心情,交换了思想,分享了快乐,平时学习中不明白的有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四、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走向社会,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不行的。没有交往,就无法完成任务,无法获得成功。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如在“张掖本地烟花爆竹的现状与调查”活动中,学生分别访问了同学、大街上店铺开业时路边走过的行人、店铺旁的邻居、社区的居民、市场烟花爆竹店的老板……从这些访问和调查中,学生向访问的对象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做一些解释。开始时一些学生不敢说话,有些说话时语无伦次。经过多次活动与实践,可以主动、大方、智慧地与人交往和交流,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五、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活动中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总结、成果汇报都要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全部学会了上网、PPT制作、拍照,半数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DV制作……这样,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有效整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六、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单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性活动,是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基础上,以化学学科内容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爱我家乡,保护环境”张掖湿地考察活动中就涉及了化学知识、物理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地理学生知识等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得到了强化与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