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报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3审核关系审核关系中也存在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相同之处,虽然二者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某些审核关系上,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审核方式与会计公式是一模一样的。在“所有者权益合计”的科目上,二者的计算方法都是资产总计减去负债合计,这一公式是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恒等式的公式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此外,还有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统计财务报表的公式也是从会计报表的关系转变而来的,即使存在某些细节方面的差异,但是其本质都是会计的核算。
2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的不同点
前面我们说到,会计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小的,存在于具体的企业以及经济体当中,统计财务报表的主要服务方向是国家等大数据的分析,这就为二者带来了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报表设计报表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报表的价值量计量单位的设置、定报报告期别设置上。价值量的计量单位的设置中,因为统计与会计服务对象与工作目的的差异,计量单位的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具体的体现在,财务会计报表的计量单位通常为“元”,而在统计财务报表中,计量单位是以“千元”为单位的,其原因就是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工作范围,会计报表面对的是小型的经济实体,统计报表则是大范围的数据统计,这造成了报表设计的计量单位不同。在定报报告的期别设置上,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统计财务报表的期别设置主要为几个月,例如1~2月、1~5月等,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企业的会计期间上,要分为年度、半年、季度、月度,并且按照公历的日期来进行确定,在这个财务的年报报告期上,二者是差不多的,关键差别就在上文的月季的报告上。
2.2数据取得的依据在指标数据的取得上,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根据会计账户的余额填报统计报表,虽然财务统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部分存在“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的指标,其来源也是取自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这两项指标并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因为,“货币资金”的指标是包括了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的三项指标的合计数,为资产负债表上只有包括“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的指标,所以,这两项要根据单位内部的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来填写。二是要依据会计科目加工填报的统计指标。在会计科目当中,不存在现成的“本年折旧”的指标,在制作报表时,应该从“累计折旧”当中选取,但是,“累计直接”科目反映的是该单位在成立之后的所有的计折旧数,所以,在“本年折旧”之中的指标是“累计折旧”的本期折旧数额,如果是不存在固定资产报废的环节,本年折旧应该是累计折旧账户的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差,在有报废的环节中,以上的公式不成立。三是统计指标需要分析填报。“实收资本”是会计科目当中的按照具体投资者进行的明细分类,所以,在统计指标中,有些指标例如“法人资本”、“国家资本”、“外商资本”等不能够从会计科目中直接取得,应该将它们在性质上进行分类处理,按照国家法律来谨慎的区分,达到通过审核的目的。四是统计指标要从会计科目中计算。会计科目的明细是没有经过详细规定的,在各单位情况不同的实际状态下,各单位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请款对会计科目的明细进行划分,“差旅费”、“税金”、“工会经费”等指标应该从会计科目中摘算。
2.3审核关系的不同报表的审核关系不同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部分和利润及分配部分,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统计财务报表在上面两个部分中的公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应该关注这个差异。例如资产负债部分中,流动资产的合计公式,在利润及分配部分中,利润总额的公式,审核关系是有差别的。
3思考与建议
财务统计工作是一项很复杂但是相当重要的工作,掌握上有一定难度,很多人难以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进行工作时,区别对于加强工作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1加强制度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在面对着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条件下,完善统计报表的制度很重要。如今,每个单位都上报年定统计报表的义务,所以,必须得保证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社会条件是出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很多问题会是企业单位从来没遇见的,所以,单位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保障企业单位持久稳定的发展。
3.2建立信息化系统制度建设不是一日即成的,在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信息的流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统计工作的效率与真实性,因此,笔者建议不论是哪一个单位,都应该建设一个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单位内部遇到的问题,让领导者及时掌握信息作出决策,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一是建立不同部门的信息反馈专栏,及时反馈基层信息,方便决策;二是建立高效的处理机制,增强效率,在平台上公布需要解答的问题,减少工作重复,利用互联网优势定期增编新内容。此外,还应引进一批相关的技术人才,来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系统的良好运行。
3.3财务统计分析财务统计分析,就是要将财务会计指标充分的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要解决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问题,就应该解决统计教材的问题,如今的教材专业化太强,很多教材关于日常的统计方法讲述的不是很多,并且大多是照搬统计教材里的课程,建议编写新教材,使分析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4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两个报表工作的基础单位,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差异比较大,联系也很强,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们要具备分析辨别的能力,工作人员工作的准确性对统计报表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和单位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加强工作者对二者区别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财务统计报表的运用。此外,企业还应该大力培养或者引进人才,不断提升单位自身的处理能力,不断地完善并创新报表的设置与使用,以保障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篇2
(三)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问题尽管在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明确规定,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个别的报表作为基础,而且规定要将通过间接控制方式而获得超出半数表决权的企业纳入到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当中,然而在准则中却没有明确指出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结构的具体层次。除此以外,尽管从理论上分析,不管是采取一次合并的方式,或者是采取逐层合并的方式对企业集团合并范围中的全部对象进行分析,都可以最终实现报表的合并,然而针对一次性编制合并报表而言,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状况下,报表合并编制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难以充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还极易会产生遗漏或是失误的现象。
二、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多层控股合并范围确定的改进建议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明确规定合并范围的确定依据与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在处理多层控股合并范围问题方面有着非常科学与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从而更加准确地完成多层控股下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第二,合理地选用间接拥有表决权的计算原则。可以在对子公司持有实质控制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所拥有的权益资本而选择加法原则,而对于那些非控股的子公司就不可以采用此原则。而在合并报表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乘法原则[3];第三,在合并报表中应该真实地披露出多层控股的关系,而且要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控股比例与交叉控股的情况准确地披露出来。只有这样经营决策者以及投资者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集团的内部情况,从而保证所做出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二)合并范围变动的改进意见第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控制标准,从而准确地界定出合并范围,同时还要运用定量标准以及定性标准来判断出实质控制的存在性与否。除此以外,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相关的准则,从而在合并范围出现变动时可以有效地规范会计造假以及会计操纵的界定标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修正会计信息;第二,要对合并范围的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披露,而且要及时地披露企业新纳入或者退出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要深入地研究合并范围变动将会对企业利润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第三,由于合并范围的变动一定会影响到合并会计报表中涉及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而对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产生影响,所以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工作,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2.改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现金流量表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编制方法,具体来说,对于现金流量表的主体部分采用直接法来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而对于现金流量表的补充部分则采用间接法把企业的净利润改变成现金净流量,同时对各项目的填列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并不深入了解,因此使得企业公开的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不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的现金流量表填列方法不直观,很多的项目是间接调整的,与财务工作人员的思维习惯不一致,因此我们应当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进行调整,使得其中的调整分录得到更加直观的展示。如管理费用项目就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如下调整。通过这样的调整以后,就使得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更加一目了然,编制方法也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这样就促进了现金流量表能够真正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资产负债表的改进探索
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资源存量和财务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繁荣,资产负债表的项目逐渐增多,内容变得日益复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才能提高资产负债表的准确性和其应用价值。
1.统一计量模式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是采用了“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模式[3]。然而现在已发生了变化,财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传统的历史成本已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现时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多种计量模式纷纷出现,使得计量模式日益纷繁复杂。有的资产负债表采用历史成本,有的资产负债表则采用现时成本和重置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资产的根本内涵有了较大的区别,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因此我们应当对计量模式进行最大程度的统一,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作为基础编制资产负债表,然后把各项资产的计提跌价准备、计提坏账准备和计提减值准备作为补充资料展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这样就可以使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加准确,而且使得信息的使用也更加便利。
2.科学合理地确认和计量资产与负债一般情况下,在会计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估计和判断,而这些估计和判断大多都是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的,如计提跌价准备、确定资产经济寿命和递延所得税等都是由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主观的估计和判断,而且判断结果不经过任何论证就进入了资产负债表中,因此使得资产负债中的信息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为了提高资产负债表的准确性,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地确认和计量资产与负债,把主观的估计和判断加以一定的限制,也可以将原始的会计信息直接传递给资产负债信息的需求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篇4
2.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依据政府部门利用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及时掌握各企业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管理情况,便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掌握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从中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的依据由于债权人和部分投资者一般不能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直接获得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因此,债权人和投资者为了进行投资等方面的决策,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作出投资、融资等决策。同时,投资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情况,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动态会计报表和静态会计报表。动态会计报表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资金耗费和资金回收的报表,如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企业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报表,从企业资产总额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面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可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按照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可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二、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报表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即整个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采集、计算、打印均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
根据计算机对不同报表的数据采集和报表形成的不同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分为三类: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和通用报表的设计三类。
(一)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早期的会计电算化报表设计一般均采用此种方法。此种方法针对某个企业进行定点开发时,用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这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针对某个企业报表格式固定不变,报表的数据固定单一,程序中只需将某帐簿文件的期末余额(或期末发生额)读出并输入报表文件中某行即可。其特点是:简单直观,不能通用。
(二)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固定不变,但数据来源有所不同,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灵活机动,便于通用。
下面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固定报表通用化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1.数据结构记录号xmlhc1bs1kmh1
1流动资产
2货币资金12101+102
3短期投资21111
4应收票据31112
5应收帐款41113
6减:坏帐准备51114
7应收帐款净额634-5...
32资产总计45320+35+40+41
记录号xm2hc2bs2kmh2
1流动负债:
2短期借款461201
3应付票据471202
4应付帐款481203
5预收帐款491204
6其他应付款501209...
3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90365+85
2.程序设计
***资产负债表自动读帐-ZCFZDZ.PRG
*初始处理
(三)通用报表的设计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表头和表体)自行定义,数据来源也由用户自行定义,即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表格的表头栏目,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自行定义,自行设计。
1.通用报表的数据文件组织
(1)报表名称数据库报表名称数据库用于存放定义的报表名称、报表编号、定义的日期,通过该数据库实现会计报表的管理,即增、删、改会计报表。
篇5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表一:
高于但低于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03万元0+0。059N
3万元10万元1780+0。031(N-3万元)
10万元30万元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3000万元85500+0。0046(N-1000万元)
3000万元1亿元178000+0。00313(N-3000万元)
例如表一: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表二:
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中较大的一项百分比
(1)<250万元4%
(2)<2500万元2%
(3)<7500万元1.5%
(4)<12500万元1%
(5)>12500万元0.7%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分配见表三。
表三:
项目资产金额(万元)重要性水平(%)重要性金额(万元)
甲方案乙方案
现金700172.8
应收账款210012125.2
存货420014270
固定资产700017042
总计140001140140
说明:
篇6
对于财务分析的概念意在上文中有所介绍,那么财务比率分析又是什么呢?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反映的是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日常的财务比率分析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资产管理和变现能力比率分析,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的影响也主要从这四个角度加以体现。
1、会计报表附注对企业盈利能力比率的影响
企业的盈利比率是指销售所得的毛利润比率、净利润比率、资产的净利率和净值报酬利率四个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比率说的其实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一般的,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分析是针对正常的经营活动而言的,因此,关于证券的买卖与交易、即将或者已经停止的营业活动、对于重大事故或者法律更改期间所开展的盈利活动以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改变带来的资金累积的影响等内容不包含在盈利能力的分析范围之内,因此,为了获得此类信息,就必须依靠财务报表附注。另外,以下几项内容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首先是存货流转假设,即在物价保持不断的上涨的情况下,如果利用后进先出的方法进行计算,就会使得企业的销售成本升高,相应的利润就会降低,而反过来,如果采用先进先出的方法进行计算就会导致企业的销售成本降低,利润高于实际值;其二是计提的损失准备,一般的,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要进行坏账的计提准备,其中所采用的坏账计提准备的方式被比例都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影响;其三是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的不同也会对财务分析造成影响,即进行投资核算的时候采用的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如果采用的是成本法,那么对于实际收益的确认是以实际收到的股份利润为准的,如果采用的是权益法,那么在每个会计周期内都要根据投资者在投资单位所占有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以及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中所占有的投资比例的变动来确定企业的收益状况。
2、会计报表附注对企业负债比率的影响
企业的负债比率是指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的比率和产权的比率,其中有形净值债务的比率和产权的比率属于资产负债比率的延伸,分子中反映的都是企业的负债额的总值,可以更为保守的反映出企业股东对债权人的资本的保障水平,故而对这两个指标的分析与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是相类似的。由于企业中或有债务的存在,资产负债表其实并不能全面地对企业的总负债额加以反映,因此,在进行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时应该参考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有关事项,同时,对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租赁资金也是其中的一项,如果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急需要某一设备或者一定的资产,但自身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就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来满足这一需要,一般的,企业进行财产租赁的方法有两种,即融资和经营,所谓的融资租赁就是指有租赁公司完成设备购买资金的额垫付,然后将设备转交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再向租赁公司垫付一定的租金,通常如果承租方已经将最后一笔租金付清,那么设备的所有权就归为租赁公司单独所有,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对设备这一固定资产的变相购买,因此,所租入的固定资产就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一项计入到会计报告中予以管理,而租赁所消耗的资金则成为长期负债,在进行负债能力的分析时已经将这种具有资本化性质的租赁模式含入债务比率中进行计算了。
3、会计报表附注对企业资产管理比率的影响
企业的资产管理比率是指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以及效率进行衡量的财务比率的一种,主要有营业周期、应收款项的周转率等内容组成。在会计计算中,有营业周期记为存货周转时间和应收账款周转时间的和值,因此,在进行企业的资产管理比率的分析时可以以存货周转时间和应收账款周转时间进行替代,通过会计常识我们可以知道,应收账款的周转比率等于销售收入额与平均应收账款的商值,其中,平均应收账款是指应收账款中没有扣除坏账的那一部分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期末与期初的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值,销售收入指的是会计报表中损益表一栏中去掉折扣及折让的销售额的余额。出于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在会计政策中收入确认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参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对同一笔业务进行收入确认时,通过收入准则的确认在整个会计制度中的要求非常之严格,所以,按照收入准则进行收入的确认比按照行业会计制度所确认的收入值要低一些,相应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也就低,也就是会降低业的资产管理比率。
4、会计报表附注对企业变现能力比率的影响
企业的变现能力比率只要针对的是资金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母反映的是流动负债值,在会计报表中是不会反映的,不过在制作会计报告的时候会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显示,在企业的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或有负债和未做记录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分析企业的会计准则中关于或有事项的规定就会发现,或有负债指的是过去额或者潜在的交易义务,对于这项义务的履行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进行变现能力的分析应该参考会计报表附注,如有或有负债,很明显回桨企业的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削弱,而如果存在有违背披露或者发现的或有负债,那么企业的变现能力的准确性就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篇7
(二)编制的方法简单,披露的内容不充分
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会计工作中披露会计信息的基本方式还是会计报表,对于一些企业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有一些企业甚至连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都没有,即便有内容也简单、粗糙,只是有几项比率分析或者企业的情况介绍,很少包含那些重要表外信息,如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收益与风险信息、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全面收益方面的信息、未来价值趋势预测方面的信息等。附注信息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依赖于信息的完整性。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情况,可以看出信息披露还是不够充分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不充分,例如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只对有利的事项披露,对不利的事项基本不披露,这些现象与会计规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二是客观上的不充分,我们国家财务报表附注的规范是借鉴了很多的国际惯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一些方面是不全面的。
二、对我国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
(一)充分认识到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
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的优化资源配置中显得日益重要,所以更应重视会计报表附注对相关情况的披露。不断完善会计政策,并完善对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信息的规定,不断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对于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和附注的要求。实际上对编写的会计报表附注,国家法律早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所有会计人员都必须依法办事;所有主管部门包括国资管理、财政税务、企业集团、工商行政和行业主管局等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的依法行政。
(二)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不断扩大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范围
1.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收益与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的日益繁杂,衍生金融工具逐渐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剧烈影响。如果不对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披露,很有可能造成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与信贷上的决策错误。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很少,对于企业的影响还不算大,但是我们也要及早着手进行研究,以配合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2.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具体信息
随着股份公司逐渐成为公司组织形式的主流,股东们的经济利益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公司的利润,而是更多地来自股份的市场价格差异。这就让股东们都很关心股份的市价。然而一般情况下公司股票的账面值与市场价值往往有很大差异,而且多数情况下是股票的市价比股票的账面价值高,这就给公司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通过权益交易方式增加利润的好机会。公司在这种情况下的利润增加是建立在原来股东权益被稀释了的基础上的。这种利润的增加方式对公司原股东是否有利,现行会计信息中没有反映出来。它能反映的仅仅是由于利息费用的减少而不断增加的利润,把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情况排除在外了。将这样的信息对外披露了,必然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所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作出有损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决定。因此,财务报告必须要进行改进,提供出股东权益的具体稀释信息。
3.重视企业全面收益方面的信息披露
目前会计报表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经济活动比较简单,币值变化小,所以收益和全面收益的差异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用这类收益也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复杂化,市值变化越来越频繁,这种会计收益和企业的全面收益差异慢慢扩大。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传统的会计收益进行决策,就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全面收益除了包含在利润表中已确认的损益外,还包含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在我们国家,企业披露的全面收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因为我国的公司市值变化很大,其次,全面收益可以有效的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者粉饰业绩。
篇8
3.缺乏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的是要求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方便投资者等对于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但很多附注目前并没有正规的规范来进行阐述,附注的内比较繁多,却没有按统一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排列,导致披露的信息存在条理不清的情况,使得使用者不能清楚地理解表内的信息。
二、对策研究
1.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应该进行基本性的规范,并且保证其质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解决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和遏制造假问题的出现。
2.完善评估制度。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有用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披露信用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披露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体现企业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相关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加强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衡以及决策机制问题,保证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民主性和公开性。对于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整改,保证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篇9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称新准则),该新准则已经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第33号准则全面推行后,将取代以《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为主体构成的合并财务报表规范。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及其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以下称国际准则)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将企业集团视为单一企业编制的集团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应该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业。我国新准则中的表述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新准则强调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这与国际准则的表述基本趋同。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的对象是通常由若干个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或者编制主体是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
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关系,人为地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
二、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范围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对象,主要明确哪些成员企业应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哪些成员企业应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外。正确界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而要界定合并范围,必须首先明确界定合并范围的标准,才能合理地规范企业的合并范围,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过任意变更合并范围来操纵利润的行为,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企业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已经注意到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变动对于报表信息的影响,对报告期内子公司的添增、处置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
新准则明确指出应以控制为标准来界定合并范围,因此在具体实施新会计准则时应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方面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控制。
三、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复杂持股合并的问题。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由于新会计准则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规定,选用的方法既可以依据加法原则也可以依据乘法原则,因而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不同会计人员的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财务信息不一致。
实际上,由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所以建议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乘法原则来计算母公司对“间接拥有”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但是,由于加法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数。
(三)实质控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新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并且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半数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从而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因此,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
(四)完善“控制”的定义。新会计准则将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控制”的内涵,建议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的有关规定,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原则是对“控制”概念的补充。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也可能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或者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者损失,或者有权收取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那么就应该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
篇10
目前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性质的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冲突,安全让位”的怪现象,企业领导者对安全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办法。不过在建设科学发展观社会的今天,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在会计核算方面,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中提取1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煤炭企业应建立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制度,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具体操作时,一方面,现行的会计制度在企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其会计核算侧重于费用的核算,缺乏对安全资源,安全成本,安全效益的确认和计量,忽视了与安全相关信息的披露。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安全会计体系来对安全投资进行核算,从而可以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型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安全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以企业传统会计为基础的。安全会计遵循传统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并不要求企业在传统会计凭证及账表之外再设一套单独的会计处理程序,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置安全会计机构。
2、安全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核算和监督
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安全会计的职能应与传统会计一样。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认为,现代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其中,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就安全会计来说,核算职能是其首要职能。是指企业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及综合的反映,集中表现为对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监督职能是指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会计监督的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制度和客观经济规律。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使国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管理职能是安全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及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与传统会计一样,安全会计的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的具体职能。
3、安全会计的对象是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
安全会计的对象是安全会计的客体,是指企业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界定安全会计核算对象时,要最大限度地揭示企业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
二、安全会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会计原则是指导企业安全会计实务的规范。一般而言,传统会计的原则基本上都应予以继承,但面对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安全会计必然要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会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
安全问题不只是单个企业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社会性问题。这就要求安全会计从理论到实践,应从社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业绩。
2、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的数量与实施情况,企业应尽可能披露与安全有关的相关会计信息。可是有的企业可能会主动自愿地披露尽可能多的安全会计信息,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的缩减成本尤其是安全成本,尽可能在安全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这使得其不愿甚至抵制对外披露安全信息。对于前者,政府部门应给予鼓励,对于后者则需要教育与惩罚。同时,政府会计部门,安全管理等部门必须对有关安全会计披露的事项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统一企业披露安全信息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范围,以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公正的比较与评价。
3、充分揭示原则
充分揭示原则即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安全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使用者,包括有利情况及不利情况。因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有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每多知道一个相关的信息,都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增大投资把握。所以安全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力求全面,不能隐瞒任何信息。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家所需要的发展不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把社会、经济、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人口、资源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和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强调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注重国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应当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强调人类应当学会珍惜自己,爱护自然。而职业安全和事故控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上述各个方面。
三、安全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安全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应该符合会计的会计要素。下面本文将探讨其中安全资产的确认的计量。
1、安全资产的确认
安全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承担安全责任或参加安全活动所形成的、目前拥有或控制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是将一项资源确认为安全资产,除了需要符合安全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会计准则中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安全会计中,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加之安全活动的复杂性,产生所反映的事实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属于偏向,仍可认为其具有可靠性。
2、安全资产的计量
要对资产进行计量,首先要确定计量基础。目前,对于资产的计量基础主要有五种。一是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是以使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二是公允价值法。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根据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三是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等价物金额。四是可实现净值法。是以资产的售价减去销售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安全资产计量时,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视不同的资产项目而定。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专门用于安全的资产项目都是存在可交易市场的,因此,可以将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依据。但具体计量方法的运用需根据具体类别而定。
四、安全会计的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经过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即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与传统会计的处理程序一样,各安全会计要素在确认、计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借贷关系进入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其次登记进入相关的账户,最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对外披露。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的整理、加工、记录、披露,最终向信息使用者报出。鉴于此,可以看出,信息披露是安全会计核算的一个主要程序,企业只有通过信息披露程序才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用的信息。有效的对外披露方式不但会降低企业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传统会计及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安全会计也属于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本文认为,安全会计的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表手段来进行。其一,通过单列项目利用现有的会计报表来披露。这种模式是指对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进行调整,即在其中增加新的项目,把与安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揭示,从而满足披露安全信息的需要。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安全资产、安全负债等项目;在损益表中增加安全费用、安全收益等项目等等。其二,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通过编制独立的安全报表来披露企业的安全信息。总之,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进行反映和披露,将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严格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这种方式能够使有关安全信息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系统,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安全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安全会计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两种,其中主表为安全资产负债表及安全收益表,附表为安全成本分析表。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侯立峰、何学秋:安全投资决策优化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篇11
1.3会计计量的规范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计量中,我国将国际惯例上的公允价值加以引入,转为适用于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内容。公允价值计量是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以交易双方对交易情况均很熟悉且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对资产以及负债进行处理,即完成资产的交换和负债的清偿金额数量的计量形式。新的会计准则大规模地调整了会计计量属性,相对地对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将公允价值的理念应用到了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的合并企业、债务重组、金融工具以及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事业中,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不同之处就在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的侧重点偏向于将其作为基准会计计量的基础使用。
1.4债务重组的规范债务重组就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券人按照与债务人之前达成的协议或者通过法院的裁定做出关于债务的一定程度的妥协,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把债权人做出让步后使得债务人可以少还或者不还的债务计入到资本公积金的处理方法改为现在的将债务重组获得收益计入到营业外收益,而通过实物抵押的债务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5财务报表的合并规范财务报表的合并是指可以对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整体财务水平和情况、企业的经营状态、企业的现金流量等内容加以反映的总的财务报表。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于财务报表的合并的侧重点与之前有所不同,之前对于母公司的财务关注更多,现在则是以实体为重点。
2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存货准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影响,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如果原材料的价格下降,那么相较于先进先出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比通过后进先出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利润,如果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则与之相反,采用先进先出的方法。对比两种核算手段,先进先出反映的是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利用新会计准则下的存货记账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行业,比如机械制造,把用于存货生产的费用资本化是允许,这种举措在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毛利润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事业入账方式的改变也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了影响,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的物业成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并不体现这部分资产的升值状况,所以,如果上市公司对于其早年购入的投资性质的房产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那么一旦物业升值就可以反映出房地产企业投资的资产与利润是升还是降,这一变化对于有大量的流动性投资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可以减少其资金的流动,即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比率。会计计量的变化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了影响,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企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于信息的掌握更加详细准确。另外,公允价值也发挥了其利润调节功能,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对于非货币易收益也可以在当期会计周期中被计入,出现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债务重组规范的修改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完成债务的清偿,只要其得到部分债务或者全部债务豁免权,企业的收益就可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以便于实现每股收益的最大化,不仅将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也纳入了本期利润中,同时也加大了包装利润的风险。财务报表的合并对于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的利润的影响上,新会计准则认为母公司需要承担负值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债务,而且使得原来的一些被隐藏债务重新出现,或者反之使得本来显现的债务被隐藏,另外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的优势还表现在可以防止通过某些关联交易手段对于利润的调节。
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对策
为了将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利用,需要针对财务报表所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强化关于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力度,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新旧会计准则所存在的比较大的差异,应该有充分的理解,新准则所涉及的范围更宽,难度也加大不少,所以,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全面把握,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快得到提升,在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结合附注内容和报表数据,以实现对报表的准确判断和理解。其次,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其他财务工作,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目标的明确性,相关工作人员敢于怀疑,长于判断,使得企业的会计制度更加合理规范。最后,要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及时获取相关资产的去向和动态,将公允价值信息、财务信息和税务机关的相关信息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心有千秋,为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杜绝虚假信息对企业发展的侵蚀。
篇12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高质量、高标准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使用者中即包括了企业的管理者、政府职能部门,同时也有普通的社会公众。财务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信息最综合全面的载体,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反映出一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因其通常下属有很多子公司,所以就要通过合并报表的手段。相关部门在新会计准则出台时曾经做过调查,结果会计报表合并准则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的影响程度中排在前几位,可见合并报表的重要性。合并报表以准则的形式出现后,使我国财务工作与国际更加接轨,这给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在财务报表工作上进行了减负,也使报表更具国际性。
二、新合并报表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合并范围的变化
既然要进行会计报表合并,那么合并范围就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在合并范围这个问题上,新合并报表准则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但还是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新的合并报表准则说所的控制不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而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
其次,在关于所有被控制的子公司都应纳入母公司合并范围这个问题上,应注意准则的规定:子公司如果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或净利润不及母公司与其全部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十分之一时,这个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二)合并程序的变化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等因数都会给财务结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准则原则上要求母子公司上述因素统一,若尚未统一,要求子公司按母公司规定另编报表或进行报表调整,这就对合并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子公司资不抵债超额亏损处理上的变化
对于资不抵债超额亏损但实际上能控制的子公司,准则允许其纳入合并。这个规定也是为了更真实的体现集团总体财务情况,防止母公司进行人为的报表粉饰。
(四)外币报表折算差异上的变化
为了对少数股东的权益加以保护,报表准则将少数股东权益项加上了外币折算差额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
(五)合并抵消程度上的变化
在报表内部交易抵消上,除了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间的销售商品、债权债务、存货等项目外,新合并报表准则还提到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工程物资等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应该抵消。
三、执行合并报表准则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利润表的影响
合营企业不纳入合并范围,会使得合并后的集团总体规模减小。而对于子公司资不抵债超额亏损的情况,因为少数股东无法承担的亏损要由母公司承担,所以报表合并后的整体利润会因此而减少。
(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因为少数股东无法承担的亏损要由母公司承担,会使得母公司在集团中权益减少。另外,因为合并范围要以实际控制为原则,导致原来不需要纳入合并的特殊行业规定、规模较小的子公司、法律形势上的非子公司都需纳入合并,这显然会给合并后集团总体的资产与负债规模带来影响。
(三)财务指标的影响
因为新合并报表准则下对合并后的资产、负债、收入等会计要素产生了影响,那么财务指标必然也会受到影响。相关的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四)日常财务核算工作的影响
这里最明显的核算变化是对子公司的投资要采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为了方便合并,在合并报表时常常要编制调整分录来进行调整。另外,对于子公司在会计期间及政策上不一致的也许调整,因为调整分录的编制以及需要留存备查簿,这也就增加了日常核算的工作量。
(五)上年度比较数据的影响
合并报表准则规定,子公司应该视同合并当期的期初已经纳入合并范围,所以在报告期内因统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增加子公司就要调整年初数,这样就会对集团上年度比较的同比
环比等数据照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实际编制合并报表涉及的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盈余公积的抵消
因盈余公积的提取是留存收益内部活动,所以不会对留存收益的总额造成影响,但会对可供分配利润照成影响。合并报表准则规定子公司个别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提取盈余公积将全额抵消,对于已抵消的盈余公积,合并报表不需要将其再调整回来,这样反映出的数据将更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报表盈余公积提取项应列示:母公司对不包括投资子公司收益所提盈余公积与母公司对投资子公司收益所提盈余公积对比子公司提盈余公积母公司占有的部分较大者之和。
(二)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抵消
合并报表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需要用成本法核算股权投资。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报表通常需要按权益法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需要子公司将完整的权益变动资料提供给母公司。另外,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取得控制的子公司,应该建立好备查簿,并按取得的公允价值做好各项资产、负债登记,以便合并报表时使用。
(三)关于合并范围内购销活动使用票据的抵消
现在集团中,同时拥有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公司非常的普遍,从合并报表的角度看,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时常发生,要注意关联交易的处理,以便更真实的反映集团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下面以施工行业为例:集团生产工程物资的甲公司将材料销售给集团内建筑施工的乙公司,货款为一百万元,乙公司开出期限三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付款,甲公司月末时贴现汇票。因为合并报表时,内部关联交易已经被抵消,所以将这两个现金流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应会给报表使用者照成误解,有虚增集团经营盈利能力的嫌疑。实际工作中,应将这种票据贴现形成的现金流放入筹资活动现金流中,以反映向外部融资这一经济实质。
参考文献
篇13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目标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合并会计报表主要为谁服务;二是合并会计报表是为解释受托经济责任还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或者兼而有之。现有的代表性理论有: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所有者理论和控制者服务论。
其一,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应主要提供母公司股东关心的经济信息,合并会计报表不过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一种延伸;合并股东权益是关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少数股权”应反映在合并负债之中;合并利润表是关于属于母公司股东净损益形成情况的报告,“少数股东权益”,应作为一项费用项目列示在合并利润表上;母公司以收买方式获取控股权时形成的商誉。其二,实体理论。强调,合并会计报表应一视同仁地对待股东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认为只要是集团各成员的股东,无论股份多少,在合并会计报表信息的供给上,应享受同等待遇,实体理论的内容过分地强调了母公司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共同性,即他们都是股东,但事实上,若从控股权的角度说,母公司股东与少数股东是有本质差别的,与债权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合并会计报表的应采用收买法、联营法。收买法。收买法将母公司关系看成收买与被收买关系,一个公司控制另一个公司所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认为通过收买子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被取消或合并,置于母公司的控制之下,因而其股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其观点为,一个企业控制另一个企业,可直接收买其资产,也可以通过获取其多数股权,间接取得对其资产的控制权;联营法。又称权益联合法、股权合并法,适用于通过股票交换,两个或多个公司以股权联合所形成的公司集团。它将企业合并视为两家或多家企业股东通过交换有表决权的普通股。因股权保持不变,无须改变会计基础,参加合并各方资产、负债仍按原帐面价值记录,而不考虑公司价值和商誉。运用该法要以被并股东继续拥有行使股权的权利及股票交换为前提。联营法使用有较严格的规定。由此可见,购买法运用较普遍,而我国也采用购买法。其使用要优于联营法。更接近我国的实际,适用于所有支付方式的企业合并.已成为一项较为流行的国际惯例。
二、合并会计报表实务操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一)间接控股子公司的报表合并。根据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要求,纳入合并范围的间接控股子公司包括:间接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合并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间接拥有是指通过子公司对子公司的子公司即孙公司,拥有其半数的权益性资本。虽然母公司通过子公司可以对孙公司实施控制,孙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应纳人母公司的合并范围,但在实际合并操作过程中则不然。对此类被投资企业的合并操作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以直接和间接拥有比例直接加总计算,进行合并抵销;采用这种方法,抵销比例与母公司在被投资企业实际出资份额不符;二是以直接拥有比例与间接实际拥有投资份额加总计算,进行合并抵销;三是母公司按直接拥有比例进行合并抵销的同时,由子公司将被投资企业视同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进行合并,母公司通过合并子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对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份额进行合并。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最强。
(二)统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遵循的具体会计原则和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选择其前提条件是适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目的是为了更加合法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合并会计报表的前提之一就是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以便于在统一基础上进行报表合并。
(三)内部交易的合并抵销。企业集团内部因投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借贷资金、提供担保、资产租赁、支付主要管理者薪金等内部交易种类多、发生频繁,在合并会计报表时要编制抵销分录将其抵销。其一,要处理好客观性与重要性的关系。其二,要从基层子公司抓好内部交易基础资料的整理和填报工作。其三,母公司应对子公司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核对整理和分析汇总。
(四)合并价差的处理。股权取得其合并价差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母公司购买子公司的投资成本与所取得子公司净资产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商誉。我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不一致时,其差额仍作为“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但合并价差将逐年减少,减少额等于合并价差的年摊销额。这种作法与国际惯例有很大差异。
三、合并会计报表中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