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用菌栽培技术

篇1

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为提高食用菌成品率,降低成本,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菇体,现将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培养料的选择

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鲜、干燥、无霉烂变质、结块、虫蛀是成功的基础。

二、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料的配制先按比例将所需原料(木屑、麦夫皮、石膏)干料充分混合拌均,添加的微量元素倒入水中化开后加入料中,反复搅拌多次,使料干湿均匀,成团料要打散开。灵活掌握培养料的含水量,根据木屑质地软硬、粗细、含水量、空气湿度的大小等配比的含水量予以相应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含水量过低会严重影响出菇产量。

含水量过高会使下面菌丝体缺氧而停止吃料,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杂菌污染。一般含水量达55~60%即可。

三、培养料的消毒

配制好的培养料最好在6~8h内装袋完成。装好的菌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切忌过夜。装好的料放入灭菌锅内,尽快猛火升温到100℃,打开冷气阀排放冷气。待温度降至0℃关闭冷气阀,重新升温到100℃后保持10~12h,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灭菌时要做到猛火升温、稳火保温,经常检查锅中温度,以防漏气、跑气。灭菌彻底是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环节。

四、优质菌种的选择及接种

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严禁使用有杂质菌污染和虫害迹象以及退化、老化的劣质菌种。严格接种程序,确保接种成功率。接种室要求干净、干燥、密闭、远离污染源。灭菌好的菌袋及时放入接种室内,进行室内药物消毒,3~4h后待料温冷却至30℃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用75%酒精消毒。接种要迅速准确,接种量不宜太小。

五、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内,调控好环境温度,培养室要求干净、通气、干燥,室温宜控制在20~25℃左右,湿度70%左右(视品种而定)。当菌丝长到5~10cm左右即可翻袋检查,及时淘汰污染袋。食用菌要靠基质内有机物的氧化来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基质内缺氧会使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菌丝体生长缓慢、衰弱,甚至停止生长,严重的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翻动菌袋位置以利于换气通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菌丝长到1/2时,再翻袋检查1次。整个发菌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

六、出菇棚场地的选择及建立

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垃圾场的场地。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七、出菇阶段的管理

菌袋经数月的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当菌丝扭结、瘤状突起,达到生理成熟时,就要搬出发菌室进入出菇棚,由于受环境条件、栽培时间、发菌温度、品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出菇时间也不相同,气温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才能出菇。入棚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晚进行,中午温度高不宜进行入棚,高温易使菌皮损伤,会推迟或减少出菇;切不可雨天入棚,雨淋会使菌袋表层污染而烂袋。菌袋上架每层并列排放,袋与袋之间间隔5~6cm,以利于呼吸和散热,要营造出菇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顺利出菇。

首先是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空气湿度过低,会加速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导致基质内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影响产量;空气湿度过高,会使子实体表面水分停止蒸发,使营养运输受阻,同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子实体停止生长,长时期空气湿度过高,还会造成子实体从空气中倒吸水分,形成水浸样腐烂,招致线虫及细菌的滋生和大范围传染。

其次是通风。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人类的呼吸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也是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适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某些种类的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多二氧化碳的积累会抑制菌丝体生长,甚至完全停止生长,高浓度二氧化碳长时间作用还会导致菌丝体窒息死亡。因此,需要经常对菇房空间进行通风换气,排除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新鲜。

最后是光照。大部分食用菌品种的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刺激,少部分品种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才能使子实体原基分化,极少部分品种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的颜色也与光线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光线强,子实体颜色较深;光线弱,子实体颜色较浅。这就需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光线调控方法,可以通过挂遮阳网和拉、放草帘来调节温室内的光照。

八、食用菌生产中的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1.木霉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好机会,尤其是多年的菌场和老菇房,常是木霉猖獗为害的场所。木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能分泌毒素。木霉是香菇生产的大敌,它抑制香菇菌丝生长。唯一控制的办法是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低湿度,以抑制木霉菌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后,可采用pH值为10的石灰水或石灰粉进行防治。

2.链孢霉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有机食用菌栽培技术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防治链孢霉,温度控制在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

3.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或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防治办法同木霉。

4.螨类

螨类包括红蜘蛛、菌虱。其发生环境主要潜藏在厩肥、饲料和培养料内。鸡窝畜舍、谷物仓库或环境条件差、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往往也有大量的螨类存在。培养基发生螨害后,接种部位的菌种块不萌发或萌发后菌丝外观稀疏暗淡,并逐渐萎缩,严重时培养料中的菌丝被全部吃光,造成栽培失败。

参考文献

篇2

1菌种生产

在食用菌培育中,菌种发挥着关键作用,菌种的质量水平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实现无公害高产栽培,需要选取优良菌种,同时还要对其生长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调控,以实现规模化培育。在进行菌种选取前,要先对其选取标准进行了解,以选取生命力强、未被杂菌污染的菌种为佳[2]。

2培养料调配

要想实现食用菌的高产栽培,适宜培养料的调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调配培养料时,应按照标准比例进行调配,同时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然后充分混合培养料,以满足优质食用菌的生长需求。除此之外,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多数来自培养料,培养料的湿度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湿度也为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湿度过小不利于食用菌生长,湿度过大易导致菌丝腐烂死亡,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一般为50%~70%。

3装袋灭菌

食用菌栽培前,必须对培养料进行及时的装袋和灭菌操作[3],一般要求在培养料调配后6~9h内完成,防止培养料变质影响食用菌生长。灭菌时间对于装袋灭菌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灭菌过程中,先将培养料装袋,然后放入灭菌容器进行加热,加热期间要使温度维持在100~125℃一段时间,彻底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实现培养料良好的灭菌效果。

4接种食用菌

接种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绝对的无菌环境,无菌环境是实现无公害食用菌培养的必要因素。因此,要对无菌环境重点关注,保障无菌环境符合标准。料袋灭菌后要注重科学保存,以防受到污染;料瓶应实施高温蒸煮,然后加盖薄膜并使用新洁尔灭进行擦洗;在接种期间,接种人员的双手和接种工具都需要消毒。另外,为保证接种质量,接种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通常48h内完成接种最佳;接种时要注意环境温度和培养基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食用菌培养[4]。

5水肥管理

水肥质量对于食用菌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实施优良的水肥管理是实现食用菌无公害高产栽培的关键。肥料可选取具有丰富养分的动物类排泄物,将其在无菌环境中蒸煮20min后与水以1∶12的比例混合,即可喷洒。另外,还可以使用豆浆水代替水,有助于提升食用菌培养料质量,对于促进食用菌高产有积极作用。

6无菌条件控制

在食用菌培养和出菇期间,要想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需要对影响菌丝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控,如温度、湿度、水肥等,以保障其生长条件的优质;还要进行相应的清理工作,保证培育环境卫生,无菌环境为无公害食用菌生长不可缺少的因素。无菌环境不单单指其培养环境的无菌,还需要保证在培育期间所使用的器械和培育人员遵守卫生标准,及时进行消毒杀菌[5]。消毒方式的选取要以实际情况为参照,选取科学有效的消毒方式,以实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使用的灭菌方式有巴士灭菌、紫外线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任何一种灭菌方法均具有相应的操作方法,所以要合理使用。

篇3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Edible Fungi in Orchard

YANG Gui-zhen E Xiao-qing GAN Min-jian

(Guig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ikang Guangxi 537100)

Abstract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edible fungi in orchard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agaric,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Pleurotus cornucopiae 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rplanting in orchard;agaric;Tricholoma Lobayense Hei;Pleurotus cornucopiae;cultivation techniques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富含氧气,正符合食用菌生长,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促进果树的生长,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果菌结合,做到了树上长果,树下结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宽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除门外)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棚顶用薄膜盖好(与防虫网相交接),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装袋提前50~60 d。

2.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41.8%、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2.2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2.3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1.10~1.25),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接种完毕,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2.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春季气温较低,气温低于20 ℃时要注意加温,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 ℃时注意通风换气,以利于菌丝生长。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菌包菌丝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行距一般为20~24 cm,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2.6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不伤小耳,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将耳床清理干净,杀虫杀螨1次,停水2~3 d,以利于菌丝的恢复,4~5 d第2潮木耳现蕾,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耐贮性好,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7月上旬覆土,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3.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36.8%、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3.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3.3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3.4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它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调成含水量为 20%~30%,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12~14 d后菌丝扭结,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3.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品质最好;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品质下降;过小采收,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把菇体分开,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养菌,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侧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储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 ℃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低于4 ℃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4.1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0.2%。

4.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4.3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1.2~1.4),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套上套环,用胶圈把报纸(已灭菌的)扎紧在套环外封口,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菌丝吃透料,少数菌包现蕾,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喷水2次,3~4 d现蕾,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宜喷雾状水,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4.5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及时采收,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拔下整丛菇体,小心放入框内,避免损伤,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去掉小菇,分级真空包装,每袋2.5 kg。采完一潮后,清理菇脚,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5~7 d即可转潮,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5 参考文献

[1] 储利慧,陈生良,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7(6):92-93.

[2] 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9):34-35.

[3] 刘岩岩,张敏,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131.

篇4

1课程定位及目标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国内食用菌市场的现状,掌握食用菌概念、种类、形态结构、生活条件、生产特点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食用菌一、二、三级菌种制作技术,掌握食用菌生料、熟料、发酵料等不同栽培模式及管理技术等,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合作创新的精神,为学生考取培菌工等技能证书,契合企业用人素质需求,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将来自己创业奠定职业技能基础,更加适应当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2课程内容选取与教学设计

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在工学结合框架下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设计,形成崇尚技能、崇尚实践、崇尚职业的育人氛围,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性、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彰显高职教育特点及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根本,专业教师主动走出去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确定教学实训内容,基于食用菌栽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和要求,以食用菌栽培方法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菌工艺的编制与实施能力为主线,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按模块化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模块进行,分别是食用菌基础知识模块、菌种制作、检测与保藏模块、栽培原料配制模块、栽培管理技术模块模块和采摘保鲜模块。

3教学方法

教学项目安排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实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的过程中学和做,做的过程中再认识再提高,模拟实际食用菌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内容呆板的不足,将课堂内容由静态变为图文声像兼备的动态过程,增强新颖度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考核评价

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实施理论加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以闭卷为主,占总成绩的40%,技能考核以过程式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60%。实践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实践环节所需要达到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能力,设计实际操作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每个实践环节的考核新标准。教学考核不是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束,也不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环节,更是再次培养学生的过程。技能考核的评价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实践教学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分自叙自评、互补互评与师导师评三种方式结合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每种各占20%。

自叙自评是在课程考核的实践环节和展示过程中,自己做的同时叙述过程或流程及工艺要点,并对照对照岗位工作和内容所需要达到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做出自我评价,达到自查自省,同时提高表达和操作能力的再学习再提高过程,考核即学习。互补互评是在课程考核的实践环节和过程中,发现帮助被考核同学补充叙述和做的遗漏和不足,并对照对照岗位工作和内容所需要达到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做出的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达到查他省他,同时也能省己,也是学习、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帮人即帮己。师导师评在课程考核的实践环节和过程中,发现帮助被考核同学补充叙述和做的遗漏和不足,并对照对照岗位工作和内容所需要达到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对自叙自评、互补互评者各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知指导提高的全面综合的评价,让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能弥补教学过程的欠缺,是再检验再教育的过程。

5教材建设

高职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应着重讲授在农业中怎样操作的问题,以实践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食用菌栽培技术岗位的需要。目前所用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或企业需求脱节,而且实用性不强。我们根据专业需求,积极筹备编写切合生产实际的,能够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正在校内进行试用,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改和优化,时机成熟即可正式出版。

总之,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按照“面向社会需求,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能力训练”的办学理念,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准确定位,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实用的教改理论,使高职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生产更好地服务。

基金项目:包头市科技局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高职院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2015S2007-3-5-24)。

篇5

为了打造葡萄一食用菌和谐的生长环境,因此搭建适宜的棚架是关键。我地果农葡萄大棚建设采用的架式以混合架大棚为主。即立柱用水泥柱(10厘米×10厘米),横梁用钢丝索(三角钢)拱杆用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的自来水钢管。

大棚要求南北向建造,大棚长度根据地块的南北长度确定。一般以40~45米为宜,最长不超过50米,地块过长,棚体需分段隔开。大棚过长,不仅温度不易控制,病害容易传播,生产管理也不方便。大棚的宽度要结合葡萄架式和大棚类型来确定,连栋的宽度一般4.8~8米,单栋大棚宽度6~6.5米。大棚高度主要是顶高和肩高,钢管大棚的顶高一般为3.5~3.8米,肩高2~2.2米;竹木结构大棚顶高一般为2.8~3米,肩高2米左右,简易连栋大棚要设置天窗,也可利用棚栋间连接的天沟,进行通风降温。

2.建造时间

在葡萄定植的秋季,把水平棚架造好,最迟不要迟于葡萄植株长到1.5米高,时间约5~6月份前。否则对树形的固定影响很大。拱棚可在次年冬季葡萄落叶后进行。

3.建造方法

3.1立柱

每个棚立3行水泥柱(一行中柱,两行肩柱)。两边边柱(肩柱)离地面2.2米,中柱3.5米,中柱或者可利用葡萄架横梁上架一直梁。直梁上用竹棍,撑住拱片,每行柱的间距3~4米左右。

3.2横梁

用钢丝索。两头用铁丝固定。注意横梁尾径不可少于8厘米。

3.3直梁

边柱、中柱顶部分别各架一条直梁。可用直毛竹或小杉木。两头分别固定在边柱和中柱顶上。

3.4拱片

用6~8厘米宽的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自来水钢管:长度视棚宽度而定;5米宽的棚拱片长为6.5米;6米宽的棚,拱片长为7.5米。固定在边柱直梁、中柱直梁上。拱片两头必需钻洞用铅丝固定。

3.5槽板安装

两边安装卡糟;边棚外侧固定在露地面1.8米处,边棚内侧及内棚两侧固定在两棚连接处上部50~80厘米处。卡糟固定方法,按拱片位置打两孔,用细铅丝固定在拱片上,不用固定卡固定。

3.6压膜带固定位置

边棚外侧压膜带直接固定在地桩上,内侧将压膜带固定在直梁上。

3.7薄膜

多功能流滴聚乙烯农用膜,以多功能长寿膜为宜,厚度0.05~0.06毫米,抗风能力较强。

二、大棚葡萄管理

1.及时盖棚覆膜

葡萄大棚应在1月12~15日盖棚,保证在2月中旬前后萌芽,在3月底棚架基本均匀分布有10叶左右的葡萄枝条,4月中旬棚下遮光条件达到食用菌(平菇)的栽培要求。

2.加强肥水管理

葡萄前期的施肥,可按照常规管理进行,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施好花前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2.5公斤,落花后至新梢生长盛期施好保花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果实膨大前要施好壮果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0公斤,后期以根外追肥为主。

采用大棚葡萄、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的葡萄园,应配备滴灌设施,在葡萄施肥时一定要采取滴灌方式,随水施肥,同时在施肥时要选择采菇基本结束后进行。

3.及时疏除多余、过密的枝条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二者基本无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存在。在葡萄生长中期,架面已布满葡萄枝条和叶片,为平菇生长起到了很好的遮阴条件,但个别生长过旺的葡萄,需及时修剪过多的枝条,并及时摘心控制枝条长度。通过修剪过密的葡萄枝条,保证有适度的散射光,照射到葡萄棚下,不但能满足平菇子实体的光照需求,而且也可促进葡萄果实早着色、早成熟。

4.加强葡萄病虫害防治

大棚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比露地栽培明显减轻,因此,重点注意做好综合防治,并强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4.1越冬期

清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

4.2枝梢生长期

做好灰霉病、叶斑病的防治,用78%科博600倍喷施。

4.3开花前后

做好白粉病、霜霉病和蚜虫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50%农利灵1000喷施。

4.4幼果期

做好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80%大生800倍。

4.5在采收后,重点抓好黑痘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1:200倍波尔多液喷施

注意在出菇阶段,葡萄园要做到不喷任何农药,确保平菇无污染。

三、食用菌(平茹)的栽培管理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采用了袋栽法,即将袋栽材料装袋、接种、发菌培养后移入葡萄大棚架下栽培。

1.发菌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棒移入干燥、通风、黑暗处培养,7天后检查一次杂菌,经过25~30天的培养,菌丝就会长满全袋。

2.前期准备

在菌棒移入葡萄大棚前,要做好葡萄棚四周的覆盖物遮荫工作,四周用草披围住,做到“三分阳光七分阴”。同时在葡萄棚下,先整地作畦,宽1米左右,畦与畦之间留人行道宽50厘米左右,最后将菌龄基本成熟,手感有弹性的菌棒排放在畦面上。

3.加强出菇管理

篇6

2、原生态食用菌产品的定义

原生态食用菌产品就是在无污染的天然野生环境中生长采集的食用菌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在野外自然生长的野生食用菌,就是通常讲的野生食用菌;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再经过野生驯化,在天然野生环境中进行野外栽培采集的食用菌产品,就是我们现在论述的野生栽培食用菌。无论是野生食用菌,还是野生栽培生产的食用菌,其产品天然、营养,这种产品就是原生态食用菌产品。

3、野生栽培食用菌的特点

食用菌野生栽培都是在林地草原当中、林荫草丛之下,完全是一种原始野生的状态,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差别。林地野生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林地覆土栽培,一种是林地露天摆放栽培。不管哪种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是在天然野生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林地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与野生食用菌比,基本环境和生长条件一样,生长期完全在野外林地完成。野生栽培的菌种经过人工选育生命力更强,可根据需要在室内大量生产菌丝体,在野外林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可大量集约化栽培管理。野生栽培食用菌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长环境优越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林间、林缘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食用菌的生长因素中水质的优良与否至关重要。选择栽培食用菌的林区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山间小溪、林中河流的水质都符合国家地表水的一级标准,在食用菌产品上无任何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

(2)栽培技术独特从生产原料上说,主要是无公害的农副产品。从栽培管理上说,不使用任何促长剂和生长素,将经过人工选育驯化、人工接种培育生产的蘑菇菌丝体,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这个大环境进行出菇管理,恢复菌类在自然生态下生长。在晾晒与贮存上严格把关,杜绝任何污染。晾晒采用塑料窗纱在林缘、林间支架进行,其空气质量优良,远离居民区、公路。贮存采用无毒塑料编织袋进行包装,运输杜绝与其他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4、国内外技术现状

篇7

0 引言

中国是当前世界蚕桑产业最大的国家之一,蚕桑业的发展,需要种植大量的桑树,每年因对桑树修剪又产出大量的桑枝条。以往的习惯往往将桑树条当做废料抛弃,既污染环境也浪费资源。将其用做培养基料去培养食用菌既可以增加蚕农的收入又可以提高整个桑园的经济。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生活的出路。用桑树条培养食用菌是对群众、社会和国家都有益的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此项目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该技术高效益、高效率的发展。

1 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意义

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有机的将蚕桑业与食用菌业相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生态栽培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了蚕业资源多元化的开发,实现养蚕业资源多领域、多途径和多方位的开发利用,具体用桑树枝培育食用菌的优势如下面几种:

(1)提供优良农产品并增加农民收益,按照国家低碳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桑蚕业可加大力度发展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此产业化项目,促进循环链接,延长桑蚕产业链。据调查667m2桑园每年裁剪桑树枝有500kg,如用其生产黑木耳可栽培500多袋,增加农业收入2200元。故将蚕业资源再循环利用并综合开发资源,可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安全绿色食品,也为农民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渠道。

(2)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桑叶用于养蚕、桑枝用于培育食用菌、菌糠用作有机肥归还田地以形成良性循环与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的为生态平衡贡献一份力量。

(3)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桑树枝培育食用菌是建立在传统种桑养蚕业基础之上的,一方面节约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桑树枝可栽培食用菌种类

用桑树枝可栽培的食用菌有很多种类,具体常见种类如图1:

图1 桑树枝可栽培食用菌种类图

生产食用菌常用栽培方法主要包括段木栽培法、袋料栽培法与瓶料栽培法, 且袋料栽培法在其中应有更普遍,该法一般用玉米芯、稻草、棉籽壳、麸皮、桑枝粉及杂木屑等制作培养料。生产流程一般为:(1)原料准备;(2)建造灭菌灶;(3)装袋灭菌;(4)接种;(5)菌袋发菌;(6)搭盖阴棚;(7)上层转色;(8)挑蕾出菇;(9)出菇管理等。并且要注意及时采收桑枝, 并放置于通风干燥之处, 以防止发霉与虫蛀。再用粉碎机将桑枝粉碎成木屑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膏粉、糖、麸皮、细木糠和棉籽壳等制作为培养基。制作不同食用菌的培养基的培养过程和配方又根据具体食用菌而定。

3 存在问题

在用桑树枝生产食用菌过程中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影响此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3.1 人才与技术的缺乏

此产业为新兴发展产业,从事该职业的人才与技术欠缺,现有技术并不能普遍适用于各个生产地区,该技术的专业人才技术又不够精细,而且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亦有所不同,一种栽培技术方法并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地方,农户只是盲目的跟风效仿,因对当地环境不能真实的了解并发展适用于本地的一套培育技术体系,因而收益往往欠理想。

3.2 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落后

桑树枝培育食用菌业目前基本上都是农民小作坊生产为主,经营分散,规模小,劳动力文化偏低,工作能力差,难以形成产业化、集约化、高技术、高效率的生产规模。因而产品往往质量和数量都不稳定,竞争力偏弱。

3.3 原料成本高

桑树枝是用于培育食用菌的主要原料,且是蚕桑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副产品,在养蚕产业中每年会修剪大量的废弃桑树枝,但一般蚕桑生产都是以个体产业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而桑树枝比较分散,在处理收购这些培育食用菌的原料时成本比较高。

3.4 投入科研研究不足

一些地区的部门虽然在此项目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但由于重视度不够,仅是做些引种试验和简单的培训,并没有深入的去发展研究,最主要也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故此产业的整个产品大部分走低端初级路线,很少拓展到国内外大市场。

3.5 配套推广措施薄弱

示范推广相较薄弱也是影响此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将一个农业项目发展好就要做好推广示范,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最好的生产规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但是此产业目前缺少企业来做产业化的经营生产,农户们还是以养蚕为主,农闲时转化为菇农,因此如何扶持企业产业化生产也是目前要发展此产业项目的一个关键环节。

4 发展建议

为了促进桑树枝培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针对现有产业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规划重点生产区,依据当地产业情况、资源条件与实际情况对栽培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产业的发展,对重点产区突出发展,形成发展食用菌生产业的生产优势区,另外根据市场需要和地区特点选择食用菌品种集中规模性生产。

(2)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园区抗风险能力并强化建设,使示范园区发挥到带动作用,对经营规模进行扩大生产。需要政府进行扶持和帮助,巩固产业基础发展,对新增产业区定期监督考评,鼓励业主增大投入等。此外,对生产规模大的农户,依据农户申请,政府可给予奖励政策和生产资金信贷的支持,帮助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3)对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加大市场营销并完善科技推广,以此提高菌农的专业素质。落实科技推广经费,再聘请食用菌产区专业技工,对农户手把手进行培训辅导。通过完善与培育食用菌生产业生产服务组织,将产业组织的标准化程度大力提高。

(4)制定并规范培育技术体系,制定一套完善的操作规范与标准来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数量。在栽培中,粉碎桑枝、配比原料、消毒灭菌、搭建菇房菇架、管理与采收菌菇等都要进行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典型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对生产菌菇的标准化进行推广。

(5)研发新品种并开发深加工产品,桑黄与蛹虫草是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珍稀菌类,因而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基。并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菌种,一旦研发成功,将很有可能改变现有食用菌产业模式。同时,采取深加工方式研发产品,比如如何提取菌类药用有效成分研发保健产品等。

(6)加大宣传与规范市场,注意宣传包装,利用旅游、网络、媒体各种宣传方法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

5 结束语

桑树枝生产食用菌的产业经济链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重视,虽然目前此产业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并且在发展中又会遇见其他新的问题以待解决,但是相信随着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宏观调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深加工与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集中化与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标准化的质量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一系列措施,在不远的将来食用菌产业将发展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振忠,吴潇.菌草菌糠的研究开发和利用[J].食用菌,2010,(2):4-5.

[2] 徐文荣,王长武.淳安县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的成效及发展措施[J].浙江食用菌,2010,(2):6-8.

[3] 蔡爱群,徐伟.白杨树菇桑枝屑栽培种培养基的筛选[J].北方国艺,2008,(2):240-241.

[4] 黄月清,郑社会,余建妹.循环利用蚕桑下脚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J].今日科技,2008,(1):42-43.

篇8

关键词 : RFID;军用物资配套包装;标识识别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60-02

作者简介:严凤斌(1986-),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仓储管理技术。

0 引言

配套包装作为一种在民用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包装策略,具有面向对象需求程度高、成本低、便于购买和使用等优点。目前,我军也已经在后勤伙食、卫生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是相对于具体装备具备的较为规范的标识体系,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存在标志识别自动化程度低、信息量小、识别修改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一具体配套包装实例,探讨RFID技术在军用物资配套包装的应用方法。

1 配套包装和RFID的基本知识

军用物资配套包装可以理解为:为遂行任务目标,将多种相关的军用物资按照一定的配套依据和原则进行搭配,实施运输的一种包装方式。军用物资生产厂一般只生产单种或较少几类产品,其配套包装一般在二次包装时实现。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按照建制进行配套。如文献[1]根据美军的MULE系统,提出了我军步兵连采用配套包装的方式;二是功能性配套,即为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和任务,对于所需物资进行的配套;三是任务型配套。任务型配套是指根据当时的保障任务,将战场需要的所有物资,进行配套打包。任务型配套灵活性强,未来将成为一种重要样式,本研究即基于此类配套进行研究。在实施任务型配套包装时,需要做到物资的种类准确、数量适中、重量分布合理。此外,在保证包装强度的情况下应易于启封,包装的标识应要素齐全,易于读取和修改。

RFID技术,是无限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简写。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读写器和标签的电磁感应实现通信,当识别对象进入RFID阅读器读取范围时,其与标签之间建立无线方式的通信链路,识别标签发送的自身信息。近年来,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人员定位识别、公共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配套包装的识别要素

对于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单元的识别,应包含整个运输使用过程中所需四个层次的信息要素。应包括:整体信息:总重、总体积、运输要求与说明、配属单位、物品明细等,整体信息可以为相关人员实施物资调配提供便利。弹药分项信息:名称、配用武器、标识、批次、年份、工厂、使用注意事项、停限用规定。器材分项信息:名称、配用武器、标识、使用实际、更换方法。其他信息:用于其他物品的描述。

对配套包装内含物资的信息,进行识别,除了要保证使用人员及时掌握内部信息外,还应要求能对包装物资状态的变化,进行及时修改。

3 标识数据写入与修改过程

3.1 物资包装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包括反馈或搜集物资需求信息。在此过程中,保障部门合理筹措所需的保障资源,去除或利用原有包装方式,进行集成打包,将保障物资,按照形状、特性、数量等,集成为一定规格的集装箱或托盘,写入RFID标签,并对仓储数据进行修改。

以装载5发炮弹,5个药筒,120升油料,100袋单兵食品,120升淡水的配套包装模块为例;综合各类军用物资的信息,RFID字段信息包含的标识信息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对RFID的标签进行编码时,需要对存储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简化,尽可能只起到标识的作用,而其解释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后,存储到数据库,在扫码后,提取信息,并进行查询。

3.2 物资运输阶段 此阶段中,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同时进行,为对整个配套单元的物资有效掌控,需要始终跟踪物资状态的变化。作为配套单元的调控人员,必须清晰了解物资的信息状态,并对数据库信息和配套单元的RFID信息,进行及时修改。还需要对物资的流向进行控制,物资供应过多,超出需要,会增大携运行的难度,影响保障对象的机动性;供应过少,又会影响作战需要。作为调控人员,还需要对本级的物资储备,进行严密控制,按照消耗规律和各类物资的供应难度,科学协调。

3.3 物资使用阶段 物资使用阶段,是配套物资消耗使用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作战人员对配套的物资识别、启封、携行和消耗。该阶段是RFID在整个物资运输过程中的重点工作,集成运输物资进入消耗环节时,鉴于其不同的包装状态和复杂的应用环境,首先需要对集成的物资进行识别,确定其种类、数量、性质及应用信息,作为使用的参考。对于军用物资,还需要明确其特性、配套等状态信息。

3.4 数据更新阶段 物资的配套包装目的是综合考虑物资需求时的消耗规律,使得物资消耗和供给相协调,要求配套供给的物资能够独立的完成任务,协同配合,最优化的发挥物资的使用价值,满足保障对象需求。而明确需求是高效实施保障的基础,因此在配套包装保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工作,准确掌握物资消耗的规律,合理搭配不同的物资配比。

4 结语

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军用物资配套包装时标识自动化程度低,修改困难的问题,实现配套包装的整体信息、弹药分项信息、器材分项信息和其他信息在整个运输过程和使用环节的自动化识别,并可利用读写终端进行修改,提高保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篇9

全面普及:痴心推广不言悔

“我要把学的技术,全部奉献给乡亲”,这是吴连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多年来,他走乡串户,足迹遍及岫岩县区,义务为乡亲宣传食用菌栽培技术,为菇农兄弟解疑释惑。为此,大力配合县、镇特色农业推广部门建立了食用菌科普宣传网站和科普服务站,随时为菇农提供服务。把栽培技术、配料方法刻录成光盘,免费发放给菇农,先后发放图书、资料2000余册、光盘800多盘,帮助菇农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平时生产过程中,无论种植户什么时间找他,他都能赶到种植户生产棚内,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2008年,他邀请省内外专家给农民兄弟授课,介绍新技术新信息,多次组织菇农到朝阳、葫芦岛、宽甸等地参观学习。目前牧牛70%的菇农所掌握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通过吴连东或他的食用菌协会获得的。

真诚服务:心系菇农乐奉献

情系乡村,吴连东设身处地为菇农提供菌需物资和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困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帮助菇农解决生产困难。每年为菇农提供各类菌种14万多斤,外出为菇农低价采购培养料200万多斤,塑料袋100万多个,以及其他大量菌需物资。2012年,吴连东免费为牧牛镇困难户钟明海提供20000袋菌袋,并先后多次现场指导。贴钱送经,真诚扶持,吴连东常年与120多户菇农保持联系,定期到种植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

篇10

4、食用菌栽培技术搔菌及催蕾:发菌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种块挖掉, 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发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很干,可以采用刮搔。

篇1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术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篇12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和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就联合发起了全球食品污染监测计划(GEMSFOOD),监测结果表明人类主要食品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大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环境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含量也随之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铅(Pb)、镉(Cd)、汞(Hg)、砷(As)。内江市人口密集,食用菌的产量和消耗量很大,但是关于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及其食用安全性研究未见报道。为了解内江市目前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分析其来源,探索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笔者采集了内江市区内生产的6种主要食用菌及其基质,并对其重金属含量及卫生安全性进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采集

采集平菇、金针菇、凤尾菇、香菇、姬菇和鸡腿菇六个品种及其栽培基质。每个样品各采样1kg,共68个食用菌样品和15个基质样品。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样品先用0.15%的洗涤剂洗涤尘物,用自来水洗净,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105℃灭活10―15min,60℃烘干至恒重,磨细备测,按国标GB/T5009.12―2003,GB/T5009.15―2003的方法,称取样品1.000g加酸(高氯酸∶硝酸=1∶4)硝解定容,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Pb和Cd的含量。

1.3数据分析与卫生评价

检测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按国家食用菌卫生限量标准(GB7096―2003)(简称国标)对本地食用菌中Cd、Pb含量进行卫生评价。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重金属在食用菌中的含量

内江市主要食用菌Pb、Cd的含量(单位:mg/kg.DW,下同):

2.1.1Pd的平均含量

平菇(2.81)>凤尾菇(2.13)>鸡腿菇(2.12)>金针菇(1.91)>香菇(1.36)>姬菇(0.53),高低之间相差近6倍。从变异系数来看,平菇(183%)>香菇(183%)>姬菇(126%)>凤尾菇(114%)>金针菇(96%)>鸡腿菇(41%),除鸡腿菇、金针菇外,均超过100%,说明食用菌的Pb含量可能受食用菌品种和环境的影响。

2.1.2Cd的平均含量

香菇(0.70)>凤尾菇(0.51)>鸡腿菇(0.45)>平菇(0.32)=姬菇(0.32)>金针菇(0.15),高低之间相差近5倍。从变异系数来看,金针菇(179%)>平菇(135%)>鸡腿菇(123%)>凤尾菇(75%)>姬菇(56%)>香菇(5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三个品种的变异系数超过了100%,进一步说明食用菌中Cd的含量受到其品种和环境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菇,从样品测得数据显示,其Pb、Cd的平均含量都偏高,而且变异系数很大,均远大于100%,可能与其自身品种特性有关,因此在平菇的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其栽培环境中Pb、Cd的含量,以降低平菇中重金属的富集。

综上所述,食用菌品种不同,重金属的含量也不一样。从范围看,Pb大于Cd;从变异系数看,Pb也大于Cd,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重金属种类而不同,在不同食用菌之间,不同重金属的总含量不一样,而且每种重金属含量也有所不同。此外,同一种食用菌积累重金属,其变异系数很大,说明同一种食用菌不同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同时也进一步说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环境和原料影响了它们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栽培原料的重金属含量、改善栽培技术、改善环境条件有益于控制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

2.2不同品种基质中的重金属含量

Pb的平均含量为:香菇>(7.89)>平菇(7.81)>金针菇(5.36)>鸡腿菇(2.72)>姬菇(2.02),高低之间相差近4倍;Cd的平均含量为:鸡腿菇>(3.45)>金针菇(3.25)>平菇(2.32)>姬菇(1.65)>香菇(1.23)。

2.3内江市主要食用菌重金属安全评价

国标规定:食用菌中含Pb≤2(mg/kg.DW)。由于Cd含量暂无标准,故对食用菌Cd的卫生安全性不予评价。内江市食用菌的平均Pb含量为国标的99%,且有14.5%样品的Pb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极大值为国标的10倍,相差很大,进一步说明内江市部分食用菌不是很安全。

平茹: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141%,5%的样品超标,极大值20.00mg/kg.DW.

金针茹: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96%,1%的样品超标,极大值7.47mg/kg.DW。

凤尾茹: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106%,样品全部合格,极大值6.97mg/kg.DW。

姬菇: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27%,样品全部合格,极大值1.56mg/kg.DW。

香菇: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69%,1%的样品超标,极大值6.60mg/kg.DW。

鸡腿菇:Pb的平均含量为国标的106%,30%的样品超标,极大值3.07mg/kg.DW。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除姬菇、香菇外,其余各种食用菌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国标,食用菌不很安全,仍值得关注。

3.结语

3.1内江市主要食用菌的平均含量:铅>镉,低于国标,说明内江市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总体上是安全的。

3.2食用菌品种不同,其重金属的累积量差异极大。

3.3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极大,说明环境条件、品种和栽培技术影响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选择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可能有效降低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

参考文献:

[1]徐丽红,陈俏彪,叶长文.食用菌对培养基中有害金属的吸收富集规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42-47.

[2]施巧王琴,林琳,陈哲超.重金属在食用菌中的富集及其对生长代谢的影响[J].真菌学报,1991,10(4):301-311.

[3]卫生部.GB7096―2003食用菌卫生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篇13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食用菌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加大措施,重点扶持,增加投入,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和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新生产业。据调查,我市食用菌栽培品种日益丰富,在平菇为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双孢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以及杏鲍菇、百灵菇、黑木耳等一批高档珍惜菇类;栽培原料日趋广泛,从棉籽壳、常规木屑延伸到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产业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季节性生产、单一种植向周年生产、立体种植发展;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涌现出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使我市成为国内加工、出口强市。据统计,全市食用菌总产达到4万多吨,其中平菇2万吨,双孢菇1.3万吨,香菇0.6万吨,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0.1万吨,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烟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花色品种增加。目前,全市生产的菇类已达10余种,平菇、双孢蘑菇和香菇分别占到总产量的52%、25%和9%,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草菇等新兴菇类产量达到14%。逐步形成了平菇、双孢菇、香菇稳定增长,鸡腿菇、白灵菇、黑木耳等高档珍稀菇类迅速增长的发展格局,打破了“平菇一品”的单一局面。

二是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食用菌科研、推广、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论文,我市在新品种引进开发、代料栽培技术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生物效率达到90%~150%。引进推广鸡腿菇、白灵菇、姬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丰富了花色品种,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开发推广麦秸、玉米秸、果枝等代料栽培技术,拓宽了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空间;开发推广“两菇一菜”高效种植模式,促进了资源、空间、季节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研究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实现了栽培原料的重复、多元、持续利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是产业化生产初具规模。食用菌生产已走上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牟平区依托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基地扩展到市外、省外。栖霞市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香菇生产,经过几年发展,初步形成香菇生产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三、烟台市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论文格式。我市是全省食用菌出口大市,但却是生产小市,产品满足不了消费和加工出口的需要。食用菌出口占全省的60%以上,而产量仅占全省的5%左右,食用菌在人们饮食消费中占的比重还很小。大部分出口产品原料依赖外地生产,仅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每年就需外购原料2万多吨。

二是产品质量档次低。部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肥料、化学药品、营养添加剂等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造成产品安全质量下降。多数产品以初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档次上不去,附加值低。

三是菌种生产混乱。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因素。我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育种工作滞后于生产,一些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各地食用菌发展不平衡,经营分散,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少,尚未形成一处高标准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域特色不浓、集团规模优势不明显。

四、烟台市食用菌发展主要措施对策

一是发挥技术优势,规范菌种管理。加大菌种生产管理力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宣传、督导、联合执法为手段,菌种生产要有生产许可证,菌种销售要有经营许可证,菌种检验合格证。使菌种引进推广和管理有法可依,严格把好菌种关,未经试验示范的菌种严禁使用,保证生产用种高产、优质、抗杂、适应性广、商品率高,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实施菌种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菌种技术规程。使菌种高产、优质、抗杂、商品率高。菌种经过生长特性、抗性、毒性、栽培特性等一系列的质量检验后,方可生产销售。现在新菌种层出不穷,消毒灭菌方法不断革新,制种原料种类拓宽,生化手段广泛采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科技投入力度,抓技术队伍建设,确保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和生产大户的菌种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持证上岗。

三是找准生产主攻目标,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在全面提高产量的前提下农业论文,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继续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加速发展新兴品种的原则,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使主导品种与新兴品种的产量比例达到2:1。首先,要继续扩大平菇、双孢菇、香菇3种主产菇类和出口主导产品的生产,巩固发展已有的产业优势。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3种菇类的市场潜力仍很大、生产效益也很好。平菇生产取料广泛,利用玉米芯、豆秸、花生壳、棉籽壳、果渣、木屑等,或这些原料的混配料均可生产。我市平菇栽培历史悠久,是落户烟台的第一菇,也是产量第一菇,栽培技术成熟,生产技术易被农民掌握,发展基础好。另外,近年来,与平菇同属侧耳类的真菌如鲍鱼菇、榆黄菇、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等也悄然走进市场,国内外市场潜力很大,这些菇类与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相似,因此,发展平菇可以带动出一批新兴菇类的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推进整个产业发展。双孢菇是伴随工厂化生产发展起来的我市第二大菇类,也是出口创汇的第一菇类。随着简易栽培技术和麦秸、玉米秸代料栽培技术的开发推广,我市双孢菇生产已步入工厂化生产与简易设施生产相结合的“双轨”发展阶段,农民可利用温室、大棚、防空洞、空闲房等场所进行生产,其发展基础也很好。香菇是我市新发展起来的第三大菇类,成功开发的果枝代料栽培技术添补了国内空白,产量水平超过了常规阔叶树木屑栽培,我市果木枝条资源丰富,因此,香菇发展潜力也很大。栖霞香菇生产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论文格式。其次,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潜力大、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菇类,如国内外市场走俏的鸡腿菇、银针菇、滑菇、杏鲍菇、草菇、舞茸菇、木耳等,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四是建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示范基地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研究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在全市建立2~3处高标准的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强新品种引进开发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普及食用菌作物秸秆和果枝代料栽培、草菇越夏栽培、“两菇一菜”高效种植、菌糖高效生物肥等先进技术。食用菌和其它病源菌一样,同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极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染,因此,生产过程中,要通过福尔马林熏蒸、酒精擦拭、高温灭菌、高压灭菌、二次发酵等手段,做好环境、制种设备、生产场所、培养料的灭菌消毒;多数食用菌在出菇阶段,都需要一个中温、高湿、弱光、通气的环境条件,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