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以新理念为指导进行科学教学中的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要求评价手段多样化,不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成绩为评价的唯一独立变量。坚持笔试同时,采用建立成长档案,交流和汇报及实践技能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学习做出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而且评价过程;不仅评价知识、技能,而且评价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还要拓宽评价的内容范围,评价重视知识的运用与理解、实验技能的评价,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收集气体、配制溶液等基本实验技术,查阅信息资料的技能等,更重视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表达与交流等。不仅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科学学习的评价本着纲要精神,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同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注意集体评价同时更注重个别评价,密切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每一细节,及时提供反馈以便于调节探究学习活动。另外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是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包括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反馈,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认识,在科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同学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反思,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例如,我在讲《改变浮和沉》时,先叫同学进行猜想,“物体的浮和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同学只讲到“自身重力的因素”、“物体形状的因素”、“附着沉或浮的物体的因素”中的一个原因,而有的同学一口气就可以想的较全面,问题的原因何在?同学们进行反思,渐渐领悟到,科学中的猜想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体会。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中,我将评价的主动权还到学生的手中。例如,同学们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就有如下的对话:“你的瓶子太大,装的水又太多,同样作用力下不易发射得高”,“你真聪明,你选的瓶子很‘苗条’,所以发射得特别高”。同学们的评价朴实而真诚,我想这样的评价比老师赞扬的话要实用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
在科学课堂评价制度的改革中,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自评,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也应该是评价者,在科学课堂中,我们老师要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 好好地表现一番。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青岛版科学教材分为四大版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我们也将科学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探究阶段、总结阶段和拓展阶段,在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操作实际,进行积极适当的评价,肯定学生实验中的成绩与效果,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备阶段,评价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青岛版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备材料的机会,自备材料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科学的机会,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亲历科学的过程。因此,评价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何,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喜欢进行什么样的实验研究等等。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灯泡亮了》《有趣的磁铁》等,都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操作材料,对我们的探究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探究阶段,评价持续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经历,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研究的兴趣更浓了。比如,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时,教师在自由组装电路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积极地进行评价,“XX小组合作得非常好!”“XX小组连接得真快!”“你们小组操作得非常规范,还能找到不同的连接方法吗?”从而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小组共同探究中的团结合作精神、是否具有集体意识等进行及时评价。
总结阶段,评价张扬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在进行实验汇报交流时,对学生的表达、归纳、概括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学生非
常喜爱的评价内容,学生的个性往往在这时得到张扬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在学期末,根据不同阶段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公正评价。内容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本着可操作、实用性原则,我们设计了学期综合评价表,评价表附在《科学活动记录册》的最后,评价表由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及学科评语组成。评价项目包括:科学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情感、科学知识等内容。各评价项目都有详细的评价内容,项目评价采用等级的方式,等级均为优、良、还需努力三个等级。一颗星代表还需努力;二颗星代表良;三颗星代表优。评价的时候,教师根据被评价者的各种信息公正地进行评价。操作时只需在星上做一个标记即可。学科评语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用简单的语言指出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而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学期综合评价表
拓展阶段,评价延续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水在哪里》一课,设计了一个拓展实验: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条件,先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先把苹果用果汁机榨成果汁,再用沙布过滤干净,称出果汁有多重,就是苹果中的水有多重。教师及时肯定他的想法:你想得真周到,连他*的果汁机都用上了,用沙布过滤的方法也非常好,可以保证果汁中不含果肉。在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提出了有效的建议,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取得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后进行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学习过程就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科学,对学习科学是否有信心,学生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如:在上完《斜面》这节课后,我组织了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表
合作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内的伙伴们相互最了解。因此,同伴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学习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如:在上完《热传导》一课后,我组织了小组内同伴互评。
小组评价表:
其实,科学课堂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更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随着课改的深入,精彩的即时评价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倾听、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后反思,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也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课堂之水才会真正沸腾起来,上升成童年天空中最美丽的彩云。
1.《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叶禹卿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4.郭启明主编《教师语言艺术》教学出版社,2001年
篇2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职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规划,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也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近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长期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计划制定之后,教师要监督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整治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政治,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能有效地从知识体系中调取,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通过不断地复习来深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之后,还要让他们明白复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之余要按照记忆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使政治知识真正被自己掌握。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堂上,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教师要从“巧”字入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巧导入一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政治课首先就要在导入上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用有趣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之间的转换,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衔接都要自然、流畅,使课堂教学保持紧凑。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经验和能力把握住转换的关键点进行过渡。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来完成这个有效过渡,使课堂教学保持连贯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能力,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将问题以陈述性的语气提出,使课堂提问为创设课堂情境服务,使学生改变传统回答教师提问的僵化模式,转变为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投入和参与,进而使课堂提问能够发挥真正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学情境的创设,还要充分的以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为主要依据,捕捉和选取恰当的教学时机。以适当科学的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使课堂提问能够具备足够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的动力和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智慧火花的出现,还能够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应当包括对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情况的处理,学生在无法进行问题回答时有可能是由于问题过难或者过多,难以克服思维定势等,即便问题难易适中,也有可能会导致停顿状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进行指导,疏通学生的问题思路。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课堂提问提出的时机,以巧妙的课堂提问技巧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提问,有效的进行文本内容的发掘和深入思考。
三、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先进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早已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应当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质疑和提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其综合语文素质。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学生质疑和问题提出行为的鼓励无疑会使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极大的激发。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质疑精神,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优秀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观念,表扬其不同意见的提出与发表,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高效优质。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询问其对于题目的看法和想要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学生在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过程中认识到提问与质疑的魅力,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与质量。
篇4
二、从教的角度保持体育教学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生理状态及能力水平,可操作性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走在发展的前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促使学生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行为活动是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达成度要以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基本教学标准。下面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课教学目标可以借鉴:①认识综合素质,能简单说出综合素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②会两种至三种综合素质的练习方法;③能简单说出练习后的情况表现;④能与伙伴合作设计一至两种综合练习方法。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
新课标规定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动态及发展的特性,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应对教材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强度和技能水平,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抛弃、精选及整合,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教学时将内容分解、分段,让学生选择练习,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格性,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可提前预设而灵活加以生成的,是持续的“生成”和智慧的“生成”。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灵活应用各种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结合。教学反思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明得失,实现“再教设计”,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若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则欲速而不达;相反,教师点拨启发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合作、持续学习,可能学会的更多。“不讲先做”效果更好。
4、教学氛围的和谐化
教学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课堂上带动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重视情感投入,增加教学情感色彩,善待体育课程,增强讲解、示范导引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水到渠成。
5、教学评价的激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提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学生厌学现象发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从学的高度关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严格流畅的课堂组织,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学效果要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对示范动作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缺少指导,学生“视而不见”,有时虽然看到了,但应该看的都没有看到。比如一个教师在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由于忽视了学生如何观察这一方面,结果学生只是观察教师是否投中,而没有观察整个示范动作过程,本末倒置,降低了演示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对此将倾注更多地时间及精力,产生恒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及丰富的想象。由于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也较易产生疲劳及厌倦,若有兴趣,则会精神饱满、痴情投入。如中学女生大多不喜欢长跑,但若变为在音乐伴奏下的跑步练习,在生理负荷同等条件下仍然情绪高涨,感觉不到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兴趣差异。初中阶段都喜欢竟技性强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要安排了比赛竟技方式,可通过“成功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学得轻松,学的高兴,效果自显。而在高中阶段则突出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
篇5
(二)采用的激励方法不科学,过于单一粗犷当前,高中院校已将激励机制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发放以及文明班级寝室的荣誉称号等,但是这种激励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心理需求和能力差异的关注,并不能真正起到潜能激发的作用。
(三)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当前,许多学校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激励教育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整个院校的集体教育模式,很多教师的激励教育措施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缺少学校制度上和经济上的支持,缺少配套机制保障⑤,无法将激励教育落到实处。
二、强化高中课堂激励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教职人员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实践,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深入了解和认识激励教育的本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掌握心理学和激励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适时对教师进行激励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⑥,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方法,将激励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正当心理需求,因人而异地实施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激励教育方式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和荣誉激励,还有心理激励和动机激励等,对于荣誉和物质性的激励,实际上作用是微小和短暂的。激励的目的是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形成强大的内部动力,激发潜能。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直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于奖品和荣誉的兴趣。
(三)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励教育思想的引入,将其在全校进行推广。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将激励机制纳入到教师考核等相关体系当中,充分调动教师激励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落实激励教育,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才智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篇6
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展示过程,活跃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剪辑的录象——村庄下面的地道结构(形象思维),直观的空间形象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对照课文,边读边议,边想边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尔后投影于屏幕上,学生判断正误,教师随即点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后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在讲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灯,显现了课文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解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画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再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在对折光镜稍作演示后,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像中释义:丘陵、险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四、再现情境,培养语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象,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总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篇7
多媒体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音乐作品声情并茂,反复聆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丰富的画面色彩,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经典音乐作品,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品味、消化音乐元素。音乐学习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因为音乐有流动性,唱过听过就会消失。采用反复聆听的方法,能够将音乐符号深刻地记忆下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帮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可以进行歌曲分解,原来教师领唱教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动手不动口了,让多媒体反复播放功能教唱歌曲。如学习《鹅大哥》时,歌曲中有强弱之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行反复比对,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歌唱技术。多媒体可以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为教学带来更多便利,通过教师针对性讲解,还能够让学生在比对中形成更细致音乐感知。这对丰富音乐积累有积极影响。
三、借助语言重复,实现音乐文字转化
音乐是有声艺术,而文字是无声表达。在音乐重复教学中,将音乐学习用文字表达来传播,体现的正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为让学生对音乐有到位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换一种表达方式。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描述音乐内涵,学生获得的感知将是别样的,对音乐概念的认知也会呈现多元属性。文字介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性,也为学生认知建立提供更多信息来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穿插文字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立体的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诗朗诵,音乐学习必定会顺利实现升级。语言文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文字对音乐作品进行别样解读,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唱这首歌时,教师将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学生抄写在卡片上,让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朗读歌词,班级内呈现热闹景象。“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这些歌词在学生演唱中反复穿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学生轮流进行朗读,对歌曲的理解当然更深刻。
篇8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篇9
课堂空间的高度是教育者所追求的。在一个真正有高度的课堂空间里,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阅读经验,他们对文本的反应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初始的反应来推动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挺进,从而创造出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往往是学生个人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虽然有时它是片面的、单一的,缺乏缜密周全的逻辑思维,但它恰恰是创造生成的可贵结晶。它能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鸿门宴上项羽根本不会杀刘邦。理由如下:刘邦谢罪时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刘邦的真情告白使项羽心里有一番掂量:“刘邦此次前来主动称臣降服,按照怀王约定,关中王非他莫属,而如今刘邦却说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主动放弃称王的念头,如此谦卑恭敬,项羽怎能下得了手?”面对这位学生的质疑,面对其他学生饶有兴味的关注,倘若教师简单粗暴地说这样的理解过于偏颇,或者告诉学生你这种心理补白的方式很好,我们课下再讨论好吗?如果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教学任务是顺利完成了,可对学生来说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既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么轻描淡写,其他学生今后提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也将被严重挫伤,何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不可能忽略学生的兴趣点。于是笔者趁着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学生从心理补白的角度去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他绝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也不是一个糊里糊涂、遭人唾弃的昏蛋。从人性角度来看他重情重义、胸怀坦荡、豁达宽厚。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他,他又轻信寡谋、居功自傲。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他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糅合而成的悲情英雄,所以他才能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的冲蚀涤荡仍魅力无穷。这样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多维角度对一个复杂的人物进行了准确解读。
篇10
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是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1.课本16页第1题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三、创设游戏情境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的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钱方法。思想在这里交流,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
四、创设动画情境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我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去郊游大森林的事理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五、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下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顾客”们在购物时文明,在付钱时排队。“收银员”礼貌的“欢迎光临”,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时,“收银员”谈自己的职责;“顾客”提醒大家要用钱卫生,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六、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篇11
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们的家乡黄山市汇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到处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宏博富丽的黄山坐落于此,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黄山大地上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与课本材料相比,这些熟悉的名胜风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津津乐道,并为之折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公园、名胜古迹、街道等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样既是学生自我丰富“史料”的过程,也是“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并提高其创造能力。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的品德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搜索相关历史文化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地方特色和风格,让学生体会历史文化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接受并传播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为家>!
一堂有效的品德课既要有学生积极参与,也要教师善于引导。历史文化资源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等活动,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的变化。并及时点评要点,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成为热爱祖国、立足家乡、服务社会、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建设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这一方土。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品德课程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
篇12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就在于课堂上学生的地位如何。“学研展拓”四环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忽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而是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积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研展拓”四环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尊重,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甚至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正是因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
2.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以这个认识为出发点,我校的“学研展拓”四环课堂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注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从学生每堂课自主学习的时间来看,我校的“学研展拓”四环课堂教学模式至少给了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再加上有了根据学生具体学情而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相应的依据和保证。正是因为我们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可喜态势。
3.合作探究卓有成效。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超强效率已经为学界广泛认可,其可能达到的效果不是类似“1+1=2”的简单叠加。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做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之一。我校的“学研展拓”四环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我校课改实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我校的“学研展拓”四环课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个体自主学习,然后再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质疑,或探究,或思辨,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很好地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只有不唯书,不唯上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站稳脚跟。所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学研展拓”四环课堂也很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校各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教师都注重知识点的反馈与拓展,正视学生的每一个疑问,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还特地在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安排了一个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的环节,使学生能够从课内所学延伸到广阔的课外,很好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二)教师方面
在“学研展拓”四环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体,而教师扮演的是主导的角色。从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阶段起,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就开始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了解掌握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前沿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因为有这样的充分理论准备,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才能顺利地进行由“主体”到“主导”的漂亮转身。不仅如此,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按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本质工作,把研究工作延伸到了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利用资料研究、观测统计、谈话交流、调查问卷、求证专家等方式掌握学生学科学习现状,了解影响学生独立学习的障碍,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完善做到理论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阐述
“学研展拓”四环课堂教学模式遵循自主学习(学)、合作探究(研)、师生互动(展示)、反馈拓展(拓)四个环节次序展开的教学流程。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最终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环节是四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起始阶段。这个环节的组织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保证本环节的顺利实施,除了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外,还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制订相宜的学习目标,拿出一份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来。可能的话,教师还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现场生成的东西进行二次备课,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环节紧承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注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确保该环节的顺利实施,避免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教师要对小组构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小组成员的分工进行明确,以确保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环节其实就是各学习小组在教师组织引导之下把他们的合作探究所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该环节既是对他们的合作探究所得的充分肯定,又是促使他们从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到灵活运用的转化。
篇13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符合人本教育理念.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广度和学习深度,这样的课堂才有力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下降,学生看准时机,适时参与.在学生不解、困惑时,教师或蜻蜓点水,或详解精讲;当学生豁然开朗时便及时收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在个人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酣畅,学得高效.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我预设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1)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吗?(2)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些成分的存在吗?(3)请设计一套装置,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4)分析一下,影响你测定结果的因素.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优化了学习情境;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氮和氮的化合物”时,学生对“雷雨发庄稼”这句农谚不太确信.我制作了“雷雨发庄稼”的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豁然开朗: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动画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对这句农谚久久难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