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篇2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应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1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1。
2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多为“填鸭式”或“注入式”。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或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实验报告只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再叙述而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动手不动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少数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不做实验,充当旁观者,或抄袭验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既达不到实验课的基本目的(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提升及掌握实验技能).也不符合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根据我们教研室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结合《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临床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使原来数个独立的相对无关的实验,重组成为具有专题特点的四个综合性实验模块,包括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免疫标记技术;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其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使某些实验具有科学研究性质。这样的内容调整使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系统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实验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①首先实验课安排在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保证学生有较完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②每次实验前一星期要求学生仔细预习实验.对实验过程有初步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内容在免疫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意义;告知学生实验的材料、条件等内容;并预留几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老师对实验设计给以指点和准备。③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可以共享。④换位教学,即每次实验由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充当“小老师”完成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讲解,学生可提出疑问,“小老师”所在的实验小组一起解答,老师做适时点评。⑤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总结以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即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汇报.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点评。告知学生,他们在各个环节的自我展示或小组展示,将是其实验成绩的参考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按照以上教学设计,在我校2004级本科检验医学专业四个实验小班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免疫学实验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能力、科研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如在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这个环节,课前被选出的“小老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课上,面对“小老师”,同学们的提问非常踊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强调了课前的预习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准备充分,能通过自行操作顺利完成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即使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也能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调整,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无疑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以及以论文答辩形式进行实验总结点评的环节,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合理分析,实验论文的书写,以及在实验论文的答辩过程中,学习思考经典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理论思维、实验设计与方法诸多方面的精巧与伟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枯涩”专业理论的热爱与理解.达到了引导与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掌握与运用,以及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再领悟。学生还可从教师对学生实验论文批阅的字里行间,反省自己学习态度、操作过程的正确与否,从科学态度、专业水平、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们的实验论文书写基本规范,讨论部分有一定深度,既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又有对实验意义的理解和展望。学生在实验汇报中做的课件图文并茂,答辩过程思路清晰。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查阅文献,寻找支持和解释实验设计原理和结果的理论依据,并有新的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汇报和答辩中,学会与同学讨论、交流、提问、质疑,学生们既能协作学习,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篇3
主办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5673
国内刊号:62-1120/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一、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去掉目前临床已经不用的实验项目,增加临床新出现的检验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选取临床生产基地,发现实际生产问题,如将传染病病例引入实验课教学,替代原有的部分印证性试验。
(3)实验课教学内容掌握后,将部分学生带到临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面对问题,运用实验课所学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让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使之学会用简单实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
二、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适应于实际生产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能力。
(1)传统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是为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开设的,基本上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我们依据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适当调整,使之与实际生产相对接。保留实用性强的经典实验,如细菌标本制作与观察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技能、各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正确采集样品及对样品预处理、掌握菌种的分离纯化与计数方法等。之前开课内容中有玫瑰花环试验,该内容现在临床已基本不用,但是试纸条检测已经在临床兴起并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实践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建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我们积极与养殖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小动物诊所等开展合作,带领指导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与企业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性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利用课堂所学技术进行快速诊断,尤其在细菌感染方面,有些同学还利用课堂所学的快速药敏试验,及时为养殖场筛选了敏感性药物,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疾病,为养殖场减少了损失。目前,多家企业已经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江苏立华牧业、金坛三德利公司、安徽荣达等企业,与这些企业还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有利于今后的可持续良性合作。更重要的是,部分同学毕业时受到了相关企业的欢迎。
(3)遴选对科研、临床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内容的选题,课题组老师指导了多位学生的科创、挑战杯项目和毕业论文,其中鲍衍清同学撰写的论文《小鹅瘟病毒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张雨等同学撰写的科创论文《CAV相关HGyV/AGV2新型环形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均在学校组织的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另有多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
(4)在学生参与临床实践过程期间,与多个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将养殖场出现的部分病例筛选出来,让学生自己应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兽医微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为养殖场解决了实际问题。
当然,对于我们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如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实践课程的优秀成果,建立合适的适应于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的考核方式,将有利于优化实验课质量和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随着我校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不断开放,随着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的不断加大,期末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方式将成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总而言之,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我们从事相关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研究的顺利开展,使参与的学生获得了较强的学习动力,并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红霞.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34-335.
[2]杭柏林.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188-189.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正常对照组 30例(男27,女13),年龄35—47岁,平均37.6岁,均为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无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正常。
1.1.2病人组 32例(男23,女9),年龄(34—62岁),平均57.2岁,均为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被检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1,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
1.2.2方法试剂盒均由天津九鼎试剂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三种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值分别是 afp<25ng/ml、ca-199<37ug/ml、sf男71.4—186.6ng/ml女10.8—98.8ng/ml。测定仪为西安二六二厂生产的全自动γ记数仪,型号为fj-2008ps。
1.2.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x±s表示,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正常人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99、sf含量。
2.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99、sf阳性检出率及联检的阳性检出率。
3.讨论
afp为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研究最充分的肿瘤标志物[2],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是一种血清蛋白,主要在肝脏的卵黄囊合成。它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afp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损伤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时,肝细胞便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3]。本文检测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为81.3%,与国内外报道相符[4]。根据有关资料显示,afp>400ug/ml对诊断原发性肝癌没有多大困难,但对于 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5、6],有些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也有诊断价值,对afp无法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互补作用。本文应用三种肿瘤标志物联检,极大地提高了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起到了互补作用。
ca-199为高分子糖蛋白,主要由消化道肿瘤细胞所分泌,是胰腺癌、肠癌、胆囊癌、胃癌及肝癌的标志物[7]。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有显著差别。文献证实,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a-199的阳性率约为72.4%,在afp阴性患者中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本文测定ca-199阳性率为65.6%,略低于文献[8],证明该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sf的含量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体内储铁含量,是检查机体营养状态、缺乏铁及铁负荷过度的指标,由于肿瘤也会导致血清铁蛋白含量升高,它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标志物。sf在肝脏中含量丰富,肝癌患者由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使肝脏中的 sf大量流入血循环,使血中sf升高。有人提出sf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甚至认为sf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肿瘤标志物,其检出阳性率可达75%-76.6%。本文测定的阳性率为56.3%,略低于文献[9]。
本文结果表明,afp、ca-199、sf三种肿瘤标志物联检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阳性率可达93.8%。
参 考 文 献
[1]武建国主编 实用免疫学检验 第1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48
[2]何浩明编著 医学实验研究论文集 第1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7。176
[3]崔锐肿瘤标志物在良性疾病中的浓度观察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2):138
[4]武建国主编 实用免疫学检验 第1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49
[5]李立人等原发性肝癌血清aif ria结果分析放射免疫学杂志1994,7(1):14
[6]徐克成等 γ-谷氨酰转换酶同工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的再评价江苏医药 1988,14(1):1
篇6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成教专科开设的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19门课程。限选课程开设有医学史、应用写作、简明哲学原理、社会医疗保险、组织学与胚胎学、实用医患沟通与技巧、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统计学、实验室管理、康复医学等11门课程。
1.2课程的时间安排
本专业以业余形式实习三年,总学时为1920学时,毕业学分为120学分,分为6个学期进行组织教学和学习,其中毕业实习20周,每隔3周回学校1次,进行实习答疑,病例讨论和毕业考试前的理论复习。
1.3课程设置学时统计
表1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成教专科课程设置分类表
2课程设置的问题
2.1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存在“普教化”现象,课程时间分配不当
多数成教院校或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沿袭本单位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反映出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处于一种“普教化”的状况。比如,公共基础课程与他们从前学过的课程内容重复性高,而且这样的课程带来的实践作用并不大,不如把时间分配到更加实践应用价值的课程上。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占30%,比专业课还要多,虽然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长,但是实习内容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并不清楚,不够具体。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本专科教育大有不同,普通本专科生在课程学习之前,一般对相应课程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属于从头学起,应以掌握课程基本内容、重点内容为主要学习目标。但成教学生则不同,他们一般已经在工作岗位工作一定年限,甚至有的已经工作超过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工作实践经验,如果仅对其进行科班式的课程学习,很显然是不适应其自身能力水平,也不能使其学习掌握其最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技能。
2.2对于论文撰写技能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成教专科与写作相关的课程只有应用写作一门,虽然安排在第一学期的限选课内,但是学时较少,到学生毕业的时候,需要运用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估计已经忘记得差不多,课程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许多成教学生由于需要晋升职称,有论文写作的需求。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数成教学生不具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分析统计、前沿知识整理等多烦方面的水平,在此阶段对其进行论文写作培养,不但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还可以增强其科研能力,为完成学术论好准备。
2.3实验课程忽略了培养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安排中虽然有安排实践课,并且实践约占教学课程的一半学时,但是,实践课程的内容依然是理论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不够新颖,不够贴近临床实践。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主要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颖的实践课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一技术性专业,更加应该注重创新,例如在检测方法上如何更简便快捷,检验试剂的研发,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等。
2.4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意识不强
从成人高等教育医学检验技术教程表里可以看出,在通识公共基础课程里只设置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相对于该专业的本科教学中,缺乏了马克思基本主义等政治理论的学习课程,成为一个盲点。对成人教育培养的虽然成人学员一般年龄偏大,大多数人政治上比较成熟,世界观基本形成,但是他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比较大,对于高等教育表现出只在乎能否考试及格、能否拿到文凭,而忽略教育的本质,甚至为了考试及格,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课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必不可少。
2.5对学生培养目标和综合评价方面不够具体
多数院校均要求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考试均需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同样的标准。但成人教育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工作经历、职称等条件与在校本专科生差异很大,完全照搬普通本专科的培养目标是不合适的。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方式不利于检测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和能力,不能达到检验学生应有学习水平的目的。成教专科对学生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于人才培养特色方面不够突出,并没有设置培养掌握某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才”课程。成绩综合评价比较单一,只有期末考试一种形式,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对策
3.1调整课程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应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更倾向于深入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和对新知识和新诊疗手段的了解和掌握的能力这些方面的,加深学生对知识深刻而完整的理解,提高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新方向的课程,更新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在检验的检测能力,例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增加了细胞形态学方向等课程。
3.2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壮大和优化队伍,既要有一支专门型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支业余型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增加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课。一方面为促进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学习的动力,可以在教学管理中增加创新学分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几个创新学分。将实验教学与科研培训结合起来。题通过进行模拟课题申报、答辩等形式训练学生查阅论文、进行课题设计、撰写申报书等方面的技能,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科研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动手能力。
3.3重新合理分配各科学时
明确教育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更新知识,重点讲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重新调整各科学时比例。目前许多科目的培养不能体现出成人教育学生的“成人”性,各科学时分配不合理。一些偏基础的科目如生理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应该适当减少学时数。对于学生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等应该增加教学时数。而对于分子生物学检验这样近几年有较快较大发展的学科除了增加教学时数外,还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指示扩展。
3.4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
要实现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进行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关键问题。按实际情况,适度的、有重点地选择讲授理论和医学伦理知识。着重引导学员正确处理好文凭和水平的关系、工作与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成人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改变部分人对“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和降低“红包”现象发生。还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上的热点医疗问题,例如不断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医生辞职事件等,帮助学生树立适合当前社会的医患关系观。
3.5教学方式多样化
篇7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仍然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COPD的特效药,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COPD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疗效,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外,COPD中医证型研究十分重要。笔者查阅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涉及COPD证型的论文及书籍,COPD的中医辨证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有学者[2]根据经验将其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热蕴肺证、痰饮伏肺证、痰湿内蕴证、肺脾两虚证、肺肾阴虚证共6型。还有学者将COPD分为四型论治[3],痰热壅肺型、痰浊郁肺型、阳虚水泛型、气阴两虚型。洪素兰等[4]根据200例COPD临床辨证,可概括为痰浊郁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水凌心肺、水泛脾肾、肺肾气虚6个证型。还有将COPD发作期分为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水气凌心、肺肾两虚5个证型[5]。中医辨证论治各持己见,虽然临床非常实用的,但论证强度还不够,故此分类法更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研究。
总结各家分型,COPD大致可分为风寒束肺型、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肺肾气虚、肺脾气虚共6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病”分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水气凌心、肺肾两虚5型基本一致[6]。以上可以看出中医对COPD的辨证仍然停留在以医生主观经验为主的思维层面上,缺乏统一可参照的标准。因此将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检验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可行的思路。如何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测与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这是发展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
将免疫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研究可提供中医辨证客观化的依据
COPD辨证分型和血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分析200例COPD患者的血常规与证型的相关性[7],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的规律性,得出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痰热壅肺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阳虚水停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COPD中医辨证分型与肺功能的关系:蒋宝平等[8]通过对200例慢性咳喘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FEV1、FEV1/FVC%明显降低,风寒束肺型与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发现,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程逐渐延长,病情逐渐加重,从风寒束肺型与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肺络阻塞逐渐加重,气道阻力也逐渐增加,肺通气功能逐渐降低,FEV1、FEV1/FVC%逐渐降低,并且阳虚水停型、痰浊阻肺型两型肺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COPD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气分析的关系:朱文娟等[9]研究COPD急性加重期不同中医证型与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风寒束肺型与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aCO2在阳虚水停型与风寒束肺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发现从风寒束肺型-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PaCO2逐渐升高、PaO2逐渐降低,且痰浊阻肺型-阳虚水停型较风寒束肺型-痰热壅肺型为重。朱文娟等[9]将肺胀患者分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水气凌心、肺肾两虚四型,统计其血气分析结果为水气凌心型pH值明显低于其他三型,其他各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水气凌心、肺肾两虚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其他二型,且水气凌心型PaCO2高于肺肾气虚型。水气凌心型动PaO2低于其他三型(P<0.05),其他三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综观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应该吸收现代检验医学的成就,而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也使对COPD微观辨证成为可能。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都有免疫指标的改变,免疫学的改变是微观的,也是客观的。医生的视觉、嗅觉、触觉等能力是有限的,借助于现代科学检测方法可使这些能力得到延伸,从局部或微观去搜集症状,确定证候,即微观辨证。因此,探讨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学指标关系的研究规律,对进一步提高疗效以及促进临床诊断标准研究的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相信微观辨证同宏观辨证相结合不仅对COPD,对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分型诊断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引用了本作者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苏州医学,2007,30(1):12-13.
2 罗仁,杨运高,陈达理.肺系病证妙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0-333.
3 罗丽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3):13-14.
4 洪素兰.论肾与血行-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提点建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2):17.
5 于俊生.痰瘀相关学说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52-55.
7 王鸿.肾虚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观察与探讨[J].中医杂志,1980,21(9):31-37.
篇8
2. 方法。
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位授课教师, 学时数与开课学期均相同。对照实施传统教学法, 以教师讲授教学。观察组实施TBL教学法: (1) 确定学习团队。将80名学生以均衡团队成绩的方式平均分为8组, 每组10名, 并选择活跃性与责任心较强的一位学生为讨论组组长。 (2) 课前预习。授课教师在教学前一周将预习提纲和上课相关资料发放到每个团队, 由每位学生自行预习和储备相关知识。 (3) 课堂学习。正式上课后, 教师以个人阅读评价测试的方式考察每个学生的自学效果, 测试内容涉及到此节课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难度适中。考核结束后, 授课教师向团队提出病案综合性问题、拓展性问题, 由组间讨论后总结出小组成员均认可的答案, 并实施组与组之间讨论, 对有异议或不足之处予相互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印象, 最终得出学生均认可的结论。最后授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进而使学生更全面、深层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4) 课后总结。课后授课教师补充学习不足之处, 指出团队合作存在问题,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互评个人表现, 促进课堂和谐。
3. 观察指标。
从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三个方面 (各20分) 评估两组学生教学效果, 分数高低与教学效果呈正比。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 收集观察组学生对TBL教学法的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教学效果。
观察组学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 TBL教学法评价。
观察组调查问卷80份, 回收率为100%, 均为有效问卷。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TBL教学法持肯定意见。见表2。
三、讨论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每位学医者的必修课程, 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教学效果较差。有学者认为,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学, 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提高。[7]
本研究分析T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显示, 观察组学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T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TBL教学法持肯定意见, 表明TBL教学法受学生欢迎度较高, 且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是因为TBL教学法的授课教师在上课前仔细研究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 能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TBL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 还对病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灵活运用, 从而能较好地为学生解答疑惑。TBL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团队合作。TBL教学法中小组成员参与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但最终成绩却基本相同, 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公平感, 后期仍需改善。[8]
综上所述, T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且学生的好评度较高,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推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宏晋.护士在职培训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 (3) :541-543.
[2]邹鑫, 李小飞, 周勇安, 等.PBL和TBL的双轨教学法在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 (7) :1345-1349.
[3]刘翠芳, 杨柳, 瞿远珍.TBL教学方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 (1) :125-127.
[4]张清伟, 宋佳玉, 王锋, 等.CP结合TBL教学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 2016, 45 (8) :1133-1135.
[5]周敏, 周亮, 杜敏, 等.TBL教学法在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6, 20 (4) :809-810.
篇9
一、加强基础设施资源建设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室及阅览室等。其中,实验室是“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往往由于实验室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购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实验内容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的实验质量难以确保。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师的品行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主动探究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探究过程,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的任务,如果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那么师资再优秀,教学条件再完善,也无法督促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因此,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参与式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形成情感体验,改变学习态度,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前沿信息,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1.增设探究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日常教学中,相关专家呼吁应该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实验设计应该占据实验项目的绝大部分。把实验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形成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综合实验以及设计实验为主线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经过实验项目开设和规划上的具体调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为核心内容,将考核按实验模块逐步进行,重点对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分为实验模块(占据70%)和病原体形态辨识考核(占据30%)两部分。
3.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创建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己不知不觉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资源被逐步引入教学中。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合理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应用便是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支持。
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再加上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不断地更新与改革,在医学教育中,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发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为目标,培养出兼备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霞.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育的反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3]杨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4]周密,李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将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33例患儿。对照组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月~12岁,平均(6.2±4.6)岁;实验组中男24例,女9例,年龄43月~13岁,平均(6.1±3.9)岁,两组患儿的患病类型为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肠炎、泌尿系统感染、脑膜炎等,并且均经过痰液、尿液、脑脊液等培养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集静脉血2ml的血液标本,将血标本放置在抗凝管内,抗凝管内含有EDTA-K2,摇匀后储存备用。对照组的患儿采用血常规进行检查,仪器为日本光电7222K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实验组的患儿采用hs-CRP联合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查如同对照组的患儿,hs-CRP采用的检查仪器为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8100自动分析仪,hs-CRP配套剂和校准品是由基蛋公司生产的。
1.3 判断标准[2] hs-CRP阳性诊断标准:hs-CRP大于3mg/L时;血常规阳性诊断性标准:白细胞大于10.0×109/L。观察两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 实验组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51.52%),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hs-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有效的诊断出疾病,可在临床上作为常规诊断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hs-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81.82%)明显高于采用血常规检查的患儿检查后结果的符合率(51.52%),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综上所述,hs-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效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在临床上可以纳入儿科的常规检查方法中。
参考文献:
[1]王凯,詹景红,梅玉南.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840-1841.
[2]程学文,李从荣,罗剑红.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2010,32(20):2856-2857.
[3]彭涛.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9倒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432.
篇11
医学教育时间绝对有限,教学内容却无限增长。医学检验教材体系同医学教材体系一样,是“单学科叠加”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把医学科学人为地切割成若干个门类,各门各类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单学科叠加模式的课程体系非常关注每一门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研究的角度说这或许是它的优点,然而从教学的角度说则更多地暴露其缺陷[1]。因为,以学科为单元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服从此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可能已割裂了与彼学科的关系,兼顾其系统性则有可能陷入内容取舍上机械性,实现了各门学科的完整性则可能已经导致同一内容的多次重复。再者,当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引入,医学教育所能够做出的反应便是不断地增设新学科,增开新课程。人为切割且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建立的是被教学进程所纵向规定的认知结构,不利于按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2]。
鉴于以上分析,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时间的钢性制约与教学内容的无限膨胀,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不能承受无限的内容膨胀之重;二是实验项目是以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其形成结果必然是条块分割,重复设计导致课程实验无限膨胀,缺乏培养学生大专业观的设计;三是课程实验要求系统化、完整性,有限时间实验内容重复,创新试验无从谈起,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目前在全国检验界乃至医学界都已充分认识到它的弊端,都在做有关方面的探索,如有的学校把实验课分为实验理论课和实验操作课,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报告[3]。有的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分为基本操作、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4]等等。许多学校在创新实验内容和开展创新性实验上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的看来,各课程学科都片面地站在各自的角度,致使实验教学改革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 新型实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优化重组检验医学在校训练项目,形成检验医学实验学新课程,以有利于学生突破课程学科局限,树立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自主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有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和临床寄生虫检验等6门。计划教学课时700学时,实验课时几占一半,实验训练项目有200余项。改革研究后并不在要减少多少课时,主要是试图将各处分割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压缩重复、演示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设计增加具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比重,增加一些医学实验领域的高端实验的学习,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机会,增加提前接触临床的机会,腾出时间增加社会实践。多方位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有时间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简明临床检验实验学》,以此作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基本教材,编写了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实在在的一门实验学课程。
将在校计划训练实验项目安排为150项上下,占用15个学分(280课时左右),实行“6868”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拟分别在第5、6、7、8四个学期内实施。
①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基础检验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采血术、细胞计数术、制片术、染色术、读片术、比色术、测定术、培养基制备术、细菌分离鉴定术等。
②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血库、临床寄生虫检验等相关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比如电泳术、离心术、酶学检测、蛋白质检测、糖和脂类检测、电解质检测、血气分析、细菌学检验、血型和输血检验、出凝血检验、贫血检验、寄生虫有关检验等。
③现代技能训练项目:以半自动或自动化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为主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光谱分析术、层析术、抗体制备纯化术、酶标荧光标记术、PCR术、免疫功能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等。
④自主创新技能训练项目:以自主选择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在学生在校训练的后期行课,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自己以为对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可以自主进入临床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可以为自己设计毕业论文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可以为学生设计指导性的比如骨髓细胞学检验、白血病检验、溶血病检验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自主或指导学习的内容。设计内容时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以免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 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
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试图进行的改革研究主要的目的所在是在于打破课程学科界限,建立检验医学新的实验体系。即将检验医学的实验从各门主干课程中分离出来,经优化整合,形成一门新型检验医学实验学课程。其二、有利培养学生的大专业实验观,避免由于课程分割,在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检验医学临床问题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专业体系中的互相依存的彼此关系。其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体系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建构式学习和对学生大专业观、大医学观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体系独立形成,不依附于课程,部分具有共性、雷同的实验实现了整合,不仅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更重要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更广阔程度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其五、为实施实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实践医学教学为本科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实验学分制势在必行,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学单独成课为其基础。
我们的研究实践才刚刚开始,在运行中一定还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遵照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改革一定会朝着有利于近于科学本质的方向发展,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会走向更深入,更贴切,更有利于医学检验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成长。
【参考文献】
[1]昝加禄,王风鸣.医学文化优化重组与医学教育内容创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1):63-64.
篇12
1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微免实验教学方法
1.1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程
初次实验课程时,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主动性不够,兴趣不浓,对实验内容不了解而出现课堂纪律涣散,养成不良实验习惯。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强调实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真讲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仪器使用方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重视微免实验学习并且对微免实验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体现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而且对学生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益处。因而刚开始教师就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预习、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操作以及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等。微免实验教学内容多而复杂,因而合理地安排课时,优化实验内容,才能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转化“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有更加深入的感性认识。实验课可以由简入难,由简入繁地进行安排,如:ABO血型、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等实验原理简单,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并且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参与。这些实验过程均较为简单,自主性较强,可以使学生对抗原异物性、特异性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可为以后学习免疫学打下扎实基础。或者结合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细菌”开始,开展细菌形态、接种培养、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和消毒灭菌方法等相关课程,让同学对微生物有更多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对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原理有了初步理解后,可以安排一些实验过程相对复杂的实验教学,如药物敏感实验、革兰氏染色实验。教师循循善诱教导学生这些实验的目的、原理,并认真示范实验中关键操作规范后,要求学生自己再重新操作,在其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对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改正,不断改进学生的操作技能。
1.2开发研究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研究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实验问题的能力。目前较多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最终无法真正掌握基本知识。集成众多老师科研经验,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参与中医对病原微生物或者免疫机能相关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操作、分析、总结的综合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指定范围内选定课题,分工自行上网搜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过程,认真观察并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最终以论文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开发研究设计性实验不仅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习思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分工协作,充分认识团队合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3多种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认真利用好每一次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制定不同教学模式,鼓励推动学生成为实验课主力核心,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对于原理简单,实验过程简单易懂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模式,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课,如备课、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总结。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老师的辛苦,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知识。然而对于实验原理抽象,复杂难懂的实验课程,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向同学展示肉眼观察不到的实验过程。此外,还可利用PBL教学模式[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的专业知识“条块划分”体系,使之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整体、系统、综合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2加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强化理论知识基础
2.1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由来已久,其最重要的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不断自己去探索和创造知识。微免理论课程内容复杂,专业知识枯燥乏味,抽象不易懂,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中形象思维及直观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将实验课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每章结束前设置一节课堂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最终以报告形式提交讨论结果,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使用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微免学中许多研究对象或教学内容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复杂,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文本、图片、声音融为一体,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微生物形态结构、免疫机理有更加感性地认识[3]。当今属于高科技智能化时代,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可以实现移动学习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随时交流学习活动。微信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有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免学教学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微免学的教学质量[4]。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教学”成为教学手段的创新点,建立多资源的网络教学,可包括教学视频、教案、课件或者章节讨论、在线测评等几个板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自主学习。对教学软件进行升级,在线跟进学生学习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便捷有效的网络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上的疑问,还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
3坚持完善考试考核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微免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检验教学质量,对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传统教学中,多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对学生理论学习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会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重点知识,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性。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系统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可以规避传统单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学对于平时学习态度为给与重视,使得学生在实验与理论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不良习惯,因而可将学生平时出勤、课堂学习态度,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纳入成绩考核中。此外单独出题单独操作、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考核应当成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更加记忆深刻,还能让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传统教学考核常用的试卷考试仍然应当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考试可以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原理目的的了解有客观的了解,且在试卷中可增加实验设计问答,观察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熟悉程度。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微免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许冬青,詹瑧,佟书娟,等.中医药院校微生物学创新性实践教学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43-45.
[2]刘金生.PBL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09-1110.
[3]袁力.多媒体技术在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8):196.
篇13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