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二年级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二年级学习材料

篇1

Oxford(1989)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包括:1.记忆策略,指在大脑中建立信息网络,运用形象和声音,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并运用身体动作加以强化等;2.认知策略,指练习,接受和表达信息,分析和推理,构建信息的输入和输等;3.补偿策略,指通过积极猜测等以克服说写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直接策略包括:1.元认知策略,指确立学习重点,安排、计划和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等;2.情感策略,指有效克服焦虑与紧张,自我鼓励,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控制情绪等;3.社会策略,指询问问题,与他人合作,理解别人等。而且,Oxford根据以上分类框架设计了一个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Cohen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识别、区分、组织、接触和识记)和语言使用策略(包括检索、掩盖、排练和交际策略)。

Ellis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而使用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O’Malley&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为了有效地理解、学习或加工新信息而采用的特殊想法或行为。他们将其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准备、指导、监控或评估等;认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总结等;社会/情感策略指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合作、提问或情感控制。

我国学者文秋芳把学习策略定义为有效学习策略所采取的措施。该定义强调了两点: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也可以是内部活动。并将语言学习策略划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是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语言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后者具有制约作用,而后者即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一所美术学院的附属中、高职的182名美术生,年龄从16岁到20岁不等。其中,中职一年级的40名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升入中职的新生,二年级46名学生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二的学生,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忙于准备高考,怕影响问卷的信度,而选择了96名参加高考后升入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这样,美术生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连贯性,从初中到大学他们经过了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或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2.调查工具。调查工具是信度和效度较高,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的Oxford’s SILL(1990)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共有测量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50道题,采用1-5级量表记分,分别是:1代表“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2代表“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3代表“有时适合我的情况”、4代表“通常适合我的情况”、5代表“完全适合我的情况”,选项无对错之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于2009年10月对182名美术生进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由于个别问卷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或空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73份,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方差分析。

图3.1 各年级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条形图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从图3.1中可以看出美术生属于一般使用学习策略者,更多使用补偿策略;不同年级的美术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具体表现为:在记忆、情感和总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一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而中职二年级学生又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在认知、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二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一年级学生,且中职一、二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只有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有稍许例外,中职一年级学生稍微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且中、高职一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

篇2

部分线索效应(part-list cuing effect)最早是Slamecka(1968)发现的。当被试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时,提供部分学过的词汇时要比不提供词汇时的回忆成绩要差,因此认为部分线索会阻碍正常的回忆,这种现象叫做部分线索效应。

二、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范式

部分线索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学习、干扰和测试阶段。部分线索效应是指让学习者学习词汇或其他材料内容,在随后的测试阶段,实验组被试需要根据提供的学习阶段的部分材料作为线索回忆剩下的项目,而控制组则需要对学习阶段的所有项目进行回忆,最终比较两组被试对线索以外的学习材料的提取成绩的差异。

三、部分线索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

部分线索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有策略破坏假说,提取抑制假说和双机制假说,它们都有各自的实验证据支持,在不同的条件下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策略破坏假说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对词汇进行有效的组织编码,形成自己独特的编码策略。在测试阶段,如果提供部分线索,那么被试就必须使用这些线索来进行回忆,这样就会破坏自己原本的编码策略,从而降低回忆成绩。如果没有提供部分线索效应,被试仍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记忆方式来进行回忆,存在着编码与提取策略的一致性原则,因而提取成绩会更高(Slamecka, 1968)。

提取抑制假说认为在回忆学习过的词汇时,被试首先对线索词汇进行提取,所提取出的线索词汇会破坏非线索项目的表征,使非线索项目激活水平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对目标项目提取困难,产生部分线索效应(Aslan & B?uml, 2009)。并且这种破坏是相对持久的。Alsan等人对提取抑制假说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不管是用学习过的词作为线索还是用新的词汇做线索,都会对未提取的词的回忆产生损害。

双机制理论是在2006年提出的,设置了两种编码条件,一种编码条件是被试更容易在词汇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另一种编码条件是不利于形成有效的联系。结果发现在第一种编码条件下部分线索效应是暂时的,而后一种编码条件下则是持久的。因此得出结论部分线索效应的持续时间有赖于编码条件。这个结果也在Aslan和Bauml(2007)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四、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元记忆领域,唐卫海,刘湍丽,石英,,冯虹和刘希平(2014)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与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在错误记忆领域,有不少学者使用DRM词表对部分线索进行考察(Bauml & Kuhbandner, 2003)。结果发现关键诱饵项目也存在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

刘希平, 刘娜和刘湍丽(2010)以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各年龄组被试均出现了部分线索效应,部分线索随着年龄增长对记忆的削弱也相应加大,在10岁到14岁之间变化比较大。Andres(2008)考察部分线索效应的老化,结果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具有同等的部分线索效应。这一结果与唐卫海, 刘湍丽和刘希平(2013)研宄结果一致,表现出了记忆能力和部分线索效应老化的分离。

有研究采用fMRI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结果发现在不同编码条件大脑皮层有不同的激活水平,证明了编码水平导致提取策略的不同。

Sloman, Bower和Rohrer(1991)考察了部分线索抑制中的一致性效应。结果发现,学习顺序和回忆顺序不一致时部分线索效应更为显著。有研宄(Roediger, Stellon, & Tulving, 1977)考察了自由回忆、词表内线索和词表外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结果发现词表内和词表外线索均降低了回忆成绩,词表内线索比词表外线索的抑制作用更大。Asian和Bauml(2009)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是否受学习阶段线索词和目标词相似性的影响。在三个实验中,当线索和目标相似性低时存在部分线索效应,当线索和目标相似性高时则不存在。该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有研究(唐卫海,谢思源,刘湍丽,刘希平,2012)考察了分类材料随机呈现、随机材料随机呈现、分类材料分类呈现三种条件下的部分线索效应。结果发现材料的呈现方式影响部分线索效应量,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提高,部分线索造成的提取成绩的削减量降低。

五、研究展望

未来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可以尝试进一步地通过科学手段确定被试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加工策略和编码方式,同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如fNIRS、EEG等对部分线索效应激活的脑区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分析脑电成分的变化情况等来推进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卫海, 刘湍丽, & 刘希平.(2013). 部分线索效应的年龄老化特点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4), 68-72.

[2]唐卫海, 谢思源, 刘湍丽, & 刘希平. (2012). 任务难度与部分线索效应.心理科学(3), 71-77.

[3]唐卫海, 刘湍丽, 石英, 冯虹, & 刘希平. (2014). 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心理学报,46(5), 621-638.

篇3

Key words:leaning habit; differences; 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 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 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 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 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 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 %,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 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 )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 ,“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 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 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 ,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 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 、二年级比例为570∶488。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 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 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 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 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 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 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 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 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 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 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 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

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 ,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 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 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 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 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 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 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 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 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 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 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 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 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 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 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 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 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 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 ,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 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 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 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 ”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 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 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 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 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 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 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 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 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 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 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 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篇4

(一)、一二年级和幼儿园:

1、学生自己会绑鞋带和系纽扣;

2、学生能随手捡拾废纸或垃圾,保持班级卫生清洁;

3、会帮父母或老师做力所能及的活;

4、节约用水,看到水管流水,有关闭水龙头的意识;

5、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小草;

6、饭前洗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二)三四年级走读学生:

1、学生自己会绑鞋带和系纽扣,会自己穿衣服;

2、学生能随手捡拾废纸或垃圾,保持班级卫生清洁;

3、会帮父母或老师做力所能及的活;

4、节约用水,看到水管流水,能够关闭水龙头;

7、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小草;

8、饭前洗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9、分包校园树木,能及时给树木浇水,保证树木成活;班级内有绿植,给班级填绿。

10、卫生区干净整洁,无垃圾;

11、能用一段话表达劳动过程和感受;

(三)五六七八九年级学生:

1、衣服整齐,不松怀;

2、学生能随手捡拾废纸或垃圾,保持班级卫生清洁;

3、会帮父母或老师做力所能及的活;

4、节约用水,看到水管流水,能够关闭水龙头;

5、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小草;

6、饭前洗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7、卫生区干净整洁,无垃圾;

8、人人都有一项劳动技能;

9、学农基地建设:(1)能够整理干净、平整、无石头杂草;(2)能够种植作物,保证成活率;(3)责任田除草等工作到位;(4)及时收获作物,大家体验劳动的快乐;(5)保证土地不闲置,一年争取有两种作物生长过程;(6)有关于种植和管理的校本学习材料,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一块能够编辑,有文字材料。

10、学生能够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体现完整的种、养、收;

11、能写作文,表达劳动过程和感受,体验生长、成功、幸福等各种感受。

二、评价奖励

篇5

师:这时绿丝带的长和黄丝带的长有什么关系?

生1: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或)

生2:黄丝带的长是绿丝带的2倍。

师:那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绿丝带又该怎么表示呢?

师:照这样的方法下去,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可能吗?你能想象出绿丝带有多长吗?

生: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

师:这个分数和前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看来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也确实存在。

……

教材上假分数这个概念的知识是静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精选促进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材料

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矛盾,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也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最初的“不协调”。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合理创设认知冲突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统计”中的“以一当二”的教学案例。

师:平时你们比较喜欢喝哪些饮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有关饮料的表格,请看,你看懂些什么?

饮料名称 雪 碧 可 乐 橙 汁 苹果汁

喜欢的人数 10人 12人 8人 6人

师: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四种饮料喜欢的人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涂格子的办法画在统计图上。

……

由于笔者只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上面这样一张操作的小纸片,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并且提供的纸片上下左右都不能延伸,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促使学生在提供的格子图里打主意。当思索片刻后,好多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一个格子分成两个小格,这样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两个格子就可以表示4,依次类推,6个格子刚好可以表示12,从而顺利地突破了“以一当二”这个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矛盾,发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主动驾驭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精选达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材料

在过去的教学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往往和解比例联系在一起,作为解比例的一种应用。事实上,正反比例关系作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雏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的教学中开始强调学生对于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是两种重要的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事实上,在学习正、反比例关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材料,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变化之中的不变。其实,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有着自己的“直觉”的。下面来看一个教学例子。

课件出示以下6个情境,然后思考:

1.观察每个情境中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哪些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尝试按照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分类。

3.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将6个情境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也增加(“同时增加”,情境②③⑥);第二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少(“一增一减”,情境④⑤);第三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有时增有时减(情境①)。

下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同时增加”的继续研究。

1.把同时增加的3个情境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图?

2.整体观察这3种情境,再给它们分分类,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思考后,发现③⑥是成倍增加的,并且计算出来的速度和单价始终保持不变,而②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3.揭示正比例关系。

……

篇6

1.把握知识所处的节点和位置,提升学习水平。这主要就是确定知识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学习要求。例如,《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的“统计知识”与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等学习的有何不同?知识上的增量与技能上的差异是什么……即明确当前的知识学习应该达到的不同于之前、之后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对教材的内容、问题的情景等进行深度加工,使学习处于相应的水平,以符合当前的要求,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再如,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各个年级,都要学习图形的认识,但要求有明显差异: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运用表象与直觉对图形形状作出判断,而到了中高年级则必须运用相关概念作出逻辑判断。下面是一道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中的习题:

以第(1)小题为例,就教材本身而言,它蕴涵“感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与转化”这样的目标,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操作是低水平的,毫无挑战性。如果我们对这一材料再作深度加工,让学生在感悟上述目标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A.互相交流,有哪些不同的剪法?B.这些剪法有什么共同点?C.如何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与剪出两个梯形的方法有什么关系?

通过操作、讨论与交流,要让学生明白:①以下剪法都是正确的,尤其对后两种剪法的讨论,能有效理解梯形的概念和掌握其特征,强化逻辑判断的意识与能力;②这些剪法的共同特点是剪出的边与平行四边形原来的边不平行,而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恰是不同于以上方法的一个特例。

笔者认为,对这一学习资源作深度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避免低效学习。

2.分析知识所处的背景,促进多维融合。分析知识背景,不能停留在所教知识的目标和要求上,而要关注知识的综合性和融通性,关注与该知识有联系的思想和方法。因而,在处理学习材料时应尽可能地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资源的价值,将方法融通起来。例如,下面是《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材内容,如果仔细分析平均数这一知识的相关背景,就会发现它是不应该被简单处理的。

显然,如果将平均数教学简单处理为一个求平均数的计算问题,将会失去它丰富的思想和方法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作深度加工:(1)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说说你估计的方法;(2)如果请你从每队中选一个身高代表平均身高,你选哪个?为什么?(3)算一算每个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这样加工学习材料,是将平均数置于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中进行教学,融合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内涵(算术意义、统计意义、计算方法等),使学生对平均数理解得更全面、深刻。

二、从知识的本质特征着眼加工学习材料,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数学的特点就是研究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否深刻,取决于是否理解了这些知识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资源加工时,务必着眼于:怎样加工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正确的观念。

1.符合学习的目标指向。对学习材料深度加工,其根本依据是教与学的目标指向。这里所说的目标指向,即通过该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还是促进学生意识能力的发展?如果是前者,则学习材料的加工应立足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的操作情景;若是后者,则应立足于创设促进学生思考和策略选择的决策情景。以下是《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百以内的估算”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估算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问题情景和现实背景,估算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技能。以上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出现“先精算,再取近似数判断”的思维过程,与估算教学的目标不符。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对以上学习材料进行再加工,如:小明过生日,礼物是一辆遥控玩具汽车和一个生日蛋糕,妈妈给了他100元,够吗?

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必然采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了“算了再估”,同时也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方法空间,又能将估算的重要技能――数据的放大与缩小蕴涵其中。类似的对学习材料的深度加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策略选择的必然性和方法选择的自主性,较好体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实效。

2.组织结构性的探索材料。数学课探索材料的组织,应该是学习材料加工的一个重点。有效的探索材料应该是结构性的,即其不是一种简单的、无序的组合,而是材料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互补。通过对这样一组材料的探索与思考,能有效促进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理解,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丰富认知结构,实现“1+1>2”的效果。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的例子,师生在初步讨论了负数、正数、0等概念以后,教师出示了银行存折、人口出生率、轮船速度、各地气温等一组探索材料,让学生选择1~2个材料进行解读。其教学过程是:(1)每人选择1~2个材料解读其中的信息,并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每组材料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深化对“负数”意义的建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简单让学生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对每个材料作了深度挖掘,使每个材料的价值都最大化。例如,下面是“轮船速度”这一材料的讨论过程:

师:这里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是什么意思?速度怎么会是负的呢?

生:-2千米/时是指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但方向与轮船相反。

师:是这样理解吗?

生:是的。

师:想一想,此时轮船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生:应该是22千米/时。

师:如果轮船到达目的地以后返航了,水流速度怎么表示?

生:因为这时水流方向与船航行的方向相同了,所以应该是+2千米/时。

师:那么此时船的实际速度又是多少呢?

篇7

【作者简介】巫惠群,江苏省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000)总校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以“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为办学理念,把“关爱他人、呵护环境、个性灵动、胸怀世界的阳光少年”作为培养目标,积极建构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目前,该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立足自主成长的生命课程、激活知识意义的拓展课程、直指问题解决的主题课程。同时,我们努力探索评价方式,为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护航。

一、立足自主成长的生命课程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由此,自主发展被确立为“核心素养”体系的一大领域。而学会生活、学会社会往、学会自主策划和选择,是自主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涵。为此,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构建生命成长小课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学会如何生活,还要立足未来,培养各种生存能力。我们拓宽教育视角,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实际,开发了36类生命成长小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载体。这些课程以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为目耍遵循循序渐进和系统化的原则。我们期望学生能在六年间学会36件事,更期望这些课程能帮助学生唤醒生命自觉,绽放生命光彩。

培养审美情趣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为此,五年级的生命课程“正装出席音乐会”在学生的期盼下诞生。我们从音乐会的类别、着装礼仪、会场礼仪等方面来实施这门课程。学校还特地组织了一场音乐会,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们获得真切的感受。音乐会上,女生穿着漂亮的晚礼服,男生个个西装笔挺,各自寻找自己的“伴侣”,一男一女手挽着手,排着整齐的队伍入场。入场时,男生主动请女生先入座。落座后,学生们安静欣赏,在每个节目后报以热烈的掌声……男生成了绅士,女生成了淑女。课程带给学生最真实的现场感,这种力量远远胜过了说教。

二、激活知识意义的拓展课程

课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往往以平面、静态的方式呈现。如何将书本知识激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何将书本知识经过处理后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如何把课堂静态学习与体验探究等活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是我校近期关注的重要方面。教师们根据知识特点,立足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特长,对学科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开发出各类大小课、长短课,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有意义的拓展中,理解知识,最大限度地收获学科育人价值。

这些课程变为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在内容上或联系生活,或沟通历史,或与游戏相结合;在实施方式上或选修,或必修,课程周期或长或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直指问题解决的主题课程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打破学科边界,开发了系列主题课程。这些主题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的“动物”课程,二年级的“甜蜜糖果”课程,三年级的“旅行”课程,四年级的“雾霾”课程,五年级的“荒野求生”课程,六年级的“万桥博览”课程等。

“旅行”课程以“旅行”为主题,学生们通过“攻略我能行、精彩旅途我体验、旅行手账我珍藏”三个板块的活动,从挑选路线、制订攻略、核对预算、打包行李再到一路体验,最后人人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旅行手账。这一份份旅行手账,践行了我校“博爱少年、行知天下”的办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万桥博览》主题课程由六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有关桥的诗文,数学教师讲桥梁的结构设计、承重,英语教师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世界各地的桥,美术教师带着学生设计出各式各类的桥,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带着学生参观常州本地的桥,还组织学生写下了以桥为主题的快板脚本,编排出三句半。这类课程,围绕一个主题,打通了学科壁垒,教师之间紧密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查资料、寻访游学、撰写报告、动手试做等成了新形态,学生的自主学习规划、合作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题课程源于学生现实问题。在一次数学课上,传出了一阵不和谐的哭声。在教师的再三追问下,这名学生说出了原因。原来是他没带上课用的彩纸不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引起了一年级组教师的关注,他们在年级里展开了调查,发现了一系列类似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为上厕所不小心弄在身上而哭,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做作业而哭,还有的学生因为吃饭没有分到勺子而哭……大家惊讶地发现,学生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使用的办法竟然只有哭泣。如何改变呢?“萌宝计划”应运而生。教师为学生们制订了8个任务单,开展了“萌宝计划”实践行动。他们有的让学生去后勤保障处领粉笔,有的让学生去图书馆借书,还有的安排学生去找信息教师维修教室公物……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8个小组,他们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个任务,在20分钟之内完成并回到教室就算成功。

真实的场景体验,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帮助,无论成功或失败,他们都在实践中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引导学生成长的多元评价

1.变“成绩报告单”为“素质报告单”。我们设计出与“学校课程规划”相匹配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做最美的自己》。这张报告单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版面设计方面反映出学生年龄特点,突出博爱元素。小小报告单充分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博爱特质。

篇8

二、利用游戏,让孩子主动识字

新课程对识字有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编创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识字愿望。又如教学《画风》时,利用开火车,转转盘的游戏,孩子们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低年级孩子都比较喜欢游戏,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孩子才会真正地主动去识字。

三、创设情境,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

单个文字的认识是比较枯燥的,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语文就有识字的兴趣呢?低年级的课文基本都是韵文、儿歌或是一些小故事。他们都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有情趣。在教学的时候如果配上一些音乐,配上一些图画背景,加上一些动作,变成一首儿歌,那么效果肯定不一样。

四、积极利用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文字的接触,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跟文字打着交道。例如各家商店的店名,各种商品的名称,还有广告词……都是识字教学的有利资源。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孩子利用上街,买商品,游玩的时候问父母那些是什么字,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掌握了。

五、利用汉字规律,合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篇9

1、分管工作:高二(Ⅱ)部教学。

2、兼任工作:(1)高二年级政治学科教研组长;(2)高二(34)班班主任;(3)6个班政治课教学。

二、工作实绩

(一)协助年级,科学制定教学策略

1、开学初,按高考要求,组织学生重新进行选科,确立班型,过细做好做好分班工作,使新班级尽快调整到位。

2、及时编排好教师任课表、课表、早辅导表、教师晚值班表、教研活动安排表、监考表、考试期间辅导表等,协调安排好听力播放秩序等,规范教学秩序,使年级各阶段教学有序进行。

3、加强年级教学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制定年级总教学工作计划1份、月工作计划5份、周工作计划22份。坚持每月对年级工作进行总结,共撰写年级教学工作简报5份。坚持每周利用年级周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布置,利用年级黑板公示年级周工作安排,增强工作实效性。

4、针对阶段性教学工作的特点,适时制定和调整年级教学工作安排。本学期,针对小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先后对课时和课表进行3次编排调整;针对信息技术考试的要求,适时调整课时进行考前训练和模拟,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

5、科学处理学科关系及学生学习时间。对各学科的周课时数、学生作业量、学习时间等进行阶段性的科学合理规划,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好学科关系,使其既能突出语数外主干学科的学习,又能兼顾好其它学科的学习;对学习时间进行科学规划,保证了学生学习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6、高二年级学生教材较多,共组织发放生均用书及作业本50余册,总计1万余册。及时发放各样教学用品,满足教学需要。

(二)常抓不懈,规范做实教学常规

1、坚持每天对年级教学情况进行多次巡查,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教师的上课、早辅导、晚值班及学生自习秩序的管理,做好考评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做好年级组的值班工作,带好班主任值班组,并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2、坚持每周检查1项教学常规,对教研组、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做好教学常规检查的台帐记录,及时送交教务处检查。每周利用周例会对本周的教学情况进行通报总结,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当月考评挂钩;组织落实校内视导工作。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布置落实视导工作安排。编排好视导安排表,积极配合好校内视导工作。及时做好结果的反馈工作,重点做好对视导中课堂教学未被评为优秀的教师跟踪听课工作。

3、做好主干学科的单元质量检测。坚持每周组织进行主干学科的单元质量检测。组织教研组长高质量做好命题工作;编排教师值班表,加强检测秩序管理;要求教研组组织阅卷,及时进行成绩统计,做好检测题的分析评讲;督促班主任对本班的检测进行成绩统计分析,发挥好单元检测的作用。

4、规范做好各次考试的组织安排。

(1)本学期组织的考试有:省级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两次学情调研考试,共5次考试。

(2)扎实做好每次考务工作,确保万无一失,规范有序,力求抓好考试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

①每次考试前,充分进行迎接考试的动员,真正发挥考试的促教、促学作用。召开全体年教师会议,学进度,明确考试的评价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充分做好各次考试的教学准备;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强化班级的目标意识,各班在黑板上设立迎接考试倒计时牌,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动员学生做好考试的准备。

②每次考试前,召开全体教师考务会议、班主任专项会议,明确考试要求,从监考、阅卷、成绩统计、试卷分析与评讲提出了具体要求,较好地组织安排了期中考试。

③考试后,注重考试分析、评价。科学编制考试评价模板,及时按要求处理各次成绩,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按照教务处要求,各教研组及时对期中和期末试卷及考试进行总结,共撰写试卷分析报告32份;

④召开年级教师历次考试分析总结会议,回顾成绩,查找不足;召开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专项会议,回顾总结过去工作,部署安排后后期工作;召开年级教学工作专项研讨会议,回顾总结工作,尤其是明确以后的工作目标及要求,进 一步理清年级工作思路,为扎实、高效做好以后工作指明方向;要求并组织各班级召开教导会,科任教师参加班级分析总结会;组织各班级于期中考试后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及时通报学生的学习、发展等方面情况,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3)规范做好学业水平测试的报名、照片采集工作等,受到招办的好评。

5、落实好教务处的教学调研及过程管理工作。细致及时地做好教务处的教学常规专项调研活动。按照教务处要求,共收交了不同阶段的9个学科导学案、作业等送查;落实教务处的各项专项工作,送交常规管理台帐记录簿被查;落实教务处的安排的各阶段学科实践活动、选修课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设等。本学期,共有两次在学校月教学工作评比中获得流动红旗。

6、组织学生评教。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坚持每月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学生问卷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并将问卷调查表反馈至班级,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评教的评价导向功能。

7、及时做好对年级教师的当月考评。依据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做好教师的当月津贴结算,共做5份月教师津贴表,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三)突出科研,高效落实教学研究

1、强力推进1+1课堂教学模式。

(1)强化学习。多次编印学习材料,组织教师利用周例会、教研活动等时间加强学习研讨;召开年级学生会议2次,开展1次1+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法指导的广播讲话,对1+1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2)加强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管理。组织各教研组成立导学案核心编写组,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导学案质量进行把关,最后由对各科导学案进行审核印刷。督促各教研组分别于过程中及学期末,注重收集各科导学案,并加强质量评估,并上交教科室备案评比;为了突出主干学科的教学,强调语、数、外学科的导学案优先下发至学生,协调好学科关系;坚持每周对教师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3)突出课堂研究。年级组在周前会上布置落实本周各学科的公开课,加强课堂的研讨;各教研组开好每周一课,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加强互听互学;坚持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强化对课堂的督促指导。

(4)先后安排宿豫、徐州等学校教师百余名到高二年级进行听课学习交流,借助外力,推进课堂结构模式的改革。

2、做好选修课的开设工作。

(1)下发选修课申请表,组织教师分阶段填写上报选修课课题及计划,年级组共上报了100多个选修课课题。

(2)年级组编制选修课目录表,下发至班级学生,供学生选择;编制学生选修课申请表,年级根据学生课题选择情况编排选修课班级,下发至教师和学生;选修课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等,注重课堂活动形式和作业布置等,并对学生做好考勤管理。

(3)坚持每周三下午对选修课开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开设情况进行考评,纳入教师课时津贴。

(4)学期末注重收缴选修课教案及校本教材材料,并送交教务处进行检查评比。

3、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1)9月份。配合教务处、团委完成国庆征文及书画比赛活动,制定详细的组织实施方案及时上报教务处。通过初赛、复赛产生60余名选手准时参加全校征文决赛。全年级共上缴书画作品近110余幅,送学校参评。组织学生参加 “金钥匙”竞赛活动1次。

(2)10月份。①继续配合教务处、团委完成国庆书法比赛活动,组织学生100余名在高二阶梯教室参加书法比赛活动;②组织落实数学学科竞赛活动,及时进行了成绩统计。一名学生在省级决赛中同时获数学、物理省级一等奖;③组织落实英语演讲及评比活动,多名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④组织安排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多个班级、数名同学在运动会中获奖;协调安排好美术、音乐特长生的专业学习。协调安排好奥赛辅导工作。

(3)11月份。①组织落实教务处布置的选修课教材汇编整理以及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②组织学生赴人武部参加新兵欢送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③进一步落实美术、音乐特长生的专业学习,加强专业学习的管理;④初步选拔体育特长生,成立体育专业训练队,加强体育特长生专业学习的管理。

(4)12月份。①组织安排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活动;②收缴年级校本选修材料;③组织安排音乐特长生素质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月份。①组织安排了美术专业期末考试,上报成绩,并完成对美术教师的考评;②布置安排了寒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6)分别于期中、期末两次开展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制定了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尽可能做到评价的公正、客观;及时将评价结果在年级和班级进行公示,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和导向作用。

4、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

(1)加强建制,完善机制。根据教务处和教科室精神,成立各科核心备课组。主干学科 成立课时练、单元质量检测等专题编写组。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成立文科、理科备课组。

(2)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加强工作的布置、督促与指导。

(3)指导并要求各学科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编制教研组行事历,加强工作的计划性与科学性。注重收缴计划,上报教务处备案,强化督查;同时,与学期末,组织3个教研组送教务处参加评比。

(4)抓好、抓实教研活动。强化对教师教研活动的到位检查,尤其是抓好周六上午的集中教研活动时间,纳入考勤管理。明确教研活动的程序和内容,突出抓好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5)召开教学研讨会3次,加强奥赛班及特长生的教学与管理,研讨安排部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复习工作,做好教师资料的购买工作,切实为教学服务。

5、落实好教科室的教科研工作。

(1)开学初,完成师徒结对工作,并上报教科室。督促师徒对子互相做好听课活动,开展好帮扶工作,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多次组织相关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课题培训会议,强化教师教科研学习。

(3)下发课题申报学习材料和课题申报表,组织教师上报科研课题,并督促开展课题研究以及结题工作。

(4)组织教师参加导学案评比、1+1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推选部分青年教师体会文章参加评比活动;开展了1+1模式下的论文撰写以及评比活动。

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上报相关部门参评。

(5)本学期,共有两次在学校月教科研工作评比中获得流动红旗。

篇10

二、灵动处理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这一点在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表现到了极致:

(1)在新授部分中开门见山问同学:“到底哪种情况是互相垂直呢?注意看大屏幕”(屏显: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老师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桌听,学生又做又说,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表达着对概念的理解。然后老师又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提取出了“垂直”这一概念中“两条直线”、“相交”和“直角”这三个关键因素。

(2)学生的新知建构初见成效后让学生圈“最重要的词”这一活动,其实是一个巧妙的训练项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完整把握概念内涵的能力。黄老师组织学生互动的动力十分了得,一个学生的“圈词”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既动口又动脑。当学生说出“干脆全圈上吧”大家都笑了,这其实表明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把握达到了整体领悟的层次。(3)师生换位,让学导的羽翼尽情舒展。屏显: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你真懂了吗?”黄老师请一名男孩上来讲解。师:你愿意我站在你身边还是坐到下边听你讲啊?生:你还是站在我身边吧!黄老师很“听话”的站在了小男孩身边。一开始,男孩不会讲,黄老师就用风趣的话语暗示和引导他,孩子越讲越好,还说出了自己的“认知创意”。随着小男孩进入“执教者”的角色,瞅准时机,黄老师干脆坐在了小男孩的位置上,发挥了“同学中首席”的作用。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课堂上一派其乐融融。再后来,处理“垂足”这一知识点时,黄老师故伎重演,又让一位女孩又当起了老师。

三、理性处理静态思维的练习,延伸教学目标

篇11

(1)、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益智游戏也能激发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兴趣也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强烈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外界教育。如:在二年级统计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课外活动情境。首先统计班里参与各项课外活动的人数,并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适时的引导,从表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喜欢兵乓球的人有多少人?跳绳的有多少人?接着把课前调查一年级喜欢课外活动的人数填入统计表中,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表中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提供学习材料,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统计教学的内容目标是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已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的,会一些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统计活动能让学生更快或更容易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因此在教学二年级《统计》先出示学生喜欢的动物图片,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引导学生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并整理数据,统计全班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填入统计表中。师:"用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知道大家最喜欢哪种动物?"生1:"数一数",生2:"摆一摆"师:"如果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出大家最喜欢哪种动物?"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一个对着一个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卡片让学生粘帖在黑板上并排列整齐。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好,如果我们用每个格子表示2只动物(教学生认识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来表示呢?教师通过对统计图的讲解分析并引导学生在方格上涂色。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参与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交流,更好的掌握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的理解,掌握了象形统计图的简单的绘制过程。

二、概率教学的主要策略

概率作为小学阶段新增设的学习内容,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从数学活动看,主要经历如下一些学习,(1)对不确定现象有初步的体会,(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开性,(3)对可能性的大小作出描述,并和同学交流等等在这些学习内容中,我个人觉得以下这些策略可以关注:

(1)、在情境交融中探索新知。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组织学生尝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活动如利用猜牌游戏探索新知。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这里有4张牌都是红桃8老师随意洗一洗抽一张,谁能猜出这张是什么牌?"生:"红桃8",师:"你能确定吗?"师:"老师从这4张牌中再抽一次,它有没有可能是黑桃8?"生:"不可能",师:"你能确定吗"。利用玩牌游戏不仅可以教学生学习一定、可能、不可能。使学生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理由,因此概率的教学必须借助儿童身边的例子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探索新知识。

篇12

这是我在初二年级美术课上让学生利用废旧树叶制作粘贴画所举办的展览上,一个初一年级的女同学和我的对话。让学生用废旧树叶制作树叶粘贴画,其出发点是初二年级美术书下册第三单元活动二《增一分活泼 添一份情趣》一课的内容,《美术教学大纲》上要求到:“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由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要将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做成艺术品的材料相对缺乏,从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制作简单等方面考虑,根据美术新课改“大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动手制作能力”的要求,所以我选择了利用身边的废旧树叶来上了一堂“树叶粘贴画”课。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面拿着的是什么?它的颜色漂亮吗?形状像什么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问学生。“是树叶”,“它看起来像条鱼”,“像彩色的手”,“像黄色的星星”,……学生的回答真是想象力丰富,五花八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堂好的讲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思考,展开想象,懂得利用和举一反三,美术课更是如此。“那你们说这些树叶除了长在树上美化环境,给我们提供氧气外,它还能做什么呀?”我启发性的问学生,鼓励的眼神环顾了一下四周。学生们看着我手里的树叶陷入了沉思和遐想中,“扫地的扫把!”突然一个平时很活泼的男生大声的说道,全班被这奇妙的答案惹得哄堂大笑,我也忍俊不禁,“这个还真像扫把能扫地,就是太小了一点儿!”我用赞许的眼神看了一眼那名男生,接着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的颜色、形状和用途,不要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去看一片叶子它像什么,能做什么,而是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几片叶子的颜色组合、形状组合能做什么。这就跟我们平时做几何数学题一样,不要答对了就行,而是要从多角度寻找几种解题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总结。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下用我们身边的树叶做的粘贴画。”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拿出事先做好的和几张彩色喷绘出的树叶粘贴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就会上得比较顺畅,否则就反之。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其所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同时,美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操作需要工具和操作材料,这是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材料的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这些都是用树叶来制作的粘贴画,他们将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组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加工就成了现在这些漂亮的画。看,这一幅是老师做的《草地上的牛》,牛在明媚的阳光下悠闲的行走,神态栩栩如生。牛头呢是先用剪刀剪出牛角、头、眼睛、嘴巴,然后按照上下关系依层次将它们粘贴在一起,它们的颜色是有鲜明对比的,这样能突出牛的神态。再看看牛肚子,很多都是用整片的不同颜色的叶子组合在一起的,而尾巴是用松针叶直接贴上去的。周围配一些装饰性的小草、花朵、太阳,这样一幅《草地上的牛》就完成了。”说完,我将这幅画传递到学生手中依次轮流触摸、观看。通过近距离的触觉、视觉判断和欣赏,是学生学习美术手工制作的重要前提。接下来,我依次展示、对比介绍了几张优秀的网络树叶粘贴画,又让部分学生阐述了他们各自对这几幅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形式的不同看法。看着学生们好奇、惊叹的目光,我知道这堂树叶粘贴画课学生的动手制作欲望已经蠢蠢欲动了。

“同学们,你们想用树叶来做一下吗?”

“想!”学生们齐声回答。

“要做树叶粘贴画跟我们平时画画一样,首先要在头脑里面想好你要画什么,主题一定要健康、积极向上,然后根据题目内容选择合适的树叶,经过裁剪、修边、补色、组合等手段将它们粘贴在纸上面就行了。”“老师,树叶该怎么剪呀?”空洞的讲法让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为弥补这一缺陷,接下来,我叫了一名学生模特到讲台上做了一个跳锅庄的动作。“你们看,老师选了一片黄色的树叶,剪了个椭圆当作他的脸贴在黑板上,根据他跳舞的姿势再剪出他的身体和弯曲的四肢,当然了,不能让他感冒了得给他穿上衣服和裤子。其它细节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剪了。”讲台上模特的腼腆引得全班同学开心得笑起来。

“要是还不知道怎么裁剪树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在纸上或是树叶上画出形象,再剪出来就行了,这样简单不?”

“简单!”全班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那好,老师这里已经准备好了很多树叶,现在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开始分发树叶、剪刀和胶水。”我从包里拿处早已准备好的手工制作材料分发到各小组,途中不时听到学生自信的给我说,“老师,我们要做水里的鱼”、“老师,我们做牦牛”、“我们做坦克”“我们做……”

接下来的三十分钟,我在学生们互帮互助、分工合作、欢声笑语中开始逐个巡视,不时对个别小组提出改进意见和动手指导,对优秀小组的作品加以表扬和展示,好让其他小组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手工制作当中,只见全班学生你画牛头,我剪马尾,你找树叶,我粘形体,忙得是不亦乐乎。同时,我在巡视的间隙不忘告诫学生,要爱惜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不要随便破坏。身边的垃圾、废品也不要随便乱扔,尽可能的废物利用,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废为宝,把我们的生活装饰得更加美好。

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参与评比,我们选出了几幅比较优秀的树叶粘贴画,当众进行展示,并给几个优秀小组奖励了钢笔、铅笔、本子、尺子等小型学习用具。收到奖励的同学满心欢喜,喜悦之情尽收眼底,而其他组则表示以后要更加努力、争拿第一。

一堂“树叶粘贴画”美术课就这样在学生、老师的欢快、热烈、积极的氛围中度过了。

学生树叶粘贴画画展一角

篇13

如在六年级“比的认识”的学习中,我以三杯橙汁和两杯水混合成饮料来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设计了三个环节的自学提示:(1)用数学的眼光描述饮料中橙汁与水的关系。学生发现可以用多少关系来描述,如“橙汁比水多一杯” “水比橙汁少一杯”,也可以用倍数关系来描述,比如“水是橙汁的2/3”和“橙汁是水的2/3”。(2)自学教材中的比,你可以用怎样的比来描述橙汁与水的关系?(3)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数学中两种常见的关系,并在比较中对比有了定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比表示两个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球类比赛的比可以是2比0,而数学中学的比为什么后项不能为0”等。如果学生不去考虑所学的比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与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就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而一旦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上,效果不言而喻。

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生的交流能力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与学习材料的交流,能从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二是与同学的交流,一起理一理自己的收获,争一争相异的观点,探索一下疑难问题,小结一下收获。三是与教师的交流,交流所得与困惑,提出思路与见解。

如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现场做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我在小组间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其中有一个小组的交流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个小组中一个成员将橡皮泥压成片状,用直尺从同一个点向两个方向切开,做成一个“角”。小组中其他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不是一个角,理由是橡皮泥太厚了,边上不是两条线,而是两条有一定宽度的“粗线”,并且中间不是空的。而操作者认为这个角没有问题,跟其他同学所做的角没有不同。我随即想到一个问题:数学中的角是平面上的角,是为了学习的方便抽象出来的概念,与生活中的角有区别,显然即便有了前面大量感性材料的铺垫,还是有学生将生活中角的相关因素掺入到数学中。我果断将这个小组中的争论摆到全班同学面前,让两种意见各自寻求自己的支持者,然后再花时间与大家一起辨析实物中的角与去除橡皮泥后留下的两条边抽象出来的角。通过对比,大部分同学深刻认识了数学中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