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数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学好数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如何学好数学论文

篇1

    找隐蔽的联系。比方说用科学理念来解释文学概念,反之亦然。举例说明:波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分析为观察哈姆雷特与这出戏次要人物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这个主意是为了帮助你在观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时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让人惊讶的道路。

    为“坏人”正名。为被普遍认为是“坏人”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正名,着名生物学家史蒂夫杰古尔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大师,他撰文表示:拉马克,罗马主教八世——大多数人将他描述为科学进程上的阻碍者,实际上他是当时外科科学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读者不公平对待或被恶意诽谤的人物或行为(提示:我会避免用这种方式对待希特勒,不管你写得多好,没人会欣赏你为此作的努力,并把希特勒当好人看的)。

    时代技术、社会结构和文化解构经典作品。灰姑娘和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在今天的合作社会会成为怎样的女人?牛顿和朱利叶斯·凯撒会如何使用苹果笔记本呢?

篇2

21世纪是一个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的世纪,要使我们的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数学将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

何谓数学素质?有人认为:数学素质实质是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意识,具有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还有人说:数学素质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或社会成熟的个性在数方面的特点和基础,它无疑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中的数学素质,主要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素。通俗来讲,一个人的数学素质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素质?怎样来培养这些数学素质?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探讨的内容。

二、数学素质及培养

本着上述的理念,我认为,21世纪学生的数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数学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数学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数学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这一问题对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数学的推理意识

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内的合理推理(似真推理)与演绎推理(论证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绝对可靠,合情推理则往往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通特征,或从类比中启发出新的认识。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

3.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我们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不知道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

数学“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人为的应用题己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意识的需要。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物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这些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某一节课或设一节训练课来完成,而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因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形成。

三、结论

数学素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将数学素质的上述五个方面看成有机整体,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充分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4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

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

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

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为例,毕业论文的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通常首先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对所给题目的方向不了解,只是稀里糊涂地选择。因此,在选题前最好由老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介绍,便于学生选择,也会有利于后续的毕业设计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各教研室应对本教研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依据理工科院校数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去掉太难或太简单的题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评阅应由院系统一按照学生的论文方向指定教师,还需要在制度上约束评审老师,杜绝应付行为。此外,要严肃评阅、答辩纪律,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应延缓答辩。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虽然多数学校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但往往仅限于检查论文的格式。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最好每年抽查一部分毕业论文进行校外盲审。

参考文献:

[1]刘小松.高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2]栾庆芳.关于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25-28.

篇5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

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请同学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我因势利导地说:“只要我们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

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学生由于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我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

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6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篇7

1.1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2.1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2 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2.3 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1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3 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1 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篇8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们在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解题技巧,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却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很难和我们平时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由于应用性问题的题目往往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理解水平,其次还要善于建立数学模型,而职中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底,基础不扎实,大部分同学一看到是应用题便会选择放弃。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认识到现实世界中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二,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三,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我认为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丰富的数学史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

数学史曲折动人,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奋斗史,这些无不让人感到震撼。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历经千辛万苦,攻克了这道数学难关,当时可以说是轰动全球,无数人对他表示敬佩。又如计算机的发明者之一约翰尼・冯・诺伊曼就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充分展示与宣扬这些数学家感人的事迹和丰硕的成果,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二)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然而,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肤浅,甚至没有认识。

例如:在学习等可能基本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中央电视台的由李咏主持的《非常6+1》栏目中有一个观众砸金蛋的游戏。场内所有观众被抽到的机会是否均等?”这个问题来源于电视,可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数学。

(三)指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数学应用性问题的关键(也是难点)在于能否将实际问题准确转化为数学问题(建模)。数学应用性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这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建立数学模型;二是求解数学模型。大致过程为:1.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确定数学模型的类型;2.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关系并确定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3.通过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达到解决应用性问题的目的;4.对所得到的结论再进行实际检验。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举例谈谈应用题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例如:2007年江苏省单招考试中的一道应用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也越来越普及。某人购买了一辆价值15万元的汽车,每年应交保险费、养路费及消耗汽油费合计12000元,汽车的维修费为: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6000元,第三年9000元,依此逐年递增(成等差数列),若以汽车的年平均费用最低报废最为合算。(1)求汽车使用n年时,年平均费用(万元)的表达式;(2)问这种汽车使用多少年报废最为合算?此时,年平均费用为多少?”

分析:此题的关键词为“年平均费用、15万元、每年12000元、维修费用、等差数列”。在(1)问中要找出等量关系:年平均费用=15+1.2n+维修总费用/n(万元),提醒学生注意等式两边单位要相同,维修总费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到。在(2)问中利用均值定理得到。

通过数学建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有巨大应用价值的一门学科。

篇9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如:多数学生都有在体育馆凭票入座的经验,这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找座位”游戏:首先,将全班同学的座位按电影院几行几号的方法编写在小纸条上,让每人抽取其中一张,并要求他们按纸条上的编号找出相应的位置;其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成员当场作出判断;最后,结合新课的学习,不断变换坐标原点的位置,建立相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任意说出课室里某位同学座位的坐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直接过渡到新课,使已有经验进一步升华,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动力。

二、选合适教法,促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思想情操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实践。通过摸索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去探索图象性质,再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我再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发现本身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越来越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效平台

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提供学生跳摘“苹果”的“起跳板”,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例如,学习“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在探究方程组的解法之前,先让学生解方程组,一方面用来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方面作为学生跳摘“苹果”的“起跳板”,教师只要在两个方程组之间的关系及变形根据方面加以引导,相信这么一“跳”学生就“摘”到想要的“苹果”了。

五、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教师应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激励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会到对进步的肯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纠错能力。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次充满赞许的点头肯定,往往能让学生在激励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总之,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觉得心情愉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也较高。可见,构建有效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因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班级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使得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让学生体会公平、宽容和尊重,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清惠.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6):66.

篇10

1.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智力因素、知识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毅力、情绪和教学评价等,它们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如何呢?

1.1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内在动力体系,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对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就旺盛,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2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必须有严密、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还须有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毅力和耐心,如果没有这些良好的个性意志品质,是很难学好数学的。

1.3兴趣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时,他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地调动起来,进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的追求。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由此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达到师生思维的同序同步;反之,对于不喜爱的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陈词滥调的说教,学生就会充耳不闻,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1.4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评价如不恰当,就会引起骄傲或自卑而不利于学习;反之,如学生对自己有比较恰当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则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教师认为某学生学不好数学,一般情况下,这个学生肯定要走下坡路;反之,如教师对学生始终抱鼓励的态度,则能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之成为学习数学的一种动力。

可见,以上这些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但却推动着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促进新知识与原数学认识结构的互相作用。因此,可以说非智力因素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上不同。智力因素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诸因素构成。构成智力因素的诸因素,虽然性质不同,但他们并非完全独立地各自发挥作用,而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由诸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不同,它不是由诸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结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各自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承担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的任务,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起认识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数学学习的操作,但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属于意向活动的范畴。在数学学习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学生能学不能学,而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学生肯学不肯学,至于学好学不好则由两者共同决定。智力因素主要决定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非智力因素除与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关外,还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是坚韧不拔的还是畏缩不前的,是勤劳勇敢的还是懒惰懦弱的。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既受教师的影响,又受学生的影响;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活动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及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后者则只涉及学习本身。”这里前者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而后者则为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学习中,同时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智力因素能向非智力因素迁移。

如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感觉思维就会促进学生意识到此题的繁难程度,一部分学生感到此题较难,就会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他们在实际解题时就会显示出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解出此题可能性不大,从而情绪低落,在实际解题时就意志脆弱,缺乏耐心和毅力,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见,智力因素能向非智力因素迁移。

2.2非智力因素能向智力因素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这本身是非智力的,但却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类比、转化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从而使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迁移。

事实上,一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帮助学生开发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能动的作用。

3.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深受学生的欢迎。那么怎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方法是多样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3.1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巨大的动力来自正确的学习目的。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教材,深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讲到勾股定理时,介绍了《周髀算经》中周公与商高的对话:“此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说明勾股定理最早出现在我国;讲到《立体几何》公理6时,就介绍这个公理常被世人称为“祖原理”,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人雷利提出这个事实;又如在讲到垂径定理时,介绍我国古代的赵周桥;讲到线段的黄金分割时,简单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依据“黄金分割律”研究并推广的优选法,等等。再加上我国人才辈出,在每次的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几乎都能获得金牌,真是令全世界所惊叹。我以此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鼓舞他们树立为“四化”建设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

3.2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认识事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未知先导。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

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经过联想,将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在这方面,我的具体体会有以下两点。

3.2.1精心设置每堂课的引入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有直观引入、实验引入、复习引入、归纳引入、联想引入等,教师要围绕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章,并且还要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力争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如在讲到“解斜三角形”时,我先给出题目:“要测出河对岸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条件是不能过河,该怎么办呢?”很多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从而我在学生的疑问中引入新课――解斜三角形。又如曾有一个实验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时,先讲述了“秀才买瓜趣事”:古代一位秀才,自认为是一个文人,但他既不会算帐又不会度量。一次,他去买西瓜,问卖瓜老汉:“瓜多少钱一个?”老汉听他问得别扭,故意为难他说:“这个瓜若按个买,那么一个瓜的价钱再加上价钱的一半,大于45文钱,而小于48文钱,秀才请给钱吧。”秀才听后直瞪眼,不知一个西瓜该给多少钱,丢下46文钱就走了。之后实验老师就继续调动学生去思考一个西瓜该付多少钱,由此来引入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整堂课中都能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3.2.2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函数y=Asin(Wx+φ)+B图像”时,一般是将y=sinx的图像先横向平移,然后横向伸缩,再纵向伸缩,最后纵向平移。池洲体育学院孙志翔教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将此图像变化过程描述为:“先滑冰(横向平移),后拉手风琴(横向伸缩),再跳橡皮筋(纵向伸缩),最后乘电梯(纵向平移)。”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使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3合理设置目标,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动力的源泉。学习数学是件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学好数学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信心,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趣的培养,尽可能地使学生以必胜的信心投入数学学习。我帮助学生合理地设置目标,因为目标定得太低,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也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标定得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合理地设置目标,不是指设置一个一成不变的总目标,而是要随时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课程内容的进展而不断更新的具体目标。

在几何教学中,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增加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并告诉学生思考题比必做题要难一些。在代数教学中,我每堂课均会利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目的是“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些方法,事实上都是给学生设立了一个个目标,使学生既感到一定的困难,又能经过努力达到这些目标,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平时考试中,我还会出一些基础题,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情况;有时也把课本、课课练上的习题,以及上课的例题稍作变动,考核学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的能力。在这些考试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考出比较满意的成绩,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此外,我有时也会出一些需要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才能解答的题目,其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二是为了通过横向比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4增强学习毅力,优化学习情绪。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学习目的愈明确,产生的毅力就愈大。中学生阅历浅,情感容易波动,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可能败下阵来。特别是那些个性强、又经不起任何波折和外界干扰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数学很抽象,它不像某些学科那样贴近生活,很难说得上趣味性,如果单凭一时的兴趣,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因此,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好比登山,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困难,但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不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刻苦求学的事迹,如阿基米德为研究几何图形废寝忘食;欧拉时常抱着孩子写数学论文,双目失明后,用心算和记忆坚持数学研究达17年;还讲述古人艰苦求学的故事:匡衡凿壁借光,李白铁棒成针的故事,等等。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天才来自勤奋”,认识到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要求学生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努力培养出一种伟大的毅力。

同时,良好的学习情绪,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性格脆弱,在学习中一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学生心态浮躁,一遇到需要缜密推理或仔细计算的习题就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有的学生有自满情绪,一有进步就沾沾自喜;而有的学生有自卑情绪,因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而灰心丧气。这些不良情绪,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要学好数学,必须有胜不败气不馁、不浮躁不固执的良好的学习情绪。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情绪,我特别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并把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性格脆弱的学生,我既注意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又注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使他们在挫折中不致消沉下去;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我注意布置一些需要缜密推理和仔细计算的习题;有些因学习较好而经常沾沾自喜的学生,我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既使他们在数学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又使他们知道学无止境,促使他们继续刻苦努力的学习;对于那些因成绩一时落后而灰心丧气的学生,我会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待他们答对后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除以分数或等级评价以外,还适当地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评语,如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校正或好评等。这样做是相当有益的,具有强化的作用,使学生成绩提高很快。总之,对学生坚持鼓励的原则,对自信心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而对自信心过强的学生则提出更加严厉的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对女生,表扬比批评更有效。

3.5培养师生情感,活跃学习气氛。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交流。而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的感染下萌发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训师生的情感,发挥教师的感染力。在这方面,我基本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

3.5.1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的艺术;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的塑造,教态亲切、端庄大方、略带微笑;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求语言的生动流畅、精练、抑扬顿挫,富有“情”的感染力;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做到每时每刻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3.5.2热爱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沟通情感、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只要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热爱、帮助和信任,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责任感,调动他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有一位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症,平时整天愁眉苦脸,总觉得周围的所有的人都讨厌他,心里的话对谁都不讲,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我采用心理疗法,终于使他消除了积压在心里数年的障碍,他激动地对我说:“老师,你是唯一能了解和理解我的人,以前只要我一开口讲话,人家都冷眼相待,我不知如何是好,内心实在苦闷,所以,平时我很少与人讲话,老师,我以后能不能经常地来找你说说心里话?”我回答得很爽快:“当然可以!”这位同学由于情感的变化,学习成绩由后进逐渐上升为先进。

3.5.3把期望传递给学生。每当我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学生也会按期望的方式来要求自己。我对学生的期望有两种:一种是近期的,一种是远期的。就内容而言,一种是学习方法方面的,一种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实践表明,被寄予期望的学生,他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而且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3.5.4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活动培养情感,学生的情绪往往决定于课堂气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课堂气愤,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组织形式多变的讨论课、变式问题训练课、自学尝试发现课、思维训练课、解决策略探索课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因为这种情感可以发展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只要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3.6实施科学评价,激励学习动机。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应试教育中唯考分和升学率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斯金纳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作出评价,而且要以正面为主。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其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6.1教学评价的功能。

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还能大大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获得评价的结果比不获得评价的结果在学习上的进步大得多。成功与愉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每节课、每章节中,我都适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提问、作业、操作、活动、考察、测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并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3.6.2教学评价的手段。

教学评价的手段可分为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测试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在教学评价中,有时是各种手段并用的,运用动态的观点实施综合评价,从多渠道、多方面得到评价的资料,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同时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分层次进行,按问题的“坡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跳一跳能够得着”,使学生体验到努力的价值。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及时地予以肯定与鼓励,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取得成绩的愉悦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加强教学评价中,我经常注意以下几点。

3.6.2.1着眼于平时,注意评价的经常性。

①在“小”字上下工夫。学校无小事,学生也无小事,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小”的闪光点和差错的眼睛,并能及时作出评价。

②从“积”字上想办法。只有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详细的记载,才能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平时着重记载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设计了两张记载表,采用“一般情况加减分、典型事例加注评语”的办法评价记载。

3.6.2.2着眼发展,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学生喜欢表扬,老师表扬的话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①语言激励。经常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对优秀生常说“很好”、“再接再厉”以示激励;对有进步的学生说“大有进步”、“再加把劲”以示鼓励;对学困生说“老师和同学盼你进步”、“相信你能不断进步”以示勉励。

②榜样激励。为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我会在班里经常开展百题无差错竞赛,评出优胜奖和进步奖;对书写规范、自觉检查、积极发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评选“每周一星”;对学生中有独特的解法的,便用他的姓名命名为“××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策略也很多,以上所谈难免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可以认为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内,而且要落实到教材的各章节中,只有综合地培养和发挥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107,240,250.

[2]曹胜刚.试论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M].中学数学教学[J],1995.10,3.

[3]房之华.以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M].数学教育学报[J],1999.8:229.

[4]张智剑,海南.数学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M].教师论坛[J],2000.5,2.

篇11

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诸生活而用诸生活的。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古代几何学的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中国古代的众多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中,几乎全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和推广。阿基米德的数学成果,都用于当时的军事、建筑、工程等众多科学领域,牛顿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费尔玛和笛卡儿一起奠定的解析几何的基础理论及欧拉对变分法(最终寻求的是极值函数,使得泛函数取得极大或极小值)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

二、简洁美

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又多么的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a为上底,b为下底,h为高)中,当a=0时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式引人深思。

“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诗歌的简洁是写意的、是欲言还休的、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么数学语言的微言大义则是写实的、是简洁精确、抽象规范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数学的简洁,不仅使人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也使数学学科具有了很强的通用性。目前,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已经成了所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语言和工具。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试想,任何一个复杂的指令,都被译做明确的01数字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构想。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简化,就没有现在这个互联网四通八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三、严谨美

严谨性是数学的独特之美。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数学规律由一些基本定理出发,雅洁、鲜明地表达出来。大多数的数学论文都是艰涩难懂,但有些却能令人流连再三。牛顿三大定律,非常简单,但可以解释非常繁杂的现象,如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数学家的口味,不够严谨、经不起推敲,就不入法眼。此外,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极限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她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无疑,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数学美的这种严谨性,要求数学工作者具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美德,这正式数学美的伦理价值所在。

四、对称美

中国的文学讲究对称,这点可以从历时百年的楹联文化中窥见一斑。而更胜一筹的对称,就是回文。苏轼有一首著名的七律《游金山寺》,便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

《游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不难看出,把它倒转过来,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七律: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回文诗无论是顺读或倒读,都是情景交融、清新可读的好诗。类似的又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些诗凭着精巧的构思,给人以奇妙的感受,每每读之,读者都会暗自叫绝。

而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而数学中更为一般的对称,则体现在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和几何图形上。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各种自然形态,特别是动植物的生态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蕴涵丰富的数学关系,有丰富的对称美、和谐美。作为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这种美的特征。

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在教学中可以遵循以下4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有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具体方法如下: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直观的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3.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故事;4.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等。

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揭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把正棱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球、圆锥内接于球、球内切于圆柱、球内切于圆锥等常见的特殊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相“接”相“切”问题,画出图形、分析比较,区别异同。根据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定义和性质,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接”与“切”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寻觅解决问题的截面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些优美对称的图形使学生看到美的形象,领略到美的神韵。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链”,形成了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情境,用数学的美启发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