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篇2
0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各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l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环节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了创新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仍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少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模式;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满堂灌的方法。其根本原因是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深度。教学方法改革表面看似一种形式,其实质却是教学观念问题。
1.1转变教学观念是搞好《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要把教学着眼点从在校期的时空转向受教育者终生。所以《体育学》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此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2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以教为本:并广泛阅读,收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一些国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1)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材时,在不忽视教材给学生获取知识价值的同时,重视内含于教材的文化价值,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去促进学生社会主义伦理道理观念的形成。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趋向为主线去设计教学方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心理认识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实践性的统一。3)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既要认真探讨理论教学的研究,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要克服那种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运动实践为手段,不断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同时要把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1.3学生自主学习是《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保证
课堂内外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铸造素质,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有关资料、书籍,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否则就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灌输“三带”原则。带脑子:一边看书一边想问题;带本子:记录重要经验和信息;带票子:复印有价值资料。这样学生可以搜集大量课外资料,课上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就显得活跃,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增强能力。2)教学相长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如果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得死死的,没有或很少有自,那么也就用不着自己去动脑子、想问题,一切惟命是听,那还有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每一节课均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磋商、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情感,有利于在轻松愉快之中做学问、求知识、炼素质、长能力。
2抓住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内容认真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涉及面广、难度大。通过这几年对《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我本人总结出一下几条经验。
2.1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课前一个“思”字每节课上课前l0分钟,在黑板的左侧.板书3~5个“思考与讨论”题,内容一般为上节课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也可为课外阅读到的有关内容或者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自主地积极地阅读教材。想问题。写提纲,激发学生进行个案钻研:从而克服学生上课前思想涣散,精力不集中的状况。
2)课上一个“论”字。上课后,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发言,展开讨论?一个同学讲述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课中一个“讲”字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将有关的疑点进行详细讲解,强化“传道、解惑”功能:并就该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小结,使学生能举一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动、深入地进行钻研,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巩同教学成果
2.2认真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
《体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体育学》教材本身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才有生命力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课和本校一年一度的讲师、助教教学比武课的现场.把学生带出去实地观摩学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通过学生亲临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同时也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的熏陶,使学生有超前步入社会的感觉,增加了紧迫感、责任感。这样学生就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之中,认真地探索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能更主动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体现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
2.3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篇3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篇4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篇5
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读”。“读”,我们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去朗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定会飘逸起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听、诵、唱、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例如,讲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我播放了歌曲《懂你》,进而说道:“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伴着这首歌曲,我们深情朗读父亲买橘的片段。”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学生的情感在感化,在膨胀,在生成中被感动着。
2.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具体实施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力求开放、关键、客观。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是问题的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设计提问:①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②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是否恰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适时引导、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更深理解。
3.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并讨论,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阅读教学应是一座桥,一座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桥,工程师架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人们到达更远的地方。一堂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也是要通过课文这座“桥”扩展学生视野,让他们到达一个更加高远的地方。
篇6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动机在于离苦得乐。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适合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给他们带来持久的快乐体验。为此,我认为必须构建一个愉快的语文课堂。那么,怎么构建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1、激发兴趣,精心导入
进入新课,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开头我便微笑地说:“同学们,我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自行车、汽车)如果到海里游览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呢?(生:船)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威尼斯去认识一种特殊的船——小艇,那里的人们几乎天天要用到它,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生:想!)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威尼斯的风光,好吗?(生:好!)大家做好准备(生坐得端正,集中注意力)请欣赏(播放课件)。”如此导入,学生兴趣浓厚。
2、营造气氛,体验快乐
在语文课的开始,我都喜欢让学生和我一起做一些积极的动作,并在动作中引入积极的引导词,以此来为一节课奠定基调。如,我会让全班同学全体起立,迈左脚,再迈出右脚,张开左手向上摊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然后食指向空中指点,继续说出引导词:“充满了爱、自信、能量!”完成后,换成右手向上张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然后继续食指指点空中,说:“充满了爱、自信、能量!”通过这样的引导,美好的能量就进入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了。
3、积极评价,品尝快乐
消极的课堂评价不能容忍学生回答错误,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地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使学生品尝求知的快乐。
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三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读了三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你的想法很独特,下面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等等。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愉快的语文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使他们从小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积极意义。愉快的语文课堂是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课堂,它教会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支持。二、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生活语文课堂
教育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学生熟悉的生活。适合教育理论强调,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灵魂。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把教材、参考书当做教学最主要的资源,忽视了适合学生的生活化的校本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个把教学渗透到师生活动中的生活语文课堂。
1、用语活泼,进入儿童世界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些课堂用语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故事时,他安排了学生听写了五组词,可当学生听写完四组词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听写的,现在却成了“奖励”,学生兴趣很高。在复述故事时,薛老师表扬了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当第二位同学复述发生错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后面有个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的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
2、组织活动,读写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关键,也是学生考试中质量检测的重点。读写过关的学生,听与说自然也不会差。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读写的结合。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开展“读”“讲“写”活动,启发学生说和写,调动其阅读与写作兴趣。
(1)“读”
课文中的习作例文和有关讲读课文,学生自选报刊上的佳作,都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比赛”活动中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学词、学句、学段,体会写作特点,定期评选“小小朗诵家”加以鼓励。
(2)“讲”
每周的作文课上,举办一次“小小新闻会”让学生把平时自己在班里、校内、校外,家里及电视报刊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大家,相互启发表达。
(3)“写”
利用“读报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抄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同时利用“小组作文接力赛”“悄悄话知心箱”“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及时挑选出作文在学习园地进行展览,相互交流学习。寒暑假里让学生“集春联、诵春联”。这些活动都深得学生喜爱。
通过“读”“讲”“写”活动,要力争将阅读与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把自己狭小的生命与无限广阔的宇宙时空联系在一起,与古圣今贤的思考联系在一起。通过写作,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德,涵养他们宝贵的童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美好及发展的潜力。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就是适合学生生活的课堂,就是从孩子的视觉看待世界的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成人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学习中,以为孩子和我们一样,这是我们要注意避免的。让我们俯下身来,说孩子们的语言,才能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相长的成长快乐。
三、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成长语文课堂
适合教育理论是关注师生成长的理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结果,是师生通过互动不断发现、发掘潜能的过程。成长最重要的是关注,是激情与体验。
1、聚焦优点,激活创造力
语文老师要将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学生才能被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一位刚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语文作文还没有被老师打过70分的。我拿起他的作文一看,字虽潦草,但作文却是原创的,写的是他家的小鸡如何聪明,如何乖巧,写得兴味盎然,富有个性。我高兴地给他打了90分。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说他喜欢写作文了。我让他写关于小鸡的系列作文。他也乐呵呵地动笔了。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把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
小学生,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常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做圣旨,这样就更需要用表扬来激励他们。颇有点像一位家长说的“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好。”对于学生自己,我也是让他们不断寻找自己的优点的。我说,我们看问题就要像那照相机照相一样,要把焦点对准自己最美的时刻与方位。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从小到大,大人都对他们提缺点,要他们改正缺点。今天我却提要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还真有点不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关注自己的优点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点。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发展优点上时,他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缺点了。
2、学会欣赏,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个学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发现语文其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生任何一个方向的优点都可以为语文学习服务。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是工具科,可以为学习任何知识提供支持与帮助。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人人都互相寻找优点,互相赞美,互相欣赏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会从内心荡漾出幸福。
3、学会超越,提升精神境界
篇7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
实施办法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篇8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增强、学习动机淡化等负面影响。“低效课堂”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操练情景性差,语言活动脱离了真实的情景,学生被动吸收,缺乏实践机会,知识无法内化、技能无从提高。结合平时教学、教研实际,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突出语言实践,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愿意听教师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
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课堂。因而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想方设法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教师要树立英语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2.教学进度服从教学效果,课堂注重学有所获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抱怨:课文内容太多,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很多老师觉得如果不进行逐词解释,总是不放心,怕考试考到,学生不知道。长期这种教育使学生丧失了思考和交际的能力。实际上老师应该改变观念,相信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讨论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让孩子在做中学。
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不完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要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还需自觉处理好授课进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进度服从效果,看重学习所获。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其水平的提高终究离不开学习者本人的反复领悟。教师的教永远是有限的,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才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在乎的不是你如何教了多少,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共同坚持知识过手落实和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经得检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会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做好对教材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尝试新思想、新方法,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3.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加强教学经验总结
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一定是经验加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得失”的思考,既可以让自己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拥有的不再是只有“一桶水”,而应该是“自来水”,还必须是高质量的水,还必须教会让学生自己取水。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年;
篇9
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活化”,授课教师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教材、教辅材料,而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符合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自我教学的风格,大胆地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解析成日常生活的实践、感悟,从而拉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篮球比赛为主题的教学时,上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篮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真切感悟到“success”与“failure”的真谛。还可设计话题式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习者产生使用新语言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验学习方式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英语知识的引出到话题情景的设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使其在英语学习、语言应用和创新语言知识过程中,积极参与,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授课教师在课堂设疑和提问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在师生间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英语单词的“音、形、义、用、记”等。
篇10
初中历史 认为价值 课堂教学 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篇11
一、“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勇于探险的学习精神,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授教的主要任务,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习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完善学生知识内容。但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低。这就要求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主动的学习计划,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学习主置,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用问题来点拨学生的思维开发,用亲和力来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问题是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途径。在学习的数学的过程中,问题是数学课堂进行的线索,是数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应该以问题作为载体,促使学生有序的参与课堂学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知识,发现真理。所以“问题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要模式。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不断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下,许多学生都是以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主,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尤其是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学习量和学习难度都增大,很难适应这样的状态,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受到了阻碍,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需要得到提高。在“问题教学”中,强调了学生主体参与、多人合作学习、探究发展等特点,具有主体教育的理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学生能自己去发现和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开发能力等,具有较强的人本主义理论;“问题教学”还可以促进建构注意教学理论的建设,教师仅仅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用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多人合作,在协作探讨中得到真谛,而教师就成为了建构的推动者。
二、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方法途径
1.培养兴趣、提出问题。给出问题时“问题教学”中的核心,教师应该谨慎的选择问题的内容,不仅要符合课堂的主要内容,还应该具有促进学生思维开发的作用,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精心的创建问题的情境,用生动的题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的数学内容集合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集合中包括哪些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可以在该问题中,将集合完整的内容进行整理,然后相互比较,得出特点。
2.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是“问题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师给出问题之后,就应该给学生留出相应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在这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比如在学习三视图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学会看正三角体的三视图,然后给出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画出该图形的三视图。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身的动手、动脑、思考、探究的能力。
3.多人讨论、交流结合。在自主学习之后,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促使学生能在探究中发现自身的错误,填补知识漏洞,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的发言,列出不同的看法和问题,一起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教师总结、反思归纳。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炎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具体的将知识点进行阐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应该根据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练习题目,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条件课程中,在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总结之后,教师就可以在举几个例子,例如“三视图完全相同的几何体是该一定是球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函数y=cos2x是该函数即使奇函数又是周期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等,用相近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点的积累和完善。
5.树立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教育教学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教学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要实现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就一定要树立起教育变革的鉴定性能,从教师做起,以灵活新颖的教育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全新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来适应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习惯。翻转课堂的应用,重在打破传统和常规,对课堂安排实现颠覆性的改变,让教师处于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教学活动中,此时,就一定要坚定好改变教学方式的理念,实现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真正实践。
三、结语
数学是我国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数学教育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抛弃原始落后的教育方法,利用“问题教学”的教育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授教的主要目标。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罗兵.谈高中数学“问题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以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学为例[J].读写算(教研版),2015,11(23):212-212,214.
[2] 潘先惠.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J].速读(上旬),2014,12(09):181-18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03-02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段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以及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语言技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讨论,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基本仍在沿袭以前的套路,致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高校采取文学史加作品选读的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沿袭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史为主,讲解过程中大量陈述枯燥的背景及史实,虽然有时也会加入作家的逸闻趣事,但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在进行作品鉴赏时没有创见,只会罗列一些评论家的观点。“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权威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
2.教学内容粗浅,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大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去读作品,很多时候学生对原作都只是浅尝辄止、略知皮毛。有时甚至连教师自己也没有真正研读过作品文本,仅仅罗列他人观点,讲课枯燥乏味。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但很多学生甚至连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都没有接触过,更遑论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了。由于教学内容多数为死知识,不少学生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聊。就算是表达能力极强的教师也只是给了学生听下去的耐心,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去触摸和感受文学自身的魅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该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经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一代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不断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情境的;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它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己认知结构建构的决定者;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师观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起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材料,把要学的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1.任务型教学――建构的基础。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然而,当前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很多问题的设计流于形式,教师问学生答,好像在进行互动,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思考,这也就违背了课堂设计的初衷,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真正的互动并非只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陷入深度思考,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而不只是一种形式。目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仍然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都是具有积极的知识建构能力的主体。能够点燃学生创造热情的教师才是真正智慧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重新思考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设计合理的问题,设置适当的任务。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任务可以由教师提出,同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争鸣和探讨中自己解决。针对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应该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宰模式,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笔者在多年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为主,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开学初就布置本学期每个学生的课堂展示任务,通常会以小组的形式,一组为三人,负责完成对一个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与评价。围绕这一任务,学生阅读作品,查询相关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联系旧有的知识体系,建构其新的知识结构。在每节课上,都有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及时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鼓励和赞扬中得到了激发,学生越来越喜欢英美文学课堂,表现也就越来越出色,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在课堂上,教书和育人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有机统一体。
2.问题意识的培养――建构的途径。在建构主义教学论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背景信息、认知方向等,以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的原始动机。这种动机应当源于学生的内心,而非外界的力量。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动态进程。在当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不断反思作品,培养问题意识。在学生解读作品的过程中,问题意识逐渐培养起来,从而积极推动学习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一部经典作品需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经典作品的内蕴。文学课堂没有标准答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激励学生从自身的理解出发,解读作品,想象作品,完成对文
本的再创造。“文学的特点在于未定性与意义空白给予读者能动的反思和想象的余地。”。真正伟大的作品往往已经预留了读者再创造的空间和余地。阅读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感受作品的过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家进行内心的对话与交流,因此,阅读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自身建构知识的动力和启发知识建构的多元途径。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忽视甚至无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将学生物化为无生命的知识容器,这样的课堂无法激活学生创造的热情,更不可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提升。所以,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进入文本,自己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一步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继而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并能够保证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英美文学教学应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阅读,在阅读后又能围绕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积极互动。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唤醒潜藏在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并激发蕴藏在学生内心的巨大力量,从而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也在建构自己的情感,并引领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文学学习自始至终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精神坐标、价值体系。
3.多媒体教学――建构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正是多媒体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多数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它以高质量的自然语言为材料,以良好的情景作为语境,以优越的可理解性和交互性为支撑,从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听力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了较高的教育价值。”教学应在一个丰富多元的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丰富的联系,激活学生思维的各种链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为外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而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资源提供者的单一角色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轻松过渡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促进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讲授的弊端。多年来,笔者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精选一些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让学生在影视欣赏的过程中全方位投入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这一过程也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逐渐得到提升。视频、音频大大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师的点拨讲授水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穿插优秀的影片进行多模态教学。“运用改编电影进行多模态教学是为了达到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目的,体现名著名篇的整体意义,全方位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观环境之间就有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之间,因信息流量的加大,而拓宽了知识建构的渠道,丰富了知识建构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及精神维度。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因多元生动的呈现形式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交流互动,加深了主体感受并提升了主体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了身体和灵魂的同时在场,大大提高了知识建构的效率。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课应当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建构的途径,改善知识建构的外部环境,建立知识建构的良好体系。文学教学本身就富于挑战,需要不断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思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外部环境。在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精神价值向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自觉进行了文学知识的建构,而且完成了价值体系的重构,不知不觉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注释]
①李旭,孙建华.论英美文学课堂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155.
篇13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