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英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
(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
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
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
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篇2
二、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三项,支撑土木工程的边坡施工,对其做如下分析:
1、边坡支护方案
根据土木工程的需求,制定边坡支护的方案,保障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顺利施工。以某土木工程为例,分析边坡支护技术的方案川。第一该工程采取土钉支护的方式,根据方案要求,在土钉支护的过程中,要保障支护的强度达到工程标准,方案中规定了土钉的深度,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深度执行支护;第二标记成孔的位置和编号,便于边坡支护时识别;第三设计拉拔试验,检查土钉打入的效果,此部分需交由第三方完成,确保土钉具备充足的强度;第四规定注桨的比例,规范外加剂的用量,该工程方案中规定采用重力灌注的情况,适当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桨处理。
2、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是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重要环节,因为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导致土层或地质结构出现破坏,增加开挖的难度,尤其是在开挖后期,很容易出现变形、位移,所以基坑开挖中需要遵循分区原则,确保分区基坑平衡开挖后,才能进行下一分区的基坑作业izl。例如:某土木工程在基坑开挖中,开槽后立即进行支撑,支撑完成后紧接着进行开挖,而且还要遵循分区的原则,避免超过基坑原本的设计量,该工程基坑开挖到距离支护边坡约8米的时候,进行分段开挖,以25米为分段的标准,为提高基坑开挖的速度,该工程在分段基坑内选择了跳挖的方式。
3、地质监测
地质监测应用在边坡支护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排除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地质影响,保障土地工程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免发生变形。边坡支护中的地质监测,稳定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规避地质环境引发的风险,尤其是基坑施工部分,更是要强化地质监测,根据地质监测的数据,安排边坡支护的施工。边坡支护施工技术中的地质监测,起到良好的监控作用,施工人员观察测点的地质变化,对施工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来提升边坡支护的水平,促使其更加适应土木工程的环境。地质监测中能够约束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土木工程地质条件的临界值,准确控制边坡支护,以免土木工程的边坡结构受到地质影响。
篇3
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1年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实验中心”。2013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新教学实验楼的建设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增大了实验室的使用空间,购置了大量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理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各种学科大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性试验。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2.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等。近年来,该专业与大连市8家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及大型监理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基地,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接收30余名学生参加“3+1”试点班的企业学习。此外,学校还聘请了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项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
(二)加强创新教育建设学校
土木工程专业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大赛为目的,建立了“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测绘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工作室”等。近期,又开设了“力学应用创新工作室”、“土工实验创新工作室”等。各创新工作室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配有相应的设备,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创新工作室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锻炼。近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多次主办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混凝土配合比大赛,省、市级结构大赛和测绘大赛、力学大赛,各种级别的“挑战杯”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属院校,学生来自全国56个民族。木工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为满足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学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即对将来继续从事土木工程科学研究准备考研的学生,着力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应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2009培养方案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将培养方案分为三大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尤其在专业教育平台的设置中,开设了一些新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室课程、道路测试技术工作室课程等,并设置相应学分,使应用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3+1”的培养计划,使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化。在编写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调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革“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课的内容和学时数。如在毕业设计之前,增加毕业实习的环节;在混凝土课程设计中,增加混凝土双向板的设计内容,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增设了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在交通土建方向的限选课中,增设地下结构课程设计;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3D扫描技术在民族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和结构无损检测等实践课。总之,力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具有时代专业特色。
篇4
2纤维增强塑料筋在替代钢筋中的运用
2.1新型纤维塑料筋在桥梁建设工程中的使用桥梁工程建设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桥梁以简单通行主,载重不大,材料多用石料等,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现代桥梁所承受的载重逐倍增加,而且为了实现迅捷交通,有时要跨越更大更深的江河、峡谷,这就迫使桥梁建设向大跨度发展。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在解决桥梁基础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桥面工程跨度的增加,混凝土材料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强度满足桥梁工程需要,但是由于混凝土自身重量过大,对桥梁工程的跨度有一定的制约,需要新型材料解决传统建筑材料质量过大,耐腐蚀性不强的问题。纤维增强塑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的特点,相同直径的钢材相比,具有重量轻,强度大的在,有研究显示相同直径下纤维增强塑料筋大于钢筋强度,同时质量又远远小于钢材,因此纤维增强塑料筋的使用在保持或增强桥梁工程强度的同时还可以解决桥梁工程自重过大问题,纤维塑料增强用于混凝土中替代钢筋,特别是在水中或者土中使用,明显可以降低腐蚀对强梁的危害,减少维护保养费用,增强桥梁使用时间,在桥梁建设主体框架和桥面建设中使用纤维塑料筋替代钢筋可明显减轻桥梁工程结构本身质量。由于新型纤维塑料筋本身具有质量轻,强度大的特点,因此在桥梁施工中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荷载、布筋劳动强度及劳动成本。新型纤维塑料筋在桥梁建设中首先在国外开始,大量使用新型纤维塑料筋取代钢筋的是美国DEL351桥,该桥根据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和运输者协会(AASHTO)的技术条件设计,是美国第一座新型纤维塑料筋构成的全复合材料桥,主体上该桥由两块复合材料桥面板构成,每块桥面质量只有水泥桥面的十分之一,该桥梁的建成为桥梁建设采用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另外使用新型纤维塑料筋取代钢筋建成的复合大桥还有加拿大Joff桥、日本飞翔桥、丹麦Herning斜拉桥等,国外这些成功的桥梁建设案例说明在桥梁建设中,只要设计合理,适当采取纤维塑料增强筋对传统钢筋进行替代是土木工程的发展,是解决目前传统混凝土材料面临腐蚀导致刚性不足和的途径之一,实践也证明新型纤维塑料筋是解决混凝土自重太大的方法之一。
2.2海洋工程建设中纤维塑料增强筋的应用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局限于陆地上的生活发展,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人们越来越多的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因此海洋工程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工程涉及到海洋,就其概念而言,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良好海洋生态环境恢复为目的,而进行的和海洋有关的土木工程建设,如各种堤坝工程、码头、人工岛、海上油田设施、跨海桥梁等,海洋工程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公元前1000多年地中海沿岸国家在已开始进行有关航港设施的建设;我国远在公元前300多年就在沿海设立通商港口并进行相应建设,荷兰在中世纪初期也开始建造海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国防需要,海岸工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控制,各国都加大了海洋工程的开发力度。研究发现根据不同的使用用途云,海洋工程也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型式,但不管哪种结构,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结构防腐问题,面临海水侵蚀,海洋工程设施中筋混凝土结构易受到海风中盐粒子的腐蚀而发生明显的早期劣化,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海水、空气中的氯离子等。出现碳化导致混凝土刚性耐久性不足,实践也证明沿海地区很多混凝土建筑物中钢筋的因为过多的受到空气中氯化物离子的影响而腐蚀,尤其是港口及水道的钢筋混凝土护岸桩、承载桩及板桩设施由于氯离子的侵蚀和冻融的作用容易损坏,为了解决海洋工程建设中发生的混凝土钢筋腐蚀问题,延长海洋工程建筑使用年限,目前在建的海洋工程在结构上一般采用钢混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大混凝土防护墙(保护层)的办法对海洋工程进行防护,增加了工程成本,但是保护后的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也大约只有20年,根本达不到海洋工程耐久性要求。新型纤维塑料筋FRP具有优良的抗腐蚀物理性能,克服了传统钢筋混凝土的不足,目前纤维塑料增强筋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典型的代表是日本Smitomo化工有限公司兴建的一座码头。码头建设大量采用纤维塑料增强筋,码头建成以后进行了荷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码头能够完全满足使用的要求。现有使用新型纤维塑料筋的桥梁工程说明,只要严格按照海洋工程设计要求,纤维增强塑料筋能够满足海洋工程中的建设要求,克服混凝土的缺点。建设有质量保障的海洋工程。
2.3岩土工程建设中纤维塑料增强筋应用岩土工程是在土木工程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分类。本质上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欧美国家于就开始对岩土工程进行相关研究,认为岩土工程是解决各类建设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岩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岩土工程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降低危害,如滑坡等问题,通常使用高抗拉强度的钢材锚杆用于岩土锚固,防止塌方或者其他影响工程现象的发生,但很多岩土工程实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固定设备发生腐蚀的现象,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不断水化生成Ca(OH)2,所以对钢筋进行腐蚀,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岩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导致工程过程中锚杆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钢锚锚固工程失效,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纤维塑料增强筋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进入了沿途工程领域,由于纤维塑料增强筋具有优越的抗腐蚀性能,能适应恶劣外部环境增强使用寿命。因此国外岩石工程中逐渐尝试应用纤维塑料筋代替金属锚杆,从而克服钢锚杆在恶劣地质条件下因腐蚀而产生的潜在危害,目前纤维塑料筋已被大量用于临时建筑工程中基坑防护等岩土工程,实践证明纤维塑料满足岩石工程设计使用中的各项要求。
2.4纤维塑料增强筋在预防灾害过程中的应用随着大型土建工程的开发,在工程过程中随时要注意自然灾害的发生,如道路护坡的固定、滑坡的预防、大型工程基础保护等,目前采用的方法一般是采用预应力锚固支护技术,通过前期布设相应预应力钢绞线锚杆,形成一定的规模防护,但是因为钢绞线锚杆存在腐蚀隐患,长期使用后还是会带来很大的工程或者生活隐患。随着纤维塑料技术的发展,有效克服了钢筋笨重和腐蚀的缺点,用预应力纤维塑料增强筋取代预应力钢绞线锚杆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项改革和创新。使用纤维塑料增强筋后可以消除钢筋锈蚀潜在的工程安全隐患。使用纤维塑料增强筋可减少后期维护次数,如三峡水电站成功蓄水后,从理论上讲一部分山体与边坡将埋于水底,若干年后一旦预应力钢绞线锈蚀而失去保护能力,导致山体或边坡发生滑移,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使用预应力FRP筋预防克服传统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容易被腐蚀而导致潜在危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