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下纪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关于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概念的探讨
2.1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含义的探讨。计算机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的基础,形成了一项特殊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本质,是经过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人才经过创新所得的,当在下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使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不管人类是在日常生活的层面,还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否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目前,海量数据社会各个部门和个体被广泛运用,推动了大数据的有效共享以及大数据信息实时交流,给社会经济各个行业、部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予了极大的帮助。2.2关于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探讨。数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处理过的字符、数字以及各种符号通过特定的运算方式所组成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得到高度重视于广泛运用,例如网络科技、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甚至是教育教学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为多领域提供专业而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使拥有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产生,代表社会的生产方式得到了革命式创新。
3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探讨
3.1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探讨。当下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信息安全为主。通过社会各个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对大数据的深层次应用,所有含有商业价值甚至是政治数据的都有可能被不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所知进行公开。通过大数据的深层次应用以及面向全社会推广,以大数据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应用,如果计算机被攻击,那么一定会造成极大的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在在社会生活的普及,使得一些非法分子嗅到非法利润的气息,这给了不法分子一个信息倒买倒卖的空间,给社会各个企业及个体带来了极大的信息泄露的困扰。3.2人才需求方面的探讨。计算机的应用处理技术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科技发展的越发的广泛,但是即使是大数据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故而,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人才方面的机制创新,使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自身不足得到充分弥补。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快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的,而且,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出现任何故障,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处理人才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计算机进行修复,这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造成了阻碍,再加上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致使有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更是无法满足目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3.3关于对数据方面的探讨。当下,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几乎一切信息都是由海量数据呈现,但是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也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例如不能及时筛选相应复杂数据、分析数据以及传输数据到指定地点等。而且最为值得探讨的是,重要数据信息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精确的筛选,是一项十分艰巨且难以高效完成的任务。
4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挑战的探讨
大数据的发展迅猛的背景要下,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或行业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且在每个行业中都计算机技术都发挥了应有的效能。但是,不同的行业是往往有着本行业特殊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满足每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业的特殊需求,计算机处理技术以一定要不断地进行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创新及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的与云服务进行了结合。同时,计算机技术还创建一个信息平台,对搜集来的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运算方式进行了整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计算的高效运用。
5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
篇2
一、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中学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即一种主张将学习与知识相结合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强调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之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忽略了教学设计这一个环节,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学理论上,伴随着对教育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这个概念,进而建构主义应时而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推进了人们对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建构主义很自然地将中学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
二、从实际情况着手研究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将教材的内容再现情景,通过将文字转化为场景、图画模型等内容,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可见的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去触摸、感悟真实的场景,从而升华为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激发创作灵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主动去挖掘美术这门课程的真正魅力。
2.有效利用网络
网络已经得到了普及,网络上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讲不完的,所以网络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比如,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经验与学习感悟,帮助大家更好地取长补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健康有效地成长,进而取得优异成绩。
3.利用工具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计算机始终是一个辅助工具,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美术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做PPT课件,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降低了书本的枯燥程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让他们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世界。
三、如何将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靠自己和团队协作去研究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挖掘其中的知识内涵,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与实践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在之前认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协作式学习
根据哲学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整体的作用之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团队的作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每个人在小组中得到不同的分工,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之间可以借助计算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式的学习,一方面网络储存的资源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于网络,使得交流变得更加
方便。
一直以来,计算机受到各行各业的追捧,教育行业更应该紧随其步伐,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美学是一门反映社会现实的学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进行了拓展,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呈现出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降低美学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一、计算机网络建设作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适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在利用该技术进行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各类问题,阻碍了相关效率的取得。关于一、计算机网络建设作业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以及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二是如何准确锁定供给目标。事实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黑客群体的出现,并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般而言,网络信息部门以及单位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网络访问安全以及计算机网络硬件安全这两大问题,进而由此为社会居民影响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二)计算机网络风险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进而造成整个网络环境的恶化,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总结了常见的计算机网络风险,具体内容如下。1.计算机病毒威胁作为常见的网络风险类型,计算机病毒大多发生在数据传输阶段。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病毒会产生不同的危害,但是其最终都会导致计算机设备无法正常的运转,相关的数据资料也会由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删除、篡改等状况,严重时还会盗取用户的各类信息,进而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目前,计算机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移动存储工具进行蔓延。2.人为威胁此外,网络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出现问题。目前,黑客往往利用其自身的技术而寻找计算的安全漏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网络攻击,从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一般而言,黑客的攻击具有针对性且攻击的技术较为高超,故而用户难以对此进行主动预防。基于此可以得知,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为此,技术单位以及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措施
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日渐崛起,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谋求更高的效益,需要作业单位以及技术人员依据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为基础进行建设作业。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措施,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防火墙及属性安全控制
作为计算机的防护系统,防火墙在构建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网络病毒以及恶意网页的拦截,进而实现了用户上网的安全性。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进步,单纯依靠防火墙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防护的要求。一般而言,防火墙的设置只能拦截非法访问,但是无法实现计算机数据窃取保护,进而导致计算机在网络数据传输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各类安全性的问题。基于此,技术人员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属性安全控制实现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降低数据被嫌弃、损坏的概率。所谓的属性安全指的将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相关的文件、目录、网络设备等属性内容联系起来,继而促进计算机的安全。
(二)入网访问控制
此外,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以及运行安全性的提高,需要作业人员加强入网访问控制。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借助计算机网络访问开关进行入网访问控制,其控制的因素主要包含用户登录账户、工作台以及时间。一般而言,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对于黑客非法入侵等问题的规避,并由此监视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目的。此外,在进行有特殊需求网络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作业人员可以在入网访问控制基础之上科学构建内部网络管理制度,促进网络安全控制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居民的网络需求,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的优化以及构建。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计算机网络建设作业存在的问题,并就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措施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计算机工程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自1999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新媒体不断涌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增加,3G时代的到来更是使媒体固有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媒介集团都推出“超级媒体”或者“全媒体”这样的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融合为一的媒体。纸媒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多报业传媒公司正从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挽救纸媒走出“寒冬期”的道路。很多传媒公司积极开辟自己的新闻网站,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甚至推出手机报,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报纸的发行量逐年递减,这是全球报业都面临的问题。目前,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能够灵活的把线上和线下的信息结合起来,作为连接纸媒与互联网的中介,二维码已经被很多媒体发现并利用,给纸媒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挑战。
一、新信息技术下,纸媒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及时等特点,新媒体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大量的广告主和受众,这使得本来就面临经济困难的纸媒“雪上加霜”。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新媒体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纸媒依靠传统的出版发行竞争力颇显不足。随着美国《新闻周刊》2012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的出版,甚至有人预言纸媒将走向灭亡,虽然纸媒的发行销售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趋势,但纸媒自身的很多优势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
(一)新环境下纸媒的不足
1.版面的限制
传统纸媒受版面的限制,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与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云技术平台形成鲜明的对比,受版面限制,纸媒只能把文字和图片呈现在受众眼前,较为单调,不能向网络媒体一样,集合视频、音频、文字、画面于一体,给受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感受。
2.时效性不强
传统的纸媒按出版发行的时间分为:日报、晨报、晚报、午报、周报和星期报,每一类报纸都有固定的发行时间,实效性不强,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可以全天24小时更新新闻。
3.互动效果差
传统的纸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较差,一般采取写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这种互动方法既拉长了互动双方接受信息的时间,且互动效果不明显,费时费力不够方便。
4.制作成本高
纸媒的出版发行依赖于纸张,现在很多纸媒为了增加内容,吸引受众与广告主,大规模增加版面,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制作成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纸媒的优势
1.内容优势
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信息也越来越碎片化,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说法不同、评论不一,这时,主流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报道更加的客观、深度、权威、有说服力。它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传统媒体发表的文章,往往会被网络媒体争相刊载,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总体来说,“内容”正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
2.品牌优势
虽然传统纸媒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远不如新媒体,但是传统纸媒具有信息供应的独家优势,具有强大的后备资源,传统纸媒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和风格,拥有一批稳定而忠实的受众,纸媒的公信力、新闻真实、舆论道德几经考验,赢得了声誉,树立了品牌。
3.采编优势
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甚至上上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高职业道德的人才队伍,他们新闻敏感度高、经验丰富,通常能够深入实地,进行第一手的采访和报道,这一点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编辑和记者不能与之媲美的。
二、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带来的一些突破
说起二维码,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从2006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到现在,二维码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二维码多应用于文化演出、交通运输、金融、餐饮娱乐、旅游、即时付款等方面。至此,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和影响还在不断的拓大,二维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为纸媒成功的与网络融合插上了翅膀。近年来,二维码技术已经在我国报业普遍推广,小小的二维码为我国纸媒开辟了新闻报道、广告刊登的新方式,获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弥补了纸媒受版面限制、制作成本高、时效性差、互动效果差等不足。
(一)丰富了纸媒的表现力,增加了纸媒的新引力
作为信息的载体,二维码可以轻松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引导信息从线上到线下。把二维码插入报纸中,用智能手机轻轻一扫,就可以快速便捷的浏览网页,下载图片、音乐、视频,读者只需轻扫手机就可以体验到立体生动、丰富多彩的新闻,不用局限于纸媒原有的文字与图片,对读者而言,动起来的报纸,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拓展了版面,增加了隐形的空间
传统纸媒受版面影响,一期报纸的信息量小,多期报纸信息量大,但携带不方便,检索麻烦。二维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缺陷,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媒介,它拓展了报纸的版面,使读者通过二维码进入网络空间,无限畅游,读者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对原有报纸的信息进行检索,准确快速的找到已读过的信息。
(三)降低了制作成本
二维码的制作非常的简单快捷,且制作成本非常低,只要在网上下载一个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把你想要的信息转化成二维码。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大的,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500多个汉字。而二维码在纸媒上所占用的空间是非常小的,一个小小的黑白格子就可以链接进更多的信息,节约更多的版面,降低了纸媒的制作成本,减轻了纸媒的经济负担。
(四)打破了纸媒受截稿时间的限制
传统纸媒受截稿时间的严格限制,不能24小时新闻,从新闻的时效性上来说比不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纸媒可以把载有自己网站信息的二维码提前刊登在报纸上,只要读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报纸网站上及时更新的信息,弥补了纸媒受截稿时间的限制。
(五)受众可以按需、按兴趣自由选择阅读
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读报纸,就是因为报纸里有很多东西是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的品读,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以后,读者可以按需、按兴趣选择,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刷码进入,想读多少都可以随心所欲。
(六)加快了读者与媒体之间的沟通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对二维码的扫描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可以自己用手机下载扫描二维码的专门软件来扫描二维码,如“我查查”等软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如现在微博、微信、百度等手机软件上都自动带有扫描二维码的功能,保证受众对二维码的接受没有障碍。
(七)丰富了广告的形式,精准了广告的投放
二维码应用于广告已经被很多的企业和商家所应用,纸媒引入二维码刊载广告既丰富了广告的形式也精准了广告的投放。受众在纸媒上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商品、服务的二维码广告,就可以刷码进入,看到的广告可以是一段文字,语音,视频,或者是文字、语音、视频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打破了纸媒传统的广告投放形式,不局限于纸媒版面上的文字图片,不仅节省了版面空间,还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广告。纸媒利用技术后台,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各个二维码的刷码量,从而判断受众对广告的接受程度,纸媒可以用清晰准确的数据跟商家“谈判”,为纸媒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三、当前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看到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带来的优势,但这不意味着二维码应用于纸媒就可以使纸媒高枕无忧。对二维码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是美国、韩国、日本等较发达的国家,我国还处于二维码的市场导入期,虽然近一段时间二维码在中国非常的火热,但具体二维码能不能成功的应用和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看到二维码众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大
二维码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中介,它的解读需要一个扫码的终端来帮助实现,对于受众而言,最方便的扫码终端当然是智能手机,我们也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地增加,但是拥有智能手机的绝大部分群体是年轻人,而大部分阅读报纸已经成为习惯的中老年人很少拥有智能手机,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有能力扫码的年轻人不喜欢看报纸,喜欢看报纸的中老年人不具备扫码的能力。二维码对手机终端的依赖程度接近百分之百,这是限制二维码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受众没有养成边读报纸边刷手机的习惯
很多人习惯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很多人习惯纸媒的深度权威,但是很多人不习惯边读报纸边刷手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一种和以往不同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方式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这种阅读方式能否被受众接受和肯定还有待观察。
(三)二维码可携带手机病毒
作为一种信息入口,二维码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手机病毒、恶意程序、钓鱼网站通过二维码可以进入手机。手机用户对携带病毒的二维码进行扫码并进一步操作连接的话,就会在联网状态下手机中毒,一旦中毒,就可能泄露手机里储存的信息,耗费上网流量,手机费被窃走。
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大媒体发现并运用,二维码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工具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二维码能不能再纸媒中发挥强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 译.商务印书馆,2000.
[2]张旭东.二维码逆袭——终极利器还是纸老虎.销售与市场.2013.01
[3]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王梦楠.手机二维码在纸质媒介中的发展现状探究与前景展望.媒体策略.2012.07
[5]唐巍,查国伟.手机二维码平面媒体实现跨媒体的“钥匙”.传媒,2006(12).
[6]晓野.老技术新应用.百科知识.2013.1
[7]陈荆花,王洁.浅析手机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J].电信科学,2010,(3):39-43.
篇5
(三)射频识别(P,FID)技术RD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在会计上应用将极大地便利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从而间接地提高会计信息采集的效率。
(四)网格(GRID)技术网格技术是继Intemet及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它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其根本目标是突破地球空间信息资源在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受到的种种限制,使人们能以更方便、更自由的方式综合地使用各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GRID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分离,为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五)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通过标准的Web协议提供服务,目的是保证不同平台的应用服务可以互操作,它使用基于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用web Service技术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各基层单位与政府机构、各企事业等相关方的异构信息系统的集成,将显著提高会计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六)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XBRL是由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定义的一种新语言,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在互联阿上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技术。它在提高会计数据的自我描述能力、规范会计数据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简化会计数据的自动转换处理和分析利用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可能。
二、信息技术发展催化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
(一)信息技术发展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产生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由于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或服务的更新换代周期将进一步缩短,企业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可能;通过网络的连接,信息时代的资本市场己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向,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复杂化,风险进一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就能及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经济机会不仅从发现到被利用的时间缩短,而且一个企业如拥有竞争优势,可能引发大批竞争者的涌入而立即丧失。在这种情况下,获取良好经济机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
二是企业内部环境。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需求变化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使企业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还要求企业能够实时捕捉影响决策的各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随时修正已做出的各种决策。同时,信息经济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技术为满足企业复杂、全面、实时的信息生产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企业内部会计数据的技术处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纸化交易、电子数据传递、电子签名确认在网络技术下轻而易举实现。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为存储媒体,容量大、存取方便、复制迅速,传递快捷,信息可共享,可打破企业内部组织信息传递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三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及处理能力的变化。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高度相关的信息对网络时代企业的准确决策相当重要,信息披露方式直接影响了信息以何种方式输出,传统的信息披露模式只能按会计规范要求编制统一的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个性化生产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尽量提高其管理、决策的准确度和速度。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从而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在注重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应该对信息的准确、可靠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信息技术发展使多层次套计信息披露成为可能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实现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现实基础。
一是信息技术对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技术支持。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磁盘与光盘成为财务报告的新载体,财务报告的传输也相应的转变为电子方式。数据载体和传输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诸多分类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以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适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高级计算机语言不断开发出来,无不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新构思可以摆脱技术的束缚,成为现实。重要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披露,将使得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成为现实。
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具有可行性。信息技术上的进步,解放了原来对变革传统财务报告模式需求的技术方面的束缚,同时也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打下基础。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与其他任何商品一
样,也存在着成本――效益问题。只有信息产生的效益大于信息的成本,信息的生产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另外,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施行还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市场的有效运作来增进社会效益。
三、基于X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
(一)XBRL简介及其应用XBRL互联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值、、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1998年4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霍夫曼(Itoffman)最早提出开发XBRL语言的理念,并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赞助下于1999年7月成立XBRL工作组将拟创建的以XML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框架标准命名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是以XNL为基础,而XML是一种自我描述的、可扩展的、标准化的交换数据方法,允许财务信息在所有的软件形式以及技术包括互联网之间自动转换和可靠地提取。XBRL作为XiVIL的一种成功改进标识语言,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定义,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我国证监会于2002年在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对xBRI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从2003年上市公司年报开始进行推广和应用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报送系统。深交所于2005年1月正式推出改版后的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2007年12月3日,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一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2010年5月6日XBRL国际组织宣布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正式地区组织成员。财政部于2009年11月就“中国XBRL分类标准架构规范”、“中国XBR盼类标准基础技术规范”、“财会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等3个规范标准征求意见,2010年1月就“XBRL年度财务报告披露模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财政部与XBRL界先行者目前正在开发中国国家级XBR盼类标准,该套标准也于2010年10月颁布,2011年1月正式实施。
(二)XBRL工作原理XBRI在商业财务报告上扩展应用的原理是为分散的数据设定自定义的标签,使结构化的财务信息和非结构化的财务信息在不同的应用软件平台和技术条件下实现交换,实现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教和经济的存储、处理、重置和交流。这些标签一经分配,用户便可按需要只提取所需数据。XBRL突破了个别企业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在系统间进行自动数据交换并摘录财务fc,g,通过电-y-~-段使企业财务报告遵循该企业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实现不同会计制度间自动转换,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的信息。
另外,XBRL可以解决目前网络上获取的财务信息无法直接分析比较的困难,降低企业准备与财务报告的成本,提高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的效率,使各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比性。XBRL五可通过提高信息的搜索效率来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对提供和使用会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会计信息。XBRL使财务呈报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到电子信息标准带来的利益,方便了各类信息生产者按其企业规模、组织和法律形式提供与其相适应的财务报告,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三)基于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基于X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在XBRL和其他信息技术支持下,以会计事项为核心,建立基于BRL的数据库并对其要求进行处理,最终按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形式或行业的企业提供财务报告,满足不同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需要。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多元化、多层次会计理论的发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必须做好的事。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按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净额和年平均职工人数这三个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三类,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的豁免,允许其提供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则需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做出选择或提供详尽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财务报告,即基于多元化、多层次会计理论建立的有差异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二是XBR工教据库的建立。建立一个原始数据库,记录经济业务原貌,能为生成各种会计信息提供必需的“原材料”。会计事件旦发生,经确认后即存人相应的服务器并通过财务信息系统记账、检测后送到这个数据库中,由于应用了XBRL的技术,可以将企业各种不同格式和来源的信息,按照制定好的分类标准,转化为统一格式的信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信息。同时,该数据库是多维数据仓库,具有独立性、集约性、共享性和多维性,能够配韶合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为会计信息的多维计量提供依据。存储在数据库的会计基本数据元素要根据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处理规范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面向用户的信息,使用部门可通过该数据库,根据使用者需要不同层次或不同内容的电子财务报告。
三是服务中心的建立。原始数据库强调的是提供一种细化使用者会计信息需求的途径。建立―个需求主导的个性化会计信息呈报多层次披露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具备一个记录经济业务原貌的原始数据库,再提供一个使用者反映其信息需求的渠道,并以此建立针对某个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特定会计生产规则,这样就可以进行个性化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
篇6
一、网络环境中学习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能使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另外,个别化学习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决定该学习什么,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校园网络的起用,网络学习的提倡、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网络学习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学习。网络学习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网络本身的过程。它还是利用和开发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学习的一种环境。所以,网络学习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离不开网络上的一切信息资源。
二、网络课件设计步骤
(一)制定教学内容
1.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教学内容选择结果的体现。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练习册是选定教学内容后,诊断与巩固教学内容的测验试题的集合,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份。
2.实验、实验环境与实验手册:对于一些含有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来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是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证,技能知识的具体体现。实验手册是对实验的说明,一般有实验目标、实验环境、预备知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
(二)总体设计
1.内容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
2.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这几点:①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②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③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④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⑤动画是课件的主要表现形式。⑥影像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⑦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⑧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
3.导航设计。①横向导航。②纵向导航。③树状导航。④网状导航。⑤导航图。⑥导航条。
4.页面设计。①页面设计原则。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新颖性。2)协调美观,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3)富有动感及变化。4)突出主体。5)类似原则。6)简洁明快、清新亮丽。②素材设计。③布局设计。几种常见的页面布局形式:1)口型布局。2)对称对比布局。3)T型布局。4)P0P布局。④色彩搭配。常见的色彩搭配方法有:1)选用两个对比色作为页面的主色调,使页面色彩丰富但不花哨;2)首先选择一种色彩作为页面的背景,然后改变该色彩的饱和度或透明度,将产生的新色彩用于页面的前景,使页面色彩和谐,富有层次感;3)用黑色作为页面背景,另一种色彩(如大红色)作前景,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跳”;4)选用饱和度相近的色彩(如深黄、深绿)作为页面的主色调,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统一。
(三)素材准备
(1)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
(2)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3)素材开发。①图形图像制作。②动画制作。
(4)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分类编目,放入课件素材库中,供课件集成时调用。
(四)课件集成
篇7
(二)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有效手段
数据库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它具备了定义数据库的逻辑组织结构,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存取访问以及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的功能。而从财务集中管理的角度来看,使用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可以存放大量数据,而是利用数据库能够定义、处理与管理数据的功能,使管理者可以利用数据对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进行有效地实时控制,从而为企业理财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目前数据库管理系统非常多,如DB2、Oracle、SQLServer等,它们在数据的存储能力、处理能力、自动复制以及权限管理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
(三)管理软件———财务集中管理功能实现的必备手段
管理软件是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条件下,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对经济业务当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管理,直接为企业管理的主体提供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经营活动中获取的数据,通过加工、存储、整理等手段将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想真正提高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水平,如预算、执行与控制的水平,利用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是十分有效而且是必须的,试想如果没有管理软件,财务集中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现代信息技术对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传统模式下信息孤岛的局限性
集团的“信息孤岛”表现在横向上财务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财务业务不协同,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独立;纵向上,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财务系统不一致,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兼容。不少的集团企业将财务信息化简单地与会计电算化划等号,会计电算化是单项业务的信息化,它只能提高财务部门局部的工作效率。这与集团企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集团财务管控,解决集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完全是两回事。而集团财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要在横向上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纵向上使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财务系统保持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集团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保证信息及时传递以及信息实时的使用。在集团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消灭“信息孤岛”。
(二)有利于集团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得集团总部能够实现对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控制,对预算从编制到执行到反馈这一全过程实时控制和评价,此外集团总部还能够准确及时对集团成员的财务数据进行查询和审计,从根本上实现集团企业财务的实时考核与控制。
篇8
(一)会计演示教学模式
会计演示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投影屏幕上呈现会计教学内容,教师负责演示和解说,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图形和图像以及声音等,可以刺激学生各方面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障教学效果。例如讲解有关会计凭证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影像方式向学生放映真实的凭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凭证,再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向学生演示整个凭证的填制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熟悉会计凭证的填写顺序,在后续动手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便利。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际情境相似的情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保障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保障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会计教学情景,可以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角色演示业务处理过程,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模拟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完成演练任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会计学科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很多会计问题。例如企业需要定期轮岗会计人员,但是因为教学时间的影响,学生只能扮演一个角色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学实践,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可以扮演各类角色,例如企业会计主管和出纳人员等,可以依次操作财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以及会计报表合并等工作,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会计核算的过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接近会计职业岗位。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
竞赛式教学模式是利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展会计实践竞赛式教学模式。例如可以模拟某企业会计资料,要求学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并且要编制财务报告,因为操作时间比较长,操作过程也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竞赛会教学模式,将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相关操作,并且落实定期轮岗,最后教师负责评价和总结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专业课产生兴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化教学,发挥优势互补作用。错账更改是传统教学手段的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错账更改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形象化。一些内容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简单的图表画,一边写一边带领学生分析,保证师生互动效果。
(二)不能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篇9
一、会计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研究会计控制不能不联系到内部控制,因为会计控制包含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内部控制的框架环境中,对会计控制的内在要求作深入的研究。可见,会计控制研究是贯穿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之中的。
在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有: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提到了会计控制,并作出如下定义:“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1997年1月,注协《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定义,它明显地套用了美国AICPA(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8年所下定义。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1999年新会计法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2001年6月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在国外,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已出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1949年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该定义界定的范围已超出会计控制的范围。195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即所谓的内部控制二分法的由来。1986年INTOSAI(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12界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把会计控制界定为:“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纪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1988年AIPC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再次发表。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它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报告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组成的结构。COSO三目标与五要素报告是至今为止权威性最强的文件。著名的巴塞尔委员会也曾在COSO的成果基础上结合银行业发表过《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概括出适合于银行业的十三条原则。
从上述国内外对会计控制及内部控制的研究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重新认识会计控制问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具有脾益的。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区分
在研究会计控制时,常因为其与内部控制的密不可分而等量齐观。从前面对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似乎难以区分。其实,会计控制既与内部控制相联系,同时又有严格的区别。两者的主要联系点是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可概括为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与效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控制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如内部牵制、职务分离、监管等。控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控制程序是相同的,都是建立制度、控制活动、分析差异、奖惩等。但从会计控制角度看,会计控制作为管理活动和信息处理活动,有其特殊化的方面。会计控制可分为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会计的业务控制是属于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在计算机大量使用后,许多控制活动是以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嵌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之中,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比如交易授权控制,它是由程序而不是由员工来触发,具有授权控制不明显的特点。再比如在采购系统中,控制能否符合目标只能在出现大的负面时才能被察觉。管理者对交易授权的关注已转向对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上。对于职务分离,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许多手工系统下舞弊和差错不复存在,因而这些活动的职务分离也就消失了。总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在新的环境中,由于通信技术、大型数据库、应用软件、商务等的广泛采用,控制的方式、方法、侧重点与效果也将发生质变。
会计控制从不同的层面看具体内涵不同,按照前面介绍的美国的定义,其内涵是十分广泛的甚至是无所不包的。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内部控制是国家政府的行政监管控制,主要是监控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属于外部审计范畴。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内部控制是股东人———董事会对经管负责人———总经理的监控。从企业角度看,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经管人对内部各部门的监控,一般借助于内部审计,其目的还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会计控制主要是一种价值控制,即代表企业利益对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的监控,主要是在整个资金循环过程中对资金使用和资金分配的控制及信息系统的控制。会计控制包含了对企业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控制,涵盖了对企业经济活动从起点到终点的全方位的控制。实际上,一旦企业的价值活动得到控制,在会计事项处理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三、会计实时控制
按照阎达五教授的定义,会计控制的实时控制是指“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化技术手段和三量(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该定义概括了实施控制的信息来源、基本方法和目标,并且把指导协调等纳入到控制范畴,具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准确理解会计实时控制主要体现其跨越时空,进行动态的控制方面。实际上如果没有企业深层次的改革,在原有会计处理环境下、原有组成要素基础和业务流程基础上,要达到真正的实时控制是不可能的。
目前,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对ERP的使用上。针对目前会计信息渠道已不能及时提供信息和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求,采用ERP或类似的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会计由适时控制向实时控制转变。该系统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如支持凭证的集中式审核,加快了期末封账的速度;财务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控制;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能提供财务报表外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了易于最终用户使用的财务建模分析;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能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 支持各币种间的转换;支持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等。
一般地说,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实时交互式的网上模型,首先要建立一个会计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分布在各地的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企业内部网共同以最原始的水平录入数据和维护。其次,根据不同的会计信息处理和流程建立一个模型库。该模型库实现模型的生成、组合、运算及模型的增、删、改一体化运作。该模型主要有分类汇总模型、财务报告模型、财务模型、预测模型、决策模型等。采用事件驱动的原理,将模型库与源数据信息库相连接,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相应驱动不同事件程序,得到相应信息。这种方式使得会计业务流程和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加工经过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由于工作重点的转移,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流程作相应的重组。具有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应集中在INTERNET或企业专用网上的源数据库中,称之为源数据信息库。经授权任何人均能够在线收集、分析和提取。在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1983年开始建立一个全国性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库,称为EDGAR(数据收集、分布和提取系统)。1992年正式进入运行阶段。Oracle公司提出的系统的ICA结构(体系),也是这方面的应用。长期以来,由于实时控制的IT环境尚不具备(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倍息加工远离业务流程,AIS(会计信息系统)仍是一个信息孤岛,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实时控制。在ERP系统实施后,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及信息的计算机集成,集团内部数据共享,财务系统有良好的开放性,同业务系统有灵活的数据接口,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相同信息在各部门手工重复输入的传统缺陷,只要在一个终端输入一次即可。可减轻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质量。按照金蝶总裁徐少春的观点:“未来的财务系统在组织建制方面将不再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工作大有可能由ERP系统来取代。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按照财政部博导杨周南的定义:“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效率、完整一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体现了会计控制的内涵,与业务控制的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不同。信息系统控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相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控制目的是保证效率、安全性和完全一致性。信息系统控制的手段是系统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相结合,仍以手工控制为主。在会计控制的两个分支中,业务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网络环境下会计控制活动的变化
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和运用,无疑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控制的目标、遵循的基本原则、会计控制的对象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由于会计系统运行机制和远行环境的变化,会计控制的侧重点、会计控制的与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裂变。并且这种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作用。企业原有的会计内控制度会发生消失、弱化、转化。
(1)会计数据输入。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分析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自动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固有弱点,所以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电脑操作无形化。在手工方式下,会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质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但实行了会计信息化后,有形记录较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凭证、业务事项的说明和账簿等大多要依赖计算机方可录入、阅读或查询。数据的载体不同了,储息来源于数据和程序,并且从一开始就存储在各种磁性介质上。有些业务或处理结果可能不被打印出来,只有依靠计算机才能阅读这些数据。如果缺乏适当的内控,那么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大,而且数据改动后能不留下任何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电脑操作无形化和会计档案无纸化带来的风险,是内部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条件下面对的新。
(3)传统内部控制措施部分消失。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等,这些控制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已嵌入于企业信息系统中,对业务控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4)一批具有特殊技能员工的出现。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因而电算化功能和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或数据拥有特权,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由于操作人员是一批只有特殊技能的员工,他们的失误或故意破坏具有突发性、毁灭性和隐蔽性特点。因此,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
2.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控制可以有多种分类,从会计信息系统角度分类,应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一般控制是指会计电算系统普遍适用的,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进行的控制,包括:
(1)组织与管理控制。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以及权根的划分等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蔽的发生。在新的会计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系统管理、操作、维修等工作环节。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或管理人员等。
(2)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进行可行性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收集和保管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密等。系统维护是指为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件、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硬件维护主要包括:1.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2.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件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
(3)硬件、软件控制。硬件控制是指计算机制造商随机配置的某些控制功能或技术手段。软件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软件运行正常而预先在系统中设计的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
(4)系统安全控制。是为保证计算机资源的安全可靠而进行的控制。主要是为防止减少工作疏忽、蓄意破坏等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系统安全控制是其它控制的先决条件。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会计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防火规定;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机房防潮、防磁及恒温等方面的规定;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等规定。
应用控制是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具体数据处理活动而进行的控制,包括:
(1)输入控制。是为了防止输入数据的遗漏或重复的检查控制。常见的有:建立科目名称和代码对照文件,防止科目出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科目代码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记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正确等。
(2)处理控制。操作过程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具体的控制措施有:登账条件检验,即对输入数据,经复合后才能登账的控制。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和修改痕迹控制,即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帐的凭证与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
(3)输出控制。在输出环节可能发生未经授权输出,未送给指定部门或未及时送到,输出结果不正确、不完整或不易懂等错误或问题。控制措施是:要求只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从而达到限制输出信息的目的。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其要点包括:1.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2.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3.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篇10
第三,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人工进行,更多的变为计算机进行。计算机通过记录、计算、分类、汇总、整理、传递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终生成信息传递到终端,极大的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误差,使得会计管理更加系统化。
第四,会计功能的多元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既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的多样化、会计工作与各业务工作的综合化,还可以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决策,使得会计管理功能更加多元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全方位拓展。
第五,会计人才的知识化。在新时代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国际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还需要具备: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另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
二、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内容
第一,会计要素的新发展。会计要素简单的说就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同时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的主要依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会计要素主要应朝着三维会计平台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发展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等程序变得越来越快速,这就使得会计要素在划分上变得更加细密有层次,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和详细。
第二,会计假设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了会计学之中,企业行为也因此而呈现出动态虚拟性。这就使会计假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首先,信息经济中的部分虚拟企业会根据自身工作任务或外部条件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来联合或重组。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企业显示出了即时性的特征。
第三,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减轻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信息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以有了新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等程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断增强。
第四,知识结构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有了新发展,他们从以往的只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即可,转变为拥有基本知识多元化、基本分析方法多元化、和基本能力多元化的新一代会计人员,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新发展。
第五,网络会计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外部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而根植于Internet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使得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网络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上文所说的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网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详细研究会计学理论,深入了解会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会计学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二是深入分析会计学在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内涵、新方法、新目标、新内容等;三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为更全面的研究新时代下的会计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学在新时达信息技术中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发展,首先要构建科学的科技管理体系,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加高效的应用在会计学中,推动会计学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开放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扩大会计学的应用范围;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服务管理体系,使得会计学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新时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感测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处理处理,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处理信息的水平。因此,想要进一步加快会计学发展, 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12-03
[作者简介]詹慧芳(1974―),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莫小泉(1980―),男,广西北海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科学管理。
一、引言
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1],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2],所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先了解原有课堂教学要素,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加入课堂教学后课堂教学要素的变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控制教学结构的变化,优化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基本要素的内容、特征和要素关系
课堂教学离不开六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具有各自的特征:1.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员要素,具备各自的素质、情感和态度、知识和经验、认知方式、教或学的方法、生活环境,因而表现出各自的生理、情感和文化特征。2.教学内容作为师生间传递的信息要素,包括学科知识和人类经验,也包括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能力,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只有唯一的载体形式――教材,固定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所展示的知识呈固定封闭状态,教学目标也只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3.教学手段通常是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实物、挂图等,非常有限,因而也限制了教学方法。4.时间和空间属于环境要素,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固定安排的上课时间,即某课程每周安排在什么时间上课,另一方面是课时,1次课通常为1~4个课时不等,1课时有40分钟、45分钟、50分钟之别;空间环境局限于教室,讲台、黑板、清一色横竖排列的桌椅,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解,课堂氛围完全依赖教师口头语言的魅力、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或教室实体环境的布置(画、板报等)。
课堂教学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形成了教学结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传统课堂中,首先,作为人员要素的教师具有对其他教学要素内容的选择权,而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权利未能实现。教师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形成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课堂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借助口头语言、板书、教具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补充课外内容或个人经验,学生以听、记笔记等形式接受知识,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把教学内容讲完了、讲清楚了,而很少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虽然教师会用提问或其他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但课堂中教师仍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结构很难实现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其次,时空要素有限组合,即固定时间的固定教室,这种组合关系限制了教学的其他要素,例如师生的活动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学内容根据课时确定,不宜过多或过少;教学手段必须是在教室环境下可利用的设备。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内容及其特征的变化
(一)教师和学生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要素,仍是教学系统中的两大主体,但已经成为深受技术影响的主体。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他们教和学的观念、生活和学习环境、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信息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他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道德品质、学识、技能提高,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知识结构和经验进一步丰富。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快速增长,作为人类宝贵经验财富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学科知识不断增加,知识更新步伐加快。以往的教学内容仅限纸质教材这一种资源,信息技术却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在经过选择和整理后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前沿。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纸质资源数字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各类人群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专家的讲解和分析借助网络得以即时共享,教学内容也得以即时更新。此外,负载教学内容的资源形式也不仅限于书面文字和图画,还有数字化的图文、音频和视频,视频有动画、仿真模拟、现实场景等,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
(三)教学手段的变化
教学手段的极大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学要素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材、粉笔、黑板、挂图等而言,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媒体工具: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设备、激光笔等,还有存储数字化资源的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教学内容的载体形式也表现为丰富的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视频或音频教学材料、各类学习软件等,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要素内容不断增加,为探索教学方法提供了可利用的手段。
(四)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一般认为教学的时空环境是影响教学过程外在因素的慢变量,是一种变化较小、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因素。[3]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时间变化较小,但教学空间内媒体设备的增加使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得以改善。以往,如果错过了某一次内容的课堂教学,就只能请教师重讲才能再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复制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学时间成为可有可无的要素,教学空间已不取决于实体教室,而取决于互联网。教学突破实体教室的限制,对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的依赖程度减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日益普遍。
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要素关系的变化
与传统条件下相同的是,师生作为人员要素,对其他四个物的要素在使用时间、使用量或使用方式上进行选择,同时,各要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信息条件下,由于要素内容和特征发生了变化,要素间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动态发展,较为复杂。从要素性质看,要素关系分为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类,其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物与物关系的变化
物与物的关系是指四个物的要素――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之间的关系。物与物关系最突出的变化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学手段丰富,媒体设备多样化,进而引起了其他三个要素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而且更新加快,呈现方式变得有趣;教学时空的限制减小,任何能够登录互联网的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获取更新、更系统、更全面、更广博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般是先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在传统条件下教学手段受时空限制较大,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手段的功能强大到可以决定教学内容,甚至影响教学时空,例如:借助互联网这一手段可以进行任何内容的教学,其方法是采用网络教学,其时空环境只受互联网的限制,尤其是当教学内容为最新的学科知识时,教学内容只有借助网络这一手段才能获取,因为其他手段相对滞后。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虽然还是纸质教材,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载体更为多样化,反之,对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要求也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此外,课堂教学时间可以与任何空间无限组合,借助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能呈现。
(二)人与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物的关系即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关系。无论在传统条件还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物的要素都由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手段的增加拓宽了师生对其他四要素的选择,由于信息获取便捷,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教师可以不再依赖封闭的教材,而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知识,选择自由度变大;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更可能利用更多新的媒体设备,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时空条件,实现虚拟课堂教学、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教学的认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告知而获得。借助网络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可能与教师同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媒体设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由于学生的选择范围和能力范围扩大,学生与其他四要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参与教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技术手段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都可能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物能否尽其用还有赖于人员要素,因此,人在这些要素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物的要素的使用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方面,在师生所选择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学习氛围会受师生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影响,例如: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有趣,媒体手段运用恰当,这时学习氛围好,教学整体效果好。另一方面,学习氛围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情绪和积极性,甚至影响教学手段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由此,物与人的要素会相互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很好地控制和利用。
(三)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在教学前先行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活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4]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受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教师认识到自己可以不再承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而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空环境的选择权有意识地“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信息技术使用上和信息面前,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再只有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可以不再是学生求助的唯一对象,课内或课外,教师都不再是学习的唯一促进者,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寻求专家或其他个人的帮助,任何一个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别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教学活动中以谁为主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某一学科知识系统上和人生阅历上,师生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更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
此外,由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可以不再只是针对中等群体,学科知识在课前就能获取,这使得课堂教学面向每个学生成为可能。教学反馈和评价变得非常重要,这对教师作为导学者和评价者的要求更高。
五、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改变了教学要素内容和特征,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系统结构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因为系统借助它的自调功能维持了自身的稳定,而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总是停留在要素自成的内部系统的变化上或师生对物的要素选择这一层次的结构变化上,并未触及教学系统顶层的师生结构的改变。因此,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变化、各种要素关系变化如果不能实现系统良性发展时,就必须进行人为干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了解传统教学要素、教学结构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要素和要素关系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技术的应用最终还在于人的掌握,因此,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和对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师生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重组结构、实现结构最优化是现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3-08-20]..
篇12
微博横空出世,同时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从关注人们日常琐事的通信工具和信息平台,迅速发展成为介入社会公共事务的新媒体。2008年,Twitter在美国总统大选时助奥巴马胜出,2009年6月第一时间报道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之死,2009年6月和12月下旬又在伊朗政治动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事件成为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产品开启互联网媒介新时代的标志。一切迹象表明,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新技术,不但可供人们个人最新简短信息,更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微博新闻开始走近“寻常百姓”。
微博新闻: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通过微博报道两会的主流媒体多达26家,新华社、京华时报社等数十家媒体推出微博,人民网、新浪网开辟两会微博专题对两会微博予以集纳,微博已经成为两会传递民意、发表意见、反馈信息的新渠道。可以说,刚刚兴起的微博就成为2010年两会报道中的新武器、新亮点,同样也以其独特而巨大的优势宣告微博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微博新闻即时快捷,传播进入“秒新闻”时代。微博即时便捷,不仅仅体现在广大用户可以通过Web、E-mail、即时通信工具(如QQ、MSN)等方式,尤其是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更新个人微博,而且还可以传播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的信息文本。当微博这种特性被普通民众利用以后,新闻现场的即时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的传播“以秒计”必然保证了传播内容的时效性和鲜活感,真正的“秒新闻”、“即时新闻”时代到来。2010年11月15日下午2点上海静安大火发生以后,位于起火公寓旁写字楼里的一网友“澄澈媚扬”通过新浪微博在下午2点33分发出第一条大火报道,到晚上8点,共发出文字报道86篇、图片80幅。其中不仅有文字、图片,更有网友本人的评论,可以说不亚于一场现场直播。像这样,网民用手机去记录身边发生的大小新闻事件,最后通过微博不断形成新闻源,并快速在互联网世界传播,从而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只是,微博新闻将依据新闻事件的大小和影响,决定其在整个互联网中所引起的传播速度和关注程度。
人人皆是传受者,传播进入“全民记者”时代。微博不仅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方式,还演变成一种在很多方面优于现有媒体的新闻工具。微博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就在于人人皆是传播者,新闻现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记录,实现了传播的现场同步。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拥有一部手机,能够上网,就能实现微博无边界的传播,就能实现新闻和微博同步进行,消除新闻发生和传播的时间差,这是当下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即使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线索、赶往新闻现场,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他们也有可能无法靠近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采访当事人,而往往需要依靠事后的回访,缺乏现场感和第一手新闻素材,这一点在微博新闻方面完全不是问题。2010年11月15日,男子110米栏明星刘翔低调飞往广州,事先没有通知媒体,但结果还是被大批媒体记者发现了,究其原因是微博泄露了消息。台湾艺人陈建州在飞机上偶遇刘翔,热情地向刘翔索要自己与范玮琪订婚的祝福,并录下视频发上微博,这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络上被疯狂传播。[1]而在当天央视五套的体育新闻中播报的却是所有记者都守在机场的几个出口等候刘翔,一有风吹草动就来回奔走,可结果却无功而返。因此,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微博所引发的民间新闻报道力量将与新闻专业记者互为补充。而他们的优势恰恰在于无孔不入,能到达新闻记者不能到达的现场,甚至能逾越新闻记者有关新闻纪律的束缚。
交流互动更强,传播实现“立体网状化”。因为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和搜索功能,微博新闻在交流互动方面也体现得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优势。如果说,一张报纸是点对点的传播、一档新闻是点对面的传播,即使目前这些媒体也在双向互动传播上大费周章,努力实现和新媒体的全面融合,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它们缺乏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而微博新闻则不同,它的传播实现的是立体网状化传播,它的每一个传播者都可以和互联网中的任一点进行交流互动,并得到有效的反馈。网状本来就是很稳固的,一旦每一个传播点都能形成立体联系,那么微博新闻的“立体网状”必然会形成更加稳固、持续的传播结构,它所产生的传播能量则是排山倒海般难以估量的。
目前,微博的传播能量,在帮忙、求助、舆论监督等新闻诉求方面发挥得比较突出。譬如,《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20日)刊载消息:一个因车祸失忆的“无名氏”,15个月生死两茫茫,通过微博仅仅通过三天接力就实现了亲人相认。2011年1月26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通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仅仅5天就吸引近万粉丝,网友街拍的200余张被拐儿童照片到该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网友,还影响到了公安部门,如福建龙岩市公安局局长过问当地网民所拍的照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关注该微博和相关线索,称公安部将部署公安机关对强迫未成年人乞讨进行立案调查。由此可见,微博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2]
更加可以期待的是,以这样的传播能量,再加上前文所述的两个特点,微博新闻在实现舆论监督方面更加有用武之地,能够将整个社会置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2011年6月发生的郭美美炫富引发的红十字会捐款透明调查、法院院长开房等事件,便是微博实现舆论监督最好的明证。
微博新闻:真实性欠缺 隐私保护需加强
目前,虽然微博新闻不拘形式、发展迅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只是技术上的全面进步,而其在内容生产、传播范式等方面也会存在极大的缺陷,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新闻专业化不强,传播容易陷入碎片化。对于微博新闻,虽然可以实现人人都是传播者,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人并非都是记者。在具体的微博新闻中,因为微博主不具备记者的身份,无法占据采访资源,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调查取证,因此他们的新闻往往具有片面性和碎片化的趋势。同时,因为微博新闻的字数限制,在形式上也同样加深了这样一种感觉。“11・15”上海大火发生以后,网友“澄澈媚扬”通过新浪微博第一时间文字和图片报道,很好地记录了火灾现场,形成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根据笔者的分析,这些报道全部是远观的现场记录,文字以估计、目击为主,无法对整个火灾情况、起火原因、救灾情况等进行深入报道,从而给人一种碎片化的传播效果,无法展现新闻的全貌。
同样,即使是拥有新闻资源的官方微博,也因为微博新闻的形式局限以及专业团队的不足,难以在报道上形成与专业媒体同样的传播效果。2010年11月16日~21日举行的中国第十二届高交会,第一次开通的官方微博“高交会新闻中心”、“高交会组委会”,新闻信息。根据考察,截至高交会闭幕,该官方博客一共吸引了1124名粉丝,微博条数达到1043条。消息的内容包括活动提前预告、展品亮点、现场的图片信息,还对网友的提问进行了大量的回复,甚至市长许勤的行程安排也略有提及。但是,对于高交会这样大型的高科技盛会,这样的报道力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极其片面的。
网络传播容易失范,导致误传和谣言。微博新闻具有极大的隐形性,它的随意而不需要事先审查,传播容易失范。基于非专业化网民的现状,微博新闻很容易一些错误的信息,而且信息一旦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产生极大的传播能量和负面效应,最后导致误传甚至谣言,影响整个信息环境的安全,进而影响到人心和社会稳定。2010年11月19日下午2点42分左右,深圳湾发生里氏2.8级地震,许多市民都感受到了短短几秒钟的震动。地震发生后,当相关部门还未证实地震的发生以及级别时,不到3分钟的时间,新浪微博中就有人开始询问是否刚刚发生了地震,以及一些关于地震级别的信息。笔者在新浪微博中输入“11月19日深圳地震”能找到上千条相关的信息;在搜狐微博中找到了152条相关内容;在腾讯微博中也找到了上百条的相关微博。但是,因为没有权威信息部门的,绝大多数地震消息都是以讹传讹,譬如深圳地震级别为3.5级、4.1级、4.9级等,关于地震的位置也是众说纷纭,甚至还出现了“阳江4.9级地震”、“台湾海峡发生7.8级地震”等消息。显然,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每一位博友都可以通过微博了解信息,但是绝大多数的信息并不权威甚至还有虚假成分,容易误导网友以致谣言四起。所以,微博新闻,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新闻,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无法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无法保证新闻的权威性。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专业媒体的介入,真实、权威的消息进行辟谣。
个人空间“被大众”,容易侵犯隐私和造成新闻侵权。其实,有关侵犯隐私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因此发生新闻侵权事件对基于互联网的微博新闻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因为微博的存在,文字、图片、视频等,随时随地更加容易上传到互联网,这样个人的空间就被极度压缩,个人的言行也随时置于整个大众的视野之下。而且,在缺失监管的互联网,一些极端的言行总是容易被转载、被放大,通过快速传播发生侵权行为的几率更大,最后导致极坏的影响而不可收拾。
2011年3月22日,大S和汪小菲在海南举行婚礼,因被告知不邀请媒体采访,许多记者只能守候在场外。可婚礼开始不久,网上却传出搜狐网的独家婚礼现场照片,原来是嘉宾张朝阳通过微博公开的。此后,大S和张朝阳的口水官司不断,虽然有炒作之嫌,但张朝阳确实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不但拍照而且还在微博中公之于众,侵犯了大S和汪小菲的肖像权。而随着微博新闻的发展,类似的事件肯定会层出不穷,问题的关键是其强大却不易控制的冲击力既可以矫正被扭曲的正义,也可以伤害遭诬蔑的群体。[3]
微博新闻:扬长避短加速与专业媒体的融合
在全媒体时代,目前微博新闻已经风生水起,虽然其存在一定的双刃剑效应,但绝不是“洪水猛兽”。对于微博新闻――一个重要的新闻源和全新的新闻形式,它必然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继续向前发展。在微博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主管部门和网站平台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完整规范,让网民合规律、合目的地参与微博新闻的规则,并进行适当的内容审查和监管。
同时,微博新闻虽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是它无法单打独斗,它的传播发展必须实现和专业媒体的融合传播,必须仰仗专业媒体的参与和引导。而在目前,一个有利的趋势是专业媒体也看到了微博新闻的优势和影响力,已经开始向微博发力。因此,微博新闻应该借力专业媒体的介入,不断壮大自身品牌和发展空间,拓展媒介传播的新境界,更好地体现当代媒介融合的传播力与整合力。
强化实名制,避免胡“发”乱“转”。针对微博内容胡“发”乱“转”现象,实名制在网络虚拟化的当下,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无论是新浪、搜狐还是腾讯等微博,都在积极推行实名制。实名制,在于博主身份的确认和锁定,无形之中赋予其一定的压力,使其无论是发帖还是转帖,都必须慎重地思考一二,不能肆意妄为。
更重要的是,实名制引进以来,全国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团体也纷纷开通微博新闻,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单位的最新动态,这又赋予了微博新闻一个稳定、真实而权威的新闻源。而且,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它不需要任何采访,任由这些官方微博快速、自由地新闻,当然其新闻也要经过自我审查。此前,不少官方微博已经在网络上进行新闻,譬如深圳市公安局就刑警醉驾被抓又被释放事件进行了微博澄清。
借专业媒体及记者,行专业之传播。目前,微博和其他媒体的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进驻微博,参与微博新闻传播。例如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微博的媒介机构就涵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各类媒介形式;人民网于2011年2月1日正式推出“人民微博”,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通过合作,微博新闻可以确保真实性和权威性,进一步优化自身网络,丰富新闻资源和评论话题,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微博新闻,增加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其他媒体则可以进一步优化新闻源、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同样,也应该积极鼓励记者开通微博,发挥传播示范效应。对微博新闻而言,记者开通微博,提供了一个专业、真实、权威的传播点。它的存在,不仅可以即时地甄别新闻源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更在于参与和引导,保证传播的正确舆论导向,不至于出现新闻传播和话题讨论的以讹传讹,并能够有效实现对其他博友媒介素养的提升。如此一来,微博新闻的专业性,则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和进步。
新闻资源共享,发展互利共赢。目前,微博新闻虽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存在新闻碎片化的弱点,无法再现整个新闻的全貌,因此专业媒体可以整合微博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再传播。目前报纸杂志有大量的微博内容,从专门的微博语录专栏,到新闻报道后面的微博点评等等。深圳广电集团《一时间》栏目也开辟了《微博点点看》,报道微博上的新闻及评论。经过专业媒体的筛选和整合,微博新闻的权威性势必得到加强,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微博新闻和专业媒体融合,还体现在专业媒体通过微博其报道的新闻、评论话题等,以此达到预告和互动的目的。尤其是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微博进行评论、海选、评比等互动,调动网民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参与性,提高其对传统媒体的忠诚度。目前,深圳广电集团品牌新闻栏目《第一现场》就开辟了微博,每天刊发当天的主要报道内容,并有专人在微博中和网友互动。
参考文献:
[1]微博时代掀起快速新闻报道 语言轻松颇具趣味性[N].中国新闻网,2010-11-17.
[2]于建嵘开微博寻乞讨儿童 受到公安部打拐办关注[N].新京报,2011-02-01.
篇13
1.1市场信息
市场信息在企业竞争中起着引领技术竞争、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企业从事技术竞争,其着眼点在于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则是开拓市场的强有力手段。
1.2政策信息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依托于国家的国情国力和国际创新趋势等大环境,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控和约束。了解政策信息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
1.3技术信息
为避免因信息闭塞造成重复开发、结构趋同和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而导致创新的失败,技术创新必须有技术信息的扶持。只有掌握了雄厚的科技信息,才能使本来前景难断的创新项目转变为成功在握的可控工程。
1.4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钥匙。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也将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1.5人才信息
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创新人才,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企业的人才信息档案应能够反映各种人才的基本情况,如简历、专长、教育背景等。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档案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是保存与延续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示和传播企业文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创新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准确、超前和多样性的资料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层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信息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因此,信息化进程中要注重档案信息整合,优化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把档案信息化看作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各部门的档案信息纳入相同结构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如“手册报关核销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采取统一的软件对档案及档案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管理,以整体优势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企业高层与部门管理环节紧密联系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让企业中高层电脑用户能够在轻松的人机对话中完成计算机任务的管理与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2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信息服务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档案信息而采取的服务措施。企业,作为专门的信息用户,满足其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的关键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提供适当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供其选择、使用,这就需要档案信息提供者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和手段,综合集成,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增强服务手段,扩大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的有效支撑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档案信息数据库开发服务
在为企业提供文献档案信息服务时,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企业,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器。企业内部局域网配备交换机和操作平台,建立有系统、完整的专题档案数据库,以便向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可以建立文件级开放目录中心,首先由企业确定出需要包含档案信息数据源的范围,然后根据用户需求,从国内外专利数据库中套录企业需要的所有专利信息,制成专利数据文件和图片,最后根据开放档案的有关办法对文件数据库进行审查,编制开放档案目录,把专利文件转换成档案数据库(包括摘要和全文信息)提供给用户。
应用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企业文书、业务部门可以随时将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归档存储到服务器上。档案部门也可以将原有的档案原件扫描后存储到服务器上。当用户通过身份确定,就可以在企业局域网的任何终端检索、浏览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及其全文,不必到档案部门也能查找到档案信息了。标准化的档案管理为企业生产建设提供了快捷、高质量的服务。
2.2定题信息服务
定题信息服务,是档案信息服务机构根据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对某领域的信息需求,确定服务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以定期或不定期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在广泛调查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用面广的主题作为服务课题,然后主动与用户联系,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信息用户服务档案,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或者根据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时有效地向用户推送实用信息,帮助用户有效地解决科研、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难题。当用户将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向系统数据库提交以后,由专职的信息服务人员确定检索词,搜寻相关网站,经过初步的分析、筛选、归纳、总结,最终形成用户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以一定的语言格式进行有序化整理,编辑成一个或多个方案,并通过E-mail发送到用户邮箱中,或者上传到服务人员个人主页、定题信息服务主页等,方便用户直接上网浏览、下载、打印课题最新文献。
2.3档案信息咨询分析与情报研究服务
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是科技信息服务最主要的服务模式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应重点发展的一项服务内容。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跟踪、编译世界各国重大科技计划、政策、管理、创新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最新资料,建设专题数据库,进行基础性情报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为开展信息咨询与情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进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与开发,包括项目跟踪研究、技术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评估研究、发展对策研究等,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起到企业经营者的参谋、“耳目”、“尖兵”的作用。
随着企业创新机制的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企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要相应加强对科技档案和知识产权档案的保护,积极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企业形成持续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企业的持续市场竞争优势。而有效利用信息情报在技术创新中相当重要,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企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调整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围绕市场经济所关注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调查,提高分析水平,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