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厂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十号下午,由电厂的师傅给我们进行了Xx发电厂生产过程的教育。
三十一号和一号的一整天,我们都在热工车间跟班实习。
二号上午我们参观了机炉部分,下午我们参观了电气部分。
三号上午我们参观了输煤系统,下午我们参观了化学车间以及水泵房。
二、实习内容
1.对Xx电厂的总体认识
特大型国有企业Xx发电厂隶属于北京Xx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Xx市开平区,始建于1973年12月,分4期工程建设,1987年10月8台机组全部竣工投产,总装机容量1550兆瓦。拥有两台125兆瓦机组、两台250兆瓦机组及四台200兆瓦机组。
2.Xx发电厂的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能产出电能的工厂,即为燃料的化学能蒸汽的热势能机械能电能。在锅炉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蒸汽的热能转变为轮子旋转的机械能;在发电机中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炉、机、电是火电厂中的主要设备,亦称三大主机。与三大主机相辅工作的设备称为辅助设备简称辅机。主机与辅机及其相连的管道、线路等称为系统。火电厂的主要系统有燃烧系统、汽水系统、电气系统等。
火力发电厂的原料就是原煤。原煤一般用火车运送到发电厂的储煤场,再用输煤皮带输送到煤斗。原煤从煤都落下由给煤机送入磨煤机磨成煤粉,并同时送入热空气来干燥和输送煤粉。形成的煤粉空气混合物经分离器分离后,合格的煤粉经过排粉机送入输粉管,通过燃烧器喷入锅炉的炉膛中燃烧。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热空气由送风机送入锅炉的空气预热器中加热,预热后的热空气,经过风道一部分送入磨煤机作干燥以及送粉之外,另一部分直接引至燃烧器进入炉膛。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先沿着锅炉的倒“U”形烟道依次流过炉膛,水冷壁管,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同时逐步将烟气的热能传给工质以及空气,自身变成低温烟气,经除尘器净化后的烟气由引风机抽出,经烟囱排入大气。如电厂燃用高硫煤,则烟气经脱硫装置的净化后在排入大气。煤燃烧后生成的灰渣,其中大的灰子会因自重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沉降到炉膛底部的冷灰斗中形成固态渣,最后由排渣装置排入灰渣沟,再由灰渣泵送到灰渣场。
大量的细小的灰粒(飞灰)则随烟气带走,经除尘器分离后也送到灰渣沟。炉给水先进入省煤器预热到接近饱和温度,后经蒸发器受热面加热为饱和蒸汽,再经过热器被加热为过热蒸汽,此蒸汽又称为主蒸汽。经过以上流程,就完了燃料的输送和燃烧、蒸汽的生成燃物(灰、渣、烟气)的处理及排出。由锅炉过热气出来的主蒸汽经过主蒸汽管道进入汽轮机膨胀作功,冲转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从汽轮机排出的乏汽排入凝汽器,在此被凝结冷却成水,此凝结水称为主凝结水。主凝结水通过凝结水泵送入低压加热器,有汽轮机抽出部分蒸汽后再进入除氧器,在其中通过继续加热除去溶于水中的各种气体(主要是氧气)。经化学车间处理后的补给水(软水)与主凝结水汇于除氧器的水箱,成为锅炉的给水,再经过给水泵升压后送往高压加热器,偶汽轮机高压部分抽出一定的蒸汽加热,然后送入锅炉,从而使工质完成一个热力循环。循环水泵将冷却水(又称循环水)送往凝结器,吸收乏气热量后返回江河,这就形成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在缺水的地区或离河道较远的电厂。则需要高性能冷却水塔或喷水池等循环水冷设备,从而实现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经过以上流程,就完成了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电能,以及锅炉给水供应的过程。因此火力发电厂是由炉,机,电三大部分和各自相应的辅助设备及系统组成的复杂的能源转换的动力厂。
3.Xx电厂个别设备的认识
篇2
一、《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是热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前传统教学中与该课程相衔接的实践课程是《电厂锅炉课程设计》,大专院校的热动专业一般均开设有此课程。《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是针对某台锅炉进行热力计算,其内容与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有较大差距,这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观念不相符。《电厂锅炉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锅炉系统图有陌生感,不能很好的对设备工作原理、作用等进行解释,也不能正确无误讲解锅炉工作过程。这些说明了《电厂锅炉课程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选取不合适、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得当等,所以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等特征,对热动专业《电厂锅炉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本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电厂锅炉设备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2008级开始,我校将热动专业的《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改为《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
1.课程内容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不合适的问题,在调研热动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场技术人员、课题小组教师及专业建设成员等共同讨论课程内容,同时考虑学校的定位选取了课程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编写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要求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进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顺序。《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是在《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基础上一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针对电厂锅炉课程主要涉及的汽水系统和燃烧系统,要求学生能认识电厂锅炉汽水系统各个设备,绘制汽水系统的流程,分析并叙述系统中各个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分析各设备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还要求学生认识典型电站锅炉制粉及燃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能绘制制粉及风烟系统流程图,能叙述系统中各个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分析锅炉运行中燃烧调节的内容和一般方法,实训主要成果是系统流程图和分析说明报告书。这样可以巩固和加深电厂锅炉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课题小组的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深刻分析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和要求,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的优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注重多方面能力培养,经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见表1)。
在课程改革中,将《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人,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采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结合模型讲解、课件和动画演示、典型锅炉侧视图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中知识串接起来,能讲解汽水系统和制粉及燃烧系统的工作流程,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各设备的原理、作用等,为以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编写相应教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编写相应于《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课程的教材势在必行。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中内容的编排要适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建设小组的老师经过多次讨论,对教材中选定的内容反复推敲,经过多次的加工处理,最终编写了适合《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经过使用,证明了能够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教材内容灵活恰当,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用来检测教学效果,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考核中改变了传统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都有相应的测试,并记录每个学生实训期间的平时表现、图纸、报告质量和答辩结果等。实训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图纸质量、各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评定。
《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玉莲,袁懿,吴芳红.高职高专《电厂锅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电力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篇3
Zhang Cuizhen, Liu Minghui, Chen Lingl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leges,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raining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stro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the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combined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1]。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教育,学校也比较侧重于理论教学,使工程实践训练处于边缘地位。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工程经验,但毕业生到企业后要从头学起,需要经历几年的实际工作才能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就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使其适应工作岗位。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立新提出:“工程人才培养绝不应当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2]以下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1 校企合作联教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为例,主要实习实训有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检修实习、仿真运行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
1.1 金工实习
我校校办工厂建有自己的金工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两周在实习基地的车、铣、焊、铸、钳5个工种的实际操作,了解机械生产制造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磨炼学生的细心、谨慎与耐心,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1.2 专业认识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与概论课的基础上,到电厂进行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准备,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校内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承担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习纪律、集体意识,并将电厂的锅炉、汽轮机结构、热力系统等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简要讲授与讲解,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第二部分为生产现场实习,这个环节一般安排参观3~4家企业,由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带队深入现场,参观发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各热力系统的相关生产流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机组容量、不同发电方式的异同,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设备、工作生产流程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三部分为专题讲座,邀请电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举行相关主题讲座2~3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邀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优秀工程师结合自身职场成长经历作专题报告,与学生在学业、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第四部分为总结,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实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总结,例如对现场的观察、认识、体会以及对生产形式与生产流程的认识;听专题讲座应写出讲座的主要议题、重点核心问题以及从讲座内容和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所思所想,并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
1.3 检修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检修实习是通过专业设备检修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热力设备检修的基本工艺、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相关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检修实习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电厂大修时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电厂进行实习,学生向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师傅学习拆装检修的生产知识,熟悉常用工具、专业机具、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阀门、风机、水泵、转子等火电厂常用设备的结构、各部件作用、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检修实习的第二个环节,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利用电厂替换下来的设备,建立了校内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电厂检修实习的基础上回到学校进行检修实习实训,把跟电厂工程师和师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自己动手对实习基地的设备进行检修、拆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4 生产运行实习
生产运行实习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进行专业生产运行实习的方式是:几十个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先由企业工程师进行生产安全教育,然后结合本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学生跟班现场运行人员进行运行实习。由于现场生产环境的限制,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被动地听和看,缺少动手机会,实习只限于参观和旁观,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仍然似懂非懂,达不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现在采用仿真实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仿真实习为主、现场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先现场实习,后仿真实习”的分阶段实习,先到电厂参观学习,再回到校内仿真运行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对电厂设备和系统的启停操作、正常运行调整、事故处理过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对电厂的系统和设备结构、流程、工作原理、运行特性、操作特性、机组启停以及事故处理等的认识显著增强,加强了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火电厂这一本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 专业课程设计实训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训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与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以前的课程设计是在每门课学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单独课程设计的实训;现在采用的模式是在三门课理论教学课程全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课程设计,三门课的课程设计集中在一起,使学生对火电厂的系统、设备有了全局的认识与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带领学生到选用的课程设计电厂机组学习的环节,学生查看电厂的图纸与设备,学习实际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三门课的课程设计。
1.6 毕业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了学生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安排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也派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双向指导。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学生所做课题为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协助解决一些现实工程问题, 参与企业的项目攻关,同时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节约了培养刚毕业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工程师的时间,实现双赢。
2 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要改善教学实践环
境条件,还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比较侧重于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要能够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一种责任文化。在企业里,每个人的责任是清晰的。在考查高校毕业生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时,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能否适应是极其重要的[3]。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用企业的组织纪律、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生产质量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实习实训采用分组合作、协作完成的方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等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对实习实训单位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为顺利实现由毕业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联合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导向。
参考文献
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仿真机在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28-01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是为火力发电厂培养具有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控制、调节能力的人才,对应的是电力生产的一线核心岗位,对技术要求极高。由于火电企业的特殊性,很小的差错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刚从业的职工要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胜任集控运行岗位,在校学生更不可能得到现场动手操作实习的机会,现场实习也只是体验现场工作过程,相对效果较差。
仿真机组的出现给集控运行专业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它通过数学模型提供实时运行数据,计算机屏幕显示和现场一样的操作系统画面,并能和现场一样进行操作,演示与真实情况相同的各种运行状态,可满足各种的教学培训要求。为此,以仿真机组为中心建立实训教学体系成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的必然。
一、仿真机在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仿真机组可演示火力发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工况,包括启动、正常运行、停机和事故情况下的状态。对电厂职工来说通常有两个主要作用,即启动运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训练和机组各种事故处理训练。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除以上作用外,通过仿真机还可解决理论教学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近年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从教学过程看,仿真实训可以通过逼真的现场操作环境模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电厂生产流程、各系统的工作特性、规范的操作过程等,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接受过仿真机系统学习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明显加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机、炉、控等运行知识。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仿真机组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主要有:学生多,机位少,上机时间段;理论教学与仿真机结合较少,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够;仿真机运行工况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仿真机与电厂实际运行结合不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仿真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仿真机教学平台开发
1.仿真机及软硬件的开发
仿真机仅仅是一种硬件平台,要发挥它的作用应经过用户充分开发。目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已建成135MW、200MW、300MW、600MW四套仿真机组,1000MW机组仿真机组正在建设中。仿真机为集控运行专业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平台,但教学中发现仿真机组运行平台仅能够满足单纯实训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很难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仿真运行状态没有,教师只能通过系统图讲解,仿真机当系统图用,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仿真机组的作用,在现有火电机组仿真机组软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可供教学、技能鉴定、技能比赛的软件平台,为企业集控值班员及集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服务。具体完成项目有:根据仿真机具体情况编写了300MW及600MW主要运行操作步骤;开发了300MW及600MW火电机组各种运行工况形成标准工况,做到随时调用,随时操作,随时运行,满足理论课程融合实际操作的要求;开发火电机组重要操作形成标准鉴定题库,供考评考核用;结合仿真机开发火电机组事故处理题库,形成标准,满足机、炉、电、控各专业课程事故处理部分教学要求,也可用于考评及竞赛。
以仿真机为中心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结合仿真机及开发设计出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种仿真运行状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随时操作,随时看到状态参数的实际变化过程,可以练习操作,也可以帮助理解课本知识。实现教学过程真正和实际结合,教学过程就是机组运行过程,每一个重要的现场操作过程都可以在课堂上实现,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建立仿真机辅助学习网站系统
火电机组仿真软件价格较高,且一套软件最多仅支持20个左右的客户端。学生人数多,用于实习训练的仿真机数量偏少,上机时间较短,教学中往往2~3个学生同时使用一台客户机,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为此设计一个仿真实训的辅助学习网站,在网站中提供发电厂的相关管理制度,设备的真实图片、视频和动画,机组的运行规程和操作票,火电机组仿真操作画面和部分操作流程的动画演示。网站的建立可以方便学生熟悉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制度标准,通过网络学习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的方法、主要设备相关知识,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练习。
三、仿真机在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仿真机与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过仿真机平台的建设使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原有的理论课程泵与风机、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汽轮机设备及运行、锅炉设备及运行、热力发电厂、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的系统与运行部分内容均可与仿真机结合进行,取消利用仿真机的单独实训课程电气运行实训、电站汽轮机运行实训、电站锅炉运行实训,把实训和相应理论课程融合,利用仿真机可把原来仿真实训课程分为单元机组冷态启动实训、单元机组运行调节实训及事故处理实训,这样更有针对性。
2.仿真机引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设备及设备原理的理解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是对有很多设备组成的火力发电厂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和调节,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理论及判断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要有足够的理论水平,才能完成调节操作,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系统流程、设备配置及设备特点的熟悉程度,和对机组运行过程中操作步骤原理的理解,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操作熟练工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场的需要。因此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中利用仿真机从基本原理出发模拟某类型、某容量机组的主要设备和系统,并配置简化的供学员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台屏或可以进行操作和显示操作结果参数的CRT画面,或兼有台屏和CRT画面,用以培训在校学生,使其从直观上学习和掌握电厂设备和系统特性、物理过程、介质流程及故障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设备及设备原理的理解。
3.利用仿真机对学生进行考核
为了达到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在熟悉火电厂运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强调火力发电厂机组的运行调节。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火力发电厂系统流程、设备配置及设备特点的熟悉程度,和对机组运行中操作步骤原理的理解。这些都可以利用仿真机对学生进行考核。
4.利用仿真机进行技能鉴定
利用仿真机我校已经建立了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对应的多个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主要有锅炉运行值班员、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一方面可使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对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可以为本专业毕业生实现持多证走向就业岗位创造条件。
5.利用仿真机提高教师水平
结合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特点,加强仿真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实践水平的捷径。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仿真培训,提高教师对现场运行参数变化的感觉,增强操作熟练程度,积累对机组调节控制经验,训练对机组事故的判断分析及处理能力,以弥补现场机组运行时间不足的问题。现在各大型火力发电厂也都有相应的仿真机组,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仿真培训,了解企业的培训重点,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6.利用仿真机与现场实际结合,提高专业实习效果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了提高集控专业学生现场实习效果,在企业实训基地安装建设仿真机教室,学生在实习期间看到的机组运行工况,可以到仿真机进行操作练习,也可以通过仿真机实现与现场同步运行过程。
四、结束语
仿真机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对增加学生现场设备的熟悉程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加深学生机组运行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仿真机只是一种硬件平台,要经过用户充分开发并与集控运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篇6
近期我校大力开展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通过教研会讨论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结合,不断的创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为我校学生毕业后顺利被用人单位接受创造了有力条件。
在过去的两年教学过程中,我先后担任了我校发电厂专业06、504级和07、505级的电力工程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对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发现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性质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能较好地适应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理论知识面广博和工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电力工程是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遵循电力生产“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方针,以电能生产和传输为主线,主要讲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厂、变电站与输电网的接线方式,输电网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参数与运行特性,电力网的潮流计算、调压调频、电力系统稳态与暂态特性及其分析计算方法和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让学生能充分掌握好电能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在国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力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1、发电厂概述。知识点:能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火力发电和水能发电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原理;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发电的原理。
2、电气主接线。知识点: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与种类;各种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高、低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工厂供电系统的主接线;建筑配电系统接线;配电装置。
3、输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电能质量分析;电网各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电网的等值电路;输电网的潮流分析;电力系统频率分析。
4、配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配电网的电压计算;配电网的损耗计算与降损措施;简单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复杂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
5、电力设备的选择。知识点:电力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计算分析;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母线、电缆、绝缘子的选择;高压电器的选择;低压电器的选择;发电厂和变电所
6、电力负荷特性与计算分析。知识点:负荷曲线与特性分析;负荷计算的方法;工厂、建筑供电负荷的统计计算;负荷预测简介。
7、继电保护基础。知识点: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单侧电源电网相间短路的电流保护;电网的接地保护;主设备保护;10kV配电系统的保护;工厂、民用建筑供电系统的保护。
8、防雷与接地。知识点:接地概述;雷电的形成与危害;防雷装置;输电线路和变电所的防雷;工厂供电、建筑配电系统的防雷。
9、电力工程设计。知识点:电力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电力设备图形符号;电力工程CAD简介;变电所电气设计示例;工厂供电设计示例;建筑配电设计示例。
四、实训课程的改进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我觉得关键在于改革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
《电力工程》作为发电厂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或工矿企业供电部门工作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这些部门也正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也为进一步选修其他电力类课程奠定必备的专业基础。原授课计划中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课的讲授,强调电力系统设计与短路电流的计算,但是针对于目前的就业情况,高职学生已经很难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工作,更多的毕业生会从先一线的生产,监控和操作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训条件与学生动手机会。
电力系统静态仿真模拟实验及暂态仿真模拟实验,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学校拥有此实验条件,因需要投巨资购买基于VLSI的多机系统仿真软件,并且实验目的主要是针对与锅炉与汽轮机操作,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电网控制方面,对我校发电厂专业作用并非十分显著。可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课时的发电厂电气部分仿真上机实验,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了解电厂生产现场的操作流程及应付突发状况的方法。
同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和变电站参观,直观地感受各种电气设备;并安排学生进行断路器控制及操作等实验。大力推行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转换。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条件,与河南煤化集团下属多个电厂通过协议达成了“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到现场去,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实实在在的操作设备,按时按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甚至通过思考,提出的某些创意可被应用到生产中,为企业创收。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力度,发展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
篇7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特色专业;五对接;高职高专;电厂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50-03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是否具有特色。我校电厂化学专业自2008年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电厂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首先,在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在核心课程开发和教学中,结合了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为核心的转变。再次,认真抓好职业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实行了“双证书”培养制度。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
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
在电力工业领域,电厂化学作为一个基本专业,涉及电力生产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厂化学专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对电厂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同时,本专业针对性强,主要针对发供电企业的水质化验、水处理设备运行、燃料化验、油品分析等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要面对的工作,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毕业应聘到电力企业后,可直接顶岗工作,无需再岗前培训。我校在电厂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主要注重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五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火力发电厂化学专业生产运行、检测分析及专业技术管理等的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与企业对接 学校对接企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分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相应地,随着时展、社会进步,不断完善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双方员工实行互兼互聘,共同修订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对接过程中,构建校企双向服务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主动服务、项目合作”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校企之间技术咨询、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学校则利用企业的优势,分时期、分阶段地对学生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学生下厂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电力企业的认知逐步得到提高。通过认识实习,实现从陌生到认识;再通过生产实习,实现从认识到熟悉的转变;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由熟悉到融入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对电力生产过程、热力设备、仪器仪表的认知,又有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了解。总之,校企结合各自的内在需求,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另外,在学校对接企业中,每年要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相应措施,避免形式主义。近年来,我校与聊城热电有限公司、国能石横发电厂、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博兴诚力供气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习奠定了基础。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电厂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是: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在电力企业中,欲做好水质化验岗位工作,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电厂化学专业水处理系统工艺、水汽系统图的识别与绘制;常用化学仪器、仪表、药品、工具的使用;化学设备、仪器仪表的常规检修;水质分析技术、水汽技术标准规范、电厂水汽质量运行标准;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等。要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与识图、无机化学、化学分析与测试、仪器分析测定、电厂水处理等。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要打破学科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内容后,接着进行相应的实训操作,这样就为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火力发电厂化学车间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顺序。一门课程的情境教学设计以及不同教学情境中的任务,也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如我校水处理设备运行实训室,就是对应电力生产过程的制水车间而建的,内部主要的设备有过滤器、电渗析、反渗透、混床、EDI等,只是与现场生产过程成比例地缩小而已。水处理系统连接可以是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电渗析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混床水箱,亦可采用如下方式连接,即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EDI水箱。根据上述水处理系统连接方式的不同,可知这两种水处理工艺的不同。教师在讲授“电厂水处理”课程时,就容易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学习时由于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容易激发出学习兴趣。理论知识讲解后,接着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很容易掌握。通过这种形式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起来轻车熟路。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为使毕业生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做到毕业到企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应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确定电厂化学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有:电厂水化验员、电厂水处理值班员、燃料化验员、油务员等。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确定不同职业资格理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范围和技能鉴定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及实训项目参加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可为就业上岗提升竞争力。
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 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将这些技术难题反馈给专职教师,双方进行项目合作,共同攻破难关。这样教师有了科研课题,学校锻炼了教师队伍,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对而言,专职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丰富,但在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两者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教研、科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除了要由一位本校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实习外,还要选择企业的一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导师,从而接受共同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操作,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操作。毕业生上岗操作起来,工作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可避免误操作。
建设特色专业的体会
首先,建设特色专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次,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再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学校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及时更新设备、仪器,强化专业文化建设,搞好社会综合服务。最后,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在电力等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厂化学及相近专业方面工作的技能要求。
参考文献:
[1]华挺,仰文昕.高职院校的优质就业“秘诀”[N].光明日报,2013-07-27(10).
[2]伦国瑞.电厂化学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教育前沿,2011(7).
篇8
一、课题提出
"火电仿真机实训"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以下简称"集控")专业培养火电厂"集控值班员"的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在2005年开始先后在相关专业开设本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通常采用"口试+操作"的模式进行。这种考核模式只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而且口试内容往往与操作内容不一致。所以存在着只注重考核学习结果不注重考核学习过程,只注重考核专业能力不注重考核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脱节,没有结合企业需要进行考核等弊端。为此,建立与企业要求一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的"火电仿真机实训"课程考核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火电厂对"集控值班员"考核的启示
通过对多个电力生产企业调查,发现企业对"集控值班员"考核有着明显特点,有如下启示:
1.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很好,绩效考核标准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2.企业对于运行操作要求非常规范,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
3.企业把安全生产意识和事故预防作为考核内容,有利于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
4.团队协作是做好机组运行工作的基础,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考核对象非常有必要。
5.工作细节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注重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的训练和考核非常有意义。
6.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是一项基本能力,在加强对这方面的考核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7.遵章守纪,文明生产是对电力生产职工的基本要求,加强这方的考核有利于良好工作意识的形成。
三、"火电仿真机实训"课程现有考核方法存在问题的分析
根据对火电厂集控值班员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对职工的考核资料的分析,认为原有的"火电厂仿真实训"课程考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只注重结果考核,不注重过程考核
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在学习结束后以抽签操作方式的进行。至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运行规程,是否有操作不到位的地方通常考核的很少。这样将不利于学生严格遵守运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的意识的培养。
2.只注重对操作能力的考核,不注重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考查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集控运行值班员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往的考核不注重这方的面考核,甚至根本不进行这方面的考核。如团队协作是必备的职业能力,但以前的考核方法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利于对这项能力的培养。以往的考核方法中,通常不把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为了考勤而考勤,这样对学生的触动力不够,也就不利于学生遵纪守规意识的形成。
3.为了考理论而考理论,针对性不强
在以往的考试过程中,除了考核操作以外,也经常会做一些提问,以考核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情况。但这样的考核不一定是针对实际的操作过程,往往是学生提前背诵很多理论题,考试的时候再抽签回答,与操作两张皮,针对性不强。也就出现了为了考理论而考理论情况。如在汽轮机冲转过程中,本来应该考一些诸如什么是"挂闸"之类的问题,如果抽签抽到了诸如发电机并网条件之类的问题,其针对性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注重考核的评定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以及诊断和反馈功能
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传统的只注重结果的考核方法,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因此,一个较为科学的考核方法,应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四、"火电仿真机实训"新考核方法
一个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法,可以更好地体现考核的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的考核方法主要由实训结果考核和实训过程考核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体现评定功能,后者主要体现诊断和反馈功能。二者同时具备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1.实训结果的考核:本项考核是在实训教学项目均已完成,在即将结束本次教学工作之前进行。包括结课考试和自我评价能力考核两部分。(1)结课考试(也可以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结合起来进行)。主要用来考核学生通过本次实训获得的火电仿真机的运行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相应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教师通过对学生整个操作过程的观察、随机提问和最终结果来进行考核,并现场进行评分。(2)自我评价能力考核:本项考核以学生写实训教学总结的方式进行。通过总结自我评价自己的整个学习情况。教师根据总结的客观性进行评分。
2.实训过程考核:本项考核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考核学生遵纪守规的意识和表现、安全生产意识与表现、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以及阶段学习情况等。考核贯穿整个实训教学过程。
五、"火电仿真机实训"新考核方法的应用
为了检验"火电仿真机实训"课程新考核方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在"集控"专业多个班级进行了试验应用。
应用结果表明:学生平时的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遵规守纪、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自主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认真执行操作票制度,注意同组运行人员的协作配合,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技能鉴定通过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六、结语
新的"火电仿真机实训"课程考核方法实现了对学生的"全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仅注重结果考核,同时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考核,实现了对学生的全学习过程考核;2.不仅注重专业能力考核,同时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3.结合运行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4.不仅注重考核的评定功能,同时注重其诊断和反馈功能,真正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5.把企业的考核标准引入教学过程考核,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在西部各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云南省把能源、矿业确定为着重培植和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冶金工业面临的任务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现有冶金企业,在高起点上开发新的金属矿产资源,电力工业面临的任务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这些任务的完成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热能动力工程人才。
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西部地区以至于全国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们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学生一直供不应求,供求比高达1∶3。社会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今后多年都会有较旺盛的需求。因此,培养适应我国热能动力工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1]。
热能动力工程学科涉及热能、动力等研究领域,跨度大、综合性强。近些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学科分支不断出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大趋势,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推动了本学科向数字化发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促进了生物质能的发展。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竞争也给这个传统的基础行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2]。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为云南省和我国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校企复合型人才就是高校与企业间多种专业的复合。“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3]。
校企结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厚基础广知识的知识特征: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4]。
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能力特征: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形成,,并且在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创新[5,6]。
二、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主要形式
1.第二学位制。即获得本科学位后,学习另一学科专业,获另一个本科学位。我专业是为火力发电厂培养专业人才,实施的是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因此,专门为热能动力工程开设电力自动化专业课程,为电力自动化专业相关人员开设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促使其努力后能获得第二学位专业。
2.联通培养制7]。即学习、工作联通。在本科二年级考试完后火力发电公司专门挑选成绩较好的学生签订工作意向协议,定向培养,并依照公司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公司依据学生学习成绩,提供相应的生活补助及奖学金,等学生按质量修完四年相关专业课程后,直接进入公司工作。
3.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这是一种可以普遍实施的培养模式,在目前来说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4.选修课制[8]。通过跨学院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学生修满某一模块的规定学分,给予类似辅修证书的学习证明,否则作选修课学分记载。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复合型人才。选修课制是一种最灵活、最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普及性。
三、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
1.设置专业系列课,专业理论课采取“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块化分段式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专业系列课的观点,进行了注重专业特色,结合生产过程、岗位形式,因材施教、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改革,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采取“校企复合型人才模块化分段式教学”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系列课是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这种常规的课程设置方式,不能体现企业的复合型人才特点。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线,在原有系列课基础上,将《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两个主要专业课设置为理论段、设备段、课程设计段和专业技术专题段,以专业基础课作为前导,专业理论教学以基本理论为度,突出与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跟踪生产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中实施专业技术专题教学。
2.实施“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岗位技能培养。根据以往人才培训不足的问题,实施了“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就业特点,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体现校企教育的特点。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电厂最关键的“值长岗位、锅炉岗位、汽轮机岗位和发电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向,进行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项目分为“基础技能实训”、“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和“专业岗位技能实训”三个模块,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三个模块分先后梯次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的比例逐步加大。
3.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为基础,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云南省煤炭资源丰富,在国家实行西点东输的战略下,云南省的火电得到蓬勃发展。为云南省电力行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就是我专业的主要任务。通过同我专业联系密切的小龙潭电厂、阳宗海电厂、昆明二电厂、宣威电厂、滇东电厂、曲靖电厂、南盘江电厂、威信电厂、大唐开远电厂和福建漳平电厂建立的产学研基地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复合型人才培训的同时,我们也为这些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能尽快上岗,争做复合型人才。根据各火电厂机炉电不同的特点,为企业自编教材39部。培训了12个电厂、18批共620余名火电厂操作运行人员、机炉电检修人员和电气仪表人员。
4.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实施企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和成绩,尤其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综合与创新热动实验课程的开设,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9]。在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参加热能动力专业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涌现了一批学生原创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目前师生在研的科研项目共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省、校大学生项目10余项,总科研课题总经费达500余万元。已完成1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学生国家级课题3项,省重大课题4项。完成的课题中已有3项科技成果被企业应用。
四、结语
经过多年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校企教育的新路子,以新的发展和优异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7):146.
[2]李旭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7):177.
[3]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3):49-53.
[4]陈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7):37.
[6]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7]叶桂芹;张良平联合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8]傅晓华.陈宁从自我效能理论谈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培养[J].商业时代,2009,(26).
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0JGA182)“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发电厂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8-03
2010年5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培训项目――越南某自备热电厂的岗前培训。本次培训受广西第一安装公司委托,由我院根据受培方的要求组织、策划和实施。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使受培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的基本技能,为该厂的生产试运做准备。因此在培训准备期间,我们随广西第一安装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多次进入越南的生产现场,与受培方的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安装进度及生产准备人员的基本情况(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在经过充分地调研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完成教材编写15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受培人员的专业基础及该自备电厂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培训,第二部分为现场实习,第三部分为热电机组的仿真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锅炉运行及管理、汽机运行及管理、电气运行及管理、辅机运行及管理、煤气站运行及管理等理论课程、下厂实习及12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运行。
2010年7月顺利地完成该培训项目,受到委托方及受培方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我院在电力类培训项目上的优势。通过此次培训积累了海外培训项目的一些经验,引发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在此次涉外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前期的准备,培训过程中的监督及培训考核制度,同时注重为外籍学员提供生活上便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保证整个培训顺利地展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培训工作。
一、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
在师资力量上,我院拥有强大且专业的培训团队,有着多年的办学历史,在热能动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专业教学上有着雄厚的师资及实训资源。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并熟知电力生产准备人员培训规律的双师担当该培训教学总负责人,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及教授担当培训讲师,通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完成了前期课件制作、培训教材的编订以及培训考核的出题工作。
同时为保证此次涉外培训的效果,我们提前半年启动了翻译的培训工作。由于培训的内容涉及到的基本上是电力类专业英语,因此我们首先对翻译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在越文与中文对接不了的时候,我们将英文作为另外一种沟通方式,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之后组织教材编写人员与翻译一起进行教材的翻译工作,在教材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以后教学的同声翻译中翻译都能较好的把授课老师的内容传递给越南学员。
此外,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工作,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培训班《学员指南》,为学员的培训学习、生活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同时,为使学员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在学员入境前还购买了相关保险,保证其在中国学习待得安心、放心。
二、理论教学贯彻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原则,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由于越南本土热能动力专业稀缺,本次来培训的27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专业是与热动相关的,也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对热电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设单位交付的相关技术资料、图纸及设备说明上。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首先对学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
在培训开始之初,对学员进行了考试摸底,以便授课老师进一步精确掌握学员的专业基础,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将学员分别安排在锅炉、汽机、电气、辅机、煤气站五个班级里,实行小班上课。在教学方法上,讲师采取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贯穿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令学员受益匪浅。
三、下厂实习有计划性、针对性,达到预期实习目的
(1)热电厂岗位的培训人员在田阳县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首先结合学员自身工作的运行区域,对学员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设置与安排,分批次进入现场进行学习。
实习期间,由当天运行值班师傅对岗指导学员实习,对现场的设备进行巡检,对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学员们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能主动向师傅提出各种问题,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认真耐心地指导学员,与学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实习按计划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此次实习任务。
(2)煤气站岗位的培训人员在德保县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实习期间前两天主要进行“四级安全教育”及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生产情况介绍,使学员了解安全规程,掌握安全措施。跟班实习教学均能按每岗配一名技术人员,会同当班的班长作为主讲老师,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操作观摩、现场技术分析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生产技能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答疑会及主题为两票三制和岗位职责管理的专题讲座。之后组织由企业厂长、生产相关车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使学员巩固、加强和拓宽了运行管理知识,提高了运行技能,如期完成培训计划,确保了其效果。
四、仿真特色教学,彰显行业特点,教学效果突出
12MW循环流化床机组仿真机培训是本次越南林同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们可以通过机组的仿真操作去了解和熟悉热电厂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厂用电的倒送到辅助系统的投运,到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接带负荷,锅炉压火、机组停运及机组的事故处理。这对于本次之前从未接触过热电厂运行岗位的学员来说是获取相关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学习中,学员们对仿真操作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经过了理论培训及下厂实习等环节后,仿真培训更凸显了其教学效果,这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学员们不仅从仿真机组运行中获取了循环硫化床机组运行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整个机组的运行中还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各自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生产试运中开展工作。
五、生活管理细心周到,为学员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1)饮食方面,考虑到卫生问题,我们安排学员在校内食堂就餐,并保证菜色丰富,营养均衡。此外还适时听取学员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对饮食作出适当调整,学员整体反映饮食条件比在本国内好。
(2)住宿方面,为确保学员的人身安全,我们派遣两名保卫人员对学员所住宾馆进行安全巡逻。同时,负责生活管理的老师每晚10点都会对学员进行点名。
(3)为了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在校期间,学院组织了一次南宁夜景游,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由各组翻译老师带领学员到南宁市各景点进行游玩,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厂方还安排厂部行政管理干部与学员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比赛,加深了中越人民的感情与友谊。
(4)由于热电厂学员此次来华的签证办的是短期签证,需要在广西为他们办理续签,后勤保障组的老师及时到当地派出所办理学员的暂住证,并向教育厅、区政府外事办申请17名学员的访问批文,使本次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六、经验总结
总结此次培训,学员通过理论培训提高了专业的理论水平;通过下厂实习加强学员对热电厂及煤气站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性质及运行管理的认识;通过仿真学习使学员能在虚拟的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操作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学员们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
(1)个别学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因病请假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2)某些学员不能及时调整角色、摆正心态,致使出现急躁心理而好高骛远;(3)实习过程中,由于所在厂里的机组运行正常,设备缺陷异常较少,因此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员无法在厂里观摩到电厂机组的启动和停运操作(当然这些知识在仿真机培训中得到加强),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在机组的正常运行调整,参数记录及设备的巡回检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经验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试运中进一步积累。
通过此次培训项目的实践,可以知道,若想成功的实施一个涉外的职业培训项目,需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的前期需开展广泛的调研、做好完整的项目策划;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65-03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发电厂热力设备运行及检修,所以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锅炉设备及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后续课程如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泵与风机、热力设备检修等课程都以它为基础。这门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由于锅炉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感性认识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等问题。比如学生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把省煤器当作空气预热器,再热器当作过热器,混淆上煤系统与制粉系统,混淆风烟系统与汽水系统等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产学结合、工学融合问题。因此,我们从2012年开始开展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探索,成立了教改课题组。本课程改革是根据课程理论内容,以典型工作岗位定位能力技能,设计了五个能力训练任务,本着模拟现场、激发兴趣、创新制作、手脑并用的教学思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锅炉设备及系统模型制作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机械、电工、锅炉设备及系统原理等知识,制作微缩版锅炉设备模型,掌握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模拟现场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掌握现场运行参数调整方法及事故处理技能,通过“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完成本课程学习。
在2012-2014年的本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按照改革初期制定的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课堂组织、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影响了本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从2014-2015两个学年我们对存在的常见典型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及论证,制订了相应改革对策,修订了改革方案。通过两个学年184人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是有效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解决了改革初期课程改革方案存在的典型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
按照初期制定的教学改革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以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选择典型锅炉设备及系统,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五个能力训练项目,见表1。
表1 锅炉设备及系统能力训练项目及核心能力目标
序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 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制系统图 1.能绘制系统图
2.能在现场辨认出系统全部设备及说出全部设备作用 了解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重点掌握制粉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
2 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 1.能制作锅炉本体设备模型
2.能说出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及作用 了解并掌握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作用
3 发电厂技术文件解读 1.能看懂发电厂技术文件
2.能看懂并会计算发电厂常见经济安全指标
了解并掌握燃料及锅炉基本知识
4 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能根据模拟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掌握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基本运行调整方法
5 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能根据现场数据及图片进行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的处理 掌握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在五个能力训练项目中,主要问题发生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及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两个能力训练项目,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训练项目。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1.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这个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由于制粉系统设备比较多,系统复杂,学生虽然到发电厂看过相关设备,也绘制了相应的制粉系统图,但是因为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全貌,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所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混淆设备,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没有理解整个系统设备结构及系统组成及作用。所以这个教学项目内容设计是不能满足本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
2.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
在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中,锅炉设备模型制作图纸参照电厂煤粉锅炉结构进行设计。由于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所以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图纸要求进行统一制作,制作出来的模型结构单一,全班同学制作出来的模型基本一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没有个人的思想,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是完全的模仿,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锅炉制作的具体过程和要求,只要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还没有逃脱传统教学的禁锢。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
1.教室安排不合理
由于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公用教室,学生上课没有专门教室,学生每次上模型制作课都必须从宿舍将材料拿到教室,做好局部后再拿回宿舍,下次需要做另外连接部分又需要拿到教室,所以经常发生材料损坏事故,影响学生模型制作速度及质量。另外教室座位间隔很小,不能满足模型制作要求的空间。由于采用了小组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些作品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进行,而公用教室每行12人,分成6排,非常不利于小组活动,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小组交流,很多学生都是独自完成,本来应该小组完成的项目,最后都是个人完成,无法有效沟通,最后导致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差。显然这样的教室是不适合本课程“做、学、教”一体化改革要求的。
2.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本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教学计划,总课时96节,安排13周完成,每周6个课时,每次课3课时。这样的安排对于理论教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于本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是不合理的。因为本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做、学、教”一体式教学法,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个学习任务,由于有些部件学习制作时间比较长,3节课是无法完成的,而学生每星期只上两次课,学习时间间隔长,经常发生这节课忘记上节课内容,又需要重新复习才能接着进行下一步教学,而且每个步骤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完成,打乱了学习任务的整体性及连贯性,非常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及巩固学过的知识。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
成绩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本课程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由平时素质、平时模型制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组成。本课程改革初期平时模型制作成绩主要由老师及小组长组成评委团。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是事实上由于每个班级有40-50人,评委要对这么多的学生逐个评分,很容易导致评分疲劳,导致评分出现阶段得分差异,反而严重影响了分数评价的公平性。
二、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对策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改革内容,修改了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增加制粉系统设备模型制作项目,通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力项目培养目标。
针对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问题,我们将老师设计、学生模仿制作模型这个环节,改为学生根据锅炉厂实际锅炉图纸进行按比例放大制作,而且锅炉种类由原来的煤粉炉改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链条炉排锅炉、甘蔗渣锅炉、煤粉锅炉、燃油燃气锅炉等多种型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能动性,鼓励和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看图、动手制作及创新能力,不再是单调的模仿。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公用多媒体教室不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我们特别安排了专门的锅炉实训室,实训室里面共有8张桌子及50张椅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材料工具储藏箱。这些桌椅可以自由组合,完全满足小组学习及制作要求。
在课时安排方面,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本课程安排教学时间为6周,其中两周到柳州电厂基地参观学习,其他四周在校内学习,每周16节课。这样的安排可以将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保证能力项目训练的整体性及连贯性。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模型制作成绩评价方法由原来的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改为老师及小组长共同评分。小组长共8人,两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首先由老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示范,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然后每两个小组长根据评价标准负责1组学生的评分,并最终选出本组最好的两个作品,最后全体评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再一轮评分,选出最优2-3个作品作为班级优秀作品入选样板展厅,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模版。
(四)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蒸发设备(5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蒸发设备组成有大致了解,并能说出各部件作用,能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知识目标:了解蒸发设备组成,掌握蒸发设备各部件作用及常用形式。
3.素质目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任务
1.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模型评分及评讲
三、活动设计
1.在专用锅炉实训室教师应用多媒体讲解蒸发设备结构、作用,安装位置原理理论知识。
2.学生按照5人组成圆桌小组,教师下发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选择锅炉图纸。
3.教师根据上一届优秀学生作品进行蒸发设备模型制作示范教学。
4.学生根据图纸要求讨论分析蒸发设备组成。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5.学生根据图纸尺寸按比例放大依次制作蒸发设备。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6.学生将制作好的蒸发设备安装到锅炉钢架上,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7.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完成制作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蒸发设备各部件的名称、结构、安装位置、作用是否掌握。
8.制作完成,教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指导评委进行评分。
9.评委对学生作品评分。评委两人一组,分别对10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并选出1-2个优秀作品。
10.评委对选出的4-6个优秀作品进行最后一轮评分,评出2-3个最优作品。
11.最优作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结构、作用解说及制作步骤经验介绍。
12.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讲及总结。
四、相关实践知识
锅炉厂相关锅炉资料。锅炉制造的一般知识。
五、相关理论知识
电厂锅炉常见锅炉蒸发设备结构介绍。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课题组对纳入课程教学改革的班级进行了全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在2012-2014学年实践班级中,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242人,占总人数的77%,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263人,占总人数的83.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282人,占总人数的64%,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15人,占总人数的4.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267人,占总人数的85%。在2014-2015两个学年中,我们根据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调整改革方案,采取了相应对策,修改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考核评价方法。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经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162人,占总人数的88%,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175人,占总人数的9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184人,占总人数的100%,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27人,占总人数的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169人,占总人数的92%。
表3 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统计表
问卷调查情况 人数 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模式认可度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十分认可 较为认可 不认可
2012-2014 315 46 196 73 98 165 52 97 106 112 5 10 300 154 113 48
2014-2015 184 40 122 22 120 55 9 142 42 0 7 20 156 122 47 15
对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改革模式认可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所以可以认为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有效的,它不仅适用于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24)
篇12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依据课程对应的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课程组成员通过到多家火力发电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根据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分析研究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结合“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确定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表1)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内容。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有:汽轮机主要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运行;汽轮机热力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运行操作;汽轮机本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汽轮机启、停、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汽轮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汽轮机热力系统图的识读;汽轮机设备的检查;汽轮机及主要辅助设备、辅助系统的启、停操作;运行中参数的监视和调整;汽轮机典型事故的判断、分析及处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针对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要求。依据汽轮机运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将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考核标准、汽轮机运行岗位规范以及汽轮机运行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的要求,实现双证融通。本课程内容选择源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适应火力发电企业的要求,并跟踪汽轮机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任务和案例来自现场,教学内容贴近电厂的生产实际;以3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典型机组及其仿真系统作为教学载体,与我国当前电力生产实际一致,使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热力生产过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序化教学内容,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电厂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系统的检查、启动、运行调整、停运、事故处理及停机保养等。通过对电厂汽轮机运行流程进行分析,以汽轮机热力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目标、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五个学习情境:汽轮机辅助系统的运行、汽轮机的启动、汽轮机的运行维护、汽轮机的停机和汽轮机的典型事故处理。前四个学习情境为基本学习情境,第五个学习情境为提高性学习情境。五个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能力递进)。每个学习情境既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又包含实训练习,理论知识和实践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习情境选取充分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能满足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适当兼顾可持续发展进行选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仿真实训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有序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主要实施“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校内教学主要在设备模型室、热装配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等场所进行。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操作中学到知识,又能用所学知识提升技能,实现知识技能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实现岗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实现技能训练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目的。
2“.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过程进行。首先,教师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任务描述,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讨论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参考教师提出的意见后完善确定工作方案。接下来学生进行任务的实施,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最后教师、学生对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培养交往沟通、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灵活采用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各项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仿真教学法
教学中将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仿真系统用于学生实习,用仿真机模拟真实的发电生产过程。在仿真机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学习电厂汽轮机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营造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教学还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实时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对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仿真运行系统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操作技能训练的难题。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发电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按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工作和自我管理,并在工作过程中模拟电厂生产填写《工作日志》和相应工作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电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习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3.四阶段技能训练法
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1)教师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教师讲,学生听)。(2)教师边示范操作边讲解工作要求与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并理解操作过程(教师演示,学生练习)。(3)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进行辅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练习,教师辅导)。(4)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估、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
4.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
5.现场教学法
学习汽轮机辅助系统及汽轮机设备时,将部分课堂设在电厂等生产现场,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用真实的设备和系统、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职业文化。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了与汽轮机运行典型工作任务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员工。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他评、过程评价、口试、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总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占30%,通过口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占30%,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其中系统图的识读考核以口试形式进行,运行操作考核在仿真机上进行实际操作。过程考核占40%,主要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讨论问题情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操作训练情况、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题汇报、阶段性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
篇13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机组热控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了对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是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热工仪表检修与控制系统维护岗位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热工过程自动化仪表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运行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备基本的经营与管理、社会、人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发电厂的热工点检及热工维护岗位;热工检修公司的热工仪表检修、热工自动装置检修、热工程控保护、DCS组态及检修维护等岗位;电力安装公司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岗位;电力试验院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试验岗位(包括DCS组态及调试)。毕业生经过2―3年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胜任技术员岗位,通过5―10年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主要是热工专责工程师等技术管理岗位。
二、分析专业工作领域,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由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建设负责人组成产教结合委员会。首先,由行业专家分析专业工作领域,将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领域解析为热工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热工控制系统维护保障(炉控、机控及辅控)、控制系统开发等三大工作领域,针对每个工作领域,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由专业建设负责人明确对接职业能力所需的课程支撑,确定基于德育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后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确定热工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注意通识、专业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组织与协调。通识部分主要有英语及计算机信息方面的工具性知识的运用、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在熟练掌握锅炉、汽机、发电机及热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基础上,强化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设备、过程控制系统、顺序控制与热工保护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习得,突出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长。(2)能力结构。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即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习惯,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自动检测仪表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装置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维护、自动控制装置安装、热工热工程控保护系统的维护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验能力,能及时了解本行业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技开发能力。(3)素质结构。高素质对专业教育、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素质结构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文学艺术修养,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今时代优秀文化与科技成果的现代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有工程环境意识,有综合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实际工程技术素养。四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做到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