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困生转化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早在2000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如何了解后进生致后的原因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从班主任那儿查阅每位学生的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德智体,家庭情况和特长,从中了解情况;二是要做细心人、做有心人,对学生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人,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地观察摸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基本上把后进生的致后原因掌握了。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后进生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成绩差,二是行为差,三是纪律差。而导致三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受教学因素的影响,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四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这三差、四因素,后进生们有的必具其一,有的二者兼有。
二、坚持三心两信,做到理解尊重,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所谓三心就是爱心、信心、耐心;所谓两信就是信任、信用。这是教师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系列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任何操之过急,速战速胜的想法和行为都会造成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的后果,后进生转化工作也不例外。
教育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后进生,要给他们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摸清后进生的致差原因,而且要知道后进生们并非什么都差,在他们身上肯定有很多优点;我们不仅要与后进生建立一种和睦可亲的关系,使后进生消除生疏感、惧怕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而且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给予赞扬,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以保持和挖掘他们强大的内驱力。我班级的学生张强,在小学不做课堂笔记,不做作业,不打扫卫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差生,尽管如此,在他身上还有优点,那就是爱好体育。在我校去年举行的校足球比赛上,他帮助班级夺得了冠军,为班级争得了重大的荣誉。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予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把他评为班级的体育明星,充分地给他以信任,让他作了班上的体育委员,然后抓住了这个契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他在学习上、纪律上、行为规范上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及时加以引导。现在这位学生转化极快,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同于种植业,也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不能一蹴即就,企求短期见效。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心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后进生做了许多工作,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转变却很慢,收效甚微。这时如果缺乏耐心,就会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容易泄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必须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要明确: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是漫长的、曲折的,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后进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当学生有所好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让差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后进生都是可以转化的,只要功夫深,铁捧磨成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是一座冰山,也能融化,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篇2
早在2000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如何了解后进生致后的原因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从班主任那儿查阅每位学生的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德智体,家庭情况和特长,从中了解情况;二是要做细心人、做有心人,对学生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人,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地观察摸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基本上把后进生的致后原因掌握了。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后进生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成绩差,二是行为差,三是纪律差。而导致三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受教学因素的影响,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四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这三差、四因素,后进生们有的必具其一,有的二者兼有。
二、坚持三心两信,做到理解尊重,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所谓三心就是爱心、信心、耐心;所谓两信就是信任、信用。这是教师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系列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任何操之过急,速战速胜的想法和行为都会造成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的后果,后进生转化工作也不例外。
教育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后进生,要给他们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摸清后进生的致差原因,而且要知道后进生们并非什么都差,在他们身上肯定有很多优点;我们不仅要与后进生建立一种和睦可亲的关系,使后进生消除生疏感、惧怕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而且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给予赞扬,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以保持和挖掘他们强大的内驱力。我班级的学生张强,在小学不做课堂笔记,不做作业,不打扫卫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差生,尽管如此,在他身上还有优点,那就是爱好体育。在我校去年举行的校足球比赛上,他帮助班级夺得了冠军,为班级争得了重大的荣誉。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予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把他评为班级的体育明星,充分地给他以信任,让他作了班上的体育委员,然后抓住了这个契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他在学习上、纪律上、行为规范上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及时加以引导。现在这位学生转化极快,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同于种植业,也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不能一蹴即就,企求短期见效。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心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后进生做了许多工作,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转变却很慢,收效甚微。这时如果缺乏耐心,就会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容易泄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必须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要明确: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是漫长的、曲折的,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后进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当学生有所好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让差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后进生都是可以转化的,只要功夫深,铁捧磨成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是一座冰山,也能融化,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让后进生继续老牛拉破车,仍旧破罐子破摔。我们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要具有十足的信心。信心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要充满信心,都要满腔热忱。要发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是没有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总是一波三折、螺旋上升的。所以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的,教师大可不必为此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大可不必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而应该冷静对待、正确引导。要保持一种常态心理,与学生沟通,并建立友谊,用教师那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师德给后进生以宽容和谅角。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知道孩子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教育者硬认为孩子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在教师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他们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因此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下,还应当给他们松绑,给他们一个悔改的机会,使他们逐渐进步。
三、坚持动情、明理、导行,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后进生转化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被有些人视为转化后进生的法宝和利器,而我们却认为是转化后进生工作之大敌、大忌,是不能允许的,必须加以制止和杜绝。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我们应做到两点:一是不对学生的身体施加体罚,不允许对后进生罚站、罚跪、罚饿、罚做、罚款,禁止扯头发、揪耳朵、煽耳光、打飞拳、踢飞脚;二是不对学生精神上施加虐待,不允许对学生讽刺挖苦、谩骂威胁。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尊严,不能把后进生置于物的地位,把学生当作奴隶,如果这样就会给后进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行为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这种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做法,不但不能使后进生回心转意,而且还会导致后进生产生敌对情绪,变本加厉。教书育人德为先,体罚学生师缺德,对于这样的教师在我们学校不仅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还会给予严重的处罚。
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想转变,使后进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有道德、有教养、有纪律,从而少犯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运用科学的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我们推崇的艺术和方法可以概括为明理、动情、导行这六个字。明理就是晓之以理。在转化后进生时,我们一定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态度,决不能以势压人。批评教育不仅要合道理,而且也要合情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其理而改其行。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后进生是由于不明事理而违纪犯规的,不知者何以为怪呢?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是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校十六无、年段的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年段和班级的量化评比细则打印出来,让学生认真阅读。二是从报刊杂志上摘抄一些针对性强的文章,作为学习资料。
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要爱生如子,要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已言行的错误,让学生鼓起勇气改正,抬起头来作人。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寓理于情、念情论理、情理交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改其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嘉言懿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教师自身态度暴躁,对学生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乱定结论,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也就无法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了。
四、把握好后进生容易反复的几种情况,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是巩固后进生转化成果的可靠保证。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般包括五个环节:醒悟、改悔、反复、稳定、发展。这五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加强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是后进生转化工作顺利进展的可靠保证。
一般说来,下面六种情况,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防范就会容易出现反复:一是班级集体松懈时;二是科任老师不配合时;三是节假日和双休日时;四是受到误会冤枉时;五是父母出现矛盾或离异时;六是旧时肝胆朋友影响时。
后进生转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班级纪律较差、班风不好,转化中的后进生很可能不能自已而引起反复,所以我们应该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优化的环境,发挥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在后进生转化中,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可能因为科任老师一句话或一个单位的处理就会引起后进生反复,所以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努力争取科任老师的配合;后进生转化开始是不自觉的,如果不加以督促,如果碰上节假日、运动会、双休日,就可能形成空档,造成后进生的反复,所以我们要做到假前提出要求,假中搞好联系和走访,加强空档管理防止反复;后进生由于平时给人的印象差,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又常常用习惯的心理定势来看待他们,这样就难免使后进生有时会受到冤枉误会,这时也可能会造成反复,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公正、平等,不偏袒好学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当他们的父母发生矛盾或离异时,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可能会造成反复,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空白,进行家访谈话,避免可能的事情发生;当转化中的后进生受到旧时肝胆朋友影响时,后进生往往会发生反复,所以我们要及时隔断他们与旧时肝胆朋友的关系,与家长一起共同配合,联手防范。
教育好一个后进生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德行,是教师工作最高水平的体现,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同样重要,同样光荣。如果我们做好了这项工作,那将是功德无量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滴水能穿石,绳锯能断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辛勤劳动,循循善诱,就一定能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后进生们也一定能够转化得更快更好。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篇3
三、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1、后进生形成的家庭原因
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2、后进生形成的学校原因
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对后进生辅导不及时。
3、后进生形成的社会原因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4、非智力因素
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变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也不想叫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四、转化学困生措施
转化后进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2、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3、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4、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5、作为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具有坚强的意志。
篇4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因生比率比较大,都占全班30%左右。学困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
2、逆反心理较强。例如,认为不做作业是勇敢,向老师反映状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二、工作措施与方法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有爱心,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对学困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潜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能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
3、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
1.爱心
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颗关爱之心,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关爱有加。学困生之所以会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现实问题,也有基础原因;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学困生的都可以转化的观念,本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理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主要矛盾,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与特殊的关怀和温暖。教师的爱心会使学困生心灵的闪光点得以激活,使这些闪光点在他们的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并巩固下来,进而使其产生改变自我的动力,让他们逐渐变得爱学习、爱班级、关爱他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逐步达到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效果。
2.自信心
首先,教师必须对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这一信念坚信不疑。其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十三四岁的孩子在人生的旅途刚刚起步,难免会有跌跌撞撞,在遭遇挫折时,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就此罢休的想法。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他们必要的鼓励、勇气、信心,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需要帮他们树立信心。
记得一次期中考试后,我所教的一个班的几名学困生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在我讲解试卷的时候,他们有的灰溜溜,低着头,眼皮儿都不敢往上抬;有的摆出一幅满不在乎、自暴自弃的样子。见此情景,我便对他们说:“同学们,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考试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有一些人的成绩不理想,但你们思考过没有:你平时的努力程度如何?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又是怎样努力的呢?其实,人的智商原本没多大差别,我相信咱们班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只要你们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取得好成绩的”。我记得当时学生们的精神都为之一振,尤其是那几个学困生,一个个扬起了小脸儿,开始认真地听起课来,还不停的记一些笔记。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加以引导、鼓励,用放大镜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对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倍加珍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树立争取进步的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对他们转化的目的。
3.耐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改变。学困生的思想转化,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地,一点一滴地做思想工作,。学困生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差,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找出他们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对症下药,为他们制定好转化的计划。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对此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切忌急功近利,半途而废。值得一提的是学困生的思想在转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反复,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二、利用“四忌”感化学困生
1.忌责骂
一个班级的学不可能没有学困生。有的教师看到学困生做错了事或作业做得不好、考试成绩差,不是说服教育、帮助辅导,而是以开口就骂,什么“这样的作业都写不好,黄鱼脑袋呀!”等等。骂的学困生抬不起头来,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丑,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从此情绪更加低落,进而自暴自弃。今后,他会对老师的教育采取抵抗的态度。
2.忌讥讽
有的学困生虽然已经读到初三了,初一的知识他可能还不会,教师苦口婆心的辅导,终因他基础薄弱,未能改变他的成绩。教师有些不耐烦,就会非常气愤地说:“就你这智商只可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争高低,去降级到幼儿园吧!”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学困生挖苦、羞辱,会使学困生觉得低人一等,更加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3.忌冷漠
学困生的思想认识及成绩的提高,很少有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反复。有的学困生纪律观念淡薄,表现鲁莽、蛮横,常做一些越轨的事。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们,因而对老师和同学有戒心,甚至破罐子破摔,以粗暴无礼来反抗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帮助。对此情况,有的老师会说:“汝子不可教也!”于是对其采取了由他去吧、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殊不知教师的冷漠,只能使他们愈加自暴自弃,在后进的路上滑得更快。
4.忌过分惩罚
有的老师经常对学困生进行惩罚,例如,学困生完不成作业,老师就罚他们写一百遍、二百遍;学困生不遵守纪律,老师就罚他们站着或进行劳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严厉的惩罚和过分的责备,都会招致教育上的失败。惩罚是短暂的、消极的、让人痛苦的教育,它的反作用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篇6
一、导致化学学科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
(一)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性
初中生升入高中后,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由讲述向探究发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发应 ”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且由于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直接影响化学科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从而导致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困难。
(二) 旧理念不适合新课标要求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较短,加之中考追求短期目标的影响,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另外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渡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的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从新课程化学教材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更高;对教师来说,教学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增加了,这对教师的化学常识的储备、教学设计水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课时量少,对新课程诸如“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这几个互动性较强最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理会不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无法组织这些教学活动,取而代之的个人传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
(三) 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
学习基础原因,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过关,让高中化学“学困生”缺乏学习新的高中化学知识的必要准备。高中化学知识,由传统的形象思维为主转为以逻辑思维为主,而习惯于问题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的高中化学“学困生”不能适应,没有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进而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性思维的方法。另外, 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紧迫感;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如:预习、听课、复习、总结等各重要的学习环节。
二、转化学困生的具体对策:
(一)无私的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1.学习生活给予“偏爱”:当今中学生由于个性比较鲜明,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找他们谈心,理解他们,用老师的实际行动感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课堂提问给予“偏爱”: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化学学困生,多向他们发问(问题的难度应有梯度),多与他们交流,在课堂及课后多“照顾”学困生。
3.鼓励表扬给予“偏爱”:对于他们认真地完成一道作业,或者作业写得比较规范,或比前一次有进步时就当众表扬,同时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正如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就会多一次进步。”
(二)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爱好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爱好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化学史或有趣的化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2.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化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假如学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梯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增强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困生的意志,才能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1.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其中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了;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将在一定的情景中顺利展开。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动机。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发展化学,把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开展探究性活动。
篇7
一、学困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1. 缺乏自信和动力
具体表现在: 无上进心;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 缺乏刻苦钻研、知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自卑胆怯,不愿意请教他人; 自制力差 , 注意力不集中 , 爱讲小话等。
一个人的学习自信和动力的缺乏必定有其复杂的个人因素及形成过程。学困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教师不重视甚至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即便是今天这个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师只关心教书,而忽视了育人,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志向。其次,教师还没有树立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成长成才的的责任感和迫切感,致使学习问题在发生的萌芽阶段未得到及时纠正。再次,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2. 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
具体表现在:上课不知做什么; 不预习或不知怎样预习; 不复习或不懂得怎样复习; 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抄作业; 记忆力差,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等。
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教师和学生一直以来都不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实学生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 , 学习的佼佼者往往在这方面更具有先天优势 , 相比之下 , 学困生就比较缺乏学习的策略意识和方法了。
3. 缺乏应有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表现在: 不会观察或不懂怎样观察化学实验; 畏惧化学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能力差; 不会收集处理信息; 连起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说不出来; 不会做鉴别题,不能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通常我们发现学困生智力正常 , 聪明机灵的也为数不少,可是为什么一学化学却不灵了呢 ?
我通过对学困生的观察 ,学困生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 绝大部分学困生回答问题都吞吞吐吐 , 不能顺畅表达化学概念 , 更不能顺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 即学困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4. 缺乏必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具体表现在: 化学基础理论及化合物知识薄弱; 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不能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特别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不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等。
由于前边的三个“缺乏”, 必将导致第四个“缺乏”, 加之化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不是纯汉字的 , 附加了许多陌生的符号和式子 , 所以学生学起来头痛。那么 , 怎样为化学学困生排忧解难呢 ?
二、培养学困生化学学习兴趣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困生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适时提问,然后,与他们一起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让优等生积极参与,还要多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感觉到同学们和教师都关心他,也能与优等生一起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让学困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参与学习,能极大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降低门槛,引入殿堂
作为教师,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完成他们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学习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类别,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优等尖子生作难题,中等生作较难的题,学困生作浅显的题。让学困生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他们的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锐,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攀升,最终成为中等生或优等生。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益。
3.不断鼓励,放大亮点
虽然学困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学困生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不算太难。学困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
4.创造机会,树立自信
在与学生座谈中,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基础挺差,我也曾经努力过,但还是不行,无论我怎样努力,总是学不好。很多学生由于经常遭受学习失败的打击,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学习上提不起任何兴趣。转化这些学生首先要运用情感激励艺术,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热爱某一个老师,也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但是要想让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必须爱护学生。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5.发挥实验魅力,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兴趣,理解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本质,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6. 精心设置疑问,培养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适时适度巧设悬念,使学困生心理上产生兴奋,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困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诱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获得了圆满的结果,显得非常高兴,特别是学困生看到自己也行,也能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自信,使他们感受成功。
三、让老师真正关爱到每一位学困生
当然无论是哪类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教师关爱的阳光和真诚的赏识。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无私地向学困生播撒关爱的阳光,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他们才能成为学习上的阳光少年。因此,在爱的阳光下,实施针对性的帮困赏识教育是我们培养学困生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步探索了以下关爱学困生的方式。
1.谈话,书信或电子邮件
谈话是常用的沟通手段,它包括师生谈话和老师与家长的谈话。谈话形式可以是师生座谈,也可以是家长座谈,还可以是电话谈话。由于学生个别差异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谈话具有一定的难度。谈话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并结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性,考虑好适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达到谈话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但在平时的谈话过程中,往往是老师主动找学生,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有些事情学生未必能当面说。这时就可以采用写信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学生主动写信给老师,是学生对老师的谈话,这样可以更努力地做到师生平等,做到对话的双向性、互动性。学生写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心灵的剖析、自我教育与提高的过程。老师应鼓励每位学生向老师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在信中反映自己的疑难、困惑,老师对学生的来信进行阅读和整理,可以书面或口头答复。
2.学业辅导
有些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主要特征是:学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难以应付,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帮助其找到并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张某同学学习态度端正,然而学习方法较死板,学习效率较低。课前很少预习,学习缺少计划,只是每天去多做题,不去归纳整理,知识漏洞较多。这导致他的成绩下滑,对化学产生一种无奈的心理感觉。
针对张某同学的以上问题,采取针对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必须讲究方法。对初中所采用的好的方法要沿用,对不好的方法要放弃和改进。如:肯下功夫积极解题就要沿用,而预习方法就要改进。
(2)改进预习方法。预习要明确概念、性质是否理解,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抓住,自己还有哪些疑难不能解决的,听课时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3)改进听课方法。上课时“听”什么,听自己在预习中的疑惑,听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同学的理解的不同之处。上课“记”什么,记重点和难点,记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化学思想和方法。
(4)改进复习方法。在平时每一节、每一章结束都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解剖,总结章节知识体系结构,总结解题的思想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邓某同学已充分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逐步地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化学学习方法,成绩也有了稳步上升。
3.学生成长记录
老师应该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在记录中收集学生一般状况,基础学情分析,每月表现,成果记录等信息,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变化。教师要适当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老师要赏识关爱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应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各有特点,相信学困生能行,引导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摆脱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与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篇8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不感兴趣。如,计算教学,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很枯燥,学习计算法则、规律也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 数学概念理解肤浅。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故而不能灵活应用。
3. 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学困生”都有个通病,就是不会学习。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课后怎样回顾小结、怎样使知识系统化、怎样分析问题等,都是他们学习的障碍。
4.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统一进度,致使部分学生跟不上。例如,一、两步应用题还没弄清楚,就开始教学生三步甚至四步应用题。教师的教学节奏越来越快,学生落下的距离就越来越远,总是赶不上教师的进度,致使“学困生”知难而退。
二、转化对策
1. 用爱感化“学困生”。“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自卑心理,教师应该格外关心他们。如,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困生”做,使学生能感觉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课后还要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并在平时注意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以达到转化的目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至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指出,并帮助纠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学困生”,他们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减少学习中出现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总结与归纳,怎样准备考试。所有这些,教师都要教给学生。
篇9
二、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基础知识夯实这一重要基础
对许多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基础知识薄弱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些小学生拼音掌握不好,前后鼻音容易混淆,平翘舌音容易写错;有的学生字词积累方面存在短板;还有的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等方面难以突破。归纳起来,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是导致语文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当在转化工作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夯实。一方面要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知识点检测的方式,基本上掌握学生哪些方面是短板,哪些方面语文学习存在障碍,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下手,弥补薄弱环节,夯实语文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突出重点进行复习回顾。这些学困生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拟订补救计划,哪些方面有问题就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如拼音有问题的进行易混淆字音的强化记忆等。通过针对性的回顾夯实,能够让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样的态势要一直持续下去,促进学困生有效转化。
三、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习方法指导这一快捷通道
除了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高效,也是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自身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语文学习不得法,往往事倍功半,更加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对此,笔者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充分强化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方法,推动学习成效的提高。例如,学困生背诵课文时难度较大,前记后忘、拖拖拉拉,笔者和学生共同分析,指导他们运用首句记忆法进行背诵,记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样一旦背诵的时候思维断档,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将思维弥补起来,提高学生背诵的效果。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引导班级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借鉴。教师还要经常上网搜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向班级学困生进行推荐,鼓励他们将这些先进的学习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经过这样的方法推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增强学困生转化效果将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四、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生互助合作这一丰富载体
篇10
17—0066—01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有关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要用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家长逼迫学习,也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没什么用处。 这些原因导致他们不愿多看书,更不愿主动去学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数学学习。
2.缺乏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在调查中,将近有90%的“学困生”表示上数学课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他们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令人讨厌的学科,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谈不上有兴趣。
3.意志力不强。很多学生表示,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树立了好好学习的信心,可是坚持不了多久,看着那一道道不会做的题目时,就再也坚持不住了。
4.学习焦虑。在调查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在考试中最害怕数学,数学焦虑程度很高。在数学学习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当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烦躁不安,有时会大发脾气,缺乏钻研精神,抱怨数学这门学科,抱怨老师,甚至抱怨高考,缺乏耐心,更不想静下心来冷静思考,积极探索。
6.自信心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对数学有一定的困惑感。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表示上课可以听懂,但在课后做题时就不会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自信,心理障碍严重,在数学学习中长期处于郁闷和困惑之中,看见数学符号就心生恐惧。
二、转化策略
1. 教师要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师生关系融洽就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教师到喜欢数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银行利息的计算、买彩票的几率等等。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63—02
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从而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提高这一群体学生的成绩,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同心愿。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就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归纳起来,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衔接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一方面,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教学容量和难度大为提高,知识点增多,课堂容量也相应增大,从而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另一方面, 初高中教材衔接也不是很合理,在初中新教材中被弱化或删减的一些教学知识在高中教学中却需要应用,而高中教材又没安排这些内容的补充知识 ,这就出现了知识上的缺漏。如,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二次根式、二次函数、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两圆的位置关系等。
2. 初高中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的教法。由于教材难度提高,课程内容增加,因而在教学方式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师也不同。在初中,由于所学内容少,涉及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所以多反复讲、反复练。到了高中,知识点剧增,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容量大,进度自然加快,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一定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类似,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讲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更多地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得到了体现,如果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教学方法上的这一变化则会掉队。
3. 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首先,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的“模式”进行练习;其次,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回家后家长也会督促辅导。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式”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的惯性运转,不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制订计划,不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结果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积累了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地练习、巩固、提高,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最终个别学生势必成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如何实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每个教师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篇12
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甚至对于一些基础数学知识也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学习难度,也就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越来越吃力,对数学慢慢失去兴趣.一但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和厌学的心理,便自然会沦为数学学困生了.
2.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
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课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不预习,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讲,导致课后作业不会做,这个过程反复出现,就会使欠缺毅力的学生产生畏惧数学学习的感觉,结果越怕学越不想学,数学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逐渐沦为数学学困生.
3.对数学学习没有有效的方法
部分学生没有学好数学绝不是智商问题,记忆力也不错,往往是因为没有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并消化所学知识,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认知,导致不能将所学数学知识统一起来,更难以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此类学生虽然很用功地去学习,但因为没有方法而导致效果不佳.
4.学生缺乏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欠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在数学学习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因为怕回答错误而遭到教师的批评而没有勇气回答,进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不注意、不关心.最终导致他们对数学解题步骤认识不深刻,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就会对积极思考缺少动力,不愿动脑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自身的个性被压抑,性格也容易悲观、消极,这就更不利于学习的进一步开展了.
二、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石.要提升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水平,教师就必须能和学生建立感情,形成良好的沟通途径,使教师的真诚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不但缩短了师生间感情的距离,更使学困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友好和信赖感,催生出“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从而激发出学困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获得积极上进的力量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处处皆弱的学困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应当注意把握住数学学困生的点滴闪亮点,如潜在的某方面的才能或好的品格,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和鼓励,这会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创设适应学困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和校园环境会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课堂环境的营造上,教师应当合理地加以控制,如恰当地摆放桌椅,设置合适的课堂温度和灯光等环境要素;应当对授课方式、课程编排等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还应当注意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很多数学学困生常常认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差,较好适宜数困生学习课堂环境的创设,能让学困生感到舒适的感涣,从而形成了一个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
3.激发数学学困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的成功常常依靠积极的学习动机来维持,之所以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较低下,可能因为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极大地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当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以增加其求知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困生对自身学习的愿望、需求和学习情况等认知情况,对学生施以个别化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13
1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学习行为表现,来源于他们的学习认知、学习品格与学习情感。
(1)自卑心理。中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定位”的意识,也注意自已有集体中的角色,当学校总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名比较,而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总是被排在后面时,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怀疑自己的智力。他们虽然也希望进步,也很勤奋努力,但是他们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和周围的同学比较,有些同学学习没有他们用功,成绩反而比他们好,于是心里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产生自卑心理。
(2)厌学心理。学习跟不上,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同学看不起,造成心理压郁,不愿和同学交往,缺乏知心朋友,有问题有困难不敢找老师或同学,得过且过,甘居下游,由于长期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得这些学生感到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整天无所事事,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逆反心理,当一个人的闪光点得不到肯定或被忽视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特别是当老师或者家长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训斥,总是把他们与所谓的“优生”进行比较,只是指出这些学生的不足之处,对这些“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没有及时肯定,他们如何努力也得不到赞赏,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家长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在行动上是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育,在家不听家长的劝导。
(4)焦虑自闭心理。这是学困生共有的心理,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希望跟得上同班的同学,因此也很用功,他们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其他同学还要多,可是效果不太好,在家担心家长的过问,在学校则担心考试、测验和作业,课堂上担心老师提问,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同学。表现为对外戒备,对内自闭的焦虑心理。
(5)自暴自弃心理。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全凭个人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有兴趣的科目就多学多看,而其他科目则不理不彩,造成学科成绩不平衡,到了修补无望后就干脆放弃。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督促,他们很少主动学习,而是能拖则拖,形成惰性心理。缺乏吃苦精神,碰到困难就放弃,不能坚持。
2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从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动机入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调节方法:
2.1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学习不全是一种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的进步都能让人感到高兴,教师要时刻注意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与关怀,继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愉快之情。在新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喜悦。鼓励学生讲出对问题的看法,无论对错,只要他思考了就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尽量用正面肯定的语言,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
2.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往往喜欢某一学科是从喜欢该学科的老师开始,因为喜欢该老师,所以愿意听该老师的课,就认为该老师教得好,反之,就是老师教得不好。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情感的培养,即所谓“善教者学逸而功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应坚持零批评原则。学困生的感知、领悟较慢,但却很敏感地观察教师对他的态度。对于自卑感强,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既要看到学困生的闭锁心理,又要抓住学困生强烈的求同心情,从情感着手,加大师生间信息交流,达到掌握学生发展水平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的顾虑,才能使学生建立真实的自尊心。
2.3 及时评价,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作用。评价学困生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着眼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自信心。评价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赏识和重视,在表扬激励中提升学困生的自我评价。评价要及时,从全班点名表扬、并以作业本、试卷留言、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