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篇1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五、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

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⑤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化学方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

四、化合反应:

1、定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表达式:A+B==AB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①H2O2和

MnO2

②KMnO4

③KClO3

MnO2

2、反应原理

2H2O2

2H2O

+

O2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

3、反应装置

选择根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4、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5、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三、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1、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表达式:AB==A+B

补充: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定条件下可用燃着的木条;现象:燃着木条熄灭。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篇2

一、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内容

1.教学设计的分析和实施过程

所谓的教学设计指的是通过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一个过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设计主要指的是,依据学校和该专业的特征与任务、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等来对课程的设置、课时和顺序进行规定。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主要包括问题的分析、目标的设计、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与修正几个过程。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控制和实施的,它首先要做到对教学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实施之后要对方案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作出一个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内容、课堂内容和课后内容三个系统。其中课前部分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课堂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课后部分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1.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例如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的课题2涉及到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部分时要对课程的目标、教材以及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大纲规定要求:经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分子的概念与性质、认识分子的存在等,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分析是该对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特性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学习的对象即初中生,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点。根据这一切入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利用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来进行学习。比如长期放煤球的墙壁会变黑的现象,教师可以拍成对比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设计在课堂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容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还是在分子这一课题的学习当中,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实验。比如让学生在家里向装满砂子的瓶子里倒水,这样来提前温习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特性。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在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根据一些生活现象来引入“分子”这一概念,比如对学生所做的实验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进而依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导入课堂主题。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中的课题一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进行NaOH 溶液与 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课堂实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分在一组,在动手能力上进行相互的帮助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协助和诱导者的角色,避免全权负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去较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好的培养了其动手的能力。在此过程教师可以在饰演的过程中向学生设定一些问题:这一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比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分子变化了吗?在实验进行完毕后让学生依据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依据,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纠正,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也要与课堂的内容相衔接。

3.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实施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及时的修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这一环节的设计要给与高度的重视。例如在能量守恒这一课题中教师在总结这一课堂设计的优势: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与合作的能力,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缺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使用天平早场的误差给最后能量守恒这一结论的得出代乐乐矛盾,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使用仪器的培养。

三、结语

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分布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在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选择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后设计中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定和修正,找出课程的成功和失误之处,积累经验。教学设计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强化认识,不断的积累经验,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篇3

那么,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搞好初中化学教学,关键是要在教学中注意“两面三到”。

一、“两面”即“教师面”和“学生面”

(1)“教师面”。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主导者”,那么,初中化学教学又怎么可能不注意“教师面”呢?

注意“教师面”首先要求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系统知识。正像某位哲人所说的“要想给学生一勺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在教学中及时、快速、有效地获得知识。否则,初中化学教学要搞好也就没有了可能了。注意“教师面”其次要求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要有超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是说教师拥有了丰富的本专业系统知识就能很容易地让学生将你拥有的知识变为他们的拥有,只有在教师具备超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懂得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法,将具体的知识“调和”得适合自己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口味”的前提下,才会有这种可能出现。

(2)“学生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要从“学生面”得到体现,所以,要搞好初中化学教学也就一定得注意“学生面”。而注意“学生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教师了解清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们的学习成绩怎样,甚至他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环境等认知程度怎样等,总之,要从多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学生,为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奠定基础。注意“学生面”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包括课堂言行、阶段性检测成绩、名次升降变化等,并及时根据学生“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修正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大程度关注学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也才有可能是高效的。

二、“三到”即“趣到”、“味到”和“理到”

(1)“趣到”即初中化学教学要突出“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最终实现教学的高效。例如,化合价其本身是很枯燥无味的,要背下来不容易,但某化学教师却聪明地将其编成了如下口诀的形式:“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看,有了这样的口诀,学生自然感到有趣,也就自然容易背下来了。再如,在实验室里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过程为“通氢气――加热――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这一操作过程不好记忆,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巧用拟人修辞,将这一过程概括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的话,学生一定会感到特别有意思,所以他们也便会一下子就将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记忆下来。

实践证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趣到”,那么,教学成绩也就没有提高不了的事情。

(2)“味到”即初中化学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也就是说要有鲜明的“化学味”。我理解的“化学味”就是说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实验与操作。原因有二:首先,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了实验与操作,也便没有的化学。从化学学科的发展史来看,化学学科经历了远古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定量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现代化学时期)等五个不同的阶段,但不管是哪一个阶段,化学学科的所有理论、观点都出自于实验与操作当中。既就是某个人“异想天开”提出了某个新的化学理论与观点,这个理论与观点也最终得靠严谨的实验与具体的操作来验证其正确与否。所以,要得搞好初中化学教学,我们就得顺应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实验与操作,真正使我们的化学教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味”。其次,教师只有通过实验与操作才能给学生形象地把有关的化学理论、观点予以“展示”,同时,学生也只有通过实验与操作才能深入理解和很好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技能。所以,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与操作,使其具有鲜明的“化学味”应该成为所有化学教师的共识。

(3)“理到”即初中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日常的化学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单元时,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大量污水排入水体直至超过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使水质发生恶化及使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道理。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查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因水体污染造成的一些地方江河湖海中鱼类大量死亡,水体周围环境遭受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了多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癌症村”等新闻报道。这样,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知识之后,自然就会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生活中自觉成为一个善于保护水资源的“环保小标兵”。再如,今年多地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社会问题,因而,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应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化学知识预防空气污染等方面的理论,这样,学生也就会在生活当中运用自己所学尽最大可能地减少自己在无意识中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或找到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如何“安全”生存的好办法。

总之,笔者认为,要搞好初中化学教学,关键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如上所述的“两面三到”。

参考文献:

篇4

0前言

科学素养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公众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综合国力,也会对国家宏观科技决策形成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已经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其他课程不同,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正完成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例如“点燃的硫”、“燃着的木条”以及“带火星的木条”等,这些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总结出来的方法,针对这些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种方式鉴别氧气的方法是不实用的?”为解决教师这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实践做化学实验,实验之后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点燃的硫”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带火星的木炭复燃 C+O2==CO2,而氧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发现用点燃的硫鉴别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对空气形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景活动,因为情景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比较紧密,使学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建设提供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保证社会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2引入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教学作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进入正式内容教学前,教师可以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一则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这一则视频讲述的内容从尚未降生的女儿开始,一直到现在,女儿诞生并接受治疗,通过手术,宝宝手术成功。再通过一组数据准确反映出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危害。在视频放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例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雾霾的出现呢?”我国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太快,环境保护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空气严重污染,从而使得雾霾的出现。生活质量是当代人们的主要追求,生活环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保护社会的重要性,主动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代社会建设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障。科学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水平高,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通过化学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关于氧气的制取,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例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固体”、“加热高锰酸钾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一个组都进行不同的实验,结束实验得出相应的化学原理,再分别让学生找出制取氧气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注意点,通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综合型、高水平、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保障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化学内容的特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5

认知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情感、方法、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活动完成效率的高低则与学生内在能力,即迁移能力密切相关。迁移活动产生的基础在于两种学习间存在共同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者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与所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概括,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迁移的思维过程如图所示。

2.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只一年的时间,而且面临着强大的中考压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往往采用基础知识+习题的教学模式,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备战中考,而对于初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却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共有12个单元,以物质分类为主要划分线索,主要学习的物质都是从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讲述,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由学生归纳整理之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1.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系统性强,各个单元知识相关联系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比较研究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发现可以建立知识迁移的途径,并且围绕着这个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去除不重要的部分,由此及彼,将教材中的内容精炼成立体、鲜明的知识脉络。

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按照概念的无意识感知,有意识感知,概念事实的收集,归纳,下定义,理解举例,应用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宏观/微观)学习事物,并且自觉自发地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不同的物质,最终将所学迁移到实际中。对于内容有关联的单元,教师应该将其对比概括。

2.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接接触抽象的知识概念,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因此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建立认知迁移,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活性炭、饮料、塑料杯、醋、食盐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授良好的思维方法

虽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不容忽略,仅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拥有迁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从整体上看,初中化学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是按照从典型物质代表推广到该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再阐述个别例外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据此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体会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过程,辅助学生学会建立迁移的确定模式,学会去粗取精,并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方法。

篇6

二、突出学法,强调反思在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老师在教学和学法上给以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方法,让学生善于概括,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把老师在课堂中教的概念、原理、知识等记下来,而对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则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加深理解.同时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可以把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这样不仅利于归纳整理知识点,而且还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记笔记,特别是能够把自己对老师讲的这节课经过思考得到的体会简要记下来.就如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与总结,同学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等等.所以说,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该多花工夫,多花时间,不断的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化学来说,其实学习的难度并不大,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自然就会优异.初中生逻辑推断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对于化学的学习一般都是枝枝叶叶,没有形成框架,对于学过的知识及错题,学生都不会很在意,不会反思错误背后的知识残缺,为此,化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及时反思,并且付出实际行动.

三、找准切点,突出能力训练在学习中的地位

初中化学教学作为一种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工程,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实验等课程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并且学以致用,方便自身的生活和发展,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为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上,放在大众科学的普及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知化学的魅力,并且能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化学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和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而采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同时为了让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精讲巧问,善于设计,让能力训练着眼于普通的课堂提问和练习.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就上去了,学习效率也就同样得到了提高.

篇7

1.情境创设,动手操作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着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并且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化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建立在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推敲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时,课题1中原子的构成是通过立体的图片或动态空间解析图展现给学生的,教师可以创设原子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原子的构成原则和形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并绘出其他原子的结构图,最后通过语言具体地将其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多元智能如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化学学习是书本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通过身体操作产生化学现象,得出化学结论,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模拟地球植被被破坏后氧气被耗尽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氧气的重要性,随之进行实验制备氧气,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省植物生命的存在,激发学生保护植物,爱护地球的意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存在智能和内省智能.情境创设,将学生融入化学世界中,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多元智能,使学生个体在自身基础上更加优秀.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37个实验,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这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从本质上说,其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也是一致的.由此,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要求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推动情感升华以及科学方法教育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训练,力求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化学学科这种特殊的魅力.

2.自主思考,分组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是被动接受和自我消化的过程,不仅教学效果差,学生个体的智能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遇到问题后相互交流、思考与探索,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划分学习小组前,教师应对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考察,即发现每个学生个体独特且优秀的智能,并根据这些个体的独特智能划分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里的同学都能分工合作,发挥自身的特长.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存在,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发展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擅长分析思考,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则擅长组织领导.所以,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个性品质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智能,充分展现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3.多元评价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对智能的定义过于狭窄,所以受这种智能理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很多有着独特且出色智能的学生由于没有在普遍认可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上表现出色则被认定为差生,但其拥有的独特智能往往是一般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超越的.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寻找并发现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高,针对学生的智能进行多元评价,明确学生的强势和弱势,取长补短,充分提高学生个体的智能.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是一个个个体,而被看成了一个学习的整体,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被认定成了所有学生的表现.而我们都知道,学生个体因是本身智能的差异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差异则更大,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有效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2.改善教学效果

篇8

思维导图主要由词汇、编号、线条及图形等构成,本质上为中心朝四周进行扩散的一个图形,其通过运用颜色不同的笔将各级具体的分支画出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根据一定的结构、类别及逻辑将一些零散知识组织在一起,在形成全新且完整的知识系统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1.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一项重要环节即为课前预习工作。现就初三学生为例展开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学习难度大等压力,由于花了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上面,因此用于课前预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在此种形势下,为让学生在较短的预习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成效,化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延伸出崭新的知识,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化学学习[1]。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促进发散思维,通过对某个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自己在这个要点中依然存在的疑惑之处。例如,在预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就会根据教学的要点,将这一小节中关键知识点找出。其中,有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知识进行直观理解,有的知识学生则难以充分理解,且纵观自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未能找到落脚点的部分,那么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对这部分展开仔细研习。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学生不但能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清,而且还会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加大研习力度,进而展开有针对性且高效的课前预习。

2.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思维导图模式恰当引入教学中,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例如在开展《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是相等的?”随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就问题展开谈论和研究,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回答这个问题,并向大家详细说明理由。与此同时,教师需安排一名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观点及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全部记录下来,这时我们发现,学生有的认为质量相等有的认为不相等。当得出各种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采用何种方法来验证各自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大家决定采取实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实验过程中需要的药品、实验器材、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当完成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时,学生便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展示总结出的思维导图,全班师生再对各个小组的方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统一的方案。

在上述化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均得到了重视,不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之前知识的交互,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讨论结束之际,教师还可向学生们公布自己的总结,不但全面归纳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成果,同时也帮其理顺了探究思路,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讨论的结果。

3.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开展化学复习课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概括性整理与深化之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作为从部分至整体的教学阶段,复习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整体有关联的知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将已学过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方法等进行合并与分类,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网络[2]。在化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一种典型运用模式便是教师引导所有学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共同归纳与整理,从而达到有效梳理已学知识的目的。由于全班同学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与学生对主题与次主题进行共同确定,首先确定大致框架,学生再以小组形式对次主题进行讨论后,再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将相应的次主题绘制在黑板上,最后所有师生将整个复习课题共同完成。

例如,在开展《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单元复习时,教师可安排好各个小组的知识要点归纳任务,那么每个小组就需要分别总结元素、原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等主题,并全面且综合归纳这些小节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完成归纳总结工作后,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事无巨细写出所有归纳内容。在此种复习模式下,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对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由此可知,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大大促进了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归纳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仍旧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与成效。

篇9

一、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类型研究

复习课程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始终。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总体来说,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学期复习和总复习。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是伴随着日常学习而进行的一种经常性复习,也是复习教学中最基础的复习。它不但可以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展开复习,还可以进行周期性的复习检测。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利用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的复习状况,或者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下学过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的课程。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性复习表现为新旧知识的结合,联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分析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教师通常可以借助课堂提问,课堂总结等形式进行及时的复习,有效地将讲过的内容系统化。

2.阶段复习

阶段复习就是在一段时间或者是学习了一定内容后的复习,往往是一个单元结束或者是一个章节结束时,所进行的阶段复习。阶段复习涵盖了较多的内容,所以安排的课时也应当增加。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突出单元或是章节的重难点内容。阶段性复习不能重复所学内容,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每个单元或是章节往往都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知识体系,在阶段性复习中就要将学过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阶段复习内容比较集中,所以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树”,在复习课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等。阶段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所以复习课要更多地介绍方法,去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3.学期复习

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末针对学期内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复习,涵盖了整个学期的知识内容。系统化地梳理整本教材的知识,不只是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巩固,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复习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知识体系分支也比较复杂,复习课程教学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分清主次又全面覆盖知识点,多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

4.学科总复习

学科总复习是初中阶段整个化学学科的复习,是阶段化学课程全部完成后所进行的总结性复习。学科总复习往往关系到学生升学,所以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总复习要全面落实初中化学教学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提升。总复习涵盖初中阶段全部的化学内容,除了整体梳理外,还要注重知识重难点的延伸和应用,不能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思考,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的解决问题。总复习可以从专题、综合和细节三个方面下手,统观全局进行专题训练,每个专题要进行细节的重难点强化,最终综合起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提高教师复习课程的教学意识

复习课教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授课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练习课,机械的重复知识和大量的联系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课首先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新的设计,如何将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习方法上去提升才是复习课的关键。比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根据颜色猜测是什么物质。光靠生硬的记忆很难全部掌握,但是发现其中一些潜在的联系,就能够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蓝色的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铜或硫酸铜,这两种物质都属于铜的无机化合物。根据这个特点,学生可以很快的记忆。另外,白色的固体有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等,也就可以粗略的记忆与钙的化合物大多是白色固体,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再重点记忆,反而更容易记住。利用这样的内在联系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比简单的重复知识点更加有效。

2.增强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篇10

初学时是要记忆一些的,包括基本概念、定义和化学式、化学反应。记住一些规律。(1)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的物质产生不用怀疑和判断。(2)化合物:指由多种元素构成且一定发生过化学反应,混合物只是多种东西掺和在一起,但一定没有发生过化学反应。比方你们班里的同学虽然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是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3)就是这种元素化合过程中失去几个电子那么该反应中总是有元素得到了这几个电子维持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比方你有两个苹果我给你抢过来了但数量上还是两个苹果只是你没有了我有了而已。因为化学学科是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的。如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你不知道化学式怎么写,比如AB+CD=?就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些概念。但化学也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对上述的要理解、分析,如果用心很快就能找到规律,如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都有极强的规律。如果一下子没有入门,不要着急,对一些概念还没有理解,先接受下来,先要求自己记下来,再主动地去理解它,不能被动!既然你其它学科可以学得很好,化学一定也能学好,入门后还会比物理数学好理解些。但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要消极、被动。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不管怎么样,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是自己最高效、最牢固的记住并理解所学知识,那么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

学生需要做的:其实在理科当中,化学是比较偏文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熟记各种化学反应的特点,各种物质的性质,其实初中化学也就那么几类,再次,必须让学生掌握各个反应的本质,把反映的本质搞清楚,才能举一反三,一眼就看清楚到底是什么。第二,老师需要做的:在初中,老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熟记,掌握本质的基础上多做题,虽然我也不赞成题海战术,但是我还是提倡多做题,题不是随便做,而是要老师去找那些精题,去找历年的好题,并在讲课的时候点出这个题考的是什么知识,哪里出题人特别用心,哪里有陷阱,哪里学生容易犯错误,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些精题,然后再此基础上在给学生一些题,这些题要有变动,但是就是围绕着所讲的精题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消化,熟练。

要上好学生实验课,第一,用实验引导学生的兴趣;第二,将授课的内容多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对他有很大的用处;第三,授课时宜由浅入深,弄清并记熟各单元的知识点,这点很重要,很多学生就是开始懒记各单元的知识点,最后基础不牢,考试不理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第四,如果是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所以开始阶段的测验不能过深,只能考一些基础的东西;第五,一定要求学生熟记元素符号、化合价,写熟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弄清化学符号及有关数字的意义,为了分散难点,元素符号,在第一单元时就让学生接触到第四单元课题2时就要记熟;第六,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点很重要,你的渊博的知识、风趣语言、得体的衣着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做好这几点,才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化学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会得到保持!

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正是爱实验才爱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并组织好化学课外活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利用好课题45分钟,把基础知识学扎实。老师讲课时认真听,听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书上记一记;记好全部的方程式;熟悉各种实验的步骤、过程;自己买练习册和全解看;多向老师问问题;会举一反三,会变通,比如书写没学过的方程式以及配平;清楚一些物质的性质。初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背诵内容比较多,因为每天都讲新课,所以每天都要复习,必须做到天天清,堂堂清,否则后面的内容越积越多,你就有负担了,另外,实验题,探究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也要稍做些课外习题,拓展一下,还有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错题集,让孩子巩固复习,就更好了。

掌握本质规律、坚持归纳总结。所谓本质,就是指中学化学所要学的化学原理。中学化学所涉及到的原理并不多,因此,要掌握它们并不难。难的足要在题目迷人眼目时认清其本质,即这道题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与哪些化学原理相关,这道题想要考你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化学原理在课上可以学到的话,那么规律则需要你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这些总结不一定要写在纸上,但要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可能一开始时会让人觉得又麻烦又费时,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科和理科特性的科目,有很多化学性质和方程式需要记忆,同时又有很多计算题,所以也需要一定的做题量。

不过有很多东西是有共性的,所以总结归纳挺重要,比如相同颜色的有什么,同类题怎么解等。所有的原理定义必须弄清楚,因为这是最根本的,错误很多时候就是源于不熟和模棱两可,思路清晰了大方向就不会错。

总之,培养学生化学能力是化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化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基础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篇11

一、错解习题重做的作用

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再由学生对于信息进行知识的二次加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则须要学生的思维和记忆作为媒介,我们教师所传递的化学信息通常不能够被学生全都吸收和正确理解,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和理解错误,此外还包括知识的遗漏、重点内容的记忆流失以及机械记忆的僵化等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一种必然的情况,而错误的出现则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了问题,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也可能是既定认知错误,这些疏漏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错解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学生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但是推进学生认知、理解活动以及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过程,更是教师认识自身化学教学以及与学生有机互动关系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试卷以及实验过程等方面的观察,等能够较为整体、系统地反应教学在不同阶段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把握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共性原因,找出这类题目研究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筛选以及归纳典型错误,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将潜在的小错误转化为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因素,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理解学生乃至理解自我,这也是对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落实方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效性有着极大地助益。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错解状况与原因分析

我们从各单元测试的结果分析来看,学生之间化学整体水平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学生的错误也主要归类为两种,分别是遗忘性错误和应用性错误,各单元测试卷的错解情况和研究样本――期中考试卷中表现出的错误类型和错误性质基本一致,可以说,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是制约当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回顾和反思当前的教学过程,在概念的教学过程方面应该说讲解是非常很细致、到位的,然而为什么在这样精准的讲解之下仍然会出现这种概念性错误呢?我们再次拿出学生参与调查测试时的答卷,对试卷呈现出的出错具体情况进行再次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概念的记忆方面并不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原因则出在氧化物与化合物的关系及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物与混合物本质区别与联系上,因此,在我们再次审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对这部分概念缺少必要的循环和反馈,这是我们要亟待改进的问题。

三、错解纠正的具体措施

1.抓住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化学的起源,可以说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依赖于实验而实现的,许多化学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为了降低学生的抽象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取实验教学,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部分实验,通常来说,演示一个实验要讲清一个基本概念,比如,说演示镁条的燃烧,通过这个实验则可以讲清“化学变化”、“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甚至达到运用一个演示实验可以实现讲清三个概念的教学效果。

2.小循环、多反馈,促进概念内涵理解

面对新形势下的时代需求,在教学中如果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势必会与时展不相符,根据学生错解情况,我们应该在这些学生容易错的概念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小循环、多反馈的灵活方式,目的就是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和强化学生对这种联系的理解及记忆。

3.重视树立正确的“错解观”,重视错解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解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仅仅是斥责,要树立正确的对待错误的“错解观”,教师要指导学生除了对正确答案了解之外,还要有效地针对学生的错误解答加强分析,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收集和利用学生存在的错解问题这一资源进行教学,以学生实际存在的错解为出发点,以弥补学生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善于运用反思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加强对于初中化学的“错解”研究,找出其产生的根源,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只有真正的解决的错解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需求,才能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解决错解的经验,从而提升我们应对错解的能力,提高我们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篇12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与初中化学教师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未能很好处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等等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同学们的学习上的发展。

4.与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法有关

(1)大多数高中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体系的特点,不了解高一新生化学知识的真实水平。

(2)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高中教师对升入高中的新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思维能力上跨度不大,记忆多于分析,宏观思维多于微观思维,直观思维多于抽象思维,而高中教师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后者,使学生学习一下子很难适应。

(3)高中教师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的同时,往往忽视高一新生认知水平及心理发展的过程(即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语言描述到综合推理、由定性到定量)。不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过高,人为地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5.与初、高中教学的目的有关

初中化学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需要。

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明确“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

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二、及时补救,抓好衔接教学

1.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转入新课时,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切忌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应千方百计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和良好的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暴露头脑中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纠正片面的知识,完善不全面的知识结构,将零碎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强化、小结,将无规律的知识变成有规律的知识,充分展现高中化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衔接教学的根本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篇13

为实现初高中化学有效衔接,我区多所学校进行了校本实践与探索。不少完中校分别对初三和高一化学教学提出教学衔接的目标,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主动考虑衔接问题,不以初中毕业的最低要求作为学习标准,同时加强高中所需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很多学校在高一年级采取各种方式开设“衔接教学”课,有的在新生录取后开学初集中补课,有的在高一先划出一定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也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复习补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复习补充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些校本实践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生在高一学习的适应性。

二、初高中化学内容分析及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知识层次等因素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的和标准,初中化学更强调基础性与一般性,要求学生拥有作为一名未来社会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对初高中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衔接。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模块中,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高中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初中只有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没有明确提出反应快慢问题,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的出现,也没有明确指出可逆反应问题。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课本着重于从感性认识总结归纳理性认识去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而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课本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及衔接策略

从教学内容上,初中化学内容以感性认识、记忆知识为主,内容较简单,而高中化学内容较多,且理性知识较复杂,知识向着系统化、理性化靠近,知识容量和思维难度远远高于初中。如,高一学生普遍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学习难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初中课本未涉及,学生不能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初三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让学生形成“氧化还原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课本加以整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反应物中判断。而高一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复习原子结构知识,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从已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反应来讲,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

在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课本内容的衔接,又要关注学生认知心理的衔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方法的选定、过程的安排、媒体的选用)和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衔接优化,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教师应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熟悉初高中课本对学生能力及其化学知识的要求,注重对衔接点的认知和优化,注重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教研策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优化,以文献研究、联合教研和同课异构教研为实施策略,引导教师提高衔接意识,熟悉初高中课本的体系和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放矢,既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基于初高中化学衔接点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引导教师对初高中化学衔接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组织全区初三和高一年级教师对初高中课本全部知识点进行衔接梳理与总结,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对初高中课标要求进行梳理及分析,对典型衔接点进行主题教学分析与设计,总结提炼在衔接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对初高中教师分别提出教学建议。如元素周期表教学单元有关元素符号的识记问题,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需要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具体元素,或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些都需要学生熟知1~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但九年级课标中没有相关的要求。有些高一学生因为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存在问题造成后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建议初中教师加强对学生识记的方法指导,高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复习初中相关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化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二)引导初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