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六年级信息技术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六年级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六年级信息技术总结

篇1

本学期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学习内容是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打字的基本指法,其中打字指法是重点。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打字基本指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提高打字的速度。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学生对键盘都比较熟悉,养成了双手随时放在基准键上的好习惯,对以后电脑的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四年级

本学期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学习重点是画图工具及logo语言的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logo语言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logo语言的一些基本命令,能够在老师的要求下画出相应的图形,有一部分学得较好的学生还能给其他学生当小老师,教学的效果还不错。

(三)五年级

本学期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学习重点是word表格的制作与设计。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或个人或合作,都完成了一份修饰好的课程表和一份修饰好的月历,通过不断练习,对word表格的操作都比较熟悉。

(四)六年级

本学期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学习重点是幻灯片的制作。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powerpoint这个软件,学生对于制作出来的幻灯片动画效果都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在学期末都能交出一份还不错的幻灯片作品。

二、存在的不足

(一)电脑设备不足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一年的教学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是设备不足,我校计算机室现有计算机46台,其中含教师机一台,学生机45台,但开学初能用的电脑不足二十台,而且机子配置很低,不时出现故障,造成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后面经过维修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由于配置太低,教师机无法控制学生电脑,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上课课时有限

三到六年级每周都只开设了一节信息技术课,且信息技术课在小学不受重视,常常连仅有的一节课也被其他科任的老师要走了,上课时平均每台机子都要有两三个学生使用,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也没有空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很难从中发现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三)学生差距较大

本校的学生有50%的学生是外地生,平时对电脑的接触较少,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一些本地的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相对比较熟悉,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太大。同样的一个知识点,有些同学很快就可以接受,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却连打字等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懂。

(四)缺少观摩学习机会

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观摩,学习机会少,以至自身信息、素质难提高,无法满足学生对当代信息技术探索欲望,不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趋势,上课时基本上是凭着感觉走。

(五)自身存在的不足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小学的教学教法还不够熟悉,在自己的工作中,尤其是对差生还欠缺耐心,有时产生急躁,急于求成的想法。且信息技术的教材没有配套的教参,教学时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来进行。

三、改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篇2

C人数

宋池分数

谭坊分数

差距

语文

24

66

41

67.40

73.38

-5.98

数学

11

26

94

57.33

72.61英语

28

50

53

66.18

80.53

-14.35

通过以上表格看出我校六年级各科成绩与xx初中存在差距。经过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作为xx初中六年级级部主任我负主要责任。虽然近几年我一直教六年级并担任班主任,但我是第一年负责级部工作,管理经验明显不足,方法单一,没有充分调动起六年级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还担任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学校的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电教工作、网络管理、信息技术教学、校安工程档案整理、学校网站建设、科技活动等,任务相对繁多,管理级部的精力不足,虽然学校领导在今学期安排xx老师接替我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但是用于级部管理的时间并没有增多。

二、学生流失严重是造成成绩差的原因之一。六年级学籍人数是206人,而实有在校生是131人,流失学生三分之一多。经调查,流失学生成绩均在中上游。因流失学生过多,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三、校安工程建设对六年级的教学也有一定影响。一年来,我校校安工程建设一直在进行中,而六年级教室又在建筑工地附近,来自工地的噪音等也影响到了六年级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六年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也是造成与xx差距大的原因。在2012年9月1日,我组织了六年级学生的入学测试,用的是一份比较容易的五年级期末测试卷,考试成绩很差,及格学生了了无几。

五、学生使用计算器没有严格控制导致数学成绩特别差。学年初,学校领导曾经提醒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但没有引起我和三位数学老师的重视,从而造成这次数学检测中很多学生试题没有答完,成绩特别差。

这次期末检测虽然与xx初中差距较大,但是经过六年级老师一年的辛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上次家长会上,曾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肯定。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老师们的付出。像孩子回家开始完成作业,老师批阅的单元检测题找家长签名,家庭作业不再是机械的抄写而是老师精心组织的学案。这些进步与我们六年级老师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担任六年级三门主课的一共是七名老师,有3名大专学历,4名大学学历,其中刘敏老师已取得曲师中文学士学位,在读研究生。

篇3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篇4

案例一: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后,教师给出六种图形的形状,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在答对后,师进行链接操作,学生每答一个图形,师配合学生给出这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个教学所用的课件是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编辑的,也就是被广大教师深深喜爱并最常使用ppt,相对与microsoft powerpoint2000而言,2003版本在动画演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很多对象进出场、运动的效果,特别是增加了沿指定路径运动的功能,使动画设计和实现的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充分照顾了在动画效果上有一定要求但一直苦于操作技术的老师们的要求。但是,microsoft powerpoint2003所能实现的动画效果毕竟还是比较简单、定式的,如果想要展示复杂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翻折,就还需要借助flash的力量。

案例二: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为了具体的展示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的动态过程,我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翻折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结论,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更利于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所有的翻折效果都是在flash环境下编译的,但是整个课件却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下完成的,这不但降低了课件制作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flash和ppt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整个课件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着重考虑要重视探究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多解多变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充分辅助了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积极思维。例如:

案例三:

在中心对称演示的动画中,我们可以拖动图中任何一点来进行变换,可以改变对称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移动整个图形的位置,令人赞叹的是,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变化,图中的中心对称关系的演示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涵盖了基本图形的所有关于中心对称的情况,这是其他任何软件在编制和展示的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也是几何画板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在尝试中进行的自主探究模式:

案例四: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型课题研究(六年级教材下册),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通信公司推出新的资费套餐业务

月租通话资费

30元0.30元/分

无0.6元/分

如何选择资费套餐才更划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excel软件根据方案列表计算比较,通过小组内部总结出计算方案,并得出结论,与全体同学交流,并寻求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在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首先尝试一些特殊值的计算结果,然后开始利用excel进行数据枚举、简单计算和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适时的点拨,数学模型就从生活问题中一点点的提炼出来,进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函数思想也有一定的渗透。

2.在做中学的操作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word或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进行初步统计教学。例如在六年级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渗透怎样去看懂一张统计图表,而在高年级段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机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统计有更加直观、深刻和深层次的认识。

篇5

1.1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部分地区作为独立课程在开设。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学科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表现为:1、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力;2、对信息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3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小学阶段的目标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

1.2 小任务多阶段驱动的意义

“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创设 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学情的差异:1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四、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为例: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所以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是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所以要加强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2、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差别较大,3、学生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接收能力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应用也有些误区:1、任务设计的形式化和简单化,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缺乏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3、由于信息技术实践性比较强,任务设计中常常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培养,而容易忽略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

“小任务多阶段驱动”是细化的针对小学生特点的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模式。“小任务多阶段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认知规律,因此便于学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良好价值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小任务多阶段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小任务”的驱动下分阶段有步骤的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小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实际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和提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小任务多阶段驱动”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任务多阶段驱动任务设计的优化

2.1 小任务设计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手段而已。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一定要将课程目标分解细化生成可操作

的课堂教学目标,切记不要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分阶段细化,分化为3-5个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阶段,例如《画图程序工具栏的介绍》一课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观察工具栏变化,让学生了解铅笔工具位置、基本属性);第二个阶段布置学生按照课本要求使用起笔画草原晨景,让学生了解画图程序工具基本使用方法;第三个阶段,让学生去观察体验变化不同工具时工具栏中属性的变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画图工具,总结画图程序中工具使用特点,让他们试着分析在不同画图任务应该考虑使用最佳画图工具,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

2.2 小任务设计要让学生非常容易上手

小任务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小任务”的可操作性,第一个阶段的任务设计上要保障每一个学生在使用学习资源包的境况下能独立完成任务,第二个阶段的任务设计上要让大部分学生在使用学习资源包的境况下完成任务,部分学生在讨论和互助的情况下能完成任务,要体现出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第三阶段的任务的设计则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包应用,通过探索研究、实践操作之后,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作品。

2.3 “小任务”在设计时要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各个阶段的出示任务要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说,每个阶段的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或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随时进行检查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境况对预设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学科整合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2.4 “小任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4.1“小任务”在设计时要考虑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三至六年级跨度比较大,要能根据学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法指导。中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逻辑思维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可在任务设计时考虑增加趣味性和直观性想结合的情境,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高段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参与度有所增加的情况,可以考虑设计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4.2 “小任务”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同龄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申请电子邮箱”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基于“小任务多阶段驱动”学习的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3.1创设情境。这一过程一定简明扼要,切忌将情景创设太复杂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通过一个活动主题有机将各个教学目标融入到小任务当中去。如果必要,对需要全班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演示。

3.2小任务提出。教师教师应当在设计小任务之初就将检测方法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考虑进行去,科学的设计小任务,任务的提出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分解的有序的提出,提出时要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

清晰了解他要怎样学,学什么。同时机动的观测小学生在完成任何的过程中的表现,灵活掌握课堂小任务进行的状况,如果遇到困难,应该马上进行阶段重新划分。让小学生在三到四个阶段中将所以小任务完成。

3.3老师应及时给出评价总结,鼓励学生给出恰当的表扬或进行方法指导进行纠错,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可进行组内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敢于动手,喜欢动手。

4. 结论

基于“小任务多阶段驱动”的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主动地增强了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我将继续积极地研究和实践这一方法,使这一教学方法日趋完善,从而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5.

[2] 戚小玲.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思考.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1999,3.

篇6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1、实验设计;2、实验准备;3、实验观察与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月日至年月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观察研究法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1、制定观察计划2、实施观察测量3、分析观察记录4、得出观察结论

例如: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

《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观察计划

观察目的:了解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重点区分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发现同类植物由于日照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等。

观察对象:夏季选择天仙子;秋季选择。

观察地点:学校或附近的花圃。

观察步骤:

①夏天,在接近天仙子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②秋天,在接近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厚布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2~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观察分析:

①发现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对开花的影响规律。

②可以发现不同植物每天受日照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吗?

③如果将观察结果应用到植物种植地区的迁移上,有些什么价值呢?

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的一般过程有7步: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调查内容,2、选取调查对象,3、设计调查方法,4、收集资料,5、分析研究,6、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7、形成课题成果。

三、四年级目标需达成目标: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把需要调查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化、细化,要尽量清晰完成本课题究竟需要获得哪些第一手的调查材料。

能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注意收集好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实地调研拍摄的照片、获得的录音资料、笔记等,深度访谈主要是整理后的访谈记录等。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是要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作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尽量收集完备。

五、六年级目标需达成的目标:对前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对调查问卷的各类数据要通过统计、分类和分析、比较,发现可资说明论题的一些信息,并且整理和归纳起来。

2、社区服务与社会综合实践计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本学期将社区服务的敬老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孝文化相结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计划:

本学期我校3至6年级都定制了劳动与技术课件制作的材料和我们的小主人蔬菜园的种植相结合。

三、四年级掌握的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坏境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2、走进信息技术大门,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3、学会正确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4、能够根据材料的用途和性能价格比,进行材料的价格和选择。

5、知道泥塑作品的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刻纸、剪6、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纸塑工艺和泥塑作品并作出评价与说明。

7、种植常见蔬菜知道其生长过程

五、六年级掌握的目标: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3、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4、知道纸质类、木质类、金属类、塑料类等材料中常见易加工材料的性状和用途,会使用一些合成材料和连接材料进行部件连接。

篇7

尽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较为灵活,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自身还是有许多规律性的地方。身为教师,对这些学习中的规律性知识应该及时加以总结,让学生在思维上很好地去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是十分必要与有意义的。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第5课智能电子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称重传感器,与之前所学的红外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刚好形成了一个系列。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去进行理解,同时对之前的知识形成复习,并架构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中,我特意将所有的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性的知识讲解。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总结,学生很好地明白了究竟什么才叫传感器,以及传感器整体的工作原理和意义,实现了思维上的归纳统一,从而完成了对书本上知识的消化理解。及时总结,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能串联起之前的书本知识,将整个知识层面形成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从思维上对所学知识架构出一个大体化的模型,相互关联,促进理解,从而实现更好地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篇8

知识迁移是教学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向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很强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其内在的很多东西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设备和每周短短40分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更多新内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这些相似性进行知识迁移,会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一、借助生活经验将专业术语生活化

在新课程中学生接触很多新概念和新名词,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更是抽象。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难于理解,长期以往不但不能让学生掌握,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内部的很多元素,它们的原型也来源于生活,只不过是计算机专家们把他们的模型数字化以后存储到计算机而已,所以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模型还是很相似的。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有关电脑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将CPU、显示器、音箱、鼠标和键盘分别比作人的脑、脸、嘴和手,用人体的各个部分来比喻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同样Flash中概念也很多,舞台、场景、元件、时间轴、帧等概念,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以根据电影给学生做一个类比,我们可以把组镜头当作一个场景,舞台就是一组镜头上演员表演的场所,元件就可以比作演员,那演员什么时候出场就是根据剧本上的时间安排,这样学生就会对计算机组成这些术语的用途豁然开朗。在三年级下册中有关文件和文件夹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把“文件夹”比作“书包”,“文件”比作“书本”,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书本是放在书包中,书包是为了装书本,也理解了文件夹是存放文件的。将这些固定的图标形象化、生动化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就会使学生化难为易,轻松愉快的掌握。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生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让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学习。

二、运用窗口特点介绍新软件

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的更新让人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软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学会大量的知识概念,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都明白Windows里面很多界面都很相似,只要让学生发现并内化这些相似点,学生有了部分软件的使用基础后,学习其它软件就不很吃力了。如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就认识并学习Word软作,在六年级上册又安排了PowerPoint的学习。有了Word软件的学习作为铺垫,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有8个相同的菜单,但它们菜单下的子菜单并不完全相同。同时Word中多了一个表格菜单,可以绘制表格,而PowerPoint中多了一个幻灯片放映菜单,可对幻灯片进行设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变陌生为熟悉,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操作共同的特点实现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的课程实际操作不低于总课时的70%。如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形成动手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在Windows系统中,记事本、Word、PowerPoint等软件中对字体进行设置及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选择相应的命令或用右键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记事本这个软件中对字体的设置的基本操作后,再学习其它软件中关于字体设置的操作时,教师只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又如艺术字的设置是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常用到的一个设置,而艺术字的设置在四年级下册学习Word时就已经学过,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有关幻灯片制作时,也只需我们从旁点拔,唤起学生的回忆与共鸣,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的共同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四两拔千斤”之法,将新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操作,从而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达到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利用知识的共性进行迁移

篇9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声音与生活》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在《动物运动会》中让学生见识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在《多样的天气》中感受不同的天气现象等,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2.展示事实,剖析结构。

如在《磁的应用》中展示磁悬浮列车,在《农业与技术》一课中展示农产品的各种用途,在《仙人掌的刺》一课中展示热带草原(沙漠)、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常见动物的形态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

3.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如在《食品的加工》一课中呈现牛奶从生产到上餐桌的整个过程;在《动与静》一课展示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植物的生长》一课中呈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形态;在《金属的来历》一课呈现铁的冶炼过程等,能够完整展示变化过程,解释其中原理。

4.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相比教师的口头质疑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示,对于学生疑问的提出、思考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展示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会立刻被吸引住,便会质疑题目,这样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便水到渠成。

5.提供示范,自主操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实验可视性差,示范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示范放大,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进而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操作,这比教师叙述挂图等形式要强百倍。

6.提供评价,分析归纳。

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取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成课件来进行综合演示,汇报他们获得的成果,使成果展示、分析归纳、评价反思更加具体明确。

7.运用网络,促进交互。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资源的共享,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网络教室,运用网络资源,或是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所需信息,或是教师制作专题网站供学生浏览,能够促进形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师更好地进行分层指导。

二、不同类型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1.观察体验课。

如《种茄子》、《养小鸡》、《我在长大》等课,课上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观察,然后汇总观察所得,得出结论,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在观察汇报阶段切入,主要用于观察记录的展示和汇总。

2.实验探究课。

如《传热比赛》、《燃烧的秘密》、《斜坡的科学》等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在这一类型的课中信息技术以“提供示范,演示操作”和“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方式在实验指导阶段和实验总结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展示、实验原理的见解和说明。

3.专题汇总课。

如《地震》、《生命从哪里来》、《巧妙的结构》、《浩瀚的宇宙》等课,教学内容多是同一事物或同一专题知识的汇总,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运用网络,促进交互”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展示事实,剖析结构”的方式在知识汇总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类汇总、形成观点,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百家争鸣”的效果。

4.探索畅想课。

如《未来农业》、五六年级各册的专题研究课等课,主要是对未来事物或行动的一种规划和畅想,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设疑思辨,解决问题”、“提供示范,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给以指引和启发。

5.成果展示课。

如四年级上下册的《展示会》、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回顾》等课,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参与整节课。这样可使学生展示自己,同时获得同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归纳的任务。

三、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高效利用课件,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件运用要注意适度性,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该“放”就“放”。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学资源,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同时兼顾扩大学生的视野,适时而“收”。

2.处理好实验示范与培养实验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这门课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示范能够带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直观的认识,却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课件示范科学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示范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时,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用途,但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必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0

二、认真复习,迎接中学的“入学编班测试”

这个测试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暑假中,要把六年纪学习的所有内容认真复习一遍,还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表”。争取测出好成绩,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如:绘画、书法、音乐、英语、信息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篇11

授课前,教师将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以口头或QQ留言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询完成这一任务。如在教学河北少儿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欣赏课《拉德斯基进行曲》一课时,在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与这首乐曲有关的资料,在课上与大家共同分享。如: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为什么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什么是管弦乐曲?等等。对于这些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课下的上网学习了解,再通过课上的交流,已经很清楚了,这样不仅为课上教学节省了大量欣赏时间,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习惯。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上好常规音乐欣赏课

1.凸显教学意图。

在音乐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内容、精美的视听效果往往是音乐教师自身无法达到的。而正确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与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的编制情况,通过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直接把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让学生模仿乐队编制队形坐好,随音乐的变化,让学生模仿乐手演奏,使整个课堂动态化,学生在集体表演的气氛下感同身受。使学生对管弦乐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编排和曲式结构都有了深刻印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教材中静止的、单一的音乐内容变得鲜活、丰富。

静止、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枯燥,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没有意思,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如在我在教学《采茶扑蝶》一节欣赏课时,通过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欣赏。除了一些辅助的关于江南人们采茶时愉快劳动的相关画面,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联想外,还对不同人声演唱、不同乐器演奏进行比较欣赏,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处理带来的不同表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大大激活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在音乐教学中,基本的音乐知识是必须传授给学生的。但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多半是通过抽象的讲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不容易记住。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例如在欣赏歌曲《大白象》时,课件音像同步,随着旋律的音高变化呈现出歌曲旋律线条进行的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与理解什么是旋律线,以及什么是平行、上行和下行等音乐基本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欣赏我国作曲家史真荣创作的音乐故事《龟兔赛跑》时,用黑管的旋律代表兔子的形象,用大管的旋律代表乌龟的形象,“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听到声音,无法再现动物形象和乐器的样子,学生只能凭空想象。而通过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就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观看乐器的演奏,把音乐的内容形象化。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实现了声、像、文字的统一,动与静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上好非常规音乐欣赏课

1.实现人机互动。

常规的音乐欣赏课都是在音乐教室完成的,学生只能听。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现代教学手段,就可以改变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新鲜感。如我们可以把一些音乐欣赏课搬到计算机教室进行,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在“听一听—想一想—看一看—再听一听”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小学五年级的欣赏课《彼得与狼》,这是一部交响童话,全曲长达30分钟。乐曲用不同的音乐主题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形状及它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的旋律,并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用常规传统教学手段来欣赏,由于乐曲较长,只能在课堂的前十分钟由教师讲解,看挂图复习各种乐器的名称、形状,然后听各个人物的音乐主题,再介绍作者。在听完乐曲后,匆忙总结,没时间反馈。学生往往对故事的情节记得比较清楚,音乐的主题旋律却记不清。所以我把它制作成了一个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利用这个网站实现人机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节约时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供自主学习方式。

篇12

1.立意高

(1)江苏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起点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江苏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纲要立意比较高。首次提出了双四维结构思想,教材努力达到纲要的要求,符合度比较好。本套教材注重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以高中课程标准为参考,将一些高中知识点渗透到初中。如,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知识面较广,但是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要求很深。

(2)“义务教育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不仅仅教学计算机操作,而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教材之中,跳出计算机的局限。注意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一般采用综合性活动来练习,通过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3)行为与创新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力求有所突破。注意程序设计和机器人选修课程编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灵活。依靠教材推动“学生机器人”实验平台开发,推进各地“机器人”教学的普及教育。

(4)教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例如,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虚拟现实与青蛙解剖,音频文件与噪声的测定,在主题活动中,更有较多的设计“整合”实践和任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学科课程之中。

2.特色鲜明

(1)体现实验性特色。从探究、应用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填写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防止知识传递的简单化。

(2)体现素养性特色。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是本套“义务教育教材”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中很多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加工和表达等知识和技能点集中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教材注意到多种技术的引导。例如,温度信息获取的数量、方式、手段、途径、技巧等可以有目的的强调,特别是学生不重视、不正确的习惯和方法,可以重点从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角度去论述。例如,机器人单元第2节单片机部分,有一个“讨论学习”,在获取周围环境的温度信息时,使用手触、体温计、数字温度仪等不同的工具得到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吗?尝试操作。

(3)体现方法性和评价性特色。教材中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现。如,通过结合实验和体验等过程,填写表格、连线形式,以及像BIG6、WEBQUEST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探究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训练的目的。有些知识点直接在正文中体现,有些则在练习中体现。例如,“走近机器人创新设计”中,将学习创新设计方法作为重点,学习和应用组合法、焦点法、辐射法等进行设计。

3.追求教与学方式的融合

(1)非常注意学习方式多样的融合。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力求完成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学习过程。

(2)教材学习任务连环的融合。由于知识点学习的需要、任务驱动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需要,使得教材编写统一性和完整性显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跳跃和破碎。本套教材在编写三级框架和教材地图基础上,同时与专业人员一起,创作作品和案例,在学任务完成后,再选择和分解子任务,使得教材学习任务环环相连、环环相扣,融合得比较成功与专业。例如,动画制作单元。学习任务是美丽的田园,由盛开的小花、成群的牛羊、旋转的风车组成。

(3)学习资源多样的融合。如,教材、实践指导、配套光盘、教学网、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江苏优质资源下农村光盘)的相互配合。

二、存在的问题

1.内容略显不足

江苏省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课,初中七至九年级开课,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分为上下两册和选修一册共三册书,从各地使用以后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认为教材还不能全面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求。小学一般到六年级就没有教材可用;初中多数学校七年级开课率100%,八年级、九年级开课率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八年级开课,部分学校九年级开课,这些都不利于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与技能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的实现。

另外,教材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内容相对比较缺乏,现行教材中已经整合了相关学科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科教学提高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比较还明显不够。

2.循环使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费用,也节约了印刷教材的纸张,减少了资源浪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培养教育,但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存在明显的弊端。

(1)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一方面它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教育不能过分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内课外都要使用,特别在社会实践中,更是记录载体和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学校不让学生将教材带回去,学生无法记录和评价,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非常可惜。大部分学校只在计算机房每台电脑前放一本教材,使用效率很低。

(2)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成果篮”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每一课学习结束以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个总结性的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但因为教材循环使用以后,使得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

三、对教材改进的设想

1.保持前瞻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技术的发展、概念的界定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教材应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

2.突出江苏特色,强调创新

教材的编写应在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编排、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胆创新,突出不同教材的特色,实现教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要针对江苏学生的具体现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能创造性地教学和学习,实现教材从教学范本向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变,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体现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创新方法的引导和培养,降低操作要求,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设想,可以让学生用头脑去思考,仅仅写设想,不要求实现,就好像让中小学生设计太空的某个工作一样,多发挥学生思维快速、不保守的特点,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例如,键盘和鼠标器的设计、汉字输入方法的设计等。

结合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丰富教材信息素养要求。例如,人机对话和传感器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人的适应要求越来越高,如在地铁买车票、乘车、进出站、在电子银行自动取款、信用卡使用等都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要求。在模拟实验活动和社会实际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4.新知识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

时效性是信息技术教材的重要特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说每天都有新东西出来,而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不及时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体现出来,就有可能产生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和学、用脱节的现象,即学的东西没用上,用的东西没学到。例如,物联网和“感知中国”、龙芯计算机等都应该及时更新和补充到教材中。

5.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整合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小学的要求,确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做好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我们建议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按照年级或学期分册。这样可以合理安排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计划的落实。

6.立体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强调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来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力度。

篇13

1我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一,教学手法单调,数学教学由于概念抽象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难以提起兴趣,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理解内容,课堂缺乏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导入和启发,教师往往通过讲解例题、布置作业、讲解作业等来完成数学教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下。第二,作业量大,作业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教学方法不佳,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所以寄希望将教学任务交于作业,学生在巨大的作业量面前,由于对知识点没有进行理解,很难按时完成,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压力。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2.1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数学由于其自身因素,抽象难懂,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对于数学内容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因素,在课堂中不断的使用数学定理,脱离生活实际,很难取得实际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将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融入生活之中,一方面,学生在有具体生活经验的情况下能对数学进行形象思维运算,另一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作业练习上。

2.2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通过填鸭式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学生就在不停的听课和做题的程序交换过程中来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体性。新课改的出现要求教师要用启发式教学来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小学生在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充满了新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具体方法,然后循序渐进的导入相关的解题方式,将这种解题方式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获取知识,教师只需要做出适当的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的总结知识点,拉近与抽象数学之间的距离,充分的利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非常弱,很多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师时,就表情呆滞,严肃可怕,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常常针对全班提出连珠炮式的问题,学生一旦回答错误或者回答缓慢,就会给予负强化,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看的太重,又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测,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爱屋及乌,也会对数学课堂产生恐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析,当学生在课堂上安全感难以保障的时候,是难以获取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所以数学教师要找好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

2.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数学本生具有抽象难懂的特性,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图片、动画、幻灯片等形式出现,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统计图,学生在不断的接触统计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统计图的认识,能加强教学效果。

3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学习质量会影响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做好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作业压力大、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营造学习氛围、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