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设备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职教育(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VC)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的职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了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 PT)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担忧,很多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思路差异较大。所以,高职教育过程中,如何真正的实现实践教学,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总结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ET)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两个方面分析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理论教学极为重视,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内容,提高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依据教师课堂讲述的操作步骤或者实践指导书给出的标准流程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在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和系统性缺失。
2.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效果考核流于形式。
高职教育中,由于很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了实践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效果考核流于形式。在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科学,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考察的力度较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考核力度低于理论教学,一般只要学生参加了实践学习,按照教师的讲解或者实验指导书的规定完成了实践报告,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另外,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中的刚性要求缺失,降低了高职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一般而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将“教”与“学”双向互动,要重点突出这两方面的主体作用。
另外,由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很多课程有一定的交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专业的界限,实践教学要求要进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融合。然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交叉融合,需要结合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重授课制度,结合实际的工程操作技术,淡化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
4.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分析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可以分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主要部分,因此本部分分别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分析阐述。
4.1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分析。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本质上是对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先要制定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学时,推动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向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向进行改革。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要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就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适宜的职业主要有操作员、设计员、技术员以及安装专业的造价员,因此,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4.2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
传统的高职教学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主要是采用的“师徒制度”,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对于传统的“师徒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力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将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通风空调工程》课程)有机的结合实训基地的教学,。
5. 结束语
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保障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解决理论教学中对于抽象知识的直观认识,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守督.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4):95-95.
[2] 赵莹莹, 赵文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 31(10):252-252.
篇2
1 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1课程是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建筑设备》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建筑设备》作为注册建筑师、设备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如果能结合以上考试大纲来开展《建筑设备》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与各类执业资格考试相联系,课程实践环节与当下建筑设计的发展相适应,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建筑设备系统与建筑本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定基础。
1.3现在用人单位更希望大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环节掌握初步走向社会的能力。因此开展和完善《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社会需求,通过自我锻炼,有针对性提高而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2 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
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经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授课主要以基本理论、原理为主,结合工程实例过少;
2.2教材内容繁杂、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专业特点;
2.3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与建筑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及新规范、新标准的出台不能完全同步;
2.4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我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全,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有关建筑的课程操作等存在困难,教学计划的实践学时未能正常进行;
2.5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我校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无法使学生从建筑设计开始就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运用做出主动地设计回应。由此可见,《建筑设备》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转型发展时期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 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充分遵循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淡化《建筑设备》课程中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对建筑学专业,重点应放在满足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安全性的建筑设备的选择及对各种建筑设备的统筹布局上,教学内容要增加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室外给排水工程概述,以满足建筑特殊功能的建筑设备设计及配套设施设计的要求。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本课程可采用三维动画、设备实物图、现场施工录像、工程制图等手段将建筑设备的大量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具体的设计、施工方法。在使用建筑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注意板书和课件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建筑给水系统所需水压的确定时,坚持用黑板讲解水压计算公式的意义,然后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3实践教学的改革
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平台,重点联系能全面反映建筑设备功能和布局的实训场所,使学生参观后能生动了解建筑设备在建筑中的系统布局,同时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实现对建筑设备的初步设计。如在讲解集中式空调系统时,带领学生参观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图书馆,看人工制冷机、表面式冷却器、冷却塔、风机、送排风管道、送回风口等。如此一来,学生会很容易地记住集中式空调系统的4个组成部分,即工作区,空气的输送和分配部分,空气处理设备部分,空气设备的冷、热源部分。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淡化技术细节,重视工程原理和方法的考核,重视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根据建筑学专业特点,课程考核应重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在平时作业中,强调从设备体系角度出发,锻炼学生以技术构思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能力及建筑设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期末考核中,强调对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内容的考查,使学生熟悉大纲内容,为未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院校重点培养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建筑学等专业开设的建筑设备课程要紧跟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把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适合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篇3
“建筑设备自动化”(BAS)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环境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建筑安装工程的水、电、暖通空调、消防安防、照明控制、智能化系统等大部分专业设备的检测、控制、连锁保护等自动化监控技术和方法。课程内容范围广,信息量大,设备种类多、控制方式复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上述系统的基本概念与自动化监测、控制及安装施工方法,熟悉建筑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了解或熟悉BAS系统中传感器的选型、设备安装技术与安装方法、控制器的组成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控制策略和调节方法,执行机构的类型、作用和控制原理,为学生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安装施工及监理打下基础。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对该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一、教学体系建设
1.抓好与前序课程的衔接
“建筑设备自动化”中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内安装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课程涉及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暖通空调技术、热力学、现场总线技术、DDC(直接数字控制)、PLC(可编程控制)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工程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以及金属材料、机械加工知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前序课程知识会贯穿到教学始终,因此,学生学好前序课程十分重要。比如:传感器技术要学好传感器的种类、测量范围和安装方法;控制技术要使用PID等调节控制技术、串级控制方法等;电气系统的监测控制就要具有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各电量的测量、控制、保护知识,暖通空调和给排水系统的监控要用到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此外,电子技术、总线技术、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含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编程技术等专业知识也是课程中要涉及应用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入校专业介绍时,要对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信息,使学生重视课程体系的连续性。
2.与学生就业的衔接
本课程讲解了水电暖通和各类智能化(弱电)系统的监测、控制、连锁及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及施工组织与技术,实验室购买和自制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学生的认识实习和专业见习,也参观观摩了实际设备的运行和监控情况,使学生对建筑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施工、运行管理不再陌生,对建筑设备节能、智能控制方法及相关实际控制模块和组态软件有一定了解。在以后工作中,不论采用何种控制技术厂家的控制模块,其课程中学习的基本控制思想、控制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其系统中去,从而很快地融入实质性工作,对学生毕业后得到社会的认可有很大帮助。
3.与先进控制技术的衔接
暖通空调、电气控制、弱电控制与组网技术等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控制技术、控制策略和控制设备,发展速度更是居于各学科的发展前沿,有很多新技术和设备可以应用到控制系统中去,如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无线传感和控制技术、模块化控制单元、组态软件、直接数字控制技术等,在建筑设备控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课程通过对这些技术在建筑设备中的应用情况的介绍和部分技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熟悉了解较为前沿的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实施
1.实物、图纸(片)、参观、演示相结合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的大型设备种类多、系统复杂,比如HVAC系统的冷热源(制冷机组和锅炉、换热器等)、冷冻水、冷却水及其补水、新风机组、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电力系统的设备工作状态、开关的状态、电流电压值、功率因数及照明的时间控制方法;消防的检测与联动、安防设备监视系统;电梯工作状态监测,以及其他弱电系统监控。对小型设备的测量控制可以购买或自制实验装置;对于大型设备,由于教学条件和实际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一般难以建立与实际相符合的大型实验中心来容纳大量的系统设备。因此,对系统整体上的理解就必须通过参观实际现场并在课件中加入图纸、图片、动画或者通过设备的实物展示进行演示与观摩。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设备资料,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引用大量图纸、图片说明设备的外形、型号、规格、使用情况,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说明其系统组成和测试、使用方法。
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设立以来购置了多台套HVAC系统监控系统、电力设备与照明监测控制系统、消防、安防系统的监测等实验实训设备,通过这些系统的模拟运行使学生对实际的BAS控制设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配合校外实际场地中的认识实习,使得BAS讲述的知识和实际设备建立认识上的联系,并且通过观摩设备及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和剖析现场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各控制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比如:在课件中加入了各专业的实际施工图纸,对系统的设备布局、管道配置、线路走向、线路选型与智能化控制方法、施工方法、工程预算进行实物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上充分了解实际系统的组成和图纸中设备、设施的设计方法。
2.对典型的BAS总线系统和典型的控制厂商的控制模块及组态软件进行介绍
建筑设备自动化与现场总线技术结合紧密,目前主要的建筑方面的现场总线技术包括BACNET、Lonworks等,实验设备中采用了部分总线技术,也应用了一些厂家如力控的组态软件。
BAS的控制设备可以是DDC控制、PLC控制或单片机控制。在BAS中一般以DDC控制为主进行介绍,但是,在一般实际控制场合,PLC和单片机系统应用却更加广泛。因此,在讲授课程和进行实验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复习前序的PLC控制,以及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对常用的DDC和PLC器件进行适度介绍,并购置单独的DDC实验装置进行模拟试验,以便和实际控制系统接轨。
几本比较典型的教材中对设备的程序控制涉及较少,而这又是对设备自动化有深入理解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入一些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介绍。
三、实验体系建设
1.HVAC(暖通空调)系统实验设备的设置
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验设备比较多,国内很多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实验设备,比如杭州、北京、华中、东北等一些学校和企业。这些实验设备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模拟,让学生对暖通空调的控制方法有一定了解。但是,实验设备规格型号较小,不能模拟实际空调的实际运行情况,实际工程中的一些设备不能安装,比如大多数的设备安装有模拟蝶阀(新风、回风、排风用)、过滤器、盘管(冷冻水)、风机等,但这些模拟设备与实际设备差别很大,运行效果和实际设备基本不吻合,只能给学生提供概念上的感性认识。其他空调常用设备,如静压箱、消音器、实际的弯头、三通、四通等无法在系统中体现出来,验证不了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空调系统对气流组织、温度场分布等要求的技术效果,控制系统也显得简陋。因此,如果利用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安装比较成套的实际空调系统,对学生了解实际工程情况、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和验证是很有用处的。
我专业已经将在实验室安装实际空调系统提出方案并进行了预算。将相邻的几个实验室组成一个小型空调系统,安装实际工程使用的空调设备,组成和工程实际相符合的实际通风、供冷供热冷热水系统(模拟两管制、三管制、四管制系统),安装与工程实际一样的检测控制设备,让学生通过检测实际的空调运行参数,根据参数选择监控方式,以期锻炼学生处理实际工程能力,为其就业打下基础。
我们在现有的电力配电、弱电(消防、安防、综合布线)、暖通空调实验室之间安装小型空调系统,在三个实验室分别布置风机盘管、空调机组、VAV变风量末端系统,通过风道、水管连接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空调系统。冷源采用小型冷水机组,热源采用热水器和小型板换,通过转换开关构成两管制系统。冷冻水、冷却水系统也有相关的小型设备,既可以让学生对系统有直观了解,也可以结合课程讲授的内容进行控制策略的验证,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提供实际的系统支持。
2.水循环模拟系统的设置及验证
我们将消防给水系统和生活给水系统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高位水箱给水系统、压力给水系统和二级泵给水系统。通过测量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让学生利用实际控制模块制定控制策略模拟系统的运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四、智能化算法与技术的应用研究
本专业名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化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后学生自习时,让其阅读相关课外知识,以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篇4
一、《建筑设备与PLC控制》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与PLC控制》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建筑设备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分析以及所涉及到的电器元件的工作特性和原理,另一方面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含量丰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强,为了给学生把原理讲透,教师极易出现“一言堂”的课堂,学生没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调动起来。而且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这门课所学的知识将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只完成教材中的课程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从企业的项目一词得来灵感,使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项目,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践经验,真正地实现了“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二、《建筑设备与PLC控制》课程项目的选取标准
1 所选取的项目的大方向总体目标必须明确。教师可以把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归纳细分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学习模块,再把这些模块转化为学生易懂可操作的项目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掌握了课程中的新知识。
2 所选取的项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分层次教学。我校学生生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选取项目时要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可以选取交通灯、广告牌、洗衣机、电梯等学生熟悉的、接触过的感兴趣的项目。
3 设计项目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一个项目所涵盖的重难点不应集中、过多。知识是学习的不断累积,在设计项目时应考虑先易后难,程序设计应先简单后复杂,设计项目的顺序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利于接受新知,巩固旧识。
4 引入概念的方式和传统的教法有所不同。以往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先提出概念,然后对提出的概念加以解释,最后用实例来说明概念的正确。而在项目教学方法中,正好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反,往往是先布置项目任务,然后提出完成项目任务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去提出相关概念。此时,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要预先设想,精心设计。编程的设计要环环相扣,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同时一步一步地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化繁为简、循序渐进,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新的内容,最终达到深入浅出,扩充新知的目的。
5 选取什么样的项目要符合该章节的内容,如果在平时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相对比较小一些的、简单一点的项目,项目中可以涵盖教学中的知识点,像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字路通灯,广告牌等一些小的项目,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要选取一些综合性强,相对复杂,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项目还要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而且项目的选择要恰当,设计要严谨,每个项目之间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各个小项目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项目,就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入实训车间,由教师来指导,学生自己来完成,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保持着学生探究的兴趣,最后完成任务,方可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这门课的讲授,PLC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开关量控制模块。对于逻辑指令的教授,PLC只讲基本逻辑指令,而PLC编程方法的学习则贯穿始终。在每一个项目实验中,都由教师先抛砖引玉,从每个知识点中挖掘典型的案例设计成项目,学生们带着问题分析项目直到顺利完成。
三、配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技能
篇5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程设置知识点零散,教师对教学重难点难以透彻讲解,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缺乏实践机会和操作经验,学习过程脱离工程实际。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及教师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如使用设备教学模型、校内实训设备实操,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增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因为设备数量有限、场地和时间限制、实操考核标准无法统计分析来支持教学等原因,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到。
2 课程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借鉴CDIO教育模式[2]的理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一是,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二是,采用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其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三是,采用三维虚拟教学进行沉浸式教学;四是采用赏识教育,自强故事分享,最美新闻人感悟等形式进行品格教育。
2.1 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我们依据“分专业建立学习项目,分任务完成项目”的原则重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离散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充分融合,创建不同的学习项目,围绕项目设计若干开放性的任务,依据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3]。重构后的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工程、采暖工程、通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基础、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及施工工艺三维虚拟仿真7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任务,如项目建筑给排水工程包括建筑给水系统、建筑排水系统、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组成及识读方法三个任务;项目建筑电气工程基础包括建筑电气基础、电线电缆、建筑电气配线施工工艺、电缆敷设施工工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组成及识读方法五个任务等。
在每个任务中我们包括了四个内容――以问题形式出现的任务导入、以理论讲解形式出现的任务引领、以师生共同进行的任务实施、以学生为主完成的任务拓展。任务拓展部分设计成了两个内容--知识和技能。知识部分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理论,并进行资料查阅等的训练。技能部分主要以团队形式或者个人独立完成一些识图、实训操作等训练为主。在任务导入阶段学生可以思考、探讨,从而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讲解完成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师生共同以互动的方式解决任务,最后通过任务拓展部分完成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知识拓展以及实践操作的训练。内容重构后的优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过程主动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是有效的。
2.2 任务驱动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我们主要以项目为引领,以项目下任务实施为驱动进行教学组织,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率[4]。
在具体的方法选取上,我们还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这一内容的时候,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同学们细数上网干什么,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度很高。再如在讲述安全防范工程作用这一内容的时候,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选择安防保卫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引入,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再比如讲解任一工程时可以借助建筑实体模型及学校中的建筑物,使用现场教学法,让学生在工程现场进行参观,教师进行讲解。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3 采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沉浸式教学
“实物仿真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因时间、场地及设备数量等的限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的作用有限。使用三维仿真技术可以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教学过程转教为学。三维虚拟仿真具有三大特性:沉浸性――具有以假乱真的存在技术;交互性――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构想性――可以根据需要开发不同的信息环境。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学生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总目标,根据工艺流程,选取相关材料和设备进行工作,在教学软件的提示下,依次完成目标。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可以真实的再现施工现场,实现逼真的施工流程及工艺细节再现;也可以做到无限循环,每个环节都可以反复操作;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考核,也能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技能,增强学生操作环节,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2.4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行为,促使品格养成。
篇6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研究内容:对社会、企业建筑暖通技术人才意向性需求量、对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结构组成要求(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技能、行为方式能力等)、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作一深入调研。
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上门访问、电话访谈,网上调查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近十年来,建筑设备安装企业、暖通设备生产销售企业不断发展扩火,特别是随着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设监理制和物业管理制的推行,成立了大批的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消防公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性能建筑设备的需求量也大增,进而使得暖通生产销售安装企业得以快速发展,销售与产品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我国对能源管理的需求,湖南成立了一些以节能新技术推广等高新技术型公司。从我国目前的基建规模和发展情况来看,这一行业内的企业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人才需求量很大。
1.企业的需求
a.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数量:由于暖通专业涉及空调设备制造、空调安装、物业管理、空调系统保养等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因此企业对这个岗位的人才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本专业必备的技术知识,还要求能有一定的电器工程知识和较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各个公司的需求量具体见下表:
b.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在目前的设备安装企业、监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里,他们的暖通设备人才都太“专业”,很少“全才”,懂设计的未必懂施工、掌握方案制作的未必懂图纸绘制。而现在的企业例如安装公司在一个工地往往只设一个现场设备工程师,全面负责水、暖、电。
c.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1)除了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外,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技能。2)希望有较宽的知识面,动手能力强,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3)希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有较高的工程类英语水平和口语水平(对承接援外工程企业而言)
d.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思想素质到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自强自立精神等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2.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情况
a.我国传统的暖通专业人才培养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设计研究为主的本科层次;二是以施工为主的专科层次。但是不论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目前都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学生太“专业”的问题,如前所述,懂水的不懂电、懂电的又不懂水。
b.除了在知识结构组成方面存在不足外,目前我国各高校往往注重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太过于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多高分(理论水平高)低能(动手能力差)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暖通行业内,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但是国内各高校在用的很多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教材内容已经跟实际脱离了。
三、结论与建议
篇8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技能大赛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2
Abstract Apprenticeship is a traditional way to teach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how to promot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ng talent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for example, skill competition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1 “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学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困扰着学校。
(1)管理缺,实施难。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学生以学徒身份及相关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并没有为学生做为学徒的待遇、工资、劳动保障做出明确规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2)学校热,企业冷。“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相对冷淡的冷热不均的困惑。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矛盾,如何使双方产生双赢的效果,成为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的基础之一。
(3)开头易,结束难。在学校邀请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实施中,企业开始还是较热情,但在实施过程较长时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一般说企业重用工,轻培训;另外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企业,企业对学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2 赛教融合,引入“现代学徒制”
2.1 赛教融合,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以中职学校“建设设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为基础,参赛选手应具备有给排水绘图能力,给水排水安装维护专业技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知识、电气绘图知识、自动化控制知识等,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项赛事是综合考察参赛选手全面的专业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企业、社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给排水设备安装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
技能大赛对选手的高标准,侧重技能型,同时关注选手的职业素养要求;而且所有的项目均贴近岗位需求,与生产实践一致,而多数学校教师基本毕业本科学校再到学校任职,缺少企业锻炼和实践的经历。特别是建筑设备安装和调试须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项目,为训练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实际操作指导教师,担任参赛选手的师傅,为技能大赛引入“现代学徒制”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2.2 赛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
在技能大赛训练中进行创新“现代学徒制”没有现成的模式,在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给排水)项目中实行“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业务关系密切的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福大土木建筑设计院的技师陈妆透吖ち酌骷案=ㄊ∧匙远邢薰准峒际踝芗辔稳∈值淖ㄖ笆Ω担葱隆跋执街啤蹦J剑雌笠岛褪┕は殖∈导室螅约寄芫喝盗菲教ㄗ魑缘恪跋执执街啤钡慕萄С〉兀岢觥埃ㄑВ┬F螅ㄒ担┮惶寤⒗恚郏┦担┮惶寤⒔蹋ㄊΓ┦Γǜ担┮惶寤⒀Вㄉ┰保üぃ┮惶寤薄?
3 赛教融合,实践“现代学徒制”
3.1 “学徒”身份的确认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工匠精神的产物,它是对参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检阅,也是对参赛选手专业近乎苛刻的考核,对选手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选手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潜心研究,把专业做得精细。专业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和面试,通过后方可确定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应具备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协调性好,生理心理素质高等各方面指标,通过层层挑选,最终确定30名学生成为竞赛特训班暨“技能学徒班”。“技能学徒班”引入优秀的企业专家,技能选手进行校企合作辅导训练,每周一次模拟竞赛,按企业标准并评判实行末位淘汰,最后确定10名综合能力最优秀的选手组成技能学徒参赛队伍。
3.2 赛教融合、组建“学徒”教学团队
技能比赛项目是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选手不仅要具有宽基础,多专业知识,更要考核选手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项目的指导工作就需要组建教学团队,从而在指导训练过程中形成教学团队的建设。所以学校在项目开始即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技能学徒班”就通过联合企业配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备安装公司的技师1名,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师1名,电气自动化技师1名组成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团队,同时学校配置了双师型主导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1名。教学团队中以主导教师为骨干,各自分工,同时发挥各专业特点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各自学科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主导教师根据项目考校要求,同企业一线指导专家研讨,结合学生(学徒)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修改,从而提高技能学徒班的教学效果。在以技能训练为平台,赛教融合创新“学徒制”中,不仅学生“学徒”得到成长,笔者在专业方面也得到了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技师专家指导和帮助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是创新“学徒制”过程中带来的成效。
3.3 赛教融合、设置“现代学徒制”训练场所
为最大化现学校企业一体化的真实环境,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学环境,学校根据施工实践真实环境,专门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专门向企业购买设备,按生产环境布置教学场所,从而实现学校环境企业化同时安排企业专家技师按照企业规范和要求指导学生,使学生“入校即入厂”。
3.4 赛教融合、重构“现代学徒制”教学内涵
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的组建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技师共同授课,从而创新现代学徒制中教学授课体系。企业专家技师根据教学计划,每周二次到学校对学徒班学员进行理论和各专业的实践培训授课,学徒班学员每月有一周实践根据教学安排到安装企业进项目跟着师傅进行学徒工作,学习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真实实现“入校即入厂”;也成为学徒班学员日后与企业更深入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3.5 赛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考核方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改变原来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短处,采用企业安装项目中安装规范,注重过程的考核。考核是多方面的,完全按照施工规范考核:一是学徒施工安装成果的技术指标评价;同时根据安装工艺进行过程评价;二是职业素养评价,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工具使用:材料节约、场地卫生清理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企业规范、敬业精神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评价学生(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4 创新“现代学徒制”,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1 分步训练,精益求精
认真研究大赛的要求,将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项目的比赛任务分解为消防管道安装、不锈钢复合管生活给水管道安装、PPR热水系统管道安装、排水系统管道安装、PLC控制、电气安装、组态软件的设计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工程小项目,技能“现代学徒制”由学生(学徒)与企业技师专家共同参与,每个分解操作的动作熟练后再次按流程进行综合训练。操作训练时先让选手分步练习(如拿管钳、缠生料带、套螺纹丝等),待每个动作操作熟练后再按操作流程进行整体练习。练习过程中由2 名辅导教师巡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力求每个动作准确、规范、完美。
4.2 实践训练、提升质量
技能“现代学徒制”的实行,使学生能很快掌握了项目相关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要扎实有效地给予熟练应用,达到更高层次,学徒们的技能还要经过艰苦、高效、高强度的“练习”,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为此笔者和企业技师专家根据比赛规程和要求,制定了以天为单位,以周为考检,制定了日训练计划,周目标小结。在学徒时间过程总结出“学习―实践―测试―讨论―反思”的实践程序。以工程安装分项为单位进行训练学习,一天一训,两天一测,三天一反思,四天一总结,笔者和企业技师专家与学生(学徒)一起学习工作共同分析测试,共同讨论改进,研判,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反思提高,故在学徒制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松紧结合,紧张活泼。指导教师不仅要严要求还要暖人心,训练中严要求,训练后多交流多交心,对学生要善于引导,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福建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在技能竞赛训练过程融合“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模式,并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2011-2016年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是主流,如何完善、丰富“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建筑院校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立项批准号:FJJK15-597),主持人:赵崇晖
参考文献
篇10
二、安装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分析
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管道、供暖工程、空调工程、建筑智能系统等图纸的识读,熟悉各安装专业工程技术规范、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建设管理制度,熟悉安装工程各专业工程的计量规则,具有较强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能编制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熟练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软件,有一定的资料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包括施工工艺、专业识图、工程量计算、计价、编制经济性文件各环节的内容;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化练习,实物化练习;重视毕业实践环节。
三、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深思
(一)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离
目前我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包括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仅有部分院校分离了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独立设置安装工程造价专业,增设:管道识图与工艺、管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作为安装方向专业知识的强化,使安装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安装工程常用材料,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附件,防腐与绝热保温,变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等。而上面这些知识和土建专业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建筑市场对安装造价人才的需求也趋于更专业化。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建筑水系统、电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防等各个专业工程,而各个专业工程的预算与报价,又涉及到算量和计价两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灵活和熟练地计算工程量和编制经济性报告。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就业前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合理设置校内外的实习、课程实训环节、毕业综合实践,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合理地设置实践题目难易程度、专业工程规模及范围的选择。
(三)安装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造价软件在造价行业中的深入应用,相应的安装计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品牌越来越多,如斯维尔安装算量软件、广联达安装算量软件、算王、鲁班算量等等。这些计量软件总体的设计和运行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手动布置或者识别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运行计算机后台的计量程序,得到相应模型的工程量清单[2]。不同的软件有自身的特色,在操作平台的难易程度、模型的完整程度、算量的速度、准确度方面都有不同的差异,各高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笔者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教学的经历,小规模的安装工程采用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进行算量过程和结果的对比,会发现手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上会有所优势,但规模稍大的工程,软件算量有明显的优势。软件的应用属于一种技能操作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算量软件的应用只需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软件教学中应该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可以较快地熟悉与掌握其精髓。
(四)赛教结合模式
工程造价行业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展示各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平台,也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笔者参与过几届大赛,从选拔、集训、总结,看到赛教结合方式的优势所在。大赛中安装方向的竞赛内容为:根据专用图纸,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内准确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包括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创新思维题目。参赛团队相应设置集训课程为:《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课堂教学和实物认识实习,实训模拟教学。集训时间虽短,但从工艺、识图、计量和计价,各方面的强化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常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零散,知识系统的形成缓慢,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赛设置的创新思维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延展和创新能力。安装工程造价不是计量计价的重复过程,现有领域内存在知识盲区和陈旧的思想。而创新思维题目的出现,更督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49-02
我国经济这些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房地产行业也飞速发展。制造业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给苏州大学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性的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职业教育也从规模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这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来支撑。课程建设作为培养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苏州大学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分析以及各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定期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筑供配电”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内容及实训项目、实训室建设上,经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逐步与现场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对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学习和掌握现场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一、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要求
1.课程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课时一般为60课时左右,其中包含一周的校内实训。筑供配电课程涵盖内容多,包含系统设备、负荷计算、线缆与设备选择等主要内容,理论性及实践性要求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面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难度巨大。在课程改革之前,任课老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授课,对于设备的认知也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实训设备为楼宇供配电系统实训台,承担本专业业“建筑供配电”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运行”等课程实训。学生在本实训室通过实训学会供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等基本专业技能,但由于是教学设备,与现场实际设备相差较大,难以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通过调研和追踪,发现学生所学内容多而不精,到工作岗位上,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些都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意义
为了更好体现本课程在以后学生就业中的岗位技能,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思路是:首先,对职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从而得出工作岗位群,再通过对工作岗位群的分析得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得出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把岗位职业能力转换成课程。这样必须对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注重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设备器件安装调试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从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岗位技能为主的实训教学。
二、课程改革方案
本课程教学方案主要从课程内容改革、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实训教材建设、技能鉴定项目开发四个方面进行。
1.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
课程设置应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楼宇智能化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来确定课程的标准。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加强核心任务的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应能满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要求。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及内容,与企业加强合作,在项目开发及设备提供上能实现资源共享。实训的设备为现场设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工作岗位。通过灵活及富有创造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消化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及时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在理论课时方面,减少了关于负荷计算的内容,从前面的掌握到现在的了解,增加了设备的内容。
2.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
原来本专业拥有一间供配电实训室,主要设备为两台供配电系统的监控操作台,学生可以在操作台上进行接线,并可监控模拟的供配电系统。但该操作台属于教学仪器,操作简单,台位少,实践教学不宜开展,并且可以开发的项目较少。针对简单的实训设备,要想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十分困难。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就需统筹考虑实训室的建设问题。通过实训室建设建立一个能充分体现岗位技能的实训项目,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课程的实训项目。
经过对楼宇智能化公司涉及供配电的岗位能力的充分调研,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相关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安装调试及设备器件的选择是核心技能。通过对学校实训室的论证,决定在实训楼的一间楼宇智能化模拟工程综合实训车间内,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实训台位。利用原来车间内的网孔板来实现本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可以满足35人同时进行实训。
实训项目的开展步骤如图1所示,由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仔细研究,画出电路图;接下来选择设备、器件及线缆;根据电路图画出接线图,检查正确后进行设备、器件的安装及接线。接线完毕后,经自我检查及同学互检正确后,为了确保安全,由指导老师检查并通电,根据实现项目要求的程度进行评价。当然,项目的确定也可以是学生主动项指导老师提出,经老师批准,学生可自主开发实训内容,指导老师可对学生的自主项目进行指导。实训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行业规范进行,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一致,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实训。
3.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硬件的到位需要软件的支撑,必须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以满足学生在实训项目训练时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对于自主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开发相配套的校本实训教材。教材必须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特色,在实训教材的编写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着实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及专业能力。通过对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较好地与本专业的实训室、实训项目紧密结合,有利于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教材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岗位介绍及要求;行业规范;工作流程;既定的实训项目要求及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现场岗位的要求,在实训中遵照实行,这也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习惯,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学生也可以自主开发实训项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技能鉴定项目开发
苏州大学已经建立了楼宇管理师(中级)的技能鉴定的基地,对以前的项目主要是四个模块的考核,但是项目对学生的能动性要求不高。为了体现核心岗位的核心能力,从而开发供配电模块作为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块之一。主要考核内容为:设备的选择、穿管套线、接线、故障排除等内容。较好地检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开展的效果,也让学生在实训室有目标、有要求地认真实训。
三、实践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几年来对本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突出主体地位,提高了动手的主动意识,实践技能大大提高。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从而引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与企业的交流中教师的视野开阔,思路也拓展了,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通过课程改革整体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由于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各楼宇智能化公司的青睐。这也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实现了校企的共赢。
当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1)使用成本的提高,耗材的消耗使得原来无成本的实训增加了较多的费用。虽然学生是要缴纳一定的实训费用,但我们坚决严格管理,杜绝浪费,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实训所用材料,减少学生的负担,创造最佳的“性价比”。
(2)教学任务加重,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课改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自我建设,努力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跟上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的步伐。增加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机会,教师可以学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让实训项目跟得上现场工程技术的发展。
(3)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实训设备时常会落后。任何学校的实训设备更新是不与企业同步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企业短期实训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企业通过捐赠的形式把淘汰的设备捐给学校,增强本专业的硬件实力,也给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四、小结
建筑供配电课程经过课程建设改革后调整内容,进行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实践教材建设、技能鉴定开发,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内容,更加接近现场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课程建设锻炼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这两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更加融洽的关系,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感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学生上手较快。因此,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将沿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道路继续下去,争取在其他专业课程上尽快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03,(22).
篇12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篇13
2.1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楼宇智能化行业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岗位很多,需要打交道的人、机构、事、仪器、设备也很多,它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还有灵活性都很强,概括起来,一个合格的楼宇智能化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它要求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必须要高。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目前全国此方面的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在楼宇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是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2.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智能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范围:一是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政府机关后勤管理部门。主要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招投标;规划设计;现场施工、安装、调试;后期检测、维护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二是各类设计、施工单位的制图、读图和设计研发的辅助工作。三是从事微电子、电工及自动化等专业相关产品研发和辅助设计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助理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ASEA)、电气工长、技术员、概预算员、售后服务工程师、项目经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助理物业管理师等。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之后,大部分毕业生将成为企业、公司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弱电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等技术或管理岗位责任。
2.3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概括为:具有楼宇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楼宇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适应相关智能楼宇技术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课程设计
3.1课程设计———整体设计
楼宇智能化技术着重讲解构建智能楼宇的各种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了解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七个项目:智能建筑概论、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通过七个项目的学习来实现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3.2课程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供配电及照明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其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过程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如“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由参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场所、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及配置到视频监控系统检查和评价共7个工作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7个工作任务,即经历了一次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
3.3课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具体实施以视频监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实施过程为例来说明。
①资讯:教师介绍系统组成、功能原理、设备分类与选型依据,各种传输方式,系统类型。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教师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和途径信息。
②决策: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提出可行性方面质疑,帮助纠正不可行的决策结论。指导学生根据选型依据进行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管理控制显示设备选型。
③计划:听取学生的计划报告,审定实施计划,关注计划中的预期成果及未来的自查项目,关注工作进度及重要节点,制定重要节点的进度检查计划。
④实施:组织学生领取视频设备、线材,指导学生在智能楼宇综合实训台上进行设备的安装、接线与调试操作。对学生联合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
⑤检查:对学生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进行检查与规范验收。考查学生安装调试视频监控系统的能力,做好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