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道德与法制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道德与法制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道德与法制教学

篇1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制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温州市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制课中法制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制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以前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制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尤其在法制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制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制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制意识教学素材缺乏没有很好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制》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制》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制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制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制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制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制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制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化培育法制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制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制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制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制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制意识

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制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制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r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作者简介:曾晓(1985.5-),女,籍贯(精确到市):浙江省温州市,职称:中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探索出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基础”课中也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专题教学法,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专题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照章节顺序讲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对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十分零散,对于同一知识点而言,其道德内涵与法律要求可能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法”二者内容相关,却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材中和“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知识点出现多次,涉及内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规范。运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不仅能针对同一问题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专题式教学的受众大学生而言,能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基础”课所涉及的爱国主义、职业、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专题,既非单纯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专题式教学将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变过去一味重视道德教化,忽视法律思维的教学模式,实现道德与法律并重,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拓宽个人视野,理性分析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探索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分工和教学组合中,不同的学术背景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专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基础”课的教学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扩展,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可见专题式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避免了将“基础”课程简单地处理成伦理学课程加法学课程的“拼盘”式教学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现实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专题式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成为当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专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师资的问题。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的“基础”老师有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法律专业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应付下来没有问题,但开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和法律知识都要熟练掌握,还要洞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实现跨越不同章节的组织演绎,并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师要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限制,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拼接教学内容,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现互动与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鼓励教师去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备课会、交流会,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更有实效。第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展开,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渗透法制元素,同时在法制教育中又能体现道德精神。但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没有差异,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将二者混为一团,而是应该在不同的专题中各有侧重,实现并重与侧重的统一。同时,要科学地确定教学专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思维习惯、情感诉求以及当前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大环境,确定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道德准则,也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更与大学生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专题教学讲清道理与法理,解疑答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学管理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围绕专门的问题展开,打破了教材中章节的限制,而教学中有固定设置的教学周历,按教材先后顺序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案例、讨论、讲座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课程考核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出勤、专题讨论、师生互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环节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课堂之内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另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和专题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在教学班级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有效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篇3

1.1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只流于表面,老师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但内容庞杂,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只有断断续续进行的普法活动如:开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动。这样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仍然较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而没有树立增强法制的观念。在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1]。这种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还会使法制教育得不到发展。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作为时代的宠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忽视自己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造成个人主义突出。这导致了集体功能的弱化,使集体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不再。同时在图书馆撕书,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弱妇残熟视无睹等等社会公德淡漠。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他们不是用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过分地把钱投入到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大学生赌博严重,有的大学生偷同学的电脑、自行车、现金、手机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着实让人堪忧。

2 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机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从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类似药家鑫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就要加强法育与德育的结合。把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道德教育,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3]。

2.2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3开展法律与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效地内化为法律能力。可以开展法律法制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关心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通过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等进行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2.4 营造健康校园道德氛围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感受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上

转贴于

的某些不良现象,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

2.5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种受益面大、涉及面广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独立自主、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氛围;营造出创造干净、优美、有秩序的环境氛围;建立一种以师生关系为表率的和谐人际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扭转不良的校园文化。

篇4

(一)整合内容。专题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使道德和法治这两大教育中的内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进而加强其法制观念,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各个章节的独立性太强,往往相互之间有联系的问题也被分在不同的章节,因此这种极度的不灵活性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限制[1]。由于其知识点的设置过于分散,因此必须将其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而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道德和法治这两大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完整,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更清楚教材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及他们所应获取的知识。(二)增加学生认知。“基础”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主题的内容,其中同时包含了爱国主义以及公共生活等,若仅仅以道德或法律的角度理解这些问题,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的意思,因此,必须同时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另外,由于基础课程中对道德教育的部分更为重视,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也较多,这就容易使得学生更重视道德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道德。因此,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时,就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2]。而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则能够将这两种教育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不被教材内容所束缚,并且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同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全面和更加有针对性,这对他们去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三)师资力量的有效结合。为“基础”课任教的教师通常学历背景都是与法律学、伦理学或政治学相关的专业,而专题式教学方式是需要将道德和法律融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分工时就应当充分地发挥不同领域内教师的专长,并将其之间的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同时要求他们在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共同探讨教材知识并且共同研究教学策略,使得最终能够制定出一套同时融合这两种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案。通过采用这种分工的方式不仅能够使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专长,减少其备课的内容,同时还能将其所擅长的知识领域更加全面地讲解给学生[3],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使对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学习道德与法律方面的知识。

三、实施原则

(一)问题解决。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因此其成长环境以及经历,包括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及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在教学时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使专题式教学充分发挥其效果。专题式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学生本身出发,多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历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必须包含三项内容,即与道德和法律相关,同时也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将这几项内容更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4](二)明确重点。在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法时最重要的是将这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一种综合性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但同时也应当注意的是,“基础”这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每个章节的内容是不同的,其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些章节更突显道德教育,有些章节更偏向于法制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来决定如何更好地安排和分配两项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章节教师就可以将重点放在道德知识的教学上,但同时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看待这些问题。如果给这两项内容分配同样的教学时间去讲解,则很可能使教学内容发生偏差,对学生形成误导[5]。因此,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章节内容来把握好如何将道德和法律进行更加有效的融合和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化的专题式教学。(三)突显综合性。专题式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将问题作为核心来开展教学,其是脱离了原有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束缚的,并且致力于使学生以综合性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基础”课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对于不同角度和主题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在不同的章节进行了分配和安排,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其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不被章节束缚,以一种更加连贯和综合性的角度去学习。以诚信教育为例,这一主题的内容就在不同章节中多次反复出现过,而在每个章节的主题下对其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因为其各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的。但这些解释彼此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其各自与诚信教育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用一种综合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诚信这一主题内容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诚信的含义及其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这样便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诚信这一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并做好内容扩展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

四、教学专题

(一)诚信。在“基础”课的教材中,诚信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在许多章节中都有设置,同时也是整个教材中跨度最大的一个主题。这主要因为诚信教育是对学生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其是对大学生成长所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若想构建和谐诚信的社会,必须确保大学生接受相关的教育,促进其诚信观念和行为的建立。在“基础课”中,诚信教育基本在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其作为一项专题性的教学,在整个教材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诚信的内容和意义及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第二是诚信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第三是诚信对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必要性;第四是在学生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是诚信与法律是紧密相连的;第六是社会对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要求就较高,因此必须对其加强诚信教育,这也是其将来走入社会的一个行为标准。第七是诚信还涉及婚姻以及家庭等多个主题的教学中。以专题教学的方式来看,以上所提到的几项内容可以整合成几个较大的模块。分别是:诚信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现实的联系、诚信在学生的学习、职业、家庭及社会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意义、诚信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也是道德与法制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内容主要包含大学生本身所应具备的爱国方面的道德及法律义务应担负的职责。在教材中,除了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外,还将其现实意义和实践教育进行了有效连接,致力于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践爱国主义,从而使其能够将从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应当具备足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出现国家利益分歧时能够主动进行维护,同时应当有加强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和促进国家的安全等问题的意识。另外,还要了解作为公民应当学习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及自身所应担负的爱国职责。因此,专题式的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加学生对更多爱国理论知识地了解,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在法律的影响下以更加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爱国行动,而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这样便能使学生的爱国行为更加理智。(三)网络生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网络,因此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网络世界中,使得学生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和影响下能够朝着更加理智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犯罪数据表明,网络犯罪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许多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而最终导致犯罪行为,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犯罪当中属于受害者的身份。因此,在通过专题式教学展开这一主题的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充分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同时还要对互联网的优势和缺点进行深入地分析,使学生能够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和有效利用互联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能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在网络中的基本权益。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学校也应当加强这一主题的教学。(四)人与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的内容在教材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如何把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中使自身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第二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对环境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促使我们更长远的,更稳定地发展下去。目前,由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其也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在专题式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脱离了自然的人类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另外,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当学生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自然能够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除此之外,当前国家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颁布了许多有效的法律制度,因此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也应当重视起来。

五、教学思考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使专题式教学发挥等更加显著,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专业的能力和更高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不光要具备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不同主题的知识进行更好地整合与连接。另外,由于需要将道德与法律知识进行融合,因此教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协作能力。但从这一教学方式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因为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其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没有深入专题式教学的本质。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其对专题式教学的理解以及有效增强其教学水平。(二)教材内容当前的“基础”教材已经经过多次修订,在许多方面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逻辑以及表述等方面,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另外,尽管教材充分体现出了将道德和法制进行融合的重要性,但其在进行着两方面知识的融合过程中各自独立的现象仍十分明显,教材并没有将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其融合往往显得过于生硬。因此,在编写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尽量通过一些实例使道德和法律知识能够更加自然地进行融合,而不是将两者强行联系起来,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管理问题。专题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脱离了教材各个章节的束缚,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章节之间的跨越,帮助学生以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许多高校在制定学习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这自然就影响了专题式教学的开展,使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部门来说,应当积极进行改革,鼓励教师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时长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应对教师进行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道德和法制知识之间的融合。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尽管已经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但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本身教学水平有限以及教材设置的不够合理,同时学校管理部门也没有给教师以足够的支持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因此,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本文就给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邢国忠.全国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77-78.

[2]许润章.法学家的智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3-35.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0-202.

篇5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策略

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明显做得不是很好,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也可能因此而无法提升。故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转变这种观念,并施行一系列举措来确保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衔接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联

(1)法制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

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又是法律教育的升华。[1]而法律则能够很好地维护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法治教育务必注重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因为只有当法律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大学生才会具有更加强烈的守法意识。如果大学生们的道德基础比较高,那么法治教育的开展也会变得愈加顺利。

(2)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两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价值取向等,且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使得它们的关联愈加密切。再者,道德和法律均秉持着公平正义的理念。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不难发现部分法律已经转变成为道德层面的内容,这使得部分道德理论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应。再者,道德在历经长期的发展过后,某些道德观念也被并入到法律层面中来。

(3)二者均属于最基础的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2]道德和法律的特征和功用是有所不同的,且它们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助于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人们的行为自觉性也将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故大学教学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将这两方面有效整合起来,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培养更多全面型的人才。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1)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大学期间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个时期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非常有必要推进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故高校管理层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并对这两种教育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开展学科课程的时候,也可以将道德和法律工作容纳到其中,并做好课程、教学安排,施行各种有效教学辅助措施,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能够整合起来。

(2)促使任课老师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要想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起来,那么任课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该过程中往往起到良好的效用。高校在招收教学人员的时候,最好选用那些教学能力比较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并投入一定的资源来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具成效。再者,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展开相应的培训活动,促使任课教师的水平能够持续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更多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并理清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间的关联。

(3)落实奖惩评价机制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违法犯罪活动也将减少许多。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3]此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估,并在课程考核中注重学生日常表现情况,长期过后,学生的行为明显会变得愈加规范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也会有所提升。

三、结语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两者的效用不尽相同,它们均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轻忽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两者间的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具成效,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伟.高职院校与监狱共建法治教育基地的探索———践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实践教学育人实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2):99-103.

篇6

县域农村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生必修德育课程,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本文根据农村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一、运用故事、图片、音乐等情境导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堂教学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灵活采取不同的情境导入方法。如利用视频、音乐、案例、游戏、图片等导入。新颖、趣味性的导入,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这一课时,用一首经典的“囚歌”《铁窗泪》导入新课,并让学生思考:《铁窗泪》的歌唱者因流氓罪而入狱四年,出狱后就翻唱了这首歌,他唱出了自己以及其他囚犯痛苦、悔恨的泪水,听过后我们有什么感悟?音乐表演渲染的情境震撼了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明白懂法、守法、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感受道德之美”时,展示最美洗脚妹刘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的图片和简单事迹,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他们是中国“最美的人”,他们的“美”在哪里?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纷纷表达自己个人看法。然后,教师导入正题:他们的“美”是心灵之美,是道德之美。精彩的导入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从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寓教于乐的效果明显。

二、运用案例再现社会生活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美国“公共教育之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为典型性案例,借助多媒体工具,将社会生活情境以视频、图文等方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感悟。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贴近社会生活,直观表现力强,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案例中感悟遵守道德规范和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例如,在教学“提升道德境界”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 2015 年 3 月在武汉发生的“一人抛物,全楼买单”视频案例。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当下社会“高空抛物”屡屡发生,请从道德角度来分析发生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了“高空中抛物”源于公民道德素养低下,缺乏基本的公德心。学生通过观看直观性的视频案例,仿若在事发现场,容易加深学生对提高道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教学“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时,选用发生在本校的一则案例:“2014 年 3 月,我校电子商务专业 2 班学生陆某因在课堂上与同学李某发生口角。课后,陆某用水果刀捅向李某,导致李某重伤,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由于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身边,极富有震憾的教育意义,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实施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动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未来要面向的工作生活场景,并在轻松愉快的角色扮演中体验、思考、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展示职业风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别扮演园长、幼师、幼儿、家长,开展每天早上迎接幼儿、向园长汇报工作、与家长互动访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体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礼仪的基本要求,感悟幼师行业职业礼仪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未来职业的岗位能力。而在汽修专业教学“展示职业风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 4S 店的前台招待员、客户,开展前台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动力。

四、巧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

篇7

一、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呆板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任课教师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无法挣脱这层思想束缚,只能依照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使得专业知识与行业要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相互脱节,无法根据实际发展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补充,也无法结合真实案例,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进行模拟测试。课堂之中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只是机械地接收,教师所传输的内容,单一式的教学法,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2.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

考核评价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文化素质,卷面考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唯一方式。单一式的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化、主观化,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无法从整体上对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所以,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学校评估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给企业择优录取人才带来了困难。

二、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是现展的趋向性要求,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性需求。市场的日益扩大,不仅带动了经济消费,也全面推动了企业发展。然而,一些职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也渐渐出现,缺斤少两、假冒伪劣,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不良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加强公民意识,才能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拥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三、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提高认识,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责任感

教师是知识的先驱,也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培养者,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技能,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此外,教师要有时代的使命感,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学生为终极目标。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讲述中,教师要结合真实案例,可以以话剧形式,让同学扮演法官、律师等人物,进行模拟法庭演练,甚至还可以模拟招聘会、模拟律师之间辩论会、法律知识抢答会等,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明白法律在生活中的意义。此外,还可充分借助电影、视屏、图片等媒体,通过观看法律电影、职业道德人物宣传、相关图片,在富有趣味的情节发展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演绎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好奇与猎奇心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树立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对社会的重要性。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贴近社会,立足现实,教师要以超前的目光,顺应时代的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与现实社会相互融合,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给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法律政策、社会热点、焦点新闻、真实案例与所学专业、所学知识相互融合,使教学能充分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修养,除了课堂教育,教师还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焦点访谈”等电视内容,此外,可以通过收听广播,观看大量法律书籍、道德书籍等多种途径、多个渠道。只有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中,立足于现实,让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相互交织.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革,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要立足于现实,溶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胡茂林 单位: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六年级学生共有23人。孩子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单元

授课

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明理导行的

知识要点

9.2

9.20

《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法律意识。通过本单元学习加强理想、道德、法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法律,时时刻刻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认识到生活处处都有法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9.23

10.18

《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本单元教学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承诺就意味着责任,失信于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慎重许诺。有了过错,不应逃避或推卸责任,而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觉承担责任的态度,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还需要做到自觉承担责任。

知道公民的身份以及国籍。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10.21

11.22

《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担负着一系列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实现阶级统治,实施对社会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载体就是国家机构。

知道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准确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做一个守法、护法公民。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观念。

11.25

12.13

篇9

在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极为糟糕,他们不懂得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不热爱学习,不遵规守纪,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导致他们触犯校纪校规,甚至是法律。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活的整合学习内容,不能一味的理论讲授教材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文明礼貌,尊师重教,遵规守纪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开展授课的过程中要紧扣教材,从学情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职业中学教育教学中,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素质的高低也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比如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智慧型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老师懂得管理学生要从细处着手。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础,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给予引导,并落到实处,这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基石。提升学生的德育质量,可以利用常规课、案例讨论课、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等。教育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道德法律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团结同事,关心班级,爱护学生,这些都会感染到学生的所作所想,直观的德育情感教育比理论说教效果来的更好。

二、身正为范,发挥榜样的作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讲授的内容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和社会道德情操,认同和遵守法律,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无论是到的的教育还是法律的学习,如果仅仅从教材中学习,其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教材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为此,《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案例,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正为范,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是可以深入到骨髓的,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授课教师要严以律己,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团结同事,热爱自己的工作,讲究奉献,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做到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宽容大方、兢兢业业、遵纪守法等等这些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如果学生一一具备,显然学生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教,而是行为示范。作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用爱去温暖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要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第三,教师在生活中要乐观开朗,亲近周围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并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实践证明,学生看在心里,就会模仿老师,也会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提升自身的修为和品德。

三、摆正师生地位,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新形势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在改革中,要响应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更加的有兴趣和有信心。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喜爱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喜欢老师就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要想提升《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的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爱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喜欢上任课教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平易近人的,充分尊重学生的老师。那么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心理,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一视同仁,全面的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和德育法制意识的进步

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嫁接理论知识和德育法制教育的桥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得到教育的熏陶,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在以往的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老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讲授什么内容,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教师自己决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照顾到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和学情的考虑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当下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监督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所以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的发展和德育法制意识的进步,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的考虑到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法律意识的培养,总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和爱岗敬业的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2013(06)

篇10

(一)帮助学生形成法制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各种科学知识的教育,其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当他们走出校园,参与工作时,其危机意识不足,难以意识到社会中的违法犯罪事件,甚至对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现象无法识别。而一些企业单位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剥夺大学生应当获得的合法利益。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及时发现对自己合法权益不利的情况,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当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应当担负起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而遵纪守法是公民最基本的义务,而要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首先就要具备优良的法律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于违法犯罪事件视而不见,甚至是知法犯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他们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就放弃了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守。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高校应当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明辨是非,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做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

(三)从法治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强,不仅仅要看其是否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中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重要内容。懂得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够在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同时,拒绝违法犯罪,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大学生具备了法律素质,才能够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之事。法律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结合,才能够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对于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法治教育还未能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单位和工作者都对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着探索,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制约着法制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一)法治教育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一方面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就业指导。然而,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往往是在最后一年的时间才有机会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相关法律知识的机会非常少。而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往往是防止其违法犯罪,却很少教育他们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高校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他们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够了,导致了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足。

(二)只是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而法律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而对于其法律知识的教育远远不够。即使是涉及到了法律知识,也只是一带而过,导致了法律知识未能与道德素质教育进行联系,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往往会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遵守诺言等,也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但在很多情况下,道德素质不足以约束和保护大学生,需要有法律知识的帮助。由于法律教育的缺失,就业指导也就无法和法治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不到提升,就容易在未来的就业中出现各种问题。

(三)法治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由于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不够重视,法治教育所占据的教育中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少,大学生所接收到的法律理论知识本来就不多,而实践活动更是几乎没有。缺少实践活动,仅仅依靠对于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难以使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律教育与社会工作实际产生紧密的联系,而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需要用到法律知识时,就会发现所学习到的法律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就会感到茫然无措。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会使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做出违法的事来,更有可能失去对法律的信仰。

(四)法治教育内容不够丰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往往是在强调大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应该如何遵纪守法,违法犯罪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而对于大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的知识却涉及较少。高校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在法律相关的课程中接受了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就没必要开设法律课程,这就导致了法治教育无法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进行结合,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的一些法律条文了解甚少,不利于工作后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五)造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认为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就是为了应对就业中的一些问题,而并非是要将大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法律素质的人才。二是法治教育方法不恰当,未能让大学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比较抵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育者自身的法律素质不够高,难以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四是高校未能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纸上谈兵”,并未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优化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尤为重要。在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升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全面性发展的原则。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法律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治教育应当使法律知识与就业能力、专业知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进行结合,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遵循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育上,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使其有机会进行实践活动,将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其能够在未来就业中合理利用法律知识;三是遵循道德与法律结合式教育的原则。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从来不能完全分开。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应当紧密结合道德教育的作用。使二者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法律知识,更能够大幅度提升法治教育的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具体对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制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中需要重视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改变的就业背景下,高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制教育做出改革与优化:

其一,从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中法制观念的培养。高校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法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对法治教育重视起来,制定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同时,将法律的重要意义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愿意自觉地接受法治教育。并且制定法律教育的明确目标,让法治教育能够朝着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质的方面而努力。

其二,强化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进行熟悉的掌握,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更重要的则是要强化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法律知识的机会比较少,那么教育者就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

其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方法和载体。陈旧的法治教育方式与现如今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已经不相符,教育者应当积极地寻找新型的教育方式,将法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恰当的融合,并且运用高校报刊、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载体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其四,建设强大的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当引进更多同时具备就业指导和法律知识的教师,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让教师多与律师、法律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强化自身的知识。另外,高校应当聘用具有先进思想和观念的年轻教师,才能够更容易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法治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实践,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案件分析、法庭模拟等方式,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或者与当地行政机构等部门进行沟通,让大学生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篇11

三个班的孩子还是有些差别,二班的孩子较为活泼顽皮,一班、三班的孩子纪律意识强一些,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有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道德法制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排注重图文结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坚持以学生品行教育为主线,切实抓好学生品行教育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两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本教材游戏较多,通过游戏和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3.本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关注身边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浓浓的亲情,而且还通过延伸、拓展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节日,关注祖国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认识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四、教学重点:

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

五、教学难点:

了解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节日;认识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3.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七、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第一课假期有收获

第三周: 第二课周末巧安排

第四、五周: 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

第六周: 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七周: 第五课我爱我们班

第八周: 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

第九周: 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

第十周: 第八课装扮我们的教室

第十一、十二周: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

第十三周: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

第十四周: 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

第十五周: 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

第十六、十七周:第十三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第十八周: 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

篇1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合格社会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安排日趋紧凑,专业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0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课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有不少于3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与法律认知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这种以法律信仰为导向的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是偶尔的法律讲座和非法学教学课堂教师引导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大学首先接触到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初始对于学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认知,以及基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师资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是少数,相当一批教学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学教学培养。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读,特别是对法律实务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探索需要,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与法理阐释就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基础教学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与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对非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无法投入足够精力,特别是两课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体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法律内容,专业性法学教师教学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为具有思政教师身份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开展法律教学研究,虽然能够更掌握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对欠缺的教学经验也影响到法律基础的授课质量。

(二)法律基础课程仍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的授课学习受“学习工具主义认识”影响,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冲突。就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大法学框架下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得到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但课程体系安排没有脱离传统法律工具主义范式,非法学专业学生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还要学习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识。体系高度浓缩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但这种工具式的体系设计,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言法语,使授课教师需要用大量并且丰富的语言进行非专业化的解释,现在的课时设计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学生认识的“法律”与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专业性法律解读来回答对于现实社会、家庭成长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法律疑问。在2013版教材126页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分类说明中就预测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及其他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这种法言就法学人士而言就是专业的严谨的法律解释,但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涩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戏了。”

(三)法律基础课授课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线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体验式授课、法律诊所式授课、案例式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逐渐的引进到法律基础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方式的引进也逐渐改变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成为大多数授课教师的选择。但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同样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完全照搬国外专业法学教学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引导到“法律基础课”教学都需要适应课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案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案例使用随意,代表性不强,追求奇异化效果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技术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务部门必修课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样,需要通过闭卷考试完成,最终成绩可以综合课堂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选择、判断、简单、论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规题目均需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的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无法有效发挥,失去效度。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制度设计初衷完全无法实现。

三、法治教育导向下的“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索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法律基础”教学水平和课堂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法律基础”授课队伍。改变现有“法律基础”师资多元化的现状。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指标,教师结构调控等因素,在无法迅速解决“法律基础”师资专业化的情况下,提升现有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做法。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因为师资构成的多样性,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教学经验,授课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术无法有效提升。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效结合,重点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与授课观摩,更新观念,学习好的授课经验。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开展专项社会实践,使这部分教师熟悉司法实践,了解法律运行,熟悉当前社会法治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授课中开展以法治信仰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法治教育导向下《法律基础部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涵盖“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根据有限的课时数量,可以设计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社会正义追求”主要阐释法治理念与法律精神问题;“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主要讲授宪法及基本法律体系问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及法律思维”主要讲授法律权威问题;“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与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讲授行为规范与法的使用问题;“大学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要讲授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法律问题与权益维护”主要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等问题。这种教案设计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学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课程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提高课堂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改革

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法律部分仅有36学时,在短时间把法律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课,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普遍选择。就案例选择而言,必须有代表性,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时间要求,案例短小精炼,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电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讲述,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专业性的解释。案例选择需要具有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最直观上的认同,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把法的相关的问题与大学生群体密切联系起来,“马加爵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更容易获得授课群体学生过程中的重视,进而对大学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现有的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础”部分的考核应以积极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守法用法为目的。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表现比重,重点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法律价值、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及常识性问题进行考察。把传统上知识性考察改变为认知考察与知识性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以认知性考察为主。采取模拟法律评论、法律实务考察报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法律基础部分进行考察,把学习的过程与考察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对法律基础学习目的认识,真正把实现法律基础教学的法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

[2]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研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88.

篇13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学生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 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 勤记笔记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5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在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孟昭海

摘要: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课文内涵感悟美,扩大阅读面发现美,付出行动创造美。

关键词:感悟美 发现美 创造美

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依赖于教师以情“唤”情。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方式,于潜移默化中渗透,将美渗透到课文中。

一、体会课文内涵,感悟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散文,名家名篇文质精美之作比比皆是。语言的凝练、措辞的准确、构思的巧妙,表现手法的精巧等等都为美的触发点。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冯骥才的《珍珠鸟》,精致的语言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鸟和谐共处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先品读文章的语言,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文章的境界美,体会出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触发了内心深处渴望拥有这种美的思想情感。我这时就进一步引导,其实不单单是人与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创造这种境界。为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他们用心灵感悟到了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美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二、扩大阅读面,发现美

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忽视了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美。我认为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利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中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在一次阅读课上,一位女同学发言让我深有感触。她以前为自己的相貌平凡而深感自卑,读了《简爱》之后,她封闭的心灵犹如射进了一道绚丽的曙光,从那位平凡的女教师身上,她发现了一种美,那种美散发着心灵折射出的钻石般的光芒。那种美足以使外表的一切浮华黯然失色。她说她将重燃自信,充实自己,拥有简爱那样的人格魅力。班一卜的同学对她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从他们发亮的眼睛中,我感到美好的情感已在他们心灵的沃土上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