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管理实习自我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是实训课程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进行的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顶岗实习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包括实习动员、实习指导、效果评估和流程反馈等相关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共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和集约化,保证实习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过程管理要求做到环环相扣,不断纠正偏差,形成正反馈,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反馈落实。在项目选题上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在时间安排上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统筹,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2.顶岗实习网络教学管理成果概况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为实现全面、动态管理学生的实习,需要包括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学习资源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在线交流模块、信息速递模块等。
2.1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的设立希望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再提高的平台,为学生自我提高和发展提供帮助。学习资源包括专业学习资源、就业指导资源、相关政策制度等。
2.1.1专业学习资源
专业学习资源旨在为顶岗实习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提供专业知识、技术、信息方面的支持,包括各专业课网络课程、技术操作教学录像、专业学习论坛等。专业课网络课程可以让实习学生重返课堂,回顾、强化那些淡忘的知识,及时填补实习中遇到的知识漏洞;技术操作教学录像手把手教会或强化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或某项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信满满地动手完成每项工作;专业学习论坛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行业领域相关的产品信息、技术交流、应用数据库等服务,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1.2就业指导资源
在学生顶岗实习初期,就业指导资源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就业前的思想工作、心理准备,避免学生在实习初期因环境、角色发生变化而产生心理波动。该部分可以包括学生离校前系部的顶岗实习动员会议纪要、学院就业指导信息和就业指导网文集粹等。就业指导资源就像顶岗实习学生的指路明灯。为其指明成长发展之路,必不可少。
2.2过程管理模块
过程管理模块是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实现全面、动态管理顶岗实习的关键性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实习指导记录、实习周记提交及评阅和实习考核三部分组成。
2.2.1实习指导记录
顶岗实习指导的方式主要有实习走访、通讯指导(电话、QQ等)、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在线交流等。实习指导记录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实习指导情况,如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实习纪实,都全方位、及时、准确反映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
2.2.2实习周记提交及评阅
实习周记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每周的学结,是考察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参考。鉴于此,在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网站上有必要实现学生提交周记和教师评阅月结。要督促学生每周按时提交周记, 同时教师应及时评阅周记并将当月周记评阅成绩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没有按时提交周记的学生,由指导教师直接联系询问,并提醒提交周记。
2.2.3实习考核(毕业答辩)
实习考核方式为校企联合考核。在顶岗实习期满时.学校根据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提交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材料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占一定权重;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实习考勤、实习效果给出评价,占一定权重。两方面考核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得到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实习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由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的实习考核栏目通知和反馈给学生。该成绩反映出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合格,是否真正由一名高职生转换为一名一线职工。另外,顶岗实习网络管理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后台的跟踪统计功能,判断学生使用网站的情况,很好地协助指导教师把握实习学生动向,因人施教。
2.3在线交流模块
顶岗实习课程授课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指导教师无法做到长期现场指导,而且指导对象是分散的,所以在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网站上设立在线交流模块是必要的。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在线答疑、调查问卷、交流互动等栏目。该模块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让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得课程指导和疑难解答,很好地解决了顶岗实习课程指导不及时的难点。
3.顶岗实习网络教学管理成果应用情况
3.1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3.2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周记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周记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3.3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周记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企业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进行网络化教学管理可以实现学院主动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接受管理,企业参与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良好态势,为确保实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行为基础。 [科]
【参考文献】
篇2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院以市场调研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际工作中核心的技术,通过设置核心课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一起讨论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区域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计算机行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主要为思政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大一主要开设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三开设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
三、完善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多年的交流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主要来源有: 课程中的试验、实习、案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项目结果应用到企业、竞赛、科研结论。“四双”融合即推行“双元、双师、双能、双证”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融“教、学、做”于一体。该方案的具体内涵是: 双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办学模式。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双师:采用企业一个指导教师和学院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双能: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双能”并施。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持续发展(专升本)等提供空间。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行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操作员、网页制作员、微机维修员等证书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四、形成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专业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0处,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体化,可以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实训、.NET技术实训、实用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与安全实训、毕业设计等项目的校外实训。
2、形成双师教学团队
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现有教师中硕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名。有70%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98%以上教师为双师。同时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通过教学研讨会、讲座、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承担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指导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家带领专职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开发,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校利用实践基地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按照实用性、仿真性、共享性的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4、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实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包含该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课程动画、课程视频、生产案例、课程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课程校本教材。
5、完善规章和制度
篇3
【关键词】
高职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对策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也就是说德育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目前,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弱化问题。
1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问题
1.1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家不做家务,在学校也不会有体力劳动,学生一旦进入企业,面对大量繁重的工作,他们会感到体力不支,表现出无所适从。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好高婺远,看不起艰辛单调的一线工作,在岗位上表现为怕苦怕累,拈轻怕重。部分实习生因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环境差不愿到企业实习,甚至因食堂饭菜不可口、住宿条件差而放弃顶岗实习。
1.2适应能力较差
顶岗实习不同于学校生活,在面对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时候,很多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具体表现在不习惯企业环境,不适应企业管理。对专业就业前景期望值较高,片面的强调专业对口。有学生单纯的认为,自己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正规学校毕业,更适合管理岗位。还有学生对整天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忽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1.3团队协作精神欠缺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为企业集体活动缺乏积极性、对同事漠不关心、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不敢面对困难、遇事总爱斤斤计较,不能正确处理与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1.4自律能力弱
顶岗实习中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自制能力不强,个人空间和自由度大,经验不足。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贪小便宜、钻企业管理空子、不能明辨是非等。
2企业与学校德育教育差异性
2.1教学实施的差异性
在学校实习工厂,培训模式单一,老师强调的更多是基础操作和安全规范,与实际生产脱节。在企业培训模式很多,但能力是核心,比如德国双元制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社会能力。企业培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面向对象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培训完毕即可上岗实操,更加强调实用性。
2.2学生日常管理的差异性
当前高职校普遍采用全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的一线操作工人。但是从中职生源状况和教育管理角度看,这种模式喜忧参半,一来保姆式管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二则不能与企业有效对接,企业人员的管理是松散式管理,靠员工的自主管理,明显保姆式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提升空间很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
2.3教学管理的差异性
学校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成绩,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目标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
2.4学习环境的差异性
顶岗实习实现了从“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到“以岗位和企业为中心”,提供了学生专业学习最真实的环境,且这种环境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空间上看“,岗位”替代了“课堂”,“企业”替代了“学校”;从时间上看,“8小时工作制”替代了“课表作息制”。
3具体对策
3.1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重视德育体系教育。学生在校五学期分别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努力形成德育系列活动特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3.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周密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完成实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完善的顶岗实习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加强顶岗实习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形成体系,与之对应的阶段是岗前培训、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事前控制。首先必须建立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诸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实施细则》《、职业指导实施方案》《、自谋实习管理办法》等,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及家长、实习单位、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实施双导师制度,校内班主任和企业指导教师及时交底,确保实习管理无障碍对接。事中控制即过程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过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最终结果。过程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优势,解决实地顶岗实习指导不足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实施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周记、转岗总结、每月阶段任务反馈等都可以在线提交,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时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指导。事后控制即考核评价环节。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必须完成顶岗实结。学校的评价主要来自顶岗实习过程考核,主要围绕遵章守纪、毕业调研报告等;企业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立校企共同评价的考核机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3.3构建学生网络德育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毋庸置疑,在这个大连接、大数据时代,中国教育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由互联网主导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因此,可以借助BBS、QQ、E-mail、MSN、微信等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功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空间阻隔导致德育工作滞后与弱化的问题。根据实习内容有针对地开设一些网络课程,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信息,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已不是中等职业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延伸或补充,而是中等职业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不可替代。
3.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培养自己独立人格。合理安排工余时间,自觉学习,以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教育学生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浑浑噩噩、安于现状。在顶岗实习中,虽有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但他们不能总和学生在一起,由于代沟等问题,学生也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交流比师生之间更方便,因此学校可根据企业实习生人数的多少,相应成立实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等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更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作者:刘江华 单位: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进梅.顶岗实习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0(5):66~68.
[2]郭志勇.影响职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德育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1(5):45~46.
篇4
一、工作总结:
工作资料:此项工作主要包括公司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并保证公司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公司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以及公司计算机相关产品,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的日常故障维护及共享设置等。工作完成状况:
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响应了各部门的电脑软件、硬件、网络、打印机的维护。公司目前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状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硬件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超多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做到了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在其出现故障的时候,并做到了能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也在最短的时光内给予解决,保证了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二、查找不足反思改善
这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我,勤奋努力,在自我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之处:
1、有时候在一些突发故障比较集中时,没有分清轻重缓急,科学的去安排时光,导致少数问题处理不及时。
2、自我的思路还很窄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认识的不够全面,自我对新技术掌握速度还不够快。
三、提高认识持续进步
总结了过去,方能找到不足!对于来年的工作计划,在总结上今年工作的同时,针对自我不足之处,我也做出了初步设想:
1、在继续完善公司网络的同时,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把工作做到更好。
2、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光,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13年的工作已顺利完成,有收获也有缺憾,本岗位作为公司一个服务性岗位,在工作中如果存在的一些问题望领导及同事指出并指导!在来年,我会继续秉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态度,把工作做得更好,让自我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网管2001年度工作总结220__年里我作为公司的网管,在网络和电脑的维护管理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下方是我的20__年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20__年我作为网管主要工作资料:
1、操作系统的维护工作。
主要包含:操作系统的更新维护。软件的安装调试。找寻同事领导提出的新软件。
2、网络的维护工作。
主要包含:网络杀毒软件的安装部署。网络的正常通讯。网络服务器的维护。增加网络管理软件对内部网络的使用规范进行有效的控制。安装并调试完毕公司的网络系统。
3、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相关办公设备的调试、采购、维护工作。
主要包含:复印机出现故障时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之不耽误正常的复印工作。保障各部门的打印机和传真机正常工作。采购相关的设备耗才。维护办公设备的正常运行。联系供应商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修。
4、电脑及部分耗材的采购工作。
主要包含:采购办公室新近员工办公用的电脑,并按使用程度作出不用的采购方案。
二、20__年里我的工作中的欠缺与改善方法
20__年一年多的工作总有不足的地方,有些是自我能感受到的有些是领导指出的。做出总结争取在来年的工作中能够得到好的改善。
1.网络行为的控制
现象:部分同事不能严格要求自我的上网行为,出现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状况并且严重的影响了工厂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网络堵塞、掉线、病毒感染等状况。
改善方法:上新的网络管理软件。
网管2001年度工作总结3—主要工作职责
1.按照规定流程开通校园网用户,做好审核与登记工作。
2.接听办公室报修电话,负责校园网网络故障报修用户信息登记。
3.凭证参加网络故障现场维护(自网络故障报修日起两个工作日内)。
4.统计当天网络故障报修数据,并上传至网管Q群和公共邮箱。
5.浏览、监控指定网络运行状况。
6.定期检查负责楼栋交换机设备运行状况。
7.及时向管理老师汇报网络异常情况。
8.做好违规事件的记录、取证、报告及善后工作。
9.清洁机房和设备。
10.参与组织内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交流。
11.参加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和工作会议。
二、工作成绩与不足
在担任学生网络管理员期间,我顺利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密切地配合主管老师开展有关工作活动,执行有关任务。现将工作成绩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按时参加值班工作,恪尽职守。在任职期间,我严格按照值班安排参加值班工作,准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遇到特殊情况能够及时向主管老师说明原因。
(二)严格遵守了有关凭证开户、凭证处理帐户管理信息的值班规定,保障网络管理秩序与用户信息安全。
(三)能够意识到管理秩序与公平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不滥用网络管理权限延长他人上网时间许可。
(四)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做好每一个细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第一工作台值班时,能够及时接听电话(电话响铃不超过两次),礼貌措辞,耐心向用户解释。
2.指导到办公室报修的用户完整地填写报修信息,为现场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3.在值班时查看楼栋用户报修情况,能够及时处理自己所负责楼栋网络故障,做好上门维护工作,并及时提醒有关网管进行报修处理。
在所有的上门维护工作过程中,我都得到了用户对网络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获得广泛好评。
(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其他学生网管分享学习成果。
在职期间,我不但积极参加网管员培训,而且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学习计算机与网络故障解决方案,提高了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水平,根据实际工作完善了一些故障解决方案,为网络维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六)考验了应急处理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1.在一次假期楼栋网络集体故障中及时上报,及时向楼栋用户故障信息,稳定用户情绪。
2.及时处理了一例楼栋大面积用户遭受ARP病毒连续不断攻击的现象。
网管2001年度工作总结4紧张而忙碌的一年又要过去了,今年在信息技术中心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忙和支持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我热爱自我的本职工作,勤劳奉献,兢兢业业,服从领导安排。和同事们的关系相处得也比较和谐。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态度
我明白工作态度决定一切。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我就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信念一向至今,说大了是要对得起学校对我的培养、对得起我的工资;说小了是要对得起自我青春的付出、对得起自我的将来。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感觉很多事要做好人力不足,就没有去做,信息技术中心成立后,一次中心黄主任在会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为谁办网”、“办什么网”以及“怎样办网”,让我想到了最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的工作情形:热爱自我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几次会议以及跟领导的谈心让我认识到今后就应如何做好自我的工作,自我也体会到做事的时候要用心,很多事只要用心就能够做好。
二、主要完成工作
工作上主要是负责学校校园网线路及网络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及时排除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和隐患,确保网络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由于很多网络设备使用年限比较长,出现的因交换机老化而导致的网络故障比较多,另外由于学校装修、安装设备、用户损坏等多种原因很多网络线路遭到破坏,有的楼栋问题较大,要重新布线,给网络线路的维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除了帮忙学校师生解决网络故障外,在时光允许的状况下还经常帮忙他们解决计算机系统的故障,比如装系统、装驱动等。由于手机上网用户的急剧增长,今年还经常帮忙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办公室或宿舍建立了小型的无线网络,让大家能够透过手机访问校园网络。日常还负责校园网络信息的监控,用心配合公安局网监部门的工作,及时删除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网络信息,保障了校园网络健康和安全。今年由于更换新的网络设备,还和同事一齐协助厂家更换了北区、草莓园、创新苑等学生宿舍的全部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更换了大部分接入交换机的电源接入。暑假的时候还完成了一卡通网络环境的建设,保障了一卡通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学习状况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感觉到自我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今年开始了学习CCNADiscovery教程,目前已经完成前两门课程《家庭和小型企业网络》和《在中小型企业或ISP工作》的学习,并使用PacketTracer完成了书中大部分实验,对思科网络设备的配置方式有了较深的了解,透过思科产品与港湾设备和中兴设备的配置比较,对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时常利用周末的时光参加了一些高校和IT企业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会议,个性是关于“云计算”、“云存储”等方面的会议,了解了一些现阶段比较前沿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明确了今后的学习的方向。
四、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熟练使用和掌握新的网络设备的配置和应用,除了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之外,还要掌握核心交换机、智能DNS、多功能防火墙等设备的使用,另外加强中心机房、交换机房的管理、维护和安全工作,保证各类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制定相关设备的配置规范,完善设备的操作流程,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作用,把网络信息化由技术平台全面向业务平台转变,坚持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加强对网络设备实时监控,争取在出现网络故障的时候,第一时光发现和排查出产生网络故障的原因,并及时解决。对整个学校的弱电工程进行整理,改造存在问题的网络线路,改造网络设备电源接入,改造机柜的安全装置,严格执行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方便后续管理。提高自我的服务意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呼叫中心,7_12小时为师生服务,并带给7_24小时手机响应服务。
另一方面加强对校园网用户的网络知识培训,引导大家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除了继续完成CCNADiscovery另外两门课程《企业中的路由和交换简介》和《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支持》,还要加强对IPV6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的学习,通学习书籍、参加会议和学术活动、参加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我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提高自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潜力。
总之,我还存在做事效率不够高、思考事情不够长远和系统、处事不够大胆细心、专业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但是我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改正和改善自我的缺点,不怕吃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的做事,及时、高效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并努力学习,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为把我们学校校园网早日建成服务型网络贡献自我的力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贡献自我的力量。
网管2001年度工作总结5一、作业站的平时保护作业
刚一开始接手作业的时分,发现公司绝大部分作业站都没有装置安全防护软件和晋级体系补丁;职工随意装置体系及应用软件,致使公司局域网内病毒众多、作业站作业不安稳和溃散,作业次序被打乱,为此公司和自个作业常常受到影响。关于这种状况,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1、先恢复杰出的次序。
各作业站运用时如发现毛病和需更改设置,必须先陈述公司it人员,由it人员来进行专业及关于化的操作,自个不能私自进行改动,进行这么做的意图避免由于人为的盲目操作使某一台作业站的毛病影响全部局域网内的其它作业站,使毛病扩大化,并延长了处理疑问的周期。
2、使职工运用一致的、通过安全测验的体系及应用软件,装置、设置一致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软件,且通过努力实习,战胜了单机版不能在局域网内晋级的弊端。
并在每台机器上设定了主动体系补丁晋级及定时查杀规矩。
3、关于自个的关键性数据资料、邮件进行途径搬运备份,使这些数据远离风险毛病点,避免意外丢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操作体系进行惯例定时备份,便于过后的还原。
通过一段时刻的遵循和辛苦作业,从前的紊乱现象得到有用操控,现公司的四十多台作业站,作业状况安稳,没有呈现大面积的体系溃散和毛病。
二、网络的平时保护
路由器及交换机的保护办理,保证公司网络运转正常,职工正常运用网络资本。几个月里战胜现存数据资料的缺乏,艰苦的画出了公司各网络端口的对应图,而且把网络交换机的对应接口进行标识。加强路由器的规矩设置,优化外网接口,使公司内外网安稳有用地作业。
8月底的时分,集团的有关领导十分重视it的建设,为了标准职工的上彀行动和办理操控,特意购置了网络监控设备,上海__也被惠及,在设备刚启用的运用,许多职工都有些不太习气,毕竟要改动多年的上彀习气,自由度下降。可是通过公司领导的劝导和自个的耐心作业,职工逐渐接受了这个新事务,这一起也给自个带来新的应战,怎么把这个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带来成效呢?于是我活跃钻研设备的原理构造和技术参数,每逢技术上遇到困难的时分,诲人不倦的坚持与厂商的沟通和沟通,对产品的特性、设置逐渐通晓起来。现在依据公司实践的上彀状况和网络运转状况,在设备拟定了几十条规矩及策略,真正的发挥了设备的作用,网络资本被乱用状况显着得到改进。
三、服务器的平时保护
在刚开始作业的头一个多月里,服务器常常不安稳,首要是机器内病毒和木马暴虐,几个月都没晋级的老版别杀毒软件形同虚设,在得知症结后,决断换上了新版别的mcafee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而且在此期间及时处理了宁波搭档常常反映登入不了上海的文件服务器的毛病,恢复了ftp服务器的设置。前一阵子还合作了市场部测验、了公司的新网站。
四、电话体系的调试与保护
首要作业为平时电话体系毛病的扫除,新职工电话分机的装置注册。原先公司机房内电话交换机线路乱拉乱接,犹如蜘蛛网,线路的具体标识挂号也没有,我随即拟定了改造计划,为了不影响公司平时的办公,抛弃双休日的时刻加班改造,按照电信局专业标准制作了电话配线架,使一切的电话线走向整齐划一,制作了一切分机号的对应表,现在公司一切电话号码运用、搁置状况一览无遗。而且运用技术手段把公司研发部们的电话座机制止播打外线。从而根绝了由于私用所带来的巨额远程话费。
五、公司灵敏数据的防护
在公司__司理和__司理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依据公司本身性质的特点,在it运用范围内拟定了一些规章准则,关于研发部还拟定了专门关于性的办法:
1、依据作业性质不同,使不需外网的职工制止拜访外网。
2、把研发部的一切电脑的usb口禁用,避免公司核心技术外泄。
3、为研发部部门拟定了服务器电脑文档办理计划,使各开发小组的文档存档标准有序,一起根绝了一部分文档缺失形成全部开发的进展。
4、关于公司的聊天记录和邮件收发进行定时存档,设置灵敏字段进行过滤审查。
六、公司it准则的完善
这又得从刚来公司的时分说起了,那时公司以前虽然有一份所谓的网络规章准则,可是跟着公司的开展和变化,已经显得不是十分适宜、完善,职工的履行状况也不尽人意。为了加强规章准则的履行力度和补充。我和孙司理修改了一些不适合、遗漏的准则,以布告和邮件的方式,重申了准则的必要性和内容。现在履行力度明显前进,职工们根本都能遵公司的it拟定,使之变成一种作业习气。一起我发现公司的it财物办理及平时的文书表格十分紊乱和环节上的缺失。为此特别制作了一批表格、挂号请求单及统计表。使得it财物和资本得到有用的办理和操控,根绝办理上的失控和财物丢失。现在运用次序、请求手续整齐有用,
数据清楚。
总结一年的作业,尽管有了必定的前进和成果,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缺乏。比如:有时考虑疑问太多、太复杂,下降了作业效率,延误了规则的完结时刻;遇到困难的时分与领导沟通不行等等,这都有待于在往后的作业中加以改进。
在新的一年里,将再接再厉,更进一步,__年的大致作业计划为:
1、处理公司的网络接口瓶颈疑问,争夺把公司现在的带宽晋级至光纤接入。
2、运用it资本增加视频会议体系,使集团与公司之间沟通更为方便方便。
3、在公司内部开发运用一种简洁、有用的作业渠道,使之便于公司一切职工的沟通探讨,公共信息。
篇5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篇6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根据资料分析及结合本院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得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缺乏实习全过程的原始信息积累,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上交数份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结报告、参加顶岗实习答辩等。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实习后材料整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第二,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沟通手段、方法不是很多。由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渠道、工具,以至于学生中途单位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度、技术掌握度,实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学生是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员工标准等很难收集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基本都是进行形式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第三,实习过程中缺少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过程心理变化等信息反馈,校方无法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心理变化、岗位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以至于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演变为实习后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资料进行简单评价的系统,难以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价。第四,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广、岗位多、学生数量大,造成管理、沟通、评价难度大。一个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两三千人之多,涉及的岗位可能达到几十个,实习单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难以将这么多信息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建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解决顶岗实习管理中问题较好的办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生产一线现场的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动态收集信息,它能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及时,又能及时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时学习、心理、安全情况。它既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监管,又能为学校、政府、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三个局域网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Internet简称“三网融合”的公共信息网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应用云技术、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平台。这种模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立在云空间之上,通过智能网关转换平台将其转换成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让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工具轻松地将生产现场、过程、环境、设备、位置等资料传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空间。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它使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过去由教务管理员、班主任等某几个人完成任务转变成由实习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教务管理员、家长等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平台。它与目前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大不同的特点是移动性、实时性、真实性、全员性、沟通协调性。(见图1)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可按时间顺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其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过程监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重中之重。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很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学生实习情况实时进行跟进、掌握。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GPRS等功能将系统平台平移到生产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工具将自己的实习位置信息、生产环境、生产会议、指导教师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产品等与生产过程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在校指导教师每天随机抽查10%学生的采集信息、互动信息进行查看,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学生利用移动平台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1)通知公告子系统:在实习前,设计了顶岗实习通知模块。学生可从此模块中获知实习时间安排,岗前测试、培训,填报申请单位、岗位的时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动态获取就业的动向,如就业单位、岗位信息等,故设计就业信息公告模块;在实习后半阶段,设计了其他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获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进行答辩与领取毕业证时间等等,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以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和发展动向。
(2)实习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包括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实习指导教师信息3个功能模块。单位信息模块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电子档案精细化管理,如将单位的规模、资质、性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营业务等进行详细描述;岗位信息模块是对单位的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如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流程等描述;实习指导教师信息模块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如指导教师工作业绩、荣誉称号、从事岗位的时间等。这样分门别类为实习单位建立信息有利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岗位选择,为学院今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4)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它包括成长记录、学生分布情况、变更实习安排、分享与交流、在线心理辅导5个功能模块。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每天工作关键信息点如生产会议、生产任务书、工艺流程图纸、加工产品等以图片、视频、文字形式上传至自己成长轨迹记录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终端的GPRS定位功能将自己实习单位具置上传学生分布情况空间,这样校方可以查看校外实习生最新位置,显示他们的状态(正常、离线、警告),加强对实习生监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岗位不适应等原因,需调换单位、岗位,学生需填报变更实习安排申请报告,等待校方管理人员批准方能变换单位、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帖子、留言、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技能、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如与企业管理人员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单调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校方安排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在线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5)评价管理子系统: 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 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8-03
一、实践教学信息化的背景
国家与政府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政策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强调把信息化教育手段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师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与政府不断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名额剧增,许多幼儿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在政府指导下的急速扩张,出现了分散多校区、招生规模扩大而专业规模发展不平衡、办学成本高而收费低、培养培训任务繁重而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在扩张的同时,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的落实则需要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寻找一条破解诸多难题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信息化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有待于学界加强研究与探索。
二、实践教学信息化的指导原则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有教学模式改革的论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刚升格的高等专科学校,应积极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教师与企事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正式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企业兼职教师所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专任教师每两年下企业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根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是不可能达到此要求,不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比较难以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破解的唯一方式就是信息化。
(三)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改革的突破点。信息化模式的改革不是凭空的,必须要有所依托,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支持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校园网,是改革必经之路,是改革的突破点。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措施
(一)建构空中教室,共享优质资源。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实现职前与职后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做好、做实“2+1”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期工作,提高办学效率,可以较好地解决前面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1.打破常规见习模式,提供远程见习渠道。“2+1”教学模式改革中,前2年的教育见习,通常是采用集中式见习1~2周,由于跨地区办学,运营成本高。通过建立空中教室,实现试验点场景现场直播,让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实时连线试验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信息化平台建构的空中教室,可以免去两地来回迁徙之苦,提供更多的远程见习机会,见习的时间可以大大地超过2周,从而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与经验。
2.提高教学效度,加强见习共性问题集中性指导。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人员比较紧张,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见习指导任务,以致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的现状,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强度,把远程见习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远程见习、教学观摩等方式,发现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性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则可以灵活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指导效率。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职前职后资源设备共享。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除学历教育外,还承担着广西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建构空中教室不仅可以让全日制学生获益,同样也可以让参加职后教育的学员受益,而这些设备与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地共享,有效利用校内各方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资源设备充分共享。
4.拓展教研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来回两地奔波,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幼儿园等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而空中教室的建立,提供了远程观摩的机会,极大地拓展了教研资源,组织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研究一线的教学,保持良好的教研氛围,对于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可以利用高清录播设备,进行录制收藏到特色课程资源库,以备日后反复观摩研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善用微格教室,提升师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微格教室已经被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需加强微格教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微格教室来提升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
1.在教育见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2+1”教学模式中的“2”,是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微格教室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片断的分析,如语言、表情、动作、演示、提问等教学技能,训练学生的导入、强化、组织、试误及结束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2.促进微型教学常规化,提升师生评价水平。信息化模式的改革,需要时间来推进,利用微格教室可以有效地促进微型教学的常规化。在微格教室中,教师借助摄像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每一组学生的训练状况,学生在模拟教学训练后,通过及时重播录像,也可了解自己训练的情况。在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具有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角色扮演者通过重播自己训练的录像,肯定成绩,分析问题,进行自我纠正和评价;也可以是同组训练的“学生”角色扮演者通过听课、一起观看重播录像,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此外,指导老师也要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评价方式,对于帮助“教师”角色扮演者提高教学技能是及时有效的。有效的多种评价方式可以真实地反馈信息,客观、全面的评价,有效地提升师生的评价水平。
3.以较少的教学实施,传授较多的教学技能。进行微格教学的一般方法是:由受训者(人数以10人为宜)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对某个教学环节,如“组织教学”或“授新课”进行试讲。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短、人员少、速度快。试讲情况由录像机记录,指导教师和受训者一起观看,共同分析优缺点,然后再作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经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使得受训者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巧。
4.实施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异时点播教学或同步教学。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利用微格教室,可以对优秀教师、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程进行转播或实况录像,供其他师生观摩、学习。学校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做报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卫星电视网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校同步实况转播,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资源管理功能,对优秀资源可实现异时、异地点播教学。
(三)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2+1”教学模式改革中的“1”即最后一年是到幼儿园或幼教机构进行实习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实战能力。加强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教学模式改革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有合作关系的幼儿园作为示范点,包括四种类型:亲子园示范点、幼教特色示范点、区内优质园示范点、区外先进地区优质园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信息化改革具体表现在:
1.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岗前技能训练是指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之前或进入幼儿园实习初期,应对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各实习点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阅读岗前技能训练方案,了解训练项目内容、训练要求、实训地点和时间进度安排、分组与指导教师安排、过程考核模式、经费预算等,逐项完成训练任务,并通过训练日志汇报实训过程,以便学校对训练过程的了解、检查、调整,做好质量监控。
2.实训过程管理信息化。实习过程包括集中实习和顶岗实习。集中实习是指学生到学校统一安排的(下转第51页)(上接第39页)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的具有就业倾向的实习。实习过程包括在工作岗位观摩、见习、岗位实践、完成实习任务或项目、总结反思、能力提升等。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指导到位、系部对实习工作的管理到位、学校对实习工作的监控到位,提高实习任务完成的效率,保证实习工作的质量。
例如,在实习准备阶段,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帮助学生阅读《毕业实习任务书》,了解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和地点、实习步骤与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管理办法、成绩考核办法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每日(或每周)实习日志和教师指导日志,加强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系部、专业带头人可与实习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加强信息沟通,实习生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实习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实习生互相之间的信息沟通;帮助学校、系部对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等;在实习的总结阶段,通过管理软件,开展多方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社会评价等,检测实习效果,以便进一步开展团队交流、技能比赛或专业技能展演等,展示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信息化。学生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接受老师指导,进行选题调整、资料收集、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作品创作、作品修改、成绩评定等。
4.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管理信息化。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工作情况的信息跟踪,分析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此外,信息化模式改革还包括校内课务管理信息化、学籍管理信息化、师资管理信息化和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通过管理软件模块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安排课程、教师、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等,以解决学校多校区、系部多级管理状况下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质量监控,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8)
[2]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唐林兰.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史丽君.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实践研究,2010(12)
[5]米庆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6]张宏星. 网络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0)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网络相关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从事网络工程、维护、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行各业信息的发展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该专业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就业质量不高。例如在化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8%以上从事技术服务层面上的工作,有一部分只从事简单的网络数据录入工作,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层面的最低端,真正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建设与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甚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1)专科层次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根据工作过程展开专业教育教学。
(2)化工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师资积累较少,技术积累较浅,没有足够的沉淀,难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教师水平。
(3)化工类院校化工类专业特色鲜明,适合人才市场需求,而信息技术类专业趋于弱势,社会需求和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不把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首选,造成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上述原因,在化工高职院校办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处于一种次要位置。因此,如何在化工高职院校化工特色鲜明、社会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是我们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长久以来一直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 依附学院特色改进专业方向
在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类专业群建设成就突出,被社会认可。近年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率高。
我们学院近邻就是内蒙古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如何与此学院合理划分人才规格和专业定位,办出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色?近三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学院三届校企洽谈会,进行了调查问卷、座谈、定向访谈等活动,对于化工类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我们三年的调查中,对210余家化工建材类企业进行统计,得到的结论是:
(1)企业需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数在需求比例上约占企业毕业生需求总数的5%左右。
(2)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熟悉办公自动化系统,熟练进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网络建设。
(3)企业需要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在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DCS系统应用普遍,环境总线系统已有应用,对于此类技术,很多从业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改行从事控制技术工作,进入工作慢,学习实习过程长。
(4)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市场销售的定向及地理位置的扩展。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化工建材类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是综合性的,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划分及定位,正是缺少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的毕业生。
作为一所化工高职院校,开办计算机类专业正处于一种“窘迫”境地,我们既没有信息类学院专业定位明确,又没有化工建材类专业的显著特色。因此依附化工类专业特色,研究并探索具有化工职院特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是我们近几年的探索研究的课题,经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3 主要改进措施
3,1合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双证毕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我们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培养能在中小型化工建材企业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我院注重行业社会背景分析,进行了人才需求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
3,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组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组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管理及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深度这些行业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组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3,3依据工作过程构建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 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我们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3)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的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一般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并具有连续的、充足的、安排灵活的课时(时间一般在两周以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多项操作程序的综合训练,达到就业岗位的最低要求。
(4)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4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3,5加强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科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指导委员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都参与,我们认真听取了校内外专家们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的现状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使专业的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地区、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也邀请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参与,把握好“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近一半左右的比重,相当一部分实训项目是在与学校签订了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特点的了解,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认真做好本专业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学生自找与教师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进行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确定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与企业进行了实质性的双向选择,实现了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三位一体化。近几年由于校企结合得比较紧密,工学结合顺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与企业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比较满意,每年企业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都与本专业不少毕业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实验室、实训室的条件,开展校企合作,而其中工学结合是改革的主题和重点工作。
(1)完善企业参与教学改革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并邀请他们定期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2)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为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育人,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规定学生假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每学期交社会实践报告一份。
(3)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我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共有7个,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两个,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
(4)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继续巩固与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西部动力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奔腾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合作,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计网06-1班在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顶岗毕业实习,实施效果良好。
3,6改革考试方式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锐捷,Cisco,华为等业内龙头企业IT认证的中级教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作考核平台,理论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篇9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内容较多而周期短,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内容较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五笔打字,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PHOTOSHOP,COREDRAW,VB,C++,网络综合布线,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每门课都只开设一个学期,一般一个学期为3-4个月,一个月四周,每周4-6节课(且这4-6节课分布在一周的不同五天上,断断续续)。
2.课程开设无规律没有层次深入性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广,课程安排无层次无规律,随意性较大,(如:第一个学期安排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员,二维动画设计,PHOTOSHOP等,第二学期安排五笔打字,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制作等,第三学期安排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COREDRAW,学生学的多而广,繁而杂,学生只学到了一二而没有深入。
二、教学模式形式
1.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室,而且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育形式,虽能教室都要装的多媒体,但老师还是主讲,学生仍是被动的听,互动少。
2.上课时间间隔周期性大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星期一上的理论课等到星期三以后再去动手实践,学生早把所学的知识点忘了,难以完成实验任务。
三、考核机制不完备
现行中职学校课程考核还是多以试卷为主,计算机课程也是以本门一个课程来考核,缺乏灵活能动性,严重制约的学生自我想象和发挥的能力,对学生考核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1.改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应贴近市场适应社会,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从事的一线技术工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中职学生特点来制定,课程开设不宜复杂繁多,应具有市场针对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可将计算机专业再往下细分,紧贴市场,明确专业方向开设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初、中、高级,文学素养等;网页设计方向: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PHOTOSHOP,COREDRAW,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数据库等;硬件维护维修方向: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数据恢复等;网络方向: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根据方向选择合理安排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可先开设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再学办公自动化初级,再学办公自动化中级(提高),再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学精)).学生在学本专业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1到2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
2.教学方式改变,调整课时安排时间
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自觉灵活的教学特点以适应中职学生自身性格的方式采用点对点,点对多,生帮生,生教生,学生自主发挥,互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课时安排,可采用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形式集中课时连续上课(按月制),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学懂学透学精,这样学生就业才有市场竞争力。
3.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与相关对口的企业合作(公司文职,电脑安装维修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或订单班形式,分期分批派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实习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或专门设定时间),也可聘请企业资深和有经验的员工来校教课,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感受企业文化,提高知识认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4.改革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分层作业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分步考核。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综合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考核也要按不同的标准考核。基础差的学生判分适当松点,对基础好的学生判决分适当严点。而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综合考核的时间上也要有层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方向和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研究;对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意义深远;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职业教育规律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必将给中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应桂芬.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8(34)
篇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IT类学生就业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DGZ2011001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94-0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积累了很多经验,“‘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超过100亿。”①评选了1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实训基地。然而,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市场供需状况依旧不平衡,尤其是很多IT类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届毕业半年的毕业生中,只有近六成的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不足三成的IT类学生从事对口工作。上述情况都是由于学生就业能力欠缺造成的,对IT类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IT类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职业教育被称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高职院校培养能得到企业认可的学生显得尤为紧迫。
一、高职院校IT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是1909年由Beveridge(贝弗里奇,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欧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焦点,就业能力的内涵得到不断的深化,从资格型就业能力到绩效型就业能力,再到当代构建型就业能力拓展,“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②目前,我国逐渐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如黄敬宝、朱新秤和沈建红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业能力模型构建和培养对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笔者认为就业能力的探索应该关注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核心能力)两个方面,也即本文所提到的纵纬度能力与横纬度能力。
本人采用了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针对IT类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结合麦可思调查数据和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网络途径收集相关调研报告及学术论文,对高职就业能力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尤其关注了麦可思公司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及专家意见,形成了包含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20项侧重于“就业力”的问卷调查。其次,通过E-mail方式和实地走访方式,对不同规模IT企业工作人员和IT专业毕业学生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调查。
向多家IT企业(包括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电子信息类企业),不同岗位负责人(包括人力资源部、软件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和IT类毕业生(不同专业不同届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的和不相关的毕业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有效问卷45份,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及工作的体验两个角度,了解学生各项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并形成具体数据。
对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类与归纳后发现,就业能力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核心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这两类能力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联系,因此笔者把这两类能力称为“纵纬度能力”和“横纬度能力”。另外,调查数据还表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是择业态度的差异,企业不认可大多数学生及学校推崇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忠诚度。二是就业要素的差异,学校和学生看重专业技能、专业成绩和社会经历,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潜力和品德。三是择业立足点的差异,学生认为在企业中立足要依靠自身的才智,而企业更喜欢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IT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
1.冰山模型。IT行业充满竞争与合作,裂变与整合,创新与颠覆,学生进入IT企业并能长久地在这个行业工作是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学校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内涵,以胜任力为根本取向,利用冰山模型构建就业能力模型。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目的是有效区分“好员工”与“差员工”,从什么类型的员工能够取得卓越绩效的角度,对人的素质特征进行描述和分类。麦克利兰把人的胜任力描述为一座在海上漂移的冰山,并将其分为1/8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7/8深藏的“水面以下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冰山模型,基于胜任力的就业能力模型主要包括纵纬度能力要素和横纬度能力要素(如图2所示),纵纬度能力要素就是冰山模型水面上的部分,表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横纬度能力要素是水面下的部分,表示员工的综合素质,只有纵横交错,专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兼顾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纵维度能力要素。纵纬度能力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企业聘用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一,想在IT企业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技之长,这是立足的基础,“技”可以是计算机通用能力,软件、硬件、网络等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第二,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外,还要掌握行业通用能力,否则就很难满足IT单位的需求,IT行业通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基本使用等。第三,学生还要有职业特定能力,不同专业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同,如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特定能力包括组网能力、建网能力、管网能力和用网能力。第四,专业并不代表职业,“无边界职业生涯占据主流,要求就业者能够在不同岗位、专业、职能、角色和组织间流动。”③跨专业跨行业的就业现象屡见不鲜。
3.横维度能力要素。我国常用学生的应试分数来代表学生的能力,但一些高分学生存在能力欠缺、心理脆弱、态度自我等问题。在对IT及相关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学生是可塑的,因此他们更加看重专业能力之外的“软能力”,包括应聘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潜力,如诚实自信、责任心、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执行力等,这些也正是促成就业成功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也就是横纬度能力。核心能力强的表现即胜任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核心能力在就业能力中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所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基于就业能力模型的高职院校IT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IT行业门槛高、变化快,所以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被许多企业认为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针对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就业岗位的纵纬度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岗位成长、重新选择和获取新岗位所需的横纬度能力。由于横纬度能力与纵纬度能力间的交错关系,横纬度能力又是核心能力,它们是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因此,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过程性、全程性的动态过程。考虑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特性,笔者架构了基于就业能力的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把高职IT专业教育的三年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促成学生在不同阶段开展自我与专业的认知、专业基础素质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实现全方位提高就业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下观念:
1.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就业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其培养应贯穿于三年的学习中,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第一阶段(一年级)的认识实习,安排职业规划和核心能力课程,开展专业认识讲座、企业认识实践或生产性实习,提供创业社团或虚拟企业等,学生在这个阶段可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专业、行业的认识,清晰自己的就业意向。第二阶段(二年级),注重专业能力(重点是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IT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学习和积累,可参加企业的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训练和认证,以丰富自己阅历,并提高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横纬度能力。第三阶段(三年级),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综合实践、企业实习等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针对目标岗位进行求职准备,最终实现成功择业。
2.开展就业指导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就业迷茫”是当今高职学生的普遍现象,他们对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都很迷茫。科学的职业指导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对自我能力及岗位要求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要通过就业指导实现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
3.重视工学结合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企业不认可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工作经历、角色转换慢、适应期漫长,工学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在三个阶段中开展不同层次的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开展松散型工学结合,第二阶段安排紧密型工学结合,第三阶段安排融合型工学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在企业参加过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或体验,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顺利就业铺设宽广通畅的道路。
4.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IT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诚信敬业、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勇于创新等精神,这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事,所以学校要在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IT类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但要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培养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还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注释]
①潘光.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06-21.
②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职业与教育,2009(11):21.
篇11
一、变革教育观念,强化师范性
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钟秉林先生说:“教育观念变革是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要变革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高师院校要始终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目标,始终把强化“师范性”这一特色放在首位,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唯有如此,高师院校才能在服务和贡献中求得自身发展。因为高师院校从其成立始,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性”仍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其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及师资队伍都是体现在教师教育上。高师院校如要提升生存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教师为其办学目标,而不应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弱化“师范性”,始终凸显高师院校在办学上的“师范性”特色。二是教师方面。高师院校教师应树立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及从事基础教育所必需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品德优、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的合格教师。(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始终以“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使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师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如增设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工具类课程;增设人文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素质类课程。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使师范生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可增加诸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实践论、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可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为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下面笔者以我院为例,来谈谈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我院是一所专科院校,对师范类专业学生非常好地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年:优化基础课程,淡化专业课程,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院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
2.第一个“0.5”:实行“一、二、三”培养模式。一是培训。安排3个月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同时围绕着备课、上课、说课“三课”技能在校内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教育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小学学科教材导读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件制作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每周2节、教师招考每周2节、教学技能训练(把学生每分成小班,进行微格教学)每周6节,合计18节。通过教学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写(编写教案)、二说(说课)、三讲(讲课)、四考(教师招考)”。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参与小学教学研究与校本教材开发,加强内涵建设。二是考核。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四项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参加后面的集中教育实习。三是实习。考核结束后,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教育实习,完成“三个一”:(1)上好一堂汇报课;(2)组织一堂主题班会课;(3)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第二个“0.5”: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突出了岗位的“全程性”,体现了技能的“锻炼性”,实现了服务的“双向性”。它很好地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同时,我院教务处设有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有效地促进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开展各项活动,拓展师范性
要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育实习等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需要“课外”大量时间的训练与丰富的活动的参与和锻炼。因而,高师院校应围绕“师范性”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一是常规训练活动,如“每日一练”活动(指三字一话)、晨读时间的“主题会话”活动等。这样的活动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训练内容;(2)规定训练时间;(3)提供训练场地;(4)落实指导教师;(5)规范考核标准;(6)及时兑现奖惩。二是技能竞赛活动。为了强化学生训练,高师院校可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情景剧大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通过技能展示和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发展。三是师范特色的主题活动。高师院校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中小学课堂的真实氛围,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又要请进来――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及时学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四是校外开展的活动。高师院校可以社会课堂为阵地,突出学生“做中学”,形成校地联动的社会育人平台。我们可启动“大学生义务支教行动计划”,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相关社区和村镇做志愿者,开展针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城镇低保、双职工下岗家庭义务家教服务活动。这种家教服务活动可以说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以课内为基础向课外延伸,以校内为基础向校外延伸的大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加强校地合作,践行师范性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高师院校,应当进一步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注重教育科学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高师院校应加强同地方合作,建立“校―地”、“校―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大学―地方―中小学”的合作机制,让合作学校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主要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先进教学理念、科学教学管理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以及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使得高师院校的学生从入校起就经常到中、小学去教育实践,培养职业意识,锤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教师后备人才。而高师院校则可参与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为地方及其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如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支教实习,为合作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脱产研修的机会,高师院校则可每年组织他们来本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学习,从而整体实现地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可组织并形成由高师院校学科教育专家和合作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团队与网络研修工作室,带动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参加网络工作室研修,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好务,以践行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另外,校地合作既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当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增强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效果,又有利于高师院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动态发展,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培养高师院校学生,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12
(二)教学方式。根据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提倡学生辅修跨专业课程,鼓励考取一些基本素质证书(如普通话、商务英语等)和职业资格证书(如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请进来”包括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走出去”包括让学生承担企业的调研与营销策划项目,如编写调研计划书、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处理、撰写调研报告等。
(三)建立“导师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一定的师生比,在学生中配备专业学习导师,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一般都是从高中直接考上大学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很有限。但是现在企业招聘的人才多数要求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许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需要,出现毕业即“失业”或学非所用的“怪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要从市场第一线做起,在两三年内基本都是负责区域性市场的产品销售、市场推广、分销管理等工作,包括铺货、与客户打交道、终端管理、导购员管理、甚至货款回收等。因此,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主旨,培养学生一线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上,应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如减少大课程数量、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增大信息量、增设小课程(如半学期的课程)。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程。该部分课程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社会要营销人员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校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素质方面,工作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管理、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在基础课程部分,一定要开设文、史、哲、艺等类型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要本着“少、精、宽”的原则进行,这部分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诸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等课程,但需要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讲细、讲透。这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基础,没有这些基本理论,深入的课程将难以开展。
(三)准营销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进一步学习的课程,是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活动做准备,所以称为准营销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动手能力,诸如营销英语、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广告学、营销策划、零售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课程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合一”的方法,进行案例教学或者分模块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做中学”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课程的本质。
(四)专业强化和提升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一些实战系列的小课程,如《销售经理》、《区域市场》、《业务员教材》等,这也是许多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所采用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收集最新的、中国特色的经典案例,利用实战小课程中所列出的技巧,让学生扮演案例当中的营销角色,进行营销决策,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三、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关调查表明,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营销心理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商品鉴别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电子商务技能、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出口业务能力等。为使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必须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四个技能模式构成:
(一)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基础技能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基础技能。具体包括:①英语能力,能进行简单对话和文字翻译;②计算机应用,即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进行网络管理等;③财务分析和统计分析,能看懂资产表、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能把报表上的数字与企业的业务活动联系起来;④经济写作能力,可以准确撰写通知、报告书、计划书、总结、合同文本等;⑤法律知识,如要熟悉《劳动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经济类法律法规。
(二)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指的是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主要有:
1、市场调研能力。能够拟定调研计划,进行调查表与问卷设计,组织实施市场调研活动,能够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汇总调研数据,评估调查报告,根据调研数据计算市场需求潜量,并进行销售预测。
2、客户管理能力。能根据客户类型设计服务计划,管理应收帐款,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客户拜访。
3、商品鉴别能力。能够区分商品的标识,并说明其内涵,用感官鉴别一类以上(如食品、日用品等)商品的质量。
4、推销能力。能够寻找潜在顾客,进行销售谈判、售后服务,并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
5、商务谈判能力。能制定商务谈判方案,安排组织谈判活动,营造和调节谈判氛围,把握谈判的基本原则,促成谈判。
6、公共关系能力。能与新闻媒体建立联系,撰写公共宣传新闻稿,进行公关危机管理,消除不利因素。
7、电子商务能力。能制定网络广告与公关策略,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服务与客户管理,协助设立企业站点和设计网页。
8、营销心理能力。能根据顾客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的不同表现调整营销方案,熟练运用心理沟通技巧与客户建立关系。能够在挫折情绪中及时调整自我。
还要具备其他如物流配送、市场开发、广告、铺货、现场管理等能力。
(三)营销核心技能。营销核心技能主要指能够制定营销战略、进行营销策划的能力。主要包括:编制企业营销目标与任务书,分析现有业务并编制发展计划,了解整个营销活动过程,根据不同需求水平采取不同的营销对策,根据新业务计划制定市场营销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并分析、评估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总结经验。这是进入营销中高层岗位所必须具有的技能。
(四)专业拓展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指的是能运用营销知识和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使营销与具体的专业模块进行结合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营销技能,拓展到消费品营销、工业品营销、服务营销、保险营销、银行营销、证券营销、旅游营销等。实践教学的安排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从专业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与专业拓展技能,通过课堂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等来进行。训练的内容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与观摩、模拟仿真、经营竞赛、综合营销案例分析、制作营销策划方案等方式。
四、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校内技能训练。
1、“读10”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读10部经典名著,既可以是经济管理类书目,也可以是人文、历史、传记等书目,让学生从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选择阅读两本,由“学习导师”负责检查笔记并考核。
2、“做20”活动:专业课程结束后(即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要做20项事情,包括10次营销案例分析,4次市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4次课外推销,1次模拟谈判,1次营销策划。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效地将专业基础课程、准营销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强化和提升课程融会贯通,实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技能拓展训练。
这部分的拓展训练虽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无直接联系,却是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能力和意识,如团队协作、体能、表达能力等。
1、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户外拓展训练,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充满趣味与挑战而又不乏人生智慧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有效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2、体能训练。健康的身体是高效工作的基础,可以在校外进行越野拉练活动,以锻炼、提高学生的毅力、体力和个人意志力。
3、表达能力训练。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公开演讲或主持大型活动,以提高其表达和应变能力。
(三)实施“五个一工程”。
1、组建一个学会———师院营销学会。举办营销沙龙活动,邀请营销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个案点评、学生演讲、辩论会等,不仅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也可以吸引全校的营销爱好者前来参与。通过研讨、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心理调节与平衡能力。
2、参加一个竞赛。学校组织举办营销技能大赛或创业大赛,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竞争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营销大赛、创业大赛。
篇13
我校是一所有着二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组)建设和改革新路子,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1网络技术岗位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社会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作岗位呈现多样性。IT行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岗位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1.1技术更新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突出。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去适应其长久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学校2~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本身比较短暂,如何兼顾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未来在岗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平衡。
1.1.2实践能力要求高
与其他IT技术岗位类似,网络技术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突出。学生无论从事的是网络组建、网络运行、网络开发,还是网络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都需要在熟悉典型网络技术、掌握典型网络设备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子――那就是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真实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为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应用能力的培养。
1.1.3知识的复合特点明显
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一定计算机科学素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外,另外具体岗位类型的细分,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提出了一定的复合要求。比如,从事网络应用,如网站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除了对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比较熟悉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知识和技能。
1.2网络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规格分析
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于1993年,多年来,先后为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IT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先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典型岗位调查中,我系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小型MIS系统程序员等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分析了各自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核心专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等。从实际岗位的需求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如表1所示。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具体实践
表1的网络技术工作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分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组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体系设计
从高职高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的设置,既要突出未来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兼顾未来从事其他IT技术工作学生的需要[4-5]。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课程系选修课)。
为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组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图1中网络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以下4个不同的层次。
2.1.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课程
主要包括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PC组装与维护、Linux操作系统。这一模块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全部课程为必修课。
2.1.2计算机网络基础(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深刻理解TCP/IP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典型网络技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该课程作为网络技术课程组中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组织,实验部分可分为模拟环境的验证性实验和真实环境的开放性实验两类。
2.1.3网络基础架构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实用组网技术和PDS与组网两门课程。前者以基本路由、交换技术为重点,以著名网络设备厂商的典型设备为背景,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使学生熟悉业界主流网络基础设备的应用;后者为选修课,供有意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该课程中通过典型组网案例的分析、课程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一般中小企业内部局域网、互联网接入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2.1.4网络综合技能训练教学环节
由“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实训”以及“网络技术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构成。该模块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属于提高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前述3个模块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延伸、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训练网络综合工程能力。
2.2核心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对我校及兄弟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 课程应用性特点尚不鲜明。
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传统国内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OSI/RM七层模型为主线加以组织,“学院”气息很重。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问题特别突出。过于强调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实际不相符合,导致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现状严重脱节。
(2)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呆板。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授+验证实验”的教学形式。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看,这本无可厚非,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现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强调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的风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如坠云雾,师生难以互动,学习趣味索然。
(3) 师资队伍不能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缺少专业实践背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只能纸上谈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更新,使课程教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4) 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滞后。
受专业建设时间和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两者的矛盾比较突出。单纯依靠普通计算机机房开设基于模拟环境(如Boson、Packet Tracer等)的网络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在网络技术诸多专业的技能训练上受到很大制约,存在很多缺失。
基于上述分析,我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入手。其基本思路是:
(1) 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岗位性。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等著名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开展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实际的网络构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2) 强调学以致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与周边网络、通信行业、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以验证性基础实验、案例式组网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和实际岗位实践等形式,充实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 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有机结合。
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在前期已开展的“网络设备调试员”培训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思科、H3C、神州数码等著名网络行业资格证书,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块,凸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胆摈弃了传统的OSI/RM模型为主线的组织体系,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般知识基础、基本技术方法和综合技术应用3个层次,兼顾了网络与通信基本原理、典型局域网技术、TCP/IP原理与技术和Internet典型应用等4个重点,如表2所示。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探索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首先在实践教学内涵的充实上,初步构建了以下较为完善的体系。
(1) 网络基本原理实验:以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采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Cisco Packet Tracer、Boson等)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组织开展。
(2) 典型案例综合实验:在校内“网络工程训练中心”及校外合作企业中国电信衢州分公司、衢州市爱得发网络工程公司等基地分别组织实施。
(3) 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习实施,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了十余名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本系教师在配合外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2.4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取证的有机融合
为了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与相关课程组建设加以融合。相关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下:
(1) 网络设备调试员(管理员)技能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该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规格,学生修完该课程,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2) CCNA、HCNE、DCNE等行业通用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上述证书的部分教学模块供学生课内选修。学生修完本课程,选修网络技术课程组后续课程,或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结构,经过短期培训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3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以来,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能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组建、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工作。限于篇幅,课程建设其他层面的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本文没有系统介绍,留待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报告。
鉴于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我系前期开展的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组建设工作,尚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之中。此前的许多改革实践,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 [2003-4].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2]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等.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3] 张继山,杜玉桥,王坤. 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0):54-55.
[4] 尹德志.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65.
[5] 周鸣争,汪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74-76.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Yi-ming, QIN Ben-tao, LI Lin-jing, ZHENG Yue-zha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st Branch of Zhe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