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助理实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设计师助理实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设计师助理实习

篇1

上周,公司要我们3位设计师助理每人选一个新隆世纪华城的一个户型图来让我们自己做。说做完之后让我们自己把自己布置的方案给讲解一下。方案我们是已经做完了,但由于他们3位设计师太忙,实在是没有时间。因此,我们讲解我们自己所布置的方案就留到了这周来讲。

这周一开始,宴工就说:“下周3晚上,“冠军联盟”会在新余的北湖宾馆搞个设计师论坛。到时候有着“香港设计师之父”之称的高文安先生也会去演讲。公司帮我们每人都买了一张门票。到时候大家一起去就是。还有就是上周让你们布置的方案说让你们自己来讲解,由于上周我们3个实在是没有时间。要不这样,就今天晚上讲吧。于是,我们就都在准备着今天晚上的方案讲解。

等到晚上吃完饭回来,我们就把每个人做的户型拿U盘拷到一台笔记本里,然后接上投影仪的线。由兰工在边上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会及时更正。首先讲解的是杜珊他所不止的一个平面方案。他所布置的是一个3房2厅的户型,当她讲到将主卧的时候,她把衣柜就直接沿着墙就开始做的时候,兰工就说你这衣柜要是平着这墙做的话,那你的门怎么装?因为象在装饰公司是不建议业主打门的。因为打门的话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建议业主一般都是自己去外面买成品门。安装成品门的话是在把衣柜打好之后才装的。如果你衣柜平着墙做,那到时候门有个门套,那门套怎么装?所以一般如果要平着墙做衣柜的话,一定要隔出个6公分的门套线的位置出来。而且象我们建议是在隔出来的这6公分之后再做一个8公分的石膏板墙,这样就不会让业主感觉到衣柜的硬邦邦的感觉,而且我们做这石膏板墙还能较好的保护衣柜的背板,使背板不容易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变形。最后兰工就自己亲手把杜珊的图给改了过来。经过兰工这么一讲,使我们懂得了今天做衣柜平墙该怎么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平墙的做法。

接下来就是由我来讲我做的一个方案,因为我是一个刚从学校里出来的一个实习生。然而我选的则不是新隆世纪华城的户型,而是翡翠城的一个3房2厅的一个户型。于是接下来就是由我来讲自己所布置的这个方案。因为是刚从学校里出来吧。有些东西则是不知道。但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想法,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想法吧。我所钻的这个方案里厨房实在是有点小,但又不能去敲外面的墙,于是我就把厨房跟餐厅的墙给完全敲掉了,做了个开放式的厨房。这时,兰工在边上就说,做开放式厨房在新余这边的话是做的比较少,但在广州沿海等一些城市做的就比较多。而且做这种开放式厨房的话,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假如这业主是比较年轻的话,那你做开放式厨房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话,那可能业主就不能接受了。

就这样2个来小时的时间里,我们3个就轮流把自己所布置的方案给讲完了。我们就期待着下周的“颠峰论坛”了。

篇2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Engineering exampl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现在国家对住房制度的改革深入,住宅开发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式。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在纷繁的住宅建筑形式中,能够设计出经济适用和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住宅建筑,笔者就住宅建筑中,应该考虑的元素,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1 . 1 住宅建筑主题的确定

住宅建筑在一个项目开始设计前,根据该项目制定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品质定位、居住人群,地理位置、环境因素,首先考虑住宅建筑应该有一个设计方向,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凸现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特点,做到在众多的设计中,有自己鲜明的设计个性。

(1)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住宅建筑的最终服务目标是人,所以,设计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该方便人群的使用,在自己鲜明主题的思路下,充分发挥设计思路,寻找主题特点和元素,从总体、平面、立面、设备、综合管线、景观等多角度综合因素考虑,避免只注重片面因素所产生的缺陷。应该考虑随着新技术所产生的先进功能,如监控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节能节水系统等在设计中应用,保持住宅建筑的相对先进性。

(2)满足综合技术指标。住宅建筑的经济指标,它既决定了居住建筑的建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住人群的舒适程度。

(3)注重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居住建筑诗人活动频繁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结合制定的主题,进行艺术的创造,它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上,还体现在单体和群体上。将单体、群体和景观环境完美结合,保持独特的韵律和文化品质,以特有的艺术主题和符号装点建筑,整齐而不呆板,赋有韵律;变化而不凌乱,展现均衡。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

1 . 2 住宅建筑外观的打造

住宅建筑,往往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赋有生命力的住宅建筑,应该从总体大局出发,考虑外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彼此协调且能融入周边的环境,避免只考虑自身的立面效果,忽略周围环境的因素;群体住宅小区的设计应当注意色彩与小区主题的协调一致,平面、立面布局赋有变化,在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从单体效果上,应该注重和谐,在造型上、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努力挖掘主题的元素符号,突出造型、色彩、材质的特点,丰富住宅建筑的主题表现力,体现出人文、文化的特色。对色彩加以提炼,表现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塑造建筑风格。

1 . 3 住宅建筑合理、实用的功能

质量完善美好的内在生活环境,包括符合美学尺度的建筑空间,便捷的生活系统,安全的居住环境,完备周到的服务设施,需要从很多细节设计人手才能打造一个好的住宅。

(1)平面方案的合理分区:

客厅:在现在居住建筑中,客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和交通走道,提高平面系数,注意学习、会客、进餐、家庭休闲娱乐的功能需要,留足开间、进深的尺度空间,满足家庭不同成员的需求。

卧室:根据现代家具的尺寸合理布置,考虑有最佳的采光、通风朝向。

厨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和操作流程方便,注意上下水、热水、天然气管线综合,在设计中了解的表、阀布置位置,执意防火、防暴防护要求。

卫生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卫生间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住宅的主要给排水系统、热水系统等都集中在卫生间中,而且装修要求也较高,所以,在设计卫生间时,要注重卫生间空间尺度的合理性,无论装不装浴缸,都应该考虑其位置布置的可能性,给以后改造留足余地,空间应该有足够的舒适性。

书房、健身房: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在家庭中要设计有充电和调节生活节奏的环境设计,所以就有必要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计书房和健身房,该空间设计应该有充足的采光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公共区域:在住宅建筑中还应该适当考虑家庭成员公共空间,方便家庭成员个好的发展如:绿化、宠物饲养等方面的爱好。

(2)平面方案的质量功能:

采光:不同地区应该按所在气候分区满足日照要求,其住宅平面布置间距一定要通过计算,避免无直接采光住宅的户型,在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犹为重要。还应该避免光污染和楼房间视线干扰的产生。

通风: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户型,在不能满足直接通风的住宅户型中,应该考虑侧向通风,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的通风不畅,或在局部之中造成有害气体的集中排放。卫生间应尽量考虑自然通风。并按规范设计通风道。

(3)平面方案的设备功能:完善的住宅设计必须有好的设备配套。包括给排水、采暖、供电、电视、电话、网络、门禁等设施。其中弱电智能(网络、通讯、保安、服务系统)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将居住、休息、交通管理、通讯、文化、公共服务等复杂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各种变化因素考虑进去进行设计,比如实现物业管理自动化、水电抄表收费的主动化、放火防盗和应急服务的自动化、门禁、电梯、路灯的管理自动化,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

(4)公共设备系统:在总体因素上,要有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如变电所、水泵加压房、交换站(锅炉房)、消防控制室、燃气调压站等,还应该考虑数据交换站、保安监控室的合理位置布置,在现在的住宅建筑中物业服务会所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为住户装修预留足够的空间余地,以便住户的更新改造和个性的发挥,在设计荷载、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综合考虑。

二.工程实例概述

本工程为广东某新城 El 地块安置房建筑设计方案,El 地块共设计31 栋多层住宅,一层为杂物间,二到八层住宅,小区中心布置一栋托儿所和老年活动中心,沿街布置一层商业,计算面积111268m2,其中商业面积 9902m2,托儿所和老年活动中心3030m2,住宅建筑面积96368m2,容积率 1.94,密度 27.6%,绿地率30.2%。

2.1 设计理念

篇3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ity load; Light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电气设计的建设逐渐走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既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所有的图纸审查按时通过,就必须认真把握好工程电气设计的基本要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满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电气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论述。

二、工程概况

某建筑占地约37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为地上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高4.5米,建筑总高度18米。首层主要为汽修实训室,(重型机械)数控实训室,家用电器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和变配电房;二层主要为钳工实训室,制冷实训室,汽车空调实验室,中央空调实验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等;三层主要为金工实训室,模工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作图室,电工考核室,电工技能室;四层为车工实训室,气焊实训室,变压器实验室,PLC实验室,财务软件实训室,ERP软件制作室,物流软件制作室,ERP沙盘实验室等。

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2)做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四、供配电设计

(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

本建筑主要的用电设备有:照明、插座、空调以及各种实习用车床和计算机等动力设备。根据需要在建筑内部设10KV专用的变配电房,总的设计负荷为739千瓦,由一台800KVA干式变压器运行提供单电源供电。本建筑属多层建筑,消防负荷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06-50014(2006年版)规定设置备用应急电源,其中消防负荷主要为:应急照明、疏散照明以及消防水泵,总负荷约为15千瓦,考虑采用一台常备负荷26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其中应急照明和疏散照明应用自带的蓄电池作为其应急备用电源。消防负荷的应急电源切换均在末端设置双电源转换开关作末端切换。

(2)低压配电系统

本配电房内低压侧采用单母线运行,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应急母线段,方便柴油发电机供电。本系统采用楼层分开和照明动力负荷分开的配电方式,分别设置了独立的配电系统,由此充分实现了按功能和管理方便合理的方式进行供电。各楼层的照明和动力采用放射式系统从配电房直接由电缆供电。

(3)配电间电气设计

尽管本工程为多层建筑,考虑线路的走向和管理维修安全方便,本建筑设置了电气线路专用的垂直电缆井配电间,配电间的设备安装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条文规定,如电缆桥架、照明箱、封闭母线槽之间净距应不小于100mm,配电间内高压、低压或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大于300mm的间距,或采取隔离措施,并应有明显的标志,配电箱前应有不小于0.8米操作、维护距离。配电间内预留的洞口应逐曾层用无机防火材料封堵。

五、照明设计

(1)确定照度和选用光源

本工程用途主要是教学用,以实验教室为主,按照《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以及现阶段我国对照明水平的要求:普通教室的课桌照度为300lx,黑板垂直面照度500lx,普通办公室的桌面照度为300lx,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小于25lx,走廊等公共休息区域照度在75~100lx之间。教室照明考虑照度的均匀度和防止眩光的要求,选用带蝙蝠翼式的直管荧光灯具,以保证光输出的扩散性、照度均匀性和有效限制眩光的产生。其中黑板灯要选用具有向黑板方向投光的专用黑板灯具。另外机械制图室以及软件制作室的光源应选用显色性较好的三基色荧光灯管。其他机床数控室有需要的可设置局部照明。

(2)照明灯具安装

本工程实验室灯具的安装高度考虑教室内放置实验用机械的具体尺寸比较大,故暂定吸顶安装;荧光灯与门窗纵向平行布置,并与黑板垂直;黑板灯安装高度3.2米,距离黑板1.1米。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每间隔20米设置一处,在楼梯及主要出入口设置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电源采用分散布置。室内的照明控制主要采用单灯独立控制,各自设置开关按钮,开关靠近门口,方便使用和管理。

插座的布置要考虑室内机械和用电设备的布置来设置,在电焊室和家电维修室预留适当的单/三相插座箱,以备学生实习用;插座回路按照规范规定要求设置漏电保护开关进行保护。考虑到安全性,插座的安装高度控制在1.5米。软件制作室要求预留管路沟槽及出线口,设置地面插座以供桌面计算机使用。教室办公室都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扇,以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在办公室和个别实验室,如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微机室,设置空调开关,以备空调设备用电。

六、消防设计

消防电气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火灾报警、扑救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作好消防电气设计。

(1)消防设备及线路敷设

本工程的主要消防设备是消防水泵和应急照明,前面已经大概说明了其设置的方式和线路供电。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消防水泵的启动时间在1min内。一般线路的配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消防线路的配线则应采用阻燃型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电缆;本工程消防线路的备用电源均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缆。凡消防负荷设备线路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且管槽均涂防火涂料。

(2)火灾报警系统

本工程设置消防手动破玻按钮系统,由校内值班室监控,室内各消防栓处设置破玻按钮,发生火警时能及时报警和启动消防设备灭火。

七、防雷接地

本建筑防雷按二类防雷建筑进行设置,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学校是人员密集和容易造成混乱和事故的场所,要特殊照顾。按照《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屋顶设置明敷避雷带加避雷短针,接地引下线利用结构柱柱内的两根对角钢筋;接地极则利用基础的钢筋网;接地系统为TN-S系统,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形式,利用土基、桩基及地下钢筋网做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另外建筑内的各种金属设施均需要做总等电位联结。在配电房变压器低压进线处、配电间的层配电箱和微机室配电小箱内应分别设置一、二、三级浪涌保护器。对软件制作室等微机教室还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八、结论

总之,建筑电气设计,最终是要给使用者一个安全、方便、经济、可靠的用电方案,学校面向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遵照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和绕着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从整体出发,深入各个系统,力求设计达到合理和完整。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建筑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环境平衡,大量消耗自然能源的地步。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均应成为普受关注的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及创作方法。

近年来,全球许多城市建筑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生态建筑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筑,建设理想中的21世纪城市建筑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建筑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筑逐步实施。

2.项目简介

本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38046m2,总投资1.5亿人民币。该项目针对旅游开发特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节约能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建筑基本理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与生态科技成果,共同融合到本地建筑特色中去。围绕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设计采用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遮阳系统、太阳能利用、围护结构节能、生态绿化、生态景观水土保持、雨水中水循环利用等各项技术。使得建筑达到了如下目标:拓展建筑设计的“生态词汇”,用建筑的形象与空间体现生态精神;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无污染、自然舒适。

3.整体布局

主体建筑位于山景观通道与城市干道相连。山中布满松竹杉等原生树木,四季常青,风景秀美,鸟语花香,触目皆景。所在地块为山中平阔地带,南北向平缓谷地,地势北高南低,靠南端有小湖,与两侧山景相映成趣,西侧顶峰有崇文塔,可览湖光山色之胜。通道出口即为大型休闲广场,公交车途经此地,交通便捷,入室享清幽,出门见繁华。建筑主体成弧形围湖而建,依倚得天独厚的向阳坡地,整个建筑组团呈现灵动的格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与满山绿树真正实现开窗见景,建筑与景观共生。

在尊重传统与本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渗入时尚元素。现代建筑,中式园林。立面、屋顶、阳台等建筑构件及每一处细节处理,都力求新颖精致,彰显独具个性的建筑精神。景观规划注重山与水的和谐:大小瀑布、观赏性植物与原生山林树木互为呼应、相映成趣,保证每间客房皆能同览山景水景。中央微波荡漾的西湖,成为统摄所有水景的中心,也是整个项目的“眼”,将整个项目烘托得风生水起、灵韵依依。

3.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该项目邻接旅游区,如何将景观优势与该建筑融合一起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景观与每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会丰富生动。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把建筑当作一个景观来设计,对建筑的细节,如单元入口,室外楼梯、走廊等等,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去修饰,使人们感觉亲切,美不胜收。整体采用L结构布局,主楼环绕于人工湖上,大厅直面湖光,并采用水榭连通两座附楼,营造出一个亲切的入口空间。周围辅以草木绿化,并点缀几处单体别墅,与背景青山合为一体,吸引人们的视线。阳台,屋顶,墙面采用立体绿化的方法,使之与自然结合,极大丰富了立面景观效果。

对于景观来说,不但应赋予其欣赏价值,也要赋予其使用价值,以增加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者把景观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来处理,可以用建筑语言的形式向环境过渡,如建筑物外部构件;也可用自然语言过渡,如自然或流线型种植,以软化建筑生硬的边角,掩盖不美观的基础部分。在建筑的几何形体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处,两种景观之间语言丰富的融会对话,能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大厅与人工桥相接自然形成一观景平台,门外人工绿地与步行小径不但构筑起一个步行空间,而且丰富了中心通道的层次。在架空空间里,巧妙运用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让建筑空间向户外延伸,又互相渗透,景观与建筑的融合自然和谐。总而言之,设计理念所崇尚的是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追求和谐自然、舒适雅致的设计效果。

4.生态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与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意味着建筑不仅被视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我们主要从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及环境绿化的应用这几方面来阐述。

4.1自然通风

主楼的建筑朝向、中庭设计充分考虑了风力和日照的利用,建筑通风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结合的混合通风方式。主体建筑采用南北朝向,主楼和附楼之间的L型建筑结构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风的穿透。并且,可利用中庭加强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通过大门上部和中庭另一侧的屋顶下部的玻璃百叶窗,利用热压和穿堂风换气;机械通风则利用楼梯间作排风道,紧靠楼梯间设竖直的风井作为进风道,屋顶下的进气口处设风机引风,进入热交换室和排风换热后,通过竖井进入各楼层地板夹层送风。

4.2自然采光

由于地形优势,建筑被山水环绕,故设计者选择主楼开阔地朝向(南北朝向),附楼选择桥接在主楼的两侧使得该建筑极好的利用了山谷回旋气流,并尽量减少日光照射的遮挡。就算是炎炎夏日,直射的日光首先会被地势较高的青山过滤,穿透到的日光已不再灼热,故设计者不需采取特殊的防直射处理,并且通过保温和过度季节自然通风等手段大大降低了建筑空调的能耗。主楼为朝南略倾斜,开设玻璃天窗,冬季可为本楼更好引入日光。而附楼是采用桥接结构与主楼连通故附楼的日光不会被主楼所遮挡,并且附楼朝南面窗户通过电动式铝百叶调节,不但可以调节阳光的投向还能让室外人工池的反射光穿透入顶棚上。粼粼波光不但增加了顶部亮度,更加显示出建筑生态的一面。各桥接处开辟采光通风槽,这样整个建筑的自然采光在平面与立面方向都充足均匀,光线来自多个方向,柔和且不眩目,营造出一个优质的自然光场。该采光设计思路通过虚拟建筑软件的环境模拟,并进行了优化处理。

4.3环境绿化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把自然看作是人话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设计中注重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水景、树木)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次分明的绿化布局,形成多层次庭院空间,绿化也建筑交融渗透,园林的空间穿插融合,使人更加亲近自然。另外,立体绿化、庭院结合架空层小花园、坡地上的观景平台以及住宅大露台和住宅屋顶花圃修饰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并种以青竹、灌木、园林花卉及草坪配合,形成富于色彩与层次的花木景观,这些设计与生态绿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生态绿化研究涉及植物的释氧、吸尘、遮阳、固定二氧化碳等废害气体,以及维护、浇灌、共生等方面。因此,在东、南,西三面布置了多个屋顶花园。植物的景观作用对建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屋顶花园大都与室内空间有很好的交流。主楼前庭山水是整个建筑的中心景观,其影响可辐射至楼内多种空间,建筑绿化的浇灌主要使用中水。

5.结束语

总之,本工程建筑设计立足于展示生态设计思想和方法,注重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的统一,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学习地方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手法,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化信息,并与建筑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力求达到展示、宣传和推广生态建筑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质量,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工程的成本,从而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还能够有效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然而就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各种原因通常会导致设计方案不能实现,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并且也影响到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领域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高新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为了使建筑工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就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本文从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出了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1、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就必须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才能够使建筑的性能和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然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点。

1.1抓大放小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是设计人员必须了解的基本改良。在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建筑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功能有所不同,并且各个部分的实用价值也有所差异,因此,为了使建筑能够发挥出最大功效和质量,就必须要谨遵抓大放小的原则,加强对建筑核心部分的研究设计,从而在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基础上,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抓大放小的原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形象的解释为,用牺牲局部的做法来提高整体实力。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将减少建筑损失作为设计重点,尽最大努力满足“抓大放小”原则,切记平均用力,否则很可能使建筑的重点部分设计不符合相关标准。

1.2 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

1.3刚柔相济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刚柔相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设计体系。建筑结构太刚则缺乏一定的变形能力,在面对强大的破坏力时,所要承受的力也会很大,容易造成大面积坍塌或全部破坏。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太柔,虽然能够消除一定的破坏力,由于建筑缺乏一定的强度容易变形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建筑物全体倾覆。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准备把握工程的设计力度,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1.4 打通关节

在结构体系中,关节无处不在,因为结构体系乃是变化的统一。从历次灾害中可以看出,由节点开始破坏的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在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抓大放小”、“多道防线”、“刚柔相济”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

2、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考虑合理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建筑最终的施工的顺利与否,更加的与整个建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工程设计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下文就是针对结构设计的合理方案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首先,在底框砌体结构验算的过程中,底部剪力法宜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其次,避免荷载计算错误。在整个建筑荷载计算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着建筑工程的实际用途及整体结构,科学的计算出建筑的荷载范围。在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避免后天人为的破坏。由此可见,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计算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还关系着工程今后的投入使用。

2.2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构件配置上,设计人员应将整个建筑的钢筋配筋率范围确定,尤其针对一些抗震设计中能够延长建筑稳定性的结构,以便在发生地震时,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其次,在钢筋安装上,要确保钢筋安装到指定位置,且在安装前钢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再次,在从根本上避免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将通风暖热措施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后,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项,下至浅于500毫米基础圈梁,或伸人室外地面以下500毫米,构造柱与圈粱、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要求。

3、从抗震要求设计中考虑合理设计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其设计理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不仅关系着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同时还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根据我国最新抗震要求与规定,在抗震等级较高的地区,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砖混或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都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参与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3.1多层砖混结构住宅

在一般多层砌体结构住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优先考虑横墙或纵横墙的承重能力,横纵墙在分布上,应遵循便宜、对称的原则,且设计的过程中,上下层之间的横纵墙应保持一致。在楼梯间的设置上,应尽量避开房屋的尽端与转角处,且尽量不用无锚固的钢筋栓。

3.2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

篇6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某一高层建筑作为给排水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该高层建筑属于综合性建筑,总高度为90m,地下两层分别为设备用房和车库,地上共30层,建筑的1层到5层是办公楼,建筑的6层到30层是酒店住房,其中,第6层和第20层是设备层,本文主要介绍高层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高层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都配备裙房,从节能的角度来看,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压力。可以将地下室、裙房和地上五层统一划分为高层建筑的低区,使用常规的给水系统即可满足低区的供水需求,设计时,将用水量较大的设置在低区,比如酒店厨房、洗衣间等,这样能够避免能源的浪费,并降低给水系统的运行成本。此外,还要考虑高层建筑用水设备的承压能力,借此划分高层建筑给水分区,居住性建筑的供水压力控制在0.3MPa左右,功能性建筑的供水压力控制在0.4MPa左右,以便选择用水设备、管道材料等的特性参数,制定设计和施工方案[1]。

如果建筑高度超过50m,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给水系统,常用的给水系统有气压罐供水系统、并联分区给水系统、串联分区给水系统和一次提升分区减压系统等。采用一次提升分区减压系统,需要设置减压阀以满足系统的压力需求,该系统结构紧凑、容易管理、可靠性较高,但是,建筑顶层的水箱存水量比较大,建筑的结构荷载增加;使用全自动恒压变量给水设备,该设备不用设置屋顶水箱、压力工况稳定、节能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然而,经济成本相对较高。

在该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根据不同功能分区的用水定额规定,可以确定每天最大用水量为532.4m3,小时最大用水量为62m3,使用水泵加水箱的供水方式,设置高位水箱,水泵等设备集中于地下设备用房。建筑共分为三个给水分区,即低区(地下2层到地上5层),使用室外管网供水,低区给水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中区(7层到19层),由水泵向20层的水箱供水,再通过水箱给中区供水,供水方式为上行下給;高区(21层到30层),由水泵向屋顶水箱供水,再通过水箱给高区供水,也采用上行下给的供水方式。高区水箱容积为6.4m3,中区水箱容积为5.4m3,设置两台水泵,一用一备。

3 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

设计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时,主要参考建筑的卫生要求,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和水封完好,通常配备专用的通气系统,让底层排水直接排出,避免建筑底层的卫生设备出现冒水问题。如果高层建筑的专用通气系统比较大,需要设置多根排水通气管时,应该在高层建筑的顶层设置一根水平通气管,汇合竖直排水通气管的气体。高层建筑都会设置地下室,其污水不能通过自流的方式排出室外,需要设置一个集水池,让污水流入到集水池中,再使用污水泵将集水池中的污水排到室外检查井中,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让污水泵能够根据集水池的污水水位进行自动调节,降低污水泵的能耗[2]。目前,传统的铸铁排水管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硬聚乙烯塑料管,这种材质的管道具有防结露、耐腐蚀、不燃烧、抗老化、易安装、材质轻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该高层建筑将生活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开处理,采用三立管的排水系统方案,以降低气压波动的幅度,提高建筑排水系统可靠性,满足安全卫生需求[3]。高层建筑的6层到30层是酒店住房,顶层设置水平通气管,让排水通气管的气体沿水平方向排出,然后,在高层建筑的第6层设置水平集水管,让排水通气管的污水汇流到集水管中,最后,经过低区排水管道排到室外市政管道中。在地下室设置排水管,并配置一个集水池,让地下室的污水通过排水管自行流入到集水池中,在污水泵的作用下,排到市政管道中,污水泵一用一备,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水位控制方式如图2所示。

4 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必须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计过程中,可以按照高层建筑的用途和功能来确定消防用水量,以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用水需求。消防给水系统的水箱至少要储存10min的消防用水量,受限于屋顶水箱的静水压力,可以设置气压罐和稳压泵来提高水压,通常情况下,以全自动恒压变量给水设备为首选,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同时,设备可靠性比较高。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部分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设置止回阀,以保证两个系统互不干扰[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灭火效果非常好,在每个房间配备洒水喷头,常用的是湿式灭火系统,呈枝状分布形式,结构简单,经济成本低,当温度高出环境温度30℃时,洒水喷头自动开启[5]。高层建筑消防用水的需要的水压和水量会超过室外给水系统的能力范围,这就应该设置消防水池,其储水量应该最少满足两个小时的消防用水需求,消防水池设置在地下室中,并储备室外消防用水。

该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中,地上部分是中危险级I级,地下部分是中危险级Ⅱ级,采用湿式灭火系统,给水泵提供循环压力,设置减压阀以维持压力的稳定,末端给水设备安装试压装置。整个高层建筑分为五个自动喷水区,防火分区配备相应的水流指示器。

消火栓给水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常将消火栓设置在楼梯休息平台,高层建筑宜配备室内消火栓系统,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设置消防竖管,并配置室内消火栓,保证立管的管径在DN65以上,采用暗装的方式,将消火栓箱布置在梁的周围,室内消火栓设置如图3所示。消火栓安装的安装高度应该以成年人可以使用的高度为准。

按照规定,室内消火栓系统的用水量为40L/s,室外消火栓系统依靠市政消火栓系统提供消防用水[6]。高层建筑内部采用分区减压给水方式,消火栓系统按照静水压力的要求,分为高区和低区。高区(7层到30层),火灾发生时,使用高区水箱提供10min的消防用水量,稳压供水,然后,再用消防水泵保证用水量;低区(地下2层到地上6层),火灾初期,使用高区水箱提供10min的消防用水量,减压供水,再用消防水泵供水,但必须经过减压阀,以降低直接供水的压力,本工程的消火栓给水系统如图4所示。

整个消防给水系统共使用两台消防水泵,两台喷淋泵,一用一备,以保证火灾发生时,消防给水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经过计算,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池的容积为530m3,屋顶消防水箱的容积为20m3。

5 结 语

本文对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综合考虑建筑整体结构、用水设备的安全问题、排水系统的卫生问题和给排水系统节能等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庞建雄.超高层超五星级酒店的给排水设计[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4).

[3]王文杰.龙湖豪庭综合楼给排水及消防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4).

篇7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ing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武汉万锦江城由武汉荣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用地位于武汉市汉口东北部的后湖地区,属江岸区范围,处于二环线和三环线之间。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10844m²,净用地面积92347.16㎡,总建筑面积332843.08㎡,计容建筑面积277041.02㎡,容积率3.0。项目的整体规划包含了高层住宅和商业风情街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市江岸区集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楼盘。

小区建筑设计思考

本项目规划尊重周边环境,充分营造内部景观,有效规避了周边不利条件。通过简洁明了的建筑布局、丰富多彩的小区内庭院景观,力求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园式休闲乐居,引领时尚潮流。住宅部分:

对建筑布局延续城市肌理,注重区域的整体协调,将线性布局作为布局模式的母题,以水景大花园为中心,通过局部扭转,灵活设置线性排布方向,争取住宅最好的朝向,享有最大化的可视景观,提高住宅品质。

商业部分:

遵循区域总体规划,东侧商业结合小区入口,在人流集中区域设置广场节点,售楼处结合商业广场设置,便于开盘销售及日后运营,售楼结束又可当小型集中商业出售。西侧商业摒弃传统、固有的沿街商铺形式,采用独立内街、景观步行广场与城市绿化隔离带严格分开,同时通透、互动、开放、高低错落及赋有时尚的精品ARTDECO形式让商业内街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通过一定尺度的退让,形成一个连续的商业绿化广场与周边商业相呼应,共同打造精品都市商业形象。

在本项目规划设计上,筑造一个品质卓越的园林式住宅小区是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建筑布局,突出住宅产品的个性,营造精致住区的环境品质,构建复合性城市园林社区,高效的交通体系,实现调整低成本启动项目,提升建筑的附加值。

采取以人为核心住宅建筑设计方案,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对本小区住宅的设计上重点要考虑居住者的适用性,同时要求设计满足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为居住者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对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从而有效地确保住宅中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入户设置过渡空间避免开门见厅,对于起居室尽量减少卧室门数量,卫生间不向厅房方向开门等已受到用户的认可。在住宅楼栋内设置交往空间是增进邻里生活融洽、创造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能为居民增添情意、温暖、祥和的大家庭气氛。

根据住宅小区住户的不同心理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依靠场地环境设计造景,对一些户型做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如局部增加或减少一些面积,或者在转角部位有选择地增删转角观景台等等。结合整个小区环境设计,创造和谐的造型风格、协调的材饰色韵去适应环境,尽量使人工因素揉和到自然环境中去。整个创作初衷,既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又超前考虑人们将来的生活模式,追求健康、舒适、生态的住宅户型,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合理确定本小区中的住宅套型标准居住空间要求,既坚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又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不同家庭结构均采取兼顾,设计成具有适应性较强的住宅套型结构。住宅标准及套型结构更替周期也随之缩短。一方面要提高了住宅套型标准及改善套型结构,另一方面又推广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体系。提倡了“大厅小卧”的设计方向,并逐渐过渡到“双厅小卧”的套型模式。

在环境及交通组织的设计上,本项目

利用形态自由的水景串联起局部的绿地节点,成为空间序列的引导,形成收放自如,层次变化分明的景观空间。水、绿地、栈道共同组成一个丰富多彩,具有水岸风情的栖居之地。大尺度的入口广场彰显尊贵、大气,利用景观树廊序列的引导,将景观轴线和广场轴线合二为一,将视线引入中央水景大花园,将最好的景观界面展现出来。本项目用地较规整平坦,建筑产品较纯粹,采用了简洁明了的交通组织方式。

小区建筑设计手法及其实践

对小区中的各个建筑单体充分体现出小区的整体规划意图,在单体建筑设计手法上采用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的人居模式,通过以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贯彻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从而有机地落实“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的密切关系,让私有环境成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上充分重视文化内涵,使人文精神从户型设计、室内空间、社区环境设计等全方位融入建筑,突出富于人性的空间理念和重亲情的空间感受。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及其构思,为此本小区的建筑设计上主要采取的设计措施如下:

(1)对于住宅单体的户型设计。住宅设计中所有户型均充分利用景观面,每户均有良好视野,环境舒适。高层住宅设计均为南向,多数采用大面宽小进深方式,充分吸纳外界阳光及美景。赠送面积大成为户型设计的亮点,将室外绿化有机地组织于住宅的景观视线中,有效地改善了居室的生活环境质量。

(2)在建筑空间处理上的设计。对于本小区的住宅单体普遍采用平顶形式,形体亲切宜人,色彩淡雅;大面积的挑窗营造出了视野开阔、空间丰富的室内氛围;住宅区总体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 连续自由的曲线将之串联成一个个有机组团,凸显出优美的韵律感。

(3)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设计。对建筑立面设计采用建筑造型为art-deco风格,注重建筑的群体感。采用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高贵的气质,代表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高层建筑抓住长向布局的特点,选择色彩突出竖向的挺拔感与次序感,顶部加强收顶处理,用玻璃和石材的对比突出稳重,整体形象气质典雅,俊朗而又秀美。地下车库设计注重高效、便捷。结合场地的竖向标高与周边道路的关系,采用10%的坡道将场地道路与车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对小区建筑设计理解及其思考,通过结合小区的设计实例,探讨小区建筑设计上的思路及其手法,对本小区的单体建筑设计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了传统的自然生活模式;从总体布局、交通、绿化景观以及户型设计、空间处理、立面造型等方面均紧扣设计理念,力求表现适合现代的传统居住模式,回归自然的都市生活,有效地为居住者实现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的同时又满足其对自然山水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8

1 项目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6万m2,地上18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56m。地下1层为停车库,发电机房、消防和生活水池、专变及公变电房,层高为3.8m;1层为住宅门厅、消防控制室及物业办公室,2~18层为住宅用房,层高为2.8m。容积率1.96,绿地率31.4%。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均为7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 设计思想

(1)在建筑设计中要强调居住室外环境的合理布置与共享,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2)根据建筑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地利用地下室面积,以节省建筑空间与投资。

(3)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小户型作为最大的需求之一,需要对整个建筑户型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如在配置小户型的基础上,搭配一些三户至四户的户型,以合理的利用空间,减少公摊面积的占用。同时还要考虑住宅电梯的合理配置。

(4)在住宅户型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户型设计的采光,尽量做好全明设计,同时还要强调户型设计多样性、合理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居住的需求。

(5)充分考虑内部交通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人车分流理念,在设置地下停车库的同时,还要设置地面停车场,以最大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通过有效的人车分流组织,在组团内部形成人性化的步行系统。

(6)建筑外立面设计要强调造型的简结,注重玻璃材质的采用,以体现建筑的美观性和经济适用性。

(7)完善小区商业配套,休闲活动和服务设施,形成完备,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轻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3 建筑设计要点

3.1 功能布局

功能设计作为住宅设计的重点部分,其布局的合理性影响到建筑整体的质量。因此,在住宅建筑功能布置中,需要根据建筑空间的不同合理布置使用功能,要坚持"布置紧凑合理,交通联系"的功能布局原则,同时要确保空间的独立性,体现不同功能的作用。本项目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分区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活动区,包括起居室、餐厅和厨房,这部分主要布置于住宅入口处,以方便与外面进行往来;第二部分为私密休息区,包括卧室、书房,这部分需要布置于住宅的深处,以确保个人隐私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部分的功能分区要确保明确,不能相互对调,并且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各个空间功能的作用。同时,在确保它们之间公私分区、洁污分区,相不干扰,以提高人们居住的质量。

3.2 户型设计

在进行建筑单体选型时,需要确保建筑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实用性和舒适性。本住宅户型设计有40m2~140m2平方米的户型,以满足住户的不同需求。户型采用蝶形设计,主要以3房为主,2房为辅,4房少量。户型采用经典户型,合理分配面积和功能,住宅楼内所有住户的绿色景观性较好,所有户型都没有受到遮挡,具有很好的私密性。同时,各住宅塔楼与周边建筑的间距都满足日照及防火的要求,通风采光效果较好。

3.3 外墙造型设计

外部造型主要受到建筑平面的布局的影响,因此除了注意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外,还要考虑到立面的处理。在住宅立面处理中,主要通过风格设计,颜色搭配和艺术装饰等因素进行装饰。本建筑外立面设计采用简约现代风格,在色彩选择上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建筑造型设计上,要确保外型的美观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不难要满足地域建筑的要求,而且要体现自身的个性。在外墙材料的选择上,屋面主要采用质轻高效的屋面保温材料和墙体围护采用轻质空心材料,且大部分住宅都为南北朝向,从而实现了安全高效、节能的策略。同时,还要考虑了建建筑的整体性,处理好外墙的线条、色彩和材料质感的关系,使建筑具有现代化气息。

3.4 景观绿化设计

通常来说,景观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尽量避免过于注重人工构筑物和建筑小品的现象,主要从提高绿化面积入手,注重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环保作用。因此,在本住宅景观绿地设计时,要注意草地和植物的应用。在选择植物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与气候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地进行合理地选择,并控制好它们之间的搭配比例。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做到疏密有致,在植物配置时,在密处要配置有层次的植物,在疏处要设置完整的草坪,以形成层次上的对比。除此之外,要处理好建筑角隅部分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的季节变化,使得住区环境一年四季具有不同的植物景观,为人们创造出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3.5 道路交通与竖向设计

道路作为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区中起到疏散人流和车流的功能。本住宅区主要采用外环交通系统,此系统可以使进入小区后的车辆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或者到达各个地面停车位,以避免车辆穿行居住区。住宅区人行流线主要分为商业步系统和绿地休闲步行系统两部分,商业步行系统是指小区外商业道路系统,而绿地休闲步行系统主要是指人们从建筑出来经核心绿地到达小区主入口的公园绿地。本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设于市政公路旁边,并且都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这样可以使得小区内部实现人车分流。

另外,道路设计也是居住区设计的组成部分。在居住区道路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道路的宽窄、曲直、分幅和绿化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以设计出具有形式美的道路。例如,曲线型道路相对于直线型道路而言,其可以构画出不对称的景观画面。而随着人们视点的不断移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含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中如果采用过多的曲线道路将会给人产生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同时,在道路两边的植物配景时,应采取高低错落,整齐排列、色彩搭配的植物配置手法。

3.6 节能设计

在进行住宅楼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需要拥有节能的观念,以设计出节能居住建筑。在住宅楼规划设计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采用了建筑节能材料,例如,在建筑围护设计中,设计人员在外墙上采用了聚苯乙烯 EPS板,以消除"热桥"的影响,减少建筑热量;而在建筑住宅外窗设计中,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选用了塑钢中空玻璃窗,相对于单层或双层平板玻璃而言,其节能效果更加明显。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问题,主要从建筑空间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设计、户型设计、外造型丰富、景观绿化和外墙节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创造出舒适优美和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满足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下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和高效能的居住建筑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一、造型元素的加法在柱体设计中的应用

加法,对于造型元素而言,就是将造型设计元素单纯的叠加,或者在原造型元素的基础上又添加新的造型元素,然后将其按照一定的设计思路再重新整合。

1.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分析,这种加法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及设计者快速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逻辑,让学生或者设计者拥有一种良好的设计习惯、优秀的设计方式,使设计更具连贯性,以免形成跨跃性思维及设计方案。同时,造型的加法设计也是逻辑思维模式的一种,这种连贯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衍生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能够加深设计人员对于设计手法的掌握及理解。

2.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元素的加法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几何造型的叠加、积累、重置。如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加宽泛。其一,造型元素的添加,会使人们对于柱体造型具有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富有一定的变化性,易于人们的理解及接受。其二,对于文化符号的使用,是装饰柱体造型的一种成熟的设计方式,也会在未来的设计中得到长久的应用。在保持柱体造型原有设计的前提下,仅仅对其表面装饰加以改动,就会让人们拥有不同的时代感、地域感以及文化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改变表面材质及纹理的角度分析,这种改变也是加法设计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对柱体表面的材质及纹理的改变,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柱体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这也是最快速方便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多种设计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品味独特,也可以叠加使用,焕然一新。但无论如何,都要使用至少两种以上的方式,才能体现出加法的独到之处,这在造型元素的设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造型元素的减法设计在柱体设计中的应用

与加法设计相反,造型元素的减法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也是独立存在且广泛应用的。造型元素的减法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减去一个或若干个造型元素,使其成为一种新的造型设计。对于减法造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减去造型元素的方法。例如如果在一个矩形立柱上想要设计多个凹形结构,就需要采用减去造型法。减去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减去多个重复形状的造型元素。例如:对于矩形体造型装饰柱子而言,四个立面上都可以分别减去立体的扁矩形体或扁圆形体。需要注意的是,在减法的运用中,只减去一到两种即可,不宜减去过多的元素种类,否则会让柱体呈现出不协调的效果。

在设计减法时,还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在造型设计时,减去的元素应当尽量简单,避免繁杂,才能使得整体的造型设计达到协调统一的美。第二,在对元素的减去时,应当多重考虑,如重复、节奏、韵味等等一些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应用的尺度、均衡等设计法则。第三,对于装饰柱体立面的设计时,要科学的运用平面构成等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效果的完美与否,所以,对于装饰柱体立面的造型元素的设计,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2.逆向减法的思维培养。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在使用减法设计时,仍然可以考虑到加法的造型设计,在加法的设计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对减法设计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比如,如果想在柱体的立面上添加一组半圆柱体的组合时,就可以展开逆向思维,如若在立面上减去一组同样的造型,可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3.减法中的正负型关系。在对建筑柱体进行减法造型时,要十分注意处理好正型与负型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等问题,也就是装饰柱体与减去造型元素之间的装饰关系。我们在设计时想要对一个或一组造型做减去处理,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加优美的柱体艺术,所以我们想要设计减去的造型对装饰柱体最终的整体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将柱体分为三大结构,依次为柱基、柱身和柱头。那么我们在进行减去设计时,就应当以为三大结构为核心,或者在柱基上减,或者在柱身上减,或者要柱基和柱头上减,来达到我们的目标设想。

三、特异化造型方法在柱体设计中的应用

“特异”,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在造型的设计中采用特异化的方法也是十分常用的。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得到的造型结果与普通的柱体造型完全不同,非常有特点。对于在装饰柱体中如何使用好特异化造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造型的特异化方法。造型的特异化,可以理解为柱体的装饰造型与室内的其他装饰造型完全不相同,在同一空间内属于另类,能够展现出绝对的对比效果,给人们以绝对的视觉冲击力。使用这种特异化造型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种造型。例如:在一个全部为圆形柱子的空间内,采用一个四棱型柱子,那么这个四棱形的柱子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对,相对于其他圆形柱子而言,就是特异化的造型设计。同理,在众多四棱形的柱子之中立起一个圆形柱体装饰,也是一种特异化的设计方案。

2.颜色的特异化方法。人们常说的“万花丛中一点绿”,其中的“一点绿”就是最明显的颜色特异化处理方式。对于柱体装饰的设计中,如果想要特别突出某个柱体的装饰性,那么颜色的特异化设计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设计方法。

3.材质与肌理表现的特异化方法。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想要突出某种装饰柱体,那么对其表面材质及纹理可以重点突出设计。所以在室内装饰的柱体材料选择时,可以选择与其他装饰不同的材料,体现出突出的视觉效果,以达到设计的预期目的。例如,在众多花岗岩材质的柱体表面中,若使用金黄色的钛合金材料作为柱体材质,就可以展现出材料的特异化特点。同时,在肌理的选择上,也可以展示出柱体的特异化特征。例如,对于重点柱体可以采用毛石材质,通过其坑凹不平、斑斓粗糙的石头质感来质现肌理带来的特异化感。所以说,材质与肌理的改变对于特异化的设计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突出手法,通过这一对比手法,可以带来与其他普通的对比手法所不同的奇妙感受。

四、造型的分解法在柱体设计中的应用

造型分解法,在对于柱体的装饰设计中,主要是起到分解的作用。分解,顾名思义,就是把室内的装饰柱体逐个分解开来。把一个柱体结构从俯视的角度来看,或者呈圆形,或者呈方形,或者呈工字型。那么分解法在柱体的设计应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柱体的形状,改变柱体原有的俯视效果。我们可以将圆形分解为两个半圆,并使其相对具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将圆形分解为四个圆弧,使这四个圆弧在同一圆心内依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再比如,我们可以将一个俯视图为正方形的柱体,设计出三种分解方式。第一种,可以使正方形的对角线相连,用对角线将正方形切分为四个大小相同的等腰三角形,然后将这四个等腰三角形按照一定距离均匀分散开来,并分别对每个柱体赋予不同的高度,这样,一个全新的柱体装饰造型就油然而生。同理,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正方形的俯视结构设计成两个斜边并置的直角三角形或者三个并置的长方形,然后再将其分散并分别设定一定的高度,同样也展现出了全新的柱体造型结构。以上这些分解,都是十分具有创新性及独特性的柱体设计,是非常经典的分解方法。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于柱体造型的设计分解时,其分解核心是柱体的俯视图,而分解出的新元素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于并列关系的主体,所以,通常所分解的图形都为形状近似的图形,这样可以使整体的装饰风格保持一致,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

小结:

要想设计出造型新颖的装饰柱体,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设计手法,同时也要勇敢的尝试构成艺术的基本法则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对设计造型中的亮点多加总结,按照设计思路和设计需求,大胆设计方案,使设计作品富于创造性、创新性,让作品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篇10

注射模具调试过程中,多次调整注射成型工艺参数后,塑件还经常会出现表面气泡气眼、无光泽、灼烧痕迹等缺陷,以及充填时困难塑件充填不足,生产效率底等。当出现以上现象时,我们可以从模具排气系统设置方面去考虑。

1 排气的重要性

1.1 气体产生的原因

模具内的气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浇注系统和模具型腔中存有的空气;有些原料含有未燥排除的水分,它们在高温下气化成水蒸气;由于注塑时温度过高,某些性质不稳定的塑料发生分解所产生的气体;塑料原料中的某些添加剂挥发或相互化学反应天生的气体。

1.2 气体的危害

如果型腔内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排除干净,对塑件质量、生产效率、模具零件寿命等各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在注射过程中,熔体将取代型腔中的气体,假如气体排出不及时,将会造成熔体充填困难,造成注射量不足而不能布满型腔;排除不畅的气体会在型腔内形成高压,并在一定的压缩程度下渗透塑料内部,造成气孔、空洞,组织疏松、银纹等质量缺陷;由于气体被高度压缩,使得型腔内温度急剧上升,进而引起四周熔体分解、烧灼,使塑件出现局部碳化和烧焦现象。它主要出现在两股熔体的合流处及浇口凸缘处;气体的排除不畅,使得进入各型腔的熔体速度不同,因此易形成活动痕和熔合痕,并使塑件的力学性能降低;由于型腔中气体的阻碍,会降低充模速度,影响成型周期,降低生产效率。

2 排气的设计

对于普通的注射模具一般可利用模具分型面和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自然排气,但对于精密、高速、高产品质量的模具,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会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设计排气系统;模具注射调试时,也会根据试模的状况、塑件的特点来追加排气系统。同样,随着CAD/CAM/CAE软件的广泛应用,对结构复杂的塑件,成型前很难估算模具发生气阻的具置,设计模具之前对塑件的模流分析为排气系统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具排气的设计:

2.1 型腔排气设计

2.1.1 利用模具零件配合间隙排气

一般中小型模具,可利用推杆、活动镶件等的配合间隙来进行排气,有时在排气困难的地方会设置镶拼结构。间隙深度根据塑料的特性确定,一般从0.005~0.02mm不等。为了让排气更通畅、顺利,常常在距离成型面0.5~1mm以下部位开设有排气带,排气带的深度为0.2~0.5mm左右。同时还要考虑到气体不能滞留在模具内部,需要在零件的底部或外侧边缘处倒角,必要时还需在对应的模板面上开设排气带,将气体从螺钉孔、推杆孔或分型面等处引到模具外。模具间隙间排气设计如图1所示。

2.1.2 分型面排气

在分型面上开设排气槽是常用的排气方法。排气槽的位置一般开设在浇口对面料流的末端,也可以沿整个型腔四周多处开设。同样,为了让排气更通畅、顺利,在距离成型面1~2mm以外部位常开设有排气带,排气带的深度为0.2~0.5mm左右。为了方便加工和清理,排气槽常开设在型腔一侧。分型面排气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分型面排气设计(一)

一般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外观件,如手机外壳等,可沿型腔边缘整周开设排气槽和排气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表面是曲面等复杂形状的,要考虑到加工的可行性、方便性。如图3所示。

分型面上排气槽的深度根据塑料的流动性能,一般为0.01~0.03mm,以不出现毛刺或飞边为原则。详见表1所示。

2.1.3 强制性排气

在气体滞留区设置排气杆或利用真空泵抽气,这种排气效果很有效,但是会在塑件上留下排气杆等痕迹。如图4所示,拉料杆改成可活动的排气杆,成型前在弹簧的作用下排气杆被顶起,处于如图4所示位置,将型腔内的气体排出;成型过程中在料流和注射压力的作用下排气杆逐渐后退,完成充填。

2.1.4 排气塞排气

如果型腔最后充填的部位不在分型面上,其附近又无法可供排气的推杆或活动型芯时,可在型腔深处镶入排气塞。如图5所示,排气塞可用烧结金属块制成。

2.2 浇注系统排气设计

浇注系统可利用推杆、镶件等配合处的间隙排气,末端部分可在分型面上开设排气槽,排气槽的宽度和流道宽度一致,深度要根据塑料的流动性能确定,塑料流动性好,深度要稍浅些;塑料流动性差的,深度可稍深些。如果允许浇注系统冷凝料有少量的毛刺或飞边存在,排气深度及宽度可比型腔分型面排气的深度值大些,可取0.02~0.05mm。另外,为了使排气顺利、通畅,在距离流道末端1~2mm后可加大深度和宽度的尺寸。浇注系统排气设计如图6所示。

2.3 导柱导套排气设计

导柱导套内若残留气体的话,也会影响模具的动作,从而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大型模具的导柱导套内气体严重时,会在合模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存在很大的完全隐患。所以导柱导套也需要开设排气系统。导柱导套排气设计如图7所示。

模具设计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以上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要注意气体排出的位置不能对着操作者一侧,以免料流喷射出来造成安全事故。

3 结束语

注射模具中排气系统的设计往往容易被初学者忽虑,但它却是保证能否生产合格塑件、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高模具寿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快速注塑成型中,排气的要求就更外严格。所以对于模具设计人员要从科学性、实践性出发综合设计模具内的排气系统。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中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对中学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目前很多中学教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教务管理模式。教务工作非常复杂繁琐,很容易出错。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对中学教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学教务管理现状

学校教务处平时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株洲市中学教务管理工作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教务工作量非常大。随着近几年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大,光靠人力操作管理已经非常困难;

2)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还停留在人工操作和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效率很低;

3)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很多数据还靠纸质方式进行传递,比如开课计划、课表的下发还是采用纸质文档,非常不方便,而且增加了很多额外工作,并且非常浪费资源,不利于无纸化办公的推行;

4)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中学也开始推行学分制,中学的课程结构变的更加复杂,给教务管理工作也带了更高的要求;

5)学生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靠打电话和纸质成绩单,不利于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教学资源管理基本需求

教学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录入,同时能够提供教师信息查询,并能够进行机构设置,进行学校机构部门信息的录入。同时能够确定各部门的人员,对各部门的人员调动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整。

2.2 学籍管理基本需求

学校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构成班级的元素,学籍管理则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中学学籍管理的好坏直接牵涉到学生参加高考报名录取工作。

2.3 开课计划基本需求

系统应该有能够录入编制开课计划,同时应该有修改、读取开课计划的功能,如果计划发生更改则需要向教务部门申请,只有得到批准时才能够进行开课计划的修改。

2.4 成绩管理基本需求

对于中学而言,成绩管理系统必须具有查询和查看统计分析情况的功能,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能够通过网络登录来查看学生的成绩。

2.5 选课管理基本需求

新课程改革使得中学课程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选修科目,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取选修课,同时学生必须选取规定的学分的课程。选课完成后学生和教师都能够进行选课结果查询,开课教师也可以查询选课学生名单。

3 系统总体设计

主要用户涉及到管理员、教务人员、教师、学生、学生监护人5个角色。用户登录后首先进行身份认证,若用户信息通过系统认证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权限赋予其相应的访问权限。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权限审核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功能管理模块组成。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主要业务,以易操作性、易维护性等方面考虑,将系统划分为教学资源管理、开课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选课管理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管理七个功能模块。

4 功能模块设计

1)教学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导入教师信息、录入教师信息、机构设置、确定部门人员、处理离校人员组成;

2)开课计划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录入科目信息、录入模块信息、设置课程方案、设置开课计划、设置学期、周数组成;

3)学生学籍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创建班级、班级注册、确定班级所属年级、录入学生信息、调整学生班级、确定异动学生、查看学生信息;

4)学生成绩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成绩录入、成绩、成绩查询、成绩分析一共4个模块;

5)学生选课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网上选课设置、选课要求设置、调整学生选课、查看选课结果;

6)数据库维护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创建数据备份维护计划一共3个部分;

7)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功能包括日志管理、用户管理二个子模块。

5 系统实现

以成绩管理子系统中的成绩录入模块为例,对其进行介绍。按班级成绩录入界面如图1所示。设置好要录入班级的相关信息:学年、学期、班级等,然后进行检索。检索完成后进行成绩的录入,如果有学生出现舞弊、缺考情况可以在特殊情况里面进行选择,若出现其他情况可在备注里面进行备注。录入完成后点击“保存”就完成了成绩的录入。

6 结论

篇12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建筑高度为 53.6m,主体结构为18 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为 1 层,主要当车库使用。该工程采用了预应力管桩,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700kN,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抗浮水头 5m。该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主体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都是三级,框支柱、框支梁为二级抗震等级。地下室平时用于车库使用,战时可为人防工程,人防设计等级为6级。

2 地下室结构设计

2. 1 地下室基础设计

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的情况,本工程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500mm直径管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700kN,岩层承载力较高,可满足沉降的要求。

2. 2 地下室顶板设计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上设计了园林景观,需覆土0.5m,同时考虑到设备管线的高度及其保护土层厚度,最后确定覆土厚度为1.1m。

1)主楼室内部分地下室顶板设计

主楼室内部分的地下室顶板适宜考虑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因此考虑施工荷载后楼板荷载取为5kN/m2。

2)园林景观顶板设计

园林景观部分除考虑覆土的重量外,尚需考虑景观、道路及附属设施的荷载;本工程景观部分荷载取值为 4kN/m2,消防车道部分荷载较大,按照规范的要求应为 35kN/m2,但考虑到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上有1.1m 的覆土,荷载经过扩散后实际传导到梁板上的荷载已大大减小,经计算扩散后消防荷载取值可按 20kN/m2考虑。

3)人防地下室的荷载取值

由地下室一层为人防地下室,所以对于本工程中的露天顶板要考虑到爆动荷载影响,但鉴于人防地下室顶板的爆动等效荷载要比消防车作用的板面等效荷载大,因此人防地下室顶板的荷载按照六级人防顶板的等效荷载考虑,取750kN/m2,但在设计中不同时考虑这两种荷载的组合,仅需按人防爆动等效荷载进行地下室顶板计算。

2. 3 地下室侧壁设计

1)进行地下室侧壁设计时,侧壁主要考虑的荷载有:结构自重、地面堆载及活载、防核爆等效静荷载、侧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等,由于侧壁受有多种荷载共同作用,受力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在设计中可作如图 1 所示的合理的简化。

本工程地面活荷载取为q=10kN/m2,则折算土的厚度应为h= 10/18=0.56m,等代土压力采用公式σ0=γ1h1ka计算。侧向土压力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压力采用公式 σs1=γh2ka,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压力则采用公式σs2=γh3ka计算。经计算地下室 1 层的侧壁板厚取为 350mm。

2)侧壁的构造要求是,在与土壤接触的侧壁混凝土保护层取为40mm,地下室内部的混凝土则取为 15mm。把地下室侧壁的水平钢筋配置在外侧,而竖向钢筋配置在侧壁内侧。为了有效控制本地下室的侧壁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强度等级并不宜取得高,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工程混凝土强度等级取为 C30。同时,本工程还设置了多道后浇带,有效的减小了地下室混凝土开裂。

2. 4 地下室底板设计

1)地下室底板主要以抗渗和抗浮计算为主,地下水位按50a 一遇考虑取在室外地坪,抗浮水头 5m,抗渗等级 P6。地下室底板所处土层为淤泥及淤泥质土,承载力较低不能作为持力层,故本次设计地下室底板按倒楼盖设计,采用无梁楼盖的方法计算,采用经验法,经计算地下室底板厚 600mm。

2)地下室底板的钢筋布置要合理。地下室底板同一方向的梁板面筋应布置在相同标高上,没必要把两个方向的板面筋布置在梁面筋以下。这是由于基础梁两个方向的面筋本身就存在高差,而若把底板双向的面筋都布置在基础面筋下,则会造成底板面筋的面筋保护层过大,造成窝顶情况出现。

3)抗浮桩的验算与设计

抗浮计算无统一的计算公式,该工程抗浮计算按下式:

G+nRa>1.1Fw

式中,G 为柱底传来恒载标准值即建筑物自重包括覆土自重(向下);n 为柱下抗浮桩的桩数;Ra 为抗浮桩的单桩抗浮承载力特征值;Fw为与柱对应的受荷范围内地下水浮力标准值(向上)。

该公式中荷载标准值对应于桩的特征值,相当于基础地耐力计算式,概念较为明确,且在验算建筑物之抗浮能力时不应考虑建筑物上的活荷载。水浮力标准值 Fw= Hw×10×A,Hw为水头高度,即抗浮设计水位与地下室底板底之间的高度;A 为水浮力的作用面积。因地下室抗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若考虑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且补救较为困难,所以抗浮验算时安全系数取 1.1。另外,在设计中有许多对抗浮有利的因素在公式计算中无法体现,且均未予以考虑。如黏性土的阻水作用,地下室侧壁的侧阻作用,底板与土壤的粘结力和吸力均未记入,上部建筑物及地下室的整体刚度很大,上部建筑物的压重在地下室部分的扩散作用均未考虑,这些有利因素均可作为安全储备。

该工程桩基抗浮验算时分两种情况,一种为柱下抗浮桩,另一种为非柱下抗浮桩。对于柱下抗浮桩(取⑥轴交 F 轴处柱下桩计算)建筑物自重及覆土自重的标准值 G=1755kN,而该处承受的向上的水浮力标准值Fw=1037kN,G>1.1Fw,说明在有柱子的情况下,建筑物的自重及覆土自重比受到的水浮力大很多,足以满足抗浮要求而无需抗浮桩。因此,对于柱下桩可不考虑抗浮要求,仅需满足竖向抗压承载力就可以了。对于非柱下抗浮桩 (取⑥轴~⑦轴交 F 轴~G 轴中间处非柱下桩计算),由于其承受的建筑物自重较小,G=489kN,Fw

=1037kN,G>1.1Fw。因此,非柱下桩必须考虑抗浮要求。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及土层情况,经计算确定该工程抗浮桩的单桩竖向抗浮承载力特征值Ra=680kN。因此,根据上述抗浮计算公式G+nRa>1.1Fw,89kN+680kN=1169kN>1.1×1037kN,满足抗浮要求。

3结语

地下室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着整个建筑结构是否具有稳固的基础,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地下工程的造价甚至还比上部结构造价要高。而由于地下室的特殊位置,其结构设计是较复杂的设计问题,要考虑以及涉及的内容繁多,甚至对于一些关于地下室结构的设计问题目前还没得到思想一致,如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上部结构刚度对地基基础的影响程度等。鉴于地下室的复杂设计因素,这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进行地下室结构设计时应把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协调原则,从技术以及经济方面去深入研究地下室结构的设计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晓鹏.SATWE 计算软件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15):53-54.

篇13

1.地震状况下桩基破坏的特征分析

一般情况下,桩基础的桩头部分在地震时受到的弯矩以及剪力的作用能够达到最大值,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破坏,在承台和桩连接处是地震的主要破坏部位。产生破坏原因的可能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桩头所埋入承台中的钢筋太少或者锚固的长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②在施工的过程中,将钢筋的焊接接头设在了桩头部位,如果剪力过大,就十分容易引起接头处的钢筋发生断裂,进而产生桩头相对于承台的滑移;③桩头埋于承台的长度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埋入,致使桩头与承台间出现施工缝,使抗剪力强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减弱。

当桩基受到地震的水平作用,其受力情况主要如下:①弯矩:在地震水平作用力之下,桩基由于受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折,一般情况下,在基桩与承台的连接面以及桩顶部位所受的弯矩达到最大值;②剪力:在地震的水平作用之下,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主要承受的是剪力作用。而对于剪力作用来说,它能够通过承台以相同的大小传递至地下的桩基础上面;③竖向轴力:地震发生时,除了地震横波会在水平方向产生振动之外,地震的竖向振动也会对结构产生竖向作用。

2.桩基础地震受力模拟分析

2.1 模型分析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对桩基础地震受力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借鉴他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将桩——土简化成一个二维模型。在这一二维模型之中,土体的底部采用固定边界,而对于其两侧来说,则采用自由边界,其中自由边界与桩边的距离为桩径的10倍。通过对这一简化模型进行有效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将桩周土表示为弹簧——质量,弹簧系数以常系数法为基础。这样一来,通过分析与计算就可以得出桩的不同深度所产生的相对位移峰值和绝对加速度。然后根据具体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变形与受力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时需要对场地的均匀条件以及水平成层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对桩基础的受力性影响主要如下: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剪力随着桩身深度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桩底的剪力最大而桩顶的剪力最小。弯矩的变化规律为深度不同弯矩则不同,桩底的弯矩最大,而桩顶的弯矩则最小,除此之外,桩身的弯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场地条件的影响。桩身的变形影响主要如下:根据分析结果显示,桩底的绝对加速度峰值与桩顶的绝对加速度峰值成反比,也就是说,当桩顶的绝对加速度峰值最大时,桩底的绝对加速度峰值最小,同样,场地条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桩身加速度,场地的条件越差桩身的绝对加速度峰值较弱。

2.2 结果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桩周土能够对桩身的受力和变形产生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桩周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应用静力法的桩-弹簧模型进行桩的动力作用分析对桩来说不安全;桩和土体的弹塑性对桩身的动力性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除此之外,场地的土体条件对桩的也有一定的动力影响,当土体较软时,桩身的受力就会越大,桩的侧移量就会越大,桩基础的破坏也就越大。

3.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在进行本文的研究时,本文选择了中石油位于广西钦州的一个聚丙烯项目的包装楼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建筑为框架填充墙结构。在布桩方式上,主楼采用柱下布桩,采用的是桩——承台基础。在承台与承台之间,运用筏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连接,筏板的厚度约为500mm。根据相关计算结果显示:有效桩长为13.2m,采用冲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

我们对这一工程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地质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基地以下的土层岩性主要以两种土质为主,分别是淤泥质粘土与有机质粉质粘土,桩侧摩阻力特征值位于28~35的范围之间,而孔隙比的范围则在0.71~0.80之间。桩基的位置位于有机质粉质粘土层,其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为250kPa,平均厚度大致在5.0m左右,基底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无液化、湿限现象及其他不良地质特征。

3.2 计算分析

①基本参数计算。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m=9.0 MN/m4,承台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为μ=0.36。则桩的水平变形系数α为:

在上述式子中,b0=1.025 m,EI=39.39 MN/m2。

②有关抗力系数计算。

承台侧面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Cn=45000 kN/m3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0=144000 kN/m3

承台底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b=22 500 kN/m3

根据上述结果表明,基础埋深和桩长与抗力系数的大小呈现出正比例关系。

③桩顶单位变化所产生的内力计算。主要公式如下:

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水平位移(L-1×F) ρNN=1.52×105

水平位移(L-1×F) ρHH=2.18×104

弯矩(F) ρMH=2.14×104

水平力ρHM= ρMH

弯矩(F) ρMM=3.04×104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

发生单位竖向位移时,

竖向反力γVV=4.89×107;水力γUV=1.15×107

发生单位水平位移时,

水力γUU=8.82×106;反弯矩γβU=1.02×107

则,

水力:γβU=γUβ

反弯矩γββ:=2.01×109

因此,随着桩径的逐渐增大,桩身最大应力的部位则越接近于桩顶。

④承台和侧墙的弹性能力计算。Fc,Sc,Ic分别表示承台底面以上侧向水平抗力系数C 图形的面积、对于底面的面积距、惯性矩。计算如下:

Fc=1.125×105

Sc=1.875×105

Ic=4.688×105

而Ab 和Ib则主要表示承台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以及惯性矩,计算如下:

Ab=581.69 m2 ,B0=20 m

水平抗力HE=2 805 kN

反弯矩ME=5 194 kN·m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侧墙面积与建筑物的倾覆弯矩和水平抗力呈现出正比例关系。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石油化工建构筑物在抗震设计中桩基础受力的实例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地震状况下桩基破坏的特征以及桩基础地震受力模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结合具体事例,并通过计算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我们的研究分析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强,刘金砺.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徐培福,黄小坤.JGJ 3—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