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篇1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篇2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3

1、引言

21世纪的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是便于促进师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环境。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学校文化底蕴及时代感,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适合师生休闲、学习、交流的优美环境,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和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大学毕竟是一所以师生为主要对象的环境,所以,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让大学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它研究环境中人的行为,着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它包括空间认知、领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和环境知觉等。

2、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于校园景观设计而言,我国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用地面积越来越大,也增大了学校的规划。大学城不断涌现,校园景观逐渐成熟起来,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也增强了。

但是我国校园景观设计虽然有一些发展,就国际接轨的意义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现代大学新校区的不断扩建,导致了某些高校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冲突,忽视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其次,某些高校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对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不明确,导致校园景观布局的不合理。再次,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校大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运动、休息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其创造更多可以交流与娱乐休闲的户外空间,以满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在校园建设中,忽视了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使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得不到恰当的体现。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大学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营造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的精髓与核心,是赋予学校生命与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面貌13L而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为校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场所,记载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结合学校历史而设计的校园景观对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在景观营造中,应使校园文化与景观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让师生在校园内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如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特色植物的景观建设,这有利于加强景观的历史人文性,还能烘托出校园自由、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一些历史和传统的景物或雕塑,如纪念碑、人物塑像、特色亭阁等,既能使校园景观丰富化,又能让在校师生对学校校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3.2 规划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看,合理规划的景观设计对于实现学生对学校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而言,应呈现出综合化、组团化、信息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大规模建设,还有利于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首先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遵循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统一中完成变化,在调和中找对比。做到景观的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相结合,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可视为静态,在校内的活动的师生可视为是一种动态。在校园景观中可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为师生创造一个动静结合的美好校园环境。其次,布局上可进行组团化的景观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主要景观区和辅助景观区,主要景观区是学校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文化内涵。辅助景观区有景观亭、特色景观雕塑、入口景区、景观休息区等,具有较强的领域性。最后,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和信息化普遍的今天,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现代校园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新话题,可以将功能强大的虚拟现实空间融入到校园中。所谓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使人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将以往的二维空间转变成三维空间,更加真切地感受校园环境。虚拟现实空间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宣传校园文化,还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与自豪感,扩大学生的学习氛围。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能让身在其中的师生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满足其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应为师生创造一个服务于师生,和谐优美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和陶冶情操。

从私密性和个人空间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核心始终是“人”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宜人性、合理性的学习环境,增加环境空间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所以,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景观环境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尊重环境,同时环境也关心人。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也可以特意地创造一些私密的个人空间,这既是对人身心的“塑造”,又可以满足个人情感的宣泄与隐私流。因此,设计应充分体现育人于乐的精神,考虑到人的日常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考虑人在环境中的位置,创造出适合人活动的环境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篇4

创新环境是指对创新者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从创新的角度看,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除了创新者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和条件外,还经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创新环境,而只有和谐而充满生机的创新环境才会使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的创新力生长发育的摇篮,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一、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主要因素

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对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影响深远。杨振宁教授和朱棣文教授曾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教育做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这种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弊端。他们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尤其是有唯考试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倾向,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职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陈旧,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时间锻炼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势必导致教学风格、研究特色缺少创新求异,就很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3.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创新素质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开展的。多彩的感知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脑的发展,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单调的色彩中,不能接触到多种刺激,对创新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生动的科学环境往往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创造性的学校管理

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是开发创新力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性的学校管理则是开发创新力的充分条件。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学校管理,即使有最具创新力的教师也不能发挥作用,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力的学生。因而学校管理对创新素质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的原则

第一,容错原则。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容错制度,这样创新者才能轻装上阵,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民主原则。民主的环境能让每个人都有自由探索新领域、自由发表新见解的权力。民主原则的实质是“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反对门户之见,不搞文人相轻”。只有在民主精神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

第三,激励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离不开各种外界的刺激,这种刺激作为一种外在因素,是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创新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

第四,竞争原则。竞争是激发各类人才奋发向上的有效手段,通过竞争能激发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交流原则。交流就是打破原有的环境,让不同的人才在一起交流、竞争。通过交流能满足创新者对优化创新环境的不同要求,为创新者提供最能发挥创新力的环境条件。

三、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途径

1.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高职教育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创新能力为主;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

2.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在制订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上,要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增加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开设“创新”课程,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主动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完成职业岗位的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安排实训、实习环节,同时要及时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再次,在教学模式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建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必须改善教学环境,创造优美教学环境。学校要精心设计、全面安排生动的,多彩的感知环境,比如学校的各种建筑,从形状设计、颜色搭配上要做到丰富多彩,同时还要安排各种动态环境,做到生动多变,以促进学生脑的发展。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满足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开辟科学实验园地,让学生经常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推进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维系和支撑。伴随者“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的重复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劳动。其次要对学生实施差异管理,改变保姆式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大学生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养成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篇5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许多消费者尽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条件,但表现出来的购买行为并不相同。这种差别往往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可以作为群体划分依据的心理因素是生活方式。

在依据生活方式划分消费者群体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是美国的SR国际研究机构。SRI在全美抽取了25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消费者心理特征的数据,建立了著名的数据库VAS(VaueAttitudesandieStyes),并且不断更新。VAS将消费者分为8个群体:

1、原则导向型。消费者的行为主要受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2、地位导向型。消费者行为主要受其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指引。

3、行动导向型。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经历和体验指导着消费行为。由此,将消费者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现者。这类消费者拥有最为丰厚的收入,很高的地位,强烈的自尊,丰富的资源,这使得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他们位于最高层,对于他们来说,个人形象非常重要,因为这显示了他们的品位、独立和个性。这一类消费群体喜欢挑选名贵和个性化的产品。

(2)尽职者。这类消费群体在原则型消费群体中拥有最丰富的资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成熟且有责任心。他们闲暇时间大多呆在家里,但却很关注时事,了解各种信息和社会变化。他们虽然收入颇丰,但却持有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念。

(3)信任者。在原则性消费群体中,这类消费群体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思想保守,消费行为易为预测。他们喜欢本国本地的品牌和产品。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家庭、社区和国家。他们拥有中等收入的水平。

(4)成就者。这类消费者在地位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他们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尊重权威和地位。他们常会选择同伴评价很高的产品和服务。

(5)争取者。这类消费者在地位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的价值观与成就者相似,但收入较低,地位较低。他们试图模仿所尊重和喜爱人的消费行为。

(6)实践者。这类消费者在行动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多的资源。他们是最年轻的群体,平均年龄25岁。他们精力充沛,喜爱各类体育活动,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他们在服装、快餐、音乐以及其他一些年轻人所喜爱的产品上不惜钱财,尤其热衷于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大学生基本是属于这一个层次,也是在消费中站比例中大的一块消费人群。

(7)制造者。这类消费者在行动导向性消费者中拥有较少的资源。他们讲究实际,只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务--家庭、工作和娱乐,而对其他一切毫无兴趣。作为消费者,他们更倾向于实用功能型的产品。

(8)谋生者。这类消费者收入最低,他们生活在最底层,拥有最少的资源,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奋斗。他们是年龄最大的群体,平均年龄为61岁。在能力范围内,他们忠诚于自己喜爱的品牌。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群体

1、家庭

家庭是消费者参与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又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细胞,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子女是家庭的基本成员,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深刻的和长期的。家庭周期的变化所反映出的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和规律,家庭消费活动的阶段性、稳定性、遗传性还有家庭结构、家庭角色这些都是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生活周边的人群

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与其它社会成员不同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当前行为的基础。按照影响大的变量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成员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三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的应该是接触类型和吸引力。

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接触越频繁的群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大学生中接触频繁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寝室,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寝室成员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对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朋友,大学生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发生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小团体,寝室群体和朋友群体是影响力最强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购物行为往往是这两个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购物的时候这两个群体不仅为购买行为提供意见,而且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观念来影响约束购买行为;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专业的发展有相似性,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受班级参照群体的影响较大。

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欲求的程度。热望性参照群体就是有吸引力产生的积极参照群体。它是由对某种生活、某种形象、某种文化、价值观的渴望而形成。美国的街头篮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热爱街头篮球的人会标榜自己是该群体的人,其行为、形象、价值观等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共同的目标也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由吸引力组成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这些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人,在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消费上就会明显的体现出参照群体影响的特征。

另外,网络把大学生聚集到一起,网络游戏、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等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虚拟社区平台。由于虚拟社区的进退自由方便,只有当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东西投入了很强的热情时,他才会加入某虚拟社区。因此,一个虚拟社区中存在的成员就会拥有很强的一致性偏好,对于营销者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各个高校都拥有论坛,论坛依据内容划分为更详细的小版块,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识别目标顾客,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还可以作为市场调查的舞台。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社会文化

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包括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态度体系、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等。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标准和方法。2、文化使人们建立起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文化对个人的约束趋向松散,间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行为的这种约束称为规范,一个人如果遵守了社会文化的各种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赞赏和鼓励,如果违背了文化规范,就会受到否定和惩罚,包括温和的社会非难、歧视、谴责到极端的惩治手段

4、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与之相关或所属的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集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群体压力。信念、价值观对消费者个体的压力不带强制性因素,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压力有趋于强制性的倾向,只要群体的成员不遵从群体规范标准,就可能受到嘲讽、讥笑、议论等心理压力或心理处罚。

服从心理是消费者顺从群体的意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对群体的信任感,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均使消费者产生服从心理。

群体的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消费者对所接触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当个体标准与群体标准不一致时,群体一致性的压力对消费者的判断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群体规模对消费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群体人数越多对个体成员的压力越大,个体的服从心理越强,反之,压力降低,个体服从心理也逐步减弱。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尽管身在象牙塔,却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打破传统的生活消费观念,渴望展现一个更加炫丽、独立的自我。因此,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消费处处都表现着一种“新新人类”的个性自由与开放。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学习、情感、通讯、体育、休闲娱乐、网络是大学生消费的六大热点。

在校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向有以下几种分析情况:

1、学习消费。一方面是大学生为考级、考研、考托福、学电脑等让自己“升级”而参加的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所花费的费用。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考证热”在各类院校悄然兴起,注册会计师、律师、国家公务员、国家英语等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菲。

2、情感消费。其一是恋爱消费。根据许多男生家长反映:进入恋爱生活的男生经常是嫌父母给的生活费太少或者太慢,尽管家长已适当增加了费用额度,但还有不少学生出外打工挣钱,此举并不是想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而是为弥补恋爱消费空缺。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是为了追求情感而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了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这样,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其二是人情消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来往越来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讲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3、通讯消费。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一方面是通讯设备器材的消费,也可以称之为“高科技消费”,即时展使追求时尚潮流、炫出真我风采的大学生对手机、CD、MP3、电脑、数码摄影机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现在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都是名牌,价格不菲,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确实可以称之为“高消费”了。很多大学生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你换了吗?”意思是说你的手机换代了没有。这是因为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手机的更新换代当然是一月千变。另一方面则是通讯费用的消费。据调查显示,在移动通信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元的占26.5%;51~70元的占23.5%;71~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4、体育消费。体育消费不仅是指人们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演出,而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排序:健身、考试、休闲娱乐、社交;大学生目前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序:球类、交谊舞、健身操;大学生传统的“学校花钱,我锻炼”的体育消费观点已被“花钱买健康”所代替。转最多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服装费用;其次是伴随运动的饮料费用;第三是体育器械费;第四是场地器械租用费;第五是比赛表演门票;第六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像费用;其他(如体育医疗等)列最后。关于体育消费结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只是高年级学生的场地租用费稍多于低年级。另外,所有男生的运动器械消费最多,然后是服装鞋帽、运动饮料、场租;而女生是服装鞋帽排第一,其他依次是饮料、运动器材、场租。

5、休闲娱乐消费。来自广东的调查显示,70.4%的大学生在假期参加过旅游;40.4%的被访学生平均每次旅游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中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34.9%;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66.7%,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其二是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开PARTY……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如一部《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大学生增加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这部电影的门票最低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学生看了不止一遍。

6、网络消费。在校园文化不丰富、文艺活动缺乏活力而社会各种流行文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诱惑下,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走向了校外,而上网成为他们打发时间、消磨无聊的好办法。“网虫”一般分三类:一是求知型。这类“网虫”主要是那些“考研族”上网查资料,他们做客网吧的时间不多,一周三、四次,花费不过10元。二是“聊天型”。这类人有事无事就爱在网络里遨游、聊天。也有很多女生每周末就去上通宵网,跟数不清的新朋老友叙旧,一个晚上也上不了10元。三是“游戏型”。这类人是标准的网虫。此外,许多大学宿舍已被网络覆盖,在宿舍上网已成为时尚。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上网达5个小时以上;有10%的学生每周上网达15个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是经常晚上包夜泡吧。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消遣:QQ聊天、下载流行音乐、网上电影和网络游戏等。调查显示,90%的学生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或打游戏,而上网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月均上网费超过50元,最高的达200元以上。

四、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方式

1、理性消费

(1)、合理消费。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

(2)、理性消费。大学生们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潮流和品牌。

《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

3、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

五、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程度的因素分析

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购买需求、购买动机条件下,消费者做出的反应。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要开发这一个市场,就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引导和开发,因此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消费的消费特点,也就是大学生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强烈、深远、广泛的影响。文化因素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文化是某个国家和社会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它是人类从生产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信仰、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习惯及其他有意义的象征的综合体。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包括亚文化、社会习俗、教育水平等。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文化特征方面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又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着强烈而广泛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群居的小社会,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爱好。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文化因素使得大学生们的购买行为千差万别。虽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个别的风俗习惯差异还是有的。

2、社会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家庭和社会身份与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无非是同寝室、同班、同校的学生,明星偶像,以及家人亲戚们,绝大部分是相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可以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购买态度等,还极易会产生模仿、从众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对产品和品牌的选择。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

3、个人因素。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仍然会因其年龄、职业、收入、个性和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为年轻人,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也喜欢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与品牌。但是这种独特是群体的独特。大学生每天都和同学、朋友进行密切接触,因此他们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他们的空间很小,他们的选择很简单,他们的爱好很集中。大学生们群体生活的方式和现代的网络、通讯设备,使得任何一个小小的火种都可能在大学生中迅速引爆流行。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

4、心理因素。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满足需求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和内心活动,它支配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觉、动机、态度、个性等等。

感觉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刺激物的反应。人们产生购买动机后,如何付诸行动,则取决于对情境的感觉如何。心理学认为,感觉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在大学生眼里大量的商品信息,不可能都引起注意,只会有选择的注意哪些符合自己的信念、态度的信息,其他的信息则会被遗忘。

大学生的年龄、职业、收入和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体现在个性,个性体现了个体的独特风格、独特的心理活动及独特的行为表现。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需求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一般愿意购买与自己个性相称的商品。

同时大学生容易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另外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对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顾客消费心理学》顾文钧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1

《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荣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篇6

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关乎着国家兴旺发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想要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上的授课环节是否精彩有吸引力,学生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否与实践社会需要相关,课外大小活动是否都会举行和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强调校园环境,主要是来突出其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结合校园环境现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大环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挖掘,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六个学院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2。

通过此调查大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度,并分析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校园物质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有利于缓解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可以降低其压力重而产生的一切不良情绪与烦躁心理。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有91.5%的医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仅有1.2%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表4主要是关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有85.7%的医学生认为完善的校园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非常重要,仅有3.9%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设施环境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校园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的好坏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校园网络的配备,设施齐全的教室与实验室,都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从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影响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三方面来看,82.5%的医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重要的,仅有5.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重要。可见,寝室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在医学生的调查中是相当看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寝室环境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各个大学生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外,还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寝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除教室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寝室内成员间每天生活在同一空间和同一范围,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其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每个同学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形成了各个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从此方面即可提现出建立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表6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观点非常认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着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从教学源头上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95-02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处理技术的引入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为教育资源更有效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等等也对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要求。实施校园网络工程正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理想途径。2000年以来,国内许多高校在校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都走在了前列,作出了有益尝试。其中以“校园一卡通”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尤为普遍。“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学校校园网为载体进行建设,是集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核心应用项目,其功能和用途主要体现在校园消费、管理和金融应用方面。如中山大学于2002年9月在中山大学本部推出“牡丹一中山大学联名卡”,其功能从银行、邮局到自助转账圈存和财务结算;从餐厅、超市、小卖部到上机上网、图书借阅和医院就医;从门禁到职工考勤和保安巡逻,共涉及12个分系统。是目前国内“一卡通”应用项目最多的系统。随着“一卡通”系统在高校管理中优越性的显现,国内许多高校都纷纷投资建设,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都已投资建成。校园一卡通的综合应用如图1所示。

校园信息系统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管理手段,高校应充分利用该平台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

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管理系统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布局,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二、基于校园信息系统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

如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1.设计基础规范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资金结算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人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提供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持卡人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对于由校园信息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信息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信息服务系统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数据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它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

3.财务管理信息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数据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信息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自动存入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信息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

四、校园信息平台对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学校财务工作效率,极大地改善了财务服务质量。凡涉及现金的各种津贴、补贴,学生的“奖、贷、勤、补、助”等都可以通过校园信息平台,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省去了现金发放的繁琐,而且方便日后的查账。

篇8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员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南通大学每年开学后三个月会对新生作一次心理状态测试并建立档案,从这份测试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来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学心理健康,20% 左右的同学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认和没有意识的心理病患者。从近两年来的测试结果来看,2006年被调查者中心理严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总体呈上升趋势。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着特异性,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变迁因素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后者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位大二的学生在咨询中讲到,入学后由于想家开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学二、三年级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级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环境不适引起对自我重新确认的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

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不外乎几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即指家人、朋 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及自尊丧失等等。这些丧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并且严重时会使他们情感和生活上产生严重的障碍。

(3)不正常的消费观念

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网吧、“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4)预支了的生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或门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社会都希望每个大学生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其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其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首先须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

3.1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自强不息,厚德裁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涵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

3.2 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健康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奋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3.3 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

“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健康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高等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3.4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可以积极地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和安慰自己。这些理由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遭遇挫折时,可设法用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积怨,以使心情舒畅起来。情感的渲泄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目标转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挫折源中转移到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中去;他人倾诉法,把自己的内心痛苦与不快告诉给可以信赖的亲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自我倾诉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记等方式记载下来,以稳定情绪,起到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史展览馆、科技文体社团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书报刊、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塑像等为主体的校内人文景观。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着力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4、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健康校园的环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视变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加强健康校园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篇9

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也给医患关系造成某些不和谐的因素: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介入,使得医患之间缺少正常的人际沟通,病人来到医院就诊,见到医生,几句话后,便是一大堆检验单、化验单,然后,像机器人一样去做各种检查,不用说话,无须表情。而医生往往只见病,不见人,对患者的痛苦漠然置之,麻木不仁,缺少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更有甚者,有些医务人员受利益动机的驱使,开大处方、滥检查、滥收费、开单提成、处方提成、药品回扣甚至向病人家属索要红包、擅改患者化验结果、推委拒治病人等,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矛盾日益加深,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和内在灵魂,是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具体到医学院校的教育层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崇高的道德理想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

(一)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观出现片面强调功利,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和美丑界限混淆、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这种情况下,加强融入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医学生们通过所掌握的人文精神和医德概念来把握未来医生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生立足社会,自身成长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现代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提供学生一个认识和解决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用这种方式提升个人工作的满意度,促使个人持续、富有成效地就业;也是提供学生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所以现代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方法,以引导激发为主,有效融入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医学生理智和思维参与,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从而促进自身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医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精神

医学是人学,是关乎人的生命的科学,因而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现代医学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对人类的关怀。对于在校的医学生来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应该并重,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有对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重视医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

医学院校,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现代医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科学上求取真善美,还要通过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上求取真善美。在医学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树立尊重生命、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理念,树立保护个人权益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

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在医学生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习中,使人文精神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人文精神不是无形的,把它浸润在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使医学专业课更丰满,更富有生机,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三)改革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统一

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任务本身就非常重,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开设总量较少、比例偏低,所以应认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适当增加人文关怀教育课程的比例和数量,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扎实学习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使人文学科真正成为新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会对师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知识难懂,课程单一,学业繁重,相对于非医学类高等学校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相对较弱。医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靠养成,是在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而成。良好的医学学术氛围和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营造一个和谐、宽容、活跃的人文环境氛围,不仅有利于推动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还会推动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追求,使医学生在一种健康、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增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人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各学科教师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有高耀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三者的有机结合,自然会使专业课程含有丰满的人文精神。教师对科学的极太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坚持真理的决心,教学方法的改进,高度的敬业精神等等,无时不在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其次,从总体优化的思路看,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落实,在加强人文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支队伍的作用。第三,专业课教师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篇10

Wu Yongqi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line of basic curriculum reform,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 has been quietly build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lass becomes the new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and the key content, this series of changes is still in the continually forward exploration. In this great in strength and impetus to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students learn all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transported for life practice, has becom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new difficul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for students’ subjectivity, participatory, creative play to create a good foundation, to promote the school towards the autonomy of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Key words】digital campus; network environment; virtual teaching; task drive; network moral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 “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要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1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由此可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计算机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目前,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型教学模式探讨活动中,网络环境是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具备如下优势:

(1)交互性: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2)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

(3)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综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加强专业学习,掌握相应的网上学习系统开发技术,使之有效为学校教学服务,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推进基础课程改革的进程;

2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学生的地位作用,教学方法、手段都发生了本质变化。

传统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老师占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忽略人性的教育;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创造地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将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探素与创新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总而言之: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新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3 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3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为啥?一句话“没兴趣”。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篇11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Camp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3G mobile environment

Gu Wen Wen Wu Jing Ha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tus.Then analyzes the mode and the Service concept of digital camp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3G mobile environment.Finally,discusses the mobile digital campus services applications.

Key words:3G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3G用户达8051万,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9.09%。

到今天,互联网与通信服务已经高度深入到高校校园,基本形成了人人有PC,个个有手机的信息化环境。然而我们还是感觉还无法能做到真正的服务于人。无线校园的建设成为实现这样的服务的又一新的主题,通过覆盖全校的无线互联网实现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入信息服务。因此,建立移动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为协同教学工作、丰富校园信息化的软环境、满足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的高校教育需求,实现主动的推送式服务,提供面向人的个都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1、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服务方式

短信:3g提供的多媒体业务(mms)与普通短信业务(sms)相比,除文本外,可以包含声音、图片和视频片断中的一种或多种媒体格式的组合。特别是今年出现的飞信和超信,更是为移动数字化校园短信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电脑登陆飞信和超信,可以使用免费短信、 超低语音资费、手机电脑之间文件互传等诸多强大功能,管理人员仅仅需要将手机号码注册飞信和超信用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即时服务,用户如有需求,就申请加入这个飞信或超信,进行提问,通过手机进行查询、阅读和定制信息。

Wap网站: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为无线应用协议,WAP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协议。手机浏览器现在通行的是WAP协议。WAP采用的是“移动终端+WAP网关(Gateway)+Web服务器”的上网模式。WAP使移动Internet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其目标是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之中。中国3G的全面开启,也标志着中国WAP2.0时代的即将到来。采用xhtml可使得手机网页更加漂亮,操作更加方便。

客户端程序:手机wap图书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的特殊服务,但是在访问速度及下载流量等方面存在问题。有了手机客户端在其他商业中应用的成功先例,移动数字化校园手机客户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移动数字化校园服务理念

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依托移动数据业务渠道,将服务思想融合到学校各种应用系统中,整合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并结合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面向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提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交流互动的信息服务,校园信息服务将帮助学校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如何向服务转变;(2)但如何使高校对校园人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交互服务;(3)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信息系统还是孤立的,没有能真正面向到对校园人的服务,需要由后端管理转向前端服务;(4)校园人的生活特点希望能摆脱办公室、宿舍和电脑的束缚能随时随地得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并及时体验;(5)应用系统展现层的终端类型单一、数量有限以及展现手段有限;(6)在应用系统建设中,在多大程度上能方便人们参与其中将是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真正体现。

3、移动数字化校园服务应用研究

3.1 短信中心

短信平台解决方案是基于移动终端“方便、经济、快捷、准确”等优点,将在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直接发送给相应的手机用户并可接收回复信息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用户也可通过移动终端主动查询,从而实现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解决传统通信手段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的问题。

3.2 WAP网站

实时将各种HTML转换为WML,可将各种网站、论坛等转换为WAP网站,直接使用手机可访问学校网站、学院二级网站、论坛等。

3.3 移动图书馆

“手机图书馆”以为读者服务和提高图书馆效率为目标,全面集成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工作,更好的为读者服务。读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发短信即可享受到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开馆信息、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讲座咨询,预约借阅等。

3.4 移动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了高校业务管理系统中核心应用,一般包括:排课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考试报名系统、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教务移动扩展到移动终端能实现课程查询或主动上课提醒、手机选课、成绩查询、教学互动评估等。

3.5 移动办公

目前大多数高校有拥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以触发的方式到手机上实现双向互动,包括信息、日常办公和公文处理。

3.6 移动学生工作

学工系统涵盖了完整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业务,协助高校规范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实现在线业务处理,为学生处老师、学生、各院系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提供统一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平台。

3.7 移动财务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所有环节,涉及到基本信息、帐目管理、现金管理、项目管理、应收应付、劳资福利、固定资产、存货核算、财务分析与上报数据等若干方面。主要的服务模式是一些重要财务信息的提醒。

3.9 各种信息

就业信息的:就业是学生校园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是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通过移动终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愿意开展的就职意向进行定制,满足条件的信息将直接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及时展开与用人单位的互动。

校园信息的:校园生活涉及到学生处学习外的方方面面,通过移动终端的信息定制,可以将学生更关心的信息及时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互动。

4、结语

据调查,高校师生手机的拥有率达到了95%,而手提电脑持有率仅为20%[1]未来十年将是移动手持设备逐步取代PC的时代。无线信息服务将来可发挥自己强大优点,就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所有的读者没有时间、地点、文化、语言的障碍,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读者获取校园的信息资源服务。因此高校数字化校园的无线建设是时代的大趋势[2].迎上这个大趋势,拓展无线数字化校园服务应用更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晓,高鹰等.基于3G通信网络的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信息技术,2010(6):52―54.

[2] 吴浩.高等院校无线数字化校园建设.价值工程,2011(18):161.

篇12

Talking about the Innovative Library Services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HUANG Shaoqin, YU Jian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25)

Abstract In the past 20 years, new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change our lives, digital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 wide rang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flooding our lives. It can be said with contemporary youth technolog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This series changed the face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library, the key i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focus on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cerns readers information concerns information tools used by the reader, the times and innovative services, keep up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new technology environment;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nnovative service

读者的信息环境网络化,使用的信息工具现代化,这些对于依旧传统的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可谓是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图书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图书流通量呈下降趋势,而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并没有明显上升,但在每学期英语四六级或学期末考试的最后备考阶段图书馆总会涌入大量的学生。

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这种现象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其原因,并挖掘这些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从而开展创新的服务。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1)学习动力不足。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普遍家庭富裕、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习的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只有少数有再升本科的目标,几乎没有考研或继续升造的动力。②所以作为爱好学习者天堂的图书馆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书,对于他们大部分而言没有吸引力,图书流通量下降就很难避免。(2)对数字资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成了仅仅追求纸本馆藏的场所。这就出现了读者有使用数字资源的意愿而图书馆无法满足的窘况,再加上对已购买数字资源宣传不到位,所以仅有数字资源利用率也不高。(3)备考的需要。每年的6月、12月英语四、六级以及学期末考试前一周,图书馆都会涌入大量的学生,座无虚席的盛况与日常图书馆的人员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临时抱佛脚的习惯,迫切地需要图书馆这一良好的备考环境助其进行考前冲刺。

以上情况的出现,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努力。

1 以主题班会形式让学生走进图书馆

从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除了图书借阅率低,进馆人次也不理想。所以要提高图书的借阅率,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并学会如何去找一本书。为达到这一目的,图书馆与院系进行了密切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活动。其中一个学院是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的,这样既避免了强迫学生进馆借书的嫌疑,又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其以“远离诱惑,投入学习”为题,用生动活泼的视频、结合身边的例子,提醒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紧接着,由图书馆馆员讲授“网上图书馆”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了馆藏分布、检索操作,深化同学们对图书馆的了解。然后以提供书目寻找图书的方式到图书馆进行实操,最后,每位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一本图书,并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借阅该图书的原因。主题班会的顺利举办,让学生们学会怎样去借阅图书,目睹馆内丰富的纸本馆藏资源与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亲身感受图书馆良好的文化底蕴,为其往后更多地走进图书馆,借阅更多的图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性地购买数字资源

不同高校的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均不相同,不能完成套用其它图书馆的经验,人云亦云地去进行购买,在购买前除了要考查该资源知识的权威度,社会认可度,市场份额外,更重要的是要评估该资源是否符合本校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在民办高职类院校中,要做好这一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能不能争取到采购经费。

为此,馆员们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在高校,教工读者有科研的需求,而中国知网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受到教工读者的青睐,纷纷向图书馆提议购买。但其价格却不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的要求,虽其资源丰富,同时价格也昂贵,如贸然打报告让学校购买,肯定没法通过审批。怎么来找一个折中的点呢,既能满足教职工的科研需求,价格上又不至于让学校无法接受。在这里,就要结合本校实际,只购买与学校所开设课程、专业一致的专辑,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购买。这样一来价格就比较低,既在学校的经费预算范围内,又能满足教工最基本的科研需求。而对于学生读者,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一特殊的考证需求,其在大学期间必须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格证书,以此作为大学毕业证书的必要辅助资格证。要考取资格证,则说明有做题、培训的需求,考虑到这点就为其选购了《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职业全能培训库》等,同样,也是以学校所开设课程与专业作为依据,只购买相应的部分专辑。所以当这样一份完全为本校读者而精心设计的方案显现给校领导时,很快就得到了同意的审批意见。

3 利用一切途径,开展广泛宣传

购买后,除了采用传统的方法,粘贴通知、海报,在图书馆主页上进行宣传外,同时利用新技术,通过微博,微信广而告知,并在读书周、读书月中,邀请数字资源商到校园里为师生开展培训,现场答疑,派发数字资源的使用手册等。

4 将图书馆“场所”变为“多功能空间”

好的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要创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营造先进的图书馆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图书馆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图书馆场所变为多功能空间。

近几十年,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和用途正在发生变迁,过去,图书馆使用“黄金”空间储存馆藏;现在,不常用的书刊被迁移到密集书库。把腾出的空间用来加大阅览座位的设置,特别是增加休闲区、讨论区,开设更多的研修室,以及美化咖啡吧的环境。

同时,让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全馆,提供便捷的自动文印系统,高效的自助缴费系统,让读者不仅在备考期间流连忘返于安静、舒适的图书馆空间,在日常学习中也爱到图书馆。

5 结语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再仅是关于书本的场所,而是所有新旧媒体共存、互动的场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图书馆需不断进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功能,才能让图书馆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品牌,同时民办高职院校也会在此过程中办得更好、更强,使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13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合理的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式,扩大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发挥高校集聚形成的资源优势互补,改善目前高校优质资源重复配置的管理现状,对提升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通过对4所高校的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详细掌握了4所高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一)优质共享资源库匮乏、共享范围单一,无法满足共享需求

目前,随着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立,很多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优质共享资源库,虽然可以满足本校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但很多高校优质资源库种类匮乏,开发共享的范围只是图书馆资源共享、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校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的共享,而覆盖所有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还很少。高校的社会共享意识薄弱,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区域间高校的共享还很少,许多高校都不想将自己学校的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其他高校分享,高校的优质资源大多数只局限在本校内共享,无法满足本区域的高校共享需求。

(二)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长期深入共享很少

部分高校为了使本校的各项教学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确保本校的整体实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时将有利于本校的一些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短期的利益,为了本校的高速发展和各项指标达标的需要。所以,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在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共享、图书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管理人员经验共享、科研项目开发共享、大学城合作等,其目的只是为了本校发展需要,而不是为了将优质资源进行高校间共享,提高区域间高校的整体实力,特别在教学研究与教师资源共享方面都还没有深层次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共享的真正目的。

二、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共享意识淡薄,整体规划难以实施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导致学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本校共享的水平和条件较低,并与其他高校间形成巨大差距,形成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导致整体共享规划难以实施;还有部分高校对信息化环境下优质资源共享带来的机遇认识不充分,各高校考虑到优质资源共享需要将本校的许多特色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外校进行共享,可能会削弱本校在某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些高校担心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会增加本校的经费投入、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所以不愿将自己的优质资源用于共享,从而阻碍了高校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二)共享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各项共享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涵盖收费标准、共享收益、职责等权益的共享制度和共享标准,导致各高校担心在共享过程中权益、共享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学校间的良好的校际关系;当前对优质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对高校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因此,建立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机制迫在眉睫,改变传统狭隘性观念的束缚,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对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具有现实的保障作用。

(三)高校间没有建立公共的共享平台,导致共享信息传递不畅

区域间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意愿,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区域间高校共享的平台系统,使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只能停留在愿望上而无法具体实施;虽然区域内高校存在优质资源匮乏的现象,但由于没有公共的共享平台,所以只能从本校内部挖掘潜力,无法与外校进行资源共享;部分高校间尽管可以开展部分资源共享,但是由于缺乏共享平台来教学资源、图书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等相关共享资源的信息,导致资源共享信息不能即时,信息传递不畅,给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造成大量优质资源的重复建设。

(四)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包括共享资源的研发人才和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校这两类人才特别紧缺,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离不开专业的优质资源研发人员进行优秀课件、网络课程等优质资源的设计创作,也离不开具备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长远的战略眼光,擅长与人沟通交流,很好的组织能力的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而全国还未出现专门培养这两种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这与两类人才的奇缺现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部分高校即使有一些进行培训的机构,也因为缺少相应的考核及激励机制,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提高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策略

(一)突破传统观念

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应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加大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从优质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理念,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和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标准的收费和管理机制,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为了激发各高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积极态度并保障各高校在共享中获得利益,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的共享收费和管理机制。高校优质资源标准化是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有效途径,要提高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下的通用标准形式,建立优秀资源共享收费与管理标准;此外,还需要建立共享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提供优质资源数据多而且利用率高、效果好的高校,应该给予相应奖励,以促进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高效、良性的发展。

(三)构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与外校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保障系统,在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上,根据高校师生的资源需求,可以对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图书馆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科研资源等进行校际共享,在共享平台上各高校不仅可以需要共享资源的相关共享信息以及相关的共享流程,而且可以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和相关共享管理规章制度上传到共享平台系统。各校的师生都有各自的登录权限,并根据具体的权限对相关资源进行共享,平台系统的界面要求功能简单、操作灵活,查询和共享优质资源简单便捷。通过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运行使用,为各高校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提升区域内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完善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库

完善高校优质资源库是实施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学素材类资源、网络课件、电子图书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科研资源、共享事务处理系统等。各高校要定期向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优质资源库及时上传本校的优秀课件、电子期刊、新购置需要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优质科研项目和高校间共享资源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更新信息。上传的优质资源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来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设计,保障上传的优质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从而保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地顺利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区域间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增强各高校自身的学术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有利于整合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缓解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紧缺的压力,实现优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提升区域间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仁航,刘雨润.高校资源共享的可行性探究[J].管理观察,2014(11):150-153.

[2]吴青林,王焱.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方区域型高校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129-131.

[3]张鹏,刘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4]陈阳.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思考[J].教育教学,2013(05):50-51.

[5]蒋艳红.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6]翟玉强.再谈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16-18.

[7]魏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