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历史学习材料

篇1

2、教学工作中,安于现状,教研教改劲头不足。

工作中对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不能很快地接受,真正用到日常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其危害是,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根源是“懒”字作怪,未能真正地热爱教师这一行,未能把教育学生当作已任,高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

3、备课不精,教材钻研不透。

在教学中,只是被教科书牵着鼻子走,不明白、似是而非的知识,或需要扩展的内容,不能多方查找资料,查个明白。这样做知识讲不透,讲不清,学生听不明白,造成部分学生作业量增多,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课堂效率。究其原因是教学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而未把它当成自己应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4、工作方法简单,学生思想工作不够细致。

学生出了问题,不能耐心细致地了解实情,定出措施,想出办法,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大声呵斥,有时口不择言。这样做,打击了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了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是法制观念差,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5、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缺乏平等的师生观。

工作中,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总是摆出师长的面孔面对学生,使学生不能尽情地就出自己的心里话,工作中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危害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学生中不能树立威信。究其原因是对学生缺乏爱心。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定出以下措施:

1、加强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真领会内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新时期形势的需要。

2、认真学习教育法规,依法治教。

3、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教研教改中。

4、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篇2

1. “骨架类”材料。这类材料是支撑中学生历史观的基本要素。“骨架类”材料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1)足够的代表性:能代表昨天的发展大势,能为今天、明天提供借鉴;(2)足够的支撑力:能承前启后,能为“前因”提供回顾性解说,能为“后果”提供预见性铺垫;(3)足够的辐射力:通过“骨架类”材料的辐射力,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现他们心中的“昨日”。我们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就属于“骨架类”材料。中学历史教材、大纲通过向中学生呈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把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道德与价值观念、文明与素质提高等重要活动,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学习历史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

2. “血肉类”材料。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受教材篇幅、课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重点或难点缺少相应的史料作支撑,有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而无具体的说明过程,这就无形中给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增添了困难,而“血肉类”材料通常能为其提供注脚,解释原因或讲述后果,合理补充这类材料有助于减少理论阐释,降低学习难度。以讲解中国外交史《乔的笑》为例,通常我们只是对中学历史教材中自由阅读卡上的介绍材料进行讲解,但这样的讲解略显“单薄”和“骨感”。在讲解“乔的笑”之前,笔者通常会补充乔冠华在前往联合国途中写的一首诗:“一九七一,十一月一日,万里大江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同学们初步认识到乔冠华的才气和睿智,接下来通过对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大笑表现进行解读,同学们就能自然地体会到乔冠华作为外交家的才气、睿智以及豪迈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都立刻丰满起来,以外交家的自豪感带动中学生的自豪感。

3. “毛发”类材料。这类材料表面看和特定历史事件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巧妙地“位移”,实现时间或空间上的“穿越”,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时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历史课程标准》就要求“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2]比如,我们在讲到海峡两岸关系时,同学们往往觉得这是“大人物”的“大事情”,是陌生而遥不可及的。于是我说到,同学们,海峡两岸的交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们相信吗?看到大家疑惑的表情,我解释说,同学们都知道骨髓捐献,那你们知道大陆同胞中第一个向台湾同胞捐献骨髓的人是谁吗?她就是我们苏州的,而且就是我们相城区元和街道的,她叫杭彬,在2007年为14岁的台湾少女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和台湾慈济骨髓库合作的大陆捐“台”第一人。这个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自豪感,也使同学们对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二、甄选历史材料要注重真实性

与其他知识类型不同,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除非“穿越”否则无法亲见。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史料而非历史本身,因此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因此,在甄选史料时应做到:

1. 去伪存真。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由近及远,即将历史事件放在更广的空间范围或者更长的时间跨度去校验。比如,由于修史者的主观偏见,日本对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一直避而不谈,甚至强词夺理,这时就不妨把历史放在更大的背景之下,放到日本周边国家、放到亚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去校验,真伪立显,这是所谓的由近及远;二是由远及近,运用极致细微的、类似“DNA鉴定”的手段去辨别真伪,好比鉴赏古玩,先看他的材质是否相符,器形是否相符,是否有加工痕迹,再结合落款等进行鉴别……

2. 去粗取精。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其种类不可谓不多,有典籍、笔记、民谣、碑文、图标、实物图片、考古资料等。历史教学必须坚持“论从史出”这一基本准则,以史料为依归,做到言之有据,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去消遣性地“戏说”历史,更不能盲目相信荒诞无稽的历史虚构,而必须从广泛阅读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的史籍中去体验和感悟。

记得苏州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沈春华老师来我校组织教研活动时提到:“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来历史课堂是来‘享受’的,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类应付考试的。”作为历史科学教学工作者,愿以同仁堂“炮制虽烦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自勉,努力做到心中有“史”,手中有“料”,营造教师“享受教”、学生“享受学”的良好氛围。

注释:

[1]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处理好教学与教科书的关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0):20.

篇3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登录、用户信息录入、更新、检索、删除及用户权限管理,密码管理等;导师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科研方面信息等;用户签到管理模块:主要是与指纹录入仪进行通讯、实现用户签到验证,主要包括:用户指纹录入、用户签到、签到查询、用户指纹删除、用户请假等;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药品信息录入、更新、检索、删除、余量更新、药品存储位置管理等;药品使用管理模块:包括药品检索、打印条形码药品清单、药品余量提醒、过期药品查看等;药品存储柜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存储柜数量、位置IP、容量等信息;仪器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仪器信息录入、更新、删除、仪器预约、预约邮件提醒、外借管理等;热电参数测试仪数据读取模块:包括添加仪器测试用户、测试样品参数管理及测试数据管理等功能。

1.2嵌入式终端控制软件主要实现功能

(1)用户登录,只有登录成功后才能进行(3)的操作,否则(3)此操作无效,视为不合法用户。(2)终端串口管理,配置终端的串口通讯,用于条形码阅读器信息的读取。(3)终端存储柜柜门控制,用户在得到(1)的权限后直接可以操作柜门的开启与关闭。(4)终端信息显示,串口读取到的条形码信息后系统检索数据,更新显示信息,然后解析检索到的信息来控制存储柜的开启与关闭。

1.3存储柜物理设计

根据需要,本次对药品存储柜的设计采集2X2式的矩阵式设计方案并充分考虑了电路设计,信息读取的物理接口。

2MCLIMS系统架构

拓扑结构反应了应用系统或网络系统中各个结间点的互联表现形式,如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等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树形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形式。对于本系统,它主要体现在上位机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及嵌入式控制终端的连接方式及他们的数据响应关系。考虑到每个实验室的安装配置过程中,上位机软件与嵌入式控制终端的对应关系是1∶n的关系,n大于等于两台设备,本文选择了总线型拓扑,其特点:结构简单灵活,非常便于扩充;共享资源能力强,要实现总线型拓扑结构,只需上位机LIMS与MySQL服务器及嵌入式终端同在一个局域网中,保证MySQL服务器网络可达即可。系统的最终架构如这种架构方便药品存储柜数量的扩充,位置的放置也不受限制。

3MCLIMSR的具体实现

3.1系统软件架构

本系统以C/S模式为开发模式,以C#为上位机LIMS软件的开发语言,VisualStudio2010为开发功具;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嵌入式终端以基于ARM9为核心的S3C2440芯片作为处理器的TQ2440开发板作为嵌入式硬件平台,将嵌入式Linux作为底层系统,QT和C语言作为GUI设计和底层驱动开发语言;以UG为存储柜物理实体的建模工具。

3.2系统硬件架构

本系统涉及与多个硬件的通讯工作,其中包括:中控指纹仪,用于学生签到模块中的指纹录入及学生签到功能;POS打印机,用于实验室学生实验药品清单的打印,清单信息包括用户实验方案、所需药品的位置、用量、实验编号等信息并附带条形码;TQ2440开发板,是嵌入式控制终端的运行平台,用于运行嵌入式控制终端软件;条码扫描器,用于扫描条形码清单上的实验编号信息,并将编号传到嵌入式软件,软件做出相应的响应。

3.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结合当前实验室对药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本系统设计出如下功能模块。

3.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关系着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是LIMS成功创建和稳定运行的基础。在材料化学实验室管理系统(MCLIMS)中数据库作为信息的来源及存储工具,也是连接上位机LIMS、嵌入式控制终端的数据共享的桥梁。根据对各模块的处理过程及需求分析,以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库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用户相关的包括用户登录表,用户签到表,用户指纹表,用户请假登记表,用户科研信息表,用户基本信息表,用户导师信息表等。②与仪器信息相关的包括仪器预约信息表,仪器信息表,仪器外借信息表等。③与化学药品相关的有:化学药品信息表,化学药品使用信息表,化学药品剩余量信息表,药品短信验证表等。④与测试仪器相关的数据表有:仪器测试用户表,样品测试参数信息表,样品测试信息表等。

3.5系统的具体使用流程

本系统由上位机LIMS软件、嵌入式控制软件及存储柜实体构成。用户使用时对于非药品使用的模块都可以直接通过上位机LIMS软件完成,包括用户签到、实验室仪器、导师信息管理等。用户要完成实验,要经过几步:打开药品使用模块、检索药品的信息如余量、位置。然后根据实验规划分别添加药品信息;确认药品配方并打印清单,清单信息上会附带药品的位置,用量信息,实现学生实验无纸化记录;将药品清单携带到药品存储柜终端,扫描条形码,嵌入式终端检查条形码的合法性,然后检索并显示信息。同时,相应柜门开启,完成取药,每个条形研只能使用两次。

篇4

一 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是先审读设问,后审读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但如果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同时阅读材料时,除材料外,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时间、地点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理解材料、回答问题都有提示作用。

二 仔细阅读材料,搞清楚其中心意思

阅读材料应瞻前顾后,首先是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其次是精读设问部分,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应按问作答。所学为辅,材料为主,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初步接触材料,应该先解决文字障碍。进而搞清楚本段材料中要表达的意思。要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由此进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对于记叙性材料,关键是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要点。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看法。有时在提炼材料要点或观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东西。

三 分析整理材料要抓住中心问题

首先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其次是进行材料整理。应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搞清楚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东西,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接着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材料反映的史实与作者观点的差异,由此确定作者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及其观点正确与否。

四 将材料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结合

将材料中心意思与教材的那段历史结合起来,运用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其“着眼点”都是考查历史学科基础性、主干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一切以教材为主,其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不可能超出教材的范围。

五 再读和分析设问

篇5

引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层次,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实现最优化的信息传递,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3],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

“模具材料”课程是以工程材料、金属热处理等课程为基础,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服务的一门专业入门课,涉及材料、物理化学、力学、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学科,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该课程拥有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生涩的专业术语,概念繁多,微观原理抽象晦涩难懂,而且工艺方法实践性强,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而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则以黑板板书为主,挂图为辅助手段,黑板上勾画材料相图,粉笔头上输出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很难以生动、有趣地体现“模具材料”课程设计、制造,模具材料性能特征,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更不可能体现制造业恢宏的生产现场[1]。加之我校开设的“模具材料”课仅40学时,学时少,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工艺知识感性认识的学生,习惯了基础课上推导演绎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该课程抽象、枯燥、难学。如何用较短的课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新的思维体系对“模具材料”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投资收益比,这与我校倡导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一、教学设计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高等学校工程专科应“重在实践,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精神,本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原则,在教学的选择上,该课程选用了《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北理工版)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作者用“模具材料看熔炼,组织结构识相图,机械性能靠试验,改性处理依工艺筹”四句顺口溜高度囊括了该教材的主要讲授内容,并且依据教学要求,理清了该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处延,通过整合资源,对该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着重讲授模具材料的概括和现代制造业中经常使用的模具材料种类和各种热处理方法。学生在课后则可以通过自学方式了解其他模具材料及其表面处理技术。其中,模具材料部分以材料的典型牌号、成分、组织性能及其用途为主线,坚持讲授内容“浅、宽、通”的原则,授课重点放在如何讲清楚各种模具材料物理意义及其实际应用上。本课程热处理部分则应重点讲清楚传统热处理方法和其他各种表面改性方法的选择及其加工工艺路线,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和生产视频等影像资料,针对具体牌号开展案例项目式教学,如冷作模具钢,重点介绍Cr12MoV,D2,Cr12等模具材料的应用以及表面处理新技术,热作模具材料重点介绍目前应用最多H13,塑料模具材料部分重点介绍目前应该广泛的P20,718的表面处理工艺及其应用。教学内容强调“少、精、宽、新”,重点做到只需解剖一只“麻雀”、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学以致用,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4-5]。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初步、全面系统的了解,起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同时,使学生对模具材料及其改性热处理工艺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模具材料”是一门原理性、工艺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它不像基础课或其他专业基础课那样,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原理联系工艺,课前预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视频教学与动手实验互促进,这样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课程预习、讲授、讨论、实验以及实训等教学过程中采用了PPT电子教案、多功能模型教具、Flas、教学录像等多媒体形式,全面、生动、直观地向同学们铺展庞杂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为蓝本,以模具材料实验和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为支撑,以微课和慕课(Mooc)等新兴授课手段为表现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针对“模具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多、图表多、概念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每章节的授课提纲、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结论和小结,文字和以及重要的图表制成幻灯片(PPT),并将重要的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并录制成每集不超过6分钟的慕课视频,上传至学校慕课课程中心,供学生在线观看,让学生提前预习,对将要学的知识有初步了解,这样进一步加大了该课程堂课教学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兴趣,扩宽了学生视野,并且使学生对每堂课要达到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有了全面系统了解,学习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利用率和课堂讨论效果[2-3]。

1.微课制作和慕课应用相得益彰。作者所在的课程教学团队将“模具材料”课程核心内容拆分成若干个重要知识点,并分工合作制作了系列微课PPT。该微课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信息量巨大,清楚地展现了模具材料的类别,描述了模具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如采用三维立体图形来展示晶体结构和缺陷等,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其形体特征和内部结构等,清晰、形象和生动;如采用二维或三维动画可视化模拟位错运动,结晶和重结晶微观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作者将制作好的重要知识点如冷作模具钢D2,热作模具材料H13,塑料模具材料718的微课PPT加上教师精讲点拨,录制成视频应用于慕课教学,并结合微课PPT,使得授课过程形象生动、直观、感染力很强。教学过程从过去变单纯的听觉语言改为视听同步的动画模拟演示,有效化解了许多教学难点。通过视频讲解,弥补了学生工艺原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本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和简单化,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性[6],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与课堂讨论互相促进。“模具材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入门课程。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如果学生仅能做听众,而不进行动手实践,则会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纸上谈兵的感觉,尤其是对“模具材料”这种理论和实际生产联系密切的课程,更加如此。作者所在的课程教学团队开设了模具材料选用及热处理综合实验和模具设计、制造工程实践训练等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微课PPT、慕课视频和综合实验开展了8次课堂讨论,将一个课堂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每组5~6人,尽量采用以项目为主的案例式教学,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上就具体模具材料牌号、具体工艺路线方案展开讨论,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据慕课视频的讲授内容选择1~2个案例深入讨论,并上台演讲,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教”与“学”双向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预习、讨论和上台演练及课程实验就把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牢牢掌握了,使教学投资收益比最大化,培养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7-8]。

三、结束语

“模具材料”课程的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知识面广,涉及面大,与工程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教学难题,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并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品质。随着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通过智能手机APP进行模具材料课程教学,该APP平台能介绍模具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沿,可以录入教学大纲、备课教案、课件和教学录像,选编相应习题方便学生复习和自测[6],做到掌中教学,同时设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教师能随手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投资收益比。

参考文献:

[1]谈芬芳,宛农,陈仪先,等.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12).

[2]黄志成.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阳雨君.构建主义学习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4]杨雄,周思柱,冯进.《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多媒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5]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篇6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题目,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此类题以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教材重点作为命题材料。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位进行思考。题目的答案不是集中在某节课某框题的某个知识点上,而是分布在几课、多个知识点上,尤其体现在材料综合题上,更具有一定的知识跨度。这种题型有较大难度,学生仅仅靠死记教材上的“条条”,照搬现成答案是不行的。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因此,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但实际上,不管材料、问题有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只要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把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就能利用所给出的材料进行历史问题的解答。下面就浅谈一下这类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一、材料解析题的构成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所有内容,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暗示和引导,是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做题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二、关于材料解析题的表述

材料解析题的表述一般分为文字型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数据型包括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图片型包括文物图、漫画、地图等,还有一种是混合型包括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类型。每种类型都要求我们能理解材料内容,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三、关于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是: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

具体来讲,解答这种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解答的开始“搜寻关键词”

“寻”就是从材料内容本身或设问中,搜寻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在搜寻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找到关键词语,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看两头,寻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对材料的搜寻,一般情况下应搜寻三遍:第一遍快读搜寻,找到材料叙述的关键词语。第二遍细读搜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注重上下联系,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第三遍重点搜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搜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材料:“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

在这则材料中结尾处“罗斯福”“1933”就是关键词语。“罗斯福”说明是美国的相关历史;“1933”则表明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第二阶段:似曾相识燕归来――解答的关键是“内联”

“内联”就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就像一棵知识,树形成网络图,互相联系,一旦我们看到的材料中有类似的语言或知识,我们将不自觉地联想到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就会逐步提高综合能力。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内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

我们由“卫鞅”联想到“商鞅”,由“商鞅”联想到“商鞅变法”,进而得出其议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反映了变法改革的主张。

第三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解答的落点是“精答”

材料解析题的搜寻、内联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答题顺寻由易到难。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设问的定位有易有难,“柿子专挑软的捏”,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第一问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求易、求细,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答题过程注意限制性词语。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分值决定答题的长度。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不要东答一句,西答一句,让人摸不到头脑。

篇7

2.中学历史教材以及高考的要求

历史材料题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是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扩展。每年高考,史料题必考,且所占比重较大,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史料分析题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础外,主要是方法不当。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二、高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2.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审题训练,把握解题背景。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其次要关注非文字信息源。近年历史试题中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材料题教学应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再次,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1)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方向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中心,围绕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外,还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将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某一章节相关联,明确解题方向。

(2)领会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4.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注意解题的规范

(1)掌握相应类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因题选法

①递进式材料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解答第一问是关键,答对第一问,其它会迎刃而解。解答第一问要注意理解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②归纳式材料题。可借鉴语文课文分段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提取将材的有效信息。

③小论文式材料解析题。解答这类题,应注意审题,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形成正确结论。

(2)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①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②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③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其自身的局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

④认真书写,注意卷面的整洁。教师在平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卷面的整洁与条理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5).

篇8

进入上世纪90年月,在城市化建立的海潮下,特区的城市情貌一日千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寓居小区应运而生。但在外表光鲜的背面,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寓居房子外墙敏捷老化的陈迹,小区绿化草坪上扎眼的垃圾。譬如市房管局(原市房屋局前身)开拓建立的第一个项目红荔村,装修时期小区内垃圾聚积如山,苍蝇横飞,老鼠四窜。日本的一个调查团来调查时,就很不谦让地指出:“修建多姿多彩,惋惜治理跟不上。”

年春天,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一行在调查了港和全市几个公产房房屋小区后,激烈地认识到,要处理物业治理遍及存在的准则不健全、治理伎俩掉队、程度不高级问题,必需从基本上变革现行的治理体系体例。在随后的一次房地产工作大会上,她作了明确指示:必需变革现行治理体系体例,借鉴喷鼻港成功的经历为我所用。依据这一指示精神,市房管局(市房屋局前身)的指导班子召开了紧要大会,此次大会提出将房屋物业治理归入企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轨道的方案,探究合适中国国情的房屋区物业治理新形式,并向市县政府提出施行方案。年10月,经李传芳副市长同意,由市房管局注册成立了物业治理公司,努力于新的物业治理形式探究,以便在全市局限内履行。

变革催生了物业,时代付与物业荣耀的工作。

年4月,依据市县政府的指示精神,物业正式接收昔时的大型福利房小区——二村,开端治理形式的立异理论。市房管局那时专门为此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并遴选了几名年青的、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年青人组建公司。1992年,大学卒业不久的我,有幸参加到物业治理公司,并投身到这场不服凡的物业治理形式立异变革理论中。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降生进程

物业工作小组首先对物业治理近况和10年来的治理理论经历进行了总结,并对业主需求进行深化查询研讨,初步提出了“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思想,那时便获得了市县政府和市房管局的一定和支撑。依据业主在物业治理服务中的需求要素,我们以为物业治理应环绕次序维护(那时称作“保安”)、房管、洁净、绿化、设备治理、维修服务、社区文明等七大服务功用进行全方位掩盖,并明确了企业是物业治理的主体。这一形式从基本上处理了不断困扰物业治理“做什么”、“谁来做”的问题,可谓有的放矢。“综合一体化”提出的“七大服务”划时代地清楚了物业治理的根本内容和职责。20年过去了,物业治理服务有无数的立异与打破,但一直离不开“七大服务”范围,足于证实“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归纳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有了一体化治理的思绪,但如何才干在实践工作中真正贯实好呢?因为国内无相关经历可以借鉴,物业便派出一批治理人员奔赴深港两地各四星级酒店取经。酒店治理人员的一致着装、挂牌上班、文明用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更为主要的是,在可掬的笑脸和暖和的话语中,调查团深深地清楚了“客户是天主”这句话的实质涵义。调查完毕后,物业借鉴喷鼻港酒店治理的经历,开端探索着树立起标准的内部治理准则。从着装到用语,从岗亭职责到奖惩准则,都逐个强调,事无大小,并秉承“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主旨,制订服务手册,对“七大服务”工作规范进行细化,抓内部治理,培育员工服务认识,精心提拔服务质量。

依照新治理形式运作后,物业治理企业摊开了四肢举动,经心投入服务:将本来辨别由居委会、派出所等单元担任的房屋区卫生、绿化、治安等治理内容一致归入治理处,施行全方位治理,将人力物力一致谋划、集中分配,治理协调有序。这种治理形式很快就使物业治理优势获得充分表现,从体系体例上处理了各自为营、互相推诿、多头扯皮的不良景象。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获得宏大成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村的业主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治理处和其余房屋区治理处确实有很大分歧。他们发现差异不只仅在于治理人员一致的着装和浅笑,更主要的是他们每小我身上分发出来的激烈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认识:小区内洁净人员天天三次清算垃圾,而在住户装修顶峰期时更是随时打扫装修垃圾,小区情况一直整洁得让人面前发亮;经由军事化练习的次序维护员一直地在小区内巡视,小区内很少见到乱摆买景象以及治安治理变乱;小区车辆治理状况优越,各类车辆各停其位,交通情况顺利;物业治理人员尽职尽责,只需住户打个德律风,无论何时何事,他们都邑尽量周密地处理问题;走在小区的石径上,放眼望去,四处是绿草如茵,棕树婆娑,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治理人员好心的笑脸和亲热的问候……

执行一体化治理形式后,除了小区情况整洁美好外,最主要的是,无论碰到什么坚苦,只需问到物业治理公司的工作人员,都邑获得一个明确的回答。“坚持24小时为居民服务,坚持对居民进行回访,坚持为居民排忧解难”,二村治理处用“三个坚持”的精神和至诚至真的服务,在广阔住户的心中凝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正人之花。那时不少房管所的人来观赏二村,令他们诧异不已的已不只是治理人员的练习有素、一致着装、庄重举止与文雅辞吐,还有治理公司可以在多量住户大规划迁居、装修时期,疾速矫捷地将很多垃圾实时清运,根绝了住户违章装修、乱搭乱建的景象,单个房子的修建质量问题很快获得妥帖处置。英国房屋司理学会喷鼻港分会主席吴咏琪密斯调查二村后,深有感受地说:“房屋区入住时期如许整洁洁净,路上看不到一袋垃圾,这在喷鼻港也很难做到。”

年,二村荣获全国榜样文明房屋小区,那时全国只要8个项目获此殊荣,二村以第二名的成果获奖。同年,二村被结合国人居委员会授予“人居声誉奖”。一个投入运用不到两年的小区,就一举为经济特区捧回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奖,这代表着一体化治理形式在二村取得成功。原建立部还把物业治理“综合一体化”形式列入全国物业治理培训教材,该形式开端在全国各地敏捷推行。到二村观赏拜访的国表里宾客纷至沓来,个中有前肯尼亚总统莫伊、喷鼻港署理总督钟逸杰、澳大利亚结合访华团及英国房屋司理学会等代表团。可以一定地说,上世纪90年月初,二村创始的“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发明了物业治理的奇观,也发明了中国物业治理的奇观。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前史奉献

除了可以不遗余力为居民供应一流的治理服务外,“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也为房管所向物业治理企业体系体例变革、履行物业治理社会化供应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此前,房管所的经费都是由县政府补助,但物业以先行者的远见和魄力在服务内容上做出改动后,二村治理处在成立之初,便经市县政府同意从房屋区工程总造价中提取1%作为治理基金。为了补偿治理经费的不足,又用治理基金在小区内购置了贸易用房,由治理处出租运营,其收入用作治理费的增补。另一方面,治理处又开展了多种运营,采纳有偿服务、商铺运营等办法,广辟资金筹集渠道,促使小区治理的良性轮回,经济效益开端突显,完成了进出均衡,做到了“以区养区”,培养了房屋区治理的“自我造血”功用,一举打破了房屋区治理靠县政府“供养”的传统格式。这时人们才开端看法到,本来物业治理不只仅是一种能为广阔住户供应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是一项能为物业治理企业供应经济收益、为社会发明价值的运营活动。

篇9

一、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情况

(一)教师没有把握住情境材料教学法使用的度

1.利用情境材料组织历史课堂教学

主要目的是通过选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核心是如何恰当地选取材料,而材料是多样的,文字、图表、影视、实物等,纷繁芜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用材料时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例如:一是教师呈现的材料太多,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二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拖着走。另外,整节课完全脱离教材,问题设置基本没有梯度。

2.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哪个知识点设计情境、选用哪些历史资料和提出哪些问题都由教师包揽下来;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详细地解读情境中蕴含着的与即将要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历史信息,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问答。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对课堂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反正老师会告诉我重点,我又何苦多费劲。案例:有一位教师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中,围绕秦王嬴政从成长到掌权的历程和分封制与郡县制在朝廷的争论设计了两个主题情境,引用了大量材料,用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可是对于本节课所需要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形成的?”和“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却着墨太少,教师所做的仅仅是依据学生手中的课本作适当的讲解。而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在具体、生动、形象的史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且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师在使用情境材料对材料理解不深刻

教师在情境材料教学的运用中,往往是引用一些现成的材料,而不是自己去斟酌筛选,甚至都不知道材料的来源,以至于讲解时也是搪塞、敷衍。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历史材料的真实性;节录材料应注意其准确性;呈现材料应注意其规范性;选材要注意多角度、多形式;材料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学生情境材料解读能力提升的阻碍因素

学生在潜意识里惧怕情境材料解读,学习惰性作怪;学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固,无力构建史实联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缺,能“理解”而不能“解读”;史料本身存在阻碍学生理解的因素,很难读。

二、历史课堂情境材料教学法实施的有效措施

师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教师选择情境材料教学要把握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情境创设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二是情境材料教学的简约性,在一节课中,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材料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历史图片等)才能让学生愿意去读材料并开始实际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真正使历史课堂材料教学不再流于形式,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把握“度”很关键,选取材料要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有启发性。所以,在选取历史材料时,一要研究课标,符合学情适度选取材料;二要立足教材,依据学生实际就近选取材料;三要根据学情,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境。除此之外,在选材时还要重视针对性、创新性、多样性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境材料教学的积极作用。要由原来的教师如何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转向为学生如何通过自主解读史料来培养自身的史学素养。

(二)学生要根据材料性质及特点总结出情境材料解读的技巧

1.学生要关注每则情境材料的出处、时间、说明和注释等信息

每则史料的出处、说明和注释(一般图表史料中出现较多)往往是信息的关键点,这些关键信息能够帮助判断材料要考查的知识点,回想起相关知识。

2.学生关注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连接词、关键词等关键点

一般来说,大段史料中的分号和省略号要重点关注,它提供了史料信息的层次性,抓住这个层次性可以确保答案有条理、不漏点;分号前或省略号后的话比较重要,是关键信息所在;一些表示转折、并列、条件、因果等关系的连接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史料涵义的层次性和作者的观点、思维过程等,有助于合理阐释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历史影响等。

(三)教师教学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实施“填鸭式”教学。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篇10

材料力学课程作为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后续课程以及未来的工作搭建一个扎实稳固的基础性支撑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为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信息化环境下材料力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开展了两次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和深度学习。

一、信息化环境下材料力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搭建了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有24个一级栏目,包括教师授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日历、教学笔记、翻转课堂学习任务书、形成性评价成绩等栏目,并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另外平台上有教学邮箱、答疑讨论等栏目,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的信息交流互动,充分营造了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保证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指引,使学生充分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与状态。

课程网站有17个一级栏目,有教师的全程授课录像、自学辅导系统、考研加油站等。两套网络资源彼此配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信息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各环节的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强化课程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基础。

2.建立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发现和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扩展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将已经内化为学生已有知识的知识点进行扩展、推广、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1.课前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平日里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过往的学习状态和目前的学习情况下,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基本上是自由组合,每一组4-5人。组内成员确定一位学,组长的职责是管理督促本组组员,并负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教师将设定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单,连同学习资源指引一并公示在教学平台上,指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组长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同学首先学习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单,清楚明白任务后,组织本组同学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授课课件,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将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形成学习报告一同提交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审阅学生的学习报告,并针对学习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给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教师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共性问题以及需要特殊指导的个性问题。将个性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栏目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一般是继续给出问题,指引学生查阅哪些资料,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给出明确的解答。

小组同学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第二轮的学习,修改小组学习报告,重新梳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疑问。小组整理第二轮学习报告提交。教师再一次审阅报告,梳理学生的疑问。在这一次的审阅中,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困惑,清楚明白应该向哪个方向引导学生的讨论,拥有了为下一步课堂交流活动进行设计的依据。

2.课中交流讨论

由于上课前教师将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了整理,课堂交流讨论环节就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推理思维的养成。

课堂交流环节按学习小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名单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登台讲课,讲课时间控制在8-10分钟。讲课完成后其他组同学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困惑、讲课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讲课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进行反馈,讲课组的全体成员随时解答问题。

书记员记录交流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以便老师课后反馈。所有小组交流完毕,由班长对全班同学的课堂表现、讨论情况、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对本次翻转课堂的效果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阐述、解疑。由于经历了课前两轮的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剩下的疑问也就很少了,再通过教师稍微的点拨学生的疑问就全解决了。

3.课后总结反思

篇11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有道材料解析题,题目要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中的早期轮船航运以什么形式出现?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2)从中国轮船航运兴起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中,第(2)问难度明显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基本抓不住要点。如果此时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清晰、透彻的讲解,肯定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的。

二、要从材料中来

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从材料中一点一点地得出答案的。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首先立足于材料,为深入分析、挖掘材料做准备。教师需要把参考答案摆在一边,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真剖析每一个关键的句、词、字。通过多设巧设疑问,一个个破解疑问让答案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来。

三、评讲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

很多学生平时背了不少东西,但一到考试碰上材料解析题便不知千言万语从何说起。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评讲中注意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通过评讲中恰当的设问,先将学生头脑中一个个相关的旧知识点再现,让问题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解题的思路并细细体会这一过程。体会了这一过程学生才有“会运用”的感觉,才能慢慢培养起知识的迁移能力。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这道材料解析题: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回答:

(1)“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现实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篇12

一、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建立

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是实现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为适应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近两年来,我校以历史学科组为核心自主地完成了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初步建设,目前正在完善阶段,并开始服务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历史学科主页提供了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同时,学科网的教学资源库还提供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资源供师生教学使用,这些都为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便利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

1.史学苑

下设(1)图文资料(历史镜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杂谈、古今趣闻、历史课件);(2)历史视频(历史课堂、揭秘历史)。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

2.学案

下设(1)必修一、二、三的每一课具体学案;(2)(修改的学案的信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及必要的学习指导。

3.虚拟课堂(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源

4.在线测试

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检测的需要,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师生留言

对于课外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开通师生个别沟通的渠道。教师在这里组织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协作学习。

6.问题探究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开创一个自由、主动参与的空间,共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研讨和辩论。

7.后台管理(留言管理、学生管理、题库管理、文章管理、评论管理)

二、教师在历史学科信息化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历史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所需的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规律、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能力的指导,以辅助学习。

教师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留下思考、质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学科教学网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形式

信息化教学起步之初,我校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还仅停留在课件的直观演示等低层次的探索上。即从现成的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性地用在学科教学中,或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等),综合各种教学素材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课件。随着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的提高、及历史学科教学网站的建设,逐渐发展为发挥历史学科本身丰富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优势及学科教学网站所提供的多媒体多种视听信息传递渠道、互动功能优势,通过两者恰当地结合,创设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它呈现出的真实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科教学网站也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个性化、自主性和交互式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学习准备

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事先搜索好相关网站,当然最好有个人的历史教学主页,对相关网站所提供的海量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研究新动态等学习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编制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的课件,并将其链接到自主开发的历史教学网站上。此外,课前教师还应尽可能详尽地告知学生需查询资料的相关网站、网页,查询路径和方法,以提高在线学习的网络使用效率。

3.学习过程

首先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网络课堂,在教师主导下,共同确立本课的学习主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点击历史教学网站上课文学习主页和教师提前筛选的推荐网站,获取与建构有关历史学习的相关新知识,并进行整理、加工、消化、创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合作学习制作成历史网页上传到指定的学科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主控机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联机或分组讨论,完成授课、指导、答疑等学习环节;学生则通过与主控机联网的工作机在线完成同步学习、质疑、讨论、释疑。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有助于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课堂的效率。

4.学习评价

信息化教学进一步丰富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由于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的反馈资料,在课上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这就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协作意识等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更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上相互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既方便了讨论学习,又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四、反思与讨论

历史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开展,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前景。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和实践才刚刚起步,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服务于素质教育这一大目标。并且,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都会对某种特定的教与学有效,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能媒体,只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规避其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更有效、更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新义,齐乐平.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思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2]包红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3]李玉番.探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学,2013(7).

篇13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