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六步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六步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六步教学法论文

篇1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2)完成导学案。

篇2

1.有领导

一是有一位副校长分管集体备课,定时安排、备课活动,定时检查收集集体备课资料;二是每个备课小组安排一位领导蹲点,全程参与备课小组的活动。

2.有主题

我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各小组根据本科组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开展小课题研究,如英语单词“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识字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数学概念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等。

3.有备课组长和主备人

备课组长由学校教导处指定,负责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工作量纳入量化考核;主备人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轮流主备。

4.有时间保证

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体备课,期初教导处排课时就对各组备课时间进行安排,如每周二下午为语文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为数学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四下午为英语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上午为综合科组集体备课时间,轮到集体备课时间的科组教师不排课。这样,集体备课才有时间保证。

5.有展示

主备人每月第三周向本组成员及学校课题组领导和其他教师进行上课展示。

6.有反思

主备人根据上课及评课情况,对二次预案进行反思,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

7.有流程

每月为一个集体备课周期,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周备课组长根据“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课题研究计划定出研究主题,安排主备课人初备,形成预案。第二周主备人预案下发组员研讨、修改、补充、删减、矫正,主备人形成第二次备课预案。第三周主备人上课,集体评课,修改补充,主备人认真做好记录。第四周主备人根据上课、评课研究记录,对二次预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填写集体备课表,备课资料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

通过集体备课,以“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教改实验为主题,探讨各科各种课型的“高效六步教学法”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成效

开展“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高效六步教学法”的精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科组建设,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集体备课前,要自我钻研。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因此,在发言之前,教师都会走进教材、研读课本,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大纲、研究大纲,并翻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集体备课时,主备课人向科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分析,并按照创设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解疑、展示提升、总结回顾、当堂检测这六个步骤来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同科组教师要依次发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主备课人的设计发表意见和建议,主备课人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备教师根据众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六步法”由陌生到逐步的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到掌握“六步法”的精髓,每一次的集备都是对教师的一次升华。

集体备课上课,更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与提高。通过上课,验证教学预设是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执教者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上课反思中,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再经过组员的评课、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这种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以来,我校教师成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评优课、论文评比等教学竞赛以及,有242人次榜上有名,其中获市级奖58人次,省级奖60人次,国家级奖41人次。黄琪、张欢、吴幼丹等教师“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现场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李红、彭瑜雅等教师的“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教学设计获省一、二等奖。

2.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为备课组成员搭建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也增进了备课组成员的了解,在备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如我校二年级的备课组是由有教学经验的刘棠老师和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组成的。虽然她们的年龄差了一大截,但她们的相处与合作似乎没有年龄的隔膜。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尊重刘棠老师,体谅刘棠老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让刘棠老师尽量少做。所以学校布置备课组内的一些琐碎工作,她俩能够应付得了、独自承担,根本不让刘老师操心。而刘老师呢,尽可能在学识与经验上给予她们帮助与支持。开学前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要上公开课,周丽文把主备好的课《坐井观天》在组内进行讨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有些肤浅,于是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校的“六步法”要求,把教学设计和课件从头到尾进行了指导,并把教学意图和上课应该注意的细节一一对周老师交代清楚。上公开课的时候,刘老师知道周老师年轻,应付大场合的经验欠缺,他特意坐在讲台旁,让她有颗定心丸。上课时,周老师时不时瞄一下刘老师,刘老师总是给予她肯定和赞赏的目光。一节课下来,周老师表现得相当出色,听课教师对《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周老师通过这节课既得到大家的肯定,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驾驭课堂能力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发挥了余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得到了尊重,收获了快乐,两位年轻教师主动承担一些科组工作,在学识与经验上得到刘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备课组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备课组的建设。

3.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

“高效六步教学法”是针对全科提出来的,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操作模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学科特点以及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特点来设计“六步法”的教学。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同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一个难题。如英语单词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阅读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对话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当某一备课组研究出某一种六步法教学模式并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激发,从而推进了我校六步法课题的深入开展。如吴幼丹在《“六步教学法”高效课堂集体备课给我带来的发展》一文中写道:

篇3

2013年初我们在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行,我们尝试将该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在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一谈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六步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流程

“六步教学法”是:第一步: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大胆猜想,合理假设;第三步:设计实验,制定计划;第四步:合作探究,开展实验;第五步:深入研讨,获得结论;第六步: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的一种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谓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科学课中的探究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假设等。而“六步教学法”正是指引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课下学生在探究时也会按照这样的探究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学会课外科学探究。

二、以问题发现为引导,是“六步教学法”关键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科学学科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将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诱发问题,便于学生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出实验,评析方案可行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贴近学生的想法,从而发现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闪光点。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自觉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的磁力》时,对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研究对象:电池的电量、线圈的粗细、铁芯的长短、铁芯的粗细、线圈的圈数、线圈离铁芯的距离・・・・・・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么多的研究对象,我引导学生先对“线圈的圈数”和“电池的电量”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实验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课下设计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学生的兴趣很高。

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们对许多东西都感到好奇,都想把它弄清楚,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能够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引领学生热爱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三、创设探究环境,是“六步教学法”的有效保障

对于学生的探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必要时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去。学生在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解答。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担心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定时开放,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普知识类的书籍;学校实验室可以借出一定的实验器具;学生合作,共享自己的资源;教师时常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消除对科学的“成见”, 并积极配合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篇4

[6] 百度文库. 2010潍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之“模块整合五四一”[J/OL].,2012-11-27/2015-7-13.

[7] 百度文库.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人教新课标[J/OL].,2012-11-27/2015-7-13.

[8]百度文库.先学后教,灵活运用[J/OL].,012-12-4/2015-7-13.

[9] 百度文库.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OL].,2012-8-2/2015-7-13.

[10] 孙琴.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化学教与学, 2012(09).

[11]百度文库.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J/OL].,2012-9-17/2015-7-13.

[12] 张远. 改革教学方法 打造高效课堂――初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法的探究[J]. 新课程(中学), 2012(12).

[13]百度文库.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J/OL].,2012-9-25/2015-7-13.

[14]百度文库.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操作规范[J/OL]., 2012-9-23/2015-7-13.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师生自身需要出发,深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好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适合我校情况的“三段六步教学法”。所谓“三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六步”是指展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现、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拓展等六个教学步骤。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我们能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真正运用在词汇教学中,借此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课堂,那么我们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在每个单元开始前会将导学案发给每个学生先预习。此为“三段”中的课前段以及“六步”中的前两步。课前段既有教师的工作(准备导学案),也有学生的工作(预习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案,学生对简单的单词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其用法,教师课堂上就可以不必赘述。对于稍难一点的部分,完成导学案后要求学生形成问题。

课中阶段主要进行“六步”中的互动展现、精讲点拨和课堂检测工作。这由过去的教师讲解为主变成学生展示为主:学生在课前自学基础上,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也通过展示暴露出来,这是老师精讲点拨时要重点讲的地方。课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那部分单词,教师可略过不讲,或稍微处理即可。至于问题单词,则要重点点拨。进行展示和点拨后,还需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巩固的形式可采用多种方式:或是以书面的形式,如做考查单词用法的单选题或者句子翻译;或是口头的方式,如用所学词组编对话或造句等。最后,还要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难点单词做归纳小结,这算是六步中的最后一步。我在实践中,通常采取由学生归纳、教师拓展二者协同完成的方式进行。课后阶段,学生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长或学习委员向老师反映自己未能很好掌握的单词,教师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备好课后课,在下一堂课做必要补充。

三、“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体会及反思

(1)“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有好的效果需要导学案这一重要载体。英语词汇教学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单词用法,还应涉及自学方法的指导。单词用法不一定单纯列举,也可以通过相关句子让学生归纳出目标词汇的用法。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because和because of的区别,可以完成以下两个例句:

①He didn’t pass the exam _____________ his carelessness.

②He didn’t pass the exam___________ he was careless.

学生通过自学或是小组讨论完全能够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用法。学生依案自学,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也是互助交流互助的基础。所以,导学案的质量事关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与否。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是在集体商量的基础上由每位老师分任务责任一个单元的导学案。

(2)实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把课堂从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好的同学通过帮助别人得到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被忽视而完全放弃。

(3)教师要敢于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前学生预习,不作任何提示和讲解,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学生不会的东西,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提示、点拨;再次,在练习中要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余地。

四、小结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程模式下获得比以前更积极主动的发展。采用“三段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持久学习动力及高效的英语课堂。尽管在现有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肯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璇.浅议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现代交际》,2009年.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指出:“高职英语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设计项目的名称、主要内容和成果展示;学生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的步骤,如收集信息、实施方案、评价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论文统计发现,有些论文涉及任务型教学法,有些论文涉及分层次教学,有些论文涉及ESP教学,但是,涉及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论文仅有10多篇。这说明英语项目化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具有公开价值的成果尚少。但是,鉴于项目化教学具有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优点,“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之一,我院近几年开展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验,在通用英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立足于如何结合项目化教学“六步法”,开发符合我院的机电英语“六步法”。

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

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师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化教学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教学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所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采用混元方式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笔者认为,建立在以上三种理论之上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情境、实用、合作,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具体性特点。

三、高职英语项目化设计案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国内学者从工作过程、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法”。同时,还有“五步法”和“七步法”。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均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三个阶段。此外,国内学者提供了具体案例,如金融保险项目化英语教学案例。

我院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英语项目化整体设计、项目化单元设计等内容,如机电英语项目化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渗透了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1。知识目标主要和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有关,技能目标主要和运用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关,素质目标主要和基本职业素养、积累技术资料、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根据多次走访发现,我院机电装备制造类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目标大多是一线机床操作员工。因此,教师根据现有的加工设备,结合英语项目化教学整体目标,进行了单元项目化设计,见表2。具体包括技能训练项目名称、技能目标、主要支撑知识和训练方式。

1.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20~3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5个例句

2.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10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共10个例句

3_通过看图解说、看实物解说等方式介绍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信息收集、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方式设计。以单元设计为例,学生也提供了具体的六步实施方案,见表3。

五、结论

篇7

0 引言

单片机技术是目前电子技术领域PLC、嵌入式、单片机三大主流技术之一,单片机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单片机教材种类繁多,版本五花八门,传统的教材以汇编语言教学居多。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国内各高校具体实施时也是各有特色。在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方面,每个老师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但有一点大家都必须承认,很多学生学完单片机后,不能灵活的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甚至到毕业时还不会用单片机做个小系统,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可见一斑。因此,剖析传统单片机教学存在的不足,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探索出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单片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笔者和全国很多高校教师一样,采用的教材为纯汇编语言教材,讲课过程是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理论学时远远多于实验学时,比如80(理论)+16(实验),而且实验课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前的几个周进行。理论和实验严重脱节,实践环节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很多学生都是学的稀里糊涂,一知半解。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理论笔试闭卷进行,难以考查学生能力。这种传统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1 教材选择落后,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老师固守成规,不愿意尝试使用新教材,学习新内容。喜欢吃老本,用惯了汇编语言版本教材,而不愿换用C语言版本教材,在教学中重视汇编语言的教学,对于单片机各单元硬件模块、寄存器、功能指令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对于程序设计也仅仅是数据的运算、数据传送、寄存器的操作使用等,没有涉及什么实际应用项目。指令种类太多,难以记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感觉枯燥无味,上课无精打采。

1.2 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选择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

很多高校的单片机实验设备,多为8051单片机实验箱式,且老化陈旧。这种设备一般会配带实验指导书,连线、原理、程序清单都会给出,学生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连线,然后运行程序结果就出来了,没有什么实质性教学意义。开放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去动手实践,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开发平台和学习用器件跟不上技术发展

有很多学校还在学8051单片机,器件还在用锁存器、AD、DA等,其实现在有很多单片机已经集成了很多电路,如STC15、STM32、PIC、STM8单片机等,开发应用起来很方便。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跟不上现代电子技术和芯片的发展,还在使用已经落后的芯片和开发手段,与现代企业生产要求已经脱节。学生学习后也用不上,导致学好无用的尴尬局面。

1.4 考核偏重理论,考核方式单一

多数高校在单片机课程考试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纸质试卷考试,基本是对单片机概念、指令和部分知识的片面考核,难以体现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即使考1OO分的学生,可能也不会编写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笔者的一个2011级毕业生在答辩时曾告诉我,她连晶振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设计出类似点亮流水灯的简单项目了。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设计能力、编程能力难以得到系统锻炼。

2 教学改革与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单片机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高校要转型,高校教师也要转型,变则通不变则废。作为高校教师,要敢于改革、敢于实践和教学创新。

六步教学法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2.1 教

教什么?针对一门课程,这是任课老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必须突出重难点。单片机课程教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主要是五个方面:①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芯片引脚功能、晶振和电源、复位电路;②对单片机任意I/O口的操作,输出控制电平高低,输入检测电平高低,进行C语言编程控制引脚工作;③定时器/计数器,重点掌握最常用的方式2,学会计算初值,学会编写定时程序;④中断,包括外部中断、定时器中断和串口中断;⑤串口通信,掌握单片机之间通信、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通信、单片机与无线模块通信等。老师只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把这些核心知识给学生讲清讲透即可。

2.2 学

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学生,关键要掌握住一门课的最重要内容,有些是必须学的,有些只需了解即可,甚至有些内容你没有必要关心。针对单片机课程,笔者认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需要花精力学习芯片引脚使用、最小系统接线、会点亮LED、会控制数码管和液晶屏、会灵活利用中断和定时功能、会进行串口通信、无线模块收发等就可以啦。这些核心内容的学习,可以按照老师安排的项目,如流水灯、交通灯、数码管时钟、万年历、温湿度监测、无线遥控循迹小车等课内教学项目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

2.3 做

在理论知识学习和项目驱动教学中,老师可以再另外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网上找一些实例,进行巩固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一个项目的设计制作完成,会涉及很多专业课程知识,这样又倒逼学生主动去复习过去所学知识,学生会带着问题去翻书、查阅相关资料等。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练

在“教、学、做”的基础上,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增大知识面,通过大量的工程项目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练习的多了,设计的项目多了,会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5 研

就是研发、设计和创新。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不能总是拘泥于课内那几个简单的项目,简单的基础项目只是敲门砖。要想提升自己,就必须把目光瞄准市场、了解企业岗位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熟悉生产和生活中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2.6 赛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规模的单片机知识和技能竞赛、问题式和讨论式比赛,也可以举办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可以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和其他各种级别和形式的专业竞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比赛,能够检验学习效果,能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能够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本领。

3 考核方式改革和后期能力提升

“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在最后的考核方式设计上,要改变传统的纸质笔试方式,最好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项目考核相结合,依据学生平时学习和做项目的表现给出过程考核分,期末考试采用教师指定项目或学生自选项目进行考核,做到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安装、独立编程和调试,然后进行成果答辩,最终给出项目考核分。

4 结束语

在教学中,笔者进行过深刻反思,到底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呢?“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和体会,不能算是十分成熟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每个学校和不同的老师,想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在教学改革中,没有终点,高校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拓宽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现代化教育发展步伐。教学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篇8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专业课都息息相关,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考取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上岗证时,还是考取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时,所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建筑材料知识,因此,《建筑材料》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和选用、使用、运输与储存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检验的操作能力。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探索。

二、三二分段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公共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即中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为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三二分段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实现衔接是有可能的。实现中、高职教育三二分段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实现。作为建筑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课程目标衔接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后,编写课程的专用教材,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浅入深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进行衔接的教学实践。

三、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升。

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对于像《建筑材料》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选择,中职应以理论基础为教学重点,高职阶段需要做到在中职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结合考证要求量身定制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就年龄和心理上更加成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教学法,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推崇,这种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学生中心、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行动导向教学众多教学方法中,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而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中,针对中职学生已经具备建筑材料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把高职部分建筑材料课程开发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深化阶段、知识拓展实践阶段、工学结合阶段及胶凝材料、砂浆、混凝土、钢材、木材、墙体材料、功能性材料七个项目,通过专家的充分分析讨论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六步法”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内容,下面以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混凝土项目中的一次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情境教学为例。进行“六步法”的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的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传统的教学设计如下:

(1)学时:4学时。

(2)教学目的:

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

②熟悉:基准配合比设计过程;施工配合比的得出: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③了解:设计配合比设计过程

(3)教学重点: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法。

(5)教学过程设计:一是教师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进行配合比设计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学习;三是教师归纳总结;四是布置配合比设计实训作业。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目标,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用行动导向教学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每个项目的教学小模块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进行教学,以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师介绍任务的背景并作学习引导;要点是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讯和获取途径;主要教学方法:发现、激发兴趣法。

2.计划阶段――教师将“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规范”提供给学生,学生以此为依据,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以小组方式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各种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特性对混凝土产品质量的影响,找出能计算出混凝土理论配方的数据及编制混凝土理论配方设计书参考样板。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独立制订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主要教学方法:分组活动法。

3.决策阶段――以学生制订的混凝土配方设计计划为依据,学生与教师讨论决定实训计划的可行性,完善计划并最终做出决定。

4.实施阶段――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属于拓展项目,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混凝土配方试验验证标准,编制配方试验验证实施程序,开展混凝土配方验证试验以验证试验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指标、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指标。按照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调整配方并编制混凝土生产配方设计书。同时让学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纠正学生学习偏差。主要教学方法:迁移教学法。

5.检查阶段――学生交流对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学生自行检查和展示工作成果。

6.评价阶段――有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本次学习的情况作综述和分析,记录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六步法”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内容:“通过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变为“主动获取的”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独立实施所形成的技能也能更有效地被掌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的实施,引导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中职阶段学习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充,提升知识的层次,实现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能顺利衔接,以适应高职阶段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六步法”教学实践,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项目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梅芳.《建筑材料》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45-146.

篇9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反思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1997年被列为法学二级学科以来,已有二十年,教育部于2007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增列为法学核心课程。“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在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法治理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法无可比拟、也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方面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亦是近年来法学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三江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学院为本科生独立开设2个学分32个课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许多原则、制度和专业术语与宪法、法理、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多个法学学科紧密联系,其内容更体现出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跨一级学科的交叉制式。与传统部门法相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并不是很强,但是该课程呈现出整体的理论体系比较分散的特点。笔者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学多年,深知传统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法学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讲授式教学法

如果仅仅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限于教材和教师的灌输,对知识点的掌握靠强行记忆,会导致缺乏学习热情,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如何对现有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法学教育尤其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样一门具有强烈专业特色的学科教学中的瓶颈。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其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之利剑应运而生,是实践推动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建立和完善,其实践性、应用性更加明显,且环境要素本身体现出高度的社会性,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追求,此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意味着其必须反映自然科学规律,在理念上吸收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即较强的技术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对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状况的了解,是单一的教师中心型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加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内容较为庞杂、课时较少,若教师细致讲解,会导致填鸭式教学,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若教师不讲,会导致学生只能了解教材上的知识,所学有限视野狭窄。

(二)案例教学法

在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等,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也体现出它的局限性:第一,如何保证高质量案例作为素材。第二,学生愿意深入思考案例而不是仅仅“听故事”。

(三)模拟法庭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内容包括了总论、自然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国际环境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法理、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学科的功底,且需了解环境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其他跨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跨度大,科技性强。这使得在32个课时的条件下,不宜选择模拟法庭等特别费时耗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否则可能会导致因教学基本信息量不足,致使学生无法较好应用,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较之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目前尚不处于“显学”地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内容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极少,这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降低;同时,现实的就业压力促使学生更加现实,多数学生在四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司法考试,无心在课程学习中投入过多精力。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思维包括:一是发现问题、二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过去以讲述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设置若干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出参与教学过程的充分条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升,促进教学目标整体性实现,实现教学效果多维度拓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式专题讨论”来实现。专题讨论由教师事先准备讨论内容,共设计14个选题,主要涉及实案讨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诉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兴中污染环境案等,案例为2017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的10起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其他4起案例也较新颖并具有代表性)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多样性,且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新立法和法律实施进展情况。这10起典型案例均为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环境资源优秀裁判文书的案件,案件涉及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大气、海洋、渔业资源污染、环境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处罚等纠纷,涵盖大气、水、渔业、野生动物等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类型包括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类案件。所涉案件能够反映出最前沿的问题,如湖南省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何建强等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法院在认定七名被告人均具有在自然保护区内投毒杀害野生候鸟主观犯意前提下,正确区分各自的客观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和共同犯罪理论区分主从犯予以裁判,既体现了从严惩治环境资源犯罪的基本取向,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倪旭龙诉丹东海洋红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系因风力发电产生的噪声、光影及电磁造成养殖损害的新类型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人民法院在确定三种可致环境污染因素的基础上,依法认定了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环境污染损害因果关系认定的特殊性。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谭耀洪、方运双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系由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检察机关支持,弥补了个体受害者诉讼能力的不足,无论对个人权益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都非常必要和及时。海南桑德水务有限公司诉海南省儋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环境行政处罚纠纷案,涉及对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程序合法性的认定,明确了不能证明取样程序合法的监测报告,不能单独作为认定被处罚人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主要证据的裁判规则。通过专题讨论可以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弥补传统单一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单向信息传输和“听故事”等局限性,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锻炼学生的资料整合才能、案例分析才能、研究才能、授课才能、语言表达才能、团队合作才能等。全班学生通过抽签组成学习小组,各组推选1名组长,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每一小组专题讨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一个案例熟悉多部法律,如一个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环境资源案例,可能涉及到《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诉讼法等,以及了解司法是如何将若干法律运用于实践当中解决问题。小组各成员基于他们的各自分工不同,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能力培养。如讨论需要完成六步分工合作,第一步,课后收集、整合资料,在中国知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网站获取讨论详细内容;第二步,案情简介;第三步,判决结果简介;第四步,本案适用法律梳理;第五步,该案启示等;第六步,需要学生制作课堂演讲PPT。以上六步分别由六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互相配合、相互监督,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小组团队总任务的完成。其他小组学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与者制作的PPT和演讲,了解多个领域。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各学生间存在差异,通过参与,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使得各参与主体思想相互碰撞、启发、互补,从而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更新课程内容

不断更新、完善授课内容,结合最新教材及法律,讲授内容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本理论和该领域前沿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件一套习题、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相关学习资料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读写议材料”一套,教学视频素材文件50余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读写议材料”第一部分推荐网站,如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知网、环保部官网、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网站等;第二部分环保知识,如臭氧层被破坏造成的危害等;第三部分实例讨论,如最新案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诉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兴中污染环境案”等;第四部分实例阅读,选取“最高人民法院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如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水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以及在环境执法方面选取“环境保护部公布12起新《环境保护法》执行典型案件”等;第五部分习题;第六部分法律法规汇编。

(三)完善考核方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考查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不拘泥于传统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课程论文不少于3000字(由教师选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前沿问题作为选题),评分标准为:论文写作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30分;论文结构的合理性、论文观点正确性、内容翔实表达准确为30分;论文的创新性为30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为10分,共计100分。环境纠纷反映出新型化、复杂化等特点,我们必须夯实环境法治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环境法治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以回应社会需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专注于我校“应用性复合型”全方位人才培养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参与式教学法”为突破口,改革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质量,实现由传统教学方式向全方位综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目标整体性实现,教学效果多维度拓展。随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的继续深入,将使学生获得更新、更全面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文轩,王灿发.我国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当代法学,2009,23(2).

[2]陈海嵩.《环境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31(4).

[3]舒展,东,李玉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4]林云飞.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视域中的法学专业课程改革———以分类教学为视角[J].高教学刊,2016(03):139-140.

[5]黄卫东.完善案例分类教学机制[J].高教学刊,2016(15):107+109.

篇10

1引言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传统的课程教学着重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输入输出系统、文件系统、用户接口五大部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传统必修课,“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但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懂,充斥着大量的原理和概念。由于很多教材的内容以及课堂的讲解都很少与实际操作系统相联系,学生往往觉得课程中的概念、原理抽象而且苦涩难懂,由此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最后以死记硬背对付考试。

(2) 课程的内容陈旧,远落后于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计算机系统安全、分布计算、嵌入式系统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3) 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由于课程内学时的限制,传统的实验环节往往是对主流操作系统(如Linux)的初步接触与使用,而对操作系统内核本身没有任何触及,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以及概念流于形式,对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或系统开发工作的帮助十分有限。

本文针对操作系统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和完善该课程以往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全新的“教―学”体系,建立长效“实践教学链”教学模式和实践、尝试创新型的“六步教学法”。我们“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组将其运用在该课程的教学教育改革过程之中,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和院校两级督导组的肯定。我们建设的“操作系统”课程已于2006年评为西北工业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2008又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资助。下面是对该课程课堂和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的总结供同行及相关人士探讨。

2重视课堂教学仍是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基础

2.1课堂教学,需要“适应国情”

尽管随着我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内一流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地处西部的本科学生而言,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文化从一入学就参差不齐;加之大学三年的学习后,同学之间在对计算机本身的理解和实践水平上相差甚巨。这种情况决不是个例,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主讲教师在授课速度、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还无法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少量)的教学,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是我们这几年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个基本经验。根据实际的学生反馈,这种照顾大多数学生“适应国情”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2.2课堂教学,需要“提高教师水平”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的熟练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具体而言,主讲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全面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取舍和衔接;(2)要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授课和练习,使学生的课程知识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丰富;(3)要加强教师的科研锻炼,使其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的内涵,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论文以外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教学水平。

2.3课堂教学,需要“抓住重点”

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充分“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吃透”呢?就是要尽可能多的搜集、整理和筛选国内外该门课程一流的教学及研究资料。我们知道现在某一门课程的一种教材往往做不到面面俱到,把所有知识点都能讲解的十分清楚,因此通过对大量不同教材的仔细分析和比较,最终选择和整理出阐述最清晰和最易于学生理解的那部分内容讲授给学生,是我们多年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又一个基本经验。

只有在大量分析和比较文献和教材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取舍,授课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把握好宝贵、有限的授课时间,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3实践教学创新才是本科生课程教学的真正目标

3.1树立全新的“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这几年我们教学团队根据“操作系统”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每年都对授课内容、电子课件等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更新和优化,从而保证内容的新颖性以及对新方向、新技术的把握。教学团队结合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learning by doing”等先进教学思想,形成了“理论讲解+实例演示+综合实验+专业竞赛”的递增式“教―学”体系;为充实和构筑该教学体系,我们加强与国际一流IT公司在教学、科研方面上的合作。2005年起通过与SUN中国工程研究院的紧密合作,联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主讲教师实施了OpenSolaris项目(旨在推动中国操作系统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该项目中我们教学团队承担了核心的IPC内核部分的分析工作,为此后自主设计“西北工业大学操作系统教学创新实验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006年在Intel公司的资助下,基于Intel多核的“操作系统”课程实验也相继设计完成。这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主讲教师提供了大量课堂“实例演示”和课内“综合实验”案例,为本科生感性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概念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2006年4月我们作为牵头单位举办了首届全省知名高校操作系统教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又联合SUN中国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举办了2006高校操作系统及Unix/C编程教学研修班,全国近30多所高校主讲“操作系统”课程的老师参加了本次研修。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我们与全国一流计算机专业高校共同分享在“操作系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面的优秀理念和成果,更使我们“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地深化,逐步形成了四结合的全新“教―学”体系。

3.2建立“实践教学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前面介绍了“教―学”体系中“教”层面的课程建设工作,为了从“学”层面来落实“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本科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链”新的教学模式。所谓“实践教学链”就是贯穿于本科生操作系统教学的5个一体化“实践”活动。它们是“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全国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本科毕业设计”。通过“实践教学链”的设置,使本来相互独立的学习环节能系统的串接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而加大了学生实践操作系统知识的机会,延长了深入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内部机制的学习时间。我们的实践经验得出,特别是通过串接“全国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本科毕业设计”这三个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07年获得首届“SUN 2007创新之源编程大赛”二等奖的郭阎团队就是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典型实例。他们在与老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利用Java反射机制建立了基于插件的Solaris内核可视化框架。作为“竞赛”作品,实现了Solaris进程调度的可视化插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的项目内容,实现了Solaris进程内存空间分配和释放过程的可视化插件;作为“毕业设计”,又实现了UFS文件系统的文件检索过程及磁盘寻道活动的可视化插件。通过这三个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对Solaris的内核结构和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习热情,并最终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实践创新能力。

3.3实施“六步教学法”,增强知识融会贯通

结合上面5个一体化“实践”活动,我们提出和尝试了具体的本科操作系统学习“六步教学法”并使其融入到“实践教学链”之中。第一步,要点提示。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所将课程章节的学习重点。第二步,教材预习及设疑。让学生预习将要授课的内容,并把不懂得内容纪录并尝试自己查找文献及相关资料初步解决。第三步,讲授释疑。课堂内授课老师针对典型案例和第二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评析,并设置课后练习与单元总结。第四步,课内实验。由老师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来理解课堂内容与相关技术。第五步,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系统学习重点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独立验证所学内容的能力。第六步,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在毕业设计期间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得到实际应用。

通过建立上述“实践教学链”和实施“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在整个操作系统的学习过程,能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训练,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力量,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致力于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并充分适应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大步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向群,向勇,王雷,等. Solaris操作系统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Abraham Silberschatz,Peter Baer Galvin,Greg Gagne. 操作系统概念[M]. 6版. 郑扣根,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3] 陈向群,杨芙清. 操作系统教程[M].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罗宇,邹鹏,邓胜兰,等. 操作系统[M].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 周苏. 教材建设的基础是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6):67-70.

[6] 徐志伟. 操作系统课程需求[R]. 第八届全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暨学术交流会特约报告,郑州,2005.

篇11

因此,写作教师要努力强化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实现应用写作教学法的创新,以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

一、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播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尤为重要。应用写作教学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三个增大”的课程时效观,即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形式上要增大现代化技术的含量;在传授知识中要增大课程信息量。

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一人“独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面对纷繁的写作信息,教师不是在讲一本应用写作教材,而是在讲一门应用写作课程;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更是学生写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在传授应用写作知识的前提下,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学习应用写作,使学生在获得写作知识的前提下,习得搜集信息、获取资料、进行应用写作训练的学习方法。

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基础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方式,但通过网络等获得的知识,总体上是“离散型”的,仅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辨别知识信息的质量并使之体系化。因而,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组织、管理、激活各路信息,把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连接起来。在课堂短暂的教学时间内,清晰地勾画出应用写作课程的主体框架与教学要求,而对一些阅读、写作训练,以及一些枝节问题,可以通过网页超级链接等技术将课堂延伸出去,也可以列出阅读清单,介绍一些优秀的资源库和信息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二、变教师单纯传授写作知识为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法创新

当代国际教育有识者要求K(Knowledge,知识)与A(Ability,能力)的统一,反映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时代特征。我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相辅相成,也是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目标。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在写作能力培养的标准上,要立足高难度,培养学生独立在网络查阅文献、独立撰写应用文的研究能力。应用写作考试要求试题信息量大,答题活,既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要改进应用写作教学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计算机和视频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编写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为一体的配套电子教材及教学辅导材料以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应用写作知识呈现给学生。在实现信息网络互联后,各院校的优秀教材、教学资料、图书情报和示范教学的录像,也将有效地开阔学生的写作知识视野。

应用写作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中心主线,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借助交互式的课程设计,运用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为学生创造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开发学生的采集信息能力、运思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改能力,以达到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目的。

三、变课内写作单向训练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元实践教学法创新

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关键,在于建设好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训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螺旋上升的多元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序列。

首先要构建快捷适用的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使之起点高,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通过超链接的形式体现出上网内容,包括:应用写作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电子版教材(全书)、各章复习与训练、授课计划、授课教案、主要写作训练项目的、训练思路、训练方法和参考答案、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模拟试题、学习参考书及参考论文、教学示范录像、教学课件等,突出写作思路教学和公文正文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化写作教学训练的特色。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在总体上达到了实用美观、好用便利的设计要求。

其次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法。可以抓住“四个环节”――精讲、指导、自学、检查。比如公文的教学,教师先在课堂讲授其写作的要求、分类、模式等要点,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课后布置自学,最后检查。也可以采取“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比如指定课题,让学生自学公文理论,师生进行讨论,参照例文,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自我测试,最后自我小结。实践证明,写作中实用性较强的文体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教学。在指导毕业论文中,从命题、查新、写作、修改等都可以放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

四、变传统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法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条件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活动,教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观念,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传统教育中的写作教师通常靠一张嘴、一部教材、一本讲义、一支粉笔打天下,形象是讲坛的“圣人”。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角色将逐渐淡化。因为网络四通八达,学生从中可以获取广泛的信息和知识。教师更要掌握网络教学的各种技能,善于采集、编译、存储、表达应用写作教学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发现、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示才能,为教学对象服务。

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需要写作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当代大学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化素质往往体现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上,也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上。文理结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正如智者所比喻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教法、一颗事业心”,是对传统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的精辟概括;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传承优秀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对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舞台上大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创新要求。教师置身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新潮流中,要知难而上,重塑形象,真正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

如今大学生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面对的是大众文化环境,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任务选择学习途径。现代的大众文化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覆盖率功能。因此,抵御网络信息垃圾的负面效应,提高信息免疫能力,应引为关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不意味教师教学地位的下降,而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在应用写作教学训练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研究分析,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依据,把研究成果在媒体发表见解,或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如何辨别优劣,吸取精华,排除糟粕,从而以先进的理论、精良的作品、优秀的文化去占领网络教学阵地,占领写作讲坛。

篇12

1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南昌航空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学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打牢化学学习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现在学生生源层次参差不齐的影响,我校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1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轻实验重理论,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附属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具体表现在:有机化学实验只开设验证性的简单实验,缺乏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实验课学时数相对不足,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复杂的实验;教师重视不够,讲完实验后,就让学生自行操作,没有认真观察和指导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不重视实验预习,讲授期间不注意听讲,已经讲过的内容,提问还是很少有人回答上来,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很多操作错误,打碎玻璃仪器等现象出现。

1.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一般是由实验课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操作之前将要做的实验讲解一遍,包括对于实验装置的搭配、试剂的用量、添加步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让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交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实验过程变成了对实验课本和教师讲解的验证过程,学生比较被动,不能主动地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考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不同高等院校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师资力量有限,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侧重点各有不同,而我校在组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与理论课程的步调并不能同步。目前,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几乎都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和传统的制备实验。这些实验在方法和结果上没有异议,但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多是关注自身演示规范与否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教和学的分离,学生多是关注能否完整“重现”教师的实验步骤,甚至于关注每一个动作和细节,而忽视了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方法的思考。由于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因其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运用形式灵活,方法多变而受到职业院校的大力推崇并取得良好效果。普通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逐渐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一些实验类课程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增多给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手段,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下面以我校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中《有机化学实验1》第7个实验“水果味香精———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为例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步资讯阶段,教师收集有关酯类化合物的相关资料、视频等,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炼出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本阶段,教师简要讲解完成制备乙酸正丁酯实验的操作要点、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如下所示。酯类是由无机酸或有机酸与醇进行酯化反应缩去水而成。醇或酚与酰卤或酸酐、醇与烯酮类、游离酸与脂肪族重氮衍生物反应也可生成酯。乙酸正丁酯,简称乙酸丁酯,无色透明有愉快果香气味的液体。乙酸正丁酯较低级同系物难溶于水;与醇、醚、酮等有机溶剂混溶,易燃,急性毒性较小,但对眼鼻有较强的刺激性,而且在高浓度下会引起麻醉。乙酸正丁酯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对乙基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氯化橡胶以及多种天然树胶均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第二步计划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由教师讲解乙酸正丁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常用的制备方法,并播放相关资料视频让班级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组3-5人,根据兴趣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实验小组。实验小组要考虑完成实验所有的相关步骤,并考虑所必须的仪器、药品和试剂等。列出仪器需求表、化学药品试剂需求表、时间计划表等清单,并做出实验的运行计划,同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这是一个团队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们可以从与同伴的讨论中获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第三步决策阶段,采用引导式讨论教学法,由教师引导每组学生将各自的方案通过讨论、交流、比较最后形成一个合理的方案并与教师进行探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并听取讨论结果,帮助实验小组选择那些可以接受的、修订了的或者重新制定的方案。通过讨论与决策,学生接受实验任务,确定一个最优实验方案。教师审查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要求小组负责人给每个成员分配实验任务,帮组其组织并调控实验的有序开展。第四步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实验方案的实施不受时间限制,可以与实验室管理的老师预约协调具体时间。教师打破讲解、指导、评判实验结果的传统做法,尽可能引导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自我进行实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查找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检查与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不应立即给出答案,答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寻找。教师尽量以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增强学生对实验方案中重点内容的认识与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重视,完成实验后启发每个小组对实验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归纳整理,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和改进。第五步检查阶段,每个小组把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与其他小组横向对,激励实验小组通过学生自查和教师检查来记录实验方案的完成进度和取得成果。每个实验小组都会有单独的检查表,学生能通过该表可以了解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目标,并在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和改进实验结果。第六步评估阶段,为了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己动手动脑相结合,发挥小组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我们采用的评分方法是小组和个人相结合。先进行小组之间的评估,每组同学以团队形式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作为听众进行学习并现场答疑。然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反应,最终都要求产品的综合原材料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各种现象和结论分析正确;论文写作要求文字流畅,理论和数据分析正确;在实验中鼓励创新,即使综合成本高一点,也给予适当加分。通过以上六步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反应较好,兴趣很高,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不仅了解有机化学的专业知识,更多理解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既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又锻炼了社会能力。

篇13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作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而现有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没有走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教学内容以大量的理论为主,少量的实验为辅;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这样一种学科体系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学生实践时间少,学生进入企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急需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这是将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的“关键能力”培养这一职业教育理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其体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2]。“行动导向”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一词频频出现在职教文献,特别是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业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代名词。我国的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引进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获得重大突破。行动引导型教学法给学校注入了新的血液,将使学校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3]。行动导向教学由一系列教学技术组成,是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倡导通过行动、工作任务来学习,恰恰突出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教学的特征,符合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学习的一般规律。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是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行动导向的学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得的。“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在于把职业活动过程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观[2]。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及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并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4]:一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来确定教学内容;三是以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一改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由资迅、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过程”;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传统分数激励转变为工作质量控制和过程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般教学形式。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每个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可行动性,教师要事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可由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环节,即以行动为导向的行动环节。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有以下教学形式[5]:

(1)六步教学法,由收集资讯、计划准备、共同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行动环节组成;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专业课教学。

(2)四步教学法,由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等四个行动环节组成,一般适用于低年级的专业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

(3)项目教学法,突出完成一件工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项目可大可小,大的项目除了上述行动环节,还增加了项目论证、分析决策、组织分工、管理等更多的行动环节。

(4)分组教学法,突出团队合作、讨论、意见归纳、汇报演讲、辩论等行动环节。

(5)角色扮演教学法,直接按现实岗位的要求,完成角色的行动任务。

在此处我们将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体系构建

数控维修技术培养满足现代企业生产一线需要、从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劳动者,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素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创新设计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首要基础,特别是数控技术是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更需要有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所以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数控技术的基本学科结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6]。

(一)制订教学目标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专科)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一般维修技术,通过维修实践环节,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部分、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调试维修技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上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职业岗位对数控维修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方法;2)掌握典型数控系统的硬件连接、参数设置及调试方法、数据备份,熟悉常用操作界面,并能正确使用以诊断故障原因;3)掌握典型伺服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硬件连接、速度环和位置环参数调整等,并熟悉伺服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4)掌握数控机床刀库、冷却和等辅助系统的控制方法,并能够对相关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5)掌握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特点,能够对机械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6)了解数控机床的验收和精度检验方法,熟悉精度补偿方法。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实施

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取向和序化问题。我们以FANUC 0i-TD系统的数控车床为对象,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相关知识为基础,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参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机床电气控制、PMC、数控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伺服控制系统、主轴控制系统、刀架控制系统和机械调整部分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构建学习情境[7]。表1为教学实施项目卡。

表1 项目卡报告

评语 教师签字: 日期: 成 绩

学 时 6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组 别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FANUC 0i-TD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的主轴控制系统

课程

名称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材 料 校本教材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1.项目内容:

2.实训装置:

3.实训步骤:

4.实训结果:

5.小组讨论(或学习感受):

6.小组评价:

完整的行动教学程序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行动过程,根据故障排查的一般步骤,设计出适合该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程序[8]。

1.勘察。学生广泛收集故障信息,例如,查看故障现场、询问机床操作者,通过教师设计好的工作单,查看故障记录及开机观察等。

2.计划。搜集相关信息,学习相应知识,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学习计划、故障排除计划。在该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事先找出难点,对难点进行提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组的进展并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3.诊断。合理运用维修工具,进行故障的定位,探查可能的原因,做出判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安全用电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4.维修。合理运用维修工具,解决发现的故障,教师指出维修的注意事项,确保维修正确、顺利进行。

5.试机。调试机床,确保完成全部维修工作,机床能正常运转,全部工作完成后,要按照“5S”要求清理现场

6.评价。评价主要由成果评定、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成果评定由教师根据学生故障排除的准确程度和效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学生自评部分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项目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工具使用情况、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部分主要由小组成员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以上各项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整体的、最终的评价。

五、结论与分析

笔者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性的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实践和理论教学环节的联系也越来越强。“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始终把“教”“学”“做”联结在一起,“寓教于做”。这种教学理念是一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命。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比较适合《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的教学。

但是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条件决定了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在传授知识文化方面效果非常好,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更擅长传授技术文化。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实现行动导向教学和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互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须深入把握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合理、适度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11]。

参考文献:

[1]黄登红.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专业教学研究,2013,8.

[2]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2,11.

[3]谭志华.关于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讨,2013,17.

[4]蒋军.滕跃.浅谈《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研究,2010,29.

[5]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6]刘树青,汪木兰.基于项目教学理念构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9-11.

[7]黄登红.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控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3,6.

[8]赵佑初,唐美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9]文娟萍.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2,10.

[10]徐云飞.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机床故障维修》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11]王志成.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