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全国大学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全国大学生论文

篇1

为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导语以及选项不清楚的题项进行了修订,并规定出每项最高得分为100分.正式问卷调查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对东北三省的高校进行分层抽样,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4类,每类3所,共计12所高校.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类发放.调查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每所高校抽取样本100人,总样本为1200人.回收问卷814份,回收问卷率为67.8%;其中有效问卷746份,有效问卷率为62%.此次取样考虑到了创业教育的时效问题,且数据表明样本在学校、学科分布上都比较合理,注意了区分度与代表性.经过对746分问卷进行汇总。如果将创业绩效三个指标的平均作为被解释变量y,将权重较大且得到较高的指标(实践平台,创业支持)通过平均汇总记为x1,将权重大得分低的指标平均汇总为x2,将权重小得分高的指标(创业交流、创业项目)平均汇总为x3,奖权重小得分低的指标(经费投入)记为x4.从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影响创业教育绩效y的主要因素是x2(无论从系数大小还是从显著性),即“创业氛围”、“师资投入”、“组织保证”、“课程体系”是导致创业教育绩效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3当前我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选择

3.1准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素质教育,需要准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要“以理论课堂教育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以培养大学生生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营造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崇尚创造、尊重创业的育人氛围”.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情商培养,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创业责任感,强化创业意志力、情绪自控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和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要充分利用各类学生自组织的创建和开展活动来着力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捕捉机会能力,并将其作为生动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3.2打造多元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认真遴选基础理论扎实,热心适合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加强创业教育知识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优秀企业管理实践,积极开展案例研讨,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竞赛活动.要多方邀请具有丰富创业或市场经验的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专业咨询,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从而打造一支多元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创新企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老师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2

0.引言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学生电子类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引导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每一届的竞赛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今高校电子类本科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大多是每所高校最具动手能力的学生。但从交作品的情况看,即便是优秀学生,某些学生的电子设计水平还是明显不足:有的学生拿不出一点成果,既没有硬件电路,也没有软件程序,甚至没有设计论文;有的参赛学生虽然把一些硬件电路板做出来了,却因为程序调试不通过,即使设计论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达到题目的基本要求。而从这些学生的参赛过程,可以分析其在电子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面窄

面对竞赛题目,方案选型、实际产品制作,学生表现出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教科书的个别经典案例,而对实际应用、设计思路却知之甚少,导致面对设计题目时不知所措。论文大全。

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就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电子设计、应用的内容。应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剔除对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留给考研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另外,集成技术和芯片封装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内容,使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进而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增加介绍一些新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有关的选修课、讲座以及技能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但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不能做到布线规范、焊接牢固、懂得排除故障等等。若一个电子设计者不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实物来调试,也就不能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大全。因此,这些都是把电子产品付诸实际的基础技能。而部分学生缺乏技能锻炼,能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压缩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多做实验、多做实习、多做电子产品的设计,而且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实践练习仔细做、重复做。譬如电子工艺实习时,制作电子产品的每一步骤都应该让学生操作:从电子元器件(包括贴片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到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包括拆焊),整机调试、测试,最后写出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在实习中安排若干件电子产品,让学生通过这几件产品把每个步骤都重复几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练就制作电子产品的功底,在真正设计电路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制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调试失败、产品完成不了的机会。

3.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一个电子产品的开发,包括方案论证、器件选取、单元电路调试、电路图的设计、电路板的制作、程序编写、调试及系统测试等内容。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系统概念,对整个方案的选取有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要求设计者对每个单元电路有相当的把握。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部分学生会因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失败或开发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熟悉,但是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关系错综复杂,多个模块组合成一个系统的时候,驾驭能力明显力不从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论文大全。

学生出现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缺乏电子设计的锻炼。所以,可以改变以理论带动教学的传统思维,尝试以典型产品来带动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譬如以电子时钟作为主题,当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一款电子时钟;当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想重新设计一款电子时钟,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电路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随着课程的继续,在基本的电子时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闹钟、整点报时、语音报时等等功能。用这种方法推广到以多个典型产品来带动教学,学生就既能掌握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设计技术,更对基本的电子产品烂熟于胸,这不止对其比赛,对其以后的工作或深造也是极为有利的。

4.眼高手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能检测学生的电子设计功底。若学生在课外不花大量时间浸在电子设计的世界中,很难锻炼出设计实际产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验、实习、小设计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也能高分通过,就觉得自己能自如地参与竞赛。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里,真正能踏踏实实做出实物,调试成功的却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审视,眼高手低。

针对此情况,可以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这样既可形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审视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更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其次,建立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定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或组队选题、设计,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5.结束语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2]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再一次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也正在促进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会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必将互相要求、互相促进,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电子人才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蕊,刘国通.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45-146

篇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篇4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由于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孜孜追求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赵云龙于2012年4月荣膺“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同时获年度绩优人物大奖,并先后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最终以年级第一的综合成绩保送本校2012级研究生,并获得直博生的资格。

赵云龙自2008年入校以来,刻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大学四年,坚持参与科技创新,他主持的“钼氧化物复杂结构纳米材料器件组装与光电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并于2011年结题考核为优秀。赵云龙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武汉理工大学首篇Nature子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2)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2年,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关于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美国“Research News on General Science”等大量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扬,为锂空气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2009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赵云龙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实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经过校“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的模拟答辩以及大量的材料准备,他站在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的现场。在最重要的专家封闭考察阶段,赵云龙从容地应答评委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与评审,当看到“武汉理工大学”颁奖典礼的舞台屏幕上出现时,他的眼泪禁不住地流出来了,内心那份喜悦难以言说。为了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投入应用,赵云龙牵头组建了“帧科创业团队”,参加了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终获得湖北省金奖,同时他还作为主答辩手参与公开答辩环节并获得“最佳团队奖”。通过模拟创业,赵云龙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

篇5

(一)培训内容

1.建模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意义及竞赛规则,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意义及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明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掌握建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如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向学生主要传授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但学生尚未学过的方法,如图论方法、优化中若干方法、概率统计以及运筹学等方法。另外,在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建模特点,结合典型的建模题型,重点讲授一些实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Lindo、Lingo、SPSS)的使用及一般性开发,尤其注意加强讲授同一数学模型可以用多个软件求解的问题。

2.建模的过程、方法。数学建模是一项非常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不可能用一些条条框框规定出各种模型如何具体建立。但一般来说,建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论模型;第二,对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图1来表示。

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建模过程、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图1所示对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一些模型(例如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数学建模案例集》中的案例6:外语单词妙记法)进行剖析,让学生从中体验建模的过程、思想和方法。

3.常用算法的设计。建模与计算是数学模型的两大核心,当模型建立后,计算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而算法好坏将直接影响运算速度的快慢及答案的优劣。根据竞赛题型特点及前参赛获奖选手的心得体会,建议大家多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Matlab,Maple,Lindo,Lingo,SPSS等)设计算法,这里列举常用的几种数学建模算法。

(1)蒙特卡罗算法(该算法又称随机性模拟算法,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可以通过模拟可以来检验自己模型的正确性,是比赛时必用的方法,通常使用Mathematica、Matlab软件实现)。(2)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比赛中通常会遇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而处理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算法,通常使用Matlab作为工具)。(3)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问题(建模竞赛大多数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规划算法来描述,通常使用Lindo、Lingo软件实现)。(4)图论算法(这类算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等算法,涉及到图论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需要认真准备,通常使用Mathematica、Maple作为工具)。(5)动态规划、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这些算法是算法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很多场合可以用到竞赛中,通常使用Lingo软件实现)。(6)图象处理算法(赛题中有一类问题与图形有关,即使与图形无关,论文中也应该不乏图片的,这些图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处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使用Matlab进行处理)。

4.论文结构,写作特点和要求。答卷(论文)是竞赛活动成绩结晶的书面形式,是评定竞赛活动的成绩好坏、高低,获奖级别的惟一依据。因此,写好数学建模论文在竞赛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参赛学生必须掌握的。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竞赛论文的撰写要领,我们的做法是:(1)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最新制定的论文格式要求且多阅读科技文献。(2)通过对历届建模竞赛的优秀论文(如以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学院李开锋、赵玉磊、黄玉慧2004年获全国一等奖论文:奥运场馆周边的MS网络设计方案为范例)进行剖析,总结出建模论文的一般结构及写作要点,让学生去学习体会和摸索。(3)提供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建模问题让学生进行论文撰写练习。

(二)培训方式、方法

1.尽可能让不同专业、能力、素质方面不同的三名学生组成小组,以利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充分磨合,达成默契,形成集体合力。

2.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建模过程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教师以案例教学为主;合适的数学软件的基本用法以及历届赛题的研讨以学生讨论、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3.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中实地考察,丰富实际问题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坚持“政府扶持、高校主导、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加强高校创新教育投入力度。各高校以“挑战杯”作为平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运作,“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第十二届覆盖全国3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挑战杯”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学校本身或者“挑战杯”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赵春霞等(2008)依据河北科技学院近三届“挑战杯”获奖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参与科研模式,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层次性是提升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单耀军(2008)依据“挑战杯”竞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宋之帅(2010)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挑战杯”竞赛对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挑战杯”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的获奖情况,通过“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以及创业大赛的分析,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挑战杯”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挑战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获奖情况

1.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分析

随着“挑战杯”的规模愈来愈大,参赛队伍愈来愈多,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生也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挑战杯”中来,陕西省高校参赛作品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多。

表1显示,随着陕西省各高校对“挑战杯”重视程度的提高,获奖的次数和比例不断提高,西安外事学院等民办高校也开始重视挑战杯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陕西省高校从最初的只重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鲜有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获奖。一方面由于最初参加“挑战杯”的高校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理工科院校本身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初期参与和重视“挑战杯”的高校较少,也就使得陕西省高校获得“挑战杯”奖项也较少。随着“挑战杯”逐步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逐步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从整体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获奖次数和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获奖的级别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由于部分以文科为主的高校逐步开始参加“挑战杯”的比赛,依托文科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开始不断重视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挑战杯”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这也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表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分类获奖情况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小计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特等奖 2 — — 1 1 — — 1 — — — — 5

一等奖 2 1 4 — 1 2 1 — 3 — 2 1 17

二等奖 10 1 15 3 12 3 4 2 7 5 11 5 78

三等奖 19 8 14 11 18 12 30 8 29 7 25 7 188

小计 33 10 33 15 32 17 35 11 39 12 38 13 288

合计 43 48 49 46 51 51 288

注:理科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文科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分析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时间比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晚十年左右,因此陕西省高校开展此项活动也相对较晚。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只设金奖和银奖,不设铜奖,西安交通大学获2枚银奖,陕西师范大学获1枚银奖。之后的比赛中,陕西高校获奖数量逐年增加。从全国大赛获金银铜奖的情况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比例较低,说明陕西省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从陕西省高校获得金银奖作品数目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作品的数目在逐渐的提高。这也说明陕西省高校也在逐步的重视创业计划竞赛。

表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陕西省获奖情况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金 银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小计 0 3 1 2 5 1 3 7 1 6 15 1 3 11 0 7 16 2 6 19

合计 3 8 11 22 15 23 27

注:第一届赛事未设置铜奖。

3.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类作品在“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中的演化分析

总体来说,人文社科类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汇聚了许多知名的院校,这就有利于各个院校的各类社会科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陕西省部分院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很强,从而带动了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届人文社科类作品的获奖数目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一方面说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陕西省对于人文社科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获奖数量下降。

表3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文社科类作品陕西省获奖情况分析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特等奖 — — 1 50.0 — — 1 100.0 — — — —

一等奖 1 33.3 — — 2 66.7 — — — 1 33.3

二等奖 1 9.1 3 16.7 3 20.0 2 33.3 5 41.7 5 31.3

三等奖 8 29.6 11 44.0 12 40.0 8 21.1 7 19.4 7 21.9

小计 10 23.3 15 31.3 17 34.7 11 23.9 12 23.5 13 25.5

注:百分比为人文社科类作品占作品总数的比例。

创业大赛是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途径。从各届的获奖情况分析,陕西省获奖数量在逐年增加,陕西省各高校重视“挑战杯”创业大赛,使得大学生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调查中也发现了,参与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挑战杯”竞赛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影响分析

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 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陕西省各高校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和深化,开始广泛的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特别是省内部分民办院校也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这说明高校已经广泛开始重视“挑战杯”竞赛。各高校重视“挑战杯”竞赛,这就可以使它们以竞赛为依托来完善创新教育,高校予以经费支持,建立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挑战杯”竞赛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从而最终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挑战杯”竞赛的参赛比重和获奖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变了过去完全由理工科主导教育创新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教育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发展的创新。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最贴近于社会的竞赛项目。大学生将新奇的想法以合理的方案形成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创业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使他们认识到创业也可以成为自身未来谋求发展的出路。对于创新教育而言,高校需要将学生切实关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通过“挑战杯”竞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政府是高校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坚强的后盾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引导,保障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要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各个高校的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缺乏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挑战杯”竞赛和创业大赛是由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创新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性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科技部门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技术引导和支持,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宣传,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引导大学生依托创新活动实现就业,使大学生创新活动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2.高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高校应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组织发动、正确引导、表彰奖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一要建立指导老师队伍。要鼓励有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诸如确定选题、创新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二要完善经费和设施保障机制,学校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并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学校对于参与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的学生,要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学术作品竞赛,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创新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大学生系统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自身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通过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带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社会是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

高校创新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反,社会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大学生和指导老师充分认识自身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实现社会和高校创新教育对接,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挑战杯”竞赛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竞赛真正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四位一体”,使创新教育成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霞,李艳坡,田辉.从“挑战杯”透析普通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68-71

[2]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3

篇7

从上表可以看到,尽管第二届的论文在总数上有所增加,但获奖的百分比“缩水”了。(原计划评选出一等奖105篇,占5%,最后只评出一等奖40篇,占1.72%。)反映出什么问题?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

评委专家指出,第二届论文比赛的参评文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存在偏差;未能深入研究,内容空泛,缺少独立见解;思路不清;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存在抄袭现象。结合自己两届参评的经验,现将参加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需要注意的问题整理如下,与同行分享,以达到交流、提高之目的。

一、需要认真研究、领会《论文参评指南》

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初评及全国的评选结果出来后,一些老师发现,有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在初评就落选了,有的文章在全国评选时没有得到作者所期待的靠前的奖项。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活动的文件通知,深入领会《论文参评指南》,比赛论文要紧扣主题。如第一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论文“评审指南”还对论文主题有专门的定位――“改革创新发展”;第二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是“我和祖国”,在《论文参评指南》中给出了八个研究领域,那些没有获奖或名次不理想的文章,作者可能没有看到《论文参评指南》,或看到了但没有深入领会,没有按照指南的研究方向选题,在领域上产生偏误。

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比赛作为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一项内容,其通知与其他各项活动一样主要是通过高校团委而不是教务处、科研处等来传达、组织的。笔者了解到,在活动中出现“重活动、轻论文”的现象,艺术教师往往对比赛的通知、指南有所忽视,认为只要是艺术方面的论文就行;有的老师在论文上交之前,根本不知道有关文件,即使看到也来不及进行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样写出的论文怎么能够符合比赛要求呢?

二、不能急功近利、仓促完成比赛论文

据笔者了解,有的作者忙于各种事务,几天、几个星期就“赶出”文章来,要不就是随意拿已有的论文“重在参与”,没有深思熟虑、周密构思,故前人未见、未述的文章、论点不多。从下发论文比赛通知到各省收集论文进行初评有半年之久,省内评选后还有两个月才上交教育部进行全国评选,所以,起码有大半年的时间对论文进行构思、写作与修改,时间较充裕,不可急功近利。比赛中也出现了少数不尊重学术道德、不尊重评委的现象,如不同作者提交了两篇“内容完全一样、题目稍有不同”的文章。在今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瞬间就可知道文章的真假。原创,依旧是各位参赛者首先需要坚持的原则。再有,对于艺术类论文,尤其是参赛论文,评委通常在较为紧张的时间里对上千篇的文章进行评比,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通篇使用文字,尽量避免评委的“视觉疲劳”,要发挥图片、表格等的直观效果,适当使用音乐乐谱、美术图片、调查表格、柱状图、线状图等,以起到快捷有效的传达作用。

篇8

1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针对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1]――“会议筹备”中如何制定预定宾馆客房的合理方案的问题,综合考虑经济、方便、代表满意等方面来建立优化模型,具体主要从与会代表的价位需求、所选宾馆的数量和距离来分析,采用多目标规划进行问题建模与求解。

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1数据的处理

首先根据问题提供的数据信息来估算与会的代表的人数。

设为发来回执的代表数量,为发来回执但未与会的代表数量,为未发回执与会的代表数量,根据题中附表3的信息且利用Matlab软件[2]的曲线拟合可以得出与的函数关系为:。用此函数拟合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发来回执但未与会的代表数量与发来回执的代表数量

之间的曲线拟合图

也可得出与的函数关系为:。曲线拟合如下图(图2):

图2 未发回执与会的代表数量与发来回执的代表数量

之间的曲线拟合图

利用题中附表2的信息可计算出本届发来回执的代表数量为755人,利用上面所得出的拟合函数,可估算出本届发来回执但未与会的代表数量为:,

本届未发回执而与会的代表数量为:,故本届与会代表的数量可估算为:。

根据附表2由此可以估算与会代表有关住房要求的信息(单位:人)数学建模,如下表(表1):表1 与会代表人数及需要的房间数

 

合住1

合住2

合住3

独住1

独住2

独住3

合计

131

88

28

90

57

34

639

67

41

15

49

23

16

需要的房间数

100

66

22

139

篇9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高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企业及科研单位对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得高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转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及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不强,校外实践基地缺乏、创业教育不够、 “双师型”教师不足等方面。因此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笔者将结合贵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就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行剖析,以期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等三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信息社会下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大学一直秉持了“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理念,明确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以创业教育、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为基础,不仅传授大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更加注重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培养学生可以作为未来创业者、领导者的开拓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大学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进校第一学年的课程之一,保证每一名在校本科生都能接受创业方面的教学,汲取创业理论知识。

近年来,贵州大学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自2011年起,贵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开始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学期的课程由原来的18个教学周变为16个教学周加2个实践周组成,设立此教学模式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实践时间。

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在全校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一)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学术创新科技活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培养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承担的核心使命。然而,多方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近年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硕博论坛”、“机械之夏”、“学术月”、“开设数学建模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并建立了对外合作委员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与英国里兹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中央里尔大学、台湾云林大学、清华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攻关。同时,学校正在规划和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组织协调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核心,用于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兴趣,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贵州大学自2007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贵大发[2007]62号)及《关于印发的通知》(校教发[2008]71号),以学校全日制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并作为项目主持人,大一、大四学生为辅,作为项目参与者,并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组团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一般由1-5人组成。项目完成期限控制在1-2年,学校给予每一个立项的项目1000-2500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目前,每年都有一百多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和经费资助。这种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和真实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兼顾“研究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贵州大学近年来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等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一支完备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体系: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大科技创新赛事为基础,同时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及“三阁园林杯”首届贵州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大赛等各类竞赛。贵州大学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了竞赛的创新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及优秀的队员。在竞赛中,贵州大学注重以考查、检验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为目的,把赛前培训纳入竞赛组织实施过程,指派专门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对参赛大学生进行赛前集中培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评选,最后组建精英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水平,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近些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二等奖1项,省级获奖若干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三、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健全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建设了207个结构合理、条件完善的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例如:与贵州新天光学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贵州先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及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3)等公司签订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良好,满足了创新实践教学要求,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处在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型大学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挑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学活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各级学科竞赛等各类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年来,网电空间已经成为与陆、海、空、天并列的行动领域,网络作战部队也一跃成为新兴作战力量。面对国际战略形势的这种变革,我们可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作战能力建设,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对抗,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性能之间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能力的较量。因此,以能力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历史使命,我们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信息安全人才的专业能力定位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应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思路?

2)信息安全人才的能力培养问题。网络空间对抗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一系列新要求。如何统筹和贯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能力为导向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能力问题。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安全涉及面广、知识新、实践性强,对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提出巨大挑战。教师如何将自身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应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能力培养模式的固化与推广问题。即如何通过规范组织、科学管理、更大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全国信息安全竞赛的健康长远发展,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军队信息安全需要的人才。

为此,我们在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支持下,面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契机,围绕提升学生解决信息安全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探索。

1 以能力为导向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将信息安全能力培养细化为军事院校教育的一系列环节,成为我们近年来着力最多的地方。在理念上,教师通过对网络空间性质的研究及其在军事上的作用机理分析,建立到信息安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映射,尤其突出对能力的要求。

1.1面向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需要,设计信息安全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网络攻防的对立统一方面设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架构,具体包括6个方面能力,即网络监测预警能力、系统防护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容灾恢复能力、溯源定位能力和审计评估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结合学生未来网络空间独立/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的5种综合性素质与能力,即阅读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对上述能力培养结构的梳理和设计,教师明确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并根据这些要求因材施教。

1.2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引领,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新模式

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活动,在促进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属于全国大学生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之一。竞赛采用开放的自主命题方式,参赛作品以信息安全理论与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必须由参赛队员独立设计并开发完成。

2008年,我们组建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负责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学员参加训练和比赛。在组织和培训学员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以学生能力为导向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即“大跨度”、“三维度”、“四位一体”模式。“大跨度”是指将专业实践活动从过去学生学完专业课之后开设提前到大学一年级开设,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熟悉实践环境和需求;“三维度”是指教师在课堂、实验室与网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适应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四位一体”是指将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

传统做法是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再进行专业课实验,这种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我们改革的做法是以需求带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以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辅以全程指导。学生依托开放实验环境和网络化交流平台,不间断地动手实践,观摩优秀作品,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直至参加全国竞赛。通过1~2年的组内研讨、协同设计和开发、师生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使用实验仪器并分析测试数据加强科学实验能力,通过提交作品和答辩汇报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在信息安全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广开思路,做出优秀作品,并突出作品的实用性。

1.3以信息安全能力提升为目标,全方位推行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以竞赛为契机,有机整合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并结合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活动的特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从安全需求中导出课题,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突破关键技术。例如,在个人终端及文档处理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终端接人、文档处理、U盘使用等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可信接入终端与信息安全设备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研发“文件受控分发系统”、“USB加密转接口”和“基于U Key的软件授权保护系统”,并分别获得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

2)在课内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提倡“以课辅赛、以赛促课”,引入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围绕项目创意、设计开发、文档写作、答辩等各个阶段展开教学;在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将网络工程知识和攻防对抗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及技能贯穿其中,实现多种课内实验与综合课程设计实验的衔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我们注重以获奖竞赛作品为基准,整合、分解、升华出适合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设置“银河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组织一系列围绕信息安全的系列讲座,以解读课题。

1.4以高水平科研为依托,提升教师指导创新实践的能力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自2008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以来,我们获得了“每届均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指导教师数量全国第一”、“连续五届蝉联优秀组织单位奖”的优异成绩。我们总结经验,认为提升教师指导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1)面向国际一流水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等课题为依托,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全面促进信息安全教学团队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工作的水平。2008年以来,教师中有2人次担任国际期刊编委,3人担任次国际会议大会主席,6人次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30余人次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先后有30余位教师出访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并作学术报告。国防科技大学每年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建立并完善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研究的机制,吸收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成果。

2)竞赛中教学相长,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很多学生的竞赛作品来源于教师的高水平科研探索。例如,任江春副教授多年从事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研究,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针对其中的电子文档的使用控制、分发与U盘管理,先后组织3组学生展开攻关。第1组的3名学生突破了其中的核心技术,设计完成“文档受控分发系统”;第2组的4名学生设计完成“网络化优盘管理系统”;第3组的4名学生设计完成“基于主动防护的安全优盘”。3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信息安全竞赛的一、二、三等奖。

1.5固化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全国平台

参加信息安全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希望通过更为规范的组织管理,促进全国赛事的健康与长远发展,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的水平。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制订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规则,助力该项赛事健康发展。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迄今为止共举办五届,在取得广泛赞誉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参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兄弟单位承办竞赛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为全国大学生打造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竞赛平台。2011年,本团队承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经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在竞赛中,为保证竞赛公平公正和高效合理,我们在专用竞赛网站平台上进行初赛作品开发,以保证作品开发过程可追踪、可核查,杜绝学生抄袭;依托网络平台对初赛作品进行分发评审,确保作品分配到相同或相近方向的专家手中,避免评审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竞赛的普及面,我们规定每所高校入围队不得超过决赛总队数的1/10,参考初赛得分将入围决赛队的小组随机均匀分配,避免过强的队分在一个小组内。上述措施获得良好效果,得到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后续竞赛中沿用。

2)打造网络化的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有效对接。随着信息安全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每届参赛队伍平均为500多支,作品的注册报名、审核管理、作品提交以及作品初评等工作量剧增,以往采取的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报名注册、作品提交等方式已不能适应竞赛的发展。同时,该方式的封闭性使得产业界难以有效介入。

面对这一现状,本团队以863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可信的国家软件资源共享与协同生产环境”为基础,组织开发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信息平台。该平台集竞赛宣传、作品申报、协同开发、作品评审、技术交流、厂商专区、人才招聘等功能于一体,并搜集历届信息安全竞赛的优秀作品,录入历届高校指导教师和参赛队伍的基本情况。基于该平台,各参赛学校可以综合分析和利用历届作品信息,对竞赛作品的选题、技术创新、参考实现等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信息安全产业界提供了一个设备展示、人才招聘和成果转化的窗口,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3)将能力为导向的经验固化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我们开始尝试培养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人才。2012年,借助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教学团队把握机遇,经多次深入讨论,明确了信息安全能力对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制订信息安全本科生培养方案时,要将能力要素梳理到位并固化,从课程体系、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平台与内容设计、实习基地和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乃至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

2 应用成果

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引领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是我们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经验。结合学校学科竞赛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取得了如下应用成果。

1)自2008年参赛以来,国防科技大学累计以10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的成绩雄居全国高校榜首,创造了“优秀指导教师数量全国第一”、“连续五届蝉联优秀组织单位奖”的优异成绩。

2)2012年,本团队指导的班级有8组共32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资助,占该班级学生人数的40%。除此以外,还有多项信息安全类创新实践项目获得省级、校级、院级创新项目资助。

3)通过课堂学习、技术培训、不同层级的竞赛等活动,全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技能受训覆盖面达到100%,直接受训学生达1500多人次。作为获奖学生中的优秀代表,2011年全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的4位同学,比赛结束后在国家级创新实践项目资助下开展前瞻性研究,将关键技术写成英文论文,发表在两个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并赴境外报告论文,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与系统部主任Min Song教授等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2011年7月,他们“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的本科生”的事迹被《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报刊广泛报道。

篇11

2.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它不同于学校传统的课程考试,不是单凭一张考卷来评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参赛学生来说,他们是电子设计竞赛最直接的考验者,从对题目的分析到选题、方案设计、元器件的确定、设计装配制作、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参加比赛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赛,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原来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大面积的充电。

竞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事先的设计方案并非是最优的,也并非完全正确,在实践的检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器件的参数选择不对、连错一个管脚、一根导线走错,都会影响整个电路。这就要求学生在竞赛中必须有耐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故障原因加以分析,找出故障点,有的学生方案设计不合理,要经过多次的改动,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竞赛,每一位参赛队员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

3.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市场及工程意识

3.1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因此,企业在招人时也很注重人员的团队意识。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比赛中,三人一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硬件的搭建,一人负责软件程序的编写,一人负责整理和书写设计报告,对全局要有所把握,三个人需要紧密团结、相互合作、齐心协力,这是最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不协调都将导致功败垂成。

学校采取自愿搭配的原则。由于培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业特长、个性特征差别较大,不宜盲目地强行组合;而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立意识,所以采取让他们自愿搭配,自由组合的办法,并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观察、适时调整,最终确定小组成员。

3.2借鉴公司项目开发的管理模式组织培训,采用工程概念进行设计制作在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这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出题类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让学生从分析题目,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确定几套方案,到实践解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入模块化的概念,硬件模块化、软件模块化等,比如,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显示模块、A/D、D/A模块等等,事先都可以做好备用。在培训过程中关注新器件的使用,申请一些样片尝试其使用情况。

4.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副作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参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成绩如何,参赛者都感触颇多,收获很大。学生普遍认为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电子制作的兴趣更浓,自愿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回到了实验室,针对参赛的学生,实验室是开放的,只要是没课时间,学生们都愿意在实验室里,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寻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拔参赛人员时也从原来的主要是大三的学生扩展到大一、大二优秀的学生也可参加比赛,或与大三的学生进行组合成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比赛培养好的苗子。参加过竞赛的同学在后续的课程中都表现出特有的专注和投入,也有了很多想法,开始认真思考今后的人生打算。这也正是竞赛精神的延续与扩展,笔者觉得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点。

篇12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三、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四、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五、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六、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和其他兄弟协会。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七、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八、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

篇13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的教育与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华其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1]。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导因素,未能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才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采取知识分层的方法,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预定目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员实现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不同层次知识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应用等基本知识。材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各章自成体系,而且概念多、术语杂;经验性的东西多,逻辑推理性内容少;文字叙述多,公式计算少。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抓不住重点,感觉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以致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不高。 依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来源及其特点,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5]。(1)教材知识: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等;(2)拓展知识:指教员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内容是教员在科研、工程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6];(3)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知识与实践,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如泡沫铝、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相变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7]。通过任务—问题,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员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课程知识的目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理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学员全面成长,更好地对学员因材施教,拓宽学员视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将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互补,并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层”的教学思想,在探索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以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自学,时间以10分钟至30分钟为限。课前自学能使学员对概念性知识有初步认识,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员。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获得学员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识。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介绍真实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点是军事工程。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国内外各类典型工程及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水立方、鸟巢、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兴岛建设等工程中涉及的各类材料,体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类媒体介绍的工程事故及环境污染实例,如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家庭装修带来的“装修病”等,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材料性能对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性能影响的重要性。(3)特种材料及技术:如“耐高温—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抢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针对工程实践特点,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材料创新设计。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9]。1.基本实验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六个验证性实验。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2.自主实验即开放式“三性”试验,实行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0],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科研团队自行选择试验内容,合理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制定试验方案,并得出实验结论。遵循“引导—自学—辅导—实践”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优秀学员创造条件。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科学知识为目标。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员根据学员的选题提供研究思路,以国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乐部为平台,带领学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论文类、发明类、竞赛类。(1)论文类,包括科普类论文和学术类论文。从材料角度对大型工程进行材料设计,或从工程事故分析报告等角度撰写论文,要求正式发表,包括会议论文。如论文《‘美国911事件’中钢材对火灾产生、蔓延的影响》《建筑环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决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或国防战略选题,如《设计南海、西南高寒地区所需要的特种建筑材料》等。(2)发明类:以土木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或军事需求进行选题,包括材料发明、材料结构设计等,通过试验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3)竞赛类:以材料的创造发明或论文形式,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比赛”“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甚至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结构大赛”等。

(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不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既考核结果,也考核过程。一是考核学员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具体包括预习单、作业本、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二是考核学员对拓展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创新选题等。三是考核学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10%,是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的重要依据。主要以课外创新作品的呈现程度来进行评价,如撰写论文5分,如果了(或有录用通知)就10分;发明创造有作品的5分,申请了专利的10分;正式参加了比赛的5分,已经获奖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教学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获得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课外实践导师制”“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考核方面,近几年学生通过率都达到100%。优秀率从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写论文方面,学员团队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了《泡沫铝的特性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分析与评估》《基于金属热工艺“四火”原理实现铸强兵之“剑”》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创造发明方面,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开展“寒区单兵多用途自热包”“一种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强抢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请了专利。在参加竞赛方面,学员连续四年组队参加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大赛”,多人次获奖;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创新学习的学员,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结语

在理工大学实行“一导五法”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员和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员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校院多级政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也在各学院深入推进。今后应将全国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竞赛引入学校,并将参赛的组织模式固定下来。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与学分、评优、保研等评价体系的联系,为学员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65-69.

[2]王泽文,徐定华,乐励华,刘唐伟.大学数学教学规范及其知识体系与课程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4]方岚.高等院校本科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途径[J].当代经济,2009(6):116-117.

[5]徐家良,陈晓峰.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6-59.

[6]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吴红耘.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0(10):8-9.

[8]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