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诗经中的爱情名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歌,应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感受诗的音乐美,进入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高中古典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隽永,内容深刻含蓄,情感意境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支离破碎地拆分字词句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学生也会兴趣全无,无法体味挖掘诗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而故事情境中的教学,可展现大量语言信息、拓宽知识面、生动情节、丰富情感意境,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其思维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故事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故事情景为教学载体,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合其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入景动情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诗经两首》是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词”第14课,包括《静女》和《氓》两首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①把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情感交流,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②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及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本课的教学设计,扣住“真挚又变幻莫测的爱情过程发展”为主题线索,贯穿《静女》、《氓》两首诗,用“拟小标题”“串联拓展相关诗歌作品”的方法,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呈现画面,再结合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情激趣,以诗动人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爱情之伊始:《爱慕“秋水伊人”》
我们学习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的呈现。“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指明,却让人充满想象,河水的阻隔了“伊人”,易联想到“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引起情感共鸣。
(三)爱情之萌动:《执着追求“窈窕淑女”》
我们学习过《诗经・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第一节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诗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真挚热烈的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四)爱情之苦恋:《“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让学生发挥联想,身临其境的感知诗歌内容,想象体会: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时光也很漫长,生动展现了想念情人越来越强烈的情感,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让读者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发自心底的呼唤,唤起情感共鸣。
(五)爱情之相见:《约会“静女”解思愁》(教学重点一)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充分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深层理解诗歌情感。与诗歌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感受《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揣摩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六)爱情之结合:《“桃夭”之时,执子之手》(过渡,引入新课文)
《诗经・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恋爱―结婚”就一定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有时爱情并不一定完美,我们来学习诗歌《氓》。
(七)爱情之终结:《“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教学重点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2)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篇2
即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中选取一些名言警句或者直接取自课文中的名句,这类默写答案明确,只要加强记忆,配以一定的训练,完全可以迅速准确作答。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_______________,下自成蹊。
(2)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 。
2. 理解型默写
要完成这类题,必须过好三关:其一,准确无误地记忆课标要求的内容;其二,认真审清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其三,对背诵的内容应理解透彻。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5)《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题目问什么就默写什么,本来并不难,但有不少同学错答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其实原因很简单――审题不清,题干中的“通过植物的变化”这一关键信息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平时应加强对原文语言、背景、情感、修辞、写作技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开放型默写
即给出宽泛的语言空间,让考生自由默写出相应的句子。所谓“开放”体现在这类题的答案不唯一,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局限于课本。解题的关键是平时注意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 , 。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范围,抓住关键信息。本题中“思乡”是关键词。但很多考生写了思念亲人、友人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确答案应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
总之,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一个前提――打好坚实的基础,中考考纲明确的考查范围以内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做到句句落实。另外复习阶段还应进行强化训练,在发现及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当然,考场上细心的逐字检查更不能缺少。
【举一反三】
(一)识记型默写
1.(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卷)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二)理解型默写
2.(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卷)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洛城闻笛》中的“ _______________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等。
3.(2011年北京市卷)杜甫在《望岳》诗中抒发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卷)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型默写
5.(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卷)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每小题有错、漏、添、倒均不得分)
1. (1)悠然见南山 (2)天涯若比邻 (3)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琴瑟友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胡琴琵琶与羌笛
篇3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美感教育。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突破
(一)本课重点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结合教材小字资料和学生本身具有的文学常识进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二)本课难在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举例:同为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为何在内容上会有不同?婉约派李清照前期的词与后期的词词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分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现的原因。总结时探究“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针对重点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理--清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合作探究。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主题(导入新课)
师: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入新课。这句诗出自哪里?
学生答:《诗经》。
师:那诗歌是如何产生的?同学知道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弹歌》了解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学生列举: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二)多向互动,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如《卫风氓》《硕鼠》等名旬,概括《诗经》的地位、时间、内容、特点、影响?
学生归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整理编定。
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师: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能对他做一简单介绍?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有何特点?
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离骚》:屈原的长诗,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结合43页学思之窗,讨论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3.教师讲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和“子虚乌有”成语的由来,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一赋。(定义)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著名的佳作是什么?
学生: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当时宏阔博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佳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过渡)师:在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4.唐诗――诗歌的黄金时期
师:(1)唐诗繁盛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入手回答)
生: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以诗赋为主。
(2)唐诗繁盛的表现
学生回答自己学过的唐诗,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按时期(初唐、盛唐、申唐、晚唐)归纳;也可以按诗人的名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句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探讨李白、杜甫诗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自己分类,分清边塞诗和山水诗的风格。
教师播放歌曲《水调歌头》,过渡导入下一知识子目。
5.宋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的探究问题“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②适应市民生活需要;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利用课后的学习延伸,列举宋词的两大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名句,分析苏轼与辛弃疾、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内容的不同就是时代的反映。突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6.元曲
(1)利用学生正在学习的语文知识《窦娥冤》组织教学,元曲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请学生介绍关汉卿的生平,教师展示关汉卿的《铜豌豆》活化关汉卿的性格。
(2)什么是元曲?特点?(结合教材分析,语言风格可以用《寞娥冤》中的语言来体现,这是学生要求背诵的部分)。
7.明清小说
(1)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唐朝――(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适合市民欣赏);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明清――空前繁荣。
(2)探讨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表现?
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
生:①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表现――四大长篇古典名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和讽刺小说。
(可以结合同学们正在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及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组织教学)
(三)知新整合,拓展主题(小结)
1.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的制作。
2.结合本课所学列举“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教后反思]
1.知识体系构建明晰、合理。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因此,在让学生对本节所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的制作。
篇4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篇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横生。
这首诗歌鉴赏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这两个知识点是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的学习重点,老师上课时肯定着重讲过。但为何得分率仍不能如人所愿?我想,在老师们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的同时还得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 ?
华东师范大学张远增教授说,大课堂教学观就是“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三年的课浓缩成一节课,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增强合作性,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共同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就会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的就是比兴的手法。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又比喻恋爱的甜美;桑落,枯黄脱落,既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又比喻爱情的失败。桑由未落到落矣比喻女子容颜由盛而衰;两人爱情由盛而衰 。
在《诗经・采薇 》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这两个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备考应该复习的内容,但很多老师在执教《诗经》两首时认为现在是高一,没必要对学生搬出高考,只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行。于是,执教《氓》时可能会从诗歌主旨出发,把“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作为探究拓展的重点,执教《采薇》时,把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经典名句作为课堂的重点。
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不是不好,但从高考来看,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来看,这样的方式不免给人舍本逐末之嫌,这样处理教材重点的执教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大课堂教学观的理念,所以也就不会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整体规划自己三年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规划自己每年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是无序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杂乱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转化为能力。
二、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今年湖南卷第一次考《诗经》中的诗歌,题目看似很新,但高考考查《诗经》中的诗歌,湖南卷并不是首次出现,早在2007年北京卷就出现过《采采》,而且今年湖南卷选择的诗歌素材结构形式与当年的北京卷大致一样,考查的知识点(表现手法)也相同。
若我们的老师们有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教学观,能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的方向与动向,那么在执教《诗经》时,一定会把这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也就是说,他们会在教学时智慧地拓展2007年的北京卷《采采》来引起学生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把纯粹的知识变成可以运用的能力。
篇6
Flower Cultural in Sh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05-4Ke Ming
Supervisor: Wang Lianying
Abstract
China to spend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complex, the Chinese people appreciate the flowers, not only enjoy the flowers of the color, appearance, but also appreciate the flowers contain the implication of personality, spiritual power. Ancient writers also wrote a lot of poetry. "Shijing" is one of China's earliest poetry collection, dating back nearly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t can be seen as the ancient poetry of the beginning of plant imagery. In this paper, "Shijing," in reference to the more common modern garden plants have been collated and literature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se plants is summarized. This shows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re of flowers that will flower personification,The spirit of giving it a symbol of the rich. This is the Chinese people viewing the unique tast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important ornamental pla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plant a lot.
Key words: Flower Culture, Shijing, Plant
在古代的劳动生产中,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群体,它满足人类衣食住用等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些植物还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表达意念的媒介与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随着早期园林的产生,观赏植物的栽培,特别是花卉栽培,也初具规模。《诗经》中涉及了很多当时广泛种植应用的植物,总共涉及植物一百三十多种,其中包括现在较常见的园林植物六十种。这些植物在经历两千五百余年的演变,不少被沿用至今。这对当前园林植物的研究,特别是栽培历史、文化内涵方面会有所启示。
在《诗经》中,植物意象诗多在写景、叙事、抒情中状写花卉,虽然尚未形成固定的精神内涵,但已有了感味人生、推物及人的意味,其中对一些花卉简约的描写,经过后来历代文人的努力,加以描写,赋予情致,灌注人格,从而成为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名花。根据《诗经》中涉及园林常用植物的内容,结合植物本身特点,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归纳为以下两类,并予以举例:
(一)点明时节,渲染气氛
在诗篇《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这是描写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采摘荇菜的姑娘,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动心而产生爱慕之情,表达了青年男女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文中将荇菜或左或右的漂浮不定,比喻求爱的不易,也以物候交代出男女热恋的时令。
荇菜(Nymphoides peltata)是龙胆科荇菜属的水生植物,广布于温带至热带的淡水中。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叶似莼而稍锐长者,荇也。”荇菜茎和叶均柔软滑嫩,可食用。周代初期,祭祀祖宗神灵要用荇菜羹,取其高洁之意。女子采荇,就是在为敬神作材料上的准备。当时平民所食蔬菜多为野菜采摘,所以荇菜也可供做蔬菜食用。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现在荇菜多作为园林水生花卉应用。叶小而碧绿,漂浮于水面,上点缀黄色小花,在园林水景中大片种植可形成“水行牵风翠带长”的景观。与荷花配合栽植,微风吹来,花颤叶移,别有一番景致。
《秦风・蒹葭》这首诗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写蒹葭(现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因此芦苇在园林中多大片植于湖边湿地,能达到短期成型、快速成景等优点,借以烘托秋日野趣。
(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经》传颂最广的《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利用桃树的三变,以“花”形容新娘子的美丽,以“实”、“叶”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以及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可见桃花与女子的容貌及婚嫁都有密切关系,这在当时是人们的普遍观念。桃花被看成是婚嫁爱情的时令花。桃花开放是在仲春时节,园林中多为片植成林,以常绿树做背景。桃花一开,众多的花也随着开放,顿时大地万紫干红。所以许多诗人便断言:“占断春光是此花”、“无桃不成春”、“惟桃举蕾急春迎”、“桃花落尽春归去”等等。
《陈风・泽陂》是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诗。“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莲”。《郑笺》:“蒲以喻所说男之性,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因此有蒲喻男,荷喻女一说。《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是一位女子为找不到如意对象所发的牢骚,也有人认为是对爱人的俏骂。女子将自己比作荷花,自恃自己貌美纯洁。到以后荷花被灌输了清白高尚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挺出水面,坚贞纯洁。
如在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因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名句而得名,水中广种荷花,突出了造园艺术家所营造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精神和品格;而 “留听阁”取唐朝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借晚秋残荷象征园主内心的坚贞,园主隐居只是形,而本体人的内心世界并未如枯槁荷叶,恰恰如隐伏于淤泥深处的莲藕,等待来年叶展花开。
《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河岸边游春,展现了一群男女相聚,并趁此机会表达爱意的场面。此中“勺药”正是毛茛科植物芍药。古时又名“江蓠”。芍药可分株繁殖,故古代情人在即将离别之时互赠此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又有一说,古代“勺”与“约”同声,情人便以此表示结良约的意思。离别赠芍药是中国古代最风行的花卉礼仪。
芍药早端午节前后开花,一些传统花卉到此时多以凋萎,惟有芍药花开正盛,因此还代表君子高节。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所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宜植于阳光充足之处,中国古典园林常成片种植于假山石畔,以点缀景色。或沿着小径、路旁作带形栽植,或在林地边缘栽培,并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如今更有完全以芍药构成专类花园称芍药园。
综上,《诗经》中植物的确种类丰富,而其蕴含的情感象征也很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也由此使后人更了解文明伊始时期的先民们“思无邪”的美好情感,及他们善感瑰丽的心灵世界。人们在植物外在的形态、生长状况与人之情感二者之间找到了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联想、运用比兴把它们联系起来,达到物我的相通和心物的交融,从而使人的虚无缥缈的思绪变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这也使我们的植物研究不再单调,我们可以从感性的一面去认识植物。植物的内涵,也是观赏植物的一大组成部分。因为植物被人们欣赏,同时就会被人们灌输情感,而它本身所沉淀的内涵也同样会激发人的情感。这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中是很重要的。所以通过《诗经》中一些植物的鉴赏,让我们更了解植物,因此也能更为恰当地将其运用。
参考文献
《诗经译注》 程俊英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植物图鉴》 潘富俊著
《花卉学》 刘燕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园林树木120种》
篇7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鉴赏教学中抓住诗人用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李商隐作品中意象丰富,“灯烛”则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 “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的名句,“蜡烛”象征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象征着友情。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诗人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可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寞的象征。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既是他孤独的象征,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不道离情,却弥散着浓浓的离情别绪。而“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柳、月等,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篇8
面前的你,放下了矜持,褪去了坚强的伪装,哭得一塌糊涂。
我手足无措,亦步亦趋地跟在你的身后,小心翼翼地。确实,我怕你做傻事,毕竟,你是清高孤傲的一个存在,不用自以为,你本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生。如此打击,不晓得你能承受得住否。
我不解,如你这般近乎完美的女生,怎竟是会痴狂地迷恋上几乎一无是处的他。现在,又怎竟是会被他像个包袱一样地,甩了。
纵使得我绞尽脑汁亦不得其解。
你说:爱情这种东西,本就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并且,其保质期受多种人为以及自然因素所制约,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无奈,我只得装模作样地骂他,骂他混蛋,犯贱,不要脸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不晓得你听着解气没有,反正,我看见你的眼泪是越流越多了。
然后,我沉默了。
周遭的气温偏高,你不自觉地把握紧的拳头舒展开来,倏地你又紧紧地把手握成了一个拳头。看着因为血流不畅而变成惨青色的指关节,你这才意识到,你曾经紧握在手上的幸福感已经被现实榨尽了,连个美好的念想都没给你留下。
霎时间,你的眼泪被一股莫名且巨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挤出眼眶,撕扯出来的,是近乎麻木般的疼痛。
心呢?失落在不见天日的一隅,久已被一种叫做时间的蠹虫蛀满,被啃噬得斑驳不堪。
还不死心么?明明失败了,但是却仍旧执着着,想要保护自己那脆弱得可怜到吹弹即破的自尊。或许在宣告失败的那一瞬,可以暂时逃脱掉那失败的无力感。但事后再度想起时,便会发现,失败者的悲哀,莫过于此。
其实,在爱情这场战役中,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每个介入其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失去些什么。所以,评价爱情的胜利者,其标准应该是:谁用比较少的代价换取了利益的最大化。
失败的爱情犹是。因为这样,同为失败者的你们,才可以得到些许安慰。纵然你们都心知肚明,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对了,忘记告诉你了,不要对结果抱有太乐观的幻想。失败的爱情中的失败者,大都是女生。就像《诗经》里《氓》那篇长诗里的名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其状大类彼时之汝,余不再多言。
永远都不要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存在,因为爱情从来都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会幻化成你所渴望的美好,诱惑着你去追逐它。若是你抓不到它,毫无疑问,你会不幸惹上一身骚;若是你抓得到它,也不用沾沾自喜,因为光是追逐它的过程,就已经完全可以把你搞得心力交瘁了,可见,你也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所以,只要被卷入这个漩涡,就永远都不要妄想全身而退。
陷得越深,到头来受得伤也越重。
且不论是谁提出得分手,你都该庆幸。因为,不管怎么样,你都已经离开了他。在还没有泥足深陷的时候。
这样,多好。
抬头,不知不觉地,已经很晚了……
仰望,这寂静而幽深的美好。
已经哭虚脱的你将头沉沉地枕在我的肩上,你梦呓般喃喃地告诉我,你在数星星。
我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呵呵,稍微地佩服一下我的先见之明。然后,宠溺地揉了揉你的头发,示意你喝下。
你的嘴角勾起了一丝新月般的弧度,静谧而美好,向我绽开了一朵郁金香般沉稳典雅的微笑。
欢迎回来,亲爱的……
这才是我认识的你嘛~端庄典雅的闺中秀丽。
终于,振作起来了……呵呵、
忽地,我看到了一颗流星划过,短暂。只一瞬,便销匿了。
划过了……
销匿了……
短暂的轰轰烈烈,而后,不着一点痕迹地逝去。
正如,他曾经对你许下的诺言一样。
我仰望着重归于缄默的苍穹,看它无言地嘲笑着悲哀的世人,我亦展颜。
你啊,终究还是迷失在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年纪。
你看,一颗流星的殒落,于世界,于你我,有关系么?不过是少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心愿的承载罢了。所以,他在你的世界中匿去,于你生命的轨迹,并无太大影响。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太阳黑子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短暂,且剧烈。过后,一切如常。
你看待他,便应如是。
他不是你的命中注定,而是你成长路上的阶梯。所以,亲爱的,看开点。但是,不要以失恋的次数来证明自己的成熟。
爱情殒落成伤,在这个伤痛里,我希望看到你学会了一个词语的现实意义——成长!
以后,请不要再因为这种事情而哭泣了。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女生,在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哭泣。尤其是你,我亲爱的……朋友。
我一直都没有跟你说,其实,我也爱着一个人,以朋友的名义,那就是——你。
我爱你,所以,在你脆弱的时候,我的怀抱会二十四小时无间断为你开放。
以后,要好好的。那些纠结着你心绪的事情,请试着放开吧,比如,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一定。
还有,坚持不住的时候,请记得,还有我。友情,才是最崇高的爱情。
篇9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风”“骚”并称
中国文学史上以“风”、“骚”二体并称,源自《诗经》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编纂。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禽之思偶鸣叫引出男子对美女的思慕。《诗经》的主要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楚辞,亦称“骚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类作品篇幅、旬式较长,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抒情气氛浓,有南方地域色彩。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定名为《楚辞》。
2.赋、乐府与歌行
赋,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沿用其名至今,成为一种文体名称。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是赋的表现形式;刻画客观事物,抒写作者情怀,是赋的内容。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陈其事,讲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隔三夹五押韵。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故汉赋也称古赋,与唐诗、宋词并称。其特点是篇幅长、多问答,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六朝时称俳赋,也称骈赋,其特点是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唐宋时用于科考,称律赋,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不超过四百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成为文赋,其特点是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行文流畅,与散文接近,越来越离诗歌远了。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赋分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歌行又称“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歌词音节较长的称“长歌”,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妇孺皆知。歌词音节较短的称“短歌”,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诗慷慨悲凉,堪称千古绝唱。又如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格律诗和律诗绝句
格律诗,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所谓“篇有定数,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句是几个字(言)就叫做几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就叫排律(长律):每首是六句的话,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绝句,如五绝、七绝。唐以前已有绝句,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律诗和绝旬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4.词
词,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宴乐)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叫做“填词”(依声):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与音乐分离,就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词调,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不同的词调,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5.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狭义的曲,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分戏曲(杂剧、传奇)、散曲(小令、套数)。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体式相近,但曲比词更为灵活。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较自由,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二、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例如李清照的《武林春》,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2.叙事诗
篇10
二、爱国诗
凡是诗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我们称之为爱国诗。其中有歌颂民族英雄的,如屈原《国殇》,乐府民歌《木兰诗》,有歌唱国运强盛的,如岑参的《走马川行》,有抒发亡国之痛的,南宋的遗民诗大多属此,如谢翱《过杭州故宫》等。这类诗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学这类诗歌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山水诗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造成封建文人中隐逸之风大盛,这样,山水诗也就应运而生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风景名胜,文学史上把他看成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继他之后,谢、何逊、王维、孟浩然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山水诗的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教学此类诗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田园诗
在山水诗开始形成的同时,陶渊明创作了许多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反映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节操。陶渊明之后的一些田园诗作者,有的讴歌田园生活的“静穆”、“平和”,掩盖了农村的矛盾斗争,有的则幻想回到单纯简朴的古代生活中去,表现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当然,也有不少田园诗的作者写出了一些内容健康,语言清新的好作品,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等。
五、边塞诗
边塞诗盛行于唐,它是唐代边塞生活的反映。它的主题包括民族矛盾和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也包含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文学史上称为“高岑”。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一般选本的必选之作。王维的《使至塞上》也是课标规定必背的篇目,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讲清写作背景,说明守卫边疆的正义性。
六、咏史诗
歌咏历史人物的咏史诗始作于西晋诗人左思。原来晋自武帝即位以来,边患不绝,左思就借咏史表达了他要为国立功,“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宏伟抱负。咏史诗或借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或借过去人物的活动来表示自己的行藏,或对史事进行评价阐明自己的政治社会观点,往往起着以古代人物或事件为借鉴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历史题材,不少作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这就给后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作,杜甫有《咏怀古迹(其三)》,白居易有《王昭君》,王安石有《明妃曲》,欧阳修有《明妃曲和王介甫》等。
七、怀古诗
这是一类特殊的咏史诗,往往是先从地理引出史事,然后再抒发作者的感情。就题目而论,属于地理的范畴,就内容而言,与咏史诗相类,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有李白《越中览古》、杜甫《蜀相》,刘禹锡《金陵五题》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属于“怀古词”和“怀古散曲”。这类诗篇或借古讽今,或托古言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作的深邃的内涵。
八、爱情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有大量的爱情诗作,我们认为,广义的爱情诗除了包括男女互相倾慕的情歌外,还应该包括夫妻离别后互相赠答的“怀内”、“寄内”诗与“闺思”、“闺怨”诗,也应该包括刻画宫廷妇女受压迫生活,反映她们爱情上的悲剧的“宫怨”诗。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诗人往往明写爱情生活,暗写政治遭遇,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就是这样。于是,对于具体的一首爱情诗究竟有寄托无寄托往往引起注家无休止的争论。教学这类诗歌,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美好的情操,但同时也应提醒同学们:“不要硬充其中的角色”。
九、咏物诗
吟咏描绘某些具体物件的诗歌称为咏物诗。咏物诗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至日月山川,小至书画花鸟。清代俞琰选编的《咏物诗选》将咏物诗按天、地、人、物为纲分为三十个部类。从写作上看咏物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地,精雕细镂地去描绘某一物件,如唐代骆宾王的《鹅》;另一类是即物起兴,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感慨抱负,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六朝的庾信、沈约,唐朝的杜甫,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都写了不少咏物的佳作。另外,唐代以来,有一些咏物诗题写在图画之上,它又有一个特定的名称――“题画诗”。对于这一类诗歌,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领会诗人常用的托物寓意的手法。
十、赠答诗
古人亲友临别之时或离别之后,往往吟诗赠答。诗中或叙惜别之情,或抒怀念之意,表现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古典诗歌中,这一类题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友人》都被选为中学教材。此外,有一种怀念逝去的亲友的诗作,称为“悼亡诗”,也可附属于这一类。这类诗往往写得情真意切,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吟咏,以体味作者的感情脉络。
十一、咏怀诗
这是一类自述身世遭际和怀抱的诗歌。三国时期曹魏的诗人阮籍是写作咏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他作有《咏怀》八十余首,反映了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政治态度,感慨深刻,格调很高,为后代诗人所效法。当然,咏怀诗的思想内容相当繁杂,既有吟咏个人升沉、叹老嗟卑的,又有抒发关心民生、济世报国怀抱的。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词,算得上是咏怀诗中的上乘之作。教学这类诗歌,应当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人格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作者人格的陶冶。
十二、生活诗
篇11
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
1.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如当年春晚上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天后王菲唯美的唱风,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天涯游子,遂广为传唱,成为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水调歌头》这首古典诗词就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扩大了影响。
2.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广泛地被一些歌词作者使用。一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某些词句或意象,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丝丝缕缕的关系。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绕恋人相会的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融汇在一起,构成回环不绝的生死相许、心心相通的意境,把人的思绪引入鹊桥,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又使世人重温了古典诗词,享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大餐。
3.语言改造式
古文功底深厚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类作品可谓旧瓶装新酒,在词语上、句式上、意蕴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相似。如何炅的《看穿》:“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黄的《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还有琼瑶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等。古韵今吟,优雅深淳的歌词,带给人美的享受。
4.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汲取营养,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借古韵抒发今意,用当代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的故事。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风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当属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陈瑞的《白狐》、周华健《刀剑如梦》、李宇春《倾国倾城》等。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常常将经典重现,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成为流行音乐中的宠儿。
二、如何让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风流行歌曲,也为广大学生所追捧、传唱。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能否勾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促进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歌曲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兴趣、酝酿情感、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歌曲导入更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因为很多诗歌被改编或填词演唱,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歌曲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柳永的《虞美人》时听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听罗文的《满江红》。常常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比较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诗风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做比较鉴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和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两相对比更能突显各自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体悟。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乐天想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听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违的爱情。
3.布置作业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学生最怕做语段改写、扩写,但若改写或改编能和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有关就不同了。比方说李叔同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就具有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改写歌词,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春江花月夜》的改写,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改编等等。
4.演唱背诵
篇12
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参加新人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会在婚礼庆典上为新人送去自己的诚挚祝福和美好的祝愿。作为《诗经》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就是赞扬婚姻合乎礼仪、夫妻和谐美满的。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子民,故《关雎》就冠以风诗之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配君子,才合乎身份礼节,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一样,是一种对他们婚姻的做赞歌;诗中歌唱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中荇菜是用于家族祭祀时用的一种植物,能食用。祭祀先祖在先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只有这种有德行、知礼仪的“窈窕淑女”才配为“君子”的家族来采集,也才配君子“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诗歌赞美了新婚夫妇遵守夫妇之德,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周南・桃夭》是赞美美满的婚姻的。诗歌首先把目光聚集到惊艳四座的新娘身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的妖艳来比喻新娘姣好的姿容和靓丽的风采,为什么时人独选桃花来比喻新娘的面容呢?清代经学家姚际衡先生认为:“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从此,桃花和美女结缘,后代诗词中就常见到“面如桃花”、“人面桃花”、“艳若桃李”的句子,都是受到《诗经》的影响,我们今天说的某个男子撞上了“桃花运”,也一定和《桃夭》有一定的干系。《召南・何彼矣》同样是描绘结婚的盛大场面:“何彼矣,唐棣之华!曷不肃?王姬之车。”诗中赞美了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接着描绘了新娘面如桃李和新郎的光彩照人;最后是赞扬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祝福他们婚姻美满,其中的一些对新婚的赞誉之词一直影响到今天。
《召南・鹊巢》是祝贺新婚的一首赞歌,它歌颂的是婚礼本身。“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喜鹊筑好巢,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鸠因成事,天性然也。”那么,姑娘出嫁,住进夫家,这种男娶女嫁在当时被认为是人的天性,如鸠居鹊巢一般。方玉润说:“鹊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鸠乃取譬新昏人也;鸠则性慈而多子。《曹》之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妇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构也。当时之人,必有依人大厦以成昏者,故诗人咏之,后竟以为典要耳。”(《诗经原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渲染婚礼上使用车辆之多,赞美婚事的排场大、场面之隆重,新婚喜庆的热闹场景。
二.祝福新人
婚礼上把美好的祝福和吉祥的话语送给新婚夫妇,可以讨到好的口彩利于家庭的和睦和夫妻关系的和谐,这样的婚俗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就有这样的祝福新人的歌曲,《周南・木》中唱道:“南有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木,葛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木,葛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葛是蔓生草植物,具有攀援而生的特点,决定了它终生依靠其它物才能生长,符合女子嫁到夫家依靠丈夫才能平安幸福的生活的观念。诗中用“累”、“荒”、“萦”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葛依靠木才能生长的郁郁葱葱;以葛缠绕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以木的得到葛缠绕,比丈夫常得福禄相随,夫妻恩爱缠绵永不分离。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我们仿佛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看到众宾客心间油然升起的对新人祝福之情,也领略到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小雅・鸳鸯》也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鸳鸯,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诗中以鸳鸯起兴,描绘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但能够同甘而且也能共苦,暗喻夫妻二人爱情甜蜜、和谐幸福。诗中以鸳鸯比喻夫妻,很贴切自然,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祝福的话说了四遍:“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敬祝君子寿万年,鸳鸯白头永偕老。郎才女貌,男女般配,感情专一,家产丰裕,对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礼赞。
在诗经里还有一首吟咏新婚的诗《小雅・车》,以男子的口吻对妻子的德行来赞美和祝福“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辰彼硕女,令德来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人常用“高山景行”表达一种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来比喻某人行为正大光明、有崇高的德行。“依彼平林,有集维”由林莽中成双成对的野鸡,想到了车中的“硕女”,再加上她美好的教养和品德,更使诗人情怀激荡,信誓旦旦:“式燕且誉,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男子对女子情真意切的倾诉:我家虽没有美酒佳肴,我也没有崇高的品德,但却有一颗与你相亲相爱的心。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冲口而出,感人至深。“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中“析其柞薪”是当时的婚俗,就象《齐风・南山》中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由《七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可以确信“其叶兮”是赞美新妇的光彩照人的。“四牡,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蕴含着诗人对婚后美好和谐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三.祝贺多子
先民们认为人多力量大,人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因此“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就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诗经》中新婚的祝词中,祝福新人多子多福的贺辞成为当时的主旋律,一曲《周南・螽斯》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指蝗虫,是一种害虫,但因为其生殖能力强就被认为是生殖神。陈子展在其《诗经直解》中说:“螽斯害虫,以为比兴,虽若美之,实含刺意,不可被民间歌手瞒过。”相传螽斯一生能生育九十九个幼子,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动中看到振翅飞翔在田间的蝗虫,想象子的子孙如果能象螽斯一样繁多该多好呀!于是用“诜诜”比喻男女的结合,而子孙多如“振振兮”的祝贺,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我们采用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的看法,他说这首诗赞扬妇人硕大丰腴,健康而多子的诗。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女子,一定会使夫家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
夫婚,万事之嗣也。娶妻生子,多子多福,因此祝贺新人多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情理中事。在传统文化的光环的照耀下,今天的婚礼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婚俗的遗踪。在婚礼中,我们看到人们供在礼桌上的一般有花生、枣、桂圆、栗子等,取其谐音“早立贵子”、“早生贵子”;“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都要生。”在司仪和亲友的祝贺词中,听到最多的也是“白头到老”、“早生贵子”,其实这种贺词是源远流长的。
另外,婚恋习俗也根植于生育的要求。《诗经》中的男女在互生爱慕之情后,多以赠物结情,赠品不一定昂贵,但一定是与生育有关的。《陈风・东门之》中“视尔如,贻我握椒”男子赞美女孩儿好像荆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来表白感情;女子以花椒赠男子,取其多子,暗喻男子是自己心仪的对象,可以托付终身,结婚后让男子的子嗣兴旺。《卫风・木瓜》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的木瓜等果实是多子的植物,赠给心上人这些植物来表示自己的心迹是“永以为好也”,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繁茂,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
贺婚习俗顺应了民众生活的其他需要逐渐丰富而完善, 婚礼上祝贺新人的内容页随着时代的发展,今人赋予古老习俗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功能, 使之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 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姚际衡.诗经通论【M】,顾颉刚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篇13
一、美好情感之烘托
古代先民们缘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鲜活的生命。水在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也就成了诗歌中连带反映的必不可少的意象,刚开始时也许是无意识的,但重复多了就自然而然成了诗词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逐渐成为诗歌的原始意象:即指在人类早期形成的,带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意象,是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经验的心理残迹。水具有纯洁、柔性、清丽、温婉、柔韧等特性,因而往往被赋予美妙的意象,婉转明净的水面,加上水边绿洲的垂柳、红蓼、绿草等在水光映射下摇曳生姿、风姿无限,本是人间最美好的浪漫处所,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产生于此再正常不过。因而“水”也就有美好心境、美好情感烘托之意蕴了。《诗经》开篇首《周南・关雎》中男子对美丽的女子一见倾心,希望如关雎鸟一样一唱一和,而水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摇摆,如同男子的心旌漾荡,不能自已,思念是苦涩的,但绝对是美妙的;《郑风・溱洧》中,仲春三月时节鲜花盛开,溱水洧水涣涣汤汤,充满无限春意和生气,如同男子四射的生命力,女子手中的芍药花鲜艳光亮,恰似容光焕发的脸庞,值此大好时光,青年男女自由结伴游玩,互赠芍药;东门池畔,男子在人群中早已选定了自己的情人,水成为了他们欢乐相聚的见证(《东门之池》);冬天的水冰冻三尺,刺骨寒冷,因此《匏有苦叶》中的女子希望在坚冰融解之前能够与心上人共偕连理;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名句,水面本是风平浪静,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搅动,漾开阵阵涟漪,象征女子内心的平静被打破,泛起波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哦,原来盼望已久的夫君终于要回来了,枝上的喜鹊在声声报喜!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门前涨潮的溪水犹如女子心中高涨的情愫,奔腾撞击,因为要与心上人约会,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因为欢爱的短暂,故而生出“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的愿望,“红菡萏”在“花底浪”的轻轻撞击下摇曳生姿,无限浪漫,充分享受着爱情的美好。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一路用“水”咏情,“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抒发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眷恋。
流水浩荡无际、绵邈悠远的意境,犹如情感的悠久、绵长,“水”之意象又与情深意长有着某种关联。男性笔下的友情也多有此作,比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个典型。在爱情诗词中,爱情的一往情深往往很多用水意象来表达:如建安诗人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才女李季兰《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一以流水无尽烘托相思无尽,一以海水有涯反衬相思无涯,极写感情之深;李清照《凤凰台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晏殊《蝶恋花》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均深切地表达了爱情之绵邈深长。
二、失意情感之陪衬
水能益人,也能害人;能引发人的美好联想,自然也会使人想到其反面意义,“水具有运行的持续、延绵不断性,因而水每每被联想与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颜易老的不可复返性,从而让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感叹中,涌现出对人生爱情追求不如意的无限情感。”[1]撇开爱情诗的局限,更有失去故土与家园之痛,如李煜亡国后所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而在爱情诗词中,“水”意象最多的是喻指女子被弃或相思无望,作为失意情感之陪衬。《国风・召南・江有汜》中女子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全诗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喻己在情感上的沟沟坎坎,发出“大江都有小河、小沟、小港”之歧,何况人之爱怎能无风风雨雨的悲凉,以及“之之归,不我以”的悲痛。《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女子被弃的苦海无涯。《邶风・柏舟》中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殷)忧”,以这飘飘荡荡不能休的水流来衬托被弃女子的愁思,有如千斤烦恼在心头。也有用水流的长远、深重来衬托相思的沉重和辛酸,用水流的各自东西喻覆水难收,如李白《妾薄命》和《白头吟》。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上阕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来陪衬“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沉重和辛酸。清代田玉娥《送外》:“渡头千树老,江上一帆秋。无限临歧意,东西水自流。”言感情无法挽留,正向东西各自流去的水,不可阻止。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唐婉去世四十多年后,再次来到给他们两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沈园,写出词意十分悲凉感情真挚的怀念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昨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前两句有物是人非之慨,后两句由桥下之水直接引发的情思:唯有桥下绿水更令我伤心,这里曾是我们双双照影之处啊!此情此景,物是人非,天上人间、哪堪回首?其情之深可催人泪下。明人瞿佑说,这首“诗意极哀怨”“凄苦不忍多读”,可见水的烘托有多大艺术魅力!
三、距离与阻隔之象征
诗缘情,“物以情观”“情以物兴”。“人的感情总会因事物而触发,又用这种强烈的感彩去观物、择物,从而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表现诗人思想感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其形象既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又是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投射。”[2]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辽阔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站在此岸遥望彼岸,心中自然引发遥远之意,充满惆怅与恍惚,水也就成了恋人心中的距离与阻隔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品就是《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主人公来到水边,翘首伫立,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望着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在主人公眼中,“伊人”是那么飘渺不定,居无定所,虽目之所及,身却难以到达,所以在“白露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的时间进展中,反复追寻,不断求证,一会“i从之”,一会“i游从之”,但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但却难觅踪迹,无法接近。这隐约飘渺的意境,加之主人公不为艰辛反复追寻的身影,令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而“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也早已超越了情爱的范围,成为人们慕悦和向往之情的指代了。《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求之不得”的情,樵夫偶见汉江对岸有个漫游女,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可是想追求她却难之又难。男子反复唱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汉江成了爱情的阻隔(象征世俗的桎梏),求之无果,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能接近她,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为她打点嫁妆,也甘心情愿。可见,水带给上古青年男女无数的情思与希冀,但结局又多是求之不得的遗憾和痛苦,对情感和的呼唤在苍茫大水上显得格外强烈而无奈。《诗经》中“水”的这一象征成了后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原始意象,许多诗人在诗中都有应用。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是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长久相思的名作。诗篇描写了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并未怨恨河汉宽阔无边,而是着意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无法交谈。这才是最让人心摧骨损的创痛、地老天荒的遗恨。”[3]唐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开头两句揭示地理距离,象征阻隔,有憾恨之意,“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跌宕之间,深情毕见,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时日。全词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虽为水阻隔却仍然坚定和执着,这正是爱情如水的真正意蕴。
当然,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所具意蕴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几种,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如“言志时象征道德”说,“清水”“浊水”分别指代清明政治与黑暗,等等。但总括起来,无外乎烘托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情感失意时的衬托和点缀以及象征爱情(也可以超越爱情)的隔绝与阻断,由此可见,水意象在爱情诗词中屡屡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水文化。
注释:
[1]王立:《水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