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业学习计划

篇1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这一年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的有限的,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中专生涯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从学习习惯方面

一、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

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

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从学习目标方面

一、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因特网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了解OSI/RM参考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和传统传输介质;掌握IP地址、MAC地址、子网掩码、CIDR的概念;掌握TCP/IP协议簇中的重点协议,掌握网络中关键器材(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

二、在Visual

FoxPro

中掌握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命令;建与维护;查询与统计;用户界面设计和用户菜单的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的编写方法。

三、在C++中了解C++的发展与特点,掌握C++的程序结构、语句格式和标准库的使用;

掌握各种数据类型中的常量的书法方式和变量的定义、赋值、初始化方法,运算符的运算规划和优先级别,能正确书写各种类型的表达方法;掌握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语句的书写格式、参数的功能和用法;掌握顺序、选择、循环三种程序结构。用C++提供的选择、循环语句和相应的函数,编写出符合要求的顺序、选择、循环程序或包含二种,三种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程序;掌握函数、递归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存储类型及作用域;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方法区分一维数值数组和字符数组以及存储数据的不同点;掌握指针的概念、指针与地址的关系;深刻理解指针与一维数组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其规律,学会正确使用;掌握结构、联合、枚举类型的定义、赋初值、成员访问方法;掌握文件包含和宏定义的书写方法,理解其运行原理和在程序中的作用;掌握文件的概念、正确运用打开、关闭。读写文件数据的函数。

篇2

Exploring the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SUI Xiao-h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gyang 473004,China)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is an only independent sports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is open to an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who holds a degree from higher school or complete correlative semester hours from college or university. Its goals of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mainly focus on requiring students to gain contemporary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the profession of sports, reviewing issues of sport and making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 creating solutions, demonstrating the appropriate skills sets to work in the profession of sport. At present, it offers bachelor of degree programs in sports coaching, 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studies, and courses in program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orts: core-course, required-course, elective-course, emphasis area and mentorship.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n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they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is that prospective students are mainly from junior or community colleges; the second is that goals of the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focus on producing educated individuals who can gain the advanced theories of the sports disciplines, and mak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 the third is that the theoretical courses take more proportion, but courses of spots skills are comparatively les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bachelor of degree;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美国体育学院(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美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实施体育专业类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高等院校,也是美国目前唯一的一所融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体育专业教育、体育学科研究和提供体育产业服务的大学。其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呈现出有别于我国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一些特色。通过文献资料,比较深入地解析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期望通过透视一个完整的个案,使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特色。

1美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美国体育学院创立于1972年,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达弗纳镇。美国体育学院创立之初,办学层次定位于研究生教育,仅提供体育科学硕士学位专业培养计划,办学目的是“为全国的中等学校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医学医师和体育管理专业人才”[1]。1998年,该院获得了体育管理博士学位培养以及远程教育资格认证的资格;2005年,美国体育学院获准开始实施本科生培养计划,并从此成为美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体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目前,美国体育学院全面通过了美国南方高等专业学校协会对其体育科学学士学位、体育科学硕士学位和体育管理博士学位专业的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同时还获得了美国阿拉巴马州教育行政机构批准的关于上述3个层次专业的学位授予权。

目前,美国体育学院对学院性质和办学宗旨的自我表述是:“美国体育学院是一所独立的、非赢利性的、经过办学资格认证的拥有特殊使命的体育大学,学院创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体育教育、体育研究和体育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服务于美国和全世界。”[2]截至2008年,美国体育学院已经提供3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科学学士学位培养计划、5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科学硕士学位培养计划、1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管理博士学位培养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2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美国体育学院称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为“学士学位培养计划(Bachelor’s Degree Program)”,获得学士学位培养

计划准入资格的学生,在完成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学分和相应考核成绩达到平均等级标准后,可以向学院申请体育科学学士学位。

2.1学士学位培养计划面向对象与准入条件

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专业课程面向持有中等学校或与之层次相当学校毕业证书的美国和全世界各地的学生。进入美国体育学院的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1类是寻求在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第2类是不寻求在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寻求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向学院提出“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申请,学院“申请评估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申请条件决定是否给予申请者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准入资格,准入资格包括两类:第1类是“完全准入资格”;第2类是“条件准入资格”。

想要获得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者已经从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历互相承认协议的美国国内高等院校毕业,具有专科或以上学历,在校期间侧重于主修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休闲与娱乐体育、体育产业、文科教育、健康等相关专业,并且至少修学完成了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相当于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普通教育类课程包括:3~6个学分的英语(必修)课程、3~6个学分的美术(人文)学科类(必修)课程、3~6个学分的社会(行为)学科类(必修)课程、9~12个学分的自然(数学)学科类(必修)课程和其它类别的选修课程。

2)申请者还没有从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历互相承认协议的高等院校毕业,但在校期间修完至少60个学分,可以互换学分的课程(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休闲与娱乐体育、体育产业、人体运动机能、文科教育、健康等相关的课程),其中至少修学完成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所有60个学分之内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

3)要求母语为非英语或申请前所在高等教育机构使用非英语教学的其它国家申请者,达到“托福”英语水平测试标准,修学完成了经过具有评估认证资格机构认证的可以互换的36~9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修学完成了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3]。

“条件准入资格”可以发放给没有满足“完全准入资格”条件之一的申请者,但必须在注册学习美国体育学院最初的12个学分核心课程期间内达到学院规定的其它附加标准之后,申请者才可以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

不寻求在美国体育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持有中等学校或与之层次相当学校的毕业证书,经过学院认证后可以修学学士学位课程,但不能寻求获得硕士学位。美国体育学院不提供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条件中所要求的60个学分的教育课程,申请进入学位培养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其它签署有互相承认学分协议的美国本土高校或其它国家高校完成要求的课程学分。

一旦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学生要签订一名本科生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修学学士学位课程。课程学习形式有3种:第1种是全日制在校学习;第2种是通过学院的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第3种是在校和通过远程教育系统混合方式学习。

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的在校学习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可以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一年之内的任一学期开始注册学习课程。学院规定的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学分完成总时间一般为4个学年(但经过校长批准后可以把学习期限延长至5个学年),一个学年包括3个学期: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每个学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6周,学生每学期可以注册修学12~15个学分的课程(相当于4~5门课程)。对于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课程的学生,学院要求在每个学期的16周内完成注册课程学习(经过申请并获得批准后可以把学习期限延长30~60 d)。

2.2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美国体育学院设置了3个授予体育科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运动训练(Sports Coaching)、体育管理(Sports Management)、体育专业教育(Sports Studies)。

体育科学学士学位计划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现有的体育专业领域的学术著作和期刊,以获得关于体育实践操作原理和方法的专业知识。

2)通过体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使受教育的个体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独立思考与分析;(2)清晰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个人观点;(3)令人信服地论述所选择专业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4)展现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知识视野;(5)理解美国和全世界各种社会制度为基础的体育功能和作用。

3)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应用:(1)研究体育专业领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恰当地运用相关知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2)获得在正确的环境和时机能够正确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3)掌握业余和专业不同层次需要的体育专业工作技能;(4)基本具备自我专业方向研究领域内对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评论和提出相应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育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方面知识,使学生获得关于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知识、所选择专业和生活领域范围相关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方面的知识。

5)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实践培养环境,帮助学生获取主修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实践知识和技能[4]。

2.3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课程一般分为5个类别:第1类是核心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第2类是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第3类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第4类是专业侧重领域(emphasis area)课程;第5类是毕业实践课程。

美国体育学院规定,寻求在该院获得体育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至少修学完成美国体育学院设置的30个学分的专业课程;不寻求在该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以任何顺序修学任意一门课程,完成的课程学分可以作为其它学院或大学的互换学分,但不能兑换为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课程学分。

美国体育学院对获准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学习步骤要求如下:

必须首先在美国体育学院修学12个学分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学分之后,学生必须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后续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计划,然后开始修学计划中确定的课程;完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并且各门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之后,学生可以在咨询导师的前提下,开始学习处于最后阶段的为期400 h的毕业实践课程。

1)体育管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体育管理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产业管理方面的基础性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体育组织、团体和产业的管理者。

体育管理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7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3门专业侧重领域选修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1)。

2)运动训练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运动训练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培养运动专业训练方面的高质量教练员。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6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18门运动训练科学选修课程、3门专业侧重领域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2)。

3)体育专业教育学位课程设置。

体育专业教育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为学生在各自侧重体育专业领域提供发展机会。体育专业教育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22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18门专业侧重领域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3)。

2.4本科专业课程成绩考核方法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课程成绩考核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主要包括书面作业成绩、贯穿始终的讨论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和最后的闭卷考试成绩。

无论是住校学习的全日制学生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修学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在开课学期临近结束的规定时间段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对于住校学习的学生,除期末闭卷考试以外,每一门课程还有规定的期中闭卷考试;对于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课程的学生,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10次单元测验,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是学生自己负责寻找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经过注册并获得相关认证的考试中心进行付费性期末闭卷考试,远程教育课程考核成绩比例:网络在线讨论20%、课外作业30%、单元测验20%、期末闭卷考试30%。

全日制住校学生某一学期的某一门课程缺课率达到25%以上,视为自动放弃该门课程学习;远程教育生必须在成功注册课程之后的两周内开始课程学习,并且在16周内(经过付费申请并获得批准后,可延长30~60 d)完成课程作业和参与课程学习活动,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该门课程学习。

毕业实践课程成绩考核方法与比例:要求学生参与400 h的体育领域内的实践课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每个月写一次实习报告,实践课程结束后提交一份5 000字的实习报告(写明是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的或为什么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实践课程等级评价成绩构成:学生毕业实践结束时和指导教师的面谈成绩占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实习报告评价成绩占10%,指导教师对学生“作为专业指导者实践能力”的评价成绩占85%。

2.5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美国体育学院规定的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1)提出学士学位申请的学生至少修学完成60个学分的选定专业的学位课程,其中30个学分必须在美国体育学院获得,其它学分可以在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分互换协议的美国本土和其它国家高校完成,要求这些可互换学分的课程必须和美国体育学院专业方向课程相一致,并且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参见表4)。

2)完成规定课程学分和考核成绩平均等级达到规定标准的学生,必须在申请学士学位之前获得学位资格申请评估委员会的推荐(相当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成绩审核),方可申请体育科学学士学位。

3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特色

通过透视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我们可以看出有别于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一些特色:

1)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面向的对象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或在高等学校获得规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以及与体育专业密切相关课程学分的学生,使得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的学生首先具有了较高的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水平和比较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充分保障了本科专业生源的质量,同时也使得美国体育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共享了其它高校的教育资源,客观上节约了学院对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和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资源投入。

2)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的5个方面基本培养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如何获得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性解决体育专业领域问题能力的培养,凸显了美国体育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思维方法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方面训练的特色。

3)从美国体育学院3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大部分课程是体育专业领域的理论课程,运动项目技能类课程所占比例较低。使学生“具备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领域知识视野”是学院提出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充分展现了美国体育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层面能力的特色。

4)美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而且还规定申请学士学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平均等级达到相关标准,这类课程成绩考核等级标准在我国体育专业院校的学士学位申请条件中没有涉及。

4从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获得的启示

1)我国各独立的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系承担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在本科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始终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一是体育专业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源的普通教育文化素质较低,二是普通教育文化素养较高的本科生源的体育专业基础较差。这两个现实问题导致了我国体育专业院校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中,耗费了大量教育资源来弥补入校本科生在普通教育文化素养以及体育专业基础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我们难以集中精力于体育专业领域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和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作者建议,我国一些独立的体育学院或大学能否考虑提高本科生的入学门槛,招收持有高等学历的具有较高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水平和较为良好体育专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得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和美国体育学院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比较注重系统地传授经典教科书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能力,美国体育学院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现代的体育论著和学术期刊来获得体育理论知识,侧重于学生在专业方向领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生普遍存在的体育科学素养偏低、体育专业方向研究能力缺乏等问题可能和我们不适宜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度相关。

参考文献:

[1]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Master of Sport Science Catalog 2000-2001[DB/OL]. ,2008-10-12.

[3]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Bachelor of Sports Science Degree Academic Catalog 2005-2006[DB/OL].

media.ussa.edu/files/documents/catalogs/2005-2006_bss-catalog.pdf,2005-09-01.

[4]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Bachelor of Sports Science Degree Academic Catalog 2007-2008[DB/OL].

篇3

课外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围绕大学生所学专业、校园生活、社会团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涯,并将所学积极运用于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丰富繁杂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泡吧等无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导致自身专业学习落后。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一)课外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充实自己,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获得自信,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因此,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课外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积极的影响。但经研究发现,如不能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的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并针对其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会成员反映,参加学生会会占用部分课余学习时间,不能良好地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导致专业学习成绩下降,使其对专业学习失去动力。部分学生会成员由于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忽视了专业学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经过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我校24.78%的高本学生和22%的技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选择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两个群体存在较小的差异,但都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谈恋爱 参加聚会及消遣类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谈恋爱,正值青春妙龄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加之现今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当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花前月下出双入对时,爱情就会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对大学生会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在校期间谈恋爱,大学生过早地进入两人世界,精力过于分散,不利于上进心的培养,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学业。(2)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往往矛盾多、挫折多,很难把握好。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而一旦失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后果不堪设想。就业也是一直困扰恋爱中的大学生的敏感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前夕不得不面临分手,对彼此的情感和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3)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向性很强,往往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造成同学间的隔阂而影响团结,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被男女私情所代替,既不利于个人角色的塑造和成长,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显示,我校23.34%的高本学生和20%的技本学生在课余会选择谈恋爱,两个群体的差异较小,但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 (1)参加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学校安排需要参加的活动很多,如果兼职,则精力不够,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与打工的时间安排,造成旷课等情况,进而影响学业。(2)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差,合法权益屡遭侵犯。有的用人单位仅仅把兼职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且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兼职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桥梁,如果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话,何谈实践?何谈锻炼?(3)存在安全隐患。介绍兼职的中介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监督,有的“黑中介”甚至仅仅收取中介费,根本不介绍工作,或介绍过时的、根本不存在的信息。调查研究显示,我校12.39%的高本学生和24%的技本学生选择了兼职,两个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一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同,高本学生较技本学生对专业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而兼职会占用其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所以高本学生选择兼职的比例较低;二是因为技本学生更希望获得工作经验,大部分技本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工作,而在大学期间的兼职经验会给他们在找工作时提供帮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做兼职。

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现今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普遍淡薄,迫切需要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外文化生活,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 学校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需要放在首位,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引导其正确处理好课外文化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实现专业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最大化。可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学院应结合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更为丰富的学科竞赛,如外语专业可开展翻译比赛、外语辩论赛;汽车专业可开展汽车模型比赛;电子专业可开展机器人设计大赛;数学专业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等。各学院应在丰富学科竞赛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完善竞赛制度和奖励措施,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加活动,拓展自我。同时,学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从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社团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社会性的活动,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办名人讲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名人讲座,介绍他们的成功事迹,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确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各学院应邀请各领域的名人开设讲座,名人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信心。事实表明,我校于2012年6月邀请“六小龄童”章金莱来校演讲,刮起了一阵“西游”风,不少学生争相传阅《西游记》等名著,此类名人讲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功不可没。

(二)学生方面

明确人生目标 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制定规划,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专业学习目标规划,指根据对所学的专业在未来就业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根据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设计,有计划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的学习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及发展道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优学习效果。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时应注意:要有学业规划的意识;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合理、正确定位,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规划;要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要制定执行方案,并坚持按计划执行。

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选择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充实课余时间。完整的生活造就完整的人,课余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安排课外文化生活时应注意:课余活动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适合本人特点;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遵守充实而适度的原则,不应与学习主业相冲突。如读一本好书,进行晨练,出去远足等,都可以使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要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服从于事业,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会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和伴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属于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此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如果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久了,渐渐地熟悉了同伴后,他们的某些活动及行为便会受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同辈群体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寻找一起学习的同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慎选兼职 如果大学生家境较好,可以负担得起学费及生活费,在选择兼职时,就应该尽量挑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兼职工作,避免在兼职工作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大学生想通过做兼职补贴家用,也要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挑选安全的工作环境,增强维权意识。

(三)家庭方面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因为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就会变得懒惰,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家长应该在子女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子女确定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同时,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关心,了解子女的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张达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王希恺.大学生课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疗,2008(21).

作者简介:

篇4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不理想,需要重新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中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当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一、问题分析

大企业中分工较细,比较注重员工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现有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职业学校却不断地在批量、规格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势所必然。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出现滞后等有关。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二、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

当前,应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好的路径,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将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很好抓手。

(一)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促进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周到细致的网上教学环境。

1.网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站、远程教学平台、网络答疑平台、教学管理软件,计算机网络阅览室、双向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答疑教室等设施的建设。

2.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文本教学资源和各种课件资源、实验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各类学员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

3.建立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除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还应有功能强大、细致周到的支持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建设各种功能完备的教学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学员所需的各种服务,如实时与非实时的课程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讨论、资源下载、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三)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便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行业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备课时,能灵活地将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能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期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施教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辅导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反馈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Internet的崛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新技术的使用,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传播、能够展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从教学及科研实际出发,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

(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家、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应设计和研发出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特色、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应加大职业学校校际之间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建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以实现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要开展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不断推进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促进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网络学案”“互动讨论”“测评反馈”“作业指导”“在线备课”“教学测评”等功能,可帮助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渠道,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提升计算机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应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工作室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网页、动画、多媒体和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磨合期、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基于中职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

应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硬件设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主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计算机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

四、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注意点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信息化建设应“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要定期引进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并形成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

篇5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从事法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结构,学会法律思维与工作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实习时间

20XX年2月18日—20XX年4月11日(1—8周)

三、实习的组织领导

(一)系成立20XX届法学专业毕业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指导教师安排

法学教研室具有讲师或硕士以上的教师担任,原则上每10人配备1名指导教师。

四、实习方式

(一)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

(二)集中实习地点为学校和我系实习基地;

(三)分散实习需履行审批手续,学生填写《**学院学生分散实习申请表》,经家长同意,接收单位签署意见,系学生实习领导组批准。

五、实习内容

实习的单位一般是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实习者应直接参与实习单位的办案工作,具体承办案件。由于实习单位的性质不同,实习的内容亦有所差别。

(一)在法院实习的主要内容

参与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具体包括:参与开庭审理、担任书记员出庭记录、制作法律文书、整理案卷材料等。

(二)在检察院实习的主要内容

1、参与公诉,包括公诉法律文书制作,公诉案件证据材料的核实,出庭参与公诉,公诉材料的整理等;

2、参与检察院管辖案件的侦查,包括对刑事侦查技术的了解,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证人的询问,调查笔录的制作等;

3、参与对司法工作的检察监督。

(三)在公安机关实习的主要内容

1、参与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

2、参与社会治安管理;

3、参与户政管理。

(四)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主要内容

1、参与刑事辩护,熟悉律师出庭辩护的工作内容,会见当事人,学习出庭辩护中的技巧,掌握辩护词的写作等;

2、参与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包括证据收集、词写作、技巧、质证技巧的掌握等;

3、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

4、协助申诉和行政复议。

实习的具体课题及内容不作统一要求。但总的要求是在有限的实习期内尽可能的了解和接触各种类型的案件,熟悉和掌握各类法律性事务在办理过程中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每个实习生必须完整地参与办理完一个案件(案件类型不限)。

六:实习要求

(一)指导教师职责

1、提前到实习单位了解和熟悉情况,会同实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习实施计划,作好实习准备工作;

2、组织学生如期、安全地到实习单位报到,与实习单位配合及时落实安排好学生生活和工作情况。

3、定期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关心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习中的问题;

4、指导学生写好实习笔记,调研论文,实结,做好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

(二)实习生职责

1、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求,根据有关安排、布置,切实有效的进入专业实习,必须达到规定的实习时数与质量标准,凡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予毕业。

2、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习活动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

①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因故必须请假时,必须向指导老师请假,严格执行规定的实习作息时间,不履行请假手续和程序及假满不及时归队者,均以旷课论处。

②虚心好学,做到三勤(口勤、手勤、腿勤)随时总结自己,提高实习成绩和实习效果。

③尊重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保证实习安全,杜绝事故发生。

④实习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3、根据实习安排,服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岗位安排,主动积极地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要注意调查研究,积累有关资料,了解基层管理工作方法及内部业务联系,及时予以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成绩评定

1、学生实习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1-100分)、良好(81-90分)、中等(71-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59分以下)。其中,(1)实习期间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综合测评,占40%;(2)实习手册的填写,包括格式、字数、内容,占30%;(3)有典型案例材料收集的占10%(4)实习手册及时认真记录的,占10%;(5)是否按要求及时上交各类实习材料的,占10%。

2、对未能达到实纲的基本要求,实习期间请假,缺勤超过全部实习时间的1/3以上者,实习手册马虎潦草,内容有明显错误的学生,作不及格处理。

八:实习动员和总结

篇6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改革前,教学团队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如何做,可以提高你的实验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有56.7的学生回答“需要改革实验开设内容”,由此可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4]。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为72学时,于第二、第三学期开设,分别称为有机化学实验Ⅰ和有机化学实验Ⅱ,每学期均为36学时。改革前后实验开设内容及学时数如表1所示。改革后,在实验内容、顺序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机化学实验Ⅰ(见表1序号1~8)侧重于基础实验。对比改革前后,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Ⅰ中的两个性质实验。多年来,常有学生反映性质实验效果很差,因为理论滞后于实验,即使预习了还是搞不懂反应原理,实验时“照方抓药”,学生“动手不动脑”,整个实验过程糊里糊涂;据此删除性质实验,将它放在理论讲解时视频观看。这种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既避免使用易挥发的醛、酮、醇、酚、醚等有机物,减轻了实验室的味道,也减少了这些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5-6]。在实验顺序上,将“熔点测定”安排为第1个实验,紧随其后的第2个实验是“蒸馏和沸点测点”。实验2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有机物的沸点测定,“蒸馏”是常量法,“沸点测定”是微量法,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前两个实验中,“熔点测点”和“沸点测定”所用装置一样,都需要提勒管,由于学生在第1个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熔点测点”,所以在做“沸点测定”时就能很快领悟。升华和萃取也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操作,改革后在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其中“萃取”实验安排在“水蒸气蒸馏和萃取”中,首先利用“水蒸气蒸馏”实验萃取中药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因为是混合物,再利用“萃取”实验进行分离;而“升华”实验则安排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中,较之改革前升华粗碘的实验,环保安全了很多,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改革前,“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了“沸点测定”和“折光率测定”两个基础实验,因为改革后“沸点测定”已经安排在第2个实验中,“折光率测定”则安排在“乙酸乙酯的合成”中,即合成出的乙酸乙酯进行提纯后,再测定其折光率并与文献值比较;将实验学时数从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升华和萃取”和“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这些基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有机化学实验Ⅰ除了基础实验外,还安排了“乙酸乙酯的合成”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综合性实验,这是对前面常用基本操作的一个巩固。有机化学实验Ⅱ(见表1序号9~14)则完全是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精选了不同的反应类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以及乙酰化反应等,将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强化。经过与同行教师反复讨论和同学生座谈等形式,现阶段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顺序的设置既符合目前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同样,在多次学生问卷调差中,9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民主、互动、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实验教学中,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问题进行讲解,这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即由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补充引导、中间穿插提问讨论等。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常常超出教师的期望。例如在实验装置的安装上,刚开始的“蒸馏”实验的安装由带教老师演示完成,告诉学生实验装置的安装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稳固和美观,并详细讲解其中操作技巧,以后实验课出现的实验装置均由学生来做示范安装,师生共同指出其优、缺点进行点评,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在基本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正确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重结晶这个操作中,有些学生产品质量不好,我们就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重结晶整个操作的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存在,这样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以前反复出现的错误,现在学生可以很快克服了。每次实验结束时,带教老师都要记录每位同学本次实验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比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例如对于合成实验的最终产品,教师会让每组学生写上组号,摆放在一起,大家来评出产品的好坏。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做得好的学生开心自豪,做得差的学生也不服输,有些学生要求重做,我们都给予了满足。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下次课堂上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带教老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到原因后,再批准学生重新开始实验。这种做法无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经过我们大家反复实践,上述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11]。

篇7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 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 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 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 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 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 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 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 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 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 学生试讲实验课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 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 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 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 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 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 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 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 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 考核安排 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 考核要求 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 考核方法 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 考核内容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 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4.2 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评价 对学生评教反馈表、同行评价反馈表、教学督导评价反馈表、主管部门评价反馈表进行结果统计,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上述四个程序,又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效运用教学设计,对于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8

1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方面

1.1教学思路

目前本科阶段有机化学教材编排基本是以官能团为纲,以结构和反应为主线,按照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等从化合物类型的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的。以具体官能团和具体化合物为载体进行有机理论的教学,官能团和化合物类型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编排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是有利的。每个章节框架比较固定的按照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学习,学生容易上手。

但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推导反应,不同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性质,同一个反应机理可以解释不同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反应类型可能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单纯以化合物官能团为主线进行教和学,很难将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的相似性质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梳理出更多的有助于学生掌握反应规律的教学思路。

比如按照电子变化的思路对教学体系进行串联。从共价键断裂来分,可以分为均裂和异裂。均裂对应的是自由基型反应,无论是自由基取代还是自由基加成都要经过链的引发,链的转移和链的终止三个步骤。异裂对应的是离子型反应,可以分为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同时又包含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对于亲电反应来说,无论是取代还是加成反应,都是被进攻的对象电子云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对于亲核反应来说则反之。

不同的反应类型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如自由基型反应由于是发生均裂,所需能量较高,因此反应条件通常为高温或者光照。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芳香烃常常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烃特征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醛酮的特征反应是亲核加成反应。对于离子型反应则反应条件为容易使亲电试或者亲核试剂发生极化电离出正负离子且使反应过程中离子稳定的条件更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反应机理和产物以及反应速度往往可以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这样的电子效应解释。

同类型反应可以总结出某一个代表性的经典反应机理和规律的本质,让教和学事半功倍。如烯烃的化学性质中亲电加成反应是其特征反应,教学中可以卤化氢与烯烃的加成为重点进行反应机理的讲解。卤化氢是不对称试剂,在与烯烃的反应中需要总结的规律有“马氏规则”,不同卤化氢的反应活性,不同类型烯烃的反应活性。马氏规则的本质是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因此,在用马氏规则的时候要抓住本质而不能“囫囵吞枣”式的用马氏规则。不同卤化氢的反应活性规律是:HI>HBr>HCl,其原因可以认为越容易解离出H+的卤化氢越容易与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原因是反应机理中第一步是带正电荷的H+进攻-C=C-而发生的反应。

而不同类型烯烃的反应活性规律是R2C=CR2>R2C=CHR>R2C=CH2>RCH=CH2>CH2=CH2即双键C接取代烷基越多反应活性越好,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双键C是SP2杂化态,而接的烷基C是SP3杂化,SP2杂化的C电负性比SP3杂化的C高,因此烷基C表现出给电子作用,使得-C=C-的电子云密度增大,更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另一方面,接取代烷基越多的烯烃,形成的碳正离子更稳定。这些规律都可以从烯烃与卤化氢反应的机理上推出,学生只有自己将这些规律推导出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也能更好的灵活应用。掌握了这个反应也就基本掌握了烯烃与卤素、H2O、H2SO4、醇、酚、羧酸的反应。再如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CH3)3C+>(CH3)2C+H>CH3C+H2>C+H3可以用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进行解释,超共轭效应同样可以解释不同类型自由基的稳定性。

1.2教学模式

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理解困难和知识点繁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可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让教与学变得生动,比如笔者所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采取微课,翻转课堂,动画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如杂化轨道理论,电子效应在烯烃中的应用,电子效应对结构稳定性的解释等知识点,采用PBL与翻转课堂结合以小专题的形式开展,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查文献资料分组上台讲解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对于立体化学部分,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制作或者收集一些动画或者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呈现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结构的变化过程。同时组织有机化合物立体模型竞赛,让学生亲手制作模型,更直观的感受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1.3有机化学与药学相关学科的衔接

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有机化学是为后续学习药物化学等专业课做铺垫的。因此,有机化学中学习到的基本理论和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要求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中能灵活应用。作为基础学科,单纯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反应及反应机理,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正好结合药学学生的特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穿插渗透药学相关知识,结合一些具体药物来学习化学性质,同时渗透药物的药理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更使有机化学教学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立体化学的时候,引入沙利度胺事件,让学生意识到立体异构在药物中的重大影响,让学生更重视基础有机化学理论的学习。同时,应该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多的重视跟药物密切相关的一些章节,比如羧酸衍生物,胺类,杂环化合物类等。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某些内容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不同学科中的表达和侧重有区别,比如有机化学中酰卤、酸酐的醇解和氨解,在药物化学中通常称作酰化反应。另外,在有机化学中讲授糖类、氨基酸、萜类、甾体和生物碱类的时候应该提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因此,对于药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使有机化学更好的为药学专业课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学科的兴趣。

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2.1实验过程

实验的预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预习实验不仅仅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教材还要查询最新的文献资料,不仅要弄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预习不充分,只是简单照抄实验教材,在实验中依葫芦画瓢,甚至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时常有操作失误的情况,一旦遇到一些突发问题不能自主处理,预习报告也是写得五花八门。实验预习不充分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方案设置问题和设置统一的预习报告项目格式,在项目中对关键词设置空格让学生填空,如此让学生预习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实验内容本身,而不是为了完成预习报告而花费大量时间在抄写文字上。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记录实验操作和现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习惯。实际实验过程中时常会在实验讲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或者工艺的调整,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记录好实验原始实验数据。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实验现象和结果一定要记录清楚,并在实验后加以讨论和分析原因。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实际的实验操作和实际现象结果事实求是进行撰写,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报告要求附上预习报告和实验原始数据。

2.2实验模式的探索

同一个实验让不同组的学生改变实验工艺条件,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条件是需要考察探究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同组的学生相互剽窃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让每个实验组都是独立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实验过程和可能的突况也不一样。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开放性实验设置方案探索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都是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方法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如果在最后一次实验开设一次开放性探究实验则能很好的弥补这个遗憾。开放性实验可以选择一个新的综合性实验也可以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比如苯佐卡因的制备,学生已经做了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苯佐卡因,也可以查阅资料设计新的合成路线。还可以针对专业进行跨学科综合实验设计,如阿司匹林的制备,学生合成出乙酰水杨酸粗品后,查阅资料进一步进行纯化和纯度的分析检验,制片,药理实验最终制备出阿司匹林药片。这就要求学生大量查阅跨学科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的论证,可行性分析。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制药的过程,实现药学大融合。

2.4结合药学专业特点

药学机化学实验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的,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上经常有学生最基础的蒸馏装置和回流装置搭建都出错,或者运用不熟练。归根到底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上练习太少,对于一些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掌握不够。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上应当注重对这些重要实验装置的教学练习,另外可以适当加入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以及一些重要提取分离装置。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的实验装置,更多更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实验评价系统的设置

篇9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性质多,反应多且易混淆,概念抽象,反应机理抽象难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懂难学,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化学就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对化学类学科还残留一些不“感冒”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第一次课讲讲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的关联性。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此类化合物滥用引起的,比如“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3];讲讲有机化学与药学互相关联的例子,比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等,这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讲有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无形中会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最后,老师第一次上课在形象、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琢磨。比如,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对有机化学有愄具心理,第一次上课适时鼓励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产生“放纵式”学习,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平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多布置团体作业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可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要学习,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机化学学习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时的困境,“前车之鉴”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提高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会有不错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稍显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创新药学人才需要。首先,我们根据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略讲与自学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波谱解析的知识和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作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李霞[4]、刘玉梅[5]等人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药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知识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比如:讲酚这一章时,讲酚羟基性质,可以联系药物化学有酚羟基的药物,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归纳总结,然后再课堂讨论总结,这样既能丰富有机化学视野,又可让学生体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加以应用,形成多元化特色。如我们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讲马氏规则,亲核加成反应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6]讲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机理解释,习题讲解时,板书的现场推理,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手段还很多,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创新性地结合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建立试题库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很多知识点易混淆,如果课后不复习,很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平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试题库。这样方便学生课后利用试题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同时期末还可用来作考察学生的试题,这样可以达到每届平衡科学考察学生。我们建立试题库,根据自身院校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钻研,每年不断改进。首先,根据每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情况,对试题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题型变化、知识点掌握等作个汇总,逐步建立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其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讲解所用教学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作个汇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平衡建立试题。再次,让学生参与建立试题库,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容易忘记,难于理解的知识来出题,然后老师筛选出一套试题库,这套试题库用于学生以练题促进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通过学生出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优化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丰富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生做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为适应药学人才培养发展需求,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试探性改革。首先,精选实验内容,改编部分教学内容。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我们根据药学专业,把部分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编。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开设创新性实验。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渗透,我们会开设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有机化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我们可以科学创新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首先,可以在平时成绩这一块增加比重和考核类别。如课题讨论、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团队作业(PPT形式)、调查总结报告等,这样不断促进他们学习,慢慢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成绩,我们对平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很重视,把它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平时增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起到好的实验效果。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实验操作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期中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段进行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在的学生较懒散,有中段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化学随着药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伍国云,申,肖腊梅,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6):256-257.

[2]周建波,曾明,陈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80.

[3]裴强.食品安全问题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39(20):151-153.

[4]李霞,谢龙,吴晓青,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J].广东化工,2015,43(10):192-193.

篇10

信息化极大地改变工业设计教学的过程。首先,信息化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工业设计教学内容变革的推动力。只要有一个信息终端,我们随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信息化的海洋,完成信息交互、人际交流、硬件操控等各种任务。工业设计并不能完成一款产品所需的所有的设计,但工业设计师却必须学会将产品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要将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计划在内。在进行某种产品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产品的外观,又要考虑到它的界面和组成架构,还要考虑到与其他产品的兼容性。要引导学生理解,工业设计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家里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等具体的对象,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孤立地去看一款产品,因为它已经去其他产品成为一个体系。正是由于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再设计某一款产品时,必须考虑如何方便的使用和控制家中被信息化连接成整体的这些产品,这是工业设计随着时展岁出现的新课题,也是工业设计的新内容。当客厅的电视、书房的电脑与厨房的冰箱都连成一体,当我们在工作单位即可通过网络控制家中的电器,当人们对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设计就已经不再是单纯、孤立的设计一把椅子或一台电视机的外观那样简单。交互设计与传统的产品外观设计交集并不多,成为工业设计新的研究领域。外延的变化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全局观、系统观和以人为本工业设计设计教师。在工业设计内部,分工也变得复杂和明细。比如,很多院校在专业划分时,将交互设计归入工业设计的范畴。传统的工业设计设计教学本身就涉及很多学科,比如人机学、心理学、机械设计等。信息化更增加了这种交叉和重合。由于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其综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设计中界面设计可以认为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对象;数控设备的广泛应用和联网,使机器的交互设计越来越重要,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产生了交集。这种交集还广泛地体现在汽车、航天、计算机、电器等的设计与制造当中。可以说,正是信息化这根“线”穿起了各个设计门类,并使其界限越来越模糊。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107- 01

由于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环境的普及和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方式[1]。网络化学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适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化学习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忽略了对网络化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个人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知识转化模型进行研究,以提高会计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缩短其将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时间。

1 相关基础理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构建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理论和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等。

1.1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

要把握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内涵,首先应理解个人网络化学习的内涵。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由学习者、学习资源、支持要素所构成的个性化学习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个人网络化学习者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个人知识库,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2]。

1.2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应用的信息,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目的在于整合自己的知识资源,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3]。

2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要素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支持要素。

2.1 主体要素——会计学习者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实施者,是个人网络化学习的执行者,最主观、最能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知识库、信息需求强度、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吸收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

2.2 资源要素——会计学习资源

会计学习资源主要指会计学习材料和相关参考资源,如各种会计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会计考试课程及相应的习题库资源等。

2.3 支持要素——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

会计学习者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包括各类硬件和软件、学习平台、学习氛围、导学者、学习伙伴、管理者等[4]。

3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

3.1 模型定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如果说个人资源管理使会计课程转化为会计理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则使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个人网络化学习要想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需要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及提升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因此,个人网络化学习需要由个人资源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转化,即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应定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重新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

3.2 模型框架——知识螺旋增长模型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从纵向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者根据学习需要从互联网知识仓库中搜集、评价客观会计理论知识成为学习者个人表观会计知识;对个人表观会计知识组织、分析并与个人其他知识整合成为个人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以实现会计知识的转移、创新和增值,是知识链形成过程;将个人主观知识显现、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是会计知识创造、整合、开发和利用的知识创新过程。从客观会计理论知识到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整个会计知识链实现了会计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将个人会计实务处理经验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这样周而复始使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呈螺旋形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华,阮建海.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学习策略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6(11):107-109.

篇12

一、优化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高校积极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加强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统计学专业积极响应新课改的人才培养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深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应用型、复合型统计人才。因此,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统计学专业性质的要求

统计学属于方法论学科,随着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统计方法和统计理论的发展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各样各业都积极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抽样调查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统计方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统计方法的运用需要具备完善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统计经验。因此,高校统计学专业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夯实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统计经验。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统计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使用能力已经成为统计学专业的重要教育目标,只有加强统计实践才能够掌握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使用能力。因此,优化实践教学是统计学专业性质的要求。

(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统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统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具备统计软件使用能力才能够胜任统计岗位。而且。统计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统计实践进行验证,统计方法需要学生在统计实践中逐步掌握,统计软件使用能力也需要学生多次操作练习才学会使用。这些都要求统计学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统计实践锻炼。只有开展高质量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够掌握完善的统计知识、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环节缺乏连续性和衔接性,实践教学内容不成系统。另外,高校统计学专业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一味按照统计学专业教师的主观经验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强;其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大多数高校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较少,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相脱节,严重影响学生统计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很多高校统计学专业都采用演示型实验和论证型实验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涉及最新的统计学知识和统计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并且,演示型和论证型实践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观察地位,缺乏对统计知识的思考和统计实践操作,实践教学形式化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部分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实践教学仍采用组织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自主操作,没有对实践内容进行思考,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由理论课教师负责,但是,统计学专业理论课教师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缺乏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统计学的了解,没有掌握最新的统计学知识和统计方法,缺乏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另外,还有部分统计学专业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教育理念滞后,认为学生只要学会统计学理论知识即可,实践能力需要工作之后进行锻炼,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严重影响统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专业应加强重视社会的人才需求,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强调学生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为此,高校统计学专业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重视统计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优化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使统计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能够有效衔接。

(二)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

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贯穿统计学专业教学的始终,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课程实验、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论文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统计学专业应以统计基本技能、统计方法应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开展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另外,高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应积极采用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统计专业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整理分析能力、统计方法使用能力、经济现象分析和预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师资培训

高校统计学专业应积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加强师资培训。为此,高校统计学专业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加强对教师教育能力和统计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统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高校应组织统计学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引导统计学专业教师了解经济生活中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提高统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统计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另外,高校统计学专业应积极培养骨干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个人研修实践,不断提高统计学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

(四)加快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篇13

现代数控技术覆盖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我国数控技术及产业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平台及基本系统,也研制成功了并联运动机床等新技术与新产品,但是我国的数控技术及产业与发达国家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数控人才的匮乏。为了进一步培养这方面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也纷纷设立数控专业,并不断地添置数控设备。硬件跟上了,教研团队也必须跟上。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高效教学,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数控专业需要教授的知识主要有两大块:第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第二是数控编程技术的教学,数控编程技术可分为数控手工编程技术和数控自动编程技术,其中第二块必须多动手操作练习,才能灵活掌握。

一、数控专业理论课教学

数控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学等。这些学科关联性强,学好这些课程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石,不容忽视。想要教好专业理论知识,传统的“满堂灌”显然枯燥无味,效果不明显,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学校硬件条件大大改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图片展示、动画教学、视频播放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最好先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习车间或工厂面对真实的数控机床,边演示边讲解。如果不方便去实习场所演示教学,可以结合实体图形,加上必要的动画演示。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必然印象深刻,他们就会对数控机床的结构、工作过程充分理解,为以后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二、数控编程技术的教学

对于数控手工编程技术的学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必须进行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常多数学校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实习操作普通机床,结合机械加工工艺的专业理论,通过技能训练及实践,使学生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再讲授和实践数控和手工编程技术。数控手工编程技术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1)读图与绘图。通过机械制图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掌握零件的测绘,看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这就需要运用教具、模具来讲解和练习。现在手工绘制图形,时间长、易出错,所以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电脑绘图软件的应用。这些必须在计算机机房演示教学并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开设的课程主要有CAXA电子图板和CAD制图。

(2)加工工艺的制定。加工工艺的制定首先要明确加工对象、轴类工件、孔套类零件选用数控车床;平面类零件、变斜角类零件和曲面零件一般选用数控铣床;既有平面又有孔系的零件、结构形状复杂、普通机床难加工的零件、外形不规则的异形零件和加工精度较高的中小批量零件一般选用加工中心。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数控机床之后,再根据零件结构工艺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运用什么样的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划分工序、工步,安排合理高效的加工顺序,并且需要注意数控加工工序与普通加工工序的有效衔接。

(3)零件定位与装夹。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学生掌握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熟悉各类夹具,在实践操作时要注意:夹紧机构或其他元件不得影响进给,工件的加工工步位要敞开;必须保证最小的夹紧变形。

(4)刀具选择。结合实物让学生能够选用组合工具,能够根据难加工材料的特点,选择刀具的材料、结构和几何参数。

2.数控编程阶段

(1)手工编程。众所周知,普通机床机械加工由操作者按照工艺规程通过手动操作来完成零件的加工。机床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和水平决定着普通机床的加工质量和机床的效率。而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在机械加工中的根本区别是:数控机床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对零件的加工,理想的数控加工程序不仅应保证加工出符合图样要求的合格工件,同时应能使数控机床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应用和充分的发挥,以便数控机床安全可靠及高效地工作。

在编制前应让学生详细了解所用数控机床的规格、性能、CNC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及编程指令格式等。程序编制时,需先对图样规定的技术特性、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及工艺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加工方法和加工路线,再进行数值的计算,获得刀位数据。然后,按数控机床规定采用的代码和程序格式将工件的尺寸、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主轴转速、刀具进给量、切削深度等)以及辅助功能(换刀,主轴正转、反转,冷却液开、关等)编制成加工程序。

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辅助计算方法,尤其是曲线节点的计算,学生能够编制轮廓加工程序,能够灵活应用固定循环、子程序进行编制程序,能够应用变量编程。手工编程适用于点位加工或几何形状不太复杂的零件,即二维或不太复杂的三维加工,程序编制坐标计算较为简单,程序段不多,程序编制易于实现的场合。

(2)计算机辅助编程。在现代机械加工中会遇到大量复杂的零件,单靠手工编程已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必须应用计算机辅助编程。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CAD/CAM软件的应用,具体应能掌握实体造型、生成刀具轨迹、进行刀具参数设定、加工参数设置、确定刀具的切入切出位置与轨迹、编辑刀具轨迹,最后能够根据不同的数控系统生成G代码。

(3)数控加工仿真。为了减少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仿真软件模拟教学被广泛应用。这里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实施加工过程仿真,加工代码检查与干涉检查。

(4)数控机床的操作和零件的加工。通过教师演示教学,学生掌握机床程序调试与运行能够灵活操作数控机床,在加工零件时能够依据零件特点,设置相关参数进行加工,输入程序,并调试确定无误方可加工练习。

不同的学校,硬件设备不同,系统软件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合理高效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精心讲授、耐心辅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能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娄锐.数控应用关键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陈海愧.车工技能训练(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