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涉及学科:物理
指导教师:丁岳林
组长:王杉杉
组员:顾婷佳,孙嘉莉,朱笑芸,顾星怡,李本涛,何哲涵,闵陈震
课题组成员分工:
·收集资料,整理材料:顾婷佳,王杉杉
·整理资料,并向老师汇报:顾星怡,闵陈震
·典例分析,进行研究:全体成员
·完成报告:朱笑芸,孙嘉莉
·管理博客:李本涛,何哲涵
研究过程:
·收集资料,整理关于魔术的起源等背景资料
·典例分析,对经典魔术进行分析破解
·小试身手,综合物理原理再现小魔术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初步了解魔术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历程。结合典型的魔术范例,研究在器械类魔术中应用到的物理原理,以及对于对魔术中的运用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表演和自创或模仿创制魔术。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能对在魔术中被经常应用的物理原理,能充分理解,并加以组合、创新,开拓视野,学习知识,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勇于创新。对于物理学科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及一定的应用能力。
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原理分析、应用创新
本课题研究现状:
自从XX年春晚刘谦掀起的魔术热被09fism世界魔术大会推到最,更借助XX春晚再次延续。当下,魔术着实在国内火了,学习魔术的人在增加,魔术师表演的场数也在攀升,魔术道具、书籍和音像制品也生意兴隆。
魔术似乎成为了“国民游戏”,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探究“魔术中的物理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可以满足需求,甚至可以拆穿一些生活中的“骗局”,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可行性分析:
组员们对于这一课题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在研究中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物理素养,而且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篇2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5.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树
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三、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等五个阶段。
篇3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处理教材,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合理处理教材,巧妙设置坡度,通过分层化解、逐层突破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以“化学键”中电子式书写的教学为例,直接要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基础和能力一般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坡度,把这一问题化解为原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进一步细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在逐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难点,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提出:氯气、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二氧化硫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真正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喊他回答问题,他不做任何尝试,直接说不会。而实际情况是问题并不是很难,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够解决。这其实是学生害怕出错,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这时只要教师稍加鼓励,“没关系,你试一试。”“错了也没事,我们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会就不需要学了。”“你试一下,错了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在教师的这种鼓励下,会逐渐排除胆怯心理,尝试回答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不能直接批u,而是从错误出发,分析原因所在,告诉学生,“没关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这样你们才能学得深,才不容易遗忘。”经常进行这样的鼓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维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1. 实验教学激趣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课后家庭实验,只要实验选取得当,设计巧妙,就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2. 现代教育手段激趣
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刺激学生的感观。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名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或难点的微课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多位名师学习,听懂了、学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就有了。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视频网上都能找到。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对于有些没听懂的知识点,课后就会自己主动去网上搜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联想激趣
以“化学键”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热情。但如果教师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将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用动画形式展现,会增添很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展示多种写错的原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学生纠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在讲解共价键中非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共用电子对,如H原子与Cl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HCl分子时,教师打了个比方: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个小孩有1个心爱的玩具,他想再得到1个玩具,让自己总共拥有2个玩具(H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另一个小孩有7个玩具,他也想再得到一个玩具,让自己一共拥有8个玩具(Cl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协商,一人拿1个玩具出来作为两人共有财产(共用电子对,为H和Cl原子共同所有),这样两个人既可以一起玩儿,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利用联想,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语言概述出来,将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形象地给学生描述出来,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有趣,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效果有关。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教师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忆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记忆方法很重要。教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很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教师可告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80%靠眼睛,11%通过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研究也表明,经过训练,人的记忆能力可以增强3倍~5倍”,从而让学生知道经常背诵可以增强记忆力,手脑眼耳并用能促进记忆。如背诵时一边读,一边写;告诉学生与记忆相反的遗忘也有规律可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记忆和遗忘的最好研究,人们在记忆后的第一天遗忘速度最快,所以背诵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
另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记忆,按顺序、押韵的方法来进行记忆,运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如根据知识特点,将学生需要记忆但量大难记或易混淆的东西编成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时,可帮学生总结如下:“高、失、氧,低、得、还。若问剂,则相反。”教师有时在给学生总结了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再适当发挥一下,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高、失、氧,低、得、还”(当然一定要强调清楚:“氧”指被氧化,“还”指被还原)六字口诀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结果会怎样?”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踊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浓度小,人体会出现缺氧(失氧)状况,脸色发紫,身体极不舒服。而如果我们回到平原地带(低处),氧气浓度大了,身体得到氧的补充,就会逐渐得以恢复(还原)到健康状况。”教师归纳时故意加强“高、失、氧、低、得、还”几个字的语气,在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中穿插这段内容,会使W生听了后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快将这一口诀记住。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感染,自己也会去发掘新的记忆方法,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六、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徐巧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5(01).
[5]田海红.高中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2).
篇4
学生初做实验,喜欢明显现象;喜欢动,但思考少,这也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化学实验就要注意引导启发,特别是要注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实验对比引起学生对实验条件的重视。比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可同时设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的实验,然后提问:这三个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实验室选择哪两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比较好?教师通过适当补充设计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的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勤动脑的思维习惯。
二、排除实验中的干扰现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究
有些实验探究过程会出现课本描述之外的现象或者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多数学生还未形成对探究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习惯,这些干扰现象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例如,在金属性质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铁钉与稀盐酸的实验,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所得溶液应该是浅绿色的,而实际上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浅绿色的溶液。干扰现象的产生有很多时候是实验设计本身造成的,学生不过是照方抓药、不用思考、分析,只关心实验结果和书本结论是否一致,很少注意条件变化的影响和对事物变化复杂性的认识。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实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是探究的手段,做实验不是目的。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各种情境鼓励学生认真带着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对比分析来进行科学探究。这样,干扰现象引起的困惑或负作用不仅完全可以消除,还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深化对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能压制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三、转变过分重视实验技能训练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科学素养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验心理或心智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却相当忽视。诚然,实验技能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考核上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不论实验仪器将来如何发展,实验技能总还是需要的。但是,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规范操作,而不注意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忽视实验在培养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学生实验思维就会被训练冲谈,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注意力和精力会被分散,这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作为化学教师应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实验操作所要求的细致和精确,以及为此所注入的思考,长期以往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做任何工作时,只要事先进行认真的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成功的机会,它体现了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在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的同时,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涌现新问题,萌发新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转变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化学实验走出误区,真正走向科学探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更加精彩。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如我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例如,我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例如讲述《酸的性质》一节,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设计活动测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通过实验,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6
Research on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Based on E-learning Behavior
LI Xing,YANG Jin,XIAO Meng-xiong,XU Q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E-learning evaluation is used to monitor, evaluate and feedback the distance learning behavior. Building a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system could evaluate students fully and personally, and promote learners’learni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arn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styles,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styles, the paper builds a personalized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E-learning behavior.
Key words: e-learning behavior; e-learning styles; personalized evaluation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是一种广泛的学习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育,呈现出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等特点。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是体现出多结构、多层次的特性。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独有的学习特征,并且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研究网络学习行为、学习风格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和学习评价系统。表现在: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的开发;有利于对学习资源及学习者做出个性化的、有效的评价。
1网络学习行为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的推广应用,使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了研究网络学习的热点。网络学习行为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目前对于网络学习行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少学者将网络学习行为称为“网上学习行为”、“远程学习行为”、“在线学习行为”等。尽管表述不一,但都体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中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利用由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自主的,个性化的,并且具有自我约束性,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
彭文辉等人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行为科学和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提出网络学习行为的定义。网络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行为[1]。
网络学习行为与传统的学习行为相比,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心理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网络学习行为表现出新的特征,例如:行为环境的开放性与虚拟化、行为控制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行为技能的科技性与专门化等[2]。
1.1网络学习行为分类
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对网络学习行为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设计合理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同时以网络学习行为为学习评价依据,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弥补只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所产生的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的评价。
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类的同时,清楚每一类行为所包含的属性特征对分析研究网络行为有重要作用。表1给出几种常见的网络学习行为的分类及其内容属性。
由于网络学习行为具有的多样性和上表所反映的网络学习行为和行为属性,将网络学习行为分为两类来分别讨论,这两类行为分别是网络学习个体学习行为和网络学习交互学习行为。
1.1.1网络学习个体学习行为
网络学习的个体学习行为主要指自主学习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查看、收集、加工与。网络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更多的时间是面对网络课程和其它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的顺序和学习时间都是由学习者自定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查询、搜索、下载等方式从网络学习平台或Internet上获得想要的信息。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浏览网页、下载保存、信息检索、观看视频、收听音频和收藏网站都属于网络学习行为的个体学习行为。
表1常见网络学习行为的分类及其内容属性
1.1.2网络学习中交互学习行为
计算机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交互作用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按照学习对象和学习实效将网络中的交互行为划分为四个不同维度,如图1网络学习中的交互行为[3]所示。
图1网络学习中的交互行为
左侧的四个区间代表着网络交互行为的四种类别,分别是:
I:点对点地实时交流,如用QQ、MSN、等工具;
II:点对点地异步交流,如用E-mail、Blog等;
III:多对多地实时交流,如在线答疑、在线讨论评等;
IV:多对多地异步交流,如使用BBS,微博等。
网络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将学习者和教师联系起来的是学习资源。所以在交互学习中,按照交流的对象,网络学习交互行为也可以分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三种形式。那么在表1中所罗列的收发邮件、BBS讨论、微博交流和实时交流就可以划分到网络交互学习行为。
2学习风格
2.1学习风格的含义
学习风格[4](learning style)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 )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四十多年来,学习风格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由于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的不一致,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风格有不同的定义。Merriam和Caffarella(1991)认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环境下处理信息、感情和行为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5]。Kinsella(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6]。James和Gardner(1995)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复杂的方式和条件,人们在某些条件下以复杂的方式有效地感知、处理、存储、回忆他们所学习的内容[7]。从上面各个学者对学习风格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强的稳定性。学习方式也可以称为学习者用来学习的策略或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因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的偏爱而产生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
2.2学习风格的分类
由于不同学者对学习风格内涵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也多种多样。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学习风格分类法,如表2常见学习风格分类[8]所示。
表2常见学习风格分类
3学习风格和网络学习行为的关系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习者的特定生理特征为基础,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产生并趋于稳定的学习行为习惯。大量具体的学习行为叠加成学习者相对稳定行为习惯,将其中一种行为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行为事件,那么所有的行为聚集起来再抽象成一般的行为规律就是学习行为习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习行为的形成是由学习风格所决定。网络学习行为是学习者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影响,每个学习者所表现出行为特征不尽相同。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例如具有不同资源倾向性的学习者对资源的选择不同,趋向文本和趋向音视频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有区别;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题巩固知识和学习结束再做练习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来说优劣不同。因此,针对学习风格的和网络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评价研究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网络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评价
4.1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评价是以每个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为基础,按照不同学习者表现出的不同起点和学习特征,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此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9]。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在于发现、尊重和接纳学习者有别于其他人所特有的特征,利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采用适合于学习者的个体学习特点的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个性化的评价,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自主、创造性的发展。同时经过强化和反馈,培养学习者适合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2网络学习行为个性化评价系统
网络学习行为个性化评价系统可以提供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动态跟踪、采集、分析和评价。将学习风格引入到评价系统中,使得对网络学习行为的评价具有了个性化。本文以网络学习行为分类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网络学习行为个性化评价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网络学习行为个性化评价系统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的主体是学习者,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学习者以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学习媒介,在学习开始前,以特定学习风格模型为基础,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并存储在学习风格库里。在学习进行中,采集模块负责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收集到行为采集库中。然后由统计、分析处理模块对收集到的学习行为进行预处理,提取相关度高的数据,之后和学习风格进行对比综合,其结果存放于行为风格库。评价模块对经过分析和处理的行为风格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同时反馈给学习者和网络学习平台,调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同时为学习平台的建设和修改提供参考。
该系统主要的模块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采集模块、统计分析与处理模块、评价模块和反馈模块。每一个模块具体的功能如下:
1)采集模块分为学习风格采集和网络学习行为采集。学习风格采集主要在以菲尔德学习风格模型为基础,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嵌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来收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数据是在学习开始前已经收集好的,并且为了客观公正的受季节学习风格,设计在每隔一个月的时间对学习风格库进行更新。同时更新学习风格库;网络学习行为采集模块主要负责采集、量化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并存放到行为采集库中。采集的行为包括,学习时间、次数、交互的次数等。
2)统计分析和处理模块从学习风格数据库和学习行为数据库中提取、加工数据,并对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掘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之间的数据对应关系,进行初级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存储于行为风格数据库。
3)评价模块,根据行为风格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方面通过学习行为评价量表,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生成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另一方面根据学习者使用网络学习平台的行为表现,对网络学习平台的有效性和资源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学习。
4)反馈模块,将通过评价模块得到的数据及时反馈给学习者和网络学习平台。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帮助学习者的增强有益的学习行为,使其进行自主的有益调整。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者和管理者从反馈的数据中发现和调整网络学习平台的不足之处,进而依据这些数据进行调整和再开发工作。
5总结
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是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予客观评价的依据。明确学习风格与网络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当前网络学习的过程性和个性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在学习者和教师分离的非传统化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也能开展个性化学习评价。这篇文章分别给出了网络学习行为和学习风格的含义与分类,结合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评价系统模型。今后的研究将集中与模型的优化和智能化方面。
参考文献:
[1]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31-35.
[2]杨金来,洪伟林,张翼翔.网络学习行为的实时监控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08(4):87-92.
[3]李念.基于网络行为分析的评价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胡继渊,沈正元,张玉昆.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
[5] Merriam S B,Caffarella R S.Learning in Adulthood[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91.
[6] Kinsella K.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ESL classrooms[C]//Reid 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oston,MA: Heinle and Heinle Publication,1995.
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纷纷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适应性学习支持,重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非良构领域的ITS、教学、教学游戏、元认知技能支持和自然语言对话等。VCPrologTutor、SCoT-DC、SlideTutor、AHP-Tutor等都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智能教学系统。目前的系统已经对自适应方面等某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索,但并没有体现较完善的个性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1 个性化学习特征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教育领域积极倡导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针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能力、学习需求、偏好以及具体学习情境而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促使学习者的能力与个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1.1 从学习者角度分析,个性化学习特征包括
(1)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经具备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内容及结构的整体把握与掌握程度。
(2)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在网络学习系统中一方面注重对基于网络的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其他一些重要参数的分析;另一方面就是为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
(3)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地计划、监控与调节的技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思维仍处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元认知水平,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帮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者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选择方向,并为系统提供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材料以及搭配的协作学习伙伴提供了指导。
综上,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是网络学习系统研究的重点内容,他们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效果。
1.2 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个性化学习特征包括
(1)学习内容个性化
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课程、章节与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在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不必要学习所有的章节,而且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条件下可以跳过某些知识点,直接选择最重要的部分。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与难度的渐进性,能够关注不同阶段的学习者。
(2)知识呈现形式的个性化
知识呈现的个性化可以表现为两方面:①媒体形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②学习内容的编列方式:线形或非线形,直线型、树型或网状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则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既要满足教学性又要不失趣味性。
(3)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合适的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虚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学习评价的个性化
评价是实现学习个性化的关键,尤其要重视运用过程性评价。系统将通过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如练习与测试、协作交流或让学习者在多媒体交互的情境中被观察与评价,让学习者通过不同渠道,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体系结构及运行机制
基于上述个性化学习理论及其特征,本文构建了支持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模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学习者首先通过注册服务提交个人信息,并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个性特征评测工具测试学习风格类型,这些静态信息存入学习者模型中的静态信息库中。当学习者登录学习时,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工具时,反馈机制会一方面给与直接反馈,使学习者获得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学习者学习得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把材料送到分析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出有用的信息,再刷新学习者动态信息库。
3 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1 界面呈现及情感交互
(1)界面是人机交互的窗口,首先要特别注重版面样式的设计与色彩的搭配,一方面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浏览并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提供方便。其次,由于非线性结构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这就要求导航要清晰明确,避免迷航现象发生。
(2)对于初次登录系统的学习者要进行注册以及学习风格的测量,从而得到学习者的一些静态信息如: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个性与偏好、学习目的等,并将其存储到学习者静态信息库中。
(3)运用智能系统,增加系统与学习者的情感交互,近年来,智能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关注学习者“情感状态”的研究。该过程将涉及到情感识别技术,如面部表情识别,语音情感识别、姿态情感识别和生理指标情感识别。
3.2 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记录了学习者的静态与动态的信息,表征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数据结构,主要包含个性化学习特征如: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等。另外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中的各种交互功能及时的获取学习者的动态信息,再从对这些动态数据的分析中得到对学习者学习状态及学习内容的准确推理与判断,进而做出教学决策并评价学习效果。
3.3 反馈机制模块
(1)隐性反馈机制
该机制是学习者数据库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动态的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者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状态。例如:记录下学习者的阅读时间,在该页面上滚动鼠标的情况,存储学习者曾经打印或保存的记录,记载学习者聊天记录中出现的关键词等,然后将数据送到分析机进行数据挖掘,最后得到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存储到学习者动态信息库中。
(2)显性反馈机制
该机制是指学习者通过各种交互工具直接获得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基于程序及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使学习者能够从反馈中获得启发、得到帮助或鼓励。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支持服务的完善,当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讨论、答疑与交流的活动中来就要使其获得及时的解答与反馈。
3.4 知识模块
该模块应完成三方面任务:一是什么样的信息应该以何种形式呈现;二是使这些信息适应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三是通过学习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形成个人学习路径。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类型,通过教学策略库获取相关的学习策略,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为学习者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5 基于记忆的推荐机制
该模块可以作为反馈机制的补充,以所有用户和数据作为推荐基础。向学习者推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往记录中相似用户所使用的内容。从学习者给予肯定评价的学习活动中识别出最受欢迎的学习路径,将其推荐给学习者,可以使学习者从成功人士的经历中获益;二是该用户曾经选择的内容。设想如果一个用户喜欢某一特定的主题,那么他会喜欢相关主题的其他内容,因此向该用户推荐该主题的相关的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强,赵蔚,王朋娇.基于GALSRM模型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1).
[2]姜强,赵蔚.面向“服务”视角下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
[3]陈仕品,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4]吴彦文,吴郑红.基于学习者个性模型的智能答疑平台的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育,2008(06).
篇8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探究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1.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现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并且设置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初中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行为,并能深入了解课堂相关化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做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做“CH4的燃烧”实验时,其中CH4是通过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反应得到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燃烧的火焰呈黄色状,和理论知识中的蓝色火焰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在反应的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在CH4燃烧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醋酸钠试剂和碱石灰是无水的状态,并且碱石灰的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最终在CH4燃烧时出现与课本知识相符的蓝色火焰.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1.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初中是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解,所以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尽管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问题答案的灌输,否则导致学生只会对化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把学生组成相关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镁和铝在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应该要比镁快.但是在具体的实验中经常会发现铝在稀硫酸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泡.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顺序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异常的原因.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铝和稀硫酸反应时会生成一定量的盐,盐会影响铝和稀硫酸反应的速度,所以在实验中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2.在实验出现疑点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的解决策略
在化学知识探究活动中,因为客观的因素受到制约或者出现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不能硬性地进行课本知识的宣读,否则会造成学生不尊重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的重复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符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学生展开实验出现问题原因的讨论,解决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建立自我思维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篇9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其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正是通向此目标的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2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化学学科要求或渗透的内容。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因素
这里说的社会因素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受选拨人才制度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
另外,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2.2 教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改意识、问题意识、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十多个方面。现仅从教改意识、心理学认识和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分析。
2.2.1教改意识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
据调查报道,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脱离实际情况,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而失去研究兴趣。还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仍以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高的升学率为教学目的,时常会出现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则被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本身并无异议,只是迫于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有所顾虑。
2.2.2心理知识方面
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保持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还认为可以忽视学生感受,全力抓紧学生学习成绩才对。这体现了现在部分老师还是困囿在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的老思想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
2.2.3知识储备方面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否精深是家长和学生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能力的显示。教师想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具有实践能力。而有着广博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刻专业知识,而且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更有用武之地。
2.3学生兴趣及社会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持的态度亦令人有所担忧。面对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高分数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甚至对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性化学实验,他们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3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主动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第一,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的开放性。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已涉及诸如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拘泥于课本。如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等。第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也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他人学,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第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
3.2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主释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性
“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在“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采集海水样本,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用AgNO3测定有关数据,再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学生的亲身实践。
3.4 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单是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更注重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4.1 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改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4.2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精选研究课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3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了很大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化学学科的知识,又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解释化学问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型”教师。
4.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学会了无怀疑的接受,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不同的看法,解决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走不同的路径,同时尽可能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用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在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篇11
一、分析学生兴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义务教务的基础上,初中化学只有50分,课本知识简单,内容涉及面广,但又缺乏体系。使得许多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适应。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分析:
1.长期以来,受教师观念的影响和中考的冲击,在毕业班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应试味道太浓,探究实验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实验教学开展面临许多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无趣激发,无思维碰撞" 的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初中化学知识简单,内容广博,但缺乏形成体系,分值也少,学生重视度不够,使得许多学生,基础不好。
3、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面对新课改知识面广,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4、高中作业量加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不适应。
二、结合本学科实际实施可行的调动兴趣的方案
1、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造条件把教材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先可提出“结晶水合物受热稳定吗?加热胆矾可观察到哪些现象?”的思考题,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结晶水合物受热不稳定,蓝色胆矾晶体受热生成白色硫酸铜粉末;残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黄色杂质;试管口流出的液体显浅兰色等。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收到比验证性实验好得多的效果。
(3)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暴露问题,纠正和解决问题,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4)可以补充和创造实验,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实验教学,严密的逻辑系列,不断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的情绪就会步步高涨,兴趣就会充分激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生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按自己设想,进行教材结构的重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拟成一个个的问题链,使学生的认识与问题发生作用,并有针对的精选习题等,并将它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会留给学生第一手资料,同时节约了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学案的设计方面,我们组的王芳、王佳老师做到也非常好,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3、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观性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学中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较多,像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利用图形、动画、音效等各种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物质微观的结构、状态和变化过程。“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4、习题的处理
(1)超前备题
学校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定的变化性,比如:召开教大工会、党员会、教研组会、以及年级组会等。这时学生需要自习,在其他学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会抓住时机下发提前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说为该学科争的了练习时间。
(2)分散处理法;
我们化学教辅是世纪金榜,我会在讲每一单元前把该部分习题做完,并进行归类分散到每节课里,以备在讲该部分内容时穿去。这样我觉得教学很轻松,无形在习题训练为课余节约了时间,进而增大了练习量,是训练非常到位。
(3)上课严要求,下课勤检查
用我们校长常讲的一句话“守好自己的阵地”。为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上课决不容许学生干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一定严格处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能也不敢做别的。课后作业要勤检查,把作业落在实处。
(4)习题后记录
在每讲完一部分习题后,我会把学生做错多的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习题抄于教案纸上,过一段时间印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对疑难点搞懂。
这样也是对教学的第一反馈资料,使我能对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学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学,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机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滤水仪器;制作酒精检测仪器等。这样可弥补教学教具上的不足,让学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师用小组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回感到兴奋和自豪。
(2)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篇12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篇13
[作者简介] 马燕春,博士研究生,Tel:13572140149,E-mail:
[摘要] 综合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柱粗分、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色谱法分离纯化海南道地药材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中的化学成分,借助波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粗提物和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发现裸花紫珠醇提物50%,70%乙醇洗脱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上述活性部位分离和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6个黄酮: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新橙皮苷(4),野漆树苷(5),木犀草素-7, 4′-二-O-葡萄糖苷(6);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7),类叶升麻苷(8),alyssonoside(9);3个环烯醚萜苷:梓醇(10),nudifloside(11),益母草苷(12)。化合物3~6,10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实验显示,黄酮类化合物1~6整体均显示出对宫颈癌Hela,肺癌A549和乳腺癌MCF-7细胞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5和11的细胞毒活性比较突出。综合分析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裸花紫珠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潜在功效;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但不表现细胞毒活性;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少量存在,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关键词] 裸花紫珠;细胞毒;化学成分
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m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是海南省的地道药材,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海南省,广东和广西等省,以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主要具有止血、祛瘀和止痛功效[1-3]。近年来,围绕其止血活性成分和相关机制研究中,已报道了部分黄酮、萜类和苯丙素类等成分,并推测其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来发挥止血作用[4];同时裸花紫珠还有消炎和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1]。研究认为,炎症的恶化往往会促进细胞癌变,甚至引发癌症,导致侵袭和转移的发生,因此癌症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炎症过程,并且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药大多含有抗癌活性成分[5-9]。已有文献报道,裸花紫珠的地上部分的醇提物对慢性白血病骨髓瘤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10],然而少有对其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的细胞毒活性研究,因此探索其中的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对裸花紫珠醇提物进行大孔吸附树脂处理,依次用30%,50%,70%,90%,100%乙醇水进行洗脱,分别测定所得的5个流分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率,筛选出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部位。然后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获得了6个黄酮苷类,3个苯丙素苷类和3个环烯醚萜类共12个化合物。最后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定,以进一步明确裸花紫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基础。
1 材料
1.1 药材 裸花紫珠药材于2013年4月采自海南省五指山,经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陈涛研究员鉴定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裸花紫珠C. nudiflora,材料自然风干,地上部位粉碎后备用。
1.2 细胞株 实验所用的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均购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
1.3 试剂与仪器 Bruker AVANCE 5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LCQ DECA XP型质谱仪(美国Thermo),精密天平(德国Sartorius),制备薄层硅胶板、硅胶薄层色谱板 GF254和柱色谱硅胶80~100,100~200和200~300目(青岛谱科分离材料有限公司),Sephadex 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和大孔吸附树脂HP-20(日本三菱化工有限公司),氘代试剂CD3OD和DMSO-d6(美国剑桥公司CIL),RPMI 1640培养基(Gibco公司);DMEM 培养基(Gibco公司),FBS(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Sigma公司),紫杉醇(Taxol,Tocris Bioscience公司),恒温CO2细胞培养箱(日本三洋SANYO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与分离
裸花紫珠2.5 kg,粉碎后经95%乙醇浸泡3次,每次48 h,将提取液过滤合并,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得总浸膏(415.0 g)。浸膏经HP-20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依次用30%,50%,70%,90%,100%乙醇洗脱,每个浓度洗脱3个柱体积,减压浓缩洗脱液,分别记作HP-1~HP-5。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表明HP-3和HP-4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选择对HP-3和HP-4组分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HP-3(79.0 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9∶1~2∶1)梯度洗脱,TLC检测合并相同组分得Frs.A~G共7个流分。Fr.B(9.8 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4∶1),得10个小流分(Frs.B1~10)。Frs.B3~B5中有沉淀析出,过滤沉淀后,滤液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纯化(甲醇),得化合物1(228.3 mg),2(32.1 mg)。Fr.C(1.5 g)先后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甲醇:氯仿 3∶1)和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3∶1)多次纯化得化合物9(119.6 mg),5(3.73 mg)。Fr.E(2.3 g)和Fr.F(2.8 g)合并后,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4∶1)分离,所得主体部分再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甲醇)纯化,得化合物3(67.5 mg),4(16.3 mg),6(12.9 mg)。
HP-4(52.0 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9∶1~2∶1)分离,TLC检测合并相同流分得Frs.H~M共6个粗流分。Fr.I(2.5 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3∶1)得10个小流分(Frs.I1~I10)。Fr.I2滤得沉淀经TLC检测,为化合物1(32.0 mg)。Fr.J(1.5 g)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甲醇),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4∶1)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复纯化(甲醇),得化合物11(16.04 mg);取另一流分经制备薄层色谱(氯仿-甲醇-水 2∶1∶0.5),得化合物12(9.9 mg)。Fr.K(15.5 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5∶1~3∶1)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甲醇)分离,得到化合物10(71.8 mg),8(1 681.1 mg),7(912.1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黄绿色粉末;ESI-MS m/z 471.1[M+Na]+,447.2[M-H]-;/1H-NMR(DMSO-d6,500 MHz) δ: 13.00(1H,s,5-OH),10.02(1H,s,4′-OH),9.42(1H,s,3′-OH),7.46(1H,dd,J=2.5,8.5 Hz,H-6′),7.43(1H,d,J=2.0 Hz,H-2′),6.91(1H,d,J=8.5 Hz,H-5′),6.80(1H,d,J=2.0 Hz,H-8),6.76(1H,s,H-3),6.45(1H,d,J=2.0 Hz,H-6),5.09(1H,d,J=7.5 Hz,Glc-H-1),3.17~3.73(6H,m,Glc-H-2~6);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4.9(C-2),103.6(C-3),182.3(C-4),157.4(C-5),100.0(C-6),163.4(C-7),95.2(C-8),161.6(C-9),105.8(C-10),119.6(C-1′),114.0(C-2′),150.4(C-3′),146.2(C-4′),116.4(C-5′),121.8(C-6′),100.3(Glc-C-1),73.6(Glc-C-2),76.8(Glc-C-3),70.0(Glc-C-4),77.6(Glc-C-5),61.1(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11]报道木犀草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2 淡黄绿色粉末;ESI-MS m/z 449.4[M+H] +,471.1[M+Na]+,447.2[M-H]-,895.3[2M-H]-;/1H-NMR(DMSO-d6,500 MHz) δ: 12.92(1H,s,5-OH),10.85(1H,s,7-OH),9.09(1H,s,3′-OH),7.53(1H,dd,J=2.0,8.5 Hz,H-6′),7.50(1H,d,J=2.5 Hz,H-2′),7.25(1H,d,J=8.5 Hz,H-5′),6.83(1H,s,H-3),6.50(1H,d,J=2.0 Hz,H-8),6.20(1H,d,J=2.0 Hz,H-6),4.90(1H,d,J=7.5 Hz,Glc-H-1);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4.5(C-2),103.8(C-3),181.7(C-4),161.4(C-5),98.9(C-6),163.2(C-7),94.0(C-8),157.4(C-9),104.0(C-10),124.7(C-1′),113.6(C-2′),146.9(C-3′),148.5(C-4′),116.0(C-5′),118.5(C-6′),101.2(Glc-C-1),73.2(Glc-C-2),77.3(Glc-C-3),69.8(Glc-C-4),75.8(Glc-C-5),60.7(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12]报道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3 黄色颗粒状沉淀;ESI-MS m/z 487.1[M+Na]+,951.2 [2M+Na] +,463.2[M-H]-,927.3[2M-H]-,499.2[M+Cl]- ;/1H-NMR(DMSO-d6,500 MHz)δ: 12.74(1H,s,5-OH),9.95(1H,s,4′-OH),9.42(1H,s,3′-OH),7.42(1H,dd,J=2.5,8.0 Hz,H-6′),7.40(1H,d,J=2.0 Hz,H-2′),6.96(1H,s,H-8),6.90(1H,d,J=8.5 Hz,H-5′),6.70(1H,s,H-3),5.02(1H,d,J=7.0 Hz,Glc-H-1),3.75(1H,d,J=11.0 Hz,Glc-H-6a),3.16~3.53(5H,m,Glc-H-2~6b);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4.3(C-2),102.6(C-3),182.3(C-4),146.6(C-5),130.5(C-6),151.3(C-7),94.0(C-8),149.0(C-9),105.8(C-10),121.7(C-1′),113.5(C-2′),145.8(C-3′),149.7(C-4′),116.0(C-5′),119.0(C-6′),100.9(Glc-C-1),73.2(Glc-C-2),77.3(Glc-C-3),69.7(Glc-C-4),75.8(Glc-C-5),60.7(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13]报道6-羟基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4 淡黄色颗粒;ESI-MS m/z 617.2[M+Na]+,593.4[M-H]-;/1H-NMR(DMSO-d6,500 MHz)δ: 13.01(1H,s,5-OH),9.96(1H,s,4′-OH),9.50(1H,s,3′-OH),7.44(1H,dd,J=2.5,8.5 Hz,H-6′),7.41(1H,d,J=2.0 Hz,H-2′),6.91(1H,d,J=8.5 Hz,H-5′),6.77(1H,s,H-3),6.75(1H,d,J=2.0 Hz,H-8),6.39(1H,d,J=2.0 Hz,H-6),5.26(1H,d,J=7.5 Hz,Glc-H-1),5.14(1H,s,Rha-H-1),1.21(3H,d,J=6.0Hz,Rha-H-6);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4.5(C-2),103.2(C-3),181.9(C-4),162.5(C-5),99.3(C-6),161.2(C-7),94.4(C-8),157.0(C-9),105.4(C-10),121.3(C-1′),113.5(C-2′),145.8(C-3′),150.0(C-4′),116.0(C-5′),119.2(C-6′),97.7(Glc-C-1),77.0(Glc-C-2),76.3(Glc-C-3),70.4(Glc-C-4),77.2(Glc-C-5),60.5(Glc-C-6),100.5(Rha-C-1),69.6(Rha-C-2),70.5(Rha-C-3),71.9(Rha-C-4),68.3(Rha-C-5),18.1(Rha-C-6)。以上数据与文献[14]报道木犀草素-7-O-新橙皮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5 黄色颗粒;ESI-MS m/z 601.2[M+Na]+,577.4[M-H]- ;/1H-NMR(DMSO-d6,500 MHz)δ: 12.98(1H,s,5-OH),10.43(1H,s,4′-OH),7.95(2H,d,J=8.5 Hz,H-2′,6′),6.95(2H,d,J=9.0 Hz,H-3′,5′),6.89(1H,s,H-3),6.80(1H,d,J=2.0 Hz,H-8),6.38(1H,d,J=2.5 Hz,H-6),5.24(1H,d,J=7.5 Hz,Glc-H-1),5.14(1H,s,Rha-H-1),1.21(3H,d,J=6.0 Hz,Rha-H-6);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4.3(C-2),103.2(C-3),182.0(C-4),161.1(C-5),99.3(C-6),162.5(C-7),94.5(C-8),157.0(C-9),105.4(C-10),121.0(C-1′),128.6(C-2′),116.0(C-3′),161.4(C-4′),116.0(C-5′),128.6(C-6′),97.8(Glc-C-1),77.2(Glc-C-2),77.0(Glc-C-3),69.6(Glc-C-4),76.3(Glc-C-5),60.5(Glc-C-6),100.5(Rha-C-1),70.4(Rha-C-2),70.5(Rha-C-3),71.9(Rha-C-4),68.3(Rha-C-5),18.1(Rha-C-6)。以上数据与文献[15]报道野漆树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6 黄色沉淀;ESI-MS m/z 633.1[M+Na]+,1 244.6[2M+Na+H] +,609.3[M-H]-;/1H-NMR(DMSO-d6,500 MHz) δ: 13.00(1H,s,5-OH),7.59(1H,dd,J=2.0,8.5 Hz,H-6′),7.57(1H,d,J=1.5 Hz,H-2′),7.30(1H,d,J=8.5 Hz,H-5′),6.90(1H,s,H-3),6.89(1H,d,J=2.0 Hz,H-8),6.44(1H,d,J=2.0 Hz,H-6),5.07(1H,d,J=7.5 Hz,7-Glc-H-1),4.87(1H,d,J=7.5 Hz,4′-Glc-H-1);13C-NMR(DMSO-d6,125 MHz) δ: 163.6(C-2),105.1(C-3),182.6(C-4),161.4(C-5),100.2(C-6),163.6(C-7),95.2(C-8),157.4(C-9),105.7(C-10),125.3(C-1′),114.5(C-2′),147.6(C-3′),149.5(C-4′),116.7(C-5′),119.3(C-6′),100.2(7-Glc-C-1),101.7(4′-Glc-C-1),73.6/73.8(Glc-C-2),76.5/76.9(Glc-C-3),69.8/70.4(Glc-C-4),77.6/77.9(Glc-C-5),61.5(2C,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16]报道木犀草素-7,4′-二-O-葡萄糖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7 白色粉末;ESI-MS m/z 779.3[M+Na]+,755.9[M-H]-,791.6[M+Cl]- ;/1H-NMR(CD3OD,500 MHz) δ: 7.63(1H,d,J=16.0 Hz,H-7′),7.11(1H,d,J=1.5 Hz,H-2′),6.99(1H,dd,J=1.5,8.5 Hz,H-6′),6.83(1H,d,J=8.0 Hz,H-5′),6.75(1H,d,J=2.5 Hz,H-2),6.74(1H,d,J=8.5 Hz,H-5),6.60(1H,dd,J=1.5,8.0 Hz,H-6),6.32(1H,d,J=15.5 Hz,H-8′),5.21(1H,s,Rha-H-1),4.99(1H,t,J=9.5,10.0 Hz,Glc-H-4),4.95(1H,d,J=2.0 Hz,Api-H-1),4.40(1H,d,J=8.0 Hz,Glc-H-1),2.81(2H,m,H-7),1.11(3H,d,J=6.5 Hz,Rha-H-6);13C-NMR(CD3OD,125 MHz)δ: 131.4(C-1),115.3(C-2),145.8(C-3),144.3(C-4),116.3(C-5),121.3(C-6),36.4(C-7),72.2(C-8),127.5(C-1′),114.6(C-2′),146.5(C-3′),149.5(C-4′),116.5(C-5′),123.3(C-6′),148.0(C-7′),117.1(C-8′),168.2(C-9′),103.9(Glc-C-1),81.6(Glc-C-2),75.9(Glc-C-3),70.3(Glc-C-4),74.2(Glc-C-5),68.2(Glc-C-6),102.9(Rha-C-1),72.1(Rha-C-2),71.8(Rha-C-3),73.6(Rha-C-4),70.6(Rha-C-5),18.3(Rha-C-6),110.8(Api-C-1),78.0(Api-C-2),80.5(Api-C-3),74.9(Api-C-4),65.5(Api-C-5)。以上数据与文献[17]报道连翘酯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8 白色粉末;ESI-MS m/z 647.2[M+Na]+,623.6[M-H]-,659.4[M+Cl]- ;/1H-NMR(CD3OD,500 MHz) δ: 7.51(1H,d,J=16.0 Hz,H-7′),6.99(1H,d,J=2.0 Hz,H-2′),6.87(1H,dd,J=2.0,8.5 Hz,H-6′),6.71(1H,d,J=8.0 Hz,H-5′),6.63(1H,d,J=2.0 Hz,H-2),6.61(1H,d,J=8.5 Hz,H-5),6.48(1H,dd,J=2.0,8.0 Hz,H-6),6.20(1H,d,J=16.0 Hz,H-8′),5.10(1H,s,Rha-H-1),4.29(1H,d,J=8.0 Hz,Glc-H-1),3.93(1H,m,H-8),3.73(1H,br t,J=9.0 Hz,H-8),2.70(2H,m,H-7),1.01(3H,d,J=6.0 Hz,Rha-H-6);13C-NMR(CD3OD,125 MHz) δ: 131.4(C-1),117.1(C-2),145.9(C-3),144.4(C-4),116.5(C-5),121.3(C-6),36.4(C-7),72.2(C-8),127.5(C-1′),115.2(C-2′),146.6(C-3′),149.6(C-4′),116.3(C-5′),123.2(C-6′),148.0(C-7′),114.5(C-8′),168.3(C-9′),103.9(Glc-C-1),76.0(Glc-C-2),81.7(Glc-C-3),70.4(Glc-C-4),75.7(Glc-C-5),62.2(Glc-C-6),102.9(Rha-C-1),72.2(Rha-C-2),71.9(Rha-C-3),73.6(Rha-C-4),70.3(Rha-C-5),18.4(Rha-C-6)。以上数据与文献[4]报道类叶升麻苷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9 白色粉末;ESI-MS m/z 793.1[M+Na]+,769.7[M-H]-,805.3[M+Cl]-;/1H-NMR(CD3OD,500 MHz) δ: 7.67(1H,d,J=15.5 Hz,H-7′),7.20(1H,d,J=2.0 Hz,H-2′),7.09(1H,dd,J=2.0,8.0 Hz,H-6′),6.82(1H,d,J=8.0 Hz,H-5′),6.71(1H,d,J=2.5 Hz,H-2),6.69(1H,d,J=8.0 Hz,H-5),6.58(1H,dd,J=2.0,8.0 Hz,H-6),6.39(1H,d,J=16.0 Hz,H-8′),5.20(1H,d,J=2.0,Rha-H-1),4.95(1H,t,J=10.0,10.5 Hz,Glc-H-4),4.92(1H,d,J=2.5 Hz,Api-H-1),4.37(1H,d,J=8.0 Hz,Glc-H-1),3.89(3H,s,OCH3),2.80(2H,m,H-7),1.10(3H,d,J=6.0 Hz,Rha-H-6);13C-NMR(CD3OD,125 MHz) δ: 131.4(C-1),116.3(C-2),146.0(C-3),144.6(C-4),117.1(C-5),121.3(C-6),36.6(C-7),72.3(C-8),127.6(C-1′),111.8(C-2′),149.3(C-3′),150.3(C-4′),116.5(C-5′),124.3(C-6′),147.9(C-7′),115.1(C-8′),168.1(C-9′),104.2(Glc-C-1),76.1(Glc-C-2),81.5(Glc-C-3),70.9(Glc-C-4),74.5(Glc-C-5),68.4(Glc-C-6),103.0(Rha-C-1),72.3(Rha-C-2),72.0(Rha-C-3),73.6(Rha-C-4),70.4(Rha-C-5),18.4(Rha-C-6),111.0(Api-C-1),78.1(Api-C-2),80.6(Api-C-3),75.1(Api-C-4),65.6(Api-C-5),56.4(OCH3)。参考文献[18]报道alyssonoside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10 白色粉末;ESI-MS m/z 385.1[M+Na]+,747.2[2M+Na] +,397.4[M+Cl]-,361.4[M-H]-,759.2[2M+Cl]-;/1H-NMR(CD3OD,500 MHz) δ: 6.37(1H,dd,J=2.0,6.0 Hz,H-3),5.10(1H,t,J=5.0,5.5 Hz,H-4),5.05(1H,d,J=8.0 Hz,H-1),4.80(1H,d,J=8.0 Hz,Glc-H-1),4.16(1H,d,J =13.0 Hz,H-10b),3.93(2H,m,H-6,Glc-H-6a),3.82(1H,d,J =13.5 Hz,H-10a),3.66(1H,dd,J=6.0,12.0 Hz,Glc-H-6b),3.48(1H,s,H-7),2.56(1H,dd,J=7.5,9.5 Hz,H-9),2.29(1H,m,H-5);13C-NMR(CD3OD,125 MHz) δ: 95.2(C-1),141.7(C-3),104.0(C-4),39.0(C-5),79.4(C-6),62.5(C-7),66.2(C-8),43.5(C-9),61.5(C-10),99.6(Glc-C-1),74.7(Glc-C-2),78.4(Glc-C-3),71.6(Glc-C-4),77.5(Glc-C-5),62.8(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19]报道梓醇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11 黄色油状物;ESI-MS m/z 547.1[M+Na]+,523.2[M-H]-,559.2[M+Cl]- ;/1H-NMR(CD3OD,500 MHz)δ: 7.62(1H,d,J=16.0 Hz,H-7′),7.09(1H,d,J=2.0 Hz,H-2′),6.99(1H,dd,J=2.0,8.0 Hz,H-6′),6.81(1H,d,J=8.0 Hz,H-5′),6.39(1H,dd,J=1.5,5.5 Hz,H-3),6.34(1H,d,J=16.0 Hz,H-8′),5.19(1H,d,J=9.0 Hz,H-1),5.05(1H,d,J=7.5 Hz,H-6),5.00(1H,dd,J=4.0,6.0 Hz,H-4),4.82(1H,d,J=7.5 Hz,Glc-H-1),4.19(1H,d,J=13.0 Hz,H-10b),3.95(1H,dd,J=2.0,12.0 Hz,Glc-H-6b),3.85(1H,d,J=13.5 Hz,H-10a),3.72(1H,br s,H-7),3.67(1H,dd,J=6.5,12.0 Hz,Glc-H-6a),3.43(1H,t,J=8.5,9.5 Hz,Glc-H-3),3.36(1H,m,Glc-H-5),3.29(2H,m,Glc-H-2,4),2.65(1H,t,J=8.0,9.0 Hz,H-9),2.63(1H,m,H-5);13C-NMR(CD3OD,125 MHz) δ: 95.1(C-1),142.4(C-3),102.9(C-4),36.8(C-5),81.3(C-6),60.3(C-7),66.8(C-8),43.2(C-9),61.3(C-10),127.6(C-1′),115.2(C-2′),146.8(C-3′),149.8(C-4′),116.5(C-5′),123.1(C-6′),147.6(C-7′),114.5(C-8′),168.9(C-9′),99.7(Glc-C-1),74.9(Glc-C-2),77.7(Glc-C-3),71.8(Glc-C-4),78.6(Glc-C-5),62.9(Glc-C-6)。以上数据与文献[20]报道nudifloside的数据一致。
化合物12 淡黄色油状物;ESI-MS m/z 371.1[M+Na]+,371.1[M+2Na] +,383.3[M+Cl]- ;/1H-NMR(pyridin-d5,500 MHz) δ: 6.42(1H,dd,J=1.5,6.0 Hz,H-3),6.12(1H,d,J=2.0 Hz,H-1),5.42(1H,d,J=8.0 Hz,Glc-H-1),4.96(1H,dd,J=3.0,6.0 Hz,H-4),4.48(1H,dd,J=2.0,12.0 Hz,Glc-H-6a),4.39(1H,dd,J=4.5,11.5 Hz,Glc-H-6b),3.28(1H,d,J=9.5 Hz,H-9),3.22(1H,dd,J=2.0,9.0 Hz,H-5),2.27(2H,m,H-7),1.62(3H,s,CH3);13C-NMR(pyridin-d5,125 MHz) δ: 93.5(C-1),140.1(C-3),105.5(C-4),41.4(C-5),77.1(C-6),49.6(C-7),78.6(C-8),52.0(C-9),25.2(C-10),99.8(Glc-C-1),74.7(Glc-C-2),78.5(Glc-C-3),71.2(Glc-C-4),78.3(Glc-C-5),62.2(Glc-C-6)。依据/1H-,13C-NMR数据解析,参考文献[21]的报道,确定该化合物为益母草苷,并进一步结合HMBC谱,完善了该化合物的/1H- 和13C-NMR数据。
4 细胞毒活性实验
4.1 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P-1,HP-2,HP-3,HP-4和HP-5以及单体化合物1~12对Hela,MCF-7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收集对数期生长的细胞,1×104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37 ℃,5%CO2培养箱培养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样品(实验组每个浓度设5个平行孔)培养48 h,接着加入20 μL MTT溶液(5 g・L-1,即终浓度为0.5% MTT)培养4 h后,吸去孔内培养液终止培养。然后每孔加入100 μL DMSO,置于摇床上震荡10 min,充分溶解结晶物。酶联免疫检测仪测量各孔的吸光度(570 nm处)。实验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DMSO),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质DMSO,培养液,MTT,DMSO),以紫杉醇taxol为阳性对照。按公式[(对照-本底)-(给药-本底)]/(对照-本底)×100%计算抑制率。
4.2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7.0软件处理,结果以±s表示。
4.3 裸花紫珠粗提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裸花紫珠醇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所得5个组分对肿瘤细胞Hela,MCF-7和A549抑制活性的整体趋势相似,无明显选择性差异,见表1。具体分析,HP-1的抑制率最低,各浓度下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在最高给药浓度100 mg・L-1时的抑制率也仅仅分别是(9.66 ± 3.76)%,(6.22 ± 4.01)%,(6.09 ± 2.81)%;在25 mg・L-1的给药浓度下甚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HP-2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增大,抑制率与给药浓度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在最高浓度100 mg・L-1时的抑制率为61.7%,说明该组分在高浓度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HP-3和HP-4在低质量浓度25 mg・L-1时,HP-3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低于20.0%和在50.0%左右;但随着加药质量浓度到达50 mg・L-1时,两者的抑制率突然升高达83.0%以上,对肿瘤细胞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在最高浓度100 mg・L-1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近乎完全(抑制率接近100.0%),并且线性区间很短,说明该组分有强烈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HP-5在低浓度时对肿瘤细胞表现出微弱的抑制活性,在50 mg・L-1时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有所增强,分别为(46.23 ± 5.78)%,(61.45 ± 3.99)%,(38.47 ± 3.57)%;但是随着给药浓度至最高100 mg・L-1时,抑制率也达到了90.0%以上,显示较好的抑制活性。综合分析,裸花紫珠的粗提物HP-3和HP-4整体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4.4 单体化合物1~12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11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见表2。其中化合物5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最明显,IC50为18.2 μmol・L-1,其次是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肺癌细胞A549的IC50分别为25.81,37.06 μmol・L-1。化合物11对3种肿瘤细胞Hela,MCF-7和A549的IC50分别为19.44,23.80,35.23 μmol・L-1。另外化合物1~4对3种肿瘤细胞有普遍的抑制作用,未表现明显的选择性差异,其IC50在36.8~62.1 μmol・L-1。化合物6,10和12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在50~100 μmol・L-1。化合物7~9不表现细胞毒活性,其IC50 > 100 μmol・L-1。
5 讨论
炎症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持续的炎症发展,能够改变细胞的正常生长环境,导致DNA氧化损伤,促使细胞恶性增殖,最终发生癌变[22]。多数拥有抗炎活性的天然药物同时表现良好的抗癌活性,如辣椒素、白藜芦醇、大蒜素、姜黄素和人参皂苷等均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抗炎药物和常规抗肿瘤药物配合使用,不仅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状况,而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23]。因此,从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药中探索抗肿瘤天然产物是发现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裸花紫珠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体内实验表明,裸花紫珠总黄酮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由角叉菜胶引起发炎导致的大鼠足跖肿胀[24]。本研究从裸花紫珠醇提物的抗肿瘤活性部位中分离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酚类和萜类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裸花紫珠的主要成分,化合物1~6的苷元主要是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研究表明木犀草素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不同程度的抗增殖增敏[25]。木犀草苷(1)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6]。以芹菜素为苷元的野漆树苷(5)是一类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药物,具高度选择性,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 2和子宫颈癌细胞HeLa的诱导凋亡作用较为显著,同时也对原发性肝癌细胞HepG2,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等癌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7]。裸花紫珠中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以保护和修复机体损伤的作用,显示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含量很高,其中化合物7和8的得率分别为0.022%,0.041%。类叶升麻苷(8)存在于多种药用植物中,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炎作用,并具有广泛的抗恶性细胞增生的活性,对小鼠黑色素瘤、人类腺瘤和子宫癌细胞和HL-60人类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8-29]。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紫珠中含量较低,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nudifloside(11)可抑制慢性白血病骨髓瘤K562细胞的增殖 [21]。根据上述文献报道推测,从裸花紫珠活性部位获得的主要成分显示出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基础。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对裸花紫珠醇提物的大孔树脂洗脱部位进行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筛选,其中50%,70%乙醇洗脱物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给药浓度为50 mg・L-1时,其抑制率在90%左右,在给药浓度为100 mg・L-1时,抑制率接近100%,并且总体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说明裸花紫珠粗提物存在潜在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在完成对该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6,10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经细胞毒活性测定后,发现黄酮类化合物1~6均表现出细胞毒活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1有细胞毒活性,苯乙醇苷类化合物7~9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根据其活性检测结果分析,裸花紫珠活性部位对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从该部位分离鉴定得到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进一步揭示了裸花紫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基础。此外,由文献报道可知从活性部位中也分离得到具有强烈抗氧化活性的化学物质[13,29-32],基于氧化损伤是炎症发展的诱因之一,而炎症的发展又可能导致细胞的癌变[22]。因此,理论上进一步提示裸花紫珠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而且有可能是多种化学物质通过多途径共同协作,表现出整体的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金平, 董琳, 关薇薇, 等. 裸花紫珠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2, 27(1): 60.
[2]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裸花紫珠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制剂和用途 中国:CN101623394A[P].2009-01-12.
[3] Zhou Z Q, Wei X Y, Fu H Z,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allicarpa nudiflora and thei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y[J]. Fitoterapia, 2013, 88: 91
[4] 张洁, 李宝泉, 冯锋, 等. 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及其止血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4):3297.
[5] 姚静, 胡容, 郭青龙. 炎症与癌症的发生发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1, 18(4):372.
[6] Weber D, Whea J M, Currie G M.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tumor initiation,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and Chinese botanical medicines[J]. J Chin Integr Med, 2010, 8(11): 1006.
[7] 李斌, 魏超田, 劳扬,等. 三种菊科植物抗癌抗炎组分分离与功能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 29(7):1620.
[8] 罗明, 李春, 林丽美,等. 藏药榜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2):298.
[9] 黄群荣, 马哲. 甘草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1, 34(5):384.
[10] Mei W L, Han Z, Cui H B, et al. A new cytotoxic iridoid from Callicarpa nudiflora[J]. Nat Prod Res, 2010, 24(10): 899.
[11] 杨念云, 段金廒, 李萍, 等. 连钱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 36(3): 210.
[12] 王祝年, 韩壮, 崔海滨, 等. 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15(4): 359.
[13] Beer D, Joubert E, Malherbe C J, et al. Use of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during isolation of 6-hydroxyluteolin-7-O-β-glucoside, a major antioxidant of Athrixia phylicoides[J]. J Chromatogr A, 2010, 1218(36): 6179.
[14] 田冶, 汤海峰, 王晓娟, 等. 假包叶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2)[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11): 1377.
[15] 马双刚, 袁绍鹏, 侯琦, 等. 山香圆叶中黄酮苷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1): 1747.
[16] Lewis D H, Bloor S J, Schwinn K E. Flavonoid and carotenoid pigments in flower tissue of Sandersonia aurantiaca (Hook.)[J]. Sci Hortic, 1998, 72:179.
[17] Lu C H, Shen Y M. Water-soluble constituents from Callicarpa pedunculata[J]. Chin J Nat Med, 2008, 6(3): 176.
[18] ali 瘙 I, Hosny M, Khalifa T, et al.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Marrubium alysson[J]. Phytochemistry, 1992, 31(10): 3624.
[19] 廖立平, 张紫佳, 胡之壁, 等. 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12, 43(12): 2369.
[20] Mei W L, Han Z, Cui H B, et al. A new cytotoxic iridoid from Callicarpa nudiflora[J]. Nat Prod Res, 2010, 24(10): 899.
[21] Chaudhuri R K, Afifi-Yazar F ü, Sticher O. 13C NMR spectroscop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iridoid glucosides and their acylated derivatives[J]. Tetrahedron, 1980, 36(16): 2317.
[22] Coussens L M, Werb Z. Inflammation and cancer[J]. Nature, 2002, 420: 860.
[23] Rayburn E R, Ezell S J, Zhang R W. Anti inflammatory agents for cancer therapy[J]. Mol Cell Pharmacol, 2009, 1(1): 29.
[24] 陈颖,杨国才. 裸花紫珠抗炎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6, 13(8): 39.
[25] 王洪燕, 全康, 蒋燕灵, 等. 木犀草素抗肿瘤细胞增殖及增敏抗肿瘤药物作用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9(1): 30.
[26] 韩宁宁, 叶文博. 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7(6): 622.
[27] Omayma A. Eldahshan. A 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n cancer cell lines[J]. Br J Pharm Res, 2013, 3(1):46.
[28] Lee K W, Kim H J, Lee Y S, et al.Acteoside inhibits human promyelocytic HL-60 leukemia cell proliferation via inducing cell cycle arrest at G0/G1 phase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monocyte[J]. Carcinogenesis, 2007, 28(9):1928.
[29] Korkina L G. Acteoside inhibits human promyelocytic HL-60 leukemia cell proliferation via inducing cell cycle arrest at G0/G1 phase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monocyte[J]. Cell Mol Biol, 2007, 5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