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学会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荷叶吗?请你和同桌说说为什么喜欢荷叶。
2.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注意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
3.教师板画几片荷叶。(简笔画)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这么喜欢荷叶!课文中的几位小伙伴也很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它们是谁?它们为什么喜欢荷叶呢?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拼读课文,标出生字、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同桌一起拼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交流难认字怎样识记。
3.教师出示字卡,指名拼读、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晶、停、坪”的字形,重点指导“篮、蹲”的字形。
4.重点指导写“朵、机、美”这几个字。(“朵”和“机”注意偏旁的变化,“美”字注意上部分。)
三、再读课文,培养习惯
1.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作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号。
2.同桌互相交流读书收获,互相质疑。
3.教师组织交流:
(1)梳理疑问,指导释疑。
(2)课文中,哪些小伙伴喜欢与荷叶交朋友?
(3)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图片张贴在相关位置。
四、深入学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提问:课文里怎样写荷叶的样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1)形状是“圆”的;
(2)颜色是“绿”的。
3.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触觉、嗅觉等方面展开说。)
4.指导朗读。(突出“圆圆”“绿绿”这两个关键词。)
(二)导学第二段
过渡:小朋友,你们身边的荷叶真美呀!我们继续来读读小水珠在荷叶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3.指导学生怎样读懂一段话。
(1)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
(2)读读每句讲了什么。
(3)认真想想读不懂的地方。
4.按照以上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两句话。
(2)第一句讲小水珠怎样说的,第二句讲小水珠怎样做的。
(3)重点指导释疑: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它的摇篮?
5.指导朗读(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以角色假想未突破口指导读好小水珠的语气。)
6.指导背诵(抓住“怎样说怎样做”的行文思路来指导。)
(三)自学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注意在旁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互相听对方朗读、互相评价。
3.交流:
(1)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它们为什么分别把荷叶当作停机坪、歌台、凉伞呢?
(2)自由展示朗读。
(3)组织分角色朗读。
4.回顾第二段的背诵方法,让学生练习背诵、展示背诵。
五、语言训练,拓展延伸
1.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
2.语言训练:
说:“荷叶是我的____,因为____。”
六、课堂小结,再创情趣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课前的生活中对本课的生字一定会认识一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先展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已经认识的生字,然后再一起让学生们运用以前所学过的方法来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生字。这样学生们学习一定会很有针对性,很有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生活经验识字,游戏识字,图片识字,字谜识字。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夏天那美丽的荷塘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的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配乐出现荷花池荷的画面。)
2、(画面定格,荷叶特写。)师指荷叶:这满湖的荷美吗?
学生回答。教师学生共同板书“荷叶”。
3、这荷叶是怎样的?(生:圆圆的、绿绿的……)教师板书“圆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老师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清教师读的字音,听一听是否准确,然后给老师评价。请同学们听听并标出自然段。
2、同学们能像老师一样准确地读出这篇课文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一读。遇到有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去请教一下拼音宝宝或是问一问同桌。要把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么美的一池荷叶都引来了哪些可爱的小伙伴?
学生回答,老师贴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字卡
3、同学们看,圆圆的荷叶给我们送来了这一课中我们要认识的生字宝宝,请同学们读一遍,
4、展示本课中以前就认识的生字。
看一看,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
学生自豪地读自己认识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已认识的生字,再把不会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5、不会认的生字,我们有什么办法认会它们呢?让我们画出它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吧!
6、你愿意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学生读的句子,红字标出生字。
指名读,教师相机教学生字。
预设:
①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字:珠、摇篮、翅膀、坪。
珠:出示小水珠和它的好伙伴(木珠、眼珠、珍珠、佛珠)问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圆的)生活中比较小的球状的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珠来形容。
摇篮:图片、提手傍、竹字头。
翅膀:出图、问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联系“羽”与“月”来记)
坪:出示真正的停机坪与蜻蜓停在荷叶上的图片来对比、练习“()的草坪”
② 认识表示动作的字:“训练集中营”看词语做动作:摇手、蹲下、笑嘻嘻、停
③字理识字:晶(歌诀、字形演变)
④比较运用中识字:
“透”与“秀”对比,
看图“透明的翅膀”
说一说:透明的()
7、读带拼音词。
8、读去拼音词“青蛙过河游戏”
9、读单独的字。“夺奖杯游戏”
10、换语言环境识字。读小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生字词学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大家再完整地自由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小伙伴们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2、完成填空题。
3、学生配图和音乐读课文。
四、拓展作业
回家把课文读给家长听一听。
教学反思
这节语文课从总体上来说达到了教学预定目标,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会了本课的12个要求会的字,初读了课文,也初步的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将执教本课过程中自己认为比较成功与存在的不足问题总结如下:
一、识字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通常状况下的语文识字课在开始时学生们都愿意学,但是因为基本上每一课中我们都要认会12—16个生字。这样大的识字量,教师每遇到一个字都要细致的讲解一番,没多久,学生的识字兴趣就会渐渐的淡去,也会逐渐地觉着识字课是枯燥的。这样枯燥的课上,学生们识记生字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怎样能让学生们整节课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对所有12个要求认的字进行分析之后,我打破了以往分段随文识字的思路,把这12个字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字“珠、摇篮、坪、翅膀”,第二类是表示动作的字“摇、停、蹲、笑嘻嘻”,第三类是难记字“透、晶”。按照这三类字把识字教学的过程分成三大块,第一块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字,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运用来识记的。如识记“翅膀”时,我先出示一以翅膀的图片,再结合生字,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学生们联系图说“翅膀有羽毛,所以翅字有‘羽’这部分。”紧接着学生们又跟着我饶有兴趣地做了小鸟用翅膀飞的动作,启发问:“鸟的翅膀是长在哪的?”学生们回答:“当然是长在鸟身上的。”继而,我说:“表示人身体的一部分的字一般都有‘月’字旁。”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轻松自然的认识了这两个字。
对于第二部分教学表示动作的字,这个环节我设计成了在活动中休息的形式,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看词语做动作”的游戏。把字组成“停下、摇手、蹲下、笑嘻嘻”这几个词,教师不停地变化词语,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做动作,在活动中认识了词语中的生字,此时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也油然而生。
对于第三部分教学“透、晶”两个字,我采用了看字的演变过程与歌诀相结合,“透”字与“秀”对比,运用“透”完成“透明的()”来识字。
整节课中都充斥着学生们的欢笑、好奇、跃跃欲试的表情,学生们学得很轻松。
二、反思问题:
1、识字后应把生字送回到原文再读一读课文。
篇3
笔者认为,要达到足球运动技能的教学目的,就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整个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后作业设计中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勇于竞争、持之以恒,并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竞技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在持续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满足足球运动技能教学的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根据《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球类教学中运动技能水平的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两个方面,具体到足球运动,至少包括颠球、控球、运球、运球突破、传球、头顶球、接球、射门等基本技能和技术动作。要完成这些不同形式和特点的教学任务,就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基本技能和技术动作特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法和训练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
例如作为最基础的颠球技术动作,为实现从运用脚背正面和脚内侧颠球的基础性技能到以脚外侧和腿部再到除手臂之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性和提高性技能渐进,就应当设计出规定动作颠球、计数颠球、计时颠球和自由颠球等不同的训练模式作为阶段性课前准备活动,这样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了热身,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而对运球突破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运球基本要素入手,设计并指导学生分组带球变速跑、变向跑、绕障碍跑,并逐步增加难度,再发展到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连续突破)的对抗性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发挥多样性优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角度、更多层次和更多可能性。
在实践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运动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体能、技能和程度水平确定教学和训练方法的难度、梯度、运动水平和运动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控球技术动作的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年段水平确定其需要达到的技术目标,即拨球、拖球、扣球、挑球等技术动作的实现,还要按照阶段性和难度系数,配合其他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拨球和拖球为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进行原地基础动作规范的训练,也要在规定距离或有限场地内进行运动中练习并与运球的教学和训练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传球,一对一、短距离的定点传球当然是最基础的训练,但为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长距离、任意性的传球训练,这样可以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凝聚其注意力、提高其反应速度和实战技巧。
三、注重趣味性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带动实效。
足球是一项有趣的体育活动,是深受人们喜爱,尤其为青少年追求和热爱的运动。足球教学应体现出这种趣味,将多种多样的趣味游戏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说:足球是圆的,有无限可能。足球教学也应该充分显示足球的这种无穷魅力。足球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学,也不应仅仅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更应该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愉悦、心理上的享受和情操上的陶冶。
实现足球教学趣味性的关键,在于引入足球游戏:“在教学中运用足球游戏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对下一次足球课产生心理上的渴望和要求。”
四、趣味游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足球游戏中渗透教学和训练目标。
体育课不是游戏课。在足球教学活动中引入的趣味游戏应当始终紧扣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服务。趣味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不显得枯燥乏味,每一项游戏都应该紧扣教学和训练目标,针对具体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水平,可预测、可操控、可评估,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定点射门小游戏、点球大赛、角球协作游戏和个人突破射门赛、传球运球配合射门,都可以作为射门这一足球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并体现出由基础到发展再到提高这样一种层级推进模式。而在头顶球、接球这样的基本技术动作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趣味游戏教学,以顶球瞄准赛、双人互顶、多人传顶、定点接球控球、跑位接球控球等游戏教学形式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五、多样性和趣味性遵循渐进原则、符合教育理念、服务教学目标、保障健康安全。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训练都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按照渐进的方式,以符合当前教育理念为基本准则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做到以上几点,保障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设计课后作业,延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促进足球教学的实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大大地限制了它的作用和功效,不利于学生长久持续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巧妙的、多样化的、可执行的课后作业设计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初步的想法:
A、课后作业设计应以提高兴趣、寻找乐趣、加深认识为前提和基础。
足球课的课后作业首先应该是学生乐于完成的,且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加深对足球运动的认识。因此,适当的赏析、点评、讨论可以作为足球教学课后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经典赛事的观摩、著名球员技战术能力的分析和评论都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相信喜爱足球的孩子们一定乐于完成。
B、课后作业设计应延展课堂教学内容,使之得到巩固和加强。
除运动技能训练之外,体能训练、技战术的应用也是足球运动的重要内容。
据此,足球教学课后作业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或通过业余组织兴趣小组、场地比赛的方式加以实践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C、课后作业设计应适当拓展,以有助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展示等方式渗透更高水平的运动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锻炼和发展。通过这种拓展性和开放性的“高级作业”发现和挖掘人才。
综上所述,多样性、趣味性的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设计对于校园足球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愿意抛砖引玉,并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一课题的思考和讨论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普通高级中学体育(7~12年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S].
篇4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市场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有很大的断层。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适应市场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毕业生进行培训,这样造成了社会效率低下和重复再教育的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的浪费,如果把艺术设计的毕业生看作是社会的一种人力资源的话,这是很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是利用率很低的严重现象。
2.教学相长的互动性不够
随着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的社会模式之后,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成为服务者,因而就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首先是先进的,适应市场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教育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匀质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
3.课程设置学科界限过于分明,缺乏交叉缘合
在综合性院校中由于学科体系建设丰富,门类繁多,对于开设艺术设计门类学科更多的也是强调不同学科的“综合性”,但是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内在特点,往往把课程设置学科界限过于分明,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缘合。例如,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教育时容易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方面就显得较弱。
4.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原创性
由于现在网络的发达,对于设计信息的摄取已经不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网络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反映在当前资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艺术设计面临的尴尬不在于设计信息的匮乏,而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加工和再利用。另一方面,当前设计教育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学生利用现存的电脑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连草图都不会画,将现存的图形拼揍在符合一般形式法则的框架中,就完成了一件中规中矩却没有个性的设计作品。由于过分依赖于电脑设计,学生甚至没有连最基本的造型能力都很薄弱。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并由实践单位做出评定把实践成绩算入综合成绩中。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很多都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境和处理信息都是纸上谈兵,设计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出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研究引用的大量数据不再是原有数据。”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发展自己的特色,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一是在设计教学方面,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电脑辅助设计教学。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二是在实践技术方面,以动手技能培养为基础。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再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求创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教学和改革的重要任务。综合性院校具有学科门类丰富的特点,可以以此作为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之间创意性思维的训练,具体方法是根据设计课题和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或课下,让学生从不同设计方向和不同定位角度,大量、快速的进行创意草图练习,同时不断地组织学生反复多次地对草图进行自我评定、同学之间相互评定、教师分析讲评的形式相互启发。使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质疑、横向和逆向思维来产生思维上的联动和互动,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同时可分段选择优秀的创意草图让学生进行正稿制作,正稿制作的规格和数量不宜过大过多。对于成绩的评定,创意草图阶段应占30%左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艺术设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研讨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综合性院校开展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来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动性,通过实际的选题、项目、竞赛等,学生可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依托综合性院校的特点,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使学生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76-02
一、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特征与功能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职教育的有效工具,它具备下述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
1 职业性。资源库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而制定的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基本依据,厘清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所需的基本教学元素,从而合理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框架,有效配置与之相关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
2 应用性。资源库中存储、管理的各类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只有通过广泛使用才能为学习者了解并掌握,因此资源库不应只停留于资源的开发、收集、加工等基本建设,还应着力于大力推广与有效使用。
3 共享性。资源库只有实现校际、校企间的共建、共享,才是全面发挥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弥补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启动该工程建设初衷的有效途径。
(二)功能
1 可提供规范化的专业教学或培训服务。通过提供符合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的教学资源,可规范高职专业教学或培训活动,保证教学或培训的基本质量。
2 可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服务。通过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素材和案例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并结合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在线实训等教学辅助系统,可使学习者自主完成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的学习。
3 可提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使用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可自由上传、下载和使用库中资源。
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定位
(一)意义
1 通过构建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特点和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助于规范高职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2 通过推进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校际间的共建、共享,利于辐射优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进而弥补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短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通过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创建自主的学习空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便于教师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业务素质。
4 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涵盖“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内容的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可为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定位
由于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一线工人为主,故其建设定位也与“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关联,即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汇集大量优秀专业教学资源,具有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功能,能有效满足学校和企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工具”。
三、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框架与内容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最具代表性、成果相对突出的建设项目。但由于该项目仅针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即并未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为对象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故目前尚无法完全发挥精品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最佳能效。本文认为资源库建设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逻辑起点,以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准绳,以构建与之配套的网络精品课程体系或职业培训教程为支撑,进而搭建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其建设的基本流程见图1。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体框架和内容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至少包括以下5个子资源库。
1 专业教学基本信息库。包括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标准等教学相关的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应具体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课程标准应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内容。
2 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生产实录资料、典型例题、应用案例、模拟课堂、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等内容。
3 在线实验实训仿真库。在线实验实训是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完成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包括实验实训室介绍、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内容介绍、演示录像、实验实训素材、仿真系统、交互式多媒体资源等内容。
4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库。该库主要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包括培训的案例、教材、技能题库、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学习视频、职业技能的在线测试系统等内容。
5 职业信息资源检索库。该库主要提供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文献等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读等服务,包括行业标准、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管理资料、企业专业技术资料、工艺设计、技术规程、绝技绝活、专利、期刊和会议文献、数字图书、资源目录索引等;收录和专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及研究资源。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程,只有在组织、政策和资金的可靠保障下方能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运用和共享,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影音文件的制作和编辑、仿真和在线测试系统的研发等大量复杂工作,因此需要一支由具有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专任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录像专家和影音视频编辑人员等构成的建设团队的通力合作方能完成。
(二)加强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及有关单位应以多种渠道筹集必要的建设资金,并通过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投入和受益机制,确保该工程的圆满完成。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90-02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即学习情境的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改革所突出的重点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学习领域课程对动画演示类课件这一教学资源的需求量极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下缺乏有执行能力的专业队伍开发建设这一资源,缺乏较为完整、专业且制作品质优良的教学资源动画库来满足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本文结合现实矛盾,对动漫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相结合在高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对二者结合带来的重要意义、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实施的难点等进行了梳理,并逐层展开分析,提出了二者结合的思路。
一、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提出背景
1.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的主流趋势,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实施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但目前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慢慢地浮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中无法确立何种教学模式适应项目化课程内容;在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持续性等。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透彻、全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旧的教学方式,使得项目化课程改革总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建设在专业建设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专业的改革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建设上,所以对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显得日益重要。
2.教学资源动画库的开发与建设日趋重要。教学资源动画库主要用于承载用动画形式展示的课堂教学内容,其目的是满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多媒体动画资源的需求,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将枯燥的讲授变成生动的动态效果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认知度。随着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用形象的动画演示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挂图、模型及教师口述已成为一种既定趋势,教学效果也更好,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国外较早地将动画演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作品的制作水平、学科涵盖面都领先于国内,例如美国运用先进的三维制作手段,在生物学、现代医学等课程中大量地运用三维演示动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由于语言、思维习惯、学科设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与国内差异较大,所以我们无法直接利用国外的动画作品。国内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以制作课件为主,只有极少部分专业能够有条件用动画演示作为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而且其制作水平普遍停留在初级阶段,针对的学科比较单一,制作的内容比较简单,运用的范围很狭小,而且十分零散。由此可见,全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今后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突破重要环节,建设一套为教学服务的动画演示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动画库平台。
3.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习领域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在各职业学院如火如荼地展开,动漫专业作为注重创新,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实践性教学的专业,对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了动画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动漫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要求在内容上摒弃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将“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现在的教学多以虚拟的情境模拟现实工作环节,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定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的深入性、逻辑性及有效性都无法得到保证。由于在学生制作项目时缺乏实际检验标准,所以也无法完整、真实地再现实际工作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而将课程内容与动画库开发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真实的项目、明确的项目要求、严格的考核机制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从而很好地回答了学生为什么学、从哪里学、哪里学得不到位等疑惑。这说明将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结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条件来说,由于目前国内比较缺乏有执行能力的专业队伍来承接这一繁重的资源建设工作,致使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平台无法搭建,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没有专业的队伍给资源库建设带来了阻碍,但是我们应看到动漫专业有专业的师资及具备较好制作能力的学生,我们可以倡导师生合作,让师生共同组建较为成熟的制作团队,这就在软件上具备了动画库开发的条件。在硬件环境上,学校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基本具备项目实施的客观条件,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动画资源的制作工作。可见,结合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在硬件、软件上都具有可行性。
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科学有效结合既可以突破课程内容设计上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工作强度,既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又能够提高动画库建设的整体质量,这样的结合是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科学结合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使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提高动画库建设速度,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一,如何改革固有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对技能与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更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重新排列组合。其二,如何保障动画库建设有序进行。各专业学科的动画课件制作的内容、制作的级别、制作需求的时间等要求都不一样,如何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动画库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三,如何保证动画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学生是动画资源制作的主力,既是学习者又是工作者,学生的工作的时间及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如何保证学生制作的每个动画课件都能达到质量要求成为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思路
结合国内各院校各专业对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需求强烈的现状,在高职动漫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合理导入教学资源动画库需要开发制作的项目,是符合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总体趋势的。无论从学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还是从社会对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开发的需求角度来说,二者的有机结合都有着极高的实际价值,也为专业健康发展、课程深入拓展、项目有序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二者结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求解决思路:
1.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关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也要考虑到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等因素,既要满足项目制作中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动画资源库开发项目的实际工作需求。与系统化的知识讲解不同,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分散的、有代表性的,课程特点是以项目过程为主线,要想将若干环节的知识点穿插起来,就必须选择适合的案例项目来渗透知识要点,将一个个具体项目引入到学习领域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教学动画库开发内容的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计划制定出重点明确、详实具体、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这个方案包括项目的内容、步骤、方法、评价标准、项目时间等。教师还要负责传授知识,引导整个项目实施的进程,解答学生的困惑。以“三维建模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配合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为例,机械自动化专业提供动画演示课件的制作要求、制作周期及验收标准,教师根据需求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方还要提供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实际参观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介绍各种车床的实际操作流程。学生将参观后的直观感受融入项目制作中,既创造了学生活动,营造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完成了该专业课件演示动画的制作。
2.项目的分解、分级处理是开发前提。根据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进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将独立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根据难易程度,将子项目分级,以保证团队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适合的项目。一个完整的项目应按照制作难易程度分解成A,B,C三个层次的子项目。其中A类项目的制作难度及强度相对较高,将此类项目安排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使这部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B类项目安排给中等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保障其可以完成项目教学内容。将相对简单的C类项目安排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其因为无法完成项目案例而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3.合理的项目验收是有效保证。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一纸空谈,没有得到认可的项目制作是流于形式的作秀。在实施过程中配备相应的检验机制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成效。首先,项目提供方要给予监督。项目提供方不仅需要提供项目制作的详细资料,也需要在学生项目制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监督。由项目提供方对项目最终成果进行核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动画库项目开发的真实性、完整性。其次,要多方共同考核实施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学生个人能力,考核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是否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委托方根据作品是否符合项目委托方的制作标准进行验收,并对未合格项目作品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组内互评,考核个人在团队中的具体贡献。个人能力不再是个人成绩的唯一标准,团队完成项目的最终效果及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都成为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各类竞赛、社团活动、项目投标等方式考核项目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四东,付洪萍,吴荣光.高职动画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12).
[2]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列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规范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评价方法研究
2.1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发展性等一般原则,另外要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教学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的依据,以便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系统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二层结果,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都有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同级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复杂的交叉逻辑关系。选择评价指标应满足: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2评价主体的选择
(1)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的主体,全程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应者和接收者。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2)教学督导组。由来自教学或管理一线专业人士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和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另外也熟悉学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因此能及时发现教师教学授课时的问题现象并及时反映给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学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督导管理的作用。
(3)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是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了解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师教学质量工作评价,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老师工作的客观情况,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4)教师本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自评,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用自我检查和自我激励的方式,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5)同行专家。同行专家能够较为深刻清晰的了解本专业结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被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指标做出理性分析。
2.3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五项基础分数由五个评价主体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人员根据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为一百分。五项基础分数所占百分比:学生评价30%、教学管理人员评价20%、同行评价20%、教学督导评价15%、科研及教材编写15%。
三、需求分析
本系统通过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包括学生、教师自我、同行专家、教学管理员、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1、基础信息管理,该业务模块包括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和评价指标的管理。2、评价管理,包括教师资料填报、资料审核、评价三个功能模块。教师资料填报是指老师根据要求填报5张表:“教学工作”、“科研情况”、“”、“获得奖励”、“编写教材”;教学管理员根据老师的填报的资料进行审核;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教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教学督导人员评价、科研及教材编写。3、评价结果管理,包括“评价分值计算”、“公示与反馈”、“反馈意见处置”三个功能模块。教学管理员通过评价分值计算功能对评价分数进行汇总加权得到最终结果。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功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权限设置,同时维护数据库。
四、系统设计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工作综合评价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管理、评价管理、评价结果管理、系统管理共4个模块。其中基础信息管理,该业务模块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和评价指标的管理。评价管理,包括“教师资料填报”、“资料审核”、“评价”三个功能模块;评价结果管理,包括“评价分值计算”、“公示与反馈”、“反馈意见处置”三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主要为了满足系统管理员进行角色、权限分配管理和数据库维护的功能需求。
参 考 文 献
篇8
高等农业院校中的许多专业开设有不同的毒理学课程,如《食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这些课程都是毒理学的不同分支,是毒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技术方法。此外,毒理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高等农业院校某些专业学生,如水产、食品及农学等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包括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及毒理学科研,这就需要这些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毒理学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毒理学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许多毒理学教师就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2]。笔者也尝试对毒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毒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毒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一些经典的实验项目,如Ames试验、微核试验、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等。这些实验教学内容既是毒理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也是进行毒理学评价必须掌握的技能。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实验项目在方法、材料、步骤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但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学实验教学项目还是多年前的方法,内容陈旧。此外,高等农业院校的毒理学实验未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农”的特色筛选符合自身的毒理学实验项目,而是参考医学、药学等专业的毒理学实验教学项目。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学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2 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毒理学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是一门交叉学科,学习毒理学需要具备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但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特别是动物实验技能[3]。大部分学生在上毒理学实验前未接触过任何实验动物,缺乏做动物实验的基础和动手能力。此外,现代毒理学实验发展迅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体解剖及计算机分析能力,而这些都是高等农业院校水产专业学生所缺乏的。有的高等农业院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甚至没有安排毒理学实验课,学生除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外,没有掌握任何毒理学操作技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水产专业的毒理实验教学不仅设置不合理,而且基础薄弱。
2 毒理学综合实验设计
对毒理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是为了缩短毒理学理论及分项式教学的课时,在理论及分项实验教学之后,以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的,设置独立的综合实验环节,考虑到课时限制,将部分理论及实验教学整合到综合实验教学中。
2.1 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毒理学技能培训
把综合实验安排在毒理学理论及实验技能教学结束后,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开展综合实验之前,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动员,利用4个课时,以课堂讲授、演示、视频等多种手段强化及补充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围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采用4个课时,以示范及实践的方式,强化培训学生掌握基本毒理学实验方法及技能,主要培训项目有:动物操作基本技能,包括抓取、固定、编号、随机分组、灌胃、注射、取血、处死等操作;Ames试验;骨髓微核实验;血清SOD等氧化指标检测;LD50计算;统计分析软件SPSS功能介绍及操作演示。
2.2 目标化学物的确定
毒理学综合实验以具体的化学物为对象进行毒理学评价实验。在选择具体的受试化学毒物时,应该考虑农业院校中可能开设毒理学实验的专业特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各专业交叉领域的化学物。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水产专业的水生态中某些毒物也可能出现在食品中,是食品毒理学的目标化学物,水生态同样也是环境毒理学的内容,是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在水生态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化学毒物,如重金属、农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4~6人,指定小组长1名,每个实验小组完成各自的毒理学实验。各小组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化学物,需要学生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并分组进行讨论后确定受试化学物。通过确定目标化学物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强化专业领域中的化学危害因素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查阅文献及科研选题的能力。在实验之初,学生就已经对所选的化学物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下一步实验的开展,与以往教师指令式的选题比较,这种选题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实验项目及实施方案的确定
目前,我国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是按照规定的评价程序进行的,对于各实验小组所确定的目标化学物,需要根据相应的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因此在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之前,必须查阅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法规,并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确定各阶段的实验项目。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毒理学评价程序。目前,我国关于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分4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安排有不同的毒性检测项目,学生不可能实施所有的实验项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1个试验项目进行试验。不同的实验小组实施不同的毒理学实验。选定毒理实验项目后,各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试验试剂耗材、实验动物、分组、剂量、试验方法及步骤、数据分析方法等环节。各实验小组尽量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准备试验。
2.4 综合实验的实施
根据各实验小组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实验项目实施时间。对于急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等实施时间较短的实验应该集中安排时间。而亚急性及亚慢性实验,每天实验1 h对动物进行基本操作,但要持续14~30 d,因此,设计此类实验的小组,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合理安排实验,可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小组内部也应该进行分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予以指导,规范操作,维持实验秩序。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EXCEL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实验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实验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
2.5 实验成绩考核
传统的毒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是依靠单项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进行的,不利于学生对毒理学实验的综合应用及科研思维的培养。为此,要改进毒理学实验考核模式,以综合实验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时,不能只简单根据最后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情况评定成绩,而要根据整个实验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试验之初的培训,到最后的实施完成,将综合实验拆分为以下几个考核环节:理论及技能培训、文献检索及实验设计书、实验实施、数据整理与分析、小组讨论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并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规定各环节占总成绩的权重,如数据整理分析环节定为30%,撰写实验报告定为20%。此外,除了实验部分,还须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态度进行考核,可规定此部分权重占总成绩的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评价学生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参加科研的兴趣和爱好。
3 高等农业院校开设毒理学综合实验探讨
3.1 整合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对试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以开展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应用,通过综合实验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毒理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本次设计的毒理学综合实验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毒理学评价的目的设计实验,整合相关的实验项目和理论内容。在开展综合实验之前,以讲授及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集中学习、补充及强化毒理学评价相关的各基础理论知识,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实验技能培训。这种实验前的强化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既增强了学生实验和动手的兴趣,又起到了较好的实验前动员效果。
3.2 以综合实验强化分项实验的教学效果
毒理学实验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往往是理论部分结束就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但由于学时分散,单个实验教学内容独立,学生往往难以将多个独立实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应用毒理学单项实验的能力,而现实工作中,毒理学评价及科研都是多项毒理学技能和实验项目的综合应用。因此设计了以目标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或科研为目标的综合性毒理实验,在实验室中模拟毒理学评价或科研环境,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标准开展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核心毒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
3.3 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培养,教学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毒理学与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基础学科,如人体生理、解剖、药理、生物化学等。此外,要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毒理学实验,还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实验技巧,特别是动物实验技能,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的应用多种科研软件。通过综合毒理学大实验,指导教师能在实验过程中与学生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兴趣,强化基础知识,与枯燥的课堂讲授及单一的实验课教学,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更强,教学效果更佳。
4 结语
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课程的基础,是毒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农业院校毒理实验教学应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4],有选择和针对性的设计实验内容和项目,建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新型毒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张海晖,段玉清,张红印,等.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J].陕西教育,2010(1):147.
篇9
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对于一些新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校来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新的教学理念,使用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人才的培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方面有更多的提升,以满足市场需要。
一、研究背景
1.社会的发展对口腔技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口腔在国外一直被认为是重点医学项目,但是我国这方面的认识起步比较晚。口腔医学不仅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还关系到患者的美观,因此美容观念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口腔医学美容也有了新的需求。由于我国材料学、设备、制作工艺的快速发展,每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口腔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这样对于口腔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市场对口腔技师人才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口腔医学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笔者对某省口腔机构的现状调查发现,到2010年为止,该省的医疗机构已经超过了10000家,如果按照一个机构一名牙科医生的水准计算,大约需要10000名牙科医生。另外,作者对义齿制作企业进行调查中发现,按照国家药监局2005年制作的岗位职责说明要求中可以看到,我国在近两年内所需要的口腔技师人员还在不断地增长,当前很多齿科制作企业以及口腔用品制造企业都没有经历过比较正规的专业性教育,工作人员基本都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就业,这样制作出来的义齿质量不高,根本不能满足临床医师及病人的需要,因此在当前材料、电子仪器以及化学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口腔医学技术得到进步[1]。
3.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在培养的模式方面相对滞后,根据2014年的市场调研可以看到,很多高职校对该专业定位不清晰,在课程体系上依然沿用口腔医学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所学与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不高。此外,由于口腔医学技术是一个小专业,不仅培养学生的规模比较小,而且学生的数量也不多,因此,不管是从哪一方面讲都不能适应当前阶段社会对口腔技师人才的需要。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理念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革新口腔医学技术的教育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类专业,它与口腔医学专业有着本质不同。目前国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最高学历是大专或本科,目前开设有口腔医学技术类本科的学院全国仅有1~2家。据文献调查及我校10余年办学经历来看,该专业由于学生就业在工厂,专业满意度不高,且学生继续升学或深造的机会很少,势必让学生看不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因此,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很大,很难留住人才,企业常常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作为高职学院,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我们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局限于实践操作,这样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三年高职学习,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学习各种自己所需的知识将成为一种常态。目前,许多高职学院都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将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没有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课程体系中加入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极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具备口腔医学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口腔修复高端技术和手段进行各种口腔修复体的制作,适应口腔医学技术(工艺技术)岗位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专长和良好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以往的课程设置与口腔医学很像,理论知识较多,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口腔技师制作义齿,本身是创造美的行业。建议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增设《口腔工艺美术》、《美术鉴赏》,还可以选修《大学生礼仪》《国学》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再次,着力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外很多学校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以及边做边创的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让人才的发展更加符合自己的特点。另外还要包含比较系统的、专业的能力训练评价体系,以此保障专业技能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需求[2]。将沿海发达地区技术一流的义齿制作公司进入校园,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共育人才的目标。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学到一流的工艺技术,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对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质量等方面有较好保障。企业的兼职教师也弥补了该专业教师工艺制作技术的不足,校企双赢,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校方还可以派优秀的教师带领学生每年去国外参观学习,由此掌握国外先进的口腔工艺技术,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学有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参观、学习或比赛锻炼学生的制作水平,以此对我国口腔医学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让世界资源得以共享,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2.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专业教学的高起点。先进教学资源的引进能够让国外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被我国所运用,国外的医学技术课程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经验,因此各个高校可以再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胆地加以借鉴和合理化的运用,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比较突出,也处于一直领先的位置上,因此高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可以培养骨干教师赴日本学习,对当地的齿科制作企业进行现场的考查。除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外,还要把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过程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口腔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方面建立中日学习班和中德学习班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和整合。很多繁杂的内容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在立足我国国情与社会情况的基础上,展开对医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定位,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也对口腔医学技术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其次,引进国外教材和教具,对国内一些旧知识以及落后水平的教材与此剔除。对国内口腔技术教材加以革新,删除一些陈旧的技术知识学习,通过对国外的对比和考查,感受国外先进齿科材料公司的口腔修复技术教学教材的超前性、规范性以及全面性,不但有一般性口腔修复学知识的理论性基础,还有关于修复口腔技术方面的操作技巧以及各个流程和步骤,以此最大化地反映出世界领先的口腔工艺科技。引进这样的教材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用教材中的创新思想以及色彩图片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在这方面,需要我国的各个高校大胆突破常规,用国外先进的齿科材料口腔修复技术作为基础,改变以往教材过于陈旧,和过于空洞的现象,以此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材。
3.中外合作以及校企合作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运用。高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义齿加工企业引入校园,形成校企深度融合,使我们的师资和学生培养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国内外选择一些比较有名气的齿科材料公司,和学校展开合作,让学生通过见习的方式进入企业中工作,企业也可以指派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进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指导,更可以培训教师的教学,示范性授课的这种形式可以让学校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全新的课堂形式,企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巧以及精湛的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见习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化的管理,通过专业的技术学习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有产学结合以及互惠互利的教学模式。口腔医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义齿公司或者口腔技工所。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队伍,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学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进行产品研发或教材开发,同时参与实训学生管理,实现校企真正意义的双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本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向国外学习的思路。当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也让各大高校开始重视这一专业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同行提供参考。
篇10
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平台,达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目的[1]。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综合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另外,对于加快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教学资源,有利于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促进师生能力提升。建设教学资源后,可构建出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推动专业教学课程的研发,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水平与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便利,同时,可帮助教师掌握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前言知识与先进技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可掌握丰富的学习资源,了解行业咨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其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教学资源,可建设“双元”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建设期间,要求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以实现学术型教师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企业工程师,均可受益。教师能够向企业工程师方向发展,而企业工程师则掌握教学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最终打造出“双元”师资团队[2]。
其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教学资源可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企业相互联合建设教学资源,有助于学校教师、其他职校学生、企业转岗、下岗和在岗职工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自身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可帮助学校构建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目的。借助校企实训基地还可提供多项社会服务,如研发科技项目,鉴定职业技能等。
2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
建设教学资源为教学开展提供了有效条件。通常情况下,教学资源包含可见、影视、案例、图片和教材等,此外,还包含基础设施、教具、教师资源等。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双元”教师资源库
该资源库,主要是构建“双元”师资团队,“双元”指的是“实践知识型”与“知识实践型”师资团队,前者是把企业工程师培养成知识型教师,后者是把学术型教师转变成实践型教师,使两者充分掌握教育工作,以帮助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的[3]。
2)校本专业教学资源库
该资源库,包括三个部分,其一,专业资源库。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核心,由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介绍、教学团队、专业调研、社会服务、招生就业等。在招生就业资源库中,要提及自主招生方案、学校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录取分数线、就业信息、对口高考招生大纲等。在社会服务资源中,包含社会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参与、企业行业培训、顶岗实习等诸多内容。其二,空中课堂。它是一个课程资源库平台,包含文献资料、教学课件、视频资料、课程标准、作业与思考、教学活动、课程合作单位、使用教材、竞赛资料、虚拟实验、推荐网站、交流互动空间、推荐图书等一系列资源,可对学生开放,实现学生课外学习目标,促进其自学能力提升。其三,素材资源库。它是整个资源库中最基础的一部分。根据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虚拟仿真软件、课件库、视频库、动画库、图片库、文本文件库、三维交互库、音频库等媒体类型;多种试题、学习指导书、教材等教学文件库,多种技术文件、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技术资源库等应用类型。
3)跨企业培训中心
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经验,与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等相关单位构建服务外包与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方案、培训模块、培训资源。由政府引导,构建稳定的实训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借助教学互动平台,虚拟实现企业工作流程,包含企业真实案例、仿真生产过程、虚拟设备、虚拟工作环境、虚拟作业流程等。把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引导,开展分阶段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在课外学生可以进行反复、复习训练。
4)软件资源与行业级资源
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用于教学工具软件、安全系统、数据库系统及软件平台系统等。在行业级资源中,包含企业动态信息、行业政策法规等,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信息。另外,还包含技术标准、岗位描述、行业介绍、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行业法规与企业信息等。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现状
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我国校园的一个亮点,通过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越条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用网络教学、学习积极性较差,且出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在内容方面,只是翻版传统教材。在资源整合方面,单一堆积教学录像、课件、试题和教案等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核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这与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大相径庭,无法符合学生自主学习需求[4]。
其二,建设资源库时,学校是主体,各行业企业参与较少,导致建设的教学资源内容实用性、职业性缺乏。尤其是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时,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较快,技术领域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崭新的专业,如动漫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与影视制作专业等,尽管开设这些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但最新行业技术支持与行业技术标准缺乏,无法对最新一线技术与行业动态进行更新。另外,缺少企业生产实际项目案例,导致专业技能学习针对性缺乏,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求。
4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具体措施
在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时,要尽最大限度防止上述问题出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及时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专业教学资源库中融合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1)成立资源库研发团队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前,先成立资源库研发团队,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方式构建校企交流平台,成立多元化的建设团队由校内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校内专业带头人及企业一线人员等组成。校内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开发利用资源,企业专家主要负责修改、审核资源,校内专业带头人负责补充、整理资源,企业一线人员负责收集案例与原始素材。借助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完美对接,保证双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持续更新专业教学资源[5]。成立资源库研发团队后,要制定建设目标,以质量为前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免出现注重数量,忽略质量问题。
2)坚持边建边用原则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时,要始终坚持边建边用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编辑、整理、储存教学资源,以让在校学生与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时间过程中,要先应用、再评价,最后进行反馈与再应用,以形成系统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作为学校与企业,可以采取调研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资源的需求,通过学生需求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内容。同时,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在使用期间存在的问题,以结合问题进行改进、调整,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实时更新。
3)构建针对性保障体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需要构建针对性保证机制,以确保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体制主要包括资金保证体制与制度保证体制[6]。构建制度保障体制,是为了明确校企间的责任与权力,依据其实际职责,制定完善的、配套的管理制度,执行项目责任安全制度,把具体内容下发到个人,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以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按照进度完成。构建资金保障体制是为了转向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使人员薪酬、软件费用、设备资金等合理到位,避免因个人问题,造成资金浪费,增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本。另外,构建针对性奖惩机制,对于表现积极人员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对于表现较差人员进行适当处罚,以调动每个建设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按照建设进度,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4)牢牢把握需求导向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时,要牢牢把握需求方向,根据企业需求,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根据课程需求,确定教学资源建设思路。依据计算机专业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特点以及具体工作需求,以项目导向为核心开展教学[7]。并对资源库功能与结构进行设计,以满足教师、学生等不同人员自主学习与专业教学需求。例如,在构建“双元”教师资源库时,依据实际需求,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专职训练,负责完成企业工作任务,总结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促进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另外,借助教师专业优势与教学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与技术支持。在培养“实践知识型”团队时,面向企业公开聘用、选拔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与专家,形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以与不同专业进行对接。采用选派教师辅导、教学理论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兼职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促进其教学技能提升。定期考核兼职教师,以对兼职教师资源库进行更新,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
5 总结
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我国培养大量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参与,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针对专业教学资源库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资源库资源,以确保其满足不同人员需求,从而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抗.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中教版,2015(3):57-58.
[2] 许珍珍.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12.
[3] 郑淑英.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170-173.
[4] 覃开贤.基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48-151.
篇11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来,河南省立足省情,顺势而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原则,通过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不断改革体制,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强化合作,加大投入,河南省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乡结合、以城带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河南模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河南省省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达到30个,吸收成员单位913家,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达到259万人;全省财政已累计投入71亿元,资助职教学生1177万人次,为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获得国家的肯定和支持,河南省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河南省职教集团应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全省常住人口9400多万。其中,农村长住人口6000多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6250多万。农村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缺乏已经成为河南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应积极承担起这些任务,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培训力度,丰富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河南省全省人口的整体素质,推动河南省由劳动力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二、优化产业机构,支撑经济增长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长期以来,河南省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比重大,发展不均衡。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设想提出以来,河南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一大批工业项目在河南落地,一部分国内外知名公司到河南投资办厂,全省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经济总量也连年攀升。据统计,200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94万亿;2010年,达到2.3万亿,增长12.2%;2011年,达到2.7万亿,增长11.7%左右,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增速,位居中部省份前列。但是,就目前而言,河南省劳动力劳动技能缺乏,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此,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化”、“生态化”、“农业化”建设提供技术精、素质高、会经营、有头脑的各类人才,推动全省劳动力人口由普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化,实现省内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河南省各项事业发展给予了明确定位。河南省职业教育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目标,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区域分布等方面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立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围绕理论成果转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转化为生产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2003年,河南省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2008年,河南省开展了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展执教攻坚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河南省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就目前来言,河南省职业教育特别是集团化办学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不畅、办学资金缺乏、政策保障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模式,为破解制约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对此,河南省职业教育应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全面总结以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找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同时,要发挥先行先试功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灵活办学方式方法,理顺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解决资金缺口,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地办学活力、吸引力和针对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原大地的报告[R].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Z].2011.09
篇12
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体制下,教学评价,即通常说的考试是检验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通过对课程评价的改革,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不但会对教学评价本身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整个教学环节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主要分为在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仅仅是简单的考勤或作业,期末成绩则是试卷的答题或者项目的完成,评价内容缺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僵硬,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不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不适应终生学习的学习理念。
《网页设计》既是电子商务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一门颇受欢迎的公选课。能进行较为简单的网站设计与制作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需求。但就是这样一门看似简单易学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对该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由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 多元化教学评价
简单地说,评价就是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根据其自身所持有的观念来进行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与评价主体所持有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评价作为人类的评价活动之一,虽然它在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参数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但也有与其他评价活动相一致的共同性,即两者都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都与评价主体所持的观念密不可分。因此,为了减少教学评价主体的自身原因影响评价的效果,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观念。
2.1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是指参与课程评价的人员及组织。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的评价主体即为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课程评价和实施课程评价的主体并不仅仅是指教师,而是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如课程专家、专业技能专家、行政人员、家长、学生等,他们构成一种较为广泛的课程教学评价者联盟。由于各个评价主体自身的立场、学识、经验、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彼此间对课程做出的评价是各不相同的,甚至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观念。在进行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的时候,要允许评价每个主体都独立的、不受干扰的能发表自己对课程评价的最真实见解,并且把自己的评价见解平等地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还应该让不同的课程评价主体相互沟通和交流,使其认识到其他课程评价主体见解的合理性以及自己见解的局限性,通过多次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最后达到新的观念融合,形成新课程教学评价意见,从而建构合理性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2 教学评价对象多元化。教学评价对象通常是指评价的客体,即接受评价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属性的缘故,那么对他的评价也是复杂的,多元的,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学习能力目标等方面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这就包含知识目标的评价、技能目标的评价、情感目标的评价以及学习能力目标的评价。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2.3 教学评价过程多元化。教学评价过程是确定并实施教学评价的持续流程。教学评价的流程大致为:确定评价目标,实施过程考核,综合分析得出评价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流程的开始到结束的一种不可逆的过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多元化的内涵。首先是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为多元化的评价。其次是各个阶段都分为不同方面,亦为多元化的评价。
3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既然教学评价的主体、客体及评价过程均具有多元化的属性,那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遵循多元化评价的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分别为:
3.1 进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针对性。随着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教学实践探索的丰富,教学评价方法走过了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历程,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的方法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还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等
不同的评价方法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种评价方法都只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上的评价有其独到之处,为了能综合全面的评价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方法。在对具体课程的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考虑课程评价方法的针对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进行灵活处理。
3.2 教学评价具体内容的丰富性。由于教学评价会涉及到对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事宜都要进行评价,因此,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也显得十分丰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教学评价观念、课教学评价方法上,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目的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目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基于岗位能力需要。课程的岗位能力主要是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即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课程的岗位能力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评价前期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得出准确的岗位能力需求。
第二,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
第三,基于个体差异现实。在进行教学评价中,要考虑到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
4 《网页设计》多元化教学评价实施
根据多元化评价的理论,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评价实施方案。
4.1 教学目标制定的多元化。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评价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不是仅仅请教研室的几名老师,对着教材简单地写出教学目标,而是请外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师、IT企业的网页设计师、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IT企业的项目经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共同探讨《网页设计》的教学目标,它包含基本知识目标、基本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社会属性目标等方面。
4.2 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知识技能掌握方面、学习能力锻炼方面、社会行为能力培养方面。
学习态度方面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与老师互动沟通等方面的情况。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知识技能掌握方面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采用的是“作品”考核方式。即在每次上课时,教师均要根据本次课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给出项目要求或参考项目需求的方式,让学生分组选择项目或者自己调研确定项目,小组合作进行项目规划和页面设计。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阅项目作品,给小组打出基础分;学生之间互评项目作品,给出每个组员的组内附加分;每个学生自评项目作品,给出自评分,三个分数按一定的比例相加就是每个学生的最后得分。
学习能力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书本阅读能力、网络搜索查询分析能力以及团队成员相互交流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三分之一,学生看书自学三分之一,上网查询自学三分之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社会行为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它主要考察学生在分组进行项目开发设计的时候能否主动积极的配合其他队员,能否听从其他队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否适时提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并对他人予以引导,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的表现等多方面的内容。
4.3 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考试,而是蕴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点名,课堂中的观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给学生答疑解惑,对项目的讲解等等都是评价的手段。同时评价结果的展示也是多元化的,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在学生项目展示的时候向其他学生宣传,这些都是评价结果的展示,不再是单纯的期末的分数。
《网页设计》课程通过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后,学生的积极性、动手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进步,用人单位给出了更多的积极评价。
参考文献:
[1].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祝凤荣.实践教学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的研究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
篇13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guidance counselor;graduates' employment;play a rol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010-02
0 引言
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根本实施者、最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中依赖的重要的社会关系资本,应承担着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责任。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于促进就业工作效果、提升就业工指导和服务水平、保证学生充分、高质量、均衡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独特优势
辅导员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着独特优势:
1.1 角色优势明显,开展就业指导可信度高 辅导员长期与学生相处,有的辅导员甚至入住学生公寓,且目前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共同话题多,容易交流,消除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凭借其角色优势,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定位,提高就业指导可信度,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2 容易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实效性 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舍、求职意向、家庭背景、心理素质等基本情况,利于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1]。
1.3 便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并轨 就业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就业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意识,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
2 辅导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拥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劣势:
2.1自身经验和知识能力方面 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都趋于年轻化,社会经验和求职经验均比较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资本利用空间,针对学生职业规划和求职时遇到的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辅导员普遍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素质上来讲,不能很好的胜任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针对辅导员专门开展的就业指导培训较少,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能力上的失衡和欠缺。
2.2 工作模式方面 辅导员的工作中常规工作居多,经常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去研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更没有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指导技巧和方法,只是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2]。
2.3 职责定位方面 辅导员的职责定位限制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明确划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职责范围和权利限制,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也没有纳入辅导员的考核范围,工作开展上与学校就业部门有重复的现象,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来开展相关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作用发挥的策略研究
3.1 教育注重“三个结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由于长期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联系紧密,容易与学生沟通。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此优势,紧密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安排,积极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在工作中体现“三个结合”,即把“就业过程与学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就业定位与自身发展相结合”。通过班会、周点名、个别谈话、“QQ群”交流、博客等形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自身发展,树立科学的、合理的就业观,让毕业生勇敢走上推销自己的兑技场[3]。
3.2 服务注重“主动参与”,实现社会资本价值最大化 辅导员身上有丰富的实际或潜在资源有待攫取,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校和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本班学生;要结合年度就业特点和规律,提前制定相应的就业对策,做到未雨绸缪;辅导员要结合所带班级实际,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关系、就业与困难学生就业的关系、就业与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关系),提高工作针对性;保证就业信息的充分利用,探索完善大学生“供需见面”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一对一的“单线对接”,挖掘、创造新的可利用的关系网络资源;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必要时要联系学生、沟通家长,想方设法消除单位招不到学生和学生找不到单位的不和谐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辅导员要通过日常生活、工作的交流,用心熟悉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各项能力情况、综合素质、相关背景等信息,分析学生个体与职业的匹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3.3 指导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辅导员应重视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特别针对那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联系和推荐工作岗位;实现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可以组织安排已经就业的优秀学生每人帮助一名就业困难大学生,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环境、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以正确定位自己。对于就业“困难户”要做到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骨干全方位教育和督促[4]。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经济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主动掌握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情况,逐个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地照顾和帮助他们,做到了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
3.4 学习注重“分析研究”,提高辅导员素质及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门的学科,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借鉴他人经验,注重分析研究,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通晓就业政策,准确分析和掌握就业形势和趋势,从容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同时,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并有计划,分批次的选送辅导员去参加就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试,给辅导员提供外出考察学习和就业职业培训的机会,加强对外的工作学习和交流,以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
3.5 工作注重“考核激励”,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明确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将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细化到辅导员层面,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完善相对独立的辅导员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专门的相对可量化的辅导员就业工作考核表,纳入总体考核范畴。
完善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激励,建立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就业工作激励方式:比如设立一定数额的经费,对在就业工作有突出表现的辅导员给予奖励;给辅导员提供外出考察学习和就业职业培训的机会,加强对外的工作学习和交流;推荐并帮助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加“职业培训师”的培训,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对表现突出的优秀辅导员的宣传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为其他辅导员树立榜样;为辅导员的发展晋升创造一定的条件,对完成就业工作任务指标的辅导员在其职务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
参考文献:
[1]姬海苗.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J].出国与就业,20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