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篇3
Yang Liguo, Zou Jun, Deng Xin, Li Qiang, He Wei, Chen Chi, Yuan Jial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under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而来,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应用能力的缺乏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瓶颈。只有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才能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利用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才能提高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赵小凤、邹家红等对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1-4],陈健、许光泉、俞晓莹和宁晓莉等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5-8],邓琳、钱红胜和秦艳等从模块的角度提出了实践教学的体系[9-11],陆佩华、王英利从课程实践、独立实践的“双主线”角度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12],姚志强、胡海文等从保障机制角度探讨了实践教学[13],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分析和学校发展背景。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密切联系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如何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合理地结合起来,培养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本专业普遍重理论教学,轻视学生专业思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合理制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及校所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完善、切合本地区学生和生产实际,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学校所在地区特点与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全国约有100所高校开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大学依托其生源质量和学校实力,主要培养从事城乡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研究工作的人才。我校由原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三所学校合并而来,是典型的师范学院。学校坐落在地级市衡阳,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点,地理学科是优势学科。我校属地方二本院校,2008年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只有极少数学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毕业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尤其是古村镇方向,学生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县、市级规划设计院(公司)以及县、乡级规划管理。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我校所在地域的特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把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验、项目实验和产学研实验三个层次,建设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规划工作室、创新训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五个平台,分为实验教学、毕业论文和快题设计、科技创新、科研训练、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践七个模块。为“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目标,即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企业、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联动培养。
三层次,即将实践教学由低到高分为专业实验、项目实验和产学研实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平台,对照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验需要借助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项目实验需要借助规划工作室和创新训练中心,产学研实验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基地完成。
七模块,对照五个平台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在基础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在专业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在规划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在创新训练中心完成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践。
3.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持续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保障。只有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稳定,才能使学校和基地双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得以建立。
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三个:衡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衡阳地源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南岳区规划局。第一阶段的生产实习在衡阳地源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实习时间在第四学期。该实习基地主要开展土地评价业务,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调查,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土地评价的关键技术。对生产单位来说,实习学生参与调查可以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与生产相关的科研训练项目研究,为生产单位的土地评价提供技术保障。例如:2010年,2008级学生以“衡阳市城区居住环境调查”为科研训练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社区环境调查,发现了城区社区建设现存的问题,为衡阳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第二阶段的综合教学生产实习在衡阳市规划设计院进行。2012年,衡阳市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我校有5名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也以此为题,并参与相关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学校和基地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合作,使教学、科研和生产能够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3.3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实验和生产实习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探索了几种实践教学模式。
(1)一体式区域调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规划与设计课程有大量的实践内容,目前,集中实践实习与课程实验脱节现象严重,学生的负担很重,教师指导时也难以找到基础数据,不能有效地将调查数据与后续规划设计课程结合。在区域与城市课程认识实习中,专业教师先列出调查选题、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要达到的成果要求,然后,学生带着任务深入实地调查、测量,获取建筑、用地等测绘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答疑、指导修改调查报告的作用。最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和评比。
(2)分散型实习。遴选合适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实习前一周,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与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既增加了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与信任。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学生还可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由一名学校教师、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3)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大学的开放实验室和各级城乡规划研究机构是非常好的实习资源,它们具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我校选派有深造意愿的学生前往这些机构进行研究型实习,既为他们提供了选拔人才机会,又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一举两得。
4 结束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结合学生和地区特点,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应用型、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赵小风,那玉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阴山学刊,2008(1):107.
[3] 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4] 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5] 陈健.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试验教学研究初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21-22.
[6] 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4):85-88.
[7] 俞晓莹,王春兰,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3-64.
[8] 宁晓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3):25-26.
[9] 邓琳.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4-126.
[10] 钱红胜,王磊.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86-88.
[11] 秦艳.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2(2):112-124.
[12] 陆佩华,王英利.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102-104.
篇4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篇5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40篇专业类研究文献进行数量、文献来源和研究议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我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分析
2.1研究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不仅可以反映研究内容的研究热度,还可以真实体现出相关专家学者对研究课题的关注程度,自1999年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十多年之间,每年平均会出现7篇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并且最近几年,相关研究内容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热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①起步阶段,专业研究初期,其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确立,每年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很少;②成长阶段,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相关专业研究课题也逐渐增多;③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展力度在逐渐加大,其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发展相对完善,研究成果颇丰。
2.2文献研究议题方法
研究议题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研究专家对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体现出研究内容的科学知识深度,传统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献资料查阅,这种文献资料查阅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议题的研究内容,但是其查阅工作量非常巨大,其研究效率很低。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方法逐渐变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对各研究文献的统计,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案。
2.3研究内容
通过对40篇专业类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大多数专业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四个方面,很多文献的关键词都会出现“课程体系”,可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各报刊发表的专业研究文献的研究方向可以体现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
篇6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jyjx01012)和商洛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SKY028)资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较新的本科专业[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2,3]。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目标就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规格、环节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商洛学院资环专业为例,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研究现状
商洛学院于2009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招收第一届资环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力争使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出路。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为200多人,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并建有资环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量与绘图学实验室、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地图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建有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原理》和商州区牧护关镇《自然地理学》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部分课程的专业见习和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实践教学专业思路
资环专业是商洛学院新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其专业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商洛学院的大学生而言,该专业也有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建设初期一些学生处于方向迷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不足的境地。为此,2009~2011年,我们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赴吉隆坡建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学习资环专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开阔了眼界和办学思路。经过调研和全系教师充分论证,认为我院资环专业的专业方向应该定位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并且对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加大了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实习教学大纲》,把专业逐步建设成为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专业。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设置,构建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协调、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又有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既有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又有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见习基地的实训;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专项调查等,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来,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4]。
(1)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地质地貌学实验、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与实习,这些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学和“3S”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与实习、土地调查评价实验与实习、CAD制图实验、小城镇规划实验与实习等近14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把该单位确定为资环专业的见习基地,每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并聘请该单位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商州区黑龙口镇、丹凤县等地调研小城镇土地整治规划。通过这些实习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规划知识,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篇7
一、前言
2014年5月,国家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目前我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2]未来地方本科院校调整为职业教育方向,这是我国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决定的,必将终结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让高校回归教育的本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小城镇和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城乡建设事业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市场经济的导向意识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各个地方职业需求特点及职业分化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城乡规划人才的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和学科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在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进行探讨,本文立足于对湖南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调查,充分考虑该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服务中小城市的学科发展特点,结合地方政府及设计单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确定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专门化方向。
二、专业教育标准化与特色化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性与多样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3]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和评估要求。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地域性差异过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能统一标准,特别是对精英教育为主的学术研究型高校和以大众化教育为主的技术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辩证关系,一直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城乡规划专业在满足专业教育标准化和统一要求的同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域化特点以及学校的基本定位和生源需求,培养多样化与特色化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4]这也是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湖南城市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服务地方基层建设和区域经济,具有一定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构架
(一)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变革,城乡逐渐趋向一体化,城乡规划作为政府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其作用也愈发重要。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上也必须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在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应打破传统的微观空间教学模式,将课程体系调整为以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工科的工程技术设计为手段,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必要改变目前国语学科化和理论化的专业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突出相关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5]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外,应适当增加与当地城乡结构相吻合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村镇布局规划、新农村规划及村庄整治、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内容。在熟练掌握基本绘图技能的同时,增加3S空间分析的软件应用及相关模型开发的课程,让学生们建立区域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区域空间数据。
(二)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实践性,创新实践教学是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重要环节。在掌握相当完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开展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湖南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服务于小城镇,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其毕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主要在中小城市的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因此,系统地展开实践创新环节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6]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开展开放式理论教学,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科研项目结合,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地方高校可以以实习为平台,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进行城市问题研究的能力,利用学生假期时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7]例如学校将暑期三下乡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组织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村庄规划调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依托高新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城乡规划不仅是一门工程技术,还是一项政府行为,更是一项社会活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与政府部门或设计单位保持互动,为行业部门提供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新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施:第一,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在相关企业设立实训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借助社会行业力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第二,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际项目,甚至做到“真题真做”,引导学生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与甲方进行沟通交流,打破传统“闭门造车”的局面;第三,在院系设立实训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实际项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四)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五年所学知识的总结性综合检查,也是大学期间最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要优化学生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积极应对各种新状况。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第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鼓励学生根据意愿选择指导老师和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学术研讨的良性循环;第二,培养学生分工协作与团队意识。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外向性特点,在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建立毕业设计考核体系,以合作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主体,形成教师评价、学生个人自评、小组之间和小组内成员之间互评的多元评价观;第四,鼓励学生根据毕业设计主题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研究专题,讨论并选用研究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目前各大地方高校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在未来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中,城市规划专业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供。从发展的角度不断完善和调整,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性高水平规划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金森,陈飞平,李华,刘昊.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2-73.
[2]李方慧,赵永江,赵文军,王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点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4,(06):16-19.
[3]崔英伟.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04-25.
[4]周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篇8
国家教育部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成两个本科专业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在新形势下,国内众多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2-6],但鲜有学者从 “地方高师院校”的视角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相关研究。传统上,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师即中小学各科教师,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开始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培养非师范类人才,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韶关学院为例,提出了“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7];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函[2012]22号文件明确指出,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突出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我国将有众多高校向应用高校转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生产、 建设、管理等领域的需求,介于“学术性与理论型”研究人才和“职业性与技能型”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急需的人才类型[8]。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良好创新能力,具有基础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
韶关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师范类为主),主动融入国家政策需要,学校现在办学宗旨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韶关学院于2012年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托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优势与办学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区域(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基本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较好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对中小城镇及村镇进行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大学毕业后能在地方国土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企事业单位部门从事城乡规划、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进一步报考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 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信息化特征(3S技术现在被广泛用到城乡规划各相关领域)和社会化实践特征(融合了地理科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非常强的学科,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的影响,很难在这些方面达到完美,更多地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实践教学。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当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如韶关市规划局、韶关市旅游局、韶关市规划设计院、韶关市测绘院等进行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校地”、“校企”合作氛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专业实习、实践,并得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为以后迈入社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当下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9]。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培训成本,需要的是“招之即用”的人才,其看重的不仅是毕业生理论课程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较难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地方高校的职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市场需要,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基本功的实践。如针对城乡规划中较多的会涉及到相关制图软件的应用,开设了多门制图软件应用课程如CAD、ARCGIS等,在手工绘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第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操。一方面,根据韶关学院与韶关各县市政府部门签订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相关规划项目如旅游规划、主题公园规划等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图件制作、文本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城乡规划设计院、丹霞山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等进行“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企业某种程度上的人手不足问题,实现了彼此间的“双赢”。第三,结合师范高校的特点,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师范能力。韶关学院是传统的师范类高校,师范生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对于有意愿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他们可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同修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可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TJK35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韶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5165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李渊,束良勇,舒永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6(8):101-102.
[3]杨莉,康国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90-93.
[4]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⒏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7.
[6]杨立国,邹君,邓昕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71-72,75.
[7]邢亚林.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32-33.
[8]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篇9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地理学为背景,以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理论为依托,以现代信息管理和3S技术为支撑。其核心知识体系涵盖地理学、数学与信息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有着丰富自然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该学科具有地理学的三大学科特性: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
人文地理c城乡规划专业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道路。国家教育部2012年专业目录,已清晰地为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构建了“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在此专业指引下,毕业生应具备三大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即所有专业学生大学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专业创新技能,即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2]。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例
韶关学院地处粤北山区,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该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求拆分,于2013年开始专业招生,目前已招收在校生近150人,制定并实施了2013版、2014版、2015版共3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指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明朗、清晰。
1.以“三性、两需”为目标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植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和未来需要,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需要认真分析专业和社会需求关联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未来。以“三性”(即地方性、实践性、创新性)、“两需”(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遴选、调整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
充分考虑到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对人才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不愿入职粤北的现实情况下,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确立了“立足粤北、面向广东”、“强化应用、凸显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扣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主动对接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为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专业方向与地方特色的凝炼,紧紧围绕粤北山区城乡建设、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院实际,以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遴选出“社区规划与房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2个专业方向,得到韶关市城乡规划局、韶关市城乡规划与市政工程设计院相关专家的认可。
2.以“依托学科、注重实践”为原则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地方高校“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坚持“厚实基础、适度口径、注重实践、提炼特色”的总体原则,通过厘清职业岗位、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起面向职业需要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3],以及基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减少或删除与专业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校内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校外课程比重。通过“三减”、“三增”,进一步优化课程群内部“基础”、“技能”和“应用”结构,形成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行业特色的理论基础适度、专业技能厚实、应用实践凸显的专业课程体系。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地理学科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构建起具有专业适用性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实践应用”、“2年厚实基础、1年专业方向分流、1年实习实践”的211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减少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性课程课时数,增加数字测图、画法几何、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技能型、实践型课程。突出快速手绘、微观空间设计与宏观空间规划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构建从单功能景观设计混合型街道(片区)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的自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实践、实操性课程体系。增强三性(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三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在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
3.以“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重理论教学考核、轻实践教学评价的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起课内外联动、校内外协同、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需要更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强大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训(实验、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促成课程实验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体系化。课程考核需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评制度,增强考核自主性、过程性和创造性。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将常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三结合”,积极探索和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学习、《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阅读”和“小组学习汇报”、《村镇规划》的“真题剖析”与“规划实践”等,即是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技创新、暑期“三下乡”、“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为平台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科研、教研和行业规划项目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校内院系间、校地间教学资源、实习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实用型课程的共同分担,规划实践活动、规划项目、人才培训的校地对接,促进了本专业教学模式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
4.以“双师、双证”为重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能力[3]。“双证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又有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双师双证型”教师是支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相比较而言,他们跟行业联系沟通密切,熟悉行业动态、操作流程,更容易把行业、岗位上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带入课堂,指导实习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中拥有众多“双师型”、“双证型”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实践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依以实施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发展中提出建设一支行业职业素质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证型”教学团队的师资培养方案。一方面,通过外聘途径,邀请规划、测绘、园林、地理等专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行业相关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实践指导,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随岗培训和挂职锻炼,激励专任教师考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人才招聘注重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历或具有行业执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教师。目前,本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其中,3人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2人被聘为“韶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4人有在规划设计部门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随着“双师双证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服务”的特性和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
5.以“两体系、一办法”为抓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过程管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等,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尤其是需要“两体系”、“一办法”教学过程管理,即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三维专业评估、人才评价体系,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
为此,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改变了传统课程成绩的3∶7(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比例设置,创新考核模式,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程设计、实践实训等多种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30%∶50%∶20%”的三维评价体系,突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型(技能型、应用型)和两性(综合性、设计性)的专业特色。建立起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到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校地协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变更制度;教师教学效果的学生、同行与督导专家的“三S”考评制度;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篇10
1. 概述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
各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因此,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建立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凸显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价等。主要内容为GIS地图的可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等。
2. 技术路线
2.1系统层次框架设计
见图1。
2.2主要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rca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 Microsoft Visual C++6.0与集成开发环境和ArcGIS Engine开发工具。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使服务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同时客户机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数据资源和辅助决策资源),并且客户机需要专业地质功能,需要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户机模式,可以灵活地配置软件部件,充分发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数据资源,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系统客户端采用ArcGIS Engine,通过COM组件技术,构建定制的GIS应用。
2.3系统功能架构
见图2 。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数据查询
在规划勘察数据专业化架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SQL语句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中存储的规划勘察数据,进行智能化查询。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目的来设置查询条件,以此完成对现存工程数据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浏览、导出、再查询等处理。
系统主要支持四种智能化查询方式:属性条件查询、地图查询、坐标查询、特征地物查询。
1)属性条件查询
从专业查询的角度出发,系统支持对三大类专业数据的查询功能,分别是:规划勘察工程数据的查询;钻孔资料的查询;成果图文档资料的查询。
2)地图查询
系统支持结合GIS地图,从地图上框选空间范围进行工程查询的功能。系统支持五种方式的地图空间查询: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圆选择、线形缓冲选择、点缓冲选择。
3)坐标查询
通过坐标查询,可根据精确的空间地理坐标,进行精度更高的空间查询。系统支持四种方式的坐标查询:矩形范围、多边形范围、圆形范围、线形缓冲范围。
4)特征地物查询
系统可深度结合利用ArcGIS地图,根据ArcGIS地图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山体、标志性水体、小区名称等),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查询。
在特征地物查询中,系统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据特征地物名称的个别文字,自动搜索ArcGIS地图上的相关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确名称。
3.2数据统计
系统从三个角度提供了对工程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统计(勘察工程、勘察钻孔、勘察图文档)。勘察工程提供了11种类别的工程统计,勘察钻孔提供了14种类别的钻孔统计,勘察图文档提供了9种类别的图文档统计。
3.3分析评价
根据规划评价的实际专业应用需要,系统设计实现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剖面图、柱状图、桩端承载力等值线、地下水埋深等值线等多种图形化的技术指标分析应用。
3.3.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系统依托《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
1)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相关的定性评价因子。系统在后台将选择结果,进行计算机量化转换处理。根据规范要求“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得到分析结论。最后,可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数据以及软件自动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3、图4。
2)定量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定量分析相关因子与参数。交互录入定量参数指标时,系统会根据规范要求,自动实时进行数据合法性检查,确认数据合法之后,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分析。最后,自动生成报告。
输出显示交互录入的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数据以及软件自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5、图6。
3.3.2技术指标图形化分析应用
1)剖面图
剖面图展现一定范围场区内的工程地质信息:地层分布情况、地层分布趋势以及水位、风化分布等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图7。
2)等值线图
桩端持力层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应用。本系统以等值线图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将对应的专业数据指标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进一步应用。
系统后台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样条曲面函数插值算法、矩形网格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TIN插值算法等多种插值算法的算法库。
系统可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按照归纳总结的专业规则,自动分析对比和选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从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线。
为了使等值线的显示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系统设计实现了渐变插值效果的云图算法,使得图形化效果更加直观,图8、图9。
4 .结束语
城乡规划勘察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从地质环境安全的角度,对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
篇1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篇12
国务院正式批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称“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广州、佛山的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省委书记在广东省人大会议小组讨论强调,实施纲要的突破口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是广佛同城化。
全国两会结束后,两市正式签订广佛同城化框架协议,“广佛同城化”进入了一个真正以政府为主导的实质性推动阶段。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必须“先试先行”,起到高屋建瓴的带领作用,统筹大局、实现科学发展。
城乡规划的编制必须依靠大量的现有信息,比如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地理信息及其他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搜集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基础材料及借鉴了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城乡规划的编制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展望未来,为城市的发展指引方向。目前,广州与佛山的规划信息沟通不够顺畅,难免会阻碍“广佛同城化”相关规划的编制进程。若相关部门能为“同城化规划”的编制构建出“无障碍”的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就能为编制城市规划打造良好的基础。
2、规划信息“共享难”的现状
2.1 相关研究成果共享难
相关研究成果共享困难主要体现在对已有规划的参考与借鉴及对硕、博论文等文献类资料的检索两大方面。
首先,在已有规划的借鉴与参考方面,如佛山编制的《佛山市户外广告规划》在基础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广州市也曾编制同类型的规划,但实际上要得到全本资料的难度较大,可能会导致佛山方面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广州户外广告设置方面的条款考虑相对欠缺,引起两市在塑造“无缝”对接的城市景观方面产生瑕疵,导致两市在审批管理措施方面有所不一,最终形成城市管理的“缝隙”。同样地,广州在编制各种规划的时候,提取佛山的规划资料也有渠道不畅顺的问题,与佛山的规划较难协调。由此扩展开来,广佛两地各项规划的编制基本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其次,在编制某些规划的时,需使用一些高校的研究成果,常因为经费有限,规划编制单位很难独立购买数据库,导致编制人员缺乏信息来源,处处遇到障碍,难以觅得资料。佛山目前仅在“佛山市图书馆”内少量的计算机能提供免费下载硕、博论文资料的功能,高端的研究资源相当匮乏和有限。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技术人员广泛地参考已有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围也大大的缩减了。在这一方面,广州的规划编制单位本身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2.2 规划技术部门与高校研究部门互动缺
高校规划方向的学生往往难以从缺乏实践的学习中找到研究的方向,而恰恰在实际工作中更有可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高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实际工作经验较少,找到的研究方向也有限。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被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所应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出现这样的情形,归根结底是在于规划技术部门与高校之间交流及合作少,使得二者不能互相扶持、促进发展。
3、构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策略
要规划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广州、佛山两市能打破沟通障碍,构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
3.1 加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共享的平台建设。在已有规划资料的搜集方面,若是需要广州、佛山两地来回跑一趟,并且经过非常多的部门介绍及联系,这样会耗费许多资源和成本。广佛两地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率先领头合作创建一个网络共享平台,将本市已完成的规划成果资料都放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向两市的相关部门提供下载服务,从而创造最省时、便捷的资料提取方式。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包括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各类规划成果,还可以扩展至包括其余的政府部门(比如:国土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水利局、地质局等等)的文件材料、简报、政策性文件等。
3.2 探索地区性图书馆的合作模式
在硕、博论文利用方面,广州的高校有着非常雄厚的基础,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源。对于规划编制单位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其硕、博论文下载的需求远远不如在校的研究生,动辄运用过百万的资金去购买论文库显得比较浪费。若是因为节约经费,仅仅购买单一的数据库,则可能导致缺乏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显得薄弱和片面。针对如此局面,广佛两市的规划单位可以与高校相互联合,探索地区性图书馆合作模式,走区域期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化建设道路。两市的规划单位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和数量支付给高校一定数额的数据使用费,这样做不但能使规划相关单位畅游于海量的研究资料中,而且也能使高校的数据库提高使用效率和降低购买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3.3 联合培育适应实践需要的人才
在与高校的合作研究方面,两市的规划编制单位还可以进一步联手培育适应实践需要的人才,从而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来“反哺”实际规划管理工作。在平时的实际操作中,广佛两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搜集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提供给在校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当中,若是有人对其中的课题产生兴趣,又可以通过这个合作平台进一步与规划管理、技术人员作探讨,最终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论题并继续探讨下去。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经过时间的积累,必定可以为现实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益处,从而转化为生产的动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构建如此庞大的“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必须有各方面的技术支持作为保障。
4.1 创建大型综合目录
实现广佛已有规划的资源整合,创建大型综合目录;实行严密的登入与下载管理,确保规划信息的保密与安全;创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
资源整合是创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前提条件,创建目录是共享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为了在大范围内建设规划资源的共享,可以在小范围内先作尝试与探讨,在得到成功的经验时再作推广。大量的已有规划放到交流平台上,必须有严格的分类与安排,这样才能方便检索。当这些规划的数据库逐渐发展壮大后,可以加入搜索引擎,设计专门聘请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网络维护与管理。最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一个进行数据共享交换的工作平台,一个有利于信息数据顺畅交换的标准。
4.2 规划信息数据的保密与安全
规划信息数据使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开放性,但同时它还是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专有信息资产,又具有一定的性与安全性。为同时满足这两类需求,数据交换平台需要对城市规划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分类,建立共享分类标准,并以此确定参与数据共享交换部门以及其相应的功能角色。然后采用目前城市电子政务管理中通常使用的业务流技术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的业务审批流程,用户通过提交数据共享交换申请,得到系统管理人员的审批后,即可按照特定的数据交互模式可获取相应的数据和数据操作功能[1]。
4.3 “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
“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是指在收集广佛各类规划管理资料和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布式网络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构建中心数据库管理模式的城市规划数据交换平台。
该平台重点实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矢量地理地形图数据和规划设计资料、矢量地形地物以及文字标注的叠加显示功能。根据空间索引与定位技术,合理组织城市基础测绘资料、城市规划设计成果、城市规划管理资料各类数据,应用关系型数据库一体化存储空间图形和属性信息,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下,实现资料的查询、叠加显示和统计分析功能。为广佛规划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简单、高效的规划资料查询信息系统, 提高规划管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动态性与前瞻性。
5、结语
“广佛同城化”的本质是打破区划壁垒的阻隔,让市场要素在广佛这个大区域市场里自由流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各个要素也必须在“大区域市场”内流动,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广佛城”作“排头兵”。
广佛两市城乡规划行业的信息要素资源整合的操作方法与合作机制是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的。推而广之,广佛两市其他行业在吸取了规划行业这方面的经验后,可以继续深化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两市信息交流“无障碍”的效果。另外,“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建设不是搞小圈子的交流,它是一种区域性的试验模式,试验成功后,应将其扩展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甚至更广远的区域,这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行先试的精神。
广佛同城化不单需要“硬环境”的相互对接,也需要“软环境”的相互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出台是广佛两市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契机,我们规划行业在改革的大流中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行业的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不怕牺牲、不怕麻烦、齐心合力,以成就广佛共同的、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张书亮,姜杰,顾燕. 城市GIS数据多级共享交换平台系统,地球信息科学,2007,(1):117-121。
篇13
1.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1.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2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2.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2.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2.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2.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3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4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