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

篇1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作为现代土木工程展开过程中的关键两点,施工技术和设计良好的配合不仅保证工程顺利完成,而且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中,结构师的高超的设计和组织常常可以优化施工步骤乃至缩短工期,这对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一、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随着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的施工技术的出现给土木工程学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是要完全确保每项工程的万无一失,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难度,特别是如何将施工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这是一个土木工程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房地产业密集型扩张和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就更为重要了。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土木工程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而且一般的设计单位都拥有一批有着十几年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他们对工程设计可以讲有一定的掌握;但由于一般土木工程讲设计,往往只是着眼于施工图本身,很少会考虑和兼顾到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而言,施工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土木结构工程师应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深入学习相关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了解国内外施工技术最新的发展资讯,拓展对具体施工工艺的掌握,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设计出更多在实际施工中有操作性的优质工程,同时广大的施工作业者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仅要理解工程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也要加强对施工进程的控制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设计的良性配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显得十分的重要,要不断提高施工作业者和设计者的专业素质,达到双向同时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实现二者的优化。

1 应重视设计灌注桩及钻孔桩的基础

设计灌注桩及钻孔桩的工作对于土木工程的建设及施工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一般而言,设计工程的单位在设计施工图纸时,施工设备不在被标明的范围,所以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方在选择施工设备时,多数情况是参考自身实际的条件。由于在选择时,施工方需要考虑到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成本等因素,因此在对设备进行选择时,多会控制其设备成本。对此,有大部分施工方在施工时会将涡锥钻作为首选施工设备,且多采用个体单机进行施工。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就难以有效控制土木工程的建设与施工质量,致使质量问题频繁发生。例如,灌注桩及钻孔桩所具有的承载力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等。而且采用以上设备施工也会影响到工作环境,施工效率也不高。笔者认为如果将旋挖技术应用于建设施工当中,便可以有效预防出现以上问题。与涡锥钻相比,旋挖技术具有的优势非常大。

(1)旋挖技术使用了非常先进的设备,在制作桩方面,质量非常高;该技术几乎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可以有效保证桩的建设施工质量。

(2)在制作桩时,旋挖技术比涡锥钻制作的水准更高,质量更好,这是因为前者制作的桩具有更强的承载力。单体桩的实际价格比综合桩的价格更高,但从使用价值方面来看,综合桩更高,因此这两类桩的价值相差不大。

(3)将旋挖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能够使施工环境保持整洁;当出现少量污泥时,清理工作也方便进行。对此,笔者认为要将旋挖技术存在的优点与缺点注明在施工图纸上,对比于涡锥钻,为施工方提供有效参数值,方便其酌情考虑应用。

2 在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将基坑支护方面的设计列入其中

以往,在对土木工程进行建设及施工时,设计单位很少将基坑支护方面的设计纳入施工图纸的设计内容当中。设计单位比较习惯于对比勘察土木工程周围环境存在的参数值与土木工程本身的参数值。而对于深基坑施工的参数值,设计单位则是单单提供参考建议或专业意见。由于没有设计规定的参数值,在实际操作方面,负责土木工程施工的单位在对深基坑进行施工时,就不存在特殊的限制。因此施工单位便能够参考自身经验或委托其他专业机构来设计这个项目,从而解决深基坑设计的问题。当前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计算机科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因此,在设计与建设深基坑时,也可以运用相关技术。但由于技术力量有限,具备设计深基坑技术条件的仅有少部分设计机构。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为受益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不成正比,此类技术无法普遍应用,对于设计深基坑的工作发展起到了直接制约作用;此外,目前还有很多的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及环境与该项技术使用的要求不符,再加上设计人员不熟悉该项设计技术,这就给发展及运用此项设计技术造成了影响,对此,应加快基坑设计技术的推广力度,争取将基坑支护方面的设计纳入施工图纸的设计内容当中。

3 应使施工设计方案具备可行性

因为工程设计方在设计施工图纸时,难免会与施工方实际的情况有所偏差,所以两者之间就会有所冲突,当设计方的图纸与施工方实际出现冲突时,应对施工图进行调整。例如笔者就曾发现过类似情况。在某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将地梁与基础梁筏设计为相同的高度;在设计意图方面,基本不会有太大影响,可是在实际建设施工时,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从而复杂化了施工过程。因为不同方向的地梁钢筋需要相互通过,一旦地梁宽度超出标准时,将会引起一些问题;再如,一些情况下双向地梁不能达到设计高度,而需要弥补其他地方才能解决此问题,如可以抬高地梁高度。类似于以上情况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都需要在设计阶段解决。设计方与施工方应加强沟通,设计方应使施工方了解自己设计的意图,施工方也应及时反馈施工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便在施工之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如果在施工中出现问题之后,修改施工图纸,可能会造成返工或者停工,甚至浪费资金或延误工期。对比之下,在施工前仅仅是变更施工图纸,工作比较容易,也可以避免出现以上不良状况。

4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加强沟通

相对于其他工程而言,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所需的时间长,施工的项目也较为复杂。在施工中难免会发生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加强沟通,以便可以深入理解施工图纸,从而确保顺利施工与准确施工。如施工工程较为繁琐,则更要注重沟通;设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对图纸设计进行讲解时,应注意保持耐心,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顺利施工与准确施工。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应与设计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配合施工技术的方法,必要时应采用书面讲解,以避免误解的产生。

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期间,施工技术与设计之间的配合对施工成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设计是现代土木工程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合理的设计和优质的施工技术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在我国土木工程的现状下,加强施工设计与技术的配合,做好工程中的一切环节,才能够让施工工作达到最佳成效。提高两者的配合水平,并运用相关措施来对其进行协调,对取得高质量的施工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王国军.试论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与设计配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

林洲.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与设计配合[J].现代装饰(理论),2011,(05).

刘冬,张晶鑫.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篇3

0 引言

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在现代化的今天,局部与整体有着复杂的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从局部看有利的事,从整体看并不一定有利。系统工程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仅仅重视各个单元的作用是不够的,应该把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自始至终把整体作为研究的主体,着眼于整体的功能。

近些年来,系统工程被人们普遍运用到工业、农业和社会等领域,对于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土木工程学科更是如此。

1 系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举例

线性规划在材料运输中的应用。

1.1 问题的提出

某建筑公司有6个建筑工地要开工,每个工地的位置(用平面坐标a,b表示,距离单位:千米)及水泥日用量d(吨)由表1给出。目前有两个废旧的料场位于(5,1),(2,7)处,现需要重新建设A、B两个料场,日储存量各为20吨。试制定每天的供应计划,即从A,B两料场分别向各工地运送多少吨水泥,使总的吨千米数最小。

所以最小的吨千米数为136.2275。

1.4 评价

运用线性规划可以避免许多施工人员运用常识和经验来决定材料运输方案, 使材料的调配有理可依, 有据可循, 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此模型制定材料调配方案来指导施工, 从而使施工方案更优, 达到降低工程成本和造价的目的。

2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系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重要性,为此作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初步了解并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胡运权主编.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张辉.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运筹学与建筑施工管理,2009.

[3]许文斗.建筑工程设计中系统工程的几个基本原理,1983,3.

篇4

一、概述

“运筹学”作为科学名字出现于20 世纪30 年代末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应用在军事战争年代,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才被人们普遍认可并加以发展应用到工业、农业、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特别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突飞猛进的有利条件,“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先后被引进了各个学科的学科理论中,成为了科研技术人员必备的理论基础,对于土木工程学科而言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而言,学习和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其联系起来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运筹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理论中的应用

“运筹学”的理论基本要点,就是将数学中的优化思想与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作为从事在本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数学和工程应用数学基础,才能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理论相结合并灵活运用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中,以下结合土木工程部分几方面浅谈“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1.结构分析课程

结构分析,是土木工程专业中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是学习和灵活掌握其他专业课的必要前提。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各种结构形式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荷载效应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内力分布,分析出在建筑功能要求一定的条件下的结构最优布局形式,以便今后工作中从事实际工程设计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出合理的结构形式。例如,我们所开设的《材料力学》是分析单个构件的受力、而随之所开设的《结构力学》是将《材料力学》的单个构件组合成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等。

2.结构设计课程

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相应的专业课基本理论,再让学生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方面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1)《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结构的力学分析结果,合理设计配置钢筋和混凝土,使得钢筋和混凝土充分利用,以至钢筋混凝土设计达到安全、适用、经济的目标,这三个目标中有主有次,相辅相成。一般原则为保证安全,满足适用,追求经济。所以,应根据实际工程条件建立与实际工程条件基本吻合的力学模型,再进行受力分析,确定设计优化目标函数,合理配置钢筋和混凝土。

(2)《钢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再加上世界人口的增多,社会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在大跨度结构方面钢结构有着自身的优点(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为此,《钢结构》的理论越来越显重要。《钢结构》课程理论主要是围绕结构的节点设计、材料的强度以及结构或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展开的,由于钢材的强度高,截面尺寸小,大多数钢结构的破坏都不是由材料强度引起的,而是由结构的节点设计不合理,使结构构件长细比过大,导致出现失稳破坏造成的,为此在钢结构设计时应确定造价为目标函数,以钢结构的容许挠度为约束条件,并考虑钢结构中受压杆件的长细比对其强度影响等因素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最终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达到最为经济的结构设计结果。

(3)《结构优化设计》

《结构优化设计》是运用优化的相关理论对结构进行布局以及受力分析,尽可能使结构材料性能得到充分利用,以至结构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3.施工管理与建筑经济

施工管理与建筑经济是学生将来到施工单位从事管理、施工和施工项目概预算工作的必备基本专业知识,下面就相关专业课程谈谈“运筹学”在其中的运用。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是讲述施工过程的组织和进度计划的合理安排,其中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和流水施工图的绘制就运用到了“运筹学”的网络优化的相关理论,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机械和劳动力的配置,使得施工全过程做到安全有序,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2)《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这门课主要讲述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这就涉及将“运筹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预算、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项目的竣工和概算、后期质量与经济效益分析整个过程中,力求做到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例如,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预测与决策以及建筑企业管理等用 到了单纯形法、图解法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运筹理论。

4.土木工程科研工作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与工程实践联系极为紧密,为此,从事土术工程方面的科研人员应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主要如何利用土木专业的理论来解决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开发的设计软件TBSA和PKPM等,而将“运筹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土木工程科研中尤显重要。例如,空间网格结构的优化设计程序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的完成将为设计人员带来方便,为工程建设单位降低造价,其中用到了单纯形和非线性规划的理论来优化结构的形式和结构的总造价。总之,土木工程方面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安全可靠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围绕结构造价进行一系列的优化研究,最终得到方便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运筹学”理论在土术工程中的运用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重要性。为此,作为未来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而言,初步了解并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篇5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到财、物、人、进度、质量、安全等,土木工程工程施工的复杂性要求在工程施工中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制定出合理的土木工程管理规则,同时,工程建筑企业还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建筑施工人员,他们是真正的建造者,决定工程质量的优劣。

一、对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分析

为了满足建筑施工要求,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各施工阶段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是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原材料检测、机械设备检查、施工技术控制、施工人员把控、施工工序调整。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是最基础的过程部分,因此,想要做到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有效控制,就必须对原材料的供应商、数量、规格、性能等进行仔细审核,检测原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以保证原材料的正常使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进行原材料的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不断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必须注重机械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使用期间的维修、保养,以给土木工程施工提供足够的动力,促进土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在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内容选择合适的型号、数量等,以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减低施工成本,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管理人员必须监督和控制施工人员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以做到对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之前,必须了解使用性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在施工现场,监管人员必须加强现场的监控力度,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中,施工人员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完工时间,因此,企业要注重以人为本,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按照相关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考核。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用激励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做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间,会因为气候、温度等原因影响施工工期,因此,想要保证土木工程施的工质量,不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必须对施工工序进行合理调整,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目的。

二、试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策略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1 提高认识,完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以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需求,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使施工成本和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控制。例如:使用完整的安全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施工过程的安全预防,避免质量安全问题和安全事故发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2.2 加强管理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质量问题、安全隐患等,因此,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强管理,对会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仔细检测,避免施工工期受到影响,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针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监控,以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施工顺利安全进行。

2.3 监控管理

在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同时,企业必须加强施工全过程的监控,根据相关单位的监控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控制负责人,以制定完善、高效、系统的质量监控机制。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制定相应的制定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方案、质量控制规划等,使土木工程施工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从而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应。

2.4 加强人才管理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先进科技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才能使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必须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课程,让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以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性不断提高。现展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建筑中,土木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有直接关系,受到了企业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成本,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完工。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断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面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企业必须采用有效策略,不断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减低施工成本,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楠.浅议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82.

[2]刘文春.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72.

篇6

本人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涵及路基路面技术工作。2006年,本人通过自学考取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系公路与桥梁专业函授班,三年的学习,使本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2008年在汇昇路桥被鄂尔多斯人事局评为中级工程师。我在内蒙古汇昇路桥公司分别完成以下工作,2007年7月到2011年12月在鄂尔多斯市109西线罕台庙至九成宫一级公路担任技术员主要从事路基、桥涵、结构层、交安工程、防护工程施工试验主管。2012年3月109东线辛家梁至塔拉壕村通村公路,一直担任项目部试验技术员,主要负责桥涵、路基施工试验主管。从毕业至今参与多条公路修建工作,在施工中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顺应新的时代需求,才能顺应时展。

篇7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学习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沟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其教学质量决定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各高校纷纷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师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土木专业而言,如何使《结构力学》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卓越计划”的需求,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结构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以此引申出结构优化的原理,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第二个模块为结构动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对动力载荷的响应和性能[1]。通过近年来对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反馈意见的总结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论化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割裂。结构力学作为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力学课程,通常都是将其直接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在完成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对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却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无法将理论分析时简化的刚架、桁架等典型结构和实际建筑联系到一起。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日益提高,工程结构形式日趋复杂,电算取代手算成为结构分析、设计与优化的首选。走向工作岗位的土木毕业生是否已经掌握或已经具备了迅速掌握结构分析程序的基础已成为就业的重要砝码。但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将结构力学知识的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对结构设计软件单独开课,两门课程开课时间往往相隔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设计软件时往往只着眼于如何使用软件,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软件,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毕业后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2.固定教学模式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矛盾。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以板书、教科书为载体,并采取口授方式进行教学,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枯燥单调,理论表达形式抽象,推导公式过程繁琐,重复性、机械性工作较多,效率低下。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舍弃板书教学,只采用多媒体,授课时间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没有充分时间理解授课内容,重点难以把握,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与卓越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矛盾。

3.师资力量与卓越计划执行的矛盾。除少数开办土木工程专业时间较长的老牌地方高校外,多数地方高校的土木专业都只有数年历史,都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结构力学的师资往往都是力学专业出身或者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直接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在教育部构建大土木专业的要求下,结构力学在土木专业的授课对象往往要涵盖房建、道桥、岩土等多个方向的学生,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卓越计划”培养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的人才这个任务相矛盾。

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结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基础扎实的工程应用人才[2]。因此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进行的改革也应该围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这个核心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索。

1.与“卓越计划”匹配的教学内容研究。土木专业应用型“卓越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结构力学教学首先要保证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让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训练,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结构力学教学的核心是理论分析背景下的数值计算,尽管教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力的平衡方程、变形的几何连续方程、应力与变形的物理方程这三类基本方程进行分析计算。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将对三类基本方程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已经用电算代替了手算,所以作为电算理论基础的能量原理、结构矩阵分析也是需要加强讲授的内容。并且必须要考虑到地方院校生源质量,和学生在之前大学课程中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作用。

2.结构力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教育部大土木规划和应用型“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课程大为增加,而结构力学的学时则一再压缩。传统的板书教学速度太慢,难以在有限的课题时间传授清晰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讲解速度太快,由于结构力学计算都比较复杂,学生需要思考时间,很容易产生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学进度脱节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办法,对理论讲解使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对理论能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板书教学,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分析题目。而且在课堂中还应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用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结合实践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以土木工程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结构力学虽然是理论课程,却依然可以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是连接结构力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计算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所以可以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设置配套的计算机实验课时,每教授一章知识点,就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学习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分析简单结构,并与手算内容相对照。在结构力学课程后期还可以增加对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PK模块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简单排架结构的分析,发现工程中实际使用软件和教学软件,以及手工计算的异同,启发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于立足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将结构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力学模型,选定合理计算方法,掌握先进计算工具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工程思维,增强工程创新意识,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成长为卓越土木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龙驭球,包世华,袁驷.结构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前言

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已变得极为迫切。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时顺势的调整和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及以上原因,笔者大胆尝试,对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课程特点及其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

混凝土结构课程通常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讲述各种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截面计算和构造等基本理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计算量大和构造措施繁杂等特点。后者主要讲述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和高层房屋、公路桥梁等的结构设计,属于专业课内容,具有系统性强,概念设计内容多等特点。

混凝土结构是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并重的一门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无论将来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监控、结构安全性评价、结构加固等,其实归根结底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进行不同受力形式的混凝土构件截面的设计和校核,这恰恰是混凝土结构着重解决的问题。它决定了混凝土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对混凝土结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将成为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一把利器。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分别进行系列的整合和优化,避免重复,精简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如将荷载和设计原则等内容从其他同类课程中抽出,单独设一门“荷载和结构设计方法”课程;将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部分归并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仅简单介绍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将构件和结构的抗震设计部分归并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将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部分归并于“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如在讲解第2章混凝土和钢筋的基本力学性能时,可结合前面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对这部分的内容作以复习和补充,而学生对一些实际结构提取计算简图的能力则需要通过“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后续“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或“桥梁工程”等诸多专业课程学习来培养[1]。

另外,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结构和道桥工程方向,由于引用规范的不同导致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如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公路桥规》中是大有不同的,具体见表1。

从表1所列内容可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公路桥规》在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时都考虑了构件纵向弯曲引起的二阶弯矩的影响,即采用初始偏心距乘以一个偏心距增大系数来考虑。而在这两个规范中取值是不同的,在结构规范中,为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与附加偏心距之和,而在桥涵规范中未考虑附加偏心距,初始偏心距就取成。而且,在两个规范中材料强度的表达符号也是有差别的等。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的“繁”、“杂”,在“教”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授课的条理性、重点突出并指明规律。例如繁杂的计算公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构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形态,掌握各个临界状态下构件截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然后基于力的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列出力学平衡方程,进而摆脱记忆公式带来的烦恼;而对于那些通过理论推导不能得出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我们将教材和规范结合,以教材为蓝本分析构件破坏的影响因素,通过查规范得到相关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如何正确使用规范。此外,对于那些琐碎的构造要求,以实际工程的介绍配合规范相关条文的要求,使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3、教学效果反馈

2009年以来,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我们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有益的考试改革。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法,平时成绩主要是量化的练习、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形式上采用闭卷。对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开卷形式,考试题型和形式模拟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允许学生带入教材、规范等参考资料,使学生在学校里就体验到日后执业考试的要求。表2是2008年(教改前)与2009年以来(教改后)教学效果的对比。

表2中的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加强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工程软件的学习,使同学们提前对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分析、截面设计、施工图绘制等各个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以来,一方面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容易入手,为部分同学考研复习取得了时间,也缓解了毕业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和毕业生求职时间提前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毕业生求职的竞争力就得以提升,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试点院校之一,长沙理工大学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根据交通行业企业的特点和用人的新要求,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特别是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架构、实习实验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围绕工程能力培养,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系统的整体性,据贝塔朗菲观点,指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的作用大于内部各要素之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把工程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而是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上整体设计,形成系统。

1.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按“两阶段”制定专门培养方案,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1.1.1校内培养阶段

“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校内培养阶段为卓越实验班配备专门的师资,采用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独立开课,专用教室单独上课。学校所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对卓越班学生开放,图书情报资料查阅、借阅享受教师待遇。本科生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1.2企业学习阶段

根据教育部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国外机构)学习要累计达到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我们由学校培养组织指导组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 “企业培养方案”,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由企业导师具体实施,学校根据培养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和督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1.2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积极探索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实行研究性、探究性与引导性教学和带项目学习。课程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尽可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与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采用工程中的案例,联系工程实际。专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到工地实习,都是带着问题或带着项目去,参与工程施工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全程指导

卓越土木工程师试验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学校导师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科研项目、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企业导师则由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学校导师、企业两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和具体工程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2根据系统的结构决定性要求,按“四层次”“ 渐进性”进行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

2.1按“四层次”进行实践教学,渐进式培养工程能力

卓越班按照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企业个性化课程与训练,设置课程,相对应,实践课程也分“四层次”, 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最初的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到实验能力培养、现场操作,最后达到解决工地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毕业时要求修满168学分,其中6学分用于修读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程。要求辅修土木工程其它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学分(其中要有实践环节)。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达到43学分,依靠企业导师,设置了企业实践环节课程,企业实践必修环节学分达到26学分。实践环节总学分达6分,由原来的28%增长到41.1%。还不包括寒暑假的认识实习。

2.2改革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实验课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将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且协调发展的“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2) 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增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学生在满足教学计划基本要求条件下,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再与实验室预约,单独完成实验,强调学生实验过程的“自我训练”,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实验与科研试验相结合,拓展实验项目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结合本科生导师所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将课程实习整合为综合实习,将时间分散的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实习,让学生在工程实习中内化工程实践能力。将时间分散的课程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践专业实习周期由第六学期末、第三个暑假(三年级暑假)、第七学期初组成,集中时间5~6个月,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让学生在工程现场从事各项专业技术工作与管理活动,通过具体的施工放样与测量、工地实验室试验与现场检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现场质量监督与控制等技术工作,内化工程实践能力。

3根据系统的目标相关性要求,围绕提高工程能力,开展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

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在卓越土木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中,除了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外,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相关要素,他们以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及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组织各类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活动

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除参加课外科技研究外,还每年开展土木工程读图竞赛、测量技能竞赛、建筑材料实验技能竞赛、模拟招投标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3.2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

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实行了全程导师制,而导师都由有科研课题的老师担任,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外,还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卓越班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各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如进行区域路网的交通量调查、交通出行调查(OD调查)、道路状况调查、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数据观测、现场试验区路修筑等;参与生产服务与技术咨询工作,如参与道路勘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等技术性工作,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和参与生产、科研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3.3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在校第二课堂活动比较丰富,多种多样,这些活动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拓展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培养能力的好机会,作为卓越土木工程师班学生,学校积极指导他们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利用寒暑假,将工程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实习基地,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实践过程中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结合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专业实习(路基路面、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或见习,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各级各类科研实践平台等,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篇10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Source and composition;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工程设施也指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等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专业,合称为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理论教学以“数学——力学——结构——施工”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数学课程系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2)力学课程系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3)结构课程系列: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特种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工程。(4)施工课程系列: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建设监理。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一结构设计一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技能训练系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认识实习、房屋建筑学设计(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2)结构设计系列: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和钢平台设计、基础工程设计。(3)工程设计系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毕业设计。

2、我国土木工程高校教师来源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专业教师队伍,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学府战略规划,教师队伍正形成金字塔式从塔尖到塔底的流向,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流向国内专业领先的高校,国内专业排名前列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从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较后的高校。

国家对重点院校的和一般普通院校的投入比例悬殊巨大,高端教师人才向重点院校聚集度加强。重点院校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立项目申报平台,设立经济实体为教师打造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的实践平台,同时借助优良管理模式为教师营造鼓励创新机制的团队合作的环境。相比较之下,普通院校的资源欠缺、人才缺乏、办学经费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我国土木专业高校教师构成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少数是从企业到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经验、重应试轻创新、重学历轻资格(注册资格)的硕士、博士组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管理机制落后,重职前教育轻职后教育,重临时短期培训轻系统长期培养。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教学难以有较高的水平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践教学建设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结构不够合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脱节、科研与教学脱节等等现象。

3、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四个基本属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语言类基础课、经济与管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艺术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及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涵盖住四个属性领域的范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每一方面任务的顺利实现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能力要求。

开展专业的教学,教师应从把握其性质规律的角度出发,掌握必要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教授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授能力,应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个专业培养设置的课程体系做到深入了解,充分理解整个课程体系及单独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切实地讲好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与自身的发展,应侧重地讲解好有关联的1~2门或多门课程。

而要讲解好一门课程,首先应能让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意识得到加强,能热爱教师职业,热衷教学工作,一个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一门课程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同时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德高为范,技高为师”。长期坚持良好的“教风”,严格执行课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最好能够讲授1~2遍最相关的课程,听遍所有相关课程。教学好比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这样站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自如。

教师课堂教学是土木专业综合性的生动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智力所需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心理特征而形成一种职业素质。教师学习土木专业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三环节体现出胜任感与驾驭感。这种感觉由以下七个方面核心能力支持:1)把握课程标准和参考教材的能力,即把握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大纲、重难点的时间分配;2)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能力,即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专业委员会推荐教材或知名专家、著名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选择对教材起辅助作用的书籍,如提供“四新”介绍或拓展深入研究专业知识;3)教案设计能力,即教案设计满足教学使用的要求,还要融入多媒体等手段,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4)讲授能力,包括语言讲授和非语言讲授,讲课要有正确性、完整性、层次性、技术性、艺术性、节奏感,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讲逻辑。非语言讲授如板书要讲究工整、如用计算机要讲究形象,突出重点,一目了然;5)实际操作能力,即要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熟练应用教学手段,管理和组织课堂教学,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6)检查教学效果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统计、整理和分析教学效果,的反馈;7)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即开展选修课,开展科研工程实践的能力。

另外,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对于搞好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可激发、调动教学积极性,并有助于巩固、加深、教学内容。没有前沿水平的研究,不可能有前沿水平的教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有距离,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体会并把它讲出来。还要注重知识发展的方法论,知识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即将过时,但是产生和发展知识的方法论是永存的,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注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需将知识概念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观念,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的有机衔接,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大学,培养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未来教学名师。

4、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改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师培养,教育资源,教学管理进行大胆探索,按照高起点,少走弯路,解决实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结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不成比例,我国现行木工程课程设置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率为88.89%,其中在知识广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设置占总课程的40%而贡献率为8.56%,因此可针对性的适当减少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增加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选修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突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

(2)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1)教学能力培养:采取导、练、帮、带的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导:每个青年教师配一位副高以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练:跟班听课,批改作业,课堂设计、说课、试讲,练写教案。帮:发现问题重点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带: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教案批阅、试课讲评。

2)教学建设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大纲、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编写,参加教材和讲义、习题集的编写,参加课件制作。

3)科研能力培养:采取团队培养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参加或独立申报科研课题,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和参与科研教研课题。另一方面,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访学、进修、深造。

4)提高学历:有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内企业相关岗位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主要进行上岗前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厅举办的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

7)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国内进修机会,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注重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工作。

(3)建立土木工程教师专业化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业的基本保证,教师聘任是教师是否达到教学水平的衡量。教师专业化能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凝聚优秀教师从事科研,促进科研教学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4)注重注册工程师教育培训。实行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和持证上岗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增强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宜结合注册师考试制度对教师进行培养,让教师了解行业的法律规范,使教师能给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满足社会与企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5)拓展工程实践途径,为教师寻找多种渠道到参与实际科研设计。通过学校与设计院、施工单位合作,互派人员;聘请专家带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派教师到高校跟进项目;成立产学研中心。按照力学结构和施工两方向加强教师实践。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和发展教师教学兴趣和爱好;建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方案;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提高。

(6)建立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和教师培养指导细则。一名教师从入职担任专业课到熟练讲授需要4—5年的时间,教师要过思想教育关,业务技术关,讲授评比关,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明确规定教师五年内参加的教学能力学习活动和完成的成果。

(7)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动态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借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个人化的培养模式,导师依据五年培养计划和培养细则,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人情况,从教师的思想、业务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给出培养方案,着重言传身教和体验式培养,随时监督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卢正艺,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3]沈义良,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4]李锐,蒋礼,向会文,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11

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它的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何构建适应现代教学、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师,已经成为近年来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基础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课程设计、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缺乏整合,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层层递进,不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专业理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课程的教材、教案、实验步骤、方法落后于工程实际应用;各类实习以参观走访、认识实习代替动手实践,没有形成学生主动实践的环境氛围;(3)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4)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理论化;(5)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低;(6)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等。综上所述,虽然加大了涉外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但在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并不大,主要局限在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改变组织形式,在实践内容上做些局部调整,并没有真正解决实质的问题。

3国外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

国外的建筑工程专业能够面向实际,突出技术能力的培养。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本科教育阶段有比较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实践教学之后,还必须接受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5]。英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以职业为目标的,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十分注意工程实践和能力的培养。英国的毕业设计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6],如诺丁汉大学土木系的毕业设计,每个学生选择项目内某个相对完整的工种内容来做,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该项目全部工作也就完成了。其毕业设计时间仅为2-3周,只相当于我们一个小组(约8人)完成一个独立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提倡“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国外的土木工程教育注重加强校企合作[7],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训练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经验和工程资格,如许多国家的大学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或是高级主管来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8-9]。国外建筑工程教育能够重新审视教育机构功能,构建实用的建筑工程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企业调查分析

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见表1。

4.2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

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开展基于专业项目的涉外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将有助于缩小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践应用能力对开展基于专业项目的涉外建筑工程实践教学持赞同的态度[10],并对实践教学的项目形式、内容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给出了建议。本文共走访了河北省建筑领域的25家用人单位,被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主要业务为建筑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项目监理、项目施工、工程概预算等,调查时间为2015年8月,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信息、毕业生能力评价和能力需求(见图1)、对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校企合作(见表2)等。从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应用、动手操作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分别占32%、15%、18%、5%。其中,实践应用能力关注程度最高,说明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上,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教学的目标。通过以专业工程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形式,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实践能目实践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占52%,即学生,到企业工程实习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帮助企业完成部分工作,但是存在实习安全、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11]。此外,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实践实训基地占15%,学校提供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构建实践项目的综合实训基地;企业骨干工程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占13%;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占4%。上述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改进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结论

本文以河北某大学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及现状,对比分析国外大学培养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企业的问卷调查,因此,涉外建筑工程专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要配备具有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基础好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同时,要求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或再实践学习,对提升教师的综合工程素养。(2)在以专业项目为依托,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意识的发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为主线,教学组织采用分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学生汇报等形式,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在校企合作方面,在条件具备情况下,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形式,但要注意校企实习协议的签订、保障学生安全、组织管理等问题。建立学校的实践实训平台基地、引进企业项目案例是促进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推荐方式。

作者:杨肖肖 李丽 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贞姬,刘焕芳,金瑾.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

[2]袁洪志.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3(9)

[3]王文仲.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

[5]龚志起,陈柏昆,等.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1)

[6]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7]朱健敏,万凤华,胡夏闽.德国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3(4)

[8]李兴业.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篇12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篇13

本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总授课实数仅有54个课时,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土木工程概论,路基路面,道路勘测设计及桥梁工程等课程均未开设,如何在仅有的54个课时内既补充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取舍,突出重、难点。如路基路面施工章节中,需要让学生知道各个结构层的部位和承担的角色,然后再讲解施工方法及要求,则学生理解就非常简单了;而对于隐蔽工程的地下排水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时需辅助大量的施工图片教学,同学对知识点的神秘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就降低了。授课时不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减少某些内容的授课时数。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已经在建筑材料中涉及到了,所以授课时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精简。

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站27课时,达到1:1,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进一步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因此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2.1 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工程资料

可以通过施工中的工程图片,比如施工机械、机具图片、施工现场的操作图片,工程图纸、工程案例、施工演示动画、工程录像等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课程的工程特性。通过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工程施工案例的详细讲解和讨论,可缩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差距,克服学生们的“恐高”心理,加深学生对桥梁及公路施工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搬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技术不断革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出现,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当今道路桥梁工程的最新发展成果、发展趋势及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不仅为老师的知识更新提供充电基地,同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当然这需要灵活的授课计划以及学校完善的实训制度,毕竟工程的建设不是按照我们的授课进度而进行,因此,在安排每次现场教学之前,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制定项目清单,提前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保障现场教学的效果,达到学习的内容是真正的工作效果。

2.3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

虽然深入施工现场教学能事半功倍,但每次授课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次次都将课堂搬到工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身边的资源。如我们学校的路面有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校园地势高低错落,又有许多排水实施和边坡的防护加固设施,大小桥梁共有5座,因此授课计划安排了4课时的校内道路桥梁施工认识课程,在校园内与学生们在垂柳依依的湖边上,讨论各种桥梁的特点,施工的要求、方法;路堑的边坡加固方式;排水设施的构造、布置;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层布置,施工方法;路面常见病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等,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不仅喜欢,而且讨论发言发积极性远远高于课堂。课后又布置思考作业,让学生完善未讨论到的内容。通过利用身边资源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达到部分现场授课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布置的思考作业也同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

3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课程,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理论教学也不能忽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专业课在五学期开设,此时段的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考研及考证学习上,对专业课投入的学习精力相对较少,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让他们获得本专业课的知识能力,这需要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经过对学生的观察,教师授课时间超过20分钟后学生的集中力会明显的下降,出现走神,玩手机,打瞌睡等状况,这时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谈谈自己对施工机械、施工流程、施工方法的认识,这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及格,此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施工视频、施工图片。最后教师再来解答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到粒料类基层施工时,碎石的摊铺厚度、填隙料的撒铺厚度、以及施工流程、施工时需注意的事项等等内容时非常枯燥,这时授课教师可以简答讲解施工流程后,提问比如摊铺碎石、撒铺石屑后为什么采用震动碾压的方式之类的问题,然后播放视频、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之后再通过讨论的方式解答问题并且做一些如你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之类的假设问题来讨论,这样学习的枯燥性降低了,授课效果也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