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5]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访问.
[6] 周明勇,易丹辉.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4).
[7] 徐孟洲.耦合经济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黄卫平,胡玫.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9] 搜狐新闻.湘西集资案:曾成杰担责最重数十政商人士受处.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访问.
[10] 曾鸣.神木民间借贷调查:所涉官员高至厅局级有人获利2亿.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访问.
[11]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2.
篇2
1 信息时代:现代商业银行岗位配置的客观要求
商业银行发展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组织是 21世纪国际金融业务竞争的必然趋势 。它反映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应该成为知识型中、高级人才,这种要求的挑战性在于要求商业银行要富有生气、充满创造性 ,突破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工作实质发生了改变,他们是信息时代 的知识型工作者,当前的工作与信息时代前 的传统工作相 比较发生 了以下质的变化,见图 1:
工作实质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生相应 的改变 ,除了传统的存 、贷款和结算业务,有很多新的业务在衍生 ,如 :网上金融业务、手机银行、信息咨询 、理财服务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等。所有这些变化,要求 商业银行 的岗位设 置作相应 调整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聘任制,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人事管理格局 ,合理配置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 ,以达到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工作效能最大化 。笔 者认 为,在信息时代 ,无论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 岗”都是不科学的。科学合理的方案是岗位匹配,岗位匹配是一个系统,“员工素质与岗位、岗位与管理、岗位与政策、岗位与技能”匹配是双向的、相互作用 的岗位匹配管理 系统。见图 2:
2 信息时代:现代商 业银行岗位匹配的基本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岗位匹配为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注入了新的内容,首先是按照劳动分配 岗位(按照岗位分配劳动),使岗位与员工的素质、专业技能相匹配;其次是岗位与报酬相 匹配 ,使员工的才能与报酬 、员工的劳动与报酬相匹配 ;第三是岗位与管理政策相匹配 ,为员工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基本平台;第四是商业银行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技术指导、决策能力等与领导岗位相匹配。
2.1 岗位与素质相匹配 :商业银 行的岗位不同,对员工的智力、经验、技能、身体条件等要求不同;不同的工种复杂程度不一、 精度要求不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同。譬如: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有 明显的差异;领导岗位与一般 岗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因此不同岗位需要相应的员工素质与之对应、匹配。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万能员工”已不复存在,信息化加快加快了个要素的动态化。所以商业银行的岗位设置是动态的,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金融业务,员工只要高中毕业、甚至是高小毕业外加短期 的业务培训就足以应付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而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多数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大大提高,必须是大专、本科学历,特殊技术岗位甚至要求必须是硕士、博士才能胜任。岗位与岗位的技术要求是配套的,确定岗位时必须明确岗位的技术要求,岗位既要与专业技术相匹配,又要与员工的素质相匹配。见图 3:
2.2 岗位与报酬相匹配 :长期 以来 ,商业银行 的报酬大部分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等级工资制度,其中,工龄长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酬的高低 ,里面有排资论辈的很大成分 ,在薪金构成中,往往素质、能力所 占的权重较小 ,这也是多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不高、人浮于事、历史包袱沉重的主要原因。在信息时代,岗位与报酬的匹配有新的内涵标准,从岗位本身来看,岗位差别决定报酬的差别;从员工的角度看 ,员工的素质 、才能高低决定报酬 的差别 。岗位与报酬相匹配实际上是指按照劳动和岗位的不同分配报酬 。但是我们必须消除一个误区,就是简单地把报酬等同于金钱,按劳付酬不等于按劳付钱。
从理论意义上说,报酬是单位给员工 的回报 ,即员工为单位在某一岗位上付出劳动之后,从单位获得 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报酬可根据不同的内涵要求进行划分 ,按照它与 岗位本身的关系,分为内在报酬 (Inherent Reward)和外在报酬 (External Reward)(见图4)。按照它是否与货币相联系,分为精神报酬(Spirit Reward)和物质报酬(Wealth Reward)(见图 5)。
从以上图形分析,内在报酬和精神报酬具有一致性,同属于无形报酬 (Invisible Reward),是员工对 岗位 的胜任感 、成就感、荣誉感和认同感 。在具体 的实践操作 中,往往无形报酬是难以计算的,同时其作用也是难 以估量 ,往往能释放 出巨大的能量。譬如 :一些岗位虽然有形 报酬不高 ,但 是对其 感兴趣 的员工较多,这就是无形报酬 的巨大吸引力 (Hugely Attraction)。外在报酬与物质报酬 同属于有形报酬(Visible Reward),但是它们的范畴不同。物质报酬指货币化 的工 资、补贴 、奖金 、福利 等。而外在报酬还包括地位、荣誉 、晋升、培训 、学习、深造等内容。
在岗位与报酬的匹配中还隐含着一个结构层次上的匹配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我们将需求层次粗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匹配是员工考虑到岗位的劳动条件、工作 负荷 、艰苦程度等因素所进行的选择;中级 匹配是员工对 岗位的待遇与发展前景的判断;高级 匹配是员工对 岗位的社会地位、行业 的声威等社会评价性的报酬追求。利普西和兰卡斯特 的次优定 理指出:“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时 ,只能在背离帕累托最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寻求 较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被叫做‘次优’(Lipsey and Lancaster)”。因此,当员工 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与之匹配报酬的次优选择(Lipsey and Lancaster Selection)。
2.3 岗位与职称相匹配:从知识经 济角度分析,现代商业银行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组织,突 出表现是从业人员多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分子,因此规范严格的职称 系列应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但遗憾 的是多年来,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金融领域的职称评定缺乏行业标准,各自为政,评审程序不规范,有的甚至与职位头衔挂钩,高级经济师不会写行业预测分析报告、高级会计师看不懂资产负债表、会计师不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经济师不能做经济信息咨询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在剧烈的业务竞争中,产生了一种误区,即“能做好具体业务就是好手,能拉进存款就是好汉”,职称概念逐步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淡出,似乎仅仅是一种荣誉,对各类职称人员并未赋 于相应 的职责和任务,与个人新酬关系不大。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为了应对新时期的竞争 ,推进新业务的发展,又不得不花费高额成本购买信息、软件、向外聘请专家 、教授进行职工培训,实际是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承担 的份 内工作向外转包,人为加大了支出成本。从下表的有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中职 以上人员占职工的比例在 30%左右,就是中国农业银行也接近2O,说明这些人员并没有完全承担新业务和知识技能开发的培训任务。笔者认 为,商业银行 岗位 与职称相匹配、职称与报酬相匹配是现代信息社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2.4 岗位与绩效相匹配:在这个匹配的子系统中岗位是指岗位的难度及明确性。岗位难度强调 岗位是否具有挑战性,岗位是否需要员工的努力才能胜任,岗位是否需要员工不 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岗位不是员工唾手可得的“桃子”,而是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的“苹果”,也就是说岗位是否具有挑战性。
如果员工不学习、不努力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说明岗位设置不具有挑战性;相反,如果员工通过发奋努力,仍不能完成工作目标,说明岗位设置不具有科学性。岗位设置难度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 岗位与 内在报酬相匹配,实现员工 的自我成就感、满足感和职业责任感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商业银行能够设计出大量的有挑战性的岗位,如 :金融风险的安全 防范技术 、金融衍生 业务的设计 与开发、银行网络资源的系统 维护、网上交易防骗、防假技术等等 ,以上种种都是对现代商业银行岗位设置提出的新课题。
岗位的明确性突出表现为岗位具体、明确的职责范 围,岗位不仅要有质的规定,还要有量的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作量要有明确的规定,譬如:工作负荷、工作数量、完成时限等,同时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有质的要求,譬如:工作质量、岗位职责要求、履行职责的范围等。
2.5 岗位与管理相匹配:商业银行 的人事管理不仅涉及人力资源本身,而且涉及岗位,是岗位与管理模式、岗位与管理政策的有机结合体。岗位与管理模式相匹配是指商业银行设置岗位时必须 考虑到岗位的管理模式,行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层管理者不仅要负责设置岗位,分派任务,而且要对下属岗位进行指导,传授技能,使员工熟悉岗位、适应岗位、胜任岗位。商业银行虽然是一个经 营整体,但是不同的业务 流程和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各部门有不同的工作模式,所以在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对不同部门、不同的岗位应该实行模块化管理。岗位与管理政策相匹配是指岗位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政策相匹配 ,如果没有合理 的管理 匹配政策,其岗位将失色(Lose Colour)。
所以,商业银行的分配政策、保障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福利政策等直接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而员工对商业银行 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直接涉及商业银行能否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岗位匹配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政策是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优化的要务之一。见图 6:
篇3
1 引言
根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基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全国范围内规划、在建及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已达475多个,从物流园区占地规模看,大部分用地量大,占地面积广。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但在大规模建设中,也带来了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一些思考。近年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节约用地也是物流园区建设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物流园区建设主要涉及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等多个利益主体,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启求,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最优目标和利益最大化。这些利益诉求点有相互重复,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各主体在实现自身偏好的同时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对策。本文通过对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找出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情况,建立对策模型,研究各方利益制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能性方法,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2 行为主体关系及利益冲突分析
2. 1 行为主体关系分析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土地所有权,用地企业和个人只有土地使用权,本文将国家称为中央政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成本高昂,中央政府不能亲自对全国所有的土地进行供应和管理,通常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务院进行管理,这样,土地的利用实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事实供给者和直接监管者。而用地企业作为土地的实际使用者,其行为直接关系着土地是否集约利用,自然是我们研究的利益主体之一。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利益主体,分别是: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企业。
2. 2. 2 地方政府与用地企业的利益冲突分析
为了吸引企业入园经营,地方政府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实施低价转让土地、降低企业经营税率等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物流园区内经营,能享受到低成本的“待遇”。土地资源是稀缺的,但这些低价获取的土地,在许多投资商看来也就不再“稀有”,投资商们瞄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愿望,因此便有了大量囤积低价土地,将其闲置起来,在未来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动力,大量的物流园区土地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物有所值的价值。
地方政府在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首先追求的是经济目标和政绩目标,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社会公共管理机构,也要维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而用地企业的囤地行为跟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目标是冲突的,是绝不能允许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针对企业的粗放用地行为采取管制措施。另外,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也有通过集约利用物流园区用地,腾出更多土地作为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压力和动力,也会采取相关的行为,监管企业的集约用地行为。
3 利益主体间的行为博弈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防止其为了政绩目标而忽略耕地资源目标; 地方政府监管用地企业,防止其为了企业利益粗放用地而造成国有土地资源流失。任何一方的监管不力都将导致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资源流失。下面我们用一个模型来说明监管不力是如何导致物流园区土地粗放利用。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对策中,中央政府是监管者,地方政府是被监管者。地方政府与用地企业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是监管者,用地企业是被监管者。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将对策主体划分为两类,监管者和被监管者。
4 结论
通过上述解析,本文认为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行为主体: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由于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其土地利用行为都是以自己利益目标最大化,如此势必存在利益冲突。行为主体间的对策关系主要表现为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监管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规范的利用和物流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信息公开,拓宽监管渠道; 完善奖罚措施,加大违规成本,让违规者望而却步。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研究中,将行为主体和博弈关系都进行了简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用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农业用地用于城市建设须经过国家从农民手中征用才能出让,因此,在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农民是不可忽视的行为主体之一,考察农民主体行为是物流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过程中进一步和研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方珍 . 公路经营权转让中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3]邵晓梅,邓婧,郑新奇 . 土地集约利用中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J]. 技术经济研究,2009,06.
作者:白马鹏 武韬 赵道致
篇4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Www.133229.cOm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篇5
王光远已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十多年来这位“老委员”参加每年度全国最高规格的参政议政活动时,精心准备了一份份反映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提案、建议:“改进政府绩效评价方法”、“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遏制上市公司造假”、“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若干建议”……今年的“两会”,他提交的“在全国推行‘中国流复式簿记”’的建议,引起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和讨论。
“政协委员的职责非常严肃而神圣,作为来自财会领域的委员,应认真准备.提交有价值、有帮助、有作用的提案,反映行业呼声,为会汁、审计事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做些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顾十多年来政协委员的历程,无论是每一次小组讨论会还是全体大会,王光远认真而专注,倾听、记录、思索、发言,他认为“政协委员”包含着行业内外沉甸甸的责任和期待,不容懈怠。
他的认真同样贯穿于其他大事之中。王光远是我国会计学界第一位博士后,这位身兼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多项职务的学者,重点关注受托责任理论、管理审计理论、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控制和风险管理、公共治理中的政府会计与审计等领域。他对学问始终保持着达到痴恋程度的认真.即使在担任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后,面临繁重而庞杂的行政事务时,仍然不忘对所从事专业的研究。他先后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评论》、《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经济问题》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0余部,其代表作有《决策会计学》、《制度基础审计学》、《管理审计理论》等。他先后编著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管理会计》(译著)、《会计大典一审计卷》等著作,这些论著作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做到了“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不断攀登而独树一帜”。王光远还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他同时兼任国家审计准则外部专家组成员、独立审计准则专家咨询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发挥学者从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势.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认真还贯穿于突如其来的“额外小事”中。电话采访中,王光远的答复直奔重点,切中问题要害;对待记者的文本采访提纲,他利用周末时间作答,再赶在工作日上班时间之前回复至本刊。这份篇幅达数千文字的答复,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条理清晰,分门别类;语言务实而严谨,没有空话套话,切合实际、紧贴现实情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尾处,他还特别注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明”。
由于学术造诣和实务工作中的成就,王光远成为多家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人物。盛誉之下,他显得平静而谦逊,“有赖于恩师们的言传身教,为今天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他在专著《制度基础审计学》的后记中如是写道。多年来,王光远始终未忘我国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会计教育家、其博士导师杨时展的一段话“人生到底怎样来度过才算有价值?会计上,资不抵债要破产,我想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献远远小于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破产的没有价值的人,一个道德上有问题的人,一个人格不高尚的人。”他在实务工作中,在学术研究中,在每一份提案中,对待每一件重要的大事或“额外的小事”中,成为一个“奉献大于享受”、“永不破产”的人。
许善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许善达身兼官员和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其独特的思想与见解看待我国目前经济领域的诸多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至实体经济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不能干等,要创造外需”。
媒体对许善达的评价是“对自己的观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维缜密,谈锋甚健”。媒体记者进行人物专访时,会准备十多个问题,采访过程大致按照这些问题的序列展开;少数情况下,序列被打乱,再根据现场讨论线索,这些问题被重新排列组合。“两会”期间,他接受的采访为记者们制造了多次“意外中的意外”,他对事物和问题的解答饱含能量,逻辑贯穿始终,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在场记者不得不抛弃了原先准备的绝大多数问题。 担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之时,熟悉许善达的人认为他“一半是官员,一半是学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得很好。”许善达从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的领导岗位上卸任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性的工作中。除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外,他还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独立董事,为两家巨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言献策,参加公司决策。
卸任后的许善达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该论坛被认为是对中国决策层影响力最大的论坛之一。据他介绍,这个论坛目前的成员中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还包括现任、离任财经领域官员。“目前我们论坛年年都有活动,年年都能出东西,这样的论坛在国内确实不多见”。
“近一年多来我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比过去多做了一些工作,从行政岗位退下来,时间上宽余了一些,论坛成员补选我们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就是让我们多尽义务,多做工作。”许善达如是说道。
和许善达相识越久,会为其长期战略视野所钦佩。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直“摸着石头过河”,许善达认为当前中国不只是“过河”,而是“过海”,需要更长期性、战略性的视野和高度,来寻找发展战略灯塔。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许善达从战略角度思考中国发展的一条对外层面的思路。他认为,中国发展的长期战略思考应内外统筹考虑,在对内层面上要将消费问题战略性地放到更高位置,而实现消费,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在经济危机下,中国推出很多支持扩大消费的举措,包括消费券、家电下乡等。但在许善达看来,很多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他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多次建言,“应对”是短期思路,中国真正要做的是从长期、战略性角度来提高消费。
许善达的建议显得极为深刻:核心是将“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方针,改变为“保持农产品价格较长期适度提高”,通过价格手段提高农民收入。建立补贴低收人群体的财政政策,替代补贴农业生产。此外,要将应对贫困、就业率、消费率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或放到更重要的考核位置。
许善达对自己现在的定位感到满足而快乐,他戏言:从行政岗位退下来后,我的烦恼减少了一半,终于在清晨有时间睡个懒觉了。“当然,以前在国家税务总局做行政工作的时候,许多工作内容也具有学术性。要说区别,可以这样描述:行政工作有行政工作的烦恼,学术工作有学术工作的烦恼,现在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了,至少一半烦恼没有了,经常还可以睡睡懒觉,这种享受过去很少。”许善达告诉记者,过去在国家税务总局任职时,住处虽然距离单位还不远,每天6点多就要起床。下班时间之后,许多工作上的事情还未完成,往往带回家成为“家庭作业”。“总之一句话,工作时间8小时肯定是不够的。”他微笑着说。
许善达还有一重身份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讲课要因地制宜,要看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术语,正像所说,在哪座山上唱哪首山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许善达笑言。
伍中信:直面现实大胆直言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会计学教授伍中信连续两年关注改善高校教育、科研环境。今年“两会”他的提案为“高校教师应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常年从事会计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伍中信发现,近年来,尤其就读于大城市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往往将公务员和特大型央企作为自己求职的首选,而将高校作为“后备选择”。“高校是培养经济社会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应该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09年下半年,他决定将这一问题形成提案提交给第二年“两会”。
他通过工作接触,分析高端人才纷纷飞往大型央企、政府机关而将高校作为最后选择的原因。经过数月调查,伍中信发现原因之一在于待遇过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央企增加工资而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多保持原样,公务员、央企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成为吸引博士毕业生的重要筹码,高校收入较低则成为阻碍优秀毕业生进高校的最大障碍。原因之二是职称评定受限,自教育部推行职称评定过程中“职数”限制政策以来,大量优秀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认为留校任教高校门槛过高,即便达到了评选副教授或教授职称的条件,也很可能因为没有空余“位置”而搁浅,希望通过提高职称改善原本较低待遇的路径又化为泡影。
篇6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高职院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高职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2.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1.实施过程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8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与某一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企业开展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雷优(副研究员,营销专家,金剑南湖南部)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具备了现代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5)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门成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工商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实施效果
篇7
《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已经由教育部相关部门起草,该文件在业内被称作“三十条”。“三十条”尚未出台,中国民办教育走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广西民办高校办学已经走过近十年的历程,如今,广西民办高校已经达到22所,这22所民办高校有的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有的却面临招生困难、经营难以维系的状态。面对公办院校的师资、生源、资金、政策优势,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将何去何从?
一、广西民办高校办学现状
2013年两会上,广西政协委员提出“加大对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议案。区政协委员们在讨论中也认为,过去5年广西在民办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谈到全面提升教育实力,实现科教兴区和教育强区战略的时候,委员们认为,目前广西对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广西政府也多次提出,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筹办新建民办高校。到目前为止,广西已有各类高校77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近80多万人。其中高职33所,独立学院9所。民办高校达到22所,占高校总数的28.6%,民办高校在校生已超过8万人。
二、广西民办高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中等职校的分流、自费留学人员的增加等原因,使得民办高校的生源问题形势越来越严峻。广西排名前十名的本科院校中没有民办高校的身影,排名前五名的高职高专也没有民办高校的名字。公办院校大多成立几十年时间,在办学经费、师资、招生、就业、教学资源上都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民办高校要用十年走过公办高校五十年的路,就必须不走寻常路。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两者的具体差距体现如下:
1.资金问题。近年来,办学资金问题都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经济命脉。近两年,广西新增的两所民办高校年招生不足千人,有的招生才300多人,难以维持一所高校正常的开支和运营。因此,甚至有一些不法院校不惜利用虚假宣传来抢夺生源,如何在大学精神与院校经营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仍然是一大难题。而公办院校每年都有各级政府的经费来源支持办学,这样,公办学院就能将精力、财力集中在专业建设及科研上,无须像民办院校那样忙于各项经营挣钱。
2.教师队伍。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师资队伍质量直接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人才强校”已经成为广西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所有高校都在为积蓄高品质的优秀师资而煞费苦心,广西高等院校也不例外。教师培养主要通过自己培养、送培、引进等三种方式进行。笔者曾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和公办院校各任教两三年。相比公办院校而言,多数民办高校的师资较少有出省出国学习的机会,而公办高校教师这样的机会比较多。民办院校的教师自己掏3~5万元读完硕士,而不少公办高校对拿到硕士博士的教师是有一定报销奖励的。此外,公办民办教师在社会福利、分房、退休待遇上也有不小的差别,因此,民办高校教师一旦评上了中高级职称以后,选择进入公办高校就成为他们下一个努力的目标。这样,民办院校就成为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
3.生源差别。一是录取分数的差别。公办本科院校录取分数比民办要高出50~100分,高职高专院校分数比民办的要高出近100~200分。入校分数低,则毕业生中出高质量人才难度加大、概率减少,而优秀的毕业生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活广告。二是学校地理位置的差别。多数广西公办院校的老校区处于市中心城市的繁华地带,而民办院校则多位于县城,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大多希望能够感受城市文明,留在城里读书,民办院校的招生在地理位置上劣势明显。当然,也有在市内的民办高校,如,南宁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而得益于地理优势,这两所民办院校这5年取得长足发展,均已升本。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广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需要提供专业培养成本补助,将职业教育布局在中心城市。建议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确定适宜的招生人数,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民办职业院校。
4.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比较广西的民办高校,能够将某个专业办成广西有很高知名度的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广西大多数民办高校热衷于兴办文科类专业,这类专业无须进行实验室等大资金投入,比较容易转向但同时也难以形成品牌。而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已经把文科类专业办成了广西高校的翘楚;另一方面,广西民办高校若想把重心放在工科类专业,目前,广西本科已经有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专科类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机电类专业已经位列全国前列。况且,工科类专业动辄上千万的大投入也让广西民办高校投资者望而却步,大资金投入到工科类专业后若专业办不下去,对他们而言风险太大,就笔者所认识的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们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投资。
三、广西民办高校办学教育出路及对策
我国高校是从1999年开始扩招的,生源迅速扩大,而民办高校的兴建无疑是提高高校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
1.师资及人才培养求新求变创出路。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需要顶尖级的教学名师来支撑和带动。一批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学经验的优秀师资,是民办院校成功的保证。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民办高校网罗广西公办院校已经退休的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弥补师资力量及能力的不足。应对师资力量不足,民办院校从社会上聘请相关专业中高层职称人员及总经理担任教师的比例已经占到40%~50%。
为促进教师早日成才,民办高校每学期都安排教师上两门以上课程(一门新课带一门旧课)。用3年多时间,一个民办高校的新进研究生就基本把该专业的大部分相关课程全部上过。所以,一些民办高校的老师2~3年就迅速成长起来,仅仅25~30岁就挑大梁走上中层岗位不在少数。而相应的公办院校一些老师10多年都是固定上1~2门课程,两门课程经过多年经验资料积累自然会越上越好,但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发展潜力及后劲可能会不及民办院校的老师。从这点上说,民办院校老师也有其独到的培养方法及很好的发展后劲。人才培养:按社会岗位群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的供应链,努力探索并千方百计寻求办学良方。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以“面向市场、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贯彻创新”为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岗位能力为主线。理论课以“必需、应用、够用”为度体现高专业性,实践教学突出“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高职业性特征,实训过程贯彻“教、学、用、做”的原则,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向“情、智、艺”有效结合的方向改革。这些探索为其顺利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政策突破和创新。
(1)规范民办教师的管理。起草、制定《广西民办高校管理办法》,对民办教师的管理提出规范要求。如,有人提出明确“民办高校是民办事业单位”,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将民办教师师资培训列入自治区、市级培训计划;设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基金,将办学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和提升;建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评估机制;奖励广西公办高校对口支援民办高校的制度;现在,区教育厅在职称评审中就已经开始向民办院校教师倾斜,评一样级别的职称,从论文数量、科研课题数量、社会服务能力上,民办教师的评比条件比公办教师要低。发展和壮大民办高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难题需要试过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一一破解。
(2)“民办公助”助推民办教育均衡发展。“民办公助”,是指以群众为主体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一种建设模式。区教育厅面对贫困地区极缺有经验的教师,同时城市里大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师赋闲在家的现实情景,探索出了一条“民办公助”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公办优势师资在民办高校中得以继续利用。
(3)落实民办教育的“国民待遇”。落实民办教育的“国民待遇”,明确法人财产权,把民办教育真正纳入国家公共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公办教育的道路,在艰难的前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创造并维护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环境,让民办教育应享有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才能鼓足勇气,破浪前行。
3.国际化:民办高校“办名校”的必经之路。当前,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寻求发展空间,寻求国际支撑,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国外私立教育的模式对于促进广西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一些知名民办学府,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私立大学,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完备、体制健全、管理科学的框架体系,并且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广西民办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走上国际化,才能有立足之地。走向国际化,将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是其办学上水平、教育上档次,获得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缩短同世界名校差距的必经之路。
南宁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部分广西的民办高校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高校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就业能力教育的需要,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核心要求。因此,广西22所民办高校紧跟形势需要,设置了相当比例的与东盟对接的东盟贸易、东盟物流、酒店管理、小语种等专业课程,并要求每个专业都明确做出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考核要求。不少院校还推出2+2办学模式,2年在国内2年在东盟国家学习强化训练口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突出本校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实际训练,尽可能做到“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与国外院校对接专业。
四、结束语
海尔有一句企训:想到了≠做到了≠做到位≠有效。广西民办教育的办学者经营人应突破传统的片面追求理论体系严整性的意识限制,凸显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本质特征。高职业性、高专业性,特色求生存,创新启未来。广西22所民办高校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但办学时间都不长,而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每天都会有企业开门,每天也都有企业关门。现阶段的企业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一两年”,企业每个阶段都必须有新措施新构想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广西民办高校而言,今天的学生素质就是学院明天的活招牌和流动广告。对学生而言:选择民办高校一样有好的未来!
世界知名大学很多都是私立学校,广西民办高校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出特色、办成名校,出名师、出名学生,办民校才能变成真正的“办名校”,而只有办成社会认可的名校,一所大学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