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舞蹈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互动与创新
1.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篇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需要青年人的传承发扬。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人才,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贡献。舞蹈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增加舞蹈的内涵。舞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律动的肢体语言的课程,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舞蹈教学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
1、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艺术精神是一个艺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加深学生对舞蹈精神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在肢体动作的律动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舞蹈水平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舞蹈精髓的理解。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跟着教师练习舞蹈的动作,更应该体验民族舞产生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了解民族舞当地的民族风情。中国民族的舞蹈精神源远流长,是舞蹈界的一大瑰宝,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的精神,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
2、舞蹈艺术融入传统文化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舞蹈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方式,是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追求相同艺术的方式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相差甚远,但是舞蹈却能够将人们之间的心理差距逐渐缩小[2]。舞蹈技能的提升需要学习者经过反复的训练,一些舞者在掌握舞蹈的动作技巧时却不理解舞蹈的内在精神,这导致舞者无法真正传递出舞蹈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被世界各国认同,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同时,舞蹈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3、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舞蹈事业屹立在世界
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舞蹈想要在世界舞蹈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将舞蹈与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够以文化为基础发展舞蹈事业。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方式
1、建立传舞蹈教学传统文化氛围
艺术生来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人们的情操。人们欣赏舞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让自己精神愉悦。舞蹈的这种吸引力增加了自身的艺术色彩,帮助人们培养自身的情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人们的艺术情趣,对舞蹈产生感情[3]。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安排中应该积极地营造文化教学的氛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对舞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水平。学生在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创作力,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进行探索,增强自身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感受到艺术的内涵,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舞蹈创作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过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舞蹈的动作熟记于心,并且将其展现出来。舞蹈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体验艺术魅力的过程,学生的舞蹈技巧基本功必不可少,但是舞蹈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渗透[4]。此外,舞蹈教学中的艺术可以通过舞台布景以及表演者身上的着装表现出来,舞蹈者身上衣服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舞蹈与文化的结合,感染了观众。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舞蹈教育结合起来,需要通过文化教学氛围的熏陶,给学生创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创作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舞蹈的技能是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必须将舞蹈的技能变成自己身体动作的一部分,学习在掌握了舞蹈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舞蹈的各个动作灵活地展现出来。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习者的基本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动作,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将舞蹈展现出个人的风格。舞蹈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通过肢体动作展现给人们一种艺术美,感染着观众。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需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舞蹈上展现出来。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编制出富有传统文化含义的无调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演绎相应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领悟舞蹈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同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细心地引导,让学生能够准确地领悟到舞蹈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与舞蹈的结合方式,在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多学习优秀的舞台表现力,增强学生舞蹈的厚度。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可以增强中国舞蹈的生命力,让舞蹈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悟到舞蹈的内核,提升学生自身的欣赏能力。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故事,通过一些较为经典的故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演义等等许多知识的传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传授传统文化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故事的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学生应该学习有关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服装等的知识,在这些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活跃教学的氛围,例如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视频,收听有关方面的音频,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3、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
高校的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现行为,甚至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为了提高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舞蹈水平。舞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导通常是在传授以及纠正学生动作的过程中进行的[5]。但是,舞蹈是一种具有内核的动作展现,舞蹈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较强的舞蹈表现力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本身的情感,让学生的动作具有灵魂,展现舞蹈表演的最佳境界。舞蹈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表演舞蹈动作的同时,询问学生对舞蹈理解以及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针对学生自身的不足进行教学。同时,教师注意学生生活中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经历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编排出符合他特点的舞蹈,更能够突出学生的自身风格,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对舞蹈产生较强的兴趣。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的舞蹈教学结合起来,在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舞蹈中充分展现自身的特点,加深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学校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优势。学校应该安排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地方进行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发源地的民族特色,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舞蹈艺术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舞蹈的境界。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拓宽舞蹈的发展空间,解决当前我国舞蹈教学的困境。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孙蔚.关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舞蹈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77-78.
[2]韩淑英,刘忆,庞静.当今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科学学习理念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3:114-120.
[3]孙力.透视与剖析——1991~2011年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视角的量、性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331-337.
篇3
一、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思维体系,每一门学科都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在高校传统舞蹈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文学、美术、音乐、生物、物理等学科,应加强各学科教学内容与传统舞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通过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并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引导与拓展教学,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具备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并促使传统舞蹈教学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以舞蹈动作教学为例,由于每一类传统舞蹈都有其相应的历史、民俗、审美的独特背景,有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舞蹈的动作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形体运动,它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属性。必须将这种人文因素渗透到舞蹈教学中,从文化层面分析动作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与思考呼吸的变化,及动作的强弱、幅度、节奏、力度变化的意义,把动作形象化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即将舞蹈的动作属性与文化属性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性的理解。
二、加强实践体验,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舞蹈来源于生活,以艺术服务社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不同主题的舞蹈艺术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不同传统舞蹈的风情、积累舞蹈的元素,获得更多的艺术经验,而且能与时代有更紧密的联系,感受当今社会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掌握更多的舞蹈表现方式和创作技法,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舞蹈文化价值表现出来、传播出去。舞台上真情的演绎将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扩展。因此,在高校传统舞蹈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实践机会与表演机会,如广泛开展各类校园舞蹈活动、舞蹈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舞蹈社团活动,并以社团形式参加校外文艺汇演和舞蹈比赛;鼓励学生在吸收优秀民间艺术与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舞蹈剧目进行创新性的编排与创作。通过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体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中国优秀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良好传承。
三、注重教学指引,引导学生更好传承文化
教育所具有的渗透性、启发性与实践性特点,在高校传统舞蹈教学中尤其突出。传统舞蹈是表演性艺术,强调实践与二度创作,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加亲密的教学接触,教师的学识、修养、道德、品格都无时无刻地渗透与影响着学生。因此,为实现优秀文化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更好地传承与融入,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教育引导优势。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能准确掌握传统舞蹈的风格特征与动态特点,不仅要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样做的寓意何在;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将传统舞蹈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民俗风情、审美情趣渗透在形体的示范与讲解中,启发学生理解与认识动作形态的文化内涵,引导他们神形兼备地表现出舞蹈所蕴含的意境。
四、总结
传承优秀文化,实现高层次文化追求、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这是当前高校传统舞蹈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提出了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实践体验以及注重教学引导这三个方面教学模式的改良与创新,以此期望能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化在高校传统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入,实现学生舞蹈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篇4
传统舞蹈教学带来的正能量是不能否认的,但是需要更多的继承与创新。把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相融合,能够解决传统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给现代舞蹈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一、传统舞蹈教学现状
(一)传统舞蹈强迫式教学分析
在传统舞蹈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发展。其中“强迫式”的教学一度占据舞蹈教学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阶级统治的味道,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似乎“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成为了每个教师的信条。“强迫式”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大声呵斥。学生想要获得教师的表扬几乎是奢望,舞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舞蹈注入式教学分析
注入式教学法,也是填鸭式教学,在各个学习段、各个学科都相当流行。因此也成为传统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无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而教师把衡量学生的标准定为会跳多少剧目、掌握多少技巧、身体的软开度如何。学生长期地只是关注动作的学习,对舞蹈的理性认识不足。学生今后若是成为教师,也恐怕是周而复始的动作讲授。很少有人去关注舞蹈中的内涵与情感,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身心不平衡。因此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二、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的融合对教学的启示
(一)传承与变异
传统舞蹈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独特。在过去的舞蹈教学模式中,那些几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学生叫苦连天。不少学生由于经不住严酷的训练,最终放弃了舞蹈学习。如何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苦得有价值,这是舞蹈教学应该探究的地方。现代舞蹈反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再现,强调学生应该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感受与主观情感以及舞蹈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传统舞蹈教学注重动作的固定训练,现代舞蹈教学强调舞者有情感的肢体表达。二者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
(二)互动与创新
1.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二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对舞蹈教学基础性的东西放宽一些,对舞者的内心感受与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一些,实施相融性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现代舞蹈教学应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许霓.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创新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西方文化也深入影响中国,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国人过于推崇西方文化而冷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其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依托,让高校舞蹈教学散发出更多独特的民族的味道。高校舞蹈教学并非只与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对高校舞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丰富了舞蹈知识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能在舞蹈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认知中深化舞蹈学习,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
1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学科,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促进国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能将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来。结合舞蹈教学的教材和舞蹈的教学剧目,在让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强化的同时,更发扬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扬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特征,让继承与发展同时进行,以舞蹈之美呈现民族内涵,以文化内涵滋养舞蹈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能让中国的舞蹈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更不失本色,让文化创新与文化本色共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对中国的舞蹈学习者进行一次洗礼和改变,不仅拥有美的躯体,更是拥有美的内在,让中国的舞者不仅具备舞蹈技术,更具备文化修养,让舞蹈之美与文化之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2.1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
舞蹈是美的代名词,舞蹈不仅是美丽的,更是美妙的,给予人们美好的享受。舞蹈通过美丽的动作来放松观众的身心,更是呈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舞蹈散发的特殊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校舞蹈教学要结合舞蹈的独特特征,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加深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和理解,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强大背景之下更好地开展舞蹈练习,让舞蹈练习中更多地展现思想与情感,在表达舞蹈作品的真实意图的同时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舞蹈世界,对舞蹈世界的文化内涵充满求知欲,在舞蹈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入更多的学习创造力。在强化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舞蹈学习以及表演更具中国特色,让传统文化在舞蹈展现中得到传承与体现,让传统文化给予舞蹈表演营造更好的氛围,强化舞蹈表演舞台效果,让舞蹈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2建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理念
“综合艺术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古已有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舞蹈与诗歌、音乐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舞蹈学习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仅需要舞蹈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舞者能具备影视音乐方面的表演能力,让艺术表演更有味道,力求做到舞蹈延伸出来的艺术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在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要将舞蹈艺术欣赏和舞蹈基础知识理论区分开来,在基础的舞蹈铺垫下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让学生能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舞蹈的学习修养,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舞蹈专业性,实现艺术学习的全面性。
2.3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
高校教师是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导者,更是引领学生不断学习成长的主体。因此,高校舞蹈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舞蹈基础知识储备,更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储备,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传统文化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协助下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传达舞蹈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把更多优秀、先进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能不断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学储备。同时,更要拓展教学的方式、技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来更好地在舞蹈中扮演角色,展现舞蹈的独特美感,体现独特的舞蹈文化内涵。
3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更是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给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也以美的形式展现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在一起,将迸发更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颜梅,刘锦荣.浅谈舞蹈课程中的基本动作训练——评《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J].中国舞蹈教育学刊,2017(09).
[2]姜悦锦,梁勇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陕西科研管理周刊,2017(12).
[3]王晨阳,邱宗建.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29).
篇6
1、前言
库尔特·萨克斯先生曾经将舞蹈视做一切艺术之母。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学、哲学、运动等多种学科为一体,同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所谓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的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组合而成。由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和地域风俗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舞艺术发展成为多种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1-3]。比如汉族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戏、胶州秧歌、东北秧歌等;而少数民族也同样发展出藏族、蒙族、朝鲜族、壮族等各具民族传统文化的舞蹈。民族民间舞受到风俗、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表演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民间民族舞的教学活动中,也必须要正视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舞蹈的影响[4,5]。笔者作为一名民族民间舞蹈教员,将结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影响,以及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经验,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提供参考。
2、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群众创造的,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地域特性的艺术形式[6]。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以下的特征:
(1)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比如藏族舞蹈就很好的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征与高原农牧的文化特性。
(2)具有自娱性和载歌载舞的传统。在我国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比如花灯、秧歌等,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舞蹈。
(3)继承性。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语以言志、舞以宣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既是普通大众的情感宣泄,也是经过一代代的继承和改良而留下的民间艺术。
从民族民间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和贾作光老师的蒙族舞蹈《鄂尔多斯》,《盅碗舞》等都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特色。
2.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作用
舞蹈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7]。因为民族民间的舞蹈学习,并不仅仅需要学习到舞蹈的动作和形态,还需要学习到舞蹈的精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学习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在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舞蹈动作的来源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舞蹈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才能够准确分析得到动作的情感依据以及情感脉络,从而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掌握传统文化这个“源”,才能够使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民族民间的韵味。
(2)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民族民间舞蹈与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了解到这些文化特质,才能够将舞蹈风格进行区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创造与所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借助服装、化妆技巧和音乐使学生能够身临传统文化的气氛之中,加深对所学舞蹈的理解。
3、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3.1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继承与改造中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8]。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传承性”,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剖析,讲解舞蹈的来源以及分析舞蹈动作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而达到中专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
教学计划除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之外,还需要对训练性也有所把握。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须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使教学内容连贯合理、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达到最大的锻炼,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能力。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舞蹈设计的训练性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符合当代舞蹈艺术的审美情趣。
3.2设计融入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
(1)元素训练法
中专艺术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以许淑瑛教授所提倡的“元素教学法”下整合而成。“元素教学法”中元素是基本的意思[9],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加以提炼分解成元素性动作,然后从元素性训练开始,进行基础、技能、组合等训练,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比如旋转的技巧,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维族民间舞的夏克转、蒙古族民间舞的海青式吸腿转和朝鲜族民间舞的陀螺空转都有所不同,在元素训练法中应该对不同的旋转方式进行单一、重复的元素训练。然后将不同的元素进行集中重复的训练,最后完成一个综合动律组合,直到学习完整个舞蹈套路为止。
元素训练法的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在“开法儿”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示范并且详细的讲解舞蹈动作元素的要领以及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巩固训练阶段”主要采取大量的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掌握动率特点。
(2)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差异较大,因此在不同类型的舞蹈教学方面,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0]。比如“东北秧歌”较为活泼,而蒙族民族舞则较为豪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这些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外,还需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比如东北秧歌中的“三点头”,就明显的反映出当地文化的特点以及舞蹈者的心态,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性的教学,使学生自行体会和理解舞蹈的情感表达。
(3)表演组合教学法
通过放映音像资料使学生产生在实地学习的感觉,从而体会到当地的文化以及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特点。而且同时制造一种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行情绪上的体验,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民族民间舞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法可以将技巧、文化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结论
中专学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外,还承担着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因此的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与表达的意义。(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
[2] 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3]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 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5]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6] 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7] 赵国纬.舞蹈教学心理[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
篇7
伦理道德教育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1000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个方面。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日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的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这个特点对今天的伦理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伦理道德教育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应该是具体可感、实际可行的行为尺度,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努力,人人都可以践行、实现。如果今天的道德教育能够学习这种方法,不把理论架空,不故作姿态,那么道德教育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能够在怡情悦性中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先入为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儿童心智处于成长阶段,“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人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人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儿童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浸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后来朱熹在《童蒙须知》怍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人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这个特点虽然到朱熹时有了理论上的总结,但《千字文》的教育实践无疑是宝贵的积累。
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语言简约生动,充满活力
篇8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认知加工学说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也发展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也成为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布鲁纳认为,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知识是学习者自身构建的结果,而不是由别人传递的,建构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互动所带来的,学习者要从个人的背景知识来构建对他物的理解和意义。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有意义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使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了其中的要件。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教学的原则还包括:承认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发问,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反省,学会自主监控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认知工具与策略;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采用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等。
二、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发起,后来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伯拉胡、纽南(Nunan)。它主要体现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Long(1985)曾给任务(task)下过这样的定义:
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Thus, examples of tasks include painting a fence, dressing a child, filling out a form, buying a pair of shoes, making an airline reservation, borrowing a library book, taking a driving test, typing a letter, weighing a patient, sorting letters, taking a hotel reservation, writing a cheque, finding a street destination and helping someone across a road. In other words, by 'task' is meant the hundreds and one things people od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 (Long 1985:89)
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在于:首先,任务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也就是说任务本身包含非教学目的和任务设计者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其次,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执行没有统一的模式或套路、结果和途径,甚至使用的语言是不固定的、可选择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包括:(1)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2)意义优先。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容含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3)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4)重结果而不重形式,用目的语言交流来学会交际。
目前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还有Nunan,Skehan和Willis提出的三种理论模式,其中Willis的模式包括三个阶段:(1)前任务(Pre-task)阶段;(2)任务环(Task Cycle)阶段:包括a. 任务(task) ;b. 计划(planning) ; c. 报告(reporting) );(3)后任务(Post-task)阶段:包括分析(analysis) 和操练(practice)。同时Willis(1996)区分了六种任务活动类型。这六种类型,包括:(1)列条目(listing)。(2)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3)对比(comparing)。(4)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5)分享个人经历(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6)创造型的任务(creative tasks)。Norris, Brown, Hudson和Yoshioke(1998)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能调整任务难度的“3C”模式,即语码复杂性(code complexity)、认知复杂性(cognitive complexity)以及交际压力(communicative stress)。用3C模式调整任务难度,使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型活动大体上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
三、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的差异和存在问题
(一)3P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所谓3P模式,即PPP模式,就是:presentation (展示)- practice (练习)- production(表达)。传统的3P教学法模式较统一,易于操作,是语言教学中较长使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在语言形式上做到循序渐进,又能在语言教学中体现一定的交际性,但是它的缺陷明显表现在:(1)3P法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两个过程简单地割裂开来,没有融汇。(2)3P法简单地认为教学过程决定中介语的发展过程。(3)3P法过于强调对于离散的形式点的安排和教学。总的来看,3P法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交际意义对于学习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尽管3P法颇受质疑,但是一直以来还是被普遍应用于语言课堂,因为这种模式对编写教材的要求相对简单,备课与授课容易,完成教学工作相对轻松,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评估更为直观,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所以长期以来,3P方法被用来编写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的差异
任务语言教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语言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并且即使学习者在报告阶段还是要从整体上考虑语言形式。而3P模式只是把重点放在某一语言形式上。3P模式的活动过程是从准确到流畅,而TBL模式是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结合起来,并从流畅到准确加流畅,在该模式中可供选择的任务的范围(阅读课文、听课文、解决问题、角色扮演、问卷等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体现更多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环境,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同时可以加入很多的激励性活动。
可以看出,3P 法把展示、练习、表达三个阶段相对地区分开来,学习语言的用法之后,再进行语言的使用。而任务教学法则具有明确交际的目的,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来完成有意义的交际任务。当然,任务教学法不是只让学生完成任务,置词汇、语法于不顾,它是把语言知识的教学与任务完成的过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融合在一起,是让学习者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的用法,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任务型教学的不足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1. 任务型教学强调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语言的真实使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上,所以有人认为在外语课堂的情境下学习是不实际的,因为有限的课堂时间显然不够使用。
2.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材编写具有相当的难度,很难进行系统的编排,从而影响该教学模式的普及。
3. 在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序列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使用性很强的标准。
4. 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学生是参与者的角色,是自我“监控者”,还是“探险者”。但国内的学生比较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普遍比较内向、含蓄,学生较少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太容易适应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这样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5. 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角色意识和对学生的期待。但是很多外语老师掌握的都不是本民族语言,对语言的精通程度还不够。
6. 对学习者执行任务的结果的评价还不是很标准,实施起来也有难度。
7. 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好的教学例证,教学成效还不是很明显。
(四)借助任务的语言教学(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语课堂的沉闷气氛,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考虑到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基于以上对任务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的考量,要求教师完全采用任务型教学是不太可行的。所以,在3P法的第三阶段――“表达”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这就是“借助任务的学”(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实施起来也较为实际,可以把语法词汇的系统学习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3P法的三个阶段其实大致反映了这样一个流程:形式意义,机械性操练交际性练习,在教师控制下的操练学生之间基本自由的意义交流。所以,我们可以在3P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在表达阶段设计“任务”, 使语言从“死”到“活”,帮助学生逐步接近真实交际。
在一些英语教材中,已经可以看到“借助”任务的3P法的教学设计。笔者以《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其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为例,在每课分为“课文”、 “注释”、“生词”、“综合练习”几个部分。在第四部分“综合练习”中,并不只是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只是语法的练习,而且包括大量的结构形式方面的练习。而第五部分“综合练习”包含了一些交际性练习,如,看图复述课文等,很多都具有“任务”的特点。
3P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侧重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弊,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我们就是要在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使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切不可照搬照抄,或过分追求任务的“热闹”,而忽略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只有从实际出发,同时吸收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方法,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加快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 参 考 文 献 ]
[1] Long, M.H.“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J]. TESOL Quarterly,1992(1):27-56.
[2] 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J] .TESOL Quarterly,1991(2):279-295.
[3]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57-67.
[4]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78-96.
[5] Williams, M.&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3-27.
[6] Skehan, P.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 38-62.
篇9
为了探索适合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现选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管理1401班和旅游管理1403班,两个平行班作为课题研究对象,通过传统教学型和任务型教学分别讲授《新疆民俗导游》内容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其不同展现效果,可以直观判断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其中,1401班的《新疆民俗导游》课程传授方式为传统教学型,1403班的《新疆民俗导游》课程采取任务型教学方式。以下,本文将对其具体内容与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统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一)传统型教学概念
传统教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方式其本质上就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开端。所谓的传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是指以教师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逻辑、有设计的讲解来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学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位一体组成的架构,作为主体的教师其核心任务是将学生教会,作为客体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学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教师则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同时也指出,传统教学法注入式的教学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二)任务型教学的概念是指
任务型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首先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具体是指以一定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场景与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掌握技能与知识。
(三)传统型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
在传统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将所要传授知识构建为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有逻辑的掌握。传统型教学也是能令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和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次,传统型教学的特点是提倡三个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文为中心、与课堂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情况进行自由发挥。
(四)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任务型教学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体现,它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学习中的具体技能与方法。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媒介、以活动实践为具体途径,掌握知识的方式。
任务型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新疆民俗导游》课程传统教学方式
在本次对比研究中,教师选择传统型教学的方法向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管理1401班传授《新疆民俗导游》课程内容。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特点(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侧重点)。
(一)教师为主体地位 学生为被动角色
在整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位于主体地位。教师扮演了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角色,由提问者到解答者,由陈述者到评价者,从思考者到决策者。从备课开始,教师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内容设计,掌握了内容选择的绝对话语权与权威性。在课堂上,《新疆民俗导游》课程内的所有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均由教师做直接阐释与传授。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在课程中极少与教师进行互动,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二)课程知识结构强内容量庞大
在传统型教学中,因为由教师为主体进行传授,缺乏一定的互动与沟通。教师常常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之课时等客观条件限制,常常会下意识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课程内容设置,课堂讲授内容量常常会过于庞大,超过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因教师在独立情况下备课,就会特别强调整理课程的逻辑性与知识的结构性。例如,新疆当地民俗常常会牵引出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知识结构紧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长远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一旦知识结构构建过程中过于复杂与庞大,也会使学生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抓不到重点。例如,在对比中发现,1401班学生在作答相关简答题时比1403班学生陈述问题涉及方面广,但缺少重点与要点。
(三)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1401班学生在课堂中使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等方式与教师互动的次数平均为2次,课堂气氛偏向沉闷。由于学生在传统型教学中居于客体被动的地位,知识注入式的方法让学生常常失去对知识内容本身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可以学好一门知识的必备条件,积极性的丧失也代表着独立思考能力的薄弱。例如,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时,学生回答问题常常是课本中的标准答案,缺乏自己的思考。
此外,传统型教学强调统一标准化,以教师为主体的特性,实际课堂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高度配合。一旦出现随意发表评论或与教师观点相左的学生,就会被认为是不守纪律、调皮的“坏”学生。这样的结果就是遏制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另一方面,个体服从整体的教学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新疆民俗导游》传统授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
在《新疆民俗导游》课程将手中,因为教师在一堂课中需要大量直接讲授知识与内容重点,就对学生的自觉性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学生需要较强的自觉性表现在课堂关注度与课堂纪律方面,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节奏,不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打瞌睡等倦怠行为。其次,还要求学生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自觉性,因为知识量较大,在短期时间内难以消化,必须通过预习和复习的方式对知识内容加以巩固。第三,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为课堂上难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践的机会,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知识变通与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利于未来进入社会后的发展。
三、《新疆民俗导游》任务型教学方式
在进行传统教学方式的同事,对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管理1403班学生学习的《新疆民俗导游》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型教学方式。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特点(也是任务型教学方式的侧重点)。
(一)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讲民俗的内容多
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中,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掌握较多的自与选择权。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会根据《新疆民俗导游》课程中某一内容涉及问题及情景模式,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在互联网等途径中获取的辅助资讯来阐释该问题,或情景模式下的事件。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分享、阐释的新疆民俗知识就较多。在课堂上,学生可大量分享自身所运用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多,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更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但同时也容易因为课堂准备混乱与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等情况,导致课程内容不能准确、全面的学习。
(二)教师授课内容偏少,主要侧重课堂组织和评价学生
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就成为引导者和评价者,而不再是绝对“霸权”主角。教师只需对《新疆民俗导游》课程内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做扼要、精辟的阐释。教师新的侧重点转变成为如何高效组织课堂讨论、分享或者模拟场景等活动。
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分享、阐释或讨论,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科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相较出对错、优劣,而在于针对学生个体情况指出其优点与待发展之处,或阐释内容中的明显错误或失误,做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在整体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多,并且可以相互激励,相互激发出学习所能发挥的潜能。
(三)学生分小组分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较高
《新疆民俗导游》的任务型教学中,会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各团队协作为在课堂中有更为有出色的表现,也会在各个团队中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从而由整体到个体层层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以团队为核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促使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彼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真正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可以促使其在团队学习中不断进步,既能展现自我个性,提高创新意识,更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新疆民俗导游》任务型授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整体教学中,虽然学生掌握的主动权与承担的内容更多,但实际上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首先,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布置任务,就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能力与课本重难点有精准、详实的了解。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准备内容更多,更要求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及相关人文素养,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或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严谨的组织,保证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这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控制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第三,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评的阶段,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鼓励,更要能在评价阶段准确、合情合理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新疆民俗导游》课程传统型与任务型教学效果对比结论
传统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各有其优劣势,传统型教学能为学生架构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架构,任务型教学则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融魂贯通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作为国家骨干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校,需要培养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毕业生。相较而言,《新疆民俗导游》任务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但不能完全保全抛弃传统型教学,要利用其优势为学生构建稳定的学习情景与良好的整体知识架构。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目前正在为升本科做准备,将来《新疆民俗导游》建议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和任务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这将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
篇10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注释:
篇11
1 民间舞蹈艺术教学的意义
1.1 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文化
民间舞蹈与我们各民族、各地方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紧紧相关,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曾几何时,民间舞蹈在生活、生产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欢庆、娱乐,就连祭祀及其他的重要礼仪活动场合,都少不了民间舞蹈。时至今日,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以及文化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逐渐被遗忘、丢失,这样的情况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我们则能让民间舞蹈活跃在人们的视野,走上主流舞台,唤醒人们的传统艺术文化情感,让人们去欣赏、了解、参与传统艺术文化,进而实现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1.2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树立健全的艺术思想
民间舞蹈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非常丰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能轻易将民间舞蹈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使其了解到、接触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再者,舞蹈是一种情感化的表现艺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对表演者舞蹈情感、艺术思想的要求非常之高,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各种丰富、饱满、质朴的舞蹈情感,使其树立起健全的艺术思想。
2 民间舞蹈艺术教学策略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民间舞蹈艺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高效、有序的推进,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要明白民间舞蹈艺术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简单的掌握舞蹈动作、舞蹈形式,这只是最基础的一层教学目标。在此之上,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让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形成认识与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这应当是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更深一层次的目标。
2.2 提高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一开始,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是“过时”的,没有欣赏价值的,为此教师必须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不着一来就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这会让学生觉得非常的被动。而是应该对他们进行民间舞蹈艺术的概况介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了解民间舞蹈艺术,客观认识民间舞蹈艺术,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作沟通交流,这可以让他们逐渐摆脱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偏见”与狭隘认知,对民间舞蹈艺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产生学习兴趣,为其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提供主观动力。
2.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前面所说,民间舞蹈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非常的浓郁,不同民间舞蹈对应的装扮、环境等各不相同,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那种文化与环境氛围,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这可以显著提高民间舞蹈艺术的教学成效,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与环境氛围下,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舞蹈动作、舞蹈内涵的深刻体会。
为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主题,在教学开始前通过音乐和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中,如对于民间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在纳木错、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蒙古民间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处在广袤的草原;陕西民间舞蹈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黄土高坡之上。除此之外,也可为学生准备对应的民族服饰、道具,搭配灯光,这都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舞蹈内涵的理解与舞蹈动作的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2.4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民间舞蹈艺术虽然大多侧重于情感和神韵的表达,但舞蹈动作也同样的重要,因为肢体运动是所有舞蹈艺术的主要形式和表现语言,如果动作不流畅、不到位就势必会使得舞蹈的情感和神韵衰减,所以教师必须要抓好舞蹈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以往民族舞蹈的动作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让学生模仿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很好地领悟和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不过其缺点是教师需要多次、重复的示范,学生的观察时间又较为有限,如果学生在课后想要进行复习、训练的话,就难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对象,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难题,当前教师可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多角度录制舞蹈动作,并对动作进行分解,逐个点明要领与关键点,让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揣摩、训练,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巩固。另外,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民间舞蹈艺术作品给学生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
2.5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特点
舞蹈只是一个载体,教师应当通过民间舞蹈的教学,让学生有效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从而对其艺术视野、艺术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蒙古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蒙古舞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特点,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草原,这样的居住环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豪放、自由、热情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中常用抖肩、翻腕、骑马、大雁飞等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开朗奔放、追求自由、任意驰骋的特点。蒙古舞的呼吸以慢吸快呼较多,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
3 结语
篇12
乐舞;幼儿;舞蹈教学
一、当前我国幼儿舞蹈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让幼儿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当前幼儿教学中普遍存在各个学科内容盲目整合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量大的现象,从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丰富多彩,幼儿能够接触不同的知识,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幼儿无法很好地体会、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老师没有教学重点和中心,幼儿也获得不了实质性的教育。特别是在舞蹈教学中,音乐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舞蹈却只能以舞蹈元素的形式穿插在其他活动中,所以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幼儿舞蹈教学是机械动作模仿练习。幼儿舞蹈是三至六岁的孩子的舞蹈活动,这一时期,孩子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模仿,所以很多幼儿园教师通过教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舞蹈教学,贬低幼儿对舞蹈的学习能力。简单的舞蹈动作不代表是毫无艺术美感的机械动作,而对这些机械动作的单一教学,并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不仅会让课堂无聊乏味,也很容易让幼儿对舞蹈课失去兴趣,体会不到舞蹈的艺术性。二是幼儿舞蹈教学是专业舞蹈课。当前幼儿舞蹈教学的另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高估幼儿的接受能力,运用青少年学习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舞蹈课程讲授,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师编创表演舞蹈作品时,教师对部分幼儿进行舞蹈技能训练,强调舞蹈基本功,为了社会功利性而忽略幼儿的特性,会让孩子对舞蹈课望而生畏,更不能达到舞蹈对幼儿的兴趣审美意义。三是幼儿舞蹈教学是理论课。除了以上两种舞蹈教学的极端现象,幼儿舞蹈教学还存在教条式教学的问题。舞蹈教师没有注重幼儿的接受方式和舞蹈的特性,只是在讲台上枯燥地讲授舞蹈知识,不能让幼儿参与到舞蹈体验中来,幼儿舞蹈课堂成为了呆板无趣的知识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因为国人对舞蹈艺术、舞蹈教学的认识程度不足引起的。我们普遍认为幼儿舞蹈教学只是教师带着幼儿活动身体,不必占用太多时间,幼儿教学还是要以知识学习为主,以实现幼小过度;但是舞蹈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丰富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审美的艺术,“舞蹈以其持久不断的运动有助于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发展,而且是最自然、最高雅的。”但是幼儿家长、甚至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舞蹈对幼儿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没有真正地在实践中落实,更无须论及发挥舞蹈教学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了。其实,舞蹈的教化作用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并应用到教育领域,所以幼儿舞蹈教学还需我们继承良好的中国“乐舞”传统。
二、中国传统乐舞思想
“礼乐”制度是中国自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重要制度,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礼”和“乐”作为教育的手段,以礼教来规范人的行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乐教则通过音乐和舞蹈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情趣。“乐”这一概念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而是舞乐并兼,即舞蹈和音乐相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笔者所说的中国传统乐舞指的就是舞蹈与音乐齐头并进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但是自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西方教育的学科划分两方面的影响,诸如音乐和舞蹈等就逐渐分离开来,成为不同的两门学科。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两门学科分头教学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特别是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教学课程中,音乐已经成为了专门的课程,而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所占比重却越来越小。就当前来说,舞蹈元素通常体现在幼儿教学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健身类的自娱舞蹈,即全体孩子参加的,在每日固定的时间通过形体律动、儿歌组合、健身操等简单的舞蹈形式来进行身体锻炼;另外一方面则是表演性的艺术舞蹈,即教师通过选拔一些幼儿,通过有组织的教学训练,来编创排练舞蹈作品,以参加幼儿园活动或舞蹈演出、比赛等。上述的两种幼儿舞蹈教学都没有很好地把握幼儿舞蹈教育内涵,自娱舞蹈中舞蹈教学内容远远不够,舞蹈简化成了枯燥的健身动作,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也不能让幼儿从中体验到舞蹈的乐趣;而艺术表演性舞蹈不能面向所有的教学对象,虽然通过练习和表演能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就感,但是由于师资问题,某些老师为了舞蹈演出重视基本动作的反复重复,常常让幼儿云里雾里地进行动作的串联,不能很好地挖掘舞蹈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继承先人的智慧,将中国传统乐舞思想运用到幼儿舞蹈教学中来。中国传统乐舞注重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注重舞蹈对人的心灵的陶冶教育作用,所以在中国传统乐舞思想的宏观视野下,笔者认为,幼儿舞蹈教学首先要做到综合性,即综合音乐、游戏等教学内容,在幼儿教学中更好地、更多地体现舞蹈元素,让舞蹈能发挥其全面的、无穷魅力;其次是要注重舞蹈的内涵教育,改变枯燥的肢体动作训练,而是让学生体会舞蹈中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发挥舞蹈艺术对幼儿情操的陶冶功能。
三、中国传统乐舞思想对幼儿舞蹈教学的启示
一要改变幼儿舞蹈教师的传统观念。幼儿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训练,所以舞蹈教师也不能只讲授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舞蹈对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或者对故事的体会来用舞蹈的形式表演、表达出来,这样的话,我们的幼儿舞蹈课程就不是动作的单一模仿,而是感受感情的有效抒发,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舞蹈手段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情,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二要创新幼儿舞蹈教学方式。舞蹈的基础动作训练是幼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基础动作的训练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幼儿舞蹈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比如进行练习中,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没有耐心,教师可以通过”青蛙冬眠“的形象比喻吸引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还可以通过小小比赛的方式来看哪个小朋友坚持的时间最长,从而在音乐中让学生产生联想能力,并保证幼儿舞蹈课堂的有效组织和进行。而“地面压胯“这一动作训练不仅会让幼儿感觉得有趣,还会让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舞蹈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枯燥的动作训练,而是像他们的童话乐园。这样的创新性教学方式也避免了幼儿舞蹈教学的成人化趋势,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属于他们的舞蹈乐趣。三要体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综合性。中国传统乐舞思想就是重视舞蹈对人的教育作用,坚持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型教学。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综合其他学科内容使舞蹈教学丰富有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舞蹈教学,不能因为其他学科元素的加入而使舞蹈成为次要的陪衬。如进行舞蹈与游戏的综合课时,不能在游戏中穿插舞蹈,而是让游戏围绕舞蹈课进行,有时只是手段和过程,教学目的还是具体的舞蹈动作练习和舞蹈作品讲授,这种综合性的教学可以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幼儿智力。通过游戏让幼儿对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思考,还可以通过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在舞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小结
我国的幼儿舞蹈教学仍然是艺术教育的薄弱部分,幼儿园教育本应强调把唱歌、活动、舞蹈融为一体,培养孩子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习舞蹈、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奠定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舞蹈在幼儿教学中退居到次要地位,变成其他学科的陪衬和附属,舞蹈教学的比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无法发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所以运用中国传统乐舞思想改变国人对舞蹈的传统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舞蹈作为改革创新切入点,改善并提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从而发挥舞蹈艺术对幼儿的教育陶冶作用。
作者:牟秀萍 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13
2.重视舞蹈基本功教学,忽略了幼儿律动舞蹈编排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这与舞蹈专业的特性有关。从我国中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来看,通过两年的舞蹈学习,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表演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甚至有些学生自己表演的舞蹈都可以登上大型的文艺晚会表演。但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为幼儿律动性的歌曲编排一个孩子们喜爱的舞蹈,这一现象非常不利于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孩子们今后的岗位对接,学生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在中职阶段的舞蹈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今后从事舞蹈教学而做准备的,因此必须提高自身对幼儿律动舞蹈学习、编排以及教学能力。
3.教师教学占据主导,忽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着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将来学生走进幼儿园,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着高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舞蹈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多进行自己创编有积极意义的幼儿舞蹈,给自己积累舞蹈资料,为将来走上岗位打基础。
二、与岗位对接的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一)与岗位对接的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效果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14、5岁的初中毕业生,在对其进行专业舞蹈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能够在毕业后与岗位良好对接的能力,因此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
1.使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舞蹈学习都可以锻炼出一定的舞蹈素质,教师在中职学生的舞蹈教学中必须注意中职学生的身体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舞蹈素质去进行培养,由于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舞蹈,由于骨骼和身体发育已基本成型,所以在舞蹈集训课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生理特点,适当的减少软开度训练,对于很多学生做不到而对于将来教学工作却很重要的舞蹈动作,如下腰、下叉等,应淡化动作的操作,转而强化动作的要点,利用学生理解力强的优点,把重点放在动作应如何才能教好的问题上。将软开度训练节省下来的时间,利用到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中去。只有这样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舞蹈素质。
2.使学生具备编排幼儿园律动舞蹈的能力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时,不仅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素质,让其在以后的岗位对接中能够满足舞蹈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编排幼儿园律动舞蹈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是要从事幼儿的教育,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其教学的内容多事幼儿园的律动性的音乐排练而来的舞蹈,如果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根据自身的舞蹈素质进行幼儿园律动舞蹈的编排,一定能够受到幼儿的喜爱,每一首歌曲可以编排出不同的舞蹈对于幼师而言也是一种成就。
3.培养学生具备舞蹈教学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必须提高学生教授舞蹈的能力。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老师跳,学生学的方式,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幼儿园舞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舞蹈的需求,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对舞蹈的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舞蹈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进步。
(二)提高与岗位对接的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策略
1.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而言,在进行学生舞蹈教学时必须坚持示范与引导并行的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能够将舞蹈动作的每一重点都示范出来,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舞蹈示范所吸引,进而认真学习。同时也要开拓学生学习舞蹈的思维,能够对每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反思和创新。现代的舞蹈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示范教学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途径,以锻炼学生编排幼儿律动舞蹈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应当多以律动性强的舞蹈为训练的主体舞蹈形式。最后,教师可以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去实地观摩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幼儿学习舞蹈的特点,进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身心需要去改善自身学习舞蹈的方式和重点,更好的满足岗位对接的各项要求。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作为一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学习,锻炼出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以后幼儿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给幼儿学习舞蹈做好示范工作,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基本功的训练,还要对幼儿律动性强的舞蹈有自身的编排和运用思考。要积极转变学习舞蹈的理念,明确自身学习舞蹈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以后从事幼儿舞蹈教育工作,要适应幼儿对舞蹈学习的需要。中职学生的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律动行强的舞蹈的兴趣以及编排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主题式课程的学习和运用,因为舞蹈教学的特殊性,主题式教学是舞蹈教学的有效教学形式,灵活的掌握和实施主题式教学对中职学生在岗位对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可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