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篇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又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会发现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角色的不对称 尽管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弱化。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通过省略具体操作过程、取消讨论环节等加快教学节奏,而学生则对激增的课堂教学量应接不暇且被动接受。于是,教师重新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涉及操作规程以及程序语句使用语法,这种单一使用教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

3、教材选用的不当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不同态度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2种典型的教材观,造成教材使用不当。1)部分教师将教材等同于教学大纲,“讲教材”的做法不仅漠视教学大纲对不同学生类型的教学重点的实际要求,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师则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完全漠视教材中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甚至只讲简单的内容,而难度大、与考试无关的则一概省略。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就简避难”风气,不利于对学生克服困难的人格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迁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建构主义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法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合理应用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23人,对照组21人。

1.2 教学内容和时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病机、治则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病机教学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治则教学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3 实施方法

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病机、治则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病机、治则,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总结归纳病机、治则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1.4 考评指标

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

2 研究结果

2.1 教学质量考评

学习态度考评听课状态、课堂纪律和学习兴趣诸方面,其中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6.96%学生具有学习兴趣)较系统讲授法组(80.95%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过程考评自觉学习、理解接受、课堂气氛诸方面,其中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1.3%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6.67%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明显改善;学习效果考评完成作业、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诸方面,其中学以致用方面PBL教学法组(82.61%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系统讲授法组(71.43%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强。

2.2 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2.3 智能考核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国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5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8-02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目前围绕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等方面研究得较多,而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对现状的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1)新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以计算机基础水平为例,由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方式的改革,加上生源和地区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操作,绝大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也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还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2)不同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业和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强。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不够深入。几乎所有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采用统一的要求、相同的课程标准及考核方式,这使得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能力。

(2)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意识到这门课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机练习课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先讲授演示,再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真正地把实践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目的性,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

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很多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位于基础地位,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距离比较远,内容结构和深浅程度可自由掌握,这也导致了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套教案,同一种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具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认识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需要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积极寻求教学内容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弄清学生未来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文化素质与基本能力素质。本文认为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应该明确对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课时分配、重点难点、需要突出的技能训练,制订针对不同专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设计符合需求的情境教学案例。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专业模块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或其他人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协作”、“会话”的作用,即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识结构,使学习活动的意义建构效果更好。

2.“专业模块”教学

笔者长期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并且从事多个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来看,应以专业需求为背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引入专业项目模块,增强计算机基础的工具作用,更好地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技能要求。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分为机电(机械电气)类、信息类、经管类、艺术设计类等四大类。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项目模块的分类

专业分类 专业技能 专业模块内容

机电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

产品推广,编写产品说明书;

企业形象展示 企业介绍;

PPT产品推广;

绘图(CAD制图等)

信息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

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与维护;

网络的应用;

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网页设计与维护;

电子商务

经管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日常办公;

公司财务报表;

数据处理 中英文录入;

word高级应用;

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艺术设计类 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版式设计;

图像制作与处理;

图文混排 word、Excel高级应用;

图形图像处理

与传统教学相比,引入专业模块具有如下优点:

(1)增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是重点,公共基础课程围绕专业课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引入的专业项目模块恰好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方面的技能。

(2)增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工具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灵活的使用计算机,正确处理日常事务。引入“专业项目模块”,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围绕一个个任务解决过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不同的专业项目模块,会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情境教学模式

1.课程定位

以信息类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为导向,模拟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以一名IT产品营销人员为例),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的应用、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等。

2.思路设计

(1)情境教学设计背景。根据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信息类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的应用与维护,了解IT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这一技能要求,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在专业模块中建立学习情境,把对应的知识点归类到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2)情境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文中提出的教学情境要综合考虑所授知识点与企业技能需求两个方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既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点,又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以满足企业实际的技能需求。这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3)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在明确情境教学设计背景及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改变传统的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盲目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真实性。

以信息类专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计算机硬软件的教学为例,在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框架下,设计一个情境,涵盖该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包含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实现两条主线的无缝结合。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类专业情境设计

专业 知识点 专业技能 专业情境

类 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常用软件;

相关维护等 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与维护 模拟一次台式电脑的销售活动,包括:电脑配件的简单报价;向客户介绍电脑的配置;根据客户要求,组装电脑清单;安装操作系统及常用的软件;引导客户体验;成交后的售后服务及维护工作

3.情境教学实施

在情境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简单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情境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任务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五步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二是采用“渐进法”。根据情境设计,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进行一个新的任务之前,必须通过上一个任务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才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三是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和任务教学,任务引领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情境教学体会

通过对信息系个别专业班级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通过学习不仅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环境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合理的情境任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为此,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是今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各行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其掌握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究和探索,希望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兄弟院校乃至各企业单位进行沟通,不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切实将融入专业模块的情境教学活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抓好。

参考文献:

[1]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篇4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中,就曾提到过“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主动地构造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另外,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促进者.

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状态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状况和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一“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首先,在此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在的观念冲突,而适当的提问和举例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两个有效方法.

其次,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来对自身错误进行深刻认识,但是在表达语言方面应注意适当的技巧,避免激烈的言辞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这便要求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和素质有所提升.学校也应该定期适当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良好的学生反映.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取得信任,然后与其在缺少外人的情况下,共同探讨错误的纠正方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课堂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让整节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理性知趣化.这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三点:第一,教师要把初中数学学习设置到具体、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实践中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练、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和做游戏等.第三,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目标定位和分层教学

篇5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课程特点、内容等,对案例运用多种导入形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前期,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基础以及思维方法等,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建议采用讲述为主的案例分析法[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解,还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医学案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比如,中医领域所注重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上有异病同治之说,即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中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在此过程中,应当适当培养学生们的中医思维意识和能力,案例的导入和应用,以问题导入为主。教师在讲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并且针对问题导入所选的经典医学案例,比如,病因之“七情内伤”方面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以“喜”为例提出问题。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那么喜乐情绪可导致人体疾病吗?此时,有很多学生想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当问及如何治疗时,多数学生则回答不出来。此时,可讲授“以情胜情”治疗法,并导入典型的医学案例。比如,《冷庐医话》中提到一名江南书生,考中状元后因太过高兴而发狂,进而大笑不止。这便是中医所讲的“喜伤心”:一位名医故意欺骗他病重将死,结果治愈了状元的“喜”病。之所以会起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根据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而水能克火,因此可用肾之志恐,治疗心之志喜疾。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导入该案例可以让学生们对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情志内伤特征、治疗方法等有很好的掌握,对五行生克的原理有理解。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就刚进入学校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因相应的知识结构比较匮乏,不容易理解古代医案文字之艰涩,所以若按临床医案从理法方药等进行全方位讲解,必然会加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导入病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医学案例的适用性、语言等进行优化处理,必要时还要进行文学修饰,更为形象、更容易接受,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既要让学生感到中医非常有趣,而且还要让他们“钻”进来,自主地去学习。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案例的重点引入讲述、论证理论上,避免出现偏离主题现象。通过以上努力,才能使临床案例更加的通俗易懂、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基于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基本上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组织学生以案例为中心,积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准备好讨论的案例,比治则治法―“反治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通因通用”法,即可插入病案讨论。比如:明代名医王肯堂,在其八十岁高龄时患上了泄泻病,久治不能愈,邑中诸医也无能为力,数月后病情日渐加重,便写信给李中梓(也是一位名医),于是李中梓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终于得到病榻前凭脉审证,弄清病症结:即医生们认为该病是因为求年迈体弱,所以就多用补剂,然而越补越滞。王肯堂乃当世名医年事已高、德高望重,所以李中梓非常的为难。全面考虑以后,便如实说道:“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王肯堂同意李的观点,回答道:“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于是李中梓出了新的医治方法:即用巴豆霜一味,结果王下痰涎数升,疾病被治愈了。根据这一故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对案例进行解释,重点把握病案所讲的中心内容。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定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上述病案是哪种类型?王肯堂的病机重点是什么?李中梓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深?在该病案讨论以后,你认为该种治疗方法体现了我们中医理论和治病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长发言,最后再总结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本文所提到的医学案例,可适时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思维、医德教育,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篇6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7

1.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使用的《病理学》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玉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这本书融汇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理论体系,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另中药专业现在只讲授病理生理学内容,未涉及到病理形态学内容,现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7版,由金惠铭、王建枝主编。本校开设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实验课内容包括热射病实验、中毒性肺水肿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

1.1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专业

目前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较广泛,如中医专业(包括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四年制)、针推专业(五年制)、中医境外(五年制)、中药专业(四年制)、非医攻博专业(五年制)、其中中药专业只开设病理生理学,未开设病理解剖学。

1.2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数

以2005-2010年课程设置为例,来探讨以下我校不同专业的病理生理学课时数,中医专业五年制共20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2学时);非医攻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中医五年制专业课程设置相同;中医专业七年制共22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4学时);针推专业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课程设置同中医七年制业;中医境外共时,全为理论课,无开设实验课内容;针推专业五年制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护理学专业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共14学时,全为理论课,中药专业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时)。

1.3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在中医院校教学中,不同的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如表1)。

从表1所见,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比较广泛,除了中药专业内容较全面,学时较多外,其他专业,学时相对偏少,内容也不够全面,使得一些较重要的内容,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没有安排。

2.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特点

2.1内容多课时数少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往往合为一门学科,章节多,课时相对偏少。举例而言,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的病理学为61学时,病理生理学为20学时,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内容深入,抽象,内容繁多,课时偏少,例如讲述“肾功能不全”一章,西医院校有可能讲授5个学时,而中医院校最多3个学时,甚至1.5-2个学时,这么少的学时,老师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2.2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

病理生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学好病理生理学,首先要把这些基础学科学扎实,但在中医院校,这些基础学科的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偏少,内容繁多,故有些内容就得舍弃,或一带而过,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造成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组织胚胎学和免疫学,在中医院校大多做为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选修课学不学都可以,有些学校是开卷考试,既使是闭卷考试,学生也重视不起来,往往是临时磨枪,突击过关,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学知识是正确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临床治疗一个诊断为低钾血症的病人时,若医生对血钾对病人心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医生可能会错误治疗,快速大剂量静脉补钾,最终会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和死亡[2]。

但在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来学习,并且用死记硬背的来方法,缺乏从局部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教师在病理生理学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强调病理生理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起这门课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3]。

3.对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3.1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疾病的本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融为一体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形态的研究与功能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献报道[4]大鼠烧伤后1小时ALT明显升高,AST于伤后6小时开始升高,ALT,AST升高是肝实质损害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线粒体退变及内质网扩张,将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削弱烧伤肝脏的解毒功能,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构成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肝脏的病理损伤可加重肝功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5]2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检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核素心脏血池显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碍。心肌病变半定量分析表明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稀疏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活检光镜形态测量指标与心功能之间两者高度相关。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减少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足以说明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3.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笔者所在教研室自1999年以来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授课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但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学科相关的新进展得以给同学们展示,同时多媒体课件又有很强的随机修改性,每次授课都可随时补充或修改,特别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录像、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取代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如挂图,胶片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本室全体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要求,参考已有的教学媒体以及网上搜索到的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课件,已制作出一整套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10年左右的补充与修改,不断完善,清晰的文字、优美的背景图案、形象生动的动画等,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3.3结合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理生理学作为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越来越来受到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在病例中,既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又有实验室检查,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症状有机地结合起来[7]。在讲述“缺氧”一章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血液性缺氧”的临床病例:2006年1月3日新浪网的新闻中心报道了一侧新闻,北京武警医院接收了21名误食亚硝盐中毒的民工五六分钟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皮肤发绀,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严重的两人还出现了心律失常,“亚硝酸盐是怎样引起中毒的呢?”究其原因,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的是血液性缺氧,其实质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其三价铁与羟基(-OH)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使组织缺氧。含多量高铁血红蛋白的血液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如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腌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紫绀”。在课堂上先举出临床病例,趁学生还在集中精力回味着“故事”中的情节时,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来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这个案例再进一步分析,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等然后到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的解释,这样的临床病例用于课堂教学,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讲清楚了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的表现和治疗,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很有帮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结合中医理论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医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而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系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均有各自的优越性,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诊断和治疗疾病。沈皓等[8]研究发现滋补肾阴中药可显著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合成与释放,而温肾填精药则显著促进下丘脑GnRH合成与释放,提示下丘脑GnRH分泌水平异常增高与肾阴虚证密切相关,而其功能异常降低则与肾阳虚证相关。在现代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与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研究紧密结合,系系相关,有着巨大的潜能,二者的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内容多课时少、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将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有机结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不断提高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华.中医院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体会.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115-116.

[2]姚小梅,李敏,刘欣,等.建立与临床和实验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00,101.

[3]秦迎松,徐明,刘超侠,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心得.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4):61-63.

[4]周萍,黄宏,陈林.烧伤后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01-203.

[5]王连生,吴翔,黄峻.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581.

篇8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篇9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篇10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2  精简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应遵循“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的原则,以“性能-功效-主治”为主线,其他相关内容围绕其展开,突出学科特点,这也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切忌泛泛而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而对具体药物的讲解,应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胜,多用于热病出血、消渴、真阴亏耗之虚证;玄参苦咸降泄、泻火解毒之力强,且能软坚散结,多用于热毒发斑、咽痛喉痹、瘰疬结核等;牡丹皮长于凉血退蒸、活血散瘀,用于血分实热、虚热骨蒸及血滞经闭、跌打损伤;水牛角主清血分实热,以解毒为优,宜用于热病高热不退、血热毒盛者。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学》教学的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衔接好中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在讲述药物功效时,多联系所学的中医知识阐述;在讲授主治病证时,应结合临床各课程内容加以分析,但要突出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相对应关系。如车前子有渗湿止泻的功效,通过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主治泄泻,但以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泻为主;若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暑湿泄泻,则应分别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3  强化实验教学

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药学》课程也不例外。而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科研性的特点,有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饮片标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等,把《中药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加中药饮片的内容,安排饮片见习课,要求掌握辨认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及100味常用中药饮片,以改变以往学习中药而不认识中药饮片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还开展了《中药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如“煎煮时间长短对生附子毒性的影响”、“人参的耐缺氧作用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有实验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药学的内涵。

    4  突出专业特点

在突出中药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药学》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中医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应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学》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常用中药较为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农艺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这类专业可参照临床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学》教材总论中产地与采集、炮制以及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炮制特点等内容,将在其他专业课中系统学习,故可不讲或少讲,做到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以同一模式来培养不同需求的人才。

5  衔接相关知识

篇11

生药学;高职教育;药学专业

《生药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常用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与运用的能力。本课程对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最新版国药基本目录、《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均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在药物行业秉持的“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合岗位,岗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生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真研习了相关研究[1‐3],结合自身以往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对《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将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功能主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生产加工、来源鉴别、显微鉴别、药理作用作为熟悉内容;产地、理化鉴别、化学成分作为了解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后,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具有以下两个困难:缺乏《药用植物学》基础,未形成生药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动、植物自然分类体系,那么在药材鉴别中就不能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自然类别进行来源鉴别;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而缺乏《中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不能很好地将药用植物上升到药物的理性认识。这都加大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以上分析,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1)将生药性状鉴别法作为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辨别生药真伪优劣的技能。(2)将《药用植物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药分类体系,比如,黄芪、甘草、苦参等均来自豆科,在讲授以上药物前,增加豆科药用植物特征内容,加深学生对豆科植物及药材性状的认识。(3)充分发挥学生已具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讲解“功能与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生药运用的认识。

2教学方法改革

2.1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的处理原则为“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实训条件为依托”,处理依据包括“基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学校教学条件”、“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五个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处理成四大模块,16个项目,16个工作任务,三大模块分别是总论、植物类生药、动矿物类生药、综合实训与考核模块,并根据实践指导意义强弱、生药临床使用率、鉴别难易度、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分别对三大模块划定重难点内容。

2.2理论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时处理应达到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一比一。本课程共计9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分别45。教学内容不变,授课学时减少,为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地完成,采用以下两个改革手段:

2.2.1翻转课堂式教学理论课之前,将相关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录制微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预习效果。通过世界大学城布置相关作业,便于学生自我检测预习结果,同时,可起到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理论课堂上,主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讲解。例如,生药的性状鉴别法为重点讲解内容,学生事先通过微课熟悉性状鉴别法一般如何开展,然后借助课件了解每味生药基本性状特征,理论课堂上主要对每味生药的性状鉴别法关键点进行讲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能够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

2.2.2生药材进课堂将生药材引入课堂,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总结每味药材关键鉴别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课前自学的理论知识提炼并直观化。《生药学》课程理论知识庞杂,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较枯燥,将生药材引入课堂,引导式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2.3实训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将实训课课时进行改革,共计45课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性状鉴别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采用阶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训课共分为三阶段,分别为基础阶段、上升阶段和应用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进行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法的方法学习,其中,以性状鉴别法为重点内容,显微镜使用以及制片法为难点内容。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熟悉生药四大鉴别法,为后续生药鉴别实训打基础。上升阶段主要针对各类生药开展鉴别工作,教学重点是各生药材的性状鉴别法。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药材的鉴别方法,尤其是最简单直接的性状鉴别法。应用阶段与实际相结合,主要是采用性状鉴别等方法对临床常用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定,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本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鉴别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为相关就业岗位服务。

3考核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法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应的课程考核方法也作了改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强调对其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后,考核指标由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训操作成绩占30%,平时作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考评占10%。生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加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同时,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度、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对《生药学》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了探索并改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工作可以加强,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法,均可以为教学服务,提高授课效果,这些仍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朱华,陈旭.生药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3(3):112‐114.

篇12

不断丰富中医儿科学内涵,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新课程体系应加强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内容衔接紧密,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在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应实事求是,在掌握中医诊疗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1.2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

不断更新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知识宽度。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既能同步掌握传统理论,又能了解现代专业知识,并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实践。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教授就是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提出的“哮喘苗期”、哮喘三期分治和哮咳等理论,构建了小儿哮喘病防治的创新性理论体系。

    2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

    2.1建立健全网络教学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追踪现代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健全中医儿科学网络化教学体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探索中医儿科学学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途径。逐步完善网络的教育教学平台,完成由电子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多媒体教室构成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处理、分辨及利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将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习题、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程等上传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已上网的资源不断进行完善、更新,进一步开发交互性较强的成套多媒体课件,完善电子示教模型库建设,努力实现网络教学系统自动化、智能化。

2.2改革优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为中医儿科教学带来一种横跨空间和时间的全新方式。同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充分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将临床各种病证、治疗方法、技术操作以及相关信息资料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开办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用的视听阅览室,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现教室、教研室现代教育媒体的普及化。对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革优化,把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在改革中建设,在建设中改革。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作业、多媒体讨论等形式,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范围、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2.3开展双语教学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确獅学术内容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外文语言纯正。将中医儿科学双语教学视频课件、英文电子教案上传网络,充分确保实现“跨语言”的突破。

3调整优化教学思想模式

坚持特色教学,完善己建立的教学模式,在不失中医儿科学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偏离中医轨迹的前提下,促进中医儿科学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3.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不单是理论讲授,也不单是临床实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从接诊到处方用药全程,使案例更贴近于临床,进一步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讲思路、讲重点、讲方法,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考”,将课堂变成思维的王国,通过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强调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的统一性,强调发散式思维,将训练和考试改造成为连续动态的过程。以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为载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由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毕业实习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转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所学的中医儿科理论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当中。

3.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临床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