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破格申请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破格申请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破格申请书

篇1

3、有两名品学兼优的团员愿意介绍其入团。

二、发展程序:

1、4月20日-4月23日,各班进行入团宣传教育,符合基本条件的同学自愿递交入团申请书到团组织。

2、4月26日-4月28日,各班(团支部)在培养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决议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意见,从递交申请书到团组织的同学中确定入团积极分子(各班可以在班主任指导下,通过全体同学投票的方式确定入团积极分子建议名单。),并于28日下午4点前将名单上交校团委。

3、5月5日-5月11日,校团委审核批准入团积极分子参加业余团校学习,对入团积极分子开展学习团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团组织的认识,端正入团动机,树立团员意识。

4、5月12-13日,入团积极分子通过业余团校培训结业,各团支部确定考察对象并实施考察,将考察结果报校团委。

5、5月14日-17日,校团委审核新团员名单并予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组织新团员填写入团志愿书。

6、5月18日-19日,校团委组织新团员参加入团宣誓,颁放团员证,入团积极分子正式加入中国共青团。

三、要求:

1、严格按照团章要求来发展学生团员,做到有有步骤、有组织。

2、考察期间主要对入团对象进行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思想认识进行教育和观察,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落实。

3、新团员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树立良好形象。

4、积极参与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

篇2

第三,在员工面前,乔致庸非常能够自降身份,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大老板非常平和的一面。他先问伙计们为什么辞职,回答说是工资低;又问掌柜的为什么不辞职,则回答因为有股份。紧接着乔老板又问“如果你当总经理会有什么构想”,于是才有了马荀的一番描绘。试想如果乔老板问完辞职原因之后很“官腔”地打发马荀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先下去罢”。那么下面也就没戏了。一番考虑之后,乔致庸感觉马荀这小伙儿果然是个可塑之材,于是一个总经理的替补人选逐渐浮出水面……

第四,严查违规证据。物色到了总经理的替补人选,乔董事长心里总算稍微有了底。于是就像今天的企业高管离职都要做离任审计一样,他也要理所当然地审查一下顾总经理的“干净”程度。结果,顾大掌柜身上也果然不太“干净”。这个结果其实应该是乔老板在刚开始就意料之中的事情。我猜想他唯一没有料到的可能是没想到顾总经理居然会有这么多违规内容。什么滥用私人、贪污公款、违规,私捧戏子等等。于是他不动声色,悄悄地安排人把这些确凿证据都牢牢抓好。

最让人敬佩的是,乔老板在看到顾总经理身上有这么多违规劣迹之后,却并没有立马动火,怒发冲冠地让他立马走人。这不能不说是乔致庸的涵养过人。这时候如果乔致庸亲手把顾大掌柜开掉,则会显得他手太黑,这样会让很多当年跟他打天下的老英雄倍感寒心。于是,精明的乔老板当然不能亲自下手,他要赶紧扶植新人上马,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借刀杀人……

第五,扶植新人上马。乔老板看中了马荀,于是便赶紧找了一个恰当的机会非常隆重地宣读了任命通知书。乔董事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从最基层破格提拔一个优秀业务员上来,此举给公司所有员工的公平海选起到了非常宝贵的正面示范作用。意思是对任何现有员工,不分出身背景,不讲职位高低,无论谁有能耐,都有机会直接晋升。试想,这样的晋升激励机制,怎能不极大地发挥优秀员工的潜力呢?

俗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乔老板既然大胆启用一个基层业务员来担任公司总经理。所以就当然要给他撑腰,要帮他树立威信。后来,乔老板还大刀阔斧地重修店规,开创性地给所有伙计也顶一份身股。同时鼓励马荀将复字号的生意做到蒙古大草原上去。

篇3

按照管理流程,教研项目管理可以分为立项前、立项、研究过程、结项、推广(包括评奖)五个过程。

(一)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立项指导立项前的工作与管理主要包括

制定和立项指南、设计立项表格、制定和完善教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此过程是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任务是确立整个管理流程的制度法规。

1.制定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是整个教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根本依据,应当包括:实施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项目申报标准、项目申报程序、立项、过程监督和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评奖与成果转化等内容。

2.合理设计立项申请表格

立项申请表是收集项目申报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评审专家立项审批的主要参考依据。立项申请表应当包括: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背景或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特色及创新点、研究技术路线、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介绍、课题组所开展课题相关研究情况等信息。

3.制定评审标准

评审标准是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的重要依据。好的评审标准既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相关要求,又有满足时代所需的创新要求。基本上每年都会根据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更新评审标准。

4.立项指南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立项指南应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教学改革的指示,充分考虑时代所需和学校需求,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教学难点和热点,引导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严格立项评审,保障项目质量

立项评审主要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的作用。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审批制度,监管和运行立项评审程序;另一方面,评审专家公正审查、严格把控,确保立项质量。

1.充分发挥评审专家作用

评审专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创新点、主要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对申请项目进行科学判断。必要时,评审专家可提出相关问题,由申请人答辩。如此,确保项目立项的公平与质量。

2.推行立项评审监督机制

为实现立项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在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的基础上,推行立项评审监督机制(包括立项公示制度和立项申诉制度)。

3.完善项目立项制度。学校为完善教研项目立项,制定并推行多项制度。

(三)加强过程管理,提升研究水平

加强教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教研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过程是整个项目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实践证明,过程监管力度与教学成果质量成正向关系。

1.项目管理平台全程监督管理

项目自立项后,即在项目管理平台备案,设立专属的项目管理数据库,记录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项目立项申请书、成员信息、研究计划、经费使用情况、研究成果、项目变动等情况。管理平台严格按照项目研究计划执行监督考察。同时,教研辅助人员随时关注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尽力提供协助。

2.项目开题指导

项目立项后,学校组织专门的项目开题报告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并评议与指导,明确项目的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目标,确定最终的研究方案。

3.项目检查制度

除项目管理平台的全程跟踪管理和中期检查之外,设立每学期的常规性检查,包括实地考察和审查阶段成果报告两种形式。主要手段为:

(1)组织督导专家,根据项目组提交的“教学研究项目进度表”,参照项目研究计划进行审查。对取得阶段成果、按照计划进行的给予鼓励;对未提供阶段教学成果且没明显进展的项目提出意见。

(2)组织各项目负责人进行见面交流会,分享、探讨项目的研究情况。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经验交流和互相激励。活动形式为:第一步,各项目负责人就项目进展作总结报告或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第二步,经验交流。对项目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开放式交流,助推项目进展。

(四)重视结题验收,促进评奖与推广

1.严把项目验收质量关

学校制定不同等级的评审和鉴定标准,组织验收评审专家,召开项目验收会。评审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指导意见。同时,课题验收结果将与其他课题申报条件挂钩,对优秀课题项目负责人还会给予破格政策。

2.加强教学研究成果评奖工作

建立健全本科教学研究成果评奖制度,推进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三层申请与评奖工作,主力打造校级教学研究成果评奖,搭建“奖励—推广—项目研究”(创新—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教研机制,服务优秀创新成果的实践与推广。

3.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本科教学研究项目建设的重要目的。只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才能检验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优劣,才能判定成果是否适合时代所需和是否适合广泛推广。

三、核心管理经验总结

(一)项目专家库组建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专家库,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离退休教师等兼任,主要负责项目评选、开题、过程检查、验收等工作的评议与指导。选用专家时采用关联人回避制度,分为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席位,一般由5人构成,分别是:校内、校外相关领域专家各2名,校内教研专家1名。校内评议专家(3人)一般为固定席位,从项目开题至结题,全程跟踪评议、指导管理。

(二)成果导向式经费资助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经费与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刊物级别存在着直接关联关系。建立起以经费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

(三)重视成果推广

学校针对项目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研究制定了多项奖励、扶持、配套等制度,从鼓励、支持、激励等多方面调动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推行“依法治项”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是改进项目管理的第一步,而保障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是制度健全的重要特征。关于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我们可以仿效我国“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现在项目管理上,可以转化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评审、全员守法。”

1.科学立法

所谓科学立法,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将教学研究项目从立项到鉴定与推广全过程的相关规定都涵盖到“法”之中,特别是涉及到立项、过程管理、专家评审、鉴定与推广等关键环节的相关细节,做到“有法可依”。

2.严格执法

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所约定的对象不仅是项目研究人员,还有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它要求:(1)项目研究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项目执行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研究;(2)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协助项目推进,做好服务和监察工作;(3)评审专家必须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公正考核项目立项与进行成果鉴定等工作。“严格执法”要求所有项目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有法必依”。

3.公正评审

公正评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调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包括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和结题等事宜,主要针对项目研究人员;二是对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督与问责,主要针对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4.全员守法

教学研究是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源泉,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高校教研项目管理是推动教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凝聚合力,才能更好发挥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培养和树立起所有项目参与人员严格守法的理念,形成齐心合力、求实严谨、拼搏创新的学研风气。

(二)进一步加强立项审批、过程管理和成果鉴定与推广

1.加强立项审批

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项目立项应侧重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时代难题。所以,教学研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较强的可行性和符合时代所需的实践性。

2.加强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和发挥项目研究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的合力。一是教务处和各学院项目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工作,在教研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中,即立项前、立项、过程管理、结项与推广,增强参与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教研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研究与管理负主要责任,由此倒逼项目负责人强化项目研究与管理,从而加强项目研究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三是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如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通过的给予划拨第二批经费;未通过者,不予划拨第二批经费,并责令限期整改,再次进行审查,如多次审查不通过,则要求说明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关处罚措施。

3.加强成果鉴定、评奖与推广

教学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动力。对此,应当及时组织成果鉴定与成果分类登记,积极协助各类评奖,加大成果校内奖励力度,并注重调动成果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采取成果推广、应用及获奖与收入挂钩等激励举措,全面调动项目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跨校与跨领域合作鼓励、支持

项目研究跨校与跨领域合作,即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充分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促进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

篇4

一、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好的激励制度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度长期坚持。首先,在重要岗位人员安排上,我们坚持能力和素质优先,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根据员工的平时工作表现和能力,随时进行岗位调整,让大家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极大地调动了职工自觉的培养能力和提高技术素质的积极性。其次,推行绩效管理模式。我们始终坚持绩效管理,用绩效奖励职工。坚持“不看身份看贡献,不看资历看业绩”的原则,打破原来靠资历的用人方式,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推行科学完善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以能力定岗位,给能力强、业务精的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让每名员工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发展机会,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____,是我队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子女工,但是根据他突出的能力和平时的优异表现,我们大胆的启用他,一年内从钳工提为井架工,现已破格提为司钻,他带领的班组现已成为我们队的过硬班组。第三,是实行班组考核机制。我们完善了考核制度,制定了严细的规定。根据以往的制度,只是注重钻井速度,这样就会使只注意工作量,忽视了安全、质量,不利于全面开展工作,于是我们完善了班组考核办法,从安全、质量、速度、效益四个方面入手,制定了严细的考核规定,实行全方位的考核,有效的控制了班组忽视安全隐患,同时不断地提升钻井速度。同时我们专门成立了班组考核小组,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对班组的工作量、安装时间、安全、质量、工作效率、现场规格化、培训、技术创新、日常工作表现等九个方面,每天由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司钻对每天考核缺认无误后签字,每月底考核小组进行综合汇总,统计四个班组的每个班的考核积分情况进行汇总,根据得分的高低,评选出第一、第二、第三名,给予1500、1000、500元的奖励,同时也作为年底评优的依据,并规定连续5个月排名最后的班组长引咎让岗,充分调动班组之间、员工之间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队伍始终呈现出了班与班、岗与岗之间奋勇争先、勇争一流的浓厚竞争氛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我们实行了每月每一个班组评选一名岗位能手,每一季度评选一位岗位明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针对,近年来队里新员工多大实际,我们还实行了师带徒奖励制度,就是师傅把徒弟培养出来后,经过队里的考核,可以单独盯岗,并各项工作都符合工作需要,我们对师傅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充分调动师带徒的良好氛围。在发挥物质激励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我们对在队里被评为岗位明星、岗位能手、获得各种奖励的用电话或家访为其家人报喜。当有人获得上级部门奖励时,我们还专门派人上门送去表扬信,让员工的家人与其共同分担荣誉。去年,三班荣获中石油先进班组,我们为三班成员的每一个家庭都送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队长、书记亲自进行家访,对获得的荣誉和工作给予肯定,让职工的家属分享荣誉,同时让职工感到工作干多干少不一样,使本班的职工更加努力,激励其他班组向三班看齐的积极工作的氛围,充分激发了职工职工的工作热情。

篇5

他,是一位同行认可称道的学术团队带头人,给予每个成员“正能量”。

他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振锋教授。

科研:无法割舍的情缘

对于无机化学领域,陈振锋教授注定无法与之割舍。他199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化学教育专业后到广西大学林学院工作。带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工作两年后,他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凭借着出色的科研能力,毕业后留校工作。1998年他又考取了南京大学的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陈振锋毅然回到了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的家乡广西,回到广西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也许,那时他不曾知道,自己在科研方向上与广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十年。

广西是我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共有548科,1861属,4637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总数列为全国第二,且具有广西自身的地方特色。广西主产的药用植物(两面针、广西巴豆、白花丹、黄柏、广西莪术等)已被发现有抗肿瘤作用,但其作用物质基础还不明确,其天然有机活性成分的金属配合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而且由于人才资源匮乏,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研究开发广西中草药资源已是迫在眉睫。陈振锋教授关注到了这一领域,他认为科研理应这样,从最需要研究的地方入手,从当地经济社会最需要的地方着手,他下定决心,要在中草药资源研究上下一番功夫,做出一番成绩来。

每天,天刚刚亮,陈振锋已经在化学实验室开始做实验了,为了查找一个数据,有时甚至半夜还在实验室。2003年,当时跟随陈振锋教授做实验的在读博士生刘延成还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场景:“陈老师做起实验来,顾不上吃饭睡觉,出差回来,行李还不及拿回家,第一站就是到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恒山回忆道:2009年,为了申请教育部创新团队,为了一个数据或者文献材料,在外国学习期间,陈振锋教授都要打电话回来给同事,帮忙求证和指导。

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陈振锋这样一路走来。

实验室、教室,他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无数的脚步和思考。

硕果:立足壮乡的回报

2003年,可以说是陈振锋教授科研道路上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这一年,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了一项科学技术成果《若干含N,S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由广西教育厅组织鉴定后获评2003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被专家认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日报》载文介绍该成果,是广西化学界历年来获得的首个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年,他带领团队启动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面针和青黛有效成分金属配合物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如今这一项目早已结题,为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此外,依托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这一高水平研究平台,陈振锋教授还积极参与广西医药人才小高地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多次组织由桂林知名医药企业研发人员参加的学术沙龙、企业研发研讨会,联合开展研发项目攻关,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他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参与系列新药研发,并提供科技服务2000余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坚持,十年来,陈振锋主要从事手性配合物、有机药物配合物、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抗肿瘤药物化学研究。在合理药物结构设计上,他提出并成功实现了修饰改造的中药活性成分配体+金属活性中心的设计思想,开拓了金属配合物药物的设计新模式。在国际上系统、深入开展了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拓了中药-金属药物化学新的研究领域,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和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原始创新成果。陈振锋教授先后独立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其他项目8项。至今,他已在业内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20篇,已被包括Angew. Chem. Int. Edit, J. Am. Chem. Soc., Med. Res. Rev.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刊物他人正面引用9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他还是Dalton Trans., 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inal Chemistry等20余种国际和国内刊物的审稿人。2011年,陈振锋教授获聘广西首批八桂学者。

“他的心思全部放在科研上了,陈老师永远是最勤奋刻苦的。天道酬勤,如今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成绩是他付出心血的回报。”现在已经是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的刘延成博士动情地说。

团队:凝聚“正能量”的执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然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智慧,陈振锋深知这一点。2011年作为骨干成员,陈振锋参与申请成立了西南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并且为广西师大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规划、建设和申报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陈振锋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成功入选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现了广西师大在该人才团队项目上零的突破,也是目前广西仅有的两个入选团队之一。

陈教授知道,优秀的团队不能缺少优秀的人才,人才永远是支撑优秀团队的保障,所以他总是以满腔热情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陈老师总是热情地给予我们学习上的指导。从每篇论文从整体框架到每一个细节部分到项目申请书的材料报送,从每一个数据到文献资料,陈老师都会毫不含糊。”现在广西师大执教的青年教师黄富平博士说。

科研是陈振锋教授生命中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和学生在一起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他关爱每一个学生,从教多年来,他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本科时期就是他的学生,然后跟着他读硕士、读博士,最后留校工作,刘延成就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说我的成长是和陈老师的培养和关心分不开的。这么多年下来,他总是给予我们一股正能量,他既是我的老师,更像是我的朋友。”刘延成博士说。

“陈老师还是运动健将呢。”2010级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李仲庆饶有兴致地谈到,像许多科学家一样,陈振锋教授除了潜心于科学研究之外,还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我校校运会田径1500米跑教工组的冠军保持者,夺得几届羽毛球赛冠军,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广西高校羽毛球比赛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篇6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兼顾统一性、公平性、灵活性、多样性。具体考试方式因学校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使用两种考试模式对考生进行考查。

1.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

这次考试又称作“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这是一次全国性统考,凡报考国立或公立4年制大学的学生,均需参加该考试。此次统考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命题委员会命题,主要是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每年12月上中旬,大学入试中心会通过考生所在学校或直接向考生寄送准考证、成绩索取单等。考生报考时需将成绩索取单贴在填报大学志愿表的指定位置。大学入试中心根据各大学的申请,向各大学提供考生的成绩。至于各大学要求考生报考哪些科目,考生可通过各大学的招生简章进行了解。

该考试于每年1月13日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举行,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包括考生总人数、全国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和缺考人数。考生于统考结束10天后向高校提交第二次考试申请书,接到志愿学校的通知后,于三月份接受第二次考试。

该考试设有5科共7门,一是国文;二是社会,从政治经济学、伦理与社会、历史中任选2门;三是数学;四是理科,从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中任选2门;五是外语,从英语、法语、德语中任选1门,评分满分为1000分。

考生根据所报考大学的要求,参加以上相关科目的考试。各大学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选用这个方案和所选用的科目的数量(既可以选一科,又可以全选),各科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由各大学自主决定。目前,日本几乎所有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及相当多的私立大学均使用该考试的成绩。

2.各大学组织的第二次考试。

该考试由各大学自主命题、自行考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在学校和专业学习的素质和潜力。考试的内容由各大学根据专业要求和专业特点自行确定,考试方法较为灵活,有口试、笔试、小论文或实际操作等。日本的大学以统考成绩为参考,主要根据其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录取学生。计算成绩时,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合理确定两次考试成绩所占的比率,全面衡量学生。录取分数及比率反映了各大学的等级,这种等级体现了大学的社会声望及地位。

此外,日本部分大学还实行推荐入学和以归国者子女、社会考生等为对象的特殊选拔制度。其中,私立大学的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推荐入学的。国立、公立大学适当采用这种制度。推荐入学主要参照考生在高中时的成绩单和校长的推荐书,类似于我国的保送生制度。

二、日本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特点

日本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各大学单独考试,形成了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这套模式的特点如下:

1.大学单独录取,实现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日本实行大学单独录取,大学单独行使录取新生的权利,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主权,这种做法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科专业对考生的特殊要求。对具有特长的学生和特殊要求的专业,大学可灵活采取各种招生录取方式,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加个性化,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便于大学与中学的联系和沟通,充分调动大学招生录取的积极性。

2.选拔方式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日本高中教育多样化,高中毕业生的能力、适应性和学习经历更趋丰富,与此同时,大学正在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更加注重从多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能力和适应性。大学招生考试兼顾统筹与自主、全面与专长、知识与能力,评价方法和选拔方式日趋多元化。主要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如大学入试中心考试、个别学力检查)、小论文、综合问题测试、面试、实际技能测评、外语听力考试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参考学生高中阶段的“调查书”和各种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就业经验、社会实践经验等,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大大提高了高中对学生的兴趣特长、适应性、思维能力、学习欲望等进行培养的积极性。

3.重视中学学业成绩,加强中学在大学招生中的话语权。

在日本,大学与中学之间联系非常密切,中学在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拥有较大发言权,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招生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校招生录取时往往优先选择那些在高中“调查书”中对其学习能力、适应性等方面有推荐记录的考生。

4.考试机构专业化,全面满足考生和社会需求。

“大学入试中心”作为日本高考的实施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它既接受文部科学省的领导,又独立于文部科学省之外,专门负责高考的宣传、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中心每年对考试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组织专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完善试题设计。作为专业化的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它为考生、家长和高校等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建立完备的大学信息库,帮助考生了解心仪大学的基本情况、考试科目和要求;每年公布各大学次年入学考试的信息,如招生人数、考试方式、不同录取方式的学生配额、不同院系考试的科目组合等。

三、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招生录取的基本模式。

(1)按“志愿优先”原则录取

高校在录取时首先将考生按所报第一专业分类,在各专业中按成绩排队,超过专业计划数的考生过滤出来。第一志愿专业处理完后,将所有未定专业的考生按其第二志愿专业分类,并将第二志愿专业考生在各专业中按成绩排队,将超过计划数的考生过滤出来。以此类推,直至处理完所有专业。最后,将服从专业调剂且还未确定专业的考生按成绩由高到低调剂到有缺额的专业中。如果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都不能录取,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就会被退档。

(2)按“分数优先”原则进行录取

所有进档考生按成绩排队,所有专业同时录取。这种方式,总是照顾考生队列中排在第一名的考生,第一名考生未安排专业前不考虑第二名考生。因此,对第一名考生,看其第一志愿专业,如其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其安排在该专业,如已满额,则看其下一个志愿,直至处理完该考生的所有志愿,再视其是否服从调剂。

(3)按“分数级差”原则进行录取

该原则的特点是高校在得到考生档案信息后,综合考虑考生专业志愿的意愿,并充分尊重考生的成绩在录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对报考同一专业的考生制定了明确的分数级差等级,是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专业志愿的模式,也是最能反映考生成绩在录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这一模式录取。

2.现行录取模式的局限性。

(1)学生个性难以全面体现

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掘”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招生录取模式对中学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哪一种录取模式,分数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改变。考生只有在成绩排序达到规定的控制分数线且达到高校的投档线后,其档案才能被投出。因此,考生只要在高考排序成绩所涉及的各科中考出好成绩,就可能被高校录取,排序成绩未涉及的各科往往被考生忽视甚至放弃,这既不利于高校对考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又不利于考生特质的展现及个性特长的发挥。

(2)高校招生自主权受到限制

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基本模式仍是政府主导型。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或教育考试院承担了从报名、命题、组织考试、评卷到录取等一系列复杂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现行录取方式基本上实行高考分数的一元化标准,由省高招办或考试院根据考生分数和志愿向不同类别的高校进行投档。尽管不同高校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同,但基于现行的录取模式和社会对分数的认同程度,高校基本上是接收政府为其“安排”的学生。长期被动招生状态,导致高校作为招生主体对其所需求的生源没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不利。

(3)形式公平难掩事实不公

高校招生录取公平追求的并非纯粹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而是保障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然而现行录取机制难以对分数之外的个性差异做比较,只将可测量的学业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无法全面关注素质教育所推崇的观念、兴趣、情感和发展过程等个性化因素,原因是这些因素难以精准测量,也很难与学业分数和录取分数作分值转换。这种“公平”只能称之为学业上可观测的形式上的“公平”,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具有同样的价值,难以提供实际上平等的教育机会。

四、日本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如今日本所采用的国家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选拔相结合的招考体系,兼顾公平性与多元性,对当前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强调国家组织统一考试的地位。

目前,日本绝大部分考生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统考存在的首要意义是它不受人情、金钱、权力和门第干扰的客观性。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公正的象征。当前统考成绩仍是最具说服力的硬性评价指标。目前国内针对统考问题的争议,不是要不要考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高校多元录取中,分类考试是最基本的方式,其改革方向是:高端自主、中端多元、低端放开。对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如“985”高校及部分高水平大学,实行国家统考下的完全自主,统考依然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考成绩作为高校面试的“敲门砖”,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实行完全自主录取。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普通高校,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或注册入学,自主实施招生录取。因此,在最具影响和范围广大的中高端高校录取时,统一考试的文化分数在录取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企及的。

2.尊重并适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日本大学可以根据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自主确定考试科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这体现大学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选拔多样化的趋势,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推荐入学是日本大学充分发挥招生自主权的另一项探索。在此背景下,大学的院系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各个高中获得更多的推荐机会,也让具有特殊才能或潜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并提出“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由此可见,尊重与适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将成为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3.推进录取方式多样化。

日本是亚洲国家,深受西方影响,在招生录取问题上体现出兼具东西方理念的特点,即以统一考试为基础,同时大胆采用多元录取办法,形成了评价标准多元化、科目组合多样化、录取机会多次化等特点。

多样化录取一是录取方式多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试点保送生、自主招生、校长推荐生等多种录取方式,为今天多元录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元录取本身存在标准不一、主观性强等弊端,因此对不同方式在招生录取中所占的比例应有科学合理的限定,以此保证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能够在新的录取制度下脱颖而出,兼顾民众对不同录取方式的认可程度。二是选才方向多元。中学阶段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成绩优秀、具有学科特长、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和具有明显发展潜质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的对象。三是实现手段多样。在传统志愿投档、平行志愿投档基础上,试行一档多投,允许一名考生获得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在给予学校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扩大考生的选择权。

4.建立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公共服务体系。

借鉴日本的经验,政府可以尝试建立统一而专业的高校招生机构,代表其行使高校招生监督管理权,并开展合法权威的信息中介服务,以便较好地反映大多数考生的需求。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针对高校招生各行为主体的职责、权利缺乏完整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等实际情况,由政府举办统一的招生机构,应当将所有高校的招生纳入统一的服务体系。

篇7

(一)生源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起点。通过对调研高校生源质量保障措施的分析,发现高校极为重视招生宣传、选拔方式、管理以及复试考核等质量保障环节。其中,招生宣传是生源质量保障的前奏;选拔方式和复试考核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管理与政策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推动力。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从招生宣传看,由于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招生政策差异较大,尤其是东北、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采取了推出奖励政策、构建宣传网络等诸多吸引高质量研究生的招生措施。从选拔途径看,这类高校都非常重视选择推免生,不论生源是校内还是校外。有的学校根据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及时调整研究生招生策略,如中国科技大学确立了“基础学科以招收培养长周期硕博贯通的博士研究生为主,应用学科以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的总体招生思路,把吸引优秀生源的重点放在了接收外校推免生工作上。对于招生管理而言,除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外,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命题、考务、录取等环节不断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如南京大学对超出院系和导师招生限额、低于录取分数的考生,先将其破格申请书、科研成果、教授推荐信在网上公示,再提交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录取。为了考察生源的培养潜力,这类高校不但加大了复试环节的素质能力及心理测试,还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211工程”大学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优化招生政策,努力开拓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与“985工程”大学相比,这类高校在办学资源、学术声誉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整体而言,这类高校面临着稀缺的高质量研究生生源,并因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而越发加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危机,因而走上了独辟蹊径、有其特色的生源质量保障之路,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与同层次高校建立合作招生关系,云南大学则扩展留学生生源。在选拔方式上,这类高校充分利用推免政策招揽高质量生源。在招生管理上,这类高校推出奖励机制吸引生源,同时采取配套措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复试考核阶段,这类高校正逐步转向突出培养潜质、注重综合素养的人才选拔理念。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在研究生生源金字塔中处于中下位置,除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招收优秀生源,还通过调剂方式进一步筛选优质生源。这类高校在招生宣传上积极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并在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以储备有潜质的研究生。此外,这类高校不断规范招生管理机制,理清招生责任体系。

由上可见,各类样本高校已认识到高质量的生源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源质量控制机制。

(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其质量保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调研发现,高校主要围绕培养方案、课程质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打通课程教学管理的监控和反馈通道。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课程教学质量上坚持树立一流观念、具备国际视野的价值导向。这类高校一方面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适应研究生专业学位发

和规范化,彰显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促进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课程质量,样本高校不但在理念上倡导国际化、模块化和前沿性,而且制定相关措施支持课程国际化建 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项目。为更好地监督课程教学质量,这类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制度,及时监控和获取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信息。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改革,部分高校做出大胆探索,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公共外语课重新分层,分类规划安排,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并首创了“研究生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兰州大学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相结合,融人政治理论课程。

第二,“211工程”大学在理念导向上不仅着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而且极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样本高校按照学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适时制定和动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为此做出专门规定。在提高课程质量上,这类高校一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措施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注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三,与上述两类大学相比,其他类样本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基本处于规范化阶段。这类高校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提高课程体系的质量,并强化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样本高校还把检查评估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管理手段。

(三)科研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研究生除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之外,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激励措施、科研平台和学术交流项目等构成了科研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习得。

第一,“985工程”大学建立了多元化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科研成果和创新激励方面,这类高校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学术报告进行量化管理,如中国科技大学分别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对博士生申请学位的要求多次修订,且标准不断提高。南京大学为提高的质量,试行“发表的论文数按刊物的影响因子加权”的考核方法,正在逐步转向《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同时,样本高校还使用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创新基金进行物质激励。在学术交流及科研平台建设上,样本高校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鼓励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和短期学术访问,积极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各高校还纷纷制订本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或个性化培养等项目,如中国科技大学于2009年上半年启动“中国科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涵盖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等,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此外,部分高校充分拓展行业企业资源,构建校企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第二,“211工程”大学构建了符合校情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激励措施上,除考查申请学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外,这类高校集中有限资源面向研究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奖励。而在提供科研平台方面,样本高校设立了创新基金、项目和基地以供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另外,这类高校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便于研究生锻炼学术交流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限于办学资源较少,这类高校难以统筹安排有限资源提供整体性的、较高程度的科研激励,这种状况在科研平台方面同样存在。而在学术交流方面,样本高校通过尽可能地组织或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导致 的学术能力培育短板。

通过分析三类高校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可以看出办学资源越多的高校,其科研质量保障机制越完善。科研是一项知识、资本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资源支撑。从样本学校的分析来看,“985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相对比较完善““211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基本满足当前需要;其他类大学还远未构建起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因此,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要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人,更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提升弱势高校的科研质量。

(四)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人推进,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越发占据主导地位,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导师指导的方式和形式影响着研究生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第一,“985工程”大学都对导师的聘任资格尤其是学术课题及科研经费进行了量化要求。各校都强调研究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称或职务,建立了导师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机制。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两年一次的博士生导师登记工作中每次都有导师被暂停招生资格。兰州大学针对导师指导的能力提升采取调整生师比的措施。各校普遍进行新导师的岗前培训,如南京大学从2000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1年起每年都开展新导师培训工作。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聘任境外高水平专家任学校兼职博士生导师的办法。

第二,“211工程”大学普遍采取较为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评聘程序,并注重对导师的培训。北京林业大学根据培训中导师所写的体会,编撰了《耕耘奉献、教书育人一一百名研究生导师谈自身素质要求》一书。东北师范大学探索了导师组集体指导的形式,其组成人员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主体。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则结合学校实际,对导师指导方式进行改革。例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科的特点,施行了三种指导形式,分别是单一导师、导师组和国内外双导师等;青岛大学同样采用导师组形式,并在某些学科开展跨学院、跨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合作;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实施导师和研究生双向互选机制,使师生关系更加匹配和谐。由此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就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进行了各种实践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当前,我国已明确要逐步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使导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对等,充分调动起导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将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真正下移。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点,将有力推动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授予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最后关口,其质量保障方式的科学性和程序的完备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各样本高校主要从质量审查程序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开展质量保障活动。首先,三类高校都就学位论文的审查程序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来规范审查机制,主要分为预答辩、匿名评审和 抽查等步骤。“985工程”大学为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邀请国外相关专家评审,如中国科技大学对部分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这一做法。此外,“985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南京大学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根据学位论文研究的专业和方向,按二级学科随机地抽取5位专家作评阅人,按一级学科随机地抽取10位专家作评议人。所有答辩委员的聘请,由导师提交二倍于规定人数的推荐人选,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从中确定名单;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211工程”大学基本上建立起完备的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机制,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不但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检测,还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审。其他类大学根据学校学科特色构建了学位论文质量审查程序,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位论文的特点采取了统计学审核等。

在激励机制上,样本高校一般采用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的做法,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奖项只具有荣誉性质,而非物质奖励。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等措施激励研究生潜心论文研究,并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和经费。这一激励措施激发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度保证

为了适应和满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需要,各样本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做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从而构建起科学、规范、务实和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高校创新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研究生奖助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都是旨在实现以研究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建立适合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管理服务平台。

“985工程”大学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效用。通过分析发现,“985工程”大学随着国家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机制,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普遍以评估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有效调控院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其中,中国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研究生培养评估中心。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管理流程,部分样本高校构建了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如中国科技大学建成了三大中心、五大公共实验平台和五大信息系统,集聚研究生培养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效率。

“211工程”大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以过程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部分样本高校已完成奖助机制建设;部分高校还在不断筹措资金,试图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不论是成立专门的校内质量管理机构,还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样本高校逐渐树立起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服务理念。对于其他类大学而言,样本高校通过整合既有资源、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构建研究生奖助机制。而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样本高校都在调整管理权力、明确管理责任以及调动研究生培养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处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研究生培养是在既定教育目标下,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最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和素质,具备解决专业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只有30多年,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时间短,基础还比较薄弱。纵观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着 如下问题。

一是优秀生源流失严重,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1999年后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各高校都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地域也是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是研究生课程重知识、轻能力,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前沿性、国际化程度较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多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学术性和专业性,大多一个标准。几乎所有高校都以课程学习成绩和的数量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几乎所有受访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都指出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但在导师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老导师的知识面需尽快更新,新导师在教书育人、指导方法等方面还有欠缺。有的导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有的导师师生交流少,有的导师质量意识淡薄。

四是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柔性的质量文化缺乏。绝大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比较单调、沉闷,管理部门喜欢一刀切,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优博论文数、研究生在校期间数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

五是研究生的奖助水平不高,研究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国家和各个培养单位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奖学金、助学金额度,但是和他们的年龄和负担相比,这仍然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和精力投人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结合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深人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经过几年的实践,各高校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高校应重点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制度,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解决优秀研究生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强研究生投人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高校应创新导师评聘标准和导向,建立以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为核心、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高校要明确导师的指导责任,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赋予导师更多权力,真正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第三,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到2015年,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在我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各高校要进 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友情链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