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销社改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在问题出现的原因清楚了,上海市供销社经历了从集体所有制单位到政府机关、全民所有制单位,然后重新成为集体所有制单位,几经撤并重新从全民所有制变更回集体所有制。由于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了一定政府职能,其组织机构先后多次与国有商业合并,资产性质也几经改变,当初的社员群体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原因都导致今天对供销合作社集体资产归属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出资主体国家身份不再适合,而新的出资主体又缺位,造成了上海供销社出资主体是自身的奇怪现象。那么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上能否找到供销社的出资主体呢?
答案是不能。无论是《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国发[1999]5号),还是《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意见》乃至《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都只是明确了供销社对其集体财产的所有权,而供销社本身属于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只是模糊地表述为“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是本社集体财产(包括所属企事业财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至于理事会代表谁在行使财产权,仍然未予以明确。有关法规文件中,对于社有资产有明确的规定:社有资产,是指供销合作社控制并拥有的各种形式的资产,供销合作社对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供销合作社所有的其他权益。但是对于社有资本缺乏明确的规定。
那么供销社没有出资主体或者是出资主体模糊的现状是否到了必须要明确的地步呢?这是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使然,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供销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社有资产只有实现从物质形态的、无限责任的向价值形态的、有限责任的转变,才能具备市场要素应有的特质,在市场经济中无障碍流动,来完成转化为“资本”的历史使命。供销社要改革发展,产权需要明晰,就如同农村改革是在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基础上的联产承包制,国企的改革是在明确了国企全民所有基础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供销社的产权是系统全面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非独上海,事实上总社、其他省级社乃至各级联社本部财产的集体性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举办资产的国有性之间存在着法理上的矛盾。
供销社出资主体不明已经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法人财产的运营,客观上要求将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具体化,对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作一整套制度性安排,明确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如何分配风险和收益等问题。这就要建立一种由所有者、最高决策机构、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成三者间一定的制衡关系。由于出资主体缺位,造成供销社无法形成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决策机构,对企业资产运营(对外投资、企业并购等多方面)产生限制;由于所有权人缺位,供销社产生的经营收益无法象国有企业一样形成完善的收益收缴机制,供销社及所属企业形成的收益无法象国有资产一样向所有权人分配。由于所有权人缺位,缺乏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供销社通^资本市场直接间接融资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所有权人缺位,无法保证供销社财产不受其他部门和单位的侵占。由于所有人缺位,供销社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不尽完善,而只能参照国有资产有关规定执行。
供销社出资主体不明给供销社的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随着国家财政扶持政策的变化,新网工程补贴等财政补贴逐步转为政府投资方式实现。国家财政资金的股权投入法理上只能作为国有资产而无法作为集体资产,而且财政资金的投入、投后管理与退出还存在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所有权性质不明,存在师出无名的顾虑,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历史债务解决等需要各级财政配合和投入的工作推进缓慢。供销合作社进入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需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快确立供销社的出资主体,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二、从供销社资产的形成来看,产权所有人可以确定为国家(各级政府)以及作为辖区范围内的农民整体
从供销社财产的来源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一个是社员股金。社员股金是建国也是建社初期供销合作社资金的主要来源,入股者主要是农民,初期虽然每个农民入股金额不多,但入股面大,股金总额占供销合作社资金比重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在社有资产构成当中,社员股金所占比重非常少,从上海供销系统来看,市社、区县社的社员股金已经清退完毕。二是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主要是各级政府为帮助供销社发展无偿划拨国有土地以及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如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一直享受国家专营政策,如拥有农资、棉花、日杂、烟花爆竹、农副产品收购专营权等;现阶段,如“新网工程”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社专项资金等。三是经营积累,它在资产构成中占有绝大部分,情况也比较复杂。既有农民社员原始股金所成的积累,也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收益和各级政府的扶持,还有广大职工的长期劳动积累。四是上级社的投入和支持、接收捐赠和资助Y金等。
根据国有资产界定的有关文件规定,凡是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单位创办的或者所属的事业单位,其占有使用的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非国家机关及非国有企业单化创办的事业单化,凡是由国家投入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国家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地把供销社的财产所有权人认定为国有呢?显然这又和国家对供销合作事业长期以来的支持的初衷不相吻合。解决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目前国家在土地所有权制度中实行的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二元制思路。
供销社的财产来源为国家(各级政府)投入以及辖区范围内的农民集体劳动积累。如果将各级政府投入视同各级政府代表辖区范围内农民集体的投入,那么供销社财产的所有权人就可以界定为辖区内农民集体,这种所有权可以称之为农有国资,由各级政府代表辖区内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这样既解决了政府投入和历史积累的归属问题,又不与供销社集体所有的属性冲突。
三、农有国资由政府授权各级供销社管理,落实供销社出资主体
如果供销社的财产所有权可以界定为辖区范围内全体农民所有,而由政府部门代表辖区内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那么各级政府部门就有责任落实财产所有权代表并负担起监管责任。如果可以从法理上明确供销社财产所有权,那么总社作为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担负起代表国家行使对农有国资的监管责任,而不需要另行设置类似国资委的行政部门。各地的省级供销社、区县供销社如果是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属性,也完全可以由各级政府授权代行所有权。至于类似上海市供销社这类已经进行企业化改造的单位,则可以由当地政府授权国资委代为管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明确了供销社财产所有权为农资国有之后,完全可以参照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考核方式,从而提高供销社资产的管理水平。
明确了供销社财产所有权为农资国有之后,有助于供销社系统完成从计划经济管理理念到市场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管资产发展为管资本,其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投入产出的运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牢固树立向市场要资源、向市场要规模、向市场要效益的观念,这对于供销合作社彻底摒弃计划经济的影响,实现思想转轨、体制机制和经营转型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各级供销合作社的所属企业大多是按行政区建立的,不适应横向经济联合发展的需要。明确了供销社财产所有权为农资国有之后,打通了全国、各省市间社有企业间投融资的限制,明确了供销社财产所有权为农资国有之后,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改革经营体制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多种流通方式,也为社有企业公司化改造乃至引入社会资本清除了法理上的障碍。明确了供销社财产所有权为农资国有之后,可以完成社有资产从封闭运行到社有资本参与和支配社会资本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供销合作社出资主体不明确,无法发挥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作为市场要素的功能,资产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缺乏法律保障。随着出资主体的明确,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等方式取得合法地位,可以平等地与社会资本相融合,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推动了社有资本新的实现形式。
篇2
系统改制后,区社遵照上级社的指示精神,根据自身职能和实际,对供销社系统的工作目标和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以为农服务统揽全局,坚持一个宗旨,夯实两个基础,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四大网络,从思想教育入手,换活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供销社的工作全面融入到构建和谐平安的大局之中,在服务“三农”,创建“四大经营服务网络”和促进自身建设发展等方面,广开门路,独僻溪径,寻找发展机遇。
一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网工程建设,借助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按照“四统一”(即:统一营业执照、统一商品配送、统一店堂标识、统一经营管理的原则),在各乡镇村创办了一批日用品和农资示范店。示范店以小型购物超市的面目出现在农村消费者面前,它的特点是:店堂宽敞明亮、货架整齐划一、商品明码标价、货物琳?满目、质量优良可靠、价格实惠合理。同时,我们还抽调资金、组织师资对这些示范店店长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了他们的经营品位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全区系统经营网店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示范店的营销额比以前增长了几倍,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抓各类专业社和协会的创建。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农民致富路是我们在系统改制后,主抓的重要课题。我们2001年以来,在成功创办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板栗专业合作社、仁村柑桔合作社、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绿泉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协会、区农资协会、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和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分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为助农增收创造了便利条件,为供销社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经营状况
(一)基层供销社
企业改制后,我们全区系统重组为3个中心供销社。其中:中心供销社辖、、、等四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供销社辖、、等3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供销社辖、、等3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社组建后,积极从置换身份的职工中返聘企业管理人员及营销员。特别是中心供销社,职工返聘率达90%,经营网点挂靠供销社近100%,被市就业局、区人民政府列为再就业示范基地。中心供销社从企业改制中广泛吸取经验和教训,更新了经营观念,创新了经营模式。把服务对象、经营目标等重点放在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上。
首先是狠抓农资经营不放松。在近几年来邮政、农技站及个体商贩猛列冲击农资市场的情况下,供销社充分利用与农民兄弟几十年来的鱼水关系,发挥自己的传统经营特长,狠抓农资网络的建设,抢占了农资商品经营这块阵地,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其次是打破旧的经营传统格局,广泛吸纳加盟连锁店,壮大供销社实力。目前,全区系统的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加盟店已达60余家,触角遍布全区每一个乡村角落。
再就是积极寻求经销业务,改纯零售业为批零经营。象中心社的酒类;中心社的摩托车、家用电器;中心社的床上用品等都占有很大的市场,营销额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上。
(二)专业合作社
供销社改制前,由职工自愿筹集股金创办了全市第一家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改制后,把主要精力和财力全部注入到专业社。通过几年的精心运作,专业社拥有年出栏牲猪1000头以上的大型工厂化养殖基地9个,年出栏牲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场65个,年出栏牲猪50头以上的入社户570户,带动小型养殖农户2180多户;拥有固定资产874万元,安排下岗失业人员69人,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2400多人,年销售牲猪660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8256万元,为入社社员增收500多万元。其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03年以来,专业社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单位”等。
在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引导下,全区系统先后在、、、、等地创办了柑桔、板栗、山羊、牲猪等种养殖专业社和协会,为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经验教训
一是改制模式整齐划一,没有给基层社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留下活动的空间。比如说基层社与基层社之间,由于人员结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不同,他们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生存基础也就各有特色。在它们之间,有的需不需要改、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改,都有探讨的必要。事实证明,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底子硬、职工队伍强壮的中等社,只要从管理体制、经济成份等方面进行革新就可以了。比方说:从经济结构上可以把供销社的资本部份转让给职工参股,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管理体制上可以按《公司法》的规定由供销社集体控股,然后从股本较多的职工或具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人才中推选管理层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度,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篇3
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省委和市委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部署。全市供销社系统以恢复经营网点、健全网络体系、夯实基层组织为重点,积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适应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将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实现“五个突破”。
全市供销社系统按照“试点先行、带动全面”的思路,在全市选择16个乡镇作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坚持“缺什么就发展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改革思路目标,细化综合改革举措,突出经营性与公益紧密结合,着力新建庄稼医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全面恢复经营网点,夯实基层组织。围绕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组建专业化的农机、农技服务队伍,率先走出一条供销社(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三位一体”的供销社改革发展之路,实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
围绕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调整农业结构要求,全力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储备、供应和调剂,保证农业生产需要。以县(市、区)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整合农资网络资源,通过联合合作、加盟等形式,建立区域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在乡、镇建立农资配送站、村级建农资放心店,大力发展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农资商品经营和开展农业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防治等技术服务。大力推行“产销对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销售终端”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参股入股等方式,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完善冷链设施、物流设施,组织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直接进入大市场,实现基地农产品与大中型市场、与老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促进基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加快安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简阳市空港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
着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从资产运营、资本运作、管理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整合政策资源,推行股份制改革,加快社有企业发展步伐,增强社有企业竞争能力。重点做实做强做大供合农产品公司、鸿泰再生资源公司以及各县(市、区)供销社的直属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入股、技术带动、经营引领等办法,吸引经营好、带动农户多、讲诚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加盟供销社,实现企业和供销社“双赢”,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实力。
篇4
二、 改革发展情况
(一) 企业改革情况
“十二五”以来,除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因职工反对改制和
日杂公司因土地被市政府收回无法改制而维系集体经营现状外,同吉棉麻土产有限公司于2004年由棉麻土产果品公司解散后重组的股份制企业;宏源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是1999年由区法院对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实施破产清算后重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该企业多年来,一直是靠提供《营业执照》收取管理费生存。
(二) 发展情况
目前,全部社有企业总体运转基本正常。就发展而言,各企业始终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想办法,添措施,坚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实现了传统业务有恢复,创新业务有举措。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立足“争”。同吉公司立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传统业务经营,先后有效的开展了农副产品收购、日用消费品、旅店等业务的经营,特别是日杂公司的烟花爆竹业务通过不懈的努力,经营得有声有色,且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二是积极“挤”。为最大程度赢得市场份额,宏源农资有限公司积极想办法,坚持以社区综合服务社为平台,积极开展农资配送业务,目前尽管处于雏形,但为下步大力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坚持“创”。日杂公司在确保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创新思路,坚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积极利用闲置的固定资产改建冷冻库,使建设项目落地企业开了先河。农产公司在传统经营业务全面停滞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区综合服务社。四是勇于“扩”。同吉公司在千方百计不断增加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想办法拓展经营范围,努力扩大经营项目,筹资数十万元组织农机收割小分队,深入田间开展水稻收割服务,社会效益非常明显,深受党政和农民的好评。
(三) 体会
从社有企业改革的情况看,总体情况是好的,达到了改革促发展的目的,一是实现了减人、减债、减负担的目标,甩掉了历史包袱;二是形成了新企业、新体制、新机制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有效解决了“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工能进不能出”的诟病。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现实状况
目前,虽然社有企业实现了正常运行,但仍然举步维
艰,经不起风浪,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营环境极不宽松,经营业务少之又少,甚至个别企业是零经营,日杂公司仅烟花爆竹一项业务;同吉公司农副产品(蜂糖)经营零利润,日用消费品、旅店业务一直亏损经营;农产品开发公司业务零经营。二是“啃房族”严重。同吉公司、农产品开发公司基本都是靠收取房屋租金维系职工生存,以吃老本维系企业运转。三是企业职工普遍老化,思想观念陈旧,责任心、使命意识不强,精神萎靡,悲观厌事突出。
2、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无法破解发展难题;二是政策支持乏力,缺乏发展支撑;三是人才奇缺,制约发展后劲。
篇5
为充分发挥供销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涪陵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到2020年,该区供销系统组织体系更加紧密完善,供销社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社有企业管理、联合社机关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一是深化基层组织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提升,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建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政府购买服务的承载体、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的载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体。大力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要通过引领创办、资金注入、项目扶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产供销服务等形式,与农民、产销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共同组建合作社或联合社,提高该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以土地流转、以销定产、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庄稼医院、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销对接、品牌营销等为主要内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引入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流通渠道和网点。搭建城乡综合服务平台,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对接“供销e家”电子商务全国平台,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重庆供销合作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在该区落地运营,切实发挥金融助农惠农作用。
三是创新联合社治理,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理顺供销合作社治理结构,优化该区供销社运行机制,更好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进工作,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完善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建立基层社对区供销社机关的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区供销社机关对基层社的工作考核机制,突出为农服务、经济发展、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业绩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指导社有企业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政策:该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资产保护政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法违规平调、侵占供销合作社财产,不得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单位的隶属关系。税收优惠政策:对改制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股权转让涉及的所得税等税费,按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办理。土地房屋政策: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用地经规划部门调整为出让用地的,由当事企业将土地交还政府收回后,产生的土地出让价款,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全额安排给供销合作社企业用于“三农”发展。
篇6
(一)全力构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网络体系
1.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主渠道优势和政府农资储备功能。加快市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改造升级,大力建设镇、村两级放心农资店,形成市、镇、村三级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善市级化肥农药储备制度,制订我市农资供应应急预案,市农资供应应急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合作社要对现有农用成品油供应网点进行整合和规范升级,形成我市农用成品油便民供应和应急储备新体系。
2.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镇、村超市为终端的连锁经营网络。建成镇、村两级连锁经营网点300家,实现所有镇和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推进连锁超市进校园工程,完善城市社区超市便利店布局。加快新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年底全面形成配送能力,全市连锁网点商品配送率提升到85%以上,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消费。
3.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办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的产销衔接,为农民进入市场搭建平台、打开通道。积极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品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向外拓展市场。积极构建我市新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创造条件设立农产品展示展销机构,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强化农产品信息服务,最大限度促进农民增收。
4.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整顿规范我市再生资源市场秩序。推进符合环保和循环经济要求的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的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友好型社会建设。
5.加快发展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配合安监等部门做好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烟花爆竹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连锁配送,推进烟花爆竹零售标准店建设,构建设施齐全、统一采购、统一储存、统一布设网点、统一配送、连锁化经营的网络体系。
(二)着力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立足我市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人才、网络、设施等优势。多种形式领办、协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好”示范社建设,积极发展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流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合作经济联合会等各类行业协会;广泛吸纳各类涉农单位,组建区域性的合作经济联合会,条件成熟时,组建市级合作经济联合会。
(三)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连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网络。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在开展好农资、日用品、农产品供应和收购的基础上,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文体娱乐、中介服务、邮政、科技咨询等服务,努力搭建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四)扎实推进基层供销社建设
为农服务的前沿和基础。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要求,基层社扎根基层、贴近农民。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壮大实力,努力把基层社打造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区域内合作经济的联合体。基层社改制后的留存资产,由市供销合作总社代行所有权和管理权。
三、切实加大支持力度
(一)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
开拓农村服务市场;组织协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供销合作社为业务主管部门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加强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管,市供销合作总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教育培训职能。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全面组织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程。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做好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烟花爆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二)切实保护合法权益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占、平调供销合作社的财产,尊重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现实,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和登记颁证工作,登记收费从优收取。对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采取出让、租赁方式进行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供销合作社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为农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新一轮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要求,本着合理必需的原则核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总社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
(三)设立为农服务专项资金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从年起。也可用于帮助供销系统人员培训、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等方面。
(四)支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三农”建设的物流配送中心、改造的镇村日用消费品网点、农贸市场、农用成品油供应网点等,市各相关部门要从资源利用、建设用地、工商登记、税收征管、经营许可、资金安排、建设立项、项目申报等方面。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优惠,具体由市政府实行个案审批,对供销合作社建设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为农服务载体,市有关部门要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五)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与未来的职业相关的活动中实际应用英语完成业务的能力。通常在训练学生词汇、语法、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翻译各具体能力以达到现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听和读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学生的输出性技能,即说和写的能力的训练应该提到与其重要性相适应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设计
在本设计中,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教材大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紧扣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的要求编写,既有文本、图片,又有磁带或光盘等音频和视频材料,因而能够适应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并发挥基础资源的作用。Cunningsworth指出,教材最好应该看成是实现设定于学习者需求中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资源。作为范本,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标本。因而,无论英语课程如何改革,教材不应当完全抛弃,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使用。
2.教材的加工产品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改写。根据每个单元或任务的需要,可以将课文改写成对话、故事、演讲等多种文体,最大限度地服务课堂教学效果。
3.与教材中的话题相关的资料
如新标准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话题为Education,Text A是比尔・盖茨谈对教育的看法,Text B是一个苏格拉底的故事,那么与比尔・盖茨及苏格拉底有关的任何以教育为题材的内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为教学内容。
4.教学辅助资料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资料、工具书、参考书等都可以作为课前辅助内容。鉴于教师在信息上有优势,这些内容在课前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共享给学生,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教材内容,避免课堂教学时间大量用于单词和语法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设计
在本设计中,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服务于一个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做中学”。总体上看,最适合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Project-Oriented Approach)和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
1.项目教学法的使用
一般认为,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学“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单元活动;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包括一种有始有终,可以增长经验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设计获得主要的发展和良好的成长”。项目教学法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本设计中,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体现在用一个大的贯穿项目来组织一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下设多个子项目来组织各个单元的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1)工科学科的贯穿项目通常是某种工业产品的生产或组装。相应的,语言学科的贯穿项目也可以是某种语言文化产品的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英语课程的贯穿项目可以定为拍摄一部系列剧,每个子项目即每个单元拍摄其中一集。
(2)在贯穿项目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导演,学生在各个子项目中的主要角色是编剧和演员,次要的角色可以是摄影师,或道具、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等。
(3)系列剧的剧本以教材中的20篇课文为基础,导演确定总体思路,然后和编剧讨论确定每一集的情节,并由编剧对相应课文进行改编,形成以对白或独白为主的舞台剧本。每一集可以让学生组织成一个或多个剧组,按照不同的创意和思路创作出不同的剧本,定稿后由剧组确定演员表演(每一集中学生轮流担任,确保每人都有机会参与)。
(4)多媒体教室就是拍摄现场,以讲台为舞台,活动桌椅的教室效果更好,表演者与观众距离更近。采用简易道具控制成本。
(5)一台DV是必要的教具。学生表演的视频既是可见的教学成果,又是评价和考核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
2.任务教学法的使用
任务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Jane Willis认为,任务教学法有三个步骤:任务前准备、任务实施和语言聚焦。有意义、目的明确的任务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有动力,更有积极性,效果也更容易检测。在本设计中,任务教学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各个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上。每一单元,或者每一集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1)第一个任务是理解教材内容。学生首先要占有学习资料,包括教材教辅资料和工具书,以自学为主,在教师的帮助下,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为改编课好准备。
(2)第二个任务是改写课文形成剧本。由于课文内容有限,需要增加大量内容,因此,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提取出有意义的易于表演的故事情节,充实到剧本中。剧本以对白和独白为主要内容。
(3)第三个任务是表演。把剧本内容搬上舞台,在全班同学面前阐释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剧本,并反复记忆、练习,以进行连续的演出。
(4)此外还需要准备建议的道具、道具,布置舞台等。
3.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使用举例
如新标准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涉及教育、友谊、礼物、电影、环保、兼职、健康、名人、节日和动物10个大的话题。我们可以一个年轻的主人公求学,并在求学的过程中发生与以上话题相关的种种经历为主线创作系列剧的剧本,其拍摄即为贯穿项目。教师、学生分别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其中每个话题的故事作为一集,每一集的拍摄即为一个子项目。比如第一单元涉及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因此可以在剧本中安排主人公跨越时空分别去跟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学习,并发生一系列故事。这个过程主要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想执行。
具体到一个子项目,也就是每一集的拍摄,则遵循任务教学法的思路。以第一集为例,每一集的拍摄大致都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吃透课文。教师与学生共享所有教辅资料,并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前吃透课文内容。
(2)创作剧本。通过网络占有大量与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有关的典故和资料,改写成对白,充实剧本,使系列剧的每一集能够达到30分钟左右的长度。在每个学生创作的多份剧本中,选出一份或2―3份,或者把几份综合到一起供剧组使用。
(3)表演拍摄。选出3个主要演员分别扮演主人公: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如果有多份出色的剧本,则组织2―3个剧组进行表演,并一一拍摄录像。
(4)评价反思。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的视频,讨论本集中每个人的表现,包括语言技能和表演。反思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个子项目当中作出改进。
四、考核评价方法设计
学生的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由阶段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建议比例为前者80%,后者20%。项目考核成绩由学生在每个子项目中的表现评出,直接依据是剧本和视频录像。这样考核方法,能够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诸多弊端,可以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期中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篇8
1课程现状
化工设计是指对化工技术的过程设计和优化,也就是设计一系列的单元操作或设备,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布局和连接,最终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高效转化。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和工程制图等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的课程,可以视为是对全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系统综合运用。因此,化工设计课程学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化工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方面经验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将化工设计课程设置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教师和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计划和重视。导致最近几年该专业大四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觉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大部分是靠“依葫芦画瓢”草草完成设计项目,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没有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无法较快的适应工作。为解决此问题,务必要增强化工设计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培育应用型化工设计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各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变化,化工设计课程总学时数被压缩,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32学时的短学时化工设计课程。同时,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工程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在短学时,薄基础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亟需任课教师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
2课程改革思路
2.1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化工设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如果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跟进,甚至会打击学生的求知积极性[2]。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此才能把教材上的理论原理知识表达得清晰透彻、通俗易懂。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数据、图片、动画等,并适时配以实际工程案例,把教材上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借助板书教学,现场推导一些重要的公式,绘制典型的工艺流程图、设备装配图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加深对重点板块的理解和掌握。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剖析、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对关键章节布置课程小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数据信息、组织撰写报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升。适当尝试中英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外语氛围,引导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国际化视野。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空间,丰富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3]。
2.2重视计算机应用训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4]。对化工设计而言,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物性数据估算、制图、制表、编制设计文件和预算、汇报设计方案,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如此大大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化工厂项目的设计效率。目前,相关的计算机化工设计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计算软件(Matlab、Excel等)、绘图设计软件(AutoCAD、PDS、PDMS等)、工艺流程模拟软件(ChemCAD、AspenPlus、ProcessⅡ等)。其中数据计算主要是对测试数据的处理、物料和能量衡算、工程概算等;常绘图纸包括流程图、设备装配图、设备布置图、车间厂房布置图、配管布置图等,而流程模拟则包括优化工艺流程和估算物性数据等。当前,计算机在我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当高,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化工设计课程学习的学生却微乎其微。一方面是由于任课教师受制于学时太少,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软件及使用;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规划不完善,没有把化工设计课程放在核心课程的位置上加以重视[5]。为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化工设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在学时安排上应充分保证本课程的充裕学时,以便安排学习重要的化工设计软件;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青年教师开设化工行业对口设计软件学习方面的选修课,为学生日后熟练使用软件进行设计积累一定的基础。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化工设计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通常情况下,学校要选择一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化工企业、公司、设计院等作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可以了解化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掌握化工生产基本模式,也会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程问题上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很好的辅助和加强。各类化工设计实践比赛的优秀设计样本同时也是优质的教学材料,将获奖成果与化工设计教学内容融合交叉,有利于实现工程实践与教材中设计原理知识的衔接,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项设计的能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实际情况错综复杂,需要综合考察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因此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实践训练[6]。由于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打牢基础设计能力,因此是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
2.4丰富成绩考核形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标准性的试题进行,单一枯燥,极大阻碍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新形势下,高校不但要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形式,才能真正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避免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错误导向。针对化工设计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进行考核时,尤其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估和考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外,也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堂分组汇报、设计性大作业和绘图随堂练习等其它途径,以便考核更加全面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
2.5注重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既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中化工类学生指导教师大多安排学生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实验室基础研究性工作,与化工厂设计内容相去甚远[5]。因此,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培养。针对此,化工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需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必要时,可专门从化工设计院、企业等单位聘请有一线项目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技术总监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真正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结语
为满足新形势下化工工业的需求,要求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通过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科学合理的优化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多元化考核成绩、重视毕业设计和实践训练环节,来改善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将来参加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灵,吴集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J].高教论坛,2004(1):59-61.
[2]刘辉,叶红齐.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J].高教论坛,2008(3):62-64.
[3]陈蔚萍.“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7):297-298.
[4]万学达.计算机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设计,2007,17(2):43-47.
篇9
1.1 数学课程实用性不足。
数学是技工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技工院校,数学有很强的工具性,它要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和相应职业的最基本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编排非常侧重于理论推导与运算技巧,教材内容也基本照搬普教数学内容。但实际上,这些数学内容缺乏对专业课程数学知识的补充,在实用性上存在很大缺陷。
以我校为例,我校面向初中起点学生,培养中级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与工程测量专业(以下简称测量专业)一年级都使用职业教育规划材。教材内容包含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分别为方程及方程组、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空间图形及其计算、多面体与旋转体。但是,通过对这两个专业的技能方向和职业培养方向进行考察,我们明确水工专业的技能方向在于工程质量与材料检验以及钢筋结构设计制作,培养的是材料试验员以及钢筋工,而测量专业的技能方向在于工程勘测、放样以及地形、地籍测绘,培养的是工程测量员。那么结合两个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不难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不论是与水工专业还是测量专业,数学教材和专业教学之间的切合点都很少,教材仍然注重于传统的、普教中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普及。
像是教材中“空间图形及其计算”这一章节,水工专业基本上使用不到。而对于测量专业,本章节内容方面与专业联系很大,比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射影等知识对帮助学生掌握水平角测量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但这些重要知识在编排方式上,非常侧重于逻辑推理,抽象的定义、概念、推理很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要把数学搬过来用,却不是研究数学方法。并且例题只有2道,还都只是最基本的几何模型,与专业严重脱节。所以,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学生学习了数学,专业课实际却用不上。
比如,《水利工程测量》是我们学校测量专业的必修课程,测量误差是重要章节内容。其中有些未知量因为不能直接测得,而是由某些直接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求得的,但是直接观测值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这些通过直接观测值间接求得的未知量必然也存在误差,学生要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列出观测值函数的表达式Z=f(x1,x2,...xn);然后对函数Z进行全微分;再写出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最终计算出观测值函数中误差。这一系列的步骤需要使用线性函数、非线性函数、全微分等数学知识。但我们的数学教材上却完全没有这些内容。
1.2 数学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不合理。
在数学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专业学科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上还没有学习到,从而影响了专业学科的学习。比如,我校建筑工程系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制图课。
我们知道,要想学好制图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会看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应具备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这些是学好制图课的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空间图形等内容紧密相关,学习并掌握好这些内容无疑对学好制图课程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既然如此,数学课中三角函数、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至少应与制图课程的进度相同。但事实上,按照数学教材内容编排,三角函数、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通常是安排在第一学期末甚至第二学期初,学生在学习制图课程一多半的情况下才能学习到这些基础数学知识。这种矛盾的出现,给学生学习制图课程带来了许多困难。老师也普遍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这对“教”和“学”都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1.3 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的了解以及和学生间的交流谈话,我发现我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在入校前,受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感到数学课枯燥,提不起兴趣;作业解题不规范,抄袭现象比较严重;不懂的问题不善于提问。
2 我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近些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我校在教学模式上也在不断的尝试。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课程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实践。在这里,我主要以我校建筑工程系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向大家进行介绍。
2.1 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
结合我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现状,我校始终以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面对数学基础较差的众多学生,我校对数学教学提出“选准起点、巩固基础”,要求数学教学既要满足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巩固,弥补漏洞。例如,已知两点的直角系坐标,求两点间直线的水平距离。这类问题主要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是三角函数,为了兼顾大多数学生,我们在分析题意之前,还加入了已知两点求直线方程和斜率等基础回顾。
通过加强数学基础的改革实践,我们使少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能听懂课会做题,不过数学知识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帮助还很有限。所以,经过认真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仅仅只是加强学生数学基础,并不能使数学课程实用性差这个现状得到改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太少,并且教材知识引入抽象,不适合我校的专业教学。不过这项教学改革虽然是局部的,但是这项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让我们对之后的数学教学改革有了进一步认识。
2.2 优化教学内容。
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对之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如何让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加强?经过多次的教研会议探讨,要让学生能用数学,有两个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个是谁来教数学,另外就是哪种教材与我校的专业教学相适应。所以,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分别在不同的专业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情况如下:
2.2.1 谁来教数学。
在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无疑重点培养内容。但一直以来,我校数学教师往往专职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对专业课程不熟悉,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那么如果让专业课教师教数学,能否让数学知识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上发挥作用呢。我校机电工程系为了验证这个疑问在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做了改革尝试,也就是选取同一专业新入校的四个班级,班级学生数学基础相当,其中两个班级的数学课教学由专职数学教师担任,另外两个班级的数学课让专业课教师教。通过对学生两学年的数学课程学习情况、专业技能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专业课老师教数学,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但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对数学的教学规律不太熟悉,只知要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虽然知道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但是这些数学知识一个个是孤立分散的,无法把握这些知识间的关联,连贯性不足,前没有数学基础铺垫,后没有课程实践升华继承。所以,专业课程情境稍一改变,学生依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经过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建筑工程系提出了“加强学科联系”的教学构思,也就是把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调整到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上来。
2.2.2 课程内容的改革。
数学知识是专业技能学习的工具。我校建筑工程系经过多次的教学研讨,对数学教学改革提出加强学科联系的目标,使数学课能满足系部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在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情况,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理顺。对不同专业,针对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特别是三角函数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把这一部分列入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数学内容。而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来说,几何部分显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所以立体几何部分内容作为专业数学内容,教学安排也适当提前。
总之,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着重点在于数学教材改革。在数学教材改革方面,我校建筑工程系针对测量专业编写了校内试用教材《数学》,随着专业技能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们本着“必备、够用”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及时对教材做出调整改善。多以实例引入知识点,并辅以各种专业背景材料,使概念尽可能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
例如,结合《水利工程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的正、反算问题引入数学中三角函数及象限角的知识。
教学目标: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直线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运算。
引入:如图,设已知A、B点的坐标,求直线AB的水平距离DAB及其坐标方位角αAB
分析:首先,为学生巩固直角坐标系概念(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之后引入新概念——象限(在此过程中需要画图辅助,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指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两边之比)
回到引例,列出正算公式:
之后,介绍直角坐标系下αAB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ΔXAB、ΔYAB的正负号判断αAB所在的象限。
最后,涉及的数学知识讲解完毕,引例中坐标正算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2.3 改革考核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技工学校专业多样化,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有差异,而我们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又比较薄弱。之前我们学校采取一个系部同一年级一份试卷的评价考核方式,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基础薄弱的学生多数达不到合格要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降低。
所以,我校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如学生的到课率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平时作业、阶段验证等。我们发现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进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 我校数学课程改革目前存在问题——“够用”标尺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我们以“必备、够用”为基本原则。但是,“够用”的标尺却不容易把握。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上,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理解一个公式、一个结论,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作为铺垫。所以,“够用”的尺度也就变得模糊。再加上数学课程还承担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作用,那么够用的尺度就更难把握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好教学计划的拟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技工学校数学的“教”与“学”效果,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无疑将会使学生在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更具有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科学总结.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04
篇10
公务卡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务卡的简称,是指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并且可以兼顾个人消费的信用卡。公务卡消费的范围主要包括印刷费、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零星的办公用品采购支出等。公务卡既有正常信用卡授信消费的共同属性,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属性,是财务管理规范与银行卡结算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其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单位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施监控”。公务卡具体的实施流程是,工作人员公务消费时,在POS机上刷公务卡,取得刷卡的银联小票以及消费的发票向单位财务部门申请报销,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审核无误后将领导审批的报销金额汇入该工作人员的公务卡,用来向刷卡行还款。
一、高校推行公务卡的意义
高校推行公务卡制度,一方面符合国家实行公务卡制度的要求,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高校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推行公务卡,有助于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效性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作为一种不用现金的现代化结算工具,推行公务卡,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不仅严格控制了公务消费中现金支付的行为,监控了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时间、地点、项目和金额,让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还减少了现金流量和现金风险,对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推行公务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是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早推行公务卡的预算单位,在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务卡在高校的开展,有必要总结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真正践行公务卡改革的实际意义。
第一,高校开展公务卡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积极地推行公务卡政策。高校教职工对公务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传统的现金消费理念,使得公务卡形同虚设,有些教职工的公务卡甚至变成休眠卡。
第二,公务卡是贷记卡即信用卡性质,持卡人必须在规定的免息期限内还清公务消费。目前各个银行的免息期约为20—50天,正常来说,发卡行的免息期可以满足持卡人的报销时间,但是超过50天而不能报销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如果超过发卡行的还款期限,不仅持卡人要被收取利息,而且会造成个人信用受损,留下不良记录。这样广大教职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接受公务卡。
第三,公务卡的刷卡环境有待改善,尚未健全的刷卡环境直接影响着公务卡的推广。目前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刷卡网络系统建设受到制约,而且很多高校坐落在中小城市,公务卡的刷卡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加之安装POS机,银行要根据刷卡额收取一定手续费,很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也限制使用刷卡结账。高校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需要公务支出的方面非常广泛,学生事务等涉及很多的零星支出,存在消费无法刷卡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公务卡的顺利推行。
第四,公务卡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和浪费现象。公务卡属于技术手段预防腐败,公务支出能够透明化,通过刷卡小票可以查询相应的消费情况,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传统现金消费中利用虚假发票或者虚开发票的腐败行为。但也应看到:一方面,公务卡结算主要的监控范围是高校预算内资金的支出,而高校的资金来源还包括专户管理的自有资金和基建账户资金等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为腐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非市场化竞争的政府采购等垄断行为,导致公务活动不计成本,造成一定的浪费;加之利益的驱使,使公务卡的结算依然存在“人工操作”的机会,譬如,持卡人可能与商家达成“共识”,打印与实际消费不同的POS小票和发票,进行虚假报销,收受回扣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影响了高校公务卡推行的成效。
第五,目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包括16项内容,高校公务消费支出基本支出还包括项目支出,囊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这样现金消费依然存在很大的应用空间,制约了公务卡推行的效果。目前高校公务消费支出是公务卡结算和现金结算并行,高校教职工难免会不自觉地按照惯例采用现金结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务卡的推行。
三、高校公务卡改革的对策
首先,高校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公务卡宣传和制度落实,提高教职工对公务卡的认可程度。学校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财政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操作细则,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与学校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员以及具体负责经费的经办人员的配合,在日常的报销过程中,宣传公务卡的优点,并且引导广大教职工充分理解公务卡的管理要求,提升教职工对公务卡的认识,积极适应新的支付方式,掌握公务卡消费的操作流程和规则,自觉配合学校财务部门做好公务卡消费的报销工作,促进公务卡的顺利推广。
其次,不断完善公务卡的应用环境。银行要加大POS机的投放,协调制定对受理公务卡的商户给予适当优惠的刷卡手续费率,促进银行与商家的合作,鼓励商家安装POS机,提高刷卡交易的积极性。
再次,加强和完善高校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将目前的自有资金账户、基建基金账户全部并入预算内资金管理系统,从而增强公务卡监控范围的完整性。针对拿回扣、利益输送等腐败现象,笔者认为需要加强高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民主监督和约束,对于公务消费中发生的违规违法交易,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和真正的问责。建议将公务卡推行的有关内容纳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体系中,高度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高校领导、院校负责人等要高度重视公务卡制度改革,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将公务卡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预算管理综合考评的指标体系。高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内部各个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完善的公务卡监督机制。
最后,加强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建设,加强对教职工公务消费的监督约束,对公务消费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使得强制结算真正落实,引导广大教职工从“强制”转换到“自觉”应用公务卡结算。一方面,加强学校现金管理制度,缩小现金结算范围,科学核定现金提取的范围和额度,超范围和额度的支出,必须采用公务卡进行结算,特殊情况,必须报经学校财务部门审批;另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要严格把关,根据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公务卡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刷卡信息,确认无误后才能予以报销。另外,要逐步建立公务卡消费的公示制度,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公务卡在高校的推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务卡制度的贯彻落实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不断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认真落实执行,以充分发挥公务卡在高校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依群.对高校推进公务卡结算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13(1).
[2] 杨丽华.浅谈高校公务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7).
篇11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培养的同时,积极探讨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将设计作品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教学效果也十分好。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其他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每个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模拟演练,将工作中的流程带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经验,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由实践带来的支撑和引导,代替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改变教学重点。改造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将动脑与动手能力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推广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他课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年前,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上,而现在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产品,而在于设计出好的全方位用户体验,服务和生态系统。和十年前比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多才多艺,善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够向前看。有很多新的因素影响着设计过程,比如说商业模式,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文化契合度,情感连接等等。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设计包括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现在除了传统技巧包括绘画,形式的建立和CAD工具应用,我们还教学生去提问,从而得到答案。学生通过设计产品雏形,测试,改进原型,经历很多失败去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学生在成为独立设计师的过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将来的角色是大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里面有社会研究人员,工程师,市场人员等。他要学会交流,倾听反馈,寻找机会。跨专业合作是我们项目的核心元素。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形成面向实际设计应用教学体系
依据设计发展现状,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总体上来说,设计不分家,设计艺术不分家,文艺不分家。课程综合机械、艺术、材料、力学等基础性学科,捆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业务素养。
2.教学方法的呈现
除去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程效果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共同评价的评价方法。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与用有效结合,加大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整合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交流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际项目,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注重应用型人才输出。
四、结语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今天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四年中,要传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跨专业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要求。但也许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来自对设计本身的全新认识:设计可以最终被大众理解并以更社会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技术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应对这些变化。设计教育也要意识到,当世界非常需要设计时,它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性活动,随时准备着发挥它的伟大作用。我们要从基础和变化两方面看工业设计教育,除了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着未来技术,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增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应用才能,发挥天赋。
作者:杨雪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性综合改革小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5年内,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并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基础初步建立逐步健全;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滨江宜居商贸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土地利用方面
1、优先保证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适当增加示范镇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放情况下,县国土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规模限制上适当予以放宽。
2、加强示范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转让指标,转让资金全额返还镇。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除宅基地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县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城镇建设方面
4、统筹镇区规划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示范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镇区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滨江景观带、商贸街区、广场等地段和节点地区,可结合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
5、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大力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镇进行成片综合开发,逐步开展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加强镇区个人建房管理,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个人建房零星批建,提升滨江宜居城镇建设。
6、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充分利用铁路、和国道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渡口高速互通口等对外交通和镇规划区内道路路网的建设。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凡列入镇规划的防洪排涝、公交车站、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商场馆、公园以及污水、垃圾转运站等排水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重点项目倾斜政策。
8、加强水电供应管理。镇规划区内的供水管网纳入城区自来水厂管理,并加快供水管网的延伸。电力线路维护和管理按城区标准实施。
9、加强园林绿化工作。镇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2.5公顷公园一个。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县林业部门要协助镇制定绿色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和提供苗木标准。
(三)财税方面
10、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企业化的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的收税标准,有关部门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范围、条件和标准予以优惠,如企业化投资福利院或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的规费应予以免征,企业化投资环保项目的,可进行相应的补助。
11、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主要为新入驻镇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
12、其它新增税收奖励。
13、土地出让金收益金额通道。
(四)管理服务方面
14、开辟快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符合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快捷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行办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出成效。
15、加强项目协调指导。县政府建立定期项目会审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对镇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指派专人负责提供项目审查、咨询、指导等全面服务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实施,县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配合选定启动区,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县财政局负责加大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6、加大对资农资金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专项资金给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教育专项经费和卫生专项经费。上述专项资金额度由镇提出安排分配方案,由县财政按有关规定统一安排。
1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镇卫生院提升为乙类卫生院,并进行选址修建。职业中专(含中高)、梅埔中学、中心小学、渡口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均应列入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校安工程专项经费和镇政府共同筹措。
(六)筹融资方面
19、拓宽融资渠道。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综合项目开发,滚动发展。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
20、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七)其它方面
21、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加强镇现有在编在岗人员的分配使用。
篇13
1.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背景
公共英语一直是众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的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应立足于反映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002: 19),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下“实用为主”的发展基调。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又提出新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继续学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逐渐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并确立两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即首先在保证一定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听说和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能用,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具备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其次是将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马俊波,2010: 1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职业外语教学改革”,打破过去完全依赖教师讲授,学生重知识轻技能、重背记轻交际、重考级轻运用的教学思想与模式,把“学以能用”和“学以致用”的两大目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建设即是在校园里开设第二课堂,延伸课堂教学,学生把课堂所学带到课外进行实战演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由此培养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能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吴文华,2003: 3)。因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的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在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大背景下愈发突显其重要性。
2.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理论依据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成年人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有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两种。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三大步骤。其中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前提,只有首先获得一定的可理解的输入信息,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完成从语言学习到语言习得的过程(Krashen, 1985: 96)。Hamer则进一步指出“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认为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都很重要,应该把语言习得过程的输入、吸收、输出视为有机整体,三者全面兼顾,平衡发展。相比而言,人类学习母语比学习第二语言容易得多,因为在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交替进行(1983: 126)。生活环境成为自然语言环境,对母语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输入、吸收、输出的转换过程自然而然地循环往复。然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在学校课堂上进行。而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汉语、做翻译,学生只管听、做笔记。这种教师“一言堂”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语言的输出和反馈活动(季雨青,1986: 2)。Cohen指出,“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说话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具体环境。一般人在一个长时间稳定的自然环境下习得第一语言或者在同样环境下习得第二语言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 104)。Chomsky更是明确提出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基础。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需通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足量的实际操练才能实现。创造第二语言的使用环境使学习者获得语言运用和习得的机会。因此,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配合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实现语言的输出环节,成为练习英语最有效的途径。
3.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具体措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行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大小班交替授课的模式。多媒体大班重点讲解课文语言点和文化点,小班听说课主要进行听说强化训练。每周一次外籍教师的小班授课加大课堂师生的双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参与课堂交际,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了课堂中的“小环境”。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则是英语学习的“大环境”。学院招募热爱英语学习的学生,成立校级学生社团――“大学生外语协会”,安排一名英语教师指导协会在校园内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根据Hamer的输入(阅读、视听)与输出(说、写、译)有机平衡的原理,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创设主要从听说与写作两个方面入手。
3.1 英语听说环境的创设
外语协会定期举办英语交流研讨会,邀请高年级英语拔尖的学生给会员介绍口语学习经验。协会还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英孚等)合作,不定期地由专业英语培训老师给会员作英语学习的专题讲座。由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十分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英语培训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解决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外语协会开展校园“英语角活动”。协会学生干事为每一期的英语角制定讨论话题。为配合学校进行的高职公共英语改革,英语角不定期地举行情景扮演,把学生踏上社会后最容易遇见的工作场景(比如求职、同事相处、商务宴请、客户拜访、商务谈判等)搬进校园实战演练。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与留学生资源,组织参与者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英语的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在校学生英语整体应用技能的提高。
学校成立英语广播台。每年九月,广播台干事从全校8000多名入学新生中选拔一批优秀英语播音员,组织他们参加语音语调培训班,不断提高广播台的业务水平。广播台坚持每周七天、每天早晚各半个小时轮班为全校师生进行英语广播。广播节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校园新闻、读书心得、影视经典赏析、英语趣味知识等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所有演播稿件均由广播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广播台干事每周定期将英语广播的音频文件上传至学校英文网站,便于全校师生在线点击收听。学院英文网站组建一支通讯员新闻团队,为英文网站的“Student Life”和“News Flash”两个栏目制作文字新闻和视频新闻。小记者们穿着专业的采播服,行走在校园内用英语进行采访和录制节目,成为所有热爱英语学习的学生关注的焦点。
学院每年十一月定期举行校级英语演讲与才艺大赛。由于这是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英语赛事,全校学生都积极参与初赛与决赛的角逐。在决赛中脱颖而出的口语优秀的学生,由英语专业老师和外教开班授课,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口语菁英参加各类市级、省级口语大赛。口语菁英班的课程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依循学生未来职业中将会涉及的工作重点流程,突显出职业教育对英语实用技能的重视。
3.2 英语写作环境的创设
外语协会创办学生自己的英文报――Campus。报刊编辑部面向全校学生征稿,由指导老师和外教审稿,择优刊登。英文报成为全院学生热身练笔的园地。指导老师从学生的投稿中发掘写作能力优秀的苗子组成写作菁英培优班,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集中训练他们参加各类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课程开设同样具有典型的高职色彩,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未来工作中最普遍接触的英文商务信函、通知、请柬、会议备忘录等,集中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并组织学生写稿汇集成专栏,向校外的英文报刊杂志投稿。
4.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