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职高专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职高专教育

篇1

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高专的办学教育宗旨主要是切实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效地按照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育人才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特色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也是其教育体系存在价值的直接体现。一方面,我们要能够不断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结构体系,进一步突出高职高专的特色教育。在另外一方面,还要加强注重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培养具备高素养的高职高专技术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注重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创新体制

可以说,高职高专教育的属性将会直接决定了其必须要逐步面向社会,有效地依靠社会的力量,实施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特色教育工作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在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必须要能够体现在人才培训的发展目标上,尽可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培养出具备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另外,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在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下,有效地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地探索出多种模式,从而培育出符合本土经济发展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上必须要以未来就业为导向,从而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改革的推动力。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增强对教育质量的管理意识,逐步探索出教学管理的创新办法。

3产学结合机制的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学结合,这是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目标和社会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才能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充分以技术优势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学结合中去。在高职高专教师的指引下,可以针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制约性因素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注意到,产学结合的改革办法实施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共同管理的机制,最好是要体现出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职责和义务,若是产学结合缺乏高效的管理,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产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可以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其下属可以由教师、企业管理者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协调好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两者双方之间的协议,科学地制定好产学结合的管理规定,细化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职责的目标。若是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产学结合机制,这是一个独立性的整体系统,在这一产学结合的系统运行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可以说,在这整个的系统运转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运用持续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来自激励。一般来说,产学结合系统的激励措施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措施必须要让专业教师有效地参与到产学合作中,使得教师具有晋升职称的权利。第二,这就是要促进企业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可以进行相应的计酬加薪的优先选择权,并且对参与到产学结合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职位提升,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结合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4注重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仅要能够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建立一支具有双师型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是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例如,为了能够更好地地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准,这就必须要确保CPA实验班的教学水准,通过组建具有双师型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小组,固定时间组织相应的教师来学习各种会计制度和一些其他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专业教学手段,逐步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要清楚,由于CPA实验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实施启发式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好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应对各种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两者进行充分结合。

5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改革,这就必须要能够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进而有效地实现高等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锻炼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力量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探索高职教育新的考试评价体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篇2

1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现状

1.1 招生困难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十多年前的大学扩招开始,很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反而困难起来。大学扩招,使很多本科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本科院校抓住机会建立新校区,使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对我国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贡献。同时期高职高专院校也在扩大规模,招生计划数量也

在提高,但近年来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出现困难,录取分数线下降的比较多,但仍然招生困难。有的学生达到了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而没有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很多选择了回高中复读,争取第二年考个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去了。

1.2 社会对待高职生的态度不太理想

当前社会对待本科生总是会有更多的赞赏,家长对孩子会有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高等学校。学生虽然成绩有区别,但在生活中并不代表人的能力的大小,而是个人的付出与努力不同。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自己。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区别不过就是在高考中本科生比高职生多考了几十分,甚至几分,仅此而己。其它的大家都一样,未来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努力。高考填报志愿时很红火的专业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成了大难题,工作不好找。而填志愿时学生不愿填报的专业反而在找工作时好就业。工作好找待遇还高。可为什么好就业的专业学生反而不愿报考呢?原因还是人们的观念认识有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人们的认识。其实很多工科技术类专业在上学时学习辛苦,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够学好,工作时如果去车间工作的话,家长可能感觉没有面子。其实在车间工作的一些工作,收入反而挺好,而且对技术的掌握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发成熟,工作经验的丰富及技术的掌握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特别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办的特别好,而且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2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

2.1 转变观念

当前人们对待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同感比较差,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这就要求社会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薪酬待遇会让更多的人希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为制造业等实体行业提供更多的人员储备。高职高专院校以及本科院校里的高职高专专业要提升技术含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2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及愿望

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哪方面的技能,就要相应的做好准备;职业教育院校全面培养技术人员,无论是培养他们的学习技术还是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对走向社会就业充满信心;职业教育院为企业解除用人危机,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使用人单位不为用人发愁;现在校企之间的联系不通畅,而且交流是浅层次的。校企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同工矿企业之间的交流,以项目为纽带带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联系,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多参加实际技能的操作。

2.3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关注

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拨款以及学生的学费是主要部分,办学经费不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其中社会捐款以及企业资助占了办学经费很大部分。职业教育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硬件设施无法更新,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办学经费不足,同样对师资的培养影响较大,职业院校教师无法出去接受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接触较晚,这些对职业教育都是不利的影响。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还体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方面比较滞后,面对新时期在职业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

篇3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课上不能认真听讲,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上了高职,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尊心强,爱面子,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三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赏识要及时,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赏识越及时,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自卑感较强,情绪不稳定,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篇4

1.教育目标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加强了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改革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目前,虽然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有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实现与当地经济结合的目标。如果高职高专不能把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教育定位模糊

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相比,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仍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甚至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准确的战略眼光,盲目攀比,把高职高专学校的劣势与普通高校的优势相比,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导致高职高专教育失去自身优势,无法形成自身特色,更不能反映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独特性。

3.忽视就业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类型,其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和建设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应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以就业为核心,加快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的更新进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高职高专教学的实训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二、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对策

1.明确教学定位

篇5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首先,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内容,陶冶健康情操,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风格,培育独立自主能力,高职高专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现代教学观既要看考分也要看创新能力,还要看学生的思想情况或受教育的程度,高职高专还要看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树立现代教学的学生观。学生现代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要求教师在学生守纪律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应设置某专业课程,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期间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外实训基地链,把在校内不具备产教结合教学条件的课程拉到校外去完成。二是教材选择,现行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教育部推荐采用的教材,各院校还可根据院校本身的实际以及各专业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篇6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装饰画教学,也要围绕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进行。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过于注重强调针对学生的教育制度、纪律以及可控性方面的内容,而在教学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增强学生心理自信、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学校与专业的认同、提升未来期望等方面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

一、教学对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随着99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高校扩招带给高等职业学校的是生源的萎缩。受高等职业教育先天劣势的影响,许多考生把高等职业学校视为无法升入普通高校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为了招满名额,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录取标准,生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具有以下特点: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基本处在“零起点”的状态。新生初入大学,由于其选择不符合他们的志向,大多持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失望表现在学习上便是厌学、逃学、浮躁、散漫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教育是以学生自修为主的,这一时期是学生自我完善历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宁静的修炼。而往往许多高职高专学生没有脱离高中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这一问题体现出来的共性特征就是“懒惰”,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寄望教师能够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灌输给他们,自己不会思考,甚至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部分,而忽略了自己动手实践的部分。以至于造成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普遍问题。

二、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其课程设置及课程教育模式等都是模拟普通高等学校而来,这在历史悠久的普通高校面前无疑是自爆其短。其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等都应摆脱普通高等学校的束缚,把握好其职业性的特点,不需要像普通高等学校那样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程设置上,为充分体现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教师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结合的好,在教学上就会如虎添翼,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这类人才应当以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特征。他们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够进行创意设计,又能将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转化为产品。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装饰画重点训练学生关于设计绘画的能力。装饰画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要完善开展装饰画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长远的进步,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装饰画教育,并注重课程实践部分的安排。装饰画的学习,定位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灵活多变的造型和深浅有序的颜色排列,掌握装饰的简单设计规律。

三、教学内容

1.装饰画的内涵与形式美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装饰画。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边缘艺术,装饰画源于装饰图案,是设计基础三大构成以及图案课程的延伸。

对于装饰画的概念与界定,我们大致上可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绘画的独特绘画形式,可通过各种特殊的装饰技法进行创作,以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装饰画的特点是单纯化和秩序化,追求一种单纯的形式美和秩序美。是一种具有创作性的艺术语言,通过这种语言,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装饰画不以写实为目的,而是对物体进行夸张变形,通过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运用,对自然界进行的再创造。装饰画的形式美,是作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所采取的审美变形。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发挥想象力,而这些恰恰能够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创作表现的驾驭能力。在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马虎了事。

2.装饰画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装饰画的内容同其他活动一样,主要来源于生活,装饰画本身就是对生活原形进行的提炼和概括。我们要进行设计,就需要多挖掘,多发现身边的题材来进行,针对现实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设计者在观察对象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观察,多方位思考,激发联想,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创意行是设计重要的一部分,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四、教学方法

1.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与同期考上普通本科的学生相比,心理负担较重,自信心普遍不足。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差约有1/3是由于缺乏自信心的缘故。只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一定的时间,其实他们每个人都蕴藏着“成才”的潜能。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一点点适当的鼓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该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以期望得到更高的评价。所以,教师的态度和情感直接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学生也会因教师的期望和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

2.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明白现在的设计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让人羡慕的行业。通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更强,创意的灵感才会不断涌现。

3.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在装饰画教学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怎样进行设计构思,也就是创意。很多学生在进行这个部分的时候,都觉得“不知道画什么”或者“画不出来”。其实,这是学生平时没有仔细观察生活的原因。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看能不能发现,会不会应用。有目的的把观察对象与创意构想联系起来,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通过想象才能进行再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装饰画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有其开设的意义。在高职高专院校,怎样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我们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怎样让课程进行的有趣、生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毕业设计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出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和实验设备)紧缺,给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还存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或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精力投人不够等现象。(2)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进人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环节,而部分指导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设计,因而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视不够。(3)就业过程成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每年的三四月间,正是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刻,此时面向毕业生的各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人才市场”纷纷举办,致使学生忙于参加各类招聘活动,而影响毕业设计。(4)网络资源的丰富便捷为一些学生通过东拼西凑完成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提供毕业服务,导致一些学生采用不正当手段应付学校的考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秩序。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提高毕业生和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

二、转换选题模式,优化选题设计

设置好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培养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第一步。传统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大部分是以指导教师选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的“命题式作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选题可以紧密围绕指导教师的教研计划,使辅导工作得心应手,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或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弊端是有可能与学生的择业意向不符,脱离毕业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习条件,使毕业生不能将毕业设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相结合,致使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工作,甚至应付了事。对此,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确定题目的开题方式,即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条件设定题目,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判断题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可行性,控制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对于部分没有自行设定题目的学生,教师再结合传统选题模式给予指导。

三、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科学的管理可以产生良好的效率和优良的质量,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落实就业单位,而将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可以将学生平时纪律考核与毕业设计的成绩挂钩。指导教师要按照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工作进度时间进行检查,随时了解学生工作质量和完成情况,并将指导过程的时间地点都记录下来。使考勤成绩有标准可衡量,有据可依,并作为指导教师后期允许学生参加毕业答辩的依据。在毕业设计指导中,采取严格的纪律和监控措施,既保证学生设计时间的投入,也保证教师指导时间的投入,同时也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个进程。

当然对于部分去外地应聘或实习的同学,也可以采用其他更加灵活的方式以保证设计顺利进行。其中,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异地辅导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建立专业毕业设计辅导网站则能为网络辅导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专业的服务。毕业设计辅导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远程毕业设计辅导,为辅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与管理的空间,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信息、远程辅导、监督检查、资源共享。当然,毕业设计辅导网站的建立对辅导教师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并没有必要一味追求。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再先进的信息技术也难以达到面对面辅导的质量和便捷,所以必须保证相当时问的见面辅导,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适应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四、加强纪律考核,量化成绩标准

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含指导教师)答辩评分。采取这种答辩形式,考核内容针对性强,仅对毕业设计结果部分的考查,不能对学生获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学生的发挥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易受到临场因素的影响,而且评阅教师(指导教师)的评分标准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致使少数毕业设计工作量较大但答辩效果不太好的学生的成绩,反而比工作量小的学生的低。针对此类情况,必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成绩考核评定标准,保证毕业设计考核评定标准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一)加大图纸内容的成绩。图纸是毕业设计成果的标志之一。更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技术语言。图纸中应紧密与设计相结合,体现正确的计算结果,还应将支承、锚固、标高、尺寸、位置等与计算、施工有关的部分表达清楚、完整,并满足构造要求。规范的图纸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各项设计要求、设计做法和施工程序等,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完成高质量的设计图纸,主动地迅速走进生产第一线,完成向专业工程师的过渡。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图纸都应与自身的设计题目相关联,因而也能够很好地杜绝学生之间的相互参考以及网上下载等其他偷工减料的做法,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性和独立性。

(二)毕业设计答辩是控制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故应成立由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可采取争优公开答辩、分组答辩方式进行。答辩组成员根据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图纸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评分公正、准确地评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争优公开答辩须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推荐,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全专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会。获得优秀者,学院发给其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和奖金,为今后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学生提供考核依据,也激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真和重视。

分组答辩采用统一的打分标准,防止出现人为的误差,既可以相互了解各组的设计水平。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监督。答辩分组时采取“隔离”的原则,即答辩时指导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不在同一组。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一定要推迟毕业时间,重修毕业设计。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显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类型。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向服务型框架社会演进,世界各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北美的CBE和英国的BTEC。随着世界各国高职体系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美国、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代表。这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教育为基础,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与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主。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该模式重视及时反馈以及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它突出地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性能力。

这意味着其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转移到强调培训的结果。这种职业培训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能力标准。这种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的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主要做法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依据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开发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按照能力标准与评估包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并为许多国家所仿效。所谓“双元制”模式是指“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

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或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去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同时又在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目前,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已发展为以下三种模式:(1)叠加式模式,即理论及实践培训相继进行;(2)一体式模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平行进行;(3)交叉型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与培训交叉进行。我国职业教育每所学校都在建设自己所有的实训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应地投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尽可能模拟、模仿生产现场的情境,通过实训教学中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鉴于当前国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实训基地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实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依靠政府投入,也是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是依靠企业的大量投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赠送或半赠送形式,共建实训基地,符合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要求。同时,学校自身通过经营,在资金方面通过自筹等方式,也可以相应投入一部分的资金作为补充,这条渠道,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捐赠办学资金的也会越来越多。

企业不会将生产设备提供给学生练习,不通过他自己的培训考核,不会贸然让一位新手上生产线,学校实训基地的演练还是主要场所。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大型企业自己主办的学校,学生实习也是跟班看、跟班学的多,独立顶班的比较少。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有社区学院近1200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也是近1200所,但美国是3亿人口基数,我国是13亿人口基数,办学模式完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走相同的模式也绝对不可能。这就决定着只有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同时,我国对职业教育是人人都参与的教育,也还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我们还在将职业教育的成效与生源基础进行因果联系。也是说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形成,人人都有机会就业,人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因此,本文提出探讨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理论基础是现实的。

篇9

一.当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预算不够准确,影响资金合理使用

由于预算编制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存在时间差,预算在前一年七月开始编制并上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在年底或年初推出,所以预算不能很好的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现采用的增量(基数)法容易造成存在就是合理的假定,而不管这种存在是否合理;预算只注重对投入的管理,而忽视对资金的使用结果、效率的管理。预算资金的使用部门主体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对本部门下一年度发展变化作充分考虑和安排,往往上报的是上一年数据,大多接受给多少化多少的被动方式;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定员定额标准较少,预算支出科目体系不够完善。预算执行的刚性不强,变化因素太多,不能很好控制,对执行好坏奖罚不分。

2.忽视资金使用管理,影响资金整体效益

学校大多比较注重现金管理,而在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上管理不严,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问题,如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很好的展开教育成本核算,投资专项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与制度还未完善和全面实施。

3.理财意识不强,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财务人员忙于应付日常记帐算帐等核算工作,理财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不够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货币资金不同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理财工作未能很好的开展,银行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

4.资金内控不够严密,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随着学校资金量日益增大、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在资金的筹措和使用上,如物资采购、教材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全面开放,实行市场化运作,原有的内控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出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薄弱环节,给资金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如资金管理各岗位之间的互审制度、学校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还不很完善。

二.强化资金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深化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

1.科学编制预算,合理筹划资金

(1)资金使用部门应作为预算编制主体。预算部门的所有收支都应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支出预算是预算管理的重点,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全面实行校内部门预算,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资金使用部门应作为预算编制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结合部门实际和学校发展要求;部门提出的专项事前必须经过充分论证,注重预算资金实效;在预算编制中综合运用、灵活选择基数预算法、定额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增强预算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便于更好地执行。

(2)贷款资金应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中对建设性专项支出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入”不能仅仅理解为收入,而应理解为现金流入,即可动用的现金量,实现一种新的平衡——现金流量平衡,即:年度预计收入数+预计贷款数=年度预计支出数+预计还款额,通过这个平衡关系,将银行贷款资金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体系;一般学校在实施大型项目建设时,不可能依靠自有资金来完成,需要通过适度的举债向银行筹集资金。这些基本建设项目要与学校总体规划相适应,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方法进行测算,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如学校在大型固定资产购置时,可以进行适度银行贷款,解决部分回购资金不足;同时,应通过规范财务核算、作好资金流量预测,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分析论证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筹资方式,以降低办学成本。

(3)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基本支出预算由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日常公用支出等组成;人员经费中工资、津贴按规定定额办法,奖金按学校考核办法确定;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按国家规定的定员定额标准实施;公用经费它反映单位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可以根据校内各部门、科室的工作任务,在年度预算指标以内,采取经费切块包干的办法,但在公用经费使用上定员定额具体标准较少,对公用经费的使用应制订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生均或人均定额标准。如水电费除学生宿舍按生均使用标准外,可根据教室、办公室、公用场馆等面积和使用频率及平均用电量进行测算;维修费可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购置日期及目前使用状态测算;专用耗材费则可以查询低值易耗品和教学仪器的耗用登记结合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测算编制。对考察费、培训费、外聘劳务费则应在保障人员支出和日常工作正常运转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安排。通过对各项支出确定定员定额标准,使支出预算准确率更高,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便于实行准确考核,促进了办学费用的节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保证资金有序流动

预算方案下达后,在学校内部具有相应的约束力,必须围绕实现学校预算,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各部门要切实围绕预算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确保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在支出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支出规模,严格限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为了更好的执行学校年度预算,必须把预算进行细化和分解,要按照预算进度和部门实际编制月度用款计划,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季、月滚动预算,并建立每周资金调度会、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等例会制度。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重点围绕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保证资金有序流动。

3.严格实行预算考核,落实预算管理责任

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预算各项主要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确定各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可实行季度预考核、年度清算的办法,并做到清算结果奖惩到位。从而使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与学校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各部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的同时,要注意将变动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部门的每笔预算资金的使用,真正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财务管理体制,从而逐步过渡到“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帐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二)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整体效率

1.科学配置学校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产的管理,也是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备重复购置,资产利用率低是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之一。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防止教学仪器设备使用不足或闲置,要切实按照教育工作的实际,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项目上,相对集中地对急需项目给予倾斜,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使教育资源科学合理配置;通过全面加强资产利用率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

2.引入成本核算机制,降低教育管理成本

发扬勤俭办学的精神,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展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对培养人才支出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明确每个学生的培养实际成本,剖析现有支出的成本中的必须成本和通过挖掘潜力可降低的成本;降低教育成本需要有全员参与,广大师生员工要树立主人公意识,杜绝学校内部各个环节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如:空无一人的教室长明灯,水龙头的长流水,公共财物的损坏,实验材料的浪费等现象。通过成本核算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高专项资金效益

目前学校投入的专项,大多已开展了立项前的论证、项目实施中的审计,确保了项目投入科学、合理、规范,但大多未能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项目设备的作用,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全面实施专项的绩效考核,开展这项工作应当根据学校教育和科研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借助兄弟院校的经验,确立符合使用规律的各项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和易于实施的制度,才能保证专项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

4.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减少银行利息支出

合理运用信贷资金是促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基本建设中为了弥补资金短缺,向银行借贷了部分建设资金,而且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到了中长期贷款的还款期,需要新一轮借贷,随学校着新开发的项目的实施,有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额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根据资金回收时间合理安排贷款归还时间和额度,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避免出现集中归还大量贷款和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的情况,防止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内控监督制度,规范资金管理秩序

随着学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逐渐显现出来,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而且实际的资金使用又是分散进行的,因而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确保学校资金安全和校内经济秩序,应重点做好二方面工作: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预防资金风险

在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及内部牵制原则,我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校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如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和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可以合理地预防和化解资金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健全检查监督制度,强化资金安全管理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监督制度,创新资金管理检查监督机制,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把主管部门监督与校内师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形成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使可能发生的问题得到预防、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规范校内资金管理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对校内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和纪律检查,发现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其次要自觉接受国家物价、教育、财政、审计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适应资金管理需要

要切实管好资金、理好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是第一因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已成了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会管理的新型的财务管理队伍。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现职人员培养,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要积极组织全体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为财会人员进修提高提供学习平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分期分批派出学习、培训;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利进一步提升财务部门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学校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服务。

2.充实财务管理队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应当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充实和扩大财务管理队伍,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财务管理人才,挑选政治上强,业务上精,有较高专业学历的背景的财会人员补充到关键岗位上来。

3.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强化当家理财意识

财务人员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献计献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增强法律意识,敢于坚持原则,同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做斗争,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规范运行,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科学的运行机制是资金管理高效、良性运作的基石;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协调发展是资金管理高水平的体现。在经费收支日益增长、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的理财环境下,要保持资金运行始终健康良性循环,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服务质量有跨越式的提升。必须重视资金运行机制的创新,协调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务实创新,坚持高效益办学的思路,强化会计监督等多方面形成体系,才能促进学校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全局观、和谐观,从而推动学校实现健康、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兰.高校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1):68—69

[2]梁红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事业财会,2004,(12).

篇10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直接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专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人,在校生达713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51.2%和47%。但是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规模和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的高职高专还出现了质量大滑坡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高专的声誉。为保障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应理清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职高专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同时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担负重要角色。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高等教育入学率较快的提高和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短期大学、社区学院或相当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较早的国家,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机构是社区学院。它是集大学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它在教育教学中确定了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目标体系。

德国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较成功的国家,其于1968年创立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经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大发展后,在校生逐年增多,目前全德3/4的机电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师和1/2的计算机工程师都毕业于专科学校。这种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科大学已成为培养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发展特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加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力度,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创新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试点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办出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学校专业建设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围绕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把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时,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各专业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加大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岗位针对性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律,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在同类学校领先的示范专业和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带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推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应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所以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过程中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多采用以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职业技能学习时间较少,只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三分之一。并且由于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正处于毕业找工作时期,已安排的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再加上缺少理想的实习和实训场地,往往最后一阶段的实习也成为泡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不利于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结合。为此,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生产实习课程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个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人才目标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特征。各校在教学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为了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为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教师应具备的学历层次和“双师”教师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引进高素质的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二是从相关企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提高学历教育的在职培训,并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

四、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为了健全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教育部建立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制度。在健全外部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质量运行机制。通过运用全面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原则建立目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教学、学生、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教学文件体系、督导评估体系、信息反馈调控体系、政策激励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确保高职高专教学质量持续地改进和提高。

篇11

2013年广西参加高考的人数为28.1万人(2012年为27.8万人),考生统计数据上有所增加,实际有成绩的考生基本持平。高考录取结束后,本科专科共录取22.7万人(2012年为22.5万人),录取率达到80.8%(2012年为81%),录取总人数持平,录取比例持平。反映出广西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满足了广大考生上大学的愿望,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更加有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根据广西官方网站的2012年、2013年高考录取信息,以广西高职高专的情况为例,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职高专专业招生文理科设置要合理

2012年、2013年,按照200分的高职高专上线分段统计对照表如表1。

表1统计数据对比表显示,理科考生上一本线的百分比高于文科上一本线10%,两年情况相同。2012年二本高出19%,2013年二本高出23%。2012年三本高出31%,2013年三本高出32%,每年200分线上理科生人数累计14多万,文科生人数累计11多万,2012年理科线上总考生人数只比文科多出2.41万,2013年理科线上考生人数只比文科多出2.6万。而文科生录取总数远少于理科生,致使大部分文科生被挤压到高职高专录取批次。将2012年与2013年数据,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录取区间(如二本区间指一本以下、三本以上的分数段)统计对比表如下表2。

2012年与2013年对比,从分数区间分布,进入理科一本比进入文科一本的百分比高出10%,进入理科二本比进入文科二本的百分比高出10%与12%。同样三本理科高出文科12%与9%,高职高专是文科高出理科31%与32%。从文理科分布数据看,高职高专文科生较理科生多出2万余人,也致使高职高专在生源紧张的局势下,不得不放宽了文理科的限制。

二、创新高职高专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攻坚建设

广西2012年高职高专共录取12万人,占当年高考人数的43.2%。2013年高职高专录取11万人,占有成绩考生人数的41%。根据2012年数据统计,区内所属高职高专院校录取人数是10.8万人左右,占区内高考录取总人数17.7万人的61%,成为区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招生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命线。根据广西考试院信息显示:高职高专批次院校的生源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生源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考生不服从调剂现象明显,甚至有少数区外院校出现无生源状况。高职高专提前批录取中,仅有29所院校第一次投档生源满足率达到或超过100%,有23所院校按第一志愿能够全部完成计划,另有26所院校无生源。这些提前批的没有完成计划或无生源的学校的信息,结合全国其他省市新生录取的信息,给高职高专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办学质量不好、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和学校,面临生存危机。区内高职高专招生院校43所,按照2012年区内录取10.8万人计算平均每校2511人。但实际上还有约20所本科院校招收专科层次学生,合计63所后平均每校区内招生平均录取1714人。从这个数据看,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紧张是避免不了的。从此也看出,走规模发展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些数据证明广西开展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篇12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定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涉及高职高专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尽管有了这样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应区分好下面几个关系:

(一)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职业和专业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的不同概念,但是为了强调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为比较而出现。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功能来说有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前者强调的是专业,后者强调的是职业。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一般不从专业的角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个“高等”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

(三)区域性和通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确定,一般具有全国通用性。

过去由于定位不准确,往往把高职办成了普通高等专科,甚至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高职和高专不再严格区分,要逐步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逐步取消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发生重大的转移。

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系统化思想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产物,专业的设置和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岗位需求而设定的。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及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式等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系统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局部或整个系统 (如图1所示)。

针对系统分析图说明如下:

社会岗位需求分析。。这是开设高职专业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专业设置不是针对社会的某些岗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就业。

岗位群分析。高职专业强调行业岗位,但又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培养目标应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群确定以后就要对每个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好能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设置。

开设高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几个步骤可以看作对外部情况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分析。要完成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要反问自己: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吗?师资力量充足吗?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吗?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开设这个高职专业就可行,否则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选择社会需求的其他岗位。

建立专业保障机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该行业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研究人员、在岗位群第一线的熟练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行业需求、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和评估岗位群能力结构等,为课程制定和实施教学提供依据。行业专家委员会起到了学校和行业或具体岗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校内外的该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建设、课程的设置、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保障。

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务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教学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或组织教材的编写等。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设置,列出每门课程与能力结构的对照表,得到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后执行。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篇13

与理论型人才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更注重现场实践操作性,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会过分注重实践操作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理解实际操作的,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都是只会机械地工作,而没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人。

2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概述

高职高专院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才,一般都是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偏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证明。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能够使在校学生很快获得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快速获得课本内外的知识,是对课本内知识点的一个补充。其次,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实践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现存问题

3.1教学体系问题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时间都很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太过于匆忙,很多知识点都不能很好地教给学生,也正是因为教学时间过短,所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时间都大于理论教学时间,这也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足,只能盲目学习老师的操作步骤,并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

3.2教学方式问题

目前,大多高职高专院校还是会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要知道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操作型人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不同,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传统的闭卷考试大多只有唯一的答案,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另外很多老师并没有实践经验,更多的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成为老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学生到学校教师的身份转变,并没有从学校到工厂再到学校的过程,实践和理论毕竟存在一定差距,老师没有一线工作的经验,学生学到的也都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而已。

4改革措施

4.1优化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单纯采用闭卷考查的方式,而应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采用面试的方式,培养能力全面的学生。

4.2加强教学条件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优化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呼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课堂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另外,应该加强师资力量,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能够教给学生更多书本上不存在的知识,实际与理论不同,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学生需要学会灵活面对。最后,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于平时不努力,考试妄想投机取巧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优化学风,使得学校学风纯良。

5结束语

理论性人才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型人才也必不可少,在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应实时更新、优化改革方案,不应该只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该从教学条件,教学体系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尽可能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开创新想法,新思路,使教学方案更优、更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谷鹏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茂盛.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J].正德学院学报,2007(06).